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30 法華經玄贊要集-唐-栖復 (master)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三十五
鏡水沙門 栖復 集


言後時者。經言。其身火燃千二百者。問何要燒亦住
千二百歲耶。攝答言。表居因經。十三住中前十二屬
因。第十三住屬果。菩薩在因。表十二住。所以千二百
歲。謨云。表於此經修行十法行。十十相資。成千二百
功德。故經千二百歲也。又答彼佛壽命四萬二千劫。
菩薩亦等。喜見菩薩一心求佛。滿萬二千。及飲香油。
[035-0905c]
又一千二百。所以燒身甚深亦復千二百。三件共計
五萬六千四百也。亦何長。糅云。此是化現之身。神通
願力滿千二百歲。長亦何疑。此亦不定。後生於淨德
王家化生故。


言此初也者。一生處也。經言。一切眾生至化生者。問
為是四生中化生。為復是俱生種類變化生耶。答四
生中化生也。問既是化生。無父母。如何經說即為其
父。答約彼所化生之處。立父母名也。二云只淨德王
早是前生之中喜見菩薩所生父母身。受生身立父
母也。


言二得總持者。經言。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者。
問前定說一切色身三昧。此間何故說語言陀羅尼。
答有人解。一切色身三昧是聞經得。語言陀羅尼是
供養佛得。所以不一時說也。又云。二俱是聞經得此
三昧。前來巳說。此更不說。互舉一邊。


言俱舍論第十二卷說數有六十忘失等者。或翻譯
人。或傳寫人脫。只有五十二數。第五十二數名阿僧
祇也。小乘從一至十。從十至百。從百至千。十千為萬。
十萬為億。如是數至第十六數。名矜羯羅。即是經中
甄迦羅也。第十八名頻婆羅。第二十名阿閦婆。謨問
此方經文二十八品便終。何以日月淨明德佛八百
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等。並是是流通分中讚嘆有
多少。答亦是根有利鈍。稟解廣略不同。況報化有異。
不可詰難。
[035-0906a]


言初往者。經言。即坐七寶之臺者。即是王宮中有臺。
非是化也。


言後白者。經言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者。若是高聲
嗔心之中言。即似恨佛住世不早入滅。若是下聲長
聲呼之者。慈悲歡喜心中說。此有二意。一則喜與世
尊相逢。我經生死劫來。恐不見世尊。不期得遇世尊。
故言猶故在世。二者。驚嗟如來大悲能堪忍久住不
捨生死眾生。


言一唱滅者。經。爾時日月淨明佛。告一切眾生喜見
菩薩者。問眾生喜見菩薩乃是前生之舊名何故隔
生猶存昔號。答菩薩口中自說是前身化來。如來受
讚亦知是舊人。故告無失。又但是釋迦今時遙指往
時佛告喜見。未必當時言喜見。不妨告善男子。


言二法付者。問初文早言付佛法。又言付阿耨菩提。
何別。答初佛法通貫三乘。後付阿耨菩提。唯一乘法。
故別也。巳前無付屬法眼處。今喜見來法眼有付處
也。問前經言我滅時到。又經言滅盡時至。何別。答滅
住果。滅盡息化。故別也。攝問若據小乘法。畢竟入于
滅。何須付囑。若大乘法。如來常住不滅。有感即應。何
用付之。答有三因。一時眾見佛慇懃付。其有情重法
者。欲競宣傳法華。二付菩薩。令其自行及化他。三佛
知眾生於此菩薩有緣。故付之也。付中有二。一法二
人。故金剛經云。以根未熟菩薩。付根熟菩薩也。


言三界付者。經言。寶臺者樓閣也。亦名臺。又築土向
[035-0906b]
上付觀望處。亦名臺也。


言六入滅者。經言。於後夜分入於滅者。謨云。夜分三
時初中後分。此當後故乎音避嫌疑也。問一切諸佛皆夜半
子時入滅。此佛何故於後分耶。答表待喜見菩薩之
到來。不准擬再逢佛。佛留身住時。向中間意待菩薩。
付囑佛法。表住待慇懃。不及夜半入滅。故取夜後分。
所以喜見亦來更不說法。便教安施床座也。


言一悲戀者。經言悲感懊惱者。以憂惱相應。此是欲
界法八地巳上菩薩無也。據此還是七地巳前悲增
菩薩也。𧂐積音二同


言三起塔等者。經言。火滅巳後收取等者。攝問金剛
之身云何燒破作多分耶。答大般若一百二十九及
五百三云。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以大悲心。觀有情類。
應於諸佛設利羅所。歸敬供養。而得度者。以金剛喻
三摩地力。碎如來金剛身。令如芥子。令一切眾生得
供養。問供養佛體。有何利益。答大般若云。於如來滅
後。有得一粒。如芥子量。種種供養。其福無邊。於人天
中。受諸妙樂。乃至最後得盡苦原也。簡要云。表佛八
萬四千功德滿。又表八萬四千塵勞息。又表佛雖入
滅。八萬四千教法流行。有此表故。故起八萬四千塔
也。


經言高三世界。有說高至色界名三世界。問欲色二
界何名三世界。答無色界無別處所。只於欲色二界
中間攝也。糅云。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名三世
[035-0906c]
此正義


言他受用等者。問此界如何安爾許大塔。答此是報
土中量設共色界齊夜摩天齊。皆不妨也。經言表剎
莊嚴者。塔上有須彌座。座上有剎住。住外四邊有相
輪。名表剎莊嚴也。


言燃臂者。經言。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燃百福莊嚴臂
者。問為復於八萬四千塔前。一一皆現身燒臂。為復
都於眾多塔前燒一身臂耶。答若一一塔前皆現身。
事須化身也。今只於眾多塔前。一身臂也。問何故前
生行願小却。燒身。今生行願高却燒臂也。答有三意。
一緣受佛付囑。不令捨身。事須守護。二云。前捨身身
命俱盡。今生捨臂。意徒留身久住。三前生佛在世。所
以捨身。今生佛滅。無人教化眾生令持經。故空捨臂。
問何故前生捨身千二百歲燒盡。何故今生燒臂七
萬二千歲耶。答前生捨身神通願力小。只延得一千
二百歲。今生神通願力大故。延得七萬二千歲。留臂
經爾許時。益人壽亦過八萬歲時也。化度云。表居因
位。其法未圓。故言七萬二千歲也。


言感生瑞應等者。由燒臂供養法華經。故有瑞應。一
因由者。問此菩薩何故燒却臂。思念却平復耶。答經
言由斯菩薩福德智慧純厚所致。由前前世濟一切
眾生闕乏。即財施。此名福德純厚也。持法華經及供
養經。故名智慧純厚也。


言此初也者。挍量勝也。經言。若復有人以七寶等者。
[035-0907a]
七寶滿三千。但是財供養。受持此經。乃為法供養。財
供養是福。若求作作疾。不過受持一乘。受持一乘道
必得。若不持經。空羨於佛。謨云。亦如臨川空羨魚。不
及歸家結網。如來果位即是魚。網結終得魚。持經必
作佛。百年空羨魚。不如暫結網。多時供養佛。爭似暫
持經。持經既通十行。施他即是行檀。以寶布施。如來
而乃不攝餘行也。


言一幽廣勝者。此法華經所論道理。如海之深。此經
教理行果權實道理具足。名廣也。


言高顯勝者。法華經以四法所成。如須彌山四寶莊
飾。山則出過眾山。經乃超於三界二種生死也。十寶
山者。謨云。引華嚴經有十山王。第十地中有四喻。喻
於十地功德。第二名上功德。即十寶山為喻。經言。菩
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意言佛智上有不慳義。
建立為初地行檀。又云。如因大地有十寶山王。謂雪
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乾陀山王。馬
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都計末底山王。
須彌盧山王。後經云。此十山王同在大海。差別得名。
菩薩十地亦復如是。在一切智海差別得名。初二是
土。後八皆寶。從多分說。名十寶山。


言三了達勝者。月則眾星之中照明最勝。法華經智
慧光明最勝。


言四除惑勝者。此法華經斷煩惱。破生死暗也。


言出生勝者。此方無。西國多計梵天王。結生一切。問
[035-0907b]
眾生身命自業所招。云何梵王能生一切。答佛順彼
眾生妄計為喻。且作是說。


言八契理勝者。或是真理。或是道理。經中意破二歸
一之意。疏主兩遍科。第一遍科分二。初段經云。又如
一切凡夫中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阿羅漢辟
支為第一。是契理勝中舉喻。此雖說人。總是喻法也。
問一切凡夫初二三果等是人境。如何名契理勝耶。
答取能證人身中真理。將此理喻法華經。教下所詮
理名契理勝。故言舉喻也。後經言。此經亦復如是一
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至亦為第一三行經文。是
契理勝中。法合三乘人及所說法。總名法也。即是法
法勝也。上來初喻後法。今兩段不同。總名契理勝中
法勝。喻亦名法也。


言或名人法勝者。疏主第二遍科也。經主有能受持
是經典者。至亦為第一。名契理勝中人勝。初法後人。
合名人法勝。若無此有能受持巳下文。但名契理勝
中法勝。只緣有此人文。故疏主改科文。故名契理勝。


言九二利勝者。經言。一切聲聞辟支佛等者。聲聞自
利。菩薩自利兼利他。名二利勝也。


言十圓德勝者。舉佛況經。故言圓德也。


言計此人文等者。疏意先合。引法合文。經言。此經亦
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
經中最為第一。然後引喻文云。又如一切凡夫人中
須陀洹斯陀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後引入文。有
[035-0907c]
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一切眾生中為第一。據
道理合。先引法。次引喻。喻後引人文。故云計此人文
應最後說。文便故來。又解云。疏意言契理勝中人文。
不合安在契理中。安此當唱經文。最後安也。先引如
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便合續云。有
能受持是經典者。乃至亦為第一。此若最後安之。先
舉佛勝。況持經人勝。將人況人。恰是穩便也。譯家錯
向契理中安之。見他契理勝中以人為喻。便將人文
相近安之。故言文便也。此中但是疏主意說。嘆人中
先合後喻為例合。故云此合文合後說也。相國意有
人者。此取有人。經中兩重合。今取此人之於最後說。
不爾重也。


言預流者。預聖人流。入聖人流也。


言一往來者。一來天上。一往人間。得無學果。


言初句能除惑業者。離集諦。解經中言宿王華此經
能救一切眾生者。


言次能除苦果者。離苦諦。解經言此經能令一切眾
生離諸苦惱。


言能滿善願解者。經言。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
滿其願。


言又發心等者。重解上句三句經文也。


言又總別者。初句經總令離惡攝善。次句經別離惡
後句經別攝善也。


言一遂願者。經云。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
[035-0908a]


言二道成者。經言。如寒者得火。調適義成為表持此
經必當成佛。


言三具慚愧者。經言。如裸者得衣。


言得導師者。經言。商人得主。一乘真法。諸佛所師。


言得歸依者。經如子得母。智慧之子。從法化生。


言越生死者。經言。如渡得船。


言七除煩惱者。經言。如病得醫。


言八得智慧者。經言。如暗得燈。


言九獲聖財者。經云。如貧得寶。


言承稟者。經言。如民得王。持經之人依此經。如法修
行。即是承稟也。


言十一知寶所者。經言。如賈客得海。


言十二破癡暗者。經言。如炬除暗。問除煩惱與破癡
暗何別。答除煩惱是總除煩惱也。破癡暗是別破無
明。問燈炬何別。答得智慧名燈。破癡暗名炬。二義別。


言隨其所應配前三句者。即是將十二句經文。配前
三句也。章敬云。第七除煩惱如病得醫。第十二破癡
暗如炬除暗。配前第一句。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第
六句越王死。如渡得船。配前第二能令一切眾生離
諸苦惱也。所餘九句。或是第三能大饒益一切眾生
充滿其願中收。路云。得火得衣得醫得燈得寶得海
如炬除暗。此喻配初句能救眾生除惑業故。得母得
王。配中二句除若惱故。第一句如清涼池。配第三句
充滿願故。善事滿故。餘得主得船。通三句也。
[035-0908b]


言此合說也者。離諸苦痛。眾病苦為初句。初句者只
是解當處合中經文。言離諸苦者。解經文一切病痛
也。


言除眾病苦者。解合中經云能令眾生離除一切眾
苦。此上二句離苦諦。只是指當處。合中經文合入此
二句為初句。


言解生死縛者。即經言。離一切苦。合前法中第二句
此經能令眾生離諸苦惱。所以疏言。謂除惑業為第
二句。此離集諦。言不合前第三句者。此經能大饒益
一切眾生充滿其願。


言或除當苦者。此唯當處合文。不解前法也。或除當
苦者。解經言。能令眾生離一切苦當來苦也。


言現苦者。離一切病痛王苦。苦諦也。


言苦因者。能解一切生死之縛。集諦也。


言一聞書功德者。一聞書功德無邊。


言二供養無邊者。而無有邊。佛能知彼無邊功德。無
有有邊畔功德。一一皆無邊畔。佛得無邊之邊。


言此初二也者。初標聞勝者。經言。宿王華若有人等。
二轉女身者。經言。若有女人聞是經等。問餘品何故
不說盡是女人。唯此品耶。答據實。餘品亦有此能。此
品獨勝緣女人愛着自身者多。唯此品說藥王菩薩
燒身燃臂不惜命菩薩身上捨。何況我等女人之身。
今聞菩薩捨所愛身。遂猒自體。離女人身。故瑜伽論
樂丈夫體。猒婦人身。深見過患。名菩薩性人。
[035-0908c]


言一生淨土者。經言。若有女人聞是經等者。問何故
說女人。答義同前。女人當生。尚得功德。何況丈夫也。


言四見多佛者。經言。得是忍巳至如來者。問得是忍
巳。即是初地但見百佛國土。如何見七百萬二千億
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耶。答此約佛力加持令見也。
或得忍巳後。通入八九十地。故見多佛。


言菩薩慧無與等者。但是方便接引。持經之人令其
發心。據實。未勝菩薩智慧。


言四隨喜獲福者。經言。如上所說者。指前法師功德
品六根功德也。


言後五百歲等者。皆以五百年為一限。望佛滅後五
个五百年。總得名後五百年也。此是第一意也。二云
或除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五百年。一千五百年外
第四五百年初入末法。取此以為後五百年也。又云。
若比丘尼行八敬。不滅不減正法。即取第五五百年。
為後五百年也。


言解脫者。不是得大乘無上佛果上明正付囑


言第六守護者。經言。若人有病等者。現在頭痛額熱。
得聞此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聞法華經。至老方死。
不老即不死。至老方死。意無中夭。一生合得八十年
活。五十六十死者名中夭。一生合得十歲活。六歲七
歲死者名中夭。事須終壽限也。嘉祥云。無始時來斷
煩惱。名為有病。得聞此經。煩惱滅巳。名病即消滅。不
起六十二見名不老。不損智慧命。故言不死也。又云。
[035-0909a]
流通法華經。修行斷煩惱。名病消滅。捨無常色。獲得
常色。名不老不死也。又由執經故。得顏色鮮白等。不
老增壽。故不死也。佛意令持此經修行法行。究竟作
佛。何有老死等耶。


經言取草者。吉祥草也。


經言應以青蓮等者。問諸乘之本。白色為先。何以盛
香乃清青色。答東方甲乙木。青色為先。四色蓮華亦
先青色。顯此經為諸經先。故說於青色。


○妙音品



言論云教化眾生行等者。問何故名妙音菩薩行苦
行力耶。答菩薩本居淨土。今居穢土出生入死。名行
苦行力也。


言密在此方者。隱身持經。隨類身故。


言教行苦行者。教字若作交音呼。釋迦佛教妙音行
苦行也。若作去音呼。則是菩薩教化眾生。交行苦行
持經也。


言今放光召集者。妙音本來早流傳法華經。次釋迦
放光召教生勝上心也。紀國云。前藥王品自利苦行。
此妙音品利他苦行。前品是福德苦行。此品是智慧
苦行。前品是財施苦行。此品是法施苦行。


言音謂音聲者。音謂八音。聲謂五聲。即宮商角徵羽。
聲成於文。上下相應。謂之音也。


言今居果位者。問妙音既稱菩薩。何名果位。答因中
果非果也。如十王果也。
[035-0909b]


言業德者。因中說樂名業。今生說法名德。故言業德
雙彰也。


言未有他土者。勸他持經菩薩。行苦行故。須名之勸
稅音


言放肉髻之光等者。即此肉髻光便是大人相。表法
華經尊勝故。放肉髻光明大人之相。問何要放大人
相光。答表名大菩薩故。大人相光明。問何故放眉間
光耶。答表法華經中道。放其眉間光。表一乘是諸乘
之本。故放白毫光也。欲明法付其人。故以光名之。章
敬云。從初至末。凡四處放光。序塔二品放白毫光。神
力品中一一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今妙品放髻
毫二光。各有所表矣。隨應准說。


言三能照等者。經言。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
國者。謂照妙音身故。放肉髻光照。所以下經言。釋迦
牟尼佛光照其身。問何故不毫光照佛。髻光照菩薩。
答白毫當其眉間。表諸佛同證中道法身理。故肉髻
在頂上。不可見故。表菩薩未能究竟證佛法身之理。
故用髻光也。


言妙幢相者。嘉祥云。諸三昧中最尊如世將軍。若出
必執魔幢。表其大相也。幢以高出為相。得此三昧。所
在尊高。出過眾人所修行業也。


言法華三昧者。依四禪定。觀一乘理。


言淨德者。嘉祥云。令諸三昧清淨。如礬石練金令清
淨也。
[035-0909c]


言宿王戲者。從定起身。猶如星宿。王者自在也。


言無緣者。謂滅盡定能所二緣皆悉無故。故名無緣。
或根本智證真如時。無能取所取相故。故名無緣也。


言智印者。依定證真如理。真如與智為印。智之印。根
本智也。二云。後得智印真妄等法。智即是印諸法也。


言解一切眾生等者。言音差別與說法故。


言集一切功德者。得此三昧。菩薩功德悉皆具足。


言集福王定者。全引唯識第九說。一大乘光明定。照
了大乘法。故名光照定。二集福王定。能招集大乘功
德。如王無等故。三賢守定。謂此定能守世間出世賢
善法故。四健行定。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故。初
從果為名。二從喻為名。三從用為名。四從主為名。


言清淨三昧等者。一戒淨。二心淨。三見淨。四度疑淨。
五道非道智見淨。六行智見行字平聲。七行斷智見淨。八
無緣寂靜淨。九國土淨。前七即七淨華。唯說因也。後
二屬果言九淨。即因果合說也。


言四淨者。一所依淨。路云。課六根為所依淨。眼等諸
根離染。名所依淨也。


言所緣淨者。謂六塵境上不起貪。名所緣淨。心淨者
謂心王也。四智淨謂心所也。


言神通者。入是三昧。能八相成道。


言慧炬者。如人執炬夜行不墜嶮處。


言莊嚴者。內莊嚴即智慧。外莊嚴謂相好也。


言淨光明者。入是三昧。能放光明。令諸眾生心得清
[035-0910a]
淨。


言淨藏者。定能藏諸功德故。


言此中者。意言不同彼經種種誡也。


言無垢經香臺等者。簡要云。據彼經云。於是香積如
來。以眾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萬菩薩俱
發聲言。我欲就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并見維
摩詰等。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愛著
心。又當攝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耻也。


言四承勅等者。問何名承勅。答菩薩言我向娑婆世
界者。皆是如來之力。遣我去我。若自去於彼國生慢
心。今承佛力不敢於彼國。生輕慢故。言承勅也。


言預來華現者。預者先也。於耆闍崛山。只是舊有山
處。若望當時佛在虗空世界淨土。不見有山也。去法
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預前鋪設來也。問
佛在塔中。是何法座。答當時眾會並處空中。去法座。
言攝塔中座。若爾去耆闍山下。四萬由旬。何名不遠。
答但指舊山。顯是靈山會中。若現蓮華。亦居空上。非
是著地現故。


經言甄叔迦寶者。唐言赤色寶也。西域云。印度多有
堅叔迦樹。其華形赤寶似此華。故以為名。嘉祥云。鸚
鵡寶。此寶赤色似鸚鵡觜。以此為名也。


言第二文殊所由者。恠有此瑞相。問因由也。


言文殊問行者。自科神通。不如他問神通問三昧。又
從來不識。唯願世尊加被令我得見。
[035-0910b]


言釋迦垂答者。文殊問。釋迦不答。推過去多寶。問何
不釋迦自現。令多寶現耶。答顯此佛他佛化利一般。
又賓主之禮。理合相讓。所以讓與多寶也。又有說前
來釋迦召。次未來。中間若更召命。即重疊故。讓與多
寶。顯多寶梵音聲相到彼處。


言此即初二也者。是時妙音菩薩承多寶喚。然後彼
國沒。作隊仗發來也。


言身相等者。諸經皆將青蓮華葉。況佛眼。此菩薩是
第十地菩薩。近佛故。將青蓮華為喻。先喻自相。後喻
面相。先舉喻。後說面也。


言八堅固者。解經那羅延。那羅延者。此言人種。其神
力勇健。故以比況。安國云。翻為力士。正云人種也。


言第四至此者。經云。多羅樹者。一多羅樹是七仞。仞
別七尺。即一樹。計四十九尺。七樹共計三百四十三
尺。


言初獻者。經言。到巳下七寶至瓔珞者。問何處得瓔
珞來。答一云。淨華宿王智寄來作信。二云。或是菩薩
隨身瓔珞將來供養也。


言後請問有四等者。經言。淨華宿王佛問訊世尊者。
一問佛有五句。路云。第一句問佛少病。問身病也。第
二句問佛少惱。問心病也。此上二句總也。下三句別。
第三句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合為第三句。輕利即安
樂無別故。合為第三句。行字莖此一句二十一問四
威儀也。起字問行住。居字問坐臥。輕字問身利問心。
[035-0910c]
安字問身。樂字問心。行字總問身心也。第四句四大
調和不問身。第五句世事可忍否問心。巳上總別共
有五句。問佛身也。更有章敬云。將少病少惱。合為一
句。將起居輕利。安樂行否。開作兩句也。第一句少病
少惱。第二句起居輕利。第三安樂行否。第四句四大
調和否。第五句世事可忍否。第二科開合雖不同。於
中還合五句。問何故作此後科。答辨云。准瑜伽八十
八說。少病者不為癭疾惱耶。少惱者不為外灾橫所
侵耶。此二句俱問身故所以合為一句也。起居輕利
一句夜𥧌得安善耶。飲食易消化耶。雙問身心。安樂
行否一句施為動作。得輕利耶。雙問身心也。雖有此
第二科。不及前解。


言問眾生有七句者。第一句問眾生易度否。第二句
無多貪欲嗔恚愚癡嫉妬慢否。第三句無不孝父母。
第四句不敬沙門。第五句耶見。此上五句問惡也。下
二句問善不善心二。攝五情否。上來初五句問惡。後
兩句問善。計成七句也。若據諸抄。總作惡問七句。總
是惡也。初一句標。即是第一句眾生易度否。後六句
釋中分二。初一句問煩惱。即是第二句無多貪欲嗔
恚愚癡嫉妬慳慢否。後五句問惡業。即是第三句無
不孝父母。第四句不敬沙門。第五句耶見。第六句不
善心。第七句不攝五情否。此上句總問惡也。問豈娑
婆眾生唯造惡。不造善耶。故知初科五句問身惡。後
二句問善為勝。上一無字無由莫也。莫不孝父母。莫
[035-0911a]
不敬沙門。下一不字。皆作否音。


言令其不見者。經言。我今欲見多寶佛等。問二佛同
坐一塔。何故妙音見釋迦。不見多寶佛耶。答因果有
殊。佛神力故。不令見也。問既前與淨華宿王智佛傳
語。如何不見。耶答傳語法則如此。不好不見。問多寶
召妙音。妙音聞聲便來。何故不見。答梵音聲相。不好
遠聞。不見面故。所以請見也。妙音既請見多寶。經中
無見處文。只向下多寶讚妙音。言汝能為供養釋迦
牟尼佛。及聽法華經。并見文殊等。即是相見也。何要
別文。


言此初也者。華德問因也。此妙音菩薩過去種何善
根。修何功德現在作何事業。有爾許大神通。


言十八類者。初六類天身。天大將軍者。嘉祥云。梵輔
天。梵王之臣。毗沙門。皆帝釋之臣。紀國云。天大將軍
毗沙門。皆帝釋臣。次十一類人身者。小王謂粟散王
等。宰官者即今衣冠。次八非人。然今為一。非天攝故。
然十八類但依身字而數也。


經言智無所損減者。意道菩薩智慧神通雖多。智慧
神力無損減也。如大海水不減也。不同小菩薩也。緣
妙音菩薩有神力。能於娑婆世界。隱身現十八類身。
說法華經。我緣憂念此娑婆世界眾生。恐我滅度後。
不得聞經緣。舍利弗等怕怖此界故。召妙音與藥王
等。相共持經。


言到巳白佛等者。既到本國。白本師佛。我到娑婆世
[035-0911b]
界。有大利益。不辱世尊靈山會上無量菩薩。聞我化
行。得一切色身三昧。亦得陀羅尼。又去時隨身小菩
薩。令得一切色身三昧。身形與我無異。


言時眾得益等者。只是聞一品利益。問多少人聞一
品獲益。答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也上他方勸說以流通
下救生濟難以對


○觀音品



言來意者者。緣前妙音品釋迦如來放光遠召將來。
交行苦行力。流通法華經。為除妙音菩薩輕慢心。娑
婆世界無人。解傳持法華經。爾許地喚我來。交我傳
持法華經。所以釋迦如來說觀音化現十九類身。救
眾生苦難。令交持經也。又此品來意最難。一部經中
只有此品。不說法華經字也。緣世尊說經時。眾生未
發心。有苦逼身。交念觀音。一則免苦。二者觀音名字
在此法華經中。念著觀音。便是成得持經之行。故以
易功。助成難業故。論云。護未發心眾生難。意言若能
持經者。必能離苦。良以持經之業。難可修習。未成之
間若不助之。功行不成。由是加助方法。助成難修之
業。路云未離。若言未離。持經何益。況詳應言當必離
也。現未離故。擬發心。今言未者。擬即來也。未正持故。
問人未發。多諸灾難。須念觀音以救之。既巳發心持
經。經力既強。何須念呪。答人名易稱。呪句難念。淺深
次第。要假皆持。又呪是願詞。即先憑人而後自啟願。
故人呪雙持也。
[035-0911c]


言觀者察義者。即是菩薩身中大智大悲晝夜六返
觀視眾生。經言。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
禮。世者世間。一切眾生有漏生死。虗幻不實。故名世
間。色如聚沫。不可撮摩受類浮泡。不得久住。總同陽
焰。從渴愛生。行類芭蕉。中無有實。識如幻士。顛倒所
起。可破可壞。故名世間。音者音聲。問此菩薩以三通
觀察眾生三業。亦合名觀世身菩薩。亦合名觀世意
菩薩。如何直言觀世音。答孩子不啼。慈母不抱。眾生
不念。菩薩不救。孩子啼聲小。慈母救來遲。孩子啼聲
高。慈母救來速。眾生念聲小。菩薩救來遲。眾生念聲
高。菩薩救來速。如母乳嬰兒。日夜常怜念。嬰兒喉若
閇。慈母欲何為。菩薩救眾生。專待眾生念。眾生不念
名。菩薩因何救眾生。有苦者多稱念名字。若禮拜及
心中憶念者少。經云。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
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
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云。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南閻浮提以音聲為佛事也。菩薩者菩下去提。薩下
去埵。上求菩提。下度有情。故名菩薩也上約義解了


言諸三業歸依等者。約宿願說。亦名觀世音菩薩。往
昔南閻浮提有王。名曰普首。有五百王子。其第一名
曰善光。值空王觀音佛。遂發十種大願。一者。願知一
切法。二者。願乘般若舡。三者。願值智風。四者。願得善
方便。五者。願度一切人。六者。願超於苦海。七者。願得
[035-0912a]
持戒具。八者。願登菩提山。九者。願證無為善。十者。願
同法性身。又願我未來世中。亦名觀世音菩薩。眾生
有苦。三稱我名。若不往救者。誓願不取上妙色身。又
願眾生度盡。我則成佛。偏於此界有緣。故名觀世音
菩薩也。此菩薩凝神淨土。而應現娑婆。現六道於光
中。薀洪名於剎土。立一佛於頂上。現救苦於塵沙。能
使七難輪。消二求願滿。高人臨刑而刃斷。名僧至死
而不傷。長舒一唱而風迴。少年四投形而火滅。舊梵
語云。阿耶婆樓吉胝輪真諦。翻為觀世音菩薩。又此
十八个菩薩。是阿難排比盡。是法輪王之將士。破生
死之魔怨。文殊彌勒向序品之中烈位。執智釰為先
鋒。觀音普賢第七卷內安名。彎定弓而掩尾。法輪王
安樂行品之內專知賞罸。勸持涌出藥王妙音入陣
煞賊。奪旗斬將。廣使一乘慧訓。普被遐齡。蓮華一乘
法輪常轉。


言無暇者。即八無暇也。即是八難也。


言飛輪者。即三輪也。菩薩有三輪。神通。記心。教誡也。


言作不請友者。眾生不解請佛說法。菩薩與請名作
不請友也。


言應病者。眾生有病處。便與醫治。名應病也。


言攝利難思者。三業攝化眾生。名攝等也。


言菩薩如前者。如序品中解也。


言普等者。平等義。亦是遍滿義。遍能拔苦。滿眾生願。
怨親不二。故名普也。
[035-0912b]


言神通記等者。又有三義名普。一運身普。謂神通輪
摧外道。二他心普。謂記心輪摧妄念。三漏盡普。謂教
誡輪摧諸不善也。神通普故。不動而應十方現前。他
心普故不慮而智照窮法界。正教普故無言。不然則
教彌八極。普以周遍為義。門以通達為名。今此菩薩
分形化質。遍無根緣。有感必從。往來無滯。故名普也。
又門者菩薩有大智故不住生死。有大悲故不住涅
槃。只此悲智與一切眾生。出苦入樂之處所。故名門。


言此品廣者。品者類也。便為報。今朝一會人聞法。須
知品名字。觀者觀察眾生身。普謂聽聲及文句。能求
菩提度有情。菩薩立號皆如此。無擁出苦入樂門。怨
親不二。行均普同。壽翻傳貝葉時。二十八个品名字。
就中此品不思議。聞者觀音速加護品題了


言此初也者。一問名因也。經言。爾時無盡意菩薩至
名觀世音者。世尊欲擬讚嘆觀世音菩薩化行。令一
切眾生念名免苦。所以加被無盡意菩薩。交申言請
問也。問世尊欲擬讚嘆觀音化行。何不加被藥王彌
勒交問耶。答觀音發願云。眾生度盡。我則成佛。眾生
界法爾無盡。觀音菩薩願心不盡。此無盡意菩薩名
字觀音願行符同。所以加被無盡意菩薩交問也。


經言爾時者。舉時也。無盡意者。舉人也。問何名無盡
意。答梵云阿差末。此土翻為無盡意。


言十無盡句者。金云。一切眾生界盡是有情。二世界
盡是器世界。有情是能依。世界是所依。能依所依對
[035-0912c]
三虗空界即真理。四法界是三科法體。界者體性義
真俗對。五涅槃界是果。六佛出世者是因。菩薩修因成
佛。方出世故果因對。七如來智界是能緣。八心所緣。界
是所緣能緣子緣對。九佛智入界是自。十世間轉法輪智。
轉諸法界是他自他對。然此十句假說言盡。其實並是
不盡之行。何等為十。一所為眾生界盡。二世界盡。三
虗空界盡。四法界盡。五涅槃界盡。六佛出現界盡。七
如來智界盡。八心所緣界盡。九佛智入境界盡。十世
間轉法輪智界盡。我願乃盡。而眾生界等不可盡。我
此大願善根無有窮盡也。故名無盡意上舉人了


經言即從座起者。尊人重法也。偏袒者。表師資之儀。
示有駈策之相。今欲發起上位菩薩化行。令有苦者
免難。持經作吉祥善事。所以偏袒右肩也。合掌者。斂
容祇肅也。世尊欲說觀音化行。無盡意又問表心契
佛說。故合掌也。而作是言。以何因緣。名觀世音。正是
問名因也。名即名字也。


言此初即是等者。經言。佛告無盡意菩薩。至即時觀
其音聲皆得解脫者。稱念觀音。巳後遂得三塗苦息。
八難因消。水火風以殄除。非人逢而退散。怨賊不損
拘繫解脫。良由菩薩大悲稱念。皆能免苦。是故經言。
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言只如法琳等者。問既言稱念觀音。誰人親得解脫。
答疏言只如法等。案琳法師別傳說。琳法師俗姓陳。
頴川人也。祖因官徒斯氏反移徙也居襄陽。後住長安濟法
[035-0913a]
寺。大唐貞觀十一年春正月。帝欲宣揚李風遵察本
糸爰發明詔。令道士女冠。齊供行道。立在僧之前。時
法師與京邑僧等。進表論佛道優劣李氏真偽。申以
真言。時天振威。勅法師曰。汝所著辨正論信毀交報
篇云。念觀音者。臨刃不傷。既有斯靈驗。朕今赦師。七
日之內。汝祈念之。俟乃臨刑。寧無斷否。法師既羈縲
紲。復逼期刑。氷炭交懷。控告無所。至第六夜。從倚沉
吟。步朗月以惝然敞音。慨浮生而若寄。乃仰天嘆曰。昔
鄒抅齊獄。丹質秦郊。尚感夏景零霜。烏頭為白。豈可
獨於琳也。偏無徵應者哉。詩曰。治長倦縲紲。韓安嘆
死灰。始驗山中木。方知貴不才。草命如懸露。輕生類
轉蓬。恨秋明夜月。難更與人同。訖言有神人。身長丈
餘。素質衣冠。踰垣麗止。而謂法師曰。既能亡形殉道。
再紉頹綱。冥衛寔繁。幸無勞慮。語訖而去。法師虔恭
五體。默念三尊。遂感思逸凶懷。釋然無懼。至第七日。
勅刑部尚書劉德威。問法師曰。赦斯巳滿。當屆臨刑。令
念觀音。有何靈應。法師曰。琳聞觀音靈鑒。垂形六道。
上天下地。皆為師範。我皇聰明。文思光澤海內。九夷
奉貢。八表形清。君聖臣賢。不為狂濫。今陛下普養群
品。如經即是觀音。既靈應相符。所以唯念陛下。德威
錄狀奏聞。帝覽大悅。因詔法師。而問釋道優劣。法師
爰引古今。校量勝負。勅覽法師表對。遂釋放焉。却被
群臣。不肯緣毀。他國家宗。廣遂流向。山南在路。苦腹
而死也。齊懽憑依脫三刀之害。案齊書云。元魏天平
[035-0913b]
元年中。定洲勇士孫敬德。在防。秋造觀音像。年滿將
還在家。禮事供養。後為賊所引。不勝考楚。遂妄承罪
𠍴。明日將刑。其夜禮懺流淚。忽如夢見一沙門。教念
救苦觀音經云。有諸佛名字。念誦千遍。得免苦難。敬
德忽覺。如夢所見。了了無差。遂念一百遍。有司執縛。
向市。且行且念。直至臨刑。念得千遍。下刀斫之。刀為
三段。皮肉不傷。易刀又斫。凡經三換刀。折如初。監司
具陳本末。錄狀聞奏。亟相高權。為表請免死。因此廣
行於世。所謂高王觀世音經。敬德還家。設齊食迎像。
乃至。頂有三刀之痕。今者疏主以事因觀奏。得免罪
故。從人立名也。實非權免刀也。辨云。舉事因馬權免
罪。在孫敬德也。


言瑜伽第九說等者。問經言受諸苦惱。皆由自業所
招。豈令觀音菩薩。便即免耶。答業有定不定。苦有除
不除。由是此下廣論諸業。


言一定異熟等者。疏主解業。若復聖道及懺悔損伏
一切業。皆名不定業。若古人意有二種。一定。二不定。
若不定業懺悔一切不受。若是三時定業須受。設令
懺悔。但轉重令輕則得。全不受不得。如金剛經云。以
今世人輕賤故。是人前世罪業即為消滅上意〔下〕消疏。定
異熟者。定謂決定。異熟是果也。業即故思。故心作罪
而非設作業即是思。總以一个思為體。別即有三。一
能動身思說名身業。二能發語思說名語業。三審決
二思與意業相應。說名意業。造此業巳。決定當來受
[035-0913c]
異熟果之因。名定異熟業。依主釋也。攝云。案瑜伽論。
一者順定受業。謂故思巳若作。若增長。二順不定業
者。即疏主案瑜伽。不定異熟業者。謂故思巳作。而不
增長。此亦是故思。雖復二業俱是故思。增長不增長
上疏主引論標


言八十九說等者。疏主引論來別解二業。


言諸作不增長業者。業雖造了。若逢善友。懺悔此業。
定是不增長業也。若故思造不善業。名亦作亦增長。
此業若無追悔。悔即懺悔不修對治。有漏道斷之與
伏。皆名對治。若無如上事。決定受果。名增長業。


言若追悔等等者。等字等取對治。


言如未生怨者。證前增長不增長也。謨云。由此故知
定不定業。悔即不定。不悔即定。前瑜伽言。定受異熟
果者。據不悔說。相云。此中增長有二種義。一者。體增
正作業時。熏成種子。剎那種子之體。陪陪生故。名為
體增。二用增。熏得種巳剎那剎那而用增勝。唯識評
云。後義為勝若言體增生果無盡。


言第六十說等者。三依人辨果。依未解脫建立定業
依巳解脫建立不定業。解脫者即是。若世道無漏道。
若斷若伏。皆名解脫。乃至得聖。聖有學無學。即羅漢
果也。乃至兩字中間攝慚愧懺悔也。謨云。依未解脫
立定業者。且據顯相說。據定未解脫者。亦有不定業。


言即同異者。四會同諸教也解二種業了


言對法論第七等者。依對法。解五種業。謂五故思造
[035-0914a]
業。


言一他所教勅者。事五坊官長不自由故。煞雖不樂
故。因他族力之所教勅故。起故思引不善業。猶如入
陣也。問他所教勅。何名故思。答初雖他教。後即發起
故思。思者造作為義。役心為業。約現行說。不約種子。


言他所勸請者。親情相識。著荼著酒。請交煞雖不樂
欲。因他勸導。執為利益。發起故思。引不善業。如受人
勸食肉及䓗等。問此及前一如何有故思。答此二若
望加行後起無故思。若根本業道成時。臨臨下刀事。
須有故思。自心猛也。未有下刀斷命。是等因心也。


言無所了知者。不識煞生因果罪報。但知行煞。名無
所了知也。


言根本執著等者。言三毒蔽心。隨欲所作。發起故思。
引不善業。如邊地及小兒子等。


言顛倒分別者。謂計無罪。依不平等因。見苦為樂。愛
樂耶法。為求當來可愛異熟。發起故思。引不善業。如
煞羊祠天而求於福。亦如大秦火袂等。相云。所煞一
有情。驚怖無念。如何能煞而受果耶。答如磁石能近
䥫等。磁石無念。而法爾而能吸䥫。今者亦爾。因彼苦
心。由如於石取彼苦故。


言於此五中等者。料簡輕重。化度云。此是此五之中。
後二即重。前三即輕。由前三種於三心中皆不猛利。
加行及根本巳不猛利。後起心中復起追悔。故名輕。
後二種於三時心。總皆猛利。加行根本作而猛利。後
[035-0914b]
起中心不悔。是故名重。前三不定業。故思即輕。後二
定業。故思即重也。四句分別。一作不增長。業即是前
不增長業。二者增長而不作。如人手雖不煞日夜獲
計煞生。此名增長。三亦作亦增長。即是對法後二也。
四不作不增長。非此所攝。


言謂令習氣等者。路云。據實。現行亦有增長。疏依文
顯。且說習氣。習氣者種子也。若取種子。順體增義也。
由斯故依現行。說業有五。不依習氣增長。是疏主意
也。若後二亦通種子。由此通取種現。名習氣義勝。況
評習氣之言亦通現行。如羅漢不斷習說通二也。


言瑜伽第九說等者。三依瑜伽說十六種業者。於中
有二。一別明諸業。二前後相攝。亦別明諸者。一夢者。
謂夢中行煞。二無知者。雖後煞生無故思。名無知。三
無故思者。誤煞也。四不利不數者。利謂猛利。數謂頻
作。今不猛利。亦不頻作故。


言不利不數五狂亂者。謂癡狂心亂等。六失念者。謂
無了知。七非樂欲者。因他教勅勸。方為惡業行煞生
等。八自性無記者。謨云。三性中無記性也。安國無記
心煞。非是故思。辨云。自體不增。名無記也。九悔所損
者。前心煞生。後生追悔。念前惡業。更不增長。名悔所
損。十對治所損者。前是懺悔。後是聖道故。


言瑜伽第九說增等者。攝云。一者加行。由極猛利貪
嗔癡纏。發起諸業二者串習。於長夜中。親近修習。造
不善諸業。三者自於語業中。妄語為重。於身業中。煞
[035-0914c]
生為重。於意業中。邪見為重也。四者事故者。謂如有
一於佛法僧及隨一種尊貴之處。為損為益。如消佛
像。以作銅錢。毀癈僧坊。以求租課。云當益國。是此之
流。由是有大癩之苦。舉體血流。德裕有縈身之退。火
燒㿍宇。五一向受行者。一向受行諸不善業。乃至盡
形。無一時善。六者所治損害者。即所對治諸不善業
巳。今諸善離欲清淨。


言其十不增長等者。相攝也。其十種不增不越對治。
初三種不增。謂他所教勅。他所勸請。無所了知。六種
增長不越對法後二種增長。謂根本執著。顛倒分別。


言離合。瑜伽十六即是離。對治五種即是合。瑜伽十
不增長即離。對法合為前三段即合也。瑜伽六增長
即離。對法合為後二即合也。依位者。十不增長中第
一夢中位。餘無知覺時位。或心狂亂位。或失念位。瑜
伽分多對法分少故。


言對法又說等者。第四依對法論三種業。一作業定
者。由宿業力。此人過去宿習力故。感決定身。於此身
上事。須造惡業。如善星比丘。是佛之子造罪。佛教化
他不得。神通制不得。


言二受異熟定者。異熟是果。果定當受。故言受異熟
果定。即順定受業。故言受異熟果定。


言三分位定者。安國等抄云。謂加行根本後起。名三
時業也。根本業道如把刀煞生。正斷命時。是順定業
又是故思無有下刀之時是等閑心也。從加行後起。
[035-0915a]
通定不定。若加行時。搓繩磨刀。念念起煞。至下刀時。
便起生悔心。此根本業全不成。兼加行亦成不定業。
二加行心時。猛利搓繩磨刀。後斷命時。復是猛利。二
俱決定。總成定業。若加行心中磨刀把繩之時。生追
悔心或等閑心。後下刀煞。根本成決定業。加行成不
定業。後起者。問後起如何通定不定。答根本之中煞
命了。後起心中生慶快。後起之中名定業。若後起心
中生悔心。亦成不定也。


言又未悔未對治者。等取慚愧。入聖道也。


言瑜伽第十說三業等者。第五通諸教難也。於中有
三。一明三業。二明四業。三明五業。初三業中。化度云。
今生造業。今生受果。名順現受。今生作業。來生受果。
名順生受。今生作業。更來生受果。名順後受業也。問
何不說不定業。答不定更無別體。只於此三時上立
也。


言第六十說四者。二四說種業也。即四句分別。一報
定時不定。即是疏中言一異熟定二時定報不定。即
疏中言時分定。三時報俱定。即疏中二俱定。四時報
俱不定。即是疏言二俱不定。唯識論說。亦說四者。安
國云。謂現報生報後報不定報。是名四種也。


言顯揚第九說五種者。第三依顯揚說五種也。即三
時定業。謂現報生報後報不定報故。有支中云。四業
唯三。除順現受也。


言故念觀音等者。疏主結前第一番解意也。故念觀
[035-0915b]
音良緣也。滋潤。緣力也。自心悔愧苦惱皆除。因力也。


言亦有說言其不增長等者。古師意若三時定業。決
定須受。設使轉者。但令轉重令輕。而不輕盡。若全不
受者。約本來是不定業說也。


言金剛般若等者。證定業不可轉。事須輕受。不言全
免。輕賤之時。便是受罪也。


言又賢愚等者。證重受定報而亦不輕。雖得羅漢。為
現業有果。被火所燒。現身造業。現身受果。名現業有
果也。


言又說迦毗等者。瑠璃王煞釋種。造定因。釋種被煞。
受定報果。故名定因果。


言其決定業等者。結也。古人意云。若是三時定業。佛
尚不排者。佛多生造惡等。猶受此業。成佛了排不得。
猶受金鏘馬麥難。又說佛力不排者。有人造惡業。佛
通神制不得。名不排也。況受果耶。意道業尚自排不
得果。灼然更排不得。


言在解脫人名等者。古人會教經中說。在解脫人。名
不定者。此亦依不定說。


言此亦不然者。下疏主第二牒前破斥也。古人云。指
鬘羅漢現業有果者。破云。若得羅漢。一切不善巳盡。
何業受果耶。如抵債人。無煩惱可潤生。何身受苦。又
設受苦被。煞病餓等是示現。


言在初二果者。問若爾如何聖教說羅漢人受苦。答
疏言在初二果人等。初二果人不離此界身上得羅
[035-0915c]
漢果。後當為名。以羅漢名說。其實未是羅漢也。路問
初果巳斷分別煩惱。不善之業無容更起。寧說不善
障彼果耶。答疏言在初二果。不善未盡。意說在初二
果。故業尚在。不說更起新不善業等。


言般若經中等者。會金剛經。汝古師言。持金剛經輕
受不說滅盡者。受持有三品心。彼經約中下品心說。
舉心微者。若是上品心至誠懇切不受也。


言十地論云等者。第三遮防外難。問十地論說。一感
報定。二作業定。如何通。答十地論中。一約未發不發
心。二約未入聖說也。


言法句經言等者。一據不逢佛菩薩。二不起悔愧心。
三未入聖道。決定受也。


言然指鬘等者。當時猶住凡夫。或初二果。問何故言
羅漢受業耶。答現身決定得羅漢。從當為名也。


言又遇良緣等者。若無悔愧心。又不入聖。所以聖教
說。惡業力強。乃至諸佛亦不能轉。並約不入聖不發
悔愧不善業未盡。


言迦毗羅城釋種被等者。路云。此即先在凡時。造此
煞等業。名為總報。受惡道身。今者得聖。其餘殘果。名
為別報。即是等流業也。設使被誅。亦有何失。


言設有被煞等者。路云。設使煞千人。非受業果。但是
化身佛知根熟。示現斯化。令入聖道。此解不順疏解。
安國云。羅漢被煞。虵咬狗咬等。非是不善定業之果。
前不善勢分麤重。今有此起。非不善業現苦故起。大
[035-0916a]
論六十說。諸阿羅漢所有不善決定受業。或於前生
作。先異生位所作由少輕。苦所逼惱。便名果報巳熟。
若巳輕依果報。種子皆永斷。故一切不受。所以者何。
由佛世尊依解脫相續。建立定受果。故此解順疏也。


言不爾指鬘等者。問指鬘煞千人指。如何得聖。答疏
主立道理。又無悔愧及伏斷滅等。


言由此故知初說等者。總經也。有說同對法瑜伽名
初解。即前所說由追悔。巳成不增長業。及引六十。未
解脫者。建立定受故。解脫者。謂世道伏斷。乃至得聖。
成無學等。亦同異未入佛法。名決定業也。對後非聖
不受名初也上業了


言大小俱能燒等者。問經中寧言設字。答大火尚自
不燒。何況小火。舉重顯輕也。准下頌意。火坑變成池。
設不變為池。大火亦不燒。故言設也。問何故火則全
言不燒。水則乃言淺處。答火則大少皆傷。所以念名
全免。水則淺處不傷。但得言處也。


言黑風必損者。有不是黑風。有損人時。或不損人。以
不定故不說。若起黑風。必損於人。故偏舉之。雲光法
師講至假使黑風處。志公和尚問風體無形。何名黑
風。答有三。一者。風起之時。前有黑雲。黑雲與風和雜。
名黑風。二者。風吹海上。黑氣相和。名黑風也。三者。風
吹海上。黑砂和雜。故成黑風。和尚又問此風為大為
小。答雲法師言。此風極大。和尚又問。只於海上有。餘
處亦有。答此風平地即無。唯海上有。又問此風早晚
[035-0916b]
盡。答眾生惡業盡。此風亦盡。又問誰人能盡。答觀音
菩薩能盡。又問風體是有是無。答據第一義諦。是無。
若世俗諦。是有也。


言舫音等者。經國說書云。關巳西曰舡。關巳東曰舟。
單曰舟。雙曰舫。切甫忘反又補浪反。謗也。


經言漂墮羅剎鬼國者。此由風力。令墮鬼國故。此是
風難。非成鬼難也。漂者浮也。


經言其中若有乃至一人一舡有百人二百人於中
有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此人亦是先曾有人教
念。所以解念。所以疏言。善人教念也。


言在手曰杻等者。切云。梏手械脚。紂所作未詳檢嘆嗑卦嗑
四事拘束為撿。易云。木在手足為撿。撿即拘禁也。撿
者杻。梏者械也。


言智度論云等者。解經言若有罪若無罪。問無罪如
何囚繫。答此據現世不作。名為無罪。非前前世不作
也。經說九橫亦據現在不作。


言火宅頌等者。據今世不作言無。若據先世非無也。
此證無罪被加。不說有罪亦有。爾世前世皆不作者。
如法令不行。亂政之際。故有也。故經言設也。問有罪
之者自今當事。何故觀音應聲即救。答極他法令世
上所輕。大悲救心。有念皆濟。


言首楞嚴經佛告等者。引首楞嚴三昧經證念名解
脫。梵云首楞嚴。簡要云。此云畢竟堅固。亦云一切事
究竟也。
[035-0916c]


言諸佛菩薩等者。諸佛菩薩喻彼良醫。住首楞嚴。如
持藥樹。稱名如擊鼓罪滅。即是拔毒箭時上是經喻。如一
醍醐愈眾病此是疏主添此喻也。問何故風難一人稱名。賊難
眾商齊念。答前以乘船在水。一人免難。眾亦免。所以
一人念也。後以值賊在陸一人免難。眾人不免。故須
眾人齊念也。


言結告等者。巍巍者。高大之貌也。問因何觀世音菩
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答若有百千萬億眾
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
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火不能燒。水不能漂。風
不能損。刑罰不傷。刀尋段段壞。夜叉羅剎不敢惱人。
由是菩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言初觀三意者。經言。若有眾生多於婬欲等者。欲者
是煩惱之總名。是若婬欲。即是離貪也。越境起貪。故
言多於婬欲也。


言且舉三毒者。若多婬欲。若多嗔恚。若多愚癡。常念
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其三毒。菩薩發願言。多貪
眾生不用作不淨觀。多嗔眾生不用慈悲觀。多癡
眾生不用作十二因緣觀。但知意業歸依。心念菩薩。
三毒八難悉得消除也。問稱念文殊普賢菩薩。豈不
離貪嗔癡耶。何唯念觀音。答此菩薩名救苦。觀世音
菩薩既發救苦。前來水難火難風難賊難。是苦之苗
也。此貪嗔癡。是苦之根本也。斫樹先須去根。根斷樹
苗自死。拔苦事須尋本。本無苦難消除。所以唯念觀
[035-0917a]
音菩薩。除貪嗔癡難也。問既念此菩薩。一切煩惱皆
離。何唯三毒。答所以疏中且舉等。問眾生心念之時。
實滅得苦不。答經言。觀世音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
所饒益等。


言初觀二身業者。經言。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
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者。親情相識。借
問。大好平安一人馬上。即經云。欲求女。便生端正有
相之女者。親情相識。借問。大好平安一个百疋羅。問
何故求男之時言智慧。求女便言端正有相之女。答
兒多福德招錢財。令母富。兒若足智慧。作高官大軄。
子貴令母貴。父母富貴。皆因養得福德智慧兒。不由
端正。但由有福德智慧。醜亦得不妨。事只如五醜圖
書。是尚書僕射大夫盧思道初生之時。緣醜新婦。別
人家借不阿孩兒。來呈阿翁。阿翁滿目淚流。我盧家
門戶衰劣。此不是我盧家兒。新婦見阿翁惆悵。具說
心事。呈本阿孩兒。阿翁亦見便觀喜。巳後是盧司徒
女人。事須端正。方始臺舉。得阿耶孃。若醜莫索嫁。惜
大家。女若醜僧却著。所以大家喚阿尼師寺。作醜女
村也。女人事須端正。經言。宿植德本。眾人愛敬。詩曰。
東隣美女上瓊臺。云云。又迴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
黛無顏色。一顧傾城。千金買笑。白侍郎云。楊妃天子
寵念臺舉。父母兄弟親情。高官大職。遂令天下父母
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又男有百行。智慧為先。女有四
德。婦容居上。紀國云。唐由虗也。損由棄也。
[035-0917b]


言第三校量持名等者。經言。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
十二億乃至無異等者。若有人念觀音菩薩名號。功
德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問如何六十二億恒河
沙菩薩名字與念觀音菩薩一種耶。答觀音久巳成
佛。示現作菩薩。所以念觀音菩薩名字。與念六十二
億恒河沙菩薩名字一種。二云。觀音菩薩與此娑婆
世界眾生。有緣慈悲廣大。一稱名號。速拔苦惱。如子
落坑慈母跳身入救也。念六十二億恒沙菩薩。只徒
救苦。如今既念一个觀音菩薩。亦得免苦。只念六十
二億恒河沙菩薩觀音二人福。正等無異也。又觀音
菩薩飢饉劫中為魚米。疫病劫內。變身為藥樹王。生
死河中為船為筏。大黑暗中為燈為炬。險途路上而
作道師。上依經校量訖。


言本論校量六十二等者。准本論云。校量念六十二
億恒河沙佛。與念觀音功德無異也。


言此有二解。一云經等者。菩薩即合將菩薩比校。如
何將六十二億恒河沙佛校量菩薩。


言二云依論亦無爽者。失也乖也。


言觀音久巳等者。示為菩薩。久巳成佛。將佛比佛。何
愁不得。若爾觀音佛功德。多於諸佛功德。答據實。佛
與佛功德一種。但是示現接引之語。


言謂求我六十二等者。疏解供養觀音一身。與六十
二億恒河沙佛。多少雖殊。約信無二。設供養觀音。只
是生一个信心。設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佛。只是一
[035-0917c]
个信心。能信之心是一。所以功德多少齊等也。因心
即信心也。信心為因心。因心既平等。所以感果功德
一般也。


言謂如彼觀等者。供養一佛。與多佛數雖不同。身中
功德佛佛相似。彼佛身中有清淨法界四智心品。此
佛身中有清淨法界四智心品。身中功德既無勝劣。
供養之時功德無差別也。


言此二是信力者。雙結前二解也。初不觀境等者。結
初解。後觀境多小等者。結後解。


言第二畢竟知者。此第二解約理性說。理上所生不
滅故畢竟。第二畢竟知者此上一句標。言決定知法
界故一句釋。法界即一真法界也。此由觀音等三句。
明身中所證理平等與供佛無異。由能證菩薩供養。
福德無差別故。


言法界即法性等者。疏釋也。觀音一身與多佛。人數
雖不同。身中所證真如理。與多佛所證理。多少勝劣
齊等。故供養一佛與多佛。福田平等也。真如初地即
證。若圓滿證。在十地滿證法身。


言且將爾許等者。問一佛與多佛功德既等。心境又
齊。何故只說六十二億。更不說多耶。答言且將爾許
等。


言佛等位菩薩等者。一稱是等覺位菩薩。若將一對
多。應有勝劣結前等校量


言此初也者。一問也。經言。無盡意菩薩至云何者。化
[035-0918a]
度云。初問云何遊此娑婆世界。問身業也。云何而為
眾生說法。問語業也。方便之力其事云何。問意業也。


言遊者化利等者。疏解又別。問何名遊。答遊者化利
義。即神通。神通戲故。名遊於娑婆世界。


言眾生為說法者。解經言云何而為眾生說法者。答
為教化故說法。為自利故說法。為利他故說法。


言方便之力者。解結言方便之力。其事云何者。通上
二種自利利他也。神通亦是後得智上方便之力。又
云。方便之力者。是智慧向上巧用應物心。以濟拔故。
名方便上問化行了


言此初也者。如來為答化行也。前來遠召妙音。令遣
持經。能於娑婆世界。現十八類身。恐妙音生輕慢心。
娑婆世界無人喚我來。所以佛為無盡意。說觀音化
行。現十九類身。


經言天大將軍者。嘉祥云梵輔天。攝云。那羅延之類
也。力士也。紀國云。天大將軍及毗沙門。皆是帝釋之
臣。毗沙門者。引云多聞。常與佛守護道場。常聞法故。
故曰多聞也。


經言小王。即粟王也。


言行敦者。敦厚也。齒者身。莅者利同宰由治也持同。廣雅
云。宰由制也。謂制事去。


經言婦女身者。應以長者家婦女居士家婦女等。以
經文巧略也。


言執金剛身者。此云有力神。常與諸佛護持三寶。手
[035-0918b]
執金剛杵。故以為名也。


言觀音異像者。意云。此是觀音菩薩化身也。


言一結前勸示者。經言。以種種形遊諸國土等者。即
十九類身也。


言後濟急難等者。此唱勸示之中。雖無財施法施。因
說著無畏施。便解著三種施也。


言奉獻有七等者。經言。爾時無盡意菩薩白佛言。至
佛塔者。


經言解頸頸字上句眾寶下句開供養珠等。是財施。如何名法
施。答此布施便是行六度行。將行供養。便是法施也。


言福田難遇故者。問何故菩薩受了却施。答疏言福
田難等。意言今日遇釋迦多寶。若不布施。更何時途
遇此福田。福田難遇故。


言施順道理等者。答法施來由也。問何故珠是財施。
而名法施耶。答疏言施順道理故。問何名順道理。答
疏言真正行故。問何名真正行。答疏言求菩提。故名
為法施。此展轉解善。諸抄云云。不相當也。


言不受有三者。經言。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問何
故觀音不受。答有三意。一少欲故不受。二法爾故不
受。法爾中間。事須進退推讓也。三轉施。恐乖施主心。
所以不受。意道我受得。事須轉施。施了復恐乖施主
本心。不如一下不受。


言愍四眾等者。問何故只分作二分施。釋迦多寶不
分多耶。答表生死涅槃二皆平等。故奉二尊。問無盡
[035-0918c]
意施珠只合愍。無盡意受珠何故慜四眾耶。答當時
四眾見無盡意施珠。咸生隨喜之心。若觀音不受珠。
無盡意與四眾。心皆不喜故。復不成檀度。觀音兼愍
四眾受珠也。為令四眾得大利益。二令四眾倣學巳
後受得物。似我轉施。所以慜而受之。三為拔眾生苦
惱。故慜而受之。


言學行者行平音


言此初也者。一頌問也。長行問名因者。經言。爾時無
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有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今頌中初一
頌唯問名因。


言此初分三等者。答中名因化行相和答。答中且長
行答名因者。經言。佛告無盡意。善男子若有無量百
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長行答化行
者。經言。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
以佛身得度者巳下。是也。今頌云。具足妙相尊。相三
十二相也。淨云。此具相好有四句。一妙而不具。謂聲
聞緣覺。二具而不妙。謂菩薩輪王。三不具不妙。謂一
切凡夫。四亦具亦妙。謂一切諸佛。


經言。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名行雙存也。


經言弘誓深如海者。發願也。


經言歷劫不思議。長劫行也。


經言侍多千億佛者。遇良緣也。我為汝略說聞名及
[035-0919a]
見身等。


言此十二頌正答名因者。路云。述長行正答名因中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等。
巳下七種灾難。略不頌。前多於婬欲等。及校量念名。


言二頌除山難者。經言。如日虗空住者。如日如其當
日也。今解曰。質在虗空。舒光以至地。在山如在空。墮
地如至地。日光雖至地。光無有損傷。從山至地時。道
理亦通。此又云。似日在虗空。風持無所損。念名威德
力。至地亦無傷。但取無傷義。不取住空文也。


經言刀尋段段壞者。尋由即言呪屬者。言屬於人也。
呪願名呪。呪誓名呪。呪事通善事惡事。上總有也。詛
音側據反。詛亦即阻。阻隔也。使人行詛限於言。即是
相見不語也。有作咀嚼也。非此中義也。


言如巧醫師等者。問菩薩雖救得一人。却損一人。何成
大悲。答疏言醫師等。初與藥動其病。方疾瘉。有一般
痛。不冷不熱難治。事須與藥喫發動。極冷極熱。方易
治也。有人將毒藥藥人。菩薩救毒藥不發。將謂藥無
功効展轉。更不見毒藥。罪過更深新掃哭阿家罪深。菩薩方
便教著本人有二意。一者。令行惡者以巳妨人。自知
其苦。不樂於人。更不造惡業。初即有損。後究竟有益
也。二者令傍人見被毒藥自著各自省察巳身。更不
造惡業也。見於不賢。而內自省。非是菩薩無利物用
也。


言一頌除天灾者。經言。雲雷皷掣。電者忽有而却滅。
[035-0919b]
名電也。


言云掣引也者。光明引長似掣紅物也。


言此答化行等者。長行經言。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
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巳下。至是故汝等
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今頌經云。眾生被困厄
三行。述也。


言此後七頌嘆德勸歸者。述。長行是觀世音菩薩摩
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略不述前獻奉施
珠等事也。


言一頌標五觀者。經言。真觀。證真理。二清淨觀離煩
惱三廣大智慧觀二運雙行。四悲觀拔苦。五慈觀與
樂。初三自利。後二利他。初中復二。初二所觀。後一能
觀。初中復二。真觀顯真體不變。清淨者顯離障所顯。
又云。初二法身。第三報身。後二化身也。下一句常願
者勸願。常瞻即當願常瞻仰。眾生發心也。經本作當。
非也。現常發願。何在於當也。


言一頌明大智等者。下二頌釋五觀。初頌明大智能
滅灾難。經言無垢兩字釋前真觀。離垢染故。清淨兩
字釋前清淨觀。慧日破諸暗一句釋前行。標廣大智
慧。觀能伏灾風火二句向上功能也。


言一頌明法施等者。經云。悲體戒雷震。釋前標中悲
觀。經言。慈意妙大雲。釋慈觀。經云。澍甘露二句等向
功能。疏云明法施者。解經中甘露法雨。疏云。能除煩
惱。解經中滅除煩惱焰。疏云。大悲制戒如似雷震。解
[035-0919c]
經中悲體戒雷震。又悲體是內心。戒雷震是外作用。
制即向外為眾生。施設戒是法。雷震是喻戒。能覺察
眾生。雷震能驚動一切。如雷威物。故名雷震也。非戒
律之戒也。言慈意是非意也。


言一頌明財施者。經言。妙音觀世音者。問何故名財
施。答疏言能除貪苦等。但除貧。苦即是財施也。


言因經起等者。因經說有菩薩方能念菩薩名也。此
解最後一句是故須常念。引財施中有五音。經言。妙
音能與眾生樂也。觀世音能拔苦。梵音者深淨也。海
潮音必定應時。無性論云。譬如大海水奔潮必應時
佛哀愍眾生。赴感常無失。


經言勝彼世間者。勝出世間故。


言第三大段持地讚嘆者。經言。爾時持地菩薩至不
少者。問何名持地。答菩薩得持地三昧。故以為名。入
此三昧。治心如地。如地而忍心。是地體也。


言言自在者。解經言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等。准攝論
華嚴解。有十種自在也。


言二心自在者。簡要云。定體名心。為於定中。入出自
在。故入深智。即入定也。


言三莊嚴自在者。即眾寶莊嚴佛剎。故疏主依華嚴。
攝論文大意相似。華嚴與攝論有少不同。不同處即
引。同處不引也。


言四業自在者。隨時受報。受六道身。化有情故。示現
同彼。有父母等。
[035-0920a]


言五生自在者。於一切剎土。化生說法。得自在故。


言六解脫自在者。於一切界中。能現一切佛故。


言七願自在者。謂隨所願成菩提。乃至一切事成。名
願自在也。


言十智自在者。覺悟修證義也。


言然與攝論等者。疏主料簡十自在也。攝云。謂六波
羅蜜圓滿為因。得十自在。六度者。眾生即是成佛具
度也。


言今此即等者。問今此經中言自在之業。是何自在。
答即第八神力自在普示諸門也。


言第四大段結成者。經言。皆發無等等者。此有二解。
一云。此心是求無上菩提心。此心名無等。誡發人天。
發二乘心來等。彼無等之心。不得名無等等。二云。如
來是無等之人。世出世間更無過上。故名無等。初發
心菩薩與佛齊功。只此求菩提心等。得無等人功德。
名無等等阿耨菩提故。涅槃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
如是二心先心難。智度論無等名佛。以一切眾生及
一切法無與等故。意云佛果菩提超過一切故。


言無等下言等者。因菩提心與果相似。故名為等。即
涅般經〔評〕云後為善也


○陀羅尼品



言如前巳釋者。指前觀音品念人救護。陀羅尼以法
加威。觀音救未發心眾生難。陀羅尼救巳發心者難。


言念慧為體者。此說能持也。所持即是法義呪忍。今
[035-0920b]
此是呪所持之法也。


言少略密等。一句之中含得無量字。名少略也。受持
人不知。諸佛菩薩知名密。或是鬼神名字。或三寶名
字。或是深法名字。問何不翻就唐言。答此秘密故不
翻。若翻恐人聞著會生輕慢心。便無功効也。故存梵
本不翻也。乍聞不會不得義。故名無義文字。不是實
無義。即是無漢地之義。


言問總持有四等者。一法。二義。三辨才無礙解。四詞
無礙解。此是所持四法也。若論疏中引者。初法義兩
个。則是陀羅尼所持四法中收。後引兩个辨才詞。便
不是陀羅尼中收。便與陀羅尼所持四不同也。此有
二解。一云。兩總持中辨才無礙解通法義。是陀羅尼
中收。詞無礙解。即法陀羅尼中收也。二云。疏主筆悞。
諸抄雖作前解。終是錯也。


言如上說者。指上句中所烈四法。謂法義等。


言答上來長行等者。長行為所護之法也。陀羅尼為
能護神呪也。問何名長行。答攝二解。一只指品初。半
紙巳來經在呪之上。故言長行。始從如是我聞。至普
賢品末。巳來對陀羅尼品。總屬上長行。問偈文何故
不說。答一部之內。雖有頌文。頌文述長行。長行後有
頌文也。長行頌文一處著。總名長行也。長行是所持
陀羅尼品是能護持也。法即教法。義即所詮義也。是
四總持中。一法。二義。今此陀羅尼。即合是第三呪。呪
為能護。法義為所護。若論菩薩四加行位中持者。不
[035-0920c]
是此間呪。彼處呪名句。與尋常陀羅尼別。瑜伽中文。


言無得無生忍等者。四明能得菩薩忍。即無生法忍。
也。遂因菩薩四加行位中持呪功力。得入初地。獲無
生法忍也。據此間。能護既是陀羅尼。所護是法義。無
生忍。疏主意見一部經中前後得無生法忍處。盡是
持經獲得。盡不因念陀羅尼得也。所以疏料簡云。無
得無生法忍。所以一者。所護持唯法義。二能護持即
呪也。總持四義中既闕無生法忍。能所合說。只有三
法也。問如何喚無生法忍。作陀羅尼。答約能持。念慧
名陀羅尼。所持之法。隨能持。以立名故。言無得無生
忍總持也。問勸人持經。自然免難。何故更要念陀羅
尼答辨云。菩薩善巧方便緣世間人敬信禁呪之法。
能排凶招吉。無所不制。末世受持經典。心薄怕怖邪
魔鬼神傷害者。念神呪時。兼修經法。故將神呪寄在
經中。欣呪之益者。持經之心彌厚也。安國問云。神呪
何不譯梵從唐。答呪語含多。此方無物以擬之。若譯
之者。攝安不盡。二者。若譯就唐言。多生分別。恐敬心
不重。故存梵語。令遣密持也。嘉祥疏中。一一略翻未
可依據也。首迦差所使反但音也音


言三結勝者。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因世尊說持
經。有爾許利益。我今慚愧。世尊。我見世尊於寶塔品
中重娑婆世界眾生。我所以請持經。我有一道陀羅
尼。奉上世尊。擁護娑婆世界眾生。我向六十二億恒
河沙佛邊。得此陀羅尼。今日獻奉世尊。世尊讚藥王
[035-0921a]
菩薩言說。是陀羅尼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言第二聖有四初標者。爾時勇施菩薩眾中起來。我
亦為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一道陀羅尼。若有
受持經人。得此神呪。惡魔鬼神不敢侵擾。


經言羅剎者。此云暴惡。


經云富單那此云熱病鬼。亦云不祥鬼。


經言吉遮者。此云起尸鬼。


經言鳩盤荼。此云厭鬼。亦曰冬苽鬼。


經言緻者猪履反。柅女〔九〕反尼上居里反


言四結勝者。世尊。此陀羅尼不是肚撰。胸襟恒河沙
等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
巳。問何故損人即為損佛。答法師是如來使者。行如
來事。毀法師便是損佛也。


言初標者。經言。爾時毗沙門者。疏翻為多聞。問何名
多聞。答常護佛法。故曰多聞。


經言阿梨


經言那犁與利同拘那履誰前利同


言三結勝者。毗沙天王言。世尊。我不唯此陀羅尼擁
護。兼自身亦護也。


言第二天王者。東方持國主二部鬼神。乾闥婆毗舍
闍。使護佛法也。


言十神者。即十羅剎女有大勢力。是天下眾鬼之母。
恭敬之故說呪護持。鬼雖兇惡。不違其母。母即隨佛
歸依。佛子亦隨從也。
[035-0921b]


言標名者。經言藍婆。此云能縛。二毗藍婆。此云離能
巳〔上〕八盡是唐言也三曲齒亦云施積。華齒亦云施華黑齒亦云施黑多髮
亦云被髮無厭足亦名無著持。瓔珞亦云持華。皐帝亦云何所
十奪一切眾生精氣者。嘉祥云。眾生心頭有七滴甜
水。以養其命。鬼入身去。一滴二滴。令人頭痛。三滴心
悶。四滴五滴巳上即死。甜徒兼反


言四勸勿惱等者。經言。若毗陀羅此云青色。楗駄此
云赤色。烏摩勒伽此云食人精氣鬼。亦云大煞鬼。阿
䟦摩羅此云形影鬼。亦云無頭鬼。注經云。轉筋鬼入
人身中。今手足筯轉口中吐沫也。吉遮者熱病鬼。或
作夜叉形人形也。有熱病受為七日。或常熱病者。此
鬼變身。作童男童女形。或夢中覺時相惱。


言五更說頌者。經言。若不順我呪等者。什云。此樹枝
葉墮至地。分為七分。正法云。犯此法師者。頭破作七
分。猶如華梨剖。此應有華七葉。未開剖時。合為一頭。
既開剖巳。破為七分。故以為喻。安國云。似蘭香樹故。
十卷金光明經云。猶如蘭香稍。或云無萌樹。


經言亦如壓油者。此方厭油無罪。西國厭油瞻蔔。諸
華和而壓之。先須淹浸油麻。令交虫出和虫壓之。意
從油多罪。亦無量於日夜中。煞幾生命。生命數多。罪
同五逆。


經調達破僧罪者。即提婆達多破僧受罪。無間一劫
也。我等不空說陀羅尼。制約鬼神。亦兼身自擁護。令
持經法師。行住坐臥無令惱亂。
[035-0921c]


經言蘇摩那華。此華黃白色。不作大樹。讒高三四尺。
垂似蓋。


經言婆師迦華者。此云夏生華。亦云護生華。


○嚴王品



言論云功德勝力等者。此顯淨藏淨眼二子持經由
經功德力。故迴邪見之父王得當成之佛記。故名功
德勝力。章敬云。先師意取法為功德勝力為善。諸疏
抄並取人為功德勝力。淨藏淨眼內動威神。外現希
有。變父邪心。令生正見。名功德勝力也。


言迴邪見之父王者。經言。此我二子以作佛事。以神
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


言得當來等者。經言。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
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否。此王於我法中
作比丘。精懃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


言二者前妙音品明華德等者。以此為因。因此自得
法華三昧。今言妙莊嚴王。即是前妙音品中華德菩
薩。此品之中明華德菩薩因中為妙莊嚴王也。


言本著邪見等者。經言。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
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也。


言今明二子勸說者稅音。切云誘。


言不簡怨親者。問今只是親。何名怨。答父子即是親。
本來一處修行。便入外道。去與佛法修行人為怨也。


言釋名等者。在俗為王者。解王字。貴妙珍綺至瑩體
者。解莊嚴字。宿世因緣等者。解本事也。一者本即是
[035-0922a]
過去世也。華德菩薩身之體用名事。本世之事。依主
釋也。二者。華德菩薩體用名事。只此事即是本。名為
本事。持業也。


言恐題名等者。此品會過去淨藏淨眼。即是今日藥
王藥上。正合為品名。何以莊嚴作號。答緣巳前早說
藥王菩薩本事品。恐題名濫。故今更不說也。


言此初二也者。即一敘時。二標佛。標佛者。經言。有佛
名雲雷音宿王華智者。慈悲覆蔭如雲。說法言音如
雷。王者自在義。宿者佛德如星布烈。故言宿。


言三明菩薩父子者。經言。彼佛法中至淨眼者。有解
古叟愚而重華聖。一王邪號。二子正。化度云。上古有
仙。四人山中修道。每日一人當直往詣諸村落乞食。
如是三人亦復展轉次第乞食。復於一日喫飯既了。
四人同坐尚議立契。我等四人既同修道。誓不相捨。
互相救度。若一人墮落。餘三人共救。若心有退失。亦
須相化。如是立契。巳經多時。中有一人。次當乞食行
至路左。乃是國王出城遊戲。隊仗赫赫。嬪妃綵女不
可知數。其人見巳心生貪愛。遂作念言。大丈夫兒常
居此雲山。久而何益。願我捨報。後作國王身。豈不快
哉。作是念巳。投崖而死。由造願力。生國王家。經五百
生。皆居王位。最後一生垂墮三塗。三人曰。作何方便
而得度脫。何誰共得他語。中有一人曰。世間相敬。重
相取語。更不過妻兒。我等三人。一人為妻。二人為子。
餘二人曰。善哉善哉。兒是掌中珠。婦是軄底鈴十語
[035-0922b]
九今聽。由本願力。三人命終。一人於賢提長者家作
女。世間端正莫能過者。年至十六。王納為妃。其二人
亦於夫人腹中受胎生巳。年至七歲。更相謂曰。宜速
出化導。不應遲脫。故於父前。廣現神變也。


言此初分三等者。經言。是二子有大神力至亦悉達
者。其餘三人更相謂曰。宜速化之。不應遲滯。經云。為
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也。


言四德者。度六廣如前品解了。二方便者。經言。方便
波羅蜜。所以疏解云。方便善巧有十二種者。前六自
利名內。後六利他名外也。


言令以小善等者。如薄俱羅。施一訶梨勒。九十一劫
天上人間受勝快樂。出家八十。不患頭痛病也。


言令以小力攝大等者。令有情施少功力發一信心。
乃至展轉得成佛。故此十二種方便方便品廣說了


言日星宿者。有二行相。一猶如於日能破大闇。二別
別對治眾多煩惱。如星一一皆有照燭之用。爪側洨反
指爪也。狐莊交反。平音非此中義恰音


言母令子化父者。經言。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等
者。汝等為父。現神變相。若見汝神變。汝父心必當清
淨。一則令汝父見佛。二兼我亦得隨佛。經言。或聽我
等往至佛所。聽字平呼


言順言行化者。經言。於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虗空
高七等者。現種種神變。身上無雲而出水。身下無柴
而火生。或大身滿虗空中。或小身如芥子。或時在地。
[035-0922c]
如入水。或時水行履水。如地也。


言鴻鶴者憋音若嗚鶴非也。初說孔雀等。證勝白衣。後
引瞻博伽等。證勝外道也。借問朝中卿相貴等。


言第九白親詣佛等者。經言。一眼之龜者。路云。寫經
人錯正。合作𪾼眼之龜。目邊作大壹字。被寫經人貴
却目空作壹字。又多時徒省略。遂作小一字。皆傳寫
謬也。諸抄引雜阿含經云。妙高山下海水中有一眼
龜。其身極大不能久浮。止在海中。竟莫能出。有一浮
木。木有一孔。於大海中。隨波漂轉。繞須彌山。三年一
迊。龜遇木孔。方得見明。得出海水。是事難否。答其事
甚難。佛出世希眾生遇佛。亦複如是。浮木在須彌山
南。龜向山北。出來浮木轉到山西。龜轉山東。佛出世。
眾生在三塗中。眾生得人身。佛巳入涅槃去不可得
相逢。所以經言。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若有三乘
佛法總不信。即兩眼俱無。今唯信小乘。不信大乘。故
如一眼之龜。有經文故。一字不錯也。浮木孔者。顯龜
所栖止處也。


言此初二也者。道器堪成也。妙莊嚴王既被二子現
通化了。王與夫人羣臣婇女并及二子。因緣和合。聞
法根熟也。


言此諸人詣佛者。王與羣臣作一隊。夫人與後宮婇
女作一隊。二子與四萬三千人門徒弟子作一隊。一
時共詣佛所。到巳頭面禮足。遶佛三迊却住一面。謨
云。遶三迊者。表權說三。住立一面者。表唯說實。或可
[035-0923a]
表父母子三同一乘道學一乘故。


言此初二也者。一佛善說法。經言。爾時彼佛為王說
法等者。說法華經。既聞法巳。心大歡喜。二王解珠施
者。經言。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等者。解頸真珠瓔
珞。施佛施了。變成寶臺。臺有一化佛。向上坐放大光
明。此是妙莊嚴王當來成佛之先兆祥瑞也。金云。王
解珠者。表當具戒嚴故。


經言於虗空中化城四柱寶臺者。表離四生。證四德。
獲四智也。


經言臺中有大寶床者。表當踞法空座。亦成禪定床。


經言敷百千萬天衣者。表當來自蔭蔭他。亦具慚愧
衣也。


經言其上有佛結加趺坐。表當成菩提坐金剛座。


經言放大光明者。表當具智光破生死暗也。


言後顯令得見佛等者。經言。大王當知至菩提心者。
十信心菩提因也。


言善戒經及瑜伽等者。引教具善知識功能。堪為善
知識也。章敬引論云。當知菩薩成就八法。能為善友
眾相圓滿。一者。住戒。於諸菩薩律儀戒中。妙善安住
無缺無穿。二者。多聞聞慧成就。三者。修證修慧成就。
四者。慈悲怜慜一切。五者為他說法。無有怯畏。六者。
遇諸惡加謗。皆悉能忍。七者為他說法。不生疲猒。八
者。言詞辨了。具此八法。名善友想。堪與一切眾生為
善知識上明善知識身
[035-0923b]


言求施利樂等者。明善知識行。當須似善知識。一求
施利樂。法施則施名利樂。二者。於此正知。此指前財
法布施也。正知者不令眾生。求人天富貴。名正知。又
能為善知識。教化不為名利心財利心。名正知。三者
有力善權降伏眾魔。制諸外道。能出生死。名為有力
善權善權巧也。四者。饒益不捨。心無猒倦。五大悲無
儻。未有見富者。怜貧者棄上五善知識行當


言所作不虗者。明善知識心。一者所作不虗。凡所起
心。事須真實。二者。威儀圓滿。圓滿者無缺之義。三者。
言行敦肅。不起誑妄語也。四者。無倦無嫉。於眾生起
教化心不疲倦。於眾生有榮盛事不生嫉妬。五儉畜
隨捨。畜謂畜積。得物却布施名儉畜隨捨上五名善知識心


言諫舉令憶等者。又有五種。明善知識性也。一有過
者諫。有諸惡者舉。名善知識性亦有䟽陳。二令憶者。妄却
法義。善知識令交憶不妄也。三者教授令進善。四者。
教誡令斷惡。五者。能為說法。令得佛果。具上五事。名
善知識性巳上盡是〔言〕知識身上事


言有病無等者。復有四種。是能歸依善知識。人身上
事欲得歸依親近善友。事須具此四事也。一者。於善
友所者。病無病隨時供侍。恒常發起愛敬淨心。二者。
於善友所。敬問迎禮。修和敬業。而為供養。三於善友
如法衣服飲食病緣醫藥隨時供養。四者。於善友所
深敬承事聽。問無動動由退也。具此四事。堪近善友
也。
[035-0923c]


言乃至廣說是全梵行者。佛果菩提名全。此善知識
修習佛果菩提行。名全梵行也。


言化令見佛等者。解經中善知識者是大因緣。令發
菩提心是大因緣也。


言此彰善友二子之因者。佛言大王。汝見此二子否。
或眼見或心意。觀見此二子。過去因行否。此二子巳
曾供養爾許多佛。又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
住正見。即是過去為仙人。後生邪見家。教化邪見父
王。令入正見也。


言此初也者。初讚五德也。


經言妙莊嚴王即從虗空中等者。言五德者。謂頂眼
毫齒脣為五也。


經言紺者。說文紺者。白染青而傷赤色。釋名云。紺含
也。青而含赤色也。


言紅環絞飾者。絞音古巧反。亦疏紅緣字。切韻絞絡
也。


言珂月者苦何反。攝云。螺屬出海中。潔白如雪也。謨云。
切韻瑪瑙也。


言頻婆果者。經音云。引名相思菓。其菓赤色。似此方
秋林檎。赤色也。


言發六願等者。經爾時妙莊嚴王讚嘆至之心者。妙
莊嚴王讚嘆佛了。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
尊未曾有也。今日臺中佛是未曾有。以宿住通觀見。
過去曾見。仙人修道却退為王。而生邪見。所以悔過
[035-0924a]
自責。發此六願。一我從今日亦復自隨心行莖同。專諗
云。不師其心。而為心師。名不隨心行也。二不生邪見。
三憍。四慢。五嗔恚。六諸惡。諸惡之言通攝餘或。


言若誡等者。解經中教誡所行安隱快善兩句經也。
若教處。若誡處。是所行處。教處亦能安樂眾生。離惡
攝善若誡處亦能安樂眾生。離惡攝善也。


言勸人歸禮者。經言。是藥王藥上至禮拜者。若識若
不識。總須禮拜。


言結成勝益者。經言。遠塵離垢等者。唯此處獲益。是
小乘果也。金云。此依見道說。諸法忍能遠塵。諸法智
能離垢。法忍品為無間道。遍知諦故名遠塵。法智品
為解脫道。巳永離故名離垢。又瑜伽八十三云。一切
見道所斷煩惱若種若現。塵染義勝名塵。塵染行者
此最勝故。彼品所有無堪任性名為塵。麤細難斷故。
亦名為垢。法即是真如理。眼即是無漏智。智證理故
名法眼淨。化度引智論云。不著外境名為遠塵。我見
內無名為離垢。又云。離所緣縛名為遠塵。離相應縛
名為離垢。得無漏智名法眼淨也。


○勸發品



言論云護法等者。下經云。世尊我今以神通力。守護
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是
良證也。若准什公所譯。此品最居其後。若依論科。後
更有囑累品也。


言佛自三周等者。簡要云。三遍摩菩薩頂付囑。故言
[035-0924b]
三周付囑。或是付囑三周八品功德名三周。付囑護
法也。巳上佛自勸發。


言此品菩薩者。屬菩薩勸發眾人之時。便是護法也。


言仁慈慧悟者自利行。德利周備名普。利他行。又云。
仁慈慧悟。曰賢。解賢字。德利周備。曰普。解普字。根本
智上塵沙萬德名仁慈慧悟。後得智上起無邊身。名
德利周備。周備正是普義也。上依能證智。解普賢。言
此由所證理。解普賢。據能證智。不令名普賢。由證普
遍賢善法故。故能證智亦名普賢。取能證智。全取他
所證理為名。名有財也。


言般若理趣等者。依二本聖教依真如。立普賢名。舉
所證取能證也。般若理趣至遍自體。故標也。一切有
情身中如來藏性普賢菩薩遍自體故。普賢菩薩所
依自法身真理。即是一切眾生身中如來性。一切眾
生身身中如來藏性。即是菩薩遍證所依自體。普賢
菩薩身既遍所依自體。將知普賢身無處不有也。


言由證普遍賢善者。舉所證取能證也。


言故華嚴云等者。此約根本智內證法身理。更無別
體也上引文標


言或內證此普遍賢理者。此舉所也。


言外彰三業等者。取能也。由證理故。能證之上三業
萬行。總名普賢。無所二字解普也。不賢二字解賢。前
來普賢二字依自利。


言誘㢡名勸者。勸發二字依利他。㢡導眾生名勸。令
[035-0924c]
一切眾生生信心持經名發也。


言解妨等者。問何不餘菩薩來。唯普賢來。答此菩薩
因法華經得證普賢之理。三業成普賢之行。亦令一
切眾生還因法華經得此普賢果報。此品之中欲擬
說此利益勸發眾人。故唯普賢來。非餘來也。所以疏
言。欲明信順道證一乘等故。又經此甚深最勝。文殊
菩薩為先鋒。普賢菩薩為掩尾。文殊前請。普賢後護
也。問此菩薩為聽經來。為護法來。若是聽經來說經
巳了。答此菩薩發初聽經來。只是經集家排批。安在
經末。問若是聽經來。何故烈名中不說。准此道理。寶
威德上王佛國遙聞經了。更不合來。來意者。但是護
法來。疏論皆說為護也。


言今云東方來者。問華嚴經智論說。菩薩身相遍一
切處。以解普賢之義。若爾。既遍一切。何故言從東方
來。答疏言今云東方等。問何不從餘方來。空言從東
方來耶。答四方之中東方最上。表一乘勝餘乘也。問
菩薩將爾許天龍八部來有何意。答緣蒙世尊法師
品中與八部授記情願。佛滅後護法緣八部四眾。不
識護法軌儀。所以普賢引來與問方法也。


言寶雲經等者。意者前約一方之現身為難。今此明
菩薩身遍意者。菩薩實遍一切而無彼此去來前。


言從東方來者。示相來假。指一方處也。況座主云。意
說自受用遍所證故。不依一世界等之知。即同自受
用身。還依自土周圓無際等。
[035-0925a]


言驗此普賢者。將前華嚴智論寶雲三本聖教驗。若
不是成佛。因何有大神通耶。


言啟白聞經有二等者。經言。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等
者。問經言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何故經云。共
來聽受。以遙聞故。答若不至此眾會。不知誰能勸發
故來。問既請云云。何能得是法華經。迄至經絡。何處
是世尊說處。答即次佛告四法文。是也。問佛在日法
尚難得。滅後無主。如何得經無佛為主。如何得聞。如
何得思。如何得修行也。答得聞是聞慧。思是思慧。修
是修慧。聞教悟理修習。名得經也。問菩薩於一切時。
皆能護法。何得偏簡佛滅度後。答佛在眾生惑輕業
劣易得持經之人。所以不問佛在日也。問佛滅度後
眾生障重。如何肯生信。如何肯聞。如何肯思惟修習
等耶。


言一為諸佛護念等者。般若論云。諸佛護念。謂根熟
故。根未熟者。但聞名未得意。以根未熟故。但聞經教
名。未得所證詮及修行也。若根熟得教理修習三慧
也。


言植眾德本等者。紀國云。本者因也。德謂三德。智斷
恩也。本即因故。謂六度是菩薩善根。菩薩久行為三
德之本。故言植眾德本。


言三入正定聚等者。正定聚是德也。淨云。聚有三聚。
一邪定聚。二正定聚。三不定聚。諸抄引瑜伽第一百
云。邪定聚者。謂無間業及斷善根。正定聚者。謂學無
[035-0925b]
學所有諸法。不定聚者。謂餘非學非無學法。


言四發大悲心等者。諸抄云。救在種性心。一者廣大
心。遍一切眾生。二者第一心。樂與涅槃常樂我淨故。
三者常心常作一體一大悲。離是非故。四者不顛倒
心。起我等四相。謂我人眾生壽者。


言初是資粮等者。依疏配位。前來疏文未有分明說
此五位。今此略敘。旦所經位諸教不同。依攝論總為
四位。一勝解行地。二見道。三修道。四究竟道。唯識等
開初位為二。資粮加行。本業等經開為六種性。十信
攝入十住。名習種姓也。十行名性種姓。十迴向名道
種姓。十地名聖種姓。等覺名等覺姓。妙覺名妙覺性。
瑜伽菩薩地立為七地。一種性地未入三祇。二勝解
行地。地前四十心。三淨勝意樂地。初地。四行正行地。
二地至七地。五決定地。謂八地。六決定行地。九地。七
究竟地及佛果。又為十三住。仁王總為五忍。十四開
士。一伏忍地前。二信忍初地。三順忍四五六地。四無
生忍七八九地。五寂滅忍十地及果。前四分為三品。
第五唯二品。故成十四也。業本瓔珞經開四十二賢
聖。即四十心。十地等覺妙覺。今依唯識。略陳五位具
資粮位初明分齊。論云。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
起順決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粮位
攝。後辨名。辨名又二。初約自利名資粮。論云。為趣無
上正等菩提。修習種種勝資粮故。後約利他名順解
脫分。論云。為有情故。勤求解脫。由引亦名順解脫分。
[035-0925c]
此上意言所修福慧自利利他等。是資巳身。求智之
粮食。故名資粮。涅槃離縛名為解脫。勤求於彼。此行
不違。故名為順。分者因也。解脫因故。順體即分。解脫
之分。名為彼分。


言能聞能思者。此約多分。未得修慧。意實亦少分得
故。論云。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資粮四勝力故。於
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
菩薩行。此言多分。不說物無。既言多住。明知少分住
內也。不爾。如何十信位中能八相成道等。發通教化
也。


言次是加行等者。初明分齊。論云。菩薩先於初無數
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粮。順解脫分既圓滿。巳為入見
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煗頂忍世第一
法。此中意顯十迴向終初劫滿心名加行位。然是初
劫攝。後辨位名。論云。近見道故。立加行名。此名簡前
資粮也。近見道故。此四獨名加行也。


言能修觀者。論云。依明得定。發下品尋思。觀無所取。
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道火前相。復名為煖。
依明增定。明相轉盛。故名為增。發上品尋思。觀無所
取。立名為頂。尋思位極。故名為極。為增。此位重觀名
義自性差別等四法。依印順定。印前所取。順後能取。
名為印順定。發下品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
能取中。亦順樂忍。然此忍位下品忍名印忍。忍所取
無。中忍名柔順忍。無能取。上忍名印印。無能取。隨順
[035-0926a]
彼故。立印順名。故合三忍印順定。依無間定。見道相
隣。故名無間。發上品如實智。印彼二空。立世第一法。
此等物名能修定觀。


言次是見道者。初明分齊者。論云。若時菩薩於所緣
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取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
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次釋名者。論云。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
亦名見道。見即是道。持業釋。體者通也。會者達也。論
云。然此見道略有二種。一真見道。謂所說無分別智。
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故名為真。
二相見道。此有三種。一三心。二十六心。三九心。一三
心相見道。謂觀非安立諦。有三種心。一內遣有情假
緣智。能除耎品分別隨眠。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
品分別隨眠。三遍遣有情諸法假緣智。能除一切分
別隨眠。然此三心相見道。倣法擬宜。旦真見道證二
空智之見分。此倣見分。自證疎緣故。不倣也。然見分
中有無間見分解脫見分各別。今者法彼無間道中
斷我執之見分。立初心法。彼無間道中斷法執之見
分。立第二心。顯無間道斷惑別故。故別法之解脫道
中所有證彼生法二空智之見分。今總法之。立第三
心。顯解脫道證理同故。二者。十六心相見道。此有二
種。一者。依觀能所取。別立法類。十六心此相見道。觀
安立諦。一一諦下有四種心。一苦法智忍。法真見道
無間道見分。二苦法智。法真解脫道見分。三苦類智
[035-0926b]
忍。法真無間道自證分。四苦類智。法真解脫道自證
分。即是法忍法智斷惑。類忍類智證理。八觀真如。八
觀正智。觀真如。法見分。觀正智。法自證分也。即法忍
類忍見分觀真如。法智類智觀正智。以見分證如故。
法正智也。類智法自證。證見分故。故云正智也。二上
下十六者。即依上界下界諦。別立十六種心觀。現前
不現前界。當界名現前。別界名不現前。苦等四諦各
有二心。一現觀忍。二現觀智。如其所應。法真見道無
間解脫見分觀諦。三者。九心相見道。亦名布教相見
道。有九種心。此中意說依前四種十六心觀。忍智合
說。即為八心。彼相應定。總說為一。然菩薩等真見道
中不作此觀。但謂布教說其差別。所以須學疏中所
言。即說一心。非說相見道也。


言後是修道者。智分齊。論云。即十地中無分別智。准
此從初地出心巳去。至十地滿心巳還。並此位攝。辨
名者。論云。菩薩從前見道起。巳謂斷除障。證得轉依。
復數修習無分別智。名修習位。


言能習能證者。十地之中道數數脩名為能習。證十
真如名為能證上略明五位


言初是資糧等者。配第一句。經為諸佛護念。


言次是加等者。配第二句。經植眾德本。


言次是見道等者。配第三句。經入正定聚。


言後是修道等者。配第四句。經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言依此四位各等者。問豈資粮位。只能聞教思義。乃
[035-0926c]
至加行位能修定。答疏言依四位各增上故。


言又外遇佛護者。據四義。總修第一位。簡要云。資粮
聞慧增上。依因善友。外遇良緣。配諸佛護念。


言內修善本者。第二加行位修定增上。配經植眾德。


言決定不謗者。第三見道依證理增上。配經入正定
聚。


言慈悲廣大者。第四修道位。修習朗證。增上配經。四
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言並在地前等者。且古人意四位並配在地前。方能
於經理教雙得。


言然瑜伽正定等者。疏主引證。自正義。正定聚者要
入初地。


言說不爾者。破古師將四位。總配地前。故言此說不
爾。


言初五百年等者。解脫即涅槃。堅固即真實。


言一云今當第三者。一云。取正法一千年滿。像法之
中兩个五百年。取初五百年。正法之後。初入像法。解
脫禪定總無。正是惡時後五百年。計佛滅後。一千五
百年。有持經者。菩薩護也。


言二云今當第五五等者。正法像法巳過。初入末法。
解脫禪定多聞福德。總無正是惡時。像法之後名後
五百歲。又五个五百年中。最居其後。故言後五百歲。
有持經者。菩薩護之。


言此前等者。疏主恐人疑將謂直護第三五五百年
[035-0927a]
餘者不護。所以料簡云。此前者。第五五百年望前四
个。名為此前。此之一字。即目第五五百年。前之一字。
即同向前四个五百年。經文雖不說護。有持經者。菩
薩亦護。


言此後者。此之一字。目第三五百年。後之一字。目第
四第五五百年。直至末法。經文雖不說護。有持經者。
菩薩亦護。此前此後。兩盈中間。俱是惡時。菩薩總護。
只緣第三五百年。初入像法。第五五百年初入末法。
疏主指兩个五百年也。


言雖非不護者。據實。五个五百年總護。非是總不護。
偏舉兩个後五百年。人多弊惡。信者為難。故偏舉之
也。


言三云世尊記別等者。五个五百年。總名後五百年。
第一時解脫只至初五百年末便盡。第二時禪定只
至第二五百年末便盡。第三時多聞至第三五百年
末便盡。乃至第五五百年俱是惡時。於此諸時皆護
諸者通正法像法末法名諸也。


言十地論說等者。引教證五个五百年皆護。問五个
五百年皆有教理行果。護幾種耶。答十地論說有三
護法。具足正法。一千年中三法具足。一有教法。二行
法。三證法。證即果法也。一護教令人書寫受持。二護
行法。於思惟修習。有諸障難。菩薩皆護也。三護證法。
三佛菩提攝此證法也。二云。疏錯言三佛菩提。應云
三乘所證。所證之法名證法也。今菩薩護者。正法之
[035-0927b]
中。證法便是護。此經中三佛菩提也。像法一千年中。
唯護教行兩法。更無證法也。末法之中。唯有教無行。
直至當來人壽增至六萬歲時。兼教亦無也。


言禪法秘要非大乘等者。案彼經說。我涅槃後。此不
淨觀。行閻浮提。攝放逸者。令觀四諦。百年之中得解
脫者。如我住世無異。二百年後。三分中一分得解脫。
三百歲時。四分中一分得解脫。四百年時。六分中一
分得解脫。五百年時。十分中一分得解脫。六百年中
百分中一分得解脫。七百年中。千分一分得解脫。八
百年中。萬分一分得解脫。九百年中。千萬分一分得
解脫。一千年巳來。億億千萬眾。若一若二得解脫。一
千五百年後。若有四眾等。讚歎宣說無常苦空無我
觀者。多有眾生。懷嫉妬心。或以刀斫。或以瓦礫打拍。
彼人罵詈癡人。世間何處有無常苦空無我耶。身肥
白淨。云何反說身為不淨。汝等是惡人。宜令駈擯。莫
得共語等。此相現時。無有一人修無常觀。無上正法
滅盡無餘。故言禪法等也。


言五十年者。即經云。最後未俗餘五十年也。亦云。人
壽滅至五十歲時。亦是惡時也。又說四百五十五百
中間。有五十年者。名五十年。今謂即末法中也。


言別明十二非人者。第二與現在益。下品修中有十
二非人。與持經者為障難也。


經言韋陀羅者。即前毗陀羅也更勘


經言伺求與四同闚者胡也。即私竊視也。伺亦視也。
[035-0927c]


言中品受持為護有四一讀誦者。經言。爾時乘六牙
白象者。智度論云。有比丘讀法華經。感一金色人乘
白象。來住其人前。立聽法華經也。乘象者。嘉祥說。一
明菩薩羽儀。二欲令以威靈摧諸魔毒。三欲表三乘。
聲聞如兔。緣覺如馬。大士如象。問何故普賢及象皆
白色耶。答此經題目稱蓮華。次放白光。駕以白牛。皆
如上說了。令普賢能乘之人也。白象表所乘之法。諸
乘大故。故以白象。總喻一乘。普賢觀經云。六牙表六
度。四足表四神足。七支柱地表七覺支。閻浮提人。三
障重故。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柱地。於
七支下。生七蓮華。象色鮮白。頗梨雪山不得為比。象
身長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於六牙端有六浴
池。池中生四華。華中有一玉女。手中化五管篌。有五
百樂器。以為眷屬。象鼻有華。華中有化佛及化菩薩。
放金色光。照象頂上云云


言法音方便等者。經言。法音方便者。法音即說法之
音。方便者。諸法之智依定起。此智名加行智。定智與
說法。為方便也。


言一教其軌者。此上品受持為護也。


經言求索者。乞索之義。求乞法華經。名為求索。須法
華經人。忻法華經人。名求索。此經及餘大乘向上凡
所發願類求。總名求索。求索經故。


言普賢觀經等者。解經中於三七日中一心精進也。
觀經說明行法。有修行人。從三七日。乃至三生皆得
[035-0928a]
見菩薩身上解經了


言此中古說者。此中之言。指前所引五般行法。古說
者。即是嘉祥於普賢行法之中分五品。與經文少別。
上品精進者三七日見普賢身。第二七日上中品。七
七日見上下品。一生得見中品。二生得見下品。三生
得見。乃至第五品三生得見。若精進勝者。見一三七
日見。精進下者三生方見。極精進者見疾。精進劣者
見遲。


言又此不定者。疏主義。於普賢觀經五位中。一七日
見者劣身。二七日見者次勝身。乃至三生見者最勝。
修行時少見劣。修行時長見勝身。


經言帝[上/矢*余]阿惰音徒臥反有作郁於六反。此字非。梵語阿
特縛。訛云阿惰。


言第三能行之者。經言。若有受持至其頭者。頭是眾
生心頭。法華經教名手。佛口說名摩。戒教被於心。名
摩頭也。


言與後時益為三等者。十法行中准書寫一行得生
忉利天上。經文唯說忉利天。無等字。疏主加等字。等
取四天王天。經文略故不說。此同是下品書寫人。若
是中品書寫生夜摩天。經文略故。亦無等字。疏主加
等字。等取他化化樂天。同是中品書寫人。若是上品
書寫獨生兜率天也。所以疏言。生下四天王天也。


言此中品受持者。更加受持讀誦解義修行。故成中
品。勝前位也。生夜摩天他化化樂天也。
[035-0928b]


言不見佛故等者。攝云。將不見佛與文略無果。相連
一處讀誦。便言中品之人以不見佛故。文略不說生
天果也。自問云上品生天見彌勒有佛。可見其下品
修行生忉利天。並不見佛。即說有生天果也。中品之
人夜摩天一種不見佛獨無上天果。答互影。顯下品
修生天既說果。影取中品修生天亦有果。中品生天
不見佛。影取下品生天亦不見佛。不見佛與文略無
果。各自別。讀作兩段解。俱是中品三天同不見佛。一
處向中品收也。次下二天亦同。是不見佛。所以忉利
天四天王天向下品收上解不見佛一句疏。次下一句疏言。文
略無果。別讀也。上品生兜率天。說生天果。下品性忉
利天亦說生天果。據實。中品受持生夜摩天。何故。不
說生天果。答經文略故不說。故言文略無果。


言前來所說三品等者。據實。十法行皆有三品。若不
爾者。何故中品言受持讀誦解義修行。至上品便不
說修行。故知據一相說也。若據一相別相。即合中品
說有三品修行。上品亦合說有三品修行。


言上十法行者。又辨中邊說十法行中。一一行皆有
三品。此第一解。


言前八是聞等者。第二解。前八是聞慧為下。第九思
慧為中。第十修慧為上品。


言於聞慧中等者。難易分三品也。於聞慧中。書寫供
養施供為下劣故。聽聞披讀諷誦為中。受持開演難
故為上難易為分三品了
[035-0928c]


言又修一二三行等者。依多少分三品。


言三護持名者。經言。從久遠來至菩薩名者。潞云。前
來佛說持經。不說持普賢名。云何今以神通。力守護
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答普賢之名。即所證理。不離
經故。意言普賢即法華果也。今若作此解。但是佛自
護法。何開菩薩。由此但是佛自護彼人法師也。普賢
即人。有持名者。即是敬人法師。佛言我護敬人法師
行者也。前言與普賢行合故。護持名者。即護人也。


言一為見佛識理等者。問何名見佛。答識理智化三
種身故。三種身即法報化三身也。受持法華經人。即
見釋迦三身。皆在此經教下也。


言如親聞法等者。經言。如從佛口聞。但解教意。便親
聞如從佛邊聽。相似也。


言三為供養佛者。持經為供養佛。便是法供養也。


言四為佛讚者。為持經故契佛心。佛隨喜故得佛讚
也。


言五為佛手摩者。佛教被心。如手摩頂。摩頂者。似授
記故。亦云領受也付也。領即授手也。相云。影像相見
也。


言心田俱勝者。能歎者名心。所歎者田。普皆勝故。能
記故。外道經書向上不好其能。習學外道法之人。不
喜親近也。


言說過者。病者問若實有過。說之何咎。答若實持經。
實有其過。亦不得說。以功補過。以勤補拙。若說之者。
[035-0929a]
妨持經教化。身有瑕玼。是故身招白癩也。


言十病如文者。一牙病。二齒病。三疎。四缺。五醜脣。六
平鼻。七手。八脚繚戾。九眼目角睞。十身臰。


言繚音力小反繞也


言內視者。昧者看也。古時眎字。內眎曰睞也。有眤字
同。提音知音非也。


言時眾獲益者。問經言作禮而去。三根四眾八部總
起去。下囑累品付囑與誰人。答此是翻譯家將囑累
品。安在神力品後。故於此品最末。結煞一部經文。故
言作禮而去。既非佛言。何勞致惑哉。上來解七軸經
竟。疏正宗分畢。下明疏流通分。


言基以等者。此是疏主名。後人不合言。故言其字呼
也。談者說也。遊者化也行也。徒者客徒。在客居住之
舍。名曰徒。次疏主言我談遊之際。居在客也。


言博陵者。郡名。即今定州也。疏主造疏處。


言道俗者。道是僧也。俗乃俗人。課者勸進也。虗者無
也。疏主自謙也。當時師僧俗人。請我無德業人令講
也。文賦云。課虗無以責。有和寂寞而求音課虗之言。
自此而有意言。道俗令我課虗也。斯由此也。修者修
環也從也。即是不能從諸古義。


言古義者。即是嘉祥紀國等疏義也。自纂云由集也。


言夕制朝談者。夜造向日講。終即講經終畢。即造疏
畢也。


言理褊者。衣邊作扁。褊窄衣裳褊必污反。又編綃也。小
[035-0929b]
也。意言綃幅狹短名之為編。人言家道編短等。理即
道理。詞即言教也。


言經義深賾者。義即所詮義。深者幽深。所詮理深故。
路云。手取物不取物不及曰探。探之不及曰釣。釣之
不及曰賾。


言拙成光讚者。造疏也。兢兢慓慓者。盡是側悚之皃。


言玄宗者。深旨也。


言寧輙等者。援者引也。據由教也。即專輙𢪭引教據
也。意言所有憑據。皆有誠文也。


言默爾無為者。不是真如無為。但是不作。


言聊且用等者。狂者進取之義。少人進取大課之狂。
簡過分為事。我今述讚此經。名申狂。簡自謙詞。論語
云。歸歟歸歟。吾黨諸小子。狂簡斐然成章。斐然者進
取。簡即大道也。


法華玄贊要集卷第三十五


此書三十五帖。年來之間。勵微力。料紙調儲。勸進
筆師。書寫畢。願自他依此功德。生生世世值遇太
子聖皇。在在所所結緣法華經。仍法隆寺大經藏
安置。寺門不出。不可被所出他所而巳。


弘長元年辛酉七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