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30 法華經玄贊要集-唐-栖復 (master)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四
鏡水沙門 栖復 集


言利今後者。約現當。名利今後。所取靈山會上。世尊
說經之時。一會眾生。聞經得益。若因若果。皆是利今。
從散廗巳後。如來在三十五年及滅度。直至當來人
壽六萬歲時。中間所有聞經得益。總是利後。如來見
現在眾生有大利。見未來眾生有聞經。得無量益。是
故如來為利後。說是法華經。沼云。亦合有利昔。為常
不輕。往為四眾受記。即是利昔。雖知如此。非由法華
利也。


言法華一會等者。正辨時節也。法華一會者。此一句
解今字。宜聞法華而得益故者。二句解利字。又云法
華一會者。得益處。所有凡聖者。得利人。即所利之根。
宜聞法華而得益故者。正明得益。亦是能利之法。世
尊見有如此益。所以說經也。


言此有二類等者。即指前聞經獲益者。法華一會聞
經獲益。有此二類也。


言果記利等者。果中功德。果即是佛果。記即分別解
釋。是果之記。依主釋。或記即利。持業釋也。現證利者。
因中功德。現在證即證悟。現在之證依主。或現證即利。
[004-0245b]
二釋皆得。即是因中功德也。問此門之中。說果記利。
與前彰記何別。答攝云。前總談授記。後門別說利益。
故分二門也。又解前門約法。此門約人。故成差別。問
聞經得果記了。更經三大劫。始得佛果。如何不名利
後益。答既從現在得。所以亦是利今收也。然利今中。
文有二意。得果中功德。名果記得。因中功德。名現證
利也。


言即為三機等者。問何處是得果中功德利益處。答
云。疏言即為三機等。即三周便是得益處也。世尊三
周說一乘。會二破。二者。會教理行果。且會教者。我此
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即會教也。汝所得
非滅。謂佛一切智。即會理也。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即
會行也。會彼二乘所修之行是大乘因。名二也。羊鹿
車。即會果也。破二者。破彼所執二乘為極而無實性。
令歸於大。名為破二。三周皆破周云。十方佛土中。唯
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第二周云。更無
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第三周云。息處故說二。又云
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會即會法體。不破法體。但
破彼執心。


言方便品下等者。初周分齊。周者周足具足之義。正
說領解述成授記四段文。聲聞成佛事辦名周也。此
門之中。不唯授記。兼亦分別深密之義。且初周論科
為四。初二深先唱。警密郡座之心。有二。初長行分二。
初嘆所說法妙。後嘆如來身能說法師勝妙。有二。初
[004-0245c]
標勝妙分二。初顯自在。從定而起。後告鶖子。正陳所
說。經云爾時世尊從三昧安祥而起。至所不能知。次
釋斯勝妙。經云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等。八
甚深文。上所證所說法妙。後歎如來能證能說法師
勝妙。經云舍利弗吾從成佛巳來。種種因緣等。第二
四眾驚疑。發揚鶖子之請。經云爾時大眾中。有諸聲
聞漏盡阿羅漢。至無上兩足尊向下勝經不盡如本。第三周
開斯實相。初長行有二。初明二記。後五濁下。正破四
疑。初二記者。初取授記許可攝受。經云汝巳慇懃三
請。豈得不說。下二與授記。正為解釋。有六。一未聞令
聞。歎法希有。經云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二
者說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三者依何等義。初標
者。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下。後釋者。經
云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下。
第四令住者。勸來令住一乘之中。經云舍利弗。如來
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第
五依法者。經云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下。
第六遮者。遮破二執遮遣二真。經云舍利弗。十方世
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上六段明二記了後五濁下。正破四
疑。第一疑云。佛於何時出諸佛出於五濁惡世下。第二云何知
增上慢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等下。第三云何堪說。初標答中。
初標云除佛滅度後現在無佛下。釋云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下。第四
云何不成妄語人。經云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下。上來六段。總
當開斯實相了。從此第四勸發喜心。經云汝等既巳知諸佛世
[004-0246a]
之師下。第二鶖子領解爾時舍利弗踊躍下。第三佛重述成爾時佛告
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下。第四為之據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下。直至爾

時四部眾向下。總是第一周也。


言譬喻品云如來亦復如是等者。初正說喻若國邑聚落下


二示大不希。三思方拔濟。四正說三乘不引經可知之


言信解品中等者。有三。初敘四人之喜敬。爾時慧命
須菩提下。次中四人之領述向下可知


言為大迦葉授記者。爾時世尊說是偈巳。告諸大眾。
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
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乃至得成為佛告曰光明如來
等。須菩提號曰名相。迦旃延當得作佛。號閻浮提金
光如來。大目乾連當得成佛。號多摩羅旃檀香如來。
中根記了。


言第三周化城喻品等者。分四。初正以喻化中。分二。
初說宿因。令念退大以就小。後顯今果。令其捨權以
取實。初中分二。初陳過去結緣。會佛自身事。後陳過
去結緣。會弟子事。初文分二。初一長行一頌。說大通
智勝佛去今久近。後告諸比丘下。正明彼事。分四。初
佛壽成道。二轉正法輪。三子繼傳燈。四會成今佛。四
段不同。正明彼事中。初明大通佛去今久近。後正明
彼事。總是初說宿因。令念退大以就小。後顯今果。令
知捨權以取實。化成喻事。法說喻說合說。總是以喻
正化了。次五百弟子授記品中分三。領解。述成。授記。
領解有四。初領說法。二領授記。三領宿世因緣。四領
[004-0246b]
神通。次述成。問眾見否。歎其今德。歎其往德。


言便授五百弟子等者。富樓那過無量阿僧祇劫當
得成佛。號曰法明。次陳如等。千二百阿羅漢。名曰普
明。次學無學人記品云。阿難號山海慧自在通王。羅
睺羅號蹈七寶華如來。二千人同名寶相。


言即是利今者。結也。意道。上來三周所陳分齊。正是
為聲聞也。


言雖知六處示現等者。六記辨攝也。世尊三周說一
乘。皆為與聲聞授記。天親菩薩亦道。上根中根。各自
別與記。下根五百千二百。同一處與記。並不立授記
名目。今却是疏主安置此六記名字。雖之一字。義含
得失。文書帶著雖字。便含兩勢。標文之中。標六記名
得。利今中唯取五記。不取餘一記名失。二云雖然總
有六記。於中有因聞經得記。有不因聞經得記者。三
云雖知總有六記。於中有是利今者。有不是利今者。
即具因記也。次下兩義解。然據文勢。相承二標了。便
合道。然前五記緣貪烈。六記隔文斷也。只此然字。亦
是承前雖字。向上起來。安置此然字。便是不定義。便
文含兩勢也。第一雖知授記總有六段。然前五記是
果記。第六是具因記。因中記也。第二解。雖記有六段。
然前五記是現在。第六具因是過去往日之事也。通
難亦得。問明利今中。說果記利。唯法華論中。有六種
授記。幾个是此果記利段。答疏言雖知等不定。義含
取捨得失。示現者。曉示顯現之義。意通法華論中。雖
[004-0246c]
即言六處示現授記。然前五記。是此果記利收。第六
具因。此之不攝。取前五記。捨第六記。故置雖言。亦云
初五記佛記名得。第六菩薩記名異。或初三及第五。
由聞經得記名得。第四與六。非由聞經得記名異。上
答標文。亦言六記辨攝。


言一者別記者。標也。舍利弗等。出得記人。眾所知識
等者。出得別記義也。上中二性。國王王子大臣人民
梵王等。皆識知故。有識形而不知有德。有知有德而
不識形也。有識其形。亦知其德。所以疏言眾所知識。
二義解別記。一者眾所知識。故與別記。二者名號不
同。故與別記。如鶖子號曰華光。迦葉名曰光明。須菩
提號曰名相。迦旃延名閻浮提金光。大目連號多摩
䟦栴檀香。以此名別故。故與別記。一名別周別根別。
三義別也。


言二者同記者。標也。富樓那等者。出同記人。此有二
解。一云五百即與千二百人別。二云五百即是千二
百人中攝。為正。問爭得知。答經文如此。其五百阿羅
漢。次第與授阿耨菩提記。餘諸聲聞眾。即攝七百人
同一名者。出同記義也。有解云。周同根同名同。高名
之輩。一異。二同。滿慈號法明。名一異。憍陳如與五百
千二百。即同號普明。名二同。非高名之輩。一同二異。
二千人同名寶相。名一同。阿難號山海慧。羅云號蹈
七寶華。名二異。問若依此義。同記有一別。何不別中
收。後記有一同。何不同中攝。同記有一別。富樓那名
[004-0247a]
法名。與五百千二百人名別。何不同別記中攝。答法
普雖殊。明名同故。亦名同記。若爾鶖子得記號華
光。大迦葉號光明。雖殊光字同故。應名同記。答夫論
同記。事須周同品同根同名同。鶖子與四人。周根名
三義別故。但名別記。問後記有一同。何不同中攝。二
千人同名寶相。何不向同記中收。答彼非眾所知識。
又就下根中。後時與記。但名後記。不名同記。問阿難
羅睺羅。亦是眾所知識。何故與後記。答阿難為是有
學。所以向後記中攝。不向同記中收。問羅睺羅亦是
無學。何故亦向後記中收耶。答據實富樓那阿難羅
睺羅。總合向別記中收。以總是化聲聞。為引下根實
聲聞故。所以不向同記。後記中攝也。若不爾者。富樓那
佛自讚云。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辨。行位計是九地
菩薩。阿難又與世尊。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菩提
心等。又羅睺羅是佛之子。三於未來諸佛。而作長子。
故知是化也。五百千二百人易教化。只著富樓那一
人。二千人難教化。所以阿難羅睺羅二人。相共教化
也。問五百千二百。可得名同。滿慈一人。豈成同記。答
滿慈應化。非是正。猶論主雖標。意取所引五百千二
百。正所逗者。名五同記。非取滿慈。若論滿慈。應樂別
記。此乃論主之懸鑒也。諸妙不達。遂輙通云。法普雖
異。明名是同。故名同記。問善現名為名相。學無學二
千人。名為寶相。相名既同。應成同記。答經品不同。根
性亦異。不可為難也。
[004-0247b]


言三者後記者。標也。學無學等者。出後記人。非眾所
知識等者。釋後記義。問有何所以。得名後記。答疏言
非眾所知等。一非眾所知識。二共同一號。三後時與
記。由斯三義。故名後記。問阿難長為侍者。羅睺佛之
愛子。名階十聖。響振五天。忍言斯人。非眾所知識。亦
日月之照。雷霆之聲。而於瞽聾。不能視聽也。答舉多
攝小。後記何違。根性與品。而並同故。安後記中收。論
文非憑次第。但義同者。即一處收。不遮後文。亦在前
攝。二云四無怨記者。准論解經。如來於提婆達多邊。
無怨惡故。經云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却後過無量劫。
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良云。仙人說順緣善友。天
授害佛。違緣善友。雖是違順。然皆善友。是無怨。問此
無怨為目所記。為目能記人。答論文據佛。示現如來
無怨惡故。目能記人。全云。示現天授於佛無怨惡心。
欲發明如來功德。非是惡人。故與授記。并前良解。皆
樂於所記人攝。論云。提婆達多皆是大力菩薩。不退
轉位菩薩。問天授五百生中。常與菩薩作大怨。云何
復言大力菩薩。答天授非菩薩怨。何以故。若是佛怨
者。菩薩修善。天授常作諸惡。云何世世得與菩薩。常
得相值。以是義故。天授非菩薩怨。如二人行。一人向
東。一人向西。步步相遠。而常相違背。云何得相值耶。
若天授實為怨者。佛有種種過。一者非一切智人。摧
山壓佛。而不覺知故。二無神力。持杵害佛。不能禁制。
三者佛有愚癡過。見怨害來。而不迴避。四不擁護眾
[004-0247c]
生過。天授造五逆罪。而無救度。五佛非金剛身。轉輪
聖王。以少福故。而無怨害。何況如來為石所傷。血流
出故。當知非金剛身。六餘業未盡過。被他人所打。皆
是業招。故知如來餘業未盡。但是示現造業。墮大地
獄。顯知業報不可壞故。又為墮地獄眾生。歸依如來。
請救護故。又為當來世眾生入佛法。遭傷毀者。令作
是念。如來之身。尚自被毀害。況我等凡夫。提婆達多。
是大賓伽羅菩薩。為遮眾生造逆罪故。墮於地獄。譬
如香象捔力。非驢所堪。若不是化。因何入地獄。世尊
交阿難借問。受苦可忍否。答言我受第三禪樂。但以
善巧方便。調伏眾生。現作二逆。墮於無間獄。上言為
怨。或為非怨。故知皆屬所記人。經言作魔王者。多是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
固。問二論如何會釋。答金云。餘五記並目所記人。何
乃相違。但天授望佛無怨。即如來無怨。二論各據一
邊。問天授害佛。佛即與記。善皇亦爾。何不與記。答天
授曾為師範。因明彼事。故與授記。善皇非是釋迦師。
今此會中不與記也。


言五通行記者。標記名。即云行菩薩通得作佛。名通
行記。


言顯示女人在家等者。明記人也。此經文在法師品
初也。


言修菩薩行皆證佛果者。出得記因由。故與比丘尼
及天女記。結通行記。今明得記人者。問何故名通行
[004-0248a]
小乘。許女人得聖果。蓮華色尼等是大乘。不許女人
入見道。何況成佛。答未聞法華。即如此。若聞此經巳
後。龍女尚得成佛。豈況餘人。今此間不簡四眾八部。
通於此經。修行取果。世尊所以與四眾八部比丘比
丘尼及天女記。問何者是天女。一部經上下盡無天
女受記處文。答有說與耶輸陀羅記。耶輸是天女。此
解非也。況耶輸不是天女。設是天女。早烈尼眾了。如
何更言天女。故知不是也。又解天是天人。天人來聽。
必有女人相隨。故名天女。但有天處。便有女人相隨。
又解天是女天。天人是四眾。亦之中優婆夷。人天
二趣之中。舉初攝後。名為天女。此解勝也。即云謂人
及女。自前授記。皆未通行五趣。唯人類二根局男身。
今即兼天。及以通女。顯通行記。說天女言。論文巧約。
言天及女。可無或矣。上來多解。取法師品中舉八部
四眾一切聞經皆與授記。此文寬故。得有天女記也。


言此上五記者。結也。總名利今也。


言六因記者。標具因也。問此問利今。何要引具因記
來。此是過去世事。非今時益。答此間利今中。因說別
記同記後記。盡是有大乘性者。便說菩薩受記。不唯
取有性人。於中兼有無性者。意顯菩薩授記與如來
別。故引具因記也。具者有也。因者種子義。意言身中。
具有菩提種子。名具因記。二就生了二因。菩提種子
是生因。涅槃佛性是了因。具此二義。名具因記。化度
二說。一云一切眾生。佛性之因。悉皆具足。名為具因。
[004-0248b]
二具屬眾生。因屬菩薩因位。談彼眾生本識之中。具
有佛性。名為具因。相違釋。經云禮拜讚嘆言。我不敢
經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示現眾生皆有佛性。故引
具因記。


言常不輕菩薩者。指能記人也。


言禮拜讚嘆等者。出具因義也。


言示現眾生等者。問但見四眾禮拜讚嘆。皆言作佛。
有何意。答疏言示現眾生等者。曉示現者顯現義。意
欲顯現曉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禮拜讚嘆。言當
作佛。


言此之一種菩薩等者。意道。此記是菩薩記。不是如
來記。說往時益。非談會上。結具因記也。


言初三等者。料簡六記也。初三者。即是別記同記後
記。及第五。即是通行記。此上四類。並在靈山。聞此法
德益。


言餘之二種等者。即第四無怨記。是利今段。不由聞
經而得益。當說經時。天授在地獄。不在會一。若據不
是利今。收唯第六具因記也。問天授不在會。如何名
利今。答得記在會。亦名利今也。


言然前五記等者。謨云。若以聞經得記。但取初三及
第五。若以利今為論。前五記皆是此攝。此會得記者。
名利今故。或此通會論中標文。論中雖言六處示現
授記。然前五記。並名利今。即是此果記利也。問具因
記。亦是會上所說。何不得名利今。答雖然亦是會上
[004-0248c]
所陳。非如來記往時事故。所以不向利今中收。今非
往故。


言然諸聲聞授記等者。問聲聞之人。永盡後有。如何
能證無上菩提。答依變易身。非業果身。亦不相違。問
如何要指變易義門。答謂有人言。聲聞之身。而有限
齊。得記之後。經三大劫。方得菩提。如何有限之身。而
能長時也。所以要指變易義門。意道。聲聞雖有齊限。
得記之後受變易。經於三大劫。得證菩提。故唯識論
云。如有論說。聲聞無學。永盡後有。云何能證無上菩
提。依變易身。證無上果。非業果身。故不違理。此解授
記巳後。論云生死有二。一分段生死。二變易生死。變
易生死。總有三名。一名變易身。二名意成身。三名變
化身。然變易生死。無別業招。只是分段身上。前生故
業。五戒業有。此業在第八識上。連持功能亦在。故業
若盡。連持功能亦滅。所以事滿須得故業身。在本來
故業所感身分麤。今定願力資助。有勝功能。長時與
果不絕也。此變易生死。事須得無漏有分別業為因。
無漏簡有漏。分別簡無分別。所知障為緣。所知障於
一切法上。不能了達是所知障。今取執菩提可求有
情可度者。資昔所修人是數數定願資助。改去先惡。
轉生後妙。漸細漸微。乃至證得無上菩提。若不執菩
提可求有情可度。無由發起猛利悲願。名變易生。


言相狀者。即是隨欲界人天及色界類分段之身。受
此變易身光潔自在。名變易相狀。體者即第八異熟
[004-0249a]
識。為變易生死體。論云此識足為界趣生體。此變易
只三界內身。亦名變異熟故業。阿賴耶為體義者。即
以無漏有分別業為因。所知障為緣。易麤令細。易短
令長。至佛果位解脫道中方捨之。此是變易義。問二
乘迴心。何界之後。引生漏。答唯識有二義。初師云。一
切二乘。有學無學。欲界發心。定欲界後。引生無漏。以
願力留身。唯欲界故。上界無此迴心聖者。亦無下界
發心。死後方生上界留身。故欲界後。引生無漏。二師
云。色界亦有聲聞發心向大乘者。許佛亦往。菩薩亦
往化彼人故。亦有二乘聖者。色界有漏第八識後。無
漏現前。由有聲聞於彼發心留身者故。唯除初二果
及獨覺者。於彼發心。上界無故。然彼無色界。必無迴
心向大乘者。唯五種居。全無發心者。經不說彼發大
心故。二經許發心。信向心。不發趣向心。五淨居唯定
性人故。問鶖子是無學。迴心即受變易。云何弟子憍
梵波提言。我和尚舍利弗滅度。我亦隨滅。即知證無
學果。未受變易。應受後有之身。答示現滅度。非也。問
如羅漢迴心向大受變易。云何女身得證初地。答無
漏定願。資助舊因時。轉女成男。得入初地。問聖人迴
心即受變易。為未即受。答意樂各別。若於分段。有深
厭者。迴心即受。若非深猒。或留分段。盡閻浮壽。乃至
多時方便。受變易也。


言現證利者等者。現謂現前。證謂證獲。利謂利益。當
在會中聞法華經。現得益故。名現證利。復有多種者。
[004-0249b]
復由熏也。前果記利中。有多利益。今此現證利中。亦
有多種利益。故言多種也。即下二十五類而得益者。
是多種也。


言如提婆達多等者。引文。於中總引八品經文。顯二
十五類得益。八品經文。便為八段。初引天授品也。


言雖龍宮涌出等者。簡非益也。當在會中聞於法華
現得益故。名現證利。雖龍宮涌出無量菩薩。亦得道
成。然皆是文殊。下方教化。亦得證利。不由靈山聞法
得益。故天授品中。但說四種有現證利。不言涌出。無
量菩薩及龍女。亦是現證利收。故言略而不說。經云
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
自當有證。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涌出。
詣靈鷲山。住在空中。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
化道。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虗
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等。并龍女道成。
並非靈山益。非利今也。此間現證利。更狹於果記利。
果記利尚自許當來始得果。此中現證利。如來亦說
法。未散廗。中間聞法。所得利益。是此門收也。散廗巳
後利益也。問聖教說不許畜生身入聖道。如何此兩
類人。得如許大益。答實即不許。化則不妨。化有二意。
一引實龍。令發信心。二引靈山實聲聞迴心。本是聲
聞人。在虗空中。說聲聞行。此是龍眾。化作聲聞。引實
聲聞也。此智積對論引來。本是文殊菩薩。與說法華
經。教化得益。雖因聞經得益。不是利今也。問世尊靈
[004-0249c]
山說經。破迴心聲聞疑執。與授記說經。令生決定心。
彼海會來者。還是迴心聲聞。世尊何故不與授記。若
與授記。經無明文。若不與授記。即是不引攝。不任持。
此應起疑執心。却退入聲聞也。答有三義。一此菩薩
到靈山來。見世尊破三根聲聞疑云。十方佛土中。唯
有一乘法。此一類菩薩。自不起疑心。更不要與授記。
二者是化非實。意徒證靈山實聲聞迴心決定。既是
化非實。不要授記。三者文殊菩薩引來。意證經力廣
大經力速疾。本來不及授記。問序品之初。以別文殊
菩薩在座。今何言從海而出。答聖人感應神變難思。
隨所化生。現跡無方。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不可以相
求。不可以事取。故華嚴經云。十方各有一大菩薩。與
各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眷屬俱。所謂文殊菩薩。賢
首菩薩等。此即菩薩身。充遍法界。利益群生。豈定龍
宮而巳哉。二云序品彌勒問了。即入龍宮。化諸眾生。
至天授品時。從海涌出二說任取簡非了


言唯有龍女等者。科眾為六段。此文獲益。彼此合四
位益。若准文勢奄含。進退不定。除却彌勒佛下生來
即定得。餘人定不得。疏主尚自不敢定斷。從唯有龍
女成道。至悉遙敬禮巳下。分四位益。疏言無量眾生
聞法悟解下。退轉第一位益。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第
二位益。無垢世界六返下。第三位益。三千眾生發菩
提心下。第四位益。從無垢世界六返等向後。兩位益。
決定是此方利今中收。前前兩位。是此方或彼方益。
[004-0250a]
即不定經云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
生。得受道記。此兩類。有人疑云。為復是無垢世界無
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為
復是娑婆世界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
眾生得授道記。若定道是此方益。疏主向下疏。解本
文處。科為無垢世界益。若定道是彼方益。疏主此間
又科向利今中收。答第一遍。若從唯有龍女成道演
說法時娑婆世界。若承娑婆世界字。向上連顯讀。直
至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記授
道巳來。兩位益。文勢便似屬娑婆世界益。第二遍。還
從唯有龍女道成演說法時。乃至悉遙敬禮住向下。
兩位益。別讀至無垢世界六返振動。文勢便似屬無
垢界益。攝云經含兩勢。疏主所以進退科之。此間屬
利今中收。本文中屬無垢世界益。賀法師云。前兩位
益。定屬無垢世界益。何以答緣向後兩位。有娑婆世
界字簡。故知後兩位定屬此方也。前兩位無娑婆世
界字簡。故知定屬無垢世界益也。問賀云何不從唯
有龍女道成巳下牒疏至悉遙敬禮。亦有娑婆世界
字甚分明。賀答云。悉遙敬禮巳前。雖有娑婆世界字。
及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等。乃是最後兩位中。三千人
數。後兩位各有三千人。與前文中娑婆世界天龍八
部人與非人。不別也。此文雖有娑婆眾生。並屬後兩
位益中收。有二解。一云據實前兩位人。身在無垢世
界龍女會下。向龍女邊聞法。亦不向靈山聞經。若論
[004-0250b]
益。攝屬靈山會益。何以知。答因有靈山會說法華經。
方有龍女成佛說法得益。推功歸本。乃是靈山會益
也。後二位身。在靈山會釋迦牟尼佛會下坐。遙見無
垢世界六返振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又
三千眾生。發菩提心。得龍女佛與授記。所以四位益。
疏主總向利今中收也。問爭知疏主總一向科作利
今。答只此疏云合四位益。有四位之言。又向下結文。
合二十五位益。總名利今也。又標多種之中簡非。只
簡龍宮涌出龍女道成。不簡着龍女說法時。聽眾獲
益。故作四句分別。一是聞經而得益。身不在會。不是
利今收。即海會菩薩。二不因聞經而得益。身會。是利
今收。即後二位。三因聞經而得益。身亦在會。是利今
收。即三根聲聞。身在彼界。聞經而得益。身不在會。是
利今收。前二位是第二意。據經文勢云。娑婆世界菩
薩。皆遙見彼龍女佛。初二位。身在娑婆世界。遙見龍
女成佛道。又遙聞說法。歡喜禮拜得益。後二位。遙見
無垢世界六返振動。得龍女佛與授記。據四位人。身
總在此方。問四位既疏主總屬此方利今收。何故當
中心。書無垢世界。又說娑婆世界。答若總著娑婆世
界字。又解四位人因他無垢世界發心。答總書無垢
世界著。又恐人疑。將謂四位人身。總在無垢世界。所
以二世界雙簡也。問四若總屬此方利今。有何差別。
答前二位見龍女成道說法會下聞經歡喜。便得龍
女佛與授記。後兩位見無垢世界振動。而得授記。攝
[004-0250c]
問云。四位中第二及第四位授記。此佛彼佛文亦不
定。兩位處得記何別。答前二位得授道記者。因義。因
記也。後二位發菩提心。十信初心。亦是因記。第二解
云。初二位得授道記也。後二位發心。而得授記。既言
授記。即是果記也。問既是果記。何不向果記利中收
耶。何故在現證利中收。攝答。以龍女授記。不是釋迦
佛身上事。故不向果記利中收。有解。緣不分明說國
土名號。不得入果記利也。若爾通行記。亦是不分明
說國土名號。如何得入果記利。故知但不是釋迦佛
與記故。不入果記利收。即得也。問後二位人。如何遙
聞他無垢世界授記聲聞。若經合兩方益。言聞法悟
解者。無垢眾會。聞法不疑。此界聞經。即乖正理。靈山
一十五眾等。那能緣彼界聲境。答表不思議也。若許
見彼成佛說法。聞亦何疑。量云。無垢世界中說法。是
有法。此方時會耳。應緣自境故。宗。因云。離中知故。同
喻云。猶如此方眼識。此方眼識離中知。此方眼識。能
緣彼。此方耳識離中知。同彼眼識能緣彼法。云及聞
諸佛所說經法。云見佛光從此去。聞法聲彼來。即是
龍女成佛。梵音聲相。清徹遠聞。令此方聞。如目連。於
野與世界。聞靈山說法華經聲。與會下等無有異也。
亦同如普賢菩薩。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
世界說法華經。問五識所緣。必託第八。此方眼耳緣
彼色聲。未審為緣自第八所變。為緣他第八所變。若
緣他所變。唯識不成。若緣自識。彼非此界。似同隔界。
[004-0251a]
此界如何緣得。答然緣於自。自八所變有三說。唯識
論二云。離異熟變為此相。有義。如契經說。一切有情
業增上力。共所起故。二云是現居當生者。彼異熟識。
變為此界。三云由是設生他方自地。彼識亦得變為
此土。唯此護法正義。他方自地。彼此互變此界。眾生
望彼。亦是自地故。得與彼五識而為本質。若爾如上
界天眼。見下三灾。身在上界。以上天眼。見下地色等。
豈第八亦許緣下地色耶。不許第八隔界變故。若不
變彼。如何五識定有本質。答五識必有疎所緣緣。約
自地及相近者說。若異地相離遠者。未必皆此。疏主
解第八所緣中說。問眾生元來未登地。何名悟解。答
法信而解。亦名悟解。聞思悟解。亦名悟解。


言得不退轉者。四不退中。信不退也。


言住不退地者。證及行不退也。


言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者。配勝解位中。


言合四位者。此彼方總收也。


言分別功德品等者。恒沙菩薩。從地涌出。彌勒等疑。
願佛為說。佛言此等菩薩。皆是我化。眾見涌出。謂此
化而非。父小子老。疑非釋迦所。遂說三身壽量。用釋
前疑。明佛得道久成。所化固疑非少。佛德深妙。聞信
者多。利益既弘。功德彌眾。遂有十一位得證。一位發
心。合十二位。現證獲益。由斯疏主於現證利收。前來
疏主解云。依論法力有五。此中有三。一證。十一位是。
二信。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發阿耨菩提心等。三供養。
[004-0251b]
天雨華等。且十一位中。初六依位。五依生證得。


言佛說是如來等者。砂細如麵。方四十里。名一恒沙。
問多少恒沙。答那由他恒沙。那由他是梵語。此名姟
也。問有多少那由他。答總有六百八十萬億个那由
他恒河沙。


言無生忍者。初得在初地。相續在八地。圓滿在佛地。
無生法即是真如也。無生法是境。菩薩入初地時。根
本智印證無生理。後得智印證無生教。心之與境。並
無生也。一切諸法。本來寂靜。生巳不住。住既不可得
故。生亦不可得。故名無生也。無生有三。一本體無生。
亦名相無生。情有理無。即遍計也。二自然無生。假有
實無。即依他也。三惑苦無生。實有假無。即圓成也。本
體無生。本無今有。自然無生。依他起性。即本無今有。
惑苦無生。即本有今有。本體無生。如迷繩謂蛇。迷杭
謂鬼。虗空華第二月。龜毛菟角等。闇中假繩。謂是於
蛇。即無中說有。明曉若至。即有者便無。妄情執了。妄
即無。總是心上見分。起獨影境。謂有蛇等。眾生五薀
之上。妄執有我。亦復如是。自然無生者。即本無今有
也。如繩本來是麻。後方作繩。假凡是色法。具二緣生。
因緣增上緣如因。麻是緣。假人功為繩。即增上緣。即
麻是親緣。人功等即疎緣。榖麥等種子。是因緣。水土
為增上緣。只如此身。將賴耶識中名言種為因緣。父
母和合及業。為增上緣。方有此五薀。前心法等。即四
緣生。豈同外道計自然義。眼識種子為因緣。根能發
[004-0251c]
識。為增上緣。前念滅後念生。名等無間緣。前境是所
緣緣。惑苦無生者。如麻本有今有。不同於繩。除其惑
苦。即真如理性。自然顯現。真如之理。本來清淨。本無
惑苦。今既了之。何有苦生。名曰無生。只得言顯。不得
言生。忍者忍苦。是知印可之心。菩薩在地前。昔聞未
能智證。一大劫滿。忽然住極喜地。生如來家。比束只
聞。今得證理。印可在心。名之為忍。忍即印義。印之忍。
依主也。化度問。分別品中。十一位得益。各依何位。答
初之六位。名增道位。謂彼菩薩聖道故。次之五位。各
損生位。損謂損減諸惡。生謂生諸善根。後之一位。名
發心位。由最初皆發勝心。


言千億菩薩等者。有二說。一云取前六百八十萬億
那由他殑伽沙眾生為如。從一倍二。從二倍四。從四
倍八。如是乃至千倍。二云從一至二。從二倍四。如是
千遍倍。聞持者。開即能持。隨陀羅尼。以念慧為體。菩
薩得此念慧。所聞之法。持之不忘。名曰聞持。凡夫聞
了施忘。聞不能持。菩薩得此陀羅尼。即總持也。一攝
二散。有法義呪忍。初得在三地。相續在九地。圓滿在
佛地。謨云。此等證得人數。非一化佛土不可容受。論
報土中取耳。雖是靈山。見有異故。千倍者。比前恒沙
千倍也。離欲嫉他名利二障。得聞持陀羅尼門也。


言復一世界等者。即一三千世界。碎作塵也。辨才者。
五地初得。菩薩入此地中。解五明論。此地菩薩說法。
須說即說。無蹇吃故。在心論。名四無礙解。在口。即言
[004-0252a]
無礙辨才。此在九地。相續十地。佛位圓滿也。言一世
界微塵等。論云無量者數也。問幾个無量。答萬億个
無量。問幾个萬億。答百千个萬億。無量旋陀羅尼者。
旋者境也。於空有境上及有情心行。旋環觀察。能了
能知。剎那迅速。名曰旋。問有多少空有境。答百千萬
億無量个空有境。菩薩起一个智。一剎那間。便能緣
得爾許个空有境。五地巳前。觀空之時。未能達有。達
有之時。未能觀空。至此地中。即空之智。便能達有。一
剎那之間。觀空時。便能達有。達有之時。便能觀空。即
空方便智菩薩。起有中殊勝行。於此空有境上。速疾
觀察。立以旋名。五地巳去。真俗相違。於相違境。能令
觀察。猶如老鵄轉迴空中。意欲搏物。菩薩在法性空
中。只觀眾生根性。若熟即便度之。如將一鏡雙照水
火。水火之性。性甚相違。於相違境。俱時能照。此亦如
是。不滯空有。名之為旋。觀空之時。即證真理。觀有之
時。即達俗差別。觀空即本智。觀有即後智。若據成滿。
在十地也。


言三千大千等者。此在八地。具四不退。八地無相無
功用。此即法駛流中。任運轉故。名不退法輪也。


言二千國土等者。此在第十地。清淨法輪者。法輪本
來清淨。為眾生有漏心所變。同能變識。即是有漏。無
漏心變。同能變識。即是無漏。如地前是有漏。七地有
漏無漏二雜修故。八地巳上純無漏故上六依位證得


言小千國土等者。此下五位。依生證得。此是地前加
[004-0252b]
行位。若未聞如來壽量品時。去見道。未知生數多小。
亦聞如來壽量品了。損彼識中染種勢力。所以分段
生死身有限也。所以一生乃至八生得入見道。得彼
初地菩薩。問當來三生四生方得果。如何名現證利
收。答果雖後得。現座得益。亦名現證利。問後五位既
言阿耨菩提。何非果記。答但得初地菩提因中之果。
非佛果也。問寧知不是佛果菩提。答此在地前。望於
初地。分段生死。論生數多小。若以初地佛果菩提。縱
是悲增。生數若何。定是智增。生數即無。於此二人。云
何更論一生二生耶。問云經云隨數生成佛。若入初
地。豈名成佛耶。答佛者覺義也。初地菩薩。亦名覺也。
問准此八生等。皆得行位巳定生。菩薩任運自得菩
提。何待聞經。答由聞經故。成巳定生。非先巳定故。


言四四天下者。即十六閻浮微塵數菩薩。經於四生。
得入初地。此約菩薩修習近遠。由是生數多小不同。
五種菩提。是明心菩提上依生證得了


言復有八世界等者。此是凡夫發菩提心者。十信得
也。在種性地第二段了


言如說藥王品等者。陀羅尼即念慧。菩薩有此念慧。
能解一切眾生語言。即詞無礙辨也。凡夫只解一般
言音。被土番迴鶻罵早不會。菩薩四生九類言音總
解也第三段了


言說妙音品八萬等者。即是種類俱生無作解意生
身。三昧是定。能起一切色身。能起就所起立名。名一
[004-0252c]
切色身三昧也。即十八類身也。


言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者。[米*矞]云。三種無生。一
本姓無生。我法二執無。了遍計性。相無自性。二自然
無生。了依他法上。無自然生性。三惑苦無生。了圓成
實性上。無惑苦性。忍即是智證。印無生理也。


言華德菩薩得法華等者。三昧是定。法華是一乘理。
從第四禪定。起根本智。證一乘理。名法華三昧。此更
有一位益。疏家不引。遺却去。經云說是妙音菩薩品
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得現一切色身
三昧。是也。十地論在第八地。說第五決定地第四段了


言說觀音品八萬等者。此是發四弘誓願心。求菩提
心。此心名無等。將世間發人天心及二乘心。來試等
此菩提心得否。答世間及二乘心。等彼無等心不得。
故名等等也。此多在十信初心。二云如來是無等之
人。世出世間。更無過上。故名無等。初發心菩薩。與佛
齊功。眾生亦發求菩提心。與彼如來齊等。眾生菩提
心等得無等。故名無等等。眾生菩提。等得無等人身
中功德。故名無等等。即是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
心初心難也第五段了


言陀羅尼品等者。無生法忍前巳說也第六段了


言說妙莊嚴等者。安國云。大乘二說。一無間道斷煩
惱種現。名是遠塵。解脫道斷習氣。名離垢。又惑種易
斷如塵。習氣難斷喻垢。第二無間道斷現行。名遠塵。
解脫道斷惑種。名離垢。法眼者。法即是真如理。名法
[004-0253a]
也。眼即是無漏智證理。故名淨也。即是眼智明覺也。
下疏云。得初果故。非大乘見道第八段了


言說普賢勸發品等者。普賢者。普遍也。賢者賢善。即
是普遍賢善之理。故名普賢。今行普賢因行。名普賢。
道能證智。名普賢道也。


言前五記者。即果記利也。六記之中。除具因記。餘五
記。記當成佛也。


言此二十五類等者。現證利收。現證因位也。天授品
四位。分別品十二位。藥王品一類。妙音品三類。觀音
品一類。陀羅尼品一類。妙莊嚴王品一類。普賢品二
類。此二十五位。現證利收。


言並是利今者。結也。


言利後者。標也。散席巳後者。解後字。因法華經者。解
利字。所獲功德皆是利後。合解利後也。


言隨喜功德品等者。三品經文。今當第一品。經云爾
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幼聞是經隨
喜巳。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
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
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巳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巳。
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
人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
界。六趣四生。乃至一一眾生。與滿閻浮金銀等。又勝
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第五十人聞經一偈
[004-0253b]
隨喜功德。問何故多劫行檀。不如傳聞小法。答施者
福行。離貪賤因。法是慧。聞即滅塵勞之衛。故隨喜少
法。而勝施多財。又令得阿羅漢果。此約定性。初不能
廣說法化眾生。後令入無餘涅槃。設令不定性無學
迂會修行。經八萬劫等。不如聞經速得佛果。疏云隨
喜一念。尚得菩提。所化眾生。倍於上數。今得羅漢。不
能成佛廣化眾生。故福為劣。經云若人為是經故。往
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
好上妙象馬車乘七寶輦轝。及乘天宮。此法華經。是
運載之經。故隨喜者。得如是果報。又分座令聽此經。
是諸經中王。故坐令聽。當得帝釋梵王自在尊高果
報。巳上分坐果下勸聽果。經云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
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
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三地菩薩也。終
不瘖瘂。乃至當來見佛聞法。信受教誨。問此為復是
能勸聽人功德。為復是所受勸聽人功德。答若喚作
所受勸聽人功德。即錯也。若是親聽之人功德。算不
可得。今所說功德。是能勸之人。勸得一人。親聽大乘。
能勸聽之人。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


言法師功德品等者。疏主云。於此經中。修行十法行
者。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
開演。八諷詠。九思惟。十修習六根。一一根中。有十法
相資。轉成百行。百行各四。自作交他。讚勵慶慰。合成
四百。各有三品修。修成千二百。三根勝故。具千二百。
[004-0253c]
三根劣故。而無上品。眼身鼻。只有如說修行時。為欲
供養此經故書寫。為欲供養故施他。為欲供養故聽
聞。乃至修習皆爾。一个為顯餘九成助也。十十為頭。
皆九助也。故成於百也。


言乃至普賢品等者。文分六。一普賢來軌。二啟白聞
經。三佛告四法。四普賢勸發。五釋迦讚勸。六時眾獲
益。就第五讚勸中。初讚美普賢。次讚美持經者違順
之相。讚持經者中有四。一順佛行。二離眾惡。三當得
出世。四定厭生死。定厭生死中。一不貪資什。經云不
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二得現果報。經云亦於現世
得其福報。


言以是遺教等者。上二句證利今。其未度者二句。證
利後。亦云前二句結利今。後二句結利後。


言顯機等者。顯時約法。顯根約人。賀云。如來設教。本
為根緣。根有三種之差別。聖起三時之初。即鹿野轉
四諦法輪。發起二乘。說為有教。次即說於般若。發趣
大乘。說為空教。後深密會中。為諸發趣一切乘者。說
非空非有三性之教。理無不盡。義無不該。疏主顯三
時教。經有明文。會十八人。立一時至五時。並無所據。
言諸佛設教等者。總標頓漸。問疏主何以亦入此門。
便先論頓漸。答本立顯時。只是時教。所以疏主先論
頓漸。佛佛出世。皆說法化生。所說之法。雖則無邊。略
而言之。乃有二種。一則是頓。二則是漸。此二種教。義
貫眾詮。故云諸佛等。所被之根。有頓有漸。能被之教
[004-0254a]
亦然。今為顯時顯根。故說是經。准疏云。教無定判。故
下疏言。故知頓漸無別。教文隨根以分。故此通也。不
向教上定道頓教定道是漸。一食之中。根若有頓有
漸。教隨根有頓有漸也。金二意。一依顯示教。二依隱
密教。若依顯示教。有頓有漸。二隱密教。無頓無漸。就
顯示教中。漸有二種。一從小至大漸。如此經窮子喻。
從小乘至大乘佛果。二從大至小漸。如華嚴經。譬如
日出先照山王。次照小山及高顯處。然後普照世界
大地。善逝亦爾。清淨慧光。先照菩薩功德大山王。次
照緣覺。次照聲聞。然後普照一切眾生。若依此義。一
切聖教。皆名為漸。牟云。前標顯示有頓有漸。今言一
切聖教皆是漸。何者即是顯示中頓。頓義若無。漸依
何立。答疏主有意。一切約根。若大根不從小入。教但
是頓。若大根從小入大。教即通漸。天雨本來是一。對
甘草苦。所以甜苦不同也。如百法記法菀等破。但以
教望所被根。證悟有殊。遂分二種。非謂前後以名頓
漸二時。總標頓漸。


言頓即等者。疏主意。此法華經。通頓通漸。頓即者。此
頓字即能被教也。被彼大根。即是所被根也。頓從凡
夫等者。解頓義也。


言如勝鬘等者。問何處經中。說能被之教。被頓悟根。
答疏言如勝鬘經所說一乘。第一遍言一乘者。是四
乘中。定性大乘。證上頓教也。第二遍言一乘。文便引
來。此間不要也。只取第一遍言一乘者。本經文言大
[004-0254b]
乘。疏主引來。改作一乘也。是定姓大乘也。言定姓者。
是決定義。不可改轉義。此是純一正直大乘也。問何
名四乘定性。答且如定性聲聞乘。唯有聲聞種姓。定
性緣覺乘。唯有緣覺種姓。大乘菩薩。唯有菩薩種姓。
定性人天乘。唯有人天乘姓。經云無種姓人。無種性
故。至而成就之。今此間取四乘中定性大乘菩薩。直
發大心修行。取佛果菩提。名為頓悟根。能被之教名
頓教。第二遍言一乘是權。此一乘是四乘外一乘。無
定所對根。故是權也。權者不定義。緣一个人身中。具
有三乘種性。此一人身中。亦有聲聞種姓。亦有緣覺
種姓。亦有菩薩種性。若喚他作聲聞巳。後身中緣覺
種性熟。捨却聲聞入緣覺。若喚他作緣覺巳。後身中
大乘根性熟。捨却緣覺作菩薩。最後作菩薩。修一乘
行。此一乘是不定性一乘。緣覺作二乘行。後修一乘
行。形對他四乘定性。故四乘外一乘是權也。無定所
對根。是不定義。有可改轉義。彼經中立五乘性。四乘
是定性。一乘是不定性。問勝鬘經無明文。是四乘外
一乘是權。經文不說。如何得知。答經文則無。道理則
有也。彼經云。攝受正法善男子。堪能荷負四種重任。
若有眾生。求大乘者。為說大乘。求聲聞者。為說聲聞
乘。求緣覺者。為說緣覺乘。求人天乘者。為說人天乘。
此上四乘。定性經文也。最後經云。若如來隨彼意欲
而方便說。只有此隨彼意欲之言。隨彼不定性人意
欲。所以四乘外立一乘是權也。被他四乘定性。各自
[004-0254c]
有所對根。此不定乘。無正所對根。形對四乘定性。所
以是權也。若不爾者。隨彼意欲之言。有何所表。所以
疏引經云。如勝鬘經所說一乘。一乘是權。四乘實故
也。且第一遍云。如勝鬘經所說一乘。此是四个定性
乘中大乘。證上頓教也。第二遍云。一乘是權。四乘外
一乘。此間不要。文便引來。下云四乘實故。此有兩說。
一一四乘。總取證上頓教。緣四乘總是定性。總有頓
義決定義不可改轉義。問定姓大乘菩薩。及定姓二
乘人。各從凡夫身上。直至發自乘心。取自乘果。可成
頓義。第四乘無聞非法器眾生。元來是凡夫。頓從凡
夫。擬取何果。更無果可取。若頓從凡夫。還取凡夫。何
名勝進。此是一不成二不成者。況疏云。頓從凡夫。以
求佛果。今者無種姓凡夫。既證頓教。不成并二乘定
性。直發二乘心。取二乘果。證亦不成。第二義唯取四
乘定姓中定性大乘。證上頓教。頓從凡夫。直發大心。
以求佛果。餘三乘定性。并向上一乘是權。盡是文便
引來。非是正要也解頓了


言漸即被彼等者。此人身中。有三乘種姓。聞二乘教。
發二乘心。修二乘行。證得小果。後聞大乘。迴心向大。
從淺至深。名之為漸。為根未熟。於一乘道。隨宜說三。
解漸義。


言如此經中所說等者。兩遍道一乘。皆取三乘中一
乘證漸教。下云十方佛土中。乃至何況有三。息處故
說二。唯有一非餘。問法華經中說權實。與勝鬘經何
[004-0255a]
別。答勝鬘說一乘。顯了約出生。法華經中。說一乘。隱
密說約攝入也。勝鬘經實有定性不定性五乘。說實
顯了說也。問如何說名出生。答經文云。如阿耨達池
流出四河。互不相障也。喻權乘都分出乘也。第二法
華經約攝入說。對不定姓人。攝却二乘。且道唯有一
乘。今據迴心。故密意說也。又勝鬘經定性不定性雙
說。則四乘實。一乘權。法華唯被不定性。則唯有一乘。
無別二乘。


言一乘是實二乘是權者。是密意說也。問四乘外與
四乘中一乘何別。答四乘內一乘。有所對根。定是實
也。修大乘故。四乘外一乘。對他四乘定性人說。所以
是權也。為一人具四乘性故。何以答。向他定性人邊。
則合說實有三乘五性。若向四乘定性人前。顯說道
唯有一乘無別二乘。此字却是權也。若將四乘外一
乘。對不定性人前。顯說無二乘唯有一乘。一乘唯是
實也。又權有二種。一若對他四乘定性人前。顯說二
乘是權。此名權體不權也。若對不定性人前。顯說二
乘是權。此名體俱權也。問法華勝鬘處會。何先何後。
答法華經在前說。勝鬘後說。所以說四乘外一乘。遙
指法華會中權乘也。


言此經多被等者。且八品正宗。對三根聲聞。即多是
漸教。言多者。少分通頓。下經十一位得證。一位發心。
皆是其頓也。此經正宗即攝入。流通分即出生。彼經
云正波羅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為大乘故說。即
[004-0255b]
攝入。摩訶衍者流出四乘。即是出生也。


言古有釋言等者。化度云。自西方三藏及此方先德
立教不同。有多判釋。若據真理體。未必即然。今且略
敘。魏之時。菩提留支三藏。一代時教跡不同。唯立一
時教。如維摩經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
解。如此經說。一相一味。眾生聞我法者。隨力所受。華
嚴經言。如來以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若約得
佛語隨陀羅尼。一言音中。含多言音。即許一言異類
各解。二宋朝北京曇無懺三藏云。如來之教。有其二
種。一半教。即小乘法。謂人空理智。二滿教。即大乘法。
謂二空理智。三梁朝真諦立三時教。一轉法輪。即四
諦法輪。從初成道七年巳還。即說阿含等。二照法輪。
七年巳後。三十八年巳來。說般若是。三持法輪。三十
八年後。涅槃巳來。說解深密等是。四隨朝笈多三藏
立四時教。一四諦之教。即小乘經。二無相大乘。即般
若經。三法相大乘。楞伽經等是。四觀行大乘。即華嚴
經明四十二賢聖位。五唐朝波頗三藏立五時教。一
四諦教。二無相大乘。三觀行大乘。四安樂大乘。即涅
槃經說常樂我淨等是。五守護大乘。即大集經。佛遣
諸神。守護國土等是。六天台智者大師立四時教。一
三藏教。即小乘三藏等是。二別教大乘。即空有。三通
教大乘。如此經昔日為三乘說。不論大小。即如此經。
取二萬佛所。我昔教汝。及遣傍人等。并十六子等是。
四圓教。即此經今時所說。如經正直捨方便但說無
[004-0255c]
上道。言古有釋等者。即是晉朝劉虬。字遺民。捨官隱
居武都山。將如來一代時教。總判為五時。


言提謂等者。路相傳說。䓗嶺東。高昌國人。[米*矞]云。䓗嶺
東。碎葉國人。穿竭陀國過南海採寶。有一商主。號提
波利。即疏中提謂也。與五百價人。南海採寶。却還路。
遊摩竭陀國過。去上茅宮城六十里。近伽耶城。忽然
雲霧黃塵四起。與天連。雷雨卒起。時提謂等不知何
事。有此不祥。時有二人善卜。乃知是樹神所。遂將[麩-夫+少]
蜜而住求祭。其樹神知來。即化作一人。路逢長者。因
即問曰。今者何往。長者答曰。我等遇難。卜是樹神方
欲奠祭。其一人言。我是樹神。長者問言。何故作此不
祥。樹答言。此非我作。汝等須祭奠。現有迦毗羅國淨
飯王太子。捨國出家。行苦行六年。日食麻麥。今在我
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號曰佛。向所變現。是佛所為。非
我所作也。樹神告曰。佛於此成道。汝須供養。長者尋
聲來而至佛所。禮拜讚嘆曰。容顏甚奇特。猶若鑄金
山。未審誰家子。種族是何人。未知何所證。因何此處
居。不食米幾日。不知何所須。世尊報曰。我是轉輪聖
王帝族中子。猒俗如涕唾。出家證菩提。我是法輪王。
三界中第一。成道來七日。無人施我食。爾時提謂等。
即奉[麩-夫+少]蜜。供養世尊。世尊受之。即與授記。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號曰齊成。爾時長者。因即請佛歸國供養。
佛受請。但剪爪剃髮。令將歸供養。提謂等因請供養
之儀。佛為疊三衣。大小次第重疊。計衣有三重。又覆
[004-0256a]
鉢盂在堅上。又鍚杖在鉢盂上。令似浮圖形。因此有
塔也。提謂長者既受教巳。即便懺悔。請佛受三歸五
戒。提謂經一卷者是真。兩卷者是偽。彼經云。佛告提
謂。現在有佛。未來有法僧。當歸佛法僧寶。歸者依憑
救濟之義。能歸依。即清淨三業。信慚愧為體。所歸是
佛法僧寶境。魔外道。一切鬼神。非可歸依。設歸依者。
增長邪見。能令眾生輪迴惡趣。恒受苦惱。不如歸依
佛僧寶。偈云。諸有歸依佛。終不墮惡道。捨此人中形。
受天清淨身。俱舍云。歸依成佛僧。無學二種法。及涅
槃寂滅。是說具三歸。眾生苦所歸。多歸依諸仙。國菀
及藂林。孤樹制多等。此歸依勝。此歸依非真。不由此
歸依。而解脫生死。諸歸依於佛。及歸依法僧。於四聖
諦中。應以慧觀察。觀察知苦集。能永超眾苦。修八聖
道支。趣安隱涅槃。此歸依最尊。此歸依最勝。必由此
歸依。而解脫生死。出曜經云。若有眾生成正覺。若有
供養經劫數。微飲食床臥具等。塗香雜香及名華。若
有一人叉十指。專心自歸依一如來。自口發言南無
佛。是功德為最上。問歸依佛法僧。有何功德。答如善
生優婆塞經說。若人能受三皈依者。當知是人所得
果報。不可窮盡。善男子。如伽陵伽國有七寶藏。號賓
伽羅。其國人民。大小男女。於七日七月七年。常以車
乘象馬駝驢擔負。猶故不盡。若有信心。歸依三寶。是
人所得果報。勝出彼藏所有珍寶。又挍量功德經說。
假使四天下滿中。盡是初果。二三四果。至辟支佛。若
[004-0256b]
有人將衣服飲食香華幡葢等物。盡形供養。不如有
人受三歸五戒所得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
及其一。又歸依佛法僧。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問何不
與提謂受餘戒。先受五戒耶。答一者易持。二者難犯。
問何不制綺語等三。唯制妄語。答佛為俗人。說此五
戒。俗中富者畜妻子。女人之心。數起嗔垢。若制兩舌。
即家事不成。故不制也。又俗人居家。資生活業。恐事
不辦。惡須嗔呵。又不制綺語者。安慰在下等。前四是
性。第五是遮戒。即是不飲酒。五戒難犯易持。不同八
戒。八戒事須全持。五戒持一二三。總得十善者。一不
煞不盜不婬。身三也。語有四。不妄言綺語惡口兩舌。
意三者。不貪不嗔不邪見。是名十善也。五戒不制自
妻自夫。女人不制自夫。丈夫不制自妻。五戒制邪婬。
八戒制染欲。緣是一日一夜。隨佛出家。自妻自夫。皆制也。


言世間因果等者。有漏名世間。世間因世間果。五戒
是南三洲因。十善是北洲六欲天因。若聞思二慧修
十善。感北洲六欲天果。若修慧修十善。感上二界果。


言第二時有行之教等者。如來未出世時。凡夫外道。
執五薀為我。有主宰自在。如來出世。便說無我。一切
法中。皆無有我。唯有三科法。教觀薀處界。作無我行
相。聲聞之人。遂悟我空。我空即生空。便與破我了。遂
起法執。執三科法。兼如來身上。亦執為有。即是鹿薗
轉四諦法輪。本質四諦。三乘人同行有行之教。聲聞
之人於五薀上觀四諦。緣覺人於十二因緣上觀四
[004-0256c]
諦。菩薩人於三性三無性上觀四諦。本質四諦是一。
三乘人觀諦行行取果不同。聲聞人觀三科是有。緣
覺人觀十二因緣是有。菩薩人依三性觀有。問菩薩
若第二時中執有。應不斷法執耶。答菩薩執有。與二
乘別。二乘執有實有。菩薩執有似有之有。二乘執有
識外有。聲聞執有。心亦有。境亦有。菩薩執有。依識而
有。離識之外無也。問佛第一時說有。第二時說空。何
故劉虬第二時說有。答若佛說三乘對破。即將空破
有。劉虬但是依教文判。亦不解於中。意有二義。一攝
釋云。總對三乘。而說於有。三乘之人。聞四諦教時。自
各悟解。修行觀行差別。故名三乘同行有行之教。二
有云。不必別有三乘之人。只不定性人一个身中。具
有三乘性。悟解有教之時。亦得名為三乘同行有行
之教。不必別有三乘之人。攝破云。此後解違般若經
云。初轉法輪。三乘得益。各各不同。如何言非別有三
乘之人行行耶。又約佛說同。故名同也。本質四諦是
同故。問解深密經。唯為發趣求聲聞乘者。以四諦相。
轉正法輪。唯說聲聞。不說三乘。答深密經約正為說。
唯約本質。說般若經。約兼正說。故不相違也。


言說彼三乘同行等者。攝云對彼三乘。總相說空。三
根悟異。聲聞作我空行相。菩薩雙作二空。有說第三
時中。二乘之人聞般若經。亦作空觀。若不作法空。第
三時立。第二時無增無進義。定性聲聞作生空。不定
性聲聞證悟法空。如須菩提。悟解般若。若依此解不
[004-0257a]
當。一則雜亂他種性道理。二者若聲聞人還作法空
觀行。則與菩薩不別也。設許須菩提悟解法空。但是
佛加被。不說修行。又云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故知二乘人。第三時中。亦作生
空觀也。若爾勝劣何別。答二乘人。第二時中。依三科
法上。作我空觀行。第三時依無我上。作我空觀漸勝
也。故知第一時中。破我說有。第二時中。破有說空也。
第三時不空不有。道理不相雜亂。問劉虬所判。阿含
為有教。般若為空教。何所相違。答覺愛但責依時分。
判教有乖。不言彼經非空有教。


言第四時等者。賀云四十年中。說法華經。雖明一乘。
猶未分明演說。涅槃常住實相。尚說無常等。以為真
實。即是此經。與三根聲聞。授記壽量分齊。即是無常。


言以前未明一乘者。指未說法華經無量義經巳前
也。若說法華無量義。名正說分明說。


言由未分明者。如下說開示悟入菩提涅槃。壽量品
中。說三佛菩提等。又云十方佛土中等。云何言未分
明。又日月燈明佛。說此經了。於其中夜。當入涅槃。信
知此經即是涅槃。何得言未分明說性也。


言第五時等者。依涅槃經說常住佛果。吾今此身。即
是常身法身。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又若說佛身是無
常者。是人舌根何不墮落。又言捨無常色。獲得常色
等。


言雙林有四雙。故名雙林。東西南北各二。若娑羅林
[004-0257b]
是梵語。此言堅固林。在佛頭邊足邊也。


言乍觀可爾等者。疏主順菩提留支破處。故言乍觀
可爾。論一往乍觀居十。二往判教大相似。第一時世
間因果。第二時作三乘同行有行之教。亦大相似此
乍觀可爾縱也。


言理即不然者。奪也。若子細推尋。即不然。二云乍觀
可爾。許菩提留支。破劉虬立五時教。理即不然。兼破
菩提留支自立二時教。依楞伽經。立頓漸教。依涅槃
經。立半滿教。若依經。實有頓漸半滿。若依文定判。理
即不然。居士所判。引佛成道後三七日內唯說世間
因果教。如何三七日內。盡是受記成佛事。得無學果
十地得益等。故言理即不然。


言提謂經說等者。破第一時也。懺悔者。唐梵雙說。梵
云懺摩。此云悔過。明記前非曰懺。除生猒患曰悔。緣
佛為提謂等。欲受五戒。先令懺悔彼身中惡業等罪。


言五逆者。且三乘通逆。一者煞父。二者煞母。三者煞
阿羅漢。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並是大乘一
逆。大乘五逆者。一破塔壞寺。梵燒經像等如下疏自說。十
惡者。煞。盜。婬欲。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嗔。邪見是。


言謗法等罪者。攝問。佛適成道。法輪未轉。如何有謗
法之𠍴耶。答罪通三世。不妨過去曾謗佛。示令懺悔。
懺悔有四。一伏現行。在地前伏貪嗔等不善三業。不
令起現行。二斷種子。聖道起時。斷彼種盡。現行不生。
三損因。今因懺悔。本識中惡業種子勢力劣弱。不能
[004-0257c]
感果。四損果。今因懺悔。損彼後果。永更不生。入初地
時。二盡皆伏。得於初禪。未至根本。名伏現也。


言四大本淨者。大論四義解大。一所依大。一切所造
色。皆依此故。四大為能造。四塵為所造。今能造四大。
與一切所造色為所依。名所依大。二體大。地水火風。
名體大也。三形相大。眼所見者。四作用大。地能生長
萬物。火灾壞至初禪。水壞二禪。風壞三禪。能至三禪。
名作用大也。


言本淨者。攝云悟四大本。唯真如理。離彼妄執。故名
本淨。又傳三解。一四大本是白淨無記法。令能緣心
與貪等煩惱相應緣四大。今彼四大成所緣轉。不能
清淨。今斷却能緣貪心相應煩惱所緣四大。向上離
轉。名四大本淨。二由造得地獄業。所感四大。五薀六
塵之果。名為不淨。由懺悔巳。惡業自消。不受彼果。名
本淨。三云四大本即是因淨。本因即是惑業。二種惑
業。為四大本。由懺悔巳。惑業自淨。不招惡果名本淨。
攝釋引覺愛。難五時教。引提謂經云。四大本無。乃至
六塵本無。不言本淨據。也攝意。唯取真如理為正。悟
法空理。四大本淨。悟生空理。五我本淨也。即此中四
種淨。初三明法空。第四明生空也。既說二空即本淨。
即入初地。證遍行真如也。


言五薀本淨者。未懺悔時。執五薀為我。懺悔巳後。知
薀中無我及我所皆是空。故言五陰本淨。


言六塵本淨者。六塵是所緣境也。能緣心是本。未懺
[004-0258a]
悔時。於六塵境上。心緣執著。不了是空。令彼六塵成
所緣縛。懺悔巳後。能緣心上離著故。名六塵本淨。


言吾我本淨者。准對法論五種。一身具我事。身謂五
根。具五塵。此執色薀為我。二受用我事。此執受薀為
我。三言說我事。此執總薀。四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
此執行薀。五彼所依止我自體事。此執識薀。此五我
見。為諸惑本。既懺悔巳。我見不起。故言五我本淨。若
作吾我。終乖經本。故不錄也。


言時提謂等者。此下七類益中。第三小乘益。餘並是
大乘益。不起法忍者。即無生法忍也。舊經云不起。新
經云無生忍也。仁王經說五忍法門。一伏忍。伏者折
伏煩惱。名伏忍。地前三十心。不取十信。十信是忍方
便。未是正伏忍。約於三賢。分三品故。在於地前。能伏
印故。二信忍。初二三地得四不壞信。相同世間。故起
信行施。以修戒也。修施戒等。由信起故。此亦分三品。
三順二乘故。在四五六地。相同二乘。出世間。修菩提
分法觀等。亦分三品。四無生忍。在七八九地。三無生忍。
皆相續故。長時任運。觀無相理故。五寂滅忍。由證寂
滅理。得寂滅名。三品修。下品忍在十地。中品忍在等
覺。上品在妙覺位。名三品也。問提謂所得是何位不
起忍。答不起有三。一證不起。即初地。二相續不起。即
在八地。三圓滿不起。即佛位也。今提謂初得無生故。
在初地也。無生忍有三種。一本性無生。二自然無生。
三惑苦無生。是境遍計性上。相無性為境。依他起上。
[004-0258b]
無自然生性為境。圓成性上。無惑苦為境。法者有二
義。一證無生之教名法。二者即真如理名法。忍者智
也。一有漏無漏地前加行位。智忍通印無生教法及
境。名無生法忍也。若無漏智忍。即通本後二智。唯印
無生理。名無生法忍。無生法之忍也。


言三百賈人等者。問准佛地經言順忍。唯第六地中。
何故仁王柔順忍。通四五地。答攝云仁王近遠總論。
佛地經唯約近說。問何故仁王佛地柔字有無不定。
答闕具不同。更無別義。


言柔順者。調柔我見。若若在剛強心起。不得調柔。我
見永亡。故名柔順。此有四順。一真俗相順。根本智證
真。不違後得智達俗。後智緣俗。不違根本智證真。名
真俗相順。二世出世相順。菩薩加行。作世善觀。不違
無漏出世善觀也。作世善順出世故。三者有無相順。
菩薩觀有。不違於無。若觀於無。不違於有。四者大小
相順。菩薩觀於大乘諦理。不違於小。正觀於大時。亦
觀於小。又觀小時。不違於大。正觀小時亦觀於大。故
名順忍也。


言二百賈人等者。須陀洹者。此云預流。預者入也。既
入小乘見道。預聖之流。唯此一位。是小乘益也。


言四天等者。亦即四五六地。謂此三地。調柔其心。順
二乘故。名為柔順。問何故四五六地菩薩。行二乘行。
答相同二乘。修二乘行。俯順二乘。名為柔順也。


言三百龍王等者。有二釋。一菩薩示現作龍王。故得
[004-0258c]
信忍。在初二三地。亦通地前位。故龍王聞法。深生敬
信三寶四諦。決定不疑也。二若實者。畜生趣中。身得
入聖。便違一切經教。華嚴經云。阿耨達池大地菩薩。
為此地龍王。出水濟瞻部洲人也。


言自餘天等者。即十信巳前。發大乘心。尚未入十信
位也。


言十億天人等者。十善有三。一人天十善。二二乘十
善。三菩薩十善。為簡前二故。言菩薩十善也。就十信
位中。有上中下。中下品十善。作粟散王。上品十善。作
鐵輪王。餘十住十行十迴向。如是次配銅銀金等也。
牟云。十善該通世間出世間三乘聖眾。若論十善。本
即一般。據求趣心。三種差別也。


言提謂長者滅等者。三界苦即是後有分段之身。分
別業惑巳亡。永不招生。名為惑苦。受變易時。滅分段
苦。受變易身。智增菩薩。初地滅分段苦。悲增菩薩。八
地悲智平等者。七地巳前。隨自意樂。不起法忍。初得
在初地。長時在七地。相續在八地。圓滿在佛地。今疏
中意。依初得及相續說。


言或第八地者。化度問。何由提謂或云初地。或云第
八地耶。答經中既言滅三界苦。即是出分段死。入變
易生。經中緣無悲智二言。故置或也。若是智增初地。
悲增八地。故言或也。牟云。前巳明得不起法忍。此何
再言。答前兼諸人。此中獨舉。本所為故。成差別也。


言又普曜經等者。於十方界。各各在一國。一時成佛。
[004-0259a]
號曰齊成。非是同處齊成覺道。號曰齊成。若依四分
律。以蜜上佛。號曰蜜成。問將蜜供佛。即名蜜成。將[麩-夫+少]
供於佛。何不名[麩-夫+少]佛。故知不可。章敬云。齊成但是佛
號。未必俱時成佛。如四分律。號曰蜜成。問前文云。三
百價人得柔順忍。二百人得須陀洹果。據文意。即合
三百人得成佛。二百不得。何故總言一時成佛。答二
百人若是定性者即合。但與三百人記。今二百人。皆
是不定性人。故言五百盡得成佛。


言云何但言等者。菩提留支難云。居士所引。第一時
三七日內。唯說人天教。不是出世善根故者。上來所
引文。盡是出世善根。經文不定。是人天教也。故知居
士年代。判教大錯。


言但為此日等者。劉虬反問云。既三七日內說。有出
世善根益者。何故不名轉法輪。答疏言但為此日等。
法輪有二。一者通行法輪。二者別行法輪。若約通行
法輪。鹿野菀中。三七日外方轉也。若別行法輪也。問
鹿園巳前。說十地經及提謂經等。如何不名轉於法
輪。答凡所說法。皆是法輪。當知此時不必作四諦等
方入見道。但為此日未分明說此是苦此是集等。示
相勸修等三周十二行相。故不名法輪。問何以知三
七日內不轉通行法輪。答緣三七日。未分明說三乘
人同觀四諦。所以未明轉法輪破第一時了


言次第二時十二等者。此牒前劉虬第二時十二年
中如來唯說有教。今欲破之。故先牒來也。居士所引。
[004-0259b]
三七日外。十二年中。唯說有教。不說空教者。何故成
道後。五年說大般若。正是空教。


言八菩薩者。一䟦陀和菩薩。二羅隣竭菩薩。三摩訶
須薩和菩薩。四喬曰兜菩薩。五那羅達菩薩。六須彌
應教深菩薩。七日坻達菩薩。八和須調菩薩。


言般舟三昧等者。長房錄云。此經兩卷。正明眾生五
薀本空。又有解云。般者般運。舟者舟船。般運眾生。同
生西方。名般舟此解非也此經三卷。翻於晉代武帝大始
年中。長安青龍寺竺法護譯。唐言行定也。無始頑心。
至今未曉。故䇿使經行。攝緣靜亂。塵識不起。萬境自
亡。諸佛前立。還息自心。故彼經云。此經名十方現在
佛前立定經。欲學行定。無問溫涼。隨力修習。一日一
月。乃至盡形。文舉三月。不簡春冬。今人所行。多依夏
月。問以何得知。彼經說空。答彼經中云。有八菩薩。各
與二萬八千人俱。爾時䟦陀和菩薩。問世尊言。菩薩
當作何等三昧。得智慧如大海如須彌山。佛云有一
行法。菩薩常當修習受持守護。諸功德中。最為第一。
此法行者。名現在諸佛悉在前三昧。能安天下。具足
佛種。乃至故知一切法空。無所有得。亦不喜失。亦不
壞憂。一切諸法。無我我所。學是行者。佛之子孫。故知
說五薀空。如何第二時。唯說有教。


言又第九年說鴦等者。此云指鬘。輔相之子。力歒千
人。斬千人手。而取一指。以為鬘飾。彼經中亦說空故。


言又第十年等者。勝義空也。
[004-0259c]


言又提謂普曜等。賀云。如上諸教。皆說大乘若因若
果菩提涅槃性相空理。如何第二時。唯言三乘有行
之教。


言一生補處等者。補者替也。問兜率天中。一生補處
菩薩多少。答有教說。有五百菩薩。正量部說。在彼天
中。傳化作佛。皆是一生補處。問彌勒菩薩可言補處。
如何餘者稱補處耶。答智論第七云。除彌勒菩薩外。
餘菩薩眾。雖非此方補處。於十方補替佛處。故多補
處。於理何妨。問釋迦唯是小化身收。但今三乘異生
地前漸漸勝進。云何能令初地等聖漸至補處。答同
處見異。亦通他受用。縱有登地菩薩。於理何妨。若唯
小乘意。雖有多菩薩。但是相承次第成佛。非是十方
一時出。不爾違小乘宗計。


言一生者。天上一生。人間一生。合此二生。名為一大
生也。


言云何乃言等者。云何居士判十二年中唯說有教
耶。菩提留支難劉虬居士。依年判教。故知不是也覺愛
難了


言是知一雨等者。劉虬反問云。既依年限判又不許。
又說人天教時妨出世。又說有之時。不妨說空說中
道等。未審三藏自家。如何立教。疏答云。是知一雨普
潤等。此是三藏自立一時教也。菩提留支意。約說本
來無三乘五乘。唯是一般教。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
隨類各得解。又如末尼珠。珠無分別。隨所求者。雨於
[004-0260a]
七寶。如天皷。無垢私成自事。留支立理。約此教文也。
天雨是一。更無兩般。由草木各自稟潤差別。如來說
法教。無大乘小乘人天乘。唯是一般也。但是眾生。三
乘五乘。根性不同。稟解如來教。各自得果。令教有其
差別也。此上菩提留支。皆於如來教上說也。若約疏
主義。則不如此。將教對眾生根論。根三教亦三。根一
教亦一也。疏主正義也敘古義了


言今依古義等者。疏三斷也。即菩提留支義。名古義
也。且上破二時。即劉虬五時中二時也。自餘三時。並
如古破。餘三時在菩提留支別傳也。此中只敘二時。
不敘餘二時也。


言事雖可爾等者。疏主縱也。許菩提留支破劉虬五
時教名可爾。理即不然。名奪也。不許留支立一時教
也。二云事雖可爾。許留支破五時教。理即不然。兼破
留支。不許立一時教也。


言恐厭文繁等者。依楞伽經。立頓漸教。依涅槃立半
滿教。若依二經。不妨實有頓漸半滿教。若依文定判。
理即不然。問既理不然。疏主何不破留支一時二時。
答疏主恐厭文繁。且略應止破古了


言依今新經等者。即勝鬘經中。四乘中一乘。證頓教
也。唐三藏所譯。名新經也。


言頓教大乘等者。若依大乘根。不從小入。教被唯一。
即留支立一時教可然。若下小有從小說。向大根能
被之教名漸教。則菩提留支義。闕一邊也。疏主說頓
[004-0260b]
說漸。皆依根也。不同留支唯向如來本質教上說一
時教。又不同劉虬依年月判也。但說有處。為第一時。
說空處為第二時。空有雙說。為第三時也。上依根立
頓漸了也。


言漸次大教等者。此是述漸。即有三時。自淺至深。故
名為漸也。


言解深密經中等者。深密第二卷說。世尊先為涅德
本菩薩。說三性義。次為彼勝義生菩薩。說三無性義。
總而言之者。總為諸有情迷於三性執為實有。由是
世尊依於三性。說三無性。破彼迷情。無令執有。若執
三性。為實有者。皆是遍計所執性。為破於此。說三無
性。其三無性。約三性立。今且略辨三種性也。經云諸
法性略有三種。一者遍計性。三者依他起性。三者圓
成實。且初性者。遍謂周遍。計謂計度。周遍計度故。立
遍計名。破顯此初性本無自體用。由能遍計虗妄心
故。遂有種種所執相現。若束一處著。遍計性我法二
執。假有實無。若散居三性。向上妄情執有。相分是無。
猶如空華。空中本無華。妄情見有華。又如繩中麻。麻
體不無。向上作蛇解。妄情執有。依他法體不無。向上
執我。法即無也。一者能遍計。護法云。六七二識。執我
執法者。是能遍計。若安慧宗。八識識心。皆能遍計也。
二所遍計者。攝大乘云。是依他法。與遍計等。為所緣
緣故。圓成實性真。非妄執所緣境故。依展轉說。亦所
遍計也。次依他起性者。依謂依因。他即他緣。起謂生
[004-0260c]
起。由顯此相。無自功能。但依他緣而得起故。攝大乘
云。從自熏習種子所生。依託他緣而得起故。後圓成
實性者。圓即圓滿。成即成就。實即真實。故唯識論云。
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性。次為勝
義生菩薩。說三無性者。若言三性總是有。遍計性情
上說有。依他圓成理上說有。若言三性總是無。遍計
性理上說無。依他圓成性對情說無。今依第三時。皆
約理說。然由有情迷於三性執為實有。世尊所以於
三性說三無性。不令有執也。自古巳來。兩宗說三無
性。一者一性宗。依真如。向上說三無性。二者五性宗。
依三性。向上說三無性。第一且依真如者。一遍計性。
相無自性性。問何名遍計性。答能緣心故所緣境。所
緣境為所慮所託兩顯。是依他性。兩楹中間。妄情執
有之相分。如空華。空中本無華。妄情見有華。今此說
我法二執相分。舉體是無。如菟角。如繩中麻。麻體不
無。向上作蛇解。妄情執有也。依他法體不無。向上執
我法。元來無我我所。所以道。遍計性相無自性性也。
性是體義。意道遍計性。體性是無。所以喚作遍計相
無自性。只緣以彼遍計性相無自性為門。向上達得
真空之性。是向下第二性字。未達遍計是無之時。由
自迷覆真空之性。由達彼遍計我法二執相狀舉體
是無。向遍計性無處。向下悟得真空之性。是第二性
字。所以言相無自性性。向上性字。指遍計是無。無向
下性字。指真如是有也。次依他起性生無自性性。依
[004-0261a]
他起性心法四緣生。四緣若闕。依他起性即不生。意
道依他法上。無自然生性。唯有從緣生性。今依他起
性。向上無自然生性為門。向下顯得真如理。為第二
性字。無自然生處。顯得真如理。故云生無自性性。三
圓成實性勝義無自性性。若執圓成有。還遍計無。若
向真如。向上執有是增益謗。執無是損減謗。亦意亦
無相違。執有之性無處。顯離凝然之性。故言勝義無
自性性。次依五性宗。三性向上說三無性。一者遍計
性相無自性性。上性遮無。下性表有。言遍計性相無
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相無自性性。性
者體是無也。重言性字者。有彼空性。空性不無也。依
地起性生無自性性。向上性字遮無。無自然生性。向
下重言性字者表有。有從緣生性。三圓成實性勝義
無自性性。向上性字遮無。無所執之性字表有。離執
之性。論云如有愚夫。於彼增益。妄執我法實有自性。
為除此執。第一時中。世尊說法。且教破我。存其法體。
所以說三性是有。此是隱密說。所言有者。但有依他
圓成。不說有遍計。第二時中。破法執故。三性向上。若
有若無。皆說為空也。所言空者。但空遍計。不空依圓。
為有法執。恐不能斷。所以一向說空。因此便眾生一
向執空。世尊道。乍可執有如須彌。不可執空如芥子。
雖除有病。空執仍存。所以第三時中。說非空非有亦
空亦有中道也。顯了說三性。非空非有者。非空則非
第二時空。非有者。則非第一時有。亦空空遍計。亦有
[004-0261b]
有依圓。


言於三性說三無性等者。遍計性遍後二性。故言皆
是。皆是遍計所執性。以論頌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
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由此故知說三無性。
但空遍計。非遣餘故。言皆是遍計所執也。又通說三
性。三皆是有。亦皆是無。遍計情有。依圓理有。故三皆
有。三皆是無。遍計理無。依圓情無。故皆是無。若據顯
相說。遍計是無。依圓是有。皆依理說。不據情論。雖空
後二。但無情故。雖在第一。但有情故。皆非所取。空有
理成。


言毗濕縛藥等者。梵語。此云足功能藥。形如馬耳。亦
以乾薑。此喻意於諸丸藥散之中。若置此藥居中。一
切諸藥。悉有功能。四十年前空教有教。如諸餘一切
藥。第三時教。如毗濕縛藥。第一時有教。第二時空教。
眾生聞著。雖亦能斷惡修善。由自成不了義。安第三
時不空不有教。總成了義。被第三時顯有教說。說道
有為名為有。令第一時有教成了達義有。被第三時
總顯了空教說。云我及我所說為空。令第二時空教。
亦成了義空。未說第三時教。元來初二時。奄含空有
也。故言遍安諸教。喻言雜彩𦘕地者。能顯正理。喻雜
彩喻。空有𦘕地。喻第三時教。如𦘕地與雜彩為所依。
𦘕地能遍於雜彩。不能遍𦘕地。𦘕地一則能與雜彩
為依。二則能影發於雜彩。令眾色分暉。第三時教。一
則能與前第一時第二時空有教為所依。二則兼能
[004-0261c]
會前二時。奄含空有。悉成了義。且如欲𦘕。皆須白色
粉壁。方向上𦘕諸像等。今第三時教如粉壁。空有如
諸像。南解。言熟蘇等者。令發勝味喻。相國云。眾味雖
善。點熟蘇而轉住。空有二途。猶第三時圓宗而顯理。
如涅槃經。人天乘如乳。第一時教如酪。第二時空教
如蘇。法華經如熟蘇。涅槃經如醍醐。今取熟蘇為喻。
能調和諸味故。空有教如諸飯食。熟蘇調和雜味。第
三時教。能和會空有也。


言虗空者。不障修行。喻一切色像。皆於中造。若有障
礙。無所造作也。今第三時教。猶若虗空。前之二時。如
有障礙。說有之時即礙空。說空之時即礙有。今第三
時。空有雙說。猶若虗空。化度云。虗空者。遍一切處。皆
同一味。不障一切所作事業。世尊依此所說三性之
法。皆無自性。皆同一味。不相障礙。令彼法空所有道
理分明顯現。此中意言。道理既如虗空。不障礙彼一
切二乘及諸菩薩所修事業。上說四般喻者。皆約總
別。總則三性。別即諸教。謂三時教。初密說有教。但有
依圓。不說遍計。亦言是有。即四阿含等經是。次密說
空教。但空遍計。不言依圓亦是空也。即諸部般若經
是。後顯說非空非有教者。非有即遍計所執。非空即
依他圓成。即法華等經是。


言世尊讚嘆等者。則云述成也。經云爾時世尊嘆勝
義生菩薩曰。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善解如來所說
甚深密義。復於此義。善作譬喻。所謂世間毗濕縛藥。
[004-0262a]
雜彩𦘕地。熟蘇虗空。勝義生。如是如是。更無有異。如
是如是。汝應受持。


言勝義生等。明說處也。此是國城。名河神也。此城近
河。因以為名。又云婆羅是初小義。痆斯是住義。義無
相當。故不翻之。有說名縛象國。此國多有野象。欲取
之時。誘令入狹。將繩縛取調之。名縛象國。


言仙人墮處等者。婆娑云。昔有王。將諸彩女在園遊
觀。有五百仙人。乘空而度。見王采女。聞歌管聲。忽起
染心。便失神通。如折翼鳥。不能冲天。因立名焉。真諦
記云。第一時於波羅奈鹿園仙人集處。此處有三德。
故三種人恒集。一者林枝葉茂盛。遮其風雨。華[芷/止*止/糸]芬
𧄦。落地莊嚴地。二水。水具其五德。輕冷柔香美。三德
地。一切鳥獸。皆來集聚。飲食無畏。又此地有大寶藏。
廣四十里。深四十里。又云一生補處菩薩。將欲下生。
有天子。閻浮告辟支佛言。仁者應捨此土。十二年後。
當有菩薩降神入胎。爾時五百辟支佛。聞天子語巳。
從座而起。踊在虗空。高七多羅樹。化火焚身。入般涅
槃。唯有舍利。從空而下。名仙人墮處。


言施鹿林等者。昔有國王。名梵摩達多。以林施與群
鹿。名施鹿林如法輪章說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第四
[004-026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