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119 東園文集-明-鄭紀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東園文集巻三
             明 鄭紀 撰
  奏議
   修明祀典疏
臣竊惟人君一身百神之主自古聖帝明王致敬郊廟
對越神祇以仁孝之心達精明之德非惟妥神靈而昭
感召所以收放合離格君心萃天下之道莫有要於此
[003-1b]
也然交神之道必誠敬以立其本而節文度數以將之
自昔周公制禮情文兼備是以郊則天神格廟則人鬼
享和氣致祥享國長久漢唐而下諸君皆因循茍簡廟
制不復祀典不明千載而下遺憾猶存用是國朝斟酌
而行卒難盡復然凡立法創度皆始於粗而終於精故
周公謹厥始君陳和厥中畢公成厥終既厯三紀世已
變而風始移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魯兩生亦
曰禮樂百年而後可興今聖朝傳世厯年已過其數正
[003-2a]
教化洽禮樂興之時也臣愚不揣據已見於禮制情文
少有未備者數條開具上陳伏望皇上采擇而去取之
立為國朝定制以破漢唐之陋俾千載而下復見三代
帝王禮樂之盛則宗社生靈不勝幸甚
一祭祀之禮所以追養而繼孝也故古者孝子如懼不
 及祭後陶陶遂遂如將復入蓋以如在之時有限而
 思成之意無窮是以齊三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
 其所嗜思其所樂必見其所為齋者而後已獻必九
[003-2b]
 爵王一后二王三后四王五后六王七后八賔九必
 期神之歆格而後已近世人君安逸之氣盛愛戀之
 心衰自迎神至徹饌曾無一飯之頃故百凡禮節悉
 皆粗畧祖考精神判不相接雖祭猶不祭也其何能
 致感通之妙也哉恭惟皇上孝心純篤已見於臨御
 之初但儀文之末未免為前代禮制所拘而心有不
 安者伏願自今以後致祭之日端莊靜一虚心想慕
 務使列聖音容宛若在目將祭之時先入太廟神位
[003-3a]
 前致其瞻仰就於陳設禮物一一巡視已畢然後行
 禮初獻必須皇上自行徧詣皇祖考妣位前各進三
 爵畢則讀祝復位亞獻或皇太子長成或親王未曾
 之國者代之終獻則貴戚大臣否則内閣儒臣亦可
 毎獻皆如初禮則九獻之禮可彷彿於古人矣臣嘗
 考之古者祭禮天子九鼎公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
 鼎獻數因之貴賤之等截然不紊今慶成之宴酒必
 九進王府之宴酒則七進亦古之儀制也近世以來
[003-3b]
 不分貴賤祭禮通行三獻者豈厚於養生而薄於奉
 祭耶蓋為朱文公家禮所誤耳夫文公家禮乃取周
 公儀禮十七篇之中士冠禮士昏禮士喪禮士祭禮
 而成之蓋為士庶人不得不可以為悦者而設非謂
 公卿大夫之禮皆止於是也是禮公卿大夫且不可
 行况天子乎此禮制名器之大端臣不得不辨也郊
 社二丁因此可以類推若夫升降跪拜之節自有成
 規不敢復陳
[003-4a]
一名者實之賔實乃名之主名實貴乎相須孔子為政
 必先正名為是故也然臣嘗考孔子之實不過魯國
 一司寇耳漢隋以來皆有加贈至唐𤣥宗始諡為文
 宣王宋加至聖元加大成而文宣王之諡贈皆如故
 國朝因之近年言者欲加帝號而國子監祭酒周洪
 謨則謂孔子周人當用周制其所封乃天王之王非
 國王之王此則不通之論夫孔子雖生於周而封爵
 實在於唐使封於周稱為天王可也既封於唐烏可
[003-4b]
 以謂之天王耶名實背馳至於如是伏望皇上大推
 崇儒重道之恩易其王爵加以帝號固也不然則仍
 其王爵冕服章旒改為九數勿使王者而僭天子之
 禮亦可也其十二籩豆八佾之制如加帝號則天下
 通行否則兩京國學乃皇帝遣官行禮是祭用生祿
 之義也在外府州縣學有司致祭只依王禮庶幾孔
 子在天之靈受之始安言者不此之務反以天下第
 一等名器牽強遷就兩無一當豈所以尊崇也哉
[003-5a]
一聖人之道莫大於人倫人倫有五莫先於父子臣竊
 見顔淵曾參子思皆配享殿堂而其父顔路曾㸃孔
 鯉尚列坐兩廡事死如生其道果如是乎縱顔路諸
 賢壓於聖門之品第限於列代之命封而顔淵諸子
 之心必有不自安者臣愚以為文廟之旁别置一室
 以祀顔路曾㸃孔鯉可也又國子監文廟唐宋以下
 配享諸儒多坐㦸門北向今則俱要遷繼兩廡之末
 庶幾公私恩禮兩盡而無嫌矣
[003-5b]
一周公制禮作樂垂教萬世孔子之道實所傳受宋真
 宗已封為文憲王廟祀如故元末已來舊廟傾廢故
 址猶存往年巡撫山東都御史重新其廟奏請嵗祀
 憲宗皇帝准其所請頒降祭文去其王號以周太師
 為稱蓋以節該欽奉太祖髙皇帝詔書謂厯代忠臣
 烈士以實封為實號後世溢美之稱皆與革去其孔
 子善明先王之要道為天下師所有封爵宜仍其舊
 欽此欽遵臣伏惟明詔所言正名定分度越千古但
[003-6a]
 所謂忠臣烈士者初未嘗指為周公今孔子之王仍
 舊周公之王革去以制禮作樂之聖而混於忠臣烈
 士之列豈當時下詔之本㫖耶惜禮官未嘗言及於
 是耳伏望皇上推廣太祖髙皇帝尊崇孔子之心以
 及周公則非惟聖詔有所發明而孔子在天之靈亦
 少慰矣
一命稟有生之初非今所能移自古聖賢不過修身行
 法順之而不違庶幾可以轉禍為福益壽延年於萬
[003-6b]
 一也自此之外更無他術𢎞治三年六月十九日臣
 任國子監祭酒因禮部取撥修齋監生六名臣以僧
 道修齋設醮拜奏青詞太祖髙皇帝律有正條皇上
 登極又有明禁且天生聖人非彼淫邪所能損益因
 而上章勸罷奉聖㫖禮部知道時以儀物已備因而
 立案不行去年七月修齋如舊彼若有靈宜乎保佑
 聖躬四時迪吉夫何未越兩月聖躬欠寧幸賴郊廟
 降福春秋鼎盛調燮有方不久平復齋醮之有益無
[003-7a]
 益不待智者亦能辯之今去修設之期尚有半年合
 用儀物尚未興舉伏望皇上斷自睿衷即行革罷使
 天下愚民無所藉口而風俗教化亦漸有可觀矣
一南北二京通衢去處異服之人席地説法或架座涅
 槃男婦環觀動經千百煽惑人心畧無忌憚城隍廟
 靈濟宫等處毎月朔朢燒香獻紙不下萬數不論官
 民之家閨女少婦塞道填門僧童道行捧茶接待廉
 恥一喪無所不為風俗教化由是而偷詞訟盜賊由
[003-7b]
 是而起京都且然况天下乎如䝉乞勅都察院在京
 著巡街御史五城兵馬司在外則巡按按察司并府
 州縣巡捕官嚴加緝捕問擬如律男子仍發充軍婦
 女坐罪家長庶幾世道隆盛可坐致矣
一禮樂之設所以饗郊廟宴臣僚其事為至重也故唐
 虞之時伯夷寅清而典禮后䕫直温而典樂慎重之
 意何其至哉今太常寺禮樂之司也近年多掌以道
 官教坊司亦禮樂之屬也近年悉領以優人且天地
[003-8a]
 神人幽明一理理者序與和而已彼道家絶夫婦之
 禮優人亂男女之倫以如是之人而掌禮樂之事欲
 求禮之序樂之和其可得乎近者皇上罷黜丁永中
 而簡儒臣以掌太常此實反正之漸也至於教坊司
 本身以作樂為職妻女以接客為生其於交神之道
 誠有不可竊計國初人民稀少京師寥落故寛其法
 禁以填實之今舟車輳集逐末者多正當抑使歸農
 然後可也伏望皇上因俗為政著令禮部查其名籍
[003-8b]
 開豁從良男子仍充樂工妻女不許接客則民俗以
 正風俗以敦而禮樂之道實不外是也
   進聖功圖説以輔養皇儲
臣竊見古昔帝王唐虞而下周為最盛自秦以降漢為
足稱然周家厯年八百七十有餘而夏商皆不能及漢
室厯年幾乎五百而唐宋逺不如之其故何哉輔養太
子之道有不同也周文王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雞初
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内豎以安否視膳宰之饌羞
[003-9a]
武王之事文王帥而行之成王之為太子方在襁褓之
中太公為太師道之教誨周公為太傅傅之德義召公
為太保保其身體又置三少皆端人正士與之居處出
入又使伯禽朝夕與遊成王有過則撻伯禽以警戒之
是在襁褓之中所接者皆正人所見者皆正行所聞者
皆正言而嬖佞之徒淫邪之事妖誕之語一切不接其
耳目是以幼成若天性習慣若自然既冠之後又有記
過之史撤膳之宰進言之旌敢諫之鼓瞽史誦詩大夫
[003-9b]
進謀士傳民語前後左右所言無一不出於正是以學
積厥躬德造罔覺垂裕後昆而享國長久也漢文帝時
賈誼上疏曰天下之命縣於太子太子之善在於早諭
教而選左右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行正道聞正言左
右前後皆正人凡武王周公之所以教成王者悉舉之
以吿文帝文帝深納其言後景帝為太子時與梁王共
車不下司馬門張釋之劾之文帝遂悔其不能教子而
免冠謝罪於薄太后之前傳至光武猶知大㑹羣臣為
[003-10a]
太子擇傳賜以車馬印綬明帝臨雍拜老尊桓榮以師
禮輔養之道雖未及於周然賈誼所陳者大畧亦見舉
行故其君德多有成就而享國亦致長久也唐宋太子
更易不常輔導之臣未聞有如賈誼之論者唐不足言
宋朱熹論天下急務雖曾及之又非輔導之官孝宗亦
不能用其享國不如漢者宜矣我太祖髙皇帝掃除戎
狄再造中華功過周漢嘗建大本堂取古今圖書充其
中延四方名儒教皇太子諸王選才俊之士以充伴讀
[003-10b]
俾其誨以崇德尚齒尊賢之道太宗文皇帝亦有文華
寶鑑之賜又嘗召皇太孫徧覽農具欲知小民稼穡艱
難其教養儲君之道固已符周而邁漢今皇太子受中
宫之胎教傳列聖之心學年未一紀禮欲三加天下臣
民欣欣相吿以為堯舜禹湯文武之復出也今正儲之
後教法未立加冠有期宫臣未備此臣愚有所未悟也
夫教法未立陛下之意必謂皇太子幼小且著少年近
侍與其遊戲數年安用生疎秀才官人在其左右拘禁
[003-11a]
妨礙不得自由也竊聞古先聖王之教世子始於胞胎
繼而襁褓又繼而小學正欲拘禁妨礙使其不得自由
而後幼習可變茍於五六嵗之時不以正道拘禁而使
儇薄巧佞之人引以淫邪縱侈之行至十年之上已化
為一家雖輔以周召亦無如之何矣此教法所以不可
不立也宫臣未備陛下之意必謂東宫無事之地兼官
太多徒費廩祿而已竊聞周太子之官有三公三少以
及僚屬漢又有太傅少傅家令門大夫洗馬中庶子舍
[003-11b]
人侍講詹事等官祿俸有常又不時賞勞而畧無所愛
吝者何耶誠以太子國本宗社安危國祚修短繫焉故
於小費有所不惜我太祖髙皇帝於東宫官僚職重者
取廷臣勲德老成者兼之又置諭德等官及選名儒為
之賔友其於周漢遺制未嘗少減此官臣所以不可不
備也臣疎逺棄材過憂大計似不知諱避者然臣伏誦
太祖髙皇帝聖諭有曰天子之子與公卿庶人之子不
同公卿士庶人之子係一家之盛衰天子之子係天下
[003-12a]
之安危即賈誼所謂天下之命縣於太子太子正而天
下定之意也况今皇太子已出襁褓可接縉紳即賈誼
所謂早諭教之時然五經四書深逺難通古人有獻千
秋金鑑錄者有獻贊道賦者有舉承華要畧者皆非幼
年易曉臣故采前代并聖朝儲君童冠受學踐阼等事
凡百條毎條摘其事實畫圖於前又錄其出處斷論于
後謹撰箋文一通附寫巻首取易䝉以養正聖功之義
名曰聖功圖裝演成帙上進皇帝陛下伏望睿覽采擇
[003-12b]
倘少有禆益乞宣付東宫講官以補講讀萬分之一庶
幾皇太子見此圖畫必樂觀而易曉講官因此圖畫可
以指示而解説見跡以求義假粗而見精日濡月染則
古今之嘉言善行盡在皇太子之胷中然後次第以及
經書子史以廣其見聞則教法立矣復選六卿有德行
者兼宫臣師保之職别選儒臣方直骨骾者補一府兩
坊之缺俾其更畨侍直近侍内臣亦必慎選年四十五
嵗以上讀書知理質朴敢言者充之不用少年新進浮
[003-13a]
薄之人俱以内閣大臣領之則宫臣備矣夫教法既立
宫臣既備固美矣然臣又聞前代東宫有資善堂𢎞教
殿及太子新宫等名我太祖髙皇帝亦嘗建大本堂於
南京今文華殿係陛下退朝便殿延詢羣臣政治經筵
勸講之所或非皇太子所宜居往年春坊講讀去處又
太淺狹恐非崇重國本之意臣愚更望皇帝陛下於文
華殿之東别搆宫殿一所以為皇太子朝夕講讀并受
百官朝賀非惟可以復祖宗之舊制亦可以聳天下之
[003-13b]
觀瞻皇太子必曰父皇為我讀書進學新建宫殿我可
不勉勵以副其意耶若然則作聖之功可必而信乎堯
舜禹湯文武之復出也豈不美哉
   奏取羅兊遺貲賑濟疏
臣竊聞民者邦之本食者民之天故善保邦者必蓄衆
而容民善養民者必思艱而圖易今年自夏徂秋南直
𨽻地方旱魃為虐應天廬鳳數府赤地千里六合江浦
等縣顆粒無收人民流移死亡者無數小男幼女百十
[003-14a]
文中錢無人肯買父母受其號聒不過用草綑縛生丢
水中者有之又不忍子女之死與其同投下水有之又
聞放粮賑濟攜妻抱子來至南京報無姓名不得闗支
内飢外寒殭死道旁者有之近於十二月二十前後一
日城中各門凍死五十七人自後毎日不下十數人地
方不肯報官有司不敢具奏雖救荒之官屢差賑濟之
文疊出而米價騰湧不止人民飢餓自若時去秋成未
逺各處粮食尚有來者猶且如是若至明年二三四月
[003-14b]
青黄不接之時將若之何臣抱病數月連陳三疏不䝉
俞允伏枕側聞中心如割臣竊見毎年審錄重囚陛下
皆於犯人罪情死中求生未嘗輕殺一人豈有無罪之
人忍置於死地耶特深居九重未得盡知故爾此正如
救焚拯溺之勢若更虚泛文移而無切實處置非惟民
生性命之重為可哀憐而祖宗根本之地亦宜憂慮見
今京倉粮米只勾三年闗給再難動支臣偶聞新故太
監羅兊遺下金銀數多段疋器皿莫計伏望皇上垂念
[003-15a]
無辜坐歸死地大奮乾剛特勅南京内外守備及京堂
公正官員逐一查檢照數買米督令五城兵馬司分方
給粥暫救飢民性命則一方生靈幸甚祖宗根本幸甚
   疏通錢法疏
竊惟法立而弊必生弊滋而法必壅此理也亦勢也臣
叨署本部印信節准戸部咨為疏通錢法事内開舉行
鼓鑄之典禁革私鑄之弊此足見聖世裕國阜民通商
利用之逺猷敢不欽遵奉行但立法必極深而研幾革
[003-15b]
弊貴拔本而塞源茍或不然則官局之樣錢一行而山
林之爐火四達雖日殺一人亦莫禁止張榜巡街或恐
無益於事其故何耶利者民之所趨也臣聞鑄錢之法
毎鑄料一百斤内用薄餅南銅七十五斤黒鉛二十五
斤加畨錫三四斤下爐溶化傾出鑄料一百斤若所鑄
之錢只重一錢則一百斤之料該錢一萬六千文計其
鑄料資本該值銀七兩并炭火油麻等項寛計作銀一
兩鑄造刮磨至於精緻可用毎錢一千文該工食銀六
[003-16a]
分一萬六千該工食銀九錢六分通計物料工食毎一
萬六千錢節長補短共用銀九兩其錢依時價毎七十
文值銀一錢則一萬六千文該值銀二十三兩一本將
及二息况近日私鑄之錢毎文只重六分而銅鉛相半
則一本將五息矣豈能禁其不為耶臣愚以為前代之
鼓鑄錢幣不過欲操財貨之機籥便商民之行使而已
非專欲藉之以充庫藏也其錢毎文有重而半兩者有
輕而四銖者國朝洪武之錢最小而重一錢永樂之錢
[003-16b]
稍大而重八分其輕重大小初亦無定制也臣愚以為
今鑄樣錢若以一錢六分為則比之永樂之錢再大一
圜毎鑄料一百斤只該錢一萬文仍要鑄匠刮磨光潔
如是則本息相去不逺而人自不為此立法之幾深也
又鼔鑄之初錢猶未多且自𢎞治十八年起朝廷頒給
俸償下民折納粮料并各布政司戸口食鹽京班皂𨽻
但凡官司出納務要俱用新鑄大錢其民間行使仍用
前代真正舊錢數年之後新錢充足然後天下通行兩
[003-17a]
京戸部仍添設辦錢局衙門一官一吏錢匠十名如不
别設衙門只將寶源局改屬戸部管轄凡各府州縣上
納新錢毎一百文多餘一文真偽可疑者發與辯驗正
錢毎貫秤其斤兩輕重餘錢銷鎔驗其銅鉛多寡若與
原鑄則例不合即以私鑄論罪如是則贗偽莫逃而人
自不敢為此革弊之本源也又戸部咨開鑄數似乎太
多恐銅價乗機騰踊官庫積蓄有限鑄造人工亦太勞
擾不如鑄少而法精常行而不廢則嵗積月累而錢自
[003-17b]
不可勝用矣行間又准南京都察院咨内有禁約奢侈
之文大略與禁約私鑄之例相同若此説可行則奢侈
吏有不禁自無之説容當另行陳奏臣係職掌錢粮之
官偶有所見不敢自黙亦非敢變更成命也
   奏行水兊以充京儲疏𢎞治十三年奏奉聖㫖/准為定例見今南京戸
    部遵行軍民稱便此疏/已無存稿俟求補入
 
 東園文集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