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401 則堂集-宋-家鉉翁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則堂集巻二      宋 家鉉翁 撰
  記
   肅堂記
余始至瀛僦居中城隣於種徳李氏獲與志逺及其弟
茂實為文字友余敬之愛之恨相得之晩里人或語余
曰子未識其父兄耳識其父兄則知淵源所漸厥有自
來也久而種徳翁簿正髙陽滿考來歸舜臣亦自肅寧
[002-1b]
至余乃得升老子之堂徧交羣從典刑法度炳乎相輝
或以文采著或以政事稱皆端静而内守篤學而好修
信鄉譽之不虚得也肅寧壮邑也介燕趙之間民物繁
阜風氣雜揉自昔以為難治或勸無往君慨然曰邑以
肅名吾平日售用一肅字當以吾之肅肅彼之未肅奚
難治之有乃隨事而整葺之邑庠久廢衿佩散而之四
方文風索然君首以興學為務聿新泮宇漸復舊章絃
誦之音洋乎盈耳人知講學之為貴是其政之肅而文
[002-2a]
也五方游惰之人怙威羣行積為田里之害君震之以
不怒馴之以有禮强梗率服入其境相戒無犯是其政
之肅而和也健險好勝之氓持吏短長以為訟端敗俗
傷化莫此最甚君臨之以荘鎮之以静伸其鬱滯而平
其險嚚莫不革心向善俯首從化舊習為之丕變是政
之肅而有紀也在官六七年乃獲授代以去邦人為之
立碑頌徳以為前之宰是邑者幾人久而肅肅而成如
君全美實所鮮儷余昔扁君之堂曰肅以昭其實也君
[002-2b]
欲記之以發揚其義乃重告之曰夫肅之為肅乃聖賢
學問中之事非世俗尚威嚴以為肅也肅之此心肅之
此身心正而身修肅之本也其本既正然後推以達之
於事本正而末舉聖賢學問之肅也三代而下為政者
尚防禁設章程以求人之肅此吏治之肅非學問中事
君子有不貴也易之文言曰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又曰
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徳不孤文言之敬
直即學問之道所以肅乎其内者也文言之外方即吾
[002-3a]
内肅所以達之於事而無不肅者也大率主敬以為之
肅則心正身修而内自肅也未有中無所主而能内肅
者也未有内之既直而外之不能方者也文言之直方
貫本末該内外而為言也余觀舜臣父子兄弟所以修
之家庭者而知其平日用工在内所主在敬也惟其所
主在敬故其達之於外者無往而不肅君今贊貳淮安
以其施之一邑者而施之一州㢘譽著聞士論歸重無
異辭此敬直之效驗隨地而著者也由是而擴充在我
[002-3b]
之工夫無有間斷則其肅之於外者将日異而月不同
豈止一邑一州而已哉舜臣其勉之
   敬室記
朱張二先生倡道東南共扶千載之墜緒志同而道合
相得而彌章者也而武夷之傳至于今百有餘年門人
髙弟皆能尊聞行知以其得於師者復畀於後今再三
傳莫不曰我朱門之的派噫其盛矣余獨恨南軒先生
無恙時士之登門受業者袂聨踵接而吾蜀人互鄉闕
[002-4a]
黨之執經隅坐視他邦為尤衆中更蜀亂衣冠散落南
土或以文學顯或以科舉政事奮莫有泝其學問源脈
之所從來而以廣漢之道自鳴于當世者雖時使之然
而從遊之士亦不為無責也宇文氏再世從先生嘗在
大弟子之列淳祐間子敬始自蜀來輯其先世所聞於
先生者求訂證於庸齋趙公之門庸齋深器許之為之
大書以表其傳且曰南軒之道在子其勉之哉自是以
來子敬欽承一綫之緒為學愈篤用志愈專而縉紳士
[002-4b]
大夫所以期之者亦莫不在是㑹余以國事久羈於北
子敬書來孳孳問辨不以患難零落而廢其講習之功
且屬余為書敬室二字曰此南軒先生所以遺吾祖者
中燬於火願為我更書之余辭不敢僭然宇文氏之得
于南軒者在此一敬亦吾徒所當共講也乃述舊所聞
書而復之盖人所以中天地而立者此一心也心所以
主宰此身而裁制萬事者此一敬也操之而存存之以
此敬也治之而治治之以此敬也養之而無害充而致
[002-5a]
之以造乎至誠無息之地大率始終乎此敬夫敬豈自
外至者哉人生而静敬之原也是故君子之學貴乎主
静主静者主乎一者也主一無適夫是以為敬中庸戒
慎不覩恐懼不聞敬之在中而未發者也迨夫喜怒哀
樂之既發則散見於外者何莫非此敬之流行出門如
見大賔使民如承大祭皆戒慎恐懼之所積而慎獨之
功也敬雖隨事而在所以為敬則本乎其中先生以敬
加室亦欲人謹之於宫庭屋漏之間耳嗟夫世淪俗斁
[002-5b]
弓冶之傳不遺其後而子敬獨能泝其父祖學問所從
來恪守毋墜求之衰俗殆不多見余願子敬心廼祖之
心學南軒之學以是自名其家以是私淑諸人益衍其
傳於後使廣漢之派與武夷並傳顧不偉歟乃書為敬
室記
   李氏敬聚堂記
三代而上以宗法聨合族屬親親之恩雖百世不渝也
宗法壊於秦義聚興於漢義聚者古宗法之遺意絶無
[002-6a]
而僅見是故君子貴之善乎先正范公之言曰吾宗黨
自始祖而下諸父昆弟猶子穉孫常數十百人自吾之
身而言雖有戚疎逺近之不同然皆吾先祖一體之所
分也夫以一體之所分而癢疴疾痛不相知聞貧富貴
賤莫相收恤是豈吾祖先埀澤裕後之意哉乃立義荘
聚族而居之至今二百餘年范氏裔孫猶列居文正坊
中義規炳然海内視以為則余昔嘗寓跡於吳慕而效
之宗黨散落四方集之不能㑹每以自慊晩嵗來瀛邦
[002-6b]
人父老為余言吾城中李氏鄉之義門也自其髙祖脫
身亂離拮据卒瘏始營居室遺命子孫聚廬合㸑毋得
他徙厥祖厥考率而行之迨至恵甫弟兄復從而推廣
之聚指日蕃家政益治儉勤均節内外無間言盖義居
者五世矣余聞而善之一日造焉主人延客坐堂上弟
子姪左右列侍撰杖奉几各以其職童子勝衣以上拜
跪皆能如節余為之感嘆不能巳噫嘻此中原舊俗毛
公董子道化之所及於今不多見是當有褒表前此闕
[002-7a]
焉今總管僕散公開鎮是邦崇尚風化大書張公藝事
以示旌奨李氏榮之掲之西南特室求余扁其堂且為
之記之将以傳示子孫期毋負賢牧表揚之意余於鄉
黨美善固喜聞而樂道之李氏復以此為請其庸無書
余惟公藝朴謹人也平居非有學問講習之益乃能恪
承祖訓以一忍字聨合族屬是可尚矣然忍之為義見
之經傳所以節止喜怒之過乎中者喜之過則流怒之
過則厲家人嗃嗃怒之厲也婦子嘻嘻喜之流也節而
[002-7b]
止之徐而正之夫是之謂忍非含蓄不發以是為忍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人之大倫所以行之者
一敬而已矣長者敬身以率其下少者敬事而從其長
和而肅順而則相與共由於禮教之内始於忍終於無
所用其忍而家道成矣吾觀於李氏一門雍睦整飭相
觀而善恵甫弟兄復能協贊其長招延師儒以暇日講
説經義吉凶祭賔考於禮而後動是知敬矣傳曰敬徳
之聚也請名斯堂曰敬聚因書此以為記
[002-8a]
   直齋記
夫易天地自然之易也歴四聖成書至夫子而後集其
大成一易之外無他易也漢末有揚子雲者著太𤣥始
僭聖擬經而為之𤣥至衛之平又從而為之包其後率
皆得一數成一書皆僭其號為易後人以其新竒而學
之而天地自然之易隠矣是故易可學也而僭聖之書
不必學矣學僭聖之書則四聖人之易愈不明矣此予
平日之論也晩嵗來瀛平生舊交皆逺惟閉户讀易而
[002-8b]
已既而趙君敬叔自燕而歸朝夕相從惟談周易不及
其他予問之曰世人皆好擬聖之書子何為不談之敬
叔曰吾惟知有易而已他未暇學也予聞其言斂衽欽
嘆曰子可謂善學者矣僭聖人之書不接於目則聖人
之易始著於心自是與敬叔論易一日敬叔語余曰吾
以直名齋子為我發其義余曰直之字義見於經者多
矣未知敬叔所以名齋之意何所本敬叔曰吾嘗讀易
至坤之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以為聖人之學實在
[002-9a]
於此朝夕思之以為學問之大經吾之名齋取是而已
余作而對曰善乎子之讀易也此余平日所得於易者
而敬叔乃與余同夫直方而大乃聖賢傳心之要也本
之吾心根諸天分此直此方也著之徳行達之事為此
直此方也自東而西自南而北以至上下内外左右前
後何往非直何行非方惟直惟方是以為大斯乃天然
一定之理與帝典執中中庸時中其義相須彼言中推
之一家之中一國之中天下之中莫不皆然此言直言
[002-9b]
方推一國一家以及天下之大亦莫不然此直方所以
大也聖人之用易也以吾心本然之直自然之方而律
天下萬事萬物之理推而致之何往而非直何行而非
方此直方之所以為大也以其出乎至公本乎自然非
智巧安排所可及是以云不習无不利非窮理之深有
見於道者未易語之以此然敬叔以敬為字以直名齋
合敬與直而其義乃備夫敬主乎一者也不貳以二不
參以三乃所以為敬文言曰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
[002-10a]
立而徳不孤此聖人教人以敬而求直所以直其内也
由是而推之則義立而徳方矣大學絜矩之道所惡於
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
所惡於後無以從前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所惡於右
毋以交於左大學所謂絜矩即坤六二敬以直内之所
推也知夫子敬以直内之意即知大學絜矩之方所以
合乎義也知大易之直方即知大學之絜矩主敬直内
守義方外相須以成也知敬義相須即知直方所以為
[002-10b]
大也吾與敬叔相處久而知其為人洞洞屬屬惟敬惟
畏語不妄發發必中節行不妄動動必皆謹周游四方
所與交游者皆當世名士確而信守而篤直能以敬而
直其内者也由是而推之何行而不方乎惟直惟方所
以必至於大真善易者也至於命蓍求卦必按乎義理
而為之説不與時而俱遷故動中於禮不爽於義其平
日用功專在持敬以行乎義吾觀其立心制行應事接
物未有違乎敬者而其所得大率本之坤六二一爻非
[002-11a]
善讀易不能也世之學者篤意於僭聖人書至於聖人
之經往往忽焉予毎病乎是故於敬叔所學深有取焉
敬乎敬乎其直方之所以為大乎乃書以復之
   節齋記
易於渙之後而受之以節節者所以正天下之渙而納
之於至善之地也粤自天髙地下萬物散殊盈乎宇宙
之間者莫不皆有自然之節至衆而至一也至不齊而
莫不皆止於齊也由其有自然之節而聖人因之以為
[002-11b]
節故凡天下之渙者皆至於節而止日星運乎天渙也
而有常度寒暑行乎地渙也而有常經在人則君臣父
子之倫日用常行之道所以止仁止敬止孝止慈各止
其止而不得過者皆其自然之節也士君子學問之道
存養之功亦貴乎知所節知所止而巳矣傅君夢臣中
原望族世有爵邑於朝而夢臣以儒名家嗜學不倦中
年奠居河間則以岐黄之道教授於其里扁所居曰節
齋其用志固已過人逺矣余惟盤古三聖人為天地立
[002-12a]
心既創制立法以冒天下之道復為生民立命而醫之
教興焉其事雖不同而所以為節則無不同也子不觀
乎渙與節之二象乎風行水上為渙風固動物而水與
之俱風行而不留水逝而莫之止猶情感於物而動與
物俱遷者也是故聖人受渙以節見水澤之義焉盈虚
之不常者水也止節之有定者澤也義理之節情猶水
之節乎澤止其所而不得過也是乃學問之道而醫之
理存焉渙其受病之源節其制病之藥而甘節苦節云
[002-12b]
者則參芝瞑眩隨所施各得其當者今吾與子目視而
耳聴手持而足行所以固其肌膚之㑹筋骸之束者此
節也而形命於氣氣為形役寒暑晦明蝕乎其外吉凶
憂患感乎其前神放而馳氣暴而弗斂則疾疢之所從
生也而醫經之節易經之節乃有相似者温凉以劑其
燥濕補瀉以制其盈虧窒者通之痺者砭之逸者收之
疾之來無窮而吾之節無所不盡是固醫術而學問之
道存焉若秦和陳六氣序五節以告晉平公且曰君不
[002-13a]
節不時能無及乎夫所謂節惟其時也若醫和者其有
得於用易之時者乎是故上醫明理引經以斷疾中醫
明方引古以斷疾夢臣以節名齋庶幾上醫之明理者
乎若夫以巳之節而節人之未節以我之治而治彼之
未治夢臣方将有用於世充而擴之其為節也又有在
於醫之外者矣
   拙齋記
昔者洙泗之上四科七十子聰睿明辨孰非當世之英
[002-13b]
才而子曽子獨以天資一魯受知聖人其後造詣既深
優入聖域獨承道統千載之緒傳之子思孟子流衍盛
大至於無窮皆自前日一魯中來也余始至北方問中
州道脈所託今有人乎縉紳諸公交誦魯齋許公之賢
且曰篤實内守學為曽子者也余未及往見而自燕徙
瀛許公亦告老而歸旋聞下世毎用此為恨厥或告余
曰繼許公而作者拙齋劉公仲寛其人也余時欲見之
而劉公適以使事來瀛乃得相識聴其言論觀其風致
[002-14a]
藹然道學氣象而用拙名齋與許公所以為魯心法實
有相似者余喟然嘆曰繼魯翁而作者捨拙翁而誰歸
乎道之源脈其在斯乎夫魯之與拙非容色之外見者
也根諸天禀之自然加以學問之日益義精理明純一
無雜故能以道自任譬之廣谷易川地力深厚種之無
不生生之無不長大茂盛以其植本深厚故其發達悠
逺彼淺中弱植倐盈而疾萎者夫豈任重道逺器哉而
况拙之字義與巧為對者也夫子嘗有云巧言令色鮮
[002-14b]
矣仁又曰剛毅木訥近仁於一巧一拙之間有仁不仁
公與私義與利之辨聖人之慮後世深矣有人於此簧
其辭賁其容飾乎其外以求人之恱已斯人也所為雖
未至流蕩而忘返而志之所之常騖於外則人慾之分
數視天理為勝去道之逺從可知矣復有人焉剛且毅
不為苟容木且訥不事速售中有所主外無所慕斯人
也縱未能全體皆仁而心之所存常務乎内則天理之
分數視人慾為勝謂之近仁豈不信乎盖天禀之厚者
[002-15a]
為朴為純由是而加之以審問慎思益之以明辨篤行
若繪事之後素其施功也有地其進徳也有本何往而
不為仁乎而人偽之滋者為巧為詐巧而亂徳巧而足
恭口給之禦便佞之友如張錦帆飾桂棹而渉滄溟萬
里之險何行而可濟乎是故聖人示人以求仁之方常
有取於磪鈍而深戒乎巧令亟言之不一言之為是故
也君早以才名自奮而務内踐實不為表暴俗尚文君
則斂華而就質俗尚衒君則韜光而内守覃精義理之
[002-15b]
書篤志性命之藴其静而正其純而直忱確内充徳隅
外著然猶以拙自命則君之謙也而亦君實行内充自
得而自信者也君年踰耳順二親具慶而㫖甘之奉温
清之節早暮必躬猶慊然自以為未足扁其堂曰取足
此又君實行之著於家庭者也孟子論曽子之養志而
曰事親若曽子可也可之為言僅可而不自以為足此
曽子所以大過人者拙齋務内踐實亦學為曽子者也
曽子之學仁也曽子之孝曽子所以成其仁也學問之
[002-16a]
道由明善而誠身恱親以至信乎友獲乎上得乎民體
用兼該有諸中必達於外窮而在下則任斯道之託達
而居上則任世道之託莫不自務内踐實中來吾於拙
齋有望焉書此為記以見余區區期望之意云
   尊教堂記
陸象山先生近世大儒也嘗有云東方有聖人生焉此
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方有聖人生焉此心同也此理同
也數千百載之上有聖人生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數
[002-16b]
千百載之下有聖人生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語出人
或謂象山兼取二氏之學余曰不然此心此理四方上
下實無不同豈惟聖人同之智愚賢不肖得諸天而有
諸已莫不皆同但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是故
聖人因心以明道因道以立教道在天地間一而已矣
教在天地間亦一而已矣自羲農黄帝迄于唐虞商周
之盛此一道也此一教也由中邦達于四外極于八表
日月所照霜露所墜此一道也此一教也聞域中有四
[002-17a]
大者矣而未聞教之有三也至西漢初年有為黄老之
言者暨晉宋齊梁魏隋而西竺之教行乎中國雖並驅
相先各尚其所尚然其即心以明道因道以立教謂人
性無有不善人皆可以學至于聖賢與吾聖人所以立
教有相似者象山翁所謂此心之同此理之同以是故
爾余昔在里中鄉人有立祠象設吾聖人與老子瞿曇
而參事之者榜之曰三教聖人之祠余語之曰教可三
乎教可三道亦可三乎盍扁之曰尊教庶幾合異為同
[002-17b]
則其三者可㑹而歸于一也衆皆曰然晩嵗至瀛聞任
丘范君字某所居當南北大道儒先生與黄冠緇侣過
其門者莫不延入禮遇盡敬余聞而異之已而求見具
道所以然之故曰吾于三聖人之道敬之如一故于三
聖人之經與三聖人之徒禮遇致敬亦惟一吾嘗治堂
奉九經居中左佛書右老子道徳經諸子百氏列之兩
傍客有知道者延入于斯就而訪之以道冀有得焉余
聞君言重用嘉歎嗟夫如君者志于求道是以庸敬在
[002-18a]
道視世俗之人尊崇異教以徼求福利者不可同日語
矣乃書尊教二字以扁其堂復為之記
   思義齋記
思義齋者鯨川李氏所以埀訓於其子孫也李氏祖子
孫三世相承無他兄弟至思義君乃有三子皆業儒通
經行誼著于其里思義君每為之戒曰吾孤根獨傳於
今三世每懼弗克負荷汝兄弟壮大鼎立自今子孫繩
繩足以勝祖先門户之託然吾欲爾曹之聚而相依不
[002-18b]
欲爾曹之析而相逺也夫人所以族居林立於宇宙之
内孝友睦婣交相愛者以有義存焉耳義者天理之自
然人心之固有義存則由祖暨孫至于永世一本而衆
支也譬之松栢生乎髙岡枝葉扶疎上干霄漢自本自
根一而已矣是以昔之鉅賢偉人聚族而處名曰義聚
為之田曰義庄為之居曰義宅比屋而處共㸑而食掲
為義規祭祀婚嫁慶弔吉凶交相收恤百世如一日也
吾以思義名齋欲汝曹之思乎義而常相保也其嗣長
[002-19a]
卿率其仲季恪遵遺訓扁思義于中堂介友人求余為
之記之余聞其言敬其意而不敢拒也昔者洙泗之上
格言昭埀而有九思之目始之以視聴貌言之思終之
以見得思義思至于九聖門所以埀訓者備矣李氏所
以名齋其義有所在然思而必在義其于義利之辯可
謂知所決擇矣夫見得思義非事至而後為之思也盖
心者一身之主宰而思則心之精神所以酬酢事物而
使之各中其度而不忒者也聖賢學問之功惟思為謹
[002-19b]
操而常存此思也定而能應此思也惟其用功篤志思
之在我者一而不二純而不雜先有以主宰乎其内故
事至物來各就吾之條理而無爽於義本之正而末之
隨也天理在是外物紛至無由而入故思不在于得而
在乎義是其謹思之功也他日子路論成人而曰見利
思義子張論士之為士而曰見得思義夫以子路之堅
强子張之明辯而其用功特在乎此則知九思之目以
思義為終聖門髙弟猶或難之學者可不致謹于是乎
[002-20a]
鯨浦居川陸之㑹帆檣夜馳輪蹄晝奔莫不逐逐於榮
利之徒窮者思通蟄者思奮未得者期于得而長卿兄
弟端靖自守澹然無營恪遵先訓以埀裕于後其胷次
所存可以想見推其思義之功何行而非義乎故吾樂
以孔門埀訓與子路子張所以決擇於義利之辯而為
君吿尚勉之哉
   時思堂記
曲沃許氏中州望族也孝弟之行著於鄉閭由祖仲玉
[002-20b]
翁至其孫君祥三世同一心法前輩名人嘗為扁其堂
曰時思搢紳大夫士為之記為之贊為之銘及詩篇成
一巨軸亦以示余俾繼題其後余惟時思之義美矣况
祖傳之子子傳之孫百年相承如一日是盖人之所難
其可不為之書乎然念人子之事親有終身之養有歿
身之思文王之事王季曽子之養曽晳行之有常守之
不懈此聖賢所以盡道而埀法于後世者也武王率文
王之巳行不敢少替而曽元之事曽子乃不其然是知
[002-21a]
祖子孫三世一心以事親為事之本在古猶難况於今
乎故余謂能盡終身之養者乃能致歿身之思許氏祖
暨孫所以奉養其親者見於諸賢之記銘詩頌稱贊無
異辭則其孝敬之實有以大信服於人矣而又能推其
平日奉養之心而為歿身追逺之心即晨昏定省之勤
而致其春秋烝嘗之思禮與哀俱至而無遺憾斯豈非
人之所甚難乎愚讀禮内則篇見聖人教人以養親之
事子事父母雞鳴而起各服其服各事其事躬掃灑問
[002-21b]
起居職饘&KR0755治滫瀡一日之内斯須之頃思存乎事事
無所不在所謂終身之養也又嘗讀祭義篇而見聖人
教人以歿身之思霜露既降則有悽愴之心雨露既濡
則有怵惕之心至其祭也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
樂思其所嗜思之所存即孝敬之所存是之謂歿身之
思必能盡終身之養而後能致其歿身之思将之以禮
敬行之以哀慕如親之在此堂所以致歿身之思也余
願君祥書内則於居處之室書祭義於饗祀之堂使世
[002-22a]
世子孫當養而升斯堂覩内則之教而思所以養當祭
而升斯堂覩祭義之教而思所以祭則孝敬之心油然
而生子暨孫至於曽𤣥傳心法於無窮矣若乃顯親揚
名之事不在乎他在於貴已之貴而已修其人爵以道
自貴已貴而親亦顯是謂孝子慈孫之能事君祥其勉
之哉
   節孝堂記
歐陽文忠公作五代史有取於王凝妻李氏守節事所
[002-22b]
以扶世道於既墜愧當時之為臣者也五季馮道歴相
四朝身事七姓偷生苟全至其将終猶著長樂老叙自
矜為榮孟子所謂無羞惡之心非人者其道之謂歟是
故君子之秉史筆者於守節之婦為之立傳記姓名俾
其志節有傳於後人苟知王凝妻之為賢則於馮道之
偷生苟全唾棄而不顧矣道晩嵗得封於瀛邦猶有指
其生平游歴之處相與言曰是瀛王舊遊之地余毎懼
其汚染後人壊亂風俗屢因碑碣間懇懇見意欲人之
[002-23a]
知慕乎古毋羨乎馮盖為世道慮與歐公五代史為節
婦立傳同意非徒言也國子安為余言吾里於瀛南之
交河習俗篤厚好禮義夫節婦比世間見無慕於馮也
里中有張得山之母楊氏早喪夫父母欲奪而嫁之誓
志弗聴家貧子幼舅姑埀白在堂楊氏躬井臼之勞治
耕織之事㫖甘不廢温清如節厥後舅姑歿竭力喪祭
皆能稱禮斯烈丈夫所難而楊氏乃能行之由少暨老
四五十年子壮而後其憂乃釋族黨父兄共髙其行名
[002-23b]
其所居堂曰節孝謂其守節而能孝求余為之記之余
羇客也辭不敢當居數月子安再從邑里來致鄉黨之
請益勤余又念瀛為馮道封食之壤其一時貴盛疑足
以移人而是邦是邑婦之義子之孝臣之忠比世而間
見是因人心秉彛之常不待教之率之而自趨於善者
而亦可見漢獻王毛公董子詩書道化所及至於今而
未艾也是其可無書乃題此下方以待作史者採焉
   積慶堂記
[002-24a]
坤之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先儒為之説曰善以
積言父祖修之身存之心者是也慶以餘言父祖積諸
此身此心所遺子孫者也積之者源也積而成慶自源
徂流非由外至者也其積者深且厚則其成流大以逺
如長江巨河發源乎岷峨積石㑹百川衆流東注滄海
其流無盡由其源之來無窮也是故仁人孝子深思父
祖積累之艱勤而有上棟下宇以為安則曰吾祖吾父
之所營構也食而有左&KR0673右粥以為養則曰吾祖吾父
[002-24b]
之所菑畬也以至仕而祿食有身章之榮車馬之奉則
又慨嘆而永懐曰吾祖吾父積仁累善乃弗得食其報
其報乃在我吾何修而有此乎嵗孟春率宗族拜省世
墓徘徊顧瞻而不能去尊者老者貴者視其幼者孤者
貧不能自存者惻然興嘆曰爾曹皆吾皇始祖一氣之
所分也皇祖積慶以逮後嗣吾獨享其成而不能分其
恵以及宗黨吾所内愧而不遑安也繼自今仕而有禄
食者居而有餘財者各分其有餘以逮其不足喪未舉
[002-25a]
者衆共舉之男未室女未家者衆協力以成之老而無
以為養病而無以為藥則為居廬以收恤之俾吾祖之
徳澤均逮後人夫然後有以見松楸而無餘憾矣衆皆
曰善遂為約以倡之凡族大而子孫衆多者推一人為
約主期以十年買田為庄名之曰義庄漸而益之庄成
則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以為養無散而之四方淪而
事他業者矣倡斯義者先正范公天下第一流人也規
約至今具存海内視以為則古瀛王君成之聚族交河
[002-25b]
百有餘年中更喪亂屋廬毁焉惟成之先隠君所居巋
然獨存其地近於祖墓自成之晉登膴仕毎歸必㑹族
省掃退而序拜斯堂思與父祖弟姪共大厦之覆以推
廣前人遺後之澤且将創立義庄如范氏之約屬余為
之記之余惟世淪俗斁人有同室藩墻共居越秦憂患
吉凶不相收恤者而成之拳拳葛藟之情以睦族為急
先務求之當世能幾人哉余用是不敢辭然願有以補
義規之所未及夫祖先所以裕及其後者詩書之業義
[002-26a]
規既成幸皆可以為養然不可以無教也延致里中宿
儒聚宗族子弟之有志於學者俾之教之各通一經各
為一藝無適他途無營他業也席珍待聘懐忠信以待
舉可也他年峩冠埀紳於朝廷之上以行其所學夫然
後有光祖宗而究顯揚之美流積慶於無窮矣
   種徳堂記
曰人有問余者曰積善降祥有徳必得其夀信乎否耶
曰自六經聖賢以來有是言矣奚其不信盖通天地間
[002-26b]
惟理與氣而巳仁義忠信理之存乎人者也夀考福澤
氣之應乎理者也理行而氣從有必至之應然必為之
力行之勇要其久而後信子不觀之農圃之事乎稻粱
菽蔬所以種之必生生之必遂者物理之常也然有耕
並壤而登耗之弗齊種同時而美惡之或異者氣有厚
薄使之然耳理其常也氣不可常者也理足以主宰是
氣氣惟理之從其不常者皆可常也是故上農老圃之
事其事也惟其理不惟其氣時而耕之時而布之時而
[002-27a]
灌之溉之耘之耔之去其稂莠之害苗者夫然後生意
流行無所不及理在是則氣斯應之矣人之有是心猶
物之有其實操存涵養之功則栽培種藝之事也操之
而存養之而不害理之充於我者無不盡則氣之應乎
理者無不周故作善降祥有徳得夀有莫知其然而然
者書曰臯陶邁種徳徳而言種言邁為之力行之勇要
其久而後信云耳余寓河間之中城與李君吉甫為隣
毎造其室見其家庭肅雍長幼順承子孫環侍終日無
[002-27b]
惰容以是敬之退而詢諸鄉黨則知吉甫筮仕四方所
至以善状著聞去而見思其强於為善有自來矣吉甫
葺堂既成扁之曰種徳中子志逺與余遊從最久求余
為發其意前既引稼為喻而意有未能盡者復於此而
畢其説盖士生斯世莫不求為有用種學所以種徳也
種之身以及於家以及於國是其種工非一朝夕所能
致也在易地中生木為升山上有木為漸聖人於升之
象而曰君子以順徳積小以髙大於漸之象而曰君子
[002-28a]
以居賢徳善俗盖地中之木由根幹而枝葉寸寸而生
以及於丈尋夫然後適於用學者進徳之序也山上之
木挺特卓立與山體俱髙足以風厲於下君子有位之
事也積小髙大成已也居徳善俗成物也皆積而後升
漸而後至吾所謂為之力行之勇要其久而後信者也
吉甫老成更練諸子森然階庭或以學問自力或以才
能奮身他日成就可棟可楹可榱可桷逺到未可量也
乃書以勉之
[002-28b]
   瑞雲寺記
區宇中分而釋氏宗教亦判為南北各師其師各道其
道枘鑿氷炭不相為謀百有餘年矣豈期車書混同萬
里一轍釋氏宗教因是亦合於一淮浙荆楚有志於訪
道者絡繹而北燕趙齊魏有志於求師者亦振臂而南
南北一家佛道祖教由此而中興噫亦盛矣虎巖大長
老奮身淮甸踏遍諸方晩嵗簡知九重擢主靈隠方丈
以當世第一流主東南第一刹南北學徒充溢錫下動
[002-29a]
以千數前是百餘年未之有也虎巖不以地位髙峻接
引忘倦每示衆曰吾老矣汝諸人有疑速問莫待吾影
落空山持鐵鍬而問靈骨乃即錢塘之瑞岡介竺峯靈
鷲之間度地數頃據山水要㑹剏一招提示為退居之
計欲學徒篤志求道惟日孜孜非自成已所以成物也
中為大殿外為山門左有僧堂右有香積環以精舍洊
被恩命以瑞雲院開山俾其徒甲乙主掌密近靈隠而
自為門户各無相闗内外圓成遣一禪人求予作記曰
[002-29b]
是吾退居也是吾菟裘也公為我發其意予告之曰進
必有退亦物理之常師之道價方隆遽求髙退不太早
計乎予聞近代尊宿矯世俗興作之弊卜退居於揚子
江心者又有卜退居於海門潮上自以為髙者予嘗語
之曰竒則竒矣而未髙也夫居其所當居樂其所可樂
何山不可以藏骨至與魚龍争其洞穴以為退不亦隘
乎虎巖之卜瑞雲不幽而深不藏而密樂哉斯丘異乎
他人之退居矣吾聖人云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
[002-30a]
位行天下之大道道之所在即居之所在進一廣居也
退一廣居也三千大千世界何往而不可居何山而不
可退乎百尺竿頭更宜進歩虎巖勉之
   寂照閣記
真谷居士陳君彦祥早嵗周遊中原徧交當世名卿巨
儒以至外方博達之士無不就而訪之以道充然若有
得也乃歸築室髙陽之下父子自為師友名其讀書閣
曰寂照予過之問焉曰子為吾聖人學乎亦有取於釋
[002-30b]
氏語乎聖人言寂釋氏亦言寂義近而理殊不可以莫
之辨也居士請予發其意為之言曰夫心一太極也沖
漠無朕者太極之本體也寂然不動者此心之本體也
方其沖漠無朕一理混然而動静互根所以生兩儀四
象八卦者舉在是矣方其無思無為寂然不動而道徳
性命之理所以離為仁義别為五常散為百行萬善者
舉在是矣是故未發而寂心體之本然也已發而通心
體之妙用也無思非無所思也無為非無所為也其寂
[002-31a]
然不動之本體固如是也及夫感而遂通天髙地下萬
物散殊孰有出於思慮之外者是之謂以一理而貫萬
殊羲之畫文之彖孔之繫如斯而巳矣佛氏則不然其
所謂寂即空以為寂心無心也形無形也物無物也以
是為體而不能該乎天下事物之理非體也至其動而
接乎物境空境也相空相也法空法也以是為用而不
能周乎天下事物之理非用也何則寂非空也彼視其
身與天地萬物等一虚空露電以原其始而莫知所始
[002-31b]
夢幻以要其終而莫適所終是之謂以一空而了萬法
體之不能該用之豈能通乎故吾儒異端言寂雖同而
所以為寂則異不辨則不明也或曰若子所言寂之為
感與寂之為照有以異乎曰自此心之本體而言寂而
感者心體之妙用也自學問積功而言寂而照者亦心
體之妙用也子不觀之日乎夕而向晦日之寂也朝而
升乎天衢無容光之不照者向晦之所息也子不觀之
嵗乎冬而閉藏者氣之寂也春而陽明發舒萬生被其
[002-32a]
光榮者閉藏之所為也人之此心虚靈瑩徹萬善畢備
然非主静以正其本謹獨以澄其源存誠於幾微毫忽
之間積功於不睹不聞之地何以復此心本體之渾全
輝光日新明明徳而靡不周乎故寂照云者學問存養
之功積久而後見非即空以為寂即寂以為明也居士
覃懐人嘗佐大名幕倦遊而歸繪松林秋月為圖著深
衣持麈拂据磐石而坐若思非思其有志於自治其心
者乎其嗣子新篤學好修强毅有守他日必将有用於
[002-32b]
世其所涵負殆未可以淺窺也余以羇客來瀛獲交君
父子朝夕所講皆義理之大端故登斯閣喜而為之書
   洞霄宫記
道為三極之祖大包宇宙而不見其外細入毫粟而不
見其内生陽生隂神鬼神帝陶鎔千聖槖籥萬象不見
其蹟是故莫大乎天地此道撑拄乎天地莫幽乎山川
此道充塞乎山川道即理理即太極太極本無極撑拄
乎其上無一瞬之或息故曰天柱充塞乎其中無一隙
[002-33a]
之不周故曰洞天嗚呼為天柱洞天之説者其知道乎
其至人示以至道之精衆妙之門乎夫天有形道無體
以無攝有誰為之耶天至大洞至小以小納大誰司之
耶天柱即大易統天承天之象老氏天地得一清寧之
㫖洞天即大易天在山中之象老氏谷得一以盈之意
無疑矣夷攷往牒女媧氏斷鼇足以立四極非鼇也道
也天柱之喻也元始坐浮黎寳珠十方天神悉入其間
何神也道也洞天之喻也餘杭大滌山洞霄宫為三十
[002-33b]
六洞天之一與舒州夀陽天柱為三金堂玉室上通太
微竒異神秀不可殫紀漢武立館候神歴晉暨唐以至
宋世累朝禮奉深謹代生髙人主張斯道咸淳甲戌臘
月不戒於火千礎皆灰㑹世運更革歸化聖朝山中諸
老合力營之既底于成為力勤矣至元甲申六月鬱攸
洊作一夕復盡四衆還視於邑太息提㸃宮事一山郎
公如山提舉宮事桂林舒公元一敏毅介特人也不沮
不懼宣言於衆曰吾将新之取木他山運粟他所叶心
[002-34a]
集思鳩工度材先建庖帑乃築大殿以及餘屋元貞乙
未之三月壬子吿成金碧瑰麗照映林谷神運鬼工殆
不是過朝家欽崇䕶持視昔有加既成囑余為記余辭
不可巳而吿之曰洞有天天有柱吾言於前矣天中有
天盍終言之夫天中之天上極無上是為三境境雖三
清則一也又三其為九名雖九清則一也學道之人鍊
陽消隂朝夕存存以我之清同造物之清清乎清乎超
萬形而不壊者乎遂筆之記
[002-34b]
  序
   孝先詩巻序
人之為善廼已分之所當為非有為而為之也如種之
必生炊之必熟種者炊者但知其用力之勤而已為之
不怠則種者必能生炊者必能熟皆自然之理也于公
自謂我治獄多隂徳子孫必有興者令髙大門閭以需
之於異日其言果驗然以已之隂徳責報於造物學道
君子所不言也余久羇古瀛地與鯨川相接知張氏為
[002-35a]
孝弟之門由祖而子而孫傳以孝弟至於孝先不懈
愈勤鄉黨稱之士大夫敬之余雖未識其人知之久矣
一日見此軸以于公隂徳為言余語之曰子之徳修之
於身行之於家由祖至孫傳之如一日世所為實行不
期報於造物而造物之報常在焉所謂孝弟之道通於
神明者也而豈世俗隂徳陽報者云乎哉中庸曰大徳
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夀此雖為大舜而言然人
之有一行之修一事之善莫不能不格而孚不感而應
[002-35b]
自然而然者也栽者培之豈不信哉子力行不倦其效
有不可得而言者願言勉之
   送崔夀之序
余讀詩至鄭風子衿掩巻而嘆曰周之東遷未久學校
之廢乃至是乎及觀魯頌之泮水其詩曰魯侯戾止小
大從公又曰載色載笑匪怒伊教上以是率其民下以
是從其上八章藹然與鄭風我往而彼不來者異矣盖
周公魯公之化在人未泯故其習俗漸漬有以異乎他
[002-36a]
邦也河間古文物郡毛公董子之化至今猶有存者士
尊名教而貴禮讓逺功利而談詩書出而仕於四方所
至皆以興學校崇教化為事然有行之而通者焉亦有
率之而不能應感之而未能盡孚者焉是則魯鄭比壤
而學之興廢不同其俗使然非士君子所病也崔君夀
之河間之秀弱冠從其鄉曲老先生講問經義敏而好
修有黨里之譽往嵗調官安陽始至即延師儒設講席
率郡之子弟執經請疑人肅然知有師道學宫久廢墟
[002-36b]
為牧塲前之仕乎此者莫或過而問之君獨以是為戚
亟佐其長鳩工度費興頽舉壊闢宫墻拓厦屋像先聖
賢而事之春秋嵗祀俎豆具設登降如禮長老預在列
者咨嗟太息不圖盛事復見於今政将成翩彼飛鴞乃
或鳴其不善亟委而去之士論共惜夀之則不以是芥
蔕杜門講習忘倦久之乃調廣平之賔幕春仲将發衆
為祖於郭南或舉觴而言曰魯僖之化不可以行於鄭
校泮林詠歌不可以加於城闕子是行欲興學其毋遽
[002-37a]
乎余曰不然士之仕也觀其志之所存及其既仕也觀
其政之所先其所先者乃其志之所存也存之於平居
先之於臨事惟學問君子能之不可望此於衆人也夀
之筮仕之始涖官之初即能以延儒興學為急先務由
其志之所存也在是故其政之所先者亦在是此正夀
之所以卓然過人出處通塞係乎所遭其可以是沮吾
志乎況廣平地大物衆秀民彚興皆有志於道夫豈安
陽可儗余願君舉安陽之巳行而行之廣平推安陽之
[002-37b]
未及行而究之廣平必致其長於魯僖鄭僑漢文翁之
上使人曰路幕有儒者故路之政事皆出於經美聲洋
溢主賔俱榮不亦善乎若夫治簿書課功程苟逃曠責
刀筆吏類能之不足為君凂也乃書此以餞之
   送楊善長序
三代盛時耕於野者為民升於學者為士士者民之秀
傑千百而一二者也故有選士有俊士有造士由俊而
造徳成行尊是之謂進士王與二三大臣論其材能而
[002-38a]
授之以位公卿大夫由此其選也乃若府史胥徒之屬
則庶人之在官者耳蠲其征輸而役之以事官長所舉
不以薦之于王是烏得俊造齒哉盖上之所貴者在士
故天下之士莫不知所以自貴風俗淳厚人才衆多用
此道也降春秋而戰國王者之制日以隳壊而老學宿
儒猶能以道自任不與世變俱遷也當時諸侯大國之
君亦知儒之為貴卑躬盡禮惟恐不能致其肯以待衆
民異術者而待之乎又降而兩漢選舉之制雖與古異
[002-38b]
然非經明行修名為儒者不得在髙位國之羽儀民之
師表於是乎在其有由他途而進或階曹掾而升不過
職錢榖治簿書試以其所長而止耳自是以來千有餘
年九流名家並馳争先而聖人之道儒者之教如三辰
麗天清明光潔萬目同仰夫豈以一屈一伸或用或捨
而為晦明軒輊乎道如是教如是儒者之所以為貴亦
如是萬鈞一羽在我而不在物也河間楊善長家世業
儒中間為菽水之養試掾于京俄而風木纒悲以是返
[002-39a]
舍既除喪自念禄不逮養乃捨去刀筆之陋復儒冠焉
鄉黨以是賢之一日過余具道所以然之故求一言以
表其向道之夙忱余語之曰人有下喬而入幽者矣子
今捨掾從儒所謂出幽而遷喬子之立志善矣雖然立
志非難而堅志為難余願子持之以静深要之以悠久
毋動於榮利毋奪於貧苦毋安於卑近嵗通一經以植
其大本聞海内有先覺之士必往請質所疑以定學問
之指歸使在我者充然實有可恃萬鍾軒冕且不足以
[002-39b]
累其方寸庶人在官之禄又何足為浼乎
   送穆秀之序
周子太極圖義理之宗也邵子先天圖象數之源也二
子發前聖未發之藴海宇所共宗仰人無異辭也而朱
漢上易表乃謂穆君伯長得二圖于華山陳希夷氏以
太極圖授周子以先天圖授李之才之才傳之邵子則
二圖乃伯長所傳于華山翁者漢上之語其徴信乎近
世大儒乃謂太極圖周子自得之學似不以漢上之語
[002-40a]
為然盖推尊周邵不欲汨之于異教而伯長付授之功
其可沒乎嗟夫長江大河行地萬里以趨於滄海而岷
嶓積石乃其發源所自江河之大初不以發源為諱也
盖伯長傳之周邵二先生推而衍之伯長傳其圖二子
得其圖外之心由是成通書成皇極經世流衍盛大以
至於今如長江大河汪洋浩博東注於海而伯長之傳
則岷嶓積石之發源有不容廢也穆氏裔孫少見于南
方余羇寓古瀛乃得與秀之相識伯長先生之裔孫也
[002-40b]
捧憲檄廵行屬郡潔㢘自将端靖無擾民譽交歸公退
之餘坐驛手不釋巻或遇儒生質疑辨惑亹亹不倦其
學厥有自來信乎其為伯長之裔孫矣将還求余贈行
語余謂秀之子之職業優矣子之才具美矣子之仕進
有梯矣余所望于子者修明爾祖之學以顯爾祖之道
且以淑爾身使天下之人知太極先天二圖之所自來
非吾子之當務乎盖周子通書邵子經世書觀物等書
皆圖外之心而近代晦庵朱子著太極解義及易啟䝉
[002-41a]
等書又所以推明周邵二子之學其書浩博不可涯子
勉讀之道在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