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3 法華經三大部補注-宋-從義 (master)


天台三大部補注卷第十
妙經 文句 文句記
永嘉沙門釋 從義 撰


文句云五法等


一生貴家二生人天三得男身四諸根滿五識宿
命第三祇時得三不退故第三祇通至百劫為上
忍也三乘共位如大品等別家初地如瓔珞等圓
初住如華嚴起信故四教無生忍皆聖教明文也。


記云攝論識分八九及婆沙一十六字進退在人等


無著菩薩造攝大乘論真諦舊譯七識阿陀那此
云執我識八識阿賴耶此云藏識九識菴摩羅此
云淨識玄弉新翻乃云第九只是第八異名不存
第九識也大宋僧傳云京兆大慈恩寺法寶法師
亦是三藏玄弉法師之神足也弉公初譯婆沙論
畢寶有疑情以非想見惑請益之弉別以十六字
入於論中以遮難詞寶白弉云此二句四句為梵
本有無弉曰吾以義意酌情作耳寶曰師豈宜以
凡語增加聖言量乎弉曰斯言不行我知之矣故
一十六字即是四句也又文句云為無生忍是初
地者為字恐須作謂字又云天親以發心為無生
忍者應云以初地為無生忍也又記文云上根七
地者上七二字必有一字誤矣思之游瀁者瀁文
句作漾玉篇余掌切瀁瀁無涯際也亦古文漾字
也余亮切水名也瀁水溢蕩皃經音云游泳也瀁
泛也水搖動之皃也十梵行者身身業口口業意
[010-0314a]
意業佛法僧戒推此十種如空叵得名為梵行六
根清淨語其中間發心長別言其初後初後中間
雖則不同皆是圓家十信位也又下文引大經云
一生實相者經云實想耳又引五萬菩薩二生法
界者經云萬五千菩薩耳又引二萬億人者經云
人女天女二萬億人現轉女身得男身也。


經云摩尼


此云無垢。


繽紛等


盛也繽眾也紛亂也眾多亂下甚盛也文句云聯
翩者上連音下偏音文選注云鳥飛皃。


調柔地等


優婆塞戒經云何故名為調柔地耶一切煩惱漸
微弱故名調柔地記云八魔者界內界外各有四
故又云具如玄文過減不同者問最初實成若為
顯本答最初妙覺指初住為本若初住被加作妙
覺亦指初住為本初住之前竪無所論橫則指其
體用以體為本又發願故說壽長遠若久成佛如
釋迦之例以東方為譬若久此者以四方為譬又
久此者以十方為譬若近此者則減東方之譬若
都無者則無所譬也。


八道等


東西有四南北亦然又是八方之道也如第二經
中補注頂戴自行權實機感為頭頂戴即是感應
[010-0314b]
道交也塔寺者寺嗣也治事者嗣續於其間也僧
坊者別屋謂之坊也其餘名義具如方便品補注
文句云相從者非是一體故也記云此是深見者
深見字誤應云探說即是探說後隨喜品格量今
文初品功德廣格量巳況出勝者故云何況讀誦
等也。


記云止作二持眾別兩行等


南山云方便正念護本所受禁防身口目之為止
止而無犯稱之曰持䇿勤三業修習戒行有善起
護名之為作作而無犯稱之曰持止持則戒本最
為標首作持則羯磨結其大科然則戒本止持非
無作持羯磨作持非無止持眾行即眾法心念如
說戒等別行即但心念及對首心念如懺吉羅及
持衣等今文稍略委如輔行釋禪境中故彼文云
前之三品非全不持所以自護止作必無虧點眾
法作行或當稍緩又止持中雙持雙犯事必須具
單持別犯作中無止或當未具又止作中自行從
制事必不廢為物從開或可未具又理全事闕等
具如輔行補注中明言止觀事理者別論三歸五
戒十善八齋出家律儀乃至定共防身口惡得人
天報不動不出名為事戒聞經生解觀智推尋空
假中等破惑見理而動而出名為理乘。


五篇七聚菩薩重輕八萬律儀等


南山云五篇七聚約義差分言五篇者一波羅夷
[010-0314c]
二僧殘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羅七聚者一
波羅夷二僧殘三偷蘭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
突吉羅七惡說若言六聚除惡說也同體故合過
多乃開故六七者開合異耳菩薩十重四十八輕
聲聞四重四篇輕也此約大小相對論耳藏通三
乘無別戒故思之可知梵網中有八萬威儀品說
者云約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儀合為一千循三
世轉為三千也分配身口七支為二萬一千對治
三毒等分成八萬四千今舉大數云八萬耳更請
詳之出家菩薩堅持篇聚者具如涅槃經中所說
下文中云小撿助大亦如涅槃扶律談常思之思
之。


仍曉開遮輕重緣體


小乘中開大乘中遮大乘中開小乘中遮此開遮
義如藥王品補注中辨大乘小乘若輕若重所犯
皆有具緣體狀小乘婬重四緣成犯一是正境二
生染心三起方便四與境合小乘酒輕三緣成犯
一者是酒二無重病三飲咽犯大乘婬重三緣成
犯一者是道二起婬心三者事遂大乘酒輕例小
可識且舉此二餘可準思若大若小輕重之緣所
犯之體事體之體非謂戒體又亦可云開遮之緣
輕重之體皆須曉知如涅槃云善持律者知諸戒
相若輕若重具如經說更請詳於緣體之義又南
山律鈔云深明律相善達開遮及輕重等籌量本
[010-0315a]
末名解毗尼。


制緣漸頓捨義有無


菩薩戒疏云大小乘戒制法不同菩薩一時頓制
五十八事聲聞隨犯隨結理論關機宜事論有三
義一大士深信頓聞不逆聲聞淺識頓聞不受二
大士不恒侍左右無有隨事隨白故一時頓制聲
聞常得隨侍可有小欲白佛故待犯方制三梵網
所制起自舍那為妙海王子受戒爾時諸大士宣
說五十八事故一時頓制聲聞則不然也大乘則
有捨身之義小乘無也復次小乘論捨戒義準四
分律及雜心論有其四種一命終二作法三斷善
根四二形生故四分中罷道還家須作法捨不作
法捨戒體還在若乃犯重亦不失戒故律中云我
作沙彌此漸捨也我作白衣此頓捨也所以然者
帶戒犯非業苦難拔故開捨戒往來無障如僧伽
摩七返降魔後得羅漢所以制捨只齊七也其所
捨戒只是本體更不相續即是戒身種類滅矣若
根轉者比丘為尼懸發尼戒尼為比丘發比丘戒
是故根轉戒不失也不同二形失於戒焉四卷毗
曇有五時捨加法沒時無二形生有犯戒捨以為
五也若大乘戒準瓔珞云菩薩戒有受法而無捨
法有犯不失入大乘論云波羅提木叉戒命終時
捨罷道時捨菩薩大士性戒成就乃至道場終不
中捨準此言之小有捨戒大無捨戒也若準菩薩
[010-0315b]
戒疏中說方便求受其體則興若捨菩薩願及增
上煩惱犯十重其體則廢無此二緣至佛乃廢瑜
伽四十亦同此說準此言之大乘小乘皆有捨戒
但於其間互論有無思之可見若和會者瓔珞及
以入大乘論無緣無捨戒疏瑜伽有緣有捨捨義
有無其說如是更請詳之。


坐次分流懺法天隔


大乘戒人在上在先小乘戒人在下在後此約大
小對分如是若先小後大則開小夏以成大夏若
先大後小在小則依小在大則依大若約藏通三
乘論大小者菩薩在大則大在小則小故知菩薩
在小乘依小乘位次第而坐在大乘依大乘位次
第而坐故大論云釋迦無別菩薩眾故彌勒文殊
在聲聞中次第而坐若約梵網當知有別菩薩眾
也是故在家出家二眾還依小乘律儀定其位次
矣小乘四重懺成學悔僧殘巳下首伏清淨大乘
十重四十八輕悉通懺淨若犯十重誦菩薩戒禮
三世佛苦到懺悔見相罪滅犯四十八輕對首懺
之其罪便滅大小懺法不同故云天隔也具如止
觀南山鈔說大小懺法。


復有七眾同否大小共別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式叉摩那沙彌沙彌
尼故云七眾也言同否者即同異也且論殺戒七
眾菩薩同犯聲聞五眾大同小異同者同許不殺
[010-0315c]
異者有三一開遮異大士見機得殺聲聞雖見不
得殺二色心異大士制心聲聞制色三輕重異大
士害師犯逆聲聞非逆又大士重重於聲聞也亦
可謂之七眾受大乘戒同一戒法受小戒則有五
戒十戒具足之異也大小共別者亦是同異耳且
論沽酒戒大小皆制而有同異同不許沽異者大
士利物故沽成重聲聞貨賣但犯第三篇是販賣
戒所制。


而昧存亡鳥鼠人也


存亡即存沒也大小開遮存沒不定不可昧也鳥
鼠即蝙蝠也爾雅云蝙蝠服翼邢昺云一名服翼
郭璞云齊人或謂之仙鼠解飛空能入穴有人捉
鼠時飛空似鳥擒鳥時入穴似鼠然非真鳥鼠也
故佛藏經云譬如蝙蝠欲捕鳥時則入穴為鼠欲
捕鼠時則飛空為鳥而實無有大鳥之用其身臭
穢但樂暗冥破戒比丘亦復如是既不入於布薩
自恣亦乃不為王者使役不名白衣不名出家。


經云高八多羅等


西域記云其形如此方椶櫚極高者七八十尺果
熟赤色大如石榴人多食之有人云一多羅樹高
七仞七尺曰仞是則一多羅樹高四十九尺八多
羅樹則高三百九十二尺也經舉八者既是持經
必須表法八即八正道總持園林八解浴池赤表
智光百千比丘法門和也帝釋中殿表佛果居三
[010-0316a]
十二殿表因位中比丘居之大般涅槃為禪定窟
正直大道以為經行柔和忍辱以為衣服法喜禪
悅飲食四禪牀褥又真性為牀觀練等禪為褥般
若等法為湯藥作此表法更請詳之。


須曼瞻蔔


亦云蘇末那此云善攝意華其華黃白色甚香樹
亦不大高三四尺垂如蓋也瞻蔔亦云瞻博迦此
云黃華華小而香西方甚多也。


阿提目多伽薰油然


阿提目多伽舊云善思夷華亦云苣蕂子又云此
方無故不翻也薰香草也以諸華香草和[ㄇ@人/音]苣蕂
令爛乃以壓油後取其油然之供養名為薰油也
苣蕂胡麻也[ㄇ@人/音]烏合切前文云牛頭栴檀者正法
念經云北洲有山名曰高山多有牛頭栴檀之香
以此山峯狀如牛頭此山峯中生栴檀樹故以名
焉或有說云牛頭山名也此香出彼故以名之。


記云今昔二門等


今昔應云本迹也答有二通約本迹別對多境者
應云二約本迹別對多境又亦可云答而二通約
本迹而別對多境恐傳冥誤耳秩直一切次也序
也。


好堅迦陵如止觀記


大論問云諸佛功德無能勝者一切天地誰可為
尊答云佛為無上無過佛者譬如一樹名曰好堅
[010-0316b]
在地百年枝葉具足一日出生高於百丈此樹出
巳欲求大樹以蔭於身時樹神言一切世間無大
汝者諸樹皆在汝之蔭中佛亦如是無量億歲在
菩薩地一日成佛無能過者大論又云迦陵頻伽
此鳥㲉中聲未出時巳勝諸鳥菩薩亦爾未出無
明㲉法音巳過二乘㲉苦角切鳥卵也迦陵頻伽
此云好聲鳥也。


文句云釋然等


莊子注疏云怡悅皃春秋左傳序云若江海之浸
膏澤之潤渙然氷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也故此
釋然取解散之義也上文云百圍者莊子音云徑
尺為圍百圍十丈也。


經云為得幾所福


此第六經平聲呼者有二十九字於中有一字訓
當為得幾所福有十八字訓是寧為多不則為巳
見我則為巳報海為第一最為深大須彌山為第
一最為其上最為第一此自有四最為照明最為
其尊辟支佛為第一亦為第一菩薩為第一如佛
為諸法王此經則為有三字訓被不復為貪欲所
惱亦復不為此自有二有三字訓得不可為譬喻
為人所喜見為一切眾生有三字訓作七寶為臺
栴檀為積以為供養有一字訓名號之為常不輕
去聲呼者有三十二字於中有二十七字訓與為
父母宗親為人分別隨喜為他說即為方便說若
[010-0316c]
為他人說此自有二為忉利諸天為他人說此自
有二或為人說法或時為現身為眾生說法為天
人阿脩羅為求聲聞者為求辟支佛者為諸菩薩
廣為人說為作不輕名者為諸四眾為人說故復
為諸人今為諸菩薩為求佛道者當為演說為一
切眾生即為其父為他人說有五字訓以若人為
是經故為聽法故為囑累故為悅眾生故為令其
人。


巷陌等


巷街也南北為阡東西為陌其餘可知亦如前後
辨之。


文句云比是


比恐取毗必切。


記云式叉


此云學法女具如律鈔。


經云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婆沙毗曇論中皆云趣者到義所往義也六則可
知若合脩羅只有五耳以脩羅趣或天或鬼不定
故也記中所指如止觀等大意如常無煩引也坋
蒲悶切正作坌金剛論云眾生謂稟息風含情覺
者此復云何所謂卵生諸鳥胎生諸人濕生諸蟲
化生諸天俱舍論云人傍生具四地獄及諸天中
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消釋如論中。


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010-0317a]


如上四生住止何處以何為體故此示之有形者
謂欲界色界也無形者謂無色界也此復多種有
想者謂空處識處也以其有於空識想也無想者
謂無所有處也非有想非無想者謂非有想非無
想處也諸文辨此甚多今且依金剛般若論中文
耳消釋名義如法界次第。


無足二足四足多足


爾雅云無足謂之豸有足謂之蟲二足四足可以
知之多足如蜈蚣等經七寶等如上諸文巳辨。


示教利喜


大論云示人生死涅槃三乘六度教人捨惡行善
為說法利引導令出隨其所行歎之令喜記下文
云無得以旁正之者慈恩云隨喜法師明助故也。


記云大師有時依普賢觀判五品位在六根相似


章安觀心論疏云普賢觀明五品即十信位未詳
止觀云若依普賢觀即以五品為十信五心佛意
難知赴機異說妙玄云依大乘懺發初隨喜圓信
之心獲一陀羅尼又云普賢觀明無生忍前有十
境界即十信也釋籤云一旋陀羅約位竪論雖在
六根七信巳前今通明之乃在初心又云三昧力
故六根漸淨具如經說六根淨巳為諸如來摩頭
授記授記即是入初住也故知大師位居五品亦
在十信初信七信名旋陀羅尼旋假入空也故得
稱為旋陀羅尼菩薩也故分別品末文句云分一
[010-0317b]
品為兩心五品即十信也故南岳謂大師所入定
是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旋陀羅尼也故
隋煬帝答遺旨云五品十信巳白皎然具在百錄
普賢觀中無生忍前十境界者從若比丘等誦大
乘者修大乘行者至其華金色含而未敷恐是初
信從見是事巳復更懺悔去恐是二信從行者見
巳歡喜敬禮去恐是三信從作是願巳晝夜六時
去恐是四信從是時行者見諸菩薩至是名始觀
普賢境界恐是五信亦恐此是五品觀行故云即
以五品為十信五心也若分五品為十此則不然
也從爾時行者見是事巳去恐是六信從因大乘
故得見大士至經三七日得旋陀羅尼恐是七信
從得陀羅尼故巳去恐是八信從爾時行者復更
懺悔去恐是九信從夢象頭上有金剛人去恐是
十信從得是六根清淨巳至摩行者頭即初住也。


經云瘖瘂


上於金切下烏下切不能言也。


不差


差楚宜切不參差也。


不褰縮


上去乾切不舉也下所六切不短也。


不麤澀


下色立切不細潤也。


不瘡胗
[010-0317c]


上初良切下章忍切亦作疹又居忍切脣上瘡謂
之胗也又皮外小起也亦瘍也瘍羊音亦癮疹風
腫也。


不咼斜


上口懷切亦作喎口戾也邪戾也斜不正也。


不薰黑


上力奚切不黃黑也。




烏路切。


不匾𠥶


上卑曲切下湯奚切不薄也。


曲戾


下郎計切亦曲也。


陿長


上侯甲切下直良切。


不窊曲


窊烏瓜切哀下也哀似嗟切不正也不哀下也。


鼻脩


脩長也。




匹交切水上浮漚也。


優鉢


此云青蓮華。


輦輿
[010-0318a]


上力展切下平去二呼並通。


記云初功五相


初功亦可云初住五相應云五根文句云四種者
依今經應云三種依大論應云四種請撿法師品
文句。


色二十二聲八種


俱舍頌云色二或二十聲唯有八種二者謂形顯
二十者謂形顯中開出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高下
正不正雲煙塵霧影光明暗聲八種者謂有執受
無執受大種為因及有情名非有情名為四於此
復有可意不可意故成八種慈恩疏中約修因勝
劣增減不同以釋眼見大千界等亦約勝劣三品
以釋六根功德皆如今文所破之義也復次應知
楞嚴六根八百千二與今有異彼則發覺初心令
知顛倒處所示凡夫六根優劣令阿難擇於耳根
而修證也故知楞嚴法華不可一準也且楞嚴中
六根結解前後次第又云先得人空又復聲聞菩
薩各說悟入最初方便唯有觀音圓通契機觀音
圓通法華普門彼妙此妙雖則無別然楞嚴中結
益乃云八部有學及新發心菩薩得法眼淨性比
丘尼成阿羅漢法華普門得益唯是發菩提心又
大師判地前四十心為四善根是別教住前立四
善根是圓教又荊谿判法華涅槃有十六種同異
之相楞嚴若與涅槃是同安可一向齊於法華耶
[010-0318b]
且如華嚴若非大師誰敢判為兼別行布教相難
解不其然哉今恐楞嚴大典乃是方等後分經耳
其間所說定性獲於寂滅場地是名妙蓮華及以
阿難願今得果成寶王等皆無所妨也誤使同於
涅槃扶律談常亦須辨於十六同異故知不可一
向同於法華也又記中分科云大品去正引三經
一論次今經下正釋初引經論又二等者此恐誤
也應於品初分科云初釋品題次釋品文於中為
二初預釋六根功德增減次正釋六根功德之文
初又為二初引古釋次今正釋初文為三初略出
二家次總結斥三引經論破文為四初引大品次
引正法華三引法華論四引大經。


六輪等


鐵銅銀金璃瑠摩尼次第對於信住行向地等六
位下文云修發眼者大論中說生得報得如諸天
鬼神修得如諸聖即二乘也發得如無生忍菩薩
是則別圓地住發得也藏通修得也上釋那律中
四教亦皆論於修發三藏依無漏事禪通依體法
別依中道次第而修圓依實相不次而發故云所
依別也他心宿命漏盡故云於意離三也肉眼見
麤色天眼見細色也華嚴中說十種六根前文巳
注無疑解脫名大羅漢支佛見百界恐取衍門通
意也。


經云彌樓山
[010-0318c]


有人謂彌樓此云光明山即七金山也金色光明
故云耳若準第一義法勝經云須彌樓山則彌樓
山是須彌山也如新俱舍云蘇迷盧山舊譯俱舍
其須彌山亦云彌樓山是則梵音有楚夏耳若據
今文下句自云須彌鐵圍是則彌樓須彌有異或
恐語勢重牒故耳依七金山消釋亦好。


命命鳥


寶藏經云雪山有鳥名為共命一身二頭神識各
異同共報命故云命命也彌陀經云共命之鳥勝
天王云生生之鳥涅槃云耆婆耆婆皆此鳥也又
云雌者見雄者舞即便得身。


光音徧淨至有頂


二禪第三天名光音也三禪第三天名遍淨也四
禪第九色究竟天名有頂也色有頂耳三有頂即
非非想焉彼天語時口出淨光故云光音又以光
當語故云光音良以彼天無言語故又火災至初
生之天皆悉怖畏舊天語云勿怖勿怖以念火光
故云光音也其淨普遍故云徧淨也。


須曼那闍提


須曼那亦云須末那又云蘇摩那此云善攝意華
亦云稱意好意等也善見律云其華香氣與末利
華相似餘如前注闍提此云金錢華下去事迹今
不辨者上諸文中巳曾注故。


末利華
[010-0319a]


末利此云鬘華也以此華堪作髮故善見律云廣
州有其華藤生。


波羅羅


此云重生華。


多摩羅䟦


此云性無垢香亦云藿葉香。


多伽羅


亦云多伽樓此云根香大論云木香樹也。


波利質多羅


此云圓生樹也其樹根莖枝葉順風熏百由旬逆
風熏五十由旬其香殊妙理實圓生也又云間錯
莊嚴言此樹眾雜色華周帀莊嚴也或云圓妙莊
嚴也。


拘鞞陀羅


此云大游戲地樹香也。


勝殿


俱舍頌云中有殊勝殿周千踰繕那。


妙法堂


亦云善法堂三十三天集在其中唯論世間微妙
善法故以名焉。


諸天所燒香


華嚴十四云人間有香名為龍藏因龍鬬生若燒
一丸大如油麻即能興起大香焰雲摩羅耶山出
栴檀香名為牛頭若以塗身火不能燒海中有香
[010-0319b]
名為無勝若以塗皷其聲發時敵軍皆散阿那婆
達多池邊出沉水香名蓮華藏若燒一丸香氣普
熏閻浮提界聞者離罪戒品清淨雪山有香名具
足明相嗅此香者心離染著羅剎界中香名海藏
為輪王用香氣所熏王及四軍皆升虗空善法堂
中有香名香性莊嚴若燒一丸熏諸天眾生念佛
心須夜摩天香名淨藏若燒一丸莫不雲集聞王
說法兜率天香名為信度若燒一丸雨諸供具供
養如來變化天香名奪意性若燒一丸於七日中
雨諸供具此上下文及千萬種諸香之說大意在
茲故廣引示所言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諸天香者
大小乘論皆說色界無香味二如方便品補注中
引今經文中云色界香慈恩云是通果香非業果
香也。




汝鴥切懷孕也。




平聲。


周旋


文選注云周游也。


在在方


在在言所在之多也方所也。


七寶千子


一輪二珠三象四馬五主兵六主藏七女故云七寶也
[010-0319c]
又有相似七寶一劒二皮三殿四牀五林六衣七
履由輪旋轉威伏一切故云輪王具如諸論委示
其相文句中云入禪者越板入字誤作人字言八
觸者重輕冷熱澀滑軟麤又云內身者內應作肉
也一月等作所表釋者慈恩但云且舉月之分齊
諒其不達也。


記云二論俱是天親等


此責慈恩偏計失也唯識論說趣寂定性障生聖
道不能通達故立無性及以趣寂定不成佛法華
論說退大應化此二與記決定上慢根未熟故佛
不與記菩薩與記令發心故既云決定上慢菩薩
與記則唯識滅種趣寂決定不成之說不可執也
若執唯識則法華論成誤若據慈恩改法華論未
字為不字則彼實以唯識為正法華論為誤此皆
偏計滅種之失曲改論文未字也是故當知不輕
所記具記決定及增上慢餘如前來委辨言不可
所釋大乘盡用對法小義者泛難也謂若令唯識
與法華論其說同者即泛難云終不可所釋大乘
之經用對法論小乘義耶是不可也阿毗達磨有
此二義一者對法二無比法籍應作藉又下文云
此四眾中豈無滅種者法華論中既云決定上慢
菩薩與記故知不輕授記四眾須記決定及上慢
也然經文中授記四眾雖該決定及以上慢而輕
毀者獨在上慢故云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
[010-0320a]
者以至罵詈輕賤等既云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故
知須有不生瞋恚心清淨者不生瞋恚心清淨者
則是定性趣寂之人巳斷見思證偏真理故不生
恚而心淨也心既清淨故聞授記默然信受而增
上慢未得謂得見思全在心未清淨故聞授記罵
詈不受由不受故罪墮地獄然而謗亦成種故後
終得益也此義學者罕知故茲點示耳。


五佛性等


於三性上或加境界性及果性為五或加因性及
因因性為五今文中云果性及果果性為五若作
境界性即沒果果性為果性攝若開果果性即沒
境界性為緣因攝若沒因性因因性者因性為正
因攝因因性為了因攝釋其義者中道正性名正
因般若空慧名了因功德助法名緣因善惡事異
名境界單論智德菩提名果性兼取斷德涅槃名
果果性單約十二因緣事境名因性兼取觀因緣
智名因因性開合雖異皆至五也。


有人云欲顯安樂行等


此亦慈恩作如是說彼疏云眾生于時損害於我
初雖受苦還由我力並得佛道況親自行不作佛
耶。


彼則化佛親說


學吾宗人請詳斯語彼安樂行既是化佛親說以
例迹本二門說法除現勝相表彰之外莫不皆是
[010-0320b]
應化之身而說法耳此中一文并第一卷我始坐
道場乃是迹中化佛道場實位補處輔應化佛示
歷五味及信解中化身眷屬臨終唱滅及玄籤中
住生身而顯一本門亦是迹佛所說二處會主衣
瓔少殊及下妙音品中師弟身俱是劣俱隱寂忍
而耐其拙等并地涌中彌勒謂之如來成道至今
四十餘年等豈非皆是明說應化生身為法華教
主而欲執於世講說者瞋法華經是應佛說其可
得乎儻或執於當知法華報佛所說蓋亦引於伽
耶既非彼長豈是乃成法身佛說法也嗚呼人根
魯鈍不曉祖師述作向背建立所以妄生臆見業
豈他受思之思之經中告得大勢者慈恩云欲明
經之威神令修行者疾成佛也余謂通取後文當
知是經大饒益等別取信者得大神力等毀者有
大勢力等故寄以告之耳經獲大罪報慈恩指譬
喻品今謂請依天台所指法師品文然亦可指譬
喻品文但譬喻品且對身子示罪報相今對菩薩
故須指前對告藥王況法師品迹流通始法師功
德本門流通是故罪福須指此二不可易也威音
王者慈恩云顯說法華音如王尊有大威也余謂
凡是依正之名須有所因苟無所出不可妄陳若
約法門之義則皆可消釋矣有人云不專是雜者
慈恩云故知不專讀誦亦不但行禮拜余謂此說
對面違經經云但行那謂亦不邪然今記云不專
[010-0320c]
等者顯不讀誦然經云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
此經不能疾得菩提若以此文指雲自在王時受
持讀誦者然文句釋不專文云讀誦經典是了因
性請細詳之然文句云是初隨喜位此則未涉讀
誦品耳有人云問何故禮俗及引大經禮知法者
并淨名中比丘禮俗菩薩不作是禮即是有犯於
性罪必獲遮罪有越等皆慈恩疏及唐時諸師有
此說也大涅槃云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慈恩又云禮四眾而不犯獨禮一而便
虧余謂準何戒律作此說乎又云比丘禮維摩足
是新學者未有知也余謂經云維摩居士即入三
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發菩提心比丘方乃禮維
摩足那云新學未有知耶入大乘論云披法服菩
薩方便隨順得禮白衣敬之如佛然菩薩人或於
殺等有益眾生即便為之故云何簡遮性也慈恩
釋下經中心無所畏謂入初地余謂前得六根淨
是十信今又得六根淨心無所畏恐是初住也記
云本地亦然者不知理故瓦石打之不受本理也
打不輕比丘不受本人也打故遠住不受本行也
高聲唱等不受本教也將迹不受四一之文對辨
如此耳經云隨從從字平呼文句云踟蹰者行不
進皃造次者草木次也倉卒急遽之間也越州新
板文句云後四眾之中下者後字應作從字前壽
量末文句云後每自作下後我亦為下等請詳之。
[010-0321a]


經云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


有人云五百比丘尼為句引千佛因緣經但云思
佛等優婆塞證之余謂五百比丘為句是也何者
此中於出家二眾但言比丘在家二眾但言優婆
塞略却比丘尼并優婆夷耳下偈文中具頌四眾
故云并及四部又正法華具列四眾故云師子月
等五百比丘比丘尼五百清信土五百清信女故
知師子月是比丘也尼思佛者如云尼師壇尼乾
子等若千佛經恐闕略尼字耳若作五百比丘尼
節句者大有所妨䟦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名字出
在華手經。


記云牛皮等如止觀第五記


龍須縛身入水轉痛牛皮繫體向日彌堅有相福
如龍須牛皮戒定慧三如身似體有相心修如縛
如繫受人天果如入如向却墮三途如痛如堅故
大論云夫利養者猶如龍須縛身入水初損戒皮
次損定肉後損慧骨應知今文但用龍須等事非
用止觀意也學佛之人請詳斯文若云身是菩提
本無菩提等豈非龍須牛皮愚癡論耶豈識聖人
之道哉涅槃所謂不解我意即生諍論故知若會
止觀不思議境說教大體及今文句四悉意等則
吾佛之道皎然可知矣。


經偈頌云其罪畢巳


此指不輕其罪畢巳以由四眾輕賤菩薩作不輕
[010-0321b]
名又以瓦石杖木打之菩薩能忍所有生死一切
罪業於茲畢巳更不起焉故得臨終具聞法華六
根清淨生死之罪若未畢巳豈能忍之得六根淨
此則可類金剛經云若人受持金剛般若為人輕
賤先世罪業則便消滅。


現十神力


輔行中釋應持目連不窮身聲以例諸相莫不皆
然坐蓮華臺居色究竟並是此相故知序中放光
現相及今品中現十神力并囑累品現大神力妙
音品初放大人相並是從於界內丈六卑劣而現
界外尊特勝相而為表彰耳淨名疏中且指別序
放光現相故云但現尊勝耳而四明云法華經中
不曾現起巍巍之相不亦隱昧乎悲哉悲哉。


文句云舊住是下方等


寶塔品末及壽量品皆明下方與舊住不同故不
可定執也震吼覺三動起涌三戶之樞物之柄皆
本也要也他宗人謂為聲聞說法華今品自云為
菩薩說法華記云八自在如止觀記者一能作小
二能作大三作輕四作自在五能有主六能遠到
七能動地八隨意所欲盡能得亦名八種變化涅
槃經以此八種釋於我義頌十神力闕後五者後
五既表未來故可以以佛滅度後一行頌之記中
所辨恐一往耳前云梵世即梵王之世界也又記
中前文云內秘下敘前開迹顯本者若據文句之
[010-0321c]
意內秘外現正當迹門以上兩句敘於迹門廢迹
下兩句乃敘本門也請細詳之又前記云此字下
別明來意者應云此中下也。


慈恩安國秀公等


長安有十大寺慈恩安國十中之二也慈恩窺基
法師撰法華玄贊十卷彼第一卷廣立難辭或云
安國寺有利涉法師玄秀法師未詳八相違更加
涉師二難故成十不可也攢在官切聚也舊聞即
聽筵慈訓後見即近來巳意須加而去者添品法
華於囑累後加佛說是經巳乃至作禮而去於勸
發品後經文只齊具普賢道如此添減甚不可也
余於京國見慈恩宗人云囑累品後無而去者什
師除之勸發品後有而去者什師加之又云什公
梵夾脫落失其次第謬將囑累安神力後此說無
稽不可承用南山宣律師撰釋教內典錄十卷餘
如前文注之闍那崛多此云志德北天竺人達摩
笈多此云法密南天竺人二人同譯添品法華亦
如前注龜音丘茲音慈國名也東南西北中五天
竺也指南者文選云指南司方注云指南車名也
車上有木人常指其南故云司方也餘如上下注
之澆古堯切亦薄也生肇融叡四子也法華論有
兩本一本一卷是元魏勒那摩提譯一本二卷是
留支三藏譯餘無所云者更有不同如添普門重
頌合達多品在寶塔品內迴陀羅尼品在神力品
[010-0322a]
後改還著於本人云彼即迴轉去等總成六件也
寢息也又云唯願世尊示我令見者慈恩云多寶
釋迦雖同塔坐神力映蔽令其不見故請見之此
語不經經何文云神力蔽耶神力若弊經何須云
語多寶佛欲得相見文殊來時禮二尊足何不弊
耶此是不思塔中之言謬有建立也矚之欲切視
也慈恩又云東土上人偏禮二聖觀音奉珠但分
為二分身猶在亦復何愆今謂不然東土文殊自
禮佛足故分身在觀音一分奉多寶塔分身巳散
只知以二例二不思佛與佛塔不同具云誡土不
獨云山者寶塔品云娑婆世界即變清淨唯留此
會妙音品中娑婆世界高下不平穢惡充滿豈非
娑婆前淨後穢耶何得獨執此會靈山故知此會
即是靈山涉師却謂此會與靈山不同豈非誤哉
身口意三戒見行三名六外同他善名和內自卑
謙名敬詎其呂切豈也普賢尚授以句逗者恐指
壽量品一塵一劫更詳之而却以唯識滅種死其
心者唯識所明無性之人趣寂聲聞不發菩提心
即菩提心死若至法華菩提心生而彼不知專引
法華巳前權經權論消通法華定謂無性及趣寂
者不得作佛此是妄用唯識滅菩提種以死法華
菩提心生也以婆沙菩薩掩其眼者婆沙菩薩三
祇百劫是小教中水牛之車方便權行而彼不知
大小之別專用婆沙三祇等行以釋法華高廣大
[010-0322b]
車一乘妙行此則灼然掩其眼目也以壽量為釋
疑斷其命者彼以本門如來壽量為釋疑文是名
斷其遠壽命根也如前巳引彼文注之以常住不
徧割其喉者彼以今經如來壽量為神通延壽非
常住法又云有過去常無未來常又云無性闡提
趣寂滅種永不成佛是則常住佛性不遍矣此義
只可用釋權經安得消通今法華耶以三界八獄
為大科形斯為小者彼釋今經多列三界六道四
生八獄等至於妙旨殊未討論豈非以三界等為
大科科此經耶既以此為大科則形此經為小乘
也以由小乘涉三界事八獄等相是故斥之耳以
一乘四德為小義無可會歸者既云形斯為小則
使一乘常樂我淨為小乘義此若為小如何會小
而歸大耶又彼多用對法論小乘之義以釋今經
是以一乘四德為小義也故前文云廣建長章使
迷途者乃謂法華亦明五濁與婆沙不別言表現
表當者表現在之二因表當成之二果故以眾寶
奉佛及塔例如龍女次移神力者今更難慈恩藥
王品囑累宿王華亦應移向於後乎故知慈恩徒
立八相違難也何得許以調達品間者彼疏許以
達多一品在持品前而復斥他不許安在寶塔品
後為失旨也何不咎論違正法華等者彼亦責添
品法華以陀羅尼品在神力品後違正妙二本及
以論文何不準此之意責於論文違於正經而却
[010-0322c]
嫌妙經違於論耶文句云三千三百那由他者恐
誤合云三千二百萬億那由他舊住下方他方皆
在其中也測塞者測應作畟畟畟塞滿也他人於
此辨凡夫慳等者此亦慈恩疏也準成論中一住
處慳自有五種一未來善比丘不欲令來二於巳
來比丘心生瞋恚三令早去四藏僧施物不興之
五於僧施物生我所心二家慳即是今文護他物
也亦有五一白衣家有不吉與之同憂二彼有利
事與之同喜三喜白衣富貴四斷受者令得不施
五生生其家為廁中鬼三施慳今文脫落也此亦
五一常乏資生二令施者不得作福三令受者不
得財利四毀呰善人五心常憂惱四稱讚慳亦五
一聞讚他人心常憂動二毀呰三自高卑他四常
被惡名五當來無淨心五法慳於正法中生慳吝
想令我獨知十二部經此自有七如記所引慈恩
釋餘深法是般若大乘不亦謬哉此品事迹一段
注之請對文看。


文句云三事具足故大歡喜仍注云云


云云意者今引大論耳以三義故歡喜文出大論
故也故大論問云是諸羅漢巳證實際無復憂喜
小喜尚無何況大勸喜答云羅漢離三界欲未得
一切智慧故於諸甚深法中猶疑不了是般若中
了了解說斷除其疑故大歡喜即今文云聞清淨
法故歡喜也大論又云復次諸大弟子巳證實際
[010-0323a]
實際者即是空無相無量無所分別佛以此寂滅
法種種分別不壞法性諸阿羅漢是法中證故大
歡喜即今文云聞法獲證故歡喜也大論又云佛
善說是空無相法諸餘大眾未悉漏盡信力深故
亦大歡喜即今文云說人清淨故歡喜他但須了
知今經三義純妙歡喜般若三喜猶帶通別二種
方便耳故注云云良在茲矣。


觀經曰昔名星光等


觀藥王藥上菩薩經云過去有佛號瑠璃光照滅
度之後時有比丘名為日藏宣布正法時有長者
名星宿光聞說法故持呵梨勒及諸雜藥奉上日
藏并諸大眾因此立名名為藥王後當作佛名為
淨眼星宿光弟名電光明聞說法故以其醍醐上
妙之藥而用供養因此立名名為藥上後當作佛
名為淨藏若爾文句引於雪山上藥之說以釋藥
王則成誤也以彼經云上藥乃是藥上菩薩故也
殞于敏切沒也庶冀也勗勉也記云即燒臂也者
恐誤應云燒身也。


經云盡一箭道等


嘉祥云二里也有人云地取射垛一百二十步或
云一百三十步一百五十步也無阿脩羅者無實
脩羅惡道耳若論權現亦乃有之故下文云阿脩
羅等見其無臂也得現一切色身三昧者即普現
色身三昧也此有三義一者內現如經中說身根
[010-0323b]
清淨十界依正於身中現如淨明鏡現諸色像二
者外現如經中說普門示現隨機不同十界色異
三內外理如大集經觀於巳身眾生身諸佛身悉
於巳身中現又見巳身眾生身現佛身中眾生身
中亦如是現又雨海此岸者有人引正法念經云
妙高山內海此岸此岸即南岸也南岸有香依處
立名也六銖者銖市朱切錙銖也八銖為錙二十
四銖為兩六銖即四分中之一分耳薰陸者出大
秦國西域記云薰陸香樹樹葉似棠梨也兜樓婆
者出鬼神國此方無故不翻或云翻為草香也畢
力迦者或云即丁香也栴檀泥水者前巳注之膠
香者即白膠香也正法華云斷絕五糓專食眾香
眾香華汁而以飲之日使身中內外皆香文句云
當是者直是也慈恩疏中於此經文略無留意當
知其道果如何哉。


記云投巖無招外行之論赴火不為內眾之譏故勝
熱息善財之疑尼乾生嚴熾之解


華嚴經云善財南行尋善知識有婆羅門名為勝
熱修行苦行求一切智四面火聚猶如大山中有
刀山高峻無極登此山上投身火聚善財見巳乃
云我發菩提心等勝熱告云汝今若能上此刀山
投身火聚諸菩薩行皆悉清淨善財念之人身難
得將非是魔之所作耶爾時十千梵王空中告云
莫作此念今此聖者得金剛焰三昧光明法門度
[010-0323c]
諸眾生善財聞巳心大歡喜投身火聚未至之間
即得菩薩善住三昧如經具說言勝熱者於五熱
中成勝行故薩遮尼乾經云鬱闍延城有王名嚴
熾于時佛在王國園中與諸大眾而說諸法時嚴
熾王問大薩遮尼乾子治國之法時尼乾子為王
廣說修行十善如法治世王心念之此尼乾子所
說法皆隨順如來我今當問彼於佛法有敬心不
即便問云世間頗有聰明大智有罪過不尼乾答
云能雨婆羅門聰明利根有多婬失頗羅墮婆羅
門有多睡失波斯匿王有多食失汝嚴熾王有卒
暴失唯有沙門瞿曇大智具妙功德無諸失也故
勝熱之赴火尼乾之投嚴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以
尼乾外道投嚴苦行不可思議勝熱赴火雖是歷
別今從得意乃順圓融。


有人問云律制燒身得蘭燒指得吉乃至咸迷大小


南山引五分四分云自殺者偷蘭遮罪又引十誦
自傷毀形乃至斷指皆犯罪也故自殺得蘭殺人
犯夷廣如小乘律文說也引梵網中若不燒身非
出家菩薩者准戒疏中性地巳上方能此制也義
淨法師寄歸傳云燒身不合諸出家眾初學之流
情存猛利將燒指作精勤用然身為大福然則經
中事存導俗巳身尚勸供養何況諸餘外物若乃
出家局乎律藏於戒有違未見其可然眾生喜見
斯乃俗流燒身臂等誠其宜矣豈以菩薩捨男捨
[010-0324a]
女令比丘求男女以捨之云云餘謂義淨妄有破
立非小非大若約小乘何得辨眾生喜見耶若約
大乘何不引梵網而却用小乘律藏耶諒是未讀
梵網戒耳近代誠師要覽亦不引梵網文可謂惑
亂之深矣。


先小後大依何夏次


先小後大則開小夏以成大夏亦應須云先大後
小在小則依小在大則依大。


先大後小何心而受


若依涅槃經意應用扶律談常之心故云若先受
大後方出家更受律儀如涅槃中五篇七聚並是
出家菩薩律儀若依法華之意則用為實施權之
心亦應須云先小後大則用開權顯實之心。


先小後大開小乘遮不


如燒身臂指小乘律部遮而斷之大乘梵網開而
不禁故知先小後大定開小乘遮矣又亦應云先
小後大遮小乘開如三種淨肉小乘所開大乘則
遮此如楞嚴涅槃等說。


先大後小遮菩薩開不


先大後小在大則大於菩薩戒實無所遮在小則
小從權暫遮實不遮也以元知大為究竟故。


一界之內兩眾如何


小自依小大自依大。


一身之中二體同異
[010-0324b]


先小後大則小乘戒體轉為大乘戒體先大後小
則但於一切發得身口清淨若無作戒體不復發
也大小戒體如前後注之。


大秉於小取益從何


大秉小者為欲引導令入大故又復習小以助大
故為施權故為扶律故既不失小益又從大大乘
若乃撥無二乘亦為犯戒若乃讀於外道典籍為
伏彼故亦不犯戒又諸大乘不許習近小乘外道
者恐人一向失菩提故若習小助大有何不可。


小誦於大招損誰測


菩薩戒云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佛種子故
知不受大戒不得誦矣例如不受小戒亦不得誦
也今受小者而誦大戒實自招損然雖招損誰能
測知良由此土大小咸迷西方不爾大小元分然
四依出世必大小俱弘權實相融名報佛恩也言
來種者佛意欲令分起行故為菩提故為利他故
伏煩惱故隨照了故厭生死故達文字故遠眷屬
故為乘急故為俱急故無希望故遠名利故亡彼
我故折憍慢故敬求者故不請友故請加被故讚
他說故遠離諍故離戲笑故得如是等二十法巳
略可微為信行乘種若不爾者為種實難。


經云得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等


大寶積經云復有三昧名解一切眾生語言得此
三昧善能宣說一切語言於一字中說一切字了
[010-0324c]
一切字同於一字須以此文作圓妙說甄迦羅者
俱舍論云矜羯羅五十二數中即第十六數也頻
婆羅者即第十八數也俱舍云頻䟦羅阿閦婆者
即第二十數也俱舍云何芻婆故知新舊翻釋異
耳或云那由他是百萬億甄迦羅是千千萬億頻
婆羅是百千千萬億阿閦婆是萬千千萬億請更
詳之𧂐應作積子智切委積也高三世界者或云
從欲界至色究竟為一如是至三故云三也余謂
高三千世界也故小千至初禪中千至二禪大千
至三禪高三即至四禪也例如徧覆三千大千世
界也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者夫一指有三節既
云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故知能然手指是一節
指乃至足一指是具足然盡一指三節也言乃至
者以初一節乃至三節皆盡也首楞嚴云我滅度
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於如來形像
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
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
以此觀之義淨等師乖僻甚矣。


記云十寶山引華嚴等


雪山出藥香山出香軻梨羅山出華仙聖山有五
通住由乾陀山藥叉居之馬耳山出妙果尼民陀
山龍居斫迦羅山出大力自在者宿慧山有脩羅
須彌山諸天住之又引七金山者故知七金山即
十山中所收也七金并須彌成八更加雪山香山
[010-0325a]
為十也俱舍云南州之北有雪山香醉山也又云
南洲從中向北各有三重黑山也土山即土石諸
山也遶小千界名小鐵圍遶中千大千名大鐵圍
也他宗人云須彌七金小大鐵圍為十山又改十
字為七字引添品法華云及七寶山今謂華嚴自
有十山何須取鐵圍耶若取鐵圍何不取土黑山
耶何得改十為七耶何必以添品證今耶應知通
舉十寶山於中別以須彌為第一耳那謂及之一
字無用耶記云則爾者則字誤應作別字。


文句云輪王號令止在四域乃至云譬餘經說三諦
三昧各不相收不自在等


若據經文始從大海終至如佛十種歎體皆在今
經始從一切川流江河終至第十諸法諸經皆是
昔日四味三教今文句以輪王釋梵譬餘經說三
諦三昧各不相收不得自在則與經意甚為不便
何者經意豈不乃以輪王釋梵為尊為王為父歎
今經法體耶豈不以諸小王及三十二天一切眾
生譬於昔日四味三教眾經諸經及一切賢聖學
無學菩薩等耶敬請後德微細詳之。


經云大梵為眾生父婆利師迦那婆摩利


外道世人計大梵王為眾生父佛亦順世舉以為
喻耳劫初一人手波海水千頭二千手化生水上
臍有蓮華華有光明梵王於此華下而生生巳念
言何故世間空無眾生作此念時他方眾生應生
[010-0325b]
此者有八天子忽然化生八天子是眾生父母梵
王乃是八天子父故大梵王為世界主住於初禪
二禪巳上無言語法故不立王瓔珞中云禪禪之
中皆有梵王但是加修四無量心報勝為王無統
御也初禪中有覺觀言語則有主領乃作娑婆世
界主矣婆利師迦亦云婆師迦婆師迦此云夏生
華又云雨華此華雨時方生故也那婆此云雜華
也摩利此云鬘華也其餘諸華前巳注之。


百八萬億


或引正法華云千八百萬億應法師音云八百萬
億妙法華云百八十萬億準西國有四億數一以
十萬為億二以百萬為億三以千萬為億四以萬
萬為億若以十萬為億計有一千八百萬億即正
法華云也若以百萬為億計有百八十萬億即妙
法華云也若以千萬為億未見其文也若以萬萬
為億即梵本云十八俱胝俱胝百億也而云百八
萬億八百萬億皆非也以由與西國四種億不相
當故學者詳之。


放大人相及放毫光


文句云大人相者大相海也記云是不思議相海
故名為大文句次文又云佛一一相皆法界海記
中亦云不思議相海故知即是輔行中云報身不
思議海也以從劣應現於勝應尊特大人之相光
明色像無量無邊乃是舍那他報故也若輔行解
[010-0325c]
止觀文云深解相海但是色身相好無邊名之為
海定非今文放大人相不思議相海矣巳如十不
二門圓通記辨是知今文放大人相不思議海與
夫別序放光現相勝應尊特及神力品放光現相
十種神力申手摩頂現大神力等莫不皆是不思
議海舍那尊特他受用報也今經從劣現勝既爾
金光明云身放大光普照十方佛光巍巍明𦦨熾
盛其明普照一切佛剎豈非亦是放大人相不思
議海文句解云正讚尊特不其然乎以放光既爾
諸相咸然故輔行云身聲既爾諸相例然坐蓮華
臺及色究竟皆此相也故華嚴經如來十身相海
品中明九十七種大人之相莫不皆說放大光明
普照十方一切法界但法華巳前兼帶方便不及
今經純一無麤淨名疏云四度現尊勝唯法華第
一即此意也四明自來不知此義輙便斥云生身
之上放起尊特宛同戲劇又乃斥云龍尊所讚望
彼華嚴九十七種全不相類嗚呼哀哉四明乃是
斥於佛經放光現勝以為戲劇耳傷如之何傷如
之何後學遭其所惑至今六七十載無一省察者
豈非善根微弱淪胥以墜乎又下記中云約應身
現相宜附他經者此如文句第一云帶比丘像現
尊特身是通教佛若爾今經從丈六卑劣現大人
勝相如何辨之答此如文句第二云若丈六佛即
毗盧遮那法身放光者圓義也故知通佛帶比丘
[010-0326a]
像現尊特身而尊特佛與丈六佛共放光者猶未
相即仍是異體故附他經帶方便教良由於此既
且從他豈非一往故復從大方成究竟是知今經
正義從劣現勝乃是丈六佛即法身放光既即法
身豈非同體不思議乎不二門云廣狹勝劣難思
議良由於此故與約事校量徧體毛功德不及一
好功德等優劣勝負附方便教他經之義不可同
年矣。


為無量無邊


此第七經平聲呼者二十八字於中訓作有十二
字閻浮檀金為莖此自有二白銀為葉此自有二
金剛為須此自有二以為其臺此自有二變為女
身皆號之為名為旋陀羅尼名為觀世音因便示
偈文耳以什公不譯故下去準知有六字訓被若
為大水所漂為人所推墮若為魔所著者亦不為
女人是人不為亦不為嫉妬有五字訓得為諸佛
護念為諸如來為千佛授手為釋迦牟尼佛此自
有二有四字訓是寧為多不則為侵毀此自有三
有一字訓定汝等師為是誰去聲呼者四十四字
於中訓與有三十七字而為說法願為我等當為
汝等處處為諸眾生為諸眾生而為說法此自有
四而為現形云何而為而為說法此有十九我為
汝略說能為作依怙為現神變我等為父為王說
法當為說之而為說法有七字訓以為無量無邊
[010-0326b]
汝能為供養為求金銀我亦為擁護我亦為愍念
為欲發起亦為供養。


文句云有始等


借論語文明其意耳。


記云又此十六是法華三昧異名隨義說之


得妙幢相者慈恩云如幢高顯眾德莊嚴今謂不
可思議名妙高出偏小名幢顯露可見名相法華
者慈恩云達一乘理今謂三諦圓融名法譬喻奇
特名華淨德者慈恩云斷雜染得勝德今謂四德
中一名淨一復具四名德宿王戲者慈恩云宿謂
星宿王即自在戲即游樂今謂本具三千名宿三
千即中名王全中而現名戲大威德陀羅尼經云
宿王乃是月之異名故知月為眾星王也無緣者
慈恩云無所緣定離攀緣也今謂圓頓大慈不緣
生法偏小之慈名無緣也智印者慈恩云真智為
印刊定是非今謂一心妙智印一切法無非佛法
名智印也解一切眾生語言者慈恩云發詞無礙
今謂如前所引大寶積經集一切功德者慈恩云
集福王也今謂大品經云住是三昧集諸三昧功
德名集諸功德諸與一切辭異義同苟非圓妙之
理安能集諸者哉清淨者慈恩云七淨等也今謂
十住斷結經云入此三昧令諸眾生得法眼淨依
今經意五眼清淨也神通游戲者慈恩云起大神
通今謂大論問云神通所作何名游戲答化物自
[010-0326c]
在游諸世間譬如兒戲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論
從通今須圓妙慧炬者慈恩云照明真俗今謂大
集虗空藏經云能摧一切障蓋纏故依今經意平
等大慧如炬除暗莊嚴王者慈恩云內外莊嚴今
謂圓中道王緣了莊嚴淨光明者慈恩云放神光
也今謂大品經云住是三昧不得諸三昧垢明名
為淨光又悲華經云於諸法中不見有垢名淨光
明須作圓說淨藏者慈恩云含眾德故今謂如來
藏性淨無染穢含攝三千不共者慈恩云不共二
乘今謂非獨不共二乘亦乃不共偏小菩薩日旋
者慈恩云如日明朗照四生也今謂大集虗空藏
經云能觀一切有情心故名為日旋自非實智大
明化復作化如何彰顯日旋用耶。


約座為誡依空亡相


一切法空是如來座所以依空亡於身相即是身
相與虗空等亡泯寂滅無相之義故次句云身是
有相理為妙空一塵之身咸與理等況丈六之質
而生劣想耶何者丈六之質既是有相依空亡泯
非相無形豈可生於丈六有相卑劣之想乎深不
可矣而文句云尊嚴者乃指空理為尊嚴耳四明
不曉文句及記依空亡相乃立即劣是勝尊特豈
不謬矣哉。


佛及弟子身俱是劣俱隱寂忍而耐其拙


經文既云佛及菩薩身形卑小文句乃云師既施
[010-0327a]
權弟子隱實師若施權豈不隱實弟子隱實豈不
施權綺文互現義必貫通所以記云佛及弟子身
俱是劣俱隱寂忍而耐其拙故知師弟俱隱尊特
寂滅之忍瓔珞之服而現卑劣生法之忍弊垢之
衣名為隱實施權耳何者釋迦既脫舍那之服而
著弊垢之衣諸菩薩眾豈不亦爾如普賢菩薩身
量音聲色像無邊入此娑婆促身令小豈非弟子
隱尊勝之實施卑劣之權乎故知勝劣尊卑正約
身相大小分之不約部教諦理而辨若不爾者今
經部教既乃俱妙何故師弟身小卑劣耶四明云
佛知妙音所將之眾不知娑婆開權之妙於佛輙
生定小之譏故寄妙音規未達者意令得悟即劣
之勝秘妙之權既誡勿生下劣之想乃是令起尊
特之心今問四明即劣之勝及以令起尊特之心
於室衣座三誡之說是何所收若是空座空座自
是依空亡相何得謂之即劣之勝起尊特心若是
室衣室衣乃是慈臨大千宜須高下應住無緣安
其穢土師弟皆悉隱實施權身俱卑劣俱隱寂忍
而耐其拙況妙玄云釋迦住生身而顯一釋籤云
法華會主是釋迦垢衣他方大士從釋迦生身聞
法進道等其文炳然猶如日月何得自立即劣之
勝起尊特心文句及記明隱實施權身俱卑劣四
明乃立即劣為勝起尊特心豈非對文違戾之甚
具如十不二門圓通記中委辨其謬然從別序至
[010-0327b]
今品初放光現相雖是尊勝收光攝相卑劣宛然
故知今經除現相表彰之外皆是劣應之相耳若
謂玄籤明開垢衣內身即是瓔珞長者何故今文
明隱寂忍尊勝瓔珞而施拙弊卑劣垢衣莫是玄
籤明開今文明施開施不同即著有異成天殊之
謗乎。


一切應身化儀示迹說法之處皆具三誡


請詳此文而欲引於當知法華報佛所說及世講
者嗔法華經應佛所說其可得乎故知應身乃是
分段生身丈六卑劣耳體同用殊不須疑也玄籤
所明開垢衣內身即瓔珞長者乃是同體相即之
義良以衣瓔外用雖少差殊而實相法身內體不
別故也今文所明隱勝現劣乃是用異故常分良
以體同故雖然相即用異故勝劣不濫體即實相
無有分別用則立法差降不同及體同用殊等文
即其意也故淨名疏乃以放光從劣現勝名為尊
特今文句記乃以丈六卑劣元從華嚴之後脫珍
著弊及收光攝相卑劣宛然名為應身是則若非
勝劣同體安能從劣現勝攝勝從劣乎是故一家
諸文所明身相之義各有所以人不見之誠可悲
哉。


經云閻浮檀金甄叔迦寶


閻浮檀金西域河名近閻浮樹其金出彼河中此
河因樹得名金因河立號或云閻浮樹半臨陸地
[010-0327c]
半臨大海此海水底有金色徹水上甄叔迦此云
赤色西域記云甄叔迦樹其華赤色形大如手今
此寶色赤亦似之。


目如廣大青蓮華葉等


僧肇注維摩經云天竺有青蓮華其葉脩廣青白
分明有大人眼目之相故借之以為況焉那羅延
此云力士也。


問訊世尊少病惱等


此中問訊少病惱等若以前文室衣座誡而和會
者法空為座依空亡相非相無形豈有病惱之事
而興問訊者哉但前衣室文云師弟隱實施權以
慈臨大千宜須高須下身俱是劣而耐其拙故今
問訊乃云少病少惱等也故玄籤引釋論文云佛
有生法二身生身佛示同人法是故乃有寒熱病
患等法性尊特身佛光明色像無量無邊無有病
惱故諸菩薩問訊病惱但問生身不問法性尊特
之身以法性尊特之身乃是界外方便實報之佛
何有病患寒熱一事汝釋籤指法性尊特是約界
外良由此也若乃生身既是分段示同人法是故
不無病惱等事所以問訊但問生身意在茲焉四
明不曉乃立即劣是勝又云法華尊特不欠入滅
又云華嚴藏塵舍那相好定是分段生滅之身嗚
呼哀哉顛倒說法一至於此無識之徒望聲傳習
只知一期人情相順不思謗法長劫之苦敬願後
[010-0328a]
德子細推尋余豈好辨哉蓋為祖道也。


安樂行不等


行字平聲不音否下去除不孝不敬外皆否音讀
之或云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十
五字一勢讀之上三不字入聲呼最下不字否音
遂以最初無字最末不字而讀云無不孝父母不
無不敬沙門不無邪見不無不善心不學者詳之
如何文句云答其神力之問者越板脫落一箇問
字文句釋三昧陀羅尼引上品云初得色身者即
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得現一切色身
三昧也轉身得語言者即以三昧供養然身供養
巳命終之後故云我先供養佛巳得解一切語言
等也依文句說其理無違記中所辨恐誤也體一
故言猶是色法用異故言三昧陀羅尼。


文句云當途王經等


途道也亦世也王尊也大也統攝自在最為尊大
也意言此是流通中當世尊大之經也故云方便
安樂壽量普門並是本迹之根源斯經之樞鍵昔
者讖師游化河西沮渠蒙遜患苦所纏乃問讖師
讖云觀音最能拔苦沮渠國王由是歸依遂得免
難所以此品部外別行今天台師亦別解釋文有
二卷謂之別行福能轉壽者如道泰師元魏末人
也夢人謂曰汝當終於四十二矣及至其年遇病
甚憂悉以身資為福四日四夜稱觀世音忽見光
[010-0328b]
明而覩觀音其患遂愈後終延壽所言羅漢尚能
轉福為壽者大論云不壞法羅漢於深禪定而得
自在能起頂禪得此頂禪能轉福為壽轉壽為福
願智頂禪如諸文說藥樹王者大涅槃云譬如藥
樹名曰樹王於諸藥中最為殊勝能滅諸病如意
珠王如大品云其珠著身暗中得明熱時得涼又
止觀云天上勝寶狀如芥粟有大功能稱意雨寶
二求兩願者二求即兩願為對三毒七難是故云
也應知冥益則不見不聞而覺而知是冥非顯益
則不見不聞不覺不知脩羅琴者大論云法身菩
薩化無量身度生說法而菩薩心無所分別如脩
羅琴常自出聲隨意而作無人彈者又緊那羅所
彈之琴閻浮檀金華葉莊嚴善淨業報之所造作
彈時音徧聞三千界宣說無生寂滅之法隱蔽諸
餘一切音樂釋籤中引伯益造井貨狄造舟淨名
經云或作日月天地水火風等故云雲蔭日照也
越板入法門普中多一箇法字普門圓通者普門
如今經圓通如楞嚴普門圓通其義一也大矣哉
吾祖智者所談法義懸與唐朝所譯楞嚴宛如符
契靈山親稟其聖人乎。


記云此土謝過肉祖彼國興敬偏服等


史記列傳云范睢魏人也先事魏大夫須買須買
使於齊范睢從留數月齊襄王聞睢辨口賜金十
斤須賈知而大怒謂睢以魏國陰事告齊既歸遂
[010-0328c]
以告魏相魏齊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睢佯死即
置廁中睢後得出更名姓曰張祿隨秦昭王使王
稽入秦秦拜為客卿後遂相秦魏聞秦欲伐韓魏
使須賈於秦范睢聞之微行蔽衣見須賈須賈驚
曰范叔無恙乎范睢曰然逃亡至此耳須賈因問
秦相張祿君知之乎范睢曰主人翁知之請為君
見於張君遂入秦相府府中識者皆避須賈怪之
范睢入久而不出須賈問門下門下曰即吾相張
祿也須賈大驚乃肉袒膝行謝罪曰賈不意君能
自致於青雲之上賈不敢復讀天下之書賈有湯
鑊之罪唯君死生之西方以袒為敬而偏右者表
弟子事師執奉充役便也大品空無盡者即色是
空非色滅空空故無盡也大集八十無盡者彼經
身子問誰字仁為無盡答云初發菩提心時巳不
可盡乃至廣說六度無盡等最後乃是方便無盡
仍自結云八十無盡此八十科涉四卷經淨名云
非盡者不盡有為不捨眾生故非無盡者不住無
為不以空為證故問答巳是二莊嚴竟者若觀文
句意則以前問答為慧後問答為福故云前以也。


多苦苦一人等


文句云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
人受少苦應知此文第一句與第三句濫或別有
意或恐文誤應改第三句一人受多苦為多人受
多苦故文句下文云百千眾生多人也受諸苦惱
[010-0329a]
多苦也二俱不然者上句未一也足三字二也依
下句頭者與下句上同應云觀世音菩薩即時觀
其音聲皆得解脫興皇寺名也在古揚州經云一
心有事有理以至下去委約法門消釋經義如別
行疏今不煩錄。


事益具如謝敷等觀音應驗記


文句及記消經甚略其間大義如向所指今但隨
文點示名相晉朝謝敷字慶緒會稽山陰人也少
有高操篤信大法寫楞嚴經撰觀音傳齊時陸果
又乃續之一火難者傳云沙門法智為白衣時獨
行大澤猛火四面一時俱至自知必死乃合面於
地至心稱觀音怪火不至舉頭看之一澤之草纖
微皆燼唯所伏地火不燒耳因此感悟捨俗出家
文句云惡業火者若修善業者則惡業來障劫功
德賊由嗔恚等下去準思記云人火惡業發時出
者如大論云有捕魚人與王女期天祠中婬神厭
令睡期事不成婬火內發自燒而死二水難者傳
云海鹽有人落水同伴皆沉此人稱觀音遇得一
石困倦如眠夢見兩人乘船喚入開眼果見有人
船送達岸巳遂不見之三羅剎難者風是難之由
耳故下文云皆得解脫羅剎之難黑風者請觀音
云黑風洄波仁王經有黑青赤天地火六種風風
加以黑怖之甚也舊人謂風無黑色吹黑沙黑雲
耳船舫者並兩船也傳云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
[010-0329b]
泛海向扶南忽遇惡風墮鬼國鬼便欲食一船人
眾怖稱觀音其中有一小乘沙門不信不稱鬼便
索之沙門心怖稱名亦免四刀仗難者傳云晉太
元中彭城有一人被枉為賊其人本曾供養金像
帶在髻中後伏法刀下聞金聲刀三斫頸終無異
解看像有三痕由是免罪又有高簡犯法臨刑一
心歸命下刀刀折絞之寸斷遂賣妻子及以自身
起五層塔五鬼難者未見證文亦可以前鬼索小
乘沙門證之六枷鎻難者在手名杻在脚名械在
頸名枷連身名鎻檢封也繫縛也傳云蓋護山陽
人繫獄應死三日三夜稱名無間眼見觀音放光
照之鎻脫門開尋光而去行二十里光明方息七
怨賊難者傳云秦尚書徐義秦末兵革鋒起賊獲
徐義將欲殺之乃埋兩足編髮於樹夜中至心專
念觀音有頃得眠夢人謂曰今事丞矣何暇眠乎
義便驚起見守衛人並疲而睡義乃奮動手髮既
解足亦得脫因而遁去行百餘步隱草叢中便聞
賊追火炬星陳竟無見者天明賊散遂得免之巍
巍者高大也文句云德業者福智之男端正之女
是也傳云晉時益州孫道德年過五十未有子息
有僧令其至心稱誦觀世音經其即依之少日之
中而自得夢婦即有孕遂生男也六十二億者別
行文云一多之性皆不可得同入如實一中無量
故說六十二億無量中一故說觀音一多理均正
[010-0329c]
等無異記云加難解難知者文誤應云加難見難
覺難知楞嚴經云三千世界有六十二億恒河沙
諸法王子現在世間若持我名與六十二福德無
異從總答至此楞嚴圓通中謂之十四無畏也。


三十三身等


不云菩薩身者或云翻經脫落或云觀音即菩薩
身今家意者正法華中有菩薩身況妙音中現菩
薩形故菩薩界或權或實種種應化不可闕也不
云地獄者下總答中以種種形豈不收於地獄界
耶況請觀音云或游戲地獄是則十界無有缺減
自在天大自在天者若準序中即欲界第五第六
天也別行中謂自在即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大
自在即色界頂摩醘首羅天天大將軍者如金光
明散脂大將之類也諸小王者或云天王為大人
王為小人王中輪王為大餘粟散王為小等也人
非人者結八部耳執金剛神非八部數手執此寶
護持佛法在欲界天中教化諸天即大權也此三
十三十九說法楞嚴圓通中謂之三十二應三十
二說法二處之文有無不同開合各異何者此文
辟支佛彼文開獨覺緣覺此文毗沙門彼文云四
王四王之後又云四王太子此文小王彼文人王
此文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彼文女主國
夫人命婦大家只合為一耳此文迦樓羅彼文中
無此文人非人結上八部彼文開之為二不謂之
[010-0330a]
結此文有執金剛彼文則無又彼三十二若細開
之成四十六身何者四王中開有三加四王太子
有七女主夫人命婦大家開三有十非人中開有
形無形有想無想四有十四并三十二成四十六
也又復應知此文以種種形下總答等文楞嚴圓
通中謂之四不思議無作妙德也一者現一首至
八萬四千首一臂至八萬四千臂等也二者現一
一形說一一呪令無畏也三者令一切眾生奉施
珍寶也四者能以珍寶供養佛也又彼十四無畏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
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此文乃云觀世音菩薩即
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此普門示現流通妙法
故雖現於三乘等身而皆說於法華妙典彼正說
於耳根聞思入三摩地以為圓通入道初門是故
須知教相多途不可一準若華嚴中善賊歷別亦
見觀音及至彌勒文殊普賢乃悟圓融若維摩中
彌勒遭彈文殊被讚若央掘中文殊受訶若楞嚴
中彌勒普賢悉為所揀唯有觀音圓通契機此妙
法華彌勒文殊觀音普賢發起大利流通巨益則
無優降訶讚之殊良以法華之前隨機示現或實
或權來至法華機感既一應赴斯同師弟本迹微
妙難思。


人不見之謂說三乘又云定非初果


此破相宗所立義也故慈恩云此經且當大漸之
[010-0330b]
教妙莊嚴王品八萬四千人法眼淨等即初果也
又云壽量品中八世界發心普門品中八萬得益
即頓教也故判法華為頓漸教以彼謂之隨機判
教故也嗚呼慈恩判教麤率之甚矣。


今從舊本故無所釋等


既云從舊故無所釋後人亦須順祖師教若引還
著本人為難此由不知因而指示掘多所譯耳豈
舊本中有此云乎慈恩疏中亦釋偈文此亦不思
什公舊本然靈感傳天神謂什七佛巳來皆其譯
經及翻法華闕普門偈又感通傳南山問日什師
一代所翻之經受持轉盛其故何耶天神答曰其
人聰明善解大乘巳下諸師雖皆俊乂絕後光前
仰之不及故其所譯以悟達為先得佛遺寄之意
也南山又問秦女別室什虧戒檢天神又答什公
別室非悠悠者之所議也什公位居三賢或云八
地在所通化然其譯經刪繁補闕隨機而作大論
一部十分略九自餘經論例此可知自後出經至
今盛誦無有替廢冥祥感降歷代彌新以此證量
深會聖旨故什公云譯梵為秦如嚼食與人耳又
復文殊指撣羅什令其刪定特異恒倫豈以別室
見譏頓乖玄致殊不足涉言矣三寶錄云闍那掘
多周云志德周武帝時於益州譯普門重頌沙門
圓明筆受記文拙字誤須改為拙字故正法華亦
無此頌又法師品什公不翻藥王如來輪王太子
[010-0330c]
法供養等故知什公隨機而作故今記云從舊無
釋故掘多譯重頌之文只可別行不可添在什公
部內也還著本人止觀記者譬喻經云有清信士
初時持戒老多廢忘時有梵志從其乞飲不暇與
之梵志心恨召起屍鬼令往殺之時有羅漢令清
信士夜然燈明三歸口誦守攝身口莫犯安隱如
其所教鬼不得便其鬼反欲害彼梵志羅漢神力
令鬼不見信士悟道梵志獲安斯乃正是觀音經
中還著本人之謂也。


文句云那達居士等


那達居士尋文未見譬如微賤等者僧祇律云過
去有婆羅門為國王師訓諸弟子有五百人此婆
羅門家生一奴名迦羅訶常使供給諸童子等曾
於一時共諸童子小有嫌恨便逃他國詐稱自巳
即是王師婆羅門子故來至此欲從師學婆羅門
法時彼國師遂留教之此奴聰利所聞皆達國師
愛之以女妻之此奴為人難可承事婦為造食恒
時生熟不能適口婦常念云彼國中人若到此者
我當問彼造食之法時國師聞奴在他國欺詐之
甚乃詣他國教彼婦人說偈示之婦如其教奴嗔
遂息先陀婆者大經云鹽水器馬一名四實智臣
善知洗時奉水食時奉鹽飲時奉器游時奉馬王
皆先云先陀婆來皆存本音譯人不翻者學者須
知五不翻義四例之說五不翻者一秘密故不翻
[010-0331a]
即陀羅尼也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名含六義
也三此方無故不翻如贍部樹也四順古故不翻
如阿耨菩提實可翻之但摩騰巳來存梵音故後
代皆放之耳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令人生
敬也此五不翻奘師所述出唐僧傳言四例者一
翻字不翻音如陀羅尼也二翻音不翻字如佛胷
前卍字及華嚴經中[歹*凵@ㄎ]字以此方萬音翻之而其
字體乃是梵書耳三音字俱翻即諸經中純華言
是也四音字俱不翻如諸經題上乞二字是也此
之四例寧僧錄立出宋僧傳正法華中竺法護翻
勇施呪云晃耀大明炎光演耀順來富章悅喜欣
然住此立制永住無合無集翻藥王等諸陀羅尼
具在彼經今不備錄舊板云二毗沙門者二應作
三十羅剎女正法華翻一名結縛二名離結三名
施積四名施華五名施黑六名被髮七名無著八
名持華九名何所十名取一切精人心中有七渧
甜水和養精氣鬼噉一渧令人頭痛三渧悶絕七
渧便死阿梨樹枝巳如前辨。




張廉切正作霑。




日影也。




親小切色變也應作啾即由切啾唧小聲也。
[010-0331b]


單罄


單應作殫丹音盡也罄亦盡也。




七安切吞也。




苦格切吐聲也。




力居切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也五比為閭使之相
受也。




於問切怒也。




良遇切數也。




芳杯切未燒瓦也。


駢闐


上部田切并駕三馬也下徙年切群車盛皃。


旌旗噏


上精音中其音祈羽為旌熊虎為旗將軍所建象
其猛如虎與眾期之於下也天子有七星之旗也
噏應作翕盛也。




即移切正作訾不訾不計也不盡也。


籠樊
[010-0331c]


焚藩也藩籬所以籠閇也越板改字誤作政字薰
應作熏記云華德復為妙音所將者恐誤也何者
以妙音與八萬四千菩薩還本土巳而華德菩薩
得法華三昧故知華德不是妙音所將恐是此土
之人耳勝鬘者勝鬘夫人歸依大乘蒙佛授記國
中女人七歲巳上及諸男子皆化以大乘也空故
無諍者坐禪三昧經云無諍者將護眾生不起諍
也如身子目連入陶屋宿致拘迦離起諍須菩提
則不然也舊云常行空故無諍非也四無量者亦
云四弘又名四等具如釋一大車中說禪度中有
願智力開出願度有神通力開出力度般若度中
有道種智開出方便度有一切種智開出智度諸
文指此為十度耳圓離諸染名淨三昧實智如日
權智如星本性清淨普現色身本淨大慧之所照
明久示莊嚴無所滅故廣大威德含攝一切此諸
三昧皆圓妙說經云願聽者字平呼。


十八變


一右脇出水二左脇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火身
上下出水火為四并前為八九履水如地十履地
如水十一從空中沒而復現地十二北沒而現空
中空中行住坐臥為四成十六也十七或現大身
滿虗空中十八大復現小更有諸說不同如序品
補注中。


經云一眼之龜等
[010-0332a]


大海之中有一眼龜爾時海中復有浮木木唯一
孔可立龜身此龜三千年一出億百千出何由可
值浮木之孔亦如針鋒竪閻浮提以一芥子從忉
利天投閻浮提何由得貫針鋒之上優曇鉢者此
云瑞應金輪王出此華乃生皆難值耳婆羅此云
堅固記云善知識如止觀者自巳身心為內望他
身心為外為外所護故云外護也巳他互同更相
䇿發人異行同故云同行也宣傳聖言名教訓誨
於我名授故云教授也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故云
知識也白如珂月者珂螺屬其色潔白頻婆果者
此云相思果色丹且潤。


文句云上判流通為三等


此文指上復成存略請將上文分別功德品偈後
分科之文及藥王本事品初分科之文來此對之
自知此文指上乃成存略也又下文云所逕歷者
逕字訓近耳請依經文作經字文前記中云四今
論下重釋後又云四重約位正判等者此文煩矣
應於文初云四今論下重約位正判於後應云於
中先正判次引釋論證也。


經云韋陀羅


有人引灌頂經云神名彌栗頭韋陀羅此云善妙
主厭禱鬼也。


記云有人至此亦引普賢觀等


即是慈恩法華疏也彼疏始從釋序品來都無立
[010-0332b]
行攝法入心及至今文方引觀經驗知臨文偶用
而巳永嘉所謂早年積學討疏尋經分別名相算
沙徒困蓋由此也永嘉若尋天台章疏消通經論
文文之下皆有方軌攝法入心觀與經合非數他
寶豈被如來苦訶責耶不見此意妄生穿鑒誤無
量人嫌棄經論所損至大彌須慎之東京安國寺
尼慧忍等者梁肅撰其行狀碑云晉陵黃氏二女
長日持法次曰慧忍體皃豐異目光秀出姉年五
歲妹年三歲共游於庭有誦蓮經過其前者姉妹
聽之曰吾解此矣遂相與談大事因緣萬法宗本
有沙門義崇弘華嚴教姉妹隨母往聽乃以第一
義諦難之崇不能答告曰吾往時甞窺天台法要
如汝之論遂示以玄義止觀姉妹三復之曰是吾
師也後出家為尼入法華三昧忽有尼詞皃甚異
自號空姑同其止宿每至夜中身光赫然三年而
去不知所往或問二尼二尼笑而不答識者案經
以為普賢耳於是名動京師先天初年東都安國
寧剎二寺請為太德時一行禪師與二尼論所得
法未竟一行避席作禮其後天下皆立法華道場
自其始也廣如彼云言江淮者江謂京江淅江淮
謂淮南言臺山者華嚴經云於東北方有清涼山
文殊師利一萬菩薩現住說法清涼即是五臺山
也在代州其山有高四十里者三十八里者山有
五臺不生草木事同積土故云五臺冬夏積雪亦
[010-0332c]
云清涼所以記主特與大眾往禮臺山文殊大聖
然文殊大聖應現頗多備詳傳錄余於北地親讀
其傳傳云唐時沙門志遠於南北兩宗大通淵旨
然於天台圓頓上乘先所宗尚可謂定慧雙明思
修兼備後往臺山華嚴寺右院之中演天台宗圓
頓上乘僅四十餘年眾因目其院為天台焉其志
遠法師於會昌五年乃絕粒數日告門弟子云吾
生平進修不欺心口今獲二種之報臥安眠覺而
無痛惱其天台宗疏務在弘闡並使流通勿令絕
矣甞嗟北人皆讀斯傳而於天台不敬重者豈非
韻高而和寡耶然一家法門西域欽之而欲翻譯
東夷諸國仰之于今盛傳非至妙之法化豈能如
是乎不空三藏門人含光等事大宋僧傳云京兆
大興善寺含光依不空三藏參議翻譯代宗皇帝
重之如見不空矣勑委往五臺山修功德餘如今
記所說言魯人者魯國之人不敬仲尼謂之東家
丘也學佛之人不敬天台妙教亦如魯人耳文句
云我亦以佛之神力守護是法況復汝耶此文恐
誤準經乃是守護能受持普賢名者文句又云從
若有人下者人字當為受字也。


經云我慢邪慢增上慢


恃我陵物我慢也無德自高邪慢也未得謂得增
上慢也廣明七慢等相如譬喻品偈補注中。


少欲知足
[010-0333a]


涅槃經云不求不取名為少欲得少之時心無悔
恨名為知足廣如諸文。


繚戾


上盧鳥切纏也繞也戾曲也手脚繞曲也。


角睞


下洛代切傍視也目瞳子不正也普賢東來勸發
此經此經行世皆普賢力所以齊時上定林寺沙
門普明別衣別座誦法華經至勸發品輙見普賢
乘象立在其前聖應弗差引之注耳。


天台三大部補注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