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08 道德真經疏義(二)-唐-趙志堅 (master)


[004-001a]
道德眞經䟽義卷之四原闕卷/一至三悲八
         趙志堅著
 德經
   上德章第一道是微妙之本本尊故/稱上德是慈濟之迹迹
   卑故言下今此卷中合有四十四章/大分三别初一章立宗次四十二章
   廣談義理後一章結會歸宗初章之/中自有五别初明德有要執遂成上
   下次明五德降殺由人與時三明意/漸澆訛失道行禮四明忠信不足華
   薄有餘五明有道丈夫/去華歸實四句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德者得也與道相得故云德也德有二義
[004-001b]
 一者本德道之妙用隨類生長咸令有益
 二者修證契道之人初得眞性終復本道
 既能自得又令他得所得者道故云上德
 不德者上德也德與道契利物弘深功成
 迹隱德不彰露百姓日用而不知萬代資
 之而不識此詮有德高勝無比故稱爲上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夫心境兩忘物我齊貫與道玄同者方謂
 之德今則矜執未袪封著猶在雖則德亦
 備矣自見猶存爲未全忘故名爲下下十
[004-002a]
 一句二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
 以用也無爲言内心虚澹無欲爲爲無以
 爲謂境物虚淨俗所有法皆無用爲此述
 上德之妙也
下德爲之而有以爲
 未能虚遣貴愛有爲成功立事故云爲之
 欲榮利以潤家國名謚以揚己故云有用
 爲也
上仁爲之而無以爲
[004-002b]
 仁者恩惠之迹恤人不足損己惠之矜人
 有過私恩宥之此爲之也成濟不以爲功
 施恩不望其報此無以爲也荷恩者衆懷
 惠者多從化如流承風自摩仁道最優故
 稱上也
上義爲之而有以爲
 義宜也人無分理物失其宜時有剛潔之
 士不容私邪明斷是非審分曲眞咸得分
 理不失其宜者義士之所爲也近徇榮禄
 遠弔功名此有用爲也
[004-003a]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禮履也俯仰進退履踐合度謂之禮攘奮
 臂也仍引也備得節文名之爲上夫禮者
 制形之法淳風漸澆人情險薄心不相與
 形又倨傲從外設法且制容儀庶使心逐
 形柔内隨外順身既合禮心漸得理然有
 情貌相反形順心違心有姦欺形不應禮
 故有忿怒奮臂更相牽引此謂失禮之初
 亂之首也下四句三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
[004-003b]
義而後禮
 道即上德也後德謂下德也上德合道故
 名爲道初爲對道所以稱德今對後德復
 以爲道人既不能行於上德虚忘之道而
 行下德有爲之執下德者諸行備足但不
 忘耳仁者恩惠仁恕德中之一行時人不
 能具德此獨偏有一行仁中最勝故稱爲
 上仁由行仁以得人其次行義以斷割義
 以刑伏仁以恩從故仁勝義也義猶用刑
 以伏心禮唯制形以應節故外有屈折之
[004-004a]
 容内無柔順之行斯則外君子而内小人
 故有攘臂忿爭者也下六句四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忠則誠心唯一信則從命無二自淳至澆
 禮爲下極忠信之心歇薄空事容儀身遂
 心邪故爲亂首且道心無限唯貴淳一故
 擁腫鞅掌之與居而遣其屈折也禮文有
 數務存規矩故進退俯仰之中節稱以爲
 上此則道貴心而禮貴形夫制心者入道
 制形者從俗心無道而從俗不亂如何
[004-004b]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前識有二一者心實未知口先言知識在
 知前故云前識二者役此之心競爲先識
 夫知者先以心知而后口言今乃心不知
 而口言知者則口識在於知前此爲道中
 之華薄也失淳厚之風長貪競之俗故爲
 失道之初澆愚之始下六句五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丈長也夫扶也有大德而能長養羣品扶
 護蒼生者謂之大丈夫其行心也處其厚
[004-005a]
 不處其澆薄唯道是務豈知禮之所用乎
 厚薄同是一物但有好惡華實則論眞假
 故華假不及實眞
居其實不居其華
 大丈夫有道者也心守眞實不處華偽以
 此勵人
故去彼取此
 立身爲行去彼華薄取此實厚爲厚實近
 道以爲此華薄遠道故以爲彼
   昔之章第二大段之首其中四十二/章廣論諸義前章明五
[004-005b]
   德降殺至禮爲亂此明萬人守本歸
   道會理前指其失今示其得隨機汲
   誘所以次之章中四别初明有色有
   形同資一氣次眀生徒雖衆咸勸無
   爲三明損高就卑示爲乆要四明
   捨貴就賤方得歸眞八句一
昔之得一者
 一元氣道之始生者也古昔天地萬物同
 得一氣而有生成此句總說生由下别陳
 得一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一氣分爲陰陽陽氣清上澄爲天天得一
 中之清氣而爲天故清明也陰氣濁下凝
[004-006a]
 爲地地得一中之濁氣而爲地故安寧也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一氣之中有非陰非陽者名曰和陰陽既
 判和之陰多者爲鬼神及山川之精神鬼
 等爲得一精靈應用而不窮川谷流益而
 不竭川谷精靈亦如人之有神也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萬物者懷生之總名人最有靈而居萬物
 之首王侯偏得中和之秀而爲衆人之長
 天下政教之主
[004-006b]
其致之
 致得也結上六事同得一氣而有生成下
 六句二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
 一者氣之始至虚無象者也天地得之以
 清寧亦須守之以長乆若有爲有欲自當
 失一則天無一以保清將有昏濁破裂之
 象地無一以守寧恐招振動發洩之禍夫
 一者可以始終得不可始得而終失此一
 初得之不由己後失之必由人故舉裂發
[004-007a]
 爲戒也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
 神若用一沖虚自得靈異不測如則驕矜
 必當功用休歇川瀆精靈自大自滿與一
 相違則川澤乾枯水源焦灼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將恐蹶
 一者道之妙氣有形之本人若能歸本守
 一則生全逐末失一則性滅王侯無一以
 處貴恐速敗蹶言崩墜也此六事同戒憍
 盈其天地神谷亦言及者爲天地神谷俱
[004-007b]
 有精靈因人戒勗故遍及之故序訣云天
 地鬼神所宗奉文同無一異矣下五句三
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
 夫守一道者唯有沖虚無論貴賤其有謙
 損下賤則近道而安全矜誇貴高則違道
 而毁滅也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爲本耶
非乎
 孤獨鰥寡人中惡名不穀亦不善也穀禄
 也自謙無德不堪受禄行心若是豈非以
[004-008a]
 賤爲此言能用一處貴耶非者問云是以
 也下三句四
故致數譽無譽
 譽讚美也就譽推數無可譽者王因衆貴
 共名爲王推王實體無王定相何則四肢
 百體各自有名無名王者若共名爲王則
 假合非實檢尋名起從百姓來由百姓自
 是虚假名王何能有實内則無王定體外
 亦無王實名内外皆無非内非外誰爲名
 者以此數譽無譽可得一切諸法例同此
[004-008b]
 妄有本作輿及車者並同此釋然此經文
 約理廣義體多含推斥衆縁洞忘心相老
 君莊子具有成文故莊子云假於異物託
 於同體異物既假同體未眞又云今指馬
 百體而不得馬而馬繫於前謂之馬也又
 西昇經云合會地水火風四氣時往縁地
 水火風言四大也四氣謂四時之氣四大
 假合因時代謝暫得成身四大不能各生
 要待衆縁合會共成人身四大各散身在
 何處依文說義不作此釋要須使依先儒
[004-009a]
 訓解何以别於道俗之典乎其傅奕徒既
 其文未既其實乃云流俗道士染習胡義
 若以道士可誙遂云染習欲將經論置在
 何方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古本琭琭玉貌硌硌石次玉也今依仙公
 本禄禄驅驅之稱玉者人間所貴落落廢
 棄之名石者物中之賤爲道者不欲如玉
 之貴驅馳不息寧當如石之賤安閑歸道
 今不言處玉石之間者爲此章唯從下從
[004-009b]
 賤元無取中之意
   返者章第三前明同氣受生有爲者/此明同人處代無事者
   生逐末歸本對明得失有兩别前明/棄迹有爲歸本無事後明指陳生本
   令物依尋/兩句前
返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返歸本也動者事業也凡人以移故就新
 爲動爲道者捨末返本是有道人之事業
 故云道之動身安心寂不動也捨有歸無
 云動也亦猶遠曰返先既不去非遠也爲
 無體名遠也今亦不來非近也爲身有之
[004-010a]
 名返也道無來往而有遠返之名心安然
 亦有返動之義内心虚靜外行柔弱者是
 返本之行故云弱者道之用下三句後
天下之物生於有
 有一氣也雖未形已是有氣故言有天地
 萬法皆從一氣而生故云生於有
 有生於無
無道也一氣從道生故言生於無推極生
 源指道爲者欲令衆兆歸心有所前言返
 者返歸此無也
[004-010b]
   上士章第四前明示道根本令物同/歸此明上士不疑勤行
   信用前勤後習所以次之有三别初/明三人聞道信謗不同次明引古法
   言教人隱德後明唯道善/貸平等生成七句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道即前言無能生有爲物返歸者上士聞
 有此道信用勤行心不疑惑上士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存有也亡無也雖聞有道心不全信時欲
 歸趣復疑是虚者中士也
下士聞道大笑之
[004-011a]
 聞道虚無寂莫無爲無形不信此妙拊掌
 大笑者下士也以此信謗辯士之上下
不笑不足以爲道
 不足猶不得也下士以柔弱爲怯不競爲
 愚故笑之下士不笑者以多聞爲强辯爭
 爲德詐妄爲智苟得爲能此實非道而爲
 下士所重故以爲德而不笑此豈可爲道
 故不足爲道也下十三句二
是以建言有之
 以此虛忘柔弱爲下士所笑故引古法言
[004-011b]
 證成所笑之法爲是建言上聖法言也有
 之則下文是也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此是古聖法上士信而勤行内心明而進
 修外迹如闇若退
夷道若類
 内心如道平夷外迹不殊俗類有本作類
 謂節類也心平迹類與類未殊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谷者虚容受納上德類之内心潔素外如
[004-012a]
 洿辱德業廣備迹似庸愚故如不足
建德若偷質眞若渝
 偷盜也渝變也建立德行如彼私竊恐人
 知覺意在藏名因斥誇衒有古本作輸謂
 委也又云愚也又作揄引也奕云異此字
 者非書義也但老君大聖爲俗說經務在
 當機得意爲善豈假腐儒訓釋然後成經
 雖有輸揄以偷義爲正渝又云淺色内心
 純質守道不移外迹順時隨物變易言淺
 者其迹非穢非淨似青白難辯之象也
[004-012b]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此下四大明道業成就方正也行至正之
 道者無小隅角不修細行細行妨道小隅
 害正大器者道心也有爲之物雖大早成
 無爲道器非乆不成故言晩成也以此寬
 朝爲暮望者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大音謂詮道之言也懷道者幾感後應無
 問無言問道者寡故大音希也因戒多言
 懷道抱德身崇質素不事修節故云無形
[004-013a]
 此戒飾容儀下三句後
道隱無名
 此明道體至道無形人共不見故言隱無
 體可名所以無名衣被通生强名大道前
 八若四大皆法此道外隱内明以爲宗㫖
夫唯道善貸且成
 此明道用夫歎也唯獨也歎美萬法之中
 獨有道善能貸氣成就萬物言貸者暫借
 非長與也且者權成非乆固也欲使蒙貸
 者不長往得成者非乆住感貸荷成早來
[004-013b]
   有成有歸由乎貸且之功文有深意
   善貸
   道生章第五前明道唯善貸成就德/業此明道有神妙爲生
   源成德生形所以爲次有四别初明/生物因由令識根本次明凡愚妄惑
   向背情生三明舉果戒因示其損益/四明强梁非命重朂迷徒四句一
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至無也一妙有也至無不無能生於一
 道是一體一是道氣氣因體生故云道生
 一道雖生一還在一中神用資通麤妙異
 耳一外本道元無虧减一者元氣也亦曰
[004-014a]
 太和以數言之謂之一以德言之謂之和
 爲氣之始復云元氣妙有不有無色無聲
 不有而有能生於二二者麤氣謂陰陽也
 且一之爲物也從無涉有至微至妙理殊
 空寂不得言無器象未形不可言有包含
 萬象混在其中有神用能清能濁清氣爲
 陽濁氣爲陰陰陽同出故云生二陰陽分
 判一布二事二外本一全然若舊二又生
 三三者形質已具謂天地人也純陽清而
 爲天純陰濁而爲地和氣爲人和者一氣
[004-014b]
 兼陰陽之妙三合爲和若以和清濁而爲
 天地人者此便以三生三今言二生三生
 爲和是一氣布在二中故唯言二亦猶道
 遍三才直以天地人爲三不可兼道爲四
 其天地人各懷陰陽和三氣備足然天地
 人外陰陽和本氣亦無耗損其天地陰陽
 萬物若無和氣不能自立況能生物乎已
 上從無適有自妙向麤謂之生非如今日
 以形相生也其人始生而得和清濁二氣
 虚凝聚結化生成形其神識即和道之精
[004-015a]
 秀與天地同受氣而生故西昇經云吾與
 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是也三生萬
 物者天地生萬物人又生人兼長養之萬
 物咸得遂性自此之後皆是陰陽交感以
 形相生故云三生萬物也下五句二
 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爲和
 負背也抱向也冲中也人以背後爲陰故
 言負心前爲陽故言抱和氣在中通貫陰
 陽調和腑臟然後形神全具故云冲氣以
 爲和草木從地而生向天而長同是負陰
[004-015b]
 抱陽等有和氣但無識異耳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稱
 此下明情欲萌生愛惡斯起則是衆生造
 業之始孤寡不穀衆人同惡唯圖富貴以
 自益人共不與反更害之王公取孤寡以
 自目人共愛之下兩句三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物者人之總稱王公以孤寡自目此自損
 也終居富貴而益也衆人損物利己益之
 也自益招損衆人也此文通結前後下五
[004-016a]
 句四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
 亦易也俗人所教莫不易我無爲之法而
 行有爲之教故心無謙損命有夭殤
强梁者不得其死
 勇悍果决損人益己自强若梁衆物摧押
 中途夭折非理而亡既非善終不得其理
 而死
吾將以爲教父
 吾老君也父本也老君爲强梁之徒死不
[004-016b]
 得免故說自損抑之教以爲學者之本校
 量損益明示將來此章初說生源使人思
 慕後陳禍咎令知畏捨此則前招後勸者
 務使去末歸本也
   天下章第六前明强梁之徒不得其/死此明柔弱之類而合
   眞舉柔對剛所以爲次有兩别前明/雅志柔弱能破堅强后明歎美無爲
   俗情稀及/四句前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至柔至堅各有二義一外二内一外者萬
 法之中至柔者道也至堅者金石也馳騁
[004-017a]
 猶走驟也金石雖堅爲道貫穿來往馳騁
 其中若走驟故西昇經云道之所以柔弱
 者包褁天地貫穿萬物二内者至柔謂道
 心也至堅謂煩惱也千生煩惱堅如金石
 唯有柔弱道心善能攻擊咸得銷也
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
 無有者心也無間者道也心除縁念諸有
 皆盡故云無有至道虚妙無瑕無隙故曰
 無間入者契合也道雖微妙間乃爲心無
 所有者契道内空心外彌寬以此校量故
[004-017b]
 知虚心之德無爲之行於人大益下三句
 後
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稀及之
 知道者以身率衆口不言也學道者目擊
 心行身無勞也身無所爲心無所欲先破
 煩惱後入無間無爲之益也夫不言者則
 聽者耳無所聞無爲者則視者目無所見
 聞見之外則非常人之所知故天下衆人
 少能及此有能察迹知心者得不言之教
 也
[004-018a]
   名與章第七前明無爲之德不言利/人此明有爲之俗多貪
   害己前得後失所以次之有三别初/明校量名利於身孰親次明貪愛既
   深危亡亦重後明斷貪知/足自得長生三句一
名與身孰親
 名者身外之虚譽身者性命之實體命無
 身則絶身無名則乆故智者藏名遠禍以
 全身愚者貪名喪神以害命所以設問身
 之與名二者誰親使自校量審令識悟老
 君爲時人有殺身成名傷其迷妄故設此
 問以戒君子
[004-018b]
身與貨孰多
 貨財之通名求貨者本擬養身今有貪財
 亡身者似以貨多身少愚之至也是一臂
 重於天下況全身之利多可計乎此戒小
 人
得與亡孰病
 此雙問名利以失名利爲病得爲不病以
 道觀之得乃辱行傷義以招禍患此其病
 也亡則身安德茂福祐生全是無病也夫
 名利者人所共資當則爲福過則爲禍當
[004-019a]
 過之分明者鑒之下句二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此以釋答問名者凶器愛之甚者傷神害
 命喪功損氣故是大費貪求不已得不能
 散多積深藏自招攻劫凡爲名利致死非
 理受害者皆厚亡也下三句三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乆
 知足者止分内其分有二一者性分二者
 物分性分者如人飢須食寒須衣腹飽身
 温性已足矣其盈裘不衣餘食不味者性
[004-019b]
 分外也足則能止謂知也若飽而更食自
 成腹疾温而又衣交成熱病内有傷生之
 醜外招饕餮之名故是辱也二物分者我
 所應有之物則是己分分外不取爲知止
 也故無危殆不止者分外强取必有危亡
 及之飽而更食雖不知足食是己分非他
 物也爲不自節故有辱名辱雖行醜不至
 危亡此則知足德優不足過淺知止行劣
 不止過深因行既有足止不爲辱殆所及
 者故得保天年無夭損自取長乆誰能短
[004-020a]
 之
   大成章第八前明貪名競利身則兩/亡此明遺利忘名德業
   成滿舉福戒禍所以次之有兩别前/明有德能損方成滿大後明躁致缺
   損靜符正道/五大前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弊猶窮乏也行業大成者終日謙虚猶如
 缺損德充於内利物於外其猶良井隨用
 不竭故無弊乏前爲求名喪身者由不忘
 也今以忘名晦迹者德壽全也
大滿若冲其用不窮
[004-020b]
 道德大滿者外相冲虚如彼不足隨機應
 用永無窮盡既成又滿體德周備
大直若屈
 心符正道杜絶私邪大直也迹隨塵俗委
 順無違若屈也
大巧若拙
 善爲方便妙得其宜大巧也因循故事無
 所創爲若拙也
大辯若訥
 甄别眞偽剖析嫌疑大辯也口無便佞得
[004-021a]
 意忘言若訥也下三句後
躁勝寒靜勝熱
 此諭說勝極也寒殺氣也熱生氣也陽氣
 躁極則至寒寒則萬物凋落陰氣靜極則
 至熱熱則萬物生長以諭於人爲行躁極
 則德業自虧故無成無滿惡多殺氣則善
 事凋落故實缺實冲虚靜極則有爲自損
 故若缺若冲善氣積則功德增長故大成
 大滿也
清靜爲天下正
[004-021b]
 清者外塵不染靜者内心不動不染則六
 根清靜不動則五神安寧以此和靜之德
 可爲天下軌範故云爲正也
   天下章第九
   不岀章第十
   爲學章第十一
   聖人章第十二
   出生章第十三
   道生章第十四
   歸元章第十五原闕
[004-022a]




道德眞經䟽義卷之四







[004-02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