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30 法華經玄贊要集-唐-栖復 (master)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二十四
鏡水沙門 栖復 集


言又此門者三乘因行等。問二乘無學果德可然。菩
薩在因。如何言果出因門。答有二解。一者。若望菩薩
所行行是因。當來佛果。方名出因門。今約佛果當出。
名出故。


言門外二者。初地菩薩無漏理智。出彼地前一大阿
僧祇劫。有漏因行。故言門外。又初地為因。二地為果。
至十地亦爾。望因中果說。亦名果出因門也。問智增
菩薩出地前因行。初地登牛車出宅。言門外。悲增菩
薩雖出地前因行。初地登車未出宅。如何言門外。但
是宅內登車。答但說業報宅。不說隨願宅。即解經中。
今在門外也。


言此中定取分別等者。簡要云。意顯無漏牛車體用
性相。即名大乘也。


言分別種智者。即是明大乘牛車。即是無漏後得分
別種智也。問何故此經門唯言一。車乃說三。答門據
長者內自思惟。就實說一也。車約引子虗指。依權說
三。故無違也。


言問何方便彰等者。方便品權實總說三。理實唯
一。十方世界中有一乘法。實也。無二亦無三。權也。權
實理智總攝盡也。


言下二周者。內果者。開示悟三為果。果中理果智果
入佛智見為內。內中有因理有因智。第二周中唯說
[024-0679a]
因智。不說因理果智。第三周中唯說果理。不說果智
因理因智故。


言答乘有權實等者。二乘權。一乘實。一乘法略有二
種。一因二果。因復有二。一者理。二者智。果亦有二。一
理二者智。涅槃菩提二種別故。理智可知。且因理智
者。謂從初地所證二空理及能證二空之智。是也。即
是初周入佛智見。通於理智二種法也。果中二法菩
提涅槃即開示悟三也。


言三種者。別故即是權實因果理智名三也。問何故
初周法說因果理智俱說。中下二周隨應偏說耶。答
由迷有前後。悟有淺深。迷處再說。悟處不論。故於三
周有說不說。第一周中因果理智總說。鶖子總悟。中
根四人果智果理總解。唯迷因中智。不迷果中智。果
中理因中理。迷羊鹿二車。得至道場。不知到道場者。
唯是牛車。令知羊鹿是權。牛車是實。故如來所以第
二周牛車譬喻。第三周下根之人。第一周第二周數
聞。不迷果中智因中理。因中智唯迷果理。將謂有餘
涅槃便是實。所不知別有寶所。是涅槃也。所以第三
周說化城喻品。亦為下根五百千二百人。唯談果理
上答總標了。下別釋不知權實取捨之事不成


言不知權實等者。若不知二乘是權一乘是實。因何
知權可捨知實可取。


言不識果因不立者。因為能取。果為所取。


言不閑理智者。智為菩提。理為涅槃。智斷二德若不
[024-0679b]
圓。何成道滿。所以初周理智雙說。


言玄宗者。即是理智也。


言未識取即者。初地巳去牛車也。


言故說三車行者。令知羊鹿二車為權。牛車是實。
合識三中牛車是一乘之行。此解正。二云。三車之中
令識知羊鹿二車。為取牛車之因。問何不唯取牛車
為一乘因行。答一乘因中有權有實。有近行。有遠行。
羊鹿二車望佛果菩提。為方便行遠因也。牛車與佛
果。為根本行。為近因故。總說三車。令識知也上說因車也


言隱果中之覺寂者。覺是菩提智。寂是涅槃理。所以
第二周不說因中理。唯說因智。車即牛車也。


言秘因位之等者。第二周不說因中理也。


言遣修生者。唯說因中智也。理漸解也。故第二周不
說理也。智未閑故。再說也。問何名智漸解耶。答中根
四人來迴心前。先證生空理。迴心向大。當證法空理。
故名漸解。牛車種智二乘全無。未閑也。


言下根雖再聞等者。等第一周第二周兩度聞。名再
聞。再聞權即羊鹿也。再聞實即牛車也。


言及因智者。一句屬□上。再聞權實中收也。


言果理猶假真者。假是化城。真是寶所。化城是末。
故可捨之。寶所是本。故可取之也。辨云。說本者即是
為說佛本意也。本意說寶所令取也辨解亦善


言隱果中智品者。所以第三周不說報身。


言藏因位等者。則不說第二周中理智也。
[024-0679c]


言一乘因果等者。總結也。第一周總說因果名備。第
二周第三周名偏說也。


言果中覺寂等者。報身法身。示者曉爾。圓者第一周
總說。缺者。第二周第三周缺說。


言大慧法身者。初周報身法身。總說名具。第二周唯
說大慧報身。第三周唯說法身。名闕。


言地持論中者。問法華經說有三車。地持論說有四
車。何故不同。答所望各別。業論第七。三車中與法華
□三車不同。此經三車是羊鹿牛。地持論三車。是鹿
牛外更加象車。彼論四中闕羊車也。鹿牛馬象。如是
次喻四涅槃。凡夫人唯有自性清淨涅槃。喻鹿。聲聞
人兼得有餘涅槃。喻牛。獨覺人多兼入無餘涅槃。喻
馬。菩薩能住無住涅槃。喻象。初後即真如無住涅槃
勝故。象車為喻也。問法華經中三車喻智。智有動搖。
稱運載。地持將車喻涅槃。有運載不。又涅槃是疑。然
何故亦得是車攝。答法華將智就性名車。地持論將
性就相。亦得名車也。所以疏言。乘於大性。名為大乘
也。乘之大性。亦名大乘。


言涅槃經說有二車等者。彼經第二。文殊師利廣對
准陀。辨如來身有為無為義。純陀因此。語文殊言。文
殊師利。譬如國王調御駕駟。欲令驢車而及之者。無
有是處。我與仁者。亦復如是。欲盡如來微密深奧。亦
復如是。章敬云。此是純陀與文殊自商量。小聖測度
佛身功德。猶如驢車比駟馬也。
[024-0680a]


言半滿等者。喻有四對。一真俗。二世出世相對。三大
小乘。四因果。今依因果相對。因位名半。果位名滿也。
純陀文殊並居因位。言半何失。正是疏意也上會諸教車了
下會諸教喻


言優婆戒經等者。此說兔馬象三。將水喻理。聲聞根
鈍證理淺。緣覺智次勝。證理次深。菩薩根利。證二空
理最深。三獸渡河亦爾。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
為法。而有差別。


言三獸被圍等者。智論三十五云。說三獸被圍。鹿羊
犀牛象。聲聞之人。畏生死苦。依五薀四諦。觀苦空無
常無我。唯求自利。如圍中鹿。既被毒箭中。一向求脫。
更無他念。設有多子。不能顧戀。次緣覺雖猒生死觀
諸因緣。亦慈念□度眾生。如犀牛在圍。雖被毒箭。猶
顧其子。□苦逼故。從人頭上。踊身而出。後菩薩人雖
被生死三塗之苦種種逼惱。菩薩苦中觀心忍受。救
諸眾生。以得為限。眾生若出。菩薩方出。如在圍中象。
被毒箭中。巳出圍外。諸子在圍中。不免諸苦。每見以
運身。却入圍。以救諸苦。前喻大悲。後喻大智。


言又說三人等者。智論五十一云。譬如三人度於惡
道。一者。於衣逃遁而出。二以財帛求。三者如大猛將。
將大軍眾。摧破賊寇。舉軍全循。怛蕩而出。三乘修行
亦爾。如聲聞人不能知一切法總相別相。不能破魔
軍降外道。但猒生死。直趣涅槃。次辟支佛入諸法實。
稍深於聲聞。少有悲心。以神通力。化諸眾生。能破煩
[024-0680b]
惱。亦不能破魔軍降伏外道。後如菩薩從初支心。於
一切眾生。起大慈悲。□未得佛。於中利益無量眾生。
破諸煩惱。及降外道。三人俱免生死。就方便道。各有
異見。金云。涅槃驢馬二車。喻教。地持論四車。并三獸
渡河。喻理智。三獸被圍及三人得道。喻行。此經三車
在門外喻果第二文了


言汝等可速出等者。經云。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
皆當與汝者。各與車。隨彼長子愛牛車。與牛車。中子
愛鹿車。與鹿車。少子愛羊車。與羊車。


言今此略作五番等者。簡要云。一理智不齊難。二城
車開合難。三中途門外難。四遊戲安坐難。五入城出
宅難。


言問智中有虗實寶所者。問意智中有假真三種。
並名車。何故理上有假真。何故假理名城。大般涅槃
二空理獨名寶所。既車名遍在權智實智。化城合遍
假理真理。何故能證智名三車。所證理中何故假理
名二城。真理名寶所。


言息處具德殊等者。化城名息處。寶所名具德。具塵
沙萬德無為功德。即是摩訶般若所證之理也。車上
不簡真假。有能運載義。總名車也。


言又巳息當求別者。化城名巳息。寶所名當求。巳息
名城。常求但名寶所。


言運載總名攝者。牟云。登地巳去無漏因行。望於
佛果。名為近車。聲聞緣覺未迴心前。練根時節。三生
[024-0680c]
六十劫。四生一百劫。迴心向大。望於佛果。迂會修行。
名為遠車。又解。二乘之人三生六十劫得羅漢果。四
生一百劫得緣覺果。運載自身得果劫名近車。大乘
三無數得佛果。名遠車。二解後為勝。准疏意名。取自
乘果。論近遠也理智不齊難。次成車合難


言二乘學智果等者。意言二乘學智果。智果分羊鹿
二乘學滅果。何故化城二。


言答息處說二乘者。問何因有二城。答聲聞生空智。
緣覺生空智。智證有異。實有二城。問既若實有二乘。
涅槃經言。化作一城。何不開為耶。答疏言。對實說假。
故合名一也。二乘涅槃同是假收。對寶所總言有一。


言涅槃經等者。問何處教文說二乘涅槃各別。答疏
言涅槃經言等。


言今以所斷等者。問既涅槃有二種。何故化城言一
耶。答疏言今以等。故化城不開也。


言若菩提車等者。問何故車立種。答疏言若菩提車
等。由此七異。故立三車。


言但說無為等者。此意直說無為。不對證智。故城名
一。約能證說。熟智立二城也。


言以智顯滅者。順文云息處故二。為止息故說二。二
乘證智。所詮無為分涅槃二。非言涅槃體有二也。如
十地內所證十如。依智說異。一遍。二最勝。三勝流。四
無攝取。五無別。六無染淨。七法無分別。八無增減。九
智自在。十業自在。
[024-0681a]


言三問何故等者。中途門外難也。


言息苦名為城等者。息得分段身上一半苦。更有變
易身上一半苦在。名半盡。所以化城於中路設。


言無漏離繫等者。問羊鹿二車是有漏。如何言門外。
此中帶過。悲增菩薩七地巳前雖具無漏。且未出宅
故。答且約業報宅說。不說隨願宅。問二車體是有漏。
如何言門外離繫縛耶。答車雖有漏。約彼向上莊嚴
具。說名無漏。只此有漏。在無漏人身中起。雖是有漏。
亦得說為無漏離繫縛也。或乘繫縛。即是門內。今既
離之。故言門外離結縛也。


言化城初盡者。即是分段生死。入化城時盡也。


言理出於教等者。即彼虗指假解。是教所詮。故言理
出假解之心。無學方起。故云果出因也。


言又二死以對等者。一死以對辨。車即在門外。二死
以對辨。城即中路設。若將城對一死。亦得名門外。將
軍對二無明。亦名中路設。理實相以也。


言問何故與車安坐者。經言。今此大城可於中止
之者。即是安坐之義。若論經上即無明文。


言答涅槃可證等者。理體一定。更無動轉。故言安坐
也。車是菩提智。智體修生。可言遊戲也。城相車相。即
是尋常所見者也決出宅入城難


言問何故化城為難者。亦乃返顯前四答問。前四
答問。出第二文也。經云。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
汝所欲。皆當與汝。
[024-0681b]


言化佛住生死者。此中意說。生死涅槃相望不同也。
化佛住生死。勸二乘人。取有餘涅槃。恰似道交。眾生
存前。入滅去。我後來。


言談真佛在果者。果中佛招火宅內眾生。故言速出
來。


言先住果等者。望佛在果中接引眾生。故言速出來。


言覺智等者。覺智。即是三乘智。三車也。


言如說如來及與等者。則云。住內望果。名為善逝。住
果望因。名為如來。如我輩眾生。在因望因。望一个眾
生成佛去。彼某甲成佛去也。名善逝。逝由往也。善事
往矣。此則因中望果。名善逝也。住果望因。名如來。乘
如實道。來成正覺。名如來。佛住果中。望一个眾生。從
生死中。向佛果來。彼云果。眾生成佛來也。此則果望
於因。名如來也。今亦即望理言入。望智言出。體無別
也。


經言爾時諸子。三乘人。聞父所說者。聽佛教。珍玩之
物者。悟妙理。適其願故者。各當根心。各勇銳者。內精
修。互相推排者。運相讚勵。競共馳走者。俱修因。爭出
火宅者。各解脫。


經言心各勇銳等者。意業精進。互相推排者。語業精
進。競共馳走者。身業精進。此則解也。


言互相推排等者。喻上說。似長子推中子。中子推小
子。法中論。即是三爾子。一一子自三業中。遞相勸勵
也。意業精進勸語業。語業精進勸身業。先初舉意。次
[024-0681c]
發言。後施為作用。名互相推排也。二者。除即意業。以
心各勇銳。配意業了。具於身語二業中。一一業上。皆
有互相推排義也。身業上布施持戒。禮佛合掌彈指。
一一總修。故名推排。或語業向上讚歎。念經持呪。此
語業向上推排也。語業推讓。言語安排。故云推排也。
又語業精進。身業不精進。不名推排。事須雙具故。推
排言。無土雷反。唯在身業。不遍餘二業也。意存三業
進修。唯取推尺隹反


言離灾度難等者。得出離煩惱之灾。度分段之難。


言四衢道者。爾雅云。路也。四達謂之衢。郭云。灾道四
出也。齊魯之國。呼四齒把把。於地有四道也。喻四諦
理也。二乘無學登地巳去菩薩。名三乘。並觀四諦理
故。


言大般若等者。問何經教喚四諦理作四衢。答疏言。
大般若中等。


經言露地等者。紀國云。聖地有三。一見地。二修地。三
無學地。前二地有障故。可言有覆。第三地永斷三
障。故言露地。問初果之人悟四諦理。何不名露地。答
雖然證四諦理。煩惱未盡。不名露地坐。前三果有學。
雖坐宅內坐。今說宅外免難之人。唯取無學也。問小
聖有學受變易身。得理出宅。何不名口坐四衢耶。答
今此不約迴心受變易者說。但據未迴心得自果未
受變易者說。唯取無學未受變易者。得無學果巳後。
三十二十年。只現在身上為後邊。五薀身永更不續。
[024-0682a]
一則出宅。二得四諦理具足。故得坐名。初地菩薩亦
只取未受變易巳前身。名路地坐。名出宅也。若爾初
地菩薩尚有餘障。應同初果。不坐四衢。答則云。彼能
永伏三障。現行盡故。亦得名露地坐也。各有所依等
者。三乘理也。問二乘無學斷三障盡。故名果滿之位。
菩薩在因。何名果滿也。答初地菩薩雖亦在因。證盡
當地二空理。亦出分段。同於二乘。故言果滿位也。


言分段生死當五等者。解經無復障礙。准此即菩薩
分段生死。苦惑業皆盡。二乘之分段生死。當五薀苦
惑業皆盡。不說現行。現行身由是苦所依故。


言或斷或伏者。大乘初地巳去。若是智增菩薩。初地
永伏三障。即惑業苦也。悲增菩薩不伏。至八地方永
伏報障。入變易生。初地雖未全伏報障。從餘二障。以
少就多。名無復障礙也。上言分段死及惑業皆盡者。
菩薩現苦巳盡。并惑業。名障盡也。二乘之人約當苦
盡。兼說惑業。即是三障盡也。


言伏諸煩惱等者。初地菩薩分即斷。俱生盡伏。然由
故意力起。而不為過失。言伏約修惑說也。


經言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至賜與者。喻上說長
者宅中許與他三子車。及至出到門外。三子一時索
羊鹿牛。法中論。三乘之中。鹿野菀中。世尊道。我法能
離老病死究竟涅槃。四十年前唱三車在門外。今日
三乘之人。引出門外。各索自乘種智車。


言隨三乘根等者。問二乘中小為復巳迴心了索車。
[024-0682b]
為復未迴心索車。若巳迴心。只令索牛車。何故索羊
鹿。若未迴心。自果巳滿。更何用索車。答疏言。隨三乘
機等。意未迴心向前。各索自乘之車。


言二乘之人者。問二乘之人既出宅了。無學果滿。更
索何車。答慧解脫羅漢。求斷定障。入根本定。求勝神
通。義同索車。若俱解脫。雖得神通。更求種智廣分法。
以彼俱解脫羅漢黑鹽之事疑。猶自帶迷。但總知四
諦。不能廣知四諦有無量相。亦索車上相因簡要解。辨云。定
是未迴心前隨順如來。聽聞法教。忻求種智。義同索
車。疏意佛在鹿薗說三乘法。令各修行。得自乘果。名
父先許。二子得果。居教行外。名出分段宅門。而於諸
法。猶不能知。名不見車。故於佛所。三慧修習。求所未
悟。名願時賜與。意言二乘自心求自羊鹿。不知所求。
但是牛車。牛車即是父先許者。意說二乘不斷智障。
智障不斷。不知諸法。即名無車。今求了達諸法故。但
是索牛車也。是此中意。問二乘無種智。可言索車。菩
薩既有種智。何要索。答菩薩種種智及佛位。更求果
車也。初地雖得。望後後位。索亦無妨上總解下依疏解。問為
復宅內索。宅外索耶。答宅外索。索內所許者。問緣覺
人。法華會上既無。何處索車。答有說雖無得果。有初
發心者。非也。此是門外索自乘果中功德車。諸抄皆
迷唯法華會。會上索車。此說不然。索車不必唯在靈
山會上。俱二乘之人。菩提樹下世尊許羊鹿車。後四
十年前得果忻趣。求勝功德。總名索車。若作此說。不
[024-0682c]
然。索車不必唯在靈山會上。但二乘之人。菩提樹下
世尊許羊鹿車。後四十年前得果忻趣。求勝功德。總
名索車。若作此說。四十年前便有緣覺得果。見世尊
來。即是索車處也。若唯局法華會。則云緣覺索車處
也。若各索自乘。不妨通諸經。若破二車。取牛車。即此
經也。問二乘有學求勝功德。何不名索車。答有學人
行位未到索車處也。上解中小二子未迴心前。各索
自乘車。若迴心巳去。同索牛車也。


言菩薩之人依此本論等者。若准疏主義。二乘入城。
不上車也。古人義云。二乘入城不上車。與疏主義同。
古師兼許菩薩車亦入城。即別也。古問云。二乘息却
分段生死惑苦業三過。三百旬入化城也。菩薩之人
初地門中登車。既向分段宅門外。即是息却分段生
死。許菩薩亦入城也。答疏言。菩薩之人等。即法華論
令證不退轉地也。意言阿羅漢人身證無學果。遂得
煩惱盡處解脫。菩薩在因位。煩惱未盡。未得解脫。未
得所知障盡。及果中二事涅槃故。不名入城。不疲倦
故。不入有餘涅槃。不說菩薩入化城。故二乘無學果
位得障盡解脫。證有餘涅槃。名入城也。菩薩在因位。
未證解脫。於苦不生疲倦。不入有餘涅槃。不說菩薩
入化城。准經文亦不說菩薩入化城也。


言入無住涅槃亦息者。古人解也。疏主云。既不許菩
薩入有餘涅槃城。古人云。我許菩薩入有餘涅槃城。
古人云。我許菩薩入無住涅槃。古人意言。既二乘有
[024-0683a]
餘涅槃。便許二乘入化城。何妨菩薩得無住涅槃。同
是涅槃。亦名入城也。


言若爾亦應等者。疏主返質古人也。菩薩所證二空
理。於中一分生空理。與二乘同。便許菩薩入無住。名
入城。菩薩既證二空智。於中一分生空智。與二乘同。
應許菩薩亦上羊鹿車。菩薩得無住。即言許入城。
菩薩得種智。應亦上羊鹿又曰。菩薩得自無住不得
他。不得有餘搆入城。二乘得自不得他。不得種智上
羊鹿。又問菩薩得車不入城。便執菩薩交入城。二乘
之人城下上車。應許二乘亦上羊鹿車耶。則云。化城
誘小根菩薩。同言入羊鹿。誘小根菩薩亦應登。又經
云。不言長子入城。今許令入。經文不言二子上車。今
許登并鹿。


言故知但等者。疏主立理結破古人也。意順前別解
之中二乘入城不登車。菩薩登車不入城也。


言巳伏煩惱出等者。菩薩索牛車也。問菩薩種智巳
得之。應即登車。何要言索。答菩薩雖然分得。尚未成
滿。望具足位。索之無爽。據實。十地每比。皆有忻求果
智義。從初出宅。以索標名也。出分段死。亦證四諦。即
是依三性三無性觀四諦。通行法輪。名索也。


言三子並等者。何故中小入城。長子不入城耶。入滅
即入城。


言答無倦等者。菩薩無倦不猒苦。所以不入城。聲聞
猒苦。故所以言入城。
[024-0683b]


言伏惑雖分段等者。問菩薩不猒苦。故不入城。如何
言菩薩出宅。答疏言伏惑等。


言若說入城者。只緣三子同出宅中。小二子入城。長
子不入城。為難。古人若許長子入城。便無是難也。


言猒苦等者。長子不猒苦。亦不求息苦。菩薩入城中。
小求息苦。所以言入化城也。


言息處故說等者。意道經文只說息處說二。只說二
乘入城。不說有三者。即是經文不說菩薩入城也。


言門外設於車等者。車三城二。便是違妨。


言二車對大者。大因即牛車也。迴心向大取彼牛車。
真假相兼。說有三車也。


言權城對實等者。二乘之人所得之理。是權。權實相
對。權理名化城。實理名寶所。將此假理對實理。只有
二乘。無三个城也。實果即實理也。


言理應似者。此中意。二車亦是以權實二城。亦是以
權實相對。故言相似也。


言所對別等者。即是二車。是權對實因。牛車二城。是
權對實果。寶所對因。對果不同。名所對別也。化城中
路設。對五百由旬說。若唯對惑苦三。分段生死設城。
亦言門外三車對變易。亦名中路設也。所對別故。施
設不同。即是車對分段。言門外也。城對變易。言半路
也。車言誘引。出宅故言門外。城坊中退故。半路設二
城。又車誘引故。設三城息苦。故說二。


言有種智彼無者。即是二乘之中無種智。勸教取羊
[024-0683c]
鹿。迴向後是牛車因。所以設三車於門外也。


言入無住不名等者。問菩薩入無住。何妨入城。答無
住是實。不是假。不名入城。


言問三車俱索等者。索車不索城。本來索車。希望種
智圓。二滅不希者。即不索城也。


言得果自然等者。問既二乘不言索城。莫不求於息
苦。答疏言。得果自然等。不說希須。即是下索城也。緣
車種智。各自從種子生。故須索車。索巳後但修智圓。
智圓自能證滅。滅理向上。下要索也。又城巳得。故不
索車。未得故須索也。


言種智未得者。即是二乘也。直隱言無也。


言若作此解二乘等者。意難二乘巳入化城。可言不
索城。菩薩既不入城。又未到寶所。寶所亦須索。此未
到與未得車無別故。二乘未得車故索車。亦應菩薩
未到寶所。寶所亦須索。


言此義可然者。疏主許言可然也。何妨得者不索。未
得者索。只緣向前來化城不索故。說索寶所。


言以每專求等者。即是索也。經云。即滅化城。語眾人
言。汝等去來。寶所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經文無
索。為有索義。


言經文但說文勸者。問彼既不索。何須勸去。答佛為
眾生作不請友。雖不索而勸去。經云。我見汝疲極。中
雖欲退還。故以方便力。權化作此城。汝今勸精進。當
共至寶所。長行云。汝等去來等。據實。若望菩薩。亦須
[024-0684a]
求證大般涅槃。經中且約迴心之人。佛為不請友。不
言其索也。


言古相傳云等者。古師意。城與車總是二乘之人所
修。然化城是實設。實能息苦。故不索。車是虗指門外
無故。所以索也。


言若作此解者。正破古人。若車與城體各別。即索與
不索義殊。古解既取涅槃為車體。車體亦即涅槃。索
車之時。城亦索也。古師證云。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
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等。故知車即是涅槃
也。索車之時。城亦索也。


言又有解云車發等。古師意。今設三車。謂引宅中諸
子在宅未出得。所以虗指。今發其心。因聞有車。發心
求出。故名初機也。


言此亦不然等者。初機索車之時。乃是無學。巳出宅
故。如何言車發初機。


言又體既不別等者。古人城車俱是涅槃名體。不別
體。既不別虗指。與實設何殊。若索與不索。與不索別。
虗指實設不同。若別不同者。體是何德也。汝許二體
同。如何分真假。若車城有殊。應出城車之體也。


言又有解云等者。化不一途。妨古師意。城亦合索。緣
化不一途。故不應索。索與不索。隨時之意。名化不一
途。故此不說。問古人云。經文有索處否。答疏言。謂下
經言等。


言此乃索寶所者。疏主破也。是索寶所。非索化城文
[024-0684b]
也。


言雖引此文者。意指古人。自引經文。無不會也。文相
隱故。雖引此文。義終難解。


言應言下文等者。疏主正當。古人引文錯也。問疏主
既許索。又復引文。即與古人義同。不應破他古人也。
答緣古師義。車城俱是涅槃一體之法。何故索車不
索城耶。索車之時。城亦索了。若准疏意。車是有為智。
經文分明。說索寶所。化城是無為。文雖不明。義說有
索也。非是全不許古人索城也。


言或解車喻等者。有餘無餘妨。


言若爾菩薩今既等者。疏主難破古人也。


言二乘無餘等者。且如二乘人得無學果。得有餘時。
巳得無餘涅槃。只是顯有前後。何須索之也。


言故但應如前等者。簡要云。即指前正解中。第四問
答中得果。自然證滅。入城不說。事須緣車。是種智各
自從種子生。故須索之。索得巳後。但修智慧。智慧圓
滿。自然證滅。滅理向上不要索也。若疏主義。取智為
車體。羊鹿利鈍殊。古師以涅槃為車。涅槃無別。羊鹿
何殊。若車與城同。是涅槃羊鹿。應無利鈍差別行相。


言佛果牛車以四智等者。此疏主通論因果二位車
體也。且果車者。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三通
根本後得。成所作智唯後得也。三智根本。以為牛體。
四智後得。即是車體。所以疏言。四智種智為性上明果車
四智全牛一分借牛引

[024-0684c]


言因車以妙觀等者。解因中車也。


言雖五智慧等者。即是性相因伴境五種也。


言菩提相中者。若出一乘體。即寬通五智慧故。若出
牛車。即尅性唯取智相。唯是種智也。


言一切智者。根本智也。大乘具二空智。故寬。二乘唯
生空智。故狹。又一切智中。二乘唯得觀察一智。不得
餘者。故狹也。亦名云一識智。


言其種智等者。此中意言。二乘種智與佛不同。其種
智者。分別四諦。各無量相。非二乘所知。名不共德。大
乘之人得得種智。能變影像。知有作四聖諦無作四
聖諦。若聲聞人知有作四諦。不知無作四聖諦。不能
觀根授。通名不共德。即一百四十種功德中。一切種
妙智也。問菩薩亦分得。何名不共德。答菩薩雙起。名
共德。二乘偏起。名不共。又菩薩實得。名共。二乘隱之
言無。故言不共。


言無分別智者。即根本智義。如於牛非正車體。


言如表無表等者。問種智車。事須取根本智。引者成
所作智。無根本智。將何智引。答疏言。如表無表等。意
言借餘三本智引。引車。事須得牛索後得智。事須得
根本智引。所以疏言如表等。如受戒時。所持之戒。但
取未來無表色為戒體。其表戒者。如口陳詞句。乞戒
之時語表。禮拜等是身表。其第三翻羯磨最後一念。
從僧受戒巳。從此巳後。一期巳來。除命終。二形生斷
善作法。四緣捨巳來。所持並是無表。然此無表。小乘
[024-0685a]
解。體是細色。最初一念大種所造。此之大種。親能懸
造未來一期無表。能造大種一念即滅。所造無表從
第二念疎。依身根大種而轉。如手擲輪。依地而轉。若
依大乘無表之體。即是於思從所防。說名為色體。即
七支思種上立。若難陀師。唯依新熏思種增長位立。
謂第三羯磨最後一念。於思種上。有防發七支之用。
假立七支。至第二念。不別起種。自類相續。起用轉勝。
而立七支。淨月月藏。唯舊種增長位立。然彼舊種雖
無體增。而用增故。依用而說。得未曾有。護法菩薩通
依新舊增長位立。有別解脫無表定道二無表。解脫
無表即向思種上立。亂心無心。於隨流淨不淨時。無
表恒隨轉故。二若定道二無表。即向思種現行上建。
在定即有。出定即無。名隨心轉戒。


言此車亦爾者。正智如表。後智如無表。無表雖依表
巳起。然從一念向四大生。猶如因樹有影。影雖從樹
起。還同四大生。意說無表戒。事須表戒引生。後得智
車。事須得根本智引起也。


言前一大事等者。問前言一乘雙取理智。今者一乘
之體。何故但取於智。不取於理。後化城品又直取理。
而不取智耶。答疏言。各據一義等。意言初周事理。總
明第二周。即說事不說理。第三說理不說事。名各據
等。


言若同涅槃及勝鬘者。涅槃云一乘即佛性。勝鬘亦
一乘即大乘。大乘即涅槃界。唯取真如為車體者。即
[024-0685b]
有違妨。此為不可。


言各賜別體難如何各賜者。若將智為車體。智後種
坐得成各賜。若將真如為車體。體無差別。寧云各賜。
智從自種生各別。言各賜。真理體無差。云何言各賜。


言別德莊嚴難。又寧說者。若以智為車體。即有嚴相。
若將真如為車體。如何說有嚴相。虗空煙不不染。不
說色莊嚴。真如眾相無。如何嚴法界。


言如何牛駕者。理闕如風難。若取有為智。智體運動。
可言其疾如風。真理不動搖。如何言其疾如風。剎那
能遍證。喻上疾如風。真理不動搖。如何說言疾。


言如何可言者。帶數非真難。有為體各殊。可言數無
量。無為不墮諸數。如何言其數無量。有為體性別。各
與名無量無為。不墮數一法。今疏主且依自宗。以此
申破。若一性所說真理。與此懸殊。若依彼宗。可通此
難。一且十地真如菩薩各證。何妨各賜。色相德空
嚴空。與色為德。如說化城。何妨嚴餝。如乘大性。與
智為依。剎那迅疾。何妨說疾。七如十如。何妨帶數
言其無量也。如息處故說二。豈非理數。況理之與智
如珠與光體用雖殊。不離法性。真如有隨緣之用。差
別說彼不同緣無。離性之宗。即別遠成一體。故知法
性法相皆可並行。局執一途。非為達士者也。若依自
宗致。且但遮他。


言然小中子者。通難。且如五果聖人迴心。經八六四
等。方到十信初心。更經一大劫。方入初地。始得上車。
[024-0685c]
云何創自迴心。便言各賜等一大車耶。答疏言然小
中等者二義。得名各賜。一現上教車。二當上行車。現
當不同。總名為得也。即是地前一大僧祗劫乘一乘
教車也。初地巳去菩薩上智車。受變易身。所乘無漏
智慧。總名為車。即可上車也。此經云。聲聞緣覺不退
菩薩。乘此寶乘。直至道場也。


言所詮智體等者。是即初地二空種智也。對地前所
聞。能詮教車。故說初地。名所詮智體也。


言如與明珠。舉例也。彼初迴心。既在地前。所聞大乘
言與珠者。亦名與教珠。後入初地。獲珠體也。


言勝鬘經等者。解不退也。亦解當唱經各賜諸子等
一大車。問先雖是聲聞。後非菩薩。故法華會上得名
教車。未審巳後何處得車體。答疏言勝鬘等。等取無
上依經。


言三種意生身。即阿羅漢辟支佛巳得自在菩薩。三
種意生身。三子也。同此經聲聞緣覺不退菩薩乘是
寶乘也。問論說令證不退轉地。取何地不退。名登車
出宅。答初在初地。名不退。引勝鬘證漸悟。意說三乘
意生身。二乘地前得也。大乘菩薩。初地得也。即是三
乘出宅及登車也。二乘地前出宅登。名教車也。大乘
地上出宅登。行車也。此上證不退取初地。同法華論。
證入佛知見。


言又頓悟等者。問若是漸悟智增。可言初地。若是悲
增頓悟如何。答疏言。又頓悟者等。一取地前有漏行。
[024-0686a]
名從初發心。二有取證發心。即初地巳去二解皆得


言雖亦是車等者。初地證發心。名初發心。初地巳去
雖有無漏教行。以同斷故受變易。不決定故。故不取
言今取八地巳去等者。第二解也。意取漸悟頓悟。智
增三乘之人齊受變易。純無漏行以為因車。即在八
地。


言七地巳前者。此云說悲增菩薩。雖證二空。猶居分
段。未受變易故。


言故今取前解者。取初地為不退地。若頓悟多是悲
增也。若漸悟多是智增故。取前解初地。得上牛車也。


言楞伽由此等者。經云。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
種意生身。並入初地故。意言三種意生身。既從初地。
即合乘車。彼經意云。五地巳前名三昧樂意生身。六
七八地為覺法樂自性意生身。九十二地得種類俱
生無作行意生身。


言喻佛種智者。相云。舉果談因亦不然。牟云。第二周
牛車體通因果。因即入佛知見。果即別悟報身示現。
與無量智業。論意准偈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故通
因也。若准長行。嘆車德。唯是果車。經云。其車高廣也
云云。又云。佛地論云。無量天龍藥叉人非人等。常所
翼從。故知果車也。嘉祥云。出二種生死表為高。備萬
德稱為廣。出二死則累無不盡。備眾德則德無不圓。
合中經云。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所畏等。諸佛之
法。意言後得智為車。塵沙萬德為並嚴具。即是無量
[024-0686b]
無邊智慧。無量為高。無邊為廣也。


言體高三等者。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無限善根所引
生故。自受身自受法樂。名高也。窮生死際。盡未來時。
故稱廣。又他受用身。目如四大海水。毫相如五須彌
山。


言照化俱能者。結也。照即變影緣。如窮源盡底。化即
利他接物。緣事之智種別。能一切法皆後得智。二利
作用也。


言眾寶莊嚴者。即經云。力無所畏禪定解脫等。功德
法也。喻上說長者車上。盡是七寶莊校。即是金銀瑠
璃車渠瑪瑙金剛諸珍。法中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
量無礙力無畏。又智起之時。二十二法同時。更有有
為無為塵沙萬德之所莊嚴也。


言欄楯者。縱曰欄。橫曰楯也。


言即四總持者。今此解。即是車上鉤欄。喻四總持。梵
云陀羅尼。此云總持。總持有二。一攝。二散。攝者持也。
即此聞持也。聞於文義。化持不忘。所聞之法。一切能
持。體即念慧。散者施也。有四般。一法。能詮教法。體即
聲名句文。二義。所詮之義。真俗諦理。三明呪。如法華
經中六道陀羅尼等。四能得菩薩忍。即無生法忍。三
性法上。皆有無生之相。遍計性相無生。依他起性無
自然生。圓成實性。惑苦無生。能詮此者。名無生法也。
忍即印證。此無生法。地前聞未起智印。初地能印名
菩薩忍。此為所得。全取能得也。紀國云。長者車上周
[024-0686c]
迊。盡是欄楯也。欄持諸子而不出。楯防外人而不入。
如來智上。周迊盡是總持。持內善而不出。防外惡而
不入也。


言珮鐸等者。經云。四面懸鈴者。牛車之上鳥鈴。四乘
大少。皆有大鈴吐吐。小鈴滴滴陵陵。大鈴持持浪
浪銼銼。小鈴子吟打打。長者之車。四面懸鈴。而警諸
子。如來智上。法音演而悅眾心。鈴聲動而諸子歡。法
教聞而八部善。又聞佛柔耎音。深遠甚微妙。又云。清
徹遠聞。疏中意。心之所向之處。名面也。慈悲心觀四
生。名四面也。七辨如鈴。遍四生。名四面懸鈴也。辨依
聲教演說如鈴。過此七十二河沙世界。聞靈山會梵
音聲相。如鈴聲也。


經文又於其上至蓋者。嘉祥云。長者幰蓋則高出而
下覆。如如來四等之心。高出二乘。下覆六道。雖曰覆
車。實覆車中三乘子也。幰音虗偃反。經亦以珍奇至
飾之者。問何故。此唱之中。幰蓋向上。別開雜寶。答幰
蓋是四無量慈悲喜捨為體。於中眾生緣慈。法緣無
緣慈。行相差別故。所以別開也。喻上說幰善。體上有
眾寶莊嚴。法中論四無量。體上有有情緣悲法緣悲
等。差別行相亦順下合文。真珠羅網。張設其上。所以
別開也。


言各有有情等者。觀有情為境。見有苦等。而拔濟之。
若是法緣不見有情。但觀彼作三科法想。而為利益。
若無緣者。既遣二執。不見我人及諸法相。但觀真如
[024-0687a]
而起慈心等。如前別了。


經云寶繩交絡者。嘉祥云。幰不絡。則飄皷飛揚。是以
安繩持令不動。如來智車亦爾。若智無大誓。則普攀
之義。或戲御以四弘。則廣運之心常定也。


言勝決定者。由發大願。當得佛果。名為勝。勝於餘果。
由願力任持。不令退失。名決定也。


言又勝鬘等者。亦是發願攝受正法。善男子堪能荷
負四種重任。亦同此經。寶繩交絡。若無願。一切眾生。
總被外道攝錄將也。今既有願。不被邪見所動也。懈
怠所轉也。


經垂諸華纓者。紀國云。華纓垂下則悅。總成眾四攝。
俯順於物若林。喻上說車。四面更垂華纓莊嚴。法中
論四攝法也。


言布施者。一布施攝貧窮。以巳財物。分施眾生。二愛
語攝嗔恚。即是遠離頻蹙。含笑先言。命進問安。隨時
慰喻。常說悅意利益之語。命其歡喜。為說勝法令得
解脫。三利行者。前來受記。謂說教法。今利行起行修
行。然令眾生獲得現利財位。後利出家。俱利者。生五
淨居天。後得解脫。四同事者。同一切眾生。所作事業。
先同後勸。修行堅固。不生退轉等。


言華音等者。纓以華飾。華纓各別二義也。若華飾之
纓。即一義也。


言綩綖以為等者。牟意言。經本以絲邊作。不知義出
處。今應草下作莚也。
[024-0687b]


言古有解等者。嘉祥取禪定為宛莚也。禪定柔耎以
安身。禪定有四。故名重敷也。


言此理不然者。疏主破也。理違聖記。故云不然也。


言無垢稱云者。准無垢經。禪定為床。床即車板也。


言淨命等者。即八聖道中正命也。淨命為茵蓐也。路
云。無貪癡所發意業。名淨命。無瞋所發身業。名正業。
無貪所發語業。名正語也。言重敷。若爾。何名重敷令
授。無貪癡為能發意業為所發。合此二發。名重敷也。


言身語意等者。解淨命義也。三業即是重敷也。或取
身語。皆隨意業。名重敷也。


言心桓遊。解婉莚義。


言常行淨命等者。解重敷也。


經言安置丹枕者。敷延置枕。是眠臥之儀。入定滅心。
則蘇息之體狀。


言古解等者。嘉祥云。涅槃能息生死。名枕。


言今釋等者。疏取滅盡定也。未入定時。心神勞慮攀
慮。攀緣外境多是漏心。七識不行。由此入定。止息疲
懈。增長聖道。名丹枕。


言枕仙丹等者。問何名丹枕。答古解。以神仙藥。九轉
神丹。成於枕內。令人增壽。無漏定亦爾。增聖道故。


言此理不然者。疏意雖借古義。未敢定斷。西域無故。
玄應法師以天竺無木枕故。唯赤皮疊布為枕。貯以
兜羅綿及毛髮等作枕。枕作赤色。故名丹枕。而以倚
枕也。上正解。
[024-0687c]


言扶持聖道者。一切聖者依信等。生信為根本。如樹
木等依水土生。彼為根本。土能扶信等五根。能扶聖
道無漏也亦不取也


言白牛體等者。車須得牛引。後得智事須得根本智
引也。紀國以本悲為牛力。用善根為牛。牛自體故。嘉
祥以大慧為牛。


言無分別智等者。問長者家牛有牽車牛牽磑牛耕
地牛。未審此牛是何牛。答疏言。無分別智等。是引車
牛也。問何故長者家置白牛耶。答犁牛黃牛黑牛窮。
況亦置得此牛。白唯長者家辨得。諸人家無。一切牛
白色者。最上眾色之本也。


言萬德主者。結也。如來果中萬德皆因本智有之。故
說為主。此法也。如白蓮華。喻也。此智體無漏名日也。


言牛王有三德者。謂斷智恩。斷為所證。智為自性。恩
為業用。故盡舉之。


言降怨者。垂胡曳地。長角摩天。逢怨必鬪。鬪必能勝。
如水牛與大虫鬪等。法中論喻。佛斷德能降二障魔
也。


言端嚴德等者。其牛瑩角驚天。似挺龍泉之釰。騰身
擲地。如頎靈嶺之山。吼括春雷。隱隱振百里之境外。
氣衝秋霧。縵縵掩八表之隅。尾若長松而倒懸。眼似
流星而雙鑒。相國云。牛有五德。一角。二峯。三蹄。四胡。
五尾。有夫牛者。欲得四舛。一㪷。一緩。一急。一溫。口欲
得似㪷尾處。如似覆𣏐子。如受一舛。又云。四蹄似受
[024-0688a]
一舛。腹緩脚急。糞乾鼻溫也。


言眾德莊嚴者。謂正智起時。二十二个心王所。名為
眾德。並皆善性。得功德名也。果位中一體用分。所有
功德。並莊嚴智也。此況佛智德也。


言濟度自他者。即自利。他即利他。若欲利他。必先自
利。喻恩德。如來智上。具此二運。故喻於牛。此經具有
三德。故喻大乘。不用餘經也。


言馬如大乘駿者。涅槃經云。以馬駕車。調御駕駟。是
也。


言不比驢車者。攝問。何經教將少乘。以比驢車。答無
畏德女經云。聲聞如驢乘。即事也。


言其象等者。則云。彼善戒經同地持論。象車喻無住
涅槃。牛馬鹿況餘三涅槃。牛喻自性。具眾德故。馬喻
有餘。伐苦故。鹿喻無餘。居閑靜故。


經云膚色充潔者。膚充色潔。充實也。潔淨也。


言內德圓者。二空雙證。非如二乘偏證生空理。內德
不滿也。


言三色潔者。潔淨也。惑業苦三障盡也。


言戒德具者。既斷二障。無漏道共戒德相應。故名共
也。或云威德。非也。


言方言趙魏等者。神智云。趙在許汝相。魏在垣定等
州。燕在幽州。代即代州。此等州出姝麗女女。燕趙多
佳人也。


言靜女其姝者。毛詩云。靜女其姝。俟我城隅靜貞靜也。女
[024-0688b]
貞靜而有法度。乃可說也。姝是美色。俟待也。城偶以
言高。不可踰踐則前反。女德貞靜然可畜。美色然後安。
又能服從。待禮而動。自防如城。故愛也。愛而不見搔
首踟蹰。言志往而行止。箋云。志往謂踟蹰。行止謂愛
之而不往見也。意云。𨜡國之人㓨時。若不以道化國
君夫人無女德。故託喻貞之女有賢有色。又能遺我
古之彤管之法。進退可則。以興夫人無德焉。言彤徒紅
管赤管也。取其以赤心正人也。占者后夫人必有

女史。彤管之法。后妃群妾。以禮御于君。女史書日月。
當御以銀鐶進之。著于右手。既御著于右手。事無大
小。記巳成法。


言侏有你侏儒者。短人也。無莊好等義也。紀國云。牛
則高下應量觀。人者謂之姝好也。


言相好圓等者。意顯先由本智證入一切法性。巳後
方獲得如來相好。為人天敬愛也。


言五有大筋力者。紀國云。牛則大車而現力。悲則荷
重擔而皇功。


言一遍馳無者。疏解也。謂法身廓周法界。此皆證時。
與法身合。亦遍周法界。如日光與虗空。合無不盡也。


言二涉險者。此後得智妙用也。


言三逢怨等者。此是根本智也。猶如牛與大虫鬪。虫
是牛怨。世尊無漏智。將二障為怨也。


言六行步平正等者。牟云。雙證二理。為正。怨親不二。
名平也。章敬云。二理雙證。且約正智而論。平正即證
[024-0688c]
法也。導生後智。怨親不二。


言七其疾如者。有二能。根本智一剎那遍緣法界理。
引生後智。大悲所擊。即能內圓眾德。外化眾生。無遲
滯故。名疾如風也。意云。初地菩薩能動百佛世界。證
百法明門。智力周遍。名疾也。


言性雖捷等者。問若言行步平正。如何言其疾如風。
急行無好步。何言平正。答疏言性雖等。如善論義。言
詞容雅。義理雷振風行也。問上來顯牛相。未審作何
毛色。答駕以白牛。問莫瘦弱否。答膚色充潔。問疥癆
否。答形體姝好。問莫無氣力。似白侍郎牛肥蹄。老牛
行欲倒否。答有大筋力。問莫跛脚否。答行步平正。問
莫癡騃錐㓨不動。答其疾如風也。


言此上七德者。後得智因根本智有。亦得名根本智
上用也。


經言又多衛之者。喻上說。白牛四邊。多有僕從。法
中論事上說。即八部天龍等。法中論。即疏言以二智
為先也。


言煩惱利生等者。問神通是利生之法。任許言僕從。
煩惱如何亦是利生之法耶。答僕從者奴婢也。如愛
語羅睺。怜好怜婢。叱呵稠達嗔奴婢等。若四十四心
成等正覺。斷却煩惱。六神及煩惱。是僕從攝。若六
度四攝七覺等。即非僕從。但是隨智而起。如世間從
車人中。亦有奴婢。亦有小男女。六度萬行如小男女。
是好人。非是煩惱。財餘煩惱。是是家生奴。神通樂事。
[024-0689a]
奴身是奴人。問依他起行現起之時。必從種起。果位
既無惑種。如何能起現行。難十地位中有惑種。菩
薩怨或化眾生。果位貪嗔種。巳無貪等眾生以何化。
答若據實起可前難。今論化現。何必種生。如化身中
所有功德。皆是化現。尚非實智。而況煩惱。竝曰萬德。
化相身中起尚非記。彼種能生。何況漏種久巳無。現
有何須從種起。


言前解為正者。即前索車出體中。巳破取涅槃為車
體也。


經言是大長者諸藏者。問長者家中寶物裝束一
乘兩乘車即得辦。長者諸子更有若十二十或至三
十。爭辦得三十乘牛車。莫寶物裝束不足否。答經言。
是大長者等。


言有為無為等者。有為藏能含有為萬德。無為藏即
清淨法界。能含彼無為萬德。有為藏即第八能含藏
一切也。此解當體能含容多法藏。


言或二藏三藏者。取能詮教名藏。聲聞藏菩薩藏名
二。經律論三名三也。若取三乘教法為能藏。所詮理
為所藏。即取所詮理體中牛車。以給諸子。唯取三中
菩薩藏下所含理。道理理也。理智雖通皆是所詮。今
唯取智以賜諸子故。


言今取所者。問為取能藏。為取所藏。以給諸子。答疏
言今取所等。


言假想念者。而作是念。是假想念也。如來任運不假
[024-0689b]
起念。有無減故。言假想也。


經言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此不應與小。若以
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乘則墮慳貪也。又貧人食是
輪王毒也。


言說二種智者。二乘有漏種智名下劣。上解不應與
小也。


言由有種性者。皆應與大也。或二萬佛時。十六王子
時。我先教發大心也。三子總與牛車。名等心也。


言各自修智者。意談彼三乘之人。迴心巳後。各各能
修大乘因智也。


言隨根而授者。說下根亦與大乘車也。非言受於自
乘之車也。


言昏迷未冠稱者。冠稱二字。皆去聲呼也。禮云。男子
年二十方行冠禮。即束髮加冠於首也。


經言所以者何以我者。問長者言我有如是七寶大
車其數無量。一一諸子各與大車。因何得遍耶。答經
言以我此物等。喻上說親與非親。舉國之人盡與大
車。猶尚用寶物不盡。何況長者親兒。法中論不簡有
性無性定性不定性等。與大乘種智之車。論不簡有
性無性定性不定性等。與大乘種智之車。猶自不竭。
況三乘諸子耶。


經言是時諸子各所望者。本來出宅擬取羊鹿車。
誰知今日得大牛車。得未曾得。有亦未曾有。本來客
作。只億百錢五十。誰知無量珍寶不求自得。索水得
[024-0689c]
酒。打兔得[狂-王+犁]。出語有中當覓鹽并得醬。不是我本來
承望之事。名非本來所望也。


言即是前卷等者。問如何是釋疑耶。答此問經意。與
前卷經中方便品破四疑處意一種。昔日說三今說
三。世尊不成妄語人。昔日說三今說一。如何不成妄
語人。答四十年前言陳之中說有三。意許之中唯與
一。言言陳之心是假心。假心不得乘。如來不成妄語
人。意許之心是實心。實心許與一得其一。如來不成
妄語人。問長者宅內唱三車。出門唯得大牛車。唱三
得三車。長者不成妄語人。唱三唯得一。如何不成妄
語人。答長者言陳之中唱三車。意許之中唯與一。言
陳之心是假心。假心不得三。長者不成妄語。意許之
心是實心。實心許與一。許一得其一。長者不成妄語
人亦同。初周破四疑處云。第一佛於何時出。先權後
實說。經云。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
惱眾生見命下。第二云何知是增上慢。經云。舍利弗。
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
來。第三云何堪說法。經云。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
以者何。佛滅度後云云。第四云何不成妄語人。經云。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
虗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一三權實。是正明故。第二
周熏為解釋。


言此即初者。此間經問云。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長
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虗妄否。宅中許與諸子
[024-0690a]
三車。門外得三車。長者不成妄語。宅中唱三車。門外
得車不與羊鹿。賀同上大牛車。長者莫成妄語否。


言下答有二等者。答意有兩重。兩重中各二。先設後
正。前則未出宅。尚非妄語。況正出巳。寧是妄言。後設
不與小。非妄語。況正與大涅槃。是妄言所猒所忻。成
其兩意。


經言舍利弗言不也虗妄者。第一重標也。路云。既
在火宅。現為火燒。如何復言。如於火宅全其軀命等。
答火有二種。一實火。二似火。人天雖有似火所燒。巳
出三惡道中實火燒。故一處配。非也。各自別配。是也。
伏煩惱故。名免火難。不墮三塗惡趣。生在人天中。名
全軀命。


言凡夫離欲等者。一則全界煩惱名欲。二貪欲名欲。
伏却欲界九品修惑。煩惱因火既無。名免火難。又世
尊交持五戒。如冷水洒面。名免火難。


言離三惡趣者。若入地獄。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名不
全軀命。未免人天。如於火宅之內。生人天二趣。名火
宅之中得全軀命也。


言未免人者。意言長者但令諸子免難。全身縱在火
宅之中。尚非虗妄。何況出宅而更與車。未免人天者。
是法。如於火宅全其軀命者。是喻。法如於喻。言如火
宅也。問何者即是軀命。答若入三途。破重苦逼。善心
不續。如同失命。且在人天。善心不絕。如在宅中而全
身命也。
[024-0690b]


經言何以故拔濟者。何以故徵也。何以得全軀命。
非為虗妄。便為巳得玩好之具。答意道向火宅之中。
得人天身。名得全軀命。人之所重。莫至於身。今日得
人天中身。便巳得玩好之具。況後方便於彼火宅。而
拔濟之。又交上牛車。豈成虗妄耶。


經言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虗妄者。標也。意道乃
至羊車鹿車總不與。亦不成虗妄。況不與羊車鹿車。
得牛車豈成虗妄耶。問何以宅內許與羊鹿。門外不
與不成虗妄耶。答經言。先作是意。我本來宅中許與
之心。若是實心。門外不得車。可成虗妄咎。我宅中先
心是假心。假心得假車。不成虗妄咎。本來宅內意中
只與牛車。不與羊鹿。門外不得羊鹿。不違先心。故非
虗妄。問何以故先意但許牛車。不與羊鹿。答我以方
便。令子得出。虗唱誘引。名為方便。意令出宅。以是因
緣無虗妄也。


言印可也者。世尊見舍利弗前來問答。有方便有道
理。所以印可。善哉善哉者。大好之詞也。


言此文有二者。即是當唱中含處所家主也。處以者。
前喻云。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法中論。三千大千是一
化佛境。此唯說器世間。合云。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
切世間父。世間父中兼帶得有情。有情亦是世間義。
所以說有情世間也。又有云。父之字必對有情世間
稱父。不可對非情言父。所以處所之中兼說有情世
間也。問如何將有情合前佛處所耶。答疏言無垢稱
[024-0690c]
等。交眾生持戒布施等名嚴淨佛土。又人為邦本者。
人為邦國之本。本若窂固。則邦寧也。


言父者生育者。初喻云。有火長者之父。兩字合也。世
間父能生養男女。佛為出世之父。生長善根。能斷紹
佛出世父經也。


言第三合資產者。前喻中。第三老少。第四資產。今合
說之中其文不次第。三先合資產。後第四方合老少。
就資產中。本喻父。先喻財富。後喻多田。今合中。先合
多田。後合多財。前喻云多有田宅。此合中唯合多田。
不合多宅也。


言斷田者。由斷貪嗔癡等煩惱得法身。名斷田。顯得
報身。名智田。喻上說。如世間田地。不除荒穢。不能生
長苗稼。何名好田。法中論。由斷煩惱染法。無為斷田
之內。長得塵沙無為功德。故名田也。經云於諸等。斷
田以真如為體。能與無為無漏塵沙功德為依。名田。
智田以四智菩提為體。能長有為無漏塵沙萬德。名
田也。疏云。准理合有三田。疏略無恩田。牟云。經自釋
文。豈成疏略也。問智向上有生長義。可名田。斷田是
無為。無生長義。何名為田。答因斷煩惱。顯此無為萬
德名田也。如苗稼等。因地有故。


言由分別我愛等者。即我見我愛及資生愛為體。恐
我斷絕。而起怖畏。名不活畏。遂於世間家。生五行資
具。付上起愛。菩提了知諸法本來是空。厭患此身。如
癰如瘡。所以無不活畏。
[024-0691a]


言行不饒者。行不饒益。是因。怕惡名是果。煞父害母。
巳不饒益行。是因。恐惡名起。名果。希望世間錢財利
養。名希望也。菩薩不貪著世間名利供給所須。豈復
希望他所供養等。故無惡名畏。即取欲希望為性。據
實亦以貪為體。


言由有我見失等者。恐我斷滅。而起畏也。問何名失
壞想。答不病即憂病。病即憂死。以病失壞想。失壞想
為因。起得死畏。我見為體。菩薩人視生死平等也。


言不遇諸佛等者。但知觀因。因惡果亦惡也。惡業為
趣因。惡道果為趣體。於當來惡道。而起怖畏也。菩薩
人念言。我若死巳。所生必見諸佛菩薩。故無惡道畏。
此以癡為體。


言見巳勝劣等者。目見巳身證解淺劣。於他勝人而
起怖畏。相國云。亦以癡為體。菩薩人發心無與等。何
況有勝無性眾畏。牟云。此五怖初地即無。佛位盡來
巳久。上解於諸怖畏一句經巳了。


言衰惱等者。解經衰惱憂患苦。


言無明暗故者。集諦也。


言惑業者。問一切煩惱皆招集諦。何偏說無明。答疏
言惑業本故。


言此是苦因等者。由無明迷過去。由暗故迷未來。由
蔽故迷現在。


言或迷三寶者。由無明故迷佛寶。由暗故迷法寶。由
蔽故迷僧寶。
[024-0691b]


言由證理等者。無為理體是所斷處。名田。


言無餘者。斷惑障盡也。


言成就知見者。合智田也。


經言力無所畏蜜者。五句經文。合前財富無量一
句也。於中大神力一句。或合前財富無量。或合前僮
僕不定故。無垢稱煩惱為僮僕。此經中有大神力。不
合僮僕。若依此經神通。是智慧向上作用。駈䇿隨心。
約義而論。有大神力。合僮僕也。前喻中財富無量七
聖財。此加無所畏及智慧力。即第六度。路云。具足之
言。通此一唱。經文向上總有也。方便者。即第七方便
波羅蜜。牟云。方便之言。亦含經中有大神通。外化內
德二力作用。亦是方便故上消經了


言內德智等者。即根本智慧內體第六度收。善巧方
便即智慧用。後智第十度收。到彼岸即智慧性也。


言故因說之者。金云。因謂因由。因說智慧。駈䇿神通。
故以神通。合於僮僕駈䇿義也。


言第四合其年等者。合老少中。喻中。先喻老少。後喻
資產。今合中。先合資產。後合老少。


經言大慈大悲善事者。合前喻中其年衰邁。一往
看經文解老。則含奄然三句經文。皆是老意也。


言愍念等者。衰朽之人。將死不久。預為悲念。


言所作無者。老人多心懃力而作。將死之人畏無常
至。強強為之。或藏年等。非是筋力而不怖也。


言凡作皆審者。後生所作。多不思量。不懼得失。不慮
[024-0691c]
前後。多行非法。老人每事多皆恩量。


言恒求善者。老人之相。多作善事也。法中論。化身如
來久巳成道。名衰。將般涅槃。名邁。化多只為所依。一
切眾生。法身如來。常與自他二利而為所依。未曾蹔
捨。名常無懈惓。報身如來即摩訶般若。恒照法身。名
常求善事也。


言此中即說等者。大慈大悲配恩德。常無懈惓配斷
德。恒求善事配智德。


言如次配前者。可親附恩德。可耆敬斷德。可稟承知
也。同與上家主老少并資產中三義何別。答前喻尅
體故別開。今授性不相離故合說。


言自他雙益者。二利也。三身中化身利他。餘二身自
利也。表久修因。自利也。智德滿故。利他也。


經言利益一切火宅者。既言一切。便是多義。則合
喻中。多有田宅。眾生數多。故言多有也。朽故火宅者。
合前其家廣大宅相也。遍三界故稱大。望一人說。名
有一大宅也。


言亦合多宅者。即前資產中。此之宅相。即前其家廣
大也。


言亦有解云等者。前科文中。不合戶牗。今准此道理。
亦合前喻中唯有一門。今此經中。利益兩字。合戶牗
也。


言一為度眾生多者。本喻云。多諸人眾一百至止
住其中。前喻約五趣種子說。五百約此現在苦果身
[024-0692a]
說。


言二生老苦惱二句者。合前喻堂閣朽故。至傾危
也。


言生老病苦者。合四薀中一一薀上有無常及苦。
死之一字正合無常也。憂悲苦惱正合苦字也。前喻
中堂閣朽故墻壁至傾危配四薀。約能依合說。今此
合中言生老病死。約能壞法配也。四薀之中一一薀
上皆有剎那生住異滅。遂令宅宇危朽。問何不兼宅
識亦說無常。唯說四薀耶。答宅識是所依。四薀是能
依。但說四薀無常識住。四薀之中兼說識薀無常了
也。今疏第一解。生老病死合四薀向上生住異滅。生
住異滅。是細四相。生老病死是麤四相。今於細四相
向上安立麤生者。病死名字著說。為令生猒。其實只
是生住異滅上申正丁破古。古人解。本喻中堂閣朽故。頭老
相。墻璧隤落者。皮相。柱根腐敗者。骨老相。樑棟危者。
觔老相。上疏主破云。此則不遍三界失。唯在欲界人
趣等中。上二界及六欲天中無此事故。古人云。說爾
不遍何失。答何故能燒之火三界俱喻。及說宅壞。唯
在欲界人趣等中耶。六欲天中尚無此事。


言若次第配等者。破轉救也。古人云。堂閣朽故喻生
苦。墻壁隤落喻老苦。柱根腐敗喻病苦。梁棟傾危喻
死苦。疏主破若次第等。若堂閣向上次第。唯配生苦。
色薀向上便闕老病死苦三義。墻壁隤落配老苦。想
薀向上只有老苦。病苦生苦死苦便無也。柱根腐敗
[024-0692b]
配病苦。行薀向上只有病苦。餘三生老死便闕。梁棟
傾危配死苦。受薀向上只有死苦。餘生老病三苦皆
闕。疏言若次第等破也。疏主今以欲界生老病死名
字。喻彼三界生住異滅四相遷流。舉此麤重苦相。顯
令生猒。為顯上二界亦有如是苦也。


言或宅壞等者。疏主第二解。與初解別。初解將生老
病死。寄向四相向上說。今第二解准經生住異滅。是
宅壞體。生老病死是宅壞中過失。


言宅壞者。生依此法。先非有滅。表此法後是無異。表
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有蹔有用。故名宅壞也。依彼
細四相向上有麤生老病死至失。古人問疏主云。我
將生老病死次第。配四句經文。疏主便難云。不遍三
界失。疏主斷四句經文中堂閣朽故。配色薀。色薀無
色界四薀成身。無色薀。如何將堂朽故為踰耶。若有
色之處喻色薀。無常無色之處。將餘句經文。喻餘三
薀。無常亦不妨也。


言據實宅者。結初解也。生住異滅細四相遍三界五
薀。生老病死麤四相即不遍。今將生老病死。寄向生
住異滅向上說。謂令眾生生猒怖故。


言如前說者。即是將四句經文。配四薀也。


言今以欲界等者。結前第二解。生住異滅是宅壞體。
經文何故不說生住異滅。說生老病死耶。答疏言今
以欲等。意令眾生生猒怖求出火宅也。


言不爾等者。重成前義。煩惱能燒之火。即通三界。其
[024-0692c]
宅宇危朽。唯在欲界。人趣等中此有三。一半欲界。交
諸鬼神等揚聲大叫等。三車色界交惡獸毒虫藏等。
二半無色界交蜈蚣蚰蜒等。


言未發心者。本喻中言三十子。約未發心前。有三乘
根性。合中約發心巳後。但有身中有一乘種性。究竟
成佛說也。何以經言教化令得何等。


言悲事中等者。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
隱得出。此明自出也。此中不合。唯合諸子。而諸子於
火宅內。


言後著樂等者。而諸子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
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巳。心不猒患。無求出
意。


言初明欲界等者。合苦相也。七苦者。一生。二老。三病。
四老死。五求不得苦。即經言。亦以五欲財故。受種種
苦。至若生天上。及人間貧窮困苦。此上經文第五求
不得苦也。經言愛別離苦。為第六苦。經言怨憎會苦。
為第七苦。


言後如是等者。經言。如是等種種諸苦。即是略攝一
切五取薀苦。為第八苦。即行苦也。


言略攝一切等者。前明欲界七苦。此文通明上界第
八五取薀中八苦皆盡。名一切薀。論分假五取薀苦。
名略攝。下疏云。如是總攝八苦盡矣。問三苦相攝如
何。答疏云。生等四苦。及怨憎會苦。是苦苦所攝。求不
得愛別離。是壞苦所攝。如是等種種諸苦等。即結七
[024-0693a]
苦苦。兼攝第八五盛薀苦。即行苦所攝。若三界配三
苦者。欲界具三苦。色界具二苦。除苦苦。無色界唯有
行苦。若總而言之。行苦通三界。壞苦通二界。除無色。
苦苦唯欲界有也。若論八苦。欲界具有。謂對上界有
一个五盛陰苦。故言七苦。且如上界。生即頓生。滅即
頓滅。故無生苦。既無嫉妬。亦無怨憎會苦。無妻子等
境。無愛別離。既衣食自然。亦無求不得苦。上界五薀
剎那無常無老病死苦。今言欲界具八苦者。唯顯南
洲及東西二洲而論也。欲界六天具三苦。謂愛別離
怨憎會苦及行苦。色界三苦。相望三禪巳下。有行苦
壞苦。若第四禪巳上至無色界。唯有行苦。若依三受
立三苦者。一依苦受立苦苦。依樂受立壞苦。依捨受
立行苦。疏言。色無色皆具第八略攝一切五取薀苦。
相國言。變易分段五薀皆是苦。名為一切也。簡無漏
五薀體非是苦。名為略也。牟云。若取變易五薀。理怨
大寬。此文合上見苦。非生當見苦時。子在分段宅故。
准經三乘宅體。分段宅收也。但論分段。攝取五薀苦
故。故名略攝也。又欲界七苦通明上界。第八苦攝八
苦盡。皆名略攝一切苦也。


言前喻中等者。喻云。長者見大火從四面起。即煩惱
因也。問此言前喻為指悲生。為指悲事。若指悲生。此
處不合。若指悲事。云何疏言。見因火巳驚心等。乃屬
悲生。答前喻今念。並是總指大科。不約子科。故作是
釋。今為不爾。眾生之言。通惑業苦。且說惑也。故不相
[024-0693b]
違。


言此合中見苦果影發等者。意言前喻中所悲事。
不分出苦相及著樂。至此合中。即分為二。前雖不明。
今合偏顯。互影彰也。合中言果。即生老病死。即苦果
也。前見煩惱火。即是苦因。後見生老病死。是苦果也。


言生苦等者。化度云。生有五種。一下一種生。謂初一
七日在胎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兩盈中間。如處穢
坑。受雜穢苦。二轉易生。從二七日至七七日。五皰開
張。迫裂身體。受轉易故苦。三增長生。從八七日至十
月滿巳來。食噉不淨。受嚴穢苦。母食受寒凍苦。母食
熱受熱惱苦。母若飢時。受倒懸苦。母若飽食時。受壓
迮苦。受如是種種漸漸增長。四出胎生。謂一剎那出
母時。十月滿足。正趣產門。如兩山間。胎衣破裂。受迫
迮苦。五受用。初出胎時。孩子肉軟。猶如新瘡。墮在草
上。或以手捉。或以水澆。或以刀割。齊或衣褁身。猶如
鋸解。苦不可受。


言癈忘等者。若在中有。若在母胎。皆憶得前生事業。
由如老時憶得小年時事。若出胎巳被眾苦逼身。忘
失前生一切事業。


言老苦等者。少年雙眉若𦘕。頰類桃華。及至老年雙
眉轉入要間桃華移助眼裏。亦具五相。一念念老。謂
從生後剎那剎那前即少。後念即老。二時分老。謂六
十巳上萬事皆息。三衰變老。從七十巳氣力衰微變。
四諸根老。謂八十巳上諸根皆老。若老相入頭。即髮
[024-0693c]
白面皺。若老相入眼。即兩眼不明。若老相入耳。即耳
不聞音聲。若老相入鼻。即喘息不通。若老相入口。即
美食無味。若老相入齒。即牙齒缺落。若老相入手。兩
手戰調。若老相入心。即忘前失後。若老相入頰。頰骨
垂舒。若老相入身。身形傴曲。若老相入皮。即皮膚緩
皺。若老相入脚。即行步不前。若老相入四支。即萬事
皆癈。床上坐臥要須人扶。出入往來須憑机杖。五真
實老。謂百歲一切諸根都無受用。名真實老。書云。七
十巳上以衣煖之。八十巳上以火煖之。九十巳上以
人煖之。百年巳上種種煖之。亦無煖矣。


言時分變異者。論云。諸衰變位皆名老死也。


言諸根熟者。熟謂老熟。昧謂暗昧。


言彌篤者彌由甚也。篤由厚也。老人之相。於五塵境
上。甚加戀著。貪利深厚。故言彌篤也。不能遊履追求。
人事皆息。名老苦也。


言如人壯美者。生相也。王妃竊愛者。老相也。遣信私
通者。病相也。王使捉獲者。死相也。壯美者。是年少端
正丈夫。竊愛者。竊私者竊。王妃見此丈夫端正。竊生
愛念。遣信私通。使人傳語。王使捉獲。挑其眼目。截其
耳鼻。刖其手足。形容頓改者。為人惡賤也。牟云。王妃
喻病緣。竊愛況不相捨。病與色身。終必有之。故云不
相捨。遣信喻四相。王即病魔。


言死苦等者。無常經云。兩目俱翻上。死刀隨菓下。


言捫者。即是摸。摸空之義也。
[024-0694a]


言涅槃經等者。辨云。經以十十相。明其死苦。延法師
云。死者一報終盡也。


言於險難者。死是害身之所。死支起時。無通生路也。


言無有資者。無法以自資。可以起度也。


言去處等者。生死無窮。一死長往。


言而無伴侶者。魂靈獨自。無人相從也。


言晝夜際者。運運趣死。名曰無常。未測遠近。隨業
漂流。修無際也。


言深邃黑暗者。死是滅相。一入死分。惛沉難出。名深
邃也。諸根滅。六識無用。名黑暗也。


言無有燈明者。死巳多入三塗大黑暗處。名無有燈
明也。


言入無門戶者。死入身內。不因門戶也。


言而無所處者。不從外來。死不離身。即身便死。名無
處所也。


言雖無痛處者。臨欲終時。雖有五根。無所覺知。名無
痛也。


言不可療者。必死之病。世醫拱手也。


言往無遮止者。向之難裁。名往無遮止。又復入地獄
時無遮止。


言到不得脫者。無法能抑。時至必遷。名不得脫。


言無所破壞者。此人身死。別無福報。名無破壞也。


言見者愁者。愁者人皆憂怖也。


言偃仰等者。若活人即竪頭行。一切死人皆橫尸在
[024-0694b]
地。偃者臥也。


言哽咽者。哽即喉中作聲。咽即氣咽也。


言披髮等者。此西國死法。皆如此也。神智云。若此國
死法。男踴女躃。


言禽獸等者。飛曰禽。走曰獸。大曰螻。小曰蟻。


言唯餘灰等者。若將火焚。即成灰。若螻蟻食。即成糞
上明老病死詮句了


言憂悲者。舊云憂悲。新云愁歎也。


言五根相對者。即根對於境也。而得生憂苦故。如死
別離時。生者與將死。皆得起故。五根對是身。以苦對
樂。意根是心。以憂對喜身。不悅名苦。即此悅名樂。心
不悅名憂。即此悅名喜也上四相交終了


經言亦以五欲財利貧窮困苦者。是第五求不得
苦收。


言五家者。水。火。王。賊。惡子弟也。


經言又以貪著等者。第三慳貪燒逼也。


言巳得之財等。貪即貪於巳得財物。求即求於未得
財物。二皆有苦。巳得入巳者。被五家侵奪故生苦。未
得入巳者。求不得故生故生苦。或於財上追求受種
種辛苦。遺教經云。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由以為樂。不
知足人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也。


言金剛般若論等者。校量世間錢財。能生煩惱。設將
布施。不如持經一四句偈。為他人說。由有財故。生起
煩惱。即是有漏心中今生布施。第二生感得富貴果
[024-0694c]
報。食肉煞生。造諸惡業。第三生中墮大地獄也。所以
今生布施。是第三生怨。即日施財所起煩惱。如世界
之有微塵。今因持經。減却微塵數之煩惱故。施財福
少。持經福多也。


言五趣輪迴者。經云。後受地獄至鬼之苦者。或由貪
著錢物慳。故墮餓鬼趣。或由追求錢物。抵債不還。墮
畜生道。或由追求財物。害他生命。墮地獄道。


言貧窮困等者。即瑜伽論第四說。諸天無疾病。亦無
衰老飲食等匱乏之苦故。唯人間也。求不得苦。五趣
皆有也。涅槃經云。求有二。一者。志求善法。二者。求離
不善法未得。故有苦也。惡法未離。故有苦也。對法云
求不得。因何有苦。答所希不果。故生苦。章敬云。准此
經論。通論諸天。求無五衰。亦不可得。故有求不得苦
也。對法云。愛別離。因何有。答所愛之物及五薀身破
壞離散。亦有二種。一者。人中五薀壞。二者。天中五薀
壞。如是人天所愛五薀。分別校計有無量種。是名愛
別離苦。問何名愛別離怨憎會苦。答所不愛境。而共
取集。多在人天也。強力天子入宮。名怨憎會。諸天捨
離。即愛別離也。問何故偏說人天二趣。答人天境界
殊妙。多有愛別離怨憎會。所以偏說上明欲七苦了


經言如是等種種諸苦者。二解。一云。如是等種種諸
苦者等。取上二界苦。即行苦也。更不別說上二界苦。
只此如是等種種諸苦。便是解上二界苦。二云。如是
等種種諸苦者。結前欲界苦也。以經文勢似結也。雖
[024-0695a]
然結於七苦。第八五取薀苦亦在其中。其七苦各據
行相增處。立七苦名。其第八苦遍在七苦之中。七苦
之中但有遷流造作。即是第八苦也。離七外無別自
性。即依前七別義。以立別義。即遷流義。及前七攝不
盡。皆在第八收也。


言上來欲界具有等者。且初三現在苦者。即四相交
侵。五欲乖競。三性貪燒逼也。後一即後世苦。即諸趣
輪迴即是七苦也。


言色界唯有等者。問何名壞苦。章敬云。此中樂受及
順樂受法。於變壞位。能生愛惱故。此變壞是壞苦惱
也。樂受無時變壞。名共有樂受故。能生壞苦。有捨受
故。名行苦也。


言入變壞心等者。問何名變壞心。答憂惱心名變壞
心。問上二界無憂惱。如何名變壞。答從無煩惱心。名
變壞心。問凡言變壞者。變於樂受而入捨受。名為變
壞。今第三禪唯有樂受。四禪唯捨受。如何得有壞苦
相耶。答但言色界而有壞苦。非要地地皆悉有之。二
云。三四靜慮樂捨相總遍。今言第三有樂。第四有捨
者。據增說言。合著樂者。本喻中唯有悲等事文。今合
中開出苦相著樂也。


經云眾生沒在不以為患。合前本喻而諸子等。於
火宅內。樂著嬉戲等。正是著樂行相。


言不以比智覺者。解經中不覺字。不以第六識。將諸
人死。比況自身。名不覺也。
[024-0695b]


言不以現智知者。解經不字。但沒在苦中。受諸苦惱。
唯恐後人不活。名不知也。


言不驚其果。苦諦不怖其因。集諦不總猒苦。不求滅
諦。不求解脫。不行道諦。


言由此馳流等者。即解經中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
走等。東喻善趣。西喻惡趣。牟云。經言眾生沒在其中
至不怖。六句經文合前喻中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
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此中經云。亦不生猒。不
求解脫。合前喻中心不猒患無求出意。此間經云。於
此三界火宅至患四句經文。本喻中無也。唯此合文
本喻中無也。唯此合文中開出也。又此四句經文與
無希取大之化喻文同。彼處經文科為二。初不希信
者。父雖怜慜善言誘諭。而諸子等不肯信受。復不驚
猒。經言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大。何
者是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巳。且此兩文
於此間。見苦悲生。合者由有二意。一即是翻譯家錯。
即合將此經文。向無希取大之化喻文。合中一處譯
出。二者。所悲事中著樂。亦即彼無希取大之化時。時
節三界之凡事體。既同寄於此說也。


言譬愚頑者。疏主斷也。此喻三界眾生云云


言初合初喻者。合果化也。前喻云。舍利弗。是長者作
是思惟。此合云。舍利弗。佛見此巳。便作是念。前喻云
長者。此合言佛。前云思惟。合云便作是念。前喻云我
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机案。從舍出之。舍合云與
[024-0695c]
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前是喻。此法說也。合
中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正合身有力。机案頓拔。獨
覺中子出苦也。合其遊戲者。合前手有力。衣裓頓拔。
聲聞少子出眾苦耶。


言且以佛果智慧等者。牟云。准喻中初思頓授通慧
之體。後思二萬妙用。頓拔二乘。今合後意也。


言念大乘因化等。前喻有三。一念初不能依大教行。
經言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二若起誹
謗沉縈惡道。經云。諸子幼稚等。三念示眾苦。密說大
乘。經言我當為說怖畏之事等。今此合云。舍利弗。如來復
作是念至得度。此上文唯合喻中第一段。是舍唯有
一門。而復狹小。望佛本意。本來擬受與眾生神通智
慧體。不交眾生行行。便擬交成佛去。既受與體不得。
今與說大乘佛果通慧功德。令交行因取果。即同前
若但讚佛是也。今捨方便。直說一乘法。交行因取果
去。長子能出中少不能。即經言。眾生不能以是得度。
此唱亦合第三念示眾苦密說大乘。本喻云。我當為
說怖畏之事。此舍巳燒。宜時至燒害此。問令前密說
大乘。有二功能。一能取佛果。二能交出苦。意從行行。
牟云。此但是念由來密說。後十六王子二萬佛時正
告。故名密說。若爾彼時顯說。何名為密說。答如來雖
知彼聞大乘教。不肯依行。退流生死。為今靈山證實
之因。而強為說。彼不知意。名之為密。


言合無希取大之化者。本喻云。分二。初不希信。經云。
[024-0696a]
父雖怜慜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喜戲。
不肯信受。二不驚猒。經云。不驚不畏。了無出心至視
父而巳。此唯合不希信經文。不合不驚猒也。


言初喻者。經言。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乃
至各與珍寶大車也。如來作念。我將神通智慧。頓受
頓拔既不得。我更將神通智慧向上利眾生作用。與
說三乘法。令依教悟理。出生死去。前來捨却方便。此
間却著方便。方便是通慧向上作用。先與說功用陶
練。後與大牛車。


言顯佛為緣等者。問三乘人各自修因。何名與車。答
疏言顯為緣等。佛勸方能修行。亦名佛與。即同下
文。而諸小王不順其命也。王遣兵眾。即佛勸眾生
也。


言攝智及通者。即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也。


言知欲如何知者。即後如何也。既果化不可得。知復
如何但令各因至果。意說世間良醫善能治病。但可
應病與藥。令得服行。豈得自以力手割他腹中之病。
而不與藥。如來今者亦復如是。但可應三乘諸子。為
說三乘法。豈得以智慧神通。頓除眾生身中煩惱之
病。而不為說三乘法也。由此故知頓授机案與獨覺。
頓授衣裓與聲聞。令其二子。更不行因。直出火宅。取
佛果不可得也。


言合正說三乘者。本喻有二。初知根。經云。父知諸子
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等。後正告。正告有總
[024-0696b]
三總。一告令取。經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
等。二別示三車。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等。三正勸
出與。經云。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今此合。即疏言
有四。是也。章敬云。合中四段。第四讚乘勝德。合前總
告令取。第二勸取三乘。合前第二別示三車。第三引
巳為證。合前正勸出與。第一勸猒三界。本喻中無也。


言三界火宅內體者。即解經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
宅。即是勸離內五薀異熟果體也。經言。世界不窂固
等。又言。三界無安等。


言故此麤弊者。解經言勿貪麤弊至也者。五塵外境
也。章敬云。內外二體。即是苦諦。若貪著生愛等。即是
集諦。有漏因果二諦倫矣。


言雖有妙果等者。則當來成佛之身。金剛妙體。意通
汝貪內苦身。何如內金剛身。既貪外五塵。何如忻
淨土之中五境眾相。淨土之中只合言五薀。若言塵
字。疏錯也。


言而未明說者。勸猒三界。四十年來為聲聞說火宅。
亦合為化說。火宅門外有淨土妙果令忻。今唯說猒
三界。不說忻淨土。是未分明說也。


言引巳為證者。合前第三正勸出與本喻。經云。汝等
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合云我今
為汝等。


言我為汝保者。我獨與汝作保也。


言生死聖訶等者。解經皆是聖所稱歎也。
[024-0696c]


言生死繫等者。淨云凡夫為三界惑業所繫。初果人
為欲界七生惑業所繫。二果為二生惑業所繫。阿那
含人為上二界一生惑業所繫。有學之人皆是少免
繫。未得自在。三乘羅漢具免諸繫。故名自在也。


言有漏之法勝者。意言人天於有漏中勝也。問何不
於三塗建立求耶。答惡趣境乖。故不求也。


言三乘不然者。謂不同凡夫取著而求也。


言無過失等者。問若言三乘非所求者。如何得有求
三菩提之薩埵。故此疏言。無過失等。意言非謂無真
而即不求也。顯無彼貪欲等求也。若爾。如所知障為
緣。執佛可求。眾生可愛。即是法貪。無明習地等。何名
無過失。答今約所求之法。是無至失也。由此能求。亦
名無過。故不同彼也。


言更無增減者。三種欲生攝欲求盡。名無增減也。


言現住欲塵等者。謂下之四天欲增先有色類巳定。
於此住欲塵境上。生貪求故。因妙境起。今取何貪。何
貪即塵生。謂眾生為在欲塵中之眾生也。


言現住者。簡異上天。隨逐緣化起。意言此等四大所
有外異。皆是先有現在之境也。問三途之境亦是現
住。何不建立求名。答三塗境乖。不立故也。


言自變者。謂第五欲天所有境自變為之。於此自變。
欲塵境上生貪求故。名自變也。


言他變欲塵者。謂第六欲天所有欲境。皆他變起。最
是希奇。於境上生貪求。故名他變。他變中亦有自變。
[024-0697a]
然以他變。希奇以勝故。故用標名。六十四云。欲求有
五。一攝受求。二受用求。三喜樂求。四解了求。五聲名
求。


言離生喜樂者。離謂猒離。遠離生謂生澁。亦如生食。
欲界煩惱二性間雜。為至增故。由如於生初禪。離此
名離生喜樂者。為得當地定故。以此為依。輕安定水
滋潤其身。名為灌灑。輕安相應意識俱受。體雖是一。
適悅身心。分喜樂二。


言二定生者。定即當地之定。彼喜樂受依定生。不同
於初從所離說也。


言三以離喜者。謂第二禪離第二定喜。得第三定樂。
離謂猒離。由見二禪喜。相遇增故。故猒離之。所得之
樂上下地無。初離喜故。從勝標名。意說離喜而有樂。
以樂灌灑其身。理實此樂亦因定生。今從所離而標
名。有求亦五。一法爾求。如劫末時任運離欲。而得生
上。二忻樂求。作意心生上界。三愚癡求。不了上界。是
無常故。四猒患求。猒下故。五思擇求。思擇力離下染
故。第三無貪為體。第五慧為體。所緣別故。


言邪梵行求者。亦有五。一唯求求。唯起涅槃心。不修
於梵行。唯以求心為求。二趣向求趣。得涅槃。兼修梵
行。三現得求。求現涅槃而修梵行。四後得求。求後菩
提而修行。五思擇求。求當得法。種種思擇。而修梵行
也。


言雖有梵行求者。問佛令修行。何言非求。答疏言雖
[024-0697b]
有等。意言今求三乘之求。是正梵行求。非如外道持
戒苦行等求。四空為涅槃。是邪梵行求。非正求也。


言正乘乘巳等者。謂入見道。見道中所有功德。名為
正乘。前加行中所有功德。即名乘巳。若入修道。修道
中功德名正乘。前見道名乘巳。無學相望亦爾。相國
云。三乘若自得正乘巳。更修諸法。助此乘體。正助相
對。故名正乘。潞府非唯局三乘自體。仍以五根根等
諸功德莊嚴。而自娛樂等。


言初必依佛法者。路問亦有有從餘說法發心。如逢
馬勝等。如何疏言初必遇佛。答最初發心。要必遇佛。
馬勝等約後時說。不爾。便違涅槃所說不遇不差不
老文也。設不逢佛。遇教亦得名佛所說故。


言依因支等者。論解資粮云。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
意資粮四勝依力。於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
所取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


言聞法自行等者。解法。自行等者。解經中自求涅槃
義也。答難亦得。問若言依善友者。何故經言求涅槃。
答疏言聞法行等。


言瑜伽等者。即聲聞地文也。


言聲之聞者。聲即屬佛也。聞即屬弟子。聲之聞。依主
也。二云。聲即屬迦葉等身也。聞即屬一切眾生。聲之
聞故。亦依主也。


言有財者。即聲屬如來。聞屬所化眾生故也。二種之
名。皆非巳體。合二為自全取他。名有財也。經言以佛
[024-0697c]
道聲。即佛教。令一切聞。即是眾生。即其證也。以此聲
聞為財而彰自名。全取他名有財也。


言前通定性等者。問前瑜伽解與後解信品二釋何
別。答前寬後狹。大論釋一切聲聞。通定性不定性。後
依自經。依聲聞自類。唯是不定性也。


言此求涅槃等者。斥古人取涅槃為車體。若取涅槃
為車體。與化城有何差別。疏主但求涅槃修行擬者。
以所學種智為車體。


言此文略者。問疏主取種智。經何不說。答疏言此文
略故。經應言自求涅槃及以種智。經既無智言。故是
略也。


言不求與佛等者。約得果時。不要逢佛。名不求。非是
部行得果巳後一向不逢也。


言略無因力者。問前言四力。此何無四。答但是文略
此次前


言故名精進者。能證通也。


言善寂者。即所證理也。牟云。詳精進連自然慧下讀。
方見道理。但解求慧。不解精進也。


言待緣而證聖果者。問其相云何。答如經中說。過去
有王。暮春三月。將諸婇女。後園遊戲。見諸樹木華色
鮮明。王於爾時。便生貪著。暫於樹下。寢息少時。婇女
宮人見王愛慕。遂於樹下。次第摘來。遍遶於王。布之
令迊。須更王覺。乃見其華遍遶其身。悉皆萎萃。即便
生念。世間之法。衰盛何常。向見諸華鮮明若是。何期
[024-0698a]
不久萎萃如斯。我今此身亦復如是。今雖狀美世所
無雙。不久之間。會歸磨滅。深生猒患得。緣覺果。


言辟支佛等者。路云。具三義成辟支佛。十地經亦有
三義。與此經同。一彼經言。不從他聞自證覺故。論云。
一者自覺。不假佛菩薩說。唯自覺悟。即此經中求自
然慧。二彼經言。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論云。二不能
說法。不起說法。不堪說法。即此經樂獨善寂。三彼經
言。而能通達深因緣法。成辟支佛乘。論云。三觀少境
微細境界故。


言此有二類等者。一者部行。此是鈍根。但六十劫練
根。時少得果故。二者麟角。此是利根。即百劫練根。方
得聖果。時節既多。故利根也。金云。麟角利根。劫增時
出。唯在南洲。必是定性。要唯獨出。部行鈍根。劫減時
出。通在四洲。眾多共出。多是不定性。


言故華嚴等者。問佛將下生。移此獨覺。向他方佛土
者。此既不見。彼何則容。答彼雖佛國。巳入涅槃。亦名
佛國故。不爾。相違也。又解。隱令不見。亦名移也。


言時猶少故者。路云。在加行位。一生一坐。智入見道。
名為時少。不容練根故。作部行少乘。俱舍說。若在凡
夫。可有迴心。向獨覺果。或向佛果。若是聖人。必不迴
心。若大乘總迴。若從聲聞資粮位迴心。即作麟角。若
從加行位迴心。即作部行。又加行位中燸頂二位。許
有迴心向大。或趣獨覺忍位。世第一不許迴心向大。
何以故。由忍不墮惡趣故。菩薩由於三惡趣中廣利
[024-0698b]
眾生。故說忍位不許迴心向大。問何故資粮位迴心
成麟角。加行位迴心便成部行。答獨覺中利根者。名
為麟角。鈍根名為部行。二種別也。利鈍復有二種。一
者根性利者。名為利根。根性鈍者。名為鈍根。二者。長
時終者。名為利根。少時修者。名為鈍根。今取後類。所
以資粮位迴心。即成麟角。以是長時。根性利故。加行
位迴心。即成部行。以是時少。根性鈍故。故此二類有
別也。問頗有獨覺。不從聲聞資粮加行。從自二位修
成果否。答亦有。婆娑第七云。有獨覺種性。順解脫分
轉起聲聞及佛種性。起餘亦爾。自果亦然。若起佛種
性解脫分巳。則不可轉作聲聞。極猛利故。問緣覺總
有幾心。答一百六十心也。相復云何。謂見道十六心。
八智八忍。即成十六。修道有一百四十四心。即上二
界八地之中各有九品。八九七十二品。此七十二各
有二道。謂無間道解脫道。二七十四。一百四十。二二
四。通而言云成一百四十四。并前見道十六心。成一
百六十。問何因見道八忍八智。即通三界。及至修道。
唯說上二界。不說欲界。答欲界現前法忍法智。巳斷
欲漏。更不儗宜。所以不說上二界染。不現在前。所以
儗宜。更須別斷也。是故唯說上二界染一百四十四
心。問部行麟角二類有幾差別。答六對。一利根鈍對。
二劫增劫減對。三一洲三洲對。四獨出眾出對。五定
性不定性對。六迴心不迴心對。解曰麟角名利根。部
行名鈍根。利根必劫增時出。鈍即劫減時出。利根必
[024-0698c]
南洲出。鈍根通四洲出。利根各獨自出。鈍根眾多同
出。利根者必定性。鈍根者多不定性。定性者必不迴
心。不定性者可有迴心。迴心如何。如經中說。鹿母夫
人生一肉殫。殫開巳後。生一千男子。長大出家。成辟
支佛。後迴心巳。各得成佛。即賢劫中千佛是也。


言初解大乘者。路云。准經應言初解大乘。經言。求一
切智至無所畏名菩薩。經言。慜念安樂至一切名菩
薩。是名大乘菩薩。合結上二義意必然。問初求後求
何別。而分二名。答初求屬初發心。後求屬發心。


言觀空智者。問三乘同有理智無違。言觀空者。[虛*予]聖
教。且如大般若三百六十五云。佛言善現。一切智者。
是共聲聞及緣覺智。何以故。言一切智者。謂五薀十
二處十八界。二乘亦能了知。名一切智。准此三科名
為一切。能了之智。名一切智。定緣三科。名觀空耶。答
此一切智諸教不同。疏舉一邊。亦不相違。相云。即觀
三科中無有實我。名觀空智。今謂般若言三科者。解
一切名。疏言觀空者。即觀彼三科中之真理也。即同
是法住法位也。相言無有實我亦好。三乘同有。不言
法空也。


言由自覺生等者。不同外道依他冥性自在等因而
生得智。亦不同外道無因而自得也。意言如鶖子悟
佛知見。實道悟自智方生。名自覺生如言解義


言不待他緣者。問心法四緣生。云何言不待。答要自
四緣。此即生起。非四緣外別更待緣也。
[024-0699a]


言或智性者。體凝本有。名曰自然。法爾種成。名無師
智。問佛經三大劫修歷。事於善友。何得言自然。



耶。答此並約金剛解脫道一剎那正證理時。名自然
無師。以此時菩提尚不可得。何況有師學耶。


言菩薩者三乘等者。路云。汎釋可然。若准結中經文。
是名大乘菩薩。非通三乘。下疏言。求智者菩。慜念者
薩。又望義各別。由此羅漢菩薩三乘。通攝求三菩提
之薩埵也。


言各有一種一性者。通辨三乘。總有七人。初有三人。
各唯一性。即三乘人。各於自身。有自種性故。此是定
性人。各於自身乘。證自果故。次有三人。各具二性。一
有聲聞獨覺性。二有聲聞菩薩性。三有獨覺菩薩性。
後有一人。通有三乘種性。此後四人皆不定性。如迦
葉等。即不定也。今謂三乘通論有三種二性。若言三
乘各有。菩薩義即不成。且如菩薩聲聞菩薩獨覺。此
之二性。可攝在菩薩乘中。若聲聞獨覺者。即無菩薩
性空。得攝在菩薩乘中。若許攝者。即應無性得聖果
共。若不攝者。言二乘各有二性。此有二意。一云。應言
二種二性方是。二者。言三無失。且如菩薩乘有菩薩
聲聞菩薩獨覺。是一種二性。獨覺中有緣覺菩薩性。
緣覺聲聞性。又成一。第三聲聞菩薩性。聲聞緣覺性。
皆取有菩薩性者。若爾。三種二性有何差別。如菩薩
聲聞。聲聞菩薩緣覺等亦爾。有差別。答此但作句數
分也。若不爾者。三乘各有一種性即休。何用獨分一
[024-0699b]
種三性三種二性也。


言初後發心等者。汎明三性不定。或有先發大心爾
後得果。或有先發聲聞。向前證道。明知一人通有三
性。所以然也。


言說如聲聞菩薩性者。即初發聲聞有緣覺菩薩性
者。亦爾。名為不定。


言如大迦葉者。由常頭陀靜處。是緣覺行。舍利弗准
此。


言初合說實者。前喻非本所望。巳上喻實。以下釋疑。
今此合中第一之樂。巳上合實。巳下合疑。


言初合釋成等者。前喻有三。一標富有。所以者何。是
大長者財富無量。二念均平。而作是念。今此幼童。皆
是吾子無偏黨。三釋所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
一國。由亦不匱。何況諸子。今此合牛。但合初二。牟詳
前喻中釋成父志中。無見子得出。見子得出乃是依
言免難中經文言。今言合者。未知何也。抄無解。今為
一解。為此釋成中。初喻中有安隱得出之言。後合亦
爾。為有等賜大車。父隔故見子。父入此。合中若無賜
大車言。即判入前也。釋家不以文雜故也。移此二文
即無過也。


經言如來亦復如是等。合子得出也。長者門外設三
車。出門唯得於牛賀。如來方便說三乘法。究竟唯得
一佛乘。


言以教門等者。佛之教門有二。一者教門。二者行門。
[024-0699c]
若以教門。即名為出。若以行為門。亦即名為入。出即
三界之苦。入即涅槃之樂。言亦可設言等者。意言涅
槃即教下所說理。因教悟理。亦可說言教能入理。然
此中前解。教上有出。行上有入。此解教上亦有入義。
不說行也。然教行二皆有入出之義。望宅名出。望果
名入也。前喻云。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
充溢。此合言如來亦至藏。本喻云。而作是念。我財物
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至差別。念均平也。此合云。
是諸眾生皆是我子。至滅度也。


言不令等者。意言不令菩薩獨得大般涅槃。二乘人
不得也。均合平也。


經言是諸眾生之具者。喻中有四。一乘標與車。二
嚴餝等。嚴餝有十嚴。合中有二。一車體。二車德。不合
牛相儐從也。


經言皆是一相之樂者。離雜染相。遮不是有漏。一
種者。一無漏種類。表是無漏。


言若因若果者。妙平二智名因。四智菩提名果。又因
者。初地門中二智。後智為車。意言諸佛具此功德。能
與四大聲聞。開知見性。令當來作佛。亦得淨妙第一
之樂。所以聖之稱歎也。望彼諸功德。此車為本故。


言五樂之中者。一自性樂。二因樂。三苦對治樂。四受
斷樂。五無惱害樂。無惱害樂有四。一出離樂。二遠離
樂。三菩提覺法樂。四涅槃寂靜樂。四中第三覺法樂。
第四寂靜樂。覺法是菩提。寂靜即涅槃。問疏主難他
[024-0700a]
古人。取涅槃為車體。如何此同車能生淨妙第一之
樂。莫取涅槃否。答此說車上功能。如來種智。車能生
鶖子身中有為無為功德。佛後得智。智為能生。鶖子
種智及涅槃。為所生故。歎云。能生淨妙第一之樂也。


言釋疑有二等者。前喻釋疑中有三。一問舍利弗。於
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虗妄否。
二答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
難。全其軀命。至與大車。三印。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
如汝所言。今合中初舉喻。經云。舍利弗。如彼長者。初
以三車至之咎。此上舉喻訖。經言如來亦復如是。無
有虗妄。合中標文也。亦同前喻次。初不與小。非虗不
達。先侵意世尊若是長者。乃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虗
妄。後況與其大車而成虗妄所以。經言。何況長者自
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標也。


言此釋也者。經言。何以故。如來至能受者。問何故如
來初說三乘。後說大乘。名無虗妄耶。答如來本意與
說大乘法。但是眾生不能盡受。所以於一乘道。分別
說三乘。舉喻。如三歲小兒。昔日口小。契大餅角不得。
只分一角之餅為三。巳後既漸長大。即合三角為一。
四十年前大性未熟。即開一乘為二。四十年後既根
熟。即合三為一。


言結答等者。都結一品權實意。故名結也。答者。鶖子
四十年前。於一乘體上。分別說有三因。只是教行有
三。不是分別理果為三也。教即有三。理唯有一。因即
[024-0700b]
有三。果唯有一實也。三因者。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教
有三者。為求聲聞。說應四諦法等。經言。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也第五疏徹


言是第三大段等者。疏主意。第三段文不述長行也。
章敬科。總述前長行釋疑文。兼述初周斷疑分。道理
雖有。違疏也。


言頌今實等者。經言時諸子等。各白父言。先父所許
翫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等。下偈經云。爾
時諸子知父安坐。皆詣父所而白父言。願賜我等三
種寶車等。


言初半偈等者。長行喻云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
長者。其年衰邁云云。長行合云。舍利弗如來亦復如
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至而生三界朽故
火宅。偈言。譬如長者有一火宅。


言五趣危亡者。長行喻云。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
五百止住其中堂閣朽故。至在此宅中。長行合云。為
度眾生生老病死。至令得菩提。偈述云。其宅久故而
復頓弊。至毒害火灾眾難非一。


言第三有十四等者。長行喻言。長者見是大火從四
面起即大驚怖。至隨汝所欲皆當與汝。長行合云。見
諸眾生為生老病死之所燒煑。至便得無量安隱快
樂。偈述言。是時宅主在門外立聞有人言汝諸子等
先因。至可以遊戲。


言第四有六偈半等者。長行喻云。是時諸子聞父所
[024-0700c]
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至歡喜踊躍。長行合云。舍利
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至為求牛車出於火宅。偈述
云。諸子聞說如此之車即時奔競馳走而出。至是故
諸人我今快樂。


言此初喻長行有六者。一處所。二家主。三老少。四產
業。五宅相六戶牖。今頌唯二。譬如長者家主也。有一
大宅。宅相也。當唱之中餘六句經文。屬五趣危亡喻
也。長行三界佛有。喻有六段文。今唯述二。疏主唯文
勢分別不得。所以兩唱。意總合為一唱。同長行三界
佛有喻。與五趣危亡。各別開頌文。何故兩文合為一
唱。答一疏主意解故。三界宅與五薀舍不別。故不別
開。二有一火宅。即本識。識薀是總。餘四薀是別。不異
故不別開。


言三釋如前者。問何長行乃言多有田宅。今此頌中
而言有一大宅。答三釋如前長行也。一云。長行授眾
生無量。故言多有。頌文漏指一人。故言有一。二云。長
行如一六合而光宅天下。故言多有。頌文如來等視
眾生。猶如一子。三云。長行約眾生各別。言多有。頌中
依佛為主。故言有一。又□何□云。將眾生就佛。即言
有一。將佛以就眾生。故言多有也。四□判頌文有一
大宅。述長行其家廣大。宅相也。何故將長行資產中
多有宅。對偈中有一大宅。而作三釋耶。答緣長行宅
相中云其家廣大。古人便執家宅有異。疏主意顯不
別。所以將頌中一一大宅。述其家廣大。將多宅解有
[024-0701a]
一大宅。又多宅體相同故。


言不述第四眾子者。有無不同。


言宅宇危者。長行先說人眾甚多。後說宅宇危朽。偈
中先說宅宇危朽。後說人眾甚多。前後不同也。


言七句明等者。前六句為一唱。第七句便屬後唱。問
何故疏主科文七句總屬前唱。及至疏解想薀無常
乃屬後唱耶。答若准義科。即合墻壁𡉏坼想薀無常
並屬前唱。與三界五薀中。一處明了。義方周足。若准
文科。即合屬後唱。屬後唱之中。上句云墻壁𡉏坼。下
句泥塗褫落。泥塗事須依墻壁有。若無上句。下即孤
起。所以將墻壁𡉏坼泥塗褫落一處說。


言宅久故等者。識薀無常也。久年多也。故惡也。金云。
第八識無始時來。至今有故。名久。現識頓生頓滅。名
頓弊。潞府云。竪而論之。識薀之始。剎那四相。念念生
滅。名久故。橫而論之。識薀向上一期四相。故成頓弊。
竪約無始時來生住異滅細四相也。橫而論之。約當
生生老病死一期四相也。竪論細四相。無始時來。生
滅無窮。時長遠故。名久故。橫而論之。麤四相當生之
內。生老病死遷轉不停。相國云。無始時來。下界滅上
界生。上界死下界生。竪名久故也。此從最初生。又最
後滅。生滅二位。頓而無漸。而名頓弊。一時破敗也。意
言無始時來顛倒生。如彼多年風雨朽。名久故。一剎
那中最後頓捨。如森然倒。故言頓弊。又云。一生七十
八十名久。即頓弊也。
[024-0701b]


言堂舍高危等者。古人云。欲界身如堂。若生上二界
如舍也。疏主義。身根大而為堂。諸根小而為舍。其堂
廣大遍於舍。其舍小故。不遍於堂。身根大故。遍餘四
根。四根小故。不遍身根。四根闕而不妨身根在。身根
闕而諸根亦無。舍事須依於堂。餘四根事須依於身
根。長行言。閣堂上重舍。以舍替閣。故言堂舍。高危者。
喻上說長者家堂舍大高。大高易危。危必不安。是無
常相也。法中論。人身正盛就肥壯有力。則是易衰之
相。時人頓盛就中却不是好。天行時氣。先到伊門。熱
病到來。增寒壯熱。冷病到來。面色萎黃。亦如木秀於
林。風必易摧。色如聚沫。不堅實故。又如屋舍。置來多
時。林木悉皆朽故。怨畏去倒著種種者。人老去助。十
子柱枝。起坐相隨。


言柱根摧朽者。取行薀中。命根為柱根也。柱根摧朽
故。梁棟傾斜。命根若無。受等即謝。故大品經云。如人
命根在。即餘得立。命根若滅。諸根盡壞。行薀七十三
法為體。於中最勝者。莫若命根。命根有連持色心不
斷。□能連持不斷。則由命根。長短分限。乃由先業。欲
得命根久長。必因基陛窂固。欲得色身長命。由他業
力住持。喻上說基陛。能持業根。法中論柱思能持命。


言念念遷謝業思等者。謂業因若盡。命果不長。念念
遷流。無容正受。諸根毀敗。何可安哉。意言柱根與基
陛。此之二句俱是行薀也。因基陛即有柱根。因此桂
根。便有梁棟。此身亦然。於業思便有命根。因此命根。
[024-0701c]
便有命之因果。皆是行也。問五薀之法聚義皆同。何
因識行二薀。各攝兩句經。餘三名一耶。答識薀為主。
橫竪有殊。故分兩句。其行薀者。百法之中。攝七十三。
於中唯取命根一種。又命根中通於因果業思。即是
命因。命根即是業思。由善惡業為因故。當來能感善
惡之果。命有長短。故知命果皆由業因。因果有殊。故
分兩句。□□不然。故各一句。


言梁棟傾斜等者。梁即橫梁。棟即竪栿。梁棟若在。向
上椽廉即存。梁棟若傾。舍何安立。梁即依棟。棟即依
柱。容受依主受。主受依命根也。由有棟坂向上有梁。
由有第八識主意領納前境。方能依五而發五識領
納。領納五塵境。五塵境皆由於受也。此前六識受。因
於主受。方有容受也。疏云二解。一識體名正受。二取
相應心所中領納名受。第二解為正。又第二解中復
有二解。一取第八識受。名正受。總報主故。第二兼前
受。攝在一處。都合名正受。


言何可安哉者。則云。顯五薀諸受皆是無常也。又云
說失正受。即第八識受。何可安哉。受現在一諦。水打
著一个浮漚生一个滅一个。順境喜受。領納順境。忽
有違情境。憂受亦領納。前境滅而後境生前領納滅
而後領納生。生滅念念不定。如浮泡也。


言基陛等者。即遍行中思為體。大乘諸業皆是思故。
能持命根。故喻基陛也。如世間人造舍。基若堅實。其
柱即久長。若基陛不實。柱即不久摧毀。思上業勢分
[024-0702a]
限若盡。即喻基陛隤。法合亦爾。業思之而安命根。由
因命根方有正受。由有受能領納。方有法生起也。問
行薀七十三法中。何故偏說業思并命根。答業思是
因。命根是果。因果有別。說二法。問餘法何不說。答但
舉此二。攝餘法釋。其中所有法。依命根故。


言墻壁等者。外御為墻。內捍為壁。安國云。本質疎緣
名墻。相分親緣名壁。路云。藉質變名墻。離質變名壁。
虗而不實。念念生滅。故言𡉏坼也。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