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122 澗泉日記-宋-韓淲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澗泉日記卷下
             宋 韓淲 撰
史法須是識治體不可只以成敗是非得失立論蓋上
下千百載見得古人底裏明白然後可載後世所不可
不載之事汎然欲備則不勝其史矣
古人之史非是備遺㤀要務多以美觀也因今勸後因
後明前經制述作二者是大他瑣瑣皆不足記也
[003-1b]
新唐書李長源傳殊略不見其經世之論今尚于通鑑
見其言府兵封建之論亦可惜也使其事當太史公之
筆後世誦説之士不止言留侯矣當用唐實録中小傳
及舊唐書傳且并家傳别録一卷方為愜意至于歐陽
公所録王朴傳亦不甚見其經世之論尚有平邊一策
可攷耳
牛李之黨不待貶而自見宋子京便以牛僧孺行如市
人李徳裕經綸天下亦過矣
[003-2a]
東光張預作百將傳甚有旨趣文落落不拘翦殊得太
史公筆法但太史公篇篇有主意而張預或有泛而無
統者也然紀載甚可法
北齊書獨無序蓋其成時熙寧之初其先校書學士皆
出外補矣
歐陽公與徐無黨書云五代史昨見曾子固之議今卻
重頭改換未有了期又與梅聖俞書云閒中不曾作文
字秖整頓了五代史成七十四卷不敢多令人知深思
[003-2b]
吾兄一看如何可得極有義類須要好人商量此書不
可使俗人見不可使好人不見奈何奈何
歐陽公五代史卻甚與人辯白儘有工夫
胡徳輝記尹和靖語五代史本是永叔祖分作其間亦
有指名然歐陽公嘗云河東一傳乃大奇自此當以為
法不知謂作何傳耳案尹洙河南集謂初與永叔約分/撰五代史既而不果乃别撰五代
春秋世謂歐史取材于洙則此所云分作者或即洙也/然原本闕訛云永叔祖分作攷洙焞之從祖也疑祖字
上脱去與從二字第此語不見于/他書不敢輒加増改姑闕其文
[003-3a]
史記五代史有微意范史有去取襃貶唐紀志歐陽公
猶有華處少筆削意思
神宗論孫武書愛其文辭意指王安石曰孫武談兵言
理而不言事所以文約而所該者博上論及韓信安石
曰信但用孫武一兩言即能成功名上曰如韓信自是
奇才稱兵書乃是因諸將問及引以應之度其所知非
因讀兵書而能及此也
秘書監王欽臣奏差真靖大師陳景元校黄本道書范
[003-3b]
祖禹封還以謂諸子百家神僊道釋蓋以備篇籍廣異
聞以示藏書之富本非有益于治道也不必使方外之
士讎校以從長異學也今館閣之書下至稗官小説無
所不有既使景元校道書則他日僧校釋書醫官校醫
書隂陽卜相之人校技術其餘各委本色皆可用此例
豈祖宗設館之意哉遂罷景元
髙麗嘗以金書晉譯華嚴經五十卷唐則天朝譯八十
卷德宗朝譯四十卷共五十部捨入惠因教院元祐二
[003-4a]
年也後元符二年吕惠卿作記案通攷華嚴經唐于闐/寳又難陀譯八十一卷
陳振孫云晉義熈十四年譯六十卷唐證聖元年于闐/沙門喜學再譯舊文兼補諸闕通舊成八十卷此云晉
譯五十卷當有誤所謂則天朝譯者即于闐沙門/本也徳宗朝譯四十卷通攷不載謹附識于此
古今興廢不可只據紙上看過須是髙著眼與伸寃道
屈使後世無徼倖之心其當然而不然卻只得歸之天
運時數之消長生民之幸不幸爾
富文忠奏議劄子范忠宣彈事國論范醇甫講筵文字
學士大夫所當熟讀而模範之其他不訐則弱未易言
[003-4b]

王深甫文字無一語蹈俗態至于議論馳騁上下非老
蘇不能也
歐陽公自醉翁亭後文字極老蘇子瞻自雪堂後文字
殊無制科氣象介甫之罷相歸半山也筆力極髙古矣
如曾子固見歐陽公後自是迥然出諸人之上老蘇文
字篇篇無斧鑿痕蓋少作皆已焚之矣其他吾不知也
本朝之文至此極盛矣若論其學術醇疵淺深則付之
[003-5a]
學者評之予非惟不敢亦不暇案歐陽修年譜慶厯五/年乙酉年三十九八月
罷都轉運按察使降知制誥知滁州六年丙戌年四十/在滁自號醉翁蘇軾年譜元豐五年年四十七在黄州
寓居臨臯亭就東坡築/雪堂自號東坡居士
梅聖俞之文髙古但宣城集中止有和靖詩序其他無
有也如秋聲賦書後文類序極古淡平正如注孫子皆
未之見當博詢他日有力或刋之如答蘇軾書必可觀
見于歐陽永叔手書中言之
老蘇晚年文字多用歐陽公宛轉之態老泉晚年記序
[003-5b]
與權衡諸論文字不同豈見歐陽公後有所進耶其晚
年而筆力進歟
東坡自東坡後文章方見涯涘半山自半山後不止持
論立説而已也六一南豐中年文字好及晚則已定又
放開了東坡半山晚猶向進不盡
子瞻子由文學于晚年所述見之子瞻傷于精明志林
方就實子由歴代論古史論之屬文極平心但理道泥
于莊老不能有所發明子瞻雖間取莊老然于議論事
[003-6a]
理處極忠壯此子由所不及也
東坡表忠觀碑介甫以為序似太史公諸侯王表銘似
柳子厚塗山銘
子由文字晚年多泥老佛之説筆勢緩弱無統東坡海
外所作愈雅健精當不可及但平生所著多以戲而汨
之所以不典
蔡君謨與人作墓誌最簡健條暢
歐陽公作孫泰山胡翼之墓誌得體只載其弟子與其
[003-6b]
交遊而略言其學術議論隱然自為儒者非後人所可

少游在黄陳之上黄魯直意氣極髙陳后山文字才氣
短所可尚者步驟雅潔爾
張芸叟為梁況之志少游為陳后山父銘集皆無之可

鞏豐仲至言尹少稷稱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之後一
人而已
[003-7a]
李邴漢老號雲龕居士作王履道内制集序其言本朝
承五季之後楊劉之學盛于一時其裁割纂組之工極
矣石介憤然以為破碎聖人之道著論排之甚力然司
翰墨之職者雖文宗鉅儒亦必循本朝故事如近世張
安道之髙簡純粹王禹玉之温潤典裁元厚之之精麗
隱密東坡之雄深秀偉皆制誥之傑然者譬之王良造
父策驥騄而騁康莊一日千里而節以和鑾馳之蟻封
亦必中度豈能彼而不能此哉且稱其與本朝三數公
[003-7b]
不相上下又云若不以體製拘之駸駸乎漢氏矣
老蘇文字善揣摩天下案此下疑/有脱文
程致道之文太快
何子應作陳叔易墓誌甚佳徐師川作李先之墓誌書
事極簡而有要題豫章集後尤佳惜乎東湖之文未刋
崔徳符作墓誌極好詩亦清麗可愛
陳無己云子瞻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晚學太白至其
得意則似之然失于粗又云司馬遷作長卿傳如長卿
[003-8a]
之文
葉少藴文字有起伏曲折惜其行為士人所貶爾晁以
道之文雅健卻少太史公氣槩渠多言公羊子文好然
其步驟又卻碎吕居仁以為其病處在雜亦盡之矣
鄒徳久道山谷語云庭堅最不能作議論之文然每讀
歐陽公曾子固議論之文決知此人冠映一代公試觀
此兩人文章合處以求體制當自得之言語固是學者
之末然行已之餘既賢于雜用心亦便當以古人為準
[003-8b]
要使體制詞氣不病耳所謂甯越猶有速成之病此可
畏語也
劉原甫萊公傳亦頗有史筆但文傷俊快貢甫題公是
集後亦似其兄文
雲龕四六佛語皆好但碑版文字體制未甚古雖欲叙
事卻傷于多處然文字卻不摘裂雅奥温潤可玩今刊
于黄州
渡江南來晁詹事以道吕舍人居仁議論文章字字皆
[003-9a]
是中原諸老一二百年醖釀相傳而得者不可不諷味
崔德符陳叔易皆許昌先賢俱從伊洛諸公遊有文章
盛名節行亦正當
王介甫相國寺啓同天節道塲觀戲者詩侏優戲塲中
一貴復一賤心知本自同所以無欣羨此語雖非聖道
亦足銷人榮辱之悲也
周恭叔行已文字温淡但時有莊老與程氏之說相背
詩亦好
[003-9b]
晦翁初年編類文字如語孟集註五朝三朝言行錄皆
可傳
葉正則文字不茍作所惜削繩刻墨尚露爾要是究見
根柢用意至到
陳同甫陳君舉葉正則多是就外面㸔入來所以少精
微雖無補凑之弊卻有機敏之失
先公常談崔德符詩又稱王荆公四六好范致能字畫
陸務觀詩歌周洪道四六洪景盧文章
[003-10a]
蘇籀仲滋述子由言余黄樓賦學兩都也晚年來不作
此工夫之文案此條見蘇籀欒城遺言籀/轍之孫遲之子南渡居婺州
孟植元立亟稱劉定鵝湖輪藏記好漳州朱待制祠記
南安三先生祠記平正不流弊文極體勢有味
吕伯恭晚年文字體制人疑其學荆公
周茂振制詞雖規模小不甚渾灝然皆不茍作篇篇運
思皆工
潘閬遨遊浙江詠潮著名或以輕綃寫其形容謂之潘
[003-10b]
閬詠潮圖案類苑所載與此/同其詩今失傳
李方叔文似唐蕭李所以可喜韓駒詩似儲光羲黄魯
直詩如松生石間雖偃蹇不大而氣含風雲
羅隱新城人唐光啓三年呉越王表薦為錢塘令遷著
作郎辟掌書記天祐三年充判官梁開平二年授給事
中三年遷發運使是年卒葬于定山金部郎中沈崧銘
其墓原註白孔六帖云墓在撫州樂安縣羅家潭唐案/十國春秋隱新城人呉越備史作新登人全 詩
話作餘杭人蓋新城本三國吳置後梁時吳越改新登/宋乃復為新城也稱餘杭者唐大業中改杭州為餘杭
[003-11a]
郡故新城亦屬餘杭今杭州府志以隱為餘杭縣人誤/矣又太平寰宇記定山突出浙江數百丈萬厯杭州府
志在錢唐縣南四十里則隱墓在越可知且詩話謂隱/年八十終餘杭是隱之生卒皆在故鄉不應逺葬撫州
原註引孔帖謂隱墓在/撫州樂安縣亦誤矣
陸羽像甚清俊向從志南得之羽字鴻漸一字季疵復
州竟陵人後隱苕溪自稱桑苧翁闔門著書或獨行野
中誦詩擊木裴回不得意或慟哭而歸故時謂今接輿
也久之詔拜太子文學徙太祝不就職時張志和居江
湖自稱煙波釣徒肅宗嘗賜奴婢各一志和配為夫婦
[003-11b]
號漁童樵青羽嘗問孰為往來者對曰太虛為室明月
為燭與四海諸公共處未嘗少别也何有往來予欲求
𤣥真像為桑苧翁對未有也李德裕稱志和隱而有名
顯而無事不窮不逹嚴光之比云
李習之東南錄載癸巳駕濤江逆波至富春丙申上七
里灘至睦州庚子止楊盈川亭辛丑至衢州今時不見
盈川亭不知何所也
羅隱為錢塘令手植海棠一本于庭前王黄州有詩稱
[003-12a]
之舊治在錢塘門裏三十歩今車馬門是也案杭州府/志錢塘縣
治漢魏時在靈隱山麓後徙錢唐門外唐武德四年徙/錢唐門内宋南渡後徙紀家橋華嚴寺故址即今治處
也/
介亭在舊治後聖果寺郡守祖無擇作銘曰猗歟茲亭
仁智是經控帶山海周旋日星嘉乃成績取名于易維
介之義以敏厥德案咸淳臨安志介亭在鳯皇山對排/衙石熙寧中郡守祖無擇建蘇軾有
登介亭餞/楊次公詩
晏殊云龍泓洞在福建汀州府靈隱山下吳赤烏二年
[003-12b]
葛仙翁于此得道又有煉丹井在下天竺寺藏院又云
靈隱山有白少傅烹茗井案咸淳臨安志龍泓洞在靈/隱山下呉赤烏二年葛仙于
此得道有石洞徹浙江武林舊事云龍井呉赤烏中葛/洪煉丹于此石竇一泓深不可測相傳與江海通有龍
居之秦觀龍井記亦云龍井舊名龍泓距錢唐十里然/則龍泓即龍井在錢唐無疑也又攷閩書汀州寧化縣
有靈隱洞無靈隱山並無所謂龍泓龍井之名者淲述/晏殊之言乃以為在汀州靈隱山蓋傳聞記憶之誤也
孫堅父名鍾其墳在縣南陽平山髙一丈周四十歩
平湖軒在錢塘縣尉廨英淤閣後
水府觀在利渉門外桐木園神仙馬自然得道于此今
[003-13a]
徙清水門
繙經臺昔謝靈運與僧同于此繙佛國涅槃經為南本
三十七卷即南康志所載處案名勝志云飛來峯介靈/隱天竺之間謝靈運繙經
臺在焉又董嗣杲西湖百咏引臺在下竺香林門内靈/運于此將北本涅槃經繙為南本三十七卷因有七葉
堂則臺在錢唐無疑此乃云即南康志所載處蓋以靈/運嘗慕南康石壁之勝曾築精舍遂誤以臺在南康而
精舍實未/嘗冇臺也
盛𢎞之荆州記曰富陽縣城樓王仲宣登之而作賦今
文選錄之大非如子雲之比屈宋之筆也近世歐陽公
[003-13b]
蘇東坡亦有此意歐陽公務平之過蘇又不甚平若闊
大簡奥有意有興登樓賦為佳耳
李習之東南錄載戊子自常山上嶺至玉山庚寅至信
州甲午望君陽山怪峯直聳似華山丙申上干越亭今
時不知君陽山何處山也又云自玉山至湖七百有一
十里順流謂之髙溪今不知有此名也漫記于此
靈隱寺前武林山上有五峯一曰稽留太平寰宇記云
許山葛洪皆隱此山因而忘返故號稽留又云在錢塘
[003-14a]
西十五里髙九十二丈峯之前有合澗曰武林泉顧夷
吾山川記云自南徂東臨浙江一𣲖謂之靈隱浦案杭/州府
志稽留峯在天竺寺西名勝志云相傳堯時許由隱此/山遂名許由峯訛為稽留然水經注云昔有道士入此
不返因以稽留為山號未嘗專/指許由此可以訂地志之訛
儒賢亨㑹之閣在萬松嶺東青平門青平乃故相劉正
夫舊里號青平里時人因以名之政和三年勅建閣賜
案乾道臨安志儒賢亨㑹之閣故相劉正夫/之居在萬松嶺政和三年勅建御書閣賜名
林逋舊居有巢居閣或云在寳林寺即雲巢也案林和/靖集序
[003-14b]
云君復不仕結廬孤山所居有/巢居閣處士橋與此所載少異
金鵝山寰宇記云上古防風氏嘗居此山下有風渚古
鄋瞞國也案杭州府志金鵝山在於潛縣/南一里髙八十丈周迴二里
晁崇福之道云林元伯剏小齋列植脩竹予取老杜雨
洗娟娟淨之句名之嘗謂竹君佳處正在此時譬之人
物固以剛正立節為本然必從容清潤乃成佳器云之
道有集舊章貢曾刋之今不存
斯逺寄二墓塼來云隆興法曹任伯厚于郭外黄覺寺
[003-15a]
中得之其一云晉故尚書譙國桓府君中子泉陵令諱
勃字季長墓其一云伯護軍考尚書二府君墓在徐聘
君南去此墓七里因攷之晉史桓宣桓伊嘗作護軍桓
伊嘗鎮豫章又桓沖宣穆嘗為護軍其孫徹為吏部尚
書後為桓𤣥嗣被誅皆不可攷以淲觀之恐是桓伊之
子爾又法華人發古冡得塼皆有刻字曰晉升平四年
三月四日太學博士陳留郡雍丘縣都鄉周墟里周闡
字道舒妻活潯陽太守譙國龍堈縣柏逸字茂長小女
[003-15b]
父晉安成太守膺揚男諱蟠字永時皆鐫成文同此周
闡之妻柏逸之女墓也父晉安成太守膺揚男諱蟠者
蓋闡之父故獨稱諱但不知妻名活何義字畫極分明
無訛案晉書桓宣傳宣為元帝丞相舍人轉參軍遷譙/國内史武昌太守監沔中軍事歴都督司荆雍梁
三州以前後功封竟陵縣男貶建威將軍改鎮南將軍/南郡太守桓伊傳云父景仕至侍中丹陽尹中領軍護
軍將軍伊都督豫州諸軍事後徵拜護軍將軍此云桓/宣作護軍有誤且伊為宣族子而墓塼乃云伯護軍則
非伊子之言可知又晉書地理志譙郡有龍亢縣無龍/堈縣徧攷通興通攷太平寰宇記諸書均無所為龍堈
者當時墓塼不應有誤或亢堈音/近而訛抑原有其名而旋改者歟
[003-16a]
王公曾張公詠錢若水微時謁華山陳希夷求相欲以
學仙者希夷謂王張曰爾輩非仙才王當為宰輔顧張
取紙筆遺之張曰悟矣推吾入閙中耶又謂錢曰余不
足以知子當見白閣道者錢遂造之道者曰君急流中
勇退人也其後王果拜相張位至八座歴試中外以才
顯錢為樞臣
蕭文琰蘭陵人丘令楷呉興人江洪濟陽人與竟陵王
子良嘗夜集學士刻燭為詩四韻者則刻一寸以此為
[003-16b]
率文琰曰頓燒一寸燭而成四韻詩何難之有乃與令
楷江洪等共打銅鉢立韻響滅則詩成皆可觀覽
天竺慈雲法師生前制棺名為遐榻
永和鄉靜惠禪院有天衣懷和尚塔諡振宗大師
余少時見揚子雲麗文欲繼之嘗作小賦用思太劇立
致疾病子雲亦言成帝䛇作甘泉賦畢遂倦卧夢五藏
出地以手内之及覺氣病一年可知盡思慮傷精神也
 澗泉日記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