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3 法華經三大部補注-宋-從義 (master)



天台三大部補注卷第十二
止觀 輔行三
永嘉沙門釋 從義 撰


輔行云經中文殊廣說下分


應云經中佛為文殊廣說下分也經云善男子吾
今為汝說下分寶因緣之相善男子若有一人神
通無礙如文殊師利亦喻於我辯才無礙與我二
人於一劫中常以辯才能為無量無邊眾生說法
令住一生補處菩薩復盡神通以種種衣服臥具
飲食供養是諸菩薩是人功德寧為多不阿難白
佛言甚多世尊善男子若復有人以華香供養此
經中一四句偈者又供養讀誦之者此人功德復
過於我二人所住何況盡形修行讀誦耶此人功
德不可稱計到住世界者經中說倒立世界竪立
世界此皆校其優劣耳。


分衛
[012-0356c]


分衛此云摶墮言食墮在鉢中故也又云分衛此
言乞食或云乞食分施僧尼衛護令其修習道業
故云分衛是則分衛梵音此語皆通也。


彼別行文但推四句


為因心故心為不因心故心為亦因心亦不因心
故心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又上句云初開章
中言兼說默者章字誤也應作遮字。


大論二十八師子吼法門


如師子王清淨種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頰大骨
身肉肥滿頭大眼長光澤明淨眉高而廣牙利白
淨口鼻方大厚實堅滿齒密齊利吐赤白舌雙耳
高上髦髮光潤上身廣大膚肉堅著脩脊細腰其
腹不現長尾利爪其足安立以身大力從住處出
優脊嚬呻以口扣地現大威勢食不過時顯晨朝
相表師子王力以威麞鹿熊羆虎豹野豬之屬覺
諸久睡降伏高強有力勢者自開行路而大哮吼
如是吼時其有聞者或喜或怖穴處者隱縮水居
者深入山藏者潛伏廄象振鎻狂逸而去鳥飛空
中高翔遠逝佛師子吼亦復如是從六波羅蜜古
四聖種大姓中生寂滅大山深濬禪定谷中住得
一切種智頭集諸善根頰無漏正見脩目光澤定
慧等行高廣眉四無畏牙白利無礙解脫具足口
四正勤堅滿頤三十七品齒齊整修不淨觀吐赤
白舌念慧耳高上十八不共法毛髮光潤鮮白三
[012-0357a]
解脫門上身肉堅著三示現脩脊明行足腹不現
忍辱腰纖細遠離行尾長四如意足安立無學五
根爪利十種力勢無量無漏法眾具足身諸佛三
昧王等住處出四無礙智頻申諸法地中著無礙
解脫口依是十力廣大力度眾生時不過示一切
世間天及人晨朝相顯諸法王德威諸外道論議
師黨邪見之屬覺諸眾生四諦中睡降伏吾我著
五陰者惰慢力開異學路論議諸邪見道行邪者
怖畏信正者歡喜鈍者令利安慰弟子破壞外道
長壽諸天久受天樂則知無常如是眾生聞四諦
師子吼皆生厭心生厭心故得離得離故而入涅
槃是名眾中師子吼也。


大經二十七波利樹法門


三十三天有波利質多樹其根入地深五由旬高
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葉熟則黃諸天見巳
心生歡喜是葉不久必當墮落其葉既落復生歡
喜是枝不久必當變色枝既變色復生歡喜是色
不久必當生皰見巳復喜是皰不久必當生觜見
巳復喜是觜不久必當開敷開敷之時香氣周遍
五十由旬光明遠照八十由旬爾時諸天夏二月
時在下受樂我諸弟子亦復如是葉色黃者喻我
弟子念欲出家其葉落者喻我弟子初剃鬚髮其
色變者喻我弟子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初生皰者
喻我弟子發菩提心觜者喻於十住菩薩得見佛
[012-0357b]
性開敷者喻於菩薩得三菩提香者喻於十方無
量眾生受持禁戒光者喻於如來名號無礙周遍
十方夏三月者喻三三昧三十三天受快樂者諭
於諸佛在大涅槃得常樂等言象身法門義甚委
悉者然彼經云其象六牙七支拄地言七支者尼
乾經云彼大象寶七支善住所謂四足首及陰尾
是為七支。


優波斯那


本行集云優波斯那隋云最上征將請觀音經云
王舍大城有一比丘名優波斯那又云七言偈是
護法者偈云我勑提頭賴吒等慈心擁護受持經
有二十六行偈又云經中初託優波斯那是自請
者即優波斯那問云眼與色相應云何攝住等也
具在百錄者百錄請巳方具楊枝又以繫念為坐
禪更加誦經為第十耳正行儀者南山律師所撰
文有二卷今時律肆皆闕此文也修於幻化者經
云如幻如化如谷響等也止觀云如芭蕉堅露電
等者堅字誤也應作樹字經云如空谷響如芭蕉
樹乃至云如幻如化如露如電也又亦可作如字
也心脉者經云從於心端四十脉下取一中脉令
氣從中安隱得至十四脉中從大脉出至於舌脉
等也脩羅一道有無者即大經中云諍論所收也。


八寒八熱如釋籤第四


文在第七八熱地獄各有十六小獄以為眷屬一
[012-0357c]
等活二黑繩三眾合四嘷呌五大呌六炎熱七極
熱八無間此為八熱地獄也一頞部陀二尼剌部
陀三頗哳吒四[腕-夗+隹][腕-夗+隹]婆五虎虎婆六嗢鉢羅七鉢
特摩八摩訶鉢特摩此為八寒地獄也。


生與人事死尚未知


應云此尚未知文出論語今但撮略其意用之耳。


止觀云[殺-殳+又]諸結賊


[殺-殳+又]應作殺。


輔行云七佛神呪經中初明七佛各有陀羅尼及說
功德以為懺法


第一維衛佛所說有一萬八千病以一呪治之名
蘇盧都訶此云梵音決定第二式佛所說陀羅尼
名胡蘇多此云除一切鬱蒸熱惱第三隨葉佛所
說神呪名蜜奢兜此云金鼓第四拘留秦佛所說
陀羅尼名金剛幢第五拘那含牟尼佛所說陀羅
尼名聲振十方第六迦葉佛所說神呪名極濟群
生第七釋迦如來所說神呪名金光照輝具如經
中。


三十五佛


釋迦佛金剛不壞佛寶光佛龍尊王佛精進軍佛
精進喜佛寶火佛寶月光佛現無愚佛寶月佛無
垢佛離垢佛勇施佛清淨佛清淨施佛海留那佛
水天佛堅德佛栴檀功德佛無量掬光佛光德佛
無憂德佛那羅延佛功德華佛蓮華光遊戲神通
[012-0358a]
佛財功德佛得念佛善名稱功德佛紅炎幢王佛
善遊步功德佛鬬戰勝佛善遊步佛周帀莊嚴功
德佛寶華遊步佛寶蓮華善住婆羅王佛。


付法藏中滅重罪巳時人名為清淨律師


傳云闍夜多尊者有大功德世尊所記最後律師
曾於眾中有一比丘其嫂至寺持食餉之婬火熾
盛便共交通犯重禁巳尋自悔責我大愚癡造斯
惡業吾今定非沙門釋子衣鉢置于三奇枝上處
處游行高聲唱言我是罪人不應復著佛法染衣
為釁既重必入地獄當於何處而得救護時闍夜
多語比丘言汝今若能隨順我語當令汝罪而自
消滅比丘歡喜白言受教時闍夜多即以神力化
作火坑其焰猛盛令此比丘自投其中爾時比丘
為滅罪故舉身投入大火坑內是時猛焰變為清
涼纔齊其膝都不傷害時闍夜多告比丘言汝以
善心至誡悔過所有諸罪悉巳摧滅即為說法得
阿羅漢以是因緣世皆號為清淨律師音義中說
奇字誤也正應作歧歧分也對俗辨邊非無憑據
者薩婆多論白衣五戒八戒破於重者同名邊罪
若乃出家不得戒矣今優婆塞既云得字不障受
戒此依大乘虗空藏耳非小乘也故知邊罪非獨
是於比丘捨戒欲更重受名為佛海邊外人也下
文又云相部對內雖異於此其如南山有教可憑
請細思之亦是犯重失戒之文具如文句補注中
[012-0358b]
引大涅槃經諍論中辨犯重失戒及不失戒自謂
不捨者捨即是失自謂不失也又上文云其處雜
穢者恐誤也應云人之間雜廁其上也非謂雜穢
名雜也金光明云雜廁間錯豈亦雜穢乎。


若準律文一支一境雖復巳壞餘支餘境猶轉如故


新婆沙云七支戒一一於一切有情處得而所得
是一於一有情所犯一支戒時於一切處此一支
戒斷餘六猶轉又七支戒一一於一切有情處得
而所得各異如有情數量得戒亦爾於一有情所
犯一支戒時即此一有情處一支戒斷餘六猶轉
餘有情處七支皆轉若爾云何通世尊所說若犯
學處非苾芻耶答依勝義苾芻言非苾芻耳有餘
師說別解脫律儀隨因差別成二十一若於一有
情由貪煩惱犯一支戒時於一有情處無貪所生
一支戒斷餘二十種如先猶轉也轉動也運也發
生不斷也故舊也初也猶尚發生清淨戒德如初
受時也故云猶轉如故焉南山引薩婆多云寧可
一時發一切戒不可一時犯一切戒且如婬戒女
人身上發得二十一戒男子身上得十四戒今或
貪心犯一女一道但名汙一婬戒比丘自餘諸婬
戒戒體光潔無行可違稱本受體如懺初篇還得
清淨不言更受由有本戒故也二十一戒者身口
七支以貪嗔癡起故成二十一也以貪嗔癡三毒
作單三複三具足一以成七歷一女淫支二道成
[012-0358c]
三七二十一戒男除小便道但十四戒耳今準義
張三毒互起二三等分應有七門女人九處男子
八處七毒歷之女人身上得六十三戒男子身上
以巳七毒惱他得五十六戒非情戒境各得七戒
女人身上有三婬處男子有二以三毒單配則女
人得十八戒男子十五戒三處謂大小便道及口
淫處分三并殺盜妄成六以貪嗔癡歷之成三六
十八戒十五者但除小便道中三戒并酒三戒則
於一切女人上各得二十一戒男上得十八戒以
三毒作單三複三具足者一名為七門九處八處
者七支中女開婬支成三男開成二故六十三者
七九以成之也五十六者七八而成之也。


不同小乘或言識見或言根見


成論根無知品問曰經中說以眼見色不應取相
耳等亦爾又眼等名根眼能取色答曰經中佛自
說眼是門為見色故是故非能見以眼為門識於
中見故言眼見耳等亦然此則成論立識為能見
也正理論阿毗達磨論婆沙論發智論皆言二眼
見色婆沙問曰誰能見色為眼根見為眼識見為
與眼識相應慧見為心心所和合見耶答眼根能
見乃至云若眼識見誰復能識若慧見者誰復能
知若心心所和合能見諸法一一業用不同於中
定無和合見義是故眼根獨名能見此等論文立
根能見也破立之辭具在諸論蓋空有二宗互執
[012-0359a]
諍耳顯宗論說眼根極微居眼星上對向自境傍
布而住如香菱華清徹膜覆令無分散有說重累
如丸而住體清徹故如秋泉池不相障礙耳根極
微居耳穴內旋環而住如卷樺皮鼻根極微居鼻
頞內背上面下如雙爪甲舌根極微布在舌上形
如半月當舌形中如毛端量非為舌根極微所遍
身根極微遍住身分如身形量女根極微形如𣞙
皷男根極微形如指錔一家諸文或言極微是故
於此因便須知所以引之餘如論說又云餘之四
緣與眼不別者且從耳說也若鼻舌身則又除空
緣也又上文云先牒四運而為觀境等者今謂止
觀云初論眼受色至四運心即所觀境也皆不可
見即性空也亦不得不見即相空也此論所觀之
色性相二空耳又反觀去明能觀之心畢竟空寂
具含二空也是故結云所觀色與空等能觀色者
與盲等者也即覺色之心也既云能所與空盲等
即是能所俱用空觀也根塵空明各各無見等者
總推五緣皆空也亦無分別者識緣空也記中所
釋更請詳之。


此依經部


佛去世後四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分出此部唯
立一藏即一經藏也所以然者經是根本律及毗
曇還解經義既不出經是故唯立一經藏也又下
文引大經二十八者誤也文在二十三耳五見者
[012-0359b]
十使中上五利使也四句者即色離色亦即亦離
不即不離也下文四句亦然也身死無常身死不
滅者此既外道新常邪見而人多不悟南史范縝
字子真謗云無佛又著神滅論謂神即形也形即
神也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時太原王琰作論
誡之曰嗚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靈所在范縝
復譏之曰嗚呼王子如其先祖神靈所在而不能
殺身以從之又北史李士謙字子約義談名理甞
有客坐不信佛家報應義士謙諭之曰積善餘慶
積惡餘殃豈非休咎耶佛經云輪轉五道無復窮
巳此則賈誼所言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
之謂也佛道未來而賢者巳知其然矣至若鯀為
黃能襃君為龍牛哀為猛獸彭生為豕如意為犬
鄧艾為牛羊祜前身李氏之子此非佛家變化異
形之謂乎客曰邢子才云豈有松栢後身化為樗
櫟僕以為然士謙曰此不類之談也變化皆由心
作木豈有心乎客又問三教優劣士謙曰佛日也
道月也儒玉星也客亦不能難而止次文又云瓶
處如者如即空也又止觀次文云虗忽者忽字當
為豁字。


大品云一切法趣一法大論兩文共釋此句等


此文恐誤大論文中自舉經云菩薩為世間趣故
發菩提心云何菩薩為世間趣故發菩提心須
菩提菩薩得菩提時為眾生說色趣空受想行
[012-0359c]
識乃至一切種智亦然為眾生說色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是色空相非趣非不趣四陰乃至一切種
智亦然如是須菩提菩薩為世間趣故發菩提心
何以故一切法趣空是趣不過何以故空中趣非
趣不可得故須菩提一切法趣無相是趣不過何
以故無相中趣非趣不可得故一切法趣無作乃
至一切種智等亦然今略不引然止觀第四棄蓋
文中但是引於大品經耳請細詳之。


如大經中有四善事墮三惡道


一為勝他故讀誦經典二為利養故受持禁戒三
為他屬故而行布施四為非想故繫念思惟下文
云言他屬者施物本為攝他從巳今以他屬為三
善者且約施邊從事而說若從心說則屬三惡雖
生善道世世相染意令他屬而反屬魔又止觀次
文云破四運諸惡覺觀等者恐訛略也準下持戒
清淨中文不雜即是定共戒耳不應為二也又無
著戒於思惑無染耳不應云分別種種無滯也智
讚乃是為佛所讚耳自在乃是於世自在耳第九
乃是隨定戒隨楞嚴之定也第十乃是具足戒中
道之戒無戒不備故也今文但云究竟戒耳故知
訛略也。


若如大師誦經觀法則事理具足


先具威儀次想座眾然後運心修習三觀六波羅
蜜自行利他三因具矣乃涉諸位序正流通廣運
[012-0360a]
慈悲起弘大願具如彼云今略之耳威儀等事也
三觀等理也又云縱容者縱字應作從字又下文
云四相品中者誤也文在四倒品末耳又次文云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樂字去聲故大經云一切世
間無處不有生老病死而我此身無處不生若世
間中無處不有生老病死而我云何樂於世間故
知樂字須去聲呼央掘摩羅此云指鬘又云一切
世間現也四韋陀者一億力明事火等法二耶爰
明祠祀等法三阿他明戰鬪等法四三摩明異國
等法韋陀亦言毗陀此云智論又西域記云四吠
陀一壽謂養生等法二祠謂祭祀等法三平謂卜
占等法四術謂禁呪等法稅一指者經音云賦斂
也。


和尚


此云近誦以弟子年少不離於師常逐常近受經
而誦故也。


鴦掘聞巳以佛力故令悟梵本中語如來出世億劫
乃值未度者度有見佛者即為說滅走逐不及必是
如來捨劒深坑有婦人胎產甚難見佛佛言賢聖巳
來不曾殺人婦人無他諸比丘問佛本緣等


此一段文簡略難見其中文字頗有脫誤學者臨
文甚多壅滯今準經文正而補之增一阿含三十
一云央掘聞佛說偈之後即作念言取所生母及
沙門瞿曇殺者當生梵天上是時佛作威神神識
[012-0360b]
霍㥉諸梵志書籍亦有此言如來出世甚為難遇
時時億劫乃出現耳彼出世時不度者令度不解
脫者令解脫彼說滅六見之法云何為六言有我
見即說滅我見之法無有我者亦與說滅無有我
見之法言有我見無有我見亦與說滅有我見無
我見之法復自觀察說觀察之法自說無我之法
亦非我說亦非我不說之法若如來出世說此滅
六見之法又我奔走能及象馬車乘然此沙門行
不暴疾而我走奔不能及之此必是如來是時央
掘便說偈言尊今為我故而說微妙偈惡者令識
真皆由尊威神即時捨利劒投於深坑中央掘入
城乞食見有婦人臨產甚難見斯事巳即往佛所
白世尊言我於向者入城乞食見一婦人身體重
妊我作是念眾生受苦何至於斯世尊告言汝今
往彼告婦人言我從賢聖生巳來未曾殺生持此
至誠之言使此母人胎得無他央掘依教向母人
說時母人胎即得解脫時諸比丘白世尊言央掘
本作何功德今日聰明端正希有復有何惡今日
殺生不可稱計復何因緣值佛得道佛告比丘迦
葉佛後有一國王名為大果無有子息禱求男女
時王夫人遂生一男王後遂與太子納妃太子自
後作無道行荒婬諸女國人遂取太子殺之太子
臨死作是誓曰諸人殺我使我將來當報此怨又
復令我值遇真人速得解脫于時大果王者今央
[012-0360c]
掘師是也于時太子者今央掘是也于時國人者
今被殺者是也于時所願值真人故今得值佛成
阿羅漢巳上撮出彼經大意請以斯文對當消釋
輔行所引自見有誤兼知簡略難見者也。


和須蜜多


亦婆須蜜多觀法師云此翻世友亦云天友隨世
人天方便化故云耳。


嚬申


展舒四體通暢之狀也。


此是實行亡犯濟物


戒疏云大士為物種種運為皆得聲聞自度必依
規矩大士不畏罪但令前人得益即便為之故瑜
伽云若諸菩薩安住淨戒方便利他於諸性罪少
分現行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
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
事巳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則墮地獄如
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
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思巳深生慚愧以憐愍
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
功德殺既如此盜婬妄等亦應準說又下文云為
六度下結成三三昧等恒沙佛法者恐誤也準前
文意涅槃二乘也四德通佛也六度三藏菩薩也
三三昧通菩薩也恒沙佛法別菩薩也。
[012-0361a]


傅大士獨自詩云獨自精等


前第三卷巳引大士獨自作詩以證唯識四運推
檢四性叵得是故今文所引恐煩又復今文既是
解釋唯識歷事四運推檢於作受中而修三觀其
意同前第三卷中所引無別又義例中亦引大士
獨自作詩以證唯識四運推檢四性叵得故今所
引恐是文誤若作本末相映理事不二說者亦可
引於獨自精詩真如觀理以顯唯識四運推檢四
性叵得也。


五無間


若從業因而說即五逆罪招無間苦若從感果而
言有五無間或引成論云一趣果無間捨身生報
故二受苦無間中無樂故三時無間定一劫故四
命無間中不絕故五形無間如阿鼻相縱廣八萬
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滿故七識者涅槃疏云色無
色定及五道為七識處八禪并欲界為九眾生居
委如文句記補注中辨。


無記


觀法師云不可記錄故名無記善惡之法可以記
錄故名有記唯識論云善惡有愛非愛果及殊勝
自體可記莂故名為有記此非善惡故名無記無
記有二所謂有覆及以無覆覆謂染法障聖道故
又能蔽心令不淨故此識非染名為無覆攝論亦
云應知無染名為無覆即是無染無記故也。
[012-0361b]


辛有伊川等


辛有者大夫辛有也伊川者有伊川洛川也六渾
者六亦作陸地理誌云在弘農郡也犬戎者戎狄
夷狄也周曰獫狁堯曰熏粥秦曰匈奴也綖字應
作線字思箭切故漢書云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
王劉氏不絕如帶注云微細也若作綖字余戰切
亦通平聲冕前後垂也又下文云容綖者亦恐當
為線字也荒服者尚書云五百里荒服政教荒忽
因其俗而治之以服王事也西伯即文王也陳留
尉氏皆縣名也信宿者再宿曰信也詩云有客宿
宿言再宿也今文所引晉書阮籍列傳文字稍有
不同今具錄之請以對當記中所引自見異同列
傳云容貌瓌傑又云累月不出又云經日忘歸又
云天下多故又云乘驢到郡又云雖不拘禮教而
性至孝又云正與人圍碁又云飲酒二斗又云籍
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嵆喜來
弔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齎酒挾
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由是禮法之士疾之若
讎又阮籍兄子咸字仲容列傳云諸阮皆能飲酒
咸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杯觴斟酎以大盆盛酒
圓坐相向大酌更飲懷愍至孝武來一十五帝者
西晉四帝一武二慧三懷四愍東晉十一帝一元
二明三成四康五穆六哀七廢八簡文九孝武十
安十一恭愍帝之時晉國亡者懷帝之時劉矅石
[012-0361c]
勒寇掠入京焚宮廟逼妃后帝遂遇弑愍帝立刘
矅逼京師內外斷絕每一斗米直二兩金城中餓
死人皆相食帝乃乘羊車肉袒㘅壁降於劉矅劉
聰為聰所弑西晉遂亡五胡者前趙劉元海據平
陽後趙石勒據襄國後魏拓䟦初都平城後都洛
邑前秦符堅後秦姚萇並據長安五馬一馬者東
晉元帝名叡即西晉瑯瑘武王之後恭王之子也
西晉喪亂天下淪沒惟瑯瑘西陽汝南南頓彭城
等五王獲濟江表而叡首墓為元帝矣至孝武來
仍多酒色由茲祚傾者孝武諱昌明簡文第三子
初簡文見讖曰晉祚盡昌明及帝之在孕也李太
后夢神人謂之曰汝生男當以昌明為字及產東
方始明因以名焉簡文悟乃流涕簡文崩孝武立
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內引沙門居之後乃溺於
酒色為長夜之樂及末年有長星晝見帝甚惡之
夜於華林園舉酒祝之曰長星勸汝一杯酒自古
豈有萬歲天子乎大白連年晝見地震水旱于時
後魏始興代王珪稱魏帝符堅帥眾宼淮南慕容
沖僣帝位孝武在位二十四年崩年三十五而晉
祚乃傾及安帝立桓玄不臣遷帝于尋陽宋高祖
刘裕起義兵破桓玄至恭帝禪于宋莅音利臨也
氛音芬祲子鴆切妖氣也日旁氣也亦子心切列
傳具云竊以今王莅鎮威風赫然皇澤遐被賊宼
斂迹日月自朗臣亦何可爝火不息正應端拱嘯
[012-0362a]
詠以樂當年耳尋被蘇峻作難者蘇峻字子高明
帝崩成帝立蘇峻反麾戈接於帝座突入太后後
宮左右侍人皆遭逼掠太后以逼辱憂崩峻乃遷
帝于石頭帝哀泣升車百姓號哭時庾亮等帥舟
師攻蘇峻遂斬之臠割其肉焚其身骨朔野者北
方也邑外曰郊郊外曰牧牧外曰野鮮卑者東胡
國之別支也依鮮卑山故以名也爝火炬火也酣
胡甘切樂酒也璽音徒王者印也黑衣當王者周
武帝并北齊文宣帝高洋信讖緯云自古相傳黑
者得也謂有黑相必得天下遂以衣物旗幟並皆
為黑用期讖也僧稠禪師身著黑衣所以疑之或
以高洋字與羔羊字聲同即是黑也此乃高洋自
與讖符也或以隋高祖於周時大統七年生于馮
翊般若寺紫氣充庭襲爵為隋國公後受周禪與
讖符也。


張賓元嵩


高僧傳元釋衛元嵩益州城都人少出家為亡名
法師弟子聰頴不偶甞以夜靜侍傍曰世洶洶貴
耳賤目即知皁白其可得哉亡名曰汝欲名聲若
不佯狂不可得也嵩心然之遂佯狂漫走人逐成
群及亡名入關乃移住野安寺後著俗服至于關
中又與道士張賓密加扇惑上廢佛法事帝信其
言便行屏削及至隋朝開皇八年京兆杜祈死三
日而還云見閻王王問曰卿父作何官答曰臣父
[012-0362b]
在周朝為司命上士王曰若然錯追汝也可速放
還又問曰卿識周武帝否答曰曾任左武侯司法
恒在階陛甚識之也王曰可往看之有吏引至一
處門窻椽瓦並用鐵作於鐵窻中見一人極瘦身
作鐵色著鐵枷鎻祈見巳乃泣曰大家何苦如之
答曰我信衛元嵩言毀於佛法故受斯苦祈曰大
家何不注引衛元嵩來答曰我尋注之然曹司處
搜求乃徧三界而云不見若其朝來我暮得脫卿
今若還語世間人為元嵩作福早來相救如其不
至解脫無期此則元嵩權為逆耳南山編入感通
傳中又如唐太史傳弈自武德初至貞觀十四年
常毀佛僧其年秋病卒後人夢見一處多是先亡
者乃問傳弈毀佛之事答云巳配越州作泥人也
按泥人者謂泥犁中人矣此則實為造逆也周武
帝毀佛帝崩後隋㒒射齊公親見文帝問死者再
活人云初見周武帝帝云為我上聞大隋天子云
昔與我共食倉庫玉帛我滅佛法今受大苦可為
我作功德文帝由是出勑普天下人人出一錢為
之追福焉。


笑道論三卷三十六篇


三卷用笑道家三洞之名三十六篇用笑道家三
十六部之號洞者明徹也一曰洞真二曰洞玄三
曰洞神習此之三明徹道也道家見佛經有十二
部之名遂乃竊之兩倍加添乃云三十六部故也。
[012-0362c]


道教攝在九流之內


漢書有九流一儒流順陰陽陳教化述唐虞之政
宗仲尼之道焉二道流守弱自畢陳堯舜揖讓之
德奉周易之謙恭也三陰陽流順天歷象敬授民
時矣四法流明賞勑法以助禮制耳五名流正名
列位言順事成矣六墨流清廟宗祀養老施惠也
七縱橫流謂受明使專對權事焉八雜流兼儒墨
之詮含名法之訓知國大體事無不貫矣九農流
勸勵耕桑備陳食貨耳且夫儒者乃用三皇五帝
以為教主尚書序云三皇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
也五帝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以茲墳典化于
天下是故儒宗得為一教仲尼孟軻而下但是傳
儒教之人耳尚非教主沉其餘哉故云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記
而修春秋讚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討
論墳典等佛是法王說十二部經八萬法藏教化
眾生故稱釋教以此觀之教只有二焉其如道教
判入儒流耳若以老子為教主者老子非是帝王
若言別有天尊為教主者且五經正典三皇以來
殊無所載別有天尊在於天上垂教布化若言道
經有天尊之號者斯乃三張而下偽自撰立耳豈
堪作證乎。


遠法師有抗帝論等


周武帝云真佛無像遙敬表心佛經廣歎崇建圖
[012-0363a]
塔莊麗修造致福極多此實無情何能恩慧愚人
嚮信傾竭珍財徒為引費故須除蕩凡是經像皆
毀滅之父母恩重沙門不敬勃逆之甚國法不容
並退還家用崇孝始朕意如此僧眾如何于時乃
有慧遠法師出眾抗云真佛無像誠如聖旨但耳
目生靈賴經聞佛藉像表真今若廢之無以興敬
帝曰虗空真佛咸自知之未假經像遠云漢明以
前經像未至此土含生何故不知虗空真佛帝無
所答遠又抗云若不藉經教自知有法者三皇以
前未有文字人應自知五常等法當時之人何為
但識其母不知其父同於禽獸帝又無答遠又抗
云若以形像無情事之無福故須廢者國家七廟
之像豈是有情而妄相尊事帝不答此難乃云佛
經外國之法此土不須故廢之耳七廟上代所立
朕亦不以為是將同廢之遠云若以外國之法非
此土所用者仲尼所說出自魯國秦晉以地亦應
廢而不行又以七廟為非將欲廢者則是不尊祖
考祖考不尊則昭穆失序昭穆失序則五經無用
前存儒教其言何在若爾則三教同廢將何治國
帝曰魯邦之與秦晉封域乃殊莫非王者一化故
不類佛經七廟之難帝不能答遠云若以秦魯同
遵一化經教通行者震旦之與天竺國界雖異莫
不同在閻浮四海之內輪王一化何不同遵佛經
而令獨廢帝又無答遠云退僧還家崇其孝者孔
[012-0363b]
經亦云立身行道以顯父母即是孝行何必還家
帝曰父母恩重交資色養棄親向疎未成至孝遠
云若如所言則陛下左右皆有二親何不放之乃
使長役五年不見父母帝曰朕亦依番上下得歸
侍奉遠云佛亦聽僧冬夏隨緣修道春秋歸家侍
養故目連乞食餉母如來擔棺臨葬此理大通未
可獨廢帝又無答遠乃抗云階下今恃王力自在
破滅三寶是邪見人阿鼻地獄不簡貴賤陛下何
得不怖帝作色大怒直視於遠乃云但令百姓得
樂朕亦不辭地獄之苦遠云陛下以邪法化人現
種苦業當共陛下同入阿鼻有何樂耶帝理屈言
前更無所答但云僧眾且退有司錄取論僧姓字
帝巳行虐關隴佛法誅除略盡既克齊境還唯毀
之有前僧任道林上表請開佛法事言東巡者即
是巡鄴克齊除佛珍法也毀佛滅法未盈一年癘
氣內蒸身瘡外發惡相巳顯無悔可追遂乃崩亡
天元嗣位有前僧王明廣答衛元嵩上破佛法事
書以開佛法具在南山廣弘明集今不煩錄梁末
都東城者弘明集云梁末為僧耳蕭[察-示+言]是武帝之
孫昭明太子之子即帝位年號大定巋是察子嗣
位年號天保在位二十三年北齊文宣帝年號亦
稱天保但至十年帝崩周武帝初立年號保定至
五年改為天和至三年八月於大德殿集文武僧
道親自講禮記四年二月集百僚僧道討論釋老
[012-0363c]
建德元年正月帝幸立都觀講說公卿道俗論難
事二年十二月集百官僧道辨三教先後以儒為
先道次釋後三年五月滅佛道二教六月乃立通
道觀四年伐齊五年六年滅齊改號宣政元年六
月帝崩年三十六太子即位改元大象又改大成
尋傳位於子自稱天元皇帝十月初復佛道二尊
像至靜帝二年六月復佛道二教言五典者五部
律也都上一十五事者準弘明集有十七事謂勸
行平等勸不平平勸行大乘勸念貧窮勸捨慳貪
勸人發露勸益國民勸僚為民勸人和合勸因愛
貪勸立市利勸行敬養勸立無貪三藏勸少立三
藏勸寺無軍人勸僧訓僧勸敬大乘誠大唐秘書
監虞世南甞為帝王略論云公子曰夫以周武雄
材武藝身先士卒若天假之年盡其兵算必能平
一宇內為一代之明主乎先生曰周武驍勇果毅
有出人之材略觀其卑躬勵士法令嚴明雖勾踐
穰苴無以過也但攻取之規有稱於海內仁慧之
德無聞於天下此猛將之奇材非人君之度量也
公子曰其毀滅二教是耶非耶先生曰非也公子
曰請聞其說先生曰釋氏之法則空有無滯人我
兼忘超出死生歸於寂滅象外之談也老子之義
則谷神不死玄牝長存長生久視騰龍駕鶴區中
之教也至於止惡尚仁勝殘去殺並有益於王化
無乖於俗典今以眾僧犯律道士違經便謂其教
[012-0364a]
可棄其言可絕何異責擣抗而廢堯怨有苗而黜
禹見瓠子泛濫遠塞河源覩崑岳之方陽遽投金
燧曾不知潤下之德有利巳深變腥之用其功甚
博并蛙觀海跼於所見輪迴長夜之迷自貽沉溺
之苦疑誤學者良可痛焉後魏第三帝太武諱燾
即位改元為始光詔諸州坑沙門毀佛教分遣將
士燒掠寺舍後有僧號白足杖錫宮門帝大怒乃
命斬之屢斬不斷帝乃延請上殿頂禮悔過此與
周武異焉雖然亦遘厲疾而終至文成皇帝復興
也大唐武宗名炎穆宗第五子年二十七即位改
元會昌在位六年謚曰昭肅初武宗在藩時頗好
道術修攝之事即位之年秋九月召道士趙歸真
等八十一人入禁中帝親受法籙右捨遺王哲上
疏言王業之初不宜崇信過當疏奏不省六月以
衡山道士劉玄靖為銀青光錄大夫左補闕刘彥
謨上疏切諫不納乃貶彥謨為河南府戶曹四年
三月以道士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帝
時志學神山師事歸真歸真乘寵每對排釋教帝
頗信之五年正月勅造望仙臺於南郊壇時趙歸
真特承恩禮諫官上疏論之不納遂與羅浮山道
士鄧元起等膠固排毀釋教而坼寺之請行焉四
月撿括天下寺院及僧尼人數七月併省天下寺
院其上州各留寺一所上都下都每街留寺兩所
名留僧三十人天下所廢寺院銅像等委鹽鐵使
[012-0364b]
鑄錢其鐵像等鑄為農器金銀像等銷付度支衣
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銀像等勅出後限一月日納
宮如違依禁銅法處分其天下所坼寺院計四千
六百餘所僧尼還俗者計二十六萬五百人六年
三月帝服食藥躁喜怒失常疾既篤甚旬日之間
口不能言宰臣請見不許中外莫知安否人情於
是危懼其月二十三日崩時年三十三史臣曰徒
見蕭衍姚興之謬學不悟秦皇漢武之非求遂惑
左道之言偏斥異方之說況天竺西來之教向欲
千年蚩𧈪之民習以成俗畏其教甚於國法樂其
徒不異登仙安可一朝隳殘燔棄結怨於膜拜之
流犯怒於鄙夫之口哲王之舉不駭物情前代存
而勿論實為中道矣宣宗名忱憲宗第十三子會
昌六年三月即位時年三十七改元大中五月赦
書於左右兩街各添置佛寺八所遂誅道士劉玄
靖等一十二人以其左道邪說惑於武宗廢毀釋
教故也仍勅會旨季年併省寺宇雖云異方之教
無損為理之源中國之人久行其道釐革過當事
體未弘其天下州府靈山勝境應會昌五年所廢
寺宇如有宿舊名僧復能修創一住住持所由不
得禁止帝雅好儒士留心貢舉有時微行人間採
聽輿論以觀選士之得失凡對臣僚肅然拱揖鮮
有輕易之言大臣或獻章疏即燒香與手而覽之
當時以大中之政有貞觀之風焉十餘年間頌聲
[012-0364c]
載路帝道皇猷始終無缺雖漢之文景不足過也
謚曰聖武獻文皇帝廟號宣宗史臣贊曰季之英
主實惟獻文粃粺盡去淑匿斯分河隴歸地朔漢
消氛到今遺老謌詠明君今試論之武宗謂釋教
蠧耗國風壞法害人遂行廢毀方及半年疾篤暴
崩而於民有何利於國有何益耶宣宗興復聖壽
滿五十在位十四年而帝道皇猷始終無缺豈非
佛教有利於國有益於民乎是知吾佛之教至神
之化雖三遇毀而三益振非大聖之靈通其孰臻
於此乎憲宗元和十四年正月鳳翔法門寺有護
國真身塔塔內有釋迦佛指骨一節上令中使杜
英奇押宮人三十人持香華迎入大內留禁中三
日乃送諸寺王公士庶奔走捨施唯恐在後韓愈
為刑部侍郎乃上表論諫其表謂佛是夷狄之法
又謂昔者黃帝在位一百年年一百一十歲以至
周穆王在位百年等其時未有佛法自後漢明帝
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十八年耳宋齊梁陳元魏
巳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
年後為侯景所逼餓死國滅又謂佛不服先王之
法服不道先王之法言又謂佛不知君臣父子之
道又謂佛骨枯朽凶穢乞付水火永絕根本又謂
佛如有靈凡有禍福宜加臣身表奏憲宗大怒將
加極法之刑裴度崔奏曰韓愈上忤尊聽誠宜得
罪伏乞稍賜寬容以來諫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
[012-0365a]
過我猶為容之至謂東漢奉佛之後帝王咸至夭
促何言之乖刺也愈為人臣敢爾狂妄固不可赦
于時人情驚惋乃至國戚諸貴亦以愈罪太重因
事言之乃貶為潮州剌史愈至潮州上表謝曰臣
以誑妄贛愚不識禮度上表論佛骨事言涉不敬
正名定罪萬死猶輕陛下哀念謂臣言雖可罪心
亦無他特屈刑章以臣為潮州剌史聖恩弘大天
地莫量破腦刳心豈足為謝臣愈誠惶誠恐頓首
頓首乃至云窮思必精以贖罪過懷痛窮天死不
閉目伏惟皇帝陛下哀而憐之表上憲宗謂宰臣
曰昨日得韓愈表因思其諫佛骨事大是愛我我
豈不知然愈為人臣不當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
我以是惡其容易上欲復用韓愈故先語及觀宰
臣之奏對而皇甫鎛對云愈終太狂疎且可量移
一郡乃授表州剌史今試論之韓愈謂奉佛帝王
壽促而憲宗巳責之今更詰曰三代以前何但未
有佛教亦乃未有老聃孔子漢明之後不獨佛法
西來亦有儒老之教何得謂三代之前無佛而國
永漢明之後有佛而壽促耶執此邪見業報非輕
而韓愈謂佛如有靈禍福宜加臣身且佛愛惡巳
忘豈禍福於物但毀讚由人自招損益耳愈既毀
佛將受極刑貶為潮州剌史豈非殃及自身乎至
潮州上表謝過悔責乃授表州剌史豈非福及自
身乎史臣謂韓愈毀佛其道未弘誠哉是言也韓
[012-0365b]
愈又謂佛是夷狄之法委如玄籤補注及此下文
補注中辨佛是中天竺國非夷狄之法韓愈狂妄
不辨方隅謬謂夷狄亦如破邪辯正等論斥之韓
愈又謂佛不服先王之法服不道先王之法言不
知君臣父子之道此亦狂妄之甚不曾披讀佛教
不達死生之理貶量大聖法王蕭瑀所謂阿鼻地
獄正為斯人而設矣豈虗言哉韓愈又謂佛骨枯
朽乞付水火永絕根本今謂枯朽之骨安得至今
不壞聖宋太宗真宗仁宗三聖皇帝偈頌讚於釋
迦佛牙水火何能絕於根本韓愈小臣邪見狂妄
一至於此悲夫悲夫城隍者城池也有水曰池無
水曰隍也六合者天地四方也莊子云六合之外
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論而不議也轗軻多迍
也嚬者莊子文中作臏音義云蹙頞也今多用顰
字顰眉蹙也呻者吟也西施越之美女也既病心
痛嚬眉苦之體貌端正雖嚬益美人徒效之豈同
西施嚬之美哉毛嬙者嬙在良切古之美人也即
越王美姬也麗姬者上力知切晉獻公夫人也莊
子齊物篇作此云也鄰女者即醜人也夫三皇巳
下之文皆莊子正文非注辭也文在莊子天運篇
也柤側加切橘居聿切抽余救切此之四味甘苦
異也齕痕沒下結二切齧也嚙六狡切正作齩挽
無遠切猿音袁狙十餘切衣於既切惡耶者耶字
應作邪字似嗟切止觀云黃龍湯者大便汁也神
[012-0365c]
農本草注云時行大熱飲糞汁亦愈今近城寺別
塞空甖口內糞倉中積年得汁甚黑而苦名黃龍
湯治溫病垂死皆差人初頭痛直飲尿數升亦多
愈也。


若未行唯說則同梨吒違僧屏諫但結提吉


四分律云有一比丘字阿梨吒生惡見言佛說婬
欲非障道法比丘白佛佛即結戒令諸比丘白四
羯磨訶諫梨吒所言屏者先於屏處而訶諫之諫
而不從乃於眾中而訶諫之故云僧也若於屏諫
以至僧諫第一作白及二羯磨皆是吉羅三羯磨
竟犯波逸提若言婬欲不障道者一突吉羅作白
巳捨二突吉羅一羯磨竟三突吉羅二羯磨竟四
突吉羅此則但說婬不障道犯於提吉若行婬欲
此則自犯波羅夷也大論云佛法有二種小乘大
乘小乘中薄福之人三毒偏多如婆差經中佛說
我白衣弟子非一非二乃至出五百人受赤栴檀
塗身及受好香華妻子共臥使令奴婢而斷三結
得須陀洹盡三世苦薄三毒得斯陀含是阿梨吒
比丘聞是事即言雖受五欲而不妨道不知是事
佛為誰說佛為白衣故說此比丘持著出家法中
說是須陀洹斯陀含等不作是言我盡形壽不犯
欲以有餘三毒故時時忘道而發婬心出家人於
僧中口自言我盡形壽不犯婬欲佛言若出家人
犯欲則棄是比丘自誓而犯是一罪知佛所制而
[012-0366a]
故違犯是二罪是比丘見白衣得道故而以自身
同彼是故墮罪。


謂於惡證墮過人法自行口說又云證得則兩夷一
提若但自行教他則一夷一吉


謂於惡中證真妙道斯乃大妄名過人法巳實未
證言自證故自行婬欲一波羅夷又言於此婬欲
惡中證得妙道二波羅夷加以口說婬不障道白
四羯磨諫巳不從犯波逸提此則名為兩夷一提
若但自行婬欲及以教他行婬而他未行則是一
夷一吉耳他若行婬則是一夷一蘭也今且從教
他未行而說故但云吉羅耳或有一本謂行教他
則一夷一提者誤也後人妄改耳故南山律鈔引
律云若僧尼互相教作者能教犯偷蘭不作犯吉
羅下三眾相教作不作俱犯吉羅作者滅擯吉羅
為異乃至下篇同犯吉羅。


法華座席障未發故


此文存略應云法華座席障未除機未發至涅槃
會障欲除機巳發故聞佛記領解歡喜又障動機
發如闍王障不動而機發如央掘。


無根信


章安云本時五根未立今遂得信故曰無根信也
又下文引四事為涅槃因者文在大經二十三也
又下文引梁武願文者彼願但云不願學老子暫
得生天耳此即梁武初學老子後遂捨之而歸釋
[012-0366b]
氏故有斯願耳又止觀云示其人者應云是其人
也又云示是其人者應云即是其人也文輔行云
第九第十指後亦爾者應云第四第五也。


𤼣


力員切體曲皃。




具員切踡跼不伸皃。


亦有不曉世語達遠理者如會稽道樹寺頓悟禪師
能悟深理而不曉近事出涅槃疏


涅槃疏云昔徐僕射理人甚善為上虞令犯事不
閑答問如天柱瑜極解深義不曉世語言天柱瑜
者天柱山也在會稽瑜名也時號頓悟禪師不曉
世語者涅槃疏未治定本云瑜常身病有尼問疾
云闍梨無所苦巳就靈姑卜云無苦即問靈姑是
誰答云是剡又問汝剡耶答云是夜行又問汝夜
行耶而竟不知越俗名鼠為靈姑等故云不曉世
語也又如昔莊嚴門下有淨藏法師唯能並難答
無所以彭城正公能善解釋不便論議。


俱舍亦以九義立一瞿聲


俱舍云且如古者於九義中共立一瞿聲為能詮
定量故有頌云方獸地光言金剛眼天水於斯九
種義智者立瞿聲亦如薩婆多律攝云猶如瞿聲
自其行義於人等處行義亦通。


且如六宗情期大同九流詮述小異
[012-0366c]


彌天安師云史遷六氏道家為先班固九流儒宗
為上謂班固撰漢書而談九流詮述無殊少有異
耳九流之說如向注引史遷六氏即六宗也謂司
馬遷撰史記而辨六宗雖然有異大旨同矣史記
云一陰陽二儒三墨四名五法六道德陰陽使人
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儒者
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
臣父子之禮不可易也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
不可偏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名者使人儉
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法者嚴而少
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道德者使人
精神專一動合無形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釆
儒墨之善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
不宜指約而易橾事少而功多。


莊生歸於自爾


自爾即自然也莊子以自然為本如云雨為雲乎
雲為雨乎孰隆施是為字去聲呼施字音弛注云
弛廢也隆興也言二者俱不能相為各自爾也孰
誰也言誰興雲雨誰廢甘澤皆其自爾故也。


老氏專歎去奢


老子道經云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巳
乃至云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然老子非不談
自然如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談自然莊子亦然又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無為無
[012-0367a]
物無形無見等仲尼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
生焉易云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等
學佛之流不得佛意便將佛經比齊儒老乃謂三
教旨趣是同嗚呼哀哉其謬甚矣請尋天台教門
自知優降者也。


況馬祀羊烝脯祠粟祭


祀烝祠三皆祭之別名也祭薦也享也至也爾雅
云春祭曰祠注云祠之言食也冬祭曰烝注云進
品物也烝進也以馬以羊以脯以粟而祭之也禮
記內則篇具列名目又曲禮說凡祭宗廟之禮牛
羊及脯并黍稷等皆有別號不能委引西方外道
計用馬祀為常福等云云


或有因緣如目連等或無因緣如桃李等


涅槃經云世間名字或有因緣或無因緣有因緣
者如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如
摩鍮羅道人生摩鍮羅國因國立名故名摩鍮羅
如目揵連目揵連者即是姓也因姓立名故名目
揵連如我生於瞿曇種姓因姓立名稱為瞿曇如
毗舍佉道人毗舍佉者即是星名因星為名名毗
舍佉如有六指故名六指人如佛奴天奴因佛因
天故名佛奴名天奴也因濕生故故名濕生如是
等名是因緣名無因緣者如蓮華地水火風虗空
如曼陀婆一名二實一名殿堂二名飲漿堂不飲
漿亦復得名為曼陀婆如薩婆多車名為蛇蓋實
[012-0367b]
非蛇蓋是名無因緣強立名字善男子是大涅槃
亦復如是無有因緣強為立名譬如虗空不因小
空名為大也涅槃亦爾不因小相名大涅槃今文
桃李字誤也當為地水字又下文逕字當作徑字
梗字當作挭字。




居縛切鑊字胡郭切非今意也鉏字士魚切大經
十八性品云者此文訛略也應云第八如來性品
也又云玄文第六卷末者現行印本文在第五卷
末也又第一卷後亦有此文也又云三十二菩薩
者應云三十一菩薩也又云文殊言乃至無有言
說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門者此是文殊歎淨名默
然無言之辭耳今文引之以對淨名無言而分滅
絕及絕滅者恐誤也若引文殊自說不二法門者
應云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
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也須引此文以對淨名
而分滅絕及以絕滅則無妨矣。


古人不立圓淨仍以方便對於報身諸文有破


妙玄云地人言但有性淨方便淨實相名為性淨
涅槃修因所成為方便淨涅槃今以理性為性淨
涅槃修因所成為圓淨涅槃此則義便薪盡火滅
為方便淨涅槃是則文便若將修因所成為方便
淨涅槃者薪盡火滅為何等耶故知應有三種涅
槃三種涅槃即是三軌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詞相
[012-0367c]
寂滅是性淨涅槃也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即
圓淨涅槃也數數唱生數數唱滅處處示現即方
便淨涅槃也。


𧿾無量世


𧿾應作跨。


止觀云約理藏釋乃至第三約字用釋


今謂此之三釋即是章安涅槃疏中三釋也以彼
疏中三釋亦是約於教行理三故也故彼疏云勸
真修文為四一譬說秘密藏二法說秘密藏三釋
秘密藏四結秘密藏從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
伊字下是第三釋秘密之藏也一譬三點二譬三
目三合以三德此之三文一往而言是從事入理
三點是文字此約言教三目是天眼此約修行三
德是佛師此即約理又是佛印印於教行凡有言
說與此相應即秘密教修習相應是秘密行證得
相應是秘密理從我今安住下是第四結秘密藏
也安住三法是結三德入大涅槃是結秘密藏如
世伊字是結三點文略不結首羅三目今此文中
約理藏釋即彼約於三德之理也藏義雖有空與
不空不空與空三德理藏並皆寂滅言語道斷心
行路絕不可作於前法身次般若後解脫思之議
之亦不可作法身般若解脫無前無後一體具足
等思之議之故云三德皆不可思議那忽縱橫等
也既不可作前縱橫一異等思之議之豈非三德
[012-0368a]
理藏寂滅者乎故前絕待云滅絕絕滅即此意也
次約行因釋即彼約修行釋三目也亦是妙玄行
妙中三九之法也身常謂法身具三德即境妙也
智圓謂般若具三般若即智妙也斷具謂解脫具
三解脫即行妙也此三名具於三故無優劣即不
縱也此九只是於三此三只是於一故云三德相
冥同一法界即不橫也雖非三九而三九宛然故
云能種種建立即不一也雖三九宛然而只是一
法界故云同歸第一義即不異也若不爾者何故
謂之此約行因釋耶故知此文行因之釋須約妙
玄行妙通之三約字用釋者章安云法身即照亦
即自在名一為三三無別體故不橫也非前非後
故不縱也一即三如大點三即一如細𦘕而三而
二而三不可一三說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者即非三非一名秘密藏如世伊字三
點名不可思議名秘密藏其義既然三目三德名
不思議名秘密藏其義可解是則教行理等三釋
皆非三非一皆言語道斷皆心行路絕方得皆名
不可思議秘密之藏故此教行方能契理故此之
理方應教行並是絕待能所皆妙不其然乎請細
思之方見厥旨若不爾者將何超拔大小諸師縱
橫之說將何以顯今家之妙。


純陁一品明涅槃施等


此一段文多有訛賺準涅槃疏云初從如是至流
[012-0368b]
血灑地是召請涅槃眾也次從純陀品至大眾問
品凡有十六品是開演涅槃施也言十六品者一
純陀二哀歎三長壽乃至十六大眾問品今云純
陀一品者誤也三從現病品訖高貴德王品凡有
五品是示現涅槃行也言五品者一現病二聖行
三梵行四嬰兒行五德王今文雖與涅槃疏同而
次第則異應於涅槃施文後便列涅槃行文也四
從師子吼品是問答涅槃義今云從長壽品去十
四品者誤也五從迦葉品訖陳如品凡有二品是
折攝涅槃用也今云從師子吼去至陳如品凡有
三品者誤也言付菩薩不付聲聞者哀歎品中正
以圓伊而付迦葉故云我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
摩訶迦葉長壽品中又云聲聞不堪付囑乃付菩
薩又陳如品付囑陳如及付阿難和會所以具在
疏文亦如文句補注具引今不煩示又下文云例
道及例又有本云例道及障者誤也者應云例道
及倒也。


居于方寸


俗書說人心藏唯方一寸正法念經云心如蓮華
開合提謂經云心如帝王皆肉團之心也。


以三三為權


上三字三乘也下三字人教因也三乘皆有此三
以昔教無果故也。


又如成論止觀異時薩婆多宗止觀同時
[012-0368c]


成論空門多論有門空有二宗計同異耳。


摩黎山


亦云摩羅邪山此云離垢其山在於南天竺境其
中多出白栴檀也又下文云有作四諦慧指大經
中以慧為名復判屬觀者若準妙玄中引古師解
勝鬘經判二乘為有作四諦耳二乘觀諦得法不
盡更有所作故名有作也又下文云初三藏教以
眾生為高原習觀為穿鑿證理為清水者恐誤也
準文句記此文乃是初總明觀言雖通諸意且在
圓從依通觀下是歷教明觀析體理同故略三藏
今以彼文初總明觀而為三藏故知誤也又下文
云假觀為溼土者準文句中應兼中觀伏於無明
為溼土也又止觀下文云法行宗深境智者後人
妄改也按舊本云法行宗深觀緣此思惟以見正
境耳。


梁昭明所序諸師明二諦義有二十三人各釋不同
在廣弘明集


文選注云姓蕭氏武帝子名統字德施謚曰昭明
二十三人者一梁昭明太子二南㵎寺慧超三晉
安王綱四招提寺慧琰五栖玄寺曇宗六中郎王
規七靈根寺僧遷八羅平俟蕭王九衡山侯蕭恭
十中興寺僧懷十一始興王第四男蕭映十二吳
平王世子蕭勵十三宋凞寺慧令十四始興王第
五男蕭曄十五興皇寺法宣十六程鄉侯蕭秪十
[012-0369a]
七光宅寺法雲十八靈根寺慧令十九湘宮寺慧
興二十莊嚴寺僧旻二十一宣武寺法寵二十二
建業寺僧愍二十三光宅寺敬脫此二十三人所
談二諦各有多番玄籤補注巳具引之今且列其
二十三人名目而巳夫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
明教謂之弘明也初梁僧祐撰十四卷後唐道宣
廣而述之有三十卷皆謂之弘明集矣又引禮云
十九巳下曰長殤者長字陸德明釋文中作丁丈
切又下文引章安云聞深等者今文所釋非內非
外非難非易與彼辭異彼疏但云不真故非內不
假故非外分別智所不知故非難泥洹智所不洎
故非易又非界如故非相非離界如故非非相乃
是荊谿助釋之辭耳亦非章安之文也。


無脂肥羊


毗奈耶雜事亦云昔有國王號曰重興曾於一時
欲試諸臣誰有智慧便以諸羊人與一口勅令看
養肥盛其肉不得有脂諸臣無智皆養令肥時有
一臣名為大藥頗有智能與羊飲食令其飽足然
後刻木以為豺狼時來恐怖羊雖得食而肥怖故
乃無脂也。


六十數中第五十二數名阿僧祇


數始為一十一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
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俱
胝十俱胝為末陀十末陀為阿庾多十阿庾多為
[012-0369b]
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為那庾多十那庾多為大
那庾多十大那庾多為鉢羅庾多十鉢羅庾多為
大鉢羅庾多十大鉢羅庾多為矝羯羅十矝羯羅
為大矝羯羅十大矝羯羅為頻䟦羅十頻䟦羅為
大頻䟦羅十大頻䟦羅為阿芻婆十阿芻婆為大
阿芻婆十大阿芻婆為毗婆訶十毗婆訶為大毗
婆訶十大毗婆訶為嗢蹭伽十嗢蹭伽為大嗢蹭
伽十大嗢蹭伽為婆喝那十婆喝那為大婆喝那
十大婆喝那為地致婆十地致婆為大地致婆十
大地致婆為醯都十醯都為大醯都十大醯都為
羯臘縛十羯臘縛為大羯臘縛十大羯臘縛為印
達羅十印達羅為大印達羅十大印達羅為三磨
鉢躭十三磨鉢躭為大三磨鉢躭十大三磨鉢躭
為揭底十揭底為大揭底十大揭底為枯伐羅闍
十枯伐羅闍為大枯伐羅闍十大枯伐羅闍為姥
達羅十姥達羅為大姥達羅十大姥達羅為䟦藍
十䟦監為大䟦藍十大䟦藍為珊若十珊若為大
珊若十大珊若為毗步多十毗步多為大毗步多
十大毗步多為䟦羅攙十䟦羅攙為大䟦羅攙十
大䟦羅攙為阿僧企耶其餘八名由來忘失故但
有茲五十二名也。


毗口


西域記云戶毗迦王此翻為與舊云戶毗王者訛
略也婆沙第五云菩薩三阿僧祇劫在生死中以
[012-0369c]
願力故生惡道中淨名疏云三藏菩薩帶結願生
或用神通示五道身於染淨土教化眾生伏惑行
因是故學者應知斯說抒字神與切除也酌取也。


大經二十二明淨土義但云願攝


菩薩修行大般涅槃為三菩提度眾生故離殺害
心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願諸眾生得壽
命長有大勢力獲大神通以是誓願因緣力故於
未來世成佛之時國土所有一切眾生得壽命長
其次遠離偷盜婬欲乃至遠離邪見經中廣說準
此思之。


孰主張氏


氏字誤也應作是字此文出莊子外篇天運第十
四注疏云孰誰也是指斥前文也言四時八節雲
行雨施覆育蒼生誰為主宰而施張乎皆自爾耳
又下文引大經三十一云於一名下說無量義如
大涅槃亦名無生等者誤也經中但云於一名說
無量名如涅槃亦名無生耳經中不言於一名下
說無量義也又言於一義說無量名如帝釋亦名
千眼天等又言無量義說無量名如佛如來義異
名異等具如釋籤第八所辨又止觀次文云大品
有百二十條者即六度四念四正勤四如意足五
根五力七覺八正三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八背捨
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九想十想十一智三
根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
[012-0370a]
悲等也。


他謂成論義通大乘


由成論師探取大品共般若義釋所宗之論而不
知觀幻有與觀淨虗不同因此相承云成論分通
大乘也亦如南山謂四分律分通大乘引文證云
迴施眾生共成佛道等今家之意謂其不然所以
難云何如華嚴梵網等耶又次文云事即攝五章
者今謂事即攝一切惑也依文次第應言理事今
從語便故云事理如文句中事理權實事亦是惑
今豈不然哉。


以蜈蚣等喻獨頭


此文誤也準文句中蜈蚣喻瞋守宮百足喻獨頭
癡又上文云人謂既有不共無明等者此亦婆沙
文也故彼論云云何不其掉纏耶答無不共掉纏
為止人疑故如有不共無明使亦有不共掉纏耶
故答云無所以者何一切染汙心中盡有睡掉故
也今文中云盡有無明者亦誤也。


大論第二十二因緣論婆沙十地經等並同


大論第一明十二因緣甚深難見非如牛羊等第
二明十二因緣引道人問佛作邪餘人作耶等十
二因緣論明因緣所生法彼為三所攝煩惱業及
苦次說應當知煩惱初八九業二及以十餘七說
為苦三攝十二法從三故生二從二故生七從七
復生三是故如輪轉婆沙論明十二因緣始從十
[012-0370b]
七終于十八二卷之文具明其義不煩錄也亦如
玄籤十二因緣境妙文中所用者是十地經論云
而諸凡夫心墮邪見為無明癡闇蔽其意識多集
貪欲嗔癡起諸業行嫌恨猛風吹罪心火於三界
地復有牙生所謂名色共生離此名色增長成六
入聚成六入巳內外相對生觸觸因緣故生受深
樂受故生渴愛渴愛增長故生取取增長故復起
後有有因緣故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又第八卷於
六地中說十二因緣文近一卷豈可盡錄。


三煩惱二業七事亦名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


文義雖顯解者猶昧今更引論釋成斯意俱舍第
九云無明等以煩惱為性行有以業為性識名色
等以事為性也是煩惱業所依事故何緣中際廣
說因果開事為五惑為二故後際略果事唯二故
前際略因惑唯一故由中際廣可以比度前後二
際故七事名果者準知餘五亦名因也上皆論文
人或不知乃謂過去談因而略其果未來說果而
略其因故云略果及略因者請以論文革斯謬說。


奢摩他


此翻為止。


毗婆舍那


此翻為觀。


優畢叉


此翻為止觀平等言大經二十七云毗婆等者誤
[012-0370c]
也文在二十九耳。


止觀云寂滅真如有何次位


亦如賢首藏法師所立五教其中頓教正同此說
彼文謂之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立位次階漸等
以今家意觀夫他說當知彼但得其理性無位之
義耳不見無位之位之說也無位之位既無立教
化物安在是則道不浪階隨功涉位一切皆失焉
具如今文所破也近代長水撰楞嚴疏既宗賢首
復潛引用天台所談寂滅真如雖無位次而因果
行位終自炳然之文亦如三諦三觀三一相即賢
首清涼長水皆用而圭峯不遵師弟撰述何其然
哉何其然哉又如性體量具三種之義無情有性
成佛之說大事因緣出世之意等皆是用於天台
之旨而不顯云天台者意在何哉意在何哉。


況復五法及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全是別義


五法者所謂相名妄想如如正智處所形相色像
等現是名為相有如是相名為瓶等即此非餘是
為名也施設眾名顯示諸相是為妄想此名此相
畢竟叵得是為如如我及諸佛不生斷常妄想不
起隨順自覺勝起一切外道聲聞緣覺所不能相
是為正智三自性者一妄想自性二緣起自性三
成自性妄想自性者所謂名相計著相也若依若
緣生名緣起自性也離名事相妄想聖所得及自
覺聖智趣所行境界即是成自性也八識者所謂
[012-0371a]
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也二無我者
一人無我謂陰入界我我所等二法無我謂覺陰
界妄想相等又入楞伽云聲聞辟支佛證人無我
未證法無我今時北宗多談此義以今觀之但是
別教若乃圓融微妙法界彼且未說楞伽又云如
來滅度後未來當有人大慧汝諦聽有人持我法
於南天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
見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
樂國又結集遺法儀云有菩薩比丘其名為龍樹
造作大乘論一千三百部熾然我正法至彌勒下
生將領諸徒眾往詣儴佉國禮拜彼世尊彌勒為
說法遂登第九地因便故引是義須知況復龍樹
是今高祖又下文列二十七賢聖與釋籤不同彼
云十八謂信行法行信解見得身證家家種子向
初果得初果向二果二果向三果向三果及以五
含無學九者謂思進退不退不動住護慧俱又云
滅定有漏者俱舍頌云得滅定不還轉名為身證
身證既由滅定所以不預也中含四十者文在三
十耳大四教云信法二行為賢餘二十五為聖故
名二十七賢聖也成論所明二十七賢聖名目具
如玄籤補注引之應以彼文來此和會又下文中
問答仁王十四般若忍智等者恐誤也妙玄自引
勝天王明十四般若仁王明十四忍耳。


五行至御覽之流
[012-0371b]


此一段文有難見者今更出之白虎通者後漢孝
章帝於白虎殿會群儒論五經所作也五行者為
天行氣也火者陽尊等者尚書正義云水純陰故
下火純陽故上木金陰陽雜故可曲直少陰少陽
者周易正義云陽爻稱九陰爻稱六老陽數九老
陰數六少陽稱七少陰稱八以揲蓍之數九遇揲
則得老陽六遇揲則得老陰少陽少陰例之揲時
設切蓍音尸具如陸德明音中土大包者土者最
大包含物也二陰三陽者白虎通云二陽三陰也
禁其始起者西方陰始起萬物禁止也土者吐也
吐含萬物也未欲出者恐多一箇未字也子慈者
白虎通作孳史記作滋也申勞者白虎通云申身
也亥該者史記文也白虎通云仰也成閏度數者
尚書云一歲三百六旬六日注云一歲十二月月
三十日正三百六十日除小月六日則一歲有餘
十二日未盈三歲足得一月則置閏焉日日行一
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也律歷者史記有
律曆書漢書有律曆志律居陰而治陽曆居陽而
治陰六律六呂以合陰陽之聲陽聲黃鍾太簇沽
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太呂應鐘南呂林鐘仲呂
夾鐘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律述氣也助陰宣氣也
呂旅也助陽宣氣也六律六呂述十二月之音氣
也黃帝所作以竹為之又云律是侯氣之管以銅
為之又曆數算日月行道所曆計氣朔早晚之數
[012-0371c]
以為一歲之曆也卦一以象三才有八變而成卦
者卦一卦字應作掛掛卦買切別也王肅音卦才
應作十掛一以象三者周易繫辭云大衍之數五
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兩兩儀也掛
一以象三即就兩儀之間於天數之中分掛其一
而配兩儀以象三才也十有八變而成卦者卦有
六爻每一爻有三變三變具在正義之中是故六
爻三變乃成十有八也此且略引欲委知之須讀
彼文陵遲者如丘陵之逶遲稍卑下也亦云陵夷
夷平也言頹替如丘陵之漸平也言易良者易以
鼓切屬音燭比毗志切屬合也春秋多記諸侯朝
聘會同有相接之辭罪辯之事故也經解者解佳
買切公羊名羔齊人也子夏門人也穀梁名赤一
名俶字元始秦孝公時魯人也左丘明魯大夫也
受春秋經於孔子也此三人皆作傳道春秋也。


乘壞驢車正南而游


此用大經梵行品文也章安解云乘壞驢車譬惡
法自運也正南者有三解一云南是離地北是坎
地去坎就離譬失善起惡一云就諸方而說北是
上方譬斷善人從上墜下三云天子南面殺活自
在此人邪見判無因果其心自在亦乃如然。


止觀云斷奠


斷丁亂切決也奠堂練切或作丁定切定也決斷
克定無差異也。
[012-0372a]


朱雀門


帝王前門號為朱雀其門在南。


輔行云即正量部


第三百年從犢子部流出四部今此乃是第三部
也權衡刊定名之為量量無邪謬號之為正以是
名為正量部也即明了論之所宗矣欲知諸部因
由具如下文注中委引又次文中今不滅下注云
云者今引止觀義例文云諸色心現時如金銀隱
起金處異名生與金無前後亦如官路土私人掘
為像智者知路土凡愚謂像生後時官欲行還將
像填路像本不生滅路亦無新故又止觀中引大
論明摩訶衍人體法觀引佛在一方上而云變土
為金等者記中巳釋今更明之今謂此用大經之
文以成論意故大經梵行品云菩薩修行大般涅
槃觀土為金觀金為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火風
亦然此與大論其義相類故用經語以成論意耳。


李仲卿著十異九迷南山作十喻九箴等


應云琳法師作十喻九箴也又琳法師亦居終南
故知今云南山非宣律師也琳師別傳云琳法師
是天台智者菩薩戒弟子既稟戒於智者豈不習
定慧於天台耶又上文云王瞀夜云者瞀子莫角
莫候二切記中音為目者恐瞀字當為鶩字也准
成玄英莊子序乃作穆字耳又云故曰逍遙者應
云逍遙遊也又顧桐栢解逍遙云逍者銷也遙者
[012-0372b]
遠也銷盡有為累遠見無為理以斯而遊天下故
曰逍遙遊也又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於物故逍
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遙然靡所不為以斯
而遊天下故曰逍遙遊也有清虗觀道士李仲卿
學謝管窺智慚信度矜白鶴之翼望駭嵩華負爝
火之光爭輝日月輙作十異九迷貶量大聖余乃
嘅其無識念彼何辜聊為十喻曉之九箴誡之李
仲卿一異曰太上老君託神玄妙玉女剖左腋而
生釋迦牟尼寄胎摩耶夫人開右脇而出琳法師
一喻曰如記所引今更難之道家玄妙中台等經
云老子是李母所生不云有玄妙玉女既非正說
尤假謬談也李仲卿二異曰老君垂訓開不生不
滅之長生釋迦設教示不生不滅之永滅琳法師
二喻曰如記所引今更難之老子自云吾有大患
莫若有身若謂長生何故早死耶莊子云老聃死
秦佚弔之三號而出何謂不滅乎李仲卿三異曰
老君應世出茲東夏釋迦降迹挺彼西戎琳法師
三喻曰如記所引今更辨之文中所言老聃重耳
苦縣伯陽藏吏等者史記云老子者楚苦縣厲鄉
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朝守藏
吏之史也地理誌云苦縣屬陳國夏謂華夏又京
華也淮南為楚此方中岳亦稱中華且據軒轅局
談中表故河圖云崑崙東南方五千里號曰神州
亦言赤縣文選注云神州者中國帝居也赤縣亦
[012-0372c]
是中國也若乃佛生自居中印且非戎地何得謬
云挺彼西戎耶佛既生於中天竺國而云能仁降
迹出東夏之神州者恐誤應云大夏故南山律疏
云雪山以南三方歫海周輪九萬厥名大夏金剛
輪者地之中心凡聖大王同居此土若處邊鄙地
為之傾是則大夏背山面海神州乃是崑崙東南
此方黃帝神遊華胥王邵等解即大夏國若指大
夏便是神州斯則可矣以彼乃是天地之中代有
輪王聖帝居之故也故與此方亦名神州不可雷
同也孟子云舜東夷人也文王西夷人也豈以人
出於夷而不用其道耶況佛所出本非夷國何得
妄指佛是夷耶李仲卿四異曰老君文王之日為
隆周之宗師釋迦莊王之時為罽賓之教主琳法
師四喻曰如記所引今更難之老子是周定王丁
卯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生且非文王之日何得妄
指之耶李仲卿五異曰老君降迹周王之代三隱
三顯五百餘年釋迦應生胡國之時一滅一生壽
唯八十琳法師五喻曰如記所引今更難之佛生
中印且非胡國胡本雜戎之境梵唯真聖之都何
得謬云生胡國耶撿諸史籍正典等文並無三隱
三顯出沒之文唯有臧矜諸儒老等以義例云為
孔子說仁義禮樂之本為一也赧王之時于寶以
疾病致感老君授百八十戒并太平經百七十篇
為二也漢安帝時授張天師正一盟威之教其時
[012-0373a]
自稱周之柱史被太上所遣為三也故云三隱三
顯矣今且難此說夫應形設教必藉有緣勸化度
人必資徒眾豈五百年中全無弟子三出三隱不
見門人稟學親承杳然河漢焉有之說委巷空傳
在周劣駕小車[烈-列+茲]髮須埀來漢即簫皷雲萃兩從
浮空于寶搜神未聞其說齊諧記異不載斯靈撫
臆論心詭妄尤甚其次五異五喻具在辨正論中
須者當尋不能錄出。


具如甄正辨正笑道心鏡破邪二教牟子等論


唐佛授記寺沙門玄嶷作甄正論三卷廣破道家
天尊之謬經典之虗也大唐高祖武德年太史令
朝散大夫傳奕上表毀佛法事十一條雖中書令
蕭瑀斥之而竟不能遏其邪說時濟法寺法琳法
師上表進破邪論及辨正論委鬪傳奕之謬妄其
辭今不具引學者宜熟覽之周武帝天和五年司
隷大夫甄鸞作笑道論甄章鄰切姓也其時安法
師作二教論以道教無主故但有儒釋二教也漢
時有牟子作論號為牟子理惑悉破道家之惑也。


今猶見有不肖之輩尚云同是出家之徒有何彼此
而相是非


如論衡引唐顯慶三年六月十二日帝以西明寺
成功德圓滿乃召僧道入內殿論義時大慈恩寺
沙門慧立難道士李榮六洞義榮不能通乃云師
綬莫過陵轢榮在蜀日巳聞師名不謂今在天庭
[012-0373b]
得親談論共師俱是出家之人莫苦事非駁慧立
答云乍可出外別敘暄涼此席終須定其邪正向
云與立同是出家撿形討事焉可同乎先生𩯭髮
不翦禪袴未除手把桃符腰懸赤帒巡門厭鬼歷
巷摩兒本不異於婬祀邪巫豈得同我清虗釋子
榮大怒云汝若以翦髮為好何不剔眉立問何為
剔眉榮答一種毛故立云一種是毛剔髭亦剔眉
卿亦一種是毛何故角髮不角髭榮遂杜默無對
立乃調之曰昔平津於十難李榮死於一言論德
立謝古人論功無慚往哲於是避席主上解顏大
笑云云。


洮汰


洮正作濤汰應作汰徒帶切說文云淅㶕也大論
音云澄洗也。


言賢聖者即賢家之聖方便是賢豈更從賢


此文恐誤請以止觀三教位次格量圓教則三教
方便是圓家觀行五品三教賢聖是圓家六根十
信及增道損生故知方便但是外凡耳賢是內凡
也故以三家入圓不定格量圓家論入不定則方
便與賢有內外之別矣。


問玄文諸義並先開後廢乃至答云玄文約喻等


今謂若據止觀初釋名文引法華中蓮華三喻以
譬權實先施次開後廢文自炳然則與妙玄其實
無別至料簡中乃明先施次廢後開者此但文體
[012-0373c]
承便有前後耳意實不乖也何者先施既是權實
俱興故於興後便論於廢興廢中間復有於開故
云今更料簡四種止觀皆實不虗也故知意實不
乖施開廢矣深願思之記中問答恐且一期耳敬
請詳之問記中所辨今此廢文與妙玄稍異此復
云何答今此約教約味至法華中既廢三權豈有
四時諸部之權而不廢耶故知今此廢權亦不異
於妙玄也。


有受法無捨法


且約無緣故云無捨耳若乃有緣亦有捨也如下
文辨。


制多


經音云制多或云支提又言支帝此土翻為可供
養處。


若準婆沙俱舍釋三寶意則少異略如釋籤及論文


若準希有經校量三歸功德云教四天下及六欲
天得四果不如三歸功德又增一中有忉利天子
五衰相現當生豬中愁憂之聲聞于帝釋天帝喚
來而告之曰汝可三歸即時如教便得免離生於
豬中於是如來乃說偈云諸有歸依佛不墜三惡
趣盡漏處人天便當至涅槃是時天子三自歸巳
生長者家還得出家成於無學婆沙云多有歸趣
山川林樹園觀塔廟以畏他故此歸非安此歸非
[012-0374a]
勝其所歸趣不能免苦若乃歸趣佛菩提者及歸
趣法愛盡涅槃并其歸趣學無學僧於四聖諦能
以慧見此趣是安此趣是勝此趣能免一切眾苦歸
趣佛者非謂色身法僧二寶如文可見薩婆多云無
師大智一切功德是為佛寶盡諦無為是名法寶聲
聞無學及以學僧名為僧寶以三寶為所歸所歸以
救護為義譬如有人有罪於王投向異國以求救
護王言汝今若欲求無畏者莫出我境界亦莫違
我教必相救護眾生亦爾有生死罪歸向三寶以
求救護誠心三寶更無異向不違佛教於魔邪惡
無如之何廣如彼文又引俱舍云遮中唯離酒等
者論云諸飲酒者心多縱逸不能守護諸餘律儀
故為護餘令離飲酒寧知飲酒遮罪攝耶由此中
無性罪相故以諸性罪唯染心行為療病時雖飲
諸酒不為醉亂能無染心諸持律者言飲酒是性
罪對法諸師言非性罪然為病者總開遮戒復於
異時遮飲酒者為防因此犯性罪故。


僧祇四受五分五受四分亦五等


若准南山業疏乃云僧祇八受謂自然善來五十
八二十遣信曾歸也五分十二受一自然二一語
三二語四十一眾五破惡見實六第一受具七善
來八三語九八敬十羯磨十一二十僧十二遣信
也四分僧尼各五有十一善來二破結三三語四
邊方五人五中國十人此五是僧也一八敬二二
[012-0374b]
十眾三遣信四小年曾歸五邊方十眾此五是尼
也若約僧尼同名善來及以羯磨收於五人十人
等則僧尼十種但成五種耳又十誦有十受一自
然無師戒即佛也二自誓如付法藏中自誓之時
身口律儀森然具也三得道如五人也四論義五
善來六三歸七五眾八遣信九八重十羯磨也。


復有多伽見母等論明受不同


多即薩婆多論也伽即摩得勒伽也見即善見律
毗婆沙也母即毗尼母經也滅諸惡法名為毗尼
能決了正義不違經所說名為母經亦名毗尼母
論也摩得勤伽此云智母入此三昧作論申經是
故云也薩婆多論云七種受戒一者見諦受戒二
者善來得戒三者三語得戒四者三歸受戒五者
自誓受戒六者八法受戒七者白四羯磨受戒於
七種中見諦得戒唯五人得餘無得者善來得戒
三語三歸佛在世得滅後不得自誓得戒唯大迦
葉一人而巳八法得戒唯大愛道一人而得白四
羯磨佛世滅後悉皆得也摩得勒伽云十種受戒
一無師二自言三見諦四問答五三歸六五眾七
十眾八二部僧九八重十遣信也善見律毗婆沙
云善來得戒三歸得戒受教得戒答問得戒受重
法得戒遣使得戒八語得戒白四羯磨制十僧得
戒等善來即陳如等受教即迦葉是答問即須波
迦沙彌是受重即波闍波提受八重得戒也八語
[012-0374c]
即於比丘尼得白四巳至比丘僧又白四故白四
得戒此是而今常所用也毗尼母經云五種受具
名為比丘一者善來比丘即得受具二者三語即
得受具三者白四羯磨名為受具四者佛勅聽受
具即得受具五者上受具何以故以佛在世不受
戒者直在佛邊聽法得羅漢者名上受也此是比
丘五種受戒若比丘尼亦有五種受具一者隨師
教而行名為受具二者白四羯磨而得受具三者
遣使而得具戒四者善來而得受具五者上受具
又云能成就不能成就不作一切諸惡是名受具
又於毗尼藏中撰擇是非能信行故名為受具又
能成就斷五蓋法名為受具能除覺觀亦名受具
能捨愛著禪心亦名受具能捨苦樂憂喜亦名受
具能過四空亦名受具又受三歸五戒亦名受具
受八齋法亦名受具受沙彌十戒亦名受具又分
受戒亦名受具又能白業觀者亦名受具又能成
就種性地亦名受具種性地者有人在佛邊聽法
身心不懈念念成就因此心故豁然自悟得須陀
洹須陀洹者乃是善法之種性也四果四向第八
地見諦地薄地離欲地巳作地乃至無師獨覺悟
者皆名受具成就六度亦名受具善語亦名受具
三歸名為三語也學者應知三乘受具其文在斯
雜心有十種一自起二受師教即自誓也三超昇
即五比丘也四問樂即須陀耶也五三歸六善來
[012-0375a]
七五人八重法即八敬也九遣信十十眾也俱舍
有十種一自然二入正定聚三信受大師語四問
答五三歸六善來七信受八尊法八遣信九持律
為五十中國十眾也明了論有七僧四尼三也一
善來二三歸三略羯磨四廣羯磨五善來六遣信
七廣羯磨更加獨覺有量佛無量則有九種也輔
行舊本多伽字下更有一箇心字者即雜心論十
種也又順正理論亦明受戒不同今不錄之也。


十誦初云自然今云佛唱善來比丘等


十誦律云佛無師自然得具足戒禪波羅蜜亦云
一自然得戒即佛是無師自發故當知此文同十
誦也今止觀云佛自言善來比丘自然巳得戒者
須知此文同入大乘論也故入大乘論引毗尼毗
婆沙中說有十種受具足戒何者為十佛自言善
來比丘自然巳得具足戒乃至第十具在論中今
不煩錄以此觀之十誦自然約佛得戒而說止觀
準入大乘論約弟子得戒而言學者若乃不知引
彼入大乘論誠難和會止觀之文後賢更撿諸文
如何。


止觀云邊地第五


有人云而今持律者皆謂此文誤也合云五人矣
若見十誦十受之文方知止觀勝寫彼義豈是誤
哉乃是五中之一耳須是第五律師可從此人受
戒餘但是數而巳言第五律師者一誦戒至三十
[012-0375b]
二誦至九十三誦比丘戒本四誦二部戒本第五
廣誦二部律也余謂止觀全引入大乘論十受之
文邊地第五乃是論中第九受文第十即是中國
十僧受文何得謂之若見十誦十受之文方知止
觀瞻寫彼義耶然輔行中亦云今文十受正出十
誦兼用婆沙師義故有一二不同之相乃至又云
故知初文即是自然故知今文不專一部等此乃
荊谿亦失撿於入大乘論十受之文故致斯誤耳
若準南山業疏之意則中國十人邊方五人皆須
持律故云作業藉緣緣乖業敗非假持律焉得遂
成故南山宗不約第五羯磨師為持律也以南山
業疏亦不引入大乘論十受之文故也故不同於
止觀專依入大乘識十受之文矣。


輔行云若準四分只是邊方白木調外


調字平聲四分律云東方有國名白木調南山云
謹按梁時貢職圖云西蕃白木條國來此貢獻是
則此在彼東也而邊僧既多用本開法律結正罪
必無僧可得準用無過矣四分又云南方有塔名
靖善塔外便聽西方有國山名一師梨仙人種山
方外便聽北方有國名柱方外便聽如是等方外
聽持律五人得受具戒是則四方皆有邊方也言
四分者初分說比丘戒二分說尼戒并受戒揵度
等三分說安居揵度等四分說房舍揵度等一部
律文有四分耳言五分者亦一部律文有五分初
[012-0375c]
分說比丘戒二分說尼戒三分說受戒四分說滅
諍法五分說破僧法十誦亦然律中具列第一誦
乃至第十誦也人多未曉故茲示耳。


修伽陀


亦云阿耨多羅又云修伽度此方翻為善逝也。


謂百罵舉受懺請安恣


一者百歲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當起迎逆禮拜
問訊請令安坐二者比丘尼不得罵謗比丘三者
比丘尼不得舉比丘罪過比丘得舉說比丘尼罪
過四者式叉摩那巳學於戒應從眾僧求受大戒
五者比丘尼犯僧殘戒應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
那埵六者比丘尼半月內當於僧中請受教人七
者比丘尼不應在無比丘處夏安居八者比比尼
夏末當詣僧中求自恣人此準南山律鈔引示之。


是尼端正等


十誦云迦尸國女端正殊好價直半國大臣大官
求之不得此女遂乃發心出家諸有惡輩皆集議
云若受戒時我於路中須奪取矣諸尼聞巳不知
云何乃往白佛佛言從今聽此牟迦尸尼遣使受
於具足戒也遣使之辭具在律文今不煩錄。


亦名十二語三白四故


初在尼中白四巳次詣比丘中白四後還尼中又
白四也即以白四名為語也舊譯皆然若準南山
業疏但云八語耳故云遣信八語即二十眾僧尼
[012-0376a]
俱白四也則使尼迴時但騰僧命即便得戒更無
第三白四故也以善見律毗婆沙但云八語得戒
耳若準禪波羅蜜云後還尼寺為其受戒則是十
二語也業疏又云論義者如增一中佛令須陀耶
解有常色等義說法無滯又無怯弱善見云七歲
與問答受也。


六和十利


一同戒二同見三同行四身慈五口慈六意慈此
六並皆外同他善故云六和也律云一攝僧二令
僧歡喜三令僧安樂四令未信者信五令巳信者
增長六難調者令調七慚愧者得安樂八斷現在
有漏九斷未來有漏十令正法久住此十無非有
益于眾故云十利也。


作單提悔


九十波逸提名單提也異於三十尼薩耆波逸提
焉若據罪體同一品懺以三十因財事生犯貪慢
心強到捨入僧故分三十名尼薩耆也尼薩耆者
此云捨也波逸提者此云墮也墮在燒煑覆障地
獄故也故云是物應往僧中捨波逸提應悔過也
若單提者但有悔過而巳矣。


性罪不滅


且約作法懺說故云性罪不滅耳若約取相懺者
則性罪不存也故禪波羅蜜及光明文句皆說作
法懺成違無作罪滅而償命猶在取相懺成非但
[012-0376b]
違無作罪滅而性罪亦除若無生懺能滅無明根
本豈有其餘枝條耶。


殺人盜五犯婬三趣


若殺人方便不死犯蘭若殺非人若畜生有智解
人語變形方便殺者並犯蘭不死者吉羅殺不能
變形畜生犯提實人人想犯夷非人想疑犯蘭若
誤及無害心並不犯也盜五錢若過犯夷方便及
減五錢犯蘭不得者犯吉教人盜彼若得物俱犯
夷若受教者自取異物若異處取物取者犯夷教
者犯蘭若為取物使無盜心教波羅夷受使者不
犯若教人取物謂遣盜取受教者犯重教者無犯
有主想犯重若疑犯蘭無主物有主想疑犯蘭不
犯者與想取巳有想糞掃想暫取想親厚意想者
是也又盜分四主三寶一也人二也非人三也畜
生四也此四結罪荖分並在律鈔中犯婬三趣者
即婬通三境也人一也非人二也畜生三也非人
即天子鬼神等又有五種婦童女二形黃門男子
也據報則男女二形據處則女人三道即大小便
道及口男子但二道於此二三入如毛頭犯重若
方便欲行不成犯蘭若教行而作教者蘭不作犯
吉除比丘及尼餘眾相教作不作並犯吉若屍半
壞及俱壞若骨間若地孔泥孔行婬並蘭若道作
道想若疑若非道想並夷若非道道想道疑並蘭
比丘尼夷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吉羅滅擯不犯
[012-0376c]
者若睡不覺知不受樂無婬心是也俗非巳妻及
非道等並邪婬也妄對人趣稱過人法前人知解
犯重人不知者犯蘭若云天龍等來供養我欲向
此說乃向彼說等皆重自言是佛天人師等犯蘭
若對不能變形畜生說過人法者犯吉不犯者增
上慢及業報得或笑說疾說屏說欲說此錯說彼
等是也又實得道而向白衣說過人法言我見是
我知是等犯提實得說尚招愆違想故當重罪也。


多論亦明犯五八十中重障具足戒


南山引薩婆多論云若受者在家受五戒八戒出
家受十戒隨五戒破一重受八戒不得乃至不得
受具足及作和尚即十三難中初難所攝又云邊
罪難者謂先受具戒毀破重禁捨戒還來欲更受
具此人罪重名為佛海邊外之人不堪重入淨戒
海也乃至準論白衣五戒八戒沙彌十戒破於重
者同名邊罪也又云若在家受五戒八戒隨破一
重此人於後若乃出家不得戒也。


相部對內雖異於此其如南山有教可憑


相部即相州礪律師也出四分律疏十卷羯磨疏
三卷南山亦曾登其門下部者州也亦取部領部
署之義也對內之說尋文未見恐以五八等俗眾
為外沙彌等道眾名為內也荊谿依會稽開元寺
曇一律師習毗尼曇一乃依礪師律疏宣師律鈔
詳略異同自著發正義記十卷明兩宗之踳駁發
[012-0377a]
五都之鈐鍵所以荊谿有茲與奪也以至下文亦
斥南山準此可知。


成論云若人入不善心無記心無心亦名持戒


彼料簡無作云問何法名無作答因心生罪福睡
眠悶等是時常生是名無作如經中說若種樹造
井等是人所為福晝夜常增長問有人云作業現
可見如禮拜布施殺害等是應有無作業不可見
故應無答若云無無作則無離殺等法問離名不
作不作則無法答因離殺等得生天上問不以離
不殺故生天以善心故答不然如經中說精進人
隨壽得福多隨福多故久受天樂若但善心云何
能有多福是人不能常有善心故又說種樹等福
常增長又說持戒堅固若無無作云何當說福常
增長及堅持戒又非作即是殺生作次第殺生法
生然後得殺罪如殺人殺隨殺時殺者得罪故知
有無作又意無戒律儀所以者何若人在不善無
記心無心亦名持戒故知爾時有無作也所言不
善無記心無心者薩婆多明此四心得戒云白四
羯磨巳相續善心戒色成就是名善心中得戒也
若先次第法中常生善心起諸教業白四羯磨時
或起貪恚等念於此心中成就戒色是名不善心
中得戒也以本善心善教力故而得此戒非不善
心力也先以善心起於教業白四羯磨時或睡或
眠或於眠心而得戒色是名無記心中而得戒也
[012-0377b]
先以善心起於教業白四羯磨時入滅盡定即於
此時成就戒色是名無心中而得戒也無心有五
一入無想定二生無想天心想不行故三入滅盡
定四悶絕五重睡不夢記中又云無作一發無捨
失緣終訖一形相續恒起四心三性始末恒有等
者釋曰一發者即作戒落謝無作續起也對此名
始終至四捨此名末也其體不失故云恒有四心
即受想行識也今文中云加無心也三性善惡無
記也一發之後在四心三性中恒存不假因緣構
辨故云不藉緣辨也是則作戒纔謝續起無作即
以非色非心為體終盡一形也四分與雜心說四
時捨戒一命終二作法三斷善根四二形生四卷
毗曇加法沒時捨為五也無二根生捨有犯戒捨
故四分中罷道還家須作法捨不作法者戒體還
在若乃犯重亦不失戒以餘支餘境猶轉如故也
若根轉者男根轉為女根則懸發尼戒女根轉為
男根則懸發比丘戒故根轉者不因二形也成論
云比丘轉根不失律儀當知不以轉根而捨有人
謂之轉根捨者是事不然若大乘戒二緣則捨故
戒疏云捨菩提願增上煩惱犯於十重其體則廢
若無此二至佛乃廢瑜伽論中亦同此說文句補
注曾巳辨之。


小乘經論共立三聚乃至小乘戒體是第三聚且依
經部若有部中還用色為無作戒體
[012-0377c]


章安釋大經念戒中文雖無形色而可護持云此
有三釋一僧祇部謂無無作色故自無無作無作
亦無色但有其心故云而可護持二薩婆多謂無
作是色即數人所用故自有無作而復有色色非
質礙而有無教假色故須護持三曇無德部成論
所用無作是非色非心如此等說皆是諍論數人
云色是十一種色非色即心心數法非色非非色
即十四不相應行論人云色是十四色非色只是
心非色非非色即無作南山云今依本宗成論無
作戒者以非色非心為體非色者非塵大所成非
心者非緣慮之心作戒體者用身口業思為體論
其身口乃是造善惡之具何以故如人無心殺生
不得殺罪故知以心為體文云三種業但是心離
心無思無身口業若以色為體是義不然十四種
色悉是無記非罪福性也十四色者五根五塵四
大也十一色者五根五塵并無表也六卷毗曇云
色有二種一微塵積聚色謂眼耳等十二非微塵
積聚色名為無教色法入所攝也雜心論云無作
假色當知假色即無教色不同微塵積聚實色眼
耳等十也若大乘中無作假色為戒體者準此思
之餘如玄籤補注中辨。


然大乘中雖以心性而為戒體


梵網戒疏以色為體今文以心為體若色若心並
是大乘戒體故也故戒疏云不起而巳起則性無
[012-0378a]
作假色法鼓經中但明色心無第三聚觀心論疏
謂梵網十重四十八輕正防意地故以心為體也。


式叉迦羅尼此名為學


四分律戒本云式叉迦羅尼義翻為應當學此罪
微細持之極難故隨學之以立名也亦云突吉羅
此云惡作身名惡作口名惡說第五篇是突吉羅
故云別在第五若前四篇亦有方便是突吉羅故
云通約諸篇下文具明突吉羅也。


謂偷蘭遮為前眷屬此語因蘭以能為重罪前方便
故十三僧殘列在重後等


偷蘭遮者善見律翻為大障善道也後墮惡道體
是鄙穢故又翻為大罪亦云麤惡也此語因蘭者
如婬重戒有四一遠方便謂行淫時先起心未動
身口但責心悔其罪即滅二次方便謂動身口就
彼說欲作此須對人懺其罪方滅此之二罪皆吉
羅也三近方便謂至彼人邊或欲摩觸其身未交
此是偷蘭遮期行婬事故摩觸非為戲樂故成偷
蘭遮不成僧殘此罪對人懺方得滅也四身交是
根本罪也前三為成第四重罪故也今云因蘭即
前三中第三是也亦云從生蘭也若果蘭者即獨
頭蘭也亦名為正也正即果蘭亦名自性獨頭也
從即因蘭亦名從生方便也謂初二篇下方便也
若依十誦初篇生重是近方便應一切僧中悔也
若初篇生輕二篇生重應界外四比丘眾中悔也
[012-0378b]
若僧殘生輕應一比丘前悔若自性獨頭蘭亦分
三品謂盜僧食十方現前物偷四錢及非人重物
等即上品也破羯磨僧盜三錢巳下僧私之物等
即中品也畜用人髮剃三處毛灌下部露身行著
外道衣畜石鉢食生肉血等嗔心裂破三衣及鉢
并破塔等即下品也偷蘭一聚罪通正從體兼輕
重七聚六聚並含偷蘭或在上下抑有由也律中
或次僧殘後者由是戒分所攝罪名重也如初二
篇遠近方便及獨頭正罪即破僧盜四之類也或
在提舍尼下者則是威儀所收罪名輕也如第二
篇遠方便及輕獨頭罪即裸身用髮等是也蘭分
三品戒分所收以夷殘蘭過相麤現故罪名重者
即上中二品蘭也初二篇近者即初篇近是上品
蘭及初篇次二篇近中品蘭也獨頭非二篇生者
此蘭既重故在二篇之下威儀者約戒相輕細為
言也二篇遠遠即是次裸身等此蘭既輕故降在
第五也言從生者從二篇下生也即上品蘭也生
輕者即次方便也生重者即近方便也此中品蘭
須出界外懺之也若下品蘭即在界內對一比丘
懺也言自性者不從二篇下生也獨頭者非方便
也又假吉成亦名果蘭也言僧殘者具云僧伽婆
尸沙也僧伽僧也婆尸沙殘也若犯此罪垢纏行
人非全淨用有殘之罪由僧除滅所以名為僧殘
者矣所言餘者如後釋者準釋籤捨墮巳下及諸
[012-0378c]
經所制之戒皆名餘戒也若依經文五支戒後又
云戒有二種一性重戒二息世譏嫌戒即是不作
販賣及邪命等也。


具如釋籤和會同異


論不缺戒即大經禁戒是根本業支論不破戒不
穿戒即大經清淨戒善戒是前後眷屬支論不雜
戒即大經不缺戒是非諸惡覺覺清淨支論隨道
戒無著戒即大經不析戒是護持正念支論自在
戒智所讚戒隨定戒具足戒即大經大乘戒不退
戒隨順戒畢竟戒具足諸波羅蜜戒是迴向無上
道支若但以論十對大經十者論不缺戒即大經
禁戒論不破戒即大經清淨戒論不穿戒即大經
善戒論不雜戒即大經不缺戒與論不缺名同意
別論取缺壞不任故對根本經取微有缺損故對
不雜論隨道戒無著戒即大經不相戒論智所讚
戒即大經大乘戒論自在戒即大經不退戒隨順
戒論隨定戒即大經畢竟戒論具足戒即大經具
足諸波羅蜜戒但依此對自見悞文亦不須改。


不雜戒云凡夫入定能持得者且約有宗若據餘部
餘心亦得


成論云問有人言入定時有禪律儀出定則無是
事云何答出入常有是人得實不作惡法與破戒
相違常不為惡善心轉勝故應常有問若禪無色
中無破戒法以何相違名善律儀答法應如是諸
[012-0379a]
仙聖人皆得善律儀若以破戒相違故有律儀者
則但應從可惱眾生所得善律儀有如是咎所以
不然。


淨名疏引時二比丘犯婬殺等


亦如勇施犯重之後悟無生忍于今成佛之因緣
也故淫業障經云過去無量劫時無垢光佛入涅
槃後有一比丘名曰勇施以乞食故乃與女人行
婬欲事以迷惑故復以毒藥與此女人令殺其夫
所以乃犯婬殺重罪勇施於是心生悔過遂乃往
詣鼻掬羅菩薩所發露求懺時鼻掬羅菩薩即為
顯現勝神通力現神通巳乃為說法具明諸法本
性空寂離諸妄想是時勇施因聞法故于時即悟
無生法忍佛告文殊往昔菩薩鼻掬羅者即今彌
勒菩薩是也彼時比丘悟無生者即寶月如來也
現在西方過恒沙界成等正覺巳上私略彼經大
意因此須知持戒犯戒得報之說大乘本生心地
經云堅持上品清淨戒超居自在為法王中品受
持菩薩戒福德自在轉輪王下上品持大鬼王一
切非人咸率伏下中品持禽獸王一切飛走咸歸
伏於清淨戒有缺犯由戒勝故得為王下下品持
琰魔王處地獄中常自在雖毀禁戒生惡道由戒
勝故得為王以是義故諸眾生應受菩薩清淨戒
受菩薩戒設使有犯尚乃為王準此文也然聖人
本意欲令眾生乘戒俱急耳。
[012-0379b]


南山引十八法中毗尼與律二名不並


律鈔中云毗尼此翻為律即四分十八法中毗尼
及律二名不並十八法者四分云法非法律非律
犯不犯若輕若重有殘無殘麤惡非麤惡常所行
非常所行制非制說非說又云毗尼非毗尼是則
言律處不言毗尼言毗尼處不言律良由華梵互
舉耳故云二名不並也今略引論釋十八法邪正
之相薩婆多云調達以五法誘諸年少非法說法
者五法非法說言是法法說非法者八聖道是法
說言非法非律說律者五法非律說言是律律說
非律者八聖道是律說言非律非犯說犯者佛不
制心戒而說心起三毒即是犯戒犯說非犯者不
制剃髮翦爪佛說犯戒而言爪髮有命有剃爪不
犯輕說重者如優鉢羅龍以摘樹葉故不肯懺因
此便言殺一切草木是重重說輕者見須提那達
尼吒等以先作故不得重罪因此便言婬盜是輕
有殘說無殘者下之四篇犯則有殘而言無殘無
殘說有殘者四重犯則無殘而說有殘常所說法
說非常所說法者八聖道是常所用法而說非是
常所用法非常所用法說是常所用法者五法是
非常所用法而說是常所用法四禁是輕餘篇言
重此名非教而說是教四禁是重餘篇是輕此名
正教而說非教言五法者五分云一不食鹽二不
食乳三不食魚肉四乞食五春夏八月日露坐十
[012-0379c]
誦云一著納衣二乞食三一食四露地坐五斷魚
肉四分云一乞食二糞掃衣三露坐四不食蘇鹽
五不食魚肉此五並皆盡形壽斷南山云毗尼翻
為滅者此從功能為名終非正譯故以律翻之乃
為正義也尸羅此翻為戒波羅提木叉此翻處處
解脫戒疏云尸羅翻為戒戒有何義戒義訓警也
警䇿三業遠離緣非明其因也如古所傳防非禁
惡以解於戒然戒通善惡諸經論中多從善戒約
義得名故智論云尸羅翻為性善此從體說如心
論善生云別解脫調伏等此從心說又諸論中作
無作戒此從業說或云清涼迮隘上天此從喻說
或云以戒自觀說是戒經此從教說但偏善行不
通惡性應如成論善生所明善惡二戒互受互忘
功用齊倫名義無別止得通解戒為禁也何以知
之若解善戒善法禁惡警持不起若解惡戒惡法
禁善護攝不生以斯義求想無惑矣波羅提木叉
此翻解脫如論所引道戒名解脫事戒名別脫隨
分果得寄以明之以道性虗通舉法類遣不隨緣
別但名解脫事戒不爾緣別而生緣通萬境行亦
隨徧持行凌犯則名得脫餘非未行不名解脫律
者法也從教為名斷割重輕開遮持犯非法不定
以正翻之俗有九流法流其一故世付法皆約刑
科道與俗違刑名乃異至於處斷必依恒法故使
律字彳旁兼聿為取筆也處斷決正非筆不定即
[012-0380a]
法家之象致唯以律而翻之也。


蕭何以為九章


史記云漢高祖曰吾與諸俟約先入關者王之吾
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
抵罪抵至也除秦酷政但至於罪也秦法一人犯
罪舉家及鄰伍坐之三章殺人一也傷人二也盜
三也漢書刑法志云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蠲削
煩苛兆民大說其後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
法不足以禦姦於是相國蕭何[打-丁+鹿/木]庶秦法取其宜
於時者作律九章[打-丁+鹿/木]居運切摭之石切謂收拾也
蕭何定律除參夷連坐之罪增部主見知之條益
事律檀興[病-丙+殷]戶三篇合為九篇叔孫通益律所不
及傍章十八篇張湯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朝律
六篇合六十篇又下文云大經三十三者誤也文
在三十四卷耳。三大部補注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