KR6d0246 性善惡論-明-傳燈 (master)



性善惡論卷之五
天台山幽谿沙門傳燈著


客曰。果地圓證。一無所改。巳聞教矣。云何名為隨淨
圓修全修在性門。余曰。前明真如隨緣十界差別門
中。凡分兩義。一隨淨緣。一隨染緣。慈雲圖說。其義尚
略。今欲廣明此義。故以因心本具毫無虧欠者。重發
明之。而云圓修者。對隨染九界之修。不得稱性圓修
故也。又復應知。九界之修。亦莫非全性起修。一一圓
[005-0416a]
融第迷了不同。故謂之圓不圓爾。故四明尊者妙宗
鈔。釋心分垢淨。行開善惡云。心即迷了二心。行即違
順二行。六道三教。迷三德性。為三惑染。故曰垢心。身
口諸業違理有。作皆名惡行。惟圓頓教。了三德性。離
三惑染。方名淨心。身口諸業順理無作。稱為善行。故
知修之偏圓。行之逆順。全在了不了上分途。蓋事中
九法界。乃全性惡以起修惡。事中佛法界。乃全性善
以起修善。既全性起。有何一法不即佛法。猶如即波
見水。即器見空。乃至即萬彚以見陽春。是故諸圓頓
大乘經典。即修善以觀性善者少。即修惡以觀性惡
者多。如淨名云。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生死煩惱
修惡也。菩提涅槃性惡也。修之善惡雖分。性之善惡
無分。教門所謂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
性善是也。又云。淫怒癡即是解脫。又云。六十二見。為
如來種。又云。六根皆即淨土。又云。無離文字以說解
脫。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瞋恚亦復然。如是三法中。
具一切佛法。無非令修者不須轉側。達修惡以即性
惡耳。又如圓覺楞嚴教極圓頓。其中修門。亦無非令
人即修惡以達性惡。文雖不言。旨極符契。今於圓覺
但舉綱要。而於楞嚴乃廣引證。以發明之。圓覺文殊
章。明如來本起因地云。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
明。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妄認四大。以為身
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然後以奢摩他檢身。歸於四
大。達身無身相。檢心歸於六塵緣影。了心無心相。乃
[005-0416b]
〔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身心無明。幻化修惡也。達之
本空。觀修惡即性惡也。故曰。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
幻即覺。亦非漸次。若楞嚴經。二十五聖。各陳圓通。亦
無非全修惡。以即性惡蓋六根六塵六識七大。皆六
道凡夫修惡邊事。惟三乘與偏教所觀。或即修惡。分
入空如來藏之性惡以融通乎性善。或即修惡。分入
不空如來藏之性惡。以融通乎性善。或全入三種如
來藏。即修惡觀性惡。以融通乎性善。其餘分入者。不
能具引。今約烏芻瑟摩等七大菩薩全入者。以發明
之。使從事圓頓者。有所適從。


第一明依火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
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
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觀百駭四肢。諸冷
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
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
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冤。佛問圓通。我以
諦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道。諸漏既銷。生大寶燄。證無
上覺。斯為第一。


釋曰。性多貪欲。九界修惡中之最下者。乃地獄之因。
空王如來說多淫人成猛火聚者。示其華報。有虗勞
痰火尫瘵之疾。果報有地獄歷劫猛火燒然之苦也。
教我遍觀百駭四肢諸冷煖氣者。正觀修惡之火。為
性惡之火也。神光內礙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者。乃觀
[005-0416c]
之既久。化修惡之火。為性惡之火。性惡融通。無法不
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也。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
火頭。我以火光三昧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
我為力士親伏魔冤。正以從火大修惡得悟。以火光
三昧而作佛事。行菩薩道。為性惡法門也。良由無始
從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
界。三德以為業惑苦三道。而此三道。即是三因。故今
可觀修惡之火即性惡之火。故曰。教我遍觀百骸四
肢。諸冷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所謂隨
緣不變。差而無差者是也。夫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通。
體真而止也。遍觀百駭四肢。方便隨緣而止也。化多
淫心成智慧火。恩二邊分別而止也。體真成而清淨
般若之德復。方便成而本然解脫之德證。息二邊成
而法身之德圓。豈非隨淨圓修。而全修在性乎。


第二明依地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
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
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
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
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
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
負人。無問遠近。惟取一錢。或有車馬被於泥溺。我有
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齊。我於
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
[005-0417a]
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
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
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迴心今入菩薩
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
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
來藏。虗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釋曰。我於爾時平地待佛者。此菩薩以平地為得悟
之緣也。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者。夫平地以
身。平心以智。地為隨緣之幻色。心為性色。即真空隨
緣。平地則以一念歷千差不變。平心則會千差歸一
性。歷千差則萬念以紛馳。故為煩惱為生死。歸一性
則一道而坦然。故為菩提為涅槃。是以平大地。則心
地反致於不平。此所謂無差而差也。平心地。則世界
地一切以皆平。此所謂差而無差也。故觀之未幾。我
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此
則豈惟造世界一切皆平。即依正二報之地大。亦等
無差別一切皆平也。苟非全性惡之性色。不變隨緣
無差而差。以為九界依正之色。焉能身塵依色。等無
差別。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隨緣不變差而
無差哉。正以能達修惡之色。即性惡之色。性惡融通
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故能塵銷智圓。成無
上道也。以三止言之。所謂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
於外。禪那法身。以為之主。雙遮雙照三諦俱觀者也。


第三明依水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005-0417b]


經云。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
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
水觀。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
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
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我於
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
安禪。我有弟子。窺窓觀室。惟見清水徧在室中。了無
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盻
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
思惟。今我巳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
心痛。將無退失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
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
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
出定。身質如初。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
如來。方得巳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
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以
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釋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者。悟性惡之水。不二法門
也。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
復。水性一同。觀正報之水。修惡即性惡也。見水身中
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者。相似證
依報之水。修惡即性惡也。未出分段故。不得亡身。至
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至分真變易。方得
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豈非深證
[005-0417c]
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乎。夫一自
如來藏中。真如不變。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無差而差。
為九法界依正二報之水。苟非隨緣不變。焉能依正
二水厥性無奪。觀之既久。能使性合真空。無二無別
乎。此以全性起修。用中道禪那。如器中鍠聲出於外
者為之主。故得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也。


第四明依風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憧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
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
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
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了覺此群動性。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虗妄。如是乃至
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所有蚊蚋
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閙。逢佛未幾。得無生忍。
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
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
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釋曰。無量聲如來。開示菩薩本覺妙明。宜從本覺不
動之性以觀之。今乃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
風力所轉。乃即修惡之風。觀其隨緣風力。差而無差
者也。夫一自如來藏中真如不變。性風真空。性空真
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無差別體。而隨九界眾生心。
[005-0418a]
應所知量。以為世界依報之風。及為眾生正報之風。
而有種種差別。然而莫非全性以起修。全修而在性。
故可即差別以觀乎無差別。故曰。我於爾時觀界安
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
別。此固會風性之無差也。若夫會性風真空。性空真
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者。則曰。我時覺了此群動性。
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云云不惟見風空性一。亦乃了
動無所動。夫以不動以待乎動。了動中有不動者在。
猶有所待也。即動以悟乎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固無
所待也。故能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
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非以動寂了無對。全修而在
性乎。


第五明依空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虗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
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
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虗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
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虗空際諸幢王剎。來
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
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
大無依。妄想生滅。虗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
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虗空無邊。入三摩地。妙
力圓明。斯為第一。


釋曰。此菩薩所得無邊身。乃觀修惡晦昧之空。以為
性惡之真空。此性惡空與性善空。無二法界。以法界
[005-0418b]
無邊故。身亦無邊。又不獨此也。即性惡空。是性惡色。
火風水三亦復如是。菩薩證此妙空。即此而備妙用。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虗空。
以表示之。此則正顯不惟證虗空之無邊。亦證四大
性之無邊。不惟於空入性惡法門。而於四大性惡法
門。而等入之。不惟證五大之無邊。亦證十法界五陰
實法。依報國土之無邊。是故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
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虗空際諸幢王剎。來
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妨礙。善能身入微
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非以心界融通。依正不
二。一多無礙。小大相容。妙用現前。性體不隔而然乎。
始從真如不變性空真覺中。隨心循業。應所知量。以
為晦昧之空。四大之空。固無差而差矣。今所證空。則
隨淨圓修。全修在性。即差別而無差別。故曰。此大神
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虗空無二。佛國本
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


第六明依識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
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
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惟
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
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
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
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惟心識故。識性流
[005-0418c]
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
觀十方惟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
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釋曰。前經明本如來藏。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德瑩
然。遍周法界者。真如不變之體也。隨眾生心。應所知
量。循業發現者。隨淨心善業。則為第九菴摩羅白淨
之識。隨染心惡業。則為菩薩二乘之八識。則為六道
凡夫之八七六識。所謂不變隨緣。無差而差也。即此
經文所謂心重世名。好遊族姓者也。爾時世尊。教我
修習惟心識定。入三摩地。乃即修惡之三識。以觀性
惡之真如。求世名心歇滅無有。巳破六識七識之遍
計執性也。乃至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破去八識。
得證第九真常淨識也。莫非悟真如不變。無差而差。
故可即差別而會歸無差。既當時全性以為修。故可
即全修而在性。能了達乎此。是為依識大隨淨圓修。
全修而在性也。


第七明依根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
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
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
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
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
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
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
[005-0419a]
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
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
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
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
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
摩地。斯為第一。


釋曰。前經雖明根大。而義說則以見大而例五根。備
約六根。以明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旨。故曰。如一見
根見周法界。聽齅甞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
界。圓滿十虗。寧有方所。今且以一見根言之。有真見。
有見精。有妄見。真見即真如不變之性也。即所謂性
覺妙明。本覺明妙也。見精即隨緣之始。瞥然晦昧體。
是無記。識精中見分也。所謂妄為明覺是也。妄見即
緣塵分別。所謂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
異中熾然成異。自無差別。而為差別者也。此與首卷
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同。第無始與今日之不同耳。苟欲直指人
心見性成佛。正當於此。會隨染緣修惡。原從無差以
為差。故可即今差別者。以無差體。達見精修惡即是
性惡。蓋見精即識精也。真見即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也。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則隨
淨圓修全修在性之旨得矣。一根如此。耳根與餘根
皆然。即以此而為勢至菩薩。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亦
無所而不可。蓋念佛。有念自佛三身者。有念它佛三
[005-0419b]
身者。有合自它三身同念者。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能如是見。則自性三身俱念。如能見屬智。則果成報
身。因中即念報身。經云妙菩提路是也。所見屬性。則
果成法身。因中即念法身。經云清淨實相是也。天台
大師云。菩提智與法性相應相冥。相應者。如函蓋相
應。相冥者。如水乳相冥。如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
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是故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見所不及。成解脫德。至果能成應身。豈非
見見功夫。三身具念乎。抑以此而念自佛之法身者。
而念它佛之法身。泯然無跡。了罔邊畔。自它俱見。不
隔毫端。以此而念它佛報身應身時。靡不居吾法性
之中。無能所絕待對。所謂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
忘便是中。忘照何曾有前後。一心融絕了無踪是也。
苟微此念。焉能以念佛心入無生忍耶。眼根如此。觀
音耳門三昧例然。餘人圓通。鼻舌身意例然。觀根皆
此觀識觀塵。亦復例照。猶如藥王。執毒為藥。是故能
了真如性善性惡不變。以為隨緣。修善修惡隨緣當
體不變者。可以拈一莖艸。為千丈舍那之身。舉一微
塵。可以為西方清泰之國。盡大地拈來。無非雪山藥
王樹也。


客曰。隨淨圓修。全修在性門之旨。巳領教矣。云何名
為隨淨圓證舉一全收門。予曰。隨淨圓證者。如上所
引七大菩薩。各依一大。以事圓修。至果亦各依一大
以為圓證。略如月光童子。依水悟道。至於果證。方得
[005-0419c]
亡身。與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豈非隨淨圓證
一大乎。然而既曰性合真空無二無別。是則性色真
空。性火真空。性風真空。性覺真空。性見覺明。性識明
知。此之文意。皆於第三卷。一一會通者。莫不與水大
性合真空。無二無別。非舉一而全收乎。又此七門。皆
觀修惡以即性惡。不但性惡融通。無法不趣。而任運
攝得佛法界性善。亦乃性善融通。無惡不具。而任運
攝得九法界性惡。故圓修行人。至於果成。九皆究竟。
四明尊者謂蛣𧏙等。皆須六即判。其初後正此意也。
客又問曰。圓頓教旨。明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義
亦盡矣。蔑以加矣。何必定須論乎性具。予對曰。天台
一家宗旨。明隨緣義。有隨緣變者。別教是也。有隨緣
不變者。圓教是也。變與不變。正在教中所論。具與不
具。具則隨緣不變。屬於圓教。隨緣若變。正因不具。是
故判入別教。是則隨緣不變之旨。全在性具之功。那
云不必論乎性具。客又問曰。隨緣不變。約具以明。此
固當然。何必定須性具十界乎。予對曰。性具之理。若
不具明十界依正色心。昧者但云性具佛界。不具九
界。是則必須破九界。以證佛界。何以故。以九法界非
性具故。乃但中佛性。隨染緣之所搆造。如淳善人。性
不具惡。忽被惡人所逼。隨緣強作諸惡。既非其能。故
說善人果然為惡。苟欲復其良善。必須大加翻悔。改
惡遷善。故不足稱為君子不器。善惡皆能。若圓教人。
以知性具十界。故能隨染緣造於九界。如全水為波。
[005-0420a]
全水為氷。是故一切迷中染惡二法皆性具。故但彰
巳能。何過之有。以非過故。迷中二法。當體佛性。修中
全九界。即是本性中九界。全修即性。名為成佛。無別
他佛可成。又問曰。性具明乎十界。是則成道之時。但
成佛果。修善性善義巳周足。何須更立性惡法門之
稱。予對曰。立此性惡法門。事非小小。凡有五大因緣。
一理體本來具足故。二照性可以成修故。三果地圓
證莫非妙法故。四起妙用時須施十界故。五根性不
同攝機須遍故。餘之四義。前文巳具。根性不同。攝機
須遍。今當明之。凡為二意。一明菩薩度生須此法門
故。二明眾生機緣須此入道故。

菩薩度生須此法門



又有二種。一者示現無量不乏此門故。二者自利因
此即用利生故。

示現無量不乏此門



巳如前果地圓
現毫無虧欠門中說。

第二自利因此即用利生



今當
明之。凡二義。初引義證。二引人證。

初義證



如淨名經
說。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恚惱。至於地獄。無諸罪
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
功德。行色無色界。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
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礙。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
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
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嗔恚。而常
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
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謟偽。而善方便
[005-0420b]
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
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不隨他教。示入
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智。而成就大
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形
殘。而具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中具諸
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
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
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子綵女。而常樂遠離五
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辨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
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
涅槃。而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通
達佛道。


釋曰。如此經文。可以證菩薩。以性惡法門。而化度眾
生。通達佛道也。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
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癡為種。四顛倒為
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
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
惱。皆是佛種。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
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
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
者。終復不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
耳。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
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
[005-0420c]
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
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
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釋曰。如此經文。可以證觀修惡即性惡。任運攝得佛
界性善。可以為如來種也。


第二引人證者



略引三緣。

初婆須密多女緣



華嚴經云。善財童子。見師子嚬申巳。復告之言。善男
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險難。此國有城。名寶莊
嚴。中有女人。名婆須密多。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
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遶無數帀。殷
勤瞻仰辭退而去。爾時善財童子。大智光明照啟其
心。思惟觀察。見諸法性。得了知一切言音陀羅尼門。
得受持一切法輪陀羅尼門。得與一切眾生作所歸
依大悲力。得觀察一切法義理光明門。得充滿法界
清淨願。得普照十方一切法智光明。得遍莊嚴一切
世界自在力。得普發起一切菩薩業圓滿願。漸次遊
行。至險難國寶莊嚴城。處處尋覓婆須密女城中。有
人不知此女功德智慧。作如是念。今此童子諸根寂
靜。智慧明了。不迷不亂。諦視一尋。無有疲懈。無所取
著。目視不瞬。心無所動。甚深寬廣。猶如大海。不應於
此婆須密女。有貪愛心。有顛倒心。生於淨想。生於欲
想。不應為此女色所攝。此童子者。不行魔行。不入魔
境。不沒欲泥。不被魔縛。不應作處巳能不作。有何等
意而求此女。其中有人。先知此女有智慧者。告善財
[005-0421a]
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推求尋覓婆須密女。
汝巳獲得廣大善利。善男子。汝應決定求佛果位。決
定欲為一切眾生作所依怙。決定欲拔一切眾生貪
愛毒箭。決定欲破一切眾生於女色中所有淨想。善
男子。婆須密女。於此城內市廛之北。自宅中住。時善
財聞是語巳。歡喜踊躍。往詣其門。見其住宅廣博嚴
麗。寶墻寶樹。及以寶壍。一一皆有十重圍遶。其寶塹
中香水盈滿。金沙布地。諸天寶華。優鉢羅華。波頭摩
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遍覆水上。宮殿樓閣。處處分
布。門闥牕牖。相望間列。咸施網鐸。悉置幡幢。無量珍
奇以為嚴飾。瑠璃為地。眾寶間錯。燒諸沉水。塗以栴
檀。懸眾寶鈴。風動成音。散諸天華。遍布其地。種種嚴
麗。不可稱說。諸珍寶藏其數百千。十大園林。以為莊
嚴。爾時善財。見此女人顏貌端嚴。色相圓滿。皮膚金
色。目髮紺青。不長不短。不麤不細。欲界人天無能與
比。音聲美妙。超諸梵世。一切眾生差別言音。悉皆具
足。無不解了。深達字義。善巧談說。得如幻智。入方便
門。眾寶瓔珞及諸嚴具。莊嚴其身。如意摩尼以為寶
冠。而冠其首。復有無量眷屬圍遶。皆共善財同一行
願。福德大藏。具足無盡。時婆須密多女。從其身出廣
大光明。普照宅中一切宮殿。遇斯光者。身得清淨。爾
時善財。前詣其所。頂禮其足。合掌而住。白言聖者。我
巳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
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
[005-0421b]
我說。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離貪欲際。
隨其欲樂。而為現身。若天見我。我為天女。形貌光明
殊勝無比。如是乃至人非人等而見我者。我即為現
人非人女。隨其樂欲。皆令得見。若有眾生。欲意所纏。
來詣我所。我為說法。彼聞法巳。則離貪欲。得菩薩無
著境界三昧。若有眾生。暫見於我。則離貪欲。得菩薩
歡喜三昧。若有眾生。暫與我語。則離貪欲。得菩薩無
礙音聲三昧。若有眾生。暫執我手。則離貪欲。得菩薩
遍往一切佛剎三昧。若有眾生。暫升我座。則離貪欲。
得菩薩解脫光明三昧。若有眾生。暫觀於我。則離貪
欲。得菩薩寂靜莊嚴三昧。若有眾生。見我嚬申。則離
貪欲。得菩薩摧伏外道三昧。若有眾生。見我目瞬。則
離貪欲。得菩薩佛境界光明三昧。若有眾生。抱持於
我。則離貪欲。得菩薩攝一切眾生恒不捨離三昧。若
有眾生。唼我唇吻。則離貪欲。得菩薩增長一切眾生
福德藏三昧。凡有眾生。親近於我。一切皆得住離貪
際。入菩薩一切智地。現前無礙解脫。善財白言。聖者
種何善根。修何福業。而得成就如是自在。答言。善男
子。我念過去。有佛出世。名為高行。其王都城。名曰妙
門。善男子。彼高行如來。哀愍眾生。入於王城。蹈彼門
門。其城一切悉。皆震動。忽然廣博。眾寶莊嚴。無量光
明遞相映徹種種寶華散布其地。諸天音樂。同時俱
奏。一切諸天充滿虗空。善男子。我於彼時。為長者妻。
名曰善慧。見佛神力。心生覺悟。則與其夫。往詣佛所。
[005-0421c]
以一寶錢。而為供養。是時文殊師利童子。為佛侍者。
為我說法。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
惟知此菩薩離貪際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就無
邊巧方便智。其藏廣大。境界無比。而我云何能知能
說彼功德行。


第二無厭足王緣



華嚴經云。善財童子。參普眼長者巳。復告之言。善男
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多羅幢。彼中有王。名無厭
足。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
童子。禮普眼足。遶無量帀。殷勤瞻仰。辭退而去。爾時
善財童子。憶念思惟善知識教。念善知藏能攝受我。
能守護我。令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退轉。
如是思惟。生歡喜心。淨信心。廣大心。怡暢心。欣慶心。
勝妙心。寂靜心。莊嚴心。無著心。無礙心。平等心。自在
心。住法心。遍往佛剎心。見佛莊嚴心。不捨十力心。漸
次遊行。經歷國土村邑聚落。至多羅幢城。問無厭足
王所在之處。諸人答言。此王今者在於正殿。坐師子
座。宣布法化。調御眾生。可治者治。可攝者攝。罸其罪
惡。決其諍訟。撫其孤弱。皆令永斷殺盜邪淫。亦令禁
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又使遠離貪瞋邪見。時善財
奇千。依眾人語。尋即往詣。遙見彼王。坐那羅延金剛
之座。阿僧祇寶以為其足。無量寶像以為莊嚴。金繩
為網。彌覆其上。如意摩尼以為冠。莊嚴其首。閻浮檀
金以為半月。莊嚴其額。帝青摩尼以為耳璫。相對垂
[005-0422a]
下。無價摩尼以為瓔珞。莊嚴其頸。天妙摩尼。以為印。
釧。莊嚴其臂。閻浮檀金以為其蓋。眾寶聞錯以為輪
輻。大琉璃寶以為其竿。光味摩尼以為齊。雜寶為鈴。
恒出妙音。放大光明。周遍十方。如是寶蓋而覆其上。
阿那羅王。有大力勢。能伏他眾。無能與敵。以離垢繒。
而繫其頂。十千大臣前後圍遶。共理王事。其前復有
十萬猛卒。形貌醜惡。衣服褊陋。執持器杖。攘臂瞋目。
眾生見者。無不恐怖。無量眾生。犯王教敕。或盜他物。
或害他命。或侵他妻。或生邪見。或起瞋恨。或懷貪嫉。
作如是等種種惡業。身被五縛。將詣王所。隨其所犯。
而治罸之。或斷手足。或截耳鼻。或挑其目。或斬其首。
或剝其皮。或解其體。或以湯煑。或以火焚。或驅上高
山。推令墮落。有如是等無量楚毒。發聲號呌。譬如眾
合大地獄中。善財見巳。作如是念。我為利益一切眾
生。求菩薩行。修菩薩道。今者此王滅諸善法。作大罪
業。逼惱眾生。乃至斷命。曾不顧懼未來惡道。云何於
此而欲求法。發大悲心。救護眾生。作是念時。空中有
天而告之言。善男子。汝當憶念普眼長者善知識教。
善財仰視而白之曰。我常憶念。初不敢忘。天曰。善男
子。汝莫厭離善知識語。善知識者。能引導汝。至無險
難安隱之處。善男子。菩薩善巧方便智不可思議。攝
受眾生智不可思議。護念眾生智不可思議。成熟眾
生智不可思議。守護眾生智不可思議。度脫眾生智
不可思議。調伏眾生智不可思議。時善財童子。聞此
[005-0422b]
語巳。即詣王所。頂禮其足。白言聖者。我巳先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
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時阿那
羅王。理王事巳。執善財手。將入宮中。命之同坐。告言。
善男子。汝應觀我所住宮殿。善財如語。即遍觀察。見
其宮殿。廣大無比。皆以妙寶之所合成。七寶為墻。周
帀圍遶。百千眾寶以為樓閣。種種莊嚴悉皆妙好。不
思議摩尼寶網。羅覆其上。十億侍女。端正殊絕。威儀
進止皆悉可觀。凡所施為無非巧妙。先起後臥。軟意
承旨。時阿那羅王。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意云何。我若
實作如是惡業。云何而得如是果報。如是色身。如是
眷屬。如是富贍。如是自在。善男子。我得菩薩如幻解
脫。善男子。我此國土所有眾生。多行殺盜。乃至邪見。
作餘方便。不能令其捨離惡業。善男子。我為調伏彼
眾生故。化作惡人。造諸罪業。受種種苦。令其一切作
惡眾生。見是事巳。心生惶怖。心生厭離。心生怯弱。斷
其所作一切惡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善男
子。我以如是巧方便故。令諸眾生捨十惡業。住十善
道。究竟快樂。究竟安隱。究竟住於一切智地。善男子。
我身語意。未曾惱害於一眾生。善男子。如我心者。寧
於未來受無間苦。終不發生一念之意。與一蚊一蟻
而作苦事。況復人耶。人是□田。能生一切諸善法故。
善男子。我惟得此如幻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得無
生忍。知諸有趣悉皆如幻。菩薩諸行悉皆如幻。一切
[005-0422c]
世間悉皆如影。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入真實相無礙
法門。修行帝網一切諸行。以無礙智行於境界。普入
一切平等三昧。於陀羅尼。巳得自在。而我云何能知
能說彼功德行。


性善惡論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