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62 揅經室一集-淸- (master)


[002-1a]
揅經室一集卷二
 擬
 國史儒林傳序
昔周公制禮太宰九兩繫邦國三曰師四曰儒復於
司徒本俗聯以師儒師以德行敎民儒以六藝敎民
分合同異周初巳然矣數百年後周禮在魯儒術爲
盛孔子以王法作述道與藝合兼備師儒顏曾所傳
以道兼藝游夏之徒以藝兼道定哀之間儒術極醇
無少差繆者此也荀卿著論儒術已乖然六經傳說
各有師授秦弃儒籍入漢復興雖黃老刑名猶復淆
[002-1b]
襍迨孝武盡黜百家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矣
東漢以後學徒數萬章句漸疏高名善士半入黨流
迄乎魏晉儒風蓋已衰矣司馬班范皆以儒林立傳
敘述經師家法授受秩然雖於周禮師敎未盡克兼
然名儒大臣匡時植敎祖述經說文飾章疏皆與儒
林傳相出入是以朝秉綱常士敦名節拯衰銷逆多
厯年所則周魯儒學之效也兩晉&KR0975學盛興儒道衰
弱南北割據傳授漸殊北魏蕭梁義疏甚密北學守
舊而疑新南學喜新而得僞至隋唐五經正義成而
儒者鮮以專家古學相授受焉宋初名臣皆敦道誼
[002-2a]
濂洛以後遂啓紫陽闡發心性分析道理孔孟學行
不明著於天下哉宋史以道學儒林分爲二傳不知
此卽周禮師儒之異後人創分而闇合周道也元明
之間守先啓後在於金華洎乎河東姚江門戸分岐
遞興遞滅然終不出朱陸而已終明之世學案百出
而經訓家法寂然無聞揆之周禮有師無儒空疏甚
矣然其間臺閣風厲持正扶危學士名流知能激發
雖多私議或傷國體然其正道實拯世心是故兩漢
名敎得儒經之功宋明講學得師道之益皆於周孔
之道得其分合未可偏譏而互誚也我
[002-2b]

列聖道德純備包涵前古崇宋學之性道而以漢儒
經義實之
聖學所指海內嚮風
御纂諸經兼收厯代之說 四庫館開風氣益精博

國初講學如孫奇逢李容等沿前明王薛之派陸隴
其王懋竑等始專守朱子辨僞得眞高愈應撝謙等
堅苦自持不愧實踐閻若璩胡渭等卓然不惑求是
辨誣惠棟戴震等精發古義詁釋聖言近時孔廣森
[002-3a]
之於公羊春秋張惠言之於孟虞易說亦專家孤學
也且我
朝諸儒好古敏求各造其域不立門戸不相黨伐束
身踐行闇然自脩嗚呼周魯師儒之道我
皇上繼
列聖而昌明之可謂兼古昔所不能兼者矣綜而論
之聖人之道譬若宮牆文字訓詁其門逕也門逕苟
誤跬步皆岐安能升堂入室乎學人求道太高卑視
章句譬猶天際之翔出於豐屋之上高則高矣戸奥
之間未實窺也或者但求名物不論聖道又若終年
[002-3b]
寢饋於門廡之間無復知有堂室矣是故正衣尊視
惡難從易但立宗旨卽居大名此一蔽也精校博考
經義確然雖不踰閑德便出入此又一蔽也臣等備
員史職綜輯儒傳未敢區分門逕惟期記述學行自
順治至嘉慶之初得百數十人仿明史載孔氏於儒
林之例别爲孔氏傳以存史記孔子世家之意至若
陸隴其等
國史已入大臣傳兹不載焉
福謹案家大人撰儒林正傳附傳共百數十人/持漢學宋學之平羣書采集甚博全是裁綴集
句而成不自加撰一字因館中修史例必有據/儒林無案據故百餘年來人不能措手家大人
[002-4a]
謂羣書卽案據也故/史館賴以進/呈聞家大人出京後館中無所增改惟有所刪原稿
抄存家笥不應入集人無出見然二集中/有蔣士銓傳一篇集句之式觀之可想也
  太極乾坤說
天地所共之極舍北極别無所謂極也爾雅曰北極
謂之北辰易繫辭曰易有太極虞翻注曰太極太一
也鄭康成注乾鑿度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鄭說雖
爲太一行九宮之法然太極卽太一太一卽北辰北
辰卽北極則固古說也易繫辭曰易有太極是生兩
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則八卦本于四時四
時本于天地天地本于太極孔子之言節節明顯而
[002-4b]
後儒舍其實以求其虚何也實者何天地之實象也
虞書曰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此卽渾天以北極定
天地之儀與周髀相通天圓地亦圓見于大戴記曾
子天圓篇亦孔子言也天地共以北極爲樞天之所
轉卽地之所繫其爲極心之中同也非太極不生兩
儀兩儀謂天地地圓居中而不墜天旋包之而有常
兩儀生四象四象謂四時天具黃赤道與地圓相遊
行以成四時春夏秋冬卽東南西北也四象生八卦
則因四方以定八卦之位說卦傳帝出乎震以下皆
其位也然則乾坤爲天地宜居正南北矣曷由乾居
[002-5a]
西北坤居西南也曰此正太極卽北極之實象也地
體正圓中國界赤道而居北極斜倚乎其北南極入
地不能見以渾圓之體論之則但於赤道緯線之內
外北極高低有分别耳至於兩極經線如瓜之直痕
則處處皆可謂當極之中本無偏也然洪荒旣闢及
于中古中國之地以黃河横亘爲起止若執洛陽爲
地之中謂其所北之天正當北極則應以洛陽南北
地面一綫之經爲最高之地脊其水當分東者向東
流西者向西流矣曷由河與洛皆由西而來復東流
也觀于河洛之由西而東則中國之地東與海近古
[002-5b]
聖人以爲大勢偏乎東矣故河源之西水分東西流
處方許以爲當北極經線之中爲地之脊古聖人居
中國而考其儀象則乾居西北坤居西南職此之故
坤卦之坤古文作巛巛順也此象大地流形由西而
東順之至也否則以洛當北極經線則由洛而西皆
不順矣此太極乾坤之實象也且洛雖居中國之中
然四時之大中則在西南坤所以位西南也且乾尊
坤卑乾旣在西北則坤必居西南以應之說卦此節
定八卦方位于西北正北東北正東東南正南皆明
言方位惟于坤兌不明言西南正西者古聖人若謂
[002-6a]
中國地勢偏于東河洛以西不盡其地若非以乾當
北極倚于西北下臨西南之坤以定地脊置坎艮震
巽離五卦于偏東則太極之實象不顯故曰北極卽
太極也說文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此卽古聖人置
北極乾兌之西北于虚無不用之精義故造此奇字
專施于易伹无者以天之西北爲无非以太極爲无
也王弼以无注太極虚而不實乃老莊之學故李業
興以太極爲有而斥無極爲&KR0975學也見魏書/儒林傳魏書游
雅曰見陳/喜傳易訟卦天與水違行自葱嶺以西水皆西
流推此而言易之所及自葱嶺以東耳游雅此言闇
[002-6b]
合河洛之旨足發天水之義陳奇之駮强辭也
  儀禮石經校勘記序
乾隆五十六年冬十一月
起居注日講官 文淵閣直閣事 南書房翰林
國史館纂修詹事府詹事阮元奉
詔充石經校勘官臣元校得儀禮十七篇謹桉儀
禮漢石經僅有殘字難校全經自鄭康成作注參用
今古文後至隋末陸德明始作釋文校其同異今釋
文本又多爲唐宋人所亂唐開成石經所校未盡精
審且多朱梁補刻及明人補字之訛宋張淳校刻浙
[002-7a]
本去取復据臆見臣今總漢石經殘字陸德明釋文
唐石經杜佑通典朱熹經傳通解李如圭集釋張淳
識誤楊復圖敖繼公集說明監本
欽定義疏 武英殿注疏諸本以及
內廷天祿琳瑯所收諸宋元本曲阜孔氏宋本綜而
核之經文字體擇善而從錄成四卷用付經館以待
總裁加勘時五十七年六月十三日元敬識
福謹案石經儀禮挍勘記一卷此其序也在浙/定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時此記皆采載彼本矣
  儀禮喪服大功章傳注舛誤考
儀禮喪服大功章經曰女子子嫁者未嫁者爲世父
[002-7b]
母叔父母姑姊妹自此以下子夏傳及鄭康成注皆
爲唐以前人寫校舛誤賈疏不能辨正遺誤至今矣
何以言之鄭注云舊讀合大夫之妾爲君之庶子女
子子嫁者未嫁者言大夫之妾爲此三人之服也按
此三十二字乃鄭所引舊讀之文固已至于下言爲
世父母叔父母姑姊妹者謂妾自服其私親也二十
一字今列爲傳文者實亦鄭氏所引舊讀之文與上
注三十二字相連同爲注文而下與此不辭云云相
連皆爲鄭氏注文此三節注文皆當屬于傳文與女
君同之下則文詞一氣相生豪無疑義矣鄭引舊讀
[002-8a]
曰言大夫之妾云云又曰爲世父母云云下言卽對
上言字而成文皆指舊讀也鄭引舊讀而破之曰此
不辭葢鄭破舊說而欲顚倒傳文也自寫者誤分注
爲兩截竄舊讀三十二字于傳曰之前而又誤鄭注
下言二十一字爲傳文遂爲學者大疑向使二十一
字爲傳文則舊讀甚是鄭若破之是破傳非破舊讀
矣鄭不言傳誤而但言舊讀誤是傳必不與舊讀合
矣葢鄭意謂傳何以大功也妾爲君之黨服得與女
君同十六字乃前經大夫之妾爲君之庶子下之傳
文而誤爛在女子子節傳文之下謂嫁者其嫁于大/夫者也未嫁者成
[002-8b]
人而未嫁/者也兩句唐以前人寫校麤淺因爛下之文遽疑下
言二十一字爲傳文有爛而升之爲傳耳今依舊讀
則少其字爲不辭鄭謂經文世父母上/若依舊讀當有其字依鄭讀則顚
倒傳文未嫁逆降又招駮議然不必論此是非但須
論鄭注元本傳注如何分別耳至于舊新二說之是
非與此無涉也元嚮挍注疏有見于此又合以金輔
之說乾隆五十八年奉
詔挍勘儀禮石經欲刪下言至親也二十一字改傳
歸注而未敢遽定馳書問之劉君端臨劉君以爲然
乃毅然刪之載其義八儀禮石經挍勘記中元旋奉
[002-9a]
命出督山東學政刻石經者覆挍之不敢刪復刻二
十一字傳文于碑中繼而程君易田復挍喪服謂此
二十一字爲傳文不從鄭說近時學者又從程說夫
程君不從鄭氏文爛逆降可也若不知此二十一字
非傳文則其舛誤終不可明矣元于十三經挍勘記
中旣復列正之而别爲此篇考而著之夫古籍易誤
難明幸有明之者而又屢爲他說所奪是可慨也學
者平心靜審之當知所從矣嘉慶十五年夏六月
  刻七經孟子考文竝補遺序
四庫全書新收日本人山井鼎所譔七經孟子考文
[002-9b]
并物觀補遺共二百卷元在京師僅見寫本及奉
使浙江見揚州江氏隨月讀書樓所藏乃日本元板
菭紙印本攜至杭州校閱羣經頗多同異山井鼎所
稱宋本往往與漢晉古籍及釋文别本岳珂諸本合
所稱古本及足利本以校諸本竟爲唐以前别行之
本物茂卿序所稱唐以前王段吉僃諸氏所齎來古
博士之書誠非妄語故經文之存于今者唐開成石
經陸元朗釋文孔沖遠正義三本爲最古此本經雖
不全然可備唐本之遺卽如周易文言傳可與幾也
古本足利本幾上有言字與李鼎祚集解及孔疏合
[002-10a]
疏中共論二字正釋言字也尙書堯典敬授人時古
本足利本作民時此唐以前未避諱之驗而洪範無
偏無陂陂仍作頗亦在未經詔改以前召誥錫周公
曰拜手稽首曰下有 字 乃篆文 字之譌比介
于我有周御事介作 爲邇字古文所由誤爲介
字皆與傳疏所解相合此漢晉以來僅存古字也毛
詩殷其靁古本足利本二章作莫敢或遑息三章作
莫敢或遑處此承首章加息處二字爲韻極合而淺
人于二章刪或字三章刪敢字以成四言古人之文
不若是纖巧矣又椒聊兩遠條且古本皆作遠脩今
[002-10b]
案兩條固非兩脩亦誤葢首章爲脩次章爲條脩條
皆古韻也古毛傳離經單行首章傳曰脩長也次章
傳曰言聲古聲馨二字/音義可通假之遠聞也若兩章脩條無别
毛不應次遠聞一訓于匊篤二訓之後故脩之爲長
一訓已明條爲條鬯義須再訓詩人就椒之在升在
匊者言其香之遠聞非謂樹之枝條遠揚也前漢書/禮樂志
日聲氣遠條此卽漢人襲用詩次章語意周禮春官/鬯人後鄭注鬯芬香條鬯于上下也卽毛公訓遠條
之意又案椒聊二字舊訓爲語助謬矣毛傳云椒聊/椒也也字上必脫梂字鄭箋云一梂之實意實承傳
而述言之緣傳巳專訓不必再爲聊捄也之訓矣尒/疋云椒榝醜莍莍卽捄也又日朻者聊朻亦卽捄也
詩之兕觥其觓斛毎作觩丩求通也是尒疋此句專/爲唐風而釋毛鄭皆知而郭璞未詳陸璣妄爲語助
[002-11a]
之說然則斯義自魏/晉以後皆昧之矣禮記檀弓宮中無相以爲沽也
古本足利本相下有君子二字乃成文司徒旅歸四
布作司徒敬子使旅歸四方布案正義中屢言敬子
猶是皇侃熊安生舊語設經中無此則疏豈空言喪
服小記齊衰惡笄以終喪笄下有帶字乃與注疏合
雜記其介在其東南北面西上西于門古本疊西上
二字案此古本西上西于門五字乃鄭氏注文古本
已誤爲經淺人以文不類經復刪疉字經注相淆久
矣春秋經文公十五年齊人侵我西鄙足利本齊上
有秋字昭公元年公子比出奔晉公上有楚字義竝
[002-11b]
長左氏傳哀公十一年公孫務人孫作叔與檀弓合
務禺乃異同孫字直誤耳二十六年乃睦于子矣衛
師侵外州矣字下多杜注民睦二字傳文無衛字案
此義長葢越師非衛師也論語異同多出皇侃義疏
洵爲六朝眞本孟子趙岐章指亦勝俗本邵武僞疏
惟孝經多據僞孔安國本爲無足取僞孔序自稱逮/從伏生論古文
尙書而史記稱安國早卒計安國當生于文帝末年/卒于武帝太初以前安能逮事伏生而尙書僞孔序
又稱及見巫蠱王氏/後案辨之孝經亦僞凡以上經文略爲舉證皆非唐
石經以下所有誠古本也傳注釋文正義三者所校
更爲繁細助語多寡偏㫄增減或不足爲重然精核
[002-12a]
可采者亦復不少至于書大誥肆哉爾庶邦君古本
足利本皆作肆告似亦可從然漢書翟方進傳王莽
擬大誥此節正作肆哉則作告乃形近之譌若斯之
類宜審辨焉山井鼎等惟能詳紀同異未敢決擇是
非皆爲才力所限然積勤三年成疾幾死有功聖經
亦可嘉矣我
國家文敎振興遠邁千載
七閣所儲書籍甲于漢唐海外軼書亦加甄錄此書
其一也元督學兩浙偶于淸暑之暇命工寫刋小板
以便舟車印成卷帙諗于同志用校經疏可供采擇
[002-12b]
至于去非從是仍在吾徒耳日本序文凡例皆依
文瀾閣寫本刋列卷首書中字句盡依元板有明知
其譌者亦仍之別爲訂譌數行于每卷之後示不誣
也助元校字者爲吳縣友人江鏐仁和廩生趙魏錢
塘廩生陳文述
  曾子十篇注釋序
元謹案百世學者皆取法孔子矣然去孔子漸遠者
其言亦漸異子思孟子近孔子而言不異猶非親受
業於孔子者也然則七十子親受業于孔子其言之
無異於孔子而獨存者惟曾子十篇乎曾子修身愼
[002-13a]
行忠實不欺而大端本乎孝孔子以曾子爲能通孝
道故授之業作孝經今讀事父母以上四篇實與孝
經相表裏焉患之小者豪髮必謹節之大者死生不
奪窮極禮經之變直通天律之本莫非傳習聖業與
年竝進而非敢恃機悟也且其學與顔閔游夏諸賢
同習所傳于孔子者亦絕無所謂獨得道統之事也
竊以曾子所學較後儒爲博而其行較後儒爲庸顔
子曰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孔子曰庸德之行庸言之
謹然則魯哀公年閒齊魯學術可以槩見後世學者
當知所取法矣元不敏于曾子之學身體力行未能
[002-13b]
萬一惟孰復曾子之書以爲當與論語同不宜與記
書雜錄竝行爰順攷十篇之文注而釋之以就正有
道竊謂從事孔子之學者當自曾子始又案漢志載
曾子十八篇此先秦古書爲第一本隋志據阮孝緒
七錄稱曾子二卷連目錄三卷爲六朝以前舊本或
十八篇或十篇無明文此第二本新舊唐書皆作二
卷較隋志亡目錄一卷其篇數亦不可攷爲第三本
鼂氏公武據唐本十篇文蓋與大戴記同有題紹述
本者紹述卽樊宗師字此昭德所據唐本爲第四本
昭德之從父詹事公病其文字回舛以家藏曾子與
[002-14a]
温公所藏大戴禮參校是正并盧辨注此宋人以單
行曾子及大戴合校本爲第五本楊氏簡卽十篇之
文而注之此宋人新注爲第六本今第一篇爲立事
而高氏王氏所見首篇皆作修身與今書不同此第
七本崇文總目通志略文獻通攷山堂攷索宋史藝
文志等書皆載曾子二卷蓋同爲一書此第八本周
逷曾子音訓十篇此第九本以上九本惜皆失傳無
從參校今之所據惟大戴記中十篇耳其自汪晫以
下九家雜采他書割裂原文而爲之今附錄於後不
足數也近時爲大戴之學者有仁和盧召弓學士文
[002-14b]
弨校盧雅雨運司見曾刻本有休寕戴東原吉士震
校刻 武英殿聚珍板本有曲阜孔撝約檢討廣森
補注本有高郵王懷祖給事念孫江都汪容甫㧞貢
中在朱竹君學使筠署中同校本有歸安丁小雅敎
授杰本元今所注曾子仍據北周盧僕射之書博攷
羣書正其文字參以諸家之說擇善而從如有不同
卽下己意稱名以別之至於文字異同及訓義所本
皆釋之以明從違之意又嘗博訪友人商榷疑義說
之善者擇而載之時嘉慶三年敘錄於浙江使院
  孝經解
[002-15a]
孝經緯曰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此八字實
爲至聖之微言實有傳授非緯書家所能撰托葢春
秋以帝王大法治之于已事之後孝經以帝王大道
順之于未事之前皆所以維持君臣安輯家邦者也
君臣之道立上下之分定于是乎聚天下之士庶人
而屬之君卿大夫聚天下之君卿大夫而屬之天子
上下相安君臣不亂則世無禍患民無傷危矣卽如
百乘之家不敢上僭千乘千乘之國不敢上僭萬乘
則天下永安矣且千乘之國不降爲百乘百乘之家
不降爲庶人則天下更永安矣論語曰其爲人也孝
[002-15b]
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
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論語此章卽孝經之義也不孝則不仁不仁則犯上
作亂無父無君天下亂兆民危矣春秋所以誅亂臣
賊子者卽此義也孟子曰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巳
矣上下交征利千乘之國百乘之家皆弑其君不奪
不厭此首章亦卽孝經之義孔孟正傳在此戰國以
後縱橫兼并秦祚不永由于不仁不仁本于不孝故
至于此也賈誼知秦之不施仁義而不知秦之本于
不知孝經之道也
[002-16a]
孝經二字標題乃孔子所自名故孔子曰吾行在孝
太平御覽六百十卷引又/蓻文類聚二十六卷引史記孔子以曾子爲能
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漢書藝文志曰夫孝天之
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據此諸古
籍知經之一字始于此書自此之後五經六經七經
九經十三經之名皆出于此釋道之名其書曰經亦
始襲取于此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敎之所由生也故大戴記曾子
大孝曰民之本敎曰孝此卽孔子授曾子之實據譬
如舜之峻德本于孝自親九族至變黎民其敎之所
[002-16b]
生皆由于孝周公郊祀宗祀亦然
孝經卿大夫之孝以保守其家之宗廟祭祀爲孝知
此爲孝則不敢作亂則不敢不忠不仁不義不慈齊
之慶氏魯之臧氏皆叛于孝經者也儒者之道未有
不以祖父廟祀爲首務者也曾子無廟祀而啟其手
足亦此道也
  論語解
學而時習之者學兼誦之行之凡禮樂文藝之繁倫
常之紀道德之要載在先王之書者皆當講習之貫
習之爾雅曰貫習也轉注之習亦貫也時習之習卽
[002-17a]
一貫之貫貫主行事習亦行事故時習者時誦之時
行之也爾雅又曰貫事也聖人之道未有不於行事
見而但于言語見者也故孔子告曾子曰吾道一以
貫之一貫者壹是皆行之也又告子貢曰汝以予爲
多學而識之者與予一以貫之此義與告曾子同言
聖道壹是貫行非徒學而識之兩章對挍其義益顯
此章乃孔子敎人之語實卽孔子生平學行之始末
也故學必兼誦之行之其義乃全馬融注專以習爲
誦習失之矣朋自遠來者如孔子道兼師儒周禮司
徒師以德行敎民儒以六藝敎民各國學者皆來爲
[002-17b]
弟子從學也葢學而時習未有不朋來者聖人之道
不見用于世所恃以傳於天下後世者朋也人不知
者世之天子諸侯皆不知孔子而道不行也不愠者
不患無位也學在孔子位在天命天命旣無位則世
人必不知矣此何愠之有乎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者此也後世學者於學尙未能時習而妄欲見知於
時見用於世或且患得患失苟患失之無所不至君
子小人之別在乎此矣易曰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
悶中庸曰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卽此道也此章三節
皆孔子一生事實爲史記孔子世家全篇之總論故
[002-18a]
弟子論撰之時以此冠之二十篇之首也二十篇之
終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與此始終相應也
有子論爲人孝弟者論語孔子稱子此外惟有子曾
子顔子稱子是明明有異諸賢矣弟子以有子之言
似夫子而欲師之惟曾子不可强其餘皆服之矣故
論語次章卽列有子之語在曾子之前此章之言葢
兼乎孝經春秋之義也此卽似夫子之言也孔子之
道在於孝經孝經取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最重
之一事順其道而布之天下封建以固君臣以嚴守
其髮膚保其祭祀永無奔亡弑奪之禍卽有子所云
[002-18b]
孝弟之人不犯上不作亂也使天下庶人士大夫卿
諸侯人人皆不敢犯上作亂則天下永治也惟其不
孝不弟不能如孝經之順道而逆行之是以子弑父
臣弑君亡絶奔走不保宗廟社稷是以孔子作春秋
明王道制叛亂明褒貶春秋論之於已事之後孝經
明之於未事之先其間所以相通之故則有子此章
實通徹本原之論也其列之於首篇之次章固所宜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者本立而道生一句乃古逸
詩句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
[002-19a]
本與此一節四句乃孔子語也劉向說苑建本篇曰
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
始不盛者終必衰詩云原隰旣平泉流旣淸本立而
道生雖漢人引論語往往皆以爲孔子之言但劉向
明以此上二句爲孔子之言尙是漢人傳論語之舊
說而又以爲有子言者所以似夫子也劉向在西漢
挍秘書見傳記百家古說甚多是以建本篇又引孔
子曰立體有義矣而孝爲本觀此益可知論語此二
句爲孔子語也又後漢書延篤傳曰夫仁人之有孝
猶四體之有心腹枝葉之有根本也聖人知之故曰
[002-19b]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君子務本本立
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人之本與觀此延篤以此節
十九字與孝經十四字同引爲孔子之言其爲兩漢
人舊說皆以爲孔子之言矣延篤後漢人博通經傳
寛仁恤民其論仁孝也語質而義明足爲論語此章
注解不似後人求之太深而反失聖人本意故東漢
人經說最爲平正純實今錄之後漢書延篤傳曰篤
以病歸敎授家巷時人或疑仁孝前後之證篤乃論
之曰觀夫仁孝之辯紛然異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據
可謂篤論矣夫人二致同源總率百行非復銖兩輕
[002-20a]
重必定前後之數也而如欲分其大較體而名之則
孝在事親仁施品物施物則功濟於時事親則德歸
於已於己則事寡濟時則功多推此以言仁則遠矣
然物有出微而著事有由隱而章近取諸身則耳有
聽受之用目有察見之明足有致遠之勞手有飾衛
之功功雖顯外本之者心也遠取諸物則草木之生
始于萌芽終于彌蔓枝葉扶疎榮華紛縟末雖繁蔚
致之者根也夫仁人之有孝猶四體之有心腹枝葉
之有根本也聖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
也人之行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
[002-20b]
人之本與然體大難僃物性好偏故所施不同事少
兩兼者也如必對其優劣則仁以枝葉扶疎爲大孝
以心體本根爲先可無訟也或謂先孝後仁非仲尼
序囬參之意葢以爲仁孝同質而生純體之者則互
以爲稱虞舜顔囬是也若偏而體之則各有其目公
劉曾參是也夫曾閔以孝弟爲至德管仲以九合爲
仁功未有論德不先回參考功不大夷吾以此而言
各從其稱者也元案東漢人論孝論仁平實如此故
元所撰論語論仁論於管仲之仁尤與之合
  論語一貫說
[002-21a]
聖賢之言不但㴱遠者非訓詁不明卽淺近者亦非
訓詁不明也就聖賢之言而訓之或有誤焉聖賢之
道亦誤矣說在論語之一貫論語貫字凡三見曾子
之一貫也子貢之一貫也閔子之言仍舊貫也此三
貫字其訓不應有異元按貫行也事也爾雅貫事也/廣雅貫行也
詩碩鼠三歲貫女周禮職方使同貫利論語先進仍/舊貫傳注皆訓爲事漢書谷永傳云以次貫行後漢
光武十五王傳云奉/承貫行皆行事之義三者皆當訓爲行事也孔子呼
曾子告之曰吾道一以貫之此言孔子之道皆于行
事見之非徒以文學爲敎也一與壹同一與壹通經/史中竝訓爲
專又竝訓爲皆後漢馮緄傳淮南說山訓管子心術/篇皆訓一爲專大戴衛將軍荀子勸學臣道後漢書
[002-21b]
順帝紀皆訓一爲皆荀子大略左昭廿六年榖梁僖/九年禮記表記大學皆訓壹爲專至于一壹二字通
用之處經史中/不可勝舉矣壹以貫之猶言壹是皆以行事爲敎
也弟子不知所行爲何道故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此卽中庸所謂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已而不
願亦勿施千人君子之道四某未能一庸德庸言言
行相顧之道也此卽大戴曾子本孝篇所謂忠爲孝
之本衛將軍文子篇孔子所云曾子中夫孝弟信忠
四德之道也此皆聖賢極中極庸極實之道亦卽天
下古今極大極難之道也若云賢者因聖人一呼之
下卽一且豁然貫通焉此似禪家頓宗冬寒見桶底
[002-22a]
脫大悟之旨而非聖賢行事之道也何者曾子若因
一貫而得道統之傳子貢之一貫又何說乎不知子
貢之一貫亦當訓爲行事子告子貢曰汝以予爲多
學而識之者歟子貢曰然非歟子曰予一以貫之此
夫子恐子貢但以多學而識學聖人而不于行事學
聖人也夫子于曾子則直告之于子貢則略加問難
而出之卒之告子貢曰予一以貫之亦謂壹是皆以
行事爲敎也亦卽忠恕之道也閔子曰仍舊貫如之
何此亦言仍舊行事不必改作也故以行事訓貫則
聖賢之道歸于儒以通徹訓貫則聖賢之道近于禪
[002-22b]
矣鄙見如此未知尙有誤否敢以質之學古而不持
成見之君子
  大學格物說
禮記大學篇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此二句
雖從身心意知而來實爲天下國家之事天下國家
以立政行事爲主大學從身心說到意知已極心思
之用矣恐學者終求之于心學而不騐之行事也故
終顯之曰致知在格物物者事也格者至也事者家
國天下之事卽止于五倫之至善明德新民皆事也
格有至義卽有止意履而至止於其地聖賢實踐之
[002-23a]
道也凡經傳所云格于上下不格姦格于藝祖神之
格思孝友時格暴風來格及古鐘鼎文格于太廟格
于太室之類皆訓爲至葢假爲本字格字同音相借
也小爾雅廣詁曰格止也知止卽知物所當格也至
善之至知止之止皆與格義一也譬如射然升階登
堂履物而後射也儀禮鄕射禮曰物長如笴鄭注云
物謂射時所立處也謂之物者物猶事也禮記仲尼
燕居鄭注事之謂立置于位也釋名釋言語曰事倳
也倳立也葢物字本從勿勿者說文州里所建旗趣
民事故稱勿勿周禮鄕大夫五物詢衆庶物卽與事
[002-23b]
同義而堂上射者所立之位亦名物者古人卽通會
此意以命名也大戴禮虞戴德曰規鵠竪物履物以
射其心端色容正大射儀曰左足履物皆此義也故
曰格物者至止于事物之謂也凡家國天下五倫之
事無不當以身親至其處而履之以止于至善也格
物與止至善知止止于仁敬等事皆是一義非有二
解也必變其文曰格物者以格字兼包至止以物字
兼包諸事聖賢之道無非實踐孔子曰吾道一以貫
之貫者行事也卽與格物同道也曾子著書今存十
篇首篇卽名立事立事卽格物也先儒論格物者多
[002-24a]
矣乃多以虛義叅之似非聖人立言之本意元之論
格物非敢異也亦實事求是而已又案此篇本無闕
失自大學之道至先致其知皆言知止知者心知之
非身行之也直到在格物三字方著實在行事矣旣
著實行事復順推其效自知至以至身修乃是實行
所知實行所止之效格物二字不待在格物句始見
篇首先云物有本末然則離本末言物字不可也篇
中本末凡五見一則壹是皆以修身爲本也二則其
本亂而末治者否也三則此謂知本也四則大畏民
志此謂知本也五則德本財末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002-24b]
也凡此五處本末皆不能與物字相離爲說然則物
者卽身家國天下之事卽五倫之事卽誠正之事卽
德財之事事卽物也事有終始卽物有本末重言以
申之也先后者兼本末終始言也若以格物爲心靈
窮理則猶是致知際內之言非修身際內之事也要
之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卽物有本末之本物有本末
之物卽格物之物不可離不可岐也大學集注格亦/訓至物亦訓事
惟云窮至事物之理至外增窮字事外增理字加一/轉折變爲窮理二字遂與實踐迥別又案黃宗羲文
定載與萬充宗論格物充宗用大射儀物字之義黃/君舉先儒瞿汝稷元立亦主此說但元今說與彼不
卷二終
[002-25a]
[002-1a]
揅經室三集卷二
  文言說
古人無筆硯紙墨之便往往鑄金刻石始傳久遠其
著之簡策者亦有漆書刀削之勞非如今人下筆千
言言事甚易也許氏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左傳
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此何也古人以簡策傳事者
少以口舌傳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
多故同爲一言轉相吿語必有愆誤說文言从口/从辛辛愆也
必寡其詞協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於記誦無能增
改且無方言俗語雜於其間始能達意始能行遠此
[002-1b]
孔子於易所以著文言之篇也古人歌詩箴銘諺語
凡有韻之文皆此道也爾雅釋訓主於訓蒙子子孫
孫以下用韻者三十二條亦此道也孔子於乾坤之
言自名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也爲文章者不務協
音以成韻修詞以達遠使人易誦易記而惟以單行
之語縱橫恣肆動輒千言萬字不知此乃古人所謂
直言之言論難之語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
謂文也文言數百字幾於句句用韻孔子於此發明
乾坤之藴詮釋四德之名幾費修詞之意冀達意外
之言說文曰詞意内言外也蓋詞亦言也非文也文/言曰修辭立其誠說文曰修飾也詞之飾者乃
[002-2a]
得爲文不得/以詞卽文也要使遠近易誦古今易傳公卿學士皆
能記誦以通天地萬物以警國家身心不但多用韻
抑且多用偶卽如樂行憂違偶也長人合禮偶也和
義幹事偶也庸言庸行偶也閑邪善世偶也進德修
業偶也知至知終偶也上位下位偶也同聲同氣偶
也水溼火燥偶也雲龍風虎偶也本天本地偶也无
位无民偶也勿用在田偶也潛藏文明偶也道革位
德偶也偕極天則偶也隱見行成偶也學聚問辨偶
也寛居仁行偶也合德合明合序合吉凶偶也先天
後天偶也存亡得喪偶也餘慶餘殃偶也直内方外
[002-2b]
偶也通理居體偶也凡偶皆文也於物兩色相偶而
交錯之乃得名曰文文卽象其形也考工記曰靑與/白謂之文赤與
白謂之章說文曰/文錯畫也象交文然則千古之文莫大於孔子之言
易孔子以用韻比偶之法錯綜其言而自名曰文何
後人之必欲反孔子之道而自命曰文且尊之曰古

  數說
古人簡策繁重以口耳相傳者多以目相傳者少是
以有韻有文之言行之始遠不苐此也且以數記言
使百官萬民易誦易記洪範周官尤其最著者也論
[002-3a]
語二十篇名之曰語卽所謂論難曰語語非文矣然
語雖非文而以數記言者如一言三省三友三樂三
戒三畏三愆三疾三變四教絶四四惡五美六言六
蔽九思之類則亦皆口授耳受心記之古法也秦漢
間伏生尙書公羊春秋傳經說經尙復全以口授數
傳之後始著竹帛復何疑於簡策之少記誦之多哉
古人簡䇿在國有之私家巳少何況民間是以一師
有竹帛而百弟子口傳之非如今人印本經書家家
可僃也
  名說
[002-3b]
古人於天地萬物皆有以名之故說文曰名自命也
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然則古
人命名之義任口耳者多任目者少更可見矣名也
者所以從目所不及者而以口耳傳之者也易六十
四卦詩三百篇書百篇苟非有名何以記誦名著而
數生焉數交而文見焉古人銘詞有韻有文而名之
曰銘銘者名也卽此義也釋名曰銘名也禮記/祭統曰銘者自名也
  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後
昭明所選名之曰文蓋必文而後選也非文則不選
也經也子也史也皆不可專名之爲文也故昭明文
[002-4a]
選序後三叚特明其不選之故必沈思翰藻始名之
爲文始以入選也或曰昭明必以沈思翰藻爲文於
古有徵乎曰事當求其始凡以言語著之簡䇿不必
以文爲本者皆經也子也史也言必有文專名之曰
文者自孔子易文言始傳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故
古人言貴有文孔子文言實爲萬世文章之祖此篇
奇偶相生音韻相和如靑白之成文如咸韶之合節
非淸言質說者比也非振筆縱書者比也非佶屈澁
語者比也是故昭明以爲經也子也史也非可專名
之爲文也專名爲文必沈思翰藻而後可也自齊梁
[002-4b]
以後溺于聲律彦和雕龍漸開四六之體至唐而四
六更卑然文體不可謂之不卑而文統不得謂之不
正自唐宋韓蘇諸大家以奇偶相生之文爲八代之
衰而矯之于是昭明所不選者反皆爲諸家所取故
其所著者非經卽子非子卽史求其合于昭明序所
謂文者鮮矣合于班孟堅兩都賦序所謂文章者更
鮮矣其不合之處蓋分于奇偶之間經子史多奇而
少偶故唐宋八家不尙偶文選多偶而少奇故昭明
不尙奇如必以比偶非文之古者而卑之則孔子自
名其言曰文者一篇之中偶句凡四十有八韻語凡
[002-5a]
三十有五豈可以爲非文之正體而卑之乎況班孟
堅兩都賦序及諸漢文其體皆奇偶相生者乎兩都
賦序白麟神雀二比言語公卿二比卽開明人八比
之先路明人號唐宋八家爲古文者爲其別于四書
文也爲其別于駢偶文也然四書文之體皆以比偶
成文明史選舉志曰四子書命題代/古人語氣體用排偶謂之八股不比不行是明
人終日在偶中而不自覺也且洪武永樂時四書文
甚短兩比四句卽宋四六之流派宏治正德以後氣
機始暢篇幅始長筆近八家便于摹取是以茅坤等
知其後而昧于前也是四書排偶之文眞乃上接唐
[002-5b]
宋四六爲一脈爲文之正統也然則今人所作之古
文當名之爲何曰凡說經講學皆經派也傳志記事
皆史派也立意爲宗皆子派也惟沈思翰藻乃可名
之爲文也非文者尙不可名爲文況名之曰古文乎
或問曰子之所言偏執巳見謬託古籍此篇書後自
居何等曰言之無文子派雜家而巳
  與友人論古文書
讀足下之文精微峻潔具有淵源甚善甚善顧蒙來
問謹陳陋識焉元謂古人于籀史奇字始稱古文至
于屬辭成篇則曰文章故班孟堅曰武宣之丗崇禮
[002-6a]
官考文章又曰雍容揄揚著于後嗣大漢之文章炳
焉與三代同風是故兩漢文章著於班范體制和正
氣息淵雅不爲激音不爲客氣若云後代之文有能
盛于兩漢者雖愚者亦知其不能矣近代古文名家
徒爲科名時藝之累於古人之文有益時藝者始競
趨之元嘗取以置之兩漢書中誦之擬之淄澠不能
同其味宫徵不能壹其聲體氣各殊弗可强已若謂
前人拙樸不及後人反覆思之亦未敢以爲然也夫
勢窮者必變情弊者務新文家矯厲每求相勝其間
轉變實在昌黎昌黎之文矯文選之流弊而已昭明
[002-6b]
選序體例甚明後人讀之苦不加意選序之法于經
子史三家不加甄錄爲其以立意紀事爲本非沈思
翰藻之比也今之爲古文者以彼所棄爲我所取立
意之外惟有紀事是乃子史正流終與文章有別千
年墜緒無人敢言偶一論之聞者掩耳非聰頴特達
深思好問如足下者元未嘗少爲指畫也嗚呼修塗
具在源委遠分古人可作誰與歸歟惟足下審之
  雙岐秀麥圖跋
昔嘉慶九年余撫浙嘉興秋稻大熟有一莖九穗者
梁山舟侍講諸鄕官皆有詩畫紀之二十年余撫江
[002-7a]
西麥大熟多雙岐者奉新劉丈蒙谷爲畫此圖此二
事屬官皆請奏獻余皆以
聖天子方崇實政不尙瑞符却之姑記其事于圖耳
  江鄕籌運圖跋
嘉慶十八年春余督四千餘船運粟四百萬石于江
淮間因作此圖入夏以後過邳州入山東一路饑民
數萬洶洶相聚似有奸徒煽于其間余乃陽分其民
爲縴夫帮若干夫船若干夫使運丁食以粗糲實陰
散其勢以安之也夏秋之間秋田漸熟饑民歸于田
九月漕船南歸會山東河南直隷邪教作亂將梗運
[002-7b]
道漕標兵遠不濟急余乃令船出壯丁五名副壯丁
三名授以兵械齊以號令令五帮前後連環互相保
䕶而行此時各運丁家口及京中官商家口在運河
者甚多皆恃此保䕶首尾相顧整肅過濟寕南下焉
濟寕東昌等處城門晝閉官民乘城固守盡撤浮橋
渡船而邪徒猶時時渡河而東中夜驚吪賴壯丁響
應一呼而集者千餘人是以不致敗亂凡夏初不慣
爲縴夫之饑民咸令入縴者至此則凡不合縴步縴
聲者不令一人入縴以防亂也二十年冬雪窗淸暇
偶展圖卷迴憶兩年前事猶警于心因識卷未以示
[002-8a]
皃輩
  糧船量米㨗法說
漕運總督管八省之糧應過淮盤算者共五千船船
十餘艙艙載米數十石至百餘石不相等以尺量艙
之寛長深而得米數漕之書吏舊法名曰三乘四因
書吏持珠盤據營將所報尺寸而算之曰某船多米
幾何某船少米幾何求其所以多所以少之故總漕
返躬自問未盡明也漕務有尺以僃造船勾水諸事
之用舊以此尺寛一丈長一尺深二寸五分合漕斛
米一石故量者先須得船艙寛長深三者丈尺寸分
[002-8b]
之數而再乘之再四因之爲石斗升合之數是以珠
算甚繁而總漕不耐之矣漕運全書内亦但載總漕
親率善算之人細核一語其如何算法亦未言也今
余以部頒銕斛較準一石米立爲六面相同之立方
形卽命其一面之寛長爲一尺是以平方之一面分
十條爲十尺每尺一升也又分一條爲十寸每寸一
合連十合爲一條得一升排十條爲一面平方一層
得一斗再叠平方一尺一斗者十層卽得立方形爲
一石此理易明人所共曉也卽用此尺以量船艙得
其寛長二數初乘之得丈尺寸分之數再以初乘之
[002-9a]
數與深者之數乘之得丈尺寸分之數是此再乘所
得之丈尺寸分之數卽米之石斗升合之數故較舊
法㨗省一半簡便易曉也且珠盤指撥隨手變滅不
足以爲案據今用鋪地錦乘法畫界塡數但用紙筆
不用珠盤則筆筆具存勿能改變且吾儒習書數終
以筆墨爲便與珠盤性不相近也兹載立方尺形於
後并繪鋪地錦法以明其理鋪地錦法載方/中通度數衍内靜玩半
時卽可通曉若總漕有實知其多實知其少之據則
營衛軍吏皆不敢欺矣且卽令吏人習用珠盤者算
之而總漕用此筆算抽察之亦無不可假如吏人珠
[002-9b]
[002-9b]
[002-9b]
[002-9b]
[002-9b]
  影橋記
浙江學使者駐于杭署在吳山螺峯之下宅西有園
園有池池中定香亭與岸相距由石橋三折乃達余
名之曰影橋蓋衆影所聚也池中風漪渙然是有池
影亭倒映于池是有亭影亭與橋皆紅闌是有闌影
岸邊豆蔓牽牛子離離然是有籬影其樹則有女貞
枇杷桐柳榆穀其花則有梅桂桃荷木芙蓉其草則
有竹蘭女蘿是皆有影每當曉日散采夕月浮黄輕
雲在天繁星落水霞圍古垣雪糝幽石而影皆在橋
魚躍于下鳥度于上蝶乘風于亭午螢弄光于淸夜
[002-10a]
而影亦在橋至若把卷晞髮挈㯼攜鐙度橋而來者
其影無盡皆可以人之影繫之故余以影名橋爲衆
影所聚也而橋之自有影于池也不與焉
  再到亭碑陰記
余於乾隆六十年自山左學政移任浙江至則使院
多頽敗大堂梁柱久爲蟲蝕嘉慶元年余鳩工易而
新之冬市中火延及鼓樓門廨復葺之二年夏二堂
西聽忽傾復葺之題其東小室曰澹凝精舍共費白
金將二千兩宅内多老桂共十株補種梅桂桃柳百
餘株遭凍僵者强半西園荷池濬之花盛開歲至千
[002-10b]
枝池上石橋余以爲衆影所聚名之曰影橋撰文爲
記池中小亭舊無名余用放翁詩意名曰定香命諸
生譔賦靑田端木國瑚賦獨出冠時池東有屋三楹
舊名再到亭余校刻書籍碑版皆在此有碑仆瓦礫
中余立之亭下刋數語於碑陰以記近年之事若夫
内外居屋多破漏願後來者繼葺之也
  定香亭筆談序
余督學浙江時隨筆疏記近事名曰定香亭筆談殘
篇破紙未經校定戊午冬任滿還京錢唐陳生雲伯
偕余入都手寫一帙置行篋中已未冬雲伯從余撫
[002-11a]
浙旋南孝豐施孝亷應心復轉寫去付之梓人其中
漏畧尙多爰出舊稿屬吳澹川陳曼生錢金粟陳雲
伯諸君重訂正之諸君以其中詩文不妨詳載遂連
篇附錄於名條之後余不能違諸君之意因訂而刋
之並識其緣起如此
  杭州靈隱書藏記
周官諸府掌官契以治藏史記老子爲周守藏室之
史藏書曰藏古矣古人韻緩不煩改字收藏之與藏
室無二音也漢以後曰觀曰閣曰庫而不名藏隋唐
釋典大備乃有開元釋藏之目釋道之名藏葢亦摭
[002-11b]
儒家之古名也明侯官曹學佺謂釋道有藏儒何獨
無欲聚書鼎立其意甚善而數典未詳嘉慶十四年
杭州刻朱文正公翁覃溪先生法時帆先生諸集將
成覃溪先生寓書于紫陽院長石琢堂狀元曰復初
齋集刻成爲我置一部於靈隱仲春十九日元與顧
星橋陳桂堂兩院長曁琢堂狀元郭頻伽何夢華上
舍劉春橋顧簡塘趙晉齋文學同過靈隱食蔬笋語
及藏復初齋集事諸君子復申其議曰史遷之書藏
之名山副在京師白少傅分藏其集於東林諸寺孫
洙得古文苑於佛龕皆因寛閒遠僻之地可傳久也
[002-12a]
今復初齋一集尙未成箱篋盍使凡願以其所著所
刋所寫所藏之書藏靈隱者皆裒之其爲藏也大矣
元曰諾乃於大悲佛閣後造木㕑以唐人鷲嶺鬱
嶤詩字編爲號選雲林寺玉峯偶然二僧簿錄管鑰
之别訂條例使可永守復刻一銅章徧印其書而大
書其閣扁曰靈隱書藏葢緣始於復初諸集而成諸
君子立藏之議也遂記之
條例/一送書入藏者寺僧轉給一收到字票
一書不分部惟以次第分號收滿鷲字號㕑再收/嶺字號㕑
一印鈐書面曁書首葉每本皆然/一每書或寫書腦或挂綿紙籖以便查檢
[002-12b]
一守藏僧二人由鹽運司月給香鐙銀六兩其送/書來者或給以錢則積之以爲修書增㕑之用
不給勿索/一書旣入藏不許復出縱有繙閱之人但在閣中
毋岀閣門寺僧有鬻借霉亂者外人有攜竊塗/損者皆究之
一印内及簿内部字之上分經史子集塡注之疑/者缺之
一唐人詩内複對天二字將來編爲後對後天二/字
一字藏僧如出缺由方丈秉公舉明靜謹細知文/字之僧充補之
  焦山書藏記
嘉慶十四年元在杭州立書藏於靈隱寺且爲之記
蓋謂漢以後藏書之地曰觀曰閣而不名藏藏者本
於周禮宰夫所治史記老子所守至於開元釋藏乃
[002-13a]
釋家取儒家所未用之字以示異也又因史遷之書
藏之名山白少傅藏集於東林諸寺孫洙得古文苑
於佛龕閒僻之地能傳久遠故仿之也繼欲再置焦
山書藏未克成十八年春元轉漕於楊子江口焦山
詩僧借菴巨超翠屏洲詩人王君柳村來瓜洲舟
次論詩之暇及藏書事遂議於焦山亦立書藏以瘞
鶴銘相此胎禽等七十四字編號屬借庵簿錄管鑰
之復刻銅章書樓扁訂條例一如靈隱觀察丁公百
爲治此藏事而蕆之此藏立則凡願以其所著
所刋所寫所藏之書藏此藏者皆裒之且卽以元昔
[002-13b]
所捐置焦山之宋元鎭江二志爲相字第一二號以
誌緣起千百年後當與靈隱並存矣
條例/一送書入藏者寺僧轉給一收到字票
一書不分部惟以次第分號收滿相字號厨再收/此字號厨
一印鈐書面曁書首葉每本皆然/一每書或寫書腦或挂綿紙籤以便查檢
一守藏僧二人照靈隱書藏例由鹽運司月給香/燈銀十兩其送書來者或給以錢則積之以爲修
書增厨之用不給勿索/一書旣入藏不許復岀縱有繙閱之人照天一閣
之例但在樓中毋出樓門烟鐙毋許近樓寺僧有/鬻借霉亂者外人有攜竊塗損者皆究之
一印内及簿内部字之上分經史子集塡注之疑/者闕之
一守藏僧如出缺由方丈秉公舉明靜謹細知文/字之僧充補之
[002-14a]
一編號以相此胎禽華表畱唯髣髴事亦㣲厥土/惟寕後蕩洪流前固重爽塏勢揜亭爰集眞侣作
銘三十五字爲三十五厨如滿則再加歲得於化/朱方天其未遂吾翔也迺裹以元黄之幣藏乎山
下仙家石旌篆不朽詞曰徵君丹楊/外尉江陰宰四十二字爲四十二厨
  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經注疏書後
右十三經注疏共四百十六卷謹案五代會要後唐
長興三年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板經書之刻木
板實始於此逮兩宋刻本浸多有宋十行本注疏者
卽南宋岳珂九經三傳沿革例所載建本附釋音注
疏也其書刻于宋南渡之後由元入明遞有修補至
明正德中其板猶存是以十行本爲諸本最古之冊
[002-14b]
此後有閩板乃明嘉靖中用十行本重刻者有明監
板乃明萬厯中用閩本重刻者有汲古閣毛氏板乃
明崇禎中用明監本重刻者輾轉翻刻訛謬百出明
監板巳燬今各省書坊通行者惟有汲古閣毛本此
本漫漶不可識讀近人修補更多訛舛元家所藏十
行宋本有十一經雖無儀禮爾雅但有蘇州北宋所
刻之單疏板本爲賈公彦邢昺之原書此二經更在
十行本之前元舊作十三經注疏校勘記雖不專主
十行本單疏本而大端實在此二本嘉慶二十年元
至江西武寕盧氏宣旬讀余校勘記而有慕于宋本
[002-15a]
南昌給事中黄氏中傑亦苦毛板之朽因以元所藏
十一經至南昌學堂重刻之且借校蘇州黃氏丕烈
所藏單疏二經重刻之近鹽巡道胡氏稷亦從吳中
購得十一經其中有可補元藏本中所殘缺者於是
宋本注疏可以復行於世豈獨江西學中所私哉刻
書者最患以臆見改古書今重刻宋板凡有明知宋
板之誤字亦不使輕改但加圈于誤字之旁而别據
校勘記擇其說附載於每卷之末俾後之學者不疑
于古籍之不可據愼之至也其經文注文有與明本
不同恐後人習讀明本而反臆疑宋本之誤故盧氏
[002-15b]
亦引校勘記載於卷後愼之至也竊謂士人讀書當
從經學始經學當從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讀
注疏不終卷而思臥者是不能潛心揅索終身不知
有聖賢諸儒經傳之學矣至於注疏諸義亦有是有
非我
朝經學最盛諸儒論之甚詳是又在好學深思實事
求是之士由注疏而推求㝷覽之也二十一年秋刻
板初成藏其板於南昌學使士林書坊皆可就而印
之學中因書成請序於元元謂聖賢之經如日月經
天江河行地安敢以小言冠兹卷首惟記刻書始末
[002-16a]
 於目錄之後復敬錄
 欽定四庫全書十三經注疏各提要於各注疏之前
 俾束身修行之士知我
 大淸儒學遠軼前代由此潛心敦品博學篤行以求
 古聖賢經傳之本源不爲虛浮孤陋兩途所誤云爾
福謹案此書尙未刻校完竣家大人卽奉/命移撫河南校書之人不能如家大人在江西時細
心其中錯字甚多有監本毛本不錯而今反錯/者要在善讀書人參觀而得益矣校勘記去取
亦不盡善故家大人頗/不以此刻本爲善也
   江西改建貢院號舍碑記
 江西貢院在東湖之東舍屋卑狹士之試者檐觸其
[002-16b]
首雨淋其膝屋覆石片漏者居半舍中長巷地惟塗
泥每遇秋雨旋濘陷足舍尾厠屋雨泛日炙其臭甚
遠東湖納一城之汙而羣資爲飮且潦盛之年其水
浸入闈西場舍者深輙及咫號舍總數苐如額而已
敬遇
國恩廣額加錄遺才猝增蘆席棚號千餘座夜不得
臥雨不能蓋一人譆出千人坐驚凡此皆多士所苦
也嘉慶乙亥元撫江西江西紳士願修改之于是擴
買院東牆外地基展地増舍若干號東西場舊屋咸
徹之改建高寛且深者復掘東湖淤土增培舍基舍
[002-17a]
高而湖濬蓋兩得之舍屋之椽盡覆以瓦舍巷接石
爲路舍尾改造厠室以穴遠流其穢于屋之外加鑿
甕井三十有二以供汲飮闈内縱橫甬道皆易其石
棘牆外東南西三面之路亦培湖土高之且加石焉
自今伊始庶幾多士得居爽塏專心于文恬坐臥而
遠疾癘此其所樂也是工也用白金數萬爲省内外
紳士所輸而在省紳士實鳩之非衆義之積曷克舉
事非有所倡有所勤曷克蕆事經始于二十年十月
越二十一年七月成元與學使者王少宰曁僚屬
紳士樂觀而共落之四顧煥然氣象聿新不其褘歟
[002-17b]
今而後文學道誼科名之盛當更有翊乎
聖運者爰諾紳士之請記其事之本末且僃書鳩工
捐金名氏而被之于碑
  改建廣東鄕試闈舍碑記
各行省鄕試號舍初創卽定其尺寸縱有所修無能
改作士子雖受促無如何予爲士坐江南順天號舍
皆寛舒撫浙及江右見其舍皆湫隘曾修改之道光
元年予兼辦廣東巡撫監臨事見號舍更湫隘蓋因
粤東試闈本在粤秀山應元宫前 國初用闈地封
藩至康熙甲子乃改闈於老城東南隅地本不寛經
[002-18a]
營者度非文人不知士子苦以致宇舍太小烈日涷
雨殊難耐之予步周舍前後命匠人持尺通量之若
北叚拆去巡屋尙有二丈七尺地南叚使官㕔遷於
南可展出九丈三尺地甬道東西使東舍展向西西
舍展向東可各得一丈八尺地撤闈後問之在籍翰
林編修劉公彬華庶常謝公蘭生書院監院吳蘭修
李淸華等僉謂士子苦此久矣若提倡更張之其事
尙易集予思浙及江右皆曾修改試闈今粤闈何不
可辦乃率官屬倡捐俸銀於是省會紳商繼捐之廣
屬曁外郡紳士又繼捐之捐雖未集而紳士議鳩工
[002-18b]
者先拆舊舍界畫其地以示事在必行經始於元年
冬十二月二年六月成稍增舊舍之數共七千六百
二間計舊舍後牆至前號舍之後牆六尺四寸者今
展深爲八尺六寸舊舍中有瓦處南北三尺四寸者
今展深爲四尺六寸舊舍左右牆寛三尺一寸者今
展寛爲三尺四寸舊舍瓦簷至地高五尺四寸者今
加高爲六尺五寸舊寫坐兩層板上長下短夜不能
并而臥今使板同其長可安臥簷之外長巷舊多泥
塗雨水浸人今皆鋪以石理其溝高低有準無積水
溓泥之患濬舊井開新井共二十四井號尾之厠臭
[002-19a]
延於内今爲高厠欹槽流其穢於牆之外凡甎瓦木
石灰土之工皆堅厚又舊圍牆加修高堅以嚴關防
舊謄錄所地甚小今以對讀所併入謄錄所增建對
讀所於隙地中大門外土地舊有溝雨潦陷足今亦
甃以甎石是役也共用銀四萬幾百有奇司工者㮄
其工用之數使共見之以示不誣工將蕆請撰文刻
石記其事爰書其大略如此至於鄕官士商之議事
者捐銀者司工者當再立一碑僃列而書刻之道光
二年夏六月
  修隋煬帝陵記
[002-19b]
煬帝被弑後殯於流珠堂堂在宫中應是今揚州宋
寳佑廢城子城内繼葬于吳公臺下臺在雷塘之南
貞觀中以帝禮改葬於雷塘之北所謂雷塘數畝田
也嘉靖維揚志圖于雷塘之北畫一墓碑碑刻隋煬
帝陵四字距今非久不應迷失乃問之城中人絕無
知者嘉慶十二年元住墓廬偶遇北邨老農問以故
址老農言陵今故在土人名爲皇墓墩由此正北行
三里耳乃從之行至陵下陵地約賸四五畝多樷葬
者陵土高七八尺周回二三畝許老農言土下有隧
道鐵門西北向童時掘土尙及見之予乃坐陵下呼
[002-20a]
邨民擔土來委土一石者與一錢不數日積土八千
石植松百五十株而陵乃巋然復告之太守伊君墨
卿以隷書碑栞而樹之
  曲江亭記
出揚州鈔關東南行二十四里爲佛感洲或名翠/屏洲
故揚子江心所謂廣陵之濤當在此矣枚乘七發狀
廣陵之濤數百言或以今揚州無大濤執錢塘江潮
以當之誤矣伏讀
高宗純皇帝廣陵濤辨足以證千古之疑而黜朱彝
尊等之論且彝尊惟以山陰縣有廣陵王廟爲據不
[002-20b]
知宋之諸王封廣陵者三人今山陰之廟安知非南
渡苗裔所僑建豈徙江都于山陰耶江海之變爲桑
田者多矣瓜洲上下揚塵之地皆古大江旣不能定
江濤之必不變爲桑田又安能定漢之濤不在此爲
大觀也佛感洲中有紅橋外通江潮萬柳䕃翳不見
曦影春桃夏竹映帶于茅屋釣磯之閒秋冬木葉脫
金焦兩山並立林表予訪王布衣于洲中紅橋之
南乃畫其宅西地數畝而建亭于竹樹之閒名曲江
者尊
高廟之說思有以敬明此義而誌此古蹟也嘉慶十
[002-21a]
二年冬記
  元大德雷塘龍王廟碑記
余家墓廬在雷塘之北其邨名龍王廟顧求其廟無
有也問之老農曰廬前石坊之西王氏墓乃廟故基
明代王氏以廟基爲墓遷其碑于廬東土神小廟後
余乃重輯土神廟出其碑洗而拓之碑正書篆額乃
元大德五年辛丑昭毅大將軍揚州路總管府達魯
花赤兼管内勸農事孛蘭奚等重修宋龍王廟之碑
也雷塘在唐宋爲巨浸以其立都雍豫江淮轉運當
入泗汴瀦水濟漕故也元用海運而塘水尙存明漕
[002-21b]
于燕不恃塘水仇鸞等乃洩水開阡陌矣元讀碑有
感於靈蹟數百年究不可没乃以墓廬三楹立座設
龍王象庶使邨民歲時有所禱祀以濟旱暵立其碑
于庭之南而記其畧于碑陰嗚呼王氏者明大宦毀
廟爲墓傎矣余四世祖武德將軍以明末葬于邨之
東北曾祖祖考三世祔葬焉今余獲神碑而復神祀
禮也碑載龍有降雨之靈宋封昭佑王元代混一區
宇合淮東宣慰司隸于揚命中書剝九/字行司事撫治
全淮公元勲世家碩德重望式副下剝十/一字己亥庚子
禱雨皆應八月廟落成殿六楹門六楹環堵三十五
[002-22a]
丈中塑像旁繪雨部象揚州路儒學教授馬允中撰
文幷書辛丑四月立碑同官者正議大夫揚州路總
管兼管内勸農事移刺慶堅奉政大夫治中馬居仁
奉政大夫同知口口推官馬蕭判官劉知事劉經歴
張提控林監工許其列銜孛蘭奚居右之首行移刺
慶堅等以次左之蓋用元國書右行法也官制與元
史皆合惟孛蘭奚以中書行司事官揚州于史無徵
元史列傳卷十八卷二十卷二十二名孛蘭奚者凡
三人考其官蹟年代似皆不合移刺慶堅等亦皆不
見于史蓋此孛蘭奚爲史所失載之人也
[002-22b]
  重修旌忠廟記
揚州舊城旌忠廟祀宋統制魏公俊王公方康熙閒
鹽政曹楝亭修之朱檢討撰碑文載在曝書亭集
余謁廟廟毁甚象亦壞碎求檢討碑不可得豈當時
未刻石耶嘉慶十二年秋予鳩工重修之立其象設
其主與知古好義者同祭而落之
  重修郝太僕祠記
江都郝太僕明末守房山死流寇之難䘏諡甚備載
在明史及表忠錄者詳矣祠在蓮花橋南法海寺旁
嗚呼平山十里笙歌畫舫四時不絕其來祠下拜而
[002-23a]
弔者鮮矣丁卯秋余重葺之敬誌數言以待後人繼
葺之也
  秋雨庵埋骸碑記
禮記有掩骼埋胔之文宋漏澤園本于漢河平四年
之詔豈惟釋氏骨塔云爾乎揚州西門外長邙三里
枯冡纍纍骨多暴露城中路死者亦殣於此顧瘞之
淺多爲犬所掘鴉所啄是可戚也嘉慶丙寅余首捐
錢屬秋雨庵僧構屋三楹拾男女之骨別而藏之及
其滿屋乃瘞之陳君景賢捐庵側園地數畝爲義冡
僧人更築長牆圍之以限犬蹟于是城中好善者各
[002-23b]
出錢助僧成其工僧曰無以紀之是湮人之善亦不
足示己之無私也請仿漢石題名書錢之例刻于石
具明白矣丁卯秋記
  記任昭才
任昭才鄞人善泅海余撫浙治水師時募用之昭才
入海底能數時之久行數十里之遠嘗言海水十餘
丈以上有浪撼人再下則水不動湛然而明冬日甚
溫海底之沙平淨無淤亦無他異浙海有珊瑚但不
若南海之堅在海底視之甚鮮采之出水則嫩萎無
色魚不一類過泅者之旁不相駭而去惟大魚能吞
[002-24a]
人當避之大魚之來其呼吸動及數里之水水動知
有大魚來矣宜急避之余所獲安南大銅砲重二千
餘斤甚精壯甚愛重之兵船載砲嘗遭颶沈於温州
三盤海底深二十丈不可起余命昭才往圖之昭才
用八船分爲二番一番四船空其中一番四船滿載
碎石自引八巨繩入海底繫沈船之四隅以四繩末
繫四石船爲一番繫旣定乃掇其石入第二番之空
船是石船變爲空船浮起者數尺矣復以二番四繩
之末繫二番之石船繫旣定復掇石入第一番空船
是浮起者又數尺矣如此數十番數日之久船與砲
[002-24b]
畢升於水面矣余命昭才入水師食兵餉擢爲武弁
以病卒於官
  記蝴蝶礟子
嘉慶五年余破安南夷寇于浙江台州之松門獲其
軍器其礟重數千斤者甚多其銅礟子圓逕四五寸
又有蝴蝶礟子戰時得之其子以兩半圓空銅殻合
爲圓毬之形兩殻之中以銅索二尺連綴不離蟠其
索納入兩殻而合之鎔鉛灌之鉛凝而毬堅矣以毬
入礟礟發毬出鉛鎔殻開索連之飛舞而去凡遇戰
船高檣㠶索無不破斷者矣余仿其式造之甚良姑
[002-25a]
記之以廣武僃之異聞
  蝶夢園記
辛未壬申間余在京師賃屋于西城阜成門内之上
岡有通溝自北而南至岡折而東岡臨溝上門多古
槐屋後小園不足十畝而亭館花木之盛在城中爲
佳境矣松柏桑榆槐柳棠梨桃杏棗柰丁香荼䕷藤
蘿之屬交柯接蔭玲峯石井嶔﨑其間有一軒二亭
一臺花晨月夕不知門外有緇塵也余舊藏董思翁
自書詩扇有名園蝶夢散綺看花之句常懸軒壁雅
與園合辛未秋有異蝶來園中識者知爲太常仙蝶
[002-25b]
繼而復見之於瓜爾佳氏園中客有呼之入匣奉歸
余園者及至園啟之則空匣也壬申春蝶復見於余
園畫者祝曰苟近我我當圖之蝶落其袖審視良久
得其形色乃從容鼓翅而去園故無名也於是始以
思翁詩及蝶意名之秋半余奉
使出都是園又屬他人回憶芳叢眞如夢矣癸酉春
吳門楊氏補㠶爲畫園圖卽以思翁詩翰裝冠卷首
以記春明遊跡焉
  武昌節署東箭亭記
園亭池館古人恒爲之然徵歌行炙之侈無謂也矯
[002-26a]
之者或不窺園且徹屋伐木其過不及也亦相去非
遠予每駐一地必鋤草蒔花木以寄消搖之情武昌
節署東南有圃久廢不易治乃擇東北隅十畝之地
築土垣以界之用廢圃門材立爲東箭亭曰東者所
以別於署西馬射之堂也亭之外植梅柳桃桂及雜
竹樹又移廢圃之石叠爲小山暇日或較步射於此
且書卷案牘襍陳於竹窗花檻之間摘蔬瀹茗泊如
也勿以華靡損其性性損者折勿以枯嗇矯其情情
矯者偏譬如射者立乎中道而巳
  置湖南九谿衛祠田記
[002-26b]
先祖琢庵公以武進士侍衛乾隆初年出任湖南九
谿營遊擊値逆苗侵擾城步綏寕公隨鎭筸鎭總兵
劉策名剿苗身先士卒十戰皆勝苗穴平餘苗八百
戸乞降于公公力保于總制張廣泗皆得不死又以
九谿北山歸軍民爲樵牧葬地軍民感德甚深于公
陞任後建祠堂于九谿衛城歲時祭祀厯久不衰嘉
慶初元寄貲爲修葺計湖南按察使秦瀛復率屬加
修爲阮公祠記刻于石二十二年元奉
命來制全楚秋九月閱兵至湖南東路衡永各營方
擬回至西路來拜祠前而在衡山奉移制兩廣之
[002-27a]
 命速由永州入粤未得到祠瞻拜于心惄然爰復畱
 白金二百屬灃州牧慈利縣令買田若干畝畱于祠
 中以增修祭之用刻石記之
[002-27b]
[002-1a]
揅經室二集卷二
  雷塘阮氏墓圖記
雷塘在揚州宋寶祐廢城之北漢謂之雷波亦謂之
雷陂六朝後稱雷塘有上中下三塘之分中塘最大
長亘東南形如連阜築其缺處可瀦水千畞今惟田
中一㵎寛數丈出其㢲方缺處而巳雷塘水源從西
北甘泉山來行十餘里入秦九女㵎又十餘里入上
雷塘中雷塘又五六里入下東塘由槐子河入運河
別有煬帝溝水出上雷塘之後由中塘之北而東至
辰方交于中雷塘之水其迤南之㢲方卽元 祖昭
[002-1b]
勇將軍墓所向也元 考光祿公墓在 祖墓之昭
爲子午兼壬丙向刻立阡表阡中灰隔㴱八尺圍四
丈墓銘在灰隔中墓中不藏寸金片玉今以弟八世
光祿公墓起算由墓向西北爲酉辛閒線長一丈五
尺爲 叔祖愷聞公墓由墓向西北爲酉辛閒線長
四丈爲 祖昭勇將軍墓爲坤申閒線十六丈爲
高祖妣蔣太淑人墓爲 曾祖光祿大夫宗尹公曁
曾祖妣周太夫人墓爲 叔曾祖發庵公之配秦太
安人墓爲亥線十八丈爲 庶祖妣吉夫人墓二十
一丈爲 二伯父庶吉士方訓公曁配江安人墓爲
[002-2a]
四伯父長殤端四公墓爲寅線六丈五尺爲四世
祖武德將軍尊光公墓爲辰㢲閒線十九丈五尺乃
至神道碑下爲坤線一百二十丈乃至墓道石坊及
墓廬阮公樓下爲辰線二百三十四丈爲雷塘出水
之㢲方煬帝溝今俗名楊家㵎在煬帝墓南一里許
此雷塘阮氏墓之大略也別爲圖以明之嗚呼佳城
何常惟德是依耳 祖父以德居此子孫不以積善
行德永保之是不孝矣書此刻於神道碑陰子姓讀
者其敬澟之
[002-2b]
[002-2b]
[002-2b]
  北湖公道橋阮氏墓圖記
揚州府西北三十里之大儀鎭地勢甚高其脈自其
西南橫山來至大儀特起復東北行二十里至黃子
湖漘爲九龍岡卽今公道橋鎭也本名僧度橋/官名僧道橋橋鎭
距府城四十五里出府城北門北行過上雷塘橋方
家巷雨膏橋一名火/燒橋避風菴渡湖始達于橋鎭鎭居
民千餘家有關帝司徒諸廟明未予三世祖奉軒公
四世祖妣厲太恭人挈四子避高傑兵亂自城逃止
於此因聚族居之去鎭西南二里許有小橋曰陳家
橋大儀以南甘泉山以北之水東滙于荒湖北流經
[002-3a]
橋南繞鎭而東而北爲黃子湖矣陳家橋之北百步
内之平岡卽予三世祖四世祖妣高祖孚循公墓所
在也予妻江夫人舊殯雷塘嘉慶二年奉光祿公命
卜葬于四世祖妣墓之西北向西兼南以予視之其
所謂樂哉瑕&KR0960者乎阮氏宗祠及樓則在鎭市之南
面臨湖水西望墓田近在目前也因記雷塘墓遂幷
圖記之
[002-3b]
[002-3b]
[002-3b]
[002-3b]
今甘泉縣官册地名曰公道橋而舊時之寫者/呼者則或曰僧道僑僧度橋孫大橋以余論之
以僧度橋爲近是此地乾隆乙巳大旱水涸湖/底多古石當是宋時物宋時橋梁等工毎用度
僧牒銀爲之蘇州度儈橋卽其遺制此橋不及/蘇州之高但其用度儈牒銀造之諒亦相同特
無碑記可考耳附記於此
  雷塘阡表
嘉慶十年冬十有二月乙酉葬我 顯考湘圃府君
於揚州城北中雷塘 祖墓之側 顯妣林太夫人
先以乾隆四十六年卒葬於此遂祔焉旣乞銘刻納
墓中越旣祥子元乃表於墓曰我 府君於雍正十
二年二月二十六日生于 祖考琢菴府君湖北官
[002-4a]
署三歳隨之湖南七歲 祖考有征苗之捷受降止
殺全活甚多凱旋之日旌旗蔽山 府君憶及恒言
之 祖考復任廣東命 府君歸奉大母 周太夫
人於揚州 府君年二十六娶 顯妣林夫人明年
丁 祖考喪曁 周太夫人喪致哀毁禮無不舉
顯妣主閫内不令釋道與喪事曰非禮也 府君年
三十一生元時家益中落 府君耿介守貧暮行蹴
地得金數鎰坐待[瓜*見]者問而歸之以奉 大母且遭
喪未就試及是補國學生讀書治左氏春秋爲古文
辭生長行閒耐騎馬善射熟復司馬公資治通鑑於
[002-4b]
成敗治亂戰陣謀略多辨論舉以敎元嘗敎元射曰
此儒者事亦吾家學也 顯妣生于雍正十三年二
月四日考諱廷和癸酉江都縣舉人官福建大田縣
知縣 顯妣通書史明古今大誼逮事 祖姑盡孝
養舉止必衷於禮法于歸次年丁重喪乃減食指遣
僕婦自翦指爪親澣濯元七八歳口吃讀孟子孟施
舍守氣章不上口塾師莫能爲力 顯妣曰爾姑從
我緩緩讀已而乃成誦復手寫白居易諸詩授元讀
之敎以四聲屬對之法元於是能作詩及爲成童於
親師取友謹言愼行之道誨尤切 府君壯歳游楚
[002-5a]
中乾隆五十六年元官詹事在 南書房行走就養
京師元官山東學政浙江學政浙江巡撫皆迎養嘉
慶五年夏安南僞總兵盜船及閩盜鳳尾等船勾結
數千人闚浙之松門元會水陸兵於台州禦擊之
府君在杭州冒暑眎鑄大礟工濟軍前之用時時寄
示機宜元得所受六月廿二日大風雨盜船蕩覆元
乗風撃之獲其餘盜及安南僞總兵僞爵侯 府君
敎也杭州剏建普濟堂冬賑粥貢院士子萬舍皆甃
石版若兹事亦 府君敎也 府君敎元練兵省刑
毋諱灾嘉慶五年六年金華諸曁等縣灾九年十年
[002-5b]
浙西灾 府君敎元請振䘏以體
皇上愛民之心前後凡蒙
恩賑二百數十萬口 府君自出俸銀一萬四千兩
以助賑曰此我數年來儉積之廉俸今用以捄饑民
得用之之道矣我阮氏聚族于府城北四十里之公
道橋族姓繁未有 祖祠 府君獨出俸錢建祠置
祭田合族春秋祀焉祠側設塾延師敎子弟使之讀
書知學又於府城文選樓後街建阮氏家廟遵
大淸會典一品官制廟五間兩廡三門以少牢祀高
曾祖禰四室及東西祔曰受
[002-6a]
封贈於朝爲正一品猶若庶人祭於寢可乎茲所立
廟爲古禮亦
國制也 府君性正直剛毅仁厚忠誠生平不爲欺
人之語不爲刻覈之事與 顯妣相敬如賓 顯妣
治家事不動聲色皆就理故 府君出遊無內顧憂
族戚中有學識者聞 顯妣論事理歎曰眞女中丈
夫且世之丈夫猶不及也 顯妣性嗜圖籍亦愛山
林蚤歲從父之官福建攬西湖嚴瀨仙霞嶺諸勝常
常言之乾隆辛丑八月二日以暑疾卒于揚州 府
君於嘉慶十年閏六月十五日以濕熱之疾卒于杭
[002-6b]
州巡撫署中以元官
封儒林郞翰林院庶吉士累
封資政大夫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郞加一級榮祿大
夫戸部左侍郞加一級光祿大夫戸部左侍郞加三
級 顯妣初
贈安人累
贈夫人一品夫人嗚呼吾 顯考蒙 祖考淸白之
業秉孝慈之德兼文武之材弢光積善以貽於元之
身且 考妣惟生元一人撫之育之敎之勖之凡元
之學有所進識有所明少僃
[002-7a]
國家任使者皆數十年義方之訓劬勞罔極之恩也
茲以合葬刻石於阡以表我 二親之德爰出家牒
乞翰林前輩奉賢陳先生廷慶書石并塡諱書先世
男元表
湘圃公諱承信字得中 曾祖諱樞良
贈昭勇將軍 配蔣淑人
贈淑人 祖諱時衡
封奉政大夫
贈昭勇將軍累
贈榮祿大夫光祿大夫戸部左侍郞 配周太夫人
[002-7b]
封宜人太淑人
贈夫人一品夫人 父諱玉堂康熙乙未進士三等
侍衛
賞戴花翎湖北撫標湖南九谿河南衛輝參將廣東
欽州遊撃議敘頭等軍功
誥授昭勇將軍累
贈資政大夫榮祿大夫光祿大夫戸部左侍郞 配
汪夫人繼 配江夫人
贈封淑人累
贈夫人一品夫人 湘圃公江夫人出 湘圃公生
[002-8a]
子一孫四曰常生曰福曰祜曰孔厚
         奉賢陳廷慶書石塡諱
  雷塘阮公樓石刻象記
揚州城北中雷塘卽隋之大雷漢書所謂雷波也其
地勢自甘泉山來兩水夾地而行數十里會於塘之
東南元
四世祖武德將軍尊光公明天啟閒實始葬於此
六世祖曾祖考光祿贈君宗尹公
七世祖考昭勇將軍琢庵公
八世考光祿封君湘圃公皆以昭穆附葬焉墓西南
[002-8b]
半里許有墓廬廬北有樓三楹高二丈許東望松楸
碑石皆在目前每當霜草風木寒雪夜月噭然以號
曷可言巳樓中繪四世象刻於石焦君循書扁質言
之曰阮公樓庶幾
先世靈神棲降於此顧視子孫丙舍無恙罔所恫也
爰記此命子常生書石之後俾子姓世守葺新之九
世孫元敬記十世孫常生福祜孔厚侍
  揚州阮氏家廟碑
嘉慶九年歲星次甲子元撫浙五年矣 父呼元于
庭語元曰元汝知古禮乎知今制乎孝經謂守其宗
[002-9a]
廟爲卿大夫之孝禮君子營官室宗廟爲先居室爲
後故古卿大夫士皆有廟以祭其先祖此古禮也我
大淸會典載品官皆有家廟一二三品官廟五間兩
室階五級兩廡三門以朝服少牢俎豆鉶爵祀高曾
祖禰四世祧者以昭穆藏于夾室此今制也我 顯
考琢庵府君以武功貴雍正十三年受
恩贈封 祖 父皆昭勇將軍 妣皆淑人吾敎汝
學汝貴嘉慶四年受
恩贈封 曾祖 祖父皆光祿大夫 妣皆一品夫
人今吾家惟北湖公道橋有族祠在城無家廟非禮
[002-9b]
制也卿大夫受祿于朝
恩及先世至正一品崇矣乃猶若庶人祭于寝可乎
今年
帝考岳牧之績
帝曰汝元有守有爲淸儉持躬敕部臣加一級汝奉
職無微勞
恩至重褒至榮曷克稱此顧儉于躬勿儉于乃 先
祖其遵會典立阮氏家廟吾將敬奉祀事元拜受命
曰唯迺卜地于揚州府舊城文選樓北興仁街鳩工
庀材越九月廟成奉 高 曾 祖 禰四室木主
[002-10a]
及祔位主入廟祭田祭器祭服咸僃以成禮制以致
孝敬樹碑于外東階與文選泉東西相直銘曰
阮氏偃姓肇受商周晉宋之閒著望陳留唐宋乃南
臨江分流元末江右武功以顯明徙豪傑江淮運轉
大河阮氏族姓乃衍明季徭頻脫籍于揚崇禎之終
遷于北鄕我
朝選材甲科騰驤匪曰甲科實有隱德厯世仁厚節
儉正直内僃宿衛在
帝之側出將楚兵南征有苗十戰皆㨗受降于郊碑
題緩帶家藏佩刀
[002-10b]
帝錫四世階如孫秩作廟揚州得祀四室非敢後也
有待今日 祖德蔭後後嗣奉 先隆厥棟梁潔我
豆籩子子孫孫&KR0854之萬年萬年永&KR0854作善降祥報
國之恩衍家之慶文武孝慈世系繁昌
  揚州隋文選樓記
揚州舊城文選樓文樓巷攷古者以爲卽曹憲故宅
嘉淸圖志所稱文選巷者也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於
揚州載文選樓注引舊圖經云文選巷卽其處也煬
帝嘗幸焉元案新舊唐書曹憲江都人仕隋爲祕書
學士聚徒敎授凡數百人公卿多從之遊於小學尢
[002-11a]
䆳自漢杜林衛宏以後古文亡絶至憲復興煬帝令
與諸儒譔桂苑珠樷規正文字又注博雅貞觀中以
宏文館學士召不至卽家拜朝散大夫卒年百五歲
憲始以梁昭明文選授諸生而同郡魏模公孫羅江
都李善相繼傳授于是其學大興羅官沛王府參軍
事無錫丞模武后時爲左拾遺模子景倩官度支郞
及曹君門人句容處士許淹皆世傳其學善見子邕
傳又李邕傳云江都人父善有雅行淹貫古今不能
屬辭人號書簏官太子内府錄事參軍顯慶中累擢
崇賢館直學士轉蘭臺郞兼沛王侍讀爲文選注敷
[002-11b]
析淵洽表上之賜賚頗渥除潞王記室參軍爲涇城
令坐與賀蘭敏之善流姚州遇赦還居汴鄭閒講授
諸生四遠至傳其業號文選學善又嘗命子邕北海
太守贈祕書監補益文選注與善書竝行又藝文志
載曹憲爾雅音義二卷博雅十卷文字指歸四卷桂
苑珠樷一百卷李善注文選六十卷文選辨惑十卷
公孫羅注文選六十卷又音義十卷曹憲文選音義
幾卷元謂古人古文小學與詞賦同源共流漢之相
如子雲無不㴱通古文雅訓至隋時曹憲在江淮閒
其道大明馬揚之學傳於文選故曹憲旣精雅訓又
[002-12a]
精選學傳於一郡公孫羅等皆有選注至李善集其
成然則曹魏公孫之注半存李善注中矣憲于貞觀
中年百五歲度生于梁大同時爾時揚州稱楊一益
二最殷盛文選巷當是曹氏故居卽今舊城旌忠寺
文選樓西北之街也今樓中但奉昭明栗主元以爲
昭明不在揚州揚州選樓因曹氏得名當祀曹憲主
以魏模公孫羅李善魏景倩李邕許淹配之唐書於
李善稱江夏人而李邕傳則曰江都人葢江夏乃李
氏郡望唐韻載李氏有江夏望大唐新語亦稱江夏
李善李白詩亦稱江夏李邕是善邕實江都人爲曹
[002-12b]
魏諸君同郡也唐人屬文尙精選學五代後乃廢棄
之昭明選例以沈思翰藻爲主經史子三者皆所不
選唐宋古文以經史子三者爲本然則韓昌黎諸人
之所取乃昭明之所不選其例已明著于文選序者
也桂苑珠樷久亾佚閒見引于他書其書諒有部居
爲小學訓詁之淵海故隋唐閒人注書引据便而博
元幼時卽爲文選學旣而爲經籍纂詁二百十二卷
猶此志也此元曩日之所考也嘉慶九年元旣奉
先大夫命遵
國制立阮氏家廟廟在文選樓文選巷之閒廟西餘
[002-13a]
地 先大夫諭構西塾以爲子姓齋宿飮餕之所元
因請爲樓五楹題曰隋文選樓樓之上奉曹君及魏
君公孫君李君許君七栗主樓之下爲西塾經營方
始 先大夫慟捐館舍元于十年冬哀敬肎構之越
旣祥書此以示子孫俾知 先大夫存古蹟祀鄕賢
展廟祀之盛心也元謹記
  揚州文樓巷墨莊考
揚州文樓巷墨莊者宋劉斁武賢滁三世之所居也
劉式者李唐新喻人生五子其第四子立德立德生
斁斁生武賢武賢生滁滁生靖之淸之式字叔度開
[002-13b]
寶中隨李氏入宋官工部員外郞判三司磨勘司贈
太保禮部尙書妻陳夫人旣寡以遺書敎諸子曰先
大夫秉行淸潔有書數千卷以遺後是墨莊也安事
畞隴諸子怠于學者則爲之不食由是諸子皆以學
爲郞官孫廿五人世稱墨莊夫人此宋初墨莊之在
江西者也立德官祕書監贈太尉斁官太中大夫厯
守淮揚池睦温始遷居于揚州文樓巷武賢官承議
郎知盱眙縣生滁于全椒滁字全因兩監潭州南嶽
廟以通直郞致仕武賢沒妻李氏當建炎時識揚州
將亂與滁避地江西故兵戈不能害之滁妻趙氏賢
[002-14a]
而文夫婦手寫經以課子靖之子和官贑州敎授淸
之子澄判鄂州與朱子羅願相友善滁請徐兢吳說
各以所善篆楷書墨莊字此墨莊之在北宋及南宋
初而羅願鄂州集所謂太中以來居揚州文樓巷者
也外此則集賢公是先生敞舍人公非先生攽皆立
德仲兄之子居撫之金谿其八世孫與吳草廬虞道
園相友善滁爲武賢第四子其第三子沂亦奉母命
由揚州避地豫章之新吳沂生蕭羅願代陳臯爲蕭
傳岳鄂王紹興六年曾爲新喻劉氏寫墨莊二字此
墨莊之在南宋江西者也海陵胡安定先生載陳墨
[002-14b]
莊夫人事入賢惠錄此在揚州之事也朱子墨莊五
詠一曰墨莊二曰冽軒三曰靜春堂四曰玩易齋五
曰君子亭明楊廉和朱子五詠詩序曰劉氏靜春與
集賢舍人各自爲派葢靜春堂爲劉斁專派斁與敞
攽爲從兄弟故其孫曾淸之等皆以靜春自稱金谿
公是先生等派不襲靜春之名然則靜春等堂軒五
名亦皆宜在揚州矣元居揚州文樓巷文選樓側時
方纂揚州圖經檢舊志但知有文樓巷不知巷有墨
莊事乃旁考宋史朱子羅鄂州劉公是吳草廬虞道
園等集及江西地志朱高安墨莊石刻跋而述之如
[002-15a]
此夫劉氏自南唐入宋以至元明代有聞人皆讀書
爲義理之學所交遊者則有歐陽永叔曾子固胡安
定朱子羅鄂州吳草廬虞道園諸人故其家世言行
官階多見于諸集以忠厚大其族以文學啟其後而
又世有賢母敎子亢宗墨之爲物貫金石而不朽莊
云乎哉
  揚州北湖小志序
元但通籍儀徵而已實揚州郡城北湖人也元家在
北湖九龍岡族姊夫焦里堂孝廉家在黃玨橋相隔
一湖幼同學往來湖中者屢矣嘉慶丙寅丁卯間奉
[002-15b]
諱家居亦常至北湖孝廉出北湖小志稾示余余讀
而韙之孝廉學識精博著作等身此書數卷足覘史
才夫以北湖周囘百里中水地古蹟忠孝節義文學
武事悉載于是是地出靈秀特藉孝廉之筆以傳斯
地之事也使各郡縣數十里中皆有一人載筆以志
其事則郡縣之志不勞而成矣亟索其稾栞于板以
貽鄕人觀覽以待長官采摘焉
  淮安大河阮氏世系記
予族自明季由淮遷揚皆始祖諱巖所產也歲壬申
予奉
[002-16a]
命總督淮揚駐淮安府從阮唐山少司㓂葵生家取
其山陽族譜攷之因記其畧曰始祖諱武德字再二
世爲江西臨江府淸江縣人居十九都時稱棗兒村
阮家元末以武功顯明鼎定徙豪傑實江南遂隷鷹
揚衞旣改大河衞墓在今澗河南岸三里塘之南洪
武十六年武德產敬敬妻孫氏產嵩正統十三年嵩
妻馬氏產連成化十一年連妻瞿氏產鑒鑒號月窻
老人始讀書爲諸生正德元年鑒妻陳氏產淳淳多
隱德練鄕兵備倭以所儲粟餉軍妻袁氏妾方氏嘉
靖十二年淳生嘉林嘉林字仲立號鳳居嘉靖辛酉
[002-16b]
舉人隆慶戊辰會試副榜第一官湖廣益陽縣知縣
舉天下第一淸官行取御史年七十二葬七里塘之
原嘉林妻裴氏產世勲爲淮安族所自出嘉靖三十
五年裴氏產世美爲次子世美妻盧氏生子三大福
泰福仝福萬厯天啟間徭役繁興民不堪命衞所之
中官盡欄牛吏同冠虎遂㩦家南徙脫衞籍此山陽
族譜之大畧也余家揚州舊譜諱巖公於明萬厯中
由淮安遷揚州似相合矣惟是諱字不合惄焉傷心
安敢於世系所從來傅會臆斷之耶然淮安大河阮
氏之世系實不可不知故書此闕疑以示後人
[002-17a]
 再淮阮氏皆裴孺人出淮譜舊記云裴孺人贛榆
 縣人光祿卿裴公天祐之女隆慶初元鳳居公偕
 計入都至山東某縣負襆被宿逆旅中少頃遇褐
 父頒白者叩公名氏色甚駭略詢家世姻族急索
 制舉藝觀之遂奔去公亦不置意比夜則市中人
 語喧豗車馬馳驟聲聒耳不能眠第聞曰新巡方
 至矣厥明公將戒途有騎而至者持刺邀公去方
 誰何間已挾之而騁及堂皇則疇昔所遇者盛服
 拱立以竢延就賓館極燕衎之盛居數日郡邑有
 司頻煩將命而至議館甥焉蓋裴公以繡衣巡按
[002-17b]
 山東偶宿神廟中夢觀天榜其第一人爲阮某裴
 時有愛女及笄擇壻無當意者得是夢輒心動微
 行時潛物色之忽於逆旅得公以爲天作之合也
 公承命殊不自得再三辭不獲命遂於行臺結褵
 焉明歲戰南宫已在魁選主者以策語觸時忌改
 置副榜第一旋注銓籍授官非公所樂也裴孺人
 歸後舅姑安其養益陽惠政亦多裨助吾宗生齒
 不繁至鳳居公始昌越數十年小宗又復衰落今
 之聚族於淮奉蘋藻而衍箕裘者皆裴孺人所出
 也嗚呼神廡一夢豈偶然哉孺人卒於萬厯庚子
[002-18a]
 年年五十三封孺人
  林淸泉公傳
公諱廷岳字詢四號淸泉姓林氏晉愍帝時黄門侍
郞穎從元帝渡江入閩四十六世顯當明天啟因倭
變遷江南鳳陽之桐城鎭復遷揚州府甘泉縣陳家
集自顯至公復九世公爲得齋公之季子梅谿公之
弟公天性淳正忠厚篤于孝弟里閭戚黨皆稱敬之
得齋公年六十有四病公籲于天以身代刲臂肉祕
以入藥病遂愈後二十年得齋公再病再刲之病亟
不能食藥而卒今臂瘢纍纍然奉母王太夫人亦竭
[002-18b]
力致壽九十公以梅谿公服官遂不求仕以養親爲
巳職梅谿公淸宦有貸尙有未償者公或代償之集
諸子及梅谿公諸孫焚其書劵曰吾受伯兄敎昔代
償者今忍言乎諸從孫皆拜泣各出錢以奉甘旨公
受之曰使爾等心安亦一道也公幼篤學治周易著
詩古文詞精於醫尤善治目賴不失明者千百人爲
閩越齊魯之游以山水自娛善鼓琴善弈習鎗槊性
嗜茶于屋内壁閒置茶竈泉必自瀹薪必自爇具各
種茗葉壺盞烹而奉客有玉川之風公生平無惡念
無俗情無不可對人之事卒于嘉慶八年十二月四
[002-19a]
日年八十一太學生
敕封承德郞子三長蘇門公衍聖公府辟佐府事乃
爲其掾次稼門禹門孫念曾曾孫纘祖
論曰縣舉孝廉方正一人嘉慶元年
恩詔也大吏以名不易稱難其選而靳之夫大吏之
有封蔭亦
恩詔也未聞有以祖德不立子不才而辭者何獨于
民之賢者而靳之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
有賢士若公者或所謂孝廉方正者乎元梅谿公外
孫也知公㴱無虛詞無溢美也
[002-19b]
  節孝林母傳
節孝高夢輝之女年十九歸揚州甘泉梅谿林公爲
側室林公元外祖父也以舉人選授大田縣知縣外
曾大父母年老畏遠涉留外大母兪夫人奉養公&KR0681
大田無以襄内政乃以節孝隨節孝綜理諸内事能
代公勞公潔已愛民官齋蕭然無兼味節孝曲體公
意儉以律身勤以率衆邑人翕然稱之越三年外曾
大父病終於家公性至孝哀甚毁疾遂不起時嫡出
四子皆在揚州節孝甫生庶子名閩慟不欲生親黨
之在閩者以扶櫬撫孤勸乃强食粥及扶櫬杭海由
[002-20a]
乍浦抵家元外大母兪夫人亦前卒一歲之中遭三
喪外曾大母日在涕淚中節孝茹哀侍奉能得老人
心戚族嘆美以爲難元舅氏四人年皆長名閩者又
夭折節孝傷之大舅氏以次子跂曾爲閩後所以慰
節孝也諸舅氏皆館於外復相繼卒所遺孤皆幼節
孝偕諸嫡子婦操作敎諸孫力學書聲與紡聲恒相
和如是者十餘年諸孫乃屹然有成立者嘉慶七年
族黨共列其行請於
朝得旌表節孝建坊于門嘉慶十九年卒年七十有
七元母林太夫人感庶母之孝節也事之甚恭且禮
[002-20b]
法性情若契而合元幼隨先妣住外家嬰病節孝助
先妣撫元者備至故知其行爲傳焉
  李晴山喬書酉二先生合傳
李先生諱道南字景山號晴山先世由丹徒遷江都
富于貲父敬修光祿寺典簿和而介疏於持籌好施
與家遂貧母早卒無子先生與兄雷皆側室胡氏出
先生旣孤胡太孺人以女紅撫之讀或勸理舊業太
孺人曰吾將以貧勵子學不願使從富家子遊先生
旣補儒學生員以學行高于時所居草屋數間冬衣
葛行者夜分猶聞讀書聲學使者重之有寒氣逼人
[002-21a]
之歎學官吳銳李安溪高弟子嘗偕客過其廬講學
逾時太孺人解敝衣穴屋後席壁屬鄰媪質錢市盤
飱享之遇斷炊輒貰市餅以爲食先生屬文必以微
言發經義耻爲華靡常曰文以勵行若視爲科第之
階末矣故試屢不中式貧益甚然雖餒臥不妄受一
錢乾隆已卯省試以第八人貢于禮部辛卯會試中
式第二榜初發總裁同考官知先生名願早見且招
致之先生不往旣
殿試
賜同進士出身始謁座師是以名益重總裁莊方畊
[002-21b]
閣學士以柬獨招先生往論學術相契愈深謂先生
曰子之學問人品予知之矣顧甚貧何以歸予將命
同人贐子先生固辭旣而車馬至先生館舍致贐者
甚衆先生知其意槪謝之閣學士聞而歎曰介至此
乎先生例選知縣不赴選設敎鄕里生徒數百人雖
宿儒皆執贄受業嘗主泰州通州淮安書院講席先
生穎敏過人而操行剛正以古名儒自勵對策剴切
詳盡事母孝事兄悌所著有四書集說十二卷太孺
人將卒執先生手曰還是讀書先生以是語名其堂
太孺人鍼黹數十年遺斷鍼盈篋先生每撫之泣海
[002-22a]
內通人名士爲詠其事先生錄爲斷鍼吟一卷兄雷
亦善屬文旣沒先生輯兄文及先生文爲同懷寸草
錄四卷乾隆五十二年卒於家年七十有六子二本
善元善
喬先生諱椿齡字書酉甘泉人性穎悟勤學通諸經
義涉獵百家子史尤深于易揲蓍屢有驗善屬文以
漢魏爲法補儒學生員試輒高等而未嘗食廩餼省
試亦不中式先生性剛直廉介跬步必以禮交游皆
擇正士友有過相規無隱一時倜儻之士見先生皆
深自斂抑居陋室甚貧枕席皆書苟非義雖周之不
[002-22b]
受體羸多病不婚娶元幼受業于先生乾隆癸丑元
督學山東迎先生冬十一月相見於曲阜衡量孔顔
曾孟四氏子弟之文謁
至聖林廟觀禮器先生欣然躊躇若滿志焉明年春
至登州道病返至靑州卒于試院年四十三野有古
木元伐之爲先生棺歸葬揚州
論曰吾年九歲從喬先生學年十七從李先生學兩
先生爲吾鄕特立獨行之儒而吾皆師之吾所幸也
兩先生績學砥行深自韜隱而元竊高位厚祿過于
師吾所愧也嗚呼吾幼年見許于兩先生使先生今
[002-23a]
尙在許吾耶抑責吾耶是以每念先生深自省也
  胡西棽先生墓誌銘
先生姓胡諱曰廷森字衡之號西棽先世唐宣歙節
度使常侍學之後十五世當元時祖大中籍饒州官
休寕遂遷焉高祖學龍遷江都父濤齡國學生先生
身長體腴事父孝年逾三十猶引過受杖侍母疾雪
夜長跽呼天疾爲痊幼讀書試未第乃以文學佐大
吏幕府之奏章通達治體所繕奏皆稱
旨兩江總督薩公載等交聘延致之先生兼精刑律
年五十無子或曰掌刑者艱於嗣先生曰吾儒生欲
[002-23b]
活人無尺寸權正欲佐人于刑中求嗣也故其治刑
也以仁輔義有合于歐公求生不得之恉所全實多
卒舉丈夫子遂杜門却聘謝外交與里中秦序堂沈
旣堂諸先生爲湖山遊杖履吟詠有香山之風元初
任巡撫時先生至杭爲擘畫一切元以政事切問之
悉其情逾月兵刑漕賦事略定先生曰可矣乃返揚
州嘉慶元年
恩詔縣舉孝廉方正一人里中搢紳皆以先生應舉
具牘達之官矣而史胥憗之先生曰搢紳勿與史胥
言言則不廉不正矣以是卒未達大府嘉慶八年先
[002-24a]
生卒于家年八十有五先生工詩善於言情其佳處
極似放翁著西棽詩草一卷授職州吏目配李安人
子德生職州同知側室劉安人出冬十一月葬揚州
西門外老人橋之右元㓜時以韻語受知于先生先
生授元以文選之學導元從李晴山先生遊先生于
元外祖林公爲執友公子婦林氏元母之姪也元入
覲返過揚州哭先生乃爲銘曰
先生之行在孝與慈先生之學在書與詩先生之才
經濟匡時弢晦恬退世莫之知知之深者非元伊誰
丸丸宰木岡道具宜爰伐樂石載此銘詞
[002-24b]
  劉端臨先生墓表
劉先生諱台拱字端臨其先世由江南蘇州遷揚州
寶應六世祖永澄萬厯辛丑進士與高忠憲顧端文
劉忠端諸公講學東林曾祖中從康熙戊子舉人石
埭縣敎諭祖家昇甲午副貢父世謩貢生靖江縣訓
導靖江君五子先生居長先生幼不好戲六歲母朱
安人殁哀毁如成人旣而事繼母鍾安人亦盡孝入
家塾終日端坐未嘗離席獨處一室亦必以正九歲
作顏子贊十歲心慕理學甞於其居設宋五子位朝
夕禮之出入里閈目不旁睞時有小朱子之目年十
[002-25a]
五從同里王君雒師學及見王子中朱止泉兩先生
書遂篤志程朱之學十六補縣學生二十一中式舉
人試禮部大興朱文正公時以翰林分校得先生經
義用古注識爲積學之士亟呈薦已中式矣以次藝
偶疵被放文正惜之終其身是時
朝廷開四庫館海内方聞綴學之士雲集先生所交
遊自大興朱學士筠歙程編修晉芳外休寕戴庶常
震餘姚邵學士晉涵同郡任御史大椿王給事念孫
並爲昆弟交稽經攷古旦夕講論先生齒最少毎發
一議諸老先生莫不折服先生之學自天文律吕六
[002-25b]
書九數聲韻等事靡不貫洽諸經中于三禮尢精研
之不爲虛詞穿鑿故能發先儒所未發當世儒者撰
書多采其說乾隆五十年授丹徒縣訓導先生勤于
職月必攷課其敎以敦行立品爲先而能以身示之
嘗謂校官不常接士子則術業無由聞知故諸生以
時進見者必以廉耻氣節爲敦勉暇則誦習古訓親
爲講畫境內饑大吏以賬事委先生先生嘅然曰校
官無事可自効于國此我職也乃親厯窮巷俾胥吏
無侵刻一邑感之生平無嗜好唯聚書數萬卷及金
石文字而已韲鹽淡泊晏如也先生愼于接物尤廉
[002-26a]
于取交遊如段茂堂王懷祖汪容甫諸先生尢莫逆
朱學士曰劉君大賢也豈獨學問過人邵學士曰予
遊京師交友中淵通靜遠造次必儒者端臨一人而
已汪容甫曰吾心折劉君者劉君欲吾養德性而無
騁乎血氣此吾所以服也靖江君疾先生辭官歸日
侍湯藥晝夜不倦及靖江君鍾安人相繼卒先生水
漿不入口出就外寢蔬食五年之久靑浦王侍郞昶
以爲有曾閔之孝歲時祭祀齋戒哭泣戚戚者數日
居家敎諸弟雖嚴然怡怡和悅人皆歎羨之宗族有
少孤不能讀書及困苦不能自振者皆賙給之先生
[002-26b]
德盛禮恭人有所長必誘掖之使進若有短則絕口
不言但勸勉之使自媿悔終身無疾言遽色故其爲
校官也上官待以殊禮至于頑夫驕子對之無不抑
然自下體素羸叠遭大故益衰弱嘉慶十年五月廿
二日以疾卒距生于乾隆十六年閏五月初二日年
五十有五娶山陽曹氏無子妾夏氏生子二源岷源
嶓源岷早卒女三長適余長子常生二品廕生次字
溧陽史氏殤幼許字同邑增貢生朱聯奎子仕祿所
著文集及論語駢枝荀子補注漢學拾遺儀禮補注
經傳小記惟稿多零落厪輯成七卷淮南子定本諸
[002-27a]
書亦未卒業先生葬於寶應某某之原同鄕儒者皆
欲列事實請祀鄕賢祠元與先生友學最深且爲姻
家乃紀其學行揭于阡
  浙儒許君積卿傳
許君名宗彥字積卿又字周生浙江德淸人明史儒
林傳許孚遠之後曾祖鎭康熙壬辰翰林院編修江
西南昌府知府祖家駒乾隆丁卯舉人西安學敎諭
父祖京已丑進士內閣中書廣東布政使母胡氏君
生有異質九歲能讀經史善屬文時中書君主劉文
正公家文正公見君甚器之靑浦王公昶愛其才作
[002-27b]
積卿字說載春融堂集君十歲卽不從師經史文章
皆自習之乾隆丙午舉于鄕嘉慶已未成進士授兵
部車駕司主事是科得人最盛朱文正公曰經學則
有張惠言等小學則有王引之等詞章則有吳鼒等
兼之者宗彥乎君性孝友偶以禮部試離親左右卽
泣不忍別隨父任先意承志曲盡孝力事兄事女兄
皆悌愛肫摰雖性情和平神理澄淡然見者皆肅然
敬之嘗訓諸子曰讀書人第一須使此心光明正大
澄淸如止水無絲毫苟且私曲不可對人處故名所
居曰鑑止水齋君自入兵部後兩月卽以親老引病
[002-28a]
歸丁母憂復丁父憂旣免喪猶欒欒然惡衣疏食恬
淡無宦情遂不復仕居杭州杜門以讀書爲事君于
學無所不通探賾索隱識力卓然發千年儒者所未
發是爲通儒所著有鑑止水齋文集十二卷詩八卷
集多說經之文其學說能持漢宋儒者之平其辭曰
學者何子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又曰十室之邑必
有忠信如吾者焉不如吾之好學也子路言何必讀
書然後爲學是聖門本以讀書爲學雅言詩書執禮
學之事也所以學者何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
知之者次也又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
[002-28b]
者也又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
次也是則學也者所以求之也知者何子曰不知命
無以爲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
也又自言五十而知天命始于知言知禮終於知天
命知之事也所謂下學而上達者詩書執禮則下學
也知天命則上達也後之儒者研窮心性而忽略庸
近是知有上達而不知由于下學必且虛無惝怳而
無所歸考證訓詁名物不務高遠是知有下學不知
有上達其究瑣屑散亂無所統紀聖賢之學不若是
矣夫詩以治性情治性情者明德之學也書以達政
[002-29a]
事達政事者新民之學也禮以範視聽言動克已復
禮者止至善之學也禮者止也思無邪則心正矣允
執其中則天下平矣動容周旋中禮則盛德之至矣
然則大學之道亦豈有外於詩書執禮歟始乎爲士
終乎爲聖人此學所以爲大也其周廟祧考世室考
敘能發韋元成劉歆鄭康成王肅所未能明其辭曰
唐虞廟制書缺有間夏五殷六緯書未可據周禮雖
殘缺遺說猶存五廟二祧略可考見五者一祖四親
服止五廟亦止五先王制禮有節仁孝無窮於親盡
之祖限於禮不得不毁而又不忍遽毁故五廟外建
[002-29b]
二祧使親盡者遷焉行享嘗之禮由遷而毁去事有
漸而仁人孝子之心亦庶乎可已故五廟禮之正二
祧仁之至此周人宗廟之大法也若夫聖人御世功
德廣遠天下後世蒙其德澤則必有崇祀以爲大報
故有祖宗之祭周公營洛建明堂大合諸侯祀於太
室所以顯明文武之功德於天下此周人祖宗之鉅
典也義則親親與尊尊各殊地則廟祧與明堂又別
自漢承秦後因陋就簡禮之大者未暇講明迭毁之
議元帝時乃發其端而合祖宗于宗廟之中則在當
世無知其非者上自詔書下至臣僚建議皆以祖宗
[002-30a]
爲不毁之廟夫周人以后稷爲太祖而復祖文王者
后稷宗廟之祖文王明堂之祖故不嫌二祖漢以高
帝爲太祖孝文孝武爲世宗則止一祖將以高帝準
周稷則祖宗之典仍有宗而無祖合並之誤顯矣論
者乃據漢制以揣周制祖宗之禮不明廟祧之數亦
輾轉不合後人不求致誤之由但以五廟七廟依文
發難夫五廟二祧禮有正文不容增減王制曾子問
通稱七廟非必遂具異義執此相攻是知二五而不
知十也五七之數旣歧幷牽合廟祧爲一夫祧爲遷
廟必非與寢廟同制若祧猶是廟何爲別立此名循
[002-30b]
其通稱忘其殊義親親之殺追遠之意胥失之矣至
乃列世室于昭穆忘其爲明堂之名藏遷主于二祧
非太廟合祭之旨循誦舊說私心未安輒伸管穴爲
五廟二祧攷以明周人宗廟之法爲文武世室攷以
明周人祖宗之典凡舊說之不合者頗致辯焉其他
如日行諸解辦王寅旭戴震之誤禮論治論諸篇稽
古證今通達政體文雖不多然皆獨具神識未經人
道有補於聖賢經義者始著於篇異乎俗儒之連篇
累牘卑庸無裨於世者君以嘉慶二十三年十二月
二十二日卒於杭州年五十有一妻梁氏子六兆奎
[002-31a]
延寀延澤延敬延凱延㲄女子子三延錦適元之子
福元與君丙午同舉于鄕巳未會試元副朱文正公
爲君座主又以子女爲姻家學術行誼相契最深故
爲傳焉
  安徽巡撫裴山錢公傳
公姓錢諱楷浙江嘉興人生少器宇凝重伯曾祖文
端公見之曰子其爲我宗之範乎遂字宗範後又字
裴山先世本何氏始祖貴四于明初坐事戍黔屬其
子裕於錢翁遂從其姓四傳至薇嘉靖朝官禮科給
事中以星變陳言請斥方士削職後 贈太常寺
[002-31b]
卿事載明史又四傳至 贈光祿大夫綸光爲公
高祖子長卽文端公次峯廩貢生候選訓導爲公曾
祖以居父喪哀毁卒 旌表節孝任太夫人撫八
歳孤子汝鼎以文端公蔭監生需次州同知爲公祖
生子濬爲公考亦以居父喪哀毁卒是時公八歲妣
程太夫人上事姑下育孤貧不繼薪米質釵珥盡乃
鬻屋賃廡以居親授公讀大風雪夜紡聲書聲申旦
相答也三世皆以公貴 贈資政大夫公幼秉母
敎勤學不倦年十二補縣學生乾隆四十二年選貢
入成均充 四庫館謄錄四十五年應 召試列
[002-32a]
二等四十八年癸卯順天鄕試舉人 四庫書成議
敘知縣不謁選五十四年已酉 恩科禮部會試第
一 殿試二甲進士第一選庶吉士習 國書明年
散館改主事軍機處行走補戸部福建司公性本明
敏銳志精勤入直常早散直常遲承 旨撰擬
無不曲當軍機大臣所傳述者以故軍機多倚重之
六十年乙卯充會試同考官京察一等 記名
升江南司員外郞祖妣屠太夫人卒以承重憂歸服
除供職嘉慶三年戊午充四川鄕試正考官得士廖
宗驌等秋 命提督廣西學政泗城鎭安二府
[002-32b]
極邊例令赴南寕就提學試遠者行二千餘里士勞
而費重公奏請歲科連考以惠貧士得 旨允
行粤士便之五年升禮部祠祭司郎中仍畱學政任
任滿復 命仍直軍機逾二年調刑部安徽司
郞中截取繁缺知府引 見 記名
 賞四品頂戴九年京察一等 記名以四五
品京堂用十一年補太常寺少卿十二年升光祿寺
卿 命偕侍郞吳公璥按事河南十三年又
  命偕侍郎文公孚按事山西公遇事鎭靜而決
獄尢不敢忽不輕用刑囚或不輸實跪之庭連日夜
[002-33a]
危坐鞫之卒得其情歴數省皆然是年閏五月授河
南布政使 陛辭 上諭以寛嚴相濟勤愼辦
事勿效近時習尙因 詢家世公備對陳敘母
敎伏地感泣 上爲動容曰此賢母也于是太
夫人時偁 優諭以勵公焉旣到官每昧爽起
謁巡撫白事還接見屬吏退坐小室治文書𥿄窻布
簾無器玩之設食惟一殽雖一𥿄一薪不取給州縣
官核各州縣虧欠銀九十餘萬兩量爲限制令分季
解司官民無擾累兼護河南巡撫署河東河道總督
河南食河東鹽者三十二州縣自嘉慶十一年山西
[002-33b]
鹽歸地丁者復歸商運限試三年至限滿而河南鹽
價日增山西巡撫初公彭齡以河東鹽價隨時低昻
請無庸定價公奏河南民苦鹽價之增特待三年滿
限減價食賤今若不定價恐奸商藉詞增長訐訟滋
紛請 勅令山西撫臣按乾隆間舊價酌定限
制違者罪之庶於不定之中仍示裁抑之意十四年
十二月擢廣西巡撫十五年二月抵任廣西多客民
依山爲寮誘土民爲盜事發遁去土民獨罹重法公
謂弭盜莫善于保甲乃酌行舊章令客戸一體編列
設巡船哨卡嚴密偵察委官給以資斧易服至各要
[002-34a]
險訪緝懸重賞爲勸于是獲逸盜甚衆弊羣吏先操
守後才能顧嘗謂人才難得應劾者不少恕而時存
愛惜造就之意其才識未充者隨事敎朂若師弟子
然重刻陳文恭公從政遺規以爲僚屬法凡所設施
必陳奏 上嘉勉焉十二月調湖北巡撫十六
年二月抵任會 上巡幸五臺公請 陛見
至山西 命閱士子所獻詩賦册扈 蹕
還至正定 召對十六次 賜賚無算四
月還武昌有 旨來京以侍郞用㝷 諭
兼程來京供職補戸部右侍郞兼管錢法堂事務時
[002-34b]
南陽盜王胯子等所過刦掠襄陽毗連南陽公飭地
方文武豫防之總督馬公慧裕奏請少留巡撫張公
映漢至湖北公乃交印公在任兩月途中奏湖北利
弊四事曰漕米之運荆州滿營兵食者宜就近地撥
定沿江洲地宜悉立契坍卸報豁以杜爭端提督署
宜移駐襄陽府淮鹽價昻川鹽潞鹽價皆賤宜減淮
鹽價以杜私販奉 旨命湖廣總督等議奏行
至孝感奉 旨署河南巡撫並 諭嚴捕
王胯子等王胯子者山東人與裕州民常幅等乘饑
掠人銀米黨七十餘人已獲五十二人而山東亦獲
[002-35a]
王胯子解河南公訊治據實奏奉 上諭錢楷
奏恩長於南陽匪徒一案前後具奏情節與原報不
甚相符辦理亦覺過當等語所見非是錢楷著調補
工部左侍郞仍交部察議旋 命巡撫安徽兼
提督衘例戴花翎離汴之日百姓老幼遮道送公諭
以循分安業有泣下者八月抵安慶時碭山李家樓
河決宿州當其衝靈璧界宿亦被災泗州當下游漲
不能洩患尢甚公乘小舟行巨浸中以察水勢攜餅
餌飼災民支席爲廬凡二千餘所俾民棲止先給一
月之食前署河南巡撫時於孟津諸縣災飭各屬吏
[002-35b]
勘明災戸數後具奏得卽發帑兹亦如之奉
旨發銀凡四十餘萬兩公復率僚屬捐養廉爲倡紳
士繼之或平糶或賑粥司事者無剋減冐漏諸弊所
奏正賑加賑日期及分別被災輕重蠲緩錢糧皆荷
   允行 上復以黃河漫口應如何設法
䟽導俾順流入湖爲詢公復奏宿州靈璧泗州境內
惟濉河爲減黃總路然不能容全河之水李家樓奪
溜至七八分橫流四溢高出平地舊河雖深通亦無
益其入湖處未嘗不順恐洪湖尙不能容今漫口未
築水勢未減各境舊河皆在釜底固無從䟽導且亦
[002-36a]
窮於㝷探 批答韙之明年春決口合積水漸
退民得安宅如公所云歙縣人張良璧採生斃嬰女
多人守令前鞫未明御史入告 命公鞫之良
璧年七十餘恃無證陽聾瞶不服公晝夜親訊幾二
十日太夫人命禱於城隍神翌日情盡吐無隱若有
使之者蒙城人張萬倉子以父死非罪入京訴冤
  上命公鞫之原讞張山杜魁等爲盜山叔父萬
倉以拒捕死山魁等皆獲服爲盜贜證備具贜止袍
一裘一布二疋而裘故非實公委曲于典裘劵冊內
察得其情與證則皆平民或嘗爲竊者實非盜立釋
[002-36b]
之其平反活人多類此安徽潁亳壽鳳等處俗悍多
訟莠民傳邪敎習拳勇以脅衆若無爲齋龍華會顯
聖義和拳等公悉禽治毎決囚終日不樂食爲之減
視學廣西病瘍後體稍勞輒作使山西在途背生癰
氣益耗歴官數省釐治煩劇心力日衰已復得胃疾
漸以不起嘉慶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卒于官舍年五
十三遺疏八 上諭安徽巡撫錢楷前在軍機
章京上行走多年供職勤愼自簡任封圻厯更數省
辦理地方公務均能安靜妥協兹因病溘逝伊本係
孤子孀母程氏年逾七旬其嗣子僅止十歲深爲可
[002-37a]
憫著加恩照巡撫例賞給䘏典該部察例具奏所有
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復欽此㝷復 諭祭
  特賜全葬銀公奮自孤苦力學敦行每念
 殊眷不恤勞瘁儤直機密筆不輟書退直讀史賦
詩不自暇逸蒞外職益勤案牘每吉旦焚香吿天願
賜豐歳若將降咎于民者願降咎于某身祈晴祈雨
雪皆應所至有秋生平無疾言據色跬步不失矩矱
欵曲喻人不欲立崖岸意或不同但陳巳見不輕斥
人非行不效益自克服官二十餘年不親家事家事
則程太夫人自治之曰不使兒分心誤 國事也事
[002-37b]
程太夫人至孝迎養官署慕若孺子所著有綠天書
舍詩草六卷善書兼工篆隷又能繪事葢公五世祖
鶴庵公瑞徵善畫松石而高祖妣陳太夫人南樓老
人工寫生兼善山水故公畫有家法恭繪 御
製詩意及五臺山圖寫文殊師利所說經以進皆蒙
   &KR1078賞配陶夫人側室吳氏梁氏皆無子以同
祖弟棫之子承志爲後女一德容梁氏出公卒後太
夫人命字元之子祜太夫人卒于公卒後四年元與
公未第時卽相友善復以同榜成進士登堂拜母知
母敎及宦跡甚詳于公殁後屬姻家故爲傳焉
[002-38a]
[002-39a]
[002-1a]
揅經室四集卷二
  重修高密鄭公祠碑
元嘗博綜遺經仰述往哲行藏契乎孔顔微言紹乎
游夏則漢大司農高密鄭公其人矣公當炎祚陵夷
淸流沈錮泊然抱道邃情墳典却謝車服隱德彌修
所學易書詩禮春秋論語孝經箋注百餘萬言石渠
會議無以逮其詳貫扶風敎授不足擬其旨趨又嘗
比核算數甄極毖緯兩京學術用集大成天下師法
久而彌篤固不以齊魯域焉今
皇帝惇崇儒術表章經學
[002-1b]
纂定三禮義疏多采鄭說是以海内學人翕然依嚮
言性天道無敢騁其虚悟禮度書文靡不通其原本
庶幾孔壁簡策得以訓言儒生耳目未傷瞽瞶被公
之敎斯爲至矣公墓祠在高密縣西北濰水東岸四
牡結轡于鄭公之鄕高車竝軌于通德之門是北海
太守孔文舉所開建也元以視學涖止斯土展省祠
墓圯陒實甚宰木不捍于樵采驚沙坐見其飛積趙
商漢碑未傳於著錄承節摹碣埋蝕于泥土遂乃倡
搢紳之夙願鳩木石之工材始于乾隆五十九年冬
十月至六十年秋八月成掘沙百尺門防易以東向
[002-2a]
植樹四垣饗堂翼其南榮聽事啟楹則長吏齋祀所
止息也茅廬栖畎則賢裔耕讀便蠲除也復將擢彼
秀異用請于
朝以奉登俎世世勿絕庶使大儒之祀不致忽諸之
歎治經之士無歉仰止之懷居斯郷者績學砥行感
憤而起不益偉與爰樹樂石表德刊銘其辭曰
秦燄烕經漢學證聖於鑠鄭公禮堂寫定網括衆典
束修懿行學徒知歸異說反正子雍多毁仲翔善諍
日月豈踰藐彼敏政礪阜之旁濰流湯湯草銜有帶
沙走無囊林薄新雉蔭彼墍牆廟貌聿崇祀事孔明
[002-2b]
長白之嶺别啓黌堂粤惟茲土司農之鄉
  重脩會稽 大禹陵廟碑
粤昔五德代興紀號天中二典遞禪立都西北惟
神禹之陟降皆在江水治水之終始皆在會稽何者
履已西夷生薏苡于石紐江之原也憂民東敎封葛
桐于會計江之委也若夫黃帝中經所載宛委覆釜
所藏登臨夢發金簡玉瑑出焉灑沈澹災底定者千
八百國其始通水之理實在會稽至于會諸侯詔羣
神誅後至者而大計其功黧踽已甚絞緘猶薄迄于
今參耕之畝宛然非古之上壟歟然則月逾庚子年
[002-3a]
加申酉亦終乎此矣或謂九州修貢山川成書會稽
主名不箸于冊然三江分派以浙水爲南支萬里岷
流指山陰爲歸宿古今遷異俗儒駭之是知胼胝勞
蹟必登茅山之巓成旅中興實存大越之祀也吳越
春秋謂少康封庶子無余於越春秋祠禹墓於會稽
漢書地理志會稽山有禹井禹祠是故陵之有廟其
來已古我朝
列聖相承纘舊績以平水土東南江海間幾勞太僕
之駕焉今嘉慶歲星次庚申
聖天子孝祀配天望辯維謹乃修階壇勤丹雘用承
[002-3b]
祀事巡撫阮元來拜廟下以考其成巖壑盤鬱江海
深阻維兹廟貌巍然鎭之蠲精玉帛如來百神之朝
馳慕風雲或降二龍之駕郁郁乎蒼水探穴于其初
元圭塡德於其旣固 夏后氏神聖之所發藏亦吾
聖天子之所以稽古帝報功德也爰作頌詩銘諸樂
石其辭曰
浙爲南江地臨越絕靑泥藏書白雲出穴陵者葬陵
跡畱樏橇農不變徒樹不改列厥有原廟肇祀少康
山川風雨日月陰陽階扶窆石棟抗梅梁聿新世室
載啓元堂昴星孕珠峹山輯玉黻冕天容龍蛇古屋
[002-4a]
伯益奉經庚辰侍輂封竝蒼梧廟同嶽麓 龍飛五
載障淮塞河錢塘楗石海無驚波新廟奕奕南鎭峩
峩神功
聖德今古若何馬祠遺法鳥田修祀鬺享金鼎符探
玉笥漸海訖聲登山刻字被碑以文載之贔&KR3643
  重修揚州會館碑銘
京師宣武門外揚州會館始建於乾隆初年汪君從
晉出白金四千金君門詔益金而成之者也其事詳
於舊碑六十年來頽壞日甚雖屢有修葺而莫能新
之和會堂聯星堂地勢甚卑鄰水來侵夏不能居牆
[002-4b]
圯柱傾公車䍐至嘉慶元年鄭君宗彝官吏部郞請
於其叔鄭君鑑元得白金四千鮑君志道張君緒增
黃君楫又各出白金一千乃合貲重修之和會堂聯
星堂曁東西箱築基增高三尺許治其井匽水有所
歸第三四兩院以次修立復建閣于聯星堂之東以
祀神位焉先是屢欲修而未成今嘉慶四年歲次已
未乃集事讀舊碑乃知創修者前已未歲也殆亦有
數存其閒乎工旣成乃栞石紀名兼載圖事俾後之
人知今義舉之盛必將有踵而行者使舊基無廢新
構益增也勒以銘曰
[002-5a]
江淮合域牛斗垂躔靈秀隩區人文出焉&KR1442&KR1442人文
濟濟甲第魏闕聯班春明竝騎斯館肇修已未之春
輪奐竝美桑梓同鄰堂開和會門接宣武公車之來
於時處處歲深垣圯莫芋莫凝瓦塵積草庭潦生萍
又六十年歲周已未惟我鄕人興廢舉墜乃構其堂
乃高其基庖湢井廐具無不宜嘉樹可譽甘棠勿拜
藤垂紫綬藥翻金帶禮神之閣峙於其東文昌下照
其光熊熊孟夏之朔星珠聯瑞鳩工庇材適當其會
維我廣陵運會日昌元甲天下解領江鄕是科文武/解元會元
探花皆/出揚州作此銘詞以栞樂石後有繼者永永無極
[002-5b]
  蘭亭秋禊詩序
在昔典午中移啓江東之雲岫瑯邪南徙持吳會之
風流山林之秘競呈觴詠之情咸盛雖悟老易之恉
猶切彭殤之悲豈非神州不復易興陸沈之歎中年
已往莫釋哀樂之懷鍾情旣深發筆斯暢是以林表
孤亭結山陰之幽契定武片石傳永和之逸軌矣元
以嘉慶二年八月上已按部於越嘉賓在坐簿領旣
徹游情共馳再揚曲水之波展脩秋禊之禮浴沂溯
典本無間于春風采蘭賦詩實有異于溱水是時淸
風未戒白雲午晴幽谷屢轉重山爭峻發崇岩之桂
[002-6a]
氣起秀麓之松嵐迴谿接步𬗟陳迹于古人爽籟入
懷屬高情于天表夫倦心旣往者撫韶景而亦悲撰
志詠歸者臨蕭節而彌適況今
朝野殷闐敬修名敎吾輩遊歴皆在壯年白駒未縶
動空谷之雕輪旅雁羣飛集江湖之素羽振翰無采
雖愧元長之才侍晏承
恩曾效廣微之對良會已洽淸吟紛來内錄賓客戚
黨之詩外納僚屬生徒所詠凡有作者皆著于篇
  謝蘇潭詠史詩序
在昔詠史之作肇於仲宣太沖然皆綜覽興衰論列
[002-6b]
流品五言成製風已古矣自宣遠矢音於畱國延年
託詠於秋胡篇什所陳乃有專屬三良致哀五君興
感異情同調分合又殊有唐一代詠史七言惟周曇
孫元晏積數十百首然皆斷句䍐見律篇未有上下
一千六百四載臚敘五百二十六人揚淸風以作誦
激濁流而成諷如蘇潭先生之以律詠史者也先生
擢穎詞垣囊筆史局
講幄内直方岳西分政簡益淸才優多暇嘉慶二年
移治兩浙以詩示元元出按婺栝南極永嘉山水方
滋芳草未歇每手兹編情賞逾美觀其錯綜紀傳點
[002-7a]
竄贊評鎔儷事於鑪鎚飾高情以斧藻聞見殫洽故
所用者宏衡量均平故其論可定古今成敗燦然畢
覩君子於此得經世之大端焉若夫負聲振采竝擬
唐賢子美之慷慨沈雄玉谿之縝密工麗發鼓吹於
唐音抉瀛奎之律髓七言能事咸備於斯又其取材
富博正史之外雜篇小說凡數百家昭明之選學在
樓溫公之草藁盈屋安得李善胡三省之徒爲此五
百章疏證之哉
  四六叢話序
昔考工有言靑與白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良以言
[002-7b]
必齊偕事歸鏤繪天經錯以地緯陰偶繼以陽奇故
虞廷采色臣鄰施其璪火文王壽考詩人美其追琢
以質雜文尙曰彬彬以文被質乃稱&KR1442&KR1442文之與質
從可分矣懿夫人文大著肇始六經典墳邱索無非
體要之辭禮樂詩書悉著立誠之訓商瞿觀象於文
言邱明振藻於簡策莫不訓辭爾雅音韻相諧至於
命成潤色禮舉多文仰止尼山益知宗旨使其文章
正體質實無華是犬羊虎豹反追棘子之談黼黻靑
黃見斥莊生之論矣周末諸子奮興百家竝騖老莊
傳淸淨之旨孟荀析善惡之端商韓刑名呂劉雜體
[002-8a]
若斯之類派別子家所謂以立意爲宗不以能文爲
本者也至於縱横極於戰國春秋紀於楚漢馬班創
體陳范希蹤是爲史家重於序事所謂傳之簡牘而
事異篇章者也夫以子若彼以史若此方之篇翰實
有不同是惟楚國多才靈均特起賦繼孫卿之後詞
開宋玉之先隱耀㴱華驚采絕豔故聖經賢傳六藝
於此分途文苑詞林萬世咸歸圍範矣賈生枚叔竝
轡漢初相如子雲聯鑣西蜀中興以後文雅尢多孟
堅季長之倫平子敬通之輩綜兩京文賦諸家莫不
洞穴經史鑽研六書耀采騰文駢音麗字故雕蟲繡
[002-8b]
帨擬經者雖改修塗月露風雲變本者妄執笑柄也
建安七子才調輩興二祖陳王亦儲盛藻握徑寸之
靈珠享千金於荆玉至於三張二陸太沖景純之徒
派雖弱於當塗音尙聞夫正始焉文通希範竝具才
思彥升休文肇開聲韻輕重之和擬諸金石短長之
節雜以咸韶葢時會使然故元音盡泄也孝穆振采
於江南子山遷聲於河北昭明勒選六代範此規模
彥和著書千古傳兹科律迄於陳隋極傷靡敝天監
大業之閒亦斯文升降之會哉唐初四傑竝駕一時
式江薛之靡音追庾徐之健筆若夫燕許之宏裁常
[002-9a]
楊之巨製會昌一品之集元白長慶之編莫不竝掞
龍文聯登鳳閣至於宣公翰苑之集篤摯曲暢國事
賴之又加一等矣義山飛卿以繁縟相高柯古昭諫
以新博領異駢儷之文斯稱極致趙宋初造鼎臣大
年猶沿唐舊歐蘇王宋始脫恒蹊以氣行則機杼大
變驅成語則光景一新然而衣辭錦繡布帛傷其無
華工謝雕幾簴業呈其樸鑿南渡以還浮溪首倡野
處西山亦稱名集渭南北海竝號高文雖新格別成
而古意寖失元之袁揭冕弁一世則又揚南宋餘波
非復三唐雅調也載稽往古統論斯文日月以對待
[002-9b]
曜采草木以錯比成華玉十榖而皆雙錦百兩而名
匹明堂斧藻視畫繢以成文階戺笙鏞聽鏗鋐而應
節自周以來體格有殊文章無異若夫昌黎肇作皇
李從風歐陽自興蘇王繼軌體旣變而異今文乃尊
而稱古綜其議論之作竝升荀孟之堂核其敘事之
辭獨步馬班之室拙目妄譏其紕繆儉腹徒襲爲空
踈此沿子史之正流循經傳以分軌也考夫魏文典
論士衡賦文摯虞析其流別任昉溯其原起莫不謹
嚴體製評隲才華豈知古調已遙矯枉或過莫守彦
和之論易爲眞氏之宗矣我師烏程孫司馬職參書
[002-10a]
鳳心擅雕龍綜覽萬篇博稽千古文人之能事已攬
其全才士之用心㴱窺其祕王銍選話惟紀兩宋謝
伋談麈略有萬言雖創體裁未臻美備況夫學如滄
海必沿委以討原詞比鄧林在揣本而達末百家之
雜編別集盡得遺珠
七閣之祕笈奇書更吹藜火凡此評文之語勒成講
藝之書四駢六儷觀其會通七曜五雲考其沈博而
且體分十八已括蕭劉序首二篇特標騷選比靑麗
白卿雲增繡黼之輝刻羽流商天籟遏笙簧之響使
非胸羅萬卷安能具此襟期卽令下筆千言未許臻
[002-10b]
兹醖釀也元才圉陋質心好麗文幸得師承側聞緒
論妄執丹管而西行願附驥尾而千里固知盧王出
於今時流江河而不廢子雲生於後世懸日月而不
刊者矣
福謹案司馬孫公乃太平府同知/名梅烏程進士丙午科房師也
  葉氏廬墓詩文卷序
乾隆歲庚戌元與葉雲素先生繼/雯相識于京師蓋同
出朱文正王文端二公門下也先生學術深厚貫通
古今至性過人篤于實踐執親之喪疏食廬墓其事
見於汪稼門制府尺牘中嘉慶歲辛未先生子東卿
[002-11a]
以尺牘詩文卷屬序之元嘗讀禮記曰墟墓之間未
施哀於民而民哀每歎斯言以爲肫摯況親喪斬然
邱隴未乾者乎墟墓之間情境非一禮記所謂哀者
風聲月色雪地霜天實爲砭骨刺心直發天性也夕
陽欲暝樵牧歸散麻衣不溫孑然獨立松柏翳其寒
色桑榆收其晩景少焉風入林表聲如遠濤悲從中
來未有不澘焉出涕者矣或若生魄之月低至下舂
樹影雜亂露氣泫濕徙倚俯仰四無人聲時有伏兔
竄出淺草或冀此時得聞太息及其終不可見夜已
鄕曙噭然以號曷可言己又若夜雪初曉積素滿山
[002-11b]
獨來墓門埽數尺地布藁而坐微風振于木末飛霙
落于懷䄂寒晨霜重策杖草逕皚皚滿履時攖棘刺
寒節有黯然之色欒人有怵然之心一身若朽百念
盡灰先人邙邱敝廬丙舍若將終焉可也且夫熙攘
之跡馳驅之勞人世所不能無也苟爲流俗所染境
致乎炙熱紛華之地情靡於從風迴憶家山阡墓間
風霜雪月情境若此未有不澹然慘然自發其天性
者也以此言哀哀何如之嗚呼彭殤雖達非齊虆梩
之物闇廬可恬奚叅蒲褐之坐用我儒修敷此禮說
二氏之誘知不溺矣
[002-12a]
  歴山銘
乾隆六十年龍集單閼七月庚戌朔
起居注日講官 文淵閣直閣事詹事府詹事提督
山東學政儀徵阮元遊登歴山勒銘樂石其詞曰
登彼翠微堂基戴石岱麓分陰嬀田啓陌雷雨坐生
峯巒競碧樓駕三重崖懸百尺繞牆虹落穿閣雲飛
碑頭六代松要十圍岑苔籍屐天花滿衣磴隨客意
嵐成佛輝下涌泉源淸交水木湖平鏡揩城迴帶曲
野氣沈邨林煙隱屋兩岫同秋千塍共綠平原似海
曉日開天燕齊道直蓬萊影圓山棲壽佛臺降飛仙
[002-12b]
後之來者亦百千年
  注曾子研銘
中四悳通六藝省言行謹身世測天員窮禮制聖所
傳賢勿替
  落日餘霞研銘
己未秋日借邸于京師衍聖公
賜第退直後少得淸暇因銘研云
落日就暝餘霞在天蟬吟高樹魚唼涼泉蕉花垂露
竹葉含煙羊鐙紈扇几席淸妍
  白圭詩館研銘
[002-13a]
白圭之玷猶可磨斯言之玷不可譌詩不可爲也爲/讀若平秩南譌
之譌譌/化也立行有玷更若何
  水師正威大銅礟銘
赤堇之質黃金之色瀆神脩貢自交趾國長贏兩尋
規圓繩直嘉慶五年天風蕩賊敚而祓焉全其本德
歸正服逆允宣厥&KR1348駕海奔雷萬鈞聲力値發無虚
當堅必克守我浙東制彼遐域元戎寶之視兹銘刻
  官齋精舍銘
構兹精舍三筵之地銘於坐隅所以自治無欲乃澹
先明厥志毋躁乃靜道遠勉致坐而共圖行省之事
[002-13b]
以此保民以此計吏虚已集益委懷分寄賢者守堅
能者耐勩曰恕與忠曰仁與義不計其功務正其誼
勿近于名勿放于利放利民傷近名政僞勿安于陋
勿舞其智舞智必窮安陋多蔽勿懦而隨勿激而肆
懆勿迫蹙寛勿廢墜廉勿矯俗居勿求備土狹齒繁
情漓用匱惟其太平更難撫字否毋諱疾泰毋侈瑞
令煩愈擾事盬不緻闕當速補過戒終遂平情持準
難說使器中不逾情庸不立異心鎭常安神淸多識
制行實難矢口則易凡兹恒言學焉未至靜思自箴
靖共爾位
[002-14a]
  寶龢鐘銘
元受
兩朝恩侍從禁近備官司徒惟
帝五年歲在已未
命臣撫浙臣辭
帝手詔曰卿宜力任仔肩爲朕宣猷贊化臣拜受
命撫浙三年海㷭未徹風雨未龢作器能銘臣何有
焉惟
帝八年春二月丁酉初吉越二十六日壬戌臣 父
年七十受祿于
[002-14b]
帝封光祿大夫敢作寶龢鐘以應中春莢鐘之律以
蘄眉壽綰綽多福以對揚
天子丕顯休命阮氏子子孫孫其永寶用之
  刻屚鐘銘

帝八年春二月丁酉初吉越二十有六日壬戌臣
父年七十受祿于
帝封光祿大夫用作刻屚龢鐘以應中春莢鐘之律
將命銅史金徒運其甲子司其商刻而自擊之喤喤
雝雝以蘄眉壽于無畺以對揚
[002-15a]
天子丕顯休命阮氏子子孫孫其永寶用之
  警鐘銘
時至則鳴鏘然而警叫旦戒晨雖夢亦醒士稚雞聲
彥國圓枕趨
朝涖政視此乃寢
  古龢鐘銘
惟嘉慶八年秋八月浙江巡撫阮元覲
帝于欒
帝錫宴三錫玉如意一荷囊四刀一衣一襲曁鹿胾
荔支之屬臣元敢拜&KR3662首用對敭
[002-15b]
天子丕顯休命九月戊午臣歸浙紀
帝恩命刊銘古龢鐘永寶用之
  揚州隋文選樓銘
揚州隋文選樓巷多見于宋王象之輿地紀勝等書
隋曹憲以文選學開之唐李善等以注選繼之非昭
明太子讀書處也羅願鄂州集所謂文選巷劉氏墨
莊亦其地也予之宅爲選巷舊址嘉慶十年冬遵
先大夫遺志于家廟西建隋文選樓樓下爲廟之西
塾樓上祀隋祕書監曹憲以唐沛王府參軍公孫羅
左拾遺魏模模子度支郞景倩崇賢館直學士李善
[002-16a]
善子北海太守邕句容處士許淹配之嘉慶十二年
服除乃爲銘曰
文選樓巷久著於揚曹氏剏隋李氏居唐祥符以後
厥有墨莊阮氏居之廟祀江鄕建隋選樓用別于梁
棟充書袟窗散芸香刻銘片石樹我山廧
  南宋尢本文選卷首畫象銘
蕭選曹注學傳揚州貞觀之後是有選樓貴池宋本
栞板始尢海内罕覯數帙僅畱雷塘菴主樓居䢴溝
錦緘展校髹櫝曬收繪象卷首一笠横秋
  西瑯阿侍御摹坡公笠屐圖贊
[002-16b]
彼何人斯旣笠且屐偶然類君誰主誰客昌雨團團
衝泥策策㯶隔涼雲山畱遊跡孰柱其冠孰文其舄
惟此笠屐於道大適儻曰東坡未異肥瘠我屐欲蠟
與此同癖細雨斜風蒼苔白石
  方維祺太守以我觀我圖贊
大學修身顔子克已觀我之道本爲儒理易觀我生
无咎卽吉豈無進退道不敢失
  桂林隱山銘并序
余生辰在正月廿日近十餘年所駐之地每於是日
效顧寕人謝客獨往山寺嘉慶廿四年余歲五十有
[002-17a]
六駐於桂林是日策數騎避客于城西唐李渤所闢
之隱山登降周回串行六洞煮茗讀碑竟日始返竊
以爲此一日之隱也爰作銘辭刻於北洞
士高能隱山靜迺壽濬之主名闢此奇秀一山盡空
六洞互透不鑿自通雖探莫究穴無雨來岩如天覆
虚腹開潭垂乳滴澑寒澈鏡奩響傳壺漏引月入峽
吸雲穿竇磴曲風摶泉淸石潄仰壁藤垂摩碑苔繡
蓮憶古香桂疑秋瘦招隱巖前朝陽洞右涼堂北開
高亭東構獨出春城淸遊晴晝曉嵐入懷夕陽滿袖
一日小隱千年古岫何人能復西湖之舊隱山唐在/西湖中央
[002-17b]
有荷有舟境地/更奇今爲田矣
  宋硯銘
古人之硯古之式用以揅經發守墨凡事求是必以
實如石堅重效於 國
  端溪璞石硯銘
荆山之璞以爲良璧曷若不鑿之守其黑于石
  粤溪茶坑天然大硯銘
粤溪之石泐于往古苔斑繡岑松皮澑雨磨爲巨硯
以鎭書府書以銘之雷塘葊主
  茶坑硯山銘
[002-18a]
端溪片玉松煙所浴石壁畱紅天池瀉綠澁浪低生
纖雲橫束畫意詩情大癡一幅
  端溪老岩研山銘
端溪一卷因其自然以爲硯山古蘚斕斑
  西齋銘
西齋老囿似野人家無多籬落少著桑麻硯惟墨守
天有綠遮端巖列翠讓木分椏齋前有二/木相讓井泉本爽
階水勿斜南雄有/斜階水榻橫蒲席窗護葛紗鸚母啄稻鹿
女踏花離枝摘荔引蔓緜瓜長匏扁豆素馨紫茄圍
樊觀槿欹廊煮茶滌煩習靜存樸黜華學爲圃者忘
[002-18b]
在官衙
  乾隆癸丑仲冬上丁祭曲阜
 孔廟文
於戲 孔子傳道
帝躬用治斯世斯道乃隆堯舜賢遠文軌大同
帝敬 孔子禮備儀崇
幸魯釋奠講學
臨雍敎被瀛漠豈惟域中元奉
帝命視學於東津逮洙泗仰止 聖宫凜承時祭癸
丑仲冬瞻俎習禮循墻慕恭宗廟旣入百官景從壇
[002-19a]
杏化雨庭檜古風簴鳴金石壁振絲桐兩楹之間三
獻旣終轍無歎鳳室拜蹲龍神志雖肅精誠詎充
聖道如天敢希格通惟 聖之裔子孫其逢逢大也/洪範斷
句與從/同爲韻惟 聖之鄕多士質忠以元譾陋秉鐸何功
聖人佑之啓秀發蒙斯文在兹天下所宗
帝方籲俊 聖惟達聰
  祭天目山神文
天目兩山作鎭杭湖出雲降雨匯于具區惟吳淞口
入海尾閭洞天福地
神明所都雷興電掣龍起雲敷開晦霽陰風爲驅除
[002-19b]
宜晴而晴野無沮洳宜雨而雨暵者立蘇
神功聖德佑民非虚近年數郡水旱堪虞田未豐穫
&KR1369浸田廬長吏省愆政刑有渝未能感召致鮮嘉符
今致潔蠲民隱上疏香醴入山牲帛載途拜求
靈佑惠此越吳蠶桑倍收麥稻大餘功佑
聖世恩及農夫疆吏祈報謹竭其愚
[002-1a]
揅經室外集卷二
  支遁集二卷提要
晉釋支遁撰遁字道林姓關氏陳畱人或云河東林
慮人太原王濛甚重之案隋書經籍志云支遁集八
卷注云梁十三卷唐書藝文志則作十卷宋志不著
錄讀書敏求記及述古堂書目作二卷知缺佚多矣
是編依毛扆汲古閣舊鈔本過錄上卷詩凡十八首
下卷書銘及讚凡十五首錢遵王䟦稱支公養馬愛
其神駿胸中未必無事在皎然云山陰詩友喧四座
佳句縱横不廢禪云云晉代沙門多墨名而儒行若
[002-1b]
支遁尤矯然不羣宜其以詞翰著也
  五行大義五卷提要
隋蕭吉撰吉字文休梁武帝兄江陵陷遂歸于周爲
儀同及隋受禪進上儀同煬帝嗣位拜太府少卿加
位開府事迹具隋書藝術傳是編日本人用活字板
擺印前有自序稱博采經緯捜窮簡牒畧談大義凡
二十四段別而分之合四十段二十四者節數之氣
總四十者五行之成數云云考隋書經籍志唐書藝
文志均未著錄本傳述吉所著書亦無是册然史稱
吉博學多聞精陰陽算術今觀其書文義質樸徵引
[002-2a]
䜟緯諸籍有條不紊且多佚亡之祕笈尢非隋唐以
後所能僞爲也
  羣書治要五十卷提要
唐魏徴等奉敕撰徵字元成魏州曲城人官至太子
太師謚文貞事蹟具唐書本傳案宋王溥唐會要云
貞觀五年九月二十七日祕書監魏徵撰羣書治要
上之又云太宗欲覽前王得失爰自六經訖于諸子
上始五帝下盡晉年書成諸王各賜一本又唐書蕭
德言傳云太宗詔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經
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帝愛其書博而要曰
[002-2b]
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卿等力也德言賚賜尢渥然
則書實成于德言之手故唐書于魏徵虞世南禇亮
傳皆不及也是編卷帙與唐志合宋史藝文志卽不
著錄知其佚久矣此本乃日本人擺印前有魏徵序
惟闕第四第十三第二十三卷今觀所載專主治要
不事修辭凡有關乎政術存乎勸戒者莫不彚而輯
之卽所采各書并屬初唐善䇿與近刋多有不同如
晉書二卷尙爲未修晉書以前十八家中之舊本又
桓譚新論崔實政要論仲長統昌言袁準正書蔣濟
萬機論桓範政要論近多不傳亦藉此以存其梗槪
[002-3a]
洵初唐古籍也
  文館詞林四卷提要
唐許敬宗等奉敕撰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官至
太子少師咸亨初以特進致仕事蹟具唐書姦臣傳
案宋王溥唐會要云顯慶三年十月二日許敬宗修
文館詞林一千卷上之與唐書藝文志總集類卷帙
合志又云崔元暐注文館詞林䇿二十卷又雜傳類
載文館詞林文人傳一百卷宋史藝文志載文館詞
林詩一卷崇文總目載文館詞林彈事四卷皆全書
中之一類是編亦僅存六百六十二及六十四六十
[002-3b]
八九十五四卷皆漢魏以來之詔令日本人用活字
&KR2136擺印者會要又云垂拱二年二月十四日新羅王
金政明遺使請唐禮并雜文章令所司寫吉凶要禮
并于文館詞林内采其詞涉規戒者勒成五十卷賜
之是當時頒賜屬國之本原非足册此雖斷簡殘篇
而詔令則皆甚古且全書之體例亦可得其一斑矣
  臣軌二卷提要
唐武則天撰唐書藝文志及崇文總目鄭樵通志藝
文畧所載卷帙並同宋史不著錄案唐會要云長壽
二年三月則天自制臣軌兩卷令貢舉人習業停老
[002-4a]
子又云中宗神龍二年二月二日赦文天下停習臣
軌依前習老子書分國體至忠守道公正匡諫誠實
愼密廉潔良將利人凡十章是編著錄久佚此册日
本人用活字板擺印卷末題垂拱二年撰乃日本人
妄增也
  樂書要錄三卷提要
唐武則天撰是編唐書藝文志著錄十卷宋志卽未
見闕佚久矣此日本人用活字版擺印僅存第五第
六第七三卷其中所引古籍如月令章句五經通義
三禮義宗信都芳刪注樂書蘇䕫樂志皆世所罕覯
[002-4b]
未嘗不藉是以存其崖畧至所列旋宫之法十二相
生之圖尢足以僃參考則天尙有紫宸禮要十卷當
時與此并行今亦未見其書矣
  膳夫經一卷提要
唐楊煜撰煜官巢縣令是書成于大中十年詳西樓
跋唐書宋史藝文志並作膳夫經手錄四卷通志藝
文畧同王堯臣崇文總目亦作四卷手錄則作手論
爲轉寫之譌此從舊鈔本依樣過錄書僅六葉似後
人捃拾成編惟所載茶品甚詳分所産之地別優劣
之殊足與茶錄茶經資考證也
[002-5a]
  岑嘉州集八卷提要
唐岑參撰參南陽人爲文本曾孫天寶三載趙岳㮄
第二人及第累官右補闕起居郞出爲虢州長史及
嘉州刺史杜鴻漸表薦安西幕府拜職方郎中兼侍
御史事蹟詳唐才子傳案岑詩律健整非晚唐纎碎
可比方回云學杜詩當先觀工部集中所稱詠敬歎
及交遊倡酬者其稱詠敬嘆則如蘇武李陵陶潛諸
人其交遊倡酬則如李白高適岑參之類杜確序亦
稱岑每一篇絕筆則人人傳寫雖閭里士庶莫不諷
誦吟習焉其卷帙之數唐書藝文志及崇文總目通
[002-5b]
考經籍考通志藝文畧焦竑經籍志並云十卷文淵
閣書目則云四册闕是編與杜確序合然如瀛奎律
髓所載同崔十三侍御灌口夜宿報恩寺作爲此本
所佚疑非唐人舊册矣
  列子注八卷提要
唐盧重元撰重元范陽人官司勲郎中爲思道元孫
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子注本甚希伏讀
四庫全書總目云老莊二子作注者不下百家列子
今尙僅存注本之行于世者張湛殷敬愼以外惟林
希逸口義及江遹解而已是編唐宋藝文志皆未著
[002-6a]
錄鄭樵通志焦竑經籍志始見其目此則從道藏中
和光散人高守元沖虚至德眞經四解之內錄出發
刋依張湛注分卷足以羽翼湛注卽所徵引各籍亦
多與古本相同惟楊朱一篇注佚其半惜無别本可
補耳
  䜛書五卷提要
唐羅隱撰隱有兩同書
四庫全書巳著錄晁公武讀書志所載卷帙與此同
陳振孫書錄解題云求之未獲蓋佚巳久矣長編依
舊抄本影寫方回跋稱隱在京師舉進士畱七載不
[002-6b]
第咸通八年丁亥著讒書皆憤悶不平之言不遇于
當世而無所以泄其怒之所作今觀是編益信回言
之不虛然隱旣仕吳越能請舉兵討梁勸伐無道侃
侃大義又豈僅以文士見稱哉
  中興兩朝聖政六十四卷提要
此書不知編集人姓名起建炎元年訖淳熙十五年
書内標題謂之增入名儒講義皇宋中興兩朝聖政
其所采中興龜鑑大事記等書各低一格附後所謂
增入講義是也其書編年紀事體例一倣資治通鑑
爲之卷端有分類事目列十五門興復一任相二君
[002-7a]
道三治道四皇親五官職六人才七禮樂八儒學九
民政十兵事十一財用十二技術道釋十三邊事十
四災祥十五每門各有子目共三百條案書錄解題
典故類有高宗孝宗聖政編要二十卷陳振孫云高
宗聖政五十卷孝宗聖政五十卷乾道淳熙中皆有
御製序此二帙書坊鈔節以便舉子應用之儲者也
據振孫所述知此卽彚合兩書而冠以中興兩朝之
名者所有御製序亦不復存葢亦書坊所刻故有增
入講義非進御之原本也此書流傳絕少今借宋刻
本影鈔自三十卷至四十五卷惜已闕佚無從訪補
[002-7b]

  建炎筆錄三卷提要
宋趙鼎撰鼎字元鎭聞喜人登崇寕五年進士第官
至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安置潮州事蹟詳宋
史本傳是編藏書家目錄未見此從舊鈔本過錄所
記自宋高宗建炎三年正月車駕在維揚起訖于紹
興七年十二月十二朝辭上殿本末粲然蓋鼎耳目
所親見聞自確宋南渡雜史中之最有典據者也
  寶祐四年會天厯一卷提要
宋荆執禮撰執禮字里未詳是編藏書家未見著錄
[002-8a]
此從曝書亭舊鈔依様影寫卷首有寶祐三年十月
中書省劄子末載造算各銜自荆執禮楊旂相師堯
而下凡六人案宋史律厯志稱南渡以後繼作厯者
凡八曰統元乾道淳熙會元統天開禧會天成天是
也又云今其遺法具在方册惟會天之法不全此則
譚玉等依會天厯推算故朱彝尊云由丙辰一歲推
之厯家可忖測而知其故已
  辨誣筆錄一卷提要
宋趙鼎撰鼎有建炎筆錄巳鈔錄是編前有自序稱
學術迂僻與衆背馳所上前後數千章其間豈無傳
[002-8b]
播失實風聞文飾之誤不得不辨其他細故無足深
較云云所辨張邦昌僭竊干王時雍權京畿提刑有
新奉玉音之語卽史所稱檜惡其逼巳徙知泉州又
諷謝祖信論鼎嘗受邦昌爲命辨盗用都督府錢十
七萬卽史所稱檜忌鼎復用諷王次翁論其乾沒都
督府錢十七萬謫官居興化軍辨資善堂汲引親黨
卽史所稱封瑗爲建國公就學資善堂薦范仲爲翊
善朱震爲贊讀朝論謂二人極天下之選蓋定國本
莫先于教徽欽以前未見史册並足以資考證雖篇
帙寥寥亦讀宋史者所不能廢也
[002-9a]
  南嶽總勝集三卷提要
宋道士陳田夫撰田夫字耕叟居南嶽九眞洞老圃
菴是編從明人影宋本依樣過錄首卷列總圖一分
圖五及五峯靈迹又洞天福地以至厯代帝王爲類
二十有七中卷叙寺觀及所産珍禽雜藥異花靈草
靈禽異獸纎悉畢載下卷叙唐宋異人高僧末附以
隱逸之士徵引博而叙述簡深有體要前有隆興甲
申拙叟序稱耕叟居南嶽往來七十二峯間三十餘
年訪求前古異人高僧靈蹤祕迹考其事而紀之云
云案宋史地志傳者頗希此則較唐李沖昭南嶽小
[002-9b]
錄更爲詳僃尢足以證文淵閣書目作南嶽集三册
乃轉寫脫誤耳
  自號錄一卷提要
宋徐光溥撰光溥錢塘人是編依錢遵王所藏元孫
道明鈔本過錄有淳祐丁未譚聞友序凡宋時墨客
騷人以及名公鉅卿之號彚爲一書自處士以及村
莊分類三十有六附雜類于卷末事涉瑣屑然亦有
資考鏡也
  衢本郡齋讀書志二十卷提要
宋晁公武撰姚應績編應績公武門人此書在宋時
[002-10a]
已兩本並行淳祐庚戌鄱陽黎安朝守袁州所刻謂
之袁本
四庫全書已著錄是編淳祐已酉南充游鈞知衢州
時所刻其所收書較之袁本幾倍之馬端臨作經籍
考全據是册如京房易傳宋太祖實錄太宗實錄建
康實錄之類悉與之合其文亦多至數倍伏讀
四庫全書提要云衢本不可復見此從舊鈔依樣影
寫經凡十類史凡十三類子凡十八類集凡四類次
序有法足爲考核之資
  友會談叢三卷提要
[002-10b]
宋上官融撰融華陽人其字未詳陳振孫云不知何
人案書中稱其父嘗宰建之浦城縣是編前有天聖
五年自序卷帙與宋史藝文志通志藝文畧焦竑經
籍志並同觀文獻通考所載則作一卷疑轉寫之譌
但序稱記在人耳目者六十事此則僅及其半非有
缺佚或六爲三之誤字核其所紀皆宋代故事多言
報應示勸戒纎悉臚載間傷猥雜然如紀吕端出使
高麗與宋史端本傳合紀太平興國三年以定陶地
建爲廣濟軍與宋史地理志亦同要非絶無依據者
可比也
[002-11a]
  孔叢子注七卷提要
舊本題曰孔鮒撰宋宋咸注咸字貫之建陽人天聖
二年進士仕至都官郞中詳何喬遠閩書是編依宋
巾箱本影鈔與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
錄解題卷帙相合以世所傳三傳之本校之夐然不
同如小爾雅廣言俗刻作俘罰也此作浮罰也禮記
投壺若是者浮正義所引可據也咸注亦典核簡潔
卷首載自序併進書表王伯厚玉海稱咸上所注揚
子孔叢子賜三品服今所注揚子更不可得矣
  孫子十家注十三卷提要
[002-11b]
宋吉天保撰保字里未詳孫子一卷
四庫全書巳著錄伏讀
四庫全書總目云此書注本極夥如隋書經籍志唐
書藝文志馬端臨經籍考所載諸家然至今傳者寥
寥應武舉者所誦習惟坊刻講章鄙俚淺陋無一可
取故今但存其本文著之于錄是編依華陰道藏本
錄出十家者魏武一梁孟氏二唐李筌三杜牧四陳
皥五賈林六宋梅堯臣七王哲八何延錫九張預十
也十家之內多出杜佑乃佑作通典時引孫子而訓
釋之非爲孫子作注也案自魏武後注者莫先于孟
[002-12a]
氏隋志可考而晁公武則誤以爲唐人道藏原本題
曰集注明人所刋又作注解此作十家注依宋志改
末附孫子遺說乃鄭友賢所撰也
  千金寶要十七卷提要
唐孫思邈原本宋郭思采錄刻石案舊唐書思邈本
傳止載千金方三十卷葉夢得避暑錄話稱其作千
金方時巳百餘歲後三十年又作千金翼方郡齋讀
書志書錄解題並載兩書云各三十卷今俗閒傳本
千金翼方九十三卷兩書淆溷不復可別不知何人
所定也郭思刻石在宋宣和間其所依据當是思邈
[002-12b]
原本刻石在華州公署明正統景泰間又重刻石本
又有木刻本至隆慶時燿州眞人祠復有石刻案酉
陽雜俎謂昆明池龍宫有仙方三十首思邈以療龍
疾得之乃著千金方三十卷每卷置一仙方信爲方
書中之最可寶貴者書中稱痘瘡爲小兒丹毒卽元
人奇効良方所謂痘疹也或謂此疾出自近代者殆
不可從今從石本錄副以僃唐人方書之厓畧云
  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提要
唐釋元應撰釋智昇開元釋教錄稱元應以貞觀之
末捃拾藏經爲之音義注釋訓解援引羣籍證據卓
[002-13a]
明云云案齊沙門釋道惠爲 經音義宋高僧傳
云唐釋慧琳爲大藏音義一百卷二書今皆不傳是
編唐書藝文志著錄名衆經音義此從釋藏本刋印
其中所引羣籍如鄭康成尙書注論語注三家詩賈
逵服䖍春秋傳注李巡孫炎爾雅注以及倉頡三倉
葛洪字苑字林聲類服䖍通俗文說文音隱多不傳
之祕册元應通曉儒術著書該博惟昧漢人之通轉
假借泥後代之等韻是其所短也
  古淸涼傳二卷廣淸涼傳三卷績淸涼傳二卷
  提要
[002-13b]
唐釋慧祥撰古淸涼傳宋釋延一撰廣淸涼傳續淸
涼傳宋張商英朱并所撰廣續二編藏書家多未著
錄惟古淸涼傳見宋史藝文志凡方域名勝及高僧
靈跡莫不詳載延一收捃故實推廣祥傳更記寺名
勝蹟以及靈異藥物其中多涉及儒家且有六朝人
文如晉釋支遁文殊像贊序又殷晉安郄濟川讚并
世所希見而遁序尢足補本集之所佚若王勃釋迦
如來成道記釋迦佛賦今四傑集文苑英華俱無之
是編或以爲金大定時寺中藏板末附補陀傳峨&KR1453
讚乃元人所集明釋又從而附綴之也
[002-14a]
  道德眞經補四卷提要
唐陸希聲撰案希聲吳郡人景融四世孫唐書本傳
稱其善屬文通春秋易老子論著甚多此書見于唐
書藝文志卷帙相符趙希弁讀書附志陳振孫書錄
解題皆不著錄凡儲藏家亦皆無之唯見于道藏必
字號明白雲霽道藏目錄詳注稱其以事理元會通
變機宜探至精之賾可謂神解其稱許如此今攷此
書發明老氏之㫖條達曲鬯視宋人之援老入佛者
大不侔矣唐人遺書傳世日少今從道藏校錄卷帙
完善洵可寶也
[002-14b]
  泰軒易傳六卷提要
宋李中正撰中正字伯謙淸源人案宋史藝文志不
著錄諸家書目亦未載其名是編日本人用活字板
擺印凡言易者非泥陰陽卽拘象數此則專明人事
于起伏消長之機隨事示戒非空談者可及惜繫辭
以下本闕卷首乾卦九三以上及卷二之觀卦亦闕
然宏綱巨指尙可推尋如解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
云不利作一讀而君子則無往而不貞也于益卦六
二云或益之十朋之龜龜弗克違天助之也天人兩
助而能永貞以盡臣節錄存其說以僃讀易者之參
[002-15a]
考焉
  春秋集傳十九卷提要
宋張洽撰洽有春秋集注及綱領
四庫全書巳著錄洽爲朱子門人宋史載道學傳伏

四庫全書總目云集注遺本僅存而所謂集傳則佚
之久矣是編元本二十六卷元延祐中李教授萬敵
刻于臨江路學洽曾孫庭堅挍正者卷首有宋端平
二年繳省投進狀經義考載庭堅後序云副使臧公
移文本路總府下學刋刻集傳沿革二書集傳雖成
[002-15b]
而章卷倒亂文字差訛迨癸丑江南諸道行御史臺
行移各路春秋用張主一傳延祐庚寅詔興科目而
遠方士友購求者衆李廣文補刋集傳始爲全書云
惜此本缺卷十八至卷二十又卷二十三至二十六
共七卷然全書崖畧尙可推㝷如云魯公朝聘之禮
不行于王室及論衆仲言樂之失當以劉氏之說爲
宗論聖人書初之㫖當以公羊程氏之說爲正云文
公不會伯主以取晉怒云諸侯不得越境親迎辨穀
梁言恒事之非能集衆家所長討論歸于至當固春
秋家所不廢也
[002-16a]
  九經疑難四卷提要
宋張文伯撰文伯字正夫樵陽人時代未詳朱彜尊
經義考列之錢承志之後疑宋末人是編千頃堂書
目經義考並作十卷此從澹生堂鈔本依樣過錄僅
總序及易詩書二經餘皆闕佚自序云嘗取五經三
禮與夫論孟究其大槪凡平日得于先儒之議論者
寸長片善靡有不錄又云開卷一覽九經大㫖瞭然
胸中矣雖其書專爲場屋而設然唐宋諸儒說經之
文捃拾不少可以廣見博聞足資考訂也
  爾雅新義二十卷提要
[002-16b]
宋陸佃撰佃有埤雅二十卷
四庫全書巳著錄伏讀
四庫全書總目云爾雅新義僅散見于永樂大典中
文句譌闕亦不能排纂成帙案朱彝尊經義考則云
未見陳振孫書錄解題云頃在城南傳寫凡十八卷
其曾孫子遹刻于嚴州者爲二十卷是編從宋刻依
樣影抄凡二十卷殆卽子遹之所刻歟陸宰爲其父
作埤雅序云注爾雅畢更修此書易名埤雅言爲爾
雅之輔然二書體例絶然不同此則不若埤雅之貫
穿諸書旁通曲證也而自序以爲雖使郭璞擁篲淸
[002-17a]
道跂望塵躅可也陳振孫云以愚觀之大率不出王
氏之學至句逗亦多不同如釋木樸枹者謂櫬采薪
佃則以謂字絶句注云謂之而後知釋蟲螼蚓蜸蠶
佃則以蠶字連下莫貈爲句注云蠶老而後眠不知
經典釋文讀蠶爲他典切又莫貈螳蜋蛑佃則連下
文虰字爲句雖本之方言然刑昺已引說文辨其失
指惟所據經文乃當時至善之本如釋言搘拄也則
作榰柱也皇華也則作華皇也釋天四時和謂之玉
燭則作四氣和河鼓謂之牽牛則作何鼓釋邱堂途
梧邱則作當途釋水河水淸且瀾漪則作灡漪釋草
[002-17b]
萍蓱則作苹蓱莩麻母則作荸麻母蕭荻則作蕭萩
卷斾草則作卷施草檴橐含則作欔橐含釋木座接
慮李則作痤接慮李釋鳥楊鳥白鷢則作鸉白鷢鳥
鵲醜則作烏鵲醜並足以資考訂亦讀經者之所不
廢也
  集篆古文韻海五卷提要
宋杜從古撰從古字唐稽里居未詳陶宗儀云從古
官至禮部郎自序稱朝請郎尙書職方員外郎蓋指
其作書時而言是編藏書家未見著錄此依舊鈔影
摹從古以郭忠恕汗簡夏竦古文四聲韻二書闕佚
[002-18a]
未僃更廣搜博采以成之序云比集韻則不足較韻
畧則有餘視竦所集則增數十倍矣案書史會要云
宣和中從古與米友仁徐競同爲書學博士高宗稱
先皇帝喜書設學養士獨得杜唐稽一人今觀其書
所譽良不虛也
  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提要
宋歐陽修等奉敕撰案宋自太祖始命儒臣約唐之
舊爲開寶通禮至仁宗初年禮官王皥復論次太宗
眞宗兩朝已行之事名曰禮閣新編止于天禧五年
其後賈昌朝等復加編定名曰太常新禮止于慶厯
[002-18b]
三年嘉祐中修奉敕重定此書至治平中上之于朝
英宗賜名太常因革禮見于修之自序如此然書後
有淳熙十五年李璧跋以爲此老蘇先生奉詔所修
攷歐公爲老泉墓誌云會太常修纂建隆以來禮書
乃以爲霸州文安縣主簿使食其祿與陳州項城縣
令姚闢同修典禮爲太常因革禮一百卷則此書雖
爲修所上其體裁出于蘇洵居多書中分總例二十
八卷吉禮三十三卷嘉禮九卷軍禮三卷凶禮三卷
廢禮一卷新禮二十一卷廟議十二卷總例內子目
二十八吉禮子目三十七嘉禮子目十七軍禮子目
[002-19a]
六凶禮子目二十五廢禮子目九新禮子目三十七
廟議子目二十六計共百卷八門一百八十五目郡
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不載此書儲藏家亦絕無
著錄者兹從舊鈔本影寫失去五十一至六十七凡
十七卷書中亦多闕文無從訪補其書所采擇者自
開寶通禮禮閣新編太常新禮三書之外復有會要
實錄禮院儀注禮院例册封禪記明堂記慶厯祀儀
等書至爲賅僃蓋治平之際正宋室最盛之時而又
出于名臣名儒之所訂定汴京四朝典禮粲然具僃
足以資考鏡者固不少矣
[002-19b]
[002-19b]
[002-1a]
揅經室續二集
  黃河海口日遠運口日高圖說
黃河挾泥沙入海一歲之中泥沙多不可量此泥沙
積墊於海口愈積愈多愈墊愈遠攔門沙亦愈推愈
遠葢必然之勢也乾隆初年之海口非康熙初年之
海口矣嘉慶初年之海口非乾隆初年之海口矣葢
遠數百里矣今又三十餘年而淸黃交㑹通漕之處
則未尺寸移故地也然則運口昔日淸高於黃今常
黃高於淸者豈非海口日遠之故乎夫以愈久愈遠
之海口行陜州以東之黃水自中州至徐淮二府逐
[002-1b]
里逐步無不日加日高低者塡之使
平坳者塡之使仰此亦必然之勢也
而湖水之堰則不能再加高此亦一
定之勢也如此而欲數千里平行
之黃水獨在徐淮一帶獨自刷
使深而且低再仰而出於海口
竊憂其難矣譬如樓梯斜下十
三層梯脚占地一丈如乾隆/初海口
如戊/癸其第十層離地高三尺
如運/口乙今於梯脚接添三層爲
[002-2a]
十六層使梯勢不陡必多
占二尺餘地矣如今海口/如庚癸
是其第十層離地者必
加高尺許矣如今運/口丁
也梯脚占地遠也遠
之一字今言河者皆
未言及私心揣測
聊爲圖以觀之
道光七年記
[002-2b]
  陜州以東河流合勾股&KR1243
凡水行於山石不平之地隨地形爲高低也若黃河
出陜州之後由陜州以至海口數千里之遠數百年
之久必平無高低如&KR1243之直矣何也地勢本平而沙
塡又久也故自河南至淮南海口則日墊日遠河身
必日加日高低者塡之使平坳者塡之使仰如&KR1243
直如準之平矣加以屢次決口屢次挑爲引河少有
丈尺之高坳者亦無不平矣此合乎勾股&KR1243矣右圖
癸庚股也甲癸勾也甲壬&KR1243也股與&KR1243同此日加日
長而獨欲使丁之&KR1243屈曲低落如丙乙之舊使乙水
[002-3a]
仰出於庚此斷斷不能之勢也此理易明人所共曉
尺幅之間此理此數數千里之遠亦同此理同此數
也葢測天測地未有勾股直而&KR1243曲者亦未有大股
已加長改位而&KR1243不加長改位者如戊改庚/乙改丁
  擬儒林傳稿凡例
一史漢始記儒林宋史别出道學其實講經者豈可
不立品行講學者豈可不治經史强爲分别殊爲褊

國朝脩明史混而一之總名儒林誠爲盛軌故今理
學各家與經學並重一併同列不必分歧致有軒輕
[002-3b]
一各儒以
國初爲始若明人而貳仕於
國朝及行止有可議者皆不得列入

國朝百餘年來
聖化所涵學人輩出天下之大山林之僻學者萬千
今僅列百數十人雖示謹嚴恐有掛漏如同館諸友
所見者不妨酌補
一次序以顧棟高爲始者因
高宗純皇帝諭辦儒林傳奉爲緣起也此外則以年
[002-4a]
分相次
一凡各儒傳語皆採之載籍接續成文雙注各句之
下以記來厯不敢杜撰一字且必其學行兼優方登
此傳是以多所褎許以見我
朝文治之盛至於著述醇疵互見者亦直加貶辭此
外私家狀述涉於私譽者謹遵館例一字不錄至於
各句雙注將來進呈
御覽時應否刪去候總裁核定
一唐曹憲在隋曾爲秘書學士唐貞觀中以宏文館
學士召不至卽家拜朝政大夫入唐書儒林傳元金
[002-4b]
履祥當宋末襄樊兵急履祥請以重兵由海道直趨
燕薊莫能用元德祐初起爲史館編校辭弗就入元
史儒林傳
欽定續通志儒林傳熊禾宋咸淳進士寕武州司戸
參軍入元不仕胡三省宋寶祐進士入元不仕馬端
臨宋丞相廷鸞子蔭丞仕郞宋亡入元不仕皆蒙
欽定列入元代儒林傳今查湖南王夫之前明舉人
在桂王時曾爲行人司行人浙江黃宗羲前明布衣
魯王時曾授左僉都御史明亡入我
朝皆未仕著書以老所著之書皆蒙收入
[002-5a]
四庫列爲
國朝之書
四庫全書提要內多褒其書以爲精核今列於儒林
傳中而據實書其在明事蹟者據列代史傳及
欽定續通志例也

國朝脩明史儒林傳末列孔顔曾孟傳者用史記孔
子世家例也曾孟程朱後人有名而多著述者未得
其人應俟加訪
一滿洲蒙古漢軍凡有學行者太約皆已登二品以
[002-5b]
上其官職未顯者甚少然亦必有其人此傳巳專屬
編修陳公傳經采訪撰集矣俟爲補入
一傳中事蹟年月恐有舛錯文理序述不免差謬仍
乞館中諸友詳加校對始爲定稿元匆匆交出實未
及細審不可特也
   壬申八月漕運總督阮元交出前在翰林院
   侍講任内撰稿
  集傳錄存
毛奇齡字大可又字初晴蕭山人康熙十八年以廩
監生
[002-6a]
召試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四庫書提要/詞林典故充明
史纂修官以葬親假歸得痺疾遂不復出蕭山/志奇齡
少頴悟明季避兵其縣之南山築土室讀書其中盛/唐
西河先/生傳已著毛詩續傳三十八卷旣以避讐流寓江
淮間失其稿乃就所記憶著國風省篇詩札毛詩寫
官記復在江西叅議道施閏章處與湖廣楊洪才說
詩作白鷺洲主客說詩一卷明嘉靖中鄞人豐坊僞
造子貢詩傳申培詩說行世奇齡作詩傳詩說駁議
五卷引證諸書多所紏正四庫書提要盛傳/西河經集凡例曁在史
館著古今通韻十二卷進
[002-6b]

聖祖仁皇帝善之
詔付史館盛傳李天馥/西河集序歸田後僦居杭州著仲氏易
一曰著一卦凡六十四日而書成託於其兄錫齡之
緒言故曰仲氏又著推易始末四卷春秋占筮書三
卷易小帖五卷易韻四卷河圖洛書原舛篇一卷太
極圖說遺議一卷其言易發明荀虞干侯諸家旁通
卦卦變卦綜之法是後儒者多研究漢學不敢以空
言說經實自奇齡始而辨正圖書排擊異學尤有功
於經義提/要先是奇齡官翰林時康熙乙丑㑹試爲同
[002-7a]
考官分閱春秋房卷心非胡傳之偏有意撰述盛/傳
是乃就經文起義著春秋毛氏傳三十六卷春秋簡
書刋誤二卷春秋屬辭比事記四卷條例明晰考據
亦多精核提/要又欲全著禮經以衰病不能乃次第著
昏䘮祭禮宗法廟制及郊社禘祫明堂學校諸問荅
多發先儒所未及盛傳經/集凡例至於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亦多所考證而大學證文及孝經問皆援據古本力
傳後儒改經之非持論甚正提/要奇齡之學淹貫羣書
提/要所自負者在經學數稱東漢人行誼謂足見人眞
性情紹興/府志惟好爲駁辨以求勝凡他人所巳言者必
[002-7b]
力反其詞如古文尙書自宋吳棫後多疑其僞及閻
若璩作古文尙書疏證奇齡則力辨以爲眞遂作古
文尙書冤詞又删舊所作尙書廣聽錄爲五卷以求
勝於若璩而周禮儀禮奇齡則又以爲戰國之書至
所作經問其中所排斥者如錢丙蔡氏之類多隱其
名而指名攻駁者惟顧炎武閻若璩胡渭三人以三
人皆博學重望足以攻擊而餘子則不足齒錄其傲
睨如此提/要故不得爲醇儒沈德潛别/裁集小傳奇齡素曉音律
其家有明寕邸所傳唐樂笛色譜在史館時據以作
竟山樂錄四卷及在籍聞
[002-8a]
聖祖仁皇帝論樂諭羣臣以徑一圍三隔八相生之
法因推闡考證撰
聖諭樂本解說二卷
皇言定聲錄八卷康熙三十八年
聖祖南巡奇齡迎
駕於嘉興乃以樂本解說二卷進 呈蒙
諭獎勞
聖祖三巡至浙奇齡復謁
行在
賜御書一幅是時奇齡巳歸蕭山故居越數年卒於
[002-8b]
家年九十有四無子以兄子遠宗嗣盛傳蕭/山志遺命勿
輯文集沒後其門人蔣樞編輯分經集文集二部經
集自仲氏易以下凡五十種文集合詩賦序記及他
雜著凡二百三十四卷 四庫全書收奇齡所著書
目多至四十餘部奇齡弟子陸邦烈盛唐王錫章大
來邵廷寀等著錄者甚衆李塨最知名廷寀&KR4347自有
見本集及/四庫書提要邦烈字又超平湖人嘗取奇齡經說
所載諸論裒爲聖門釋非錄五卷謂聖門口語未可
盡非也四庫/書提要
沈國模字求如餘姚諸生以明道爲已任入劉宗周
[002-9a]
證入社㑹講歸而闢姚江書院與同里曾宗聖史孝
咸講良知之學順治十三年卒年八十二初山陰祁
彪佳與國模善彪佳以御史按江東一日杖殺巨憝
數人㑹國模至欣然以告國模曰亦聞曾子哀矜勿
喜乎彪佳後嘗語人曰吾毎慮囚必念求如孝咸字
子虚繼國模主姚江書院醇潔之士多歸之順治十
六年卒年七十八沈史歿書院輟講十年縣人韓孔
當繼之孔當爲國模弟子餘姚學人又有邵曾可者
師事孝咸爲學專提致知思復堂集居易/齋集紹興府志又有勞史
者字麟書躬耕養親夜則披卷莊誦慨然發憤以道
[002-9b]
自任舉動纎悉必依於禮錢塘桑調元餘姚汪鑒皆
史門人調元雍正十年進士工部主事講學暢師說
刻餘山遺書史所著也調元所自著有論語說躬行
實踐錄鑒有孝行人呼爲汪孝子&KR0758甫文集/四庫/提要二林居集
談泰字階平江寕舉人官南滙縣訓導泰博覽勤學
精於天算得梅氏算學之傳所著考證經史之書曰
觀書雜識二十卷其算術之書有測量周徑正誤周
髀經算四極南北游法增補武城朔閏譜召誥月日
譜歲次月建異同辨春秋歲次考三統術推一歲食
限數交食一月終數推漢高九年六月晦孝文十一
[002-10a]
月晦孝文元年至七年大小餘孝文二年五年天正
冬至靈帝光和元年大小餘四分術譜劉宋武帝五
年天正冬至又著三統術譜冬至權度紀畧天官書
節次斗分辨分野辨操縵巵言正誤圓壺周徑積實
祖沖之鬴法辨鬴內方非十尺辨䘮服傳溢說五服
絰帶數等書又著古算書細草十餘事江藩談階平/遺書敘錄
桂馥字未谷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進士雲南永平
縣知縣卒於官馥與厯城周永年同置籍書園以資
來學并祠漢經師於其中取許愼說文與諸經之義
相疏證爲說文義證五十卷又著札樸十卷晚學集
[002-10b]
三卷印心堂/文集
錢澄之字飮光原名秉鐙桐城人提/要與嘉興魏學渠
交最深嘉興/府志又嘗問易於黃道周其撰田間易學十
二卷初從京房邵康節入故言數頗詳葢黃道周之
餘緒也後乃兼求義理大旨以朱子爲宗易學/提要又撰
田間詩學十二卷謂詩與尙書春秋相表裏必考之
三禮以詳其制作徵諸三傳以審其本末稽之五雅
以核其名物博之竹書紀年皇王大紀以辨其時代
之異同與情事之疑信卽今輿記以考古之圖經而
叅以平生所親厯其書以小序首句爲主所採諸儒
[002-11a]
論說自注疏集傳以外凡二十家持論精核於名物
訓詁山川地理言之尤詳詩學/提要澄之同縣方中通字
位伯明檢討以智之次子著數度衍二十四卷附錄
一卷其書有數原律衍幾何約珠算筆算籌算尺算
諸法復條列古九章名目引
御製數理精藴推闡其義其幾何約及珠算等大抵
裒輯諸家之長而增損潤色勒爲一編數度衍/提要又撰
物理小識十二卷提/要以智博極羣書撰通雅五十二
卷皆考證名物象數訓詁音聲窮源遡委詞必有徵
明之中葉以博洽著者稱楊愼而陳耀文起與之爭
[002-11b]
然愼有僞說以售欺耀文好蔓引以求勝次則焦竑
亦喜考證而習與李贄游動輒牽綴佛書傷於蕪雜
惟以智崛起崇禎初考據精核迥出其上風氣旣開
國朝顧炎武閻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掃懸
揣之空談通雅/提要中通承其家學數度衍/提要故爲博識小/識
提/要又撰浮山文集本/集中通弟中履亦撰古今釋疑十
八卷雖不及通雅精核然學有淵源故不弇陋釋疑/提要
朱鶴齡字長孺又字愚庵吳江人前明諸生四庫書/目尚書
埤傳/提要嘗箋注杜甫李商隱詩故所作韻語頗出入二
四庫愚庵入/集提要
[002-12a]
國朝屏居著述王光承愚/庵集序與顧炎武友炎武以本原
之學相朂始湛思覃力於經注疏及儒先理學愚庵/集與
吳漢/搓書鶴齡著愚庵詩文集書元裕之集後云裕之於
元旣足踐其土口茹其毛卽無反詈之理乃今之訕
詆不少避者若欲掩其失身之事以誑國人非徒誖
也其愚亦甚其言葢指
國初居心反覆之輩可謂知大義矣四庫愚庵/小集提要鶴齡
所著經義有尙書埤傳禹貢長箋讀左日鈔詩經通
義尙書斟酌於漢學宋學之間長箋作於胡渭錐指
之前不及渭書而旁引曲證亦多剏獲讀左瑕瑜並
[002-12b]
陳不及顧炎武惠棟之密詩經參停於今古之間於
國朝惟用陳啟源說陳啟源實與之參正焉陳啟源
字長發鶴齡同縣人著毛詩稽古編爲唐以前專門
之學四庫/提要
臧庸字拜經初名鏞堂沈默拜經日記/許宗彦序樸厚學術精
審著拜經日記十二卷拜經日記/王念孫序拜經堂文集四卷
又嘗輯月令雜說一卷孝經考異一卷樂記二十三
篇注一卷又輯子夏易傳一卷詩考異四卷韓詩遺
說三卷訂譌一卷盧植禮記解詁一卷爾雅古注三
卷說文舊音考三卷蔡邕明堂月令章句二卷王肅
[002-13a]
禮記注一卷聖證論一卷帝王世紀一卷尸子一卷
賈唐國語注一卷蕭該漢書音義二卷校鄭康成易
注二卷見遺/書皆有補於經王念/孫序其輯子夏易傳辨此
傳爲漢韓嬰所作非卜子夏見遺/書庸弟禮堂以孝聞
大學士朱珪稱之早卒朱珪知足/齋文集著說文引經考二

閻循觀字懐庭少孤其學奉程朱爲宗省身克己刻
苦自立而諄諄致戒於近名於河津之派爲近乾隆
三十四年進士吏部考功司主事著困勉齋私記西
澗文集及尙書春秋說四庫提要閻集韓夢/周墓志又二林居集時濰縣
[002-13b]
劉以貴梁鴻翥膠州法坤宏安邱張貞益都李文藻
濰縣韓夢周皆以學行聞韓夢周字公復乾隆丁丑
進士知來安縣刻意濂洛關閩諸儒之書著理堂文

汪紱江永同縣老儒一名烜字雙池嘗貧困江西景
德鎭畫盌傭焉紱博極儒經而以宋五子之學爲歸
因陸隴其著有讀禮志疑乃作參讀禮志疑二卷雖
考禮未深然亦多得經意可與隴其書並存紱又著
禮學逢源儒先晤語周易詮義禮記章句四庫提要/及汪氏遺
尙書詮義詩經詮義四庫詮義春秋集傳樂經律
[002-14a]
吕通解朱筠集/墓表金榜字檠齋歙縣人乾隆三十七年
一甲一名進士翰林院修撰詞林/典故養疴讀書不復出
卒於家榜師事江永治禮宗鄭康成采獲舊聞摭秘
逸要著禮箋十卷五十八年刺取其大者數十事爲
三卷寄朱珪珪序之以爲詞精義覈見本/書榜雖最尊
康成之學然於鄭義所未衷者必糾舉之姚鼐/序於鄭
氏家法不敢誣也見本/書
王鳴盛字鳳喈嘉定人乾隆十九年一甲二名進士
授編修累官內閣學士光祿寺卿鳴盛少與惠棟錢
大昕講經義訓詁必以漢儒爲宗所撰尙書後案三
[002-14b]
十卷專宗鄭康成注鄭注亡逸者采馬融王肅注補
之孔傳雖僞其訓詁非盡虚造者間亦取焉潛揅堂/文集
又撰十七史商榷一百卷蛾術編一百卷西莊詩文
集二十四卷見本/書
丁杰字升衢歸安人乾隆四十六年進士官寕波府
府學敎授肆力經史旁及六書音韻算數長於校讐
于胡渭禹貢錐指摘誤甚多開四庫館朱筠戴震皆
延之佐校杰所著有周易鄭注後定大戴禮記繹小
酉山房文集許宗彥丁杰傳陳/鱣丁杰墓志銘
任大椿字幼植又字子田江蘇興化人祖陳晉乾隆
[002-15a]
四年進士以通經聞章學誠文史通義/施朝幹一勺集著易象大意
四庫/提要大椿少工文詞旣乃專究經史傳注乾隆三十
四年二甲一名進士授禮部主事府志一/勺集三十八年
修四庫全書充纂修官禮經裒輯爲多提要多出其
一勺集弁/服釋例序五十四年以郎中授陜西道監察御史
卒年五十二大椿貧盡色養讀書守道義文史通義/一勺集
素不欲以空言講學服官行已無愧古人汪廷/珍序所學
淹通於禮尤長名物文史/通義著弁服釋例八卷深衣釋
例三卷釋繒一卷吳越備史注三十卷小學鈎沈二
十卷字林考逸八卷詩集六卷一勺/集大椿初欲薈萃
[002-15b]
全經久之知其浩博難罄因思卽類以求一類旣貫
乃更求他類所著深衣釋繒諸篇皆博綜羣籍衷以
已意或視爲爾雅廣疏實禮經别記之意學者能推
其意廣所未盡以類窮之可以㑹經之全矣文史/通義
江北學者李惇劉台拱汪中皆繼起汪中/述學李惇字孝
臣高郵人乾隆四十五年進士篤內行治諸經於詩
春秋尤深晚通天算府志/述學劉台拱字端臨寶應人丹
徒縣訓導幼見王懋竑朱澤澐之書始揅程朱之學
以道自繩書數音韻天文律吕名物理義理莫不窮
考冥搜事親以孝養遭二䘮蔬食四年著論語補注
[002-16a]
漢學拾遺荀子補注經傳小記及雜文共編爲遺書
四卷三禮詩書並有纂著未成書而卒見劉氏遺書/又朱彬行狀
汪中字容甫江都拔貢生好古博學長於經誼王昶/春融
堂/集於詩古文書翰無所不工著周官徵文左氏春秋
釋疑皆依據經證箴砭俗學孫星衍/汪中傳餘見述學内外
府/志
孔廣森字衆仲又字顨軒孔子六十八代孫襲封衍
聖公傳鐸之孫戸部主事繼汾之子孔氏大/宗支譜乾隆三
十六年進士官翰林院檢討年少入官翩翩華胄一
時爭與之交然性恬淡躭著述裹足不與要人通謁
[002-16b]
告養歸不復出及居大母與父䘮竟以哀卒儀鄭堂/文序
時乾隆五十一年年三十有五孔氐大/宗支譜廣森聰穎特
達經史小學沈覽妙解所學在公羊春秋儀鄭堂/文敘錄
陸德明云魏晉以來公羊久成絕學廣森沈深解剝
著春秋公羊傳通義十一卷於胡母子都董仲舒何
劭公條例師法不墜公羊通/義條記其自序曰昔我夫子有
帝王之德無帝王之位又不得爲帝王之輔佐乃思
以其治天下之大法損益六代禮樂文質之經制發
爲文章以垂後世而見夫周綱解弛魯道陸遲攻戰
相尋彛倫或熄以爲雖有繼周王者猶不能以三皇
[002-17a]
之象刑二帝之干羽議可坐而化也必將因衰世之
宜定新國之典寛於勸賢而峻於治不肖庶幾風俗
可漸更仁義可漸明政教可漸興烏乎託之託之春
秋春秋之爲書也上通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
不奉天道王法不正不合人情王法不行天道者一
曰時二曰月三曰日王法者一曰譏二曰貶三曰絕
人情者一曰尊二曰親三曰賢此三科九旨旣布而
壹裁以內外之異例遠近之異辭錯綜酌劑相須成
體凡傳春秋者三家粤惟公羊氏有是說焉漢初求
六經於燼火之餘時則有胡母子都董仲舒皆治公
[002-17b]
羊春秋以其學鳴於朝廷立於校官董生授弟子嬴
公嬴公授眭孟孟授東海嚴彭祖魯國顏安樂各專
門敎授由是公羊分爲嚴顔之學方東漢時帝者號
稱以經術治天下而博士弟子因端獻諛妄言西狩
獲麟是庶姓劉季之瑞聖人應符爲漢制作黜周王
魯以春秋當新王云云之說皆絕不見本傳重自誣
其師以召二家之糾摘矣然而孟子有言春秋天子
之事也經有變周之文從殷之質非天子之因革耶
甸服之君三等蕃衛之君七等大夫不世小國大夫
不以名氏通非天子之爵祿耶上抑𣏌下存宋裦滕
[002-18a]
嶭邾婁儀父賤穀鄧而貴盛郜非天子之黜陟耶內
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四裔殆所謂天下之本
在國國之本在家者非耶愚以爲公羊家學獨有合
於孟子乃若對齊宣王言小事大則紀季之所以爲
善對滕文公言效死勿去則萊侯之所以爲正其論
異姓之卿則曹覊之所以爲賢論貴戚之卿又實本
於不言剽立以惡衎之義且論語責輒以讓國而公
羊許石曼姑圍戚今以曼姑擬臯陶則與瞽瞍殺人
之對正若符契故孟子最善言春秋豈徒見稅畝伯
于陽兩傳文句之偶合哉晉唐以來公羊穀梁皆成
[002-18b]
絕緒唯左氏不絕於講誦啖趙横興宋儒踵煽加以
鑿空懸擬直出於三傳之外者淺識之士動爲所奪
其訾毁三傳率摭拾本例而膚引例不可通者以致
其詰董生不云乎易無達占詩無達詁春秋無達例
夫唯有例而又有不囿於例者乃足起事同辭異之
端以互發其藴記曰屬辭比事春秋之教也此之謂
也十二公之篇二百四十二年之紀文成數萬赴問
數千應問數百操其要歸不越乎同辭異辭二途而
巳矣當其無嫌則鄭忽之正陳佗莒展之賤曹覊宋
萬宋督之爲大夫未嘗不同號祭伯奔而曰來祭公
[002-19a]
使而曰來介葛盧朝而曰來齊仲孫外之而曰來未
嘗不同辭入者爲簒天王入於成周乃非篡出者爲
有外天王出居於鄭乃非外此無他正名天王灼然
不嫌也夫人婦姜夫人氏夫人孫於齊則辭有異楚
屈完來盟于師齊侯使國佐如師則辭有異衛侯言
歸以成叔武之意曹伯言歸以順喜時之志而或加
復或不加復則同辭之中猶有異此言負芻出惡已
見於伯討成公出惡未有所見也若是之屬有不勝
僂指述者諸滅同姓莫名獨衛侯燬名諸葬稱公獨
蔡桓侯不稱公諸來稱使獨武氏子毛伯不稱使一
[002-19b]
難而乃異一救而言次之先後異一人之名而曼何
之有無異一年之內而糾與子糾異凡皆片言榮辱
筆削所繫不可不比觀不可不深察春秋有當畧而
詳當詳而畧詳之甚者莫如錄伯姬畧之甚者莫如
鄭祭仲之事祭仲權一時之計紓宗社之患君子取
之亦與其進不與其退之意焉爾若左傳所載忽之
弒亹儀之立仲循循無能匡救苟並存其迹將不可
爲訓故斷至昭公復正厲公居櫟取足伸仲之權而
止此春秋重義不重事之效也董生曰正朝夕者視
北辰正嫌疑者視聖人聖人以祭仲易君季子殺母
[002-20a]
兄皆處乎嫌疑之閒特殊異二子於衆人之中而貴
而字之而不名尙猶有援左氏之事以駁公羊行權
之義者盍思仲之稱字正逆知天下後世必有呶呶
議仲者乃大著其善也孔子之修春秋也至於上下
內外之無别天道人事之反常史之所書或文同事
異事同文異者則皆假日月以明其變決其疑大抵
以日爲詳則以不日爲畧以月爲詳則以不月爲畧
其以不日爲恒則以日爲變以日爲恒則以不日爲
變甚則以不月爲異其以月爲恒則以不月爲變以
不月爲恒則以月爲變甚則以日爲異將使學者屬
[002-20b]
辭比事以求之其等衰勢分甚嚴善惡淺深奇變極
亂皆以日月見之如示諸掌善哉自唐迄今知此者
唯趙汸一人哉推舉其槪及齊平及鄭平均平也而
一信一否月不月之判也郯伯姬來歸𣏌叔姬來歸
均出也而一有罪一無罪月不月之判也城楚邱之
不嫌於內邑以其月也晉人執季孫行父何以别於
齊人執單伯以其月也晉人入曹何以别於宋公入
曹以其日也武宮亦立煬宮亦立而知季孫意如之
爲之者以其不日也諸侯相執例時始見於宋人執
滕子嬰齊則惡而月之公如例時襄昭如楚則危而
[002-21a]
月之㑹例時終桓公之篇悉危而月之可得謂無意
乎常辭偏戰日詐戰不日獨至於殽詐戰而亦日讀
其經曰辛巳晉人及姜戎敗秦於殽癸巳葬晉文公
皆殯之罪日之而益見復歸未有言日者獨衛獻公
日讀其經曰辛卯衛寗喜弑其君剽甲午衛侯衎復
歸於衛諼弑之迹亦日之而益見春秋雖魯史舊名
聖人因而不革必有新意焉春者陽中萬物以生秋
者陰中萬物以成善以春賞惡以秋刑故以是名其
經丙戌之再也疑於衍而非衍夏五或無月十有二
月或無冬疑於脫而非脫春以統王王以統月月以
[002-21b]
統日春秋所甚重甚謹者莫若此世俗之說曰譏貶
當各就其事而傳說有先事貶者有終身貶者得無
乖論語不逆億之訓且疾惡已甚乎是未知春秋之
用譏貶當事而施者小過惡耳至其未事而先貶旣
事而終絕則必蹈名教之宏罪犯今古之極憝有雖
孝子慈孫百世不可改者中人之情固有始善終咎
先後易轍惟若公子翬之媚桓弑隱公子招之脅君
亂國充其惡可以至於此極則平日處心積思出謀
發慮久已不範於禮義先師言春秋天子之行事也
向使夫子與翬招並時立朝必不待其弑君亂國蚤
[002-22a]
已放流之 殛之又何不逆億之有以誅不待敎之
惡人而且使之出師而且使之㑹諸侯之大夫是則
陳魯之君無知人之明以自召其禍也故貶招於漷
貶翬於伐鄭伐宋以戒後世之爲人君者若曰有臣
如此則不可以長三軍而使四方豈唯決二公子之
辜而已翬公子也而弗謂公子招弟也雖弗謂弟存
公子焉若曰疎者不良當絕其位親者不良但不當
任之亦勿可失其貴此深中之深微中之微也俗儒
不知春秋病於不能探深窺微翬在所傳聞之世訟
言貶之遂在所聞之世唯一貶於其卒逮所見之世
[002-22b]
隱如疑不得貶矣然而辭不屬不明事不比不章昭
公之篇一曰隱如至自晉一曰叔孫舍至自晉同事
而氏不氏異氏者賢不氏者惡亦因得見端焉且遂
卒而貶猶夫終身貶也春秋之義人道莫重乎終始
用致夫人弗正其始則終身不免爲篡成風之含賵
會葬王弗稱天則終身不正其爲小君其於追命桓
公亦然故翬招貶之於始仲遂貶之於終皆言乎罪
大惡極足以貫其沒世者也譏貶絶不槩施毎就人
情所易惑者而顯示之法人莫知大夫不敵君而後
以楚人書人莫知卿不得憂諸侯而後以晉人宋人
[002-23a]
書溴梁以降大夫交政未嘗貶也卻缺之徙義公子
側之偃革宜若有善焉轉發其專平專廢置之罪而
以人書不寕惟是又因是以知士匄公子結專其所
可專得免於貶雖於名氏之外未有加焉固已榮矣
鄭襄公背華附楚賤之曰鄭伐許與吳伐郯狄伐晉
文無以異至其子衰絰興戎則正言之曰鄭伯伐許
以爲不待貶絕爾第未若狄之之顯也故襄公書葬
悼公不書葬其葬猶之突也其不葬也猶前之接後
之睔而蔡之肸也傳曰春秋不待貶絕而罪惡見者
不貶絕以見罪惡也貶絕然後罪惡見者貶絕以見
[002-23b]
罪惡也又曰春秋見者不復見皆讀此經之要法也
楚子䖍哆哆然自以爲討賊而取絕於春秋何則般
之弑父已見䖍之誘討難知也名䖍矣般可以無誅
乎則又見諸絕世子有絕有矣蔡之臣子可釋憾於
楚乎則又見諸葬蔡靈公以爲廬伸其復讐之志凡
義無常唯時所當方君義屬固則般也賊及君義屬
般則䖍也讐此其比在刺築館譏猶繹王姬可以無
逆不可以逆而外之遂不宜爲大夫旣爲大夫卽不
得薄其恩禮生殺不相悖天以成其施刑賞不偏廢
王以成其化非春秋孰能則之撥亂之術譏與貶絕
[002-24a]
備矣而又曰爲尊者諱爲親者諱爲賢者諱惡如可
諱何以癉惡聞之有虞氏貴德夏后氏貴爵殷周貴
親春秋監四代之令模建百王之通軌尊尊親親而
賢其賢尊者有過是不敢譏親者有過是不可譏賢
者有過是不忍譏爰變其文而爲之諱諱猶譏也傳
以諱與讐狩爲譏重是也所謂父子相隱直在其中
豈曲佞飾過之云乎無駭貶去氏故入極不嫌非滅
承徐人伐吳氏則滅頂不嫌非齊書戍鄭虎牢於下
乃可以成不繫鄭書孟子卒於後昭公取夫人乃可
以不書其諱文而存實有如此者於紀侯大去見諸
[002-24b]
侯以國爲體於入曹見同姓滅之當救於公孫㑹見
司冦有八議之辟於防於曁於處父見君臣無相爲
盟之法其假諱而立義有如此者世爭則示之以讓
世詐則示之以信是以美召陵高浤霍而於讓國公
子三致意焉衛子之諱殺也捷之諱宋也三亡國之
諱亡也其緣賢者之心而隱惡有如此者將因其所
諱達之於所不諱則㑹稷成亂以嚴君臣之分乾時
伐敗以隆父子之恩子般忍日以正世及之坊然乃
知祖之逮聞所以爲始爲將推而遠之而後得盡其
辭又炳炳彰彰如此嘗病左氏規隨擬議續經三年
[002-25a]
顧云齊陳恒執其君寘于舒州夫凡伯以天子之使
諱不言執况可加之其君乎斥言成叛抑非圍棘取
運內邑不聽之例也故曰左氏之事詳公羊之義長
春秋重義不重事斯公羊傳尤不可廢方今左氏舊
學湮於征南穀梁本義汨於武子唯此傳相沿以漢
司空掾任城何休解詁列在注疏漢儒授受之指藉
可考見其餘公羊墨守穀梁廢疾左氏膏盲春秋漢
議文諡例之等尙數十篇惜無存者解詁體大思精
詞義奥衍亦時有承譌率臆未能醇㑹傳意三世之
限誤以所聞始文所見始昭遂强殊鼻我於快而季
[002-25b]
姬季友公孫慈之日卒皆不得其解外大夫奔例時
諸侯出奔無罪時有罪月內大夫出無罪月有罪日
功過之别內外之差宜然也何邵公自設例與經詭
戾而公孫敖之日歸父之不日兩費詞焉叔術妻嫂
傳所不信邵公反張大之目爲非常異義可怪之論
亦猶溥本未與輒拒父雋不疑詭引以斷衛太子之
獄致令不曉者爲傳詬病此其不通之一端也七十
子沒而微言絕三傳作而大義暌春秋之不幸耳幸
其猶有相通者而三家之師必故各異之使其愈久
而愈歧何氏屢蹈斯失若盟於包來下不肯援穀梁
[002-26a]
以釋傳叛者五人不取證左傳而鑿造諫不以禮之
說又其不通之一端也今將袪此二惑歸於大通輒
因原注存其精粹刪其支離破其拘窒增其隱漏冀
備一家之言依舊帙次爲十一卷竊名曰通義胡母
生董生旣皆此經先師雖義出傳表卓然可信董生
緒言猶存繁露而解詰自序以爲畧依胡母生條例
故亦未敢輕易也昔韓文公遺殷侍御書云近世公
羊學幾絕何氏注外不見他書聖經賢傳屏而不省
要妙之義無自而尋非先生好之樂之味於衆人之
所不味務張而明之其孰能勤勤拳拳若此之至固
[002-26b]
鄙心之所最急者如遂蒙開釋章分句斷其心曉然
直使序所注掛名經端自託不腐其又奚辭葢自唐
巨儒惜此傳之墜絶而望人之講明也如是今殷侑
之注已復不存更以穴知孔見期推測於千百禩之
後安得有道如昌黎者而就正其失也鑽仰旣竭不
知所裁公羊/通義廣森又著大戴禮記補注十四卷詩聲
類十三卷禮記巵言六卷經學巵言六卷少廣正負
術內外篇六卷又喜屬文著儀鄭堂駢麗文三卷江
都汪中讀之歎爲絕手儀鄭堂/文序
張惠言字皋文武進人少孤貧年十四卽爲童子師
[002-27a]
嘉慶四年進士改庶吉士充
實錄館纂修六年散館授編修七年卒年四十二大/雲
山房/文集所著有周易虞氏義九卷虞氏消息二卷昔惠
棟作周易述大旨遵虞翻補以鄭荀諸儒學者以未
能專一少之虞氏易/義序漢人之易孟費諸家各有師承
勢不能合惠言傳虞氏易卽傳漢孟氏易矣孤經絕
學也定香亭/筆談惠言虞氏易序曰自漢成帝時劉向校
書考易說以爲諸易家皆祖田何楊叔丁將軍大義
畧同惟京氏爲異而孟喜受易家陰陽其說易本於
氣而後以人事明之八卦六十四象四正七十二候
[002-27b]
變通消息諸儒祖述之莫能具當漢之季年扶風馬
融作易傳授鄭康成作易注而荆州牧劉表㑹稽太
守王朗穎川荀爽南陽宋忠皆以易名家各有所述
唯翻傳孟氏學旣作易注奏上之獻帝翻之言易以
陰陽消息六爻發揮旁通升降上下歸於乾元用九
而天下治依物取類貫穿比附始若瑣碎及其沈深
解剝離根散葉暢茂條理遂於大道後儒罕能通之
自魏王弼以虚空之言解易唐立之學官而漢世諸
儒之說微獨資州李鼎祚作周易集解頗采古易家
言而翻注爲多其後古書盡亡而宋道士陳摶以意
[002-28a]
造爲龍圖其徒劉牧以爲易之河圖洛書也河南邵
雍又爲先天後天之圖宋之說易者翕然宗之以至
於今牢不可拔而易陰陽之大義葢盡晦矣
大淸有天下元和微士惠棟始考古義孟京荀鄭虞
氏作易漢學又自爲解釋曰周易述然掇拾於亡廢
之後左右采獲十无二三其所述大氐宗禰虞氏而
未能盡通則旁徵他說以合之葢從唐五代宋元明
朽壞散亂千有餘年區區修補收拾欲一旦而其道
復明斯固難也翻之學旣世又具見馬鄭荀宋氏書
考其是否故其義爲精又古書亡而漢魏師說可見
[002-28b]
者十餘家然唯鄭荀虞三家畧有梗槪可指說而虞
又較備然則求七十子之微言田何楊叔丁將軍之
所傳者舍虞氏之注其何所自焉故求其條貫明其
統例釋其疑滯信其亡闕爲虞氏義九卷又表其大
恉爲消息二卷庶以探𦣱索隱存一家之學其所未
寤俟有道正焉耳見本/序惠言又撰虞氏易禮易事易
候易言周易鄭荀義易義别錄易圖條辨儀禮圖說
文諧聲譜茗柯文集共數十卷惠言修學立行敦禮
自守人皆稱敬之見儀禮/圖序鄉㑹兩試皆出朱珪門未
嘗以所能自異默然隨羣弟子進退而已珪潛察得
[002-29a]
之則大嘉故屢進達之而惠言亦齗齗相諍不敢隱
惠言少爲辭賦嘗擬司馬相如揚雄之文及壯爲文
又效韓愈歐陽修善篆書嘗奉
命詣盛京篆
列聖加尊號玉寶人雲山/房集其學要歸六經而尤深易
禮弟子從受易禮者以十數儀禮/圖序
孔興爕字起吕至聖六十六世孫也世居曲阜年十
三嗣其父衍植封爲衍聖公
世祖章皇帝順治元年
允山東撫臣方大猷之請
[002-29b]
飭官崇祀復衍聖公及諸恩例衍植因乘傳入覲
上遣官迎勞於邸第給餼廪甚厚
陛見班列閣臣上
賜茶及宴
恩禮有加仍
命以太子太傳襲封衍聖公二年
賜三臺銀印四年冬十二月辛巳卒
遣官祭凡九
諭工部給資營冡五年子興爕襲爵興爕少凝重端
立臨事剛果有器識日以恪守先祀爲心闕里經明
[002-30a]
季之亂廟廷圯壊禮樂殘缺凡衍植所未經修復者
胥新作之七年晉太子少保八年晉太子太保
賜淸漢文三疉銀印九年十七年
世祖兩臨辟雍皆應
召率族人陪祀
賜賚優渥康熙六年冬十一月甲子卒
遣官賜祭葬如例子毓圻字鍾在襲封年甫十一初
入覲
召對瀛臺進退儀度悉如成人八年夏四月
聖祖仁皇帝臨幸太學如例陪祀禮成
[002-30b]
昭聖太皇太后召見宮中
賜坐垂問家世
命宫人授茶及克食出内臣送至宮門外傳
懿旨諭從官善輔導之嘗預朝參退
上命由御道行其荷
寵眷之隆如此十四年晉太子少師二十三年
聖祖東巡還過曲阜釋奠如孔林毓圻因以擴林地
置守衛請
特命賜地十一頃有奇除租賦設百戸一員秩視衛
守備二十八年疏請重修聖廟
[002-31a]
上特㫖允行並
賜毓圻詩書禮樂匾額四十年
賜毓圻長子傳鐸二品服五十二年
召第五子傳鉦入監讀書六十一年
賜蔭一子五品官雍正元年
册封孔子以上五代皆爲王爵建立崇聖祠詣京師

恩旋臥病卒於京第
諭遣内大臣奠茶酒三品以上漢官㑹弔及櫬歸
特命皇子親王率内大臣侍衛再奠茶酒行人司司
[002-31b]
正䕶送馳全驛歸葬諡恭慤
世宗憲皇帝聖製碑文曰朕惟國家禮重尊師必顯
庸夫後裔誼隆眷舊宜誕沛乎殊榮稽彝典以易名
樹豐碑以示䘏所以廣皇仁彰聖敎也爾孔毓圻族
高東魯系本素王秉性樸誠荷天家之雨露持身謙
謹奉闕里之烝嘗勤職守於五十餘年承統緒於六
十七世朕誕膺寶祚篤念前徽晉五代之王封昭千
秋之祀典爾感恩入謝忽遘沈疴奄逝據聞良深軫
惻旣厚飾終之禮復加論定之名素履允符曰恭曰
慤於戲溯泗水之淵源天章永煥望鳧山之峻峙雲
[002-32a]
碣常新爰示寵施垂於無斁不亦休哉復
命葬日立碑日加祭各一次皆異數也毓圻以弱齡
承籍先澤志殷報稱故自少至老敦率禮義倡明敎
學以風俗人心爲巳任工擘窠書兼通繪事著恭紀
聖祖幸魯盛典四十卷蘭堂遺藁二卷子傳鐸襲傳
鐸字振路性恭謹和厚喜讀書工文詞究心濂洛關
閩之學熟於三禮廟堂器物悉加釐訂又精律吕書
嘗謂審律在得中聲雍正二年
世宗憲皇帝幸太學釋奠例陪祀以足疾艱拜跪
特命次子繼溥代行禮是年六月癸已孔廟災引罪
[002-32b]
疏入
上遣官慰問尋
命大臣督工興建並
允增樂器庫値房諸處
賜傳鐸欽承聖緒扁額七年頒
世祖聖製人臣儆心錄
聖祖聖製文集詩經春秋傳說彙纂周易折中性理
精義朱子全書資治通鑑綱目古今圖書集成厯代
紀事年表四朝詩全唐詩律歴淵源音韻闡微萬言
廣訓及
[002-33a]
聖製朋黨論周易本義義例啟蒙附論日講四書易
經書經解義性理大全淵鑑古文康熙字典淵鑑類
函繹史佩文韻府凡二十七種俾藏闕里九年以病
傳爵於長孫廣棨十三年夏四月傳鐸卒
賜祭葬如例著三傳合纂十二卷禮記摛藻一卷恭

世宗修廟盛典五十卷讀古偶志一卷安懷堂文集
二卷申椒詩集二卷繪心集二卷盟鷗草一卷古文
源二卷長子繼濩字體和年二十三卒以子廣棨贈
衍聖公廣棨字京立好經術嫻禮儀雍正九年襲封
[002-33b]
明年以林工告蕆率族人入謝蒙
論曰至聖先師後裔當存聖賢之心行聖賢之事一
切秉禮守義以驕奢爲戒且爾年尙少尤宜勤學讀
書敦品勵行不但爾一人凡爾同族之人皆當共相
勸戒共相砥礪爲端人正士爾等果能遵朕訓諭學
問日進品行純謹不墜家聲卽所以報國矣廣棨頓
首謝出
賜予甚優仍依故事宴於禮部歸益勵志於學顏其
所居堂曰念典示弗敢怠也乾隆三年
高宗純皇帝臨雍如例入京上言元聖後裔東野氏
[002-34a]
旣蒙列於五經博士而周公實先師之所誦法其後
人不得與觀禮之列殊所未安請一體陪祀得
旨允行時初行耕耤禮成進恭紀
親耕耤田頌
視學大禮慶成賦各一首四年秋祝
釐入京
特命侍仲秋經筵班聽講明年秋再預因奏請著爲

從之六年奏列曲阜知縣孔毓琚不職狀毓琚亦訐
以數事勘有異辭
[002-34b]
詔原勿問而毓琚抵罪如議八年春正月辛酉卒
賜䘏典如例著敏求齋文集八卷詩集四卷外集一
卷子昭煥襲昭煥字顯文乾隆十三年
上幸魯釋奠酧酒孔林並
賜聖製詩以榮之又
賜聖製樂善堂全集日知薈說唐宋文醇十三經廿
二史明年
頒淸漢篆文一品三臺印十五年
賜聖書孔子廟碑文墨寶後屢因
南巡幸魯皆不次疉
[002-35a]
賜墨寶圖籍不勝紀四十一年平定金川
遣官告林頒賞詣京謝
恩荷
寵以郊勞禮
特命攜子入紫光閣宴
恩遇之盛前古未有也四十七年上疏乞休秋八月
卒子憲培襲憲培字養元四十九年
駕幸闕里
温旨慰諭訓誨讀書
賜聖製詩釋奠禮成
[002-35b]
賞賚有加明年
幸太學
頒賜厚渥五十五年
幸魯還届
八旬聖壽先後
賞賜倍渥五十八年冬十一月卒無嗣遺疏以弟憲
增子慶鎔爲嗣襲封如初闕里/志
孔繼涵字體生毓圻之孫乾隆三十六年進士戸部
雲南司主事篤於內行墓志/銘與戴震交於天文地志
經學字義無不博綜墓志/銘著有考工車度記補林氏
[002-36a]
考工記解句股粟米法釋數同度記及水經釋地紅
櫚書屋詩文集墓志/銘
顏光猷光敏光斆並復聖顏子六十七世孫光猷字
秩宗康熙十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刑部郞中河東
道鹽運使著易經說義光敏字遜甫康熙六年進士
吏部考工司郞中明律厯句股之數著未信編家誡
樂圃舊雨堂詩集南行日記光斆字學山康熙二十
七年進士翰林院檢討提督浙江學政光斆荘重苦
志讀書好沈思淸操訓士士感之顏氏族譜龍灣戸/李克敬曲阜三顏
公/傳
[002-36b]
常生案/家大人昔撰儒林傳一百數十人乃集各書而
成將成時卽出京總督漕運後史館中據此爲/底稿畧删數篇其不删之人于篇句中亦有所
删然不删者皆已定爲儒林傳傳爲史館文卽/不得刑入私集至于已刪者卽非史文不妨削
去儒林之名而收入私集故今檢稿集錄爲一/篇收入揅經室續集又案漢書傳經皆著傳經
各氏如易有施孟春秋有嚴顔是也漢易荀氏/虞氏之學唐以來鮮有傳授至惠氏始治之及
張氏惠言始專治虞氏而大明之漢春秋公羊/氏唐以來亦鮮其傳至孔氏廣森始專治而大
明之故錄其序語/爲表章絕學計也
  重建肇慶總督行臺幷續題名碑記
兩廣總督若明韓雍王守仁皆駐兵廣西梧州而廣
東肇慶廣州皆有行臺嘉靖四十三年總督吳桂芳
[002-37a]
因東事重於西事始移駐肇慶以行臺爲署握各營
勁兵爲兼顧之計誠據形勝也我
大淸乾隆十一年總督策楞始常駐廣州以廣州之
行臺爲督署肇慶之署爲行臺臺中久無居人堂室
朽壞數十年來更全傾圯元來此皆瓦礫場惟石獅
碑礎僅存矣近年廣東全海肅淸內地安豐廣西邊
徼亦皆緩靖元屢以簡閱東西官兵往來肇慶止宿
於閱江樓上念此間爲兩省扼要地總督署雖移而
兵不可移各營將尙皆有署乃總督於城中無一椽
非政體道光五年於舊基重建行臺惟立門屏兩重
[002-37b]
堂室兩重取可以校武暫駐而已無多構也復於堂
西開馬射之埓階上設步射之序階下可練小隊東
南建帥字旗修復城南礟臺庶幾體制得宜而往來
均便且重兵所在當務其本也堂前題名碑自乾隆
九年後未續刻爰書列之以續前而開後焉阮元記
 那蘇圖滿洲鑲黃旗人由閩/浙總督乾隆九年任䇿楞滿洲鑲黃旗人/由廣東巡撫太
子少傅乾/隆十年任碩色滿洲正黃旗人由河南/巡撫乾隆十三年任陳大受湖/南
祁陽人進士由吏部尚書/太子太保乾隆十五年任阿里衮滿洲鑲黃旗人/由兩湖總督乾
隆十七/年任班第蒙古鑲黃旗人由兩江/總督乾隆十八年任楊應琚奉天/正白
旗人廕生由山東巡/撫乾隆十九年任陳宏謀廣西臨桂人進士由/江蘇巡撫乾隆二十
[002-38a]
三年/任李侍堯漢軍正藍旗人廕生由廣/州將軍乾隆二十四年任蘇昌滿洲/正藍
旗人監生由兩湖總督太/子太保乾隆二十六年任李侍堯由兩湖總督太/子太保内大臣
乾隆二十/九年再任楊廷璋漢軍鑲黃旗人監生由工/部尚書乾隆三十年任李侍
 堯由武英殿大學士昭信伯/乾隆三十二年服滿囘任楊景素江蘇江都人/監生由山東
巡撫乾隆四/十二年任桂林滿洲鑲藍旗人廪貢由四/川提督乾隆四十三年任覺羅
 巴延三滿洲正紅旗人生員由山/西巡撫乾隆四十五年任舒常滿洲正白/旗人由兩
湖總督乾隆/四十九年任富勒渾滿洲正藍旗人由閩浙/總督乾隆五十年任孫士
 毅浙江仁和人進士由廣東/巡撫乾隆五十一年任福安康滿洲鑲黃旗/人由/御前
大臣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閩浙總督乾隆五十四年任長麟滿洲正藍旗人/進士由浙江巡
撫乾隆五/十八年任朱珪順天大興人戌辰進士由/廣東巡撫乾隆六十年任覺羅吉
[002-38b]
 慶滿洲正白旗人由浙/江巡撫嘉慶元年任倭什布滿洲正白旗人由/山東巡撫嘉慶入
年/任那彥成滿洲正白旗人已酉進士/由陜甘總督嘉慶十年任吳熊光江蘇/昭文
人休寕籍舉人由直/隷總督嘉慶十年任百齡內務府正黃旗漢軍壬/辰進士由山東巡撫嘉
慶十四/年任松筠蒙古正藍旗人由兩江/總督嘉慶十六年任蔣攸銛漢軍/鑲藍
旗人甲辰進士由浙江/巡撫嘉慶十七年任阮元江蘇儀徵人已酉進/士由太子少保兩湖
總督嘉慶二/十二年任
  英淸峽鑿路造橋記
廣東英德淸遠兩縣峽江爲各省通行之要路自宋
嘉祐六年轉運使榮諲始開峽山棧道明嘉靖四年
府判符錫曾修十五年兵備道吳憲復加修治
[002-39a]
國朝康熙初元平南王重修厯今百有餘歲蕪圯極
矣行旅負縴之人陟傾厓縋危棧援竹木厲水石莫
不履險而畏其隕也道光五年元議修通之乃於閱
兵韶州時往來親督勘丈于三百七十餘里之中分
爲南中北三段南段自淸遠縣白廟起至英德縣細
廟角止元率鹽運司翟公名錦/觀督鹽商治之中段自
英德縣大廟峽起至新旺汛止上駟院卿督理粤海
關達公名達/三率洋商治之北段自英德箭逕山起至
彈子磯止廣東巡撫成公名成/格率南韶連道衍公名/衍
治之凡平治道路二萬四千四百餘丈修造橋梁
[002-39b]
一百四十五處鑿厓石疉棧級伐竹木六年秋工始
畢用銀四萬九千兩有奇毎年冬查勘修補一次以
爲例時元將往滇池書此以記其歲月工段待後人
視此程式耳
例贈儒林郞候選州同知蘭汀林公墓表
公諱䦘字苑西號蘭汀江都人贈榮祿大夫浙江巡
撫乾隆癸酉舉人閩大田令梅谿公第五子也梅谿
公父諱文璉爲高郵大學士王文通公之孫壻蘭汀
公繼配亦文通公之元孫女也公㓜秉祖父詩禮之
敎敦孝弟之行補江都學生屢試高等補廩膳貢成
[002-40a]
均善屬文尤長駢體亦善行楷書與兄霏崖公幷以
詩翰名于時年五十有四卒詩載淮海英靈集江蘇
詩徵元配吳安人早歲卒繼配王安人有大家禮範
以勤儉相夫生子悅曾怡曾悅曾有痼疾怡曾幼得
母敎讀書能文補江都學生復祖父之業孝養節母
援例受州同知職故公例贈儒林郞配例贈安人王
安人壽七十族戚共稱觴爲祝遽以疾終道光五年
冬卜合葬於揚州西山添丁橋北左之原阮元爲公
外甥怡曾屬元表墓公生於乾隆己未年卒於壬子
年吳安人生於乾隆辛酉年卒於甲午年王安人生
[002-40b]
於乾隆丙子年卒於道光乙酉年怡曾生子榮慶華
慶富慶
  平樂府重建
 至聖廟碑記
平樂府治背山面川峯巒秀發宋元學宫在城外明
遷城外鳳凰山麓
國朝順治康熙再修建百餘年多就傾朽道光二年
知府唐鑑倡議重建知縣常煜佐之于是各邑紳士
奮興從事鉅工乃集改舊正殿爲大成門而升建正
殿于後山高處是以基廓而地爽輪奐崇焉大成殿
[002-41a]
崇三丈七尺有五寸廣六丈輪四丈五尺臺廣三丈
九尺輪三丈六尺兩廡崇丈八尺左名宦祠右鄉賢
祠改舊尊經閣爲崇聖祠左尊經閣右昭文閣以舊
啟聖祠爲明倫堂泮池門壁皆徹新之道光三年工
旣成九月壬午奉 聖賢主入廟元適以簡閱官兵
來西省丙戌至平樂官士以修廟事告元入廟拜瞻
敬且喜焉夫修建
至聖廟乃官吏紳士職誼當爲之事無所爲譽惟是

天子承平敷政四海乂安兩廣疉出三元㑹元狀元
[002-41b]
科名鼎盛元之至此官稱士民之安仁而好義士民
愛戴長官惜其去也留之思之自元發兵搜山賊之
後各邑民能以保甲自聨安静無警連歲農田豐熟
是可慰矣今而後文官廉明以養民武官治兵以衛
民士讀經史敦孝弟修天爵而人爵從之凡事皆當
質諸廟中 聖賢而不悖以明其道豈以新廟翼翼
而計其功哉官士請記其事爰書付紳士汪呈玉關
士馨李直等勒于石
  南昌府同知璧堂徐君傳
君姓徐名聯奎字璧堂號訥齋浙江山陰人先世由
[002-42a]
奉化遷郡城遂入籍祖禹謨父宗元博涉經史有文
學以鹽大使借補縣丞罷官歸授生徒以自給君少
力學督學于文襄公拔第一人入學試輙高等督學
雷公鋐竇公光鼐皆賞拔之食廩餼舉優行中乾隆
乙酉科舉人丙戌科進士引
見以知縣卽用授江西東鄉縣知縣巡撫吳公紹詩
知君名卽擬調南昌縣君以資淺辭歲餘終以人品
端方才猷練達奏調之乾隆三十六年擢南昌府吳
城鎭同知四十一年丁母陳憂四十三年服閱江西
巡撫奏取督辦堤工四十五年補景德鎭同知大計
[002-42b]
卓異保薦四十八年調南昌府同知四十九年以俸
深部推陞湖北鄖陽府知府俄因事連累落職君爲
同僚分謗絕口不辯恬然歸田不再仕矣君少孤得
母敎堅苦力學文律深細無所不到入學後迺出佐
司道府幕以其資供孝養是以吏治明于未官時及
官首縣同知凡省中重案多委君審之大吏章奏亦
每就君屬其稿故君以一同知厯署吉安瑞州建昌
南康南安袁州各府事而署撫州九江府者再葢君
之德與才有爲列郡守所遠不及者乃甫陞一守卽
不復仕命也君雖精于吏事而不輕定讞秉燭披牘
[002-43a]
夜分無倦所至書大堂楹曰眼前皆赤子頭上是靑
天其聽訟皆以平心易氣及人所不經意處得之東
鄉民甲與乙爭山對簿呈契君曰僞耳焉有雍正年
書劵而預避乾隆年
御名者永豐生員甲誣乙侵其地擅毁乙屋久不理
君詰其據甲以族譜家塾八景圖說爲證君曰圖內
有大江環左小江遶右之語大小江亦爾家所有乎
且滕王閣詩序有衡陽之浦若藉辭管地則湖南爲
江西所屬矣星子民斧荒山柴村人謂其竊墓樹毆
之民以斧傷村人手縣令以罪人毆所捕人折傷擬
[002-43b]
絞君驗契量地地浮二畝有奇斧柴者官地也減其
罪廬陵民捕獸置&KR0810弓斃行人縣令謂巳如例設望
竿及抹眉索免其罪君詢民望竿何物抹眉索何狀
民無以應葢縣胥敎之也論以罪臨川民李某寓宜
昌時方捕逃兵李某官以其姓同執之擬斬李某訴
原籍實臨川父母故惟伯父存湖北移江西其伯父
畏累稱無姪君迹得其父母墓碑名氏合移覆得免
死興安生員之子娶婦嗔丐者强索食毆斃之辭未
定生員死于獄子告縣令枉其父曰丐死在前月某
日娶婦在後月某日君檢舊時憲書後月日不吉前
[002-44a]
月日吉出書示之詐乃破上猶民婦曾某氏夫久出
見河有腐屍遂控素有仇之廖某斃其夫獄久不定
君取死者遺物厯檢之于荷包中得典票字曰中姓
物知死者姓鍾寫典票者皆省種爲中也南昌民有
殺人于家者家止夫婦恃無證堅不承君步至其家
搜得男子履四二大二小訊有甥同居拘其甥鞫之
悉得其殺人狀樂安民甲與乙鬥甲迎面倒拉乙髮
辮乙擠甲腎死屢伏屢反君鞫之伏如前然料其必
再反驗乙髮脫其半詰曰脫髮安在乙曰獄中薙髮
者梳取矣詰薙髮人及禁卒語相符遂不復反其他
[002-44b]
摘奸發伏盡心無冤者多類此君服官廿餘載所至
興利除弊治莠安良修舉普濟育嬰諸堂澤及枯骨
去官之日百姓每奔走哭送官南昌時圩堤圯于水
君躬勸富尸修築有漳湖者皆貧農君捐俸爲倡市
賈從輸得錢兩月工竣萬畝賴之學宫圯苦建費逾
萬君倡修上官難之君具牘請曰所虞捐工之弊有
三官侵吏擾董事不實也今某尙堪自問亦頗見諒
于士民吏胥不涉手董事選得人必無害令下士民
樂輸工成焉君素廉儉居官如寒士官俸外不名一
錢罷官後無以自給尙以章奏幕應聘如秦晉豫皆
[002-45a]
至焉元任浙江巡撫初致之幕友不合意次年訪知
君在山陰乃禮聘君君亦槪然許相助凡治漕治災
賑治倉庫治海盜多得君之益且是時元年方三十
七君年已七十餘每從君問舊事論世務多聞老成
閱厯之言元去浙後巡撫淸公安泰蔣公攸銛亦皆
延致之君年六十後始舉二子曰之瓚曰寅皆生員
道光二年卒于家年九十有三
誥授奉政大夫乾隆五十五年
萬壽恩賞復原階所著有筠心堂詩古文蘭亭志
熙朝颺言錄暢風軒隨錄宦篋偶存西江政畧關中
[002-45b]
紀要中州陵墓錄晉陽陵墓錄各若干卷
  高郵孝臣李君傳
李君諱惇字成裕又字孝臣先世蘇州人遷揚州高
郵州祖父皆以州文學力行善事司普濟育嬰堂盡
其力施藥救病節衣食爲之君幼讀書穎異七歲卽
知解經肓神童之目十二歲孤旣長博極羣書尤邃
經傳與同里賈君稻孫王君懷祖同力于學興化顧
君文子任君子田寶應劉君端臨江都汪君容甫歙
程君易田皆學術揅摩極一時之盛君以品行爲立
身定命之本事母孝侍疾居䘮皆盡禮貌質直寡言
[002-46a]
惟講學則盡其辨乾隆丁酉試拔貢學使謝金圃侍
郞屬意焉及試期不來詰之則前一日賈君稻孫卒
于泰州試館君營棺斂事竟不赴試學使歎曰李生
以博學名而敦行復乃爾誠今之古人也已亥中式
舉人庚子㑹試中式第二學使彭芸楣侍郞聘主曁
陽書院勵諸生以經學乾隆五十年年五十一以疾
卒子培紫培碧培黃降服培靑君所著書有羣經識
小左傳通釋古文尙書論毛詩三條辨渾天圖說讀
史碎金諸書而識小八卷考諸經古義二百二十餘
事事事精確不磨發前人所未發元已刻入
[002-46b]
皇淸經解
  碧雞臺記
雲貴總督駐滇池之上節院寛敞東有宜園古木時
花爲城中勝境登東北山臺已見金馬諸山松嵐疉
翠矣而滇池北渚及碧雞諸山皆在西南不能見也
昔署西南有高樓登之可以望西南樓久圮道光六
年余初到滇子福構木臺以復其境今四年矣木漸
朽遂徹之而遷其臺于署西北隅廢圃澹泉西南七
丈許臺以七千土墼疉成之縱横上下皆一丈三尺
工樸用省成之甚易臺腹以梯旋而上臺上又立四
[002-47a]
壁爲八尺之瓦屋寛其西南窗使全攬碧雞玉案諸
山之勝遠眺滇池近挹華浦碧雞關戍如在几案太
華諸寺隱現于華山之麓朝霞暮靄風雲變幻殷雷
快雪湅雨皓月皆可于臺上收之舟帆往來耕犢出
入春稼秋穫星囘火節亦皆可于臺上遇之臺成招
幕中賓客落之議所以爲臺之名昔李贊皇帥蜀建
籌邊樓而邊壘一新然其時滇境非其所有土番內
侵維州偶降復陷衆戮豈若我
大淸德威外薄凡韋忠武李贊皇所焦思竭力遠阻
近逼之地今皆宴然爲郡縣西南外夷如𬗟甸南掌
[002-47b]
交阯皆奉表入貢攸服奔走余以衰老腐儒奉
使持節坐鎭之而不必有所更張設施惟以崇
國德威休養民生爲事所以政簡身閒得與賓客登
臺興復不淺也又安用侈其名而矜之乎則名之曰
碧雞臺可已
[002-48a]
[002-1a]
揅經室詩四集卷二 琅嬛仙館詩略
 乙卯
  喜晤焦里堂姊丈於東昌寄懷里中諸友
光嶽樓前見里堂執襟一一問江鄕十年舊雨兼
新雨幾處靑楊間白楊用南史/何蕭事元白州鄰曾共卜
庾周肥瘦各勝常累君同作風塵客敢詠冰心寄
洛陽
  自禹登山白雲峯東三里至佛峪
兹山何岧嶤神禹之所登東行入虛谷泉石媚淸
澂側徑臨深谿馬足猶兢兢午嶂屯春陽陰厓積
[002-1b]
素冰石無附土樹壁有緣隙籐雲䕶巖上佛泉養
厨中僧何當看秋瀑濩落山三層巨流曳紳帶細
溜垂絼繩靈臺出其上衆勢歸馮凌我情亦遐舉
振翮隨花鷹
  厯城白雲峯西北至錦屏巖憩壽聖院
靈湫住天龍談禪闢初地但見元豐碑破屋巳古
意繞階潄淸泠壓簷積蒼翠泉急石丸轉雲過松
花墜前峯不可梯高鳥懾其翅誰爲造孤墖中使
金仙睡後峯如太崋巨靈擘爲二誰爲駕飛梁鐫
彼摩崖字古人具精力恥作尋常事否則憗如僧
[002-2a]
碌碌老荒寺
  壽聖院西南石壁上有龍洞出入里許
神龍抉壁入破壁復飛去龍去壁已穿介然用成
路當門立大佛乍見心疑怖石泐面如削曾向夢
中遇前夕夢石人無/面今所見同過此入深隧秉爝遂暗度俯
行尻益高相呼不相顧一隙忽生明目開夜嚮曙
不知出何山奇險更難步手中得葛蘿足下生松
樹蜿蜒攫爪痕是我題名處
  由龍洞巖下西過三龍潭十里至黑峪而返
三龍潭峽口如防復如堂千丈屹相對古色交靑
[002-2b]
黃其下狹數尺亂石敺羣羊短衣雙不借眼底無
康莊路窮逕仍達地暢崖復當水消尙存迹日午
巳韜光陰森料山鬼蒼莽防奔狼有客獨結廬無
乃非人鄕十里暮始返華岫月㣲茫城關明爝火
春漏聽三商
  復至佛峪
澗草廻新綠巖松發古春泉銷三月雪佛現六朝
身馬足熟知路僧寮閒可鄰誰知城裏客常作入
山人
  寒食日長山縣道中雨
[002-3a]
風雨近淸明蕭蕭過驛程烟横林影斷靑遠麥田
平行部三春事思卿十載情雷塘今日路知復是
陰晴
  過臨淄縣齊侯墓
畢竟仍存土一抔邱明晏子兩春秋可憐上古無
書籍何處靑山葬爽鳩
  題江寕孫蓮水漢上舊遊詩後
扁舟無那漢臯廻詩向樊川刻意裁交甫何期珠
佩解牧之曾見紫雲來恐因極樂能消福如此多
情祗爲才欲洗胸中愁萬斛試翻春海到蓬萊
[002-3b]
  海棠
星娥海上曉妝時洗盡鉛華世不知今日淸明花
下坐滿天靈雨落胭脂
  木筆
一樹臨風四照開白雲晴日麗蓬萊欲知花頂春
多少更與仙人上玉臺
  萊州蜉蝣㠀
山根走入海出海更成山一碧揩銅鏡孤靑擁鈿
鬟潮生春蟄起月黑夜珠還誰復能齊物蜉蝣天
地間
[002-4a]
  題海濱獨立圖
山根入海海連天著我臨崖思渺然同是蒼茫千
古意不知生後與生前
  登蓬萊閣
下見滄溟上綘霄城頭一閣獨超超天能包括鯨
波靜日有光華蜃氣銷㠀外帆移千里目坐中人
壯午時潮曾遊山海東經内酈注江河總寂寥
  過華不注山
兩年山下記行蹤秀澤單椒磴百重南渡濟流初
起嶽北離岱麓獨成峯三周人與車聲遠九月秋
[002-4b]
如畫色濃不是明湖開曉鏡鄂跗誰照碧芙蓉
  小滄浪亭雅集和馬秋藥前輩履泰
北渚離塵鞅明湖浸翠微濠梁宜客性山水願人
歸樂趣莊逢惠吟情孟與韋孤亭復虛榭徙倚意
無違
每有論文暇遊懷相與偕豪華非絳帳蹤跡共靑
鞋軟草平侵路圓荷半帖階隨時齊物理生也亦
無涯
  五日濯纓橋小集遲馬秋藥前輩小疾不至
  以詩來卽和原韻
[002-5a]
濼泉涌地出城裏流汗漫吾家散衙處汩汩穿葭
薍此境雖荒率頗受冷士盻魚依橋影聚鶴應人
聲喚遲客獨不來坐久風荷亂小疾居濼源詩情
隔湖岸今日當薰浴未有綵絲絆求炙及鶚羹好
音在芹泮我有銅艾虎持同梁鏡看是日出梁太/平元年五月
丙午日鏡並元延祐元/年銅艾虎鎭𥿄爲玩諸生各成詩願就君改判
我有石菖蒲連絡根不斷鑿鑿見淸水蓬萊白石
彈節物無好句坡公應知歎落日池上飮賴有顔
與段謂顔運生/段赤亭展讀所得碑石墨光燦燦
  小滄浪亭
[002-5b]
獨泛滄浪平底船軒窗面面葉田田風光誰許平
分得人與池心四照蓮池中碧蓮一枝四/心分出因以名之
小艇穿池不礙花種花人住艇爲家敎收荷葉三
霄露供我甆甌午後茶
筆牀書篋向池攤池上荷花高過欄搘起烏篷遮
午日一雙銀蒜壓靑竿
北渚紅橋結笠亭蕉衫紈扇此消停夕陽若爲人
間立畱照湖山半角靑
蟬歇殘聲綠樹間霞痕山影共闌刪微風吹動金
波色月在東南箕斗間
[002-6a]
我向滄浪獨立時五更露氣到淸池城頭落月輕
黃色多少鴛鴦睡不知
  柬孫淵如同年時初任兖沂曹道尙未至山
  東
濟南亭館傍湖開湖上秋風且漫催萬朶荷花五
名士一時齊望使君來五人謂馬秋藥桂未谷/武虛谷顔衡齋朱朗齋
  池中碧蓮一枝四花共蒂花各三心因名曰
  四照蓮諸客觀者皆有詩
一枝折向水晶盤十二蓮心共一攢儘有花光酬
坐客不妨樽酒合圍看
[002-6b]
  題何夢華元錫林外得碑圖
孔林牆外夕陽明永壽碑酬訪古情我後何君來
曲阜手摩殘字得熹平癸丑冬元至曲阜適黃小/松之訪碑人以見漢隷殘
石來告元亟命掘舁至試院/手剔其文乃熹平二年石也
  獨遊佛峪
山深易覺秋一雨衆秋足西風吹涼雲蕭然出空
谷寒花隱荒蔓疎葉下林木久坐依盤陀泉石交
耳目雖未攜琴樽情賞轉幽獨
  爲新城王文簡公書立墓道碑
先生墓道在山阿兩載輶軒伏軾過司仄/聲李吾鄕
[002-7a]
推大雅臯陶從古善賡歌翰林風月誰能似齊魯
聲華近若何多恐此碑容易泐未如詩卷不消磨
  渡河
水色開眉宇緇塵拂箭𫀆西風新雁起落日大河
高斷㟁立千尺歸帆輕一毛安能用舟楫全代馬
蹄勞
  展 母墓
嚴霜隕寸草饕風撼長樹哀哉我 慈親竟向此
間住 慈親昔愛我一日欲百顧欲及我之冠欲
畢我之娶敎我讀古書敎我練世務哀哉皆未及
[002-7b]
竟忍舍我去五年守里門幸得依墳墓十年爲
帝臣未踏雷塘路年年寒食節悲酸向誰語今年

命歸
許祭叨異數蹀躞北郊外一蹙欲十步哀哉我
慈親長年竟此處繞隴亂呌號迷惑竟無據直欲
抉土開呼 母應而寤囘寤終不能白日黯巳暮
簡書矢靡盬料此難久駐更悲去家後寒暑尙三
度北林多雨雪西風吹霧露夕陽散樵牧夜月竄
狐免而我居官齋錦稻雜然御斯志期無忝安敢
[002-8a]
計溫飫惟有勞
國事聊以酬悲慕
  敬題
御賜惲壽平橅元人萬竿烟雨圖
雨山雲欲流奔泉出其麓沙石餘靑蒼潤氣滿林

御園依玉泉龍籜森如束每因扈
蹕遊得以豁塵目癸丑銜
使命濟濼濺行轂城西習遊處箖箊蓋泉屋乙卯
冬至浙小住西湖曲三里五里中盡是篔簹谷置
[002-8b]
於此中
天意不令俗慨然思有斐何以瞻淇澳雪餘冰署
淸石渠畫共讀分題得此君烟雨沍尺幅灑然襟
帶淸穆若鬚眉綠人間與
天上領取皆足
  敬題
御賜惲壽平橅黃鶴山樵松崖翠壁圖
南田逸趣勝盧敖自寫閑身上小舠壁臥斷溪飛
翠影松含淸吹落輕濤綸竿舊狎烟波老翰墨今

[002-9a]
祕閣高愧不如柯敬仲漫叨
恩賜獎微勞
 丙辰
  嘉慶元年正月人日射鵠子於浙江學署之
  西園卽事聯句
虛庭開春首西/胡/廷森修竹挂日脚朋戠盍素心子/白
張若/采耦進踐淸約揚觶酒已具庾泉林/道源射鵠興可
託鵠鼓音微轉中之程贊和射鵠二/字今北音讀如時鼓時射韻非錯
對棚借梅列定甫/江安量步破苔薄西十北十符里堂/焦循
左个右个作護骲籍之茅伯元/阮元當箭懸以幕加楅
[002-9b]
委髯奴西/棽設侯用文鞹尺壁肉倍好子/白大泉輪滿
郭五花曡陣圓庾/泉兩儀換丸躍是緯各成天中/之
朢不畱魄紅點嵌星星定/甫白堊圍皭皭囫圇雜元
里/堂紛披範靑艧搘者竹象爻伯/元縆之秝爲索敦
弓我旣張西/棽鳴鏑匠復削志傳爾雅名子/白臍射道
成惡渾沌破七竅庾/泉相攘出六鑿講譜法深穩中/之
時/湘圃封君年/六十三射法最精細編須人矍鑠胡西棽先生年/七十八鬚長慮
弦拂編/辮乃射佽决看誰先定/甫袒衣云盍各燥濕擬重輕
里/堂陰晴變今昨恃力挽取强伯/元敢遠立反卻心摹
飛衞神西/棽笑勝投壺樂竽將一一吹子/白淵遂深深
[002-10a]
拓是謞者叱者庾/泉亦翩若矯若吻厲驚飢鷹中/之
飛聽匪鸎旁人不及瞬定/甫喝者或曰著叩鳴善于
里/堂響應眞如諾投石散水暈伯/元擲彈碎花萼儼
絲貫于針西/棽若鎖投以鑰其衷將直取子/白他心竟
能度虛中窺轂䡦庾/泉無極存匡廓或挈貳疊雙中/之
或連參斷繳或四鍭井儀定/甫或五兩綜落或觸植
顚墮里/堂或維綱綰綽揚或隼出塵伯/元抑或蛇赴壑
止或陷區臾西/棽斜或拂校格拙毎成獨笑子/白巧翻
致衆愕旣徹待獲旌庾/泉乃飮無算爵功力相箴規
中/之得失互嘲謔雖藝近乎道定/甫此禮其猶醵當風
[002-10b]
醒薄酲里/堂臨池度曲彴餘情看洗馬伯/元畫者更盤
西棽/時/封/君作洗馬圖
  題胡雒君環山小隱圖
環山學人愛著書經術密矣生計疎慨然載書出
山去江湖一舸塗五車烏乎有山不能居無山欲
買願更虛君不見山中老農不識字一生溷跡樵
與漁
  秦小峴觀察招遊西湖晩謁表忠觀適錢
  裴山同年過訪未値有詩見投報以一律
天使浮雲自往還春晴喜借一舟閒共舒中禁鐙
[002-11a]
前目來看西湖雨後山元與小峴裴山在中禁/時五鼓卽槖筆相見
輩冠裳烟水上君家祠宇竹松間好將千首新題
句都就詩人仔細刪新得諸生表忠觀/落成詩千餘首
  渡錢塘江呈同舟諸友
虎跑泉頭列騎廻六和塔下布帆催纔當春日江
心暖知有風潮海上來隔㟁峯巒靑巳到同舟賓
客興初開古人縱愛山陰道不抵諸公酷愛才
  梁湖道中
屈曲梁湖水舟行亂過橋山深皆有路浪靜不通
潮暮色浮松頂淸香動麥苗謝公吟賞處蹤迹祗
[002-11b]
漁樵
  過謝氏東山
雲水東山春放船謝公裠屐憶當年蒼生寄托傷
溫浩靑史功名冠石元捫蝨有人知唳鶴圍棋無
暇笑投鞭始凝殘墅今何處惟聽風泉似管弦
  上虞縣
曲水平穿㟁長林綠壓垣石橋多似路山縣小於
園白舫依官渡紅梯倚戍墩劇憐溪谷裏考績尙
稱繁
  恭進
[002-12a]
授受禮成文冊得
旨云措詞典雅尙爲得體
賜蟒袍一件荷包二對恭紀
樞密傳
優詔微臣
寵褒雙荷聯
賜袋九蟒繡宫袍
德似日難繪
恩如天更高趨庭雖戲采戀
闕欲簪豪
[002-12b]
  會稽山謁 大禹陵
會稽巨鎭東南雄宛委巒嶂摩靑空文命之陵據
呂墨朝衣九拜揚春風典謨有字遷有紀豈假弱
筆陳豐功惟思禹德在於儉無間再歎世折衷山
川主名遍天下此山不載禹貢中揚州域廣漸海
表刋定未紀夷與戎東敎躬勞遂道死參耕壟畝
封葛桐陵者塟陵澤塟澤蒼梧之野將毋同豈如
後人詭且侈沙邱還至咸陽宮子元誕妄太白陋
亂引汲竹疑重瞳夏家天下子亦聖曷爲薄塟於
越東試以吾言問二子無稽之說將立窮我拜旣
[002-13a]
畢題窆石白雲滿穴春陽紅帝之瑞應氣郁郁神
所出入光熊熊重黎受命地天絶惟有陵鎭猶相

  女桑
婀娜春風裏柔桑巳拂稊曾經纎手種剛與一肩
齊綠影初勝翦靑園未上梯閑閑在何處猶隔小
牆西
  曉雨後登吳山
足下峯齊列雲中日未生萬家殘夢歇五月曉寒
輕草木宣山氣江湖納雨聲若非登眺遠空自臥
[002-13b]
嚴城
  五月二十一日曉登吳山有晴意復泛舟入
  西湖遂大霽
破曉登吳山來風力尙微扁舟入西湖泠然吹我
衣西北雙峯高雨氣猶霏霏東南倚山郭隱隱明
朝暉颯然長風至與波相因依初日忽㶑&KR1527敗雲
自翻飛柔櫓劃淸朗照見山四圍江湖卑溼氣廓
然空所歸歸來日未午園林地漸晞撫我壁上琴
燥氣生金徽
  卽事
[002-14a]
虛亭風氣接淸池銷夏情懷懶正宜一沜芙蓉三
逕竹兩箱金石半牀詩修書最樂刋成後望雨翻
驚響到時更待晚晴看洗馬蕉林蝙蝠拂簷遲
  七夕
碧霄雲淨露華淸靈匹迎涼渡巳成河絡漸從西
角轉月弓將近半弦明農桑本是人間事兒女猶
關天上情茆屋夜深珠戸曉一般秋影看縱橫
  修暴書亭成題之
久與垞南訂舊盟江湖蹤跡髮星星六旬歸築三
間屋萬卷修成一部經繡鴨灘頭秋芋熟落颿步
[002-14b]
外古槐靑笛漁早死雙孫老誰暴遺書向此亭
  題錢可廬明經大昭蕉窗注雅圖
錢君磊磊古丈夫治經亦復箋蟲魚解字九千分
部居字字剖出光明珠更肆精力及其餘稚讓廣
雅釋且疏唐宋以後此學麤有如蹊逕生榛蕪吳
氏棗板猶模餬坐令文字多齟齬錢君一一爲杷
梳㫄達衆說通經郛此學吾見王石臞與君同歸
而殊途蕉窗在屋西北隅是卽錢君之可廬臨風
把卷吾愛吾輾然一笑何軒渠畫師吮筆爲寫圖
綠天曾與錢君俱玲石一卷蕉三株中有鬚鬢蒼
[002-15a]
而腴蕉之爲物雅所無稚讓所學在漢書列傳嘗
解馬相如埤蒼傳至曹江都選學欲問曹公徒江/都
曹憲有廣雅音李/善得曹憲之傳試注子虛之巴苴芭蕉始見于/上林賦列子
蕉鹿之蕉讀爲樵卽/說文之蕉非芭蕉也
  桂蘂
叢桂將花又一年淮南同是早涼天小山露白人
初隱羣木秋高月未圓濃意半生含雨後淸陰都
在試香前誰來金粟林中坐不到聞時是妙禪
  題董文敏摹趙文敏䧿華秋色圖
   䧿華秋色圖趙吳興爲周草窗所作也草
[002-15b]
    窗本濟南厯城人所居在䧿華兩山之間
    其祖時遷居吳興弁山之陽故自號弁陽
    老人同時張句曲雨亦爲此圖鷗波圖元
    曾見之句曲圖不可見惟見其題句于自
    書詩冊鷗波圖舊爲董思翁所藏思翁摹
    之不止一本元今所藏乃思翁癸卯年所
    摹帶水長林浮煙遠岫草窗松雪風韻雙
    淸吳興山水本以淸遠移人然濟南據岱
    嶽之北七十二泉隨地涌出滙爲明湖澄
    鮮渟澈萬荷競發流出城北濚洄于華不
[002-16a]
   注前每當秋林初晴橫雲斷麓正如此圖
   畫中矣元兩年厯下復到吳興思翁此幀
   常懸行館單椒秀澤尙愛此山看不足也
思翁本是江南客老與吳興鬭風格一卷分從舊
墨林自染靑山上生帛厯下靑山有䧿華山前原
是草窗家吳興淸遠家何處碧浪秋蘋自作花道
人同住鷗波裏爲畫齊州好山水秋色山光尺幅
中西風鄕思千餘里我曾兩載按齊州湖裏荷花
水上樓七十二泉流不盡靑煙兩點䧿華秋䧿華
山色眞奇絶畫意詩情不能說螺黛濃描京兆眉
[002-16b]
劍鋒碧削昆吾鐵白雲如帶截林鋪雲外單椒翠
影孤若愁難到雙峯下試看華亭此幅圖華亭妙
筆朝朝見壁上雙峯壓吳練我今攜畫到吳興惟
有秋山大如弁何事老人居弁陽蒓鱸想亦感香
光鴉义展看何時足又上城南古道場
  金井梧桐歌
老鳳夜啄靑琅玗露華飛溼金井闌美人倚瑟愁
不彈碧紗如水生夜寒夜寒缺月下金井玉繩斜
繞銀牀冷井波無聲澀修綆秋風搖動梧桐影館
娃酒醒扶頭歸促管繁箏燭十圍郤下繡簾遮不
[002-17a]
住棲鴉驚向隔林飛
  湖州懷吳薗茨太守
碧浪湖中書畫船道場淸遠著吟鞭愛看山色經
千遍爲采蘋花住七年郡志頗詳名宦事鄕人新
錄舊詩篇口碑畢竟江關在費鳳雙趺共渺然墨/妙
亭費鳳二碑久佚/其字見隸韻中
  丙辰重九邀同孔幼髯丈廣林陳古華前輩
廷慶徐惕菴農部大榕何夢華上舍元錫
  無軒廣文登靈隱石筍峯和古華九言詩
  韻
[002-17b]
城中風雨騷屑不我容相約來登湖上之高峯江
山湖海向我共磊落安能苦吟寒菊花蒙茸前輩
豪興較我更十倍先使研中硬語除纖穠近來塵
疴不藥而自愈惟覺高秋爽氣來相逢憶昔策馬
秋過華不注徐君與我健足皆無笻直穿百丈石
壁龍洞出巖下餘客瑟縮不敢從又曾登岱題字
摩崖下籃輿出入動與雲霞衝其時正値九月上
弦後足底羅列萬朶靑芙蓉卽今石筍峯前樹奇
絶焉比對松巖外之長松諸君有未遊者有遊者
終當繼此禽向雙高蹤歸舟狂興入詩亦入酒西
[002-18a]
山峯影競落深盃濃囘看白雲横斷共登處高樓
百尺合臥陳元龍
  陳古華太守同爲桐江之遊至嚴州而返投
  詩贈别賦此爲報
錢塘江上秋潮生送我直到桐廬城七里瀧中秋
水落畱我卸颿瀧口泊列㦸危檣二十枝夜深燈
火驚溪壑過船賓客銜深盃水雲昏黑詩情頺天
明夢醒入瀧口兩山直夾蓬窗來面山阻水絶無
路多恐前舟誤行去山廻水折路忽通舵樓巳失
才行處吁嗟此水何時通松雲石壁開鴻濛客星
[002-18b]
歛曜臥不起坐令列宿全其功出瀧盡行七十里
賴有淸風半颿耳兩行翡翠敞疎巖十頃玻璃湛
平水此時秋氣壓生紙謝沈刻意荆關喜辰州太
守尤淸狂出門兩月詩滿囊三泖鱸魚不下箸野
船偏買纖鱗嘗野船雖好不可住别我吳淞江上
去明日乘風我上灘百里颿分睡初寤他年記取
分帆處嚴州城外桐溪渡
  和陳古華前輩廷慶桐廬道中韻
桐江水色與雲同兩㟁靑山接碧空山逐江流無
斷續雲分山勢各西東風颿二百里眞速日影未
[002-19a]
申時更紅况是羣賢共秋色半歸畫裏半詩中
  新安江東過嚴州建德城外入七里瀧卽水
  經注所言漸江是也别有穀水出衢州西安
  至蘭谿縣金華諸水又自南來會之東至建
  德與新安江合流入瀧水經注所誤以漸江
  穀水爲浙江者也余兩駐嚴州以一律紀之
幾番鼓楫下嚴州秋雨春風滿驛樓江合雙流爭
入峽山盤千疊竟通舟天敎淸氣歸吳越地走靈
躔出女牛獨有客星來大澤高臺終古一羊裘
  印泥
[002-19b]
玻璃窗暖書盈榻晶盤玉椀花甆合刀圭輕撥印
泥開一勺芳脂浸紅蠟秦家玉鈕漢金龜五色泥
封天上詞溼抺紅沙翻繆篆未知佳製刱何時宋
人抺印猶調水誰鍊丹膏落縑紙銀綬三年艾吐
綿箭鋒九轉硃飛紫雲笈眞沙蘇合油銷凝暑日
又經秋珊瑚枝共明珠碎琥珀花同桂屑投象牙
縷字輕銅刻花乳燈光鬭新式譜上朱文榻兩京
烏絲闌壓燕支色讀畫鈐詩露寶光卷中磊落扇
頭香若無研北花南趣肘後綸金空自黃
  春夜江上聞角聯句
[002-20a]
一江花月換邊愁此鉛山蔣修隅知亷句也/春夜偶談及此共補成之頓覺
蒼茫滿客舟林道源/庾泉南國春情多在夢古人心事
重防秋雲/臺詩中我巳驚吹鬢庾/泉城上誰能獨倚樓
半夜潮生風獵獵蔣徵蔚/蔣山壯懷銷盡爲淸游庾/泉
[002-2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