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85 法華經大成-清-大義 (master)



妙法蓮華經大成卷第三
金臺即山居後學 大義 集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此為中根人說譬喻也。佛云諸有智者以譬喻得
解。故立品名。法說五段未竟。今品安於此者。經家調
[003-0404b]
卷故。譬者比況也。喻者曉訓也。託此比彼。寄淺訓
深之謂。前法說作三乘一乘之談。廣明五佛開三
顯一之旨。上根利智。圓聞獲悟。中下之流。抱迷未
遣。大悲不巳。巧智無邊。動樹訓風。舉扇類月。使其
悟解。後文以三車一車之淺。比三乘一道之深。以
至易而顯至難。以至小而況至大。故云譬喻。又以
世法比出世法。因於曾有聞未曾有。踊躍歡喜。如
經世間父子。比出世師弟。是世界悉檀。以世間生
法。比出世間生法。使蒙佛音教不失大乘。如經父
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珍玩之具。是為人悉檀。世法
者資具也。故云珍玩。出世法即三乘法。生善中最
以世滅法。比出世滅法。雖得諸無漏。聞亦除憂惱。
如經我為其父。應拔其苦難令免燒煑。是對治悉
檀。世滅者火灾免也。出世滅者斷惑也。無漏指昔。
除憂指今。拔其苦難。本在等與大車。以世不生滅。
比出世不生不滅。令其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
如經乘是寶乘直至道場。是第一義悉檀。世不生
滅者大車也。父之本有故不生。至處不壞故不滅。
出世不生不滅者。性德本有故不生。修得常果故
不滅。佛以一音說於譬喻。巧令中下得四悉益。故
名譬喻品。且道靈山高會。誰為上中下哉。當知大
聖設教。不為聖賢說也。只緣眾生根有利鈍。惑有
厚薄。修有勤怠。種種不同。所以諸尊者。或以法領。
或以喻解。或以因緣明者。無非簧鼓斯道。利益末
[003-0404c]
世一切眾生也。
△二身子領解。分二。初經家敘置。】


「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文中內喜外儀。持詞白佛。三業䖍誠也。內解在心
名喜。喜動於形名踊躍。從妙人。聞妙法。得妙解。開
佛知見。故踊躍歡喜。有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文
云今從世尊等。內外和合。致此歡喜即世界。改小
學大。棄貧事艸庵。受富豪家業。今日乃知真是佛
子。是故歡喜。即為人。憂悔雙遣。疑難並除。內外妨
障。廓然大郎。文云我巳得漏盡。聞亦除憂惱。是故
歡喜。即對治。又佛子所應得者皆巳得之。文云安
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是故歡喜。即第一義。瞻仰
尊顏者。無邪餘思念。眷戀佛恩也。又住後初行初
地。皆名歡喜。身子上根利智。必是超入之歡喜。

二身子自陳。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五。初總標聞法
得解。二明昔日之失顯今日之得。三明昔日之疑
顯今日之解。四明昔日疑悔今日疑悔盡斷。五結
歸領解自肎承當且初總標聞法得解。】


「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踊躍得未曾有。」


【今從二字。形昔日之侍從也。從昔巳來。或從舍衛
往還。或從王舍乞食。或山林樹下經行。或祇桓精
舍行道。佛住一乘實相。二乘皆住小道之中。但從
其形未從其心也。今者默契實相。雅合聖意。今日
之從從佛心也。法音即聲聞成佛之法音。未曾有
者。喜其得於未得之道也。然此理本來固有。饑食
[003-0405a]
渴飲。何曾離了片時。只因省不得。所以棄海認漚。
及乎悟後。瞬目揚眉。依然只是這個。豈從外來。似
有所得。故以得言之。又得者無得之得也。於然燈
佛時。無有一法得菩提。始得受記。今身子亦然。向
上一事。遍融萬法。本無能所。喚誰得誰。正以無所
得而得之。方契佛心也。
△二明昔日之失顯今日
之得。】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昔聞如是法者。方等中大乘實慧。與今不殊故。受
記者。方等授菩薩記云。當來作佛。又云得無生忍。
而我等不預受記成佛之事。甚自感傷者。淨名歎
大褒圓。彈偏斥小。歎菩薩是佛子成佛。斥二乘是
焦芽敗種。當爾時內疑而外鄙。自感而自傷。甚自
二字。當時就有不安小道之意。以其聞同而得異
也。無量即甚深無量。知見即如來知見。失者在昔
不解雖具猶失。昔日感傷將謂失却。今日解得自
知作佛。
△三明昔日之疑顯今日之解。】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我常下。述昔自感自傷之意。山林樹下。乃二乘修
道之所。行坐思念。心中不甘為小乘也。我等下。正
疑念也。同入法性者。出其執小之過。正由不知小
乘法性之外。別有妙理菩薩得之故也。謂我與菩
薩。同是及門受化。同聞同得。故云同入。一涅槃無
漏之法。三乘共證。故云同入法性。所入既同。則濟
[003-0405b]
度亦應同也。云何濟菩薩以大乘得無窮之寶藏。
度我等以小乘。給有限之工價。當時謂佛心不平
等。愛有偏黨。今聞佛說大乘平等法等。又云但教
化菩薩等。今日乃知是我等自巳捨多取少之過
咎。非世尊有彼大此小之不平。由我迷權。何關理
教。由我惑實。何關佛偏。追述昔非。仰謝如來。引過
自歸。故曰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下。釋非佛咎
一句。待說所因。有二。一不受對待於前。二不停待
於後。初照高山。明三諦之慧。是得菩提因。以此對
待於我。而我不受。是失之於前。又諸佛久後要說
真實。我不停待。是失之於後。若待此前後。必得大
乘度脫。由我等不待前後。於此兩楹匇匇取小也
私謂九部之法。是入大乘之因也。謂佛初說小乘。
是入大乘之因。但我等不曾待得如來說其所因
自為小乘耳。若我等肎待如來說出小法。因為我
等心著弊欲方便說小。雖說小法。元為我就阿耨
菩提者。而我等亦同菩薩。佛必以大乘之法度脫
我也。今乃知之。非世尊咎。然我下。明不待所以釋
上是我等咎一句。然之一字。有無窮感慨自懊自
惱之意。然我等本是著於邪見之人。纔歸依佛。不
解如來先以小為方便。隨宜而說。元為拔我邪見。
示一小果。我等不解方便。一聞四諦小法。即便信
受。以六識思惟。取證小果。以權為實。誰知如來更
有一乘之大法哉。信受思惟。含二乘智斷工夫。

[003-0405c]
四明昔日疑悔今日疑悔盡斷。】


「世尊我從昔來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


【言我從昔來。見菩薩受記作佛。終於日。竟於夜。無
一時不抑損剋刳於心。責備於巳。憤憤悱悱。不得
同菩薩受記作佛。而今從佛。聞說聲聞菩薩。皆成
佛無疑。又云。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今日之聞。
乃昔日未聞未曾有之法也。斷諸疑悔者。斷其疑
佛之心取小之悔也。又究竟之理。昔日將謂永絕。
及聞舉手低頭皆成佛道之說。昔因一毫之緣。尚
踐菩提。況我六通之士。永絕非分乎。一聞此法。將
四十年來。自剋自責之憂悔。終日竟夜。自感自傷
之疑惑。斷盡無餘矣。文殊偈云。諸求三乘人等此
也。
△五結成領解自肎承當。】


「身意泰然快得安隱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初二句。謂消息撥轉。慶快非常也。今日下。是自肎
領解之言。昔日說菩薩是佛子。我等宛似義兒。雖
得小果。心實未安。今聞教菩薩法。悉當作佛。乃知
真是佛子。非聲聞流也。成佛之言。出於佛口。我信
佛言。而成佛子。則子從佛口生矣。從法化生者。一
乘之法。猶若金丹。化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
也。又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
云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者。法謂法身。分謂分證。雖
居因地。未至究竟。我真佛子。乃得分證佛之法身
也。古德云。三十年來用意猜。幾度曾把此心灰。而
[003-0406a]
今潦倒逢知巳。李白元來是秀才。山林樹下。興疑
作念。用意猜也。疑悔剋責。幾灰心也。今日歡喜。自
知作佛。正逢知巳也。真是佛子。李白元是秀才也。
上根身子言下知歸矣。
△二偈頌。有二十五行半。
分二。初十六行半。頌上長行。二九行頌。領前廣略
開顯之文。初頌長行又四。初一行頌總標聞法得
解。二一行半頌昔失今得。三六行頌昔疑今解。四
八行頌昔悔今斷。皆約義頌之。不必拘配。且自肎
承當略而不頌。且初一行。頌總標聞法得解。】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巳除。」


【此中疑除者。是身子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之疑
也。開三顯一。千二僉疑。廣明五佛。身子疑消。
△二
一行半預昔失今得。】


「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聞亦除憂惱。」


【長行明失知見。此中云不失大乘。論失論得。文互
現耳。佛教通大小二意。謂方等諸會。同菩薩聞大
乘法。昔日感傷。將謂失於如來知見。今日開解。何
曾失却此理。故云不失於大乘。但佛音甚為希有
以小乘法除眾生憂惱。以大乘法除羅漢憂惱。又
昔蒙小教。能除我等做凡夫時。五濁八苦之憂惱。
我巳漏盡。今不失大。又除我等不成佛之憂惱。昔
小令大。佛音甚為希有也。
△三六行頌昔疑今解。】


「我處於山谷或在林樹下我為自欺誑。」
[003-0406b]


【是事即菩薩成佛事。嗚呼乃感傷之辭。自責乃懊
惱之意。深字應上甚字。云何二字。是疑難之辭。自
欺者即自責意。意謂菩薩云何就成佛。我等怎麼
安居小道受斥敗種。豈絕然無分甘心自欺哉。菩
薩成佛。未來世中。演無上道。我等亦佛子。同入法
性。同聞同入。既不得受記成佛。亦不能未來演說
法也。金色等八句。明既不得受記成佛。則佛地位
中種種功德皆無分也。金色。佛身金光聚也。三十
二相者。相以表德。令人觀德而欽敬。始自足下安
平。終至頂上肉髻。共三十二大人相。十力解脫。如
前釋。八十種好者。好為嚴身。令人見相欲歸依。始
自無見相。終至手足有德相。此等相好。皆往昔修
一百福感一相好。孝養等之所致也。十八者。一身
無失。乃至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皆佛地位中所具。
不與二乘等共。故云不共法也。我獨下明三失。我
則山林樹下。單丁獨行。佛則天人風靡。弟子雲從。
行失利也。我之名聞聞五天竺國。佛之名聞普遍
十方。名失利也。我則自善其一巳。佛則廣饒於人
天。實失利也。自思自惟。若行若名若實而不如佛
者。豈佛有欺於我哉。乃我不學菩薩。不發大心自
欺自誑。是我等咎也。
△四八行頌昔悔今斷。】


「我常於日夜每思惟是事疑悔悉巳除。」


【此中義含領解自肎兼頌我等不解方便初聞信
受之文。常於日夜者。念茲在茲。不甘小道。終日竟
[003-0406c]
夜。思惟不忘之義。為失不失者。失則於巳絕分。不
失又不同菩薩。菩薩稱讚。我等被斥。由是日夜思
惟也。今聞下。頌佛逐機說法也。謂佛隨宜說法。皆
是方便。無非以大乘無漏難思議法示人。欲令眾
生開佛知見。坐道場成正覺而巳。我本下。頌上不
解方便信受取證。梵志即婆羅門。其人種類。自計
從梵天口生。唯五天竺有。餘國即無。師者。沙然死
後。身子領五百徒眾也。空法乃小乘偏空也。爾時
二句。是一解脫義。我等同得之意。而今二句。是聞
三乘是假非真實也。若得六句。是今聞作佛自慶
之辭。番昔小果自足之執。昔證是有餘。作佛是無
餘。小果斷四住。不名永盡。作佛時乃五住究盡也。
佛於下。正明今日之疑。昔日之悔。除斷氷釋也。

二九行頌。領前廣略開顯之文。】


「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教化諸菩薩。」


【初聞略開顯。疑佛為魔。謂魔惱我心神。亂我禪定
耶。今知佛昔巧說。為實施權。權既即實。故心安疑
斷也。心安如海。應在疑網斷之下方順以疑斷故
心始安然。如海之澄湛而無波也。佛說下。述前三
世佛及釋迦佛。開權顯實之文。既聞開權顯實。方
知世尊所說是真實道。波旬此云惡。常有惡意成
惡法故。聞佛下。結前領解歡喜。此法無漏。故云清
淨。不可思議。故云深遠。即權即實。即實即權。故云
微妙。安住實智。即根本智。得此智能證實相之體。
[003-0407a]
可以成佛。既得住此智。冥契真如。故云定當作佛。
此聊通一線。直下承當之意。上身子領解巳竟。

三如來述成。分三。初昔曾教大。二中忘取小。三還
為說大。且初昔曾教大。】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此因身子昔憂今喜以呈解。故佛述昔教今忘以
受記也。於大眾中說者。一鼓舞中下故。二為作證
明故。三明昔因顯今緣故。二萬億。即常不輕在二
萬億威音佛時也。亦即大通為王子時也。無上道
即佛果也。長夜受學者。無明未破。惑暗心中。故云
長夜昔日大化。故云隨我受學。縱然未破見思。所
聞一句成了因種。納種在識。永劫不壞。況今真悟。
寧有虗妄。舉昔曾教大。正顯身子領解不謬也。我
以方便二句兩向。若昔以大化。今生大解。故云引
導生我法中。此屬昔教大也。若令免惡道。權以小
引。故云引導生我法中。此屬下中忘取小也。
△二
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而便自謂巳得滅度。」


【汝今悉忘者。自有中途廢大習小。名中途悉忘。若
而今自謂巳得滅度。即是而今悉忘。由汝忘大習
小。致有憂悔。而得聞法不虗也。
△三還為說大。】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汝雖善忘。我則善憶。今不欲汝忘。還欲汝憶也。先
施權教。成其中途小善。後顯真實。遂其本願大心。
[003-0407b]
一則完汝往昔本願。二則滿我出世本懷。故為汝
聲聞說此大乘妙法蓮華經。教菩薩法。佛所秘要
之藏也。是知聲聞元是菩薩。則汝何曾失於如來
知見也。如來述成巳竟。
△四與之授記。問。身子領
解自知得佛。何須記之。答。有四意。一昔未記二乘
今須記故。二中下未悟以記勉勵故。三令聞者結
緣故。四滿其本願故。有長行偈頌。長行文分十。初
明時節。二明行因。三明得果。四明國土。五明說法。
六明劫號。七明眾數。八明壽量。九轉記補處。十法
住久近。且初明時節。】


「舍利弗汝於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佛道長遠。如千尋大海。非一勺而涸。九仞重樓。豈
一日而就。眾生藏識海浪。曷啻千尋。諸佛妙覺巍
峨。不唯九仞。豈可造次而至乎。若以理論。悟得實
相。全身在裏許。逈出思議之表。超過劫數之外。延
促同時。古今一致。有何時節之可論哉。問。何故更
經若干劫耶。答。諸聲聞未曾有淨土之行。得記巳
後。與物結緣。物機不同。致劫多少。隨機長短。故經
若干劫也。
△二明行因。】


「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具足即圓滿意。菩薩之道。立於身。應於事。時措合
宜。不致傷風犯手。竪經五十五位。橫收二千餘門。
一一行門。至於理極情盡。絕學無為之地。方名具
足。
△三明得果。】
[003-0407c]


「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天人師佛世尊。」


【別號華光者。華能開敷。因行也。光能發明。果智也。
由修權智之因行。得悟實智之果佛也。
△四明國
土。】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七寶行樹常有華果。」


【離垢非今雜穢。平正非今坑坎。清淨非今便利。安
隱非今旱潦不常。天人非今三惡道。琉璃非今土
石。琉璃地滑。金繩界之。以便往來。行樹華果。以便
瀟洒。國土嚴淨。皆七科道法之所感也。問。釋迦娑
婆如此不淨。身子國土如是美麗。何師不及資乎。
當知在佛分中何常不淨。文云我淨土不毀。又三
變淨土。其美麗又過於此也。眾生依報。則國名堪
忍。劫名五濁。其土坑坎不淨。亦因行所致也。反而
求之。離垢清淨之相。皆即心地。安隱豐樂之事。無
非性德。染淨轉變。常存乎人。使眾生不為堪忍苦。
不起五濁業。不行邪曲行。則真離垢安隱豐樂矣。


△五明說法。】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准今佛。故云亦以。舍利下。明說三意。土淨唯應說
一。酧願故爾說三。即施即廢也。何知本願說三。准
大悲空藏經云。身子於六十劫。行菩薩道。因婆羅
門乞眼。唾而踐之。身子動瞋。退作凡夫。願成佛時。
開三乘法。故云以本願故說三乘法也。
△六明劫
號。】
[003-0408a]


「其劫名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劫名大寶。以菩薩為名者。不寶珠玉而寶善人也。
楚王孫圉。答趙簡子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
寶。楚當時有觀射父左史倚相二賢人。能觀光社
稷。故曰善人為寶。華光出世。多大菩薩。羽翼法化。
護正法其猶干城。濟群品乃名善見。實法門之大
寶也。
△七明眾數。】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佛智者一切種智也。數過恒沙。佛智乃知。降斯以
還。皆不能也。寶華承足者。寶取真實意。華明因行。
以菩薩運動作為。皆成佛真實之因行也。行一行
成一德。故云德本。淨行實踐。福慧雙隆。堪荷大法。
雅契佛心。故常為佛歎。深入實際。妙徹本源。故云
常修佛慧。善知諸法名通。巧用佛慧名門。質直者
不退二邊。無偽者直入中道。以質直之志。深窮理
本。以無偽之念。誓願廣大。方名堅固也。如是二句。
結其數多。
△八明壽量。】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除為王子者。顯華光亦捨王位而出家也。未作佛
時。明成佛後而壽十二小劫。為王子修道時不預
此數也。人民受化。福德殊勝。不惟見佛聞法。亦且
享壽八小劫也。
△九轉記補處。】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其佛國土亦復如是。」


【過十二劫。乃臨入滅之時也。堅滿眾數之一也。堅
[003-0408b]
即志念堅固。所發之願無一不真實故。滿即質直
無偽。所行之行無行不圓滿故。華足安行者。即寶
華承足。安而行之。因果不謬故。此中轉授堅滿者
使傳續此妙道也。法華妙道。本於燈明。傳於妙光。
繼於然燈。燈燈相然。佛佛相授。光光相續。身子得
之號曰華光。發明是道。使有目皆覩。堅滿得之又
號華足安行。率循是道。使有趾共由。菩薩行時寶
華承足。則從化者莫不由斯道也。至於華足安行。
帶果行因。寶華承足。借因趨果。因果互為終始。展
轉不離此道。故有轉授補處之佛也。其佛二句。明
華足安行佛。所處國土。亦如華光佛之國土也。

十法住久近。】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亦三十二小劫。」


【法初盛行。人能以現量體悟。為正。去聖逾遠。人惟
以比量倣效。為像。正法時教理行果備具。像法時
有教理行而無果。故古多聖賢得道。今乃無聞。此
正像之異效也。及乎末法。則空騰似量。荒唐無實。
雖有教理無行根矣。身子未來一大事因緣。成佛
之始。滅度之終。於天人大眾中。一一授之。身子一
一記之矣。自說經入定出定。到此為一結局。大事
因緣。信不虗耳。
△二偈頌。有十一行半。分二。初十
行頌上長行。二一行半結歎。初中文分十。初一行
超頌得果。二一行追頌行因。三一句追頌時節。四
一句超頌劫號。五一行半頌國土。六一行半頌眾
[003-0408c]
數。七半行頌說法。八二行頌壽量。九一行半頌法
住久近。十半行明供舍利。略補處不頌。而長出舍
利也。且初一行。超頌得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出成佛普智尊號名曰華光當度無量眾。」


【普智即一切智也。具一切智。出世獨尊。故云普智
尊。
△二一行追頌行因。】


「供養無數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於無上道。」


【菩薩因行圓滿。方證佛地功德。十力等。總指佛地
位中百八功德也。
△三一句追頌時節。】


「過無量劫巳。」


【△四一句超頌劫號。】


「劫名大寶嚴。」


【△五一行半頌國土。】


「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穢常有華果實。」


【△六一行半頌眾數。】


「彼國諸菩薩志念常堅固善學菩薩道。」


【神通波羅蜜。即六神通。六波羅蜜也。
△七半行頌
說法。】


「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


【△八二行頌壽量。】


「佛為王子時棄國捨世榮壽命八小劫。」


【△九一行半頌法住久近。】


「佛滅度之後正法住於世像法三十二。」
[003-0409a]


【△十半行供養舍利。】


「舍利廣流布天人普供養。」


【此明華光佛化畢入滅。而天人供養舍利也。如今
之禮塔供養等。
△二一行半結歎。】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宜應自欣慶。」


【宜應一句。開下四眾慶讚。上與之授記巳竟。
△五
四眾慶讚。亦名領解。問。迦葉等諸大聲聞。尚未得
解。四眾何人反先獲悟耶。答。四部大眾中。亦具三
根。上同身子。中同四子。下同五百也。又身子迦葉
等並是權行。中下未開。故迦葉滿願示同不解。淨
名云。眾生未愈。菩薩亦未愈也。有長行偈頌長。行
分二。初經家敘置。二四眾領解。初分二。初敘眾喜。】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心大歡喜踊躍無量。」


【身子得記。八部歡喜。所謂見一華而知天下皆春。
記一人而知人人有分也。
△二敘供養。】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一時俱作雨眾天華。」


【各各脫衣者。語通四眾八部。出家二眾言上衣者。
即大衣也。若論三衣不可捨離。如大品云。三百比
丘聞般若巳。皆以伽梨而用供養。論云。或亡相為
法。或云當日更得。通說兼俗。論與大品局出家。衣
示歸依也。華供佛。因同於果也。虗空迴轉。表聞身
子得記。法性自然而轉。迴小向大之意。百千天樂
於空作者。表種種權智方便。皆歸實智第一性空。
之中也。此中四部雖與身子同聞未同解也。及見
[003-0409b]
尊者受記。始信此理。人人有分。不覺欣汴自發。妙
供爭獻。以作當果之緣。故下頌云。我亦如是。必當
作佛。
△二四眾領解。】


「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柰無上最大法輪。」


【先二句開權。次二句顯實。最字顯今經圓中圓故。
開權者半字教也。顯實者滿字教也。又小大麤妙
可知。若以方等般若二教對鹿苑。則鹿苑麤。二教
妙。以二教帶方便通滿理故。若以今經對二教。則
二教麤。今經妙。以今經直說無上道顯滿理故。

二偈頌有六行半。分二。初二行。頌上長行開顯。】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柰轉四諦法輪少有能信者。」


【五眾者乃五陰也。正法華諸天慶讚頌云。於世無
雙比。今者轉法輪。為男女講義。陰衰所從起。即今
經五眾之生滅也。
△二四行半。自述得解迴向。】


「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說盡迴向佛道。」


【初一行。自述未聞妙法。世尊下。自慶亦得作佛。亦
如是者。如身子領解述成受記成佛也。佛道二句。
領隱實施權。我所下明迴向。三世所有福業。不為
天人小果。迴向無上菩提。以功德迴向佛道者。默
領前章微因散善之旨。不以有為無為為期。以趣
正覺果海為究竟而巳。上法說一周被上根巳竟。


△第二喻說一周被中根。凡有四品。今品是譬喻
開三顯一。信解品四子領解。藥艸品如來述成。授
[003-0409c]
記品明授記也。皆約喻說。故為譬喻一周。准法說
宜應五段。而缺四眾慶讚者。例前後不煩文耳。初
正說譬喻開三顯一。分二。初身子代請。二如來垂
答。初中又三。初自述得記無疑。二兼述同輩有惑。
三普為四眾代請。且初自述得記無疑。】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三藐三菩提記。」


【疑是根本中一。悔是不定中一。昔日疑悔。為不得
同菩薩受記耳。今既蒙記。則諸疑悔盡釋矣。
△二
兼述同輩有惑。】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聞所未聞皆墮疑惑。」


【心自在者。我執既空。心得自在。法執猶在。未得法
自在也。此句舉今果。昔住一句。明昔因。研真斷惑
煉磨治習。故云學地。佛常三句。是述昔佛誨。教字
對上學字。教以真窮惑盡得果之方。我法指小教
中四諦法也。生死苦諦。離字含集諦。必斷集而離
生死。涅槃滅諦。究竟含道諦。由修道而證涅槃。是
學無下。明昔稟教各證小果。各以者該眾之謂。生
死苦果。由我見等為因。我見即身見也。有無即斷
常見也。等字總該利鈍十使。見思之麤細惑。為集
諦因。集因斷苦果不生。眾等遵佛語以離之。離即
斷也。謂得涅槃者。謂是自計之辭。所謂佛說一解
脫義。我等巳得也。聞所未聞者。指法說中先權後
實。昔教所未聞故。皆墮疑惑者。昔三說是究竟。今
一又是真實。若謂昔日究竟為是。今日真實為非。
[003-0410a]
今日真實為是。昔日究竟為非。是非莫決。同異不
分。觸藩之羊。進退兩難矣。
△三普為四眾代請。】


「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為同輩請者。是懷舊故。為四眾請者。是化境故。今
蒙授記。新運大悲。普為代請也。不請喻而請因緣
者。有三。一身子從因緣入道。適口則云因緣故。二
者重請一大事因緣先三後一之旨故。三者請在
因緣。下答譬喻喻後再說宿世因緣。問一答二。可
謂買石饒雲。移華帶蝶矣。問。前法說先三後一。聞
既不悟。今還請於先三後一。與前何別。答。言因緣
者。即前三後一始末根。由故云因緣。前四佛章略。
釋迦章稍廣。唯明五濁用釋於權。始末未明。故中
下不曉。今以譬喻。委明六道輪迴之相。具列三車
出宅之由。兼敘索三與一之意。廣示等賜等子等
心。如此方酧一大事因緣之請也。此中四眾。於前
四中。非但當機結緣。發言領解。即是發起影響。

二如來垂答。分二。初抑揚發起。】


「爾時佛告舍利弗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我先不下抑其不悟。種種等指上明權。皆為等指
上顯實。皆化菩薩者。若權若實。皆入佛道。上巳明
言。如何執教。迷暗不解。先不言三字。是抑責之辭。
然舍利下。揚其智解。然字當玩。有嗟歎意。又佳身
子代請意。又過文勢。前抑責既切。恐鄙懟自沉。今
許喻說。揚其智解也。方便品中。巳盡分別因緣。只
[003-0410b]
應領悟。不該仍疑。若仍有疑。則應說譬喻。不應再
說因緣。既於一大事因緣不明。必以譬喻方能決
了。故云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若於喻上得了
解者。猶稱智者。其或未悟。再說宿世因緣之事。諸
有智等。為下信解藥艸章本。
△二正說譬喻。有長
行偈頌。長行分二。初喻說。二法合。初喻說分二。初
總喻。二別喻。且初總喻。喻上方便中。今我亦如是
下二行頌。文分六節。初長者喻。二舍宅喻。三一門
喻。四五百人喻。五火起喻。六三十子喻。且初長者
喻。】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多有田宅及諸僮僕。」


【長者喻上我字。約名行位號德業明長者。國邑聚
落者。處所也。名如實。行如主。行有親疏。名有遠近。
故舉處所以顯名行也。封疆為國。最遠。宰治為邑。
居中。聚落隣閭。最近。長者名行遍於三處。近不見
其細陋。遠但挹其高風。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意無
擇法。名行相稱。真實之大人也。國喻實報莊嚴土。
邑喻方便有餘土。聚落喻凡聖同居土。內合如來
三業隨智慧行。應身三土。稱機施化。名稱普聞。德
周沙界也。有大長者明位號。世間長者備十德。一
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
淨。八禮備。九上敬。十下歸。姓則三皇五帝之裔。左
貂右插之家。位則輔弼丞相。鹽梅阿衡。富則銅陵
金谷。豐侈奢靡。威則嚴霜隆重。不肅而威。智則胸
[003-0410c]
如武。庫權奇超拔。年則蒼蒼稜。稜物儀所伏。行則
白圭無玷。所行如言。禮則節度庠序。世所式瞻。上
則一人所敬。下則四海所歸也。出世間長者。德備
恒沙。且合十種。姓則三世真如實際中生。位則功
成道著。十號無極。富則法財萬德。悉皆具足。威則
十力雄猛。降伏魔外。智則一心三智。無不通達。年
則早成正覺。久遠若斯。行則三業隨智。運動無失。
禮則具佛威儀。心大如海。上則十方種覺。所共稱
譽。下則七方便人。而來依止。是名出出間大長者。
即我釋迦教主也。其年下四句。明德業。德有內外。
內則智略。外則資財。年高則博達古今。喻佛智德。
衰邁則根志純熟。喻佛斷德。此句明內德。財富明
外德。無量二字。總喻富有萬德也。多有二句。別喻
外德。田能養命。喻禪定可資般若。宅可栖身。喻實
境為實智所託。略則十八空。廣則無量空門。若論
福德。無行不修。若論智慧。無境不照。故云多有。僮
僕者。給侍使人。喻方便知見皆巳具足。和光六道。
曲順萬機。權智即實智之僮僕也。
△二舍宅喻。】


「其家廣大。」


【家宅。喻上安隱對不安隱。不安隱喻三界也。眾生
宂宂。皆宅三界。如來應化。統而家之。故言廣大。

三一門喻。】


「唯有一門。」


【喻上種種法宣示於佛道也。如來本懷。唯以一乘
[003-0411a]
佛道利物。事不得巳。先以種種法門引導。本意唯
有一乘。故言唯有一門。約教唯一佛乘。約理唯一
知見。問。一乘佛教。寬矣廣矣大矣。一門既是佛道。
下文不應言其狹小。答。欲說一乘無機受化。眾生
知見即佛知見。凡小不知。因無機與不知。故言狹
小。問。下文三車既在門外。豈諸子反出一乘知見
外耶。答。教是能詮。理是所詮。眾生佛知見性具也。
如來佛知見究證也。知見本一。有在纏出纏之異。
四十年前。覆一乘而說三。就迷教理者說。故假設
三車而在門外。下文以佛教門出三界苦。今日泯
三乘而說一乘。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無明實
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諸子皆住一乘道教
之中。豈在外哉。若以門內門外為難。下文如來從
所燒之門安隱得出。窮子行來住立門側。長者又
在門內。不知又作何難也。
△四五百人喻。】


「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喻上安隱眾生故的眾生。一百喻天。二百喻人。三
百喻畜生。四百喻餓鬼。五百喻地獄。惡道多者。顯
修白業者少。而黑業者多也。五百云人者。泛舉五
道群生。共皆住止三界之中也。
△五火起喻。】


「堂閣朽故墻壁隤落歘然火起焚燒舍宅。」


【堂閣下。明所燒宅相。若以依報論。欲界堂也。上二
界閣也。地水火風四大墻壁也。金水風空四輪柱
根也。以世界賴此支持故。能所八法梁棟也。若以
[003-0411b]
正報論。身下分堂也。上分閣也。骨涎息煖內四大
墻壁也。壽煖識柱根也。意識梁棟也。朽故者。有情
無情。皆屬無常故。隤落者。山河減損。皮肉朽壞故。
腐敗者。天地之根危殆不安。壽命之元出捨不息
故。傾危者。外物遷變。人命易終故。周匝下。明能燒
火勢。五濁八苦之火。遍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匝。並
皆無常。故言俱時。歘然者。無而忽有也。本無此苦。
因無明故有。若推其原。依正二報。皆由無明不覺
忽然而有。一分有知覺的無明。而為有情眾生。一
分無知覺的無明。而為無情世間。即此無明為因。
境界為緣。憎愛取捨。三毒猛火。焚燒內外根身器
界也。廣上宅相。正明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也。
△六
三十子喻。】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喻上知眾生性欲。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天性
相關。則子義成。性欲不同。故有三十。十是菩薩子。
二十三十是二乘子。三十云子。特舉從化。俱得出
宅者言。上總喻巳竟。
△二別喻。喻上我以佛眼觀
下。四十一行半偈。偈中六義全具。今喻有四。少歎
法希有。揀偽敦信。至後頌中補出。文分四段。初長
者見火喻。二捨几用車喻。三等賜大車喻。四長者
不虗喻。且初長者見火喻。喻上我以佛眼觀下四
行頌。舉五濁釋權。】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003-0411c]


【偈中明如來在法身地上。照見眾生為五濁八苦
所燒。而起悲應救。有能見所見起悲三意。今喻亦
三。長者見。即我以佛眼觀見。是標出能見之眼。是
大火從四面起。明所見。即見六道眾生等。火喻五
濁八苦。云大者。遍在六道故。四面喻身受心法。下
法合為生老病死。從字重看。大火是果。四面是因。
謂此火非無因而有。以眾生於身起淨倒。於受起
樂倒。於心起常倒。於法起我倒。故有五濁八苦如
火從四面起也。若知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
我。則煩惱火滅。即大一句。明長者驚怖。喻上為是
眾生二句。由火大故驚怖亦大。念其退大善故驚。
憂其將起眾惡故怖。驚即對慈。念其無樂。怖即對
悲。憂其有苦也。我雖能於等。釋上驚怖。是慈悲憂
念之意。雖是未盡之辭。如來慈悲猶為憂火所熾。
故云雖也。能字重看。顯諸子不能以佛雖出生死
所燒之門。住於常寂安隱之鄉。不忍捨眾生而自
安隱。故作念如此也。不為五濁八苦所煎名安。不
為四倒暴風所動名隱。蕭然累外名得出。眾生為
大火所燒故不安。為暴風所動故不隱。業識忙忙
故不得出。又所燒之門者。門有件有空。非件無以
標門。非空無以通致。件可燒。空不可燒。喻教有能
詮所詮。非能詮無以為教。非所詮何以得出。能詮
可是無常。所詮非是無常。如來有大智慧。能尋正
教。得教所詮。故云安隱得出。能詮磨滅。故云所燒
[003-0412a]
之門。不從所燒之門。何由安隱得出。大經云。因無
常故而果是常。此之謂也。又先安隱而出。出而復
驚。今雖出而須入。入而必救。故以安隱釋驚怖。驚
怖即慈悲。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者此也。而諸
子下。由前大火燒宅。宅內諸子不求出離。長者安
得坐視。正啟下思惟救子之意。等字該五百人。著
見故耽湎四見名嬉。唐喪其功名戲。又著愛故耽
湎五塵名嬉。空無所獲名戲。由樂著見愛。空生徒
死。而無厭離。如小兒嬉戲也。不言有火名不覺。不
解火是熱法名不知。不畏火能燒身故不驚。不慮
火能斷命故不怖。喻眾生全不覺五濁八苦。不知
四倒三毒。不驚惑侵法身。不怖傷於慧命。如是不
覺於苦。不知於集。不驚失道。不怖失滅也。身五識
身也。身為八苦所逼。故云火來逼身。切巳者逼迫
切近也。以一一苦。皆由五識對於五塵。念念相應。
故云苦痛切巳。心不厭患者。心意識心也。不厭無
常之苦。不患煩惱之集。無求出意者。不修道品之
行。不求滅諦之理也。此中嬉喻見濁。戲喻煩惱濁。
不覺二句即眾生濁。火來二句即命濁。心不二句
即劫濁也。
△二捨几用車喻。分二。初捨几。二用車。
初捨几喻。喻上我始坐道場下。六行半頌。明大法
難投。又分為三。初長者念救。二諸子不聽。三馳戲
視父。且初長者念救喻。喻上我始坐道場。至微妙
最第一。明大法擬宜。】
[003-0412b]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作是思惟者。是應現人間。得成道巳。思惟所得法
妙也。身喻神通荷負。手喻智慧提拔。依三昧斷德
則有神通。依智慧智德則有說法。前云其年衰邁。
喻智斷。即身手也。衣裓西竺盛華之具。几香几也。
案書案也。準下法合云。若我但以神通力智慧力。
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衣
裓喻知見。几喻四無畏。案喻十力。略說名知見。名
略義玄。如衣裓一口而多含。處中說名四無畏。用
對四諦。如几於法小廣。於物小安。廣說名十力。橫
竪該括。如案多足。於法則廣。於物則大安也。此是
思惟念用大化。謂若以神通顯現。智慧宣演。知見
力無畏等。令眾生出三界宅五蘊舍。故云從舍出
之。復更下。明法大機小。一門狹小者。若論理教寬
矣廣矣。則非狹小。但眾生不能以理教自通。欲談
無機。故言狹小。若理教行。一一明一門狹小者。理
則純一無雜。故言一。即理能通。故言門。微妙難知。
故言狹小。教則更無餘乘唯一佛乘。故言一。此教
能通。故言門。此教微妙。與言之二乘少知。奪論之
七方便皆不知也。不能以教自通。將談無機。故言
狹小。行則圓因自行。行大直道。無諸留難。故言一。
善行菩薩道。直至道場。故言門。妙行難行。方便無
機。故言狹小。諸子幼稚等者。雖於二萬億佛所教
無上道。大乘善根微弱。故云幼稚。此明善弱也。若
[003-0412c]
聞大乘能生毀謗。故云未有所識。此明惡強也。因
時深著愛見。果時深著依正。欲界著五塵。色界著
味禪。無色著定。故云戀著戲處。或當墮落有二義。
一者幼稚。憶本戲處。故墮落。喻貪著五欲。而墮三
途。二者惡強。全然無識。故墮落。喻毀謗大乘而墮
三途。若墮落必為五濁八苦之所燒煑。故云為火
所燒。我當為說下。正是思惟。雖知根鈍且稱本懷
也。具告二句。是直說華嚴圓頓大教。擬宜小機。以
一真法界。演四無礙法界。擴十玄門。直明中道稱
性之談。經云。知一切法即自心性。成就慧身不由
他悟。又云。初發心時。即攝五位成等正覺。能令眾
生疾取菩提。故云具告諸子。汝等速出。下文急捉
將還。即汝等速出義。問。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思惟
者怖畏事也。具告既釋華嚴。何華嚴無怖畏事耶。
答。華嚴遣法身大士。說五十五位法門。圓音落落。
主伴重重。圓融行布。行布圓融。眾生不堪。如窮子
驚愕。稱怨大喚。非怖畏而何哉。問。法說喻說。何不
廣明。答。華嚴巳過。法華正說。一始一終。二經同旨。
故不廣明。只此二句收攝。
△二諸子不聽喻。喻上
眾生諸根鈍等。明眾生無機。】


「父雖憐愍善言誘諭何者為舍云何為失。」


【父雖善言。諸子樂著。不聽父言。不求出離。三慧何
由而生焉。不驚故無聞慧。不畏故無思慧。不知五
濁八苦能燒善根。不知火也。不知陰界入法是諸
[003-0413a]
苦之器。不知舍也。不知喪失法身之由。不知云何
為失也。如此則修慧亦不生矣。諸根暗鈍。三慧不
生。亦末如之何。此是中下之根。不堪大法。所謂積
行菩薩。上德聲聞是也。
△三馳戲視父喻。喻上我
寧不說法等。明念欲息化。】


「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巳。」


【法中息化在佛。此喻馳戲在機。彼此互明耳。背明
向暗為東西。生死往還為馳走。於中起愛起見為
嬉戲。所謂東出西入。隨善惡以昇沉。南馳北走。似
循環而無巳也。雖用大擬。不從大教。故云視父而
巳。捨几一科。喻法中我始坐道場。至入於涅槃。六
行半頌。在下窮子喻。爾時窮子。傭賃展轉。至即遣
傍人。強牽將還一段。上捨几喻巳竟。
△二用車喻。
喻上尋念過去佛。至我常如是說。十一行頌。侵大
施小。即雙垂兩相。二始同時。不動寂場。化遊鹿苑。
也。分四。初擬宜三車。二知子先心。三歎美三車。四
適子所願。且初擬宜三車喻。喻上尋念過去佛等。
亦作三乘化度。】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前云大火四面起。今云此舍巳為所燒。前云苦痛
切巳。猶是未死。今必為所焚。即有死義。我及諸子
必為所焚者。以大乘化功為父命。眾生大善為子
命。大善若盡。即子命斷。子命斷則化功亦廢。即父
命斷。故云若不時出必為所焚。上云所燒之門安
[003-0413b]
隱得出。今云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此義云何。須知
前出者。約法身說也。今言若不時出者。即是應身
示同眾生有疾。若眾生有善。成機受化。則與應身
時出。若眾生善斷。無機不受。則不與應身時出。即
俱為所焚也。當設方便等者。實相一乘。本不可言。
曲為中下。巧示方便。說三乘之權。令諸子得免五
濁八苦之害也。
△二知子先心喻。喻上作是思惟
時。十方佛皆現等。明小乘得度之機。】


「父知諸子先心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


【昔曾習小。是知先心。性欲不同。是知各有所好。既
知習小。故以小接。既知性欲不同。故開一為三。又
知本曾習大。名知先心。中即生死。名各有所好。種
種珍玩。即諦緣六度等法。三界所無。故云奇異。情
必一句。正投其所好也。
△三歎美三車喻。喻上思
惟是事巳。即趣波羅柰等。明正施三乘。又分三。初
勸修轉。二示相轉。三作證轉。且初勸修轉。】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汝若不取後必憂悔。」


【此勸其令修也。謂此是苦汝應知。集應斷。滅應證。
道應修也。希有難得。即珍玩奇異也。約三人說。玩
好二字。當聲聞道滅二諦。緣覺還滅門。菩薩六度
法。憂悔二字。當苦集。流轉門。六蔽法。
△二示相轉。】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


【此示其相狀也。謂此是苦逼迫性。集招感性。滅可
證性。道可修性也。羊車鹿車牛車。喻三乘也。許在
[003-0413c]
門外者。以見思惑盡。出三界外。方得此車。又門即
一乘實相門。如來巧智。於一乘之外。分別說三。故
云門外。可以遊戲者。謂可以縱任六通。遊戲自在
也。
△三作證轉。】


「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此引巳證彼也。謂此苦我巳知。不復更知。集巳斷
不復更斷。滅巳證不復更證。道巳修不復更修也。
皆當與汝者。皆與之言。正當巳證。亦令他證故。下
文云。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虗也。示勸證乃次第。今
隨經先勸後示。義亦無失。
△四適子所願喻。喻上
是名轉法輪一行頌。明受行悟入。】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前偈略。今喻廣明修因至果。適願者。機教相扣。即
聞慧。勇銳者。心思動慮。即思慧。此二句。即三資糧。
外凡位。謂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也。互相下。即修
慧。推四諦理。排伏見惑。邪正未決。名互相。即四加
行中煖頂二位。競者競取勝理。初則遍觀上下八
諦。歷十六行相。競趣真道。後則縮觀至欲界苦諦
下。趣苦法忍。此即內凡忍位。共者即第四世第一
位。同觀欲界苦諦與忍位不別。故云共。馳走者。入
見道十五心。速疾取理。故云馳走。即斷見惑盡。分
得涅槃。預入聖位。初果也。爭出即修道位。二三果
也。出了火宅。斷思惑盡。證無學道。即四果也。若作
三人合論。一四諦法。聲聞人以苦諦為初門。緣覺
[003-0414a]
人以集諦為初門。菩薩人以道諦為初門。三人共
秉。三人同修。三人各證。故云心各互相競共爭出。
皆約三乘智斷而說。準下法合。別論者。聲聞聞四
諦法。適其願樂。勇猛精進。推四諦理。排見思惑。欲
速出三界。得證涅槃。是聲聞爭出火宅也。緣覺聞
因緣法。投其願樂。勇猛精進。流轉還滅為推。雙侵
二習為排。深知諸法因緣。得證涅槃。是緣覺爭出
火宅也。菩薩聞六度法。適其好樂。勤修精進。推求
真諦。排伏塵沙。慈悲化物。度脫一切。是菩薩人爭
出火宅也。上捨几用車巳竟。
△三等賜大車喻。喻
上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六行偈。顯示真實。分四。
初父見子免難歡喜。二諸子索車。三等賜諸子大
車。四諸子得車歡喜。且初父見子免難歡喜喻。喻
上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二行一句頌。明佛喜
無畏。】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其心泰然歡喜踊躍。」


【前偈明父歡喜。今明子歡喜。以子喜其父亦喜。謂
免難歡喜者。若子未免難。父則憂念。若得離火。心
即泰然。故免難歡喜。得為一喻。四衢者喻四諦也。
三乘同證四真諦理。未破塵沙。猶在中途。故云道
中。三界見思惑盡名露地。即有餘涅槃也。涅槃謂
之露地者。以較火宅則清涼有餘。較寶車之莊嚴
全無。所以名偏空小果。住果不進。故云而坐。見思
既盡。真諦理顯。故云無復障礙。不為見思所局。故
[003-0414b]
云泰然。生巳度想。生安隱想。故言歡喜。
△二諸子
索車喻。喻上我見佛子等二行頌。明大乘機發。】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此明索車。文無索字。依此請辭明索車耳。索有三。
一機索。鹿苑證小之後。至方等冥有大益。被斥不
謗。理有求大之義。名機索。二情索。至般若會上領
知大法。樂大心起。縱不彰言。索義漸切。名為情索。
三口索。來至法華。因方便品初。聞佛略說。動宿疑
情。是故發言三請。名為口索。問。仍索三車。大機何
在。答。名同義異。實大機動耳。但二乘不知三車之
外別有一乘也。三請殷勤。惟垂分別。願說第一。則
大乘機動明矣。又法說中。先明機發。次說除障。佛
喜無畏。今喻先明免難。次明機發。具論有四句。有
先障除後大機發。如四大弟子諸聲聞等。於小乘
教中障除。大品法華初大機始發。二障未除大機
發。如華嚴法華諸凡夫得入佛慧者。三大機先動
後障除。如方便品所說。四先障除後機發。如今喻
所說。機動障除互現共成一意耳。
△三等賜諸子
大車喻。喻上於諸菩薩中三句頌。正顯真實。分三。
初雙標子等車等。二廣明車等。三廣明心等。且初
雙標子等車等。】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各賜諸子者。明子等也。一切眾生等有佛性。佛性
同故。等皆是子也。等一大車者。明車等也。以子等
[003-0414c]
故則心等。以法等故無非佛法。喻一切法皆摩訶
衍。言各賜者。各隨本習。四諦六度無量諸法。開示
真實。舊習不同。故言各。皆摩訶衍。故言大車。下文
凡有聞法。無不成佛。是等賜意。
△二廣明車等。又
二。初明車之體相。】


「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高廣者。喻如來知見。廣大深遠。橫周法界之邊際。
竪徹如理之淵底也。又圓收逗會。總攝時機。非高
廣而何。眾寶一句。喻萬行修飾。周匝一句。喻總持遮
護。四面一句。喻四辯下化眾生。張設一句。幰帛張
車。喻四無量心。眾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也。
珍奇一句。喻真實萬善。嚴此慈悲也。寶繩一句。喻
四弘誓。堅固大慈心也。垂諸一句。喻四攝神通等。
悅諸眾生也。重敷一句。婉美也。筵舖席也。喻觀練
熏修。一切諸禪重沓柔軟也。安置一句。枕有內外。
外枕者。車若駕運。隨所到處。須此支昂。喻即動而
靜即靜而動也。內枕者。休息身首。喻一行三昧。息
一切智一切行也。丹即赤色。喻無分別法也。駕以
白牛者。喻無漏般若。能導諦緣六度一切行到薩
婆若海也。白乃本色。即與本淨無漏相應故。體具
萬德如膚充。煩惱不染如色潔。形體即膚色。姝好
即充潔。此二句喻實相般若之體。有大筋力三句。
喻觀照般若之用也。又四念處為白牛。四正勤中
二世善滿如膚充。二世惡盡如色潔。四如意足。稱
[003-0415a]
行者心。如形體姝好。筋喻五根住立。能生義也。力
喻五力排伏。幹用義也。行步平正。喻定慧均等。七
覺調平也。其疾如風。喻八正道中行。疾到薩婆若
海。僕從者。方便波羅蜜也。能屈曲隨人。給侍使令。
即眾魔外道。二乘小行。皆隨方便智用。故淨名云
皆吾侍者。僕從侍衛者。供給左右也。與儐從同。此
中長者能證之人。車等是所證之法。車即體大。眾
寶下相大。白牛下用大。諸子乘之。即將來長者也。


△二釋有車之由。】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財富藏溢。喻果地福慧圓滿。諸藏者。謂行藏理藏
也。一切法不出於檀尸忍等。即是約行明如來藏。
一切法不出於陰入界等。即是約理明如來藏。陰
界等隨拈一法。無非理藏。達此理藏。故使六度咸
成妙行。不達此理。萬行徒修。自行此行理為充。化
他為溢。又實智圓滿名充。權智隨用名溢。非但藏
多。又皆充溢。無有一法非摩訶衍。故云種種無量。


△三廣明心等。分二。初廣心等。】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各各與之不宜差別。」


【此明心等。由財物無極。是子無偏。是故心等。假使
富而非子。或有所吝。假使是子而貧。或不能給。則
心不得等也。今自行巳圓。財富無量。化緣巳熟。故
愛無偏黨也。七寶大車等者。喻今經開顯。若教若
行。皆摩訶衍也。又方等般若。念處正勤根力覺道。
[003-0415b]
種種異名。皆開示實相。歷一切法。亦復如是。故言
無量。各各二句。不移本習而示實相。如身子於智
慧開佛知見。具一切佛法。目連於禪定開佛知見。
具一切佛法。餘人例知。以心等故不宜差別也。我
財一句。即佛自住大乘也。不應一句。即自證平等
法若以小乘化。皆是二句。即乃至於一人。我則墮
慳貪。此事為不可也。應當二句。即皆以如來滅度
而滅度之。不宜一句。即不令有人獨得滅度也。

二釋心等。】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


【大慈普覆。故云周給。初釋財多。尚周一國。何況諸
子。喻大圓因。遍該善惡。普周法界。理亦不窮。況佛
知見耶。次釋子等。非子尚充。何況是子。喻無緣者
尚度。況有緣子耶。言非子者。且貶正因不同緣了。
故抑言非。然佛慈普廕。畢竟無偏。況結緣子。故約
無緣慈。對本有理。則一切眾生無非佛子也。若寄
化儀說。且以宿昔未結緣者為非子也。又此等賜
一科。謂人天善惡。體即法界。故父果車。即子理車。
但開其情。假名等賜。眾生無盡。車亦不窮。不窮故
不匱。不匱故無偏。故云等賜大白牛車。總之緣了
子。先結緣者。今熟脫之。正因子。未結緣者。今為下
種。番番種。番番熟。番番脫。盡未來際無有巳也。方
是出世長者大慈悲父之心。等賜諸子大車竟。

四諸子得車歡喜喻。喻菩薩聞是法一行。受行悟
[003-0415c]
入。】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喻上菩薩聲聞除疑成佛也。三乘之人。本求羊鹿
水牛之車。期出分段。今得大白牛車。盡於變易。過
本所望。豈不歡喜。上等賜大車喻竟。
△四長者不
虗喻。分三。初如來垂問。二舍利弗答。三如來歎善。
且初如來垂問。】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寧有虗妄否。」


【此下喻上汝等勿有疑二行半。明說無虗妄也。是
長者先許諸子三車。諸子既出之後不與三車。而
等與珍寶大車。這先許三。後與一。寧有虗妄否。

二舍利弗答。分二。先直答不虗。】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謂凡稱虗妄者。以無益於人而有損於事也。今長
者於諸子。既有益而無損。實不虗妄。故云不也世
尊。
△二申明不虗之意。又四。初免其火難不虗。二
結況以重奪輕不虗。三不乖本心不虗。四結況過
本所望不虗。且初免其火難不虗。】


「是長者但令諸子便為巳得玩好之具。」


【是長者先許三車者。不過令諸子得免火宅之難。
全其身命而巳。今身命巳全。有何虗妄。故云非為
虗妄。何以下徵釋。謂我說長者為全身命不與玩
好之具不為虗妄者。是何以故也。若全身命。雖未
別有所得玩好。便為巳得玩好之具。以全於小乘
[003-0416a]
五分法身。入空慧命。則是巳得玩好之具也。全身
免火。巳得大寶。濟子重命。豈應有虗。
△二結況以
重奪輕不虗。】


「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


【況復昔日體外方便。於彼火宅救度一切眾生。得
五分法身。尚不虗妄。豈今日等賜大車實慧之命
巳得。而反有虗妄哉。
△三不乖本心不虗。】


「世尊若是長者以是因緣無虗妄也。」


【謂諸子但免火難。長者縱不與小果。猶不虗妄。以
前苦巳出。小果巳證。那言虗妄。故云乃至不與等。
此述長者本意。若小若大。俱有本心。大本為本。小
本非本。許小不與。尚無所乖。況更與大。寧乖本意。
何以下徵釋。是長者未許三車之前。先作念云。諸
子無知。於火宅內。無求出意。我今當設方便巧說
三車。令子得出火宅。元為拔苦。本非與果。以是作
念假設方便令子得出火宅之因緣。故不虗妄。

四結況過本所望不虗。】


「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昔日許三而今與一。三乘是其所望。一車本不知
有。許三與一。出乎三乘望外。那言虗妄。
△三如來
歎善。】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雙歎善哉。美其所答不謬也。問。佛不自說不虗。教
身子說者。何也。答。許三與一。自說取信為難。教身
[003-0416b]
子說者。取信諸人則易也。初譬喻巳竟。
△二法合。
分二。初合總喻。二合別喻。初中分六。初合長者喻。】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


【如來一句。合上位號也。如來無量德號。略舉十義
如上。則為一句。合上名行也。上云國邑聚落。今云
一切世間者。通指同居方便實報三土。如來遍應
三處。為一切世間之父也。等三界以同仁。視四生
如一子。故云父。於諸下。合德業也。怖畏即二種生
死。無明即五住煩惱。永盡者。即五住究盡。二死永
亡。合上衰邁。顯斷德也。成就知見。合上年高。顯智
德也。力無所畏。合上外德。財富無量也。神力者。深
修禪定。能得神通。合上田也。智力者。智必照境。如
身託處。合上宅也。具足一句。合上諸僮僕也。
△二
合五百人喻。】


「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慈悲是施化之本。一切是五道眾生。恒為慈悲所
被。又常無一句。大喜心也。恒求二句。大捨心也。以
不大喜。則懈倦而不求善事。不大捨。則雖求善事。
不肎利益一切故。
△三合舍宅喻。】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朽故如下頌。
△四合三十子喻。】


「為度眾生。」


【眾生有緣具三乘根性者。先得度脫。
△五合火起喻。】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
[003-0416c]


【生處胎獄。老厭龍鍾。病臥牀席。死悲離散。三毒者。
貪對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瞋對一切違情之
境。便起怒恚。癡者迷一切事理之法。無明不了。起
諸邪行。此三於諸諦理。愚惑癡迷。昏闇障蔽故。又
稱毒者。以能壞出世善心故。火字貫上。此合歘然
火起也。
△六合一門喻。】


「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教能詮理。尋理起行。即得菩提。此中如來轉無量
怖畏。而成無量無畏力。轉無量衰惱。而成無量大
神通力。轉無量憂患。而成無量知見力。轉無量無
明。而成實智力。轉無量闇蔽。而成權智力。具此種
種廣大威力。而以大慈大悲。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眾生。以如來永盡怖畏。能度眾生生死怖畏。永盡
衰惱憂患。能度眾生憂悲苦惱。永盡無明闇蔽。能
度眾生愚癡暗蔽三毒。由如來永盡諸障。方能成
就無量德業。由成就故。方能教化眾生令得菩提
也。合總喻竟。
△二合別喻。分四。初合長者見火喻。
又四。初合能見。】


「見。」


【即如來寂照智眼能見也。喻中長者見。法中佛眼
觀見。
△二合所見火。】


「諸眾生為生老病死如是等種種諸苦。」


【合上所見之火。從四面起也。五欲如刀蜜。財利如
浮雲。眾生癡暗貪求。無晝無夜。五濁八苦之火。日
[003-0417a]
夜燒煑。故云受種種苦。貪求者。求不得苦也。地獄
人天。五陰熾盛。愛別離。欲合而離。怨憎會。冤家相
會。
△三合廣前所見。】


「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上種種苦如海。眾生汩沒於中。不以為苦。反以為
樂也。不觀苦集。故不生厭。不觀道滅。故不求解脫。
又此結束上文。謂五欲財利。本是苦境。而眾生以
為樂事。故歡喜遊戲。貪著追求。本是苦心。而眾生
惟恐貪之不酷。求之不巧。故不覺知。地獄三途。本
必有之苦報。應寒心而恐畏者。而反不信。謂且顧
生前。奚遑死後。故不驚怖。天上人間貧窮困等。本
是苦聚。應厭惡而遠離者。然間植小善微因。求一
人身天福。惟恐不得。故不生厭。如是等種種諸苦。
皆應早求解脫者。而眾生且淹沒陷溺其中。故不
求解脫。由此癡迷。無有智慧。故不知覺。由不知覺。
故不驚怖。由不驚怖。故不生厭。由不生厭。故不求
解脫。而於三界火宅中。日出而作。隨善業以東馳。
日入而沉。隨惡業以西走。改頭換面。往還五趣。雖
受百千萬劫之大苦。不以為患。此合諸子火來逼
身。心不厭患。無求出意也。
△四合長者驚怖。】


「舍利弗佛見此巳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應字。即非予而誰之意。拔其苦。即大悲之力。與其
樂。即大慈之力。上云驚怖。驚其無樂。怖其有苦。此
拔苦與樂。即上驚怖也。合長者見火喻竟。
△二合
[003-0417b]
捨几用車喻。分二。先合捨几。次合用車。初中又二。
初合長者念救。】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眾生不能以是得度。」


【承上拔苦與樂。雖為父道所當盡。然復作是念。終
難從實捨權也。神力合上身有力。智慧力合手有
力。如來知見。合上衣裓。力無畏。合上几案。即始坐。
道場。大法擬宜。眾生根鈍。不能以此得度也。
△二
合諸子不聽。】


「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徵釋不能得度。合上不聽也。正由五濁障重。未免
生老等火所燒。大乘微妙。不能解入。如人身在縲
紲。未可以語衣錦之榮。故云何由能解等。此句合
唯有一門而復狹小。無機狹小。不能解佛智慧也。
前喻有三。馳戲一科義含。
△二合用車。分二。先牒
前三喻。】


「舍利弗如彼長者然後各與珍寶大車。」


【一大擬不得。二小投其好。三等賜大車。
△二正合
用車。分四。初合擬宜三車。二合知子先心。三合歎
三車希有。四合適子所願。且初合擬宜三車。】


「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


【不用之者。大法擬不得也。但以方便者。正用三乘
也。智慧方便。權實並演。單云智慧。自受用實也。連
方便者。明應機即實而權。正顯權從實起。權泯歸
實之旨。三界者。欲界雜居。色界四禪。無色四空。各
[003-0417c]
有界限種族故。俱名火宅者。均在輪迴數故。此合
我今當設方便令子免害也。
△二合知子先心。】


「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三乘者。乘以運載為義。聲聞以四諦為乘。緣覺以
因緣為乘。菩薩以六度為乘。運出三界。歸於涅槃
也。六度菩薩。於當教亦稱大乘。今名佛乘者。以三
十四心。頓斷見思習氣。而得成佛故。
△三合歎三
車希有。又三。初合示相轉。】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聲聞辟支佛佛乘。」


【汝等莫得等示苦諦。三界火宅是苦果。勿貪等。示
集諦。貪愛是苦果之因。色為男女形貌。及青黃赤
白等。聲為男女歌詠。及絲竹環珮等。香為男女身
香。及沉水檀速等。味為男女綢繆。及肴膳美味等。
觸為男女身分。及柔軟細滑等。此名五欲。亦名五
塵。揀非微妙。故云麤弊。若貪等者。以蛾眉皓齒。是
伐性之斧。絲竹管弦。是奪心之賊。龍涎象藏。是牽
意之媒。甘脆肥膩。是腐腸之藥。雲繒羅縠。是惰身
之機。眾生不知而生貪着愛取。則為其所燒也。汝
速下。示滅道二諦。此二示三界外有三乘智斷之
果。故令速出三界。當得三乘。正合上三車今在門
外。可以遊戲。
△二合作證轉。】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虗也。」


【無人保任。或恐難成。佛既自證。為作保任。出三界
內之苦。得三界外之樂。為不虗矣。合上隨汝所欲。
[003-0418a]
皆當與汝。
△三合勸修轉。】


「汝等但當勤修精進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汝等下。正合勸修。復作下。正合歎三車希有。三乘
是諸佛方便。化物儀式。故諸佛所稱揚讚歎也。若
知苦。則無生死逼迫之苦果。而有身心自在之樂。
故云自在。若斷集。則無三界繫縛之苦因。而有縱
任不拘之樂。故云無繫。若證滅。則我生巳盡。不受
後有。故無所依。若修道。則旅泊三界。無所希望。故
無所求。又得無生智曰自在。得盡智曰無繫。無明
糠脫曰無依。所作巳辦曰無求。無漏等。勸修道品
也。住於真空涅槃。故安隱。改麤為細。易短作長。故
快樂。
△四合適子所願。前喻三車合說。今三乘別
合。分三。初合羊車。】


「舍利弗若有眾生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內有一句。下二應有。宿昔三乘樂欲。成三乘智性。
故佛施三乘之教以投其好也。此性即眾生本具
正因佛性。論中有本性住種性。即此正因佛性。有
習以成種性。即緣因佛性。此正因性雖具。必假教
法熏起。聞法信受者。謂從佛聞等流教法。的信無
疑。拳拳服膺。持守不失。殷勤精進者。聞而思思而
修也。三處聞法。各隨本乘。欲速二句。厭三界苦。求
涅槃樂也。欲速自求。是二乘病根。欲速則不達。自
求則不大。因乖萬行。果缺圓常。皆欲速自求之過
也。是名下結。如彼下。提喻合聲聞。聞佛聲教得悟。
[003-0418b]
不能化他。如羊不顧後群。故以羊喻聲聞乘。此中
從佛聞法。合上聞父所說適其願故。聞慧也。殷勤。
合上心各勇銳。思慧也。精進。合上推排。修慧也。欲
速等。合上競共馳走。是名一句。合上爭出火宅。下
倣此。
△二合鹿車。】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梵言辟支迦羅。此云緣覺。亦云獨覺。求自然二句。
獨覺也。以單丁自守。不求伴侶。觀物變遷。自覺無
生故。深知一句。緣覺也。諸法即十二因緣也。秉佛
因緣。流轉還滅。推審住智。滅緣顯理故。十二有支。
除無明。每支具七智。先推因。次審因。三世推審。為
六。後住法智。為七。十一支共七十七智也。又求自
然慧。則慧不止如聲聞內有智性而巳。深知一句。
則志不止如聲聞欲速自求而巳。故優於聲聞。劣
於菩薩。為中乘也。支佛是法行人。從他聞法少。自
推義多。故喻如鹿。鹿不依人故。又鹿有迴顧之慈
故。
△三合牛車。】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求一切下。明求佛智慧。一切智者。即一切法而證
實相。所謂欲覔實相。不離一切法。欲覔一切法。不
離實相。諸法為實相之表。實相乃諸法之體。故名
一切智佛智者。揀因智。此智究竟果位。超於因位。
故名佛智。智是一。但有圓缺之異故。上二實智也。
下二權智。自然智。任運而知。於一切機。不思而應。
[003-0418c]
俯會無差。如月落百川。影含萬體。不然而然。名自
然智。無師智者。以此智惠施於人。應遍無方。不拘
成範。能師一切人。無人為師。名無師智。如來知等。
明求佛地不共功德也。上上求自利。愍念下。下化
利他。安樂等。以四無量心安樂一切眾生離苦得
樂也。無量總該六道。以慈心利樂饒益諸人天等
而與之樂。故云利益人天。以悲心度脫三途一切
眾生而拔其苦。故云度脫一切。此中聞法精進前
五度。求四智第六度。又求一切等。大智心也。愍念
等。大悲心也。智悲雙運。漚和不礙般若。般若不礙
漚和。具此自利利他之大心。故名大乘。菩薩下。釋
成大乘二字。謂前云佛乘。此云大者。以佛是大果。
眾生能求此大果而乘之。以自利利人。故名摩訶
薩之大乘也。菩薩慈悲化物。如牛之安忍運載。故
以牛車喻菩薩。上合捨几用車竟。
△三合等賜大
車喻。分二。先牒前二喻。】


「舍利弗如彼長者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見諸等。牒前免難。自惟等。牒前等賜。上喻有四。今
但合二。免難兼索車。等賜兼歡喜。
△次合二喻。分
二。初合諸子免難。】


「如來亦復如是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此門乃方便權門也。指阿含教中所詮之理。苦即
世間苦果。怖畏一句。即世間生死。得涅一句。即出
世樂果。謂小乘涅槃。云出云得。雙該集道二因。未
[003-0419a]
有不斷集而離苦果者。未有不修道而得樂果者。
此合諸子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也。
△二合等
賜大車。分三。初合釋有車之由。】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力無畏等諸佛法藏。」


【合上財富無量也。
△二合廣明心等。】


「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合上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也。佛
之法藏既多。眾生又是佛子。所以不惜而等與也。
不令下。釋等與之義。如來滅度。即大乘三德涅槃。
四十年前。獨許菩薩作佛。是令有人獨得滅度。今
經許聲聞與菩薩同得受記。是皆以如來滅度也。


△三合廣明車等。】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是諸一句。牒昔所化權人。悉與下。結足所與大之
事。一相即實相。法身德也。一種即種智。般若德也。
淨妙之樂。樂即無苦。解脫德也。三德高廣。具足莊
嚴。收羅萬億。名為大乘。正合其車高廣。眾寶莊校
等。名為大車也。又一相者。雖有差別功德。皆一實
相。一種者。無二三之殊。惟一乘之種類。諸佛稱歎。
以此而修。直至成佛。故云生淨妙樂。又涅槃淨也。
般若妙也。法身第一也。此三永絕諸苦。故云樂。上
合等賜大車竟。
△四合長者不虗喻。分二。先牒前
喻。】


「舍利弗如彼長者然彼長者無虗妄之咎。」
[003-0419b]


【許三誘引出宅。末後等與大車。既無虗妄過咎。

次正合不虗。】


「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虗妄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長者既不虗妄。如來先三後一。豈虗妄哉。何以下。
徵釋先三後一之故。謂初說三乘。既為引導。則似
非實。然後但度大乘。曾無先期。則似為妄。此何以
故而言無有虗妄。以虗妄者。無而為有。能許而不
能與之謂。今佛既有無量諸法之藏。則非虗矣。又
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而不悋惜。則非妄矣。但
因法大機小。佛能盡與。而眾生不能盡受。若華嚴
能受。何俟開一為三。舍利下結。以是眾生不能盡
受之因緣。但為小智開一為三也。因緣應前請詞。
上長行竟。
△二偈頌。有一百六十五行。前一百行。
頌上長行。後六十五行。補頌二義。初中又二。初六
十五行半。頌喻說。二三十四行半。頌法合。初頌喻
說中分二。初三十三行頌總喻。次三十二行半頌
別喻。初頌總喻中分四。初一句頌長者喻。二三行
一句頌家宅喻。三半行頌五百人喻。四二十九行
廣頌火起喻。前喻有六。今止頌四。家宅含一門。五
百含三十子耳。且初一句。頌長者喻。】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譬如長者。」


【頌上位號。即兼名行德業。既有長人之德。即知名
行為國邑聚落所崇。亦知內外年德俱高。喻佛具
足智斷慈悲萬德也。
△二三行一句。頌家宅喻。】
[003-0419c]


「有一大宅其宅久故周障屈曲雜穢充遍。」


【宅者託也。安也。人所託以安身也。宅久易壞。故云
頓弊。總言曰宅。別論宅內有堂舍之分。堂者當也。
當賓客酧酢也。舍者止也。止身於其間也。靠壁曰
柱。即磉曰根。橫曰梁。竪曰棟。房址曰基。堦砌曰陛。
東西曰墻。前後曰壁。𡉏毀也。坼裂也。泥塗所以飾
縫隙。阤壞也。覆苫所以蔽風雨。在簷曰椽。在脊曰
梠。籬落四園曰周障。徑巷穿叉曰屈曲。若配依報。
大宅三界也。三界無始為久。非今所造為故。無常
卑鄙為頓弊。堂舍者。長行堂喻欲界。此中堂喻上
二界。舍喻欲界。柱根梁棟墻壁。如上配。基陛喻共
相種子。泥塗墻壁之表。覆苫堂舍之表。椽梠梁棟
之表。此三可喻山川林藪等。高危摧朽等。皆明無
常敗壞之相。周障二句。明三界高低崎嶇。三惡增
盛也。正報。五陰宅也。自迷心海巳來。故云久故。陰
身老病無常。故云頓弊。堂喻身之上分。舍喻身之
下分。念念相續無常。曰高危。八法不整。三相所遷。
曰摧朽。諸苦所侵。曰傾斜。基陛喻行業。衰老之時。
曰隤毀。四大傷損。曰𡉏坼。泥塗喻皮膚。老色枯朽。
曰阤落。覆苫喻毛髮。老則脫落。曰亂墜。椽梠喻筋
骨。支節不援。曰差脫。周障二句。一身三十六物。九
孔長流不淨也。三界不牢。令人生厭。是說喻之正
旨。故下文盡情摹寫。智者觀之。當絕本息輪。離苦
免難也。
△三二句。頌五百人喻。】
[003-0420a]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三乘根性為五道所攝。兼得三十子。
△四二十九
行。廣頌火起。長行周匝三句。文略。今廣明之。諸家
配釋不一。智者用十使配釋。其義切當。十使煩惱。
分於三界九地。具足見思。方感分段生死之苦。以
十使為火之根本故。文分四段。初二十二行頌。明
地上事喻欲界火起。二三行半頌。明穴中事喻色
界火起。三二行半頌。明空中事喻無色界火起。四
一行。總結眾難多端。初中又四。初明所燒之類。二
明火起之由。三明火起之勢。四明被燒之相。初中
又二。先正明所燒。二總結所燒。初中又二。初明禽
獸被燒。喻五鈍使眾生。二明鬼神被燒。喻五利使
眾生。十使而云利鈍者。前五於所緣境。頑嚚不決
故。後五於所緣境。果決割斷故。為心王所役曰使。
又能使眾生入於生死輪迴故。初明禽獸被燒。又
二。初正喻五鈍。二結顯宅變。初中又五。且初二句
頌。喻慢使。】


「鴟梟鵰鷲烏鵲鳩鴿。」


【此下蟲名獸狀。鬼體神形。雖非經要。既喻十使。亦
可略知其相也。慢使眾生。自舉輕他。凌高下視。故
喻如鳥。凌他為慢。自貴為憍。必有所挾也。今取文
殊問經八憍。喻此八鳥。一壯盛憍。謂人恃巳強勝
壯大。凌他劣弱。如鴟。惡鳥也。似鷹而白。一名鵂[堊-王+田*鳥]。
晝不見泰山。夜能撮蚤。其形最大。故壯盛憍如之。
[003-0420b]
二性憍。謂人恃巳種姓強大。凌慢於他。如梟。不孝
之種。食母之鳥。故性憍如之。三富憍。謂人恃巳富。
凌慢於他。如鵰。有多種。黃頭赤目者。能取獐狸為
食。故富憍如之。四自在憍。謂人恃巳長大稱意所
作。凌慢於他。如鷲。食宿山林。去住自由。故自在憍
如之。五壽命憍。謂人恃巳壽高。凌慢於。他如烏。即烏
鴉。反哺之烏。命長不死。故壽命憍如之。六聰明憍。
謂人恃巳聰利明達。凌慢於他。如鵲。性至聰。能報
吉凶。故聰明憍如之。七行善憍。謂人恃巳能行少
善。凌慢有德。如鳩。即𪄕鳩。性至純。不知自拙。諺云。
人道𪄕鳩拙。我道𪄕鳩巧。只用幾根柴。家緣便做
了。故行善憍如之。八色憍。謂人恃巳容顏美妙。凌
慢於他。如鴿。類有多種。以色取勝。肆婬鳥也。故色
憍如之。
△二二句頌。喻瞋使。】


「蚖蛇蝮蝎蜈蚣蚰蜒。」


【瞋有三種。一非理瞋。謂不問可否。歘起瞋心。二順
理瞋。謂人實惱我。三諍論瞋。謂強執巳解為是。他
解為非。蚖蛇之大者。毒盛不觸而吸。喻非理。蝮蝎
之大者。觸之則螫人也。喻順理。蜈蚣瞋很而行速。
蚰蜒漣涎而走滯。喻戲論。
△三二行頌。喻癡使。】


「守宮百足鼬貍鼷鼠𧏙蜋諸蟲而集其上。」


【於境不了曰癡。即無明也。無明有二。一獨頭。二相
應。在室曰守宮。在澤曰[虫*晏]蜓。漢時宮中養以丹砂。
取血。用梅華印。以塗眉間。宮女有邪私者。其面華
[003-0420c]
即散。為防宮女婬亂。故云守宮。多足蟲曰百足。似
蜈蚣。不能毒害者。此二兀然。喻獨頭。鼬鼠之大者。
赤黃色。能入穴而食鼠。天若雨。於樹上倒懸。尾有
兩岐。以塞兩鼻。貍狐之大者。年老可成精。而妖媚
人者。鼷鼠者。甘口鼠也。食人而不覺痛者。此三喻
相應。諸惡一句。謂從癡根本。備起諸結使也。交橫
一句。明諸使相緣。或緣三界如交橫。起之速疾如
馳走。屎尿二句。明癡心所著之境。皆無常不淨故。
𧏙蜋亦名烏甲蟲。由癡不了。於中計常樂我淨。而
生染著。如𧏙狼集其上也。則人於男女二根。生欲
樂想者。迷倒極矣。
△四二行頌。喻貪使。】


「狐狼野干咀嚼踐蹋饑羸慞惶處處求食。」


【貪有二。一有力貪。二無力貪。有力者。以威勢取之。
如五覇等荼毒萬姓。如狐狼。無力者。但能從他乞
索麤弊。如豪強侵奪良善。阿附之餘黨。如野干。似
狐而小。形色青黃。尾大。巢於危巖高木之上。群行
夜鳴。恠獸也。咀嚼下。明貪心取境。有用而取。如口
含味以咀嚼。不用而棄。如足蹴躡以踐蹋。又小則
咀嚼。多則踐蹋也。以唇咥血曰嚌。以齒斷骨曰齧。
喻貪噬無厭也。死屍喻麤弊五塵。狼籍者。狼所臥
處。艸皆披靡也。生蟲咀嚼以殆盡。死屍嚌齧以有
餘。故云骨肉狼籍。謂食之不盡。零落於艸間。世人
肆筵設席。杯盤狼籍。積聚五塵。不知止足。亦猶是
也。由是下。喻王賊等有大力。將彼有力無力所貪
[003-0421a]
之物。以強取之也。兩足翻尋曰搏。收聚一處曰撮。
貪不知足曰饑。求不能得曰羸。種種營覔曰慞惶。
多貪之人。雖富而貧也。處處一句。馳逐五塵之境
也。
△五二句頌。喻疑使。】


「鬪諍摣掣啀喍嘷吠。」


【群狗競取曰鬪。群狗相吠曰諍。向前相奪曰摣。往
來相扯曰掣。即鬪之形也。銜物死諍曰啀喍。失物
潑叫曰嘷吠。即諍之聲也。喻疑使眾生。未決是非。
為鬪諍。意謂為是。復謂為非。名摣掣。發言論決是
非之理。名啀吠。上正明五鈍竟。
△二二句頌。結顯
宅變。】


「其舍恐怖變狀如是。」


【變乃改其本有。狀謂新其相貌。總上五鈍。凡人共
有。苟有此者。人而不盡人道。則妄人也。非禽獸而
何。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凡
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為性。惟其所稟氣形偏
正。故有人畜之殊。乃曰幾希也。唯君子完其所得
之理。不失其所以人也。小人不知而去之。名雖為
人。而實不得其所以為人也。孟氏之言。吾佛之教。
隱顯少殊。會旨不異。上明禽獸被燒竟。
△二明鬼
神被燒。又二。初二句。總明五利。】


「處處皆有魑魅魍魎。」


【五利遍緣三界四諦五陰。觸處生著。造次恒有。故
言處處皆有也。西京賦云。山神虎形曰魑。宅神猪
[003-0421b]
頭人形曰魅。木石變恠曰魍魎。總是物類之精。有
時聞聲不見其形。有時見形倐然不見其形也。夫
鬼神有智。禽獸則無。故以利喻鬼神。鈍喻蟲獸。

二九行半。別明五利。分五。初三行喻邪見。】


「夜叉惡鬼食噉人肉鬪諍之聲甚可怖畏。」


【邪見眾生。不敬三寶。不禮塔寺。撥無因果。故云邪
見。夜叉亦名藥叉。捷疾鬼也。此云苦活。食人度命。
以苦自活也。喻邪見之徒。人是善報。喻出世善因
果。不雜煩惱者。邪見之心。撥無善因果之事。如夜
叉食人肉也。毒蟲是惡報。喻世間惡因果。雜諸煩
惱者。邪見之心。撥無惡因果之事。如夜叉噉毒蟲
屬也。諸惡下三句。明善惡因果。皆從自類而生。毫
無差舛。玉篇云。伏卵曰孚。廣雅云。孚亦生也。乳者
養也。故烏生曰孚。獸生曰乳。此喻善惡之法。從自
類因。生自類果也。各自藏護者。因能有果名藏。必
得不失名護。夜叉二句。謂邪見之心。撥無善惡因
果。如夜叉競共爭取人肉毒蟲而食也。食之既飽
者。邪見之心成就也。惡心轉熾者。邪見之心增廣
也。𩰖諍之聲者。內心成就。外彰言教。宣於無因無
果之法。能令聞者。墮落三途。故言甚可怖畏。今之
外道。宣唱冊卷。夜聚曉散者是也。古德云。似此一
般愚男女。生遭王法死阿鼻。豈不大可怖畏哉。

二二行半。喻戒禁取。】


「鳩槃茶鬼蹲踞土埵以脚加頸怖狗自樂。」
[003-0421c]


【戒取執邪為道。名非因計因。即持牛狗等戒之徒。
鳩槃茶此云甕形。以其形似甕故。可畏鬼也。虗坐
為蹲。實坐為踞。喻外道依於戒取。修行十善。能生
六欲天。六天是欲界高處。如土埵也。依戒取修得
四禪。生色界。名離地一尺。依戒取得四空定。生無
色界。名離地二尺也。上生二界為往。還生欲界為
返。依戒之見。所修之行。安意樂心。故縱逸嬉戲也。
捉狗等者。前文狗喻貪使。今兩足喻有力無力二
貪。聲喻貪之種子。脚喻覺觀。以戒取之徒。非無實
修。但知見不正。不入正道。盲修瞎煉。非因計因。幸
而高昇上界。意欲伏貪現行。既得伏巳。故云捉狗
兩足。又望斷貪之種子。故云撲令失聲。斷之不能。
即用覺觀加之。故云以脚加頸。妄謂滅除而得自
在之樂。故云怖狗自樂。此中捉撲以怖。正是外道
邪修之工夫也。
△三一行半喻身見。】


「復有諸鬼其身長大發大惡聲叫呼求食。」


【於陰入界中。妄計為身。名為身見。竪入三世。計我
名長。橫遍五陰。計我名大。計我自在。不修善法。即
無慚愧。故言裸形。以惡業莊嚴。故言黑。無功德資
助。故言瘦。計我者不出三界。故言常在其中。計我
在心。發言宣說有我之相。故言發大惡聲。冀因此
說。望得道果。故言叫呼求食也。
△四半行喻見取。】


「復有諸鬼其咽如針。」


【此非果計果也。見取通至非想。非想非是涅槃之
[003-0422a]
果。計之為常。如咽細命危而保其壽。故云其咽如
針。以無色唯心。名咽細也。
△五二行喻邊見。】


「復有諸鬼首如牛頭饑渴所逼叫喚馳走。」


【於一身見。計斷計常。執常非斷。執斷非常。隨執一
邊名為邊見。計常者身斷我常。計斷者身斷我斷。
斷常二邊。如牛頭二角。不知善因善果。惡因惡果。
一味執斷執常。如食人肉復噉狗也。或時計常。或
復計斷。前後迴轉。如頭髮髼亂也。計常即破斷。計
斷即破常。如殘害兇險也。無有智定飲食自資。如
饑渴所逼。各陳巳見。宣唱邪論。如叫喚。隨諸邪行。
輪迴不息。如馳走。上正明所燒竟。
△二一行半總
結所燒。】


「夜叉餓鬼諸惡鳥獸如是諸難恐畏無量。」


【此總結欲界利鈍煩惱之相。初句利。二句鈍。饑急
二句。通結二使。並是有漏之心。無道味之貪。故云
饑。由饑故生死速疾。故云急。四向者。向四生輪迴
也。窺私竊也。明其邪觀空理。慕仰道味。雖復觀空。
而滯著心多。不會正理。如窺牕觀空。不得無礙也。
末二句總結。初明所燒之類。喻十使煩惱竟。
△二
二一行明火起之由。喻起五濁之由。】


「是朽故宅屬於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間。」


【三界是佛化應之處。發心巳來。誓願度脫。故云屬
於一人。長者在宅。能令諸子慎火。由出宅後。諸子
無知。故令火起。內合如來在世。能令伏五濁。由捨
[003-0422b]
應後眾生於後復起五濁。世尊在此土數數生滅。
今言近出。約最後一番示生三界。此土緣盡彼土
緣熟。捨此應彼也。問。言屬又言出者。何也。以屬則
不出。出則不屬故。答。不言屬則於巳無干。不應救
濟。不言出則巳且被燒。安能救人哉。
△三二行明
火起之勢。喻正起五濁。】


「於後宅舍忽然火起摧折墮落墻壁崩倒。」


【忽然應長行歘然。四面即身受心法。於此備起四
倒五濁八苦等。故云一時。相續漸增。故云俱熾。呻
吟悲痛為爆聲。諸根破壞為震裂。氣斷骨離。故摧
折墮落。四大解散。故墻壁崩倒。世界山崩地裂。樹
折崖摧。山河傾覆等。正明三界宅五陰舍。頓弊敗
壞。火燒不堪之相。令人不當貪戀也。
△四一行半
明被燒之相。喻受五濁八苦。】


「諸鬼神等揚聲大叫周慞惶怖不能自出。」


【若計常者。謂法定常。巳有還無。無即常故。計斷者
謂法定斷。唯此一死。更無復續。皆唱言定說。其事
巳顯。故云揚聲大叫。鵰鷲舉鈍使。鳩槃舉利使。此
等眾生。煩惱濁心。五見交攻。不求正道之修。不知
出離之方。常在三界。甘受輪迴。故云周慞等。上明
地上事喻欲界火起巳竟。
△二三行半。明穴中事。
喻色界火起。分四。初一行明所燒之類。】


「惡獸毒蟲藏竄孔穴毗舍闍鬼亦住其中。」


【四禪之定如孔穴。雖復不及門夜敞豁。猶得免於
[003-0422c]
猛燄。喻入四禪定中。雖未出界外。猶得免於欲界
麤惡也。初二句鈍使。下二句利使。毗舍闍。噉精氣
鬼也。
△二一句明火起之由。】


「薄福德故。」


【少福薄德。故近惡遇苦。
△三一句明火燒之勢。】


「為火所逼。」


【孔穴之中。雖無猛火。猶有熱惱。喻四禪雖無欲界
麤惡。亦有喜樂等愛味細苦。故是火逼。
△四二行
明被燒之相。】


「共相殘害飲血噉肉臭烟蓬㶿四面充塞。」


【利鈍眾生。得禪是同。所計各異。互相是非。如共殘
害也。既於禪中起諸見。則不能生無漏定慧。但著
禪味。如飲血。又著覺觀等五支。如噉肉。野干喻欲
界貪。於欲界修未來安。巳斷此貪。故言並巳前死。
禪定之貪。如大惡獸。能吞欲界之貪。故云競來食
噉。欲界四倒八苦。如猛燄。色界四倒八苦。如臭烟。
以烟過𦦨。故喻色界。色界亦通身受心法。及以四
大。如四面咸苦。故云充塞。上明穴中事。喻色界火
起竟。
△三二行半。明空中事。喻無色界火起。有二。
初一行明所燒之類。】


「蜈蚣蚰蜒毒蛇之類為火所燒爭走出穴。」


【欲界以蜈蚣喻瞋。今無色界亦喻瞋。色界雖不言
蜈蚣。而云毒蟲。即兼之。阿毗曇云。上界不行瞋。無
相害故。有善欲故。性寂靜故。心滋潤故。然止而不
[003-0423a]
行。非能斷也。約種子三界俱有。約現行欲界獨存。
厭色界定出向無色。厭色麤法。觀無色法。如毒蛇
被燒出穴也。
△二一行半明所燒之相。】


「鳩槃茶鬼隨取而食饑渴熱惱周慞悶走。」


【若得無色定。必滅下界緣。故言隨取而食。非想居
於最頂。尚不免顛倒之苦。如頭上火然也。非想亦
有八苦之火。心生異念。生苦也。念念不住。老苦也。
行心擾擾防定。病苦也。退定。死苦也。求定不得。求
不得苦也。不得定必有障。怨憎會苦也。失定時。愛
別離苦也。四陰心。即五陰熾盛苦也。無無漏飲食。
所資。故饑渴所惱。猶是輪迴。故云周慞悶走也。上
明空中事。喻無色界火起竟。
△四一行總結眾難
多端。】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灾眾難非一。」


【十使煩惱業火所燒。三界五趣受無量苦。故曰其
宅如是。甚可怖畏。灾難甚多。難以盡言。故曰非一。
上頌總喻竟。
△二三十二行半。頌別喻。分三。初二
行半。頌長者見火。二十三行。頌捨几用車。三十七
行。頌等賜大車。略無虗妄不頌。初又三。初三句。頌
長者能見。】


「是時宅主在門外立聞有人言。」


【宅主即長者。是能見之人。門外立者。於所燒之門
安隱得出也。云立者。以如來在法身地。常懷大悲。
欲救眾生。不處第一義空之座。故云立也。聞有人
[003-0423b]
言者。上云見。今言聞者。以聞代見也。人者聞必從
他故。三昧法即他人也。入三昧中。俯察羣機。三昧
能令佛見。故云有人言也。又人指悲願。若見聞者。
悲願使然也。
△二一行一句。頌所見。】


「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稚小無知歡娛樂著。」


【問。子本未出。云何因戲來入。答。約聖或在大通時。
曾發大心。名出三界。而復退還。名之為入。如人舉
足欲出。至門側而返。亦名為出。亦名為入也。約凡
理性本淨。非三界法。名出。因晦昧故而起戲論。便
有生死。名入。故云先因遊戲來入此宅也。昔結緣
淺。大善未著。名為稚小。退大以後。流轉三界。無明
所覆。名為無知。歡喜樂著。即前於火宅內。樂著嬉
戲等。
△三二句頌驚怖。】


「長者聞巳驚入火宅。」


【為諸眾生。起大悲心。出真兆聖。降迹塵寰也。
△二
十三行頌。捨几用車。分二。初五行半。頌捨几。二七
行半。頌用車。初又三。初四行半。頌長者念救。】


「方宜救濟令無燒害此苦難處況復大火。」


【方宜者。正以大教擬宜也。告喻即具告諸子也。說
眾患難下。正明所燒重重疊疊。廣列二使眾生。汩
沒三界。眾苦蔓筵。相續不絕也。無定慧相資。故云
饑渴。饑渴巳是可畏。況復五濁大火之所燒煑也。


△二三句頌諸子不聽。】


「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
[003-0423c]


【頌上雖聞父誨。不肎信受。正明無機。不受即無知。
即上稚小無知。猶故樂著者。既無大志。復著三界
也。
△三一句頌馳戲視父。】


「嬉戲不巳。」


【正明息化。嬉戲即見思。見思不巳。大法難投。故息
大化耳。
△二七行半。頌用車。分三。初三行。頌擬宜
三車。】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即便思惟設諸方便。」


【初一行擬宜意。愁恐墮苦。惱不受大也。又長文云。
此舍巳為大火所燒等。長者既慮與子並焚。所以
益其愁惱也。次一行明用小之由。由著見思。故唯
施小。躭樂之甚也。湎淪溺不出也。舍宅無一可樂。
明三界五趣是苦。諸子躭湎嬉戲。明眾生執苦為
樂也。不受二句。明用小之意。若不用小。則大小俱
亡。故云將為火害。害故喪身。喪身故失命。即便二
句。正思用小施三乘教也。
△二三行。頌歎美三車
希有。】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隨意所樂可以遊戲。」


【告諸下。頌勸轉也。妙寶者。方便教中之妙寶也。小
果之樂。離火宅苦。故云妙寶。羊車下。頌示轉也。在
門外者。如示四諦令知出世也。汝等下。頌證轉也。
造作者。以三車本無乃幻出耳。可以二字。冥斥二
乘。不堪任重致達。僅可自利遊戲而巳。
△三一行
半。頌適子所願。】
[003-0424a]


「諸子聞說如此諸車到於空地離諸苦難。」


【空地。指小乘所證偏空之理。頌上馳走爭出等文。
上頌捨几用車竟。
△三十七行。頌等賜大車喻。分
四。初五行。頌免難歡喜。】


「長者見子得出火宅是故諸人我今快樂。」


【長者見等。免難也。坐師子座者。一是諸子坐座。得
出三界故無畏也。二是長者坐座。見子兔難即得
無畏也。初在門外。子猶在內。是故父立。今子既出
宅。是故安座。又大機未會。是故云立。小化巳周。是
故安座。故知立者冥利也。坐者顯利也。而自慶下
歡喜也。得所化機。是故慶快。二萬億佛所。教其大
緣。是故云生。中間小熟。是故云育。經此多時。數數
成就。將養不易。故云甚難。善根尚微。故云愚小。妄
惑所覆。故云無知。無知則起濁。起濁必招果。故云
入宅。多諸二句。總述三界利鈍之相。大火二句。總
述三界八苦之勢。而此二句。明起見起愛。不能自
拔。我巳二句。明歡喜之由。是故二句。結歡喜之意。


△二三行。頌諸子索車。】


「爾時諸子知父安座今正是時惟垂給與。」


【知父安座者。索車時也。騐上二座父坐為正。即坐
無量義經之座也。皆詣父所者。索車儀也。正同今
會四眾圍繞。咸以恭敬。來至我所也。願賜我等者。
正請索也。如身子三請等。如前所許下。述許。今正
下。結許。
△三七行半。頌等賜大車。】
[003-0424b]


「長者大富庫藏眾多以是妙車等賜諸子。」


【初二句頌有車之由。長者是能證之佛。大富等是
所證之法。恒沙功德。非因所及。故云大也。屋盛物
曰庫。喻六根等具一切法。地盛物曰藏。喻諸行具
一切法。又陰界入等具一切法。喻藏。約理如地故。
道品六度等具一切法。喻庫。約修如屋故。其實一
一法中。具一切行及一切法。一一行中。具一切法
及一切行。故名庫藏眾多而大富也。金銀四句。明
車體。金銀四寶。喻一真法界四智菩提。眾寶兼攝
萬德。性具諸法。總名為寶。從性起修。名之為造。子
多行多。車則隨多。名之為諸。一一車體。無不高廣。
名之為大。又須示方知。起修名造。以性泯修。造還
本有。即車之體也。莊校下。明車之莊嚴。初四句如
長行釋。真珠等出幰葢相也。慈門非一。猶如網孔。
一一孔中。皆一真珠。如眾慈門。並稱於實。長文但
云垂諸華纓。秪是令見者欣悅。今云處處垂下。乃
明眾機遍悅也。眾綵一句。喻垂化之處。設應不同。
周匝一句。喻攝物之宜。無所闕少。前云重敷婉筵。
今柔軟二句。頌上婉筵二字。上妙四句。頌上重敷
二字。繒帛也。纊絮也。茵褥重席也。喻諸禪自在故
云柔軟。以妙冠麤。如細氎覆上。意顯種種事禪。並
即實相。不同凡小。雜諸煩惱。故云鮮白潔淨而上
妙也。有大下。頌長行駕以白牛等。前導曰儐。後隨
曰從。以是二句。頌車等心等。以妙車等賜諸子者。
[003-0424c]
顯佛於群機周而不比。於一乘兼濟無私也。
△四
一行半。頌得車歡喜。】


「諸子是時歡喜踊躍嬉戲快樂自在無礙。」


【初二句。喜其所求者輕。所得者重。昔日焦芽。自絕
無分。忽蒙授記。何快如之哉。得一乘妙用。不滯一
隅。曰遊於四方。不縛於諸法。曰嬉戲快樂。自在無
礙。葢嬉戲之與物。毋意毋必。調而應。偶而會。曾無
縛著之心。於一切法若嬉戲然。乃能自由自在而
無礙也。上頌譬喻竟。
△二三十四行半。頌法合。分
二。初四行。頌合總喻。】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初二句。頌合位號。次二句。頌合名行。德業義含。如
來是七種方便賢聖中尊。九種世間之父。子義通。
故世間從九。結緣義局。故方便唯七。此頌合長者。
一切下。頌合五道。兼三十子。三十緣因子也。眾生
正因子也。深著二句。以五道論。則著五欲之境。無
出世慧心。以三十子論。則大通時教大。中間退取。
無有一乘之實智實慧也。三界二句。頌合家宅。兼
一門。眾苦下。頌合火起。初二句標。次二句釋。後二
句結。
△二三十行半。頌合別喻。分四。初三行。頌合
長者見火。】


「如來巳離三界火宅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如來巳離四句。頌合能見也。寂然安處。是蕭然無
累之意。正由寂然閒居。能見五濁諸子。今此六句。
[003-0425a]
頌上合所見火。即見諸眾生為生老等之所燒煑
也。昔之三界。既為佛有。佛巳出離。今之三界。為眾
生有。眾生亦當出離。巳出離者職應為父。未出離
者分應為子。故云其中等。患難即是火之燒煑也。
唯我二句。頌合驚怖。我是能救之人。諸子是所救
之人。能為二字。即應拔二字。三界既為我有。眾生
又是吾子。豈可父居界外。蕭然無累。忍諸子界內
奔馳乎。我既寂然安處。豈可袖手不顧。忍諸子患
難燒煑乎。故云唯是能救護也。
△二四行。頌合捨
几用車。分二。初一行。頌合捨几。】


「雖復教詔而不信受於諸欲染貪著深故。」


【初句擬宜。即具告諸子且稱本懷也。二句不得。即
猶故樂著等。謂父雖愛子。而子不如父願。乃法大
機小也。三四句。釋成不信之由。兼含息化意。正頌
上未免生老病死憂惱等也。
△二三行。頌合用車。】


「以是方便為說三乘有得緣覺不退菩薩。」


【以是方便者。頌上但以智慧方便擬宜也。為說三
乘下。歎三車希有。三轉四諦法輪也。知三界苦。知
苦斷集也。開示二句。慕滅修道也。是諸子下。頌合
適子所願也。決定者。從苦法忍以上。是真決定。頌
上合三乘奔走爭出火宅也。三明。婆沙論云。宿命
知過去苦。生大厭離。天眼知未來苦。生大厭離。漏
盡能作正觀。斷諸煩惱。此三名明。身境但工巧而
巳。天耳但聞聲而巳。他心緣他別想而巳。此三故
[003-0425b]
不名明而云通。有得二句。頌三人出宅證果。緣覺
兼聲聞。菩薩云不退者。以權教菩薩慈悲度生。心
無退屈。非位次之所判也。
△三八行。頌合等賜大
車。分二。先頌合等賜。次頌合歡喜。長文等賜兼歡
喜。免難兼索車。今頌有歡喜無免難。經文前後隱
顯不同。今先五行。頌合等賜。】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禪定智慧及佛餘法。」


【我為眾生下。頌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乃至皆以滅
度之。合車等心等也。是乘下。頌皆是一相一種稱
歎第一之樂。合車體也。心境不二。事理雙融。曰微
妙。斷二種死。淨五住惑。曰第一。超三種世間之上。
為十方諸佛所尊。妙契佛心。適悅聖意。故云悅可
也。一切下。令尊敬一乘也。無量下。追頌我有無量
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合有車之由也。

次三行。頌合歡喜。】


「得如是乘令諸子等更無餘乘除佛方便。」


【得如是下。明各得大乘法喜也。自得中道智如日。
慈悲入生死如夜。常行二法。故言遊戲。所謂常獨
遊常獨步也。廣化三乘同得一乘。故言與諸菩薩
等。此乘圓頓。從因至果。無委曲相。故言直至。以是
因緣下結顯。以是所說一乘。無三因緣。於十方土。
審實而求。唯一無二。除佛方便。而言餘乘耳。
△四
十五行半。頌合無虗妄。分二。初三行半。頌合不虗
章門。】
[003-0425c]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今所應作唯佛智慧。」


【汝諸下。先定父子。明本欲與大。既皆吾子。理應平
等與大也。汝等累劫下。明說三乘。意為除障。我雖
先說下。明既巳障除。還遂本心。與大乘法也。但盡
生死者。但盡分段。尚有變易。假言滅度。而實不滅。
上言障除。今所應作等者。明遂本心。令入大乘也。


△二十二行。頌合不虗。分三。初二行。釋同皆是子
理應平等。】


「若有菩薩於是眾中所化眾生皆是菩薩。」


【謂機若大。而法即大。申明更無餘乘也。以在眾中。
心聽專一。一乘實智之法。諸佛雖用方便權智。所
化眾生。皆是昔日結緣佛子。亦皆同有真如佛性。
故皆是菩薩也。
△二七行。釋不能受大乃說三乘。】


「若人小智深著愛欲但離虗妄名為解脫。」


【謂法小元是機之自小。申明除佛方便也。小根障
重。不受大法。為是方便開三接引。智小故著深。愛
屬心。欲屬境。世間根境苦果也。為此二句。明苦諦。
謂佛為此著欲以苦為樂之人。將一乘實相說為
三乘苦諦。聲聞於三乘中最小。復以苦諦為初門。
苦以逼迫為義。諦以真實不虗。即六道生死也。眾
生心喜者。稱其本習也。本厭生死。自求涅槃。今聞
出離。即會宿習。是故心喜。佛說下。謂所以得未曾
有者。以佛說苦真實無異也。無異即不假。遺教云。
佛說苦諦實苦不樂故。若有眾下。明集諦。以招感
[003-0426a]
為義。是苦之因。故言苦本。謂若鈍根眾生。雖知諸
樂是苦。尚不知苦之根本。猶深著苦因。時刻不能
暫捨。執於我見。又為是等方便說言。苦因非他法
為本。乃貪欲為本也。若滅下。明滅諦。上二句滅集
之功能。下二句明滅諦得名。滅以擇除為義。承上
貪欲既為苦本。若有眾生。依於寂滅理觀。擇除貪
欲。是苦因巳盡。而諸苦果無所依止。所謂皮既不
存。毛將安附哉。當知但云無所依止。則惑尚有。餘
果未證。極至第四果。後三品思惑斷盡。始為滅盡
諸苦。名第三滅諦也。滅前苦集。顯偏真理。因滅會
真。故名滅諦。為滅二句。明道諦。以能通為義。以能
通至真空涅槃故。略言即戒定慧。廣即七科道法。
離諸二句。重舉得脫。集是能縛。苦是所縛。離此苦
集。名得解脫。是人下徵釋循名。觀諦得脫。為是何
脫。但離下釋。無明巳是不實。見思又附無明而起。
故呼為虗妄。有作四諦。但除此惑也。名為解脫者。
權乘小果。脫於分段。未脫變易。故非自在。以法言
之。斷見思。以喻言之。出火宅。坐露地耳。
△三三行。
明後若堪能還與其大。】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安隱眾生故現於世。」


【其實二句。明違實。以法言之。則惑未斷乎無明。果
未極乎佛地。以喻言之。如在露地。未得大寶白牛
之車也。一切解脫者。五住究盡。二死永亡也。佛說
下。會三歸一。謂佛說此人未得滅度者。非謂昔日
[003-0426b]
所說小乘。統無所得。但未得今日所說一乘實相
成佛之無上道也。若能行於非道。通達佛道。示於
三毒。不乖三善。示於六蔽。不失六度。遍於諸道。斷
其因緣。現於涅槃。不斷生死。以非道為道。非二乘
所及。故名無上道。變易尚存。非大涅槃所證小果。
非佛本懷。故云我意不欲其人令至小果滅度。而
捨今日所說無上大滅度也。我為法王下。結不虗
妄。法王者。不住世間。不住涅槃。於諸法中。得大自
在。了一切法。即是佛法。無入而不自得也。權實之
法。巳得自在。開三顯一。豈有虗妄。所謂權實自在
者。昔因機小。權大為小。安隱眾生。使無破法不信
墜落惡道之不安隱。今因機熟。實小為大。安隨眾
生。使無自欺自責之不安隱。故曰。安隱眾生。出現
於世。上頌長行巳竟。】


妙法蓮華經大成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