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3 法華經三大部補注-宋-從義 (master)



天台三大部補注卷第十一

止觀 輔行


永嘉沙門釋 從義 撰


輔行云濟行之教有宗信教堪輔行


此明立其輔行二字教能濟行故云濟行濟行之
教其教多矣若無所宗豈堪輔行今以其教而輔
行者良由諸教有所宗焉一代之教宗尊法華涅
槃二經以此二經同醍醐故教既有宗信知堪任
輔行者矣教為能輔行為所輔。


顯教之行符理驗行可傳弘


此明立其傳弘二字行能顯教故云顯教顯教之
[011-0333b]
行亦乃多矣若不符合開權妙理其行未可傳而
弘之今止觀行既符法華顯實之理驗知此行可
以傳弘人為能傳弘行為所傳弘。


行何所弘非眾教不立


前文云驗行可傳弘今乃問之此行如何得為所
弘故云行何所弘也仍自答之自非一代眾多教
法而此止觀圓頓妙行何由立乎故云非眾教不
立也問何緣有此料簡之語答前文但云顯教之
行符理驗行可傳弘此則但見行能符理行可傳
弘未見其行由教而立故今點示非但其行符理
可弘亦乃其行由教而立是則行立功在眾教況
復符理故可傳弘問若爾行由教立豈非教為能
弘何故向云人為能弘耶答行由教立弘之在人
人能弘道其在茲乎。


教何所輔非妙行莫詮


前文云信教堪輔行今乃問之教能輔行未番何
行以為所輔故云教何所輔也仍自答之若非法
華微妙之行莫為諸教所詮輔焉故云非妙行莫
詮也問何緣有此徵釋之辭答前文但云濟行之
教有宗信教堪輔行此則但見教有宗故堪以輔
行未見其行為教所詮今則示之非但教之有宗
堪任輔行亦乃其行為教所詮是則教為能輔非
行莫詮詮行由教教堪輔行問若爾教行相由理
復云何答從理設教依教求理立乎妙行教行理
[011-0333c]
三奚甞暫闕。


乃澌以三聞全教行一轍


立此輔行傳弘四字豈敢專輙無所由哉乃是盡
用教行理三聞之於師撰述斯記蓋欲全其教行
共期佛慧大車一轍所以六重依教開解依解立
行行成證理理為車體觀為白牛自餘諸法皆莊
嚴具如是之義不亦由乎記文者哉巳上十句諸
說不同在理或當何必求人。


若諮稟口決


如下文云甞於聽次諮決所聞并尋經論思擇添
助非率胷臆謬有所述等。


若審理要決


如下文中十義評無情有佛性等又云故至止觀
正明觀法並以三千而為指南乃是終窮究竟極
說等。


若設徵決疑


如下文問云一心既具但觀於心何須觀具答一
家觀門永異諸說該攝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聖
一切因果者良由觀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乃至
尚不識具況識空中等。


若取類決擇


如下文問云既云自爾何殊外計答中引法華玄
云外道巳為初教所破尚不同於通別二教況以
圓極比外自然等。
[011-0334a]


若引廣決略


如下文釋修大行中云若據下文無四行相則下
文成略今據觀法十乘未周則此中成略是故五
略從觀略邊不從於事於此文中然以義推十乘
略足等。


若攝廣決正


如下文云將無生門中十法成乘初文及不思議
境境中十如十界三千來入諸門此中存略但云
種種五陰等。


若決疏文勢


如下文釋破法遍文後例破餘陰中問應在第七
卷末明十乘竟例餘陰入皆修十乘何故至此即
例餘耶答以義便故從初至此單約識心從此巳
去具約五陰方成法相等。


若決通觀道


如下文問常坐觀於三道常行觀佛三十二相方
等觀於摩訶袒持法華觀於六牙白象隨自意觀
於善惡無記四觀各別何名為同答此等並約所
歷事別若能觀觀無非一心所觀之理無非三諦
是故得云理觀是同也等。


若案文判失


判亦決也如下文釋不動不寂直入中道云言直
入者勿謂但中也但是不為偏空偏假所牽故云
不動不寂從勝為名故云直入人不見之便謂先
[011-0334b]
觀但中都無此理等。


若準部斷謬


斷即決也如下文云他云三外別傳心要者則三
部之文便為無用乃至云驗知別傳斯言謬矣等。


曾師承者而棄根本隨末見故


師者何也天台智者謂之師也承者何也摩訶止
觀所承法也今此謂之曾師承者即是清凉澄觀
法師曾以天台智者為師曾承摩訶止觀之法觀
師則是荊谿門人故宋傳云五臺山清涼寺澄觀
法師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也大曆年中就瓦宮
寺傳起信涅槃七年往剡谿從成都慧量法師覆
尋三論十年就蘇州湛然法師習天台止觀法華
維摩等疏今文斥云而棄根本隨末見者根本即
是法華一乘圓頓止觀清涼棄之別立華嚴名為
頓頓形斥法華謂之漸圓遂立三種止觀之外別
傳一種頓頓觀門斯乃棄於法華一乘根本之實
而隨華嚴兼別之權故義例云仰實揚權有何利
益以天台判四時頓漸並是所生枝末之法清涼
不曉却立華嚴以為頓頓豈非乃是隨於末見具
如義例委斥斯謬纂要之中廣引清涼華嚴疏鈔。


疏中約行尚對三學以為三分


修行以戒初定中慧後若法門以慧為本定戒為
迹又戒定慧各作三分前方便白四羯磨結竟為
戒三分二十五法正觀歷緣善入出住百千三昧
[011-0334c]
為定三分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為慧三分。


為對俗兄出小止觀


小止觀有一卷。


禪門衣鉢傳授者盈耳


高僧傳中習禪一科名為禪門也衣鉢傳授多指
達磨至于六祖矣。


南山歎云唯衡岳台崖雙弘禪慧


余甞讀此方諸師制作編入藏中者無有如南山
讚南岳天台之深也南山其天台之知音乎故其
歎南岳云南岳禪師定慧凝遠性戒自然威德尊
嚴道風遐扇幻感梵僧勸令出俗長蒙徧吉現形
摩頂諷誦法華智通宿命翹勤方等靈相鬱蒸九
旬䇿修一時圓證法華三昧大乘法門於一念中
朗然開發自是之後寂照幽深辯才無滯於是內
求之士重繭雲集以所證法傳授學人並託靜山
林宴居巖藪練微入寂弘益巨多昔江左佛法盛
弘義門自思南度定慧雙舉矣歎天台云天台智
者幼冥禎感夙稟玄風蘊道天台尋師衡嶺雙弘
定慧圓照一乘受四教於神僧傳三觀于上德入
法華三昧證陀羅尼門照了法華若高暉之臨幽
谷說摩訶衍似長風之遊太虗假令文字之師千
群萬數尋其妙辯不能窮也自發軫南岳弘道金
陵託業玉泉遁迹台嶺三十餘載盛弘一乘止觀
禪門利益惟遠義同指月不滯筌[ㄇ@企-止/弟]或於一法中
[011-0335a]
演無量義攝無量義還入一心實觀玄微清辯無
盡由是四方法侶請益如林若定若慧傳燈逾廣
為大機感著述其文並理會無生宗歸一極禪門
止觀及法華玄但約觀心為眾敷演灌頂法慎隨
聽筆記顗自印可天下盛傳可謂行人之心鏡巨
夜之明燈自古觀門未之加矣南山仰歎其文若
是而唐來諸師或於天台而形斥者此猶河濵之
人捧土以塞孟津蓋不知其量也。


幼名光道亦名王道此從初生瑞相立名


大師母徐氏夢香煙五彩輕浮若霧縈迴在懷欲
拂去之聞人語云宿世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
何以去之及乎誕載夜現神光棟字煥然兼輝鄰
室以夢瑞相呼為王道以初生相立為光道。


後授晉王菩薩戒品


隋煬帝未登位時為使持節上柱國大尉公揚州
總管諸軍州事揚州史刺晉王揚廣開皇十一年
十一月二十三日請大師授菩薩戒是故此云。


今從後說故云智者


未為晉王授戒時王公大人但稱為顗禪師或云
天台闍梨耳又下文云該乎長短攝彼精麤者時
有二種一迦羅時即是實時二三摩耶時即是假
時亦名短時長時也又下文云隨字玉篇加工者
待過反者恐誤應云徒果切又云字本無走唐祚
既興謂隨巳走是故加之者案韻集中云隋國名
[011-0335b]
也字本作隨隋文帝去辵辵丑略切乍行乍止也
又走也故隨字從辵辵字訓走耳辵字即是走字
也。


初梁太平二年至陳貞明三年即隋開皇十一年


此一段文並皆錯誤準南史云梁元帝即位改元
為承聖至三年九月魏使來聘帝接之有闕十一
月魏軍大攻帝見執十二月魏人戕帝明年九月
敬帝即位改元為紹泰明年又改元為太平至二
年十月帝禪位于陳改元為永定至三年六月陳
高祖武帝崩文帝即位改元為天嘉至六年明年
又改元為天康至四月文帝崩廢帝即位明年改
元為光大至二年十一月太后黜廢帝降為臨海
王立宣帝明年改元為太建至十三年隋高祖受
周禪改元為開皇太建十四年正月陳宣帝崩後
主即位明年改元為至德至四年明年又改元為
禎明至三年為隋所滅即開皇九年也。


此間方俗九司官舍曰寺


太常光祿衛尉太僕延尉鴻臚宗正司農少府。


鑽仰無所


論語中顏回歎仲尼云鑽之彌堅仰之彌高瞻之
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詩云惟北有斗不可挹酒漿


毛詩小雅谷風之什第三篇大東詩云維南有箕
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維南有箕
[011-0335c]
載翕其舌維北有斗西柄之揭注云翕合也箋云
引也引舌謂上星相近也。


酌其流須尋其濫觴


孔子家語云夫江始於汶山其源可以濫觴王肅
云濫泛也觴酒杯也其源微細可以浮泛一杯而
巳故云濫觴焉又引大經聞香氣等此皆撮略彼
經大綱然今引文與彼經中不無增減彼經但云
有種種異或辛或淡今文乃云有種種名即是一
味之藥隨其流出之處有種種異名也餘如玄籤
補注具引彼經。


定光佛


定正作錠錠都定切亦云然燈佛有足曰錠無足
曰燈大論云太子生時身邊如然燈及至成佛亦
號然燈故。


儒童


亦云年少淨行梵語云摩納婆。


青出於藍


荀子云學不可以巳青出之藍而青於藍氷水為
之而寒於水注云以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


書云崑竹未翦則鳳音不彰等


語出劉子。


詩云有覺德行


毛詩大雅蕩之什抑之詩也衛武公刺厲王亦以
自警也詩云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有覺德行四
[011-0336a]
國順之注云無競競也訓教覺也箋云競彊也人
君為政無強於得賢人則天下教化於其俗有大
德行則天下順從其政言在上所以倡道。


故五人中著愛行者而捨之去過六年巳食食修禪
著見行者又捨之去


初太子之入山也父王思念遣拘鄰頞鞞摩訶男
十力迦葉拘利大子而往侍之二人以欲為淨太
子行苦行二人便捨之去即拘鄰十力迦葉也此
二是太子母親也三人以苦行為淨太子捨苦行
受飲食三人又捨之去即頞鞞摩訶男拘利太子
此三是太子父親也。


次遣三女


婆沙云一名渴愛二名喜樂三名喜見。




一獲切。


波羅奈


婆沙云波羅奈是何義耶答曰有河名波羅奈去
其不遠造立王城經音義中翻波羅奈為江遶城
也。


說文


說文是許慎所作淮南子亦是許慎注也。


屍陀林


正云尸多婆那此云寒林其林幽邃且寒故也在
王舍城側死人多送其中今時總指棄屍之處名
[011-0336b]
屍陀林此之謂也若爾屍字既是梵語非死屍也
應作尸字。


亦名雞足山亦名狼迹山白墡山


直上三峯狀同雞足大婆沙云其山三峯如仰雞
足故云雞足也似狼之迹故云狼迹也切韻謂之
白土玉篇云白堊名白墡此山如然故以云耳。


阿夷羅䟦提


此云金沙河在城南闊二十丈或言四十丈。


付法藏傳


開元目錄云付法藏因緣傳或無因緣字亦云付
法藏經六卷或四卷元魏時吉迦夜共曇曜譯今
家承用二十三祖豈有誤哉若立二十八祖者未
見所出翻譯也近來更有刻石鏤板圖狀七佛二
十八祖各以一偈傳授相付嗚呼假託何其甚歟
識者有力宜革斯弊使無量人咸遵正教豈非好
事耶。


畢鉢羅


畢鉢羅者樹名也西域記云是菩提樹莖黃白枝
葉青潤秋冬不凋。


耶旬舍利


耶旬亦言闍維此云焚燒也舍利此云骨身也諸
末羅眾者末羅此云力士也自此諸梵音者具如
前後補注中辨或未辨者以未聞所譯故也。


四兵
[011-0336c]


象兵馬兵車兵步兵。


毗奈耶


舊云毗尼此云律也。


應真


應字平聲應謂能應之智也。


迦葉部


即上座部也謂畢鉢羅窟內迦葉等上座與五百
羅漢結集名上座部。


分與二國上天下地


一分上忉利天與帝釋一分至大海與娑竭羅龍
王一分與阿闍世王一分與毗舍離國諸離車等。


商那和修


育王傳云王舍城中有一長者生一男兒合衣而
出其衣名為商那即名此兒為商那和修又以過
去善根因緣而名商那廣如傳中付法藏傳云於
母胎中著商那衣與身俱生出家受戒得道涅槃
是商那衣未甞離體以此號為商那和修也。


般遮于瑟


般遮于瑟此云五年一會西域凡五年一會皆云
般遮于瑟也。


於曼陀山立精舍


具云優留曼陀山亦云優留曼荼山此翻為大醍
醐山也靈裕寺詰云非麤暴者所居故云精舍也。


毱多
[011-0337a]


具云優波毱多此云大護毱字渠六切而人多作
菊音呼。


見婬女屠裂進得三果


摩突羅國有一婬女名婆須蜜於毱多所生染歎
心求與相見毱多不就時此婬女見賈客來即便
殺之其事達王王即割截婬女手足棄於家間毱
多往觀達知色欲欺誑世間厭惡訶棄得阿那含
果。


提迦多


傳云提多迦提多迦臨滅之時以法付囑最大弟
子名彌遮迦其彌遮迦多聞博達有大辯才。


佛䭾難提


䭾傳中作陀其彌遮迦以正法付佛陀難提令其
流布傳中緣起其說如是。


多密加之其知生天入滅移屍象挽不動


入滅移屍象挽不動等文恐不當安於此中也曾
撿傳文乃是僧伽難提耳僧伽難提將欲入滅至
一樹下指攀樹枝尋便指壽猶依此樹諸羅漢等
欲移其屍置平坦處積薪耶旬如須彌山不可動
也於是又以諸大白象并力挽之亦不能動尋就
其下而闍維之樹更蓊鬱都無凋變時眾咸見歎
未曾有後人更請檢諸傳本挽音晚弘也僧伽下
文引云僧佉。


乃至暗中手放光明
[011-0337b]


此文又恐不應安此也傳云富那奢與馬鳴論議
馬鳴屈巳奢度出家鳴猶未伏欲捨身命奢即入
定知鳴心念時奢尊者暗室之中先巳有經即語
鳴云汝往彼取經鳴云此室暗冥云何往取奢云
但去當令汝見爾時奢以神通之力遙申右手入
其暗室五指放光其明照耀馬鳴於是伏勤所為
後人更尋傳文。


賴吒和羅妓


吒陟嫁切。


被月氏征


氏音支亦音精佛鉢者如來所持者也一慈心雞
者不飲蟲水能滅怨歒也以準九億者將馬鳴等
三各當三億金錢故也。


又行禮塔


月氏國土又行禮塔也。


鳴云其地有金


傳云王自思惟其地有金耳。


三海歸德


三海人民盡歸王德唯北海人未臣屬耳。


殺九億人


王與安息國王戰勝殺九億人大臣問王殺九億
人罪云何滅王置大鑊七日之中煑湯令沸以一
金鐶置斯湯內顧問群臣誰取得之有一臣來便
投冷水隨而取之王告臣曰我所為罪如彼沸湯
[011-0337c]
悔必可滅猶投冷水爾時有一羅漢比丘以神通
力示王罪報王生悔心馬鳴為王說法云云。


龍樹


初生之時在於樹下由龍成道故號之也亦言龍
猛梵語那伽閼剌樹那此云龍猛也法苑中引奘
師西國傳云梵音正云龍猛舊訛略故云龍樹耳
或云龍是華言樹是梵語譯為猛也佛去世後三
百年出年七百歲人或不知誤謂佛滅後七百年
出龍樹菩薩南天竺人是梵志種天聰奇悟事不
再問為外道時有三朋友共學隱身入王宮內百
有餘日懷妊者多王即搜括三人被斬龍樹有智
乃近王身七尺得免由是發心出家學道閻浮之
中所有文字一時通達自謂巳是一切智人大龍
菩薩哀其如此即以神力接入大海九十日中通
解諸經龍王語云天上諸經過此宮中百千萬倍
龍樹由是修行二智即悟無生楞伽經云如來滅
度後有人持我法於南天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
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證
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蟬蛻


文選逸民論云蟬蛻囂塵之中自致寰區之外注
云蛻音稅隱者去塵俗之內致寰區之外有如蟬
之蛻形耳蛻又他臥切他外切皆取去皮之義也。


提婆
[011-0338a]


西域記云提婆此翻為天。


三衣乞之


乞音氣與人物曰乞也。


轉輪王種生


傳云轉輪種中生非佛非羅漢不受後世有亦非
辟支佛世以泥團置於輪上埏埴成瓦如是瓦者
豈同諸聖至後世乎此與今文有異埏埴和土也
和土為瓦器也老子云埏埴以為器。


僧佉耶奢


亦云僧伽耶舍。


鳩摩羅䭾


秦言童子。


闍夜那


亦云闍夜多。


檀彌羅王


亦云彌羅掘。


末田地與商那同時等


末田地亦云摩田地又云摩田提此翻為中阿難
入涅槃時大地動雪山之中有五百仙人具五神
通作是念言今此大地何以故動于時觀之即見
阿難欲入涅槃彼仙人中有一導首將五百仙人
至阿難所而求出家阿難化彼河水悉成金地五
百仙人出家得羅漢諸仙人在河中得戒即名之
為摩田地也時摩田地白阿難言欲先涅槃阿難
[011-0338b]
囑云汝等當於罽賓國中竪立佛法佛記我云我
涅槃後當有摩田提比丘持佛法也阿難以法付
摩田巳乃入涅槃時摩田地乃往罽賓降伏龍巳
住持佛法欲入涅槃涌身空中作十八變然後滅
度。


華氏城


殑伽河南岸有波吒釐城周七十里即華氏城也
王宮多華故以名焉。


即以銅鉒


鉒竹句切器也送死人之具耳。


棟字煥然


字應作宇。


思曰律師甞聽賢子講耶


耶字誤當為耳字別傳云老僧甞聽賢子法耳。


陳隨二國


隨應作隋以存舊故下去皆爾隋本作隨隋文帝
去辵。


瓦官


或云先是官瓦之坊後立寺故乃以為名。


百錄


事有百條都為一錄故云百錄也。


犀節如意


傳云犀角如意犀牛似豕角生鼻上。


吳州侍官二十五人至光明滿山
[011-0338c]


別傳云吳州侍官張達等伴五人自見大佛倍大
石尊先明滿山直入房內今文所引恐訛略也。


蹶者訪路


蹶居衛切又渠月切亦居月切僵也失脚也走也
速也僵居良切。


八觸


重輕冷熱澀滑輭麤上文云項城者陳州項城縣
也。


及文師德行未見本傳


南岳傳云禪師慧文聚徒數百眾法清肅道俗高
尚乃往依焉。


獨步


此獸名也出銀州如師子頭尾虎豹文身黃一角
行有意氣故號獨步食草木可以辟邪魅也。


若準九師相承所用


傳云南岳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後往監最等師
述巳所證皆蒙隨喜又云智者詣思師受業心觀
思又從道於就師就又受法於最師此三人者皆
不測其位也自餘諸師傳中或有名目同者但不
見云相承故今不引也五處止心者若準禪波羅
蜜繫緣止法乃有五處一頂上二髮際三鼻柱四
臍間五地輪外國三藏說此為五門禪於此五處
用心便故。


關中影法師
[011-0339a]


關中者亦云關內道即禹貢雍州之域東自同華
洛河而北西自岐隴原會極于北垂盡其地也影
師者普長安釋曇影法師也或云北人不知何許
郡縣其性虗靜不好交遊講正法華及光讚般若
後入關中又師羅什什謂姚興曰昨見影公亦是
此國風流標望之僧也影公著法華義疏四卷并
注中論等云云。


元康師


宋傳云京師安國寺元康法師造疏解中觀別撰
玄樞兩卷總明中百門之宗旨。


青目注


僧叡法師中論序云天竺諸國敢預學者之流無
不翫味斯論以為喉襟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少
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賓羅伽秦言青目之所
釋也其人雖信解深法而辭不雅中其間乖僻煩
重者法師皆裁而裨之無行禪師云西域有二宗
一宗無著天親一宗龍樹提婆龍樹之宗玄飈纔
舉則無著牽羊翅羽暫騰則陳那亂轍西域記說
清辯論師外示僧佉之服內弘龍猛之學聞護法
菩薩在菩提樹宣揚法教乃命門人往問訊曰仰
德虗心為日久矣然以宿願未果遂乖禮謁菩提
樹者誓不空見見當有證稱人天師護法菩薩謂
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未遑談議竟不會見
論師由是乃還本土靜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誰決
[011-0339b]
我疑遂於觀音菩薩像前誦隨心陀羅尼經涉三
年菩薩現身謂論師曰何所志乎對曰願留此身
待見慈氏菩薩問曰人命難保宜修勝善生覩史
天乃見慈氏論師對曰志不可奪也菩薩又云若
其然者宜往䭾那羯磔迦國城南山巖執金剛神
所至誠誦持執金剛陀羅尼者當遂此願論師於
是往而誦焉三載之後神出問云伊何所願論師
對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神又謂曰此巖石內有
脩羅宮如法行請石壁當開開即入中可以見也
神又謂曰慈氏出世我當相報矣論師受命專精
誦持又經三載乃呪芥子以擊石壁石壁乃開論
師乃與六人入石壁裏入巳石壁仍復如故又德
光論師願見慈氏決疑請益天軍羅漢以神通力
接上天宮德光既見慈氏菩薩長揖不禮天軍謂
曰慈氏菩薩次紹佛位何乃自高不致禮乎德光
對曰尊者此言誠為指誨然我具戒出家弟子慈
氏菩薩非出家侶受天福樂欲令作禮非所宜也
菩薩知其我慢心固非聞法器往來三反不得請
疑德光論師既不遂心便生恚恨即趣山林修發
通定我慢未除不時證果或有說云彼土護法之
諍清辯之禱在彌勒成道感觀音垂降而不明斷
其權實者良由法藥正被時機苟或顯判則是止
其服餌五性不受一性非宜煩惱之病從何而愈
復次天親初聞無著菩薩弟子夜分誦十地經聞
[011-0339c]
巳追悔甚深妙法昔所未聞誹謗之愆源發於舌
舌為罪本今宜除斷即時執刀將自斷舌無著謂
曰大乘教者至真理也昔以舌毀大乘今以舌讚
大乘補過自新斯為善矣天親受教諮稟大乘遂
造論文百有餘部復有論師名無垢友於說一切
有部而出家焉欲制諸論絕滅大乘說是語巳心
發狂亂舌出血流乃生悔責尋乃死焉時有羅漢
見而歎曰惜哉惜哉今此論師毀惡大乘墮無間
獄。


波頗三藏


波頗此云智光中天竺人剎利王種十歲出家又
云波羅頗迦羅蜜多羅此云作明知識礭字應作
確字口角切堅固也又前文中渤字應作渤字。


止觀引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斯乃龍樹以空假中而為觀法離此之外何以尚
之而此地人乃云佛滅之後諸部小乘及外道等
皆著於有龍樹唯以空法蕩之而人又復著於空
見無著天親乃以中道而遣有無故瑜伽師地論
釋云佛涅槃後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龍
猛菩薩釆集大乘無相空教除彼有見由是眾生
復著空見無著天親事大慈尊請說斯論理無不
窮事無不盡余謂龍猛既談空假中三奚甞但以
空蕩有耶天親龍樹內鑑冷然外適時宜各權所
[011-0340a]
據學者未諳自相形斥耳。


天台傳南岳三種止觀


圭峯密師禪源詮云達磨未到古來諸家所解皆
是前四禪八定耳南岳天台依三諦理修三止觀
教義雖圓終成次第唯達磨所傳最上乘禪亦名
如來禪類同佛體逈異諸門余謂圭峯談何容易
若也只聞天台止觀便作斯斥者何異道聽而塗
說哉若也曾讀天台止觀乃作斯斥者則是埋沒
天台而自衒耳又復圭峯既宗賢首大師判教立
義而賢首大師五教章中美讚南岳天台大師以
為升堂入室之人又賢首大師心經疏明圓一心
三觀自指如智者大師所明又賢首大師起信論
疏明修禪法亦指天台止觀等文又復圭峯師於
清涼清涼觀師華嚴疏中引用天台性善性惡三
止三觀三德三諦三一相即雙照無礙此是菩薩
圓融功德而自莊嚴觸目對境常所行用希心玄
趣者幸願留神斯等承用天台法門曾無有異圭
峯何獨違祖背師貶斥南岳天台耶況復南岳位
在十信天台位居五品靈山親承大蘇妙悟豈可
但得世間四禪八定次第之法而圓證乎高僧傳
中南岳天台文甚著明可不讀耶爾之知見欲比
天台終恐不及後昆慎之無妄破立自誤誤他罪
非少矣圭峯撰圓覺經疏云一泯相澄神觀二起
幻銷塵觀三絕待靈心觀此與天台三觀義理是
[011-0340b]
同而意趣有異同者泯相即空觀起幻即假觀絕
待即中觀異者此明行人用心方便彼則推窮諸
法性相此多約心行成故不立所觀之境彼多約
義生解故對所觀三諦有人難此云既言用心方
便何得復云心行成耶縱是行成那忽經文令一
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耶所云
彼則推窮性相者斯是天台用唯識觀歷事觀理
而不知有真如觀唯達法性何甞一向推性相耶
又乃凡明觀道必對諦境如圓覺經奢摩他中云
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等三摩
提中云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等
禪那中云以淨覺心不取諸幻化及諸靜相了知
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等由此而知
靜即真諦幻乃俗諦無知覺明即中道第一義諦
而言不立所觀之境其可得乎豈以經文簡略便
為偏說乎余謂天台所談三諦三觀出乎仁王及
以瓔珞三智三德本乎涅槃及以大品所用義旨
以法華為宗骨以智論為指南補處大士金口親
承汝既不諳那忽形斥豈不懼於後代考實耶天
台云末學膚受太無所知於今見矣準高僧傳達
磨禪師初至宋境北渡至魏隨其所至誨以禪寂
于時國中盛弘講授乍聞禪法多生譏謗乃有道
育慧可二人年雖在後銳志高遠初逢法將弘道
有歸感其精誠誨以定法如是安心謂壁觀也如
[011-0340c]
是發行謂四法也如是順物教護譏嫌如是方便
教令不著入道多途要唯二種謂理行也藉教悟
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以客塵故捨偽歸真疑住
壁觀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
然無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萬行同攝初報怨行
當念往劫捨本逐末多起愛增今雖無犯是我宿
怨甘心愛之二隨緣行眾生無我苦樂隨緣三無
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道士悟真
理與俗反四名稱法行即是性淨之理故也學者
請觀達磨所說與今止觀如之何哉況達磨以楞
伽經四卷授與可師乃云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
者依行自可度世可附玄理如前所陳遭賦斫臂
以法御心不覺痛苦火燒斫處血斷帛裏乞食如
故況復又云藉教悟宗世人何得妄說教外別傳
耶若看禪人語錄何不看佛語錄耶佛語錄者即
阿難等錄佛言事以成經也唯永嘉集多用佛經
以為指南此得達磨之正意也與夫近代言其禪
者異焉唐柳子厚云今之空空愚夫皆誣禪以亂
其教也但永嘉集全用天台圓頓之法而不曾言
天台者豈不奪他成巳耶不然意在何哉近代長
水解楞嚴經妙奢摩他三摩禪那全用天台止觀
之法況亦潛用三德三諦之文無情有性之說而
不顯云是天台者何耶大矣哉天台之妙旨益於
諸家如此多矣可不欽歟又清涼觀師華嚴鈔中
[011-0341a]
十義第二顯示心觀不恃參禪云濤南北二宗之
禪門撮台衡三觀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
諸佛之心無違教理之規暗蹈忘心之域不假更
看他面謂別有忘機之門昔人不參善友但尚尋
文或年事衰邁方欲廢教求禪豈唯抑乎佛心亦
乃翻誤後學是則清涼稟天台三觀明矣今之學
者多以達磨禪門抑沒天台止觀深趣此非用心
於佛法矣傷之傷之荊谿云傳法利他之功未補
非法毀人之失後昆慎之若但以捨相求空為妙
道者天台所謂此空不出六十二見設以為乘壞
驢車耳豈同法華高廣大車眾寶嚴飾耶今人學
教不知所以便欲廢講參禪而不知教中所談何
事耶復有習禪門者斥講者云若未頓超方便且
於教法留心嗚呼此言謬之甚矣豈圓頓上乘微
妙教法祇在方便而不能超耶豈方等真詮常住
極妙但是分別名相而巳耶而不知以一心三觀
甚深般若尋經學教自免貧窮數寶之責矣又復
若謂滯於言說者凡娑婆世界將何以為佛事乎
禪徒豈不言語示人乎無離文字談解脫義豈不
聞乎若乃諍於說默豈是通見乎是故當知聖人
之道或說或默或非說默視聽覺觸得其旨者必
不諍矣豈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華嚴
等諸大乘經無此事耶嗚呼世人何其愚也汝等
當信佛之所說諸佛如來言無虗妄梁氏止觀統
[011-0341b]
例云去聖久遠賢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識而巳至
使魔邪詭惑諸黨並熾空有云云為坑為穽有膠
於文句不敢動者有流於漭浪不能住者有大遠
甘心而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
稱定者有覆號而稱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權者
有假於鬼而言通者有放心而言廣者有罕言而
為密者有齒舌潛傳為口訣者凡此之類自立為
祖繼祖為家反經非聖昧者不覺余患一家微妙
解行為他濫斥故特引示非好辯也又別傳論云
今之人正信者鮮啟禪關者或以無佛無法何罪
何善之化化之中人巳下馳騁貪愛之徒出入衣
冠之類以為斯言至矣且不逆耳私欲不廢故從
其門者若飛蛾之赴明燈破塊之落空谷殊不知
坐致燋爛而莫能自出雖欲益之而實大損與天
眾魔外道為害一揆由是觀之此宗之大訓此教
之旁濟其於天下為不侔也。


輔行云應天三台


台者三台星也上台虗積星中台六淳星下台曲
生星三台亦云三階每台二星凡有六星名泰階
六符符者星之驗也觀色以知吉凶故云符驗也
三階平則陰陽和風雨時也黃帝泰階六符經云
泰階者天之三階也上階謂天子中階謂諸候公
卿大夫下階謂士庶人也今云三台者正言其中耳。


孫公山賦
[011-0341c]


晉書云孫綽字興公太原人也為永嘉大守意將
解印以尚幽寂聞此山神秀可以長往因使圖其
狀遙為之賦賦成以示友人范榮期榮期曰此賦
擲地必為金聲也云云又下文云磴字亦可從足
謂升躡者此是徒亘切耳又云從木注云雉莖切
者亦通都鄧切凡橙也坂字府遠切。


有云四教神僧授與等


南山撰內典錄讚天台云受四教於神僧傳三觀
于上德南山本意讚之豈期文無據也。


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


外云若身中無我者焉知四時內曰如草木瓦礫
亦由陰陽逐時轉變似有所知而非神知今身雖
有知知無自性如草木瓦礫外又云身內有神神
使知知內曰若神使知誰復使神遂無使神何須
神使若無神使即無知者若無知者如草木瓦礫
此約識種破我作如是說若約內觀識種者三事
成身命煗無知知即是識若謂識知過去識滅滅
故不知現識不住亦復不知未來未有斯亦不知
三世求知而不可得若離三世無別有知故云是
身無知如草木瓦礫也。


博地


博廣多也下凡之地廣多故耳。


如首楞嚴經中道品等


釋籤云寶篋經曾檢寶篋經及楞嚴經並未見此
[011-0342a]
文恐谿荊兩處指文皆誤也文殊問經上卷明十
二支三觀如玄籤補注中辨又下文云廣歎略歎
者誤也經無廣略歎文但有廣略開顯耳又云甚
深歎實無量歎權者誤也應云諸佛智慧甚深無
量是歎實智也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是歎權智也
又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並奇言歎者
亦誤也此是絕言歎耳。


曇無竭


此云法尚。


佛為四王作聖語說毗陀羅語說四諦等


婆沙云佛以聖語為四王說四諦二解二不解佛
欲饒益憐愍故又作陀毗說四諦謂伊禰彌禰蹹
被陀蹹被彼二不解一解一不解佛欲饒益故作
彌犁車語說四諦謂摩奢兜奢僧奢摩薩婆多毗
羅緻是名苦邊四皆得解為滿足諸天心所念故
二天王作是念若佛為我作聖語說四諦者我則
能解一天王作是念若佛為我作陀毗羅語說四
諦者我則能解一天王作是念若佛為我作彌犁
車語說四諦者我則能解故隨其念而為說之。


華嚴楞伽並云如來具有六十四音


清涼觀師云六十四音者以聲有八轉謂體業具
為從屬於呼此八轉聲各具八德謂調和聲柔輭
聲諦了聲易解聲無錯謬聲無雌小聲廣大聲深
遠聲八八則有六十四種又密迹經有六十種音
[011-0342b]
初名吉祥乃至六十宣諸德音又下文云破勝數
論者恐是法勝尊者數論也諸文或云數人又云
數論即薩婆多論師也涅槃疏云數人宗薩婆多
純明無我破諸外道謂之邪我無假名我。


華嚴三十一云有十種三世


此文訛略應云有十種說三世也故舊經三十一
及新經五十三並云有十種說三世所謂過去說
過去過去說未來過去說現在未來說過去未來
說現在未來說無盡現在說過去現在說未來現
在說平等現在說三世即一念是為十非謂華嚴
明十種三世也又下文云豆等初啟曰苟者苟字
古候切。


修發不同一十六句


一約止門明四修二約觀門明四修止門四者一
事止謂繫緣制心即是事修二理止謂體真止即
是理修三事理止謂緣俗真即事理修四非事理
止謂息二邊分別止即非事理修觀門四者一事
觀謂安般不淨即是事修二理觀謂空無相即是
理修三事理觀謂雙觀二諦即事理修四非事理
觀謂中道正觀即非事理修一一修中各有四種
發禪不定是故四種修中合有十六種發禪不定
止觀合辨則有三十二種發禪不定若約信法二
行乃有六十四若約三乘則有二百九十二種發
禪不定具在禪門卒難筆錄又上文云於修證中
[011-0342c]
開為四別一世間禪二亦世亦出世等者禪門料
簡此約修行入證而為次第耳若約言句為便則
第二句是出世間禪也又云釋此九竟乃云修行
之相豈可盡具者此文在彼第十卷末也又云若
使盡記巳下諸文應三十卷者彼禪門中第一卷
初注文中云若取具足有三十卷今略出前卷要
用流通故知今文即是彼中注文耳然今章安止
觀序云次第禪門合三十卷今之十軸是莊嚴寺
法慎私記此與彼中注文意同亦與別傳文同故
別傳云大莊嚴寺法慎私記禪門初分得三十卷
尚未刪定而法慎終別傳又云大師常在高座云
若說次第禪門年別一遍若箸章疏可五十卷故
知禪門合三十卷自依慎師私記初分以言之耳
不指大師高座之言也以高座中言五十卷自約
一徧始終具足言之耳故知慎師私記初分具足
應須合有三十卷而章安於三十卷中治定但略
出成於十卷之文耳故注文云若取具足有三十
卷今略出前卷要用流通也然雖章安治成十卷
而推記者乃是慎師故云今之十軸是慎師記也
以今序文及彼注文并別傳文同是章安治定述
成豈可有異哉然目錄中云慎師私記初分未治
而頂師治成十卷者亦與彼注文并別傳文及今
序文皆無異也而荊谿約卷之大小不同者恐此
和會不然也如大師在高座云若說法華玄義并
[011-0343a]
圓頓止觀半年各一徧若著章疏各三十卷而章
安記初分只得十卷以此觀之慎師記禪門初分
三十卷而章安治成十卷明矣有何不同相妨耶
又下文云附贅者贅章銳切橫生一肉著體者也
附贅既是橫生懸疣豈非竪生耶𦘾殨二字莊子
文作疣潰耳生為附贅懸疣者若疣之自懸贅之
自附此氣之時聚耳非所樂也死為決疣潰癕者
若疣之自決癕之自潰此氣之自散耳非所惜也
疣亦癕疽之屬也凸徒結切高起也潰胡對切又
下文引論語云導謂為之正教也者論語云道千
乘之國馬融注云道謂為之政教也又下文云前
列章云正修止觀者誤也前文但云正觀耳又下
文云下諸問是大師料簡者如最後問示三文者
亦是章安耳又引論語注云僵仆者僵字誤也應
作偃字偃字訓僵也偃仰倒也什方遇切傾倒踣
倒也踣蒲北切。


次示三文部別處所


今止觀序但說次第禪門處所及以圓頓止觀處
所未示不定止觀處所六妙門序云天台大師於
陳都瓦官寺出六妙門禪法即不定止觀之處所
也毛喜字伯武榮陽陽武人也別傳云法慎學禪
微發持力不幸早亡。


扇提羅


此云石女無男女根故云石女也。
[011-0343b]


[怡-台+欶]墮


[怡-台+欶]字恐誤應作懶正作嬾。


提韋直心供養福故經八千劫償其施主等


此文誤矣應云提韋女人直心信敬隨宜供養壽
盡命終生化樂天其五比丘專行巧偽邪濁心故
福盡命終生于地獄經八千劫乃至常以筋力償
施主債云云擔轝者轝字去聲正作𣝑字即舁食
者也舁以諸切對舉也。


依於修陀得有漏通


謂依修陀而學通也修陀乃是新學比丘未善觀
機者也亦有處說阿難教於調達修通。


五法舍羅


舍羅此翻為籌然調達五法與佛立四依中一糞
埽衣三乞食如何區分邪正南山業疏云佛立四
依有四種義一慈心益物二稱機設藥三善達開
遮非但開於中下服諸好衣亦開上士有病及無
糞埽衣聽受施服由本通道故有斯開四者佛說
乞食等四能生道緣正語等八能生道因調達效
佛乃說五法唯制不開一則反上四義二則顛倒
說法令墮邪見惑亂正依也多論問云此五法佛
常自讚歎何故名為非法答佛所讚歎者云四聖
種能得八聖道成四沙門果今調達倒說云八聖
道趣向泥洹遲難修行五法以求解脫甚速是故
名為非法耳。
[011-0343c]




音彬。




音卜。




與專切。




于矯切又玉篇云鴟鳶類也鳶以專切。


未到定力


亦云未至未入根本地根本地未現前而能離欲
故云未至未到也。


然為護他譏嫌則急小乘自度性重則急


南山云涅槃經說菩薩持於性重戒與息世譏嫌
戒等無差別如初婬殺名性重也下篇所制名性
輕也斬伐草木墾土掘地等即是譏嫌廣如涅槃
經中所說。


戒序


天台菩薩戒疏序云也。


廣如玄文三十六句


先立四句一冥機冥應二冥機顯應三顯機顯應
四顯機冥應三十六句者前冥顯玄論略舉四句
今具足辨以其四機而為根本所謂冥機顯機亦
冥亦顯機非冥非顯機於一句中又有四句所謂
冥機冥應冥機顯應冥機亦冥亦顯應冥機非冥
[011-0344a]
非顯應冥機之上四句既然餘之三機四句例說
四四乃成一十六句約機既有一十六句機召於
應應亦十六機應共論有三十二并根本四乃成
三十六句也。


從釋名去不復更用三文結之


此文恐誤偏圓及以不思議境亦有結文又上句
云理及名字皆止觀結然更須云觀行相似亦有
結文又上句云及四三昧應云及以第四三昧具
如義例纂要中示又止觀云初五章是發菩提心
一意者舉廣兼略故云五章其實但是釋名等四
章是五略中初發心耳故方便正觀果報等乃是
修大行四三昧感大果等也釋名等四章是發心
者如十乘中第二發心既約三觀豈非釋名體相
即是發心之體無作四諦體必攝法法有偏圓依
圓發心異乎偏漸故釋名等四章之廣只是五略
初發心耳。


四相雖屬不相應行


百法疏云不相應行亦有兩釋一言行者行即行
蘊行蘊有二一相應行即心所法二不相應行即
是得等二言具足應云非色不相應行即簡四聚
有云心不相應行不與心相應故非心法故亦非
所相應也又上文云八苦者生等四苦愛別離等
四種苦也又云善不善愛者愚人所求名為不善
菩薩求者名之為善又求二乘名為不善求大乘
[011-0344b]
者名為善也言九喻者一如債有餘二如羅剎女
婦乃至第九如彗星也如債有餘者如人負他錢
財雖償未畢猶繫在獄而不得脫二乘亦爾有愛
習氣不得成佛也羅剎女婦者如人以羅剎女為
婦隨所生子即便食噉子若盡巳復噉其夫愛亦
如是隨眾生有生善根子即便食之食子既巳復
令眾生入於三途也。


諦義具如玄文第三


自性不虗為義四皆實故不顛倒為義由見諦故
又是審義及不異義具在玄籤。


具如法華疏釋迦葉中


且約乞食以示其相乞易得時則便生喜乞難得
時則便生嗔嗔喜依色斯為色陰既有色陰必具
五陰陰入界等名為苦諦我能乞食則計有我及
以無我以乞為道以乞為實如是諦當讚喜毀嗔
乃至不了名之為癡則具十使十使必具八十八
使為集諦若識乞食四倒之相勤修道品名為道
諦既修於道不計吾我吾我滅故諸惑盡除子果
皆泯名為滅諦乞食既然餘皆例說。


思益經文釋籤巳引


思益經云無生四諦者知苦無生名苦聖諦知集
無有和合之相名集聖諦於畢竟滅中無生名滅
聖諦於一切法平等不二名道聖諦今文中云苦
無逼迫者對破三藏苦逼迫相故餘文依經但語
[011-0344c]
略耳。


他解唯二


顯宗論云是故無明無知為體然此無知略有二
種謂染不染若能障智是染無知不染無知惟智
非有今詳其意若乃於事自共相愚是染無知若
於諸法味勢熟德數量時處同異等相不能覺知
是不染無知此不染無知即名習氣有古師說習
氣相言有不染汙心所差別染不染法數習所引
非一切智相續現行令心心所不自在轉是名習
氣是故即於味勢德等不勤求解慧與異相法俱
為因引生後同類慧此慧於解又不勤求復為因
引生不勤求解慧如是展轉無始時來因果相仍
習以成性故即於彼味等境中數習於解無堪能
智此所引劣智名不染無知即此俱生心心所法
總名習氣。


三品寂光出淨名疏


彼疏明究竟寂光無說無示而言說者法身說法
冥資一切若約果報明常寂光者分別二種說法
不同說無作四諦即果報土說一實諦即寂光土
廣疏記云法身即是法界常音冥資一切果報等
者有果報邊須云苦集以有苦集須具四諦於果
報中分論寂光須從理說故唯實諦義亦當於寂
光說法今謂止觀寂光無作注云云者一者無作
既是從理故對寂光此與實報無作須辨何者實
[011-0345a]
報乃是無作之四亦名有實說四也寂光無作乃
是四皆真實亦名實不作四也二者令準淨名疏
中約果報明常寂光土二種說法來此明之何者
約所證理雖是一實中下寂光仍有無明變易生
死復是果報故此二種說法不同亦不相離良以
變易理事皆遍故實報依正亦名法性身土若爾
止觀何故不將寂光對於一實諦耶應知對之有
何不可但為四種四諦第四乃是無作若對一實
則於對諦名相不便是故但以寂光對於無作四
諦既不乖於從理得名亦不違於一實之義也。


對別教中住十住地等乃至云住及不了並約教道


大經云十住菩薩雖見一乘不知如來是常住法
以是故言十地菩薩雖見佛性而不明了十住菩
薩見少分故不能明了如來全見能得明了十住
菩薩慧眼見故不得明了如來則以佛眼見故能
得明了為菩提行故則不了了若無行故則得了
了住十住故雖見不了不住不去故則得了了章
安云若指住是地而言十住皆分見者此是別義
若住非地十地則見十住不見此亦別義若十住
即十地地住皆少分見者此即圓義若十住非十
地十住亦少見者此亦圓義若十住非十地而言
九住不見十住少見者此乃別接通義若地前十
住全不見性是故不論了與不了又云初住初地
則能分見故言少耳。
[011-0345b]


十住婆沙七種發心


準婆沙論第六乃是因布施故發心耳今文引云
見放光而發者誤也。


無量壽觀報恩等經亦有多發


報恩第二發菩提心品云喜王菩薩白世尊言菩
薩云何知恩報恩佛言知恩者當發菩提心報恩
者當教眾生發菩提心菩薩發心之時立大誓願
若我得菩提當大利益一切眾生安置眾生大涅
槃中悉令眾生具足般若是則名為菩提因緣又
若見聞諸佛菩薩不思議事發菩提心復有不見
諸佛菩薩不思議事以聞諸佛秘密藏故發菩提
心復有不見諸佛菩薩不思議事亦不聞法但見
法滅時發菩提心護持佛法利益眾生復有唯見
惡世諸眾生等具貪恚癡無有慚愧發菩提心是
故當知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其事非一或因慈心
或因恚心或因施心或因慳心或因歡喜心或因
煩惱或因恩愛別離或因怨憎和合或因親近知
識或因惡友或因見佛或因聞法知恩報恩其事
如是無量壽觀即韋提希因子逆害遂厭娑婆樂
生安養佛教思惟及以正受三種淨業發菩提心
乃至三輩九品往生遇善知識勸導發心等。


止觀云佛藏經十喻


具如第十記中引之。


輔行云毗首羯磨
[011-0345c]


正理論音云毗濕縛羯磨此云種種工業西國工
巧者多祭此天也。


不隱沒智


智之明了之謂也異乎人之智耳。


優填王作栴檀像高五尺等


準彥悰法師撰三寶感通錄云梁武帝以天監元
年正月八日夢栴檀像入國因發詔募人往迎案
佛遊天竺記及雙卷優填王經云佛上升忉利一
夏為母說法王臣思見優填王遣三十二匠及齎
栴檀請大目連神力運往令圖佛相既如所願圖
了還返坐高五尺在祇洹寺至今供養帝欲迎請
此像時決勝將軍郝騫等八十人應募往達具狀
祈請舍衛王曰此中天王像不可將適邊方不令
三十二匠更刻紫檀人圖一相卯時運手至午便
就相好具足而像頂放光降微細雨并有異香故
優填王經云真身既隱次二像現普為眾生作利
益者是也騫等負第二像行數萬里備歷艱關難
以具聞又渡大海冐涉風波隨浪至山粮食又盡
所將人眾及傳送者身多亡沒逢諸猛獸一心念
佛乃聞像後有甲胃聲又聞鍾聲巖側有僧端坐
樹下騫等負像下置其前僧起禮像騫等禮僧授
澡鑵令飲並得飽滿僧云此像名三藐三佛陀金
毗羅王自從至彼大作佛事至天監十年四月五
日騫等達于揚都帝與百僚徒行四十里迎還太
[011-0346a]
極殿建齋度人大赦斷殺絓是弓刀等並作蓮華
塔頭帝由是菜蔬斷欲事大清三年帝崩湘東王
在江陵即位遺人迎至荊都承光殿供養今東京
啟聖禪院栴檀瑞像元絳參政撰碑乃云栴檀瑞
像乃優填王所造事亦同於感通錄說而云晉永
嘉中天竺鳩摩羅琰負像至龜茲六十年而至姑
臧十四年而至長安十七年而至江南二百年而
至廣陵三百六十年大祖皇帝平江南而得之此
與感通錄說帝代及以負像之人不同後德幸加
詳委。


及觀經等亦通佛收


觀經即是十六觀經等即等於淨名藥師灌頂般
若大涅槃等放光現相屬於勝應是故名為亦通
佛收何以知之以下文釋通教勝應神變中云各
各見佛獨在前者如淨名云各見世尊在其前如
涅槃時各見如來唯受我供般若數數放光淨名
如須彌山顯于大海灌頂巍巍堂堂等並是勝應
神變且淨名等如須彌山放光巍巍既是通佛勝
應神變而十六觀經云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
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
須彌山十方淨土皆於中現豈非通佛勝應神變
乎以觀經淨名等放光現相乃是從於丈六劣應
現於高大巍巍勝應故也所言亦者義通兩向以
觀經淨名等放光現相亦是尊特亦是勝應今且
[011-0346b]
從勝應故判為通佛耳若約尊特則通教佛帶老
比丘像現尊特身是也又復尊特通於別圓故文
句記明尊特身引淨名云如須彌山顯于大海安
處眾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藥師中巍
巍堂堂如星中月大集中集二界中間乃至諸方
等經是例非一既云諸方等經豈不攝於觀經故
知今云及觀經等即文句記諸方等經今云通佛
與文句記明尊特身皆無所妨良以尊特亦名勝
應通於摩訶衍三教之相故也具如十六觀經疏
往生記及十不二門圓通記委明斯義人不見之
乃謂荊谿指四十八願名為觀經是通佛收或謂
荊谿指十六觀經中明彌陀佛身高六十萬億由
旬數量名為觀經是通佛收皆是妄生穿鑿耳並
失輔行之正義也。


應持菩薩變形高三百三十萬里復見佛身高五百
四十三萬兆姟二億里等目連神力往大千邊佛念
目連乃欲試我清淨音場吾今欲現等乃至云身聲
既爾諸相例然坐蓮華臺居色究竟並此相也


斯文著明其猶日月奈何有目而不覩見正法喪
亡邪徒充盛誠可悲哉誠可悲哉四明云丈六分
齊即無分齊以知丈六是法界所以應持不見其
頂目連莫究其聲丈六身聲既因二聖窮之不得
是以即劣見於無邊不必一一待現方見尊特之
相嗚呼四明率爾之甚且今文云復見佛身高五
[011-0346c]
百四十三萬兆姟二億里等還是幾許丈六身耶
又云試我清淨音場吾今欲現又云身聲既爾諸
相例然坐蓮華臺居色究竟並是此相何得謂之
丈六身聲不必待現何得謂之丈六分齊即無分
齊四明建立現起尊特高大之相即梵網云坐蓮
華臺及觀經中彌陀身高六十萬億由旬數量不
須現起高大之相但以力加即於分齊見無分齊
即是應持目連二聖不窮身聲即金光明及法華
中三十二相丈六劣應即是勝應復引玄籤開垢
衣內身即是瓔珞長者又引淨名疏四度現尊特
又引文句記來至今經從劣辨勝等以證自立丈
六分齊即無分齊不須現起高大之相方名尊特
豈不謬矣哉以四明不曉一家所說尊特之相莫
不皆指坐蓮華臺及色究竟受識之身致使訛說
丈六分齊即無分齊不須現起高大巍巍名為尊
特灼然違戾今文佛身高五百等坐蓮華臺及色
究竟並是此相豈是不現而異梵網坐華臺等尊
特相耶以是而知四明所立謬之甚矣又復不曉
玄籤所明開垢衣內身即瓔珞長者是體同故衣
瓔相即又復不曉文句及記隱實施權身形卑劣
隱於寂忍而耐其拙是用異故勝劣不濫總而言
之乃是迷於文句記云若得實意方知四佛體同
用殊致使訛說以劣為勝丈六分齊即無分齊又
復不曉文句記云來至今經從劣辨勝是從三教
[011-0347a]
報應之劣辨於圓教法身之勝隱前三相從勝而
說非謂太虗名為圓佛其實即從三教之劣而辨
圓教法身之勝是故又云即三而一亦可例云相
即非相非謂無相世濫用之彌須誡慎類於今經
從劣辨勝非謂太虗名為圓佛通圓雖異語勢元
同亦可謂之非謂太虗名為圓佛乃是太虗與圓
法身遍同理別太虗則無色像圓佛具相炳然雖
通此義前說為正四明又迷淨名疏中四度現尊
勝法華為第一自指別序放光現相表於正宗說
實相法致使妄引淨名疏云但現尊勝及玄籤開
垢衣內身即是瓔珞長者文句記從劣辨勝等證
自所立丈六分齊即無分齊舉世濫傳望聲相習
孰有至公之人商議祖師之道思此未甞無嗟恨
矣。


又如華嚴一一相好與虗空等此四教主未開成別
只是一身四見各異


只是一身者約體同也四見各異者約用殊也文
句記云若得實意方知四佛體同用殊即今意也
故知若約體同而說則開丈六之劣內身實相理
融故即尊特之勝釋籤中云內身不別文句中云
人只是一何關體別皆此義也則華嚴尊特之勝
與法華丈六之劣其體是同所以相即也若約用
殊而說則華嚴尊特之勝不可濫同法華丈六之
劣故文句記云法華師弟身俱劣者俱隱寂忍而
[011-0347b]
耐其拙若不約於體同用殊豈可荊谿云來至今
經從劣辨勝復云師弟身俱是劣俱隱寂忍而耐
其拙語自相反耶故知從劣辨勝是開用顯體身
俱卑劣是舉體明用用有勝劣差降之殊故華嚴
尊特之勝法華丈六之劣乃是一體之二用耳是
則何妨華嚴自是尊特之勝何妨法華自是丈六
之劣而必須云劣便是勝耶故知從用不可混濫
矣又如華嚴一一相好與虗空等者即文句及記
約如來座為誡云依空亡相身是有相理為妙空
一塵之身咸與理等況丈六之質而生劣想耶良
以依空亡相豈執丈六之有相而生卑劣之想乎
深不可矣四明準此立丈六之劣是尊特之勝灼
然違戾一一相好與虗空等依空亡相也又玄籤
云色無邊故般若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般若無
邊是約理而說而四明引證丈六劣應之用即是
尊特勝應之用豈符文意乎。




薄官切。




落干切。


椿


丑倫切。




倉殿切。
[011-0347c]


毒藥具如大經釋摩男緣


善見律云釋摩男是佛叔父之子大佛一月日
得斯陀含果如大經中釋摩男執諸瓦礫皆悉成
寶斯由過去心力所致亦如耆婆擥草無非是藥
故四分律云耆婆初詣得叉尸羅國姓阿提棃字
賓迦羅而學醫道經于七年其師即便以一籠器
及掘草之具令其於得叉尸羅國面一由旬求覓
諸草有不是藥者持來耆婆如教即於國內面一
由旬周竟求覓所見草木盡皆分別無有草木非
是藥者師言汝今可去醫道巳成我若死後次即
有汝亦如阿那律空器自然眾味具足文句第三
補注巳委引示一家諸文盛云釋摩所執無非珍
寶耆婆見草無非是藥那律空器悉滿甘露請以
此中引文而說。


亦如玄文迹土四別


迹中明土又非一途或言統此三千百億日月者
同居穢土也或言西方有土名曰無勝所有莊嚴
如安養者同居淨土也或言華王世界蓮華藏海
者實報土也或言其佛住處名常寂光者究竟土
也此則迹中四土別矣。


亦如玄文眷屬妙中


四種眷屬約四教辨具在玄文。


亦如玄文行妙中說


次第五行既在別教別教乃具四四諦義故攝四
[011-0348a]
教也。


十喻讚


觀法師云羅什有傳叡公有讚彼文具云世法空
曠如彼鬼城凌晨敷影現此都京愚夫馳走隨風
而征終朝乃悟窮噭失聲又讚焰云𦦨惑癡愛樂
之無極非身想身非色見色實無可樂莫之能識
若有智慧此心自息其諸喻讚不煩具引乾闥婆
城此云尋香城十寶山間有音樂神名乾闥婆忉
利諸天意須音樂此神即知乃往娛樂所以西域
樂人皆悉呼為乾闥婆也彼之樂人多幻作城郭
須臾如故因即謂是龍蜃所現城郭故諸文云乾
闥婆城此之謂也又上文云準前云四心流動亦
可云四趣者應云準前文云四心流動亦可云四
心也遄布緣切蜃時刃切大經二十四云者誤也
文在二十一耳又引二十八云者亦誤也文在二
十七耳又下文云曠大只是者恐誤應云橫截只
是也又下文云以不倒者恐訛略也須更詳之。


儴佉王


亦云餉佉又云霜佉此翻為具亦是珂之異名耳。


龍華樹


其樹高四十里廣亦如然華如龍頭故曰龍華又
復其枝猶如寶龍吐百寶華故曰龍華又其樹子
從龍宮出故曰龍華。


謂調達作舉羯磨六群比丘同調達見
[011-0348b]


謂字恐誤應作為字舉即舉罪難途䟦難迦留陀
夷闡陀馬師滿宿斯之六人同共朋從故曰六群
此文出自薩婆多論。


竛竮辛苦


三蒼云猶聯翩也亦孤獨之皃又行不正也又下
文云三塵三心者三心貪嗔癡也三塵如下文破
法遍中引大論云六根各三受三受對三塵也又
引五十校計經等恐是也言隨眠者顯宗論云相
續中眠故名隨眠即順流者身中安住增昏滯義
或隨勝者相續中眠即是趣入如實解位為昏迷
義或有獄中長時隨逐覆有情類故名隨眠又瑜
伽云煩惱麤重隨附依身說名隨眠能為種子生
起一切煩惱故也法華疏者指妙玄第一卷也麋
字鹿屬耳恐非文意應作糜字下文準此又下文
云別行由曲者由字應作猶字也又云生公所立
頓悟義者生法師立頓悟成佛明唯佛悟證如窮
故十地聖賢皆為信境未全證如故云夫稱頓者
明理不可分悟極以頓明悟義不容二不二之悟
符不分之理理智兼釋謂之頓悟也。


此論有漏異熟諸根


新云異熟舊云果報言異熟者或云三界五道果
報五陰異時熟故變異熟故準俱舍中異類而熟
故云異熟若謂異時而熟為異熟者如今生造業
來生受故此乃又與等流相濫若謂異處而熟為
[011-0348c]
異熟者如於人中造業餘趣受生此則可爾若人
中造業還於人中受生豈是異處而熟乎故此二
說皆非義也婆沙論云同類而熟名等流果異類
而熟名異熟果與俱舍同音義中云一切有漏法
為因能感無記之果因果種別故云異任運酬因
故云熟果異因熟故云異熟又因感果時勢力成
熟異於前位故云異熟又復異熟自有二種一真
異熟即第八識也二異熟生之異熟即前六中一
分以除善及不善三無記等以無記有四故一異
熟二威儀路三工巧四通果一異熟者如前所辨
二威儀路者此有兩種一行住坐臥二心意識強
盛引發威儀眼等五識羸劣不能引起七八識亦
如是路即威儀之行路也三工巧者彩畫等是也
四通果者證果有之亦名變化此有兩種所謂身
心兩事是也俱舍論云十不善業感果有三一異
熟果下中上業受三途苦二等流果後得人身壽
命短促三增上果感得外物乏少光澤由殺生故
於地獄中受異熟果斷他命故令壽短促壞他威
力故感外物乏少光澤殺生既然餘九不善準說
可見又瑜伽云諸不善法於諸惡趣受異熟果善
有漏法於諸善趣善異熟果名異熟果習不善故
樂住不善不善法增修習善故樂住善法故善法
增或似先業從果隨轉名等流果八支聖道滅諸
煩惱名離繫果若世俗道滅諸煩惱不究竟故非
[011-0349a]
離繫果起士夫用所謂農作商估等事名士用果
若眼識等是名眼根增上之果乃至意識等是名
意根增上之果眾生身分不散不壞是名命根增
上之果入阿毗達摩論云果似因故說名為等從
因生故復說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此增上力
彼得生故如眼等根於眼識等由前增上後法得
生增上之果名增上果餘如論中廣分別說如太
子生具王儀相者華嚴亦云譬如王子雖未自在
以具成就國王儀相菩薩亦爾雖為煩惱所覆以
具成就菩提心相。


迦陵頻伽


此云好聲鳥也。




大論音疏云苦角切經音云口角切吳會間音哭
卵外堅也凡物皮皆曰㲉尚在卵中謂之㲉出㲉
巳後名為鷇鷇苦候切爾雅云生哺鷇郭璞云謂
母飼也司馬云鳥子欲出也。


師子筋絃


西域樂工或取得師子筋紐以為琴絃應混樂部
適當一皷餘之樂器絲絃絕矣磓字都回切非今
文意也字應作鎚直追切若作槌字其義亦疎也。


那羅延


此云鉤鎻力士又云金剛也。


鉢健提
[011-0349b]


此云堅固。


優鉢拘物分陀利


青黃白蓮華次第對翻之十六重者今文稍略大
經第十云一小牛二大牛三青牛四凡象五野象
六二牙象七四牙象八雪山白象九香象十青象
十一黃象十二赤象十三白象十四山象十五優
鉢羅象十六拘物頭象十七分陀利象十八人中
力士十九鉢揵提二十那羅延二十一十住菩薩
始自小牛終那羅延皆以一十而為比校如云十
小牛力不如一大牛力等。


寶梁經


亦名寶聚又名寶藏亦名諸寶法門亦名選擇一
切法寶亦名安住聖種儀式亦名攝取持戒亦名
節解破戒者此經編在大寶積部。


搏若須彌


搏補各切此誤也字應作摶度官切。


如論中虗受信施後為肉山


首楞嚴云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
法虗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
地獄循造惡業乃至云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
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乃至云為大肉山有百
千眼無量𠯗食經文具說今略引之耳又僧護經
佛告僧護汝見肉山者是地獄人也迦葉佛時是
出家人為僧典座五德不具少有威勢偷眾僧物
[011-0349c]
斷僧衣裳故入地獄作大肉山火燒受苦至今不
息又五百問論云昔有比丘多乞積聚既不為福
又弗行道命終作肉馲駝山廣數十里適值凶年
其國中人日取食之隨割而生俄而鄰國來此取
之便即大喚人問其故彼乃答曰吾本道人也為
貪財不施負此國人物多矣故以肉償之我不負
卿也是故大喚耳音義指歸云肉形高而有兩封
故謂之肉託駝山也是則經論咸皆有文焉。


自鏡錄中身為蕈等


藍谷沙門懷信撰釋門自鏡錄五卷其間多錄古
今罪福報應用之自鏡耳彼文云隋末新羅國有
一禪師於一檀越家偏受供養往來不絕可四十
年檀越信力堅深家途豐渥朝夕四事身心俱盡
禪師年老致終依法理殯不盈數日其家園中枯
樹忽然生㮕菌家人釆以為[腕-夗+隹]其味如肉大小歡
慶日日取之取之隨生給用無盡歲月既久親鄰
咸知其後西鄰一人逾牆夜竊以刀而割樹忽有
聲云誰來割我我不負君其人驚而問曰汝是誰
耶答云我是往日某甲禪師緣我行道輕微受主
人重心供養業不能消故來償債君能為我乞物
還主人我即得脫鄰人先時憶識之故怪歎嗚呼
遂告主人主人聞之崩號殞絕對樹懺謝誓相免
釋鄰人為乞百石米還主人巳其園中樹不復生
也有新羅僧達義年將八十貞誠懇到託迹此山
[011-0350a]
敬其德故給以衣藥達義對余泣述斯事乃云余
於來生亦須割肉而還師矣㮕而兗切菌求晚切
菌生木上曰蕈蕈慈荏切[腕-夗+隹]呼各切羮也。


前之四惡心境理教大小乘中此四俱重


心謂能起之心境謂所對之境理謂罪業道理教
謂聖人所制之教故南山云其五逆名非佛所制
違思福故業理自重有夷蘭者是佛制也殺盜婬
妄小乘初篇名為四重大乘梵網十重前四即是
殺盜婬妄但小乘制婬為初以人多起過故汙淨
行故大乘以不殺在首以殺是性罪故傷慈念故
中下境者菩薩戒疏明三品上謂諸佛聖人父母
師僧害則犯逆中謂人天害則犯重下謂四趣自
有二意一者大士防殺嚴重二者犯輕但在重戒
中兼制之耳又大論云後世罪重戒中便輕如道
人鞭打殺牛羊等罪重而戒輕讚歎女人戒中重
後世罪輕殺化牛羊則眾人不嫌亦不譏論但自
得心罪若殺真化午羊心不異者得罪等然制戒
意為眾人譏嫌故為重是故經中說意業最大非
身口業。


故口三惡及意地嗔大乘俱重以說他過讚毀及謗
與口三過相涉入故小乘則輕


大乘梵網十重戒中第六是說四眾過戒此戒七
眾同犯大小乘俱制大乘菩薩掩惡揚善為心若
也談說四眾之過其罪則重四眾過者七逆十重
[011-0350b]
也以由抑沒前人損于正法故結為重矣聲聞有
三上者第二篇中者第三篇下者第七聚故小乘
則輕也以五篇中初篇名重下四名輕也又十重
中第七自讚毀他戒此戒七眾同犯大小乘俱制
大乘菩薩利安為本是故毀讚其罪則重小乘不
兼物故毀他犯第三篇自讚犯第七聚是故罪輕
又十重中第十謗三寶戒此戒七眾同犯大小乘
俱制大乘菩薩以化人為巳任今則邪說謗正故
其罪重聲聞三諫不止犯第三篇故罪則輕是故
此三與口三過互相涉入口三過者兩舌惡口綺
語以說他過讚毀及謗必須兩舌惡口綺語相涉
入矣妄語一惡在前四重所收故也言意地嗔者
十重戒中第九瞋心不受悔戒此戒七眾同犯大
小乘有異大乘菩薩本接眾生今則以瞋而隔其
罪則重聲聞自犯第七聚其罪則輕。


餘意地二大小乘中心境理三莫不皆重唯教名輕


貪癡二惡大小教中說以為輕如寶積經云若諸
菩薩修行大乘如恒沙劫貪心相應而犯戒者其
罪尚輕若以瞋心而犯戒者其罪則重何以故因
貪犯戒攝受眾生因瞋犯戒棄捨眾生。


伊蘭栴檀


觀佛三昧海經云譬如伊蘭與栴檀生末利山中
牛頭栴檀生伊蘭叢中未及長大在地下時牙莖
枝葉如閻浮提竹笋眾人不知言此山中純是伊
[011-0350c]
蘭無有栴檀而伊蘭臭臭若肨屍熏四十由旬其
華紅色甚可愛樂若有食者發狂而死牛頭栴檀
雖生此林未成就故不能發香仲秋月滿卒從地
生成栴檀樹眾人皆聞牛頭栴檀上妙之香永無
伊蘭臭惡之氣栴檀者或云義翻為與樂或云此
方無故不譯所言伊蘭子者即是我身無根信也
者引文訛略也經云我見世間從伊蘭子生伊蘭
樹不見伊蘭生栴檀者我今始見從伊蘭子生栴
檀樹伊蘭子者我身是也栴檀樹者即是我心無
根信也我初不知恭敬如來不信法僧名無根也
章安云本時五根未立今遂得信故云無根信耳。


周易意云云


周易上繫辭云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
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世人蔑教尚理


蔑無也教本詮理棄教辨理不亦惑乎教外別傳
斯其類也不思教中明何法哉云別傳乎應於此
中委說云云。


十義釋普


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離惑普入法門普神通普
方便普說法普惑就眾生普供養諸佛普普以周
遍為義也又云妙音加佛者誤也應云妙音加菩
薩也妙音品中又云諸有地獄等也。


釋籤第五引疏委釋
[011-0351a]


現行印本文在第六其家者五陰也陰有佛性大
小不知者人天為小析空二乘為大析空二乘為
小體空二乘為大但空二乘為小但空菩薩為大
但空菩薩為小出假菩薩為大如是大小皆悉不
知別教雖知帶教道故章安又云窘之緣了故言
貧有能生力故言女棲託五陰故言舍有正因性
故言金此性包含故言藏此性廣博故言多又下
文云料簡有三重問答者細尋止觀但有兩重初
重先問次答為二初竪答次又從下橫答初竪為
三初判別圓之異次會之下會同五即三又用下
會同斷位於此第三會同斷位仍問住行斷伏不
同耳故於答後便以明心對十向等故此問答不
可望於初後為三請細詳之。


薩雲


亦言薩婆若此云一切智也又下文云驪龍等者
莊子云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驪龍頷下也
陽數之極即老陽也故九為老陽七為少陽也六
為老陰八為少陰也飴字恐當為貽字也是故復
以者以字須作與字也。


三千威儀經


三千威儀約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儀合為一千
循三世轉為三千威儀配身口七支為二萬一千
又對治三毒等分別成八萬四千諸文舉其大數
但云八萬威儀耳又上文云非所緣理名一行者
[011-0351b]
文殊說般若經文殊白佛云何名為一行三昧佛
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也又下文
云蒼頡者蒼字應作倉字也國語者左氏有國語
唐柳子厚有非國語之文。




天口切。




符弗切鬱也。




語斥切齒根肉也蓊烏紅切亦烏孔切草木盛皃
也世私列切優陀那此云丹田也即是臍中風也
故云還入至臍也又下文云從但專至是觀下者
應云從但專下至是觀也。


大經解釋為十一句大論第三合無上士調御丈夫
以為一句


光所文句引釋論云佛是第九號涅疏云成論與
阿含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至世尊十數
方滿涅槃與釋論開無上士與調御為二號至佛
則十名巳足總結上德十號具足為世所尊故云
世尊此與光明文句及今文不同恐章安誤也。


以後後業重於前前心境相對四句分別及方便等
三時不同


彼經業品云殺父則輕殺母則重殺阿羅漢重於
殺母出佛身血重於殺阿羅漢破僧重於出佛身
[011-0351c]
血有物重意輕物輕意重物重意重物輕意輕物
重意輕者如無惡心殺於父母物輕意重者如以
惡心殺於畜生物重意重者如以惡心殺所生母
物輕意輕者如以輕心殺於畜生如是惡業有方
便重根本成巳輕有根本重方便成巳輕有成巳
重方便根本輕有方便根本重成巳輕有方便成
巳重根本輕有根本成巳重方便輕有方便根本
成巳重有方便根本成巳輕物是一種以心力故
得輕重果從殺父巳下是後後業重於前前從有
物重巳下是心境相對四句分別物即是境意只
是心從如是惡業巳下是方便等三時不同上文
云三殺一妄語一殺生加行者此五逆罪四是身
業一是語業三是殺業一是虗誑語一是殺生業
道加行良以佛身不可害故具如俱舍亦如文句
補注巳引。


禪宗乖互


亦如圭峯禪源註中所敘諸宗不同之相。


䟦陀和


隋時崛多譯為五卷其名賢護蓋是華梵之異耳。


經云或時說有覺有觀等


婆沙論云是三昧所住處少相中相多相如是等
應分別住處者是三昧或於初禪可得或二禪或
三禪或四禪可得或初禪中間得勢力能生是三
昧或少者人勢力少故名為少又少時住故名為
[011-0352a]
少又見少佛世界故名為少中多亦然是三昧或
說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或喜相應
或樂相應或不苦不樂相應或有入出息或無入
出息或定是善性或有漏或無漏或欲界繫或色
界繫或無色界繫或非欲界或非色界或非無色
界繫等今云五受根者如成論云苦根樂根喜根
憂根捨根苦樂在身隨所得身乃至四禪餘三在
心隨所得心乃至有頂。


律開多緣梵網唯制


梵網戒云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巳而此利養
屬十方僧而受別請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巳七佛
無別請法故云唯制也小乘毗尼乃開別請僧祇
律云請有二種一僧次二私請僧次得物入僧私
請得物入巳摩訶男請僧施藥六群比丘聞巳惱
云我聞檀越請僧施藥為審爾否答言實爾六群
遂索蘇油蜜等答云即日未辦待備當與六群嫌
責云云而去乃至佛言從今日後聽四月別請應
須受之言別請者即私請也五分律云若比丘受
別請眾食除因緣者病時施衣時作衣時行路時
船行時大會時沙門會時是名因緣別請眾食者
若於眾中別請四人巳上是名別請眾食也薩婆
多律攝云別請者謂別別施主請諸苾蒭與其供
養元由尊者畢鄰陀婆蹉開受王請後更受王妹
夫請食。
[011-0352b]


世云小乘制身口大乘制意


南山云如初婬戒內心婬意身口未現名遠方便
此犯吉羅若爾與單意何別答律制身口思心名
為期業若單心者制限大乘。


降茲巳外餘心念法及懺輕垢並加身口合甞宣吐
或有但心如悔輕吉


四分隨機刪補羯磨云心念有三一但心念此自
有三一如懺輕吉法二六念法三說戒坐中發露
諸罪法二對首心念法此自有七一安居法二受
藥法三說淨法四受七日法五捨三衣法六受持
三衣法七受持鉢法三眾法心念法此自有四一
說戒法二自恣法三受僧得施法四受亡人五眾
衣物法又對首法有二一但對首法此自有二十
八一受三衣法乃至第二十八作餘食法二眾法
對首法此自有五一捨隨法乃至第五受亡五眾
物法又梵網云若犯四十八輕戒對首懺悔罪便
得滅。


又有三昧助修習法有五十法


能生是般舟三昧餘助法亦應修習一緣佛恩常
令在前二不令心散亂三繫心在前四守護根門
五飲食知止足六初夜後夜常修三昧七離諸煩
惱障八生諸禪定九禪中不受愛味十散壞色相
乃至第五十教化眾生令其安住一切功德。


見相好身身出光明等
[011-0352c]


文在大論第二十九卷。


菴羅婆利


菴羅果名以果目樹也其果似枇此云難分別似
桃非桃名難分別也菴羅婆利即奈女也奈女乃
從奈樹上生時萍沙王共奈女通乃生耆域耆域
於後遂為大醫。


須曼那


奈女經云須曼女者生於須曼華中須曼那者此
云善意華其華色黃白甚香樹不至大高三四尺
許垂如蓋也。


優鉢羅盤那


此女生於青蓮華中故以名焉。


先對錄彼文等


此下所錄經文具在大論第二十九卷以大論中
全引般舟經文故也以二力故隨意二願注云空
慧二力者大論云得如是三昧智慧巳二行力故
隨意所願若爾今文應云定慧二力良以三昧是
定故也。


佛因廣答因各不同


菩薩持戒不動施心不移安住實語如須彌山以
是業緣得足下平如匳底相於其父母和尚師長
常生歡喜心以是業緣得成三相一手指纖長二
足跟長三其身方直若修四攝得網縵相若於父
母師長病苦之時自手洗拭得手足輭相若持戒
[011-0353a]
聞法惠施無厭得節踝𦟛滿身毛上靡若專心聽
法演說正教得鹿王腨相若於眾生不生害心飲
食知足惠施膽病得其身圓滿立手過膝頂有肉
髻無見頂相若見怖畏者為作救護得陰藏相若
近智者遠離愚癡掃治行路得皮膚細輭身毛右
旋若以衣服等施人得金色光明相若行施時能
捨不吝得七處滿相若布施時心不生疑得輭聲
相若如法求財以用布施得缺骨充滿師子上身
臂肘𦟛纖若遠兩舌惡口恚心得四十齒白淨齊
密若於眾生修大慈悲得二牙相若常作願有來
乞者隨意給與得師子頰若以飲食悉施眾生得
味中上味相若修十善兼以化人得廣長舌相若
不訟彼短不謗正法得梵音聲若見怨憎生于喜
心得自𥇒紺色若不隱他德稱揚其善得白毫相。


具如法界次第


彼中但列三十二相之名耳不辨其因有異也。


報恩第七


如來久於阿僧祇劫修持淨戒得足下平供養父
母師長和尚有德之人得足下輪相於諸眾生不
生害心無劫盜想若見父母和尚師長有德之人
遠出奉迎安施牀座恭敬禮拜破除憍慢得纖長
指具上三行得足跟𦟛滿以四攝法攝取眾生得
指網縵以好蘇油摩洗父母和尚師長有德之人
得手足柔輭修習善法不知厭足得臚腨膓聞法
[011-0353b]
歡喜樂為人說為法走使得踝骨不現三業清淨
瞻病施藥飲食知足得平手立摩膝見分離者善
言和合自修慚愧亦教人修得馬藏相自淨三業
亦教人淨若有眾生四大不調能為療治得身圓
相聞法歡喜樂為人說得身毛上靡相思惟諸法
甚深之義樂修善法供養父母和尚師長若行道
路佛塔僧坊除去甎石荊棘不淨得一毛右旋相
若以飲食瓔珞施人除其瞋心得二相一者金色
二者常光以何業緣得一一毛相即此業緣得身
細輭塵垢不著常施眾生所須之物得七處滿相
自破憍慢調柔其性隨眾生心如法而行為除不
善教以善法得身上如師子相得臂肘𦟛圓缺骨
平滿相以何業緣得纖指相即此業緣得身𦟛相
遠離兩舌和合鬬諍得四十齒齊平相修欲界慈
得白齒相見有求者歡喜迎送得方頰輔相等視
眾生猶如一子得上味相常施眾生無上法味見
有忘者施其憶念自持五戒轉以教人修習悲心
能大法施得肉髻相廣長舌相實語輭語法喜語
非時不語得梵聲相修習悲心視諸眾生猶如父
母得二相一目紺青色二眼如牛王見有德者稱
實讚歎得白毫相。


天王第七


彼經所說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故隨順眾生現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列相好之名在經又下文
[011-0353c]
云根滿者根字當為跟字。


飛行自在


此下所束婆沙論文亦有訛略今為示之何者彼
論謂之聞聲自在知不定事通達諸永滅事知心
不相應無色法第十六是一切問答及受記具足
答波羅蜜又云所記不空過身口意資生者婆沙
云身口意命此四不須防護何以故長夜修習清
淨業故又云一切所資食如人依地生。


地持百四十不共法


今文訛略彼第三卷方便處無上菩提品云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四無礙智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
畏三念處三不護大悲不忘法斷除諸習是為百
四十不共法也又解無上菩提云有七無上一身
無上三十二相莊嚴身故二道無上自度度人故
三正無上即正見等無等故四智無上四無礙智
無等故五神力無上六通無等故六斷無上煩惱
智障二俱盡故七住無上聖天梵住無有等故此
七無上自是解釋無上菩提耳不在百四十不共
法數內也菩薩地持經亦名菩薩地持論又名菩
薩戒經。




郎括切手捊也取也摩也。




烏貢切正作𪖵。
[011-0354a]




承呪切賣物出手也不售即賣物不出手也又涅
槃疏云持戒者貧寒飢渴見破戒者飽食煗衣即
便毀戒同破戒者所利無幾所失者大如燒栴檀
為炭雖易得售而無所直也又如有人乘馬腰著
金帶見乘驢者著驢絛帶即便問之市中何物貴
耶彼云驢絛甚貴即便易之人為聲色捨於正法
亦如是也。


旃檀


旃應作栴。


今文與論有少迴互此有深意今錄論文次明互相


今謂止觀與婆沙論其文大同亦無迴互今具引
之論云菩薩行是般舟三昧果報應知如經所說
譬如有人能破三千世界為塵又三千界所有草
木一切諸物皆為微塵一塵以為一佛世界滿中
珍寶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有人得聞諸佛現
前三昧不驚不畏其福無量何況信受持讀誦諷
為人解說何況定心修習如一構牛乳須何況能
成是三昧者若人受持為他人說若劫盡時設墮
此火火即尋滅若有官事若遇怨賊師子虎狼諸
蟲毒等夜叉羅剎人非人等害身命者無有是處
若得六根種種諸病而失命者亦無是處唯除業
報必應受者是故受持是三昧者諸天八部諸佛
[011-0354b]
世尊皆共護念愛念稱讚皆欲見之來至其所所
未聞經自然得聞乃至夢中皆有此益若我一劫
若減一劫說其功德不可得盡譬如有人於百歲
中身力輕健其疾如風至十方界是人所至十方
世界無有人能知其里數唯除諸佛及諸菩薩若
人以是所行之處滿中真金以用布施若復有人
但聞如是三昧以四種隨喜迴向菩提常求多聞
如過去諸佛行菩提時隨喜是三昧我亦如是現
在未來亦復如是又如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等
所行三昧我亦如是隨喜此隨喜福而前福德百
千萬分不及其一是故行此三昧得如是無量果
報請以此文對於止觀則知與論其文大同亦無
迴互但止觀云復勝上四番功德與論小異又略
有人輕健等文耳。


列子六夢


正夢注云平居自夢也萼夢列子文作蘁注云蘁
應作驚愕之愕謂驚愕而夢也思夢注云因思念
而夢也窹夢覺時道之而夢也喜夢注云喜悅而
夢也懼夢注云因恐怖而夢也列子鄭人也與鄭
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焉姓列名禦冠在
莊子之前故莊子每稱之列子在鄭四十年人無
識者君卿大夫視之猶眾庶也列子書有八篇其
第三篇說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
貫金石變山川移城邑千變萬化不可窮極穆王
[011-0354c]
敬之若神事之若君穆王執化人之袪騰而上者
中天乃止化人曰吾與王神游也以此觀之非吾
佛之化餘豈能哉。


海此岸栴檀之香


有人引正法念經云妙高山內海此岸此岸即南
岸也南岸有此之香即是依處而立名也。


洗心曰齋防患曰戒


周易繫辭云聖人以此齋戒洗心韓康伯注有此
云耳繫胡計切。


二十四戒


若有菩薩見飢餓人來求飲食而不與者犯第一
重戒若有菩薩婬欲無度不擇禽獸犯第二重戒
若有菩薩見有比丘畜於妻子說其過者犯第三
重戒若有菩薩見人愁憂欲自喪身更以巳意嗔
敗他命犯第四重戒若有菩薩值有財寶隨意取
者犯第五重戒若有菩薩見他嗔恚欲害他命更
以美言讚嗔恚者犯第六重戒若有菩薩見他瞋
恚欲燒僧坊若不盡心諫彼惡者犯第七重戒若
有菩薩見聞有人犯於重罪應密呼來我有良藥
溉汝戒根令得還生彼若不來應須三呼若不爾
者犯第八重戒若有菩薩見聞有人犯於五逆應
作是言此非正法莫作是行若不爾者犯第九重
戒若有菩薩見聞有人欲興善事更以瞋恚壞他
善者犯第十重戒若有菩薩見人嗜酒不呵止者
[011-0355a]
犯第十一重戒若有菩薩見聞他人婬他婦女往
他夫所而說此事犯第十二重戒若有菩薩視他
怨家作怨家想犯第十三重戒若有菩薩見他視
怨如赤子想而諫止者犯第十四重戒若有菩薩
見他聚鬪助氣力者犯第十五重戒若有菩薩見
他有事發舒俳說犯第十六重戒若有菩薩見聞
他善都不言者犯第十七重戒若有菩薩見他營
諸塔廟猜不佐助者犯第十八重戒若有菩薩見
聞有人離善知識親近惡友而反讚者犯第十九
重戒若有菩薩於旃陀羅惡人惡狗二乘人處而
往之者犯第二十重戒除有急事若有菩薩見聞
疑殺不自思惟而食此肉者當獲大罪言不見聞
而食都無患者犯第二十一重戒若有菩薩見聞
疑殺作不見聞疑殺食此肉者即違十方三世諸
佛之恩而以此人為其尊者犯第二十二重戒若
有菩薩解於方便知眾生根若乃不說當獲大罪
報犯第二十三重戒若有菩薩持此戒時若見華
聚并虗空藏及觀世音諸菩薩等向人說此犯第
二十四重戒。


應受六重


優婆塞戒經云出家菩薩奉持八重在家菩薩奉
持六重其六重者雖為天女乃至蟻子悉不應殺
若口教若自身殺即失優婆塞戒是名初重雖為
身命不得偷盜乃至一錢是名二重雖為身命不
[011-0355b]
得虗說我得不淨觀至阿那含是名三重雖為身
命不得邪婬是名四重雖為身命不得宣說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過罪是名五重雖為
身命不得沽酒是名六重受是六重若有破者名
臭優婆塞旃陀羅優婆塞垢結優婆塞也言八重
者菩薩善戒經云八重者如比丘四重後加菩薩
不得為貪利養故自讚其身毀他無慚波羅夷不
得故慳不施前人無慚波羅夷瞋心打罵眾生前
人慚謝不受其懺無慚波羅夷疑心謗大乘無慚
波羅夷此四波羅夷及初比丘四重為八重也若
犯一一重法現在不能莊嚴無上菩提不能令心
寂靜是則名為名字菩薩非義菩薩是名菩薩旃
陀羅也菩薩心有上中下若後四重下中心犯不
名為犯若以上心惡心犯者是名為犯上者所謂
樂作四事心無慚愧不知懺悔不見犯罪讚破戒
者是名上惡心犯菩薩雖犯如是四重終不失於
菩薩戒也孤山解普賢觀經乃云八重未見名相
又自立云然此六重既是菩薩十重前六八重恐
加自讚毀他并及慳也今謂孤山未見名相可矣
如何虗妄自立八重耶。


僧鬘


僧鬘此云對面施也又上文云趣道場時具三法
衣者通論道場內外出入也又云佛言三夜一名
單縫二名俗服者方等行法問云在家人三衣為
[011-0355c]
是俗服為是出家衣耶答經云一是出家衣此衣
入道場時著但是單縫與大僧衣不同耳餘二是
俗衣然此二衣一衣從俗處趣道場時著一衣尋
常坐起時著故此二衣皆在道場外著故云出道
場時須備俗服也故此三衣第一上衣名為單縫
餘二名為俗服單縫俗服共成三衣也單縫一衣
既云是出家衣故云出家衣者作三世佛法儀式
也又云三衣入道場時著者三衣實兼道場內外
出入今通舉內外故云入道場耳又云雖制三衣
非出家服者此約單縫異於却刺而簡耳若大僧
三衣道場內外出入時著準前思之可解也。


並列十二菩薩


經有兩文上文云文殊師利法王子慈王法王子
大目法王子梵音法王子妙色法王子栴檀林法
王子師子吼音法王子妙聲法王子妙色形皃法
王子種種莊嚴法王子釋幢法王子頂生法王子
下文云文殊師利法王子虗空藏法王子觀世音
法王子毗沙門法王子虗空法王子破闇法王子
普聞法王子妙形法王子大空法王子真如法王
子是則上文列十二菩薩法王子下文列十菩薩
法王子也頭為殿堂等者經云是身如城血肉筋
骨皮裏其上手足以為却敵樓櫓目為寮孔頭為
殿堂心王處中如是身城諸佛所棄凡夫貪著。


東阿王
[011-0356a]


東阿王曹植也植字子建即曹子建也後漢書注
云東阿即今濟州縣也又下文云為何所見應云
為何所見者又云菩薩不但因空見應云不但因
見三昧而見空也上下文中字有訛者請細詳之
不委示也又止觀中注云其一其二者此文既明
能觀觀法故須約於三觀消之注其一者中觀也
中觀即是等一義空也注其二者空假二觀也六
波羅蜜般若空觀也五度假觀也又其一者遮故
法爾空中也其二者照故三千恒具也。


觀明滅


觀字下欠一箇無字也又下文云一我見不二者
不字恐誤應作十字。


況寶梁誠制足數無文


寶梁經云非梵行人自言梵行先來敗壞離於持
戒亦不入眾數於佛法中無智慧命當隨惡道又
云若學聲聞乘疾得沙門果若有障法現世不得
沙門果者不過見一佛二佛三佛必定得斷一切
諸漏以此觀之犯戒障果尚不過於一二三佛便
得漏盡何況修行大乘懺悔犯戒之罪豈不滅哉
當知將來見佛非遙悟道不久失。


安用大教懺夷以足小乘僧數


未知此斥何許人也南山亦云懺本清淨理當足
數如得作說戒自恣羯磨等但由情過深厚不任
僧用故云來不來隨意也斷頭之喻此望不階聖
[011-0356b]
果為言耳又下文云緣為根相為質等者若準妙
玄及下文攝法中意應云過去二支根為緣相也
現在五支質為生也現在三支華例同過去二支
根耳未來二支果是壞也更請詳之。


天台三大部補注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