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l0069 聞見後錄-宋-邵博 (master)


[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聞見後録卷十三
孔子與賔牟賈言大武曰聲淫及商何也對曰非武音
也有司失其𫝊也若非有司失其𫝊則武王之志荒矣
武王之志猶不貪商而孟子曰文王望道而未之見謂
商之禄未盡也病其有賢臣也文王貪商如此其甚則
事君之小心安在哉豈孟子妄言哉孔子不妄也孟子
之誣文王也或曰孟子之心以天下積亂已乆諸侯皆
[013-1b]
欲自為雄茍説之以臣事周孰能喜也故倡仁義之竿
而湯武為之餌幸其速售以拯斯民而已矣曰孟子不
肯枉尺直尋謂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其肯屑就之如
此乎夫仁義又豈速售之物也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
不得受燕於子噲固知有周室矣天之所廢必若桀紂
周室其為桀紂乎盛之有衰若循環然聖王之後不能
無昏亂尚賴臣子扶救之耳天下之地方百里者有幾
家家可以行仁義人人可以為湯武則六尺之孤可託
[013-2a]
者誰乎孟子自以為好仁吾知其不仁甚矣
齊王欲見孟子而稱有疾明日出弔王使人問疾醫來
孟仲子請必無歸而造於朝不得已而之景丒氏宿焉
孔子君命召不俟駕行矣則曰孔子當仕有官職夫孟
子為齊卿無官職邪天下有逹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惡
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孔子德薄且齒少邪君之所不臣
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謂講道
之頃耳非常常然也人君尊賢其臣尚當辭矧可以要
[013-2b]
之也哉是孟子之驕習矣宜乎其教諸侯以反天子也
孟子曰紂之去武丁未乆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
有存者又有㣲子㣲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
相與輔相之故乆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
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齊人有
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乗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今時則
易然也今之學者曰自天子至於庶人皆得以行王道
孟子説諸侯行王道非取王位也應之曰行其道而已
[013-3a]
乎則何必紂之失之也何憂乎善政之存何畏乎賢人
之輔尺地一民皆紂之有何害諸侯之行道哉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毁明堂毁諸已乎孟子對曰夫
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毁之矣行王政
而居明堂非取王位而何也君親無將不容纖介於其
間而學者紛紛强為之辭又謂孟子權以誘諸侯使進
於仁義仁義逹則尊君親親周室自復矣應之曰言仁
義而不言王彼悦之而行仁義固知尊周矣言仁義之
[013-3b]
可以王彼悦之則假仁義以圖王唯恐得之之晩也尚
何周室之顧哉嗚呼今之學者雷同甚矣是孟子而非
六經樂王道而忘天子吾以為天下無孟子可也不可
以無六經無王道可也不可以無天子故作常語以正
君臣之義以明孔子之道以防亂患於後世耳人知之
非我利人不知非我害悼學者之迷惑聊復有言
  右李泰伯常語
毁我知之譽我知之是邪非邪必求諸道非道則已孟
[013-4a]
子吾知其有以曉然合於孔子者常語不得不進之也
而謂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天下乆則難變
故文王未洽於天下齊有千里之地行仁政而王莫之
能禦由周而來七百有餘嵗矣其數則過其時考之則
可當今之世舍我其誰是教諸侯以仁政叛天子者也
欲為佐命者也常語不得不絶之矣夫天子固不可叛
也六經亦不可叛也茍可叛之則視孟之書猶冦兵虎
翼者也孟既唱之學者和之劉歆以詩書助王莽荀文
[013-4b]
若説曹操以王伯乃孟之一體耳使後世之君卒不悦
儒者以此常語之作其不獲已傷昔之人以其言叛天
子今之人又以其言叛六經故曰天下無孟子則可不
可以無六經無王道則可不可以無天子是有大功於
名教非茍言焉
  右陳次公述常語
孟軻誠學孔子者也其有背而違之者常語討之甚明
世之學者不求其意漠爾而非之是亦有由然也何也
[013-5a]
由孔子百餘嵗而有孟軻由孟軻數百嵗而及揚雄又
數百嵗而及韓愈揚與韓賢人也其所以推尊孟子皆
著於其書今常語驟有異於二子宜乎其學軻者相驚
而譊譊也然譊譊者豈知二子之尊軻處常語亦尊之
矣所繆者教諸侯以叛天子以為非孔子之志也又以
盡信書不如無書之説為今之害故今之儒者徃徃由
此言而破六經常語可不作邪且由孟子没於數百年
矣初荀卿嘗一曰其非而抳於揚子雲及退之醇乎醇
[013-5b]
之説行而後之學子遂尊信之至於今兹其道乃髙出
於六經常語不作孰為究明或曰子言則是矣如衆口
何曰顧與聖人如何爾尚誰衆人之問哉故曰人知之
非我利人不知非我害
  右傅野述常語
桃應問於孟子曰舜為天子臯陶為士瞽叟殺人則如
之何曰執之而已矣然則舜不禁與曰舜安得而禁之
哉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竊負而逃遵海濱
[013-6a]
而處終身訢然樂而忘其天下劉子曰孟子之言察而
不盡理權而不盡義孝子之事親也既外竭其力又内
致其志不使其親有不義之名不使其人有間非之言
瞽叟使舜塗廩従而焚之乃下使浚井從而揜之乃出
舜徃於田日號泣於旻天䕫䕫齊栗瞽叟亦允若書曰
父頑母嚚弟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由是觀之舜
為天子瞽叟必不殺人也仲尼之作春秋為尊者諱為
親者諱為賢者諱故以子則諱父以臣則諱君豈獨春
[013-6b]
秋然哉雖為士者亦然故必原父子之親君臣之義以
聽之昔者商鞅之作法也太子犯之鞅曰太子君之貳
也不可以刑刑其傅與師鞅之法刻矣然而猶有所移
由是觀之瞽叟殺人臯陶必不執也葉公子髙問於孔
子曰吾黨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何如孔子曰不
可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𨼆子為父𨼆由是觀之
瞽叟殺人臯陶雖執之舜必不聽也舜豈以天下有所
受顧臨其親哉夫聖人莫大焉天子莫尊焉以天下養
[013-7a]
莫備焉德為聖人尊為天子以天下養然而不能使其
親無一朝之患是則非舜也知聖人之德知天子之尊
知天下養之備焉而不知天子父之貴也而務摶執之
是則非臯陶也無其事云爾有其事奚至於竊負而逃
遵海濱而處故曰孟子之言察而不盡理權而不盡義
夫衡之為物也徒懸則偏而倚加權焉則運而平一重
一輕之間聖人權之時也請問權曰臯陶不難棄士不
過失刑而已矣以君臣權之天下之為君臣者必定義
[013-7b]
莫髙焉舜不難棄位不過𨼆法而已矣以父子權之天
下之為父子者必悦仁莫盛焉故善為政者無以小妨
大無以名毁義無以術害道無以所賤干所貴迂其身
有以利天下則為之貶其名有以安天下則為之其唯
舜臯陶乎
  右劉中原父明舜
予讀韓愈書知其斥楊墨排釋老以尊聖人之道其志
篤矣自孟軻揚雄没傳其道而醇者唯韓愈氏而已然
[013-8a]
其言孟軻輔聖明道之功不在禹下斯亦過矣得非美
其流而忘其源乎當堯之時洪水浸天下民病其害深
矣雖堯舜之聖猶咨嗟皇皇未有以治之之道禹乃決
横流而放於海粒斯民而奠厥居是天下之患非禹不
能去昭昭然矣雖百䕫卨又何益哉孔子之道衣被天
地陶甄日月萬類之性人靈一作/太虚之本孰不由其德而
能存乎茍一日失之則鳥獸之不若也當周之亡辨詐
暴横聖人之道偶不行於一時亦猶天地之晦日月之
[013-8b]
蝕運之常也復何傷乎孟軻學聖人者也憤然而興闢
楊墨誅叛義以尊周公孔子信有大功於世然聖人之
道無可無不可茍當時軻之徒不能力排楊墨止遏異
端明仁義以訓天下則聖人之教果従而廢乎若使聖
人之道遭楊墨之害而遂衰㣲則亦一家之小説爾又
烏足謂萬世之法哉軻雖欲張大其教天下可従而興
乎是聖人之道不為一人而廢一人而興又昭昭然矣
其後嬴政肆虐火其書窒其途愚天下之耳目使不能
[013-9a]
通其説其為害過楊墨逺矣然漢家之興則孔氏之言
雷震於海内豈又由軻之辨之而後行邪故曰譽之不
足益毁之不足損由其道大也後之儒者有能立言著
書振揚其風發明其㫖則可矣若曰隨其廢而興之因
其塞而通之得非過矣乎予謂楊墨之禍未若洪水然
而九年之害非禹不能平孔子之道雖見侵毁作不由
軻而益尊茍毁譽由軻而興則不足謂之孔氏之道使
聖人復生必不易予言也
[013-9b]
  右張俞論韓愈稱孟子功不在禹下
舜生三十徴庸三十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按諡法曰
受禪成功曰舜仁聖盛明曰舜白虎通曰舜猶僢僢也
言能推信堯道而行之孔安國曰舜生三十徴庸三十
在位服喪三年其一在三十之數為天子五十年凡夀
一百十二嵗案書稱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
海遏宻八音言百姓思慕堯德且明舜雖受終令天下
服喪三年如繼世之禮故於殂落下終言之下文云月
[013-10a]
正元日舜格於文祖謂堯崩踰年見於文祖廟而改元
孟軻不逹此言以為三載服除後舜格於文祖乃妄稱
孔子曰舜既為天子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
二天子矣若然當以服除之月至廟不當於正月元日
也踰年改元春秋常法迄今如之軻又云堯舜禹崩三
年喪畢舜禹益皆避其子然後踐位且舜正月上日受
終文祖已二十八年豈容至服除未定方讓其子孔安
國仍軻之謬乃曰舜服堯喪三年畢將即政復至文祖
[013-10b]
廟周衰楊墨道盛孟子排而闢之可謂醇矣其於論經
義説世事知謀徃徃短局乖戾陋儒愛其詞簡意淺雜
然崇尚固可鄙笑也司馬遷云舜年三十堯舉之五十
攝行天子事五十八堯崩六十一代堯踐位三十九年
崩亦用孟軻舊説也鄭𤣥云舜生三十謂生三十年也
徴庸三十謂歴試三十年也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謂
攝位至死為五十年舜年一百十嵗也
  右劉道原資治通鑑外紀
[013-11a]
臣聞春秋尊一王之法以正天下之本與禮之尊無二
上其㫖實同葢國之於君家之於父學者之於孔子皆
當一而不二者是以明王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大儒推
明孔氏抑黜百家今國家五十年來於孔子之道或二
而不一矣其義説歸之於老莊而設科以孟子配六
經視古之黜百家而專明孔氏六經者不亦異乎前者
學官罷黜孔子春秋而表章偽雜之周禮以孟子配乎
孔子而學者發言折處於孟子而畧乎論語固可考矣
[013-11b]
今皇太子初就外傅之時會官僚講孝經而讀孟子葢
孟子不當先諸論語者也如以孟子先諸論語其何以
𫝊道皇太子天資邁世之令德而視之以一德哉臣愚
竊以謂宜講孝經而讀論語恭候講孝經畢日復講其
已講之論語其入德亦易矣或問曰讀爾雅以示文字
訓詁之本源而明天地萬物之名實先儒謂爾雅本是
周公訓成王之書信不誣也臣愚流落衰暮之時荷聖
君一日非常之眷自太子左諭德授以詹事茍有所志
[013-12a]
不敢無犯而有𨼆臣愚自度此言一出必遭世俗誣謗
不淺矣其所恃以安者陛下聖度旁燭萬代之㣲而不
為世俗惑也重惟太子天下之本而一本於孔子六經
則宗廟社稷之流光不亦偉乎臣聞以狂瞽獨見之言
干冒宸扆不勝惶懼待罪之至
  右眺以道奏審皇太子讀孟子
 
 
[013-12b]
 
 
 
 
 
 
 
 聞見後録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