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186 玉芝堂談薈-明-徐應秋 (master)


[023-1a]
  欽定四庫全書


  玉芝堂談薈卷二十三


  明 徐應秋 撰


  天竺疆域


  按杜氏通典云天竺後漢通焉即身毒國從月氏髙附
圖以西南至西海南東至盤起皆身毒之地有别城數
百城置長有别國數十國置王雖各小異而俱名身毒
唐書天寳初中天竺王尸羅逸多死國亂其臣阿羅那順簒立時右率衛府長史王𤣥䇿奉使至彼拒不得入
[023-1b]
乃檄吐蕃西鄰諸國兵破之城降五百八十餘所東天竺王尸鳩摩送牛馬三萬犒軍迦沒路國獻地圖譜則
合計五天竺之城盖不止杜氏所謂數百而已漢書云掲毒國去長安九千八

百里師古云掲毒即身毒身毒即天竺也續漢書云天
竺即身毒在大月氏東南扶南傳云伽尸國一名波羅
奈一作祭國一名伽波羅奈斯國屬天竺竺法維佛國記云波羅奈國在
伽維羅越國南千四百八十里又釋道 安西域志云迦波羅奈斯國佛轉法輪處摩掲它傳云摩

掲它一作摩伽陁屬中天竺王居拘闍掲羅布羅城一
曰俱蘇摩補羅一曰波吒釐城北瀕殑伽河又有烏茶
[023-2a]
亦屬天竺東距勃律六百里西距罽賔四百里有五城
王居術瞢蘖利城一曰瞢掲釐城東北有達麗羅川即
烏萇舊地梁天監初天竺王屈多遣其臣竺羅達來貢
羅達言其國臨大江新陶源出崑崙分為江總名怕水
元魏書云南天竺國去代州三萬一千五百里馬氏通
考云宋乾徳三年滄州僧道圓自西域還得佛舍利及
貝葉經四十夾道圓自天福中徃西域在塗十二年住
五印度凡六年五印度即天竺也太祖石問五印度風
[023-2b]
俗山川道里一一能記太平興國初天竺僧施䕶能以
華言譯梵書施䕶乃烏填褁國人自言其國屬北印度
西行十二日至乾陀國又西行二十日至曩誐囉賀囉
國又西行十日至嵐婆國又西行十二日至誐惹曩國
又西行至波斯國得西海自北印度行百二十日至中
印度中印度西行三程至阿囉尾國又西行十二日至
未曩囉國又西行十二日至鉢賴野迦國又西行六十
日至迦囉挐俱惹國又西行二十日至摩囉尾國又西
[023-3a]
行二十日至烏然尼國又西行二十五日至囉囉國又
西行四十日至蘇囉荼國又西行十一日至西海自中
印度行六月程至南印度又西行九十日至供迦挐國
又西行一月至海自南印度南行六月程至南海云雍
熙中衛州僧辭澣自西域還與婆羅門僧永世波斯國
外道有法術之稱阿里煙同至京師永世自言本國名利得
國王姓牙羅干得名阿喏你縛王妃曰摩訶你其國東
行經六月至大食國阿里煙自言本國王號黒衣姓張
[023-3b]
名哩沒其國東行經六月至婆羅門又石湖范氏吳船
録云乾徳二年詔沙門繼業姓王氏耀州人等三百人徃天竺一
求舍利及貝多葉至開寳九年始歸得湼槃經一函四
十二卷繼業於毎卷後分記西域行程自階州出塞西
行繇靈武西涼甘肅𤓰沙等州入伊吾髙昌焉耆于闐
疎勒大食諸國度雪嶺至布路沙國又度大葱嶺雪山
至伽濕彌羅國西登大山有薩埵太子投崖飼虎處遂
至健他羅國謂之中印土即中印度又西至庶流波國及左
[023-4a]
欄陁羅國國有二寺又西過大四國至大曲女城南臨滔
牟河北近怕河塔廟甚多而無僧尼又西二程有寳階
故基又西至波羅奈國兩城相距五里南臨怕河又西
北十許里至鹿野苑塔廟佛跡更多南行十里渡怕河
河南有大浮屠自鹿野苑西至摩掲提國館於漢寺南
與杖林山相對山北有優波掬多石室及塔廟故基西
南百里孤山三峯名雞足是迦葉入定處又西北百里
有菩提寳座城四門相望金剛座其中東向又東至尼
[023-4b]
連禪川東岸有石柱記佛舊事自菩薩座東南五里至
佛苦行處又西三里至三迦葉村及扳牛女池金剛座
之北門外有師子國伽藍又北五里至伽耶城又北十
里至伽耶山是佛説寳雲經處又自金剛座東北十五
里至正覺山又東北三十里至骨磨城館於&KR0008羅寺謂
之南印土諸國僧多居之又東北四十里至王舍城東
南五里有降醉象塔又東北登大山有舍利子塔臨澗
有下馬迎風塔山頂有大塔廟是七佛説法處山北平
[023-5a]
地又有舍利本生塔其北山半曰鷲峰是佛説法華經
處山下即王舍城城北山趾有温泉二十餘井又北有
大寺及伽藍陁竹園故跡又東有阿羅半身舍利塔温
泉西有平地直南登山腹有畢鉢羅窟西有阿羅證果
塔此去新王舍城八里有樹提迦故宅城其西有輪王
塔塔北十五里有那爛陁寺寺之南北各有數十寺門
皆西向其北有四佛座又東北十五里至烏巔頭寺東
北十里至伽顯彌羅寺寺南距漢寺八里許自漢寺東
[023-5b]
行十二里至却提希山又東七十里有鴿寺西北五十
里有支那西寺古漢寺也西北百里至花氏城育王故
都也自此渡河至毗耶離城有維摩方丈故跡又至拘
尸羅城及多羅聚落踰大山數重至泥波羅國又至磨
逾里過雪嶺至三耶寺繇故道入階州余謂通典槩舉
天竺城國之數而不言其鄰界施䕶永世阿里煙輩秪
以日月計程而不備言所歴之國繼業所記僅述佛祖
修行説法滅度之處而五天竺之疆域邈乎未及也余
[023-6a]
又讀劉氏舊唐書則謂天竺在&KR0034嶺西北去月氏西南
數千里一名磨迦陀又曰婆羅門地方三萬餘里其中
分為五天竺一曰中天竺二曰東天竺三曰南天竺四
曰西天竺五曰北天竺地各數千里城邑各數百南天
竺際大海北天竺距雪山四周有山為壁南面一谷通
為國門東天竺東際大海與扶南林邑相鄰但隔一小
海耳西天竺與罽賔波斯接壤中天竺據四天竺之㑹
其都城周迴七十餘里北臨禪連河南州異物志亦云
[023-6b]
天竺國地方三萬里尚佛道其國王城郭宫室皆雕文
刻鏤唐書又云乾封三年五天竺皆來朝開元時北天
竺來朝中天竺南天竺各遣使入貢盖五天竺各有境
土中國稱彼為西天而彼則自以中天竺為天地之中
也及考大明一統志所載外夷諸國㑹典所載朝貢諸
番與夫瀛涯勝覽海槎録等書並無天竺國名故今時
五天竺境土廣袤東西曰廣南北曰袤無得而詳焉


  黄河源


[023-7a]
  河源在吐蕃朶甘思西鄙有泉百餘泓或泉或潦小沮
洳散澳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勝人跡逼觀弗克
旁履髙山下眎燦若列星以故名卾端諾爾卾端譯言
星宿也羣流奔湊近五七里滙二巨澤名阿拉克諾爾自
西徂東連屬吞噬廣輪馬行一日程迤邐東騖成川號
齊彬河二三日程水西南來名伊新出合齊彬三四日
程南來名呼喇又水東南來名雅爾楚合流入齊彬其
流寖大始名黄河然水清人可涉又一二日程岐裂八九
[023-7b]
股名伊遜卾羅木譯言九渡通廣六七里馬亦可渡又四
五日程水渾濁土人抱革囊乗馬過之民聚落糾木以
象舟傅毛革以濟僅容兩人繼是兩山峽束廣踰一里
二里或半里深叵測矣朶甘思東北鄙有雪山名伊拉
瑪博囉其山最髙譯言騰格哩哈達即崑崙也山腹至
頂皆雪冬夏不消自八九股水至崑崙行二十日程河
行崑崙南半日程地又四五日程至地名庫濟及庫徳
二地相屬又三日程地名哈喇博勒齊爾四達之衝也
[023-8a]
崑崙迤西人簡少多處山南山皆不穹峻水亦散漫其
東山益髙地亦漸下岸狹隘有狐可一躍越之者行五
六日程有水西南來名納琳哈喇譯言細黄河也又兩
日程水南來名恰爾瑪爾楚二水合流入河河北行轉西
至崑崙北二日程地水過之北流少東又北流約行半
月程至貴徳州地名博勒齊爾又四五日程至積石州即
禹貢積石自發源至東地南北澗溪細流旁貫莫知紀
極山皆草山石山至積石方林木暢茂世言河九折彼
[023-8b]
地有二折盖恰爾瑪爾楚博勒齊爾及貴徳州也漢張騫使
絶域歴大宛月氏等數國其旁大國五六皆稱傳聞以
為窮河源烏能覩所謂河源哉史稱河有兩源一出于
闐一出葱嶺于闐水北行出葱嶺河注蒲類海下流洑
至臨洮出焉今洮水自南來非蒲類明矣詢之土人言
于闐葱嶺水其下流散之沙磧又有言河與天河通尋
源得織女支機石以歸亦妄也經曰敦薨之水西流注
于泑澤出于崑崙之東北陬寔惟河源而水經載河出
[023-9a]
崑崙經十餘國乃至泑澤山經又稱陽紆之山河出其
中凌門之山河出其中穆天子傳亦云陽紆之山河伯
馮夷所居是惟河宗釋氏西域志稱阿耨達大山上有
大淵水即崑崙山也地理志亦稱崑崙山在臨羌西而
漢書載河出西源或稱有或稱無而源河所著異同况
世殊代易終莫能究我太祖二十有一年春正月征西
夏取甘肅等城秋取西涼府遂過沙陀至黄河河九渡
按崑崙當九渡下流則崑崙固已歸我職方氏矣憲宗
[023-9b]
二年命皇太弟實喇帥諸部軍征西域凡六年闢封疆
四萬里於是河源及所注枝出者盡在封域内逮世祖
皇帝遂命臣都實特置郡河源乃知更崑崙行一月始窮
其源


  華山有仙掌峰相傳黄河出積石過龍門至此連山
壅塞巨靈以掌劈其中使北為酉陽南為太華黄河
始通


  四瀆


[023-10a]
  説苑四瀆何以視諸侯能蕩滌垢濁焉能通百川于海
焉能出雲雨千里焉為貌盛大故視諸侯也中國之水
淮以北河為大而淝也潁也汝也汶也泗也衛也漳也
濟也潞也滹沱也灤也沁也洮也渭也皆附於河者也淮
以南江為大而吳也越也錢塘也曹娥也螺女也章貢
也漢也湘也賀也左蠡也富春也瀾滄也皆附於江者
也至其支流小𣲖北以河名而南以江名者尚不可勝
計而淮界其中導南北之流而㑹以入海故謂之淮淮
[023-10b]
者滙也四瀆之尊淮視江河漢大小懸絶而與並列者
良以其界南北而别江河也唐㑹要麟徳三年十月上
發東都至濮陽問許敬宗曰濟水微細而稱瀆何也對
曰爾雅瀆者獨也言不因餘水能獨赴海水故也且天
有五星運而為四時地有五嶽流而為四瀆人有五事
運而為四支五陽數四隂數也陽者光耀隂者晦昧故
星辰潛運而難見濟水潛流而難絶狀雖細㣲其尊等
也李氏曰四瀆惟江為大發于岷經䕫州達揚而入于
[023-11a]
海自蜀而言江之外其水有七出于緜之神泉曰緜水
出于什邡之章洛山曰洛水分流于永康之湔&KR2224曰湔
水湔水自緜出紫巖山過徳陽洛水自什邡入雒湔水
過導江崇宇九隴濛陽亦入雒三水皆合于雒自雒過
懐好簡資富順至瀘與江水㑹總曰内水發源于江源
之清川過緜潼遂東至合曰涪水發源于沔之清泥嶺
過大安利浪果至于涪水㑹曰嘉陵水發源于小巴嶺
過巴蓬之伏虞西南以至于渠曰巴水出萬頃池過明
[023-11b]
通至渠與巴水合曰渠水巴渠二水既合過廣安新明
至于嘉陵與涪水㑹以達于渝而江水始大此七水與
江别合之大畧也若分流出夷徼入中國以附于江者
三曰青衣曰羊山曰馬瑚青衣出來山過嚴道洪雅夾
江而下羊山出鐵豹嶺過漢源出嘉定之南與青衣合
入于江馬瑚自夷都流至叙亦入于江又有出于郡邑
之山澤者則自岷峨而下沿流以至于䕫不勝其衆也


  淮南子何謂六水曰河水赤水遼水黒水江水淮水


[023-12a]
  須彌山


  須彌山秦言妙髙道經曰人鳥山又名𤣥圃山或曰大
地金根山本無妙𤣥山元氣寳洞山神𤣥七轉觀天山
又四銕圍山翻譯山名砍迦羅一曰梧伽羅應法師曰
此翻輪山舊云銕圍法苑珠林須彌為帝釋所居銕圍
為藩垣之城盖此山佛經之名有三道經之名有五總
之中國所謂崑崙也十洲記曰山有三角其一角正北
干辰之輝名閬風巔正西𤣥圃臺正東名崑崙宫有五城
[023-12b]
十二樓其人鳥經曰山廣三百六十億萬里自然七寳
宫殿為元始天尊治按因本經稱須彌山頂為帝釋天
所居入海中出水上各八萬四千由旬下根連大金輪
山頂四面峰挺出各髙七百由旬金銀琉璃玻璃珍珠
車渠碼碯之所荘挍日天宫殿繞須彌半常行不息南
閻浮提日正中時東佛提日始沒西瞿陀尼日將出北
欝單越正夜半然其上復有諸天道經所稱人鳥山在
諸天最尊處似不同也須彌山半四萬二千由旬有四
[023-13a]
大天王須彌山頂為帝釋天上一倍為夜摩天下為兠
率陀天凡三十三天中央城曰善見純金所成髙萬由
旬半面各二千五百由旬周萬由旬其城體金但用百
一雜寳嚴飾其地柔軟如兜羅緜是城四面有一萬六
千寳柱寳桴寳椽寳簷四面四門又有千數門四門側
五百天子皆堅服鎧守䕶是門城中有帝釋殿曰殊勝
殿四方髙四百由旬半面各二百五十由旬周千由旬
善見東北有如意樹名波利闍多亦名圓生樹根深五
[023-13b]
十由旬髙百由旬條支旁布五十由旬能施欲樂下有
盤石曰阿㗚摩麗歌色白如㲲面各五十由旬周三百
由旬又七寳山者佉提羅迦山髙四萬二千由旬次伊
沙陁羅山髙二萬一千由旬次善見山髙六千由旬次
馬半頭山髙三千由旬次民尼陁羅山髙一千二百由
旬次毗那耶迦山髙二百由旬以上廣如髙七寳所成
起世經四洲地心即是須彌山山外别有八山其鹹海
廣于無際海外有山即大鐵圍山四周圍輪其須彌山
[023-14a]
佉提羅迦山二間關八萬四千由旬周匝無量有優鉢
羅花鉢頭摩花拘牟陀花奔荼利迦花等遍覆水上外
有七海州重林西域記蘇迷盧云唐言妙髙舊曰須彌
法苑珠林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四天下以蘇迷盧山為
中因本經其山四寳合成在大海中據金輪山日月之
所迴泊諸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環峙環列四面各有
一色東黄金南琉璃西白銀北玻璃隨其方而水同山
色毗曇俱舍云妙髙七寳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故名
[023-14b]
髙淮南子崑崙有増城九重其髙萬一千里百一十四
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脩五尋珠樹玉樹璇樹不死
樹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
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門間四里旁有九井玉横維其西
北之隅横或作彭受不死藥器也北門開以納不周之風傾宫旋室
縣圃涼風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
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其源是謂丹水飲之不死赤水出
其東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澤之東赤水之東弱水入于
[023-15a]
流沙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


  沃焦山


  物類相感志曰沃焦山東海之外荒海中有三焦炎而
峙髙深莫測盖稟至陽之為質也海水激浪投其上噏
焉而盡計其晝夜噏攝無極若熬鼎受其灑汗耳此道
家之説無是山也四海受百川之漲必然洶湧而溢也
莊子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
盈尾閭洩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疏曰沃焦山在碧海
[023-15b]
之東有石濶四萬里厚四萬里居百川之下海水注者
無不焦盡故名沃焦又名尾閭佛藏云大海有石其名
曰焦萬流沃之至石皆竭所以大海初不増長𤣥中記
天下之強者東海之沃焦焉海水灌之而即消吳融有
沃焦山賦山海經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九日落為
沃焦華嚴經海有盡無餘之寳能縮所注故無増減及
婆竭龍宫水湧出有時是故潮不失時夷堅志寜海縣
東海中有尾閭與海門馬筯相直自髙山望之其水湍
[023-16a]
急陷為大渦者十餘凡浮物近之則沉舊傳東海泄水


  魯國卞縣有漏陂亦謂之陷澤其水將漏即有聲聞
四逺者風雨之聚先囘旋若渦勢然後淪入于穴莫
知其趍向及穴之淺深列子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
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
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増無減焉栁子曰東窮
歸墟又環西盈墳爐燥疏滲渇而升充融有餘漏泄
[023-16b]
復行


  宛委山


  吳越春秋禹按黄帝中經見聖記在九疑天柱號曰宛
委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書金簡玉字禹乃南巡登衡
嶽宛委山得治水之記今岣嵝山有禹科蚪碑向藏地
中韓退之劉夢得並有禹碑詩皆聞而不及見國朝嘉
靖初有人掘地得碑遂摹搨傳世楊用修沈鎰各有釋
文湛原明有跋徐靈期南嶽記云夏禹導水通瀆刻石
[023-17a]
書名山之髙即此碑也集仙録雲華巫山神女名告禹曰太
上愍汝之志將授靈寳之文陸䇿虎豹水制蛟龍馘邪
檢兇以成汝功因授上清寳文又得庚辰虞余之助益稷
遂導流決川奠五嶽别九州天錫𤣥圭以為紫庭真

人而馬永卿於宋紹興十七年過巫山撰神女廟記亦
稱禹得玉篆之書開疏水山無不如志又李佐於漢永
和九年泛洞庭登包山入靈洞得古岳瀆經第八卷竒
字蠧毁不解譙允南周解語云禹治淮水三至桐柏山
[023-17b]
驚風迅雷石號木鳴土伯擁川天老肅兵功不能興
禹怒召百靈授命䕫龍桐柏千君長稽首請命禹因囚
鴻䝉氏彰商氏兠氏廬氏犂婁氏乃獲淮渦水神支無
支無祈水神名善應對言語形若猿猱縮鼻髙額青軀白首
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趕疾利倐忽視
不可乆禹授之童律童律不能制授之烏木田烏木田
不能制授之庚辰庚辰能制鴟脾柏胡木鬽水魅山妖
石怪奔號叢繞者以千數庚辰持㦸逐去頸鎖大械鼻
[023-18a]
穿金鈴徙之淮隂龜山之足俾淮水永安而釋氏以為
泗州僧伽之所降水母者羅長源嘗辨其非矣大哉神
禹之力世儒不得聞其槩今之黄冠履斗罡㦸指書空
者輙稱禹步禹訣焉諸葛孔明黄陵廟記云僕總師趍
蜀道見石壁間神像宛然如畫前竪一柱旗右駐一黄
犢猶有董工開導之勢古傳所載黄龍助禹開江治水
不誣也夫世人有道術者亦能治蛟螭之怪如許敬之
遜斬蛟之蹟顯著楚中姑亡論而襄陽耆舊傳城北渇
[023-18b]
水有蛟患鄧遐守襄拔劍入水斬之遂無蛟患潯陽記
城東橋水有蛟董奉書符呪水即見蛟死又原化記種
園張老以法禁龍荆湘僧居近氷有龍時挾雷雨出入種園張老者術士也嗔此龍損物密
禁以法龍潛告僧曰某乃龍也住此水多年今為張老所禁命在危急請和尚救之願酬一寳珠僧如其言以
告張老張老曰和尚勿救此龍若受其珠後悔無及僧懇請不已張老乃放龍出潭水張老去雷雨忽作壊僧
舍奪其珠裴鉶𫝊竒西域異僧金剛仙能攝龍於瓶中開成初僧
金剛仙西域人居清逺挾山寺能梵音善拘鬼魅制蛟螭錫杖一聲召雷立震後欲歸天竺乃於挾山潭盤搖
錫而呪水開見底以瓶張之有一泥鰍長三寸許躍入瓶中語寺僧曰此龍也吾至海門以藥煑膏塗於足則
[023-19a]
渡海若履平地是夜龍王化白衣叟持黄金百兩以餽寺僧懇請舍其龍金剛仙傾鰍於潭泛舶而歸

神禹乎讀禹穴紀異及墉城集大禹治水𤣥奥録皆言
禹導岷山至於峽中實為上古鬼神龍蟒之宅見禹至
䕶惜巢穴作為妖怪風沙晝暝迷失道路禹乃仰空而
嘆俄見神人狀類天女授禹太上先天呼召萬靈玉篆
之書且使其臣狂章黄麾大醫童律為禹助禹於是呼
吸風雷役使鬼神驅逐龍蟒始能治水異哉此禹之所
以稱神也故有豢龍氏御龍氏盖以馴龍得姓左傳蔡
[023-19b]
墨對魏獻子甚詳而周禮秋官有壺涿氏其職主於殺水
神死則淵為陵又抱朴子西域方士禹步吹炁龍即
浮出十餘丈更吹之輙縮至數寸掇取入壺遇旱發龍
入潭又禹步吹之復長十數丈北齊書云晉陽有人明
法術曰我本恒岳仙人謫至此汾水暴漲禹步投符水
流便絶此或神禹之遺法也


  玉京洞


  廣輿記天台玉京洞許邁嘗隠于此嘗聞上有櫓聲或
[023-20a]
云是江底洞也又泰和有清水巖廣可容數百人深不
可測有人進穴約十餘里聞撒網聲懼而出建寜有漁
人沒潭中見石室金字匾曰玉清洞一童子出曰此司
命真君之府括異志永興橋之西陸氏宅有大井不知
何年所鑿面濶數尺其深不可測雖大旱不涸其下可
以轉篙時時于其中有浮萍及破碎蒲㠶浮起不知何
來古來相傳此下通大海豈海水伏地中從此過耶南
昌府西有秦人洞有人秉炬入洞約可五里忽豁然開
[023-20b]
朗一水横絶不可渡遙望桑麻芃芃若有居室又府治
西南有生米潭有捕魚者投其中不覺行至石門見一
老翁曰此非所宜來漁人駭而登岸入水已三日矣故
老謂此即西山天寳洞南門也廣信鬼谷洞可容數千
人傍有一洞口甚狹小而人入見林木室廬儼如村落
華山雲臺峰下有穴相傳有人入穴中東出方山云經
黄河底上聞有流水聲其峰上有玉女窗即明星玉女
之别館也圖經陵州鹽井井底有靈不得以火投及汙
[023-21a]
穢曽有汲水誤以火墜即大吼沸湧烟氣衝上或云泉
脉通東海時有敗船木浮出天寳中遣道士祭羅浮朱
明洞時見一洞垂一人下約五丈餘却出云下視四底
日月星辰無不具備震澤中洞庭山南有洞穴深百餘
尺仰公馳誤墮洞中㫄行升降五十餘里至一龍宫晝
夜光明遇守門小蛟張鱗奮爪拒之不得入公貤在洞
百有餘日食青泥味若粳米忽得歸路尋出乃具事聞
梁武帝帝問杰公公曰此洞穴有四枝一通洞庭湖西
[023-21b]
岸一通蜀道青衣浦北岸一通羅浮兩山間穴谿一通
枯桑島東岸盖東海龍王第七女掌龍王珠藏小龍千
數衛䕶此珠龍畏蠟愛美玉及空青而嗜燕若遣使徃
可得寳珠洛中有洞穴深不可測有人誤墜穴中因行
數里覺所踐如塵聞米香即裹以為糧復前行遇如泥
者味似向塵又齎以去乆之漸覺明曠見有宫殿人物
人皆長三丈被羽衣便告請求哀長人語令前去凡遇
如此者九處最後所至苦告饑餒長人指中庭大柏樹
[023-22a]
近百圍下有一羊令跪捋羊鬚初得一珠長人取之次
捋亦取後捋令㗖食即得療饑請問九處之名答曰問
張華當悉此人便復隨穴而行遂得出交郡徃還六七
年間即歸洛問華以所得二物視之華云如塵者是黄
河龍涎泥是崑山下泥九處地仙名九館羊為癡龍其
初一珠食之與天地等夀次者延年後者充饑而己酉
陽雜俎唐開成末永興坊百姓王乙掘井過常井一丈
餘無水忽聽向下有人語及雞聲甚喧閙近似隔壁井
[023-22b]
匠懼不敢掘遽令塞之烏山下無水魏末有人掘井五
丈得一石函復掘三丈水流洶洶俄有一船觸石船上
得一杉板板刻字曰吳赤烏二年武昌王子義之船稽
神録江夏有林主簿所愛一女好食雞里胥日供雙雞
一日將殺雞雞走入舍北枯井中女亦逐之入井遂不
見林自徃亦不出俄井中黒氣上騰有屠者請入視之
但見大釡湯沸火熾乆之氣息井中得雞骨一具人骨
二具建州魏使君宅有大井淤塞軍人浚之入者二人
[023-23a]
皆卒尸亦不獲有一人請入以繩縋引繩即亟出之既
入忽引繩出之已如癡矣良乆乃能言説云入井但見
城郭井邑人物甚衆其主曰李將軍機務鞅掌府署甚
盛懼而遽出竟不獲二尸括異志婺源公山二洞有穴
咸通有道士以繩縋下百餘丈傍有穴徃視之路窮水
阻隔岸有花木二道士對棋使一童子刺船而至問欲
渡否曰當還復攀繩而出明日石笋塞其口自是無復
入者神仙感遇傳河東薛逢夢入洞府有人曰此天倉
[023-23b]
也及明話于賔友或曰緜州界昌明縣有天倉洞即使
道士孫靈諷與親吏訪焉入洞可十餘里漸明朗又三
五里豁然與人世無異崖室極廣可容千人有石床羅
列飲食甚多皆新熟甘美靈諷拜而食之洞中堆鹽積
豉不知紀極又行一二里溪水迅急隔溪見山川居第
歴歴不敢渡而止攜食物出洞門皆化為石又輿地志
少室山有自然五穀神芝仙藥周太子晉學道上仙有
九十年資糧留于山中又石室中有自然經書自然飲
[023-24a]
食又天台山東有洞八十里中有居人市肆乾符中有
游僧入洞經歴市中問食者買蒸餅㗖之一僧服氣不食
行十餘里出洞門已是青州牟平縣而食僧俄變為石
博異志神龍元年君州竹山縣隂陽客家穿井二年已深
一十餘丈而無水工人忽聞地中雞犬鳥雀聲更鑿數
尺旁一石穴人入探之初捫壁傍行下連一山乃下山
正立而視别一天地日月世界其山傍向萬仞千岩萬
壑莫非靈景水盡碧琉璃色毎岩壑中皆有金銀宫闕
[023-24b]
有大樹身如竹有節葉如芭蕉又有紫花如盤五色蛺
蝶翅大如扇五色鳥大如鶴闕前署曰天桂山以銀字
書之乃梯仙國也


  水品井味鹹色綠者其源通海舊云東風時鑿井則
通海脉理或然也莆田壺公山絶頂有蟹井其脉通
海視潮盈縮


  佛林水銀海


  梁四公傳西海中島島上有大林林皆寳樹中有萬餘
[023-25a]
家其人皆巧能造寳器所謂佛林國也島西北有坑盤
㘭深千餘尺以肉投之鳥銜寳出大者重五斤彼云是
色界天王之寳藏朱澤民異域記景佑間有佛林國來
朝備言其國當日沒之處土地甚廣有七十二酋長地
有水銀海周迴可四五十里國人取之之法先于近海
十里掘坑井數十然後使健夫駿馬馳驟可逐飛雁者
人馬皆貼以金箔迤邐行近海日炤金光晃耀則水銀
深沸如潮而來勢若粘裹其人即囘馬疾馳水銀隨後
[023-25b]
趕至行稍遲緩則人馬俱為水銀攔沒人馬既迴速于
是水銀之勢漸逺力漸微却復奔迴遇有坑井則水銀
溜積其中然後其國人取之用香草同煎皆化為銀神
異經西方日宫之外有山長十餘里廣二三里髙百餘
丈其山黄皆金不雜土石不生草木上有金人髙五丈
名曰金犀入山下一丈有銀又入一丈有錫又入一丈
有鉛又入一丈有丹陽銅西國行傳繇吐蕃雪山南界
至竒爾圖實哩等國從此驛行可九日有一寳山悉是
[023-26a]
黄金


  于闐玉河


  晉天福中髙居誨使于闐記于闐玉河其源出崑崙山
西流二千三百里至于闐界牛頭山乃流三河一曰黄
玉河一曰緑玉河一曰烏玉河其源則一其玉則隨地
而變每五六月大水玉隨流而至玉之多寡由水之大
小八月水退始可取國人謂之撈玉玉分五色惟青碧
一色髙下至多端其國之法官未採玉禁人輙至河濵
[023-26b]
又西域記于闐玉池國人夜視月光盛必得美玉常以
端午日王親徃取之毎得玉一團則以一團石投之西
域賈客言海中玉將出時光浮海者燦然有光繼而近
岸土人以物迫之即圓轉入崖土中掘四五尺餘始得
玉張世南遊宦紀聞玉出藍田崑岡今藍田不聞有玉
本朝禮器及乗輿服御多是于闐玉大觀中添創八寳
從于闐求大玉後果得厚大踰二尺色如截脂者寜和
殿有玉等子以諸色玉次第排定凡玉至比之髙下自
[023-27a]
見南村輟畊録丞相巴延嘗至于闐於其國中鑿井得
一玉佛髙三四尺色如截肪炤之皆見筋骨脈絡即貢
上方又有一段白玉髙六尺濶五尺長十七步以重不
可致抱朴子玉亦仙藥玉經曰服金者夀如金服玉者
夀如玉又曰服𤣥真者其命不極𤣥真者玉之别名也
得于闐國白玉尤善其次有南陽徐善亭部界中玉及
日南盧容水中玉亦佳玉可以烏米酒及地榆酒化為
水以葱醬消為&KR0961赤松子以𤣥蟲血漬玉為水能乗烟
[023-27b]
上下又白民國人白如玉國中無五穀惟種玉食之
椎為屑采地榆葉同食之玉得葉即柔軟味甘而肥
宴客則以膏露浸玉屑少選便成美酒飲一升醉三年
始醒


  潮汐


  謝在杭云天下海潮之來皆以漸次余家海濵毎乗潮
汐渡江舟中初不覺也鹽官潮來則稍泊岸激石成聲
與長溪松下潮相似錢塘則不然初望之一片青氣稍
[023-28a]
近則茫茫白色其聲如雷其勢如山吼擲狂奔一瞬至
岸如奔山倒屋之狀三躍而定則横江千里水天一色
矣近岸一帶人居潮至浪花直噴屋上簷溜倒傾若驟
雨初觀之亦令人心悸按浙江一名錢塘江一名羅刹
江所謂羅刹者江心有石即秦望山脚横截波濤中船
至此多傾覆也漢東宣伯褧先生常作浙江潮候圖説
曰大海而東凡水之入于海者無不通潮而浙江之潮
獨為天下竒觀地勢然也浙江之江有兩山焉其南曰
[023-28b]
龕山北曰赭山並峙于海江之㑹謂之海門下有沙潬
跨江東西三百餘里若伏檻然潮入于浙江也泛乎浩
渺之區而頓登就斂束逼迫囘薄激射趍于兩山之間
抝怒不息則奮而上凌如素蜺横空奔雷激地觀者膽
掉心怖故為東南之至險非他江之可同也原其消長
之故山海經以為海鰌之出入浮屠書以為神龍之變
化海嶠志以為隨月盈虧竇叔䝉海濤志以潮汐作濤
必待于月月與海相推海與月相明東海漁翁海潮論
[023-29a]
謂地浮而大海隨氣出入上下地下則滄海之水入于
江而為潮地上則江河之水入于海而為汐浙江江水
少海水多故其潮特大王充論衡以為水者地之血脈
隨氣進退而為潮髙麗録天包水水乗地而元氣升降
其中地乗水力以自持且與元氣升降互為抑揚而不
覺耳其他或曰天河激湧或曰地機翕張揆其晨夕之
候曰依隂而附陽曰隨日而應月地志海經言殊㫖異
胡可得而一哉盖圓則之運大氣舉之方儀之靜大水
[023-29b]
承之氣有升降地有浮沉而潮汐生焉氣升地沉則水
溢而為潮氣降地浮則水縮而為汐月有盈虛潮有起
伏故盈于朔望虛于兩弦息于脁朒消于胐魄而大小
凖焉月為隂精水之所生日為陽宗水之所從故晝潮
之期日常加子夜潮之候月必在午而晷刻定焉卯酉
之月隂陽之交故潮大于餘月大梁析木河漢之津也
朔望之後天地之變故潮大于餘日寒暑之大建丑未
也一晦一明再潮再汐一朔一望再虛再盈天一地二
[023-30a]
之道也月經于上水緯于上進退消長相為生成歴數
可推毫釐不爽斯天地之至信也晝潮大于春夏夜潮
大于秋冬潮之極漲常在春秋之中潮之極大常在朔
望之日大抵潮之消長毎日而移一時潮之大小八日
而經一變毎嵗則卯酉二月皆大而酉戌二月為尤大
凡江浙欽㢘之潮皆有定候瓊海之潮半月東流半月
西流潮之大小隨長短星不俟月之盛衰閩人占潮方
言初一十五潮滿正午初八廿三滿在早晩初三廿五
[023-30b]
潮平日暮又有水醒水忌毎月初一三十日初二初三
四五六水醒至初七平交十五水醒至十六十七十八
十九二十日水俱醒二十一日水平如前水醒則流勢甚
急船身不敢偏東水平則船身不可偏西


  按丘處機云海潮人皆言因月唐盧肇獨言因日余
游海上詢其故老月初出則潮初上月卓午則潮滿
月西轉則潮漸退月沒則潮退盡北方月出則潮復
上斗北月中則潮滿月東轉則潮漸退月沒則潮退
[023-31a]
盡盧肇言日是太陽水是純隂日西入地時隂避太
陽東海潮上日出時水乃西流東海潮下且箭之急
疾晝夜不能行萬里如何海之深濶洪波蕩漾日夜
能行數萬里乎又肇之所言晝夜方是一潮知肇不
曽海上游行耳


  龍王宅


  孫公談圃宋楊康國錢勰使髙麗豐稷為楊掌牋表言
東海洋龍宫之寳藏所也濃氣厚霧雖無風亦有巨浪
[023-31b]
使人臥木匣中雖蕩而身不搖食物盡吐惟飲少漿舟
前大龜如屋兩目如炬燭放光耀沙上舟人以此卜之
見則無虞也杜光庭録異記海龍王宅在蘇州東入海
五六日程小島之間濶百餘里四面海水粘濁此水清
無風而浪髙數丈舟船不敢輙近毎大潮水漫沒其上
不見此浪船則得過夜中逺望見此水上紅光如日方
百餘里上與天連人相傳龍王宫在其下矣海槎餘録
貞觀中遣新州刺史髙表仁持節至倭國在大海中浮
[023-32a]
海數月方至自云路經地獄門其上氣色幽鬱聞呌號
鎚鋸之聲甚可畏懼唐㑹要崖州海外有鬼哭灘極怪
異舟至則沒頭隻手獨足短禿鬼百十為羣伍争來趕
舟人以米飯頻頻投之即止未聞有害人者續墨客揮
犀李仲游承議知同安縣有一人泛海舟交易外國經
嵗始還云為大風飄至一島嶼時月正明見十數人自
海連臂而出登嶼笑語語不可解體貌與人無異但裸
形耳舟人鳴鑼鼓以駭之復連臂大笑入海而去近嶼
[023-32b]
人云此名海人室在嶼下


  送女潮


  吳越春秋吳王賜子胥屬鏤之劍乃盛以䲭夷之皮投
之江中子胥因隨流揚波依潮徃來前潮水者子胥後
潮水者文種也又録異記廬州城内淝河㟁上亦有子
胥廟毎朝暮潮時淝河之水亦突鼔怒而起至其廟前
髙一丈廣十餘步食頃乃安西吳記長興吳山下有溪
名吳山灣昔吳王送女至此有潮髙三尺倒流七十里
[023-33a]
名吳王送女潮圖經苕溪在餘杭夾㟁多苕花因得名
相傳古有尹公者善推候有異術鄉人王氏有女美質
尹公求之不得叱水成潮以溺其居至今日暮則風生
水長數寸號為尹公潮然則子胥之潮不止錢塘而激
水成潮亦不但子胥矣岳陽風土記荆江出巴蜀自髙
注下濁流洶湧夏秋暴漲則逆泛洞庭瀟湘清流頓皆
混沖岳人謂之翻流水南至青草湖或三五日乃還俗
云水神朝君山


[023-33b]
  阿耨達池


  大藏西域記云阿耨達池在香山之南大雪山北周八
百里東南流入海者曰殑伽河西南流入海者曰縛芻
河北流入海者曰徙多河又潜流地下出積石山東北
流入海者為中國之河源阿耨達華言無煩惱似指所
謂星宿海者殑伽華言天堂縛芻華言清徙多華言冷
阿耨池一名蔔义從琉璃馬口出象教皮編曰殑伽河
天堂河也一曰恒伽河此河從天堂而來恒河東面金
[023-34a]
象口而出流入東海信度河騐河也從阿耨池南面銀
牛口而出流入南海徙多河冷河也一曰蔔义河從阿
耨池西面琉璃馬口而出流入西海縛芻河清河也一
曰博义河從阿耨池北面玻瓈獅子口而出流入北海


  蜀都火井


  博物志火井在蜀都縱横五尺深二三丈時以竹木投
之以取火諸葛丞相徃觀後火轉盛熱以盆着井上煑
之得鹽後土人以家燭火投井中即滅息至今不復然游
[023-34b]
宦餘談火井在雲臺山東五里火自井出周圍有竈數
十居民各以竹刳其中引火至竈鍋滚而竹不然觀者
不敢近井盖井火時一噴輙及數丈不用時以物盖之
用時去盖投火少許即騰騰燄上至井近井數十家擅
其利云華陽國志火井夜時光彩上炤民欲其火先以
家火投之頃許如雷火燄出通耀數十里以竹筒盛其
光藏之可拽行終日不滅有二水井取井火煑之一斛
水得五斛鹽家火煑之無幾也隋置火井縣舊史袁天
[023-35a]
罡為火井令又蓬溪縣志載覆龍山有火井尹王良謨
至其地問之土人試即一地掘尺許便水泉湧出如沸
少選漸盛火熒熒浮水面以火引之即然潼川火井穴
地而洼若池以火引之少頃交熾夏月積水則燄生水
上水沸而寒如故王子年拾遺記西海之西有浮玉山
山下有穴穴中有火其色如水波濤灌蕩而光不滅名
曰隂火水經注大同西溪水導源火山山有火井南北
七十步廣減尺許深不見底炎熱上升常若雷霆發響
[023-35b]
以草釁之則烟騰火發亦名熒臺郡國志邢州尚書房
車有地周百餘步其地人馬行土轟作雷聲掘之即火
出漢書注西河鴻門縣有天封苑有火井祠火從地中
出九國志楊渭武義二年冬十月濬東塘之楊林江水
出火可以燃煑楊用修曰火井在蜀之臨卭今嘉定犍
為有之其泉皆油爇之則然人取為燭燈水涸則土上
有燄觀者至焚其裾老學庵筆記吳中卑薄劚地二三
尺輙見水予頃在南鄭見一軍校火山軍人也言火山
[023-36a]
之南地尤枯瘠鋤钁所及烈燄應手涌出故以火名軍
尤異也宋魯應龍括異記嘉禾志顧亭林菴中有忠烈
公祠近嵗忽地裂數尺中有風濤聲以物探之應手火
起孝成河平八年丙申山陽火生石中集異記晉穆帝
昇平三年二月涼州城東池中有火四年四月姑臧水
中又有火劉勰新論水性宜冷而有華陽之温泉火性
宜熱而有蕭丘之寒燄按蕭丘在海中有自生火春起
秋滅着木不焚又李元陽洱海記言夜見水面火髙數
[023-36b]
丈問人曰陽火也霏雪録洪武丁夘㑹稽王家堰夜大
雨水暴至死者十四五水上有火萬炬咸以為鬼予嘗
詢于習海事者曰鹹水夜動則有光盖海水為風雨所
擊故其光如火耳


  水火池


  王𤣥䇿西國傳泥婆羅國西南至頗羅渡來村東坎下
有水火池將家火炤之即有火燄從水中出以水沃之
其燄轉熾漢使㑹于池架釡炊飯得熟使人云曽經以
[023-37a]
杖刺着釡櫃令人挽出不可得相傳是彌勒佛當來成
道火冠金龍守之此池火是火龍之火也


  廣成化城


  三水小牘汝州臨汝縣廣成城有小山曰崆峒若三春
九秋天景清麗必有素霧自岊起須臾粉堞青甍彌亘
數里樓殿轇轕草木煥爛數息中霧勢漫散不復見矣
俗名廣成化城皇覽趙簡子墓在臨水界上冢上氣成
樓臺之狀恩縣白馬營在縣西十五里相傳為唐時故
[023-37b]
鎮二三里外夏秋之際侵晨望之如城郭掩映林木蓊
欝日出即不見毎嵗約數次汶上縣西南周迴三十里
毎秋水泛漲一望無際遥視村落在烟波杳靄中又常
有城樓人馬之狀出于水上謂之水市闞亭在南旺湖
中水際時見烟雲樓臺之狀靈璧縣沫溝湖天色晦暝
之際隠隠有城屋狀霍丘縣大業陂天晴日霽陂中或
見城郭之影東阿縣桃城舖舖旁一丘髙可數仞毎隂
雨後烟霧中隠隠有市井車馬之形録異記益水在淇
[023-38a]
陽縣治去長沙三百里東望時見長沙城隍人馬形色
悉可審辨或停覽矚移晷乃滅封禪儀光武封禪云亭
山百官布野時山上雲氣成宫闕百官皆見之漢武遣
方士徐登浮海探藥于波中見漢家樓觀參差公侯第
宅滿目班超在渾邪國平旦雲霞鮮朗忽見天際宫闕
館宇嚴列侍臣左右悉如漢家斯並山川之靈蹟也


  金波寳燄


  宋晦翁廬山紀行詩斯須莫雲合白日無餘暉金波從
[023-38b]
地湧寳燄穿林飛又有觀野燈詩云須信地靈資物化
金膏隨處發精光余謂馬血之為飛燐人血之為鬼火
此所謂昭明焄蒿悽愴也若廬山之野燈杭州之湖光
峨眉之佛光金堂之聖光海賦之隂火皆山川寳玉之
氣衡山文殊峰唐宣宗太子慕道自霍之衡西望峰山
見金色瑞相彌陀僧以為文殊出現故名太室玉鏡峰
峰上常現瑞光晶彩如玉少室玉華峰山有寳玉氣逺
望光彩聶矗張道陵得道于此贑州大龍山層峰叠嶂
[023-39a]
遇夜則紅光燭天秦淮口張麗華墓時有光如金練掬
之作水銀頃即流散上髙靈峰山風雨之夜時有赤光
如斗名勝志黄岩雞籠山毎星月晦冥有光燭天一日
晶彩晝見或視之金玉彌山谷徃取即滅胥此類也湖
廣華容方臺山上産雲母石土人候雲氣所出掘之徃
徃有長數尺者可製為屏莆田縣壺山上有辟支岩石
間小竅迸出異香青泥坊在資縣萇死三年而血化
為碧今數里之内土色尚青


[023-39b]
  海市


  閒覽載登州海中遇晴霽忽見臺觀城市人物徃還者
謂之海市東坡嘗一見之名勝志浙江象山縣大韭山
在東南大海中遍地皆雲嵐天霽則蜃氣煥發樓臺殿
閣龍鳯之形變態萬狀廣東新安縣西北合蘭洲春晴
蜃氣結為樓臺城堞人物車馬徃來之狀陳連詩云瀰漫合蘭海南
與滄溟通蜃氣起蛟室珠光出龍宫樓臺紛隠現墟市現空濛謾將化城比還與幻境同天風忽吹蕩人物歸
虛空漳州府志載萬歴壬子四月浴佛日海中東鎮嶼前

[023-40a]
吐蜃氣成重樓叠閣狀甚巍峩忽變為層臺城垜有人
物遊宴于其上倐忽復變為艅艎又變為獅象終而變
為黄盖若神人羽客出沒自寅至未始散而登萊之市
為著獪園載副將謝廷芝建牙東省親見登萊海市初
堂屋三間甚軒厰罘罳掩映中懸大珠簾見一曲几上
安鵲尾香爐篆烟裊裊有丱角童子擁篲而至次第掃
地畢乃取香添入爐中歴歴分明移時乃滅謝在杭曰
海市海氣所結非蜃氣家居海濵毎秋月極明水天一
[023-40b]
色海中蚌蛤車螯之屬大者如斗吐珠與月光相射忽
吐成市城樓閣截流而渡至杳不可見方沒人亦習以
為常不知異也


  吳興慎䝉觀海市記云丁亥孟夏二十二日余至逢
萊越二日登蓬萊閣召守閣者問之曰海市春夏見
秋冬少見大霧之後天晴見天隂不見微風見無風
不見大風不見風微急其見也速而巧風微緩其見
也遲而拙余謂市既有時難以必見將行矣俄從者
[023-41a]
報曰山抬頭張口海市矣翹首視之牽牛島見樓臺
前低後昂大一竹山見一大城其色則青白相間雄
偉壯麗殆若王都顧盼之間驚愕交并又自以為眩
而妄也凭欄視之倐然俱滅俄有報者曰珠璣山更
見一城其色則青黄相間其形則或髙或下其城上
之諸樓則隠顯無常其樓閣之大則離合不定回視
夫牽牛島二峰或開而離或合而聨或大者自然而
小或尖者忽然而平俄又有報者曰半洋離咫尺忽
[023-41b]
復合為一大樓中留一門復塞其東則起三圓亭皆
重簷三叠透徹玲瓏其西則起假山者三皆孤峰特
聳突兀嵯峨其大樓之東則復起一小樓與大樓相
等其大者黙移于前小者黙移于後既而升者沉起
者伏遂隠而不見俄而一樓獨大巍然突起三閣微
小列于左三屋則又小乃雜聚于右而前後左右各
起數樓或淡而似逺或濃而似近頃之忽大樓聳起
于中極其莊嚴三方樓端拱于左層樓叠起樓之簾
[023-42a]
間窗牖閃爍種種具在三團松植立于右其葆盖亭
亭形容特異雖古今之名畫秦漢離宫不足擬其天
成之妙也未幾三松之頂三樓之表微有雲氣初如
一線與大殿相連俄而小者漸大狹者漸濶恍然一
巨橋下視三松三樓皆變為大橋中涵數洞如蒼龍
跨海忽變為一大臺又分而為二破而為三其中則
變為一大宫如宗廟正室左右分二小宫如明堂之
旁个已而繚以垣牆籠以草樹環以房屋又合為一
[023-42b]
若富家大室極為壯觀已而垣牆則或髙或下林樹
則或聚或分房屋則或疎或密或方起一樓未成而
復隠復起一閣既顯而又微日欲入暮觀者已疲乃
命輿而歸


  放光谷


  大理府白雲峰下曰茫湧溪深處為放光谷四圍皆有
佛也或長或圓五色互異是藥師佛道塲又名悉達塲
明李逸民遊雞足山記繇僧衣寺歴萬松菴華嚴龍祥
[023-43a]
放光寺忽兠羅綿云緬出一白宛如玉地大圓光倚立
玉地之上外暈七重毎重五色環中虛明如鏡觀者自
見自身現鏡中毛髮可數舉手動足影亦如之僧呼為
攝身光有頃光沒風起壑中雲氣散盡復出一光如大
虹霓然只半缺而佛光則圓瑩如水晶映物有時見平
雲上現二銀船檣舵皆具徃來江村沙浦中如人掉之
但不見人閩書晉江横山南行有畫船浦浦沙地也而
有船痕帆檣皆具雖夜掘土掃除之明日沙平其跡復
[023-43b]
見其日南風則㠶檣向南其日北風則㠶檣向北盖一
異也暖姝繇筆吳江趙寛㑹元子禧為眉州州判言峨
眉山放光亦有時曽見七圓光五大二小大者寺僧一
一指言文殊辟支彌勒等佛二小者善財童子也衆人
看者各見自己身形在光中一二日前有鳥連呌施主
施主數聲後云佛現了其鳥似畫眉而小蜀都雜抄峨
眉古今勝境山中光怪若虹霓然毎見于雲月映射之
際所謂佛光者是己佛光未發有鳥先飛過若言施主
[023-44a]
發心菩薩來到光既散復來作聲施主布施菩薩去了
有白石如泰山之狼牙上饒之水晶置之日隙則五色
光日中則無僧曰佛現者此也夜半有光熠熠來自天
際謂之聖燈夾江縣伏龜山有仙掌洞其山雲常作五
色黄色居其中亦佛光之類耶




[023-44b]









  玉芝堂談薈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