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46 四念處-隋-智顗 (master)




四念處卷第三


隋天台山修禪寺智者大師說
門人章安灌頂記


開章為三。一大意。二五停。三念處。大意者。
四句雖略。網羅罄盡若絕若說。若世出世已
如上辯。今依不生生而明別也。中論名假名
即此句也。別家四門且指大。經云佛。性如闇
室瓶盆井中七寶有門也。眾生佛性猶如虛
空。畢竟清淨無門也。譬如乳中亦有酪性。亦
無酪性亦有亦無門也。佛性非空非有第四
門也。雖列四門若說若行。多用亦有亦無門
也。問有門可明佛性。空門云何有性復濫通
家。答別教是不但空。所以得見佛性。通家
但空局不但空廣廣局。云何相濫眾經諸門。
[003-0567b]
列位位數增減。華嚴初無十信。後無等覺。於
十住中多明圓義。於登。地中多明別義。若住
若地皆說界外行位不語界內云云。方等前分
對緣。散說得道而已。未論地位。至瓔珞總結
階級。明五十二地。前後數整界內。亦分明諸
般若前分。亦對緣散說亦未有階次。勝天王
但明十地。前無三十心。後無等覺。新金光
明無前無後但明十地。仁王般若。明五十一
位。無等覺。推諸經意如軍師蕩寇竟。方敘勳
勞。定其爵祿。所以前散後結。問法華是後經
那不明位。答前明一部之前後。法華是一期
之後。良以。瓔珞結諸方等仁王結般若竟。法
華在後不明次位。但決了諸權而入於實。涅
槃亦不明次位。同開佛性入祕密藏。但地義
深微非聖證不了凡下莫知。對緣增減隨機
廣略出沒宜爾。但順佛語依修多羅。不得執
此訶彼。各興諍競非法毀人誣佛謗典云云
南岳師。釋大品三處明位。初四十二字門初
阿後茶。皆具一切法。判屬圓教四十二位也。
次明初地修治地業。乃至第十修治地業。判
屬別教位。後明乾慧地乃至佛地。判屬通教
位。此深得經意文義朗然。然佛一期諸大
經。門門不同位位數異。行人採用各異。若論
數整須依瓔珞。若扶三觀次第。須依大品。若
凡夫得。預須依涅槃數整可解。扶三觀者。
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當學般若。欲以道種
慧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
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
及習。當學般若。初五方便伏見思從假入空
[003-0567c]
觀。十住是道慧斷見思。從空入假學道種慧
斷塵沙。若從假入空破遍假。從空入假破
偏空。至十迴向中。學不假不空一切智伏無
明。登地得一切種智。若至等覺一時斷煩惱
及習。若不明等覺。只十地斷煩惱習也。是以
三觀相扶云云若瓔珞明十信十住為習種
性。十行為道種性。十迴向為性種性。十地聖
種性。等覺性。妙覺性。略則七位廣說五十二
位也。依涅槃五行十功五味。半滿次第。相扶
始自凡夫得預修學。具有別圓界內界外。四
四諦意。菩薩住堪忍地。鐵輪位中修生滅四
諦。十住中修無生四諦。十行中修無量四諦。
十迴向中修相似。無作四諦。登地見中。得一
切種智。五行十功。間藏通云何得入涅槃中
修學耶。答涅槃扶律而說故名贖命。若別圓
有法身慧命。何須贖命贖命。意在藏通灰斷
之命。令得法身常住也。問三藏生滅慧。云何
贖成常住慧。答今涅槃引藏通中昔日灰斷
不明佛性。今俱引見佛性。當知三慧被決不
同。先曰若論戒則五支諸戒小乘所無也。若
論定從八背捨。十信中伏通惑住堪忍地。教
化眾生豈同二乘。問何以得知答。一以義推
可見二。以聲聞相異問。別教登地猶用界內
通。名名四依義何。意不用界內方便耶。答即
得用既以通名名斷道。何意不得用方便伏
道暖等位耶。又復佛法名教。通用小乘名
教在方便中尚用大乘。方便道見諦斷道何
意不用耶。所言別教其義有八。謂理教智斷
行位因果云云。理別者。三諦之理。理隔不融
[003-0568a]
信而修之。從淺至深歷別有異。從淺與後別。深與前別。當體間隔。是名理別。教別者。
佛日先照菩薩。二乘聾瘂。豈況凡夫瓔珞仁
王。地論。攝論不明界內故凡聖異聞。大論明
一與聲聞共說。二不共說。不共說即教別
也。大經五行不融。大品三慧屬三人。釋論
釋之實是一法。為向人說令易解故。三慧為
三。如一時說三相此即教別也。智別者。圓
意難顯。要假方便然後可見。如因作入無作
因。無常以入常外人難因無常果云何常。佛
答汝因是常而果無常。何故不聽我法中因
無常而果是常云云。別菩薩欲學常住佛性。
先修無量四聖諦。後觀諸法實相中道。佛性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次第梯隥先觀空。次
學恒沙佛法。後開如來藏。次第修三眼三智。
是名智別斷惑別者。如無量義云。眾生欲性
無量。欲性無量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藥病
無量。藥病無量故通塞無量。分別校計生滅
無生滅。無量無作苦集滅道皆無量。覆如來
藏藏闇故造作二十五有業。受諸生死。愍此
長夜發菩提心。興四弘誓自脫無量繫縛。亦
脫眾生無量繫縛。是名斷惑別行位因果等
別可知也。問無作既勝。何不緣無作發菩提
心。答別家以無作是果。果不通因故。非發心
正意。意者緣無量發心。至果方成無作耳。問
若爾初地已得無作。何意不緣發心耶。答初
地分得妙覺時乃究竟。例如三藏初生滅果
方無生。通則不爾。發心即觀無生。別人初
緣無量後乃無作。圓人發心初則無作大意
[003-0568b]
云云。二停心者。前三藏數息不淨等。停心
疎遠事偽。通以觀息不生不滅。停心即事而
理近密真。今別教以持戒之根本。若我住世
無異此也。即佛依此而住即僧雖爾。望於三
藏是密是真。望於實相非近非密非真非理。
與前別後別。居季孟之間。此義可知云云。大
經云。菩薩作是思惟。出家間曠猶若虛空。一
切善法因之增長。在家逼迫猶如牢獄。一切
惡法因之而生。往詣僧坊聞佛有無上道。無
上正法。大眾正行即求出家。佛是非果之果
人也。無上道是慧。聖行正法是定。聖行大眾
是戒。聖行此是非因之因也。菩薩受持時如
秉浮囊度於大海。爾時愛見羅剎來乞浮囊。
若全若半若手若指若塵。令汝安隱得入涅
槃。謂稱情暢樂名涅槃。鈍使造惡多墮三塗。
利使執見破戒亦墮三塗。或執見修善多牽
天上。久後還墮。若不隨愛見能生五支諸
戒。一根本業清淨戒。謂四重也。二前後眷屬
餘清淨戒。前後是方便偷蘭遮等。餘是諸四
篇等也。非諸惡覺覺清淨戒。定共戒也。護
持正念念清淨戒。道共戒也。迴向菩提大乘
戒也。後有九種與釋論十種相似。一清淨戒
謂受得清淨也。二善法戒。謂動不動皆毘尼
也。若護持不犯生止行兩善謂法也。三不缺
戒。謂五篇不破也。四不析戒。析假入空體
假入空皆道共戒也。五大乘戒。即菩薩初信
心。經云。汝等但發菩提心。則出家禁戒具足
也。六不退戒。即十住不退也。七隨順戒。對十
行隨道戒也。八究竟戒。九迴向戒。斷界內
[003-0568c]
正習也。十具足諸波羅蜜戒者。登初地乃至
等覺也。於一戒中具足爾許法門。即是別家
停心如前數息。身命之要。今戒為法本道之
根源。故以戒為停心也。菩薩雖信佛法。常
住之理內解分明。猶自覺觀不住是直而非
善。爾時更學定聖行停心。即共念處也。依經
即是隨息停心。此知阿那出息入息。繩長知
長繩短知短。元治覺觀發根本淨。特勝通
明等。淨如開倉見穀粟。經云。復有梵行。謂見
身中三十六物是修念處實觀也。次不淨觀
治貪欲。經云。復有聖行。謂除却皮肉。諦觀白
骨一一節間有我不耶。作此觀時即見骨中
青黃赤鴿。色是背捨欲界定相四色轉明。心
與色青合。故一切皆青。餘亦爾。是未到地
相。爾時不壞內色不壞外色。內外俱不滅色
相。以是不淨心觀內外色。即見額上骨中八
色。光明煜煜而出照天下。即初禪覺支相。聲
聞但有光不見。佛菩薩多修念佛見佛。或為
說法。即初背捨。初禪攝內無色相。以是不淨
心觀外色者。內滅却骨人以不淨心觀外色。
外色有二。一身外之色即是死屍等。二骨人
所放八色光明。是界外之色。所以須觀者。去
欲界近用以防過。故界內色外色皆不淨。故
言以不淨心觀外色。若作修家方便。自有觀
法滅却骨人。今但言證法見骨人。自然消磨
不見。但有八色及外不淨。故言內無色外觀
色。此骨人滅時即有未到地相。亦是初禪謝。
二禪內淨起。起時八色一陪更明。青黃赤鴿
非復前比。亦有內淨喜樂一心。四支不同根
[003-0569a]
本。特勝通明中是為二背捨二禪攝也云云
三淨背捨身作證時是三禪相。舊云。三禪無
勝處。四禪無背捨。釋論明淨背捨身作證。三
禪徧身樂得為證。四禪無樂。何所為身作
證。成論人以三禪共為一淨背捨。今用三四
兩禪。從容共為一淨背捨無嫌。三禪身證為
淨背初門。成就在第四禪。第四禪具足勝處
也。何故言淨。大論云。緣淨故淨。八色是淨。
法未被練不得淨。今三禪四禪法。起來觸
此八色為作淨緣。三四禪等此是色界極淨
之色。用此為緣故言緣淨觸。八色更淨故言
緣淨是樂。遍身受故知是三禪中淨有四義。
三如前兩背捨即是緣淨故淨此意也。四空
四背捨無色更無別法但以空無相心修。若
凡夫人自地地愛染。聖人深心智慧利直去
不迴。故名背捨。問舊云。此無別法但以無
漏修此可然。前何意無別法。不可指舊禪為
別法。不可指邪禪鬼定外道。事為別法云云
今次四禪得修若不得禪。作觀不成設修。雖
不發無漏亦名修背捨。而不名解脫。若有宿
習發此何嫌。但滅受一背捨不得無漏修則
不成。故不論發宿習也。九次第師子超越等。
三藏中無有凡夫修得此定。大乘或有云云。次
大不淨。亦名大背捨。良以。假想厭力小。若假
想厭背大。皆由緣處廣狹。若觀骨人不淨
除却皮肉。或觀一屍一兩城邑聚落等所有
正報。故言小不淨小背捨。若大不淨。絓是
依報國土。錢財穀帛山川林園。江河池沼大
地一切色法悉皆不淨。蟲膿流出臭腥流潰。
[003-0569b]
山如聚膿。河海穢濁。衣服如臭屍皮。飲食
皆蟲汁。大經云。觀好美羹作穢汁想。飯如
蟲聚。宅如塚墓。大地無可愛處。若幻術誑人
今神通得法道理。故酥蠟金鐵遇暖則流。遇
冷氷結。凡夫遇淨緣成淨。遇不淨緣便不淨。
達此道理得其轉變。良以。昔曾修得今發宿
習。故大地依正悉是不淨。初學乍有興廢。數
習成性任運不淨。譬如鑽火發不擇薪。乃至
江河乾竭。此觀亦爾。初止一屍二屍一兩聚
落。若成大勢一切依正無非不淨。故言大不
淨觀也。又福人感色淨。又人心著淨重於穢
輕。破此大著皆為不淨。不可定執。山河國
土而言為淨。如僧護見地獄。一百二十五所。
所見大地是身為他所耕。叫喚苦惱。是名田
地獄。又見身是樹眾苦競集。宛轉呼咤若山
若屋。衣裳浴室房法事等悉皆受苦。何者
昔觸境生著起愛。今觸境穢惡受苦。今為轉
此愛染修大不淨觀。破淨顛倒亦名大不淨
大背捨。若凡夫所修八禪。但除下地不能除
自地。佛弟子所修能除下地亦除自地。未是
無漏不能除上。地若無漏緣通則自地下上
皆能除也。若內觀骨人外觀色名初背捨。初
禪攝若。內無色外觀色外。八色正依皆不淨
時名二背捨。二禪攝。此兩背約依正判大小。
若三禪入淨背捨則不論。何者根本是小所
得。不淨成小背捨。若根本是大成大背捨。乃
至四空滅受例如此云云。若約兩不淨為勝處。
還依依正判大小。若約多少好醜成小勝處。
亦約依正。多少好醜成大勝處。所以厭背
[003-0569c]
心未能轉變自在。勝處更來熟之。一屍少二
屍多。十少百多一國少大千多。衣食多少亦
爾。初未能多少。少習既成即能多。今發還爾。
若好若醜者。此約兩報為好醜。端陋慧愚富
貧貴賤。而論好醜。好醜皆不淨。此亦小不
淨耳。大則好山惡山好國惡國好醜皆不淨。
此則大也。次依正俱醜骨人所放八色為好。
此兩俱不淨者而名好醜。此為勝處。初禪攝。
若內無色外觀色。若多若少若好若醜。勝知
勝見二禪攝。雖無骨人。而外有八色。復有依
正。若多若少好醜如前云云。勝知勝見者。了
此心於色不為色所縛。心能轉色故言勝知
勝見。淨不淨等皆於己心能得自在觀解成
就故言勝知勝見。行者如此觀勝之時。豈更
貪世己身尚不惜。何容貪他。上古賢隱推位
讓國。還牛洗耳。皆昔經成此。今於五欲無
復染意。若不得此心貪之至死後。四勝處在
四禪中。三禪味樂多不能轉變。於聲聞法如
此。菩薩豈無勝處耶。大論云。青黃赤白。瓔
珞云。地水火風。此亦無在。四色是名地水是
其體。此中但多少轉變無好醜。何以故。內外
色盡故。但八色流光故無好醜。四勝處在第
四禪中。十一切處亦在四禪中。初禪覺觀多。
二禪喜動三禪樂動。不得廣一切處。唯此不
動念慧則能一切處。以一青遍十方皆青。餘
色亦如是。若一切入者。將一青色入一黃色
遍一切處。一黃入黃亦遍一切處。而青黃
不失。餘色相入亦如是為一切入。此是內心
所放八色遍一切處。那言取少樹葉為緣遍
[003-0570a]
一切處。若內心無此力外不能遍。不應取外
色為緣也。大論取優鉢羅華者。為人不解借
外諭內。不可以諭為是。亦有此義。若通明觀
中無骨人不放八色。是時修八解脫。借外為
緣可爾。今不壞法人有八色自不用之。取外
樹葉此不成義。今不用云云。次明菩薩修緣
念處。於依正中轉變自在具諸波羅蜜。慳心
既破尚不惜身。何得為身貪求他物是名檀。
得是觀時終不為。此依正。偷殺妄語。危他自
安。順理行心名尸。若彼觸己終不生瞋。發
言動身口加報。是名忍辱。終不倚此不淨生
身。懈逸耽著恣情以自穢雜。是名精進。善巧
方便四隨得所。所觀調適念慧現前。或不
淨背捨勝處神通變化。願智熏修絓是諸禪。
於中轉變得成三昧。百千變化一切道一切
定。皆在此禪而得具足。是名為禪。作此觀
時身受心法。非因非果非世出世。若苦集滅
道悉皆不淨。能觀所觀一切諸法皆不可得
無所有故。畢竟清淨無一可得。不生不滅。名
般若波羅蜜。是名於勝處中轉變為一切法
門。是心定故隨意自在。隨作隨成勝處之觀。
如好馬能破前陣。復能調制其馬。欲去欲住
迴轉自在。作諸法門亦復如是不可窮盡。是
名菩薩於四念處修勝處觀。觀中廣修諸法。
悉於勝處修習。若發宿世善根時。亦於勝處
中發。是時觀淨無魔入壞此法。何以故。心
得自在。無障礙故。作於心師心使於魔。魔
不能破心也。行四三昧人多轉入五種佛子
之位。或即入五品弟子之位。何故爾。並是
[003-0570b]
助道力大。大助開門入清涼池劑。此是觀禪
發相也。若九次第定師子越越等。有二位依
三藏。阿那含人得無漏。心地調柔方能修九
定。凡人修不得。大乘人修習者。如發心二
不別。別教菩薩。歷別修習但不取證也。若案
經前有持戒對數息。次有不淨觀。一一節間
求我不得。即對界方便。光中見佛即是念佛
停心劑。此是性念處對四停心也。次修緣念
處觀。學四無量心。修法緣慈定分明開發觀
法無我不可得故是界方便。觀四無量心者。
通論慈悲始終皆有無緣即以實相為慈。慈
即如來。慈即解脫。慈即法身。此乃實相之理
無緣之慈。不修眾生法緣之慈。不修眾生法
緣事慈。正修無緣大慈事慈自發。應須識知
所言事慈者。即眾生緣慈發有兩義。一發此
慈熏定。定法轉深因此慈定即發根本。二者
或先得欲界。或得未到地。或得根本。於根本
中有慈。亦言發此慈一切眾生得樂之相。無
怨無惱。歡喜稱心適意。或得人中樂。或得
天中樂。若修得慈定分明想其得樂。無一眾
生而不得樂。此名慈心定。但此定緣眾生有
三種。若緣親人得樂名為廣。緣中人得樂
名為大。緣怨人得樂。與親人等名無量。又緣
一方眾生得樂名為廣。緣四維名為大。緣十
方名無量。此定有兩。一隱沒。二不隱沒。若緣
眾生得樂。心中明淨決定所緣之處。實不見
此眾生得受於樂。但想而已。是為內不隱沒
而外隱沒。自有內心明淨作得樂想。而外所
緣十方眾生。分明見其得樂。或得人中。或得
[003-0570c]
天中。其相分明。是名內外不隱沒。若慈定中。
見三種人得此樂相後。始復發根本五支。五
支功德倍勝根本。如砂糖石蜜和水。豈方單
冷悲喜捨。附定起亦如是。菩薩修此禪定內
思力強故。住堪忍地。在十信位。中靡所不
作。故迦葉問。菩薩有緣得破戒不。答有緣亦
得。如仙豫殺五百。施甘露鼓十劫之壽。乃
至為眾生地獄云云。次性共念處。合修生滅
四諦。調心探觀無生四諦助伏見惑。至斷見
時還用無生四諦斷。故大經云。苦是逼迫相。
集是能生相。滅是寂滅相。道是大乘相。如
三藏中。要須禪助伏見惑。暖法方得發。今亦
如此。菩薩知此惑障深重。不可即斷。借生
滅方便發十住暖法也。問十住十信中退不。
答經明六心退七心不退。問別教只用此戒。
與聲聞異不。答雖同而異。菩薩戒具足五支
及究竟諸波羅蜜。二乘不能究竟。或身智俱
亡入無餘灰斷。問禪復若為。答聲聞法中斷
欲界方得修初禪。菩薩不爾。於十信修共念
處觀。學背捨安忍成就。為眾生修一切護持
正法。畏於二乘道如惜命者。二乘豈能如此。
菩薩修十信。初心即具十行。經云。十法為
道。一信有十。十信有百。乃至十地只是十
法。但一受不失勝者受名耳。四念處亦如此。
只是觀解轉深。名轉勝。即是別家乾慧地初
賢位。問此十信與圓十信云何。答圓伏無明
見思自盡。六根清淨皆能互用。故言若干種
一時皆悉知。身如淨明鏡能現諸色像。唯獨
自明了餘人所不見問別與通十觀若為。答
[003-0571a]
通用十法傳傳簡別。若三藏十法。止破外道
成三乘人。外人不知暖法人所行處。況有十
法。通教十法異三藏。三藏後心亦不知通家
初心。通家初心亦不知別教初心。況後心耶。
別教十法異者。一善識正因緣。無明佛性之
境。通教但識無生真諦幻化境耳。二真正發
真正。無量四聖諦。心求常住佛果。能度法
界眾生。通家只發心緣無生四真。令得有餘
涅槃。度界內眾生。三止觀調適者。止成一切
禪。觀成一切種智。通家但通三乘共止觀。願
智頂禪耳。四破法遍者。破界內界外法。次
第遍。通家止破界內二諦遍耳。五善識通
塞者。如來藏顯為通。取相塵沙遮障為塞。通
家只約四諦見愛中論通塞耳。六三十七道
品調適者。大經云。修無量三十七品。是大
涅槃因。通家但是偏真。小涅槃因耳。七善修
助道者。修十波羅蜜。一切萬行恒沙佛法。開
三脫門。通家但開四諦。助三脫門耳。八善
識。五十二地七位廣略皆知。通家只三乘共
十位耳。九安忍強軟兩賊者。忍法界眾生。二
十五有。有空強軟。通家只忍愛見為強軟耳。
十順道法愛不生者。於大涅槃不生貪著。況
小涅槃。通家守果愛小涅槃。是生死貪著故。
如此分別十法大異。又具十番觀門。入十信
成堪忍。地上菩薩位亦可以十法對十信。菩
薩修三種念處發諸境界種種諸法。或真或
偽或益或損不出於十。十者謂陰界入。煩惱
病患業相魔禪見慢二乘菩薩等今不委釋。
如彼具明。若不頂墮得入初賢位。問別教六
[003-0571b]
即如何。答中道佛性為理即。解五十二地。文
義通暢無礙名字即。十信為觀行即。三十
心為相似即。登地至等覺為分真即。妙覺為
究竟即也。第三念處觀者。遠緣如來藏理。其
理難明而假方便。真實得開。至如三藏通教。
用世間方法世間行人五種七種。以為方便。
別教以出世方法出世行人三十心等。以為方
便。譬如鑽火暖在前出。亦如入海先見平相。
法華。以無漏為涅槃相。當知析假是三藏
方便。體假是無生方便。析體無量是別方便
方便性念處。顯真實性念處。方便共念處。顯
真實共念處。方便緣念處。顯真實緣念處。生
滅無生滅無量。皆是別家方便。方便若成可
稱火相平相。方便不成無暖無平大海。難得
其觀。云何初以五停心遮煩惱風。善直成就
慧燈照了。陰身不淨。五種穢惡。受有百八。
悉皆是苦。介爾違順念念無常。善中無我。惡
中亦無我。非善非惡何處有我。別相總相循
環宛轉寂入涅槃。此觀成時開五停成十信。
亦名外凡。亦名乾慧地。亦名善有漏五陰。能
伏界內淨等四顛倒。帖然不動。聲聞厭苦欲
速涅槃。菩薩不爾。捨生滅四諦觀。正修無生
四諦觀。觀苦本不生。不生故。不滅。不生故不
有。不滅故不無。不常不斷畢竟清淨。淨若
虛空尚無有苦。云何顛倒受想行識亦復如
是。是觀成時進入十住。入理解心名為內凡。
亦名暖法亦名不有漏亦無漏。約界內名亦
無漏。約界外名亦有漏。故名似解十行十迴
向。似解亦漏無漏。登地乃名無漏。正用無生
[003-0571c]
四諦慧。斷界內見思。故大經云。菩薩解苦無
苦而有。於真三諦亦如是。故云入理般若名
為住。有二種般若。若發中道是圓般若。若發
空是偏般若。於界內為真於界外為假。亦名
一品相似中道。論其所斷。斷界內通惑盡。與
通七地齊。亦得界外相似慧眼。故須菩提云。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經典。即
此義也。又斷界外上品塵沙。又伏無明。猶
是暖法內凡也。地人以五佛子。謂四果。支佛
開五為十。對十住。今不爾。大論云。先於五佛
子果人中歎。今何故獨歎菩薩。答聲聞諸
菩薩未得果。大乘菩薩得果。故獨歎菩薩。今
不用前五佛子對十住。若欲作者。取法華五
品弟子。開五品為十。對十信。故仁王云。十善
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十善即十信。
十信尚斷惑。況十住耶云云。若欲前進。應捨
無生四諦正修無量四諦。無明與法性合。起
無量取相。感無量生死。無量塵沙招無量果
報。無量無明受無量報身。則有色受想行識。
皆是苦諦。無量受陰所有煩惱皆是集諦。無
量能觀之智皆是道諦。無量集盡苦除皆是
滅諦。如是無量根性。無量藥無量授藥法。
無量方便。菩薩為此而起大悲。發四弘誓。未
度界內外五陰。乃至餘有一生在者皆令得
度。未解通別見思四諦塵沙無明者。皆令得
解。未安偏道者。並令得安。未入小涅槃者。皆
令得入。常樂我淨四德具足。修是觀時進入
十行。從理進趣。方修一切眾行。故名為行。亦
名登頂。斷界外中品塵沙。得界外相似法眼。
[003-0572a]
見恒沙佛法相似如來藏云云。若進入十迴向
者。應捨無量四諦。正觀無作四諦。云何觀初
從有門觀佛性。但無明重故不見。大品云。諸
法如是有。如是無。所以是事不知名曰無明。
無明覆心不見佛性。四門俱塞巧用四隨。四
門俱開。門雖有四。只是不二法門也。觀此
無明。為從無明生。為從法性生。瓔珞及地論
皆解云。從法性生。攝論云。從無明生。依阿
黎耶識起。此識是無記。如地有金土。依染
如土。依淨如金。故言依他也。黎耶識依業
生。故言依他也。若他依者。六識所起善惡業。
六識謝滅種子。依黎耶攝持得生。故名他
依。彼論偈言。此識無始時一切所依止。三藏
學士述難小乘人云。汝六識中起善惡業。六
識謝過。善惡亦應隨滅。若滅現不得起。若不
滅無。黎耶依何攝持。今還難之。汝偈道他
依汝那道依黎耶。黎耶是無明。客法為他法
性是本。法為自。若法性為自。黎耶成他。但依
地何處有自。若他等是客法喚六識為他。何
意不得喚黎耶為他。又難六識依黎耶六識
為他。黎耶依法性黎耶亦是他云云。若黎耶他
是自性。自性應是他。如此定時。隨彼意答。若
自若他俱被破耳。問一切善惡從無明生。法
性生無明。法性共生為離無明。法性生法
性生是自生。無明生是他性生。無明法性合
故生是共性生。離無明離法性生者。是無因
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
是故說無生。無生說生。假生非生。但有名字
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無所有。故無明
[003-0572b]
為自。法性為他者。亦作此破云云。師云。雖四
句不立。而人多執共生。譬如眠法與眠心合
即生眠。眠故有無量夢事起云云。無明與法
性。合生無量六道事。六道事皆從無量煩惱
生。又生無量不思議塵沙煩惱。起無量界外
事。菩薩修四念處。尋此無量煩惱。無量事相
依無明起。若得無明即得法性。得法性故見
佛性。若通教只尋六識。如幻如化即空之觀。
但斷枝條。不尋根本無明。不見如來藏。以不
見故不得無明不得法性。不得無明不得法
性故。不見佛性。如尋夢得眠。不得眠心。良由
六識中觀淺。但是化城止息。不能深觀。如來
藏恒沙佛法。菩薩深觀如來藏。破無量取相。
破無量塵沙。破無量無明。破無量身相。破無
量受相。無量心相。無量法相。識無量病相。知
無量藥。作此觀時即入十迴向。迴因向果迴
事向理。迴己濟他故名迴向。此位正是解行
終心。麁惑已融似中慧淨。斷界外下品塵沙。
伏無明轉強。如向山趣前漸易見。相似中道
見恒沙佛法。斷恒沙煩惱入相似是自行。出
界假是化他。他持解自性禪。是三十心位。未
至初地大經明初依之人。具煩惱性。能知如
來祕密之藏。未得第二第三住處。正是三十
心位。又地持明三十心為三分。一觀分。二止
分。三二分同類。正是地前方便道中。修三種
念處。觀分是修性念處。止分是修共念處。二
分同類。是修緣念處也。相似中道觀。於一
剎那頃。真解開發。登於初地。斷一品無明。得
一分無作。四諦解五行。成就諸功德滿。若通
[003-0572c]
對位。一一位中各有三種念處。若別對者。十
住修性念處觀。十行修共念處觀。十迴向迴
別向圓。修緣念處觀。至初地。三種念處。分成
就。若對大品。欲以道慧。當學般若對十住。性
念處位。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對十行。共念
處位。欲以道種慧。具足一切智。對十迴向緣
念處位。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對十地
位。一往如此。若登地中道顯時。真性法身。
分成就一切禪。一切禪有三。一現法樂禪。
二出生三昧禪。三利益眾生禪。登初地時。
名味皆轉觀分轉。名現法樂禪。能生十力種
性。三摩跋提破無明。法身顯現佛性。一法
界一切法界。一切法界一法界。非一非一切。
二諦自在。能百佛世界作佛。諸佛加之。能
為十地菩薩說法。菩薩不諦謂是真極。法華
中佛加聲聞。為菩薩說法。諸佛子等從我聞
法佛為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諸聲聞尚
爾。況加諸菩薩等。色心神通相好光。天動地形聲兩益。法眼開朗知眾生根。有機即應
善巧分別。猶如虛空不可窮盡。聞說法者皆
得道果。此是觀分。亦是觀身內。法性理顯
名性念處力也。止分轉。名出生三昧禪。出生
百八三昧。普現色身。名三昧王。一切三昧悉
入其中。住首楞嚴修治。於心猶如虛空。能
一法門一切法門。一切法門一法門。非一非
一切。無礙自在。破無明顯真我性。十波羅
蜜。諸陀羅尼門。如來藏海理內之事。皆悉明
顯。若化眾生。假作名字。說種種五陰。破種種
顛倒。說種種法藥。破種種病。作無量醫王。應
[003-0573a]
病與藥令得服行。皆令悟入菩薩正位。是名
檀波羅蜜。以施眾生。故經言。有法門名無盡
燈。即此意也。下九波羅蜜例爾。彼解十波羅
蜜對十地。初檀滿但是約位耳。直於禪中修。
具百波羅蜜觀法界。神通遍照。法界一切眾
生。眾生蒙光。罪垢煩惱皆悉除滅。是名止分。
亦是共念處力云云。二分同類。以修緣念處
觀。得法界緣起。以無緣慈悲修身。赴機得如
來一身。為無量身。無量身為一身。非一非無
量。自在能現十法界像。處處應現。往只同是
一五陰。用有強弱。界內力弱。只見偏真。界外
力強能見圓滿。今時三種念處。具足三德。性
念處顯為法身。共念處顯名摩訶般若。緣念
處顯名解脫。所調伏眾生之處名為解脫。復
次亦以性念處為般若。共念處為解脫。緣念
處為法身。法身即法性。見法性即見佛性。即
得中道。得中道即得菩提。得菩提即住大涅
槃。即得諸佛法界。法界即法身。法身遍法
界用故住大涅槃。種種示現三種念處名三
點。不縱不橫為大涅槃。得色解脫。受想行識
五種涅槃具二十德。名四念處。坐道場轉法
輪。若圓為雙樹。非偏非圓中間入涅槃。諸行
功德莊嚴。名常樂我淨。是稱歎新醫。從遠方
來曉八種術。遠方者。從法身地。起慈悲誓
願應眾生。眾生根緣不同。是以現種種身。說
種種法。法華云。長者驚入火宅。為度眾生生
老病死憂悲苦惱愚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
三菩提云云。登初地時。得二十五三昧。凡十
番破二十五有。破二十五空。破二十五無
[003-0573b]
明。得無畏地。不畏三惡四趣有邊。不畏聲聞
緣覺空邊。不畏大眾威德。二邊中間皆不畏。
以修性念處故云云。得自在地。若至地獄不受
熾然碎身等苦。至一切處無一切苦。能以須
彌入芥子。芥子含須彌。毛孔注滿四海。海內
一毛孔。以修共念處力云云。得二十五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一切事一切理。皆無所
畏。皆自在皆名王三昧。以本修緣念處故。初
地既如此。從二地乃至妙覺。可以意知。不俟
更說。當知四念處。有如此大功德力。何況
後諸法門耶。有眼有意者。自當耽味。何俟
囑耶。
四念處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