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85 法華經大成-清-大義 (master)



妙法蓮華經大成卷第二
金臺即山居後學 大義 集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今品名方便者。一品之中。方便文字。共有三十三
處。經家據若干文義。因而詺品。大意是指昔日三
乘方便。至今法華開捨方便。顯會真實。亦只名方
[002-0383c]
便耳。方便字面雖同權小。方便義意逈然言外。問
最上一乘。究竟圓滿。何於正宗分首。便云方便。與
昔三乘方便。何所揀別。答。經不云乎。正直捨方便。
但說無上道。又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今名方便
者。意含前後權實二義。前權方便者。乃於一佛乘
分別說三。後實方便者。乃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之
第一方便也。問。何不名真實品。答。此經大義。開顯
會歸之旨。若盡廢昔日之方便。却將何等會顯真
實。所以仍標方便。先分後合。即權即實。圓融活潑
善巧無加。故名方便品。方便者。法用也。法有方圓。
用有差會。葢隨眾生樂欲。非佛本懷。文云。令離諸
著出三界苦。是故如來稱歎方便。非今品意。以是
體外方便。化物之權隨他意語故。又方便者。門也。
門名能通通於所通。方便權略皆是弄引。為真實
作門。文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非今品意。亦是體
外方便。自行化他之權隨自他意語故。又方便者。
秘妙也。妙達於方。即是真秘。點內衣裏無價珠。與
王頂上唯有一珠。無二無別。指客作人是長者子。
亦無二無別。如斯之言。是秘是妙。文云。唯我知是
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正是今
品之意。是同體方便。自行之權隨自意語故。以自
文殊答彌勒今相如本瑞是諸佛方便。則說經入
定放光動地皆方便矣。經云。吾從成佛巳來。種種
因緣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則方便不止於今
[002-0384a]
經放光動地。乃從成佛巳來。種種言教皆方便也。
文云。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種種緣譬喻。無數
方便力。則方便又不止於釋迦一佛。乃十方三世
諸佛出世說法皆方便也。又云。更以異方便。助顯
第一義。則方便又不止於三乘六度萬行之正經。
乃至舉手低頭。沙為塔。爪畵像。或出於誠敬。或出
於戲樂。無非一大事因緣之方便也。如此則降迹
皇宮。六年苦行。多子塔前拈華。雙樹林中入滅。以
及德山棒。臨濟喝。無往而非方便也。正宗分首。置
此二言。則知七卷經文。無非方便。一切眾生本有
佛知佛見故也。


△第二正宗分。文有十九品。以本經綱要。分為四
段。此品至法師品。為開佛知見。寶塔天授二品。為
示佛知見。持品至壽量四品。為悟佛知見。分別功
德至常不輕四品。為入佛知見。且初開佛知見。文
有九品。分二。初八品說三周法授三根記。二法師
品歎持經人與所持法。初又二。初略開三顯一動
執生疑。二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初中又二。初略
開三顯一。二騰疑致請。初中有長行偈頌。長行分
二初寄言歎二智。二絕言歎二智。初中分二。初明
諸佛權實。二明釋迦權實。初又分二。初經家提起。】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


【爾時者。文殊答彌勒巳竟之時也。安詳者。申申夭
夭從容自得之貌。佛常在定何故言起。此有所示。
[002-0384b]
往古諸佛說此經時。必入無量義定。今佛亦爾。對
入言起。世界悉檀。故從定起。歷履法緣。二俱審諦。
說必不謬。增長物信。為人悉檀。故從定起。佛寂而
常照。尚須入定方乃說法。況復散心妄有所說。對
治悉檀。故從定起。入定緣理。安心實相。出定令他
安心實相。第一義悉檀。故從定起。告舍利者。身子
為法說得記之當機。乃小乘中智慧第一之人。故
告之。首標萬二千。而獨告身子者。必有所因也。法
說後。身子自述領解。則曰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
諸菩薩授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等。四大弟子
則曰。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乃至不生一念好
樂之心。則身子願學菩薩授記作佛。唯恐不得久
矣。故因而告之。問與大品方等阿含有同異否。答
各處不同。阿含發起生滅法輪故告。方等彈斥。大
品加被。今經開顯故告也。論云。告身子不告別者
智深故。不告菩薩者。有五。一為聲聞所作事故。二
迴向大菩提故。三令無怯弱故。四為發餘人善思
念故。五令不起所作巳辦心故。
△二正歎權實。分
三。初雙歎。二雙釋。三雙結。且初雙歎二智。】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諸佛一句。標實智也。諸佛有二。一是十方三世諸
佛。即下十方三世佛佛道同之義。二是釋迦一佛。
即下分身諸佛現在說法者是。一往智即慧。慧即
智。分之智能分別事理。慧能決斷精麤。智慧之體。
[002-0384c]
即一心三智。是諸佛自覺聖智之境。在佛為阿耨
菩提。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在眾生為佛知見。常住
真心。元湛妙性。今經云。一乘實相。家業寶所等。甚
深無量者。稱歎之辭。諸佛實智。竪徹如理之底。故
甚深。橫窮法界之邊。故無量。無量甚深。深高橫廣。
如根深枝茂。源遠流長。實智既爾。權智亦然。其智
一句。標權智也。以道前方便有進趣之力。故名為
門。從門入到道中。道中稱實。道前為權也。難解難
入者。稱歎之辭。由無量故難解。由甚深故難入。不
謀而了無方大用。七種方便不能測度。又智慧門
者。自有方便智慧為門。得入佛智慧。如瓔珞經云。
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義諦是也。自有佛
智慧為門。得入佛智應。即今經所歎其智慧門是
也。又權智稱門者。以實智寂滅離言。固不可說。今
用權智。曲唱傍通。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故權智名
門。即方便門也。清凉疏云。方便門有二。一遠窮之。
四十年前所說諸法。為今經方便權門。故云雖示
種種道。其實為佛乘。近言之。入定放光等事。為此
會方便權門。故云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一切
二乘所不能知。故言難解難入也。別舉二乘不知
者。為執重故。華嚴頓照。如聾若啞。故言不知。方等
彈斥。保住艸庵。故言不知。般若轉教。無心希取。故
云不知。今大機啟發。放光動地。彼此今古。佛佛道
同。猶懷疑惑。故云不知。利根菩薩。節節能知。鈍根
[002-0385a]
二乘。是亦不知也。正是激發二乘之言。
△二雙釋
二智。】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先雙徵二智。佛曾等。釋實智也。良由諸佛往昔因
中。劫劫生生。未曾離佛。以佛為師。常隨佛學。所近
之佛。非一佛二佛。曾經百千萬億無數諸佛。如此
則外值佛多。稟承至要。故實智甚深。若事其師而
不學。猶勿師也。學其道而不行。猶不學也。由是事
一佛。盡行一佛無量道法。事無數佛。盡行無數佛
無量道法。所積者深。所造者廣。如此則內行純厚。
躬行實踐。故實智無量。勇猛等。釋權智也。勇猛者。
果敢直前。難行能行故。精進者。志無退屈。長劫無
厭故。名稱者。十號具足。舉事得宜故。普聞者。圓彰
法界。聲名遠著故。良由諸佛勇猛精進。能入難入
之門。既入門巳。澤被無疆。物欽勝德。故名稱普聞。
勇猛一句。釋權智深。名稱一句。釋權智廣。權智雖
無深廣之語。例實智此義得成。
△三雙結二智。】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稱理究竟。圓滿果德。曰成就。覺盡心源。到彼岸底。
曰甚深。昔所未說。故未曾有。此結實智。稱機所說。
故言隨宜。非七方便所知。故言難解。此結權智。又
成就等。結自行權實。隨宜等。結化他權實。自行權
實俱名為實。化他權實俱名為權。此中親近二言。
案至化城天授。以親則智佛與佛。及十方佛。皆父
[002-0385b]
子兄弟之親。近則提婆為師。佛為弟子。奉事千歲
為近故。盡行二言。案至不輕品。以惡罵捶打。尚致
禮讚。為盡行故。名稱一句。案至藥艸品。以大音聲
普告天人等。神力品。諸天於虗空中唱言。有國名
娑婆。佛名釋迦。皆佛之名稱普聞也。又成就等。案
至寶塔品去。涌塔變土。集分身出眷屬。談壽量。分
別功德。乃至提婆得記。龍女成佛。皆是佛所成就
未曾有法。一向不與二乘人說。今經說之。所以難
信難解也。又親近一句。所學之深也。盡行一句。所
造之深也。勇猛一句。建志之深也。名稱一句。積德
之深也。成就一句。所證之深也。隨宜一句。方便之
深也。如此歎者。顯二乘人所學所造。建志積德。所
證方便。皆不深也。正發二乘之願慕。使其內心自
惺。諸佛如是勤學深造。名稱普聞。我等云何於佛
法中。心生疲怠。果能如是思惟。庶幾進入一乘。所
謂風之積也不厚。則負大翼也無力。小知不及大
知。宜乎二乘不知如來智慧也。上歎諸佛權實二
智竟。
△二歎釋迦權實二智。分三。初歎權釋權。二
歎實釋實。三結權結實。對上科凡有三意。一者前
諸佛二智合歎。明二智體同也。釋迦二智開歎者。
表二智功用有異故。二者明垂迹之本。故諸佛先
歎實。明顯本之能。故釋迦先歎權。三者諸佛顯自
行。故先實。釋迦明化他。故先權。初歎權釋權。又二
初歎權智。】
[002-0385c]


「舍利弗吾從成佛巳來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成佛巳來。近指菩提場。遠指塵點劫。以三種化他
之權。逗會眾生。故言種種因緣也。譬喻者。小乘中
以芭蕉水沫為喻。大乘中以乾城鏡幻為喻。廣演
者。能於一法出無量義也。無數方便者。即七種方
便也。離諸著者。說散十善令離三途著。說淨十善
令離欲界著。說諦緣法令離見思著。說菩薩法令
離涅槃著。說佛法令離順道法愛著。
△二釋權智。】


「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巳具足。」


【由於方便善巧。故能種種因緣等。知即三智之知。
見即五眼之見。悉到事理邊底。故悉名波羅蜜。皆
具足者。權實悉究竟之謂。此中知見即實智。由證
此實智。故能種種行權。此歎權釋權竟。
△二歎實
釋實。又二。初歎實智。】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


【廣大一句。稱歎也。廣大明橫。即前無量。深遠明竪。
即前甚深。實智本非橫竪。寄言往歎。論其橫竪。照
無限極。如函大葢大也。
△二釋實智。】


「無量無礙力無所畏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無量。四無量心也。無礙。四無礙辯才也。力。十力也。
一是處非處力。二業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
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
力。佛悉遍知。無能勝無能壞。故名力也。無所畏。四
無所畏也。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
[002-0386a]
障道無所畏。四說苦盡道無所畏。通名無畏者。於
大眾中。廣說自他智斷。既決無失。則無微致恐懼
之相也。禪。即實相之禪。定。即楞嚴大定。解脫者。佛
地位中諸解脫門也。三昧者。二十五王三昧也。深
入釋深遠。無際釋廣大。成就等。總攝佛地所具。一
切功德。歎實釋實竟。
△三結權結實。又二。初結權
智。】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言辭柔軟悅可眾心。」


【種種巧說。即上種種廣演也。言辭柔軟者。巧法逗
機而不暴戾也。悅可眾心者。隨眾生樂欲也。由具
足方便知見。故能種種巧說。令人悅可也。
△二結
實智。】


「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取要者。大略言也。未曾有法。即結上成就一切等。
以佛地不共功德。無量無邊。深入無際。皆未曾有
之法也。要知諸佛之權。即釋迦之方便。釋迦知見。
即諸佛智慧。非權無以導實。非實無以開權。有實
無權。則沉埋中下。有權無實。則屈枉大根。權實並
行。方能曲成小大而不遺。出定雙歎。葢為此也。寄
言歎三智竟。
△二絕言歎二智。分三。初正絕言歎。
二徵釋絕言。三釋權實相。且初正絕言歎。】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


【歎到恰好處而止者。欲杜口不說也。滿心要說。且
示絕言。敦機令信。故止而歎之。不須復說者。以此
[002-0386b]
法深寂。是絕相門。口談詞喪。心緣慮忘。故止而不
說。以自覺境界。非餘所知。故止而不說。設慈悲為
說。聞不能解。恐傷善根。故止而不說。
△二徵釋絕
言。】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成就者。圓滿具足義。以果對因。諸佛所證。權實不
二。是第一法。所得微妙故。是希有法。如優曇華故。
是難解法。所不能知故。降斯巳還。所證之法。皆非
第一希有難解也。唯佛等者。唯佛與十方諸佛。究
竟實相邊底。如十五之月。體無不圓。光無不遍故。
諸法權也。實相實也。諸法即實之權也。實相即權
之實也。即實而權。權外無實。即權而實。實外無權。
斯為同體妙權妙實。法華開顯。如點銕成金。妙在
此也。此四字。是法華之大本。諸教之端首。釋義之
關鍵。眾生之依止。發心之憑仗。權謀之用體。迷悟
之根源。果德之理本。一化之周窮。五時之終卒。佛
所成就者。正目此也。唯佛證極窮源。所以止而不
說。
△三釋權實相。】


「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本末究竟等。」


【南嶽大師讀此文。皆云如。故呼十如。智者大師依
義讀文。凡有三轉。謂如是相。是相如。相如是等。諸
法者。總指世出世間法。凡拈一法。即具十如。如是
者。隨事指法之辭。謂諸法有如是之相等。相以據
外。覽而可別名相。性以據內。自分不改名性。主質
[002-0386c]
名體。功能名力。構造名作。習因為因。助因為緣。習
果為果。報果為報。初相為本。後報為末。諸法歸趣
為究竟平等。如一人有形相。心性。身體。力用。作為。
過去因。現在緣。為人是果。窮富延促根身全缺是
報。生為本。死為末。研究平等。又如是二字。直指當
體之詞。以此諸法。若言其相。相即無相。故云如是
相。若言其性。妙性天然。若言其體。體自真常。若言
其力。力用稱真。若言其作。作而無作。若言其因。生
本無生。若言其緣。性空成事。若言其果。果不離因
若言其報。業性昭然。若言其本末。始終一際。故云
如是本末。以上諸法。一一皆是如是之法。故云究
竟平等。寂滅無二。此諸法之實相也。權實之法。不
可思議。是三世諸佛所證之境。唯佛與佛乃能究
盡者。此也。
△二偈頌。有二十一行。分二。初十七行
半。頌上長行。二有三行半。略開三顯一。初又分二。
初四行頌寄言歎二智。二十三行半頌絕言歎二
智。初又二。初二行。合頌二佛二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無能測量者。」


【長行權實各歎。表化緣異故。頌中二智合歎。示二
智體同故。世雄者。乃雄猛絕世之稱。以難行能行。
難斷能斷。難捨能捨。難證能證故。古云。出家乃大
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能證之人。出乎其類。所證
之法。豈住思議。此頌上諸佛智慧也。不可量。頌上
[002-0387a]
甚深無量也。亦該權智。以實智不可量。權智亦爾。
次三句。推廣上不知之人。此中與長行有三異。一
上舉人又標法。故云諸佛智慧。今但頌人。將人以
美法。故云世雄。二上開歎。今合頌。以法別故須開。
人總故須合。三上云一切二乘不知。今言一切眾
生類不知耳。佛力下。頌釋迦二智。佛力等實智也。
諸餘法權智也。云餘者。指化他之權。是實智之餘
助耳。即以自行而為化他。從一法中開出無量。種
種因緣。種種譬喻。所有方便。無不即權即實。故亦
無能測量。
△二二行合頌二佛釋歎結歎。】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我巳悉知見。」


【此頌上二章釋結之意。而文字變化。不必一一拘
配。由甚深故難見。微妙故難了。無量劫行道。權智
滿也。道場得果。實智滿也。所得之果。即法界海慧。
嚝劫修因所感之果也。葢謂甚深微妙之權實。最
為難見難了。由我與諸佛。本從無量佛所。具足盡
行無量道法。於無量劫行此道巳。乃坐道場得成
佛果。故能悉知悉見此權實法也。頌寄言歎竟。

二十三行半。頌絕言歎。分五。初半行頌釋權實相。
二半行頌徵釋絕言。三半行頌正絕言歎。四十行
半頌不知之人。五一行半頌第一希有之法唯佛
能知。且初半行。頌釋權實相。】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


【大即妙也。種種即十如差別不同。義即究竟等。先
[002-0387b]
舉果報。次舉性相。中間可知。顯逆順觀法無拘也。
又大在果前。即不變隨緣。義在相後。即隨緣不變
義。
△二半行頌徵釋絕言。】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事。即諸法實相也。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
相。深造自得。乃能知之。
△三半行頌正絕言歎。】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實相非方所。故不可示。非言語道。故言辭寂滅。古
德云。佛法大煞有。只是舌頭短。是此意也。又前云。
大果報者。自證境界。正指華藏世界。無量莊嚴。圓
融果海。交徹無礙。故云種種性相義。佛與諸佛乃
知是事。以果海離言。故言辭寂滅。此離言之道。非
思量分別之境。豈二乘所堪哉。故止而不說。正顯
究竟一實之地。為今日所歸之極致。長行未盡。偈
中發明也。
△四十行半頌不知之人。分七。初一行
許信力能解。二一行半揀二乘不知。三一行揀身
子不知。四一行半揀大弟子不知。五二行揀辟支
佛不知。六二行半揀發心菩薩不知。七一行揀不
退菩薩不知。且初一行。許信力能解。】


「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此下十行半。推廣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申明
諸佛二智。甚深無量。難解難入也。然人則一層高
一層。義則一句緊一句。只要發揮一切聲聞支佛
所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之義。初二句。總揀
[002-0387c]
七方便人不知。次二句。許信力菩薩能入。此菩薩
即圓教十信滿心也。若此妙法。除佛之外。究竟無
人能解者。說之何益。故許以信得入。言堅固者。圓
教菩薩。是過量大人。一聞此法。直下承當。即以自
性不動智以立信體。信得自心與佛無二。心境一
如。即契實相。如將重擔肩荷直前。亦若香象渡河
截流而過。如此方名信力堅固也。
△二一行半揀
二乘不知。】


「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其力所不堪。」


【一切漏。三界見思也。最後身。二乘極果也。不堪者。
以二乘是寒灰枯木之人。力量淺薄。不堪重任。古
德云。若欲擔荷大法。須是枯木摻華。寒灰發𦦨。始
得。
△三一行揀身子不知。】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謂上佛弟子雖多。或少智慧容有不知。即如一身
子之智慧。聲振五天。假使滿世間人皆如身子之
智慧。盡其思量忖度。亦不能測。則甚深無量難解
難入。可知矣。
△四一行半揀大弟子不知。】


「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亦復不能知。」


【謂不但滿世間人如一身子。正使滿十方世界人。
皆如身子之智慧。更加神通如目連。頭陀如迦葉。
說法如滿慈。多聞如阿難。密行如羅雲等。亦滿十
方剎土盡其神思。忖度測量。亦所不知。
△五二行
揀辟支佛不知。】
[002-0388a]


「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莫能知少分。」


【逆順觀緣。故名利智。自行權實。俱名為實。謂不但
聲聞不知。即利智如支佛。遍十方界。數如竹林。如
此人眾心一。時長且久。亦莫能知佛智之少分耳。
則二智甚深無量。又可知矣。
△六二行半揀發心
菩薩不知。】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不能知佛智。」


【或指六度三祇未斷惑者。或指小始教中發心之
人。彼於當教。各能了達四諦義趣。依之發於四弘
誓願。各能敷演當教道法。展轉望前皆稱妙智。謂
不但緣覺。即新發大乘意之菩薩。供佛無數。有福
超二乘矣。了義說法。自利利人。有慧超二乘矣。其
多不但如竹林。且如稻麻竹葦之多。又充遍十方
剎土。又非散心小智。乃一心妙智。又非少時少劫。
如恒沙之多劫。咸共思量。亦復不知。則二智之甚
深無量。又可知矣。
△七一行揀不退菩薩不知。】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不知圓理。具一切法。即一切法。故云不知。又視佛
菩提。如隔羅糓觀月故。謂新發心雖是大乘。容有
退息。固不能知。即八地巳上。不退地位諸大菩薩
數如恒沙。一心思求。亦復不知。則二智之甚深無
量。愈可知矣。頌不知之人巳竟。
△五一行半頌第
一希有唯佛能知。】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十方佛亦然。」
[002-0388b]


【此法稱無漏者。純一實相。實相之外無餘法故。不
思議者。即權即實。即實即權。離過絕非。心言斷故。
甚深微妙者。唯佛所契證故。唯我二句。頌上可知。
此頌長行權實二智竟。
△二三行半。略開三顯一。
分二。初一行半。明諸佛顯實。】


「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要當說真實。」


【諸佛語無異者。顯諸佛化道是同也。於佛二句勸
信。法久二句顯實。久後說實。可見從前所說皆非
真實。此破昔之執。生今之疑。下文將非魔作佛。由
聞此語也。
△二二行明釋迦開三。】


「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引之令得出。」


【上明顯實。今明開三。顯實必開三。開三必顯實。佛
佛道同。互現一邊耳。告諸下。正明昔日所示之三。
聲聞為小乘。緣覺為中乘。我令二句。即擬六度菩
薩。大乘也。何以知之。修六度即免四趣苦縛。未能
入滅度。三祇百劫。乃得涅槃。逮之言遠乃及耳。佛
以二句。正斥三乘皆是方便。一總非實。後二句。出
示三之意。引令出著。不得巳而說三。非為真實。但
是方便門耳。上略開三顯一竟。
△二騰疑致請。分
二。初經家敘疑。】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由聞三偽一真。執動疑生也。有諸下。敘千二百疑。
聲聞從因稱也。羅漢從果稱也。獨標陳如為疑首
者。以佛最初成道。聞四諦法得解脫者。故下疑佛
[002-0388c]
說一解脫義為言。成道一年度五人。二年度耶舍
長者五十人。三年度三迦葉一千人。五年度身子
目連各一百人。故有千二百五十五人。為常隨眾
耳。及發下。敘四眾疑。即有學眾也。上斥三乘皆是
方便。敘疑但在二乘者。以執重疑深。故偏舉耳。下
文云。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亦皆有疑。故知三
乘僉疑。偏舉二乘也。何故殷勤等者。謂今者世尊
何故出定之後。殷勤稱歎方便。前云無數方便引
導眾生。又云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若然。則四
十年來所說皆方便權巧耶。我等所證亦方便耶。
此疑方便。佛所得法甚深難解者。謂今世尊何故
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前云諸佛智慧廣
大深遠。成就希有難解之法。若論佛所得法。三乘
大小之別。諦緣始終之理。窮神盡奧。諒無餘蘊。今
日何故又言甚深。若然則今日難解之法。非昔日
之法乎。今日甚深之法。深於昔日之深乎。此疑實
智。有所言說意趣難知者。謂今者世尊何故又言。
有所言說意趣難知。四十年來。親見如來色心業
勝。耳提面命。有所言說。我等巳知之矣。何故今日
言難解難知。若然。則昔日之所解。更有未解之旨
乎。昔日之所知。更有不知之意趣乎。此疑權智。今
日何故又言一切聲聞所不能及。於三乘人獨說
我等不及。我等既不知。而菩薩能及之乎。抑菩薩
不知之乎。此疑巳等不知。又佛一代所說唯一解
[002-0389a]
脫義耳。昔日讚歎三乘是真出要。此佛說一解脫
義也。我等依而行之。亦得此解脫之法。遂出生死。
證得涅槃。師資之分尊卑有別。師資之道解脫則
同。何故如來成就。我等不知。將非解脫之名同。而
理有異乎。豈如來之所證。證於我等未證乎。我等
之所證。證於如來之不證乎。若爾。何故同出生死。
不爾。何故見斥我等。此疑巳所證。三乘既皆方便。
不知何為真實。言既異常。理必神怪。及門之徒。蹶
然有疑。故云我等不知是義所趣。
△二當機正請。
文有三請二止。合前為三止。初止為理深難解。初
請為自他求決。二止為驚疑不信。二請為久植必
解。三止為謗必墮苦。三請為利根得益。且初請。有
長行偈頌。長行又二。初陳疑。】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心疑者。根心之疑也。一光圓現。二士酧酢。其疑猶
緩。出定歎斥。三乘方便。久後說真。動彼昔執。搖蕩
其心。憂兕不泰。所疑者急也。身子以盡智無生智。
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然矣。諸佛下疑權。甚深下
疑實。
△二陳請。】


「我自昔來未曾從佛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我自下陳巳請。今者下陳眾請。何因何緣。應下大
事因緣。身子疑為法說得記之案。阿若四眾等疑。
為後二周得記之案。疑乃悟之關也。不疑則不開
悟。不開悟則不得記。疑有淺深。根有利鈍。所以法
[002-0389b]
有三周。記有先後矣。
△二偈頌。偈有十一行。分五
初三行半頌疑二智。二三行總頌三乘四眾疑。三
一行半別頌自巳疑。四一行別頌三眾疑。五二行
總明同疑致請。且初三行半。頌疑二智。】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諸佛之所得。」


【三智圓明。能破癡暗。故云慧日。又天無日不見四
時運化之功。佛無慧不見三乘修證之道。故以慧
喻日。久乃之久。應上久後言。是法。指上說真實。道
場所得。指自行權實。應上道場得果。無能發問。應
上諸佛弟子眾。乃至不退菩薩。不能測佛智。我意
難測者。應上假使如舍利。亦復不能測佛智。亦無
能問者。謂不退菩薩及我身子。既不能問。則亦無
有能問者矣。出定稱歎所行道。自行權也。佛所得
智慧。自行實也。
△二三行。總頌三乘四眾疑。】


「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願佛為解說。」


【及求一句。即六度菩薩。猶獸名。性多疑。聞有聲則
豫上樹。是事。指久後真實。三乘方便。
△三一行半。
別頌自巳疑。】


「於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為是所行道。」


【究竟法果也。所行道因也。此二句兩向。若就不能
測佛智言。謂為是佛究竟果法耶。為是佛因修所
行道法耶。若就斥三乘皆方便言。疑三乘各有因
果。若云方便非真實者。為是所證果非真實耶。為
[002-0389c]
是所行因非真實耶。
△四一行。別頌三乘疑。】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


【聞佛說法。法身得生。故云佛口所生。以三乘學人
皆傾誠仰待。願出妙音如實說也。
△五二行。總明
同疑致請。】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恒欲聞具足道。」


【數如恒沙。其人多也。求佛菩薩。其根大也。萬億國
土。其來遠也。合掌敬待。其心誠也。欲聞具足道者。
言此多眾大根之人。皆從遠方而來。至誠之極。非
求半珠。在獲全璧。應上我今巳具得。身子求心切
而請辭迫。故一聞法說。即領解得記。亦有由矣。

二止。為驚疑不信。】


「爾時佛告舍利弗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連言止止。不屑之嚴也。天人驚疑者。驚為怪誕。疑
必不信。不信必起謗法之愆。說之無益。不說無損。
不若止之。
△二請。為久植必解。】


「舍利弗重白佛言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重言惟願者。因止之愈嚴而請之愈切。足見悟機
之熟也。然日光不為無目而隱。佛法豈為癡者而
默。況今會中無數眾生。曾見諸佛。宿種非淺。善根
成熟。一聞大道。擔當不怯。智慧超拔。入耳即信。勿
以人天驚疑為慮。不疑者多。而敬信者廣。當為信
[002-0390a]
者說。則損者少。益者多。何得不說乎。縱有不信以
結信受之緣。無慈之慈慈之大矣。說則兩益。止則
雙傷。豈可因少疑而害多信。缺其慈悲矣。
△三止。
為謗必墮苦。】


「佛復止舍利弗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頌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佛法常儀。一請便說。況今無問自說。反再請而不
許者。正為增上慢輩耳。上以天人不信為辭。此以
增上慢為辭。言緩意迫。輕重漸及。佛慈而威又可
見矣。大坑即地獄。凡人不信佛言。則墮地獄。豈可
說法令人招苦。驚疑不毀。其障猶輕。增慢之流。望
望而去。若將凂焉。怨生心。謗於口。必墮地獄深坑。
萬苦不反。不惟無益而且有損。是以辭之深而絕
之至也。
△三請。為利根得益。】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則生大歡喜。」


【此身子又以類巳多者為請。生死無明為長夜。涅
槃果德為安隱。從佛受化必能敬信。永別生死長
夜。得大安隱之樂。所益多矣。偈中初四句為巳求。
願說等者。由前斥三乘是偽。又聞久後說真實。在
二乘未知法華是實。但據斥三非真。三外必更有
法。故云第一法。是會下為八部求。文殊謂諸人今
[002-0390b]
當知等是也。我等下為同道者求。所謂諸求三乘
人等是也。文淡義濃。求之深而語益該矣。則會中
雖有不信之人。佛亦不能顧其難而欲慈悲矣。上
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巳竟。
△二廣開三顯一斷
疑生信。文分三周。一法說一周被上根。二喻說一
周被中根。三因緣一周被下根。初法說一周分五。
一正法說。二身子領解。三如來述成。四與之授記。
五四眾歡喜。且初正法說。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三。
初許說。二受旨。三正說。且初許說。】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汝巳二句。順許也。洪鐘在架。扣無不應。殷勤三請。
豈得不說。雖欲無言。不可得也。汝今下。誡許也。諦
聽是聞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大經明四善
法為涅槃因。一親近善友。二聽聞正法。三思惟其
義。四如說修行。惟此四法。是涅槃因。善友即如來。
餘三即三慧也。分別解說四字。按品題正是方便。
論文義。則為一經應前啟後之大關鍵。初佛止云。
止不須復說。身子請云。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
第三止云。止止不須說。身子請云。惟垂分別說。則
分別解說四字。元是身子請辭。佛今允可。但加吾
當為汝四字此論文勢相承之妙。若論所詮義者。
前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可容分別乎。又云
無漏難思議。甚深微妙法。可容解說乎。則知佛所
得法。元不可分別解說。今云吾當等者。是為身子
[002-0390c]
等無有能得解者。不得巳而以言語為方便。將諸
佛所知不可示者而分別之。將佛所證不可思議
者而解說之。下文自如是妙法以去。皆為二乘人
分別解說也。說此語時下。揀許也。五千在座。如來
三止。今將許說。威神遣去。故禮佛而退。五濁障多
名罪重。執小翳大。名根深。未得三果謂得三果。未
證無學謂證無學。名增上慢。有如此失者。謂有障
執慢三種之失。所謂黃流不注瓦缶。福澤不降淫
人。諸佛心印。豈薄德所堪。是以不住也。不制止者。
佛法常儀。默為應允。制如天子稱制之制。勅命也。
上聞開三顯一。言約義隱。猶未生謗。足作繫珠因
緣。去則有益。若聞廣說。乖情起謗。住則有損。是故
不制止也。問。五千在座。既不蒙益。去有何益。答。此
非當機。是結緣人耳。昔大通時。亦有無量眾生心
生疑惑。世世與師俱生。今皆得度。乃至如來滅後
猶故未盡。此五千亦爾。爾時下。佛自述不制止之
意。乃佛自慰之辭。後文今我喜無畏者是也。枝葉
細末。不任器用。斥五千非載道之器。尋常在語言
上做工夫。鬼窟裏作活計。摘葉尋枝。莫窮其本。大
品云。攀附枝葉。棄於根本。是人為不黠。即此義也。
貞本榦也。對枝末言。實果實也。對華葉言。凡物有
榦實。不愁無枝葉。若有枝葉而無榦實。則何益也。
此句美在會之眾為大器也。退亦佳矣者。應知上
慢不全無法。但以淺位自謂增上。名增上慢。既以
[002-0391a]
小自翳。復妨他大光。今退無謗法之愆。復無障他
之過。故云佳矣。上枝末未去。故如來三止。真實願
聞。故下身子四請。師弟鑒機。非徒靳固也。此五千
慢流。乃金口所唱。序中為權。云何通耶。大師必有
洞見如來心宗之處。不然。何故諸佛許之。今有三
義。知是權現。一者燈明六十小劫說經。會中無有
一人身心懈倦。則知高會如栴檀林。豈有凡材。此
五千於未出定前。巳契離言之旨。今聞許說。故禮
佛而退。二者若實慢人。則望望然而去。今既禮佛
而退。默契此理。以此法離言。今許分別解說。乃落
二落三之談故。三者尊佛語故。由前云若說是事
等。此五千假飾慢流。為進會中增慢之儔耳。不然。
序文大違經文。汝今下。結許。善聽者。誡其詳審而
聽。不可鹵莾。莫著名相。果能句下翻身。言中得意。
脫體而會。方不徒說。
△二受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諾也。唯聲速而質。諾辭緩而文。禮記云。父命唯
而起。師命亦然。樂聞者。如渴思飲等。
△三正說。分
二。一明四佛章。廣上諸佛權實二智。二明釋迦章。
廣上釋迦權實二智。上句逗少是文略。總云諸佛
是人略。但開三顯一是義略。此下章句多是文廣。
明五佛是人廣。明六義是義廣。六義者。一歎法希
有。二說無虗妄。三開方便四示真實。五舉五濁釋
權。六揀偽敦實。歎法令生尊重。無虗謬止其誹謗
[002-0391b]
開方便使莫執小。示真實使其悟大。舉五濁示必
施三。揀虗偽要必真實。於五章中。一一應備六義
前後互出不具足者。葢如來巧說不煩文耳。且初
四佛章。分二。初總明諸佛。二別列三世。初總明諸
佛中。應有六義。今但四義。一歎法希有。二說無虗
妄。三開方便。四示真實。缺二指後文耳。且初歎法
希有。】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


【法喻雙舉。即出題名。時乃說之者。諸佛同出五濁。
必前開三。如今世尊。四十餘年始顯真實。久默斯
要。不務速說故。久不說者。為人不堪故。時未至故。
五千未遣故。今人巳堪。時巳至。五千巳去。決定說
大乘故。又向上一乘。聖人存而不論。論而不議者。
待時也。非時而說者。失言也。時而不說者。失人也。
時而後說者。人不厭其所以言。言不失其所以人。
機會兩得。故云時乃說之。優曇華者。此云靈瑞。亦
云瑞應。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表三乘調熟
巳後。方說妙法。授法王記。般泥洹經云。閻浮提內。
有尊樹王。名優曇鉢。有實無華。若金華生者。世乃
有佛。乃佛之兆也。施設論云。繞贍部洲。有輪王路。
廣一踰繕那。無輪王時。海水所覆。無能見者。若輪
王出。海水減少。金沙路現。此華乃生。作金輪之先
兆也。問。如是之法。時說時現。夫一時字有何義耶。
答。一是從漸說頓。以最後為一時。一是因頓說頓。
[002-0391c]
三際平等。是無時之時。名為一時。如蓮華無始無
終。以明一相一味之旨。問。有以青白論蓮色。是非
莫決。可得義否。答。佛在處以蓮瑞表圓行開敷之
相。初無五色之云。若以色論。則是隨機隨教而見。
今法華一相一味之教。但取喻蓮華。那論青白。問。
一相一味。權實互徹。請以義示。答。三乘之權。是分
證之真。一乘之實。是對待之真。皆是接引之辭。只
須權實互融。大小迹忘。如太虗空。無內外相。如一
蓮華。無同異相。法喻雙舉。理固如是。
△二說無虗
妄。】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虗妄。」


【汝等當信者。勸信無虗妄人。說無虗妄法也。此理
至深。理與昔異。此言至妙。言與昔反。此行至普。行
與昔乖。此人至勝。勝於昔劣。恐物生謗。故勸信也。


△三開方便。】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諸佛下開三。隨宜等者。文承於前。義釋於上。謂諸
佛法妙。以時而說。如優曇華。以時而現。而不虗妄
者。是何法也。有何妙也。法者。即我出定所歎。諸佛
隨宜所說。方便權法。妙者。其間隨宜所說。而佛意
在實。物莫能解。故言意趣難解。所以下釋。舉今佛
之權能。釋諸佛之方便。巧慧同故。借此釋彼。謂諸
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者。何也。且勿論諸佛隨宜
難解為妙。即我成道巳來。以種種等。演說諸法。諸
[002-0392a]
佛方便亦如我也。是法下結。二乘用七識思量。六
識分別。不知諸法妙義非思量分別也。佛意難知。
唯佛與佛能了。稟教者謂三。諸佛知一耳。
△四示
真實。分四。初標出世意。二重徵出世意。三正明出
世意。四結成出世意。且初標出世意。】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出對入言。現對隱言。一者一實相也。非三乘五性
七方便。故言一。大者其性廣愽。愽三乘五性七方
便。故言大。諸佛出世之儀式。故名事。眾生機感名
因。佛乘機而應名緣。又佛知見為大事。生佛無二
名一。眾生性具為因。善友開發為緣。四十年前權
說此知見。今但實說此知見。謂諸佛證此如實之
相。乘此實道出現於世。只要眾生得此實相。惟為
此事。曾無他事。
△二重徵出世意。】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將欲分別。更重提起。以為言端。又此大事。佛所尊
重。故重示之。如釋論明父王欲多聞太子名。數數
說之。無有厭足。
△三正明出世意。又分二。初明大
事因緣。】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法華論作三番釋。一無上義。除一切智。更無餘事。
二同義。聲聞辟支佛性法身平等故。三不知義。謂
二乘人不知究竟唯有一佛乘故。四為令證不退
轉地。現與無量智業等。論言次第。初開佛知見為
[002-0392b]
無上。次示三乘同有佛性法身。雖明佛智無上。但
恐佛獨有。故次明三乘同有。雖三乘同有。而二乘
不知。示其令悟。雖知而不得不退。故第四令得不
退。二番約菩薩。開如上說。示者。諸菩薩有疑令知
如實修行故。悟者。未發菩提心合發心故。入者。巳
發菩提令入法故。三番約凡夫。開亦如上。示其有
佛性故。悟令外道眾生覺悟故。入令入大菩提故。
嘉祥云。開示約能化。悟入約所化。能化有大開之
與曲示。但說有性為大問。言此是凡夫性。此是聖
人性。因果理行。即曲示也。所化有始悟之與終入。
豁然了知。故名為悟。修行契證目之為入。即始淺
終深也。欲令二字。是佛本懷。眾生指九界眾生。故
字應上因緣。清淨二字從開字顯。啟閉曰開。佛知
見三字。應指性具本有知見。佛即知見。持業釋也。
清凉云。性即知見。圭峯云。知見即本覺靈源。的指
六根中性。諸經詮顯不一。古德稱謂不同。智者知
是佛性。愚人喚作精魂。皆目此也。但為二障迷倒
封閉。故開令顯現。使得清淨者。顯是在纏之體。如
眼被色染。乃至意被法擾。不開未即清淨。一開即
遠離迷倒封閉。色是佛色。聲是佛聲。內之身心。外
之世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是為清淨矣。出告曰
示。謂出巳所有以昭告於人也。佛之知見。即諸佛
修證巳成果德之知見。依主釋也。眾生有性具知
見。而未逮修成。若但開其性具而不示修成。如鑛
[002-0392c]
金璞玉。終無究竟。故就巳修證而告示焉。自惺曰
悟。承上開示本有而自惺悟性具之知見也。親到曰
入。知見道者。修證果上知見之門路也。例如道諦。
承上告示修成。而親到修證境界也。前二在教。後
二在機。一三屬性具。二四屬修成。又當知眾生是
九界別用之名。佛是一界同體之號。九界差別名
眾生知見。十界十如名佛知見。眾生知見者。迷妄
有故。覆真失性。有所不知。有所不見。遇緣住著。有
知而貪。有見而求。故曰妄知見。楞嚴云。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也。佛知見者。徹了實相萬派根源。悟妙
明體。無所不知。無所不見。如日照世。似鏡現相。無
心而應。無念而現。故曰真知見。今經云。如來觀知
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之所心念也。
舍利下結。
△二明會權歸實。】


「佛告舍利弗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昔日方便教化三乘。理實而言。但化菩薩。如彼窮
子自謂客作。長者觀之是真子也。三乘眾行名之
為諸。為圓故諸。即是一事。一事云何。唯以佛之知
見開悟眾生也。圓頓之教名一佛乘。降斯巳還。皆
名有餘之說。即不了義。今言但以一佛乘者。純說
佛乘也。無有二三。以二三非本懷故。諸佛以此大
事而教菩薩。以此而說法。以此而所作。以此而教
化眾生。二三之談。豈真實哉。
△四總結出世意。】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002-0393a]


【結文義長。序中因光橫見萬八千土。引古竪明二
萬諸佛。無不為實施權。會權歸實。至於一切十方。
剎海無盡。世界淨穢。差別無盡。諸佛出世。亦無不
先權後實。大事因緣。如此而巳。故云法亦如是。上
總明諸佛竟。
△二別列三世佛。分二。初別明三佛
開權顯實。二總結諸佛出現大事。初又分三。初明
過去佛。二明未來佛。三明現在佛。應具六義。但出
二義。四准前後。且初明過去佛。】


「舍利弗過去諸佛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過去諸佛者。即莊嚴劫諸佛。逆推即日月燈明。大
通威音。雷音。雲自在等。無數方便下開權。是法下
顯實。是法二字。及釋迦章如此二字。皆指權為實。
述其施權。意在顯實。過去眾生。從過去佛聞法得
果。仍呼眾生者。乃因名。何佛不從眾生中而成哉。


△二明未來佛。】


「舍利弗未來諸佛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未來佛者。即彌勒等星宿劫諸佛。華光。山海慧自
在。蹈七寶華等。皆未來佛也。開顯可知。
△三明現
在佛。】


「舍利弗現在十方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現在諸佛者。即賢劫中諸佛。亦即三變所集分身
佛。妙音品淨華宿王智。勸發寶威德上王等。是與
釋迦同時之教主。現在說法。國土之名各各不同。
諸佛之號尊尊有別。立言設教。先權後實。無不同
[002-0393b]
也。故曰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也。
初標出世意。次明開顯可知。
△二總結諸佛出現
大事。】


「舍利弗是諸佛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上明四佛章。廣上請佛權實二智巳竟。
△二明釋
迦章。廣前釋迦權實二智。於六義中無歎法希有。
就分五。初開方便。二顯真實。三舉五濁釋權。四揀
偽敦信。五說無虗妄。且初開方便。】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而為說法。」


【先權後實。與諸佛不異。故云亦復如是。知諸下開
權。種種欲者。即五乘根性樂欲也。過去名根。能生
為義。現在名欲。取境為義。未來名性。不改為義。深
心所著。即根也。方便力者。即隨宜開三乘權法也。


△二顯真實。】


「舍利弗如此皆為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如此二字。承前開方便意在於實。古德云。𪄕鵄樹
上啼。意在麻畬裏。十方下。稱實而顯。十方世界無
非法界真如妙理。湛一如空。尚無二乘之名。何況
有三哉。但隨根性。投其好樂。不得巳而隱一實施
三權耳。
△三舉五濁釋權。分二。初標名顯相。】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見濁命濁如是。」


【世本非惡。因濁故惡。濁者如土投水。水失清潔。土
亡留碍。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此經五濁。與楞嚴不
同。彼自晦昧巳來。九界俱濁。唯佛為清。欲示澄濁
[002-0393c]
頓入涅槃義。乃窮源也。今經局在穢土減劫。明諸
佛隱實施三。由於五濁惡世。正顯善權方便。不可
思議。乃截流也。人壽八萬減至三萬。未名為濁。至
二萬歲為五濁始。釋迦出世。正值百歲時也。劫濁
無別體。四濁熾盛。假立此名。眾生濁亦無別體。攬
見慢果報三法假立。煩惱以五鈍使為體。見濁以
五利使為體。命濁以連持色心。壽煖識三法為體。
四濁增劇。聚在此時。瞋恚增劇刀兵起。貪欲增劇
饑饉起。愚癡增劇疾疫起。三災起故。煩惱倍隆。諸
見轉盛。麤獘色心。惡名穢稱。摧年減壽。眾濁交凑。
如水奔昏。風波鼓努。魚龍攪擾。無一憀賴。時使之
然。此劫濁相也。當此之時。世衰道喪。人事雜亂。求
其上古無為清淨之世不可得矣。貪海納流。未嘗
飽足。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是也。瞋虺吸毒。撓諸世
間。狐假虎威是也。癡暗頑嚚。過於漆墨。世之造黑
業是也。慢高下視。凌忍無度。恃才勢伎巧是也。疑
網無信。不可告實。世之不真實是也。若此則心煩
惱熱。貪瞋互起。空華翳眼。狡詐橫生。此煩惱濁相
也。當此時。舉天下求一不識不知。守純抱朴者。不
可得矣。攬於色心。立一主宰。喻如黐膠。為物不著。
流宕六道。處處受生。此眾生濁相也。如此眾業相
生。不奔命於名勢。即匿心於財貨。不淹沒於色聲。
即覊縻於情識。求其果腹而嬉。擊壤而歌者。不可
得矣。無人謂有人。有道謂無道。十六知見。六十二
[002-0394a]
等。如羅網稠林。纏縛屈曲。不能得出。此見濁相也。
如此邪知妄見。淳風彫削。道德澆漓。情竇日開。渾
沌日死。執斷執常。計因計果。求其真知真見。不可
得矣。朝生暮死。晝出夕沒。波轉烟迴。瞬息不住。此
命濁相也。如此短年促壽。嗜欲愈深。天機愈淺。風
雲氣少。兒女情多。求其了達自然慧命者。不可得
矣。五濁體相。如此而巳。若論五濁次第。煩惱見為
根本。從此二濁成於眾生。從眾生有連持命。此四
經時為劫濁。今不次。義勿錯。
△二乘時開三。】


「舍利弗劫濁亂時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如來出世。正值此五濁雜亂之時也。以良心喪滅。
澆漓非常。人不遂生。物不安理。故云亂時。舉劫濁
四濁全該。眾生罪垢深重。縱貪瞋癡。在巳者拔一
毛而利天下不為。在他者縱貪婪而不厭。嫉人之
賢。妬人之能。三途苦本。眾惡根基。五濁障重。智淺
根劣。至愚至癡。難調難伏。若不隨其所好。投以大
法難矣。故諸佛不得巳而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止
啼黃葉。豈真金錢哉。
△四揀偽敦信。分二。初揀別
真偽。二開除釋疑。初又二。初不聞不知非真弟子。】


「舍利弗若我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弟子與師。神交氣聚。命脉相關。隨順師法。繼續傳
燈。有所言說。諦信無疑。羅漢具智斷之能。辟支有
覺悟之智。舉一三反。聞即解了。法王法中。雖有二
乘之名。而無二乘之實。如來出世但教化菩薩而
[002-0394b]
巳。那有二乘。不過假立以引之耳。昔三之權。今一
之實。傳此乃真弟子。悟此乃真羅漢。覺此乃真辟
支。今我弟子。自謂羅漢辟支。不聞不知但教菩薩
事。無二無三之旨。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
佛。
△二聞不信受成增上慢。】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此敦逼時眾令信受也。五濁障重。暫令息苦。故說
見思斷盡名為羅漢。不復受生名最後身。出同居
分段苦輪。名為涅槃。無明別惑尚在。何得名羅漢。
變易生死浩然。何得名最後身。化城未是寶所。何
得名究竟涅槃。倘自以為足。不復進求無上菩提。
皆是增上慢人耳。所以下反顯。若實得阿羅漢者。
今聞此經即便信受進求菩提。不信此法者未之
有也。此輩未得羅漢而謂羅漢。未得最後身而謂
最後身。未得涅槃而謂究竟。豈不是增上慢哉。

二開除釋疑。】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承上若佛在世說此經。不信不受成增上慢。即開
云。除佛滅後現前無佛。許此一類偏執權經。不信
圓法。聽許非增上慢。是無佛處容可稱尊也。聽許
者何。以滅後雖有此經。求其受持及解義者難得
其人。人既難遇。致此輩不信不受不聞不知。所以
聽許非慢也。若遇下釋疑。恐疑曰。若滅後羅漢不
遇此經。不遇誦持之人。則當永滯小果。終不聞耶。
[002-0394c]
故釋云。是人雖生滅度之想。捨命巳後。便生有餘
之國。值遇餘佛。於此大法。一言之下。便得決了。又
餘佛者。四依菩薩也。羅漢遇之聞經決了。又修念
佛定。見十方佛為說決了。又行人苦到懺悔。見佛
為說。亦得決了。揀偽敦信竟。
△五說無虗妄。】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先勸信迦文實說。次勸信諸佛誠言。所以止疑謗
也。然此勉勵當機者。上來三請之篤。故世尊婆心
大切。一縱一奪。乍抑乍揚。展轉至此。無上妙理。八
字打開。滿盤托出。只欠當機一信解耳。故結勸云。
汝等當一心等。若待思而後知。見而後信。當面錯
過。不知幾千里矣。惟在句下承當。直信不疑。便能
通身顯露。脫體全彰。諸佛稱性而說。言不虗妄。但
發肎心。必不相賺。此而不信。吾末如之何也巳矣。
上長行巳竟。
△二偈頌。共有一百二十一行。分二。
初四行一句。頌上許答。二有一百一十六行三句。
頌上正法說。且初四行一句。頌上許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舍利弗善聽。」


【上慢我慢不信。四眾通有。但出家修道得禪。謬謂
聖果。偏起上慢故。近事男挾財勢等。多起我慢故。
近事女智淺偏僻。多起不信故。不自見過者。三失
覆心。藏疵揚德。不自省察。是無慚人也。若自見過。
是有智人也。缺漏者。律儀有失名缺。定共道共有
[002-0395a]
失為漏。無道定故內起惡覺。如玉含瑕。無律儀故
外動身口。如玉露疵。護惜即覆藏也。覆罪者恐彰
巳短。護惜者恐失利養。小智者不得學無學智。而
有世間小慧。糟酒之滓也。糠米之皮也。五千但有
世間禪。而無無漏禪定潤如糟。但有文字解。而無
理慧之實如糠。喻此眾內無實智。一向空腹高心。
執著聲教。如糟糠之濫於五穀也。今佛開大機顯
大用。不向語言中作活計。正欲篩簸糠粃。獨存實
仁。彼等見如此之威德。故禮佛而退。故云佛威德
故去。若斯人者。薄福少德。不堪受是一乘之大法
也。此眾二句。頌佛自慰。舍利一句。頌許答也。此中
缺漏以破器責之。瑕疵以玷病責之。糟糠以不醇
粹責之。小智以無大智責之。枝葉以不貞實責之。
惟有過故缺漏。缺漏故護惜。護惜是小智。小智是
尠福德。尠福德故不堪受大法也。
△二有一百一
十六行三句。頌上正法說。分二。初七十三行一句。
頌四佛章。二四十三行半。頌釋迦章。初四佛章分
四。初三十四行三句。頌諸佛。二二十七行半。頌過
去佛。三六行半。頌未來佛。四四行半。頌現在佛。且
初三十四行三句。頌諸佛。然與長行有三異。一彼
此互無。長行有歎法無五濁。今頌有五濁無歎法。
二前後間出。長行先歎法次不虗開權顯實。今頌
先開權顯實後明不虗。三開合不同。長行勸信不
虗合說。今分勸信隔於不虗。又長行以釋迦方便。
[002-0395b]
釋諸佛之權。今頌中以釋迦顯一。釋諸佛之實。正
顯佛佛道同故也。文分為五。初五行三句。頌諸佛
開權。二十三行。頌諸佛顯實。三四行半。頌諸佛勸
信。四九行半。頌諸佛五濁開三。五二行。頌諸佛不
虗。且初五行三句。頌諸佛開權。】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為是說涅槃。」


【所得法。即道場所得權實法也。方便逗機故言無
量。照九法界機。說七方便教。九是所被。教不出七。
說七被九。漸令入實。隨何等機說何等法。遇機便
逗。無有一定。故云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現起
希望名念。法門不同名種種。心念存於中。事業彰
於外也。過去所習名性。現在樂欲名欲。心念不一。
事業不一。故云若干。善惡業者。七方便人。傳迭論
善惡。先世善惡若干差別。非一緣一喻一方便所
能度脫。唯佛權智照了。隨其機宜。說九部法。投其
念欲。令其歡喜也。修多羅契經也。伽陀云孤起。不
重頌也。本事者。說本昔世界事也。本生者。說本昔
受生事也。未曾有者。種種神力。眾生怪未有也。因
緣者。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因緣也。譬喻者。月隱
重山。舉扇類之。風息太虗。動樹訓之。祇夜云重頌。
優波提舍云論議。如上九部。言昔施權。為七方便
人說也。若十二部。更加方廣。授記。無問自說。鈍根
下結施權意。前世根鈍。今世無機。不堪聞大。故言
不行深等。前世貪著障重。今世眾苦所惱。故唯可
[002-0395c]
聞小。故言為是說涅槃也。
△二十三行。頌諸佛顯
實。分二。初三行。頌大事因緣。】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以故說是經。」


【長行先明出世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知佛見。次
明會權歸實。但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今頌
會歸之意明顯。開示悟入總以佛慧大乘攝之。承
上謂此涅槃。是一時權設。非決定說。非真實說。其
實潛巧密誘。令入佛之智慧。但不曾說汝等當成
佛道。所以未曾說者。根未熟故。時未至故。今之根
器既熟。說時巳至。乃決定說。真實說。撤去籓籬。直
授大乘平等實相妙法。故云決定說大乘也。又當
知往昔所說九部之法。皆是隨他意語。非我本懷。
九部隨順眾生。入大乘是佛本懷。以是之故。先說
此九部經也。
△二十行頌會權歸實。】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此事為不可。」


【有佛子下。頌但教化菩薩也。心淨者。不與萬法為
侶。諸塵作對。非若貪著五欲。如癡蠅粘喃不肎放
捨也。柔軟者。調伏柔和。易受化度。非若剛強麤獷。
如狂象難調難伏也。利根者。見鞭影而即行。非若
樂著小法。如駑駘策之不進也。近佛行道。因深緣
勝。非若遇佛不求勝法。當面錯過也。如斯方是大
根。方稱佛子。堪受大法。不獨為說大法。亦復授記
成佛。疑云。如此佛子。為說大法宜矣。何故又授記
耶。答。以深心故樂修一切善法。念佛故志求無上
[002-0396a]
菩提。持戒故具足清白梵行。若此人者。一聞授記。
大喜充身。一肩擔荷。由彼發心既深。念佛又切。持
戒又淨。佛知其心。又知其行。是故為說大乘。聲聞
下。正明會歸。然此大乘平等之法。不說則巳。若說
此法。無論三乘人天。但得一偈染神。皆得成佛。如
伽陀藥。但得沾唇。無疾不瘳。不可有一毫疑慮存
於胸中也。無疑二字。乃喚醒之辭。問。佛道懸曠。經
劫積行。一偈成佛。何其易耶。答。佛性在纏。如神珠
之在衣。小向外求。故甚大艱難。今經直指當體。故
不求自得。一偈成佛。庸何疑焉。十方下。正頌但以
一佛乘為眾生說。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也。諸佛下。
頌上諸有所作常為一事也。唯此一事不以小度
者。常為一事之意也。佛自住下。釋上不以小度之
意。平等之理。生佛共同。以斯道覺斯民。聖人之任
也。不以斯道。覺以餘道。豈平等乎。夫道非一人之
道。乃天下人之道。欲天下之人。共道於天下之道。
斯則以道公人。方稱聖心。豈可獨善而不及他哉。
故云。若以小乘化等。
△三四行半。頌諸佛勸信。分
二。初二行半舉果勸。】


「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誑為說實相印。」


【信根成就。歸敬於佛。載道之良器也。如來二句。謂
若信歸我。我則待之以誠。不欺小機。不誑末學。不
貪法利。不嫉物勝也。佛心清淨。無明慳垢。眾惡巳
斷。淨心中說。內心可信也。無畏者。圓證三大。位極
[002-0396b]
四天。萬靈仰德。群魔歸化。何所畏乎。相嚴等者。即
他受用身。略說有九十六種大人相。廣說有十蓮
華藏微塵數相好莊嚴。洞然無碍。所謂十方世界
一時開現也。眾尊者。即華嚴中諸世間主。有四十
二眾。跽足而禮。袒誠致敬。或雨華奏樂。香葢彌空。
稱功誦德。辭流若海。身相炳著。光相端嚴。內無暗
惑。外有光明。為眾所尊。外色可信也。釋論云。諸小
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說。修
之得道。無三法印即是魔說。大乘但有一法印。即
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相印。是魔
所說。又一乘實相心印。如世國璽。代代相禪。得此
為真天子。又將相之權。以印攝事。得者上承王命。
下服兆姓。一時無權。法無所施。千佛授受。唯傳心
印。得此心巳。為真佛子。紹佛位。行佛事。威德無畏。
不為魔壞。未得不為魔壞者。難矣。
△二二行舉因
勸。】


「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皆令入佛道。」


【本願。即寶藏佛時所發五百大願也。我昔誓願。非
但自誓菩提。亦誓眾生同入佛慧。今酧誓故說。是
亦可信。此舉昔誓。如我下明願滿。問。佛初立誓。誓
度一切。今眾生尚多。願云何滿。荅。三世益物。無有
窮巳。且約一期機熟得度而言。即名願滿也。
△四
九行半頌諸佛五濁開三。分四。初一行總明五濁
障大。二六行別明五濁障大。三一行明為五濁故
[002-0396c]
說小。四一行半明為大故施小。且初一行。總明五
濁障大。】


「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


【中含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
生世。故言眾生。據最初說也。若攬眾陰而有。假名
眾生。據一期受報說也。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
據業力五道流轉說也。正法念經。有十種眾生。謂
長短方圓三角青黃赤白紫也。長者。在地獄時。身
受無邊苦。心念無邊惡。畜生時。身相吞噉。心相逼
惱。鬼時。身若燒山。心如沸鑊。人時。身作不饒益事。
心念不饒益事。天時。縱逸嬉戲。不聞正法。是生死
長也。短者。在地獄能一念寂靜心取戒。畜能一念
靜心歸三寶。鬼能一念心淨諸根。人修六度孝養
等。天時捨天樂修梵行。是名短也。方者。如鬱單越。
於一切物。無我我所。捨身上天。從天又上昇。唯向
善處。方楞也。圓者。唯在三途四趣。團圞圓轉。如旋
火輪也。三角者。善惡無記三性。在生死中不脫也。
青者。恒在黑暗地獄也。黃者。餓鬼饑羸萎黃也。赤
者。畜生相噉。遞相流血赭然也。白者。人天白業善
道。如天死。餘天語言。汝生人道去。人死。知識語言。
汝向天上去也。紫乃修羅。謂天鬼畜如紫間色也。
眾生以苦惱自煎。諸佛以大悲濟物。悲與苦對。故
云相遇。又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天性相關故。
若遇眾生。教以人天四諦六度等法。我則墮闇惑
[002-0397a]
慳貪偏僻。止免三途青黃等生死。止出二十五有。
非教佛道也。皆令眾生同得實相妙慧。是出世本
懷。故云盡教佛道。無智則錯亂修習。迷惑則不受
大法。遇則盡教佛道。故五濁不能障大。無智不受。
故云障大。
△二六行。別明五濁障大。分互。初二行
明眾生濁。二一行明命濁。三一行明見濁。四一行
明煩惱濁。五一行明劫濁。且初二行。明眾生濁。】


「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備受諸苦毒。」


【善本者。真如實相也。不依此種善根。故不感大。善
根劣也。五欲者。色如熱金丸。執之則燒。聲如塗毒
鼓。聞之必死。香如憋龍氣。齅之則病。味如蜜塗刀。
䑛之則傷。觸如臥師子。近之則嚙也。此五能生行
人樂欲之心。故名五欲。即諸惡之本。惡業強也。癡
即無明。愛即貪愛。從癡有愛。故現生苦惱。後墮三
途。眾生沉於六趣者。不出善惡。五戒人。十善天。慳
貪鬼。牴突畜生。十惡地獄。瞋恚修羅也。經歷六道。
備受苦毒。眾生濁也。
△二一行明命濁。】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


【微形有二。一攬四微所成故。二妄認蕞爾之軀故。
處胎經云。五位增長。初七羯羅藍。此云凝滑。狀如
凝酥。二七遏浦曇。此云疱。狀如瘡疱。三七蔽屍。此
云凝結。狀如就血。四七徤男。此云硬肉。漸堅硬故。
五七鉢羅奢佉。此云形位。具諸根形故。經三十八
七日出胎。從生至老死。故云世世增長。薄德二句。
[002-0397b]
明命濁相也。大福德人。住胎如畵宇。香風觸之。漸
漸增長。少福人。臭風觸之。眾苦逼迫。如胎經中說。
又微形者。非胎中微小之形。乃中陰隱微之形。以
生生投胎不斷。故云世世增長也。
△三一行明見
濁。】


「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五見交加。如稠林密茂。若有是常見。若無是斷見。
因此二見。生六十二。如外道計我有四句。謂色即
是我。離色是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我大色小色
在我中。四陰亦然。是為二十。三世為六十。并根本
斷常。共六十二見。五見中單舉邪者。末世之下。此
見多故。今之不禮塔寺。誹謗正法。撥無因果者。是
也。
△四一行煩惱濁。】


「深著虗妄法堅受不可捨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


【浮名幻利。認為真實。故云深著。堅受即貪也。根本
舉貪慢。小隨舉諂。以攝其餘。打自大鼓。竪我慢幢。
故云矜高。搖尾乞憐。心意屈曲。故云不實。
△五一
行明劫濁。】


「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長時無佛法。人事雜亂。四濁聚時。名劫濁。難度者。
五濁障重。不信一乘。則不可度也。別明五濁障大
竟。
△三一行。明為五濁故說小。】


「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此說四諦法也。謂五濁障重。大法難投。不得巳而
[002-0397c]
說四諦。方便以漸引之。苦即苦諦。義含集諦。道即
道諦。涅槃即滅諦也。
△四一行半。明為大故施小。】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來世得作佛。」


【五濁障大。故說三界惑盡。為得涅槃。但是方便。則
非真滅。無明別惑尚在。變易生死浩然。豈真滅耶。
若了諸法從本以來。未曾動著一毫。性自真常。體
自寂滅。則為真滅矣。法雖本寂。若不修道。無由契
會。故云佛子行道巳。來世得作佛。上諸佛五濁開
三竟。
△五二行。頌諸佛不虗。】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唯一無二乘。」


【先明釋迦開三。次明諸佛顯實。今此下。正明不虗。
前權後實。巧為五濁。施此方便。誠言不虗。勿生疑
也。初頌諸佛章巳竟。
△二有二十七行半。頌過去
佛章。此章。廣明微因小善。皆成佛道。正顯一言一
句。無非一乘之緣。一香一華。無非菩提正因。二乘
何不自省。又未來未至。現在始行。搆之虗言。不若
騐之實事。故於過去廣明。只要二乘自信作佛耳。
分二。初三行。略頌開顯。】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令入於佛道。」


【初二行開三。人時各異。氏族不等。不可以數量思
量能知之者。是諸下顯一。
△二二十四行半。廣頌
開顯。分二。初一行半。總明方便助顯。】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助顯第一義。」


【正因佛性。即第一義。若用圓妙正觀。則是實相方
[002-0398a]
便。不稱為異。今用五乘七方便而助顯之。名異方
便。即下六度小善稱名供像等。六度乃正行。云何
為異。以第一義中。即佛之一字以為異耳。良由眾
生樂欲不同。故諸佛方便有異。然方便雖異。助顯
則同。既顯實巳。此異非異。殷勤稱歎。正由於此。

二有二十三行。別明開顯之相。分二。初二十二行。
約眾善顯緣因功德。二一行。約聞經顯了因功德。
初分七。初二行約六度明開顯。二一行約悲戀心
明開顯。三四行半約供舍利明開顯。四三行約造
佛像明開顯。五三行半約畵佛像明開顯。六七行
約供塔像明開顯。七一行約稱佛名明開顯。且初
二行。約六度明開顯。】


「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皆巳成佛道。」


【正因佛性。生佛體同。幻障若深。永不值佛。得值佛
者。則是內因力強。得感出世之緣。然其深心所欲
不同。所以諸佛說法亦異。在彼一時。或聞頓法。或
聞漸法。或修布施等。或單修一法一行。或兼修餘
法餘行。或專或助。種種不同。故云種種修福慧。前
五為福。後一為慧。如是下開顯。由今觀之。皆巳成
佛矣。此中聞法智慧。似宜屬於了因。讓後聞法華
故但屬緣因也。
△二一行。約悲戀心明開顯。】


「諸佛滅度後若人善軟心如是諸眾生皆巳成佛道。」


【承上不但值佛聞法修行者成佛也。即諸佛滅後。
能於如來起悲戀心。一念之間。捨惡從善。化剛為
[002-0398b]
柔。在彼一時。似屬人天二乘。由今觀之。巳成佛矣。


△三四行半。約供舍利明開顯。】


「諸佛滅度巳供養舍利者皆巳成佛道。」


【文中先造七珍八寶塔。次造香木凡材廟。承上不
但悲戀心者成佛。即諸佛滅後。碎身若干。是諸人
等。為供舍利而起塔。為供肖像而起廟。隨人力之
大小不等。其嚴飾有精麤文質不同。如金銀以至
木樒。玫瑰以至磚瓦。差別不可盡言。事業則殊。敬
心則同。乃至積土為廟。聚沙為塔。童戲無心。功不
唐捐。在彼一時。則謂功德或大或小。或有或無。由
今觀之。資一簣之因。成嶒崕之勢。皆巳成佛矣。玻
瓈。西方水玉也。玫瑰石珠也。說文火齊珠也。徐氏
曰。火齊象珠赤色。起之層層各異。長安有木名樒。
亦任造像。情[門@亞*斤]未開。純和未喪。曰童子。乃未冠之
稱。如牛無角。山無艸。亦名童。按佛示滅。既茶毗後。
大迦葉言。如來舍利非我等事。自有國王大臣長
者居士等。樂福田者。廣修供養。我等事者。宜應結
集三藏。勿合正法速滅。由此觀之。迦葉傳佛心印。
以先務為急。人天樂種福田。以供養為先。就彼修
供養時。所發三乘五乘之心願不同。而過去佛之
方便力故。久久之後。未有不歸於佛道者。又經中
造塔之法。如來十三級。支佛五級。四果如位。輪王
無級。級者輪相也。今時人動輙起塔。以凡濫聖。為
戾不輕。語云君子愛人以德。縱令弟子敬師。豈可
[002-0398c]
陷師於濫聖之罪。又縱令死者冥冥。寧不顯生者
之碌碌耶。
△四三行約造佛像明開顯。】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皆巳成佛道。」


【承上文不但供舍利起塔廟者成佛。即隨用何物
建立形像者亦成佛矣。或刻木為形。雕鉛為像。或
聚實銅而溶。或摶土泥而塑。成之以膠漆。繪之以
眾彩。物有精麤。價有高低。心有誠否。願有遠近。在
彼一時。功德似乎有大有小。由今觀之。巳皆成佛
矣。鍮鉐黃銅似金。膠漆即脫沙像。優婆塞戒經。造
像不許用膠。得失意罪。此經用者。古師云。外國用
樹膠耳。有云大豆汁可代膠清。造像功德經。有十
一種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潔。二者生處無惡。三
者常生貴家。四者身如紫摩金色。五者豐饒珍玩。
六者生賢善家。七者生得為王。八者作金輪王。九
者生梵天壽命一劫。十者不墮惡道。十一者後生
還尊敬三寶。又云。若人臨終發言。造像如[麩-夫+廣]麥。能
除三世八十億劫之罪。
△五三行半約畵像明開
顯。】


「彩畵作佛像百福莊嚴相度脫無量眾。」


【承上不但造佛像者成佛。即畵像者亦然。至於肖
影於帛。指畵於地。自作使人。乃至童戲。誠敬不等。
皆出作者之妙意。三寶功德。純是諸佛之悲願。在
彼一時。則謂功德或有或無。由今觀之。小善起於
眾生之事迹。印於藏識。永為菩提之果種。巳成佛
[002-0399a]
矣。但化二句。明成佛化他事。
△六七行約供塔像
明開顯。】


「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畵像如薪盡火滅。」


【承上不但起塔廟造像畵像者成佛。即於塔廟寶
像畵像之前。修諸供養。皆得成佛。貝者大螺也。簫
者虞舜所造。編小管為之。參差不齊。象鳳之翼。今
謂笙非也。臨川王氏曰。大者二十三管。長一尺四
寸。小十六管。長一尺二寸。又有洞簫。無底者之稱。
又簫者肅也。其聲肅肅而清也。說文笛七孔。羌笛
三孔。武帝時丘仲所作。笛者滌也。滌除邪穢。納之
雅正。長一尺四寸。琴者神農所作。長三尺六寸。象
朞之日。廣六寸。象六合。五絃象五行。腰廣四寸象
四時。前廣後狹象尊卑。上圓下方象天地。十三暉
象十二月。餘一象閏。後文王加文武二絃。亦名少
宮少商。琴乃禁也。乃制邪婬正人心之樂也。箜篌
師延所作。靡靡之樂也。後出於桑間濮上之地。葢
空國候之所存也。其形小似鼓顙。今太廟有之。琵
琶長三尺五寸。象三才五行。四絃象四時。手前推曰
琵。手後推曰琶。唄此云讚頌。即梵音也。供像功德。
獻以香華。奏以伎樂。唄頌一音之小。散心一華之
誠。或珍重肅容而禮拜。或倉卒高率而低頭。雖敬
有輕重。發心是一。無心之緣而積有心之因。有為
之作階於無漏之果。在彼一時。則謂功德必有差
別。由今觀之。巳皆成佛。非但自成佛道。亦能化度
[002-0399b]
眾生入於涅槃。子果縛盡名無餘。機薪既盡。應火
云亡。故云薪盡火滅。
△七一行約稱佛名明開顯。】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巳成佛道。」


【承上不但五塵三業供塔像者成佛。即散心稱名
亦成佛矣。南無此云歸命。亦云度我。亦可云敬從。
西國有事天像者。以金為頭。盜來取之不能。稱南
無佛便取去。明日眾謂天像失頭。便是無天。天附
人曰。盜稱南無佛。諸天驚動。是故失頭。眾曰天不
如佛。隨事佛。盜稱一聲。尚得天頭。況賢者稱佛名
乎。如人持一石置水必沒無疑。若持百石置舡必
不沒。有惡人一死必墮地獄。如石置水。臨終念佛
得生西方。如舡力故使石不沒而到彼岸也。又佛
世一老人。求五百上座度。觀宿世無善根不許。佛
後度之證羅漢。上座問言。此人云何度證。佛言。此
人於無量劫前。入山採薪。遇虎懼。念佛一聲。善根
成熟。所以得度。由其別無他善。久流生死。劫數長
遠。故非聲聞道眼所知。既證羅漢。必成無上菩提
明矣。夫散心稱名。既巳成佛。況一心不亂哉。一念
相應一念佛。一曰相應一日佛。是心作佛。是心是
佛。信然。上約眾善顯緣因功德竟。
△二一行約聞
經顯了因功德。】


「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巳成佛道。」


【是法。指法華開顯之法也。上來六度乃至像教。供
養乃至稱名。並是諸佛以異方便助顯真實。尚得
[002-0399c]
開之成妙緣因。況復此經正顯真實。若有聞者即
了因種。寧不成佛。在世者。及門膾炙其口。滅後者。
私淑受學於人。聞廣聞略。得文得義。至心散心。事
非一槩。亦得義論五乘差別。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若遠若近。終因斯脫。未有一人不成佛者。此諸佛
真實語。不可不信。上過去佛竟。
△三六行半。頌未
來佛章。分二。初一行開三。】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是諸如來等亦方便說法。」


【△二五行半顯一。分三。初一行半正明顯一。二一
行明佛本願。三三行重明開顯。且初一行半。正明
顯一。】


「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無一不成佛。」


【此中方便。即該前章緣因功德聞法。即攝前章了
因功德。無漏智。即一切種智也。
△二一行明佛本
願。】


「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


【△三三行重明開顯。】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導師方便說。」


【初一行。明開權終歸一實。百千等。指五乘七方便
一切權說。其實一句。出說權之意。說雖在權。意本
在實。次偈釋上說一乘。以唯一性故。謂若有二性。
容有兩乘。既唯一性。故說一乘耳。知法常無性者。
知即證知。法即所證知法。謂色心等一切諸法也。
常無性者。所證理也。即如無性理覺諸法故。云何
[002-0400a]
無性。謂色心等從本巳來。性相空寂。非自非他。非
共非離。湛然常寂。故曰無性。而言常者。謂有來即
無。非推之使無。故曰常無性。即無相性。無性性也。
佛種從緣起者。有二義。一約因種。即正因佛性。故
涅槃經云。佛性者。即是無上菩提中道種子。此種
即前常無性理。涅槃又云。佛性者。即是第一義空。
無性即空義也。緣即六度萬行。是緣因佛性。起彼
正因。令得成佛。是故說一乘者。唯以佛性起於佛
性。更無餘性。故說一乘。稱理說也。體同曰性。相似
名種。故關中云。如稻自生稻。不生餘穀。此屬性也。
萌榦華粒。其類無差。此屬種也。二果種性。關中云。
佛報唯佛。其理不差。即性義也。說法度人。類皆相
似。此種義也。果之種性。緣真理生。故云從緣起。佛
緣理生。理既無二。是故說一乘耳。意謂證理成佛。
稱理說一也。後偈重釋前偈。言是法者。即前所知
之法。所以常無性者。由住真如正位故。以緣生無
性。緣起即真。由即真故上云無性。言法位者。即真
如正位。故智論說。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異
名。世法即如。故皆常住。謂因乖常理。成三界無常。
若解無常之實。即無常而成常矣。常與無常。二理
不偏。故涅槃況之二鳥。今於道場。證知一切世間
無常即真常理。猶懸鏡高堂。萬像斯鑒。二而不二。
不可言宣。以方便力假以言說。一尚假說。況有二
三。清涼云。上法字指諸法。下法字指真如。言一切
[002-0400b]
諸法皆住真如正位理中。既住於中。全體即如。性
常相亦常。故云世間相常住。即諸法如義也。前解
依此。肇法師云。皆指諸法。一切諸法。皆住法之自
位。以緣生無性。一剎那間此法生。即此法滅。無容
遷至餘處。昔不至今。今不至昔。此不至彼。彼不至
此。豈非法住法位乎。上未來佛章竟。
△四有四行
半。頌現在佛章。分三。初一行半標出世意。二一行
頌顯實。三二行頌開權。且初一行半。標出世意。】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亦說如是法。」


【此章應上長行。先標出世意。現在既爾。過未亦然。


△二一行頌顯實。】


「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知即證也。寂滅即所證理也。
△三二行頌開權。】


「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隨應方便說。」


【知眾一句。即種種所行道也。深心一句。即眾生心
所念也。過去一句。即先世善惡業也。欲性二句。即
若干諸欲性也。應機隨欲。法門不一。故云種種等。
總上七十三行一句。頌四佛章巳竟。
△二有四十
三行半。頌釋迦佛章。分二。初二行總頌開權顯實。
二四十一行半。別頌開顯六義。初又二。初一行頌
顯實。】


「今我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


【例上四佛。同是先權後實。故云亦如是。安隱者。即
大涅槃常樂住處。此處寂靜。無五濁障。故名安隱。
[002-0400c]
即對不安隱言。謂三界有五濁障。名不安隱。眾生
即五道受化之徒五濁八苦既不安隱。如來出世
挽回世道。憂世憂民。安隱此眾耳。種種法門權也。
佛道實也。本以一門利物。事不獲巳。施種種法門。
施權之意。本在顯實。故云宣示佛道。
△二一行頌
開權。】


「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欲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


【智慧力者。即權智力也。眾生性欲。即五道根性。有
三乘差別。諸法即三乘法也。知眾生者。鑑小機也。
方便說者。正施權也。令得喜者。隨宜稱機也。二偈
雖略。收一代開權顯實。原始要終。罄無不盡。故稱
略頌。
△二四十一行半。廣頌開顯六義。分六。初四
行頌五濁。二十七行半頌施權。三六行頌顯實。四
五行半頌歎法希有。五二行半頌不虗。六六行頌
揀偽敦信。且初四行。頌五濁。】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而起大悲心。」


【我以一句。明能見之眼。佛眼觀者。准下文長者在
門外立。應是法身地上。以常寂佛眼。圓照法界也。
又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能觀俗。慧眼了
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若觀色法應用天
眼。分別根機應用法眼。云何言佛眼耶。謂佛眼圓
通。舉勝以該劣耳。又四眼入佛。皆名佛眼。見六下。
明所見五濁。見六二句。眾生濁也。貧窮等為眾生
濁者。貧故由無福。癡故由無慧。癡貧眾生。聚在一
[002-0401a]
處。故名為濁。入生死二句。命濁也。生死險道。即六
道也。眾生踐之。如臨深履薄之險何以知之。以功
名觀之。朝視廟堂。暮謫海嶺。以身命觀之。昨夜畵
堂。今朝黃壤。以三世觀之。生在人天。死墜惡道。豈
非險乎。世人不思曲突之防。自速焚燋之患。既造
有漏之因。必致無常之果。生死相續如旋火輪。故
云苦不斷。深著四句。煩惱濁也。𤛆牛者。獸如牛。而
尾長。眼被毛塞。所見不真。故云盲瞑。說文云。西南
夷長𤛆牛。牛愛其尾。就身護尾。人愛其尾。故殺其
身。喻人貪五欲。一味愛著。終害其身。其猶牛之愛
尾而墮坑害身也。不求二句。劫濁也。佛有勢力。法
能斷苦。不求佛。不聞法。不近僧。亦在其中矣。眾濁
交湊。如水奔昏。世衰道喪。人心澆漓。故名為濁。又
終日業識不求自巳天真禪定脫苦。不求靜慮省
察也。深入二句。見濁也。六十二見。故名為諸。塗灰
裸形。糞穢先人之遺體。牛狗等戒。自甘畜生之常
食。將此苦行。無利勤修。欲望捨苦反得苦。報行苦
因而希出苦者。豈可得哉。為是二句。明大悲赴應。
為五濁眾生大悲熏心。應入三界。施設方便。引趣
佛慧也。
△二十七行半。頌施權。分二。初六行半。念
用大乘擬宜不得。二十一行。念同諸佛三乘隨宜。
初又三。初一行半大乘擬宜。二三行眾生無機。三
二行念欲息化。且初一行半。大乘擬宜。】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微妙最第一。」
[002-0401b]


【至理無時。假時化物。約此番為化之初。故言始。道
場在摩竭提國。去泥連河不遠。佛初在此處修治
得道。故言道場。坐此樹下。得成菩提。故名道樹。感
樹恩故觀察。念地德故經行。樹地無有分別。豈須
報恩。未曾有經云。只以通化傳法為報恩耳。擬此
即不離菩提樹。上昇忉利天等。塵塵剎剎。皆有盧
舍那佛。主伴重重。演大華嚴時也。於三七日下。道
成賽澤之時。欲以大法擬宜眾生也。過去因果經
云。佛成道初。一七日思惟我法妙無能受者。二七
思惟眾生上中下根。三七日思惟誰應先聞法。即
至波羅柰。為五人說四諦等。我今所得之智慧。固
非世間聰明之所能知。此是般若之實智實慧。微
妙難入。於世出世間。為勝為最勝。為上為無上。為
等為無等等。是第一希有難解之法。豈以世智辨
聰而能彷彿領略者哉。教我如何說向於人也。

二三行。眾生無機。分二。初一行。障重不堪聞大。】


「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


【諸根即六根也。若眼根利。即以色塵發揮而引度
之。餘五可知。諸根若利。我即頭頭法法。發揮此理。
其柰眾生諸根暗鈍何。貪著世樂五欲所纏也。癡
愛所盲。無明所翳也。以微妙之大法。投鈍根之小
機。如方木不逗圓孔。以第一之智慧。訓癡盲之眾
生。猶揭鼓而求亡子。法不投機。說置兩難。故曰如
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云何二字。正世尊思惟擬
[002-0401c]
度也。
△二二行梵王請佛說法。】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請我轉法輪。」


【此中悉准大通時。十方梵王請法之儀。如來自述。
故不煩文。若據四天下。只一梵王為三界天主。今
云諸梵王者。如來統御大千。有百億四天下。則有
百億梵王。故名為諸若論請法。正在初禪三界天
主也。諸梵雖請說大。佛知無機。所以不說。如何得
知請大。據下佛言。但讚佛乘。故知請大也。上眾生
無機竟。
△三二行念欲息化。】


「我即自思惟若但讚佛乘疾入於涅槃。」


【我即下明無機。此二七思惟。我若即轉最上法輪。
眾生正沒苦海。順其法則法不應機。順其機則機
不達法。無機強毒。聞必不信。起謗破法。墮落三途。
是說法無益而反有損也。我寧二句。正欲息化。我
寧者。願詞也。如云寧可如此。思惟至此。至矣盡矣。
故出此絕歎之辭。巳矣乎。我寧不說法乎。我即速
尋入於涅槃乎。我寧捨此眾生不度而息化者乎。
如仲尼浮海之歎。此科為下施權張本。念用大乘
擬宜不得竟。
△二十一行。念同諸佛三乘隨宜。分
二。初十行明化得。二一行釋疑。初又分四。初一行
明三乘擬宜。二六行半明有小機。三一行半正明
施化。四一行明受行悟入。且初一行明三乘擬宜。】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非不知開三。欲憲章諸佛。故尋念也。仍念雖無大
[002-0402a]
機。不容永捨。要以方便濟度。應說三乘教法。
△二
有六行半明有小機。又分二。初四行半。明諸佛讚
善。】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但為教菩薩。」


【作是思惟三句。是佛自敘佛現也。初七循巳所得
之法微妙難投。故諸佛不現。二七循人根鈍難信。
諸佛亦不現。三七忘其人巳。上循諸佛。下化眾生。
佛佛道同。為實施權。雅合諸佛本懷。故皆現耳。善
哉下。是諸佛之言。上欲大化。於彼無機。故諸佛不
讚。今欲說小。曲會根緣。則始終得度。所以歎善也。
釋迦是姓。此云能仁。淨名疏云。天竺語釋迦為能
文。文為儒義。即名能儒。為一說三。引入佛慧。即為
第一導師。無上法即實智微妙第一也。用方便者。
隨十方佛以方便法巧逗眾生也。此正歎釋迦能
隱實施權。我等四句。諸佛明自巳亦隱實施權。所
得是一。為眾生說三也。少智四句。明隱實施權所
以。謂眾生少智不自信作佛。所以隱實。為樂小所
以施權。分別說諸果者。人天三乘果報。皆權巧分
別。引諸童蒙耳。雖復二句。結顯本懷。雖復說三。終
為顯一。在機有三乘之別。在佛但教菩薩耳。
△二
二行明釋迦酧順。】


「舍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我亦隨順行。」


【我聞下發言酧順。一聞諸佛歎善。即酧曰南無諸
佛。此用敬從義。復作下。念順物機。濁惡之世。大法
[002-0402b]
難投。隨順諸佛方便說三。此明不得巳而說三。非
佛本懷也。上明有小機竟。
△三一行半正明施化。】


「思惟是事巳即趣波羅柰為五比丘說。」


【波羅柰。即鹿野苑之境號。婆沙云。有河名波羅柰。
去其不遠。造立王城。中印土境。或翻江繞城。亦云
鹿苑。諸法寂滅相者。即中道實相無性之理。以諸
法一如。體自寂滅。性自真常。本不可以言語宣示。
今以方便力故。作三乘之談。佛念五人當往先度。
故至此為五人三轉四諦法輪。五人者。一陳如。二
十力迦葉。為母族二人。三阿濕波。四䟦提。五摩訶
男拘利。為父旅三人。往世饑饉。佛為赤目大魚。五
人為木匠。先取魚肉故今先度。
△四一行明受行
悟入。】


「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


【流演圓滿曰輪。自我至彼曰轉。轉佛心中化他之
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陳如初得初果。即斷見惑。
分證滅諦。亦是分得有餘涅槃。涅槃之音。起自於
此。由此得成無學。便有羅漢之名。能說者名佛。所
說者即法。初果羅漢名僧。三寶差別之名。於是現
於世間也。功成妙智。道登圓覺。佛寶也。玄理幽微
正教精誠。法寶也。禁戒守真。威儀出俗。僧寶也。此
三為四生導首。六趣舟航。故名為寶。此中是名便
有及以差別名等字面。是世尊提醒二乘。何不自
巳忖量。從昔巳來。所聞之法。所證之果。為真耶偽
[002-0402c]
耶。以中道實相。性相湛然。元無差別。若謂有佛。頭
上安頭。眼中金屑。若謂有法。好肉剜瘡。虗空釘橛。
若謂有僧。鉢盂安柄。為蛇添足。何不改途移轍。造
詣於無差無殊。不生不滅。非即非離。一乘中道之
實相乎。上化得竟。
△二一行釋疑。】


「從久遠劫來讚示涅槃法生死苦求盡我常如是說。」


【此一偈釋二疑。恐疑師云。佛初未能鑑機。尋念諸
佛始知根性。即釋云。非我不知用於方便。特欲引
同故念諸佛。非始念方知。從久遠劫來。見其樂小。
巳為讚示。令盡諸苦。所以聞小即得解脫也。又疑
弟子云。何故眾生一世暫聞。即證羅漢。即釋云。從
久遠劫來。為其讚小。稱於本習。故速得道果也。久
遠指大通結緣之後。故下云。父知諸子先心各有
所好也。上頌施權竟。
△三六行頌顯實。分四。初二
行大乘機動。二二行一句明佛歡喜。三三句正明
顯實。四一行受行悟入。且初二行。大乘機動。】


「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方便所說法。」


【亦名索果。由機發故索果。索果由於機發。應有四
句。自有障除機未發。如諸羅漢在昔教時。以樂小
故濁障雖除。大機鈍故妙機未發。自有障未除大
機發。如法華中諸凡夫等。雖未斷結。以大根利故
機發。自有障即除機即發。如說無量義時證小果。
即於此座大機發。自有障未除機未發。如五千退
席等是也。志求佛道。即索大果。索有三意。一大機
[002-0403a]
有感果之義。機中論索。二情中密索。如身子云。為
得為不得。三發言索。即殷勤三請是也。昔教機情。
今經發言。咸以恭敬二句。即四眾圍繞等。如身子
請云。諸天龍神等。乃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也。曾從二句。身子請云。無數眾生。曾見諸佛又如
我等比等。下文二萬億佛。曾受教化。若約一化言。
阿含方等般若。具歷諸教調熟。故云曾從諸佛聞。
方便所說法也。
△二二行一句。明佛歡喜。】


「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今我喜無畏。」


【作念由求佛道。佛慧即一切種智佛知見也。為佛
慧故出現於世。昔障重無機。不得即說佛慧。中間
障雖除無機。又未得說今機發求大。正是說時。故
云今正是說大乘之時也。舍利下。釋昔未是說時。
以昔日根鈍智小。著相凡夫。具大憍慢。不能信受
一乘大法。恐其謗法墮惡。故未是說時。今諸佛子。
既以恭敬。曾從佛聞。則知根利智大。不著相。不憍
慢。能信此法。堪得大乘利益。故喜無畏。喜其方稱
本懷。不畏機小謗大。起罪墮惡故。
△三三句正明
顯實。】


「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五乘七方便。是曲而非直。是偏而非正。今捨彼曲
偏之方便。但說正直一乘無上道也。
△四一行受
行悟入。】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巳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002-0403b]


【初聞久後真實。三乘方便。菩薩羅漢。動舊執。起新
疑。今菩薩聞法除疑。非獨菩薩。羅漢亦爾。二乘授
記成佛。菩薩亦爾。未有成佛不除疑者。未有除疑
不成佛者。互影耳。聲聞成佛法華以前。未之聞也
始自今日。自出定巳來。東語西語。引例攀條。只為
此一語耳。上顯實巳竟。
△四五行半。頌歎法希有。】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過於優曇華。」


【如三世下頌。如是妙法。如三世者。引同諸佛用權。
權是引物之儀式。無分別法者。引同諸佛顯實。實
則言語道斷。豈存儀式。權實本無分別。為鈍根小
智。分別權實。名為儀式。今還悟入一三不二。即知
說三一無分別法也。諸佛皆爾。何獨我耶。又說法
儀式。即是先權後實之規模。妙法必待時而說也。
我今亦如諸佛先三後一之儀式。說無分別之妙
法也。諸佛興下。頌時乃說之。如華時一現耳。諸佛
出世。生在前後。值遇甚難。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懸遠者。如諸梵王云。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等。
又釋迦去後。過五十六萬億歲。彌勒方出世。豈不
懸遠乎。久久懸遠。時有佛出。此舉佛難。正使二句。
舉法難。縱佛出世眾生根器不等。未必就說此法。
四十年來。久默斯要。節節調停。至今方說。無量二
句。聞法難。法音盈耳。五千越席。聞法豈不難乎。能
聽二句。能聽人難。法會大眾。身子先達。中下之機
雖聽未了。猶待後說。以上四難。舉華喻之。此華非
[002-0403c]
時不現。現則維其時也。時時猶久久也。又此法待
時而說。此華待時而現。故云時時。乃法喻雙舉。聞
法下。舉聞法之人合喻。此中一言讚歎過於曇華
之希有。下文謗斯經者。三途苦報。可不慎諸。
△五
二行半頌不虗。】


「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諸佛之秘要。」


【初六句。勿於可信人生疑。夫為人王者。言則不二。
佛為法王。豈容虗說。方便可是權假。真實寧應是
妄。聞法王說法。勿生疑也。次四句。勿於可信法生
疑。四十餘年。蘊在佛心。他無知者。名之為秘一乘
直道。總攝萬途。故言要。秘要之法。當信勿疑也。

六六行。頌揀偽敦信。分二。初三行揀偽。】


「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廣讚一乘道。」


【以五濁下四句。頌揀非佛弟子。何者。若樂諸欲。是
行魔業。故須揀之。長行著涅槃尚非弟子。此中著
生死那是佛弟子。互揀非耳。不求佛道者。頌上揀
增上慢。未得上法。謂得上法。是故其人。終不求佛
道也當來世四句。頌如來滅後解義者難得。不善
之人勿為說也。五濁為欲所迷。聞法多不信受。無
益有損默之則宜。有慚愧四句。頌若遇餘佛便得
決了。志求佛道。為說一乘。善人當為說也。慚愧者。
自咎自責。如云我乃堂堂丈夫。云何甘為下劣也。
慚愧清淨之人。孳孳求道。得此良機。理應告示。不
失人。不失言。其庶幾乎。
△二三行敦信。】
[002-0404a]


「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自知當作佛。」


【初六句。敦信於權。諸佛法如是者。結上秘要。先以
萬億方便。然後乃示真實。方便之教。盡是隨宜而
說一乘之宗。却是本懷之旨。其或不能習學如來
權實之典。必不曉了開權顯實之說。故云其不習
學不能曉了。正是惡人聞不信受也。兼對習學者。
能曉能了。正是慚愧善人志求佛道也。汝等六句。
敦信於實。方便施權。正為於實。權實無疑。自知作
佛。下身子云。我定當作佛。葢領此語也自放光巳
來諄諄至此。無非叮嚀此事。要在當機自肎。一言
之下。回頭轉腦。諸佛知見。全體現前其於如來智
慧。不勞肎綮矣。何喜如之。自知二字。最為捷要。即
悟入佛知佛見。若不自知自證。雖佛大慈。亦末如
之何。上正法說巳竟。】


妙法蓮華經大成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