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f0007 聖壽萬年曆-明-朱載堉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聖夀萬年厯卷四


  明 朱載堉 撰


  二至晷景考


  説者皆云漢歴有四太初最密唐厯有八大衍最密宋
歴十六紀元最密元厯有二授時最密今大統厯與囘
囘厯相校大統最密然新率與之校所得尤多視太初
等厯大不侔矣自魯僖公五年丙寅嵗正月至洪武十
[005-1b]
六年癸亥嵗十一月二千三十八年之間傳志所載二
至晷景凡六十事用前代所謂密者四厯及大統厯并
新法考之所得開列於後


  魯僖公五年丙寅嵗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見春秋
左傳


  漢太初厯辛亥二十五刻   唐大衍厯辛亥九十四刻


  宋紀元厯壬子八十四刻   元授時厯辛亥十四刻


  本朝大統厯甲寅八十二刻  新法推得辛亥五十五刻


[005-2a]
  右紀元後天一日大統後天三日餘與天合


  昭公二十年己卯嵗春王二月己丑日南至見春秋左傳


  太初己丑五十刻    大衍己丑四十五刻


  紀元庚寅二十五刻   授時戊子八十三刻


  大綂壬辰七刻     新法己丑二十三刻


  右紀元後天一日授時先天一日大綂後天三日
餘與天合按南至晷景見於經傳者惟此二條而
已餘或見於讖緯等書若春秋命厯序之類即漢
[005-2b]
志隋志所引者今未敢以為據授時厯議據前漢
志魯獻公十五年戊寅嵗正月甲寅朔旦冬至引
用此條為首盖獻公乃隠公五世祖其十五年戊
寅嵗下距隠公元年己未嵗百六十一年其非春
秋時明矣而元志乃云自春秋獻公以來者許郭
諸儒多聞博古豈不知獻公在春秋前百餘年哉
第以所推昭公己丑冬至而得戊子既不能合偶
與獻公相合故援此以飾非而為之説云曲變厯
[005-3a]
法以従昭公則與獻公不合遂謂春秋所書昭公
冬至乃日度失行之驗然則大衍宣明諸厯推之
皆得己丑豈皆誤耶夫獻公甲寅冬至别無所據
惟劉歆三綂厯是據也若左傳不足信而歆獨可
信乎太初元年冬至在辛酉歆乃以為甲子差天
三日尚不能知而能逆知上下數百載乎然則獻
公十五年冬至當在何日曰三統授時之甲寅失
之先紀元大定之丁巳失之後大衍所推丙辰宣
[005-3b]
明所推乙卯庶或近之然别無所考據闕其疑可
也以要言之凡春秋前後千載之間氣朔交食長
厯大衍所推近是劉歆班固所説全非杜預一行
已有定論詳載别巻矣


  劉宋元嘉十二年乙亥嵗十一月十五日戊辰景長
隋志


  太初癸酉七十五刻   大衍戊辰三十五刻


  紀元戊辰三十九刻   授時戊辰四十七刻


[005-4a]
  大綂己巳十四刻    新法戊辰五十二刻


  右太初後天五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元嘉十三年丙子嵗十一月二十六日甲戌景長見隋志


  太初己卯空刻     大衍癸酉五十九刻


  紀元癸酉六十三刻   授時癸酉七十一刻


  大綂甲戌三十九刻   新法癸酉七十六刻


  右太初後天五日大綂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


  唐志大衍厯議曰較前代史官注記惟元嘉十三
[005-4b]
年十一月甲戌景長皇極麟德開元厯皆得癸酉
盖日度變常爾元授時厯所議亦同今按前人考
古景長之驗或不相合則云日度失行竊謂此言
過矣茍日度失行當如嵗差漸漸而移今嵗既已
不合來嵗豈能復合耶盖係前人所測或未密耳
非日度變行也夫冬至之景一丈有餘表髙晷長
則景虚而淡欲就虚景之中考其真實或設望筒
或置副表景符之類以求實景然望筒或一低昻
[005-5a]
副表景符或一前却兼以測景之人工拙不同用
意詳略亦異所據之表或稍有傾欹圭面或稍有
斜側二至前後數日之景進退只在毫釐之間僾
俙之際要亦難辨若夫陽城岳臺略分南北尚有
不同況於四海九服之逺相去千有餘里委託之
人未知當否既非目擊其實所報晷景寧足信乎


  元嘉十五年戊寅嵗十一月十八日甲申景長見隋志


  太初己丑五十刻    大衍甲申八刻


[005-5b]
  紀元甲申十二刻    授時甲申二十刻


  大綂甲申八十七刻   新法甲申二十五刻


  右太初後天五日餘與天合


  元嘉十六年己卯嵗十一月二十九日己丑景長見隋


  太初甲午七十五刻   大衍己丑三十三刻


  紀元己丑二十七刻   授時己丑四十四刻


  大綂庚寅十一刻    新法己丑五十刻


[005-6a]
  右太初後天五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元嘉十七年庚辰嵗十一月初十日甲午景長見隋志


  太初庚子空刻     大衍甲午五十七刻


  紀元甲午六十一刻   授時甲午六十八刻


  大綂乙未三十六刻   新法甲午七十四刻


  右太初後天六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元嘉十八年辛巳嵗十一月二十一日己亥景長見隋志


  太初乙巳二十五刻   大衍己亥八十二刻


[005-6b]
  紀元己亥八十五刻   授時己亥九十三刻


  大綂庚子六十刻    新法己亥九十八刻


  右太初後天六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元嘉十九年壬午嵗十一月初三日乙巳景長見隋志


  太初庚戌五十刻    大衍乙巳六刻


  紀元乙巳十刻     授時乙巳十七刻


  大綂乙巳八十四刻   新法乙巳二十三刻


  右太初後天五日餘與天合


[005-7a]
  大明五年辛丑嵗十一月初三日乙酉冬至見前宋志


  太初庚寅二十五刻   大衍甲申七十刻


  紀元甲申七十三刻   授時甲申七十九刻


  大統乙酉四十五刻   新法甲申八十六刻


  右太初後天五日大綂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


  宋書元嘉厯推是年冬至在甲申日八十刻祖沖
之以為厯誤乃上議曰臣測景厯紀躬辨分寸銅
表堅剛暴潤不動光晷明潔纖毫㦎然據大明五
[005-7b]
年十月十日景一丈七寸七分半十一月二十五
日一丈八寸一分太二十六日一丈七寸五分彊
折取其中則中天冬至應在十一月三日求其蚤
晚令後二日景相減則一日差率也倍之為法前
二日相減百刻乗之為實以法除實得冬至加時
在夜半後三十一刻在元嘉厯後一日天數之正
也按元儒筭晷景其法不同今附載於此是年十
月初十日壬戌景長一丈七寸七分五釐十一月
[005-8a]
二十五日丁未景長一丈八寸一分七釐五毫二
十六日戊申景長一丈七寸五分依元儒法當置
壬戌戊申二日之景相減餘二分五釐以百刻乗
之得二百五十刻為實卻以丁未戊申二日之景
相減餘六分七釐五毫為法除之得三十七刻乃
置壬戌戊申相距四十六日百刻乗之得四千六
百刻凡冬至景前多後少為減減去三十七刻折
半得二千二百八十一刻加日中五十刻為二十
[005-8b]
三日三十一刻命起前距壬戌筭外得十一月初
三日乙酉三十一刻即所求冬至也欲使初學易
曉故詳載之唐志大衍厯議曰祖沖之既失元嘉
十三年甲戌冬至以為加時太早增小餘以附㑹
之而十二年戊辰景長得己巳十七年甲午景長
得乙未十八年己亥景長得庚子合一失三其失
愈多劉孝孫張胄𤣥因之小餘益彊又以十六年
己丑景長為庚寅矣治厯者糾合衆同以稽其所
[005-9a]
異茍獨異焉則失行可知今曲就其一而少者失
三多者失五是舎常數而從失行也夫以唐志此
説證之則沖之所測景盖假託而非真雖其筭術
有可取焉要之其説則是景則非也一行譏胄𤣥
之謬所謂就一失五者即已上六條而元綂所造
大綂厯其失乃與沖之胄𤣥相類推今雖密考古
頗疎李德芳輩盖不無遺憾云


  周天和二年丁亥嵗十一月初三日庚子景長見隋志


[005-9b]
  太初丙午七十五刻   大衍庚子六十一刻


  紀元庚子五十五刻   授時庚子六十五刻


  大綂辛丑十五刻    新法庚子七十一刻


  右太初後天六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天和三年戊子嵗十一月十四日乙巳景長見隋志


  太初壬子空刻     大衍乙巳八十六刻


  紀元乙巳七十九刻   授時乙巳九十刻


  大綂丙午四十刻    新法乙巳九十五刻


[005-10a]
  右太初後天七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建德元年壬辰嵗十一月二十九日丁卯景長見隋志


  太初癸酉空刻     大衍丙寅八十三刻


  紀元丙寅七十七刻   授時丙寅八十七刻


  大綂丁卯三十七刻   新法丙寅九十三刻


  右太初後天六日大綂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


  建德二年癸巳嵗五月初三日戊辰景短見隋志


  太初乙亥六十二刻   大衍己巳四十六刻


[005-10b]
  紀元己巳三十九刻   授時己巳四十九刻


  大綂己巳九十九刻   新法己巳五十五刻


  右按厯法凡冬夏二至相距一百八十二日六十
二刻有竒是嵗嵗前天正冬至在丁卯丁卯距戊
辰不足一百八十二日必無戊辰夏至之理若就
戊辰夏至則失丁卯冬至此盖隋志之誤無疑諸
厯推己巳者為是惟太初後天六日


  建德三年甲午嵗十一月二十日丁丑景長見隋志


[005-11a]
  太初癸未五十刻    大衍丁丑三十二刻


  紀元丁丑二十五刻   授時丁丑三十六刻


  大綂丁丑八十五刻   新法丁丑四十二刻


  右太初後天六日餘與天合


  建德六年丁酉嵗十一月二十三日壬辰景長見隋志


  太初己亥二十五刻   大衍癸巳五刻


  紀元壬辰九十九刻   授時癸巳九刻


  大綂癸巳五十八刻   新法癸巳十五刻


[005-11b]
  右太初後天七日紀元與天合餘皆後天一日
唐志大衍厯議云建德六年以壬辰景長而麟德
開元厯皆得癸巳開皇七年以癸未景短而麟德
開元厯皆得壬午先後相戾不可叶也皆日行盈
縮使然凡厯術在於常數而不在於變行既叶中
行之率則可以兩齊先後之變矣


  宣政元年戊戌嵗十一月初五日戊戌景長見隋志


  太初甲辰五十刻   大衍戊戌三十刻


[005-12a]
  紀元戊戌二十三刻   授時戊戌三十三刻


  大綂戊戌八十二刻   新法戊戌三十九刻


  右太初後天六日餘與天合


  隋開皇四年甲辰嵗十一月十一日己巳景長見隋志


  太初丙子空刻     大衍己巳七十七刻


  紀元己巳六十九刻   授時己巳八十六刻


  大綂庚午二十八刻   新法己巳八十五刻


  右太初後天七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005-12b]
  開皇五年乙巳嵗十一月二十二日乙亥景長見隋志


  太初辛巳二十五刻   大衍乙亥一刻


  紀元甲戌九十三刻   授時乙亥十刻


  大綂乙亥五十二刻   新法乙亥十刻


  右太初後天六日紀元先天一日餘與天合


  開皇六年丙午嵗十一月初三日庚辰景長見隋志


  太初丙戌五十刻    大衍庚辰二十五刻


  紀元庚辰十八刻    授時庚辰三十四刻


[005-13a]
  大綂庚辰七十六刻   新法庚辰三十四刻


  右太初後天六日餘與天合


  開皇七年丁未嵗五月初九日癸未景短見隋志


  太初己丑十二刻    大衍壬午八十八刻


  紀元壬午八十刻    授時壬午九十六刻


  大綂癸未三十八刻   新法壬午九十六刻


  右太初後天六日大綂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


  是年十一月十四日乙酉景長見隋志


[005-13b]
  太初辛卯七十五刻   太衍乙酉五十刻


  紀元乙酉四十二刻   授時乙酉五十九刻


  大綂丙戌初刻     新法乙酉五十八刻


  右太初後天六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開皇十一年辛亥嵗十一月二十八日丙午景長見隋志


  太初壬子七十五刻   大衍丙午四十八刻


  紀元丙午四十刻    授時丙午五十六刻


  大綂丙午九十七刻   新法丙午五十六刻


[005-14a]
  右太初後天六日餘與天合


  開皇十四年甲寅嵗十一月辛酉朔旦冬至見隋志


  太初戊辰五十刻    大衍壬戌二十一刻


  紀元壬戌十三刻    授時壬戌二十九刻


  大綂壬戌七十刻    新法壬戌二十九刻


  右按隋書蕭吉傳云甲寅之年以辛酉冬至來年
乙卯以甲子夏至冬至陽始郊天之日即是至尊
本命夏至隂始祀地之辰即是皇后本命至尊德
[005-14b]
竝乾之覆育皇后仁同地之載養所以二儀元氣
竝㑹本辰此盖時厯傅㑹以媚其上非實測晷景
所得也諸厯推壬戌者為是惟太初後天六日


  唐貞觀十八年甲辰嵗十一月乙酉景長見元志


  太初辛卯空刻     大衍甲申四十三刻


  紀元甲申三十一刻   授時甲申四十四刻


  大綂甲申八十三刻   新法甲申四十七刻


  右太初後天六日餘皆先天一日


[005-15a]
  貞觀二十三年己酉嵗十一月辛亥景長見元志


  太初丁巳二十五刻   大衍庚戌六十五刻


  紀元庚戌五十三刻   授時庚戌六十六刻


  大綂辛亥四刻     新法庚戌六十九刻


  右太初後天六日大綂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


  元志授時厯議云唐貞觀十八年甲辰嵗十一月
乙酉景長諸厯得甲申二十三年己酉嵗十一月
辛亥景長諸厯皆得庚戌大衍厯議以永淳開元
[005-15b]
冬至推之知前二冬至乃史官依時厯以書必非
候景所得所以不合耳


  龍朔二年壬戌嵗十一月戊午景長見元志


  太初乙丑五十刻    大衍戊午八十三刻


  紀元戊午六十九刻   授時戊午八十二刻


  大綂己未十九刻    新法戊午八十六刻


  右太初後天七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儀鳳元年丙子嵗十一月壬申景長見元志


[005-16a]
  太初己卯空刻     大衍壬申二十五刻


  紀元壬申十刻     授時壬申二十二刻


  大綂壬申五十九刻   新法壬申二十七刻


  右太初後天七日餘與天合


  永淳元年壬午嵗十一月癸卯景長見元志


  太初庚戌五十刻    大衍癸卯七十二刻


  紀元癸卯五十七刻   授時癸卯七十四刻


  大綂甲辰四刻     新法癸卯七十三刻


[005-16b]
  右太初後天七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開元十年壬戌嵗十一月癸酉景長見元志


  太初庚辰五十刻    大衍癸酉四十九刻


  紀元癸酉三十一刻   授時癸酉四十六刻


  大綂癸酉七十四刻   新法癸酉四十七刻


  右太初後天七日餘與天合


  開元十一年癸亥嵗十一月戊寅景長見元志


  太初乙酉七十五刻   大衍戊寅七十四刻


[005-17a]
  紀元戊寅五十五刻   授時戊寅七十刻


  大綂戊寅九十八刻   新法戊寅七十一刻


  右太初後天七日餘與天合


  開元十二年甲子嵗十一月癸未景長見元志


  太初辛卯空刻     大衍癸未九十八刻


  紀元癸未八十刻    授時癸未九十五刻


  大綂甲申二十三刻   新法癸未九十六刻


  右太初後天八日大綂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005-17b]
  宋景德四年丁未嵗十一月戊辰日冬至見元志


  太初丙子七十五刻   大衍戊辰十五刻


  紀元丁卯七十四刻   授時丁卯八十刻


  大綂丁卯八十五刻   新法丁卯七十九刻


  右太初後天八日大衍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


  元志授時厯議云自宋以來測景驗氣者凡十七
事其景德丁未嵗戊辰日南至綂天授時皆得丁
卯是先一日嘉泰癸亥嵗甲戌日南至綂天授時
[005-18a]
皆得乙亥是後一日一失之先一失之後若曲變
其率以従景德則其餘十六事多後天若從嘉泰
則其餘十六事多先天以此理推之非厯不合也
盖類其同則知其中辨其異則知其變已下二條
放此


  皇祐元年己丑嵗十一月十九日戊申景長見宋志


  太初丁巳二十五刻   大衍戊申四十二刻


  紀元丁未九十七刻   授時丁未九十九刻


[005-18b]
  大綂戊申四刻     新法丁未九十九刻


  右太初後天九日大衍大綂與天合餘皆先天一


  皇祐二年庚寅嵗五月二十五日辛亥景短見宋志


  太初乙未八十七刻   大衍辛亥四刻


  紀元庚戌六十刻    授時庚戌六十一刻


  大綂庚戌六十六刻   新法庚戌六十一刻


  右太初後天八日大衍與天合餘皆先天一日


[005-19a]
  是年十一月三十日癸丑景長見宋志


  太初壬戌五十刻    大衍癸丑六十六刻


  紀元癸丑二十二刻   授時癸丑二十三刻


  大綂癸丑二十八刻   新法癸丑二十三刻


  右太初後天九日餘與天合


  皇祐四年壬辰嵗五月十七日辛酉景短見宋志


  太初庚午三十七刻   大衍辛酉五十三刻


  紀元辛酉八刻     授時辛酉十刻


[005-19b]
  大綂辛酉十四刻    新法辛酉十刻


  右太初後天九日餘與天合


  元豐六年癸亥嵗十一月丙午景長見元志


  太初乙卯七十五刻   大衍丙午七十三刻


  紀元丙午二十六刻   授時丙午二十六刻


  大綂丙午二十八刻   新法丙午二十五刻


  右太初後天九日餘與天合


  元豐七年甲子嵗十一月辛亥景長見元志


[005-20a]
  太初辛酉空刻     大衍辛亥九十七刻


  紀元辛亥五十刻    授時辛亥五十一刻


  大綂辛亥五十三刻   新法辛亥四十九刻


  右太初後天十日餘與天合


  元祐三年戊辰嵗十一月壬申景長見元志


  太初壬午空刻     大衍壬申九十五刻


  紀元壬申四十八刻   授時壬申四十八刻


  大綂壬申五十刻    新法壬申四十六刻


[005-20b]
  右太初後天十日餘與天合


  元祐四年己巳嵗十一月丁丑景長見元志


  太初丁亥二十五刻   太衍戊寅十九刻


  紀元丁丑七十二刻   授時丁丑七十二刻


  大綂丁丑七十四刻   新法丁丑七十一刻


  右太初後天十日大衍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元祐五年庚午嵗十一月壬午冬至


  太初壬辰五十刻    大衍癸未四十四刻


[005-21a]
  紀元壬午九十六刻   授時壬午九十六刻


  大綂壬午九十八刻   新法壬午九十五刻


  右太初後天十日大衍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元祐七年壬申嵗十一月癸巳冬至見元志


  太初癸卯空刻     大衍癸巳九十二刻


  紀元癸巳四十五刻   授時癸巳四十五刻


  大綂癸巳四十七刻   新法癸巳四十三刻


  右太初後天十日餘與天合


[005-21b]
  元符元年戊寅嵗十一月甲子冬至見元志


  太初甲戌五十刻    大衍乙丑三十九刻


  紀元甲子九十一刻   授時甲子九十刻


  大綂甲子九十二刻   新法甲子八十九刻


  右太初後天十日大衍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崇寧三年甲申嵗十一月丙申冬至見元志


  太初丙午空刻     大衍丙申八十六刻


  紀元丙申三十七刻   授時丙申三十六刻


[005-22a]
  大綂丙申三十八刻   新法丙申三十五刻


  右太初後天十日餘與天合


  崇寧四年乙酉嵗十一月辛丑冬至見元志


  太初辛亥二十五刻   大衍壬寅十刻


  紀元辛丑六十二刻   授時辛丑六十刻


  大綂辛丑六十二刻   新法辛丑五十九刻


  右太初後天十日大衍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紹熙二年辛亥嵗十一月壬申冬至見元志


[005-22b]
  太初壬午七十五刻   大衍癸酉十二刻


  紀元壬申五十七刻   授時壬申四十七刻


  大綂壬申四十七刻   新法壬申四十七刻


  右太初後天十日大衍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紹熙四年癸丑嵗十一月十九日壬午景長見宋志


  太初癸巳二十五刻   大衍癸未六十一刻


  紀元癸未六刻     授時壬午九十六刻


  大綂壬午九十六刻   新法壬午九十五刻


[005-23a]
  右太初後天十一日大衍紀元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慶元三年丁巳嵗十一月癸卯日南至見元志


  太初甲寅二十五刻   大衍甲辰五十九刻


  紀元甲辰三刻     授時癸卯九十三刻


  大綂癸卯九十三刻   新法癸卯九十二刻


  右大初後天十一日大衍紀元後天一日餘與天


  嘉泰三年癸亥嵗十一月甲戌日南至見元志


[005-23b]
  太初乙酉七十五刻   大衍丙子五刻


  紀元乙亥四十九刻   授時乙亥三十八刻


  大綂乙亥三十八刻   新法乙亥三十八刻


  右太初後天十一日大衍後天二日餘皆後天一


  嘉定五年壬申嵗十一月壬戌日南至見元志


  太初癸酉空刻     大衍癸亥二十五刻


  紀元壬戌六十八刻   授時壬戌五十七刻


[005-24a]
  大綂壬戌五十七刻   新法壬戌五十六刻


  右太初後天十一日大衍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紹定三年庚寅嵗十一月丙申日南至見元志


  太初丁未五十刻    大衍丁酉六十五刻


  紀元丁酉七刻     授時丙申九十三刻


  大綂丙申九十三刻   新法丙申九十三刻


  右太初後天十一日大衍紀元後天一日餘與天


[005-24b]
  淳祐十年庚戌嵗十一月辛巳日南至見元志


  太初壬辰五十刻    大衍壬午五十四刻


  紀元辛巳九十四刻   授時辛巳七十八刻


  大綂辛巳七十八刻   新法辛巳七十八刻


  右太初後天十一日大衍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嵗十一月癸卯日辰初三刻冬至
見元志


  太初甲寅二十五刻   大衍甲辰十四刻


[005-25a]
  紀元癸卯五十二刻   授時癸卯三十三刻


  大綂癸卯三十三刻   新法癸卯三十三刻


  右太初後天十一日大衍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至元十五年戊寅嵗五月乙巳日亥正三刻夏至見元


  太初丙辰八十七刻   大衍丙午七十六刻


  紀元丙午十四刻    授時乙巳九十五刻


  大綂乙巳九十五刻   新法乙巳九十五刻


[005-25b]
  右太初後天十一日大衍紀元後天一日餘與天


  是年十一月戊申日未初三刻冬至見元志


  太初己未五十刻    大衍己酉三十八刻


  紀元戊申七十六刻   授時戊申五十七刻


  大綂戊申五十七刻   新法戊申五十七刻


  右太初後天十一日大衍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至元十六年己卯嵗五月辛亥日寅正二刻夏至見元志


[005-26a]
  太初壬戌十二刻    大衍壬子一刻


  紀元辛亥三十九刻   授時辛亥十九刻


  大綂辛亥十九刻    新法辛亥十九刻


  右太初後天十一日大衍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是年十一月癸丑日戌初二刻冬至見元志


  太初甲子七十五刻   大衍甲寅六十三刻


  紀元甲寅一刻     授時癸丑八十一刻


  大綂癸丑八十一刻   新法癸丑八十一刻


[005-26b]
  右太初後天十一日大衍紀元後天一日餘與天


  至元十七年庚辰嵗十一月己未日丑初一刻冬至
元志


  太初庚午空刻     大衍己未八十七刻


  紀元己未二十五刻   授時己未六刻


  大綂已未六刻     新法己未六刻


  右太初後天十一日餘與天合


[005-27a]
  聖朝洪武十六年癸亥嵗十一月己未日冬至見大學
衍義補


  太初庚午七十五刻   大衍庚申五刻


  紀元己未三十四刻   授時己未二刻


  大綂己未三刻     新法己未二刻


  右太初後天十一日大衍後天一日餘與天合


  史官所記二至晷景凡六十條以太初等五厯及
新法考之太初合者僅二後天五日至十一日者
[005-27b]
凡五十八大衍合者三十六先一日者六後一日
者十七後二日者一紀元合者四十二先一日者
十後一日者八授時合者四十八先一日者十後
一日者二大綂合者四十二先一日者三後一日
者十三後三日者二新法合者比授時多一事其
不合者比授時少一事夫以此觀之則太初最疎
固無足取大衍紀元非見用者亦不必論其授時
厯不合者十二而先者多至於十後者僅二盖減
[005-28a]
分太多未得其宜也將來氣朔皆失之先矣大綂
厯不合者十八而先一日者僅三後一日者多至
十三後三日者二盖由嵗餘一定而無加減故也
夫後者多而先者少今雖未覺其失恐將來氣朔
浸失之後矣新法不合者十一比授時時為少合
者四十九視授時為多盖密於授時矣其不與天
合者非不合也前人有云類其同則知其中辨其
異則知其變先後相戾者不可得兼也若曲變其
[005-28b]
法以改先者則後者愈後以改後者則先者益先
徒令合者皆不合矣今乃折取中數不執一偏則
先後二者雖不盡合而其相去亦皆不遠凡相合
者各得中平之率矣


  附錄二十條


  萬厯二十四年丙申嵗五月夏至


  大綂癸巳六刻     新法壬辰九十八刻


  授時壬辰九十七刻


[005-29a]
  二十八年庚子嵗五月夏至


  大綂甲寅三刻    新法癸丑九十四刻


  授時癸丑九十四刻


  三十二年甲辰嵗五月夏至


  大綂乙亥初刻    新法甲戌九十一刻


  授時甲戌九十一刻


  三十八年庚戌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己酉八刻    新法戊申九十八刻


[005-29b]
  授時戊申九十八刻


  四十二年甲寅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庚午五刻     新法己巳九十五刻


  授時己巳九十五刻


  四十六年戊午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辛卯二刻     新法庚寅九十二刻


  授時庚寅九十二刻


  五十三年乙丑嵗五月夏至


[005-30a]
  大綂乙丑十刻     新法甲子九十九刻


  授時甲子九十九刻


  五十七年己巳嵗五月夏至


  大綂丙戌七刻     新法乙酉九十六刻


  授時乙酉九十六刻


  六十一年癸酉嵗五月夏至


  大綂丁未四刻     新法丙午九十三刻


  授時丙午九十三刻


[005-30b]
  六十五年丁丑嵗五月夏至


  大綂戊辰一刻     新法丁卯八十九刻


  授時丁卯九十刻


  七十一年癸未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壬寅八刻     新法辛丑九十七刻


  授時辛丑九十七刻


  七十五年丁亥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癸亥五刻     新法壬戌九十三刻


[005-31a]
  授時壬戌九十四刻


  七十九年辛卯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甲申二刻     新法癸未九十刻


  授時癸未九十一刻


  八十六年戊戌嵗五月夏至


  大綂戊午十刻     新法丁巳九十七刻


  授時丁巳九十九刻


  九十年壬寅嵗五月夏至


[005-31b]
  大綂己卯七刻     新法戊寅九十四刻


  授時戊寅九十五刻


  九十四年丙午嵗五月夏至


  大綂庚子四刻     新法己亥九十一刻


  授時己亥九十二刻


  九十八年庚戌嵗五月夏至


  大綂辛酉一刻     新法庚申八十八刻


  授時庚申八十九刻


[005-32a]
  百年壬子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甲戌十二刻    新法癸酉九十八刻


  授時甲戌初刻


  千年壬子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壬子三十七刻   新法庚戌九十刻


  授時庚戌八十一刻


  萬年壬子嵗十一月冬至


  大綂甲戌八十七刻   新法壬寅十六刻


[005-32b]
  授時己丑八十九刻先大綂百五日先新法十三日


  已上預推未來二至新舊三家各有異同宜於其
時測驗晷景以證新舊厯孰為疎密也謹述大槩
以發其端附於此卷之末自萬厯元年已來百年
之間大綂授時二厯相差不過十餘刻及至千年
則差二日萬年則差百有餘日所差非不多也新
率恒處二厯强弱之間得中平之數云


  聖夀萬年厯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