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3 法華經三大部補注-宋-從義 (master)


天台三大部補注卷第四

妙經 文句 文句記


永嘉沙門釋 從義 撰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秦凡有四一亡秦二前秦三後秦四西秦乞伏今
即後秦姚氏也三藏經律論也法師弘法之師也
鳩摩羅什此云童壽龜茲國人龜茲音丘慈其父
本天竺人家世相國祖父達多倜儻不群什父鳩
摩羅炎聰明懿飾不嗣相位乃自出家東涉葱嶺
時龜茲國王聞甚敬之王有妹年二十才悟明敏
遂以妻之生什及弗沙提婆什七歲出家日誦三
萬二千言九歲同母至罽賓彼有法師曰磐頭達
多三藏九部莫不精明從旦至中手寫千偈從中
至暮口誦千偈什乃師之什年十二同母至月支
北山有一羅漢見乃云常當守護此沙彌年三十
五若不破戒當大興佛法與毱多無異若戒不全
只是才明法師而巳什母自證三果乃之天竺臨
行之日謂什云方等深教應大闡真丹唯爾自身
無利益耳什云若使大化流傳雖爐鐵苦而亦何
恨什反龜茲悟大乘法其磐達多乃師於什于時
前秦符堅僣號關中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奏云
有星現外國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曰
朕聞西域有羅什將非是邪後乃遣驍騎將軍呂
光等七萬兵西伐龜茲光乃得什見什年少乃以
龜茲國王女妻什什被逼故遂虧其節及光至涼
[004-0188a]
州而符堅巳為姚萇所害於是僭號關外及萇卒
子興立弘始三年三月有連理樹生于廟庭逍遙
園葱皆變為[蓲-品+?][蓲-品+?]昌待切香草也連理樹者上下
合生中間兩枝別上也祥瑞既現姚興西伐呂隆
方迎得什入關以其年十二月至長安譯諸經論
姚主謂什云大師聰明若一旦死後世法種無嗣
遂以伎女逼令什受什自此不住僧坊別立屋舍
每至講說先立喻云譬如臭泥生淨蓮華但釆其
華勿取臭泥什臨卒日云若所傳無謬者使焚身
後舌不焦爛什以偽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
卒以火焚之唯舌不焦奉詔者詔上命也釋名云
詔照也照人闇使昭然也亦告也教也譯者傳言
也易也變易西音使同秦語也周禮有象胥傳言
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記云故云文即是字為二所依名詮自性句詮差別


成唯識論第二卷中有此文也百法鈔云文者文
身文無自性依字假立若無改轉之義斯乃但名
為字若一字巳上有所改轉詮得差別即名為句
即由此詮自性差別之時望於名句能為所依故
名為文文體雖即是字要與二為所依有改轉義
方號為文若不與二為所依又無改轉之義但名
為字名詮自性者謂諸法自性也即一切有為無
為有漏無漏色心假實局附自體皆名自性詮此
自性號之為名即不局一字二字但有詮自性者
[004-0188b]
總說為名若一字成名如言眼耳鼻舌地水火風
等若二字成名如勝解精進等若三字成名如毗
耶離等言句詮差別者即諸法自體上有不同之
義名為差別亦通有漏無漏等即二字巳上但詮
差別者皆名為句且二字句詮差別者如云佛眼
若但言眼即唯詮眼自性今既於眼上加佛字即
是詮眼之差別矣若云有漏眼即三字成句詮差
別也顯揚聖教論問名者何義答目種種事令世
共知故又能令意作種種相故又由語言所傳述
故問句者何義答攝受於名究竟顯了不現見義
故問文者何義答顯發名句故百法等論聲是色
蘊名句文三心不相應行蘊所攝今則置之故云
不論色行等也今家所立文句為題義亦難見具
如金光明文句新記中注解。


彼都人士出言成章


毛詩小雅魚藻之什第五篇都人士五章章六句
之詩也古者長民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
則民德歸壹傷今不復見古人也乃作此詩而勅
之詩云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
毛傳云彼彼明王也鄭玄箋云城郭之域曰都古
明王時都人有士行者冬則衣狐裘黃黃然取溫
裕而巳其動作容皃既有常吐口言語又有法度
文章疾今奢淫不自責以過差。


文句云金陵
[004-0188c]


昇州地號也玄義云昔於建業始聽經文者建業
昇州水名也別傳云瓦官開玄義妙玄云江陵聞
玄義者大師談妙非止一處妙玄自約章安所聞
而說故與別傳無違昇州古之楊州也。


丹丘


吳會須知云台州郡有丹丘驛天台山賦云覩靈
驗而遂徂忽乎吾將行仍羽人於丹丘尋不死之
福庭注云見此山靈驗神思遂往而忽行也仍因
也羽人仙人也言因仙人於丹丘尋求不死之庭
謂求仙之處也。


記云南岳


衡州山名也。


江陵


荊州郡名也破古不全我巳者巳字當為已字故
下句云削乃唯在於已或作破古不全為句讀者
非也。


繁芿


繁謂繁多繁長芿謂草芟其陳者又生新者。


率爾


論語云子路率爾而對注云率爾先三人對也今
謂輕率聊爾也慈恩玄贊云首稱妙法蓮華經者
藻宏綱之極唱旌一部之都名法含持軌綰群祥
以稱妙華兼秀發總眾美而彰蓮如此釋題比夫
天台甚為殊隔釋題率爾豈誣也哉。
[004-0189a]


固蔽


固即蔽也論語云學則不固注云固蔽也。


樞楗


樞本也爾雅云樞謂之椳郭璞云門戶扉樞也椳
郁回切楗關楗與鍵字同。


叡公


羅什弟子僧叡法師謙虗內敏博通經論有二十
八品生起次第。


方鏡


鏡鑑也。


淆混


濁水也。


學舍養宮並非今意


禮記明堂云米廩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
也瞽宗殷學也頖宮周學也注云庠序亦學也庠
之言詳也於以考禮詳事魯謂之米廩虞帝上孝
今藏粢盛之委焉序次序王事也瞽宗樂師瞽矇
之所宗也古者有道德者使教焉頖之言班也於
此班政教也故云學舍矣養宮者禮記內則云凡
三王養老皆引年八十者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
養庶老於下庠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
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周人養
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凡
養老五帝憲注云憲法也養之為法其德行也三
[004-0189b]
王有乞言注云有讀為又又從之求善言可施行
也五帝憲養氣體而不乞言有善則記之為惇史
三王亦憲既養老而後乞言亦微其體皆有惇史
注云惇史史孝厚者也文王世子云設三老五更
群老之席位焉注云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
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養之示天下之孝弟
也各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也白虎通云王者
父事三老兄事五更雖天子必有尊也不正言父
兄者何也老者壽考也欲言所令者多也更者更
也所更歷眾也。


爾雅


顏氏家訓云周公所作郭璞云興於中古東西牆
謂之序者此是爾雅文也別內外者此是郭璞注
文也。


古人章疏以胤音之


引字去聲胤字與引字同韻故以音之而此胤字
自訓繼嗣非弄引義也。


亦如大經至謝公加也


初道猛法師自天竺唯得五品一壽命二金剛身
三名字功德四如來性五大眾問共曇無纖譯為
二十卷河西國王沮渠蒙遜又遣使往天竺再得
八品一病行二聖行三梵行四嬰兒行五德王六
師子吼七迦葉八陳如又譯為二十卷并前乃成
四十卷一十三品傳於北方號為北本至于宋朝
[004-0189c]
文帝勅道場寺慧觀烏衣寺慧嚴康樂縣令謝靈
運治定乃就壽命品加序品純陀品哀歎品於如
來性品加四相品四依品邪正品四諦品四倒品
文字品鳥喻品月喻品菩薩品凡十二品并前十
三品成二十五品製三十六卷傳於南方名南本
也言純陀者名也六卷云華名子純子之與陀二
文互出舊云本名純陀後大眾稱德號為妙義今
謂不然純陀是西音妙義乃此語先立嘉名為最
後作瑞所以大眾稱美是故不應名德兩分也。


至安公來始分三段


道安法師常山扶柳人姓衛家世英儒于時秦主
命僧講楞伽經講者平讀其文都無分節秦主曰
朕聞佛法玄微經文奧賾賓主起復師資答問必
有次序如何直解略無利判乎諸僧無對由是聲
流四方安公其時在於襄陽聞而歎曰何以吾徒
同受斯耻遂將佛經文無豐約皆判為三分安公
雖作三分判經大眾尚或未之信也及夫西域親
光菩薩造佛地論彼論釋經果分為三一教起因
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此與序正流
通而無異也。


西京賦云人生幾亡


文選東都賦亦云往者王莽作亂天人致誅六合
相滅于時之亂生民幾亡注云幾近也。


文句云梵網
[004-0190a]


菩薩戒疏云佛觀大梵天王因陀羅網千重文彩
不相障礙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目一一世界各
各不同諸佛教門亦復如是莊嚴梵身無所障礙
從譬立名總喻一部所證參差不同如梵王之網
也。


佛說貫散


四分律云如種華散置案上風吹則散何以故無
線貫穿故是則有線貫之乃不散矣又修多羅有
翻之中第四翻線線能貫持如貫華也今此乃以
長行之說如散華偈頌之說如貫華耳。


增一等


此文亦出薩婆多論五分律云集一切長經為長
含集不長不短經為中含集一切雜說經為雜含
集一切從一法至十法為增一阿含阿含此云無
比法亦云教法阿毗曇此云對法又云無比法。


記云毱多五弟子等


具云優波毱多西域記云烏波毱多此翻近護毱
渠竹切五弟子者佛滅度後一百餘年育王設會
上座他鞞羅立義摩訶僧祇大眾不同分為二部
後上座部更生二部謂雪山薩婆多雪山絕後薩
婆多更習僧祇生三部謂彌沙塞曇無德迦葉遺
及薩婆多僧祇為五部大集經中預指五部宗輪
論中廣分別說。


唐三藏
[004-0190b]


玄弉法師也。


提婆設摩


提婆設摩即阿羅漢未聞翻譯。


隨時未有


隨應作隋。


迦多演尼子


眾經音義說舊云迦旃延子從姓為名有云迦多
衍那聲之轉也西域記云迦多衍那佛滅度後第
三百年出造發智論舊云迦旃延訛也此發智論
文義具足傳習之者號為身論以餘六論各辨一
支有異於身名為足論從喻以立身足者耳。


鏡中破云


北地法華鈔引鏡水云又秀法師有法華圓鏡豈
其是邪。


又成論云如六足阿毗曇說者


句故彼論云地獄報業者如六足阿毗曇樓炭中
廣說今不用地獄業之文但引六足阿毗曇耳。


阿輸柯王


西域記云阿輸迦此翻無憂舊云阿育王。


文句云其餘品各有處分


論文末云如向處分如向者如前也處者所也分
字平聲即如前所分也故論云自此巳下為七種
具足煩惱眾生說譬喻對治七種增上慢一者求
勢力人二者求聲聞解脫人三者大乘人四者有
[004-0190c]
定人五者無定人六者集功德人七者不集功德
人七種上慢顛倒求功德上慢以世間諸煩惱熾
然而求天人妙境界報對治此故說火宅喻聲聞
人一向上慢我乘與如來乘無別對治此故說窮
子喻大乘人一向上慢無別聲聞支佛乘對治此
故說雲雨喻實無而有上慢人以有世間三昧實
無涅槃生涅槃想對治此故說化城喻敗亂心實
無有定過去有大乘善根而不覺知對治此故說
繫珠喻有功德人說大乘法而取非大乘對治此
故說髻珠喻無功德人於第一乘不集善根說第
一乘不取為第一對治此故說醫師喻乃至云自
此巳下示現法力修行力五門示現一證二信三
供養四聞法五讀誦持說四門彌勒品中示現一
法門常精進品中示現一證者如經說是如來壽
命長遠等二信者如經八世界眾生得三菩提心
三供養者如經是諸菩薩得大法利雨曼陀羅四
聞法者如隨喜品說一法門常精進品示現者謂
讀誦書寫等持者有三法門如法師品安樂行品
勸持品等廣說法力說力者有三法門神力品示
現一出廣長舌二謦欬聲三彈指令修行者覺悟
故行苦行力者藥王品示現教化眾生行苦行者
妙音品示現教化眾生護諸難者觀音品陀羅尼
品示現功德勝力者嚴王品示現護法力者普賢
品及後品中示現。
[004-0191a]


記云於序成就又有二種


二者示現自在功德成就故如經王舍城勝餘一
切城舍故耆闍崛山勝餘諸山故顯此法勝故。


下六成就各有分節


第二眾成就有四一數謂大眾無數二行謂聲聞
修小乘行菩薩修大乘行三菩薩隨時示現四出
家人威儀一定皆是羅漢故第三欲說法時至成
就列十七種異名第四威儀住成就以至于第七
答問成就如論廣說。


歎法師功德分


論云如來法師功德成就故。


智眾定疑分


論云自此巳下依三義示現一決定義二疑義三
依何事疑如經爾時大眾中等。


斷疑分


論云斷四種疑一何時說謂佛如來於何時起種
種方便為斷此疑是故經云諸佛出於五濁等。


河西如本傳


僧傳云道憑者亦是當世法匠而執性剛忤論者
少之。


江東瑤


宋朝吳興小山法瑤姓楊河東人少而好學尋問
萬里撰涅槃法華大品等疏春秋七十有六其時
又有曇瑤法師。
[004-0191b]


講三論


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光宅


梁朝光宅寺法雲法師具如玄籤補注辨。


雷同


禮記云毋雷同注云雷之發聲萬物無不同時應
者人之言當各由巳不當然也孟子云人無是非
之心非人也。


鑽仰


論語顏回歎仲尼云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夫子循
循然善誘人。


問津


論語云長沮桀溺耕孔子過使子路問津焉注云
津濟渡處也。


歧道


爾雅云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注云歧道旁
出也。


逵徑


爾雅云九達謂之逵注云四道交出復有旁通也。


曇鸞北齊人


有北齊有南齊江南是南齊河北是北齊鸞或作
巒未詳氏族鴈門人也年六十七魏興和四年卒。


文句云若過若不及


論語云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
[004-0191c]
不及曰然則師愈與曰過猶不及注云俱不得中
今借彼語以斥二家。


廬山龍及齊中興印


齊中興寺僧印法師姓朱壽春人依廬山慧龍受
法華義龍師當世著名播於法華宗旨印公雖學
該眾典而偏以法華著名講法華二百五十二遍
廬山在江南南康軍廬山記云匡裕出於周威王
時生而神靈隱淪潛景廬于此山俗稱廬君是故
其山取以為號。


玄暢


齊朝玄暢法師姓趙河西金城人往涼州出家本
名慧智後遇玄高事為弟子乃改名為玄暢也洞
曉經律深入禪要最善華嚴及以三論由是學者
多所宗仰。


記云易云其臭如蘭


周易上繫辭云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
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正義云言
二人同齊其心吐發言語氤氳臭氣香馥如蘭也
斷丁亂切臭昌又切。


天台之名如止觀記


天者巔也台者星名其地分野應天三台如常所
說。


處會如釋籤所引


舊譯華嚴有七處八會新譯更加普光明殿一會
[004-0192a]
第一摩竭阿蘭若第二摩竭熈連河曲普光明殿
第三忉利天第四夜摩天第五兜率天第六他化
自在天第七重會普光明殿第八又重會普光明
殿第九遊逝多林也。


篇篇


言篇之多也篇以編簡為義古者殺青為簡以韋
而編編簡成篇如今連紙成卷也故杜元愷云大
事書之于䇿小事簡牘而巳大竹名策小竹名簡
木板名牘。


如十妙等至具四意


如十二因緣四諦境等一正釋二判麤妙三開麤
顯妙四觀心。


猶如信宿


毛詩周頌有客詩云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注云一
宿曰宿再宿曰信爾雅釋訓文云有客宿宿言再
宿也有客信信言四宿也郭注云再宿為信。


守株尚昧


韓子云宋有耕者於野有兔觸株而死因而得兔
後乃不耕恒守此株冀復有兔傍人諭之而不肯
止故俗相傳以執迷者謂之守株。


故云觀與經合


故止觀第八知次位中云一一句偈如聞而修入
心成觀觀與經合觀則有印印心作觀非數他寶。


何釋遠近
[004-0192b]


舊印本作釋非也越州新本作擇是也。


其事略如止觀記


無緣慈即如來慈此慈乃與寶相同體非空寂故
非法緣慈非愛見故非眾生緣慈上之兩慈與菩
薩共無緣大慈獨在如來故大經梵行品云慈若
有無非有非無如是之慈非諸聲聞緣覺境界非
不異於諸偏菩薩但偏菩薩聞法易轉仍有少分
二乘全闕故獨對之乃至十二因緣七覺八正十
力無畏諸佛神通無不皆以慈為根本如提婆達
教於闍王放其醉象欲害如來如來爾時即入慈
定舒手示之即於五指出五師子象見怖畏當知
皆是善慈根力。


肇用融公


肇師如玄籤補往道融法師汲郡林慮人才解英
絕內外經書闇心遊府羅什入關乃往諮稟什公
奇之令講法華什自聽之乃歎之曰佛法之興融
其人也肇用融公九轍者準第八記乃是叡公什
師譯畢叡公便講開為九轍時人號為九轍法師
一昏聖相叩轍二涉教歸真轍三興顯潛彰轍四
述窮通昔轍五彰因進悟轍六讚揚行學轍七本
迹無生轍八舉因微果轍九稱揚遠濟轍第一是
序品次七是正宗後一是流通名目甚美而宗體
不分今恐融公是用叡公九轍義[肇-戶+辟-辛]又用融之所
用是故云爾不然則今融字須改為叡字。
[004-0192c]


華嚴經偈如釋籤


譬如貧窮人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
行多聞亦如是。


莊子云得兔等


莊子雜篇外物第二十六云筌者所以在魚得魚
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
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失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注疏云筌魚苟也以竹為之故字從竹亦有從草
者香草可以餌魚置香草於柴木之中以取魚也
蹄兔罝也亦兔弶也以之繼係兔脚故也今記主
準說文須作[ㄇ@企-止/弟]字即兔網也作𦌢字者即兔網繩
也。


文句引經中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得菩提


西域記云劫羅伐寧堵國即舊名迦維羅衛國也
於摩竭陀國戒賢論師伽藍西南行四五里渡尼
連河至伽耶城其城險固無人唯婆羅門千餘家
耳王所不臣眾咸宗敬從城西席行五六里至伽
耶山谿谷香冥印度俗人稱曰靈山東南乃是伽
耶那提二迦葉波事火之處從此東渡大河至鉢
羅岌菩提山唐言前正覺山也此山西南十四五
里有畢鉢羅樹佛在世時高數百尺佛坐其下成
等正覺因此謂之菩提樹也言不遠者以菩提道
場去伽耶城約有二十里也。


記云如觀指掌
[004-0193a]


論語云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或問禘
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指其掌。


果後近熟


文句既云過去為熟今恐近字應改作過字若言
近者則指過為近。


適過世脫


文句既云近世為脫今恐過字須改為近字若指
近為過則不勞改。


近也今日


也字誤矣應云近世。


三世九世如止觀記等


彼輔行中文稍訛略今具引之舊華嚴經三十一
并新華嚴五十三皆云有十種說三世所謂過去
世說過去世過去世說未來世過去世說現在世
未來世說過去世未來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無
盡現在世說過去世現在世說未來世現在世說
平等現在世說三世即一念是為十也又瓔珞經
俱翼天子問佛三世皆有諸佛不佛言汝問何等
三世過去耶現在耶未來耶當知此亦九世之意
耳。


文句云師子奮迅


清涼觀師云師子嚬申奮迅俱是展舒四體通暢
之狀也又云佛承機者承字誤也應作乘字觀經
疏云大聖垂慈乘機演法。
[004-0193b]


記云有人準大集等


慈恩法華玄贊中作此云也若單論五百猶在正
法乃至云然五五百且從一往末法之初者涅槃
疏云經說不同一云正像各一千年一云各五百
年一云正法五百像法一干或云正法一百或云
八十蓋由緣有濃淡致說有促賖耳又云正法千
年由度女人出家故減五百也。


大經嬰兒


今略錄之經云嬰兒不能起住來去語言如來亦
爾不起法相故名不起不著諸法故名不住行無
動搖故名不來巳至涅槃故名不去說即無說名
無語言又嬰兒者能說大字如來亦爾說於大字
所謂婆知婆者無為啝者有為又嬰兒者不知苦
樂晝夜父母菩薩亦然為眾生故不見苦樂無晝
夜相其心平等故無父母親疎等相又嬰兒者不
能造作大小諸事菩薩亦然不作五逆故不作大
無二乘心故不作小又嬰兒者啼哭之時父母即
以楊樹黃葉而止之言莫啼莫啼我與汝金嬰兒
見巳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黃葉實非金也木
牛木馬木男木女嬰兒見巳亦乃生於男女等想
如來亦爾見造惡者為說天宮五欲快樂眾生聞
巳為求生天止不作惡然此實是生死無常又嬰
兒者若有眾生厭生死時如來則為說於二乘然
實無有二乘之實。
[004-0193c]


河西云


河西道朗法師是曇無讖弟子也楊雄凉州箴云
黑水西河斯乃沮渠蒙遜都之。


臭香覺觸瞪視等


臭尺救切應作齅許救切亦作嗅楞伽經云或有
佛土瞪視顯法或現異相或復揚眉或動目睛或
示微笑嚬申謦欬憶念動搖以如是等而顯於法
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賢如來佛土之中但
瞪視不瞬令諸菩薩證無生忍及諸勝三昧非由
言說余謂毗盧妙性遍一切處故一切法皆可為
門而趣入矣但此娑婆乃以音聲而為佛事淺識
未知便排言說維摩經云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有
人謂崇法禪師昔日聽律乃歎云解脫之道天壤
相隔遂棄之學經論洞明智者一宗偏說法華十
妙後又歎云予以不退心慕常樂果當自初地至
十地豈為名相所縛耶乃捨之直造韶禪師道場
韶公接之云自性清淨無一法可得者佛之理也
百福莊嚴無一善可棄者佛之事也雖分二途俱
強名耳乃至云吾崇壽之子玄沙之孫建大法幢
以金剛體全付於汝今問若爾將何以為教外別
傳乎戒律是三學之初章何乖於解脫哉維摩詰
云其知此者是名奉律豈非解脫乎苟如韶禪師
所說將何出於天台之道耶而云名相所縛者是
自不達耳何關於天台耶甞見人云經律論是化
[004-0194a]
中下之機漸次之談方便權說謂之教家執滯名
相言因言果言修言證言事言理言淨言穢言生
言佛言高言下言彼此等是智解宗師也若乃禪
門是化上上之機頓超之談真實之說謂之宗門
無有執滯名相等事凡所舉口以講演者為闍梨
以隱語者為尊宿嗚呼此但於佛法大藏之內竊
取一句半句以示於人耳輙欲蔽於吾佛法藏之
廣說者其可得乎如人於大海中酌一渧水而斥
於大海之水者不亦忘本乎且如天台何曾一向
談於因果而不說非因果等耶莊老亦云玄之又
玄絕聖棄智仲尼亦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外道
亦有單複具足絕言等見小乘中云陳如比丘知
見寂然無有言說妙中之妙大乘之中無言童子
等請細詳之勿謗天台之道滯於名相也且如禪
家或以句偈令人看之豈非語言智解乎若非言
語智解則不能通於言話矣本欲斥於講者而返
自看言話文字語錄最多吁可怪也何不看佛語
錄耶若謂大藏之外別有正法可傳者是猶捨五
經孟子別有仲尼之道也應知吾佛之道非語非
默非動非靜理絕百非言忘四句隨機響答或語
或默或非語默或頓或漸或非頓漸以至一切無
量法門具在大藏可以卷舒而天台智者佛會親
承今乃祖述憲章先覺不可以文字法師闇證禪
師而雷同也。
[004-0194b]


白四結竟


南山云以三羯磨通前單白故云白四也羯磨此
云業所作是業故亦云所作百論云事也若以義
求翻為辨事謂施造遂法有成濟之功焉四分律
三十六云受具足戒當作白四羯磨。


文句云千車共轍萬流鹹會


越州新板轍誤為輙改鹹作咸若改作咸則令記
文都無用矣故須存舊方合記文此乃後人勘寫
謬焉記云祇應者祇字誤也當為秪字音支亦作
只事辭也。


記云阿泥樓逗至止觀第六記


如來將欲涅槃阿難心沒憂海時阿泥樓逗語言
如來不久當入涅槃若有所疑今悉可問何以憂
愁而失法利阿難於是乃白佛言一切經初當安
何語依何行道將何為師惡口車匿當云何治佛
告阿難一切經初安如是等。


百論


僧肇師云論有百偈故以立名計自然是有無攝
者如周弘政釋三玄云易判八卦陰陽吉凶約有
明玄也老子虗融約無明玄也莊子自然約有無
明玄也故知計自然是有無中攝也。


具如玄文以開十門


一釋名二辨相三釋成四對諦五起教觀六說默
七用不用八權實九開顯十通經悉者遍也檀此
[004-0194c]
云施佛以此四遍施眾生故也。


晉王


隋煬帝未登位時號晉王姓楊名廣從智者受戒
後乃名總持。


動即三四紙等


慈恩疏等莫不皆然。


亦名付法藏經


目錄或云付法藏因緣傳六卷或無因緣兩字亦
云付法藏經。


比竊讀至唯藏等四


如清涼觀師列諸家判教從立一教至立五教者
以天台列在立四教數中與光宅等皆在四攝豈
非竊讀歟。


餘如玄文


妙玄問佛若有久成始成等者亦應有開三不開
三等邪答若菩薩聲聞共為僧者則有開三顯一
若鈍菩薩為僧者何須開顯邪問若不開三顯一
五佛章云何答同是菩薩聲聞共為僧出五濁世
可如此出淨土佛則不然矣又云戒緩乘亦急亦
緩故即是穢土以聲聞菩薩共為僧開三顯一娑
婆是也戒急乘亦緩亦急故即是淨土開三顯一
安養是也又下文云攢於古師攢字準文選張衡
南都賦注中作在官切故彼文云攢立叢駢注云
林木攢布也若準玉篇從手是去聲訓聚從木是
[004-0195a]
平聲謂木叢也今依文選注中取平聲亦取訓聚
也。


阿難非不傳秘乃至傳秘秪名傳顯


準玄籤中此是顯秘同時之意以由此座說頓十
方說漸不定等於此是顯於彼是密各不相知互
為顯密故釋籤引大論中明顯密音聲然後乃云
此據別說若約體論二義俱時傳秘名顯不其然
哉。


真諦


陳朝西竺三藏拘那陀羅此云真諦。


耳根不壞等


根有二種浮塵外根即四微也勝義內根即清淨
四大也處者塵也此恐誤矣良以耳識四緣方聞
一根即論云耳根也二境即論云聲也三空即論
云處也四作意即論云作心欲聞也文句又云眾
緣和合者論云情塵意和合故耳識生隨耳識生
即意識生能分別種種因緣得聞聲即總舉四緣
和合也若取能聞兼所發意識則或五緣生也又
耳識從八緣生若取能聞兼所發識則或九緣生
也非餘闕緣故云可聞等者請以向來四緣消釋
論文則自見此文差誤也但除空緣者誤也應云
除明緣也以眼識從五緣而生故稻稈經云眼識
從五緣生以眼為根以色為境以明為照以空不
礙以作意發起由此五緣眼識乃生今說耳識不
[004-0195b]
須明照故除明緣亻除空緣也又下問答中云舉
我攝眾緣亦是耳識四緣和合方聞耳而記中云
仍藉阿難願力及以如來宿誓滅後眾生有機能
令和合成聞名眾緣和合者亦恐誤也又前文解
聞持和合云聞持之言唯在阿難和合之語義通
兩向由機會故聞持和合者亦恐誤也以聞持和
合是四緣無闕方顯一時若一緣不具則成異時
故也更請詳之又唯識宗云眼識九緣生耳識唯
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若加等無間於前
各增一言九緣者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
根本七染淨八分別九種子根本即賴耶染淨第
七識分別乃意識種子為因緣諸法皆託此離此
不生故分別依者即第六識染淨依者即第七識
根本依者即第八識根即同境依故然八識中眼
識一種藉九緣生耳識唯藉八緣而起九中除明
鼻舌身三各由七緣識方得轉八中除空第六意
識依五緣生七中乃除染淨分別分別即所發識
染淨即所依根故第七識從四緣而生於五緣中
除染淨緣染淨即所發識故前六識中約為根故
除此第七中約為識故除復除第八第八即根故
或三緣生更除於境境即根故第八識者從四緣
生於前五緣除其染淨以第七識即所依根故或
三緣生但有種子作意及根若乃加於等無間緣
即如次第所謂十九八六四五諸緣而生問天眼
[004-0195c]
具九緣否答不具以不藉空明而亦起故又畜等
中亦有肉眼不假於明由此應作四句分別如理
可思觀師亦云小乘有三一法救論師立耳聞非
識二妙音師立識聞非耳三成實師和合能聞大
乘亦三一雜集論立耳聞非識二梁攝論識聞非
耳三佛地論和合能聞。


有人不許滅後色經至若其全不許見等


三種為經一者聲二者色三者法若佛在世可以
音聲為經故大品云從善知識之所聞也今佛去
世紙墨傳持應用色為經故大品云從經卷中之
所聞也若法為經內自思惟心與法合不由他教
亦非紙墨故云修我法者證乃自知然今古共以
法為經者從強而說雖別立三法然聲色兩種必
假法通若見若聞不以意思無能令教與心相應
此三但可在於此土而巳若乃鼻齅身觸舌噉此
三則鈍若於他土六塵俱得為經是故齅香覺觸
知味皆能悟道所以不可偏執法經單心而巳此
為正說他人何故不許此哉觀師云小乘教體而
有三義引婆沙中一云語業為體謂佛語言唱詞
評論其名句文但顯佛作用故也二云名等為體
謂名句文次第安布聲但依於展轉因故謂語起
名名能顯義三云雙取前二為體故俱舍云牟尼
說法蘊數有八十千彼體語或名皆色行蘊攝大
乘教體亦有三種一攝假從實以聲為體離聲無
[004-0196a]
別名句等故二以體從用名等為體能詮諸法自
性差別二所依故三以聲名句文合為其體由前
二說皆有理故若就前二有去取者寧依名等良
以音聲一種正在佛世容為教體流傳後代書之
竹帛曾何有益豈無教體書雖是色亦與名等為
所依故斯則將非不許滅後色乎慈恩問云阿難
于時親亦見覺知佛所說何故但言我聞不云我
見答此有三義一欲證深理要先聞法名等詮義
非色等故二此土以音聲為佛事聲為所依名等
有故三希證菩提要聞熏習由聞熏習成出世故
由斯經首不說見覺唯言我聞分別功德論自有
此料簡彼依此耳問為佛說法言我聞耶為是佛
不說法言我聞乎答此有二解一者龍軍等言佛
唯有三法大定悲智久離戲論曾不說法由佛本
願慈悲緣力眾生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雖乃
親依自善根力而起就強緣名為佛說由耳根力
及自意變故云我聞二者親光等言佛身具有蘊
界處等由離分別名無戲論豈不說法名無戲論
謂宜聞者善根本願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
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聞者識上
雖不親得然似彼相分明顯現故云我聞當知若
文若義皆是如來始觀察智相應淨識之所顯現
下第五記釋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中云他云
為由行者善根力故如來識上文義相生乃至云
[004-0196b]
具如前文釋聞中破故今委引至于下文當知此
意若其然者則今文云仍藉阿難願力等文亦可
用之但非文句之意耳又下文云三疑皆遣者大
論云羅漢雖無四諦中疑於一切法處處有疑唯
有諸佛於一切法常定無疑是故佛無不定智慧。


因於䟦闍檀行十事


四分律云世尊滅後一百年毗舍離䟦闍子比丘
行十事言是法清淨佛所聽許一得兩指抄食謂
食巳捨威儀不作餘法得二指抄食食二得聚落
間謂食捨威儀得兩村中間食三得寺內謂在寺
內別眾羯磨四得後聽可謂在界內別眾羯磨巳
聽可五得常法謂此作是巳言是本來所作六得
和謂食巳捨威儀以蘇油蜜生蘇石蜜酪和一處
得食七得與鹽共宿謂得用共宿鹽箸食中食八
得飲闍樓羅酒九得畜不截坐具十得受金銀等
四分律中但標十名而不作斯委示其相若準五
分律一鹽薑合共宿淨二兩指抄食淨三復坐食
淨四越聚落食淨五蘇油石蜜和酪淨六飲闍樓
伽酒淨七作坐具隨意大小淨八習先所習淨九
求聽淨十受畜金銀淨毗舍離亦毗耶離又維耶
離或鞞舍隸及吠舍釐此云廣博嚴淨又云好道
䟦闍者此翻為避善見律云毗舍離王及夫人未
登位時共牧牛人兒出門遊戲乃以脚蹋牧牛人
兒其兒泣向父母說云此無父母子脚蹋我等父
[004-0196c]
母答云汝等各自避去因此戲處名為䟦闍所以
䟦闍此云避也一千人結集等具如大論及諸文
中又結集遺法儀云我從世尊聞付囑大迦葉當
令廣結集又付囑文殊往大鐵圍山諸菩薩住處
九地有八萬當令略結集。


舊解阿難得佛覺三昧


準淨名疏云舍利弗問經說阿難修不忘禪得佛
覺三昧以三昧力自能聞也又引報恩經四願第
三願云不同諸比丘須見即見者彼經具云諸比
丘晨暮二時得見世尊莫令我爾欲見便見。


大經顯圓


文出德王品疏云初入證道修道忽謝無所可有
名為不聞真明豁開無所不照即是於聞故云不
聞聞證大涅槃無有聞相故名不聞不聞證起惑
滅名聞不聞寂而常照隨扣則應故云聞聞又不
聞聞是證圓淨不聞不聞是證性淨聞不聞及聞
聞是證方便淨故此四句圓冠諸法靡不該通用
圓釋經猶懼不會安得偏作邪。


故云善會


善會恐誤應云嘉會嘉雖訓善既言故云須指文
句文句中云嘉會故也。


論問天竺釋時等


論問天竺說時名有二種一名迦羅二名三摩耶
佛何以不言迦羅而言三摩耶答若言迦羅俱亦
[004-0197a]
有疑問輕易說故應言迦羅迦羅二字三摩耶三
字重難語故答除邪見故說三摩耶不言迦羅有
人言一切天地好醜計以時為因時來眾生熟時
至則催促時能覺悟人是故時為因更有人言雖
天地好醜一切物非時所作時是不變因是實有
時法細故不可見不可知乃至破云時法無實云
何能生天地好醜等物如是等種種除邪見故不
說迦羅時說三摩耶除邪見界入生滅假名為時
無別時所謂方時離合一異長短等名字出凡人
心著謂是實有法以是故除棄世界名字語言法
問若無時云何聽時食遮非時食為戒答我先巳
說世界名字法有時非實法汝不應難又是毗尼
中結戒法是世界中實非第一實法相吾我法相
實不可得故問若非時食時藥時衣皆迦羅何以
不說三摩耶答此毗尼中說白衣不得聞外道何
由得聞而生邪見餘經通皆得聞是故說三摩耶
令其不生邪見三摩耶說名時亦是假名稱又佛
法中多說三摩耶少說迦羅少故不應難云云


離車


經律異相翻為皮薄又云同皮諸文亦言黎昌亦
言彌離亦言彌離車亦言隨耶利亦言隨舍利亦
言墮舍種亦言律車又言栗唱又言彌戾車又言
蔑戾車又言離呫種等此翻仙族王又云邊地主
又云傳集國政其國義讓五百長者遞為國主故
[004-0197b]
云傳集國政罷政出外為邊地主又云邊夷無所
知者大經二十六者六字誤也當為八字。


斷伏不同如止觀記


今取論意與諸經論明斷少別大論云下地諸惑
因時未斷至樹下時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
九故云三藏菩薩位在凡夫若準俱舍婆沙下八
地惑初修禪時先巳斷竟唯非想地九品見思全
在乃用九無礙九解脫以根勝故不復更修下八
地定應知俱舍取修禪時巳斷惑竟不復更斷大
論依餘部雖有漏斷未名為斷故不同耳。


然小乘中立二無知至味勢熟德數時量耳


婆沙云若乃永斷二種無知謂染不染是名為佛
二乘雖斷染汙無知而不斷於不染無知劣慧即
是不動解慧具如止觀輔行補注引顯宗論以示
其義味勢等者味謂諸法滋味勢謂損益等勢熟
謂諸法至成位德謂德用數謂一二等數時謂遠
近等時量謂大小等量。


他釋但有自覺等


自天台外諸家所說止齊斯耳。


隱前三相從勝而說非謂太虗名為圓佛乃至云法
華巳前三佛離明隔偏小故來至此經從劣辨勝即
三而一


圓佛法身猶如虗空不可思議隱前三佛報應之
相乃是從於最勝而說非謂棄捐前三報應於外
[004-0197c]
別求如太虗空名為圓佛其實即前三佛報應是
圓法身猶如虗空不可思議故云隱前三相從勝
而說非謂太虗名為圓佛也例如止觀明通佛云
如來相好皆如虗空空中無佛況復相好輔行釋
云所言空者相即非相非謂無相世濫用之彌須
誡慎彼文與今通圓雖異語勢大同若不爾者文
句既云如虗空相即是圓佛記中那云非謂大虗
名為圓佛故知記中但是遮人於三佛外別求圓
佛所以謂之隱前三相從勝而說非謂大虗名為
圓佛故須即前三佛報應是圓法身猶如虗空不
可思議方是今家之正意也故下即云法華巳前
三佛離明隔偏小故來至此經從劣辨勝即三而
一豈非即從前三教佛報應之劣而辨圓佛法身
之勝名從劣辨勝是即三而一故下諸文皆以佛
眼佛知見等名之為勝即其意也以四眼二智報
應二身是用佛眼種智法身是體今從四眼二智
報應之劣以辨佛眼種智法身之勝是即用論體
名開權顯實故妙玄明今經之體乃云開垢衣內
身即瓔珞長者然須了知今文從劣辨勝是即用
論體妙玄開垢衣內身即瓔珞長者正是即用論
體復顯報應勝劣同體相即何以知之以內身是
體報應勝劣衣瓔是用既云垢衣內身即瓔珞長
者是同體權實豈非即用論體仍顯體用相即乎
故知今文與妙玄大意是同但在文小異耳是以
[004-0198a]
今文從劣辨勝即三而一不可妄作丈六尊特勝
劣說之四明準此立丈六之劣是尊特之勝豈非
望聲濫說之甚乎又復應知非謂大虗名為圓佛
亦可謂之大虗圓佛徧同理別太虗乃絕一切色
像圓佛乃具三千世間雖通此說前義為正故即
前三報應之劣是圓法身如空之勝名從劣辨勝
即三而一非謂離前三佛之外別求圓佛法身如
空也。


他迷一家至棄舊譯經論


亦如北地講者唯依唐三藏新譯經論若古來舊
譯往往斥之為誤。


不可孱齊


孱士限切定也現也。


若得實意方知四佛體同用殊


體同用殊例如文句云體即實相無有分別用則
立法差降不同體同故相即如玄籤明垢衣內身
即瓔珞長者內身者體也體既是內用則屬外故
知內身即內體也亦如義例云法與報應一體無
差故一家諸文凡說相即及非一非異等莫不皆
約體同之義也體同故相即雖爾用異故勝劣不
濫故釋籤指法性尊特勝應是約果外文句記明
法華師弟身俱卑劣是隱尊勝瓔珞寂忍而現丈
六垢衣弊拙故知衣瓔外用須分安可濫說以劣
為勝乎然今文云體同用殊若釋籤明法華華嚴
[004-0198b]
二處會主釋迦舍那衣瓔少殊內身不別乃是用
異體同耳且從用邊須分故云衣瓔少殊其實理
體是同故云內身無別如文句釋始見我身等約
於十義然後結云緣宜不同略為十異種智法界
等無差別故華嚴會主舍那尊勝瓔珞法華會主
釋迦卑劣垢衣乃是緣宜不同從用少殊至論實
相法身理體有何差別哉又文句記云新經云釋
迦名遮那舊經云亦名盧舍那舊經意明應身異
名故知異名乃是用異耳又云總彼二經三名具
足其體本一豈非體同乎故體同用異與用異體
同其言雖互其旨無別旨雖無別終不可以體同
故相即而濫用異故常分若不爾者玄籤既明開
垢衣內身即瓔珞長者文句及記何故乃云法華
師弟俱隱寂忍而耐其拙耶嗚呼往人未善一家
所談壽量向背所以妄有破立致使愚蒙聽聲傳
習展轉相教邪徒充盛堅而不捨自謂道真誤無
量人誠可悲矣。


皆云我佛不許他經


講華嚴者皆云我經是舍那佛說遂云我佛為勝
餘經是釋迦所說排之為劣斯乃不知體同用異
故也讀唯識者自宗其論以為臻極故不許他經
之義斯乃不知法華是佛之極說也故至法華乃
知華嚴在於昔日唯識論是菩薩申通方等大乘
所以經云唯佛與佛究盡實相文在斯矣未之墜
[004-0198c]
也又應示云始見我身華嚴在昔文義照然唯識
滅種方等可知此經還生究竟妙矣。


通佛云大身小身


帶比丘像豈非小身現於尊特豈非大身一文既
然諸文皆爾故知丈六尊特須約身相大小分之
不就真中感應而辨蓋準今文引經小身大身以
證通佛帶比丘像現尊特身也四明云一家所判
丈六尊特不定約相多少分之但就真中感應而
辨此現見乖文失旨無稽妄說矣且法華既是中
道感應何故師弟但是丈六生身卑少垢衣莫是
智者荊谿有減謗之愆乎況第二文句云若尊特
與丈六共放光者是通教佛而四明謂丈六之劣
便是尊特之勝若丈六外有尊特者熾然待對中
義不成若其然者如何消於丈六尊特共放光耶
既云丈六尊特共放光明顯是大小之身勝劣之
相同共合說名丈六尊特合身之義而四明不曉
輙將丈六便是尊特公違今文帶比丘像現尊特
身是小身大身及丈六尊特共放光等悲哉悲哉。


因果妙等科簡中說


如彼問云經稱本行菩薩道時者應在初住得真
道時中間應是諸地增道損生今之寂場應是妙
覺顯本妙覺顯本應指昔初住答文義不可文云
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又云具足行諸道悉具足因
乃是本因初住不得稱悉故非指本因也又中間
[004-0199a]
之果悉拂為權況今寂場之果何得為實又中間
之果尚為所拂中間之因寧是實因故爾問非也
科者理也量也其字從米從斗者米積不可知以
斗量為定亦郎吊切今人呼牲料或平或去二呼
皆得簡與揀同左傳云簡車馬也即量裁選擇之
義焉。


他人唯許身依於土至有人斥云等


慈恩法華玄贊云遊化居止目之為住住者遊化
居處之義居止在山遊化城中佛依此中遊化安
處古人因此乃云聖天梵佛住等住名雖同義意
全別語邃義幽之處曾不屬心名同理別之文虗
張援據此為未可也明師鈔中解此文云此四名
住心安處義今經言住如來之身居止之義是故
全別也所以荊谿引之斥矣今輙難之天台大師
五義釋題四科消文闡妙法之幽旨豈非語邃義
幽之處曾巳屬心乎況靈山親承大蘇妙悟天下
孰不知之却云曾不屬心耶又復大論解經住字
名同意合今引用之何謂虗張援據乎況與修多
羅合豈妨引證耶復次大論正解佛住之義明師
那作身心兩別而會耶身住不干心住心住不干
身住身心俱住異住耶西京楷師撰淨名疏其中
亦引四住八住之說楷師亦依唯識尚作此談慈
恩何獨不然乎神無方所者周易上繫辭云神無
方易無體注云神之所為唯變所適不可以一方
[004-0199b]
一體明今借其語耳。


一者天住謂欲天今云十善


此文誤也以文句云十善道者乃是引論下文布
施持戒善心三事是欲天之因故也淨名觀經兩
疏皆然。


二者梵住即色天今云四禪


文句并記引文存略論文具云始從初禪終至非
非想皆是梵住淨名觀經兩疏同論。


三者淨住即三果巳去


此文亦誤論云諸佛支佛羅漢為聖住淨名觀經
疏亦與論文同今文句云住三三昧者指論下文
明聖住之因耳。


論云入三三昧即得初果


論中釋住即無此文。


以為三明近對治門具如止觀第七記


明字恐誤應云三三昧故云三三昧為一切三昧
作本若入三三昧能成四種三昧根利無遮易入
清涼池。


聖住只是淨住耳


此亦訛會異名也又上注云前從果此修因故知
不可以十善解前天住也以前是果故也。


但約欲色及以三果


此亦訛略準向思之然此問答亦非論意以論自
云於三住中住聖住法愍眾生故王舍城住又云
[004-0199c]
施戒善心等三住聖住之法佛於中住又前明四
儀住中云以怖魔軍眾故自令弟子歡喜入種種
諸禪定故在是中住。


首楞嚴


此云健相。


迦毗羅


亦言迦毗羅皤窣都迦毗羅此云黃色皤窣都此
云所依處上古有仙曰黃顯者依此之處修道故
也。


波羅奈


亦言婆羅捺又云婆羅痆斯此翻江遶城也。


楞伽


山名也城號也此云不可往唯得通人乃能到耳。


四無常偈如止觀第七記


劫燒終訖乾坤洞然須彌巨海都為灰颺天龍福
盡於中凋喪二儀尚爾國有何常神識無主假乘
四蛇無明保養以為樂車神無常主形無常家形
神尚爾豈有國耶有本自無因緣成諸盛者必衰
實者必虗眾生蠢蠢都如幻居三界皆爾國土亦
如生老病死輪轉無際事與願違憂悲為害欲深
禍重瘡疣無外三界皆爾國有何賴賢愚經中乃
云無明寶象以為樂車又云與大經梵行意同者
大經梵行品明修慈悲喜至於初地名一子地修
捨心時至於初地名空平等地住於此地不見父
[004-0200a]
母兄弟乃至陰入等。


婆羅


此云堅固華嚴音義翻為高遠以其林木森聳出
於餘林故也。


文句云本迹觀心在後


越州新板迹字誤作流字。


爾雅云似鵄


似鵄兩字並誤應云王瞗故爾雅云瞗鳩王瞗
注云鵰類今江東呼之為鶚好在江渚山邊食魚
鶚五各切鵰鶚也鵄亦作鴟充尸切鵰都聊切瞗
且餘切記云字應作瞗者應子誤也當為亦字故
玉篇云瞗亦作睢其鳥似鷹云似鵄者或恐誤者
此由記主不辨似鵄兩字當為王瞗字所以誤云
似鷹也爾雅云狂第鴟注云似鷹而白此則鴟似
鷹耳非瞗似鷹也。


故以之類皇妃


皇字誤也應作王字作此關睢之詩者蓋以興周
文王后妃之德也興字去呼樂而不淫者后妃樂
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也哀而不
傷者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也鄭玄云哀
字應為哀字謂中心恕之無傷善耳關關者鳥聲
關關然和也睢鳩王睢也水中可居曰洲窈窕幽
閑也淑善也仇匹也言后妃有關睢之德是幽閑
貞專之女宜為君子之好匹矣君子文王也。
[004-0200b]


文句云尸陀林


正云尸多婆那此翻寒林其林幽䆳又寒故以名
焉。


狼跡山


似狼之跡經音義案梵本言屈屈吒播陀此云雞
足山又云尊足山在菩提樹東即狼跡山也。


記云俱留孫


此云所應斷。


拘那含牟尼


此云金寂。


迦葉


此云飲光。


釋迦牟尼


此云能仁寂默。


須臾


僧祇律云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
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日極長有十
八須臾夜極短有十二須臾。


文句云瞿曇


亦言瞿答摩瞿曇彌此云地最勝除天之外於人
中而得最勝故。


處季孟之間


論語云齊景公待孔子曰若以季氏則吾不能以
季孟之間待之注云魯三卿季氏為上卿孟氏為
[004-0200c]
下卿今此但是借其語耳。


記云又兩二義


義字恐誤應云二乘。


注家云


劉蚪居士注法華經南史云刘蚪字靈預一字德
明宋泰始中仕至晉平王驃騎記室當陽令後罷
官歸家靜處常服鹿皮袷斷穀餌术及胡麻精信
釋氏禮佛長齋注法華經自講佛義建武二年詔
徵國子博士而不就焉其冬蚪病正晝有白雲徘
徊簷戶之內又有香氣及磬聲乃卒卒後謚為文
範先生今荊州等界寺上西望沙州即劉蚪注法
華之地經臺餘墓尚乃存焉。


師弟不同


比丘僧為師比丘尼為弟故尼行八敬是尊師之
法故先師次弟也若以佛為師則弟子僧尼與師
有同不同僧既同佛尼則不同故列有先後也。


同住得不


尼無獨住必依大僧故尼與僧相去若近半由旬
者方得安居過此不得又比丘僧得同佛住尼則
不得故云得不也。


得歎有無


得字誤應作德。


同別脫戒


戒疏云波羅提木叉此翻解脫如論所引道戒名
[004-0201a]
解脫事戒名別脫隨分果得寄以明之以道性虗
通舉法類遣不隨緣別但名解脫事戒不爾緣別
而生緣通萬境行亦隨徧持行凌犯則名得脫餘
非未行不名解脫。


他云未者不也等


慈恩法華玄贊云楞伽經中佛告大慧有五種性
一聲聞乘性二支佛乘性三如來乘性四不定乘
性五無性謂一闡提又引法華論中四種聲聞此
中唯為二種聲聞授記謂退大應化其趣寂者及
增上慢佛不與記根未熟故菩薩與記雖復總言
汝等行道當得作佛論云與記令發心故退菩提
心正當根熟為說一乘正破其執應化非真無執
可破示相可爾其增上慢既是異生根現未熟故
佛不與記菩薩與記即常不輕為具因記令信有
佛性後漸發心修大行故其趣寂者元無大性何
得論其熟與不熟應言趣寂由無大性根不熟故
佛不與記菩薩與記具理性因漸令信大不愚法
故非根未熟後當可熟故非菩薩與記令發趣大
乘心故由趣寂者與增上慢合一處說翻譯之主
同言根未熟令其發心正義應言其趣寂者根不
熟故佛不與記若趣寂者後亦作佛違涅槃等處
處文故瑜伽論引經云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
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
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
[004-0201b]
由彼本來種性下劣慈悲薄故若迴向菩提聲聞
種性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為菩薩何以故彼既
解脫煩惱障巳若蒙諸佛等覺悟時於所知障亦
解脫故西京崇福神楷法師淨名疏中廣破此說
彼文云有人言定性二乘般無餘依身智俱寂唯
有清淨真如既無身心何所利益是故經云高原
陸地不生蓮華解深密經云諸受永滅無性有情
本無佛性但有人天善根亦無利益勝鬘經云無
聞非法眾生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今謂無性
眾生據實身中法爾功能具諸種性以無始來未
種三乘解脫分善於此位中必定不得三乘聖果
約橫剋位責此人云無三乘種性耳若遇因緣隨
種何乘解脫分善身中成就從此巳後還名有性
證三乘果故涅槃云凡有心者皆當作佛般若亦
云卵胎濕化我皆令入無餘涅槃問何故瑜伽論
云無涅槃法補特伽羅住決定聚若遇緣若不遇
緣徧一切種畢竟不能得般涅槃答遇非勝緣即
不能得若遇勝緣還能得矣若定性二乘理實身
中法爾功能具諸種性以逢二乘善友強緣之故
乃修二乘行得無學果決定趣寂證無餘依未發
大心修菩薩行約橫剋位責此人云無佛性耳理
實具有佛性之理住無餘依隨其所應八六四二
十千劫後善根成熟遇佛菩薩發大乘心修菩薩
行從此巳後還名不定故法華云是人雖生滅度
[004-0201c]
之想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得
滅度耳又涅槃云一切聲聞緣覺未來之世皆當
歸於大般涅槃譬如眾流歸於大海法華論云四
種聲聞一變化二退菩提心此之二人根機巳熟
佛為授記其增上慢及趣寂者此之二人佛不與
記根未熟故菩薩與記勸發大心故有人釋云理
實上慢未得謂得暫時稽留後時遇緣必定迴心
向大乘也其趣寂者般無餘依身心俱無菩薩與
記何所利益但天親菩薩將二人合說乃云菩薩
與記據實道理增上慢人得記定性之人不合與
記今謂此釋理所不然天親菩薩豈可不知若知
二人有成不成即須二文各說既合一處故知二
人遇緣並皆發菩提心矣清涼觀師亦云法華論
中四種聲聞決定上慢根未熟故菩薩與記既云
未熟明當必熟不可不順巳宗判為論錯入楞伽
第二第四第七皆同說云二乘無實涅槃但是三
昧力故後必當得無上菩提勝鬘云言諸二乘得
涅槃者是佛方便又無上依經寶性論佛性論皆
說入滅二乘於三界外更受變易生死密嚴經云
二乘必無灰斷永滅況所引楞伽五性而自迷其
文彼經第五性云五者無性謂一闡提此有二種
一者焚燒一切善根即謗菩薩藏二者憐愍一切
眾生界即是菩薩若有眾生不入涅槃我亦不入
大慧白佛此二何者常入涅槃佛言菩薩常不入
[004-0202a]
涅槃非焚燒一切善根者以知諸法本來涅槃不
捨一切諸眾生故此意則明菩薩而不入既云菩
薩常不入非闡提者則明闡提後必入矣況經自
云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耶是知所引深密
等經皆是未說法華之前云定性無性耳非永定
永無也諸論隨佛方便成立故云定無耳若謂法
華是第二時教為引不定二乘故說一切悉皆成
佛而猶未說定性二乘故名為密非了義者何以
自判法華為第三時教耶若謂佛性有二一理性
二行性理性定有行性或無斯言可矣然涅槃云
凡有心者定當作佛不言凡是有行定當作佛若
謂理性定有容趣寂不成者則違教理若謂法華
入滅後信一乘即是變化權聲聞者權必引實無
實化誰天台意者三無二有五性之談是法華前
帶權之教若至法華咸皆開顯但有在於此土及
在彼土耳論據當座故云佛不與記經約通開故
云彼土得聞彼此雖殊開權何別如是之談方為
真實者楞嚴云如來今日宣說勝義令汝會中定
性聲聞及諸一切皆獲一乘寂滅場地原夫五性
之宗祖於彌勒宗于天親折薪於玄奘克荷于慈
恩立言垂範自為極唱以今望之乃知權說天親
龍樹內鑑冷然外適時宜權實且異後之弘者未
達上聖赴緣之談所以執諍善解融通唯天台矣。


記云還將三念至止觀第十記
[004-0202b]


一性念處直緣諦理後證果時成慧解脫勝一切
智外道二共念處事理合修後證果時成俱解脫
勝神通外道三緣念處緣三藏法後證果時成無
礙解脫勝韋陀外道又上文云以一一文皆兼論
中三義者應云於論中三各更開三請以此意對
消文句其義炳然。


四韋陀至止觀第十記


一名讚誦二名祭祀三名歌詠四名攘災一一各
有四萬偈也韋陀此云智論知此生智故云智論
即彼方外書耳。


在淨名疏至偽秦


什公無別淨名疏但有與生肇等諸德注經而巳
生肇融叡故云四子非是正主故曰偽秦。


五繫如止觀第五記


大經四依品中四依菩薩驅逐魔云天魔波旬若
更來者當以五繫繫縛於汝章安釋云繫有二種
一者五屍繫二者繫五處五屍繫者如不淨觀治
於愛魔五處如理治於見魔章安云五繫表五門
觀五屍表五種觀若如掬多降魔時乃以死蛇人
狗三屍繫于頸上首楞嚴三昧經云兩手兩足及
頸名為五處繫縛於魔也。


田即農也等


士農工商名為四民學以居位曰士闢土殖穀曰
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
[004-0202c]


釋魔須遠如止觀第八記


四倒為四魔煩惱五陰死天子并前為八魔華嚴
經云十魔一陰二煩惱三業四心五死六天七善
根八三昧九善知識十菩提法智又次文云圓教
非不破八破十等者應云非不怖八怖十但以實
相為正怖魔屬傍破惡亦然也。


文句云如食乳糜


如佛始坐菩提樹下受牧女乳糜食巳十力充滿
更無所作。


如堪任乘御


如藥塗屣堪任乘御魔事如屣觀法如塗觀魔即
理如堪任乘御。


天竺


亦云身毒毒亦呼為篤又云賢豆正言印度印度
名日月日月有千名此其一也良以彼土聖賢開
悟群生明如日月所以立其號也。


耶舍五十


佛本行集云耶輸陀隋言上繖以其初生有七寶
蓋而出現故即耶舍是因果經云耶舍長者子出
家成羅漢巳其耶舍子未出家時有朋友五十人
聞耶舍出家巳亦皆出家俱得無學又云舍利弗
目連有二百弟子并耶舍為二百五十人。


記云三明即無礙解脫如止觀第七記


婆沙中問餘三何故不立明名答身通但是工巧
[004-0203a]
而巳天耳但是聞聲而巳他心緣他別想而巳是
故此三不立為明餘三立者宿命知過去苦生大
厭離天眼知未來苦生大厭離漏盡能作止觀斷
諸煩惱大論問云通明何別答直知過去名通知
過去因緣行業名明直見死此生彼名通知因緣
際會名明直云漏盡名通知漏盡不復生名明此
明即大羅漢所得。


淨命如止觀第四記


邪法活身則破淨命此有四種一者方邪即通國
使命也二者維邪即方術卜相也三者仰邪即上
觀星宿也四者下邪即種作五穀也大論云舍利
弗乞食有女人問言汝方口食耶乃至下口食耶
答云不也我唯乞食清淨活耳。


十戒


不缺不破不穿不雜隨道無著智讚自在隨定具
足。


大數五千分


大論云大數五千分者云何名大數少過少減是
名為大數云何名少分多眾邊取一分是名少分
是諸比丘千萬眾中取一分五千以是故名五千
分。


大經未發心名菩薩


此約理性一切眾生皆當作佛豈非菩薩。


世秪是有如止觀第六記
[004-0203b]


若依舊本在第五記依現行印本在第四記未來
生陰名為後有陰復生陰名後有田若入無餘無
生處故故曰不生論云本有中有當有當有即是
後有以無生故名為無報田是生義也。


取無為證生於界外等


此文恐誤若消文句應云非但不生於生亦乃不
生不生良以生是生死之假不生乃是無漏之空
而別圓中道雙亡二邊是故名為不生義也即不
生於有不生於無耳準殺賊文亦應可解是則殺
賊及以不生皆是中道之雙亡耳非但應供亦是
供應方是中道之雙照也。


語比丘等如止觀第四記


昔波羅奈去城五十里有山五比丘居之平旦入
城乞食中後還山日暮疲極不能安禪佛乃化為
一道人往至其所而慰喻之其乃答曰四大之身
去城道遠有何樂耶止念畢命而巳化沙門云夫
道者以戒為本攝心為行賤形貴道朽棄身命食
以支形守意正定內學止觀滅意得道若養身恣
情何由免苦願諸人等明日莫乞吾當供養一日
之粮明日佛乃送食與之五人食巳修道證果所
以如來非但應供亦能供應。


引方等文如止觀第二記


經云佛告舍利弗有人捨頭目身體妻子七珍供
養於我不如有人禮拜此經若人積寶滿四天下
[004-0203c]
上至梵天供養於我不如施與持經之者一食充
軀。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佛地論云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現誹
撥名毀不現讚美名譽現前讚美名稱現前誹撥
名譏逼惱身心名苦適悅身心名樂。


邊際定力持此報身入變易


小乘發智論云云何苾蒭留多壽行謂阿羅漢成
就神通得心自在若於僧眾若別人所以衣以鉢
施以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又毗奈耶雜事中
云從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滅受想定寂然
不動名邊際定婆沙中問何謂邊際第四靜慮耶
答此於第四靜慮為表為極故名邊際猶如樹端
是中最勝名樹邊際故云邊際又唯識云不定性
二乘證得有餘涅槃決定迴心求無上覺由定願
力留身久住他宗所據其在此乎釋義者云謂但
於此分段有餘身上以悲願力資令細妙成變易
身以此壽命直至佛果五八圓成三身具足下文
所指目連身子入定能住一劫多劫是邊際定但
明定力有此之能非謂生身永存不滅若不爾者
身子目連何以先佛而入滅度故不可以定力之
能而濫分段生滅始終矣。


亦名八神變至如釋籤中


無而欻有有而欻無名為神變不謀而運一切無
[004-0204a]
礙名為自在八自在者一者能示一身多身數如
微塵二以塵身滿大千界三以大千身輕舉遠到
四現無量類常居一國土五諸根互用六得一切
法而無法想七說一偈經無量劫八身如虗空存
沒隨宜不可窮覈八神變者一能作小二能作大
三能作輕四能作自在五能有主六能遠到七能
動地八隨意所欲盡能得。


增一中列百人至俗中二眾亦有偏好等


有立齋建福者所謂陀羅婆摩羅比丘有營建房
舍者所謂小陀羅婆摩羅比丘有能調伏外道者
所謂賓頭比丘有善供給疾病者所謂讖比丘有
遊行教化者所謂曇摩留支比丘有息事端拱者
所謂優多羅比丘有好著好衣者所謂天須菩提
比丘好著好衣行本清淨有弊壞無耻者所謂面
王比丘著蔽惡衣無所羞耻有食無厭足者所謂
婆羅提婆羅比丘食無厭足教化無窮有語言麤
穬者所謂比利陀婆遮比丘言語麤穬不避尊貴
俗中二眾亦有偏好清信士品云智慧第一所謂
質多長者神德第一所謂揵提阿藍清信女品云
智慧第一所謂久壽多羅優婆斯恒喜坐禪所謂
須毗耶女優婆斯。


文句云拘鄰


亦言居鄰大哀經中謂拘輪普曜經內名俱鄰。


記云生死如世夜
[004-0204b]


世字當為巨字。


羅摩經


羅摩梵志家說此經也。


年始十九


經云年二十九恐經本不同也。


阿羅羅迦摩羅


增一云羅勒迦藍。


鬱陀羅羅摩子


增一亦云𣠵頭藍弗。


象頭山


伽耶山也。


鞞羅梵志村


象頭山南𣠵鞞羅梵志村名為斯那。


尼連禪河


經音義云尼連禪那又云凞連禪此翻不樂著河
也。


先度二仙空中云二仙巳終


此文誤矣經云寧可為阿羅羅迦羅摩先說法耶
天住空云阿羅羅迦羅摩命終巳經七日。


三是父親謂馬星摩男拘利等


五分律云淨飯王有二子一名菩薩二名難陀白
飯王有二子一名阿難二名調達斛飯王有二子
一名摩訶男二名阿那律甘露飯王有二子一名
婆娑二名䟦提言頞鞞者亦云阿說示又云阿濕
[004-0204c]
卑此翻馬勝亦云馬師本行集云阿奢踰時翻為
調馬又云阿輸波踰祇多此翻馬星又云甘露飯
王二子一名䟦提梨迦此云小賢二名婆沙波此
云起氣斛飯王二子一名摩訶那摩此云大名二
名阿那律此云無貧言須䟦者此云好賢若準文
句則䟦提亦摩男若準五分及本行集則拔提與
摩男兩殊若依涅槃疏則摩男與拘利是一故涅
槃疏云一陳如二十力三䟦提四頞鞞五摩男拘
利眾經音義亦同於此又第五文句乃列陳如頞
鞞拔提十力摩男拘利為五人然甞疑今文䟦提
下亦字合在䟦提字上則䟦提與頞鞞是一人故
與五分本行集不乖也鞞下文作[白-日+田/廾*頁]並音卑鞞亦
薄迷切亦作陛字。


亦可通用如止觀第五記


第三記云借使小宗聞鏡像喻亦謂為實婆沙中
問云水鏡中像為實不實譬喻者言不實良以鏡
面不相入故毗曇者言像是有法何者是色入故
為眼識所得問既不相入云何是實答既若干生
色為色入故非一種生色而為色入如因日因珠
生火因月因珠生水雖所生各異無非其實緣鏡
緣面而生於像非無像用衍人所見一切不實以
像不實喻外不實又下文云知色中少無我字者
今謂雖少無我字而有空字所以然者有二種人
一者著我以無我破二著我所則以空破而知色
[004-0205a]
中言空知識中言無我者綺文互現耳理必具之
也又下文云例中少五塵者亦應更云以界例中
少六識界下文準知。


文句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是眼界乃至等


舊本此文眼字上多一箇是字越州新本則無。


文在大經二十一


若詳文句所引詞句全同光明空品之語然文句
云有本自無因緣成諸此是四無常偈中之二句
也如前備引言養飴者飴與之切經作食字應作
飲字亦作飼字六入空聚者內六入也六賊者外
六入也過分段河者分段字誤也應云過煩惱河
也以大經中明六種河今此但是煩惱河也引六
種河如下文中。


聚落


韋昭注漢書云小鄉曰聚人所居也左傳云聚眾
也廣雅云落居也眾所共居故云聚落南山引十
誦多論云多人共居故名聚落也。


旃陀羅


亦言旃荼羅此云嚴熾西域記云其人若行搖鈴
自標或柱破頭之竹若乃不爾王則罪之也。


機微可發


說文云主發謂之機書云若虞機張傳云機弩牙
也易云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滎辱之主又
云機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見賢遍切。
[004-0205b]


文句云客塵


維摩疏云愛見即是無明不有而有名為客塵能
覆自性之心故也最勝王經云煩惱隨惑皆是客
塵法性是主無去無來矣今文乃以障事之惑塵
沙為客塵耳。


記云如北方河圖


易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鄭玄云河以通乾
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上
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紀興亡之數河圖有九篇
洛書有六篇孔安國云河圖者八卦也洛書者九
壽也論語云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巳矣夫
又引十二遊經云佛成道第二年始度五人等者
此與文句解陳如中所引不同恐誤也故十二遊
經云二十九出家三十五得道從四月八日至七
月十五日坐樹下為一年二年於鹿野園中為阿
若拘鄰等說法三年為三迦葉說法四年於象頭
山上為龍鬼神說法五年於竹園中為私呵昧說
法五年去未至舍衛時舍利弗作婆羅門有百二
十五人弟子坐一樹下時目連為彌夷羅國作丞
相將軍出行見舍利弗便問何為在此坐舍利弗
答云吾欲學道目連云願以君為伴即遣百官群
臣還唯留百二十五人二人共有二百五十人舍
利弗入城乞食見佛弟子馬師須臾至來到佛所
佛為說四諦舍利弗七日得羅漢目連十五日得
[004-0205c]
羅漢六年須達與太子祇陀為佛作精舍七年於
拘耶尼國為婆陀和菩薩等八人說般舟經八年
在柳山中為屯真陀羅王弟說法九年穢澤中為
陀崛摩說法十年還摩竭國為弗迦沙王說法十
一年為彌勒說本起十二年還父王國為父王等
說法是十四國佛十二年於中遊化說法故云十
二遊也。


文句云畢鉢羅樹


華嚴音義云畢洛叉樹又云畢利叉樹此云高顯
恐此是耳準西域記畢鉢羅者即菩提樹也莖黃
白枝葉青潤秋冬不凋佛滅度日其葉頓落。


瓶沙王


亦言頻婆沙羅翻釋具在下文。


十六大國


長阿含云一央伽二摩竭提三迦尸四拘薩羅五
䟦祇六末羅七支提八䟦沙九尼樓十槃闍羅十
一阿濕波十二婆蹉十三蘇羅十四乾陀羅十五
劒浮沙十六阿槃提。


毗波尸


此云勝觀又云淨觀又云勝見又云種種觀。


尼律陀


亦云尼拘尼陀又云尼拘盧陀又云諾瞿陀此翻
無節又云縱廣葉如此方柿葉然其果名多勒如
五斗瓶大人若食者能除熱病。
[004-0206a]


怛越忉利各千反受樂


怛越即此𣠵單越也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云彼
迦葉仁佛弟子譬如師子歷深山設有自歷無敢
當則說前世所作行釆取于野鷰麥耳少所施與
辟支佛解脫心樂無有漏奉于空行意寂寞彼時
心食有此願尋即思惟於上法與如是人俱合會
於此終生欝單越用彼因緣福所致更歷千反鬱
單曰然後生于勝命天於中最特無有雙吾用彼
福所造德亦復千反生忉利以是作福因緣故生
于富家梵志種。


剡浮那陀金


亦言閻浮那提金又云贍部捺陀金又云閻浮檀
金又云剡浮那他金其實一也梵音賖切耳但贍
部樹半臨陸地半臨海中此海水底有金其金之
色徹照水上輪王出時有諸鬼神取此金出人間
博易人中方乃有此金也贍部諸文不翻唯西域
記音中翻為穢樹那他那陀此云江也海也西域
河名也其河近閻浮樹其金出彼河中此河因樹
立號金因河得名耳。


僧伽梨


此無正翻但義譯為合也重也謂割之合成又重
作也。


鉢多羅樹


或無鉢字其樹形如此方椶櫚樹極高者七八十
[004-0206b]
尺果熟則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東印度界此最
多矣。


記云迦蘭陀


迦蘭陀此云好聲鳥又善見律及經律異相云是
山鼠之名也時毗舍離王入山於樹下眠有大毒
蛇欲出害王於此樹上有鼠下來鳴令王覺王感
其恩將一村食供此山鼠乃號此村為迦蘭陀而
此村中有一長者居金錢四十億王即賜於長者
之號由此村故所以名為迦蘭陀長者也。


十二頭陀一一各具十種功德


且如阿練若處有種種功德略說十種一自在來
去二無我我所三隨意所住無有障礙四心轉樂
習阿練若處五住處少欲少事六不惜身命七遠
離眾閙語故八雖行功德不求恩報九隨順禪定
易得一心十於空處住易生無障礙故。


有無同異如止觀第四記


舊云頭陀新云杜多此翻抖擻律論不同律有隨
坐不作餘食及一搏食大論則無論有節量中後
不飲及次第乞律文則無又律云納衣論云糞掃
律但云乞食論云常乞食此二名異意同餘七俱
同諸部阿含及十住論亦有不同之相大體無殊
南山律鈔廣辨斯義又準解脫道論中有十三頭
陀衣二食五處五第十三是常坐蓋勇猛之分也。


四神足定
[004-0206c]


增一云有四神足云何為四自在三昧行盡神足
心三昧行盡神足精進三昧行盡神足戒三昧行
盡神足云何為自在三昧行盡神足所謂諸有三
昧自在意所欲心所樂使身體輕便能隱形極細
云何心三昧行盡神足所謂心所知法遍滿十方
石壁皆過無有罣礙云何為精進三昧行盡神足
所謂此三昧無有懈倦亦無所畏有勇猛意云何
為戒三昧行盡神足所謂諸有三昧知眾生心中
所念生時滅時等皆悉知之法蘊足論云妙用難
測故名為神能為彼依故名為足。


四大弟子迦葉賓頭盧羅云軍屠鉢漢


此出彌勒下生經賓頭盧此翻不動軍屠鉢漢亦
云軍屠鉢歎也或云賓頭盧是軍屠鉢漢者若觀
今文恐他誤矣。


文句云欲引乳味事中抖擻


此文存略準上下文意應云欲引乳味入酪故有
事中抖擻次引酪入生蘇故空中抖擻次引生蘇
入熟蘇故別中抖擻次引熟蘇入醍醐故圓中抖
擻。


木瓜林


眾經音義云在此林下修道故得其名耳又記中
云呵梨勒果等者經音義云此翻天主持來此果
為藥功用至多亦如此方人參石斛無所不入立
世毗曇云何摩勒果是子熟時其味最美不辛不
[004-0207a]
苦如細蜂蜜形如斛器可梨勒果亦復如是但形
大小兩倍於前若菴摩勒果形似檳榔食之除風
冷諸果不同因而知之耳。


級舅頭


唐章懷太子注後漢書云秦法斬首一賜爵一級
故因謂斬首為級也。


甥者舍利弗是


此文恐誤經云佛告比丘爾時外甥則吾身是女
父王者舍利弗是舅者調達是女婦王者輸頭檀
是母者摩耶是婦者瞿夷是子者羅云是。


獨步


無競化者故云獨步獨步即獸名也具如止觀補
注中。


自知陳故兼則相不祥


陳故是無用於當時之義也從路而去凡逢其相
皆悉則之所則之事相皆不祥自知不勝其於道
中見二牛鬪心乃作念此牛是我彼牛是他以此
則占誰勝負耶此牛不如便大愁憂而作念言我
將不如矣。


沙然梵志


本起經云字曰沙然。


金地國王


賢愚經說舍衛國南有國名為金地。


庠序
[004-0207b]


應法師云容儀有法度也。


五天竺


西域記云五印之境周九萬餘里三垂大海北皆
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有七十餘國。


波斯匿


亦云鉢羅犀那恃多此云勝軍又云和悅。


勞度差捔力等


賢愚經云須達長者造佛精舍佛勅身子示其法
則于時六師外道心生愁惱來求捔試六師眾中
有一弟子名勞度差善知幻術乃共身子捔試種
種所作其勞度差皆失其轍廣說如經略如今疏
捔正作角禮記習射御角力角量也高誘注春秋
云角試也。


鸚鵡𠿘


𠿘或作[口*隹/乃]並誤應作𠲿亦作觜子累切喙也。


婆鷄帝


增一阿含云婆祇國也記云地名未詳何出。


阿耨達


亦言阿那婆答又言阿那婆達多此云無熱惱也。


祇洹


亦云祗陀又云逝多或言善多此翻勝氏又云戰
勝即波斯匿王之太子生時王戰得勝故云也又
云說偈滿大千者偈云常當念勤加修行於佛法
降伏魔眾怨如鈎調於象若能於此法而不放逸
[004-0207c]
者當盡苦源際無復有眾惱目連以此偈聲滿祇
洹舍。


記云蠕動


蠕亦作輭如兗如允二切說文云蠕亦動也。


文句云右面大將及下文中目連左面弟子


天竺國君父師皆東面則左北右南北是陰方陰
以表定神通因定而發所以目連居左南是陽方
陽以表慧故身子居右。


萊茯根


爾雅釋草文云葖蘆萉注云萉宜為菔蘆菔蕪菁
屬紫華大根葖他忽切蘆音羅菔蒲北切今作萊
茯者音與上同講者未達往往作來伏音呼之令
人可笑也。


胡豆


爾雅云戎叔謂之荏菽注云即胡豆也管子曰齊
桓公北之岱山得冬葱及戎叔布之天下鄭玄云
即大豆也。


目伽略兮度


請依舊本方見記文有所改定。


記云彷徉


經音義中以房羊音之引廣雅云彷徉徙倚也亦
徘徊也。


瞿墨善知法相


中阿含三十六云瞿默目連共阿難問答如經委
[004-0208a]
說。


六藝


御書數禮樂射。


𡶅峨並不見所出


經音云𡶅峨是傾側不穩之狀。


文選江海賦等


海賦乃是木玄虗所作今文則是江賦之文郭璞
所作文云陽侯砐硪以岸起洪瀾蜿演而雲迴硪
音我蜿於遠切陽侯波神也砐硪高大皃也言波
高大岸起也蜿演迴曲皃也言洪瀾旋曲為文如
雲之迴也。


給孤獨


孟子云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
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也而今
長者善濟于斯故云須達也。


霹靂


音義云雷霆者蒼頡篇云礔礰也爾雅云疾雷曰
霆霓注云雷之急激者也起世經云有三因緣空
中雷震一雲中風界與地界相觸故二雲中風界
與水界相觸故三雲中風界與火界相觸故依經
更有多種有雷車皷鬼神抱打手擊故俗云天皷
於中亦有罪惡多者霹靂而死此現受報也霹靂
者釋名云折也戰震也有二因緣雲中電出一東
方有電名無厚南方名順流西方名墮光明北方
[004-0208b]
名百生樹二者或時東方所出與西方相觸相磨
相打出大光明名為電光南方北方亦復如是。


優曇華


具云優曇鉢羅此翻瑞應其葉似梨果如拳大。


文句云瞿伽離


寶積經云俱迦利此翻惡時者即提婆達兜之伴
黨也。


維那


南山云聲論翻為次第謂知僧事之次第也相傳
云悅眾也出要律儀翻為寺護也本其正音應云
婆邏也。


記云優鉢羅


此云青色華也。


行舍羅如止觀第一記


四分律鈔云舍羅此翻為籌調達自搆五法以誘
佛眾言五法者婆沙云一糞掃衣二常乞食三一
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鹽及五味佛在王城因緣
集僧調達即起行五法舍羅云忍此五事者是毗
尼時有五百新學無智捉籌阿難從座起云誰忍
此五事非法非毗尼調達語五百不須佛及僧便
將五百往伽耶自共作羯磨。


幾時生瑕穢等


增一云初佛壽八萬四千歲百歲之中聖眾清淨
恒以一偈為禁戒後生瑕穢便立禁戒第二佛八
[004-0208c]
十年中眾淨無瑕亦以一偈為戒後有穢故更立
禁戒第三佛七十年中眾無瑕穢以一偈半為戒
第四佛六十年中無穢以二偈為戒第五佛四十
年中無穢以一偈為戒自此巳後更立禁戒第六
佛二十年中眾無瑕穢以一偈為戒犯禁巳後更
立制限第七佛十二年中眾無瑕穢以一偈為戒
後有犯律之人遂有二百五十戒也今云一十至
十二者誤也應云二十至十二矣。


文句云耆域飜固活等


此文具出薩婆多論第一卷中須者往尋固字誤
也應作故字初耆域之生也既執針藥其母惡之
即以白衣裹之棄于巷中時無畏王乘車遙見乃
問之有人答曰此小兒也又問死活耶答云故活
王即勅人乳而養之後還其母。


記云帝釋與脩羅戰如止觀第五記


長阿含云天帝與脩羅戰勝更造一堂名為最勝
東西百由旬南北六十由旬堂有百間間有七支
露臺一一堂上有七玉女一一玉女有七使人皆
是天帝優給衣食莊嚴之具千世界中此堂無比
故名最勝今云得勝者以戰得勝而造故也。


佛梵聲深遠如止觀第一記


佛在靈鷲目連欲知佛聲所至遠近乃去西方九
十九恒沙佛土光明王佛所至彼故聞如對面也。


佛求侍者如止觀第六記
[004-0209a]


大論云佛求侍者心在阿難如日照西壁至結集
時迦葉遣出乃於閑處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故知
爾前非無智力以阿羅漢不令為侍故不證耳此
則且指侍者之說準文句意應引大經目連之事
涅槃經云佛求侍者憍陳如等皆請為之佛俱不
許爾時目連即便入定觀如來心在於阿難如日
初出光照西壁見是事巳告憍陳如乃至勸請阿
難而為待者等。


十四變化如釋籤


初禪二變化二禪三變化三禪四變化四禪五變
化委釋如法界次第中。


次觀等四俱解脫人方乃具之以具觀禪必得滅受
想定


八背捨等名為觀禪九次第定名為練禪師子奮
迅名為熏禪超越三昧名為修禪毗曇云得滅定
名俱解脫不得此一定但名慧解脫耳。


次十一切處


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十皆徧一切處。


事禪如玄文及次第禪門


妙玄定聖行及禪門中所明事禪一有漏法謂根
本四禪四無量四空定也二無漏法謂九想八念
十想等具在彼文。


十八變如止觀第十記至今為頌曰等


一右脇出水二左脇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火身
[004-0209b]
上下出水火為四并前成八九履水如地十履地
如水十一從空中沒而復現地十二地沒而現空
中空中行住坐臥為四十七或現大身滿空十八
大復現小一震動者依定自在動諸界故二熾然
者從諸身分發火注水有種種色三流布者光明
徧布諸世界故四示現者種種色形隨樂欲故五
轉變者於地起水乃至種種六來往者於諸剎土
而無礙故七卷八舒者卷大入小舒小令大九眾
像入身者一切色像皆入身中十同類往趣者往
趣諸眾如彼所為十一隱十二顯者隱沒自身復
令顯現十三所作自在者於諸作中得自在故十
四制他神通者上位所為能制下位耳十五能施
辯才者能與下位之辯才耳十六能施憶念者能
與下位之憶念耳十七能施安樂者與諸一切身
心樂耳十八放光者放光普照諸世界耳如斯列
釋準瑜伽論也。


天台三大部補注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