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54 廣博物志-明-董斯張 (master)


[026-1a]
欽定四庫全書
 廣博物志卷二十六
            明 董斯張 撰
  藝苑一總經論易/經 語 詩子書山春秋/孟 海經 禮記/爾雅 孝/擬
     經/
三墳墳分也論三才之分天地人之治其體有三也五
典典鎭也制法所以正定上下其等有五也八索索素
也著素王之法若孔子者聖而不王制此法者有八也
[026-1b]
九丘丘區也區别九州土氣教化所宜施者也經徑也
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緯圍也反覆圍繞以成經
也圖度也盡其品度也䜟纎也其義纎微也易易也言
變易也禮體也得其事體也儀宜也得事宜也傳傳也
以傳示後人也記紀也紀識之也詩之也志之所之也
興物而作謂之興敷布其義謂之賦事類相似謂之比
言王政事謂之雅稱頌成功謂之頌隨作者之志而别
名之也尚書尚上也以堯為上始而書其時事也春秋
[026-2a]
春秋冬夏終而成歲春秋書人事卒歲而究備春秋溫
凉中象政和也故舉以為名也國語記諸國君臣相與
言語謀議之得失也又曰外傳春秋以魯為内以諸國
為外外國所傳之事也爾雅爾昵也昵近也雅義也義
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為主也論語紀孔子與
諸弟子所語之言也釋/名
七緯者易緯稽覽圖乾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類謀辨
終備也書緯璇璣鈐考靈耀刑德放帝命驗運期授也
[026-2b]
詩緯推度災紀厯樞含神霧也禮緯含文嘉稽命徵斗
威儀也樂緯動聲儀稽耀嘉叶圖徵也孝經緯援神契
鈎命决也春秋緯演孔圖元命苞文耀鈎運斗樞感精
符合誠圖考異郵保乾圖漢含孶佐助期握誠圖潜潭
巴説題辭後漢樊/英傳注
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
類之綱紀也故樂至乎禮而止矣禮之敬文也樂之中
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荀/子
[026-3a]
禮樂法而不説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上/
説天者莫辨乎易説事者莫辨乎書説體者莫辨乎禮
説志者莫辨乎詩説理者莫辨乎春秋捨斯辨亦小矣
法/言
易有畧書有故詩有細春秋有微漢時/釋經
春秋之元詩之關睢禮之冠婚易之乾坤皆愼始敬終
云爾大戴/禮
易有陰陽詩有五際春秋有災異翼奉傳詩内傳曰五/際卯酉午戌亥也
[026-3b]
夫五經則四海也傳記則四瀆也諸子則涇渭也至於
百川溝洫畎澮茍能通陰陽之氣達水泉之流以四海
為歸者皆益也楊泉物/理論
鄭康成多臆說人見其名學謂有所出也證案大要在
五經四部書如非此文近為妄矣若子所執以為郊天
皷必當麒麟之皮也寫孝經本當曾子家䇿乎孔融/書
論説辭序則易統其首詔䇿章奏則書發其源賦頌歌
讃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銘檄則春
[026-4a]
秋為根並窮髙以樹表極逺以啟疆所以百家騰躍終
入環内者也若稟經以製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鑄
銅煮海而為鹽也文心/雕龍
秦宓云蜀本無學士文翁遣相如來受七經還敎吏民
由是蜀學比于齊魯故地里志曰文翁倡其教相如為
之師
光武正旦朝賀畢令羣臣能説經者更相詰難義有不
通輒奪其席戴慿遂重坐五十重京師為之語曰解經
[026-4b]
不窮戴侍中
顯宗自置五家要說章句令桓郁定於宣眀殿後漢/書
井丹字大春扶風郿人博學髙論京師為之語曰五經
紛綸井大春
周舉字宣光姿貌短陋而博學洽聞為儒者所宗京師
語曰五經縱横周宣光
許愼字叔重性淳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
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
[026-5a]
魯丕字叔陵兼通五經元和初拜趙相雖居官不廢教
授關東號曰五經復興魯叔陵
丁鴻字孝公章帝時與桓郁賈逵等論定五經同異於
北宫白虎觀鴻以才髙論難最明時人語曰殿中無雙
丁孝公
賈逵非力耕所得誦經口倦世所謂舌耕也拾遺/記
周續之通五經五緯號曰十經
近代有樂安任嘏者十二就師學不再問一年通三經
[026-5b]
鄉人歌曰蔣氏翁任氏童言蔣氏之門老而方篤任家
之學㓜而多慧王填之/童子傳
臧榮緒惇愛五經常以宣尼生庚子日陳五經拜之自
號被褐先生宋/書
徐廣年過八十猶歲讀五經一遍南/史
衡陽王鈞手自總書五經置巾箱中以備遺忘賀玠曰
殿下家富墳索何復須此答曰巾箱中有五經便於檢
閲且一更手寫則永不忘宋/書
[026-6a]
許懋字昭哲僕射江祜甚推重之號為經史笥南/史
房暉遠字崇儒牛𢎞每稱為五經庫隋書易/以下
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得存唯失說卦三篇後河内女
子得之漢初傳易有田何何授丁寛寛授田王孫王孫
授沛人施讐東海孟喜瑯琊梁丘賀由是有施孟梁丘
之學又有東郡京房自云受易於梁國焦延壽别為京
氏學嘗立後罷後漢施孟梁丘京凡四家並立而傳者
甚衆漢初又有東萊費直傳易其本皆古字號曰古文
[026-6b]
易以授瑯琊王璜璜授沛人髙相相以授子康及蘭陵
母將永故有費氏之學行於人間而未得立後漢陳元
鄭衆皆傳費氏之學馬融又爲其傳以授鄭𤣥𤣥作易
注荀爽又作易傳魏代王肅王弼並為之注自是費氏
大興髙氏遂衰梁丘施氏髙氏亡於西晉孟氏京氏有
書無師梁陳鄭𤣥王弼二注列於國學齊代唯傳鄭義
至隋王注盛行鄭學浸微今殆絶矣歸藏漢初已亡案
晉中經有之唯載卜筮不似聖人之㫖上亡秦漢之際/易 說卦宣帝
[026-7a]
時河内女子發老屋得説卦古文老子至/後漢荀爽集解又得八卦逸象三十有一
孔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管三成德為道苞籥
易者其德也光明四通簡易立節天以爛明日月星辰
布設張列通精無門藏神無穴不煩不擾澹泊不失此
其易也變易者其氣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五行迭終
四時更廢君臣取象變節相移能消者息必專者敗此
其變易也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
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故易者天地人之道也乾鑿/度
[026-7b]
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
象隂陽也陽道純而竒故上篇三十以象陽隂道不純
而偶故下篇三十四以法隂上/
易與春秋同經總一機之織經營天道以成人事王叔/師正
部/
伏羲氏得河圖夏后因之曰連山黄帝氏得河圖商人
因之曰歸藏烈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山海/經
伏羲始畫八卦是為先天有圖象而未有書夏曰連山
[026-8a]
天易也商曰歸藏地易也有法數而未有書文王曰周
易人易也始有書矣
皇甫謐云夏人因炎帝曰連山連山易其卦以純艮為
首艮為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雲氣出納於山夏以十
三月為正人統艮漸正月故以艮為首殷人因黄帝曰
歸藏歸藏易以純坤為首坤為地萬物莫不歸而藏於
其中殷以十二月為正地統故以坤為首玉/海
夏殷以不變為占周易以變為占
[026-8b]
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
連山用三十六策歸藏用四十五䇿周易用四十九䇿
伏羲六十有四卦其名未著而神農之卦名又與今代
為異民弗之知陽豫㳺徙之類連山卦也演孔圖云孔
子修春秋九月而成卜之得陽豫之卦而史記始皇得
璧言眀年祖龍死不樂卜之得游徙是矣
歸藏初經者伏羲初畫八卦因而重之者也其經初乾
初奭初艮初兑初犖初釐初震初㢲卦皆六畫即此八
[026-9a]
卦也玉/海
歸藏卦皆六位卦又有明夷熒惑耆老大明之類昔啟
筮明夷鯀治洪水牧占大明桀筮營惑武王伐商牧占
耆老
厲山藏於蘭臺歸藏藏於太卜桓子/新論
孔子易云有四易一世二世為地易三世四世為人易
五世六世為天易游魂歸魂為鬼易易/傳
禮含文嘉云伏羲徳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
[026-9b]
河圖洛書乃則象而作易故大傳云伏羲氏作八卦此
卽文王之所用者壺子云伏羲法八極作八卦黄帝體
九竅以定九宫皆近取諸身逺取諸物作枝幹衍為甲
子而魏博士淳于俊乃以為伏羲因燧皇之圖以制卦
故髙貴鄉公以孔子不言燧人氏沒伏羲氏作難之也
三墳書云伏羲三十二易草木草生月雨降日河泛時
龍馬負圖始畫卦也葢以草木紀歳也
八卦之説謂之八索孔子讃易道而黜八索正義以易
[026-10a]
八卦為主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出於八卦就八
卦求其理則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䇿天下之事得故謂
之索非一索再索而已
淳于俊對髙貴鄉公曰包犧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神
農演之為六十四
古歸藏易今亡惟存六十四卦名而又闕其四與周易不
同需作溽小畜作毒蓄大畜作&KR2854畜艮作狠震作釐升作
稱剝作僕損作員咸作諴坎作犖謙作兼遯作&KR0735蠱作
[026-10b]
蜀解作荔无妄作毋亡家人作散家人渙作奐又有瞿
欽規夜分五卦岑&KR2593林禍馬徒三複名卦不知當周易
何卦也
易在五帝時名八索坤三索於乾而得三男乾三索於
坤而得三女遂成八卦八八相索廣生六十四
孟喜易解眀夷箕子曰箕萬子滋也言萬物方滋荄也
仲尼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請易於商瞿氏曰子
有聖知而無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鳳鳥不至河無
[026-11a]
圖至嗚呼天命之也嘆訖而息志庖犧/先文
孔子卦得賁喟然仰而歎息意不懌子張進舉手而問
曰師聞賁者吉卦而嘆之乎孔子曰賁非正色也是以
歎之吾思夫質素白當正白黑當正黑夫質又何也吾
亦聞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寶珠不飾何也質有餘者
不受飾也說/苑
鄭志張逸問贊云我先師棘下生何時人答云齊田氏
時善學者所㑹處也齊人號之棘下生無常人也愚按
[026-11b]
康成有易贊所謂贊云者易贊也棘下卽稷下也劉向
别錄談說之士㑹於稷門下
所校讐中易傳淮南九師道訓除複重定著十二篇淮
南聘善為者九人從之採獲故中書署曰淮南九師書
劉向/别傳
沛王傳易楚王好詩猶且傳之不朽以為盛事梁元/帝書
後漢崔篆著易林六十四篇篆駰之祖父或曰卦林或
曰象林
[026-12a]
楊政字子行治梁丘易與京兆祁聖元同好俱名善説
經書京師號曰說經鋞鋞楊子行論難僠僠祁聖元東/觀
漢/記
吕思禮東平壽張人年十四受學於徐遵明長於論難
諸生為之語曰講書論易鋒難敵
任安字定祖廣漢綿竹人少遊太學受孟氏易兼通數
經又從同郡楊厚學圖䜟䆒極其術時人稱曰欲知仲
桓問任安居今行古任定祖
[026-12b]
洼丹作易通論七篇世號洼君通杜撫作詩題約義通
學者傳之曰杜君法馬融作周官傳授謝該通解左氏
疑滯名謝氏釋
吕蒙入吳吳主勸其學業蒙乃博覽羣籍以易為宗常
在孫䇿座上酣醉忽臥于夢蒙誦周易一部俄而驚起
衆人皆問之蒙曰向夢見伏羲文王周公與我論世祚
興亡之事日月貞明之道莫不窮精極妙未該𤣥㫖故
空誦其文耳衆座皆云吕蒙囈語通周易拾遺/記
[026-13a]
虞翻注易奏上曰臣郡吏陳桃夢臣與道士相遇放髪
披鹿裘布易六爻燒其三以飲臣臣乞盡吞之道士言
易道在天三爻足矣豈臣受命應當知經别/傳
王弼注易刻木偶為鄭𤣥象見其所誤輒呼叱之
張緒云何平叔不解易中七事伏曼容云何晏易中九

王輔嗣注易於乾九三曰乾三以處下卦之上故免亢
龍之悔坤三以處下卦之上故免龍戰之災上九曰夫
[026-13b]
以剛健而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與也以柔順而為不
正則佞邪之道也故乾吉在无首坤利在永貞於文言
曰進物之速者義不若利存物之終者利不及義又曰
文王明夷則王可知矣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又曰不
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於坤曰方而又剛柔而又圓求
安難矣初六曰陰之為道本於微弱而後積著者也故
取履霜以明其始陽之為物非基於始以至於著者也
故以出處眀之則以初為潛於小畜上九曰大畜者畜
[026-14a]
之極也畜極則通是以其畜之盛在於四五至於上九
道乃大行小畜積極而後乃能畜是以四五可以進而
上九說征之輻於大有六五曰不私於物物亦公焉不
疑於物物亦誠焉於豫初六曰樂極則淫志窮則凶豫
何可鳴於觀上九觀我生自觀其道者也觀其生為民
所觀者也于賁六五曰賁于束帛丘園乃落賁于丘園
束乃戔戔用莫過儉泰而能約故必吝焉乃得終吉也
于復曰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嘿嘿非對
[026-14b]
語者也於頥初九曰安身莫若不競修己莫若自保守
道則福至求祿則辱來於家人初九曰凡敎在初而法
在始家凟而後嚴之志變而後治之則悔矣九三曰行
與其慢寧過乎恭家與其凟寧過乎嚴上九曰凡物以
猛為本者則患在寡恩以愛為本者則患在寡威故家
人之道尚威嚴也於睽上九曰見豕負塗甚可穢也見
鬼盈車吁可怪也先張之弧將攻害也後説之弧睽怪
通也徃不失時睽疑亡也貴於遇雨和陰陽也陰陽旣
[026-15a]
和羣疑亡也於蹇初六曰處難之始居止之初獨見前
識覩險而止以待其時知矣哉於萃之象曰聚而無防
則衆生心於漸上九曰進處髙潔不累於位無物可以
屈其心而亂其志峩峩清逺儀可貴也於中孚上九曰
飛音者音飛而實不從之謂也於小畜六五曰小畜尚
徃而亨則不雨也小過陽不上交亦不雨也
莧陸夬夬項氏玩辭曰莧音丸山羊也陸其所行之路
也猶鴻漸于陸之陸兊為羊在上卦有山羊之象
[026-15b]
易有蜀才注江南學士遂不知是何人王儉四部目錄
不言姓名題云王弼後人謝炅夏侯該並讀數千卷書
皆疑是譙周而李蜀書一名漢之書云姓范名長生自
稱蜀才南方以晋渡江後北間傳記皆名為偽書不貴
省讀故不見也顔氏/家訓
紀瞻拜尚書郞與顧榮同赴洛在途共論易太極榮曰
太極者盖謂混沌之時曚昧未分日月含其輝八卦隱
其神天地混其體聖人藏其身然後廓然旣變清濁乃
[026-16a]
陳二儀著象陰陽交泰萬物始萌六合闓拓老子云有
物渾成先天地生誠易之太極也而王氏云太極天地
愚謂未當夫兩儀之位以體為稱則是天地以氣為名
則名陰陽今若謂太極為天地則是天地自生無生天
地者也老子又云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資始冲氣以為
和原元氣之本求天地之根恐疑以此為凖也瞻曰昔
庖犧畫八卦陰陽之理盡矣文王仲尼繼其遺業三聖
[026-16b]
相承共同一致稱易凖天無復其餘也夫天清地平兩
儀交泰四時推移日月輝其間自然之數雖經諸聖孰
知其始吾子云曚昧未分豈其然乎聖人人也安得混
沌之初能藏其身於未分之内老氏先天之言此葢虚
誕之說非易者之意也亦謂吾子神通體解所不應疑
意者直謂太極極盡之稱言其理極無復外形外形旣
極而生兩儀王氏指向可謂近之古人舉至極以為驗
謂二儀生於此非復謂有父母若必有父母非天地其
[026-17a]
孰在榮遂止晋/書
時國學置鄭王易杜服春秋何氏公羊傳麋氏榖梁鄭
𤣥孝經陸澄謂尚書令王儉曰孝經小學之類不宜列
在帝典乃與儉書論之曰易近取諸身逺取諸物彌天
地之道通萬物之情自商瞿至田何其閒五傳年未為
逺無訛雜之失秦所不焚無崩壊之弊雖有異家之學
同以象數為宗數百年後乃有王弼王濟云弼所悟者
多何必能頓廢前儒若謂易道盡於王弼方須大論意
[026-17b]
者無乃仁智殊見四道異傳無體不可以一體求屢遷
不可以一遷執也晋太興四年太常荀崧請置周易鄭
𤣥注博士行乎前代於時政由王庾皆儁神清識能言
𤣥逺捨輔嗣而用康成豈其妄然泰元立王肅易當以
在𤣥弼之閒元嘉建學之始𤣥弼兩立逮顔延之為祭
酒黜鄭置王意在貴𤣥事成敗儒今若不大𢎞儒風則
無所立學衆經皆儒唯易獨𤣥𤣥不可棄儒不可缺謂
宜並存所以合無體之義且弼於注經中已舉繫辭故
[026-18a]
不復别注今若專取弼易則繫說無注左氏泰元取服
䖍而兼取賈逵經服傳無經雖在注中而傳又有無經
者故也今留服而去賈則經有所闕案杜預注傳王弼
注易俱是晩出並貴後生杜之異古未如王之奪實祖
述前儒特舉其違又釋例之作所引唯深榖梁泰元舊
有麋信注顔益以范寗麋猶如故顔論閏分范注當以
同我者親常謂榖梁劣公羊為注者又不盡善竟無及
公羊之有何休恐不足兩立必謂范善便當除麋世有
[026-18b]
一孝經題為鄭𤣥注觀其用辭不與著書相類案𤣥自
序所注衆書亦無孝經儉答曰易體微𤣥實貫羣籍施
孟異聞周韓殊㫖豈可專據小王便為該備依舊存鄭
髙同來說元凱注傳超邁前儒若不列學官其可廢矣
賈世注經世所罕習糓梁小書無俟兩注存麋略范率
由舊式凡此諸義並同雅論疑孝經非鄭所注僕以此
書明百行之首實人倫所先七畧藝文並陳之六藝不
與蒼頡凡將之流也鄭注虚實前代不嫌意謂可安仍
[026-19a]
舊立置南齊/書
伏曼容字公儀宋明帝好周易集群臣於清暑殿請詔
曼容執經曼容素美風采帝毎以方嵇叔夜使吳人陸
探微畫叔夜像以賜之梁/書
東魏崔暹子達拏年十三暹令儒者教其說周易兩字
乃集朝貴名流達拏升髙坐開講趙郡眭仲讓陽屈服
之暹大悅擢仲讓為司徒中郞都下為之語曰解義兩
行得中郞
[026-19b]
權㑹夜出城東門㑹獨乘一驢忽有二人一人牽頭一
人隨後有似相助其廻動輕漂有異生人漸失路不由
本道心甚怪之遂誦易經上篇第一卷不盡前後二人
忽然離散㑹亦不覺墮驢迷悶至明始覺方知墮處乃
是郭外北/史
釋曇遷俗姓王氏年十三初學於舅氏權㑹授以周易
隨言卽曉始學其半餘半自通有一嫗失物求㑹决之
得兊卦㑹令遷試辨之遷曰若如卦判定失金釵嫗驚
[026-20a]
喜曰實如所辨遷曰兊是金位字脚兩垂似於釵象耳
舅曰更依卦審悉盗者為誰對曰盗者西家白色女子
奉口總角可年十四五者將去尋可得之後如言果獲
有問其故遷曰兌是西方少女之位五色分方西為白
也兌字上㸃表總角之象内有尖形表奉口之相推測
而知非有異術舅乃釋䇿而歎曰方驗後生可畏宣尼
不誣矣續髙/僧傳
時牛𢎞奏請購求天下遺逸之書炫遂偽造書百餘卷
[026-20b]
題為連山易魯史記等錄上送官取賞而去隋書詩/以下
漢初有魯人申公受詩於浮丘伯作訓詁是為魯詩齊
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齊詩燕人韓嬰亦傳詩是為韓
詩終於後漢三家並立漢初又有趙人毛萇善詩自云
子夏所傳作訓詀傳是為毛詩古學而未得立後漢有
九江謝曼卿善毛詩又為之訓東海衛敬仲受學於曼
卿先儒相承謂之毛詩序子夏所創毛公及敬仲又加
潤益鄭衆賈逵馬融並作毛詩傳鄭𤣥作毛詩箋齊詩
[026-21a]
魏代已亡魯詩亡於西晋韓詩雖存無傳之者唯毛詩
鄭箋至今獨立又有業詩奉朝請業遵所注立義多異
世所不行隋/書
詩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萬物之户也詩含/神霧
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取其可施於禮
義者三百十二篇亡其辭者六篇考之義理皆笙詩也
曰笙曰樂曰奏而不言歌則有聲而無辭明矣漢世毛
學不行故曰三百五篇詩有先孔子而亡者如新宫貍
[026-21b]
首之類玉/海
孔子讀詩及小雅喟然而嘆曰吾於周南召南見周道
之所以盛也於柏舟見匹夫執志之不可易也於淇澳
見學之可以為君子也於考槃見遁世之士而不悶也
於木𤓰見苞苴之禮行也於緇衣見好賢之心至也於
雞鳴見古之君子不忘其敬也於伐檀見賢者之先事
後食也於蟋蟀見陶唐儉德之大也於下泉見亂世之
思明君也於七月見豳公之所以造周也於東山見周
[026-22a]
公之先公而後私也於狼跋見周公之逺志所以為聖
也於鹿鳴見君臣之有禮也於彤弓見有功之必報也
於羔羊見善政之有應也於節南山見忠臣之憂世也
於蓼莪見孝子之思養也於四月見孝子之思祭也於
裳裳者華見古之賢者世保其祿也於采菽見古之明
王所以敬諸侯也孔叢/子
子夏問曰關睢何以為國風始也孔子曰關睢至矣乎
夫關睢之人仰則天俯則地幽幽㝠㝠德之所藏紛紛
[026-22b]
沸沸道之所行惟神龍化斐斐文章大哉關睢之道也
萬物之所繫羣生之所懸命也河洛出書圖麟鳳翔乎
郊不由關睢之至則關睢之事將奚由至矣哉夫六經
之䇿皆歸論汲汲葢取之乎關睢關睢之事大矣哉馮
馮翊翊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子其勉强之思
服之天地之閒生民之屬王道之原不外此矣子夏喟
然歎曰大哉關睢乃天地之基也韓詩/外傳
子貢問子石子不學詩乎子石曰吾暇乎哉父母求吾
[026-23a]
孝兄弟求吾悌朋友求吾信吾暇乎哉子貢曰請投吾
師以學於子說/苑
建四始五際而八節通卯酉之際為革政午亥之際為
革命神在天門出入候聽詩推/度災
大眀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魚在已火始也
鴻雁在申金始也卯天保也酉祈父也午采芑也然則
亥為革命一際也亥又為天門出入候聽二際也卯為
陰陽交際三際也午為陰謝陽興四際也酉為陰盛陽
[026-23b]
微五際也記厯/樞
近世説詩者以關睢為畢公作謂得之張超或謂得之
蔡邕未詳何出
大戴禮投壺云凡雅二十六篇其八篇可歌歌鹿鳴貍
首鵲巢采蘩采蘋伐檀白駒騶虞八篇廢不可歌七篇商
齊可歌也三篇閒歌上林賦揜羣雅張揖注云詩小雅
之材七十四人大雅之材三十一人
妻得諫夫者夫婦榮恥共之詩云相鼠有體人而無禮
[026-24a]
胡不遄死此妻諫夫之詩也亦齊魯韓之說歟白虎/通
衛宣公子壽閔其兄伋之見害作憂思之詩黍離是也
魯詩出於浮丘伯以授楚元王交劉向乃交之孫其說
葢魯詩然黍離王風之首恐不可以為衛詩也韓詩云
黍離伯封作陳思王曺植惡鳥論曰昔尹吉甫信後妻
之讒而殺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其韓詩之謂
歟伯封事唯見於此新/序
召馴字伯春少習韓詩博通詩傳以志義聞鄕里號之
[026-24b]
曰德恂恂召伯春
許晏字偉君授魯詩於瑯琊王改學曰許氏章句列在
儒林故諺曰殿上成羣許偉君
陳嚚字君期善說詩語曰關東說詩陳君期以下/書
孔子觀書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為百
篇遭秦滅學至漢唯濟南伏生口傳二十八篇又河内
女子得泰誓一篇獻之伏生作尚書傳四十一篇以授
同郡張生張生授千乘歐陽生歐陽生授同郡倪寛寛
[026-25a]
授歐陽生之子世世傳之至曾孫歐陽髙謂之尚書歐
陽之學又有夏侯都尉受業於張生以授族子始昌始
昌傳族子勝為大夏侯之學勝傳從子建别為小夏侯
之學故有歐陽大小夏侯三家並立訖漢東京相傳不
絕而歐陽最盛初漢武帝時魯恭王壊孔子舊宅得其
末孫惠所藏之書字皆古文孔安國以今文校之得二
十五篇其泰誓與河内女子所獻不同又濟南伏生所
誦有五篇相合安國並依古文開其篇第以𨽻古文寫
[026-25b]
之合成五十八篇其餘篇簡錯亂不可復讀並送之官
府安國又為五十八篇作傳㑹巫蠱事起不得奏上私
其業於都尉朝朝授膠東庸生謂之尚書古文之學而
得立後漢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同郡賈逵為之作訓
馬融作傳鄭𤣥亦為之注然其所傳唯二十九篇又雜
以今文非孔舊本自餘絶無師說晋世秘府所存有古
文尚書經文今無有傳者及永嘉之亂歐陽大小夏侯
尚書並亡濟南伏生之傳唯劉向父子所著五行傳是
[026-26a]
其本法而又多乖戾至東晋豫章内地梅賾始得安國
之傳奏之時又闕舜典一篇齊建武中吳姚方興於大
桁市得其書奏上比馬鄭所注多二十八字於是始列
國學梁陳所講有孔鄭二家齊代唯傳鄭義至隋孔鄭
並行而鄭氏甚微自餘所存無復師說又有尚書逸篇
出於齊梁之閒考其篇目似孔壁中書之殘缺者故附
尚書之末隋/書
三墳言大道五典言常道書/序
[026-26b]
三墳為金玉五典為琴筝講肄為鐘鼔百家為笙簧抱/朴
子/
昔楚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書及孔子求古
之史記自二典九丘之外三墳八索已不得而見矣後
世不知其何書也孔安國以為羲炎黄帝之書曰三墳
少昊顓嚳唐虞之書曰五典康成從之而賈逵亦以三
墳為三皇時書五典為五帝常典至馬季長始以三墳
為陰陽始生天地人之三氣五典為五行之說籍外論
[026-27a]
之豈其然哉按道家者流有所謂洞神錄者謂是三墳
小有經下記云三皇治世各受其一以治天下是曰三
墳後有八帝繼三皇而起亦以神靈為治各受其一是
曰八索至黄帝述厯得其所謂三皇内文者此也三洞
叙目云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天皇地皇人皇各一卷
上古三皇所受之書也字似符篆藏在名山多不具足
惟峨眉山備有之昔智瓊以皇文二卷見義汔不能解
遂以還之王公以帛公精勤所得傳之賢達大字叙說
[026-27b]
一十四篇是天文次第之㫖小有經下記所載者十有
一卷推部本經分别儀式合一十有四卷孟先生之所
錄者其山中之所傳猶十一卷晋武帝時南海太守晋
陵鮑靚於元康二年二月二日登嵩髙石室見古三皇
文皆刻石為字靚以總五兩告𤣥受之為之叙云三皇
文者古初以授三皇名為皇文而三皇經叙則云鮑君
所得與世不同靚後授之葛洪是為三墳其陸修靜所
得者則以授弟子孫游岳本止四卷至陶𢎞景分析枝
[026-28a]
流稍至十一卷與今皇文小異然觀三皇經文雖號三
墳多是符藥等事黄蘆子西嶽公之所傳者于逢&KR0008
言戾矣逄&KR0008之說正以内經素問靈樞與易當之果何
所蔽耶靈樞素問醫家明堂之書也世儒苐見深言腠
理莫探其朕故推之與易並非實貫也路/史
劉敞曰九共九篇共當作丘古文丘與共相近故誤傳
以為共耳禹貢所言形質也/九丘所言情性也
九共云予辯下土使民平平民以無傲
[026-28b]
孔子求書得黄帝𤣥孫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公凡三千
二百四十篇斷逺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
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書/緯
堯與羣臣沈璧於河為握河記今尚書候是也帝王/世紀
孝宣皇帝之時河内女子發老屋得逸易禮尚書各一
篇奏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後易禮尚書各益一篇而尚
書二十九篇始定矣論/衡
子夏問書大義子曰吾於帝典見堯舜之聖焉於大禹
[026-29a]
臯陶謨益稷見禹稷臯陶之忠勤功勲焉於洛誥見周
公之德焉故帝典可以觀美大禹謨禹貢可以觀事臯
陶謨益稷可以觀政洪範可以觀度泰誓可以觀義五
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通斯七者則書之大義舉
孔叢/子
孔子曰書之於事也逺而不漏近而不迫志盡而不怨
辭順而不諂吾於髙宗肜日見德有報之疾也茍由其
道致其仁則逺方歸志而致其敬焉吾於洪範見君子
[026-29b]
之不忍言人之惡而質人之美也發乎中而見乎外以
成文者其惟洪範乎上/
宰我問書云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何謂也孔子曰
此言人之應乎天也堯旣得舜厯試諸艱使大錄萬機
之政是知陰清陽和五星來備風雨各以其應不有迷
錯愆伏明舜之行合於天也孔叢/子
尚書者二帝之迹三王之義所以推其期運明命授之
際書之言信而明天地之情帝王之功凡百二篇第次
[026-30a]
委曲尚在上也上帝之書也春秋説/題辭
昔聖人述史三焉其述書也帝王之制備矣故索焉而
皆獲其述詩也興衰之由顯故䆒焉而皆得其述春秋
也邪正之跡明故考焉而皆當此三者同出于史而不
可雜也故聖人分焉文中/子
李充馮翊人自言三百歲從秦始皇登㑹稽望江海少
好學為博士門徒萬人伏生時年十歳乃就充石壁中
受尚書以口傳授伏子四代之事畧無遺脫伏子因而
[026-30b]
誦之以䋲十餘尋縛腰誦一遍一結十餘尋之䋲皆成
結矣誦記之數萬遍且云食榖損人精慧故有遺失伏
子今所傳百卷得其一矣堯舜二典所闕殊多帝聞神
異乃聘徵充衣荷草畚負五嶽眞形圖而至帝禮待之
亦號負圖先生洞㝠/記
孝成皇帝時徵為古文尚書學東海張霸案百篇之序
空造百兩之篇獻之成帝帝出秘百篇以校之皆不相
應於是下霸於吏吏白霸罪當至死成帝髙其才而不
[026-31a]
誅亦惜其文而不滅故百兩之篇傳在世閒論/衡
杜林字伯山博洽多聞時稱通儒東海衛宏長於古學
見林闇然而服濟南徐巡始師事宏後皆更受林學林
前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常寶愛之雖遭艱困
握持不離身出以示宏等曰林流離兵亂常恐斯經將
絕何意東海衛子濟南徐生復能傳之是道竟不墜於
地也古文雖不合時務然願諸生無悔所學後漢/書
秦延君記堯典篇目兩字之說十餘萬家但說若稽古
[026-31b]
三萬言桓譚/新論
昔漢太后從夏侯勝受尚書賜勝黄金百斤他物不可
勝數及勝死又送勝家錢二百萬為勝素服一百日抱/朴
子/
桞偃年十二武帝引見詔問讀何書對曰尚書又問有
何美句對曰德唯善政政在養民衆咸異之詔尚帝女
長成公主梁/書
吾初入鄴與博陵崔文彦交遊嘗說王粲集中難鄭𤣥
[026-32a]
尚書事崔轉為諸儒道之始將發口懸見排䠞云文集
止有詩賦銘誄豈當論經書事乎且先儒之中未聞有
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粲集示之顔氏家訓/以下春秋
春秋者魯史䇿書之名昔成周微弱典章淪廢魯以周
公之故遺制尚存仲尼因其舊史裁而正之皆口授弟
子弟子退而異說左丘明恐失其眞乃為之傳遭秦滅
學口說尚存漢初有公羊榖梁鄒氏夾氏四家並行王
莽之亂鄒氏無師夾氏亡初齊人胡母子都傳公羊春
[026-32b]
秋授東海嬴公嬴公授東海孟卿孟卿授魯人眭孟眭
孟授東海嚴彭祖魯人顔安樂故後漢公羊有嚴氏顔
氏之學與榖梁三家並立漢末何休又作公羊解說而
左氏漢初出於張蒼之家本無傳者至文帝時梁太傅
賈誼為訓詁授趙人貫公其後劉歆典校經籍考而正
之欲立於學諸儒莫應至建武中尚書令韓歆請立而
未行時陳元最明左傳又上書訟之於是乃以魏郡李
封為左氏博士後羣儒蔽固者數廷爭之及封卒遂罷
[026-33a]
然諸儒傳左氏者甚衆中平中能為左氏者擢髙第為
講郞其後賈逵服䖍並為訓解至魏遂行於世晋時杜
預又為經傳集解榖梁范寗注公羊何休注左氏服䖍
杜預俱立國學然公羊榖梁但試讀文而不能通其義
後學三傳通講而左氏唯傳服義至隋杜氏盛行服義
及公羊榖梁浸微今殆無師說隋書之前漢書云有/陰任 學筦㝠之學
春秋左氏傳者葢出孔子壁中孝武皇帝時魯共王壊
孔子敎授堂以為宫得佚春秋三十篇左氏傳也公羊
[026-33b]
髙榖梁赤胡母氏皆傳春秋各門異户獨左氏傳為近
得實何以驗之禮記造於孔子之堂太史公漢之通人
也左氏之言與二書合公羊髙榖梁赤胡母氏不相合
又諸家去孔子逺逺不如近聞不如見劉子政玩弄左
氏童僕妻子皆呻吟之論/衡
仲尼作春秋老𥅆踞竈觚而聽之曰是何書也曰春秋
莊/子
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使子夏等十四人求
[026-34a]
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閔因/叙
孔子作春秋孝經告備於天赤虹貫日自上而下化為
黄玉搜神/記
仲尼經成紫微降光抱朴/子
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此二學者聖人之極
致治世之要務也公羊/序
嚴氏春秋引觀周篇云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乗如
周觀書於周史
[026-34b]
孔子曰春秋屬商孝經屬参
春秋有經禮有變禮焉如安性平心者經禮也至有于
性雖不安於心雖不平於道無以易之此變禮也是故
婚禮不稱主人經禮也辭窮無稱主人變禮也天子三
年然後稱王經禮也有物故則未三年而稱王變禮也
婦人無出境之事經禮也母為子娶奔喪父母變禮也
明乎經變之事然後知輕重之分可與適權也春秋/繁露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變之博無不有
[026-35a]
也雖然大畧要有十指十指者事之繫也王化之由得
流也舉事變見有重焉一指也見事變之所至者一指
也因其所以至者而治之一指也强幹弱枝大本小末
一指也别嫌疑異同類一指也論賢才之義别所長之
能一指也親近來逺同民所欲一指也承周文而反之
質一指也木生火火為夏天之端一指也切刺譏之所
罰考變異之所加大之端一指也上/
孔子之春秋素王之業也諸子之傳書素相之事也論/衡
[026-35b]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髙深若山海北堂/書鈔
說公羊者云元者氣之始春者四時之始王者受命之
始正月者政教之始公卽位者一國之始春秋緯書云
黄帝坐扈閣鳳凰啣書致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謂此
五事
鄭康成言左氏善於禮公羊善於䜟榖梁善於經
榖梁子名俶字元始魯人一名赤顔師古/曰名嘉受經於子夏
為經作傳傳孫卿卿傳魯人申公申公傳博士江翁其
[026-36a]
後魯人榮廣大善榖梁又傳蔡千秋漢宣帝好春秋擢
千秋為郞由是行於世楊士/勲䟽
法家仲舒春秋决獄十卷唐/志
張霸字伯饒蜀郡成都人也年數歲而知孝讓鄉人號
為張曾子七歲通春秋復欲進餘經父母曰汝小未能
也霸曰我饒為之故字曰饒焉霸以樊儵刪嚴氏春秋
猶多繁辭乃減為二十萬言更名張氏學孫林等慕之
各市宅其旁以就學焉後漢/書
[026-36b]
繁露之名先儒未有釋者案逸周書王㑹解天子南面
立絻無繁露注云冕之所垂也有聯貫之象春秋屬辭
比事仲舒立名或取諸此中興/書目
張楷字公超通嚴氏春秋古文尚書門徒賓客慕之自
父黨宿儒皆造其門所居成市華陰山南遂有公超市
後漢/書
賈逵字梁道好春秋及為牧守常自課之月讀一遍上/
延篤少從唐溪季度受左氏傳篤欲寫無紙乃借本誦
[026-37a]
之及旬辭歸季度曰卿欲寫傳何故辭歸篤曰已誦之
矣季度嘆曰嗟乎延生雖復端木聞一知二未足為喻
若使尼父更起於洙泗君當編名七十與游夏爭匹先/賢
行/狀
有甲欲謁見邑宰問左右令何所好或語曰好公羊傳
後入見令問君讀何書答曰唯業公羊傳試問誰殺陳
佗者此人良久對曰平生實不殺陳佗令察謬誤因復
戲之曰君不殺陳佗請是誰殺於是大怖徒跣走出人
[026-37b]
問其故乃大語曰見明府便以死事見訪後直不敢復
來遇赦當出耳笑/林
荀爽年十二通春秋論語林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
後漢/書
隗禧字子牙魚豢嘗從問左氏傳禧答曰欲知幽微莫
若易人倫之紀莫若禮左氏相斫書耳不足精意也魏/畧
嚴翰善公羊鍾繇好左氏繇謂公羊為賣餅人家數與
翰㑹辨析長短繇機捷而翰呐口時屈無以應繇曰公
[026-38a]
羊髙敬服丘明矣翰曰直故吏為左丘明服耳公羊未
肯也
介象者字元則學通五經常徃弟子駱廷雅帷下屏牀
中有數生論左傳義不平象傍聞之不能忍乃忿然為
神仙/傳
劉兆字延世濟南東平人兆博學洽聞溫篤善誘從受
業者數千人安貧樂道潛心著述不出門庭數十年以
春秋一經而三家殊塗諸儒是非之議紛然互為讐敵
[026-38b]
乃思三家之異合而通之周禮有調人之官作春秋調
人七萬餘言皆論其首尾使大義無乖時有不合者舉
其長短以通之又為春秋左氏解名曰全綜公羊榖梁
解詁皆納經傳中朱書以别之又撰周易訓註以正動
二體互通其文凡所讚述百餘萬言嘗有人著鞾騎驢
至兆門外曰吾欲見劉延世兆儒德道素青州無稱其
字者門人大怒兆曰聽前旣進踞牀問兆曰聞君大學
比何所作兆答如上事末云多有所疑客問之兆說疑
[026-39a]
畢客曰此易解耳因為辨釋疑者是非耳兆别更立意
客一難兆不能對客去已出門兆欲留之使人重呼還
客曰親親在此營葬宜赴之後當更來也旣去兆令人
視葬家不見此客竟不知姓名晋/書
劉蘭學徒前後數千成業者衆而排毁公羊又非董仲
舒由是見譏為國子助敎靜坐讀書有人叩門蘭命引
入葛巾單衣入與蘭坐謂曰君自是學士何為毎見毁
辱今欲相召當為君正之言終而出蘭少時患死
[026-39b]
宋謝莊分左氏經傳隨國立篇製木方丈圖山川土地
各有分理離之則州郡殊别合之則㝢内為一南/史
劉之遴著春秋大意三傳同異合三十事武帝詔答曰
丘明傳洙泗之風公羊宗西河之學張蒼傳左氏賈誼
襲荀卿源本分鑣指歸殊致梁書記以/下禮
自大道旣隱天下為家先王制其夫婦父子君臣上下
親䟽之節至於三王損益不同周衰諸侯僭忒惡其害
已多被焚削自孔子時已不能具至秦而頓滅漢初有
[026-40a]
髙堂生傳禮十七篇又有古經出於淹中而河間獻王
好古愛學收集餘燼得而獻之合五十六篇並威儀之
事而又得司馬穰苴兵法一百五十五篇及明堂陰陽
之記並無敢傳之者唯古經十七篇與髙堂所傳不殊
而字多異自髙堂生至宣帝時后蒼最明其業乃為曲
臺記蒼授梁人戴德及德從兄子聖沛人慶普於是有
大戴小戴慶氏三家並後漢唯曹元傳慶氏以授其子
褒然三家雖存並微相傳不絕漢末鄭𤣥傳小戴之學
[026-40b]
後以古經校之取其於義長者作注為鄭氏學其喪服
一篇子夏先傳之諸儒多為注解今文别行而漢時有
李氏得周官周官葢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於河間獻
王獨闕冬官一篇獻王購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記以
補其處合成六篇奏之至王莽時劉歆始置博士以行
於世河南緱氏及杜子春受業於歆因以教授是後馬
融作周官傳以授鄭𤣥𤣥作周官注漢初河閒獻王又
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之時亦
[026-41a]
無傳之者至劉向考校經籍檢得一百三十篇向因第
而叙之而又得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
篇王氏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凡五種合二
百十四篇戴德刪其煩重合而記之為八十五篇謂之
大戴記而戴聖又删大戴之書為四十六篇謂之小戴
記漢末馬融遂傳小戴之學融又足月令一篇明堂位
一篇樂記一篇合四十九篇而鄭𤣥受業於融又為之
注今周官六篇古經十七篇小戴記四十九篇凡三種
[026-41b]
唯鄭注立于國學其餘並多散亡又無師說隋/書
周公太平之書周禮為末儀禮為本儀禮/序
橋𤣥祖仁從戴德學著禮記章句四十九篇號曰橋君
後漢/書
景鸞字漢伯少隨師學經渉七州之地作易說及詩解
文句兼取河洛以類相從名為奥集又撰禮内外記號
曰禮畧益部耆/舊傳
黄霸於獄中受書崔瑗於獄中問禮
[026-42a]
沈峻字士嵩吳興武康人也家世農夫至峻好學晝夜
自課睡則以枤自擊其篤志如此遂博通五經尤長三
禮為兼國子助敎時吏部郞陸倕與僕射徐勉書薦峻
曰凡聖賢所講之書必以周官立義則周官一書實為
羣經源本此學不傳多歴年世北人孫詳蔣顯亦經聽
習而音隔楚夏故學徒不至唯助教沈峻特精此書比
日時開講肆群儒劉嵒沈宋沈熊之徒並執經下坐北
面受業莫不歎服人無閒言弟謂宜卽用此人令其專
[026-42b]
此一學周而復始聖人正典廢而復興勉從之奏峻兼
五經博士於館講授聽者常數百人南/史
太子臨國學親臨䇿試諸生於坐閒少轉王儉曰曲禮
云無不敬尋下之奉上可以尋禮上之接下慈而非敬
今摠同敬名將不為昧儉曰鄭𤣥云禮主於敬便當是
尊卑所同太子曰若如來通則忠惠可以一名孝慈不
須别稱儉曰尊卑號稱不可悉同愛敬之名有時相次
忠惠之異誠似聖㫖孝慈互舉竊有徵據禮云不勝喪
[026-43a]
比于不慈不孝此則其義太子曰資敬奉君資愛事親
兼此二塗唯在一極今乃移敬接下豈復在三之義儉
曰資敬奉君必同至極移敬逮下不慢而已太子曰敬
名雖同深淺旣異而文無差别彌復增疑儉曰繁文不
可備設畧言深淺已見傳云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書云
奉先思孝接下思恭此又經典明文互相起發太子問
金紫光禄大夫張緒緒曰愚謂恭敬是立身之本尊卑
所以並同太子曰敬雖立身之本要非接下之稱尚書
[026-43b]
云惠鮮鰥寡何不言恭敬鰥寡邪緒曰今别言之居然
有恭惠之殊總開記首所以共同斯稱竟陵王子良曰
禮者敬而已矣自上及下愚謂非嫌太子曰本不謂有
嫌正欲使言與事符輕重有别耳臨川王暎曰先舉必
敬以明大體尊卑事數備列後章亦當不以總畧而礙
太子又以此義問諸學生謝幾卿等十一人並以筆對
太子問王儉曰周易乾卦本施天位而説卦云帝出乎
震震本非天義豈相主儉曰乾健震動天以震動為德
[026-44a]
故言帝出震太子曰天以震動為德君自體天居位震
雷為象豈體天所出儉曰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
震萬物出乎震故亦帝所與焉儉又諮太子曰孝經仲
尼居曽子侍夫孝理𢎞深大賢方盡其致何故不授顔
子而寄曽子太子曰曾生雖德慙體二而色養盡禮去
物尚近接引非隔𢎞宣規教義在於此儉曰接引非隔
𢎞宣雖易去聖轉逺其事彌輕旣云人能𢎞道將恐人
輕道廢太子曰理旣有在不容以人廢言而况中賢之
[026-44b]
才𢎞上聖之教寧有壅塞之嫌臨川王暎諮曰孝為德
本常是所疑德施萬善孝由天性自然之理豈因積習
太子曰不因積習而至所以可為德本暎曰率由斯至
不俟明德夫孝榮親衆德光備以此而言豈得為本太
子曰孝有深淺德有小大因其分而為本何所稍疑太
子以長年臨學亦前代未有也南齊/書
梁元天才英發音響若鐘年五歲武帝問所讀書對曰
曲禮武帝使誦之卽誦上篇左右驚歎以下/孝經
[026-45a]
孔子旣叙六經題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道離散故作
孝經以總㑹之明其枝流雖分本萌于孝者也遭秦焚
書為河間人顔芝所藏漢初芝子貞出之凡十八章而
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蒼諌議大夫翼奉安昌侯張
禹皆名其學又有古文孝經與古文尚書同出而長孫
有閨門一章其餘經文大較相似篇簡缺解又有衍出
三章并前合為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傳至劉向典校
經籍以顔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為定鄭衆馬
[026-45b]
融並為之注又有鄭氏注相傳或云鄭𤣥其立義與𤣥
所著餘書不同故疑之梁氏安國及鄭氏二家並立國
學而安國之本亡於梁亂陳及周齊唯傳鄭氏至隋秘
書監王劭於京師訪得送至河間劉炫炫因序其得喪
述其義疏講於人閒漸聞朝廷後遂至令與鄭氏並立
儒者喧喧皆云炫自作之非孔舊本而秘府又先無其
書又云魏氏遷洛未達華語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令
以夷言譯孝經之㫖教於國人謂之國語孝經隋/書
[026-46a]
孔子作孝經使七十二子向北辰磬折曽子抱河洛事
北向孔子簮縹筆衣絳單衣向北辰而拜孝經援/神契
建光元年許冲上父愼說文曰古文孝經孝昭帝時魯
國三老所獻建武時議郞衛宏所校皆口傳官無其說
臣父學孔氏古文撰具一篇并上說文/序
明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又别立校舍自期
門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後漢/書
獻帝尚書令王允奏曰太史令王立說孝經六隱事能
[026-46b]
消却姦邪常以良日與立入為帝說孝經一章以丈二
竹簟畫九宫其上隨日得出入上/
皇甫謐篤論曰氣絕之後便時服幅巾以蘧蒢裹尸復
卷三重麻約二頭置尸靈牀上擇不毛之地穿坑十尺
長一丈二尺廣六尺坑訖去牀下屍平生之物皆無自
隨唯賫孝經一卷示不忘孝道王隱/晋書
張融臨終與子書云吾生平行善自當凌雲一笑三千
買棺無製新衾左手執孝經老子右手執小品法華經
[026-47a]
以吾平生風調何至使婦人行哭失聲不須蹔停閨閣
南/史
皇侃性至孝嘗日限誦孝經二十遍以比觀世音經
顧歡字景怡有病邪者問歡曰家有何書答曰惟有孝
經歡曰可取仲尼居置病人枕邊恭敬之自差也病者
果愈後人問其故歡曰正勝邪此病者所以差也齊/書
徐陵子份有孝行陵嘗遇疾甚篤份燒香泣涕跪誦孝
經晝夜不息如此者三時疾忽然而愈三國典畧/以下論語
[026-47b]
論語漢初有齊魯之說其齊人傳者二十二篇魯人傳
者二十篇齊則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宗畸御史大夫貢
禹尚書五鹿充宗膠東庸生魯則常山都尉龔奮長信
少府夏侯勝韋丞相節侯父子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
安昌侯張禹並名其學張禹本授魯論晩講齊論後遂
合而考之刪其煩惑除去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論
二十篇為定號張侯論當世重之周氏包氏為之章句
馬融又為之訓又有古論語與古文尚書同出章句煩
[026-48a]
省與魯論不異唯分子張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孔安
國為之傳漢末鄭𤣥以張侯論為本叅考齊論古論而
為之注魏司空陳羣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為義說
吏部尚書何晏又為集解是後諸儒多為之注齊論遂
亡古論先無師説梁陳之時唯鄭𤣥何晏立於國學而鄭氏
甚微周齊鄭學獨立至隋何鄭並行鄭氏盛於人閒隋/書
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記故仰其經目稱為論語葢羣論
立名始於茲矣自論語已前經無論字六韜二論後人
[026-48b]
追隨者文心/雕龍
蔡王智積每懼禍自損有五男止敎論語孝經亦不令
通賓客曰兒子有才能以致禍也北史○以/下孟子
孟子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辯文說孝經為正其文不能
𢎞深不與内篇相似非孟子本眞後世依放而託之者
玉/海
章帝賜黄香淮南孟子各一通後漢書○以/下山海經
山海經禹益所記而有長沙零陵桂陽諸曁後人所羼
[026-49a]
非本文也家訓○以/下爾雅
哀公曰寡人欲學小辯以觀於政可乎孔子曰爾雅以
觀於古足以辯言矣三朝/記
劉向謂史佚敎其子以爾雅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
所益或言叔孫通梁文所補
祁威字文偉茂陵人也好讀書以謂爾雅周公所制而
爾雅有張仲孝友張仲宣王時人非周公之制明矣余
嘗以問揚子雲子雲曰孔子門徒游夏之儔所記以解
[026-49b]
釋六藝者也家君以為外戚傳稱史佚敎其子以爾雅
爾雅小學也又記言孔子敎魯哀公學爾雅爾雅之出
逺矣舊傳學者皆云周公所記也張仲孝友之論後人
所足耳西京雜記○/以下擬經
揚雄七十三歲擬經
揚信字子烏雄第二子㓜而聰慧雄著𤣥經不㑹子烏
令作九數而復之雄又擬易羝羊觸藩彌日不就子烏
曰大人何不云荷㦸入榛劉向/别傳
[026-50a]
昔嘗見同郡鄒邠字伯岐與邑人書歎揚子雲所述太
𤣥連推求𤣥本不能得也鎭南將軍劉景升遣梁國成
竒修好鄙州竒將𤣥經自隨時雖幅寫一通年尚暗稚
甫學書毛詩正誼人事未能深索𤣥道眞故不為也後
數年專精讀之半歲間粗覺其意於是草創注解未能
也章陵末仲子為作解詁後竒復銜命尋盟佚子以所
解付竒與安逺將軍彭城張子布績得覽焉仲子之思
慮誠為信篤然𤣥道廣逺淹廢歴載師讀斷絕難可一
[026-50b]
備故往往有違本錯誤績智意豈能𢎞裕顧聖人有所
不知匹夫誤有所達加縁先王詢於芻蕘之誼故遂卒
有所述就以仲子解為本其合於道者因仍其說其失
者因釋而正之所以不復為一解欲令學者瞻覽彼此
論其曲直故合聯之爾夫𤣥之大義揲蓍之謂而仲子
失其㫖歸休咎之占靡所取定雖得文間異說大體乖
矣書曰若網在綱有條而弗紊今綱不正欲弗紊不可
得已績不敢茍好著作以虚譽也庶合道眞使𤣥不為
[026-51a]
後世所尤而已陸績/述𤣥
乃者讀太𤣥經知子雲特極陰陽之數也非特傳記之
屬心實與五經擬漢家得二百歲卒乎𤣥四百歲其興
乎足下累世窮達極微子孫必命世不絶且幅寫一通
藏之以待能者張平子與/崔子玉書
雖有超羣之人猶謂之不及竹帛之所載也雖有益世
之書猶謂之不及前代之遺文也是以仲尼不見重於
當時太𤣥見嗤薄於比肩也俗士多云今山不及古山
[026-51b]
之髙今海不及古海之廣今日不及古日之熱今月不
及古月之朗何肯許今之才士不減古之枯骨乎重所
聞輕所見非一世之所患矣抱朴/子
易有元亨利貞𤣥有罔直蒙酋𡨕易大衍之數五十其
用四十有九𤣥天地之策各十有八合為三十六䇿地
則虚三用三十三䇿易揲之以四𤣥揲之以三易有七
九八六謂之四象𤣥有一二三謂之三摹易有彖𤣥有
首易有爻𤣥有贊易有象𤣥有測易有文言𤣥有文易
[026-52a]
有繫辭𤣥有攡瑩棿圖告易有說卦𤣥有數易有序卦
𤣥有衝易有雜卦𤣥有錯殊塗而同歸百慮而一致
易與太𤣥大扺道同而法異易畫有二曰陽曰隂𤣥畫
有三曰一曰二曰三易有六位𤣥有四重方州/部家易以八
卦相重為六十四卦𤣥以一二三錯于方州部家為八
十一首易毎卦有六爻合為三百八十四爻𤣥每首有
九贊合為七百二十九賛皆當朞之日
韓非著書李斯采以言事揚子雲作太𤣥侯鋪子隨而
[026-52b]
宣之論/衡
陽成子長作樂經揚子雲作太𤣥經極窅㝠之深非庶
幾之才不能成也上/
王長文字德儁著無名子十二篇依則論語又著書四
卷擬易名曰通𤣥經有文言卦象可用卜筮時人比之
太𤣥同郡馬秀曰揚雄作太𤣥惟桓譚以為必傳後世
晩遭陸績𤣥道遂眀長文通𤣥經未遭陸績君山耳
景初中下邳桓威年十八而著渾輿經依道以見意魏/志
[026-53a]
江淹欲為赤縣經以補山海之闕不成南齊/書
文中子隋末隱於白牛谿著王氏六經北面授學者皆
一時偉人隋唐/嘉話
程元問六經之致子曰吾續書以存漢晋之實續詩以
辨六代之俗修元經以斷南北之疑讚易道以申先師
之㫖正禮樂以旌後王之失如斯而已矣文中/子
 
 
[026-53b]
 
 
 
 
 
 
 
 廣博物志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