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a0012 大集法門經-宋-施護 (master)



《佛說大集法門經》卷下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
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復次,諸苾芻!當知五取蘊,是佛所說。謂色
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復次,五欲,是佛所說。謂眼見於色,心喜樂
欲,以樂欲心取著色塵。耳聞於聲、鼻齅於
香、舌了於味、身覺於觸,亦復如是。


「復次,五障,是佛所說。謂樂欲障、瞋恚障、睡
眠障、惡作障、疑惑障。


「復次,五種煩惱分結,是佛所說。謂樂欲煩惱
分結、瞋恚煩惱分結、有身見煩惱分結、戒
禁取煩惱分結、疑惑煩惱分結。


「復次,五慳,是佛所說。謂飲食慳、善事慳、利
養慳、色相慳、法慳。


「復次,五受根,是佛所說。謂樂受根、苦受根、
喜受根、憂受根、捨受根。


「復次,五勝根,是佛所說。謂信根、精進根、念
根、定根、慧根。
[002-0230b]


「復次,五力,是佛所說。謂信力、精進力、念力、
定力、慧力。


「復次,五學力,是佛所說。謂信學力、精進學
力、念學力、定學力、慧學力。


「復次,五出離界,是佛所說。謂有苾芻具多聞
者,不能見苦,其心容受,未能離欲,隨諸欲
境,起所欲心,不退不沒,未能解脫;即以此
緣,後復能觀所有欲境,起離欲心,欲心退
沒,愛樂解脫,善作正行,得心解脫;解脫心
起,乃能遠離不相應法,住無欲心。以是義
故,由欲為緣,引生無漏。有苾芻具多聞者,
不能見苦,其心容受,未能離瞋,於違礙境,
起瞋恚心,不退不沒,未能解脫;即以此緣,
後復能觀諸違礙境,起離瞋心,瞋心退沒,
愛樂解脫,善作正行,得心解脫;解脫心起,
乃能遠離不相應法,住無瞋心。以是義故,
由瞋為緣,引生無漏。有苾芻具多聞者,不
能見苦,其心容受,未能離害,於不可意境,
而起害心,不退不沒,未能解脫;即以此緣,
後復能觀諸不可意境,起不害心,害心退沒,
愛樂解脫,善作正行,得心解脫;解脫心起,
乃能遠離不相應法,住不害心。以是義故,
由害為緣,引生無漏。有苾芻具多聞者,不
能見苦,其心容受,未離色相,於諸色境,
起著色心,不退不沒,未能解脫;即以此緣,
後復能觀彼色境界,起離色心,色心退沒,
愛樂解脫,善作正行,得心解脫;解脫心起,
乃能遠離不相應法,住離色心。以是義故,
由色為緣,引生無漏。有苾芻具多聞者,不
[002-0230c]
能見苦,執著有身,未離身相,而於有身,起
實有想不退不沒,未能解脫;即以此緣,後復
能觀有身當滅,起身滅想,執心退沒,愛樂
解脫,善作正行,得心解脫;解脫心起,乃能
遠離不相應法,住身滅想。以是義故,有身為
緣,引生無漏。如是等名為五出離界。


「復次,五解脫處,是佛所說。謂有苾芻於說
法師所親近承事,尊重恭敬,修習梵行,暫
無止息,隨其親近承事即得利益;若時聞師
宣說正法,心生喜樂,起重法想,隨生彼心,
未能廣大聽受記念,但於其中,能知一法,
隨知一法,即解一義,若不解其義,即不能
於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其義,心生歡喜,
以心喜故,身得輕安,由身輕安,即樂受相
應,由樂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
能如實知,復如實觀,如實觀故,即離塵離
貪,得解脫智;解脫智起,即得我生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有苾芻,於說
法師所,親近承事,尊重恭敬,修習梵行,暫
無止息,隨其親近承事,即得聞法;隨其所
聞,心生喜樂,起重法想;隨生彼心,能於
其中,廣大聽受、廣大記念,隨知諸法,即解
諸義,若不解諸義,即不能於法而生喜心;
是故解了諸義,心生歡喜,以喜心故,身得
輕安,由身輕安,即樂受相應,由樂受故,心
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實知,復如實
觀,如實觀故,即離塵離貪,得解脫智;解脫
智起,即得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有苾芻,於說法師所,親近承
[002-0231a]
事,尊重恭敬修習梵行,暫無止息,隨其親
近承事,即得聞法;隨其所聞,心生喜樂,起
重法想,隨生彼心,而能廣大聽受記念,復
能一一如實解了諸義,廣為他人分別演說,
若不解諸義,即不能於法而生喜心;是故
解了諸義,心生歡喜,以心喜故,身得輕安,
由身輕安,即樂受相應,以樂受故,心住三
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實知,復如實觀,如實
觀故,即離塵離貪,得解脫智;解脫智起,即得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有
苾芻於說法師所,親近承事,尊重恭敬,修
習梵行,暫無止息,隨其親近承事,即得聞法;
隨其所聞,心生喜樂,起重法想,隨生彼心,
而能廣大聽受記念,復能心住一境,不退不
沒,於所聞法,隨尋隨伺,發生正慧;隨起
尋伺,即於諸法,一一了知,隨知諸法,即
解諸義,廣為他人分別演說,若不解諸義,
即不能於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諸義,心生
歡喜,以心喜故,身得輕安,由身輕安,即樂
受相應,以樂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
故,能如實知,復如實觀,如實觀故,即離塵
離貪,得解脫智;解脫智起,即得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有苾芻,於
說法師所,親近承事,尊重恭敬,修習梵行,
暫無止息,隨其親近承事,即得聞法;隨其
所聞,心生喜樂,起重法想,隨生彼心,而能
廣大聽受記念,心住一境,不退不沒,於所
聞法,隨尋隨伺,發生正慧,已復能於彼別
三摩地門,善住攝心,隨所住心,轉復增勝,
[002-0231b]
即於諸法,一一了知,隨知諸法,即解諸義,
廣為他人分別演說,若不解諸義,即不能
於法而生喜心;是故解了諸義,心生歡喜,
以心喜故,身得輕安,由身輕安,即樂受相
應,以樂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
如實知,復如實觀,如實觀故,即離塵離貪,
得解脫智;解脫智起,即得我生已盡,梵行
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等名為五
解脫處。


「復次,五趣,是佛所說。謂地獄、餓鬼、畜生、人、
天。


「復次,五淨居,是佛所說。謂無煩、無熱、善見、
善現、色究竟。


「復次,五士夫入法,是佛所說。謂中入、生入、
有行入、無行入、上流入,此名五士夫入法。
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廣為眾生,如理宣說,
而令眾生如說修習,行諸梵行,利益安樂天
人世間。


「復次,內六處,是佛所說。謂眼處、耳處、鼻處、
舌處、身處、意處。


「復次,外六處,是佛所說。謂色處、聲處、香處、
味處、觸處、法處。


「復次,六識,是佛所說。謂眼識、耳識、鼻識、
舌識、身識、意識。


「復次,六觸,是佛所說。謂眼觸、耳觸、鼻觸、
舌觸、身觸、意觸。


「復次,六受,是佛所說。謂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舌
觸為緣所生諸受、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意觸
[002-0231c]
為緣所生諸受。


「復次,六想,是佛所說。謂色想、聲想、香想、
味想、觸想、法想。


「復次,六愛,是佛所說。謂色愛、聲愛、香愛、
味愛、觸愛、法愛。


「復次,六悅意處,是佛所說。謂見可愛色,是
悅意處;聞可愛聲,是悅意處;齅可愛香,是
悅意處;了可愛味,是悅意處;覺可愛觸,是
悅意處;分別善法,是悅意處。


「復次,六不悅意處,是佛所說。謂見不可愛色,
是不悅意處;聞不可愛聲,是不悅意處;齅
不可愛香,是不悅意處;了不可愛味,是不
悅意處;覺不可愛觸,是不悅意處;分別不
善法,是不悅意處。


「復次,六捨行,是佛所說。謂見色行是色捨處、
聞聲行是聲捨處、齅香行是香捨處、了味行
是味捨處、覺觸行是觸捨處、知法行是法捨
處。


「復次,六念,是佛所說。謂念佛,念法、念僧、
念戒、念施、念天。


「復次,六行,是佛所說。謂見行、聞行、利益行、
學行、分別行、念行。


「復次,六離塵法,是佛所說。謂若苾芻,現住
身業行慈,從初修習所有梵行,堅固不壞;
有苾芻,現住語業行慈,從初修習所有梵行,
堅固不壞;有苾芻,現住意業行慈,從初修
習所有梵行,堅固不壞;有苾芻,如法受利,
如法乞食,隨有所得如法而食,任持自行,
遠離非法,從初修習所有梵行,堅固不壞;
[002-0232a]
有苾芻,修淨戒行,不毀不缺,離諸過失,增
益善力,隨諸所行,戒行具足,從初修習所
有梵行,堅固不壞;有苾芻,不著身見,作出
離想,求斷苦盡,隨諸所行,不住諸見,從初
修習所有梵行,堅固不壞。如是等名為六離
塵法。


「復次,六種鬪諍根本,是佛所說。謂有一類補
特伽羅,自樂作罪,又樂親近彼作罪人,常
欲他人愛敬於己;有一類補特伽羅,自樂
作罪,又樂親近彼作罪人,常欲他人愛敬
於己,又復不尊敬佛、不尊敬法、不能觀法;
有一類補特伽羅,自樂作罪,又樂親近彼作
罪人,常欲他人愛敬於己,又復樂欲與僧鬪
諍;有一類補特伽羅,具有諂、誑、慳、嫉、覆等諸
隨煩惱,及身見、邪見、邊見,見取不能遠離;有
一類補特伽羅,具身見等起顛倒心,又復
不尊敬佛、不尊敬法、不能觀法;有一類補特
伽羅,具身見等,起顛倒心,又復常樂與僧
鬪諍。如是等名為六種鬪諍根本。


「復次,六種對治出離界,是佛所說。謂有苾芻,
作如是言:『我修慈心解脫觀,隨所作事,皆
如實知,發起精進慈心對治,我於瞋心,而
悉能盡。為由如是慈心解脫觀故,所有瞋心
無處容受。』而但觀彼慈心現前,是故瞋心不
於是處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慈心出離
因故。有苾芻,作如是言:『我修悲心解脫觀,
隨所作事,皆如實知,發起精進悲心對治,
我於害心,而悉能盡。為由如是悲心解脫
觀故,所有害心,無處容受。』而但觀彼悲心
[002-0232b]
現前,是故害心不於是處有所生起。何以
故?由彼悲心出離因故。有苾芻,作如是言:
『我修喜心解脫觀,隨所作事,皆如實知,發起
精進喜心對治,我於不喜心,而悉能盡。為
由如是喜心解脫觀故,所有不喜心,無處容
受。』而但觀彼喜心現前,是故不喜心不於
是處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喜心出離因故。
有苾芻,作如是言:『我修捨心解脫觀,隨所
作事,皆如實知,發起精進捨心對治,我於
欲貪之心,而悉能盡。為由如是捨心解脫觀
故,所有欲貪之心,無處容受。』而但觀彼捨
心現前,是故欲貪之心,不於是處有所生
起。何以故?由彼捨心出離因故。有苾芻,作
如是言:『我修無相心解脫觀,隨所作事,皆如
實知,發起精進無相心對治,我於取相之
心,而悉能盡。為由如是無相心解脫觀故,所
有取相之心,無處容受。』而但觀彼無相心現
前,是故取相之心,不於是處有所生起。何
以故?由彼無相心出離因故。有苾芻,作如
是言:『我修決定行,以決定法對治,我於疑
惑之心,而悉能盡。為由如是決定行故,所
有疑惑之心,無處容受。』而但觀彼決定心現
前,是故疑惑之心,不於是處有所生起。何
以故?由彼決定心出離因故。如是等名為六
種對治出離界。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廣為
眾生,如理宣說。而令眾生如說修習,行諸
梵行,利益安樂天人世間。


「復次,七覺支,是佛所說。謂念覺支、擇法覺
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
[002-0232c]
捨覺支。


「復次,七三摩地緣,是佛所說。謂正觀察、正籌
量、正言說、正施作、正活命、正勇猛、正念住。


「復次,七解脫行想,是佛所說。謂不淨想、死
想、飲食不貪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無常
想、無常苦想、苦無邊想。


「復次,七力,是佛所說。謂信力,念力,無畏力,
精進力,忍力,定力,慧力。


「復次,七種補特伽羅,是佛所說。謂心解脫、
俱解脫、慧解脫、身證、信解脫、法行、信
行。


「復次,七識住,是佛所說。謂種種身、種種想,即
欲界人天,是識所住;種種身一想,謂初禪
天,是識所住;一身種種想,謂二禪天,是識
所住;一身一想,謂三禪天,是識所住;空無
邊處天,是識所住;識無邊處天,是識所住;
無所有處天,是識所住。此名七識住。如是
等法,佛悲愍心,廣為眾生,如理宣說,而令
眾生如說修習,行諸梵行,利益安樂天人世
間。


「復次,八解脫,是佛所說。謂內有色想觀外色
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具足住、
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
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想受滅解脫。


「復次,八勝處,是佛所說。謂內有色想觀外色
少,作是觀時,起勝知見,是為勝處;內有色想
觀外色多,作是觀時,起勝知見,是為勝處;
內無色想觀外色少,作是觀時,起勝知見,
是為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多,作是觀時,
[002-0233a]
起勝知見,是為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青,
所謂觀如烏摩華,及青色衣,於二分青中,
皆是青顯青現青光,廣多清淨,作是觀時,
起勝知見,是為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黃,
所謂觀如訖哩瑟拏阿迦羅華,及黃色衣,於
二分黃中,皆是黃顯黃現黃光,廣多清淨,作
是觀時,起勝知見,是為勝處;內無色想觀外
色赤,所謂觀如滿度𡁠嚩迦華,及赤色衣,
於二分赤中,皆是赤顯赤現赤光,廣多清
淨,作是觀時,起勝知見,是為勝處;內無色
想觀外色白,所謂觀如白色華,及白色衣,
於二分白中,皆是白顯白現白光,廣多清
淨,作是觀時,起勝知見,是為勝處。如是等
名為八勝處。


「復次,八種世法,是佛所說。謂利、衰、毀、譽、稱、譏、
苦、樂。


「復次,八正道,是佛所說。謂正見、正思惟、正
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名八
正道。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廣為眾生,如理
宣說,而令眾生如說修習,行諸梵行,利益安
樂天人世間。


「復次,九眾生居,是佛所說。謂種種身、種種想,
即欲界人天,是眾生居;種種身一想,謂初
禪天,是眾生居;一身種種想,謂二禪天,是
眾生居;一身一想,謂三禪天,是眾生居;
空無邊處天,是眾生居;識無邊處天,是眾
生居;無所有處天,是眾生居;非想非非想
處天,是眾生居;及無想天,是眾生居。此名
九眾生居。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廣為眾生,
[002-0233b]
如理宣說,而令眾生如說修習,行諸梵行,
利益安樂天人世間。


「復次,十具足行,是佛所說。謂不壞正見、不壞
正思惟、不壞正語、不壞正業、不壞正命、不
壞正精進、不壞正忍、不壞正定、不壞正解
脫、不壞正智。此名十具足行,如是等法,
佛悲愍心,廣為眾生,如理宣說,而令眾生如
說修習,行諸梵行,利益安樂天人世間。」


爾時,世尊知尊者舍利子為諸苾芻如應說法
已,佛即從其宴臥安詳而起,告尊者舍利子
言:「善哉!善哉!舍利子!如汝所說,是佛所說;
此法名為『大集法門』,後末世中,能與眾生,
作大利益。於後末世,我諸苾芻修梵行者,
應當於此大集法門,受持讀誦,宣通流布。
又舍利子!後末世中,若人得此大集法門
受持者,是人於未來諸佛法中,為淨信善
男子,於佛教法,深生愛樂,廣大開曉,心
大歡喜。」


爾時,諸苾芻聞佛稱讚此大集法門
已,歡喜信受,禮佛而退。
《佛說大集法門經》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