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m0007 東漢會要-宋-徐天麟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東漢㑹要卷三
            宋 徐天麟 撰
 禮一吉/禮
  禮樂
建武五年光武幸太學稽式古典修明禮樂煥然文物
可觀矣通/鑑
曹充持慶氏禮建武中為博士從巡狩岱宗定封禪禮
[003-1b]
還受詔議立七廟三雍大射養老禮儀顯宗即位充上
言漢再受命仍有封禪之事而禮樂崩闕不可為後嗣
法五帝不相沿樂三王不相襲禮大漢當自制禮以示
百世帝問制禮樂云何充對曰河圖括地象曰有漢世
禮樂文雅出尚書璇璣鈐曰有帝漢出徳洽作樂名予
帝善之下詔曰今且改大樂官曰大予樂詩曲操以俟
君子曹褒/傳
永平初是時中興三十餘年四方無虞東平王蒼以天
[003-2a]
下化平宜修禮樂乃與公卿共議定南北郊冠冕車服
制度及光武廟登歌八佾舞語在禮樂輿服志注云其/志今亡
永平二年上始帥羣臣躬養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
之禮郡縣道行鄉飲酒于學校於是七郊禮樂三雍之
義備矣禮儀/志
和帝永元九年張奮上疏曰聖人所美政道至要本在
禮樂五經同歸而禮樂之用尤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
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又曰揖讓而化天下者禮
[003-2b]
樂之謂也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孔子謂子夏曰禮
以修外樂以制内丘已矣夫又曰禮樂不興則刑罰不
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其手足臣以為漢當制作禮
樂是以先帝數下詔書愍傷崩缺而衆儒不達議多駮
異臣累世台輔而大典未定私竊惟憂不忘寢食臣犬
馬齒盡誠冀先死見禮樂之定十三年召拜太常復上
疏曰漢當改作禮樂圖書著明王者化定制禮功成作
樂謹條禮樂異議三事願下有司以時考定昔者孝武
[003-3a]
皇帝封禪告成而禮樂不定事不相副先帝已詔曹褒
今陛下但奉而成之猶周公斟酌文武之道非自為制
誠無所疑久執謙謙令大漢之業不以時成非所以章
顯宗祖功徳建太平之基為後世法帝雖善之猶未施
張奮/傳
 臣天麟曰自秦燔詩書殺術士而三代禮樂堙沒不
 存髙皇帝誅項籍引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習舊禮
 絃歌之音不絶此蓋聖人遺化僅存於好學之國者
[003-3b]
 也而漢初君臣不能博㑹名儒講習先王制作之本
 故叔孫通所起朝儀謂之與秦儀雜就往往猶祖其
 尊君卑臣之陋習而樂家但有制氏徒能紀其鏗鏘
 鼓舞而已由是稽古禮文之事君子歎其多闕焉賈
 誼請興禮樂而文帝謙遜未遑董仲舒言改制作樂
 而武帝征討四夷未暇留意禮文之事雖曰興太學
 修郊祀改正朔定厯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
 神紹周後史謂號令文章煥焉可述若足以粉飾治
[003-4a]
 平矣然甘泉實奉泰一之祠音律或雜鄭衛之聲以
 封禪則惑方士之言以宗廟則違七廟之制大典既
 失末節何譏至宣帝時王吉願與大臣延及儒生述
 舊禮明王制成帝時劉向因犍為古磬之出請興辟
 雍設庠序隆雅頌之聲盛揖遜之容以風化天下其
 言皆寢而不行其後貢禹毁宗廟匡衡改郊兆何武
 定三公駸駸嚮於正誼而數罷數復紛紛不定先漢
 禮樂竟有歉焉世祖中興張純定郊廟冠婚之制東
[003-4b]
 平王蒼制車服冠冕之儀殘缺之餘賴以正定建武
 末年初建三雍顯宗即位親行其禮天子始冠通天
 衣日月備法物之駕盛清道之儀威儀既盛美矣然
 而中和之化未流禮樂之文未備識者猶有憾焉永
 平三年始用曹充之言正名大予樂而其説乃出於
 尚書璇璣鈐肅宗時曹褒撰次禮制為百五十篇而
 乃雜以五經䜟記之文故張酺劾其破亂聖術竟寢
 不行雖曹氏父子溺於時好而不能守先儒純正之
[003-5a]
 論要亦上之人實有以啓之也故嘗謂禮樂之在天
 下有君無臣則不能明制作之本臣能而君不能則
 議論無益於當時必得大有為之君而又有善制作
 之臣因治定功成之餘而宣明中和之化則禮樂之
 興庶乎有日矣
  禮儀
更始將北都洛陽以光武行司𨽻校尉時三輔吏士東
迎更始見諸將過皆冠幘而服婦人衣諸于繡镼莫不
[003-5b]
笑之或有畏而走者及見司𨽻僚屬皆歡喜不自勝老
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由是識者皆屬
心焉本/紀
建武初舊章多闕張純在朝歴世明習故事每有疑議
輙以訪純自郊廟婚冠䘮紀禮儀多所正定帝甚重之
張純/傳
建武五年修起太學稽式古典籩豆干戚之容備之於
列服方領習矩步者委它乎其中中元元年初建三雍
[003-6a]
明帝即位親行其禮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備法物之
駕盛清道之儀坐明堂而朝羣后登靈臺以望雲物袒
割辟雍之上尊養三老五更饗射禮畢帝正坐自講冠
帶縉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聴者蓋億萬計儒林/傳序
永平二年時中興三十餘年東平王蒼以為天下化平
宜興禮樂乃與公卿共議定南北郊冠冕車服制度東/平
王/傳
曹褒少篤志有大度結髪傳父業尤好禮事常感朝廷
[003-6b]
制度未備慕叔孫通漢禮儀晝夜研精沈吟專思召拜
博士㑹肅宗欲制定禮樂元和二年下詔曰河圖稱赤
九㑹昌十世以光十一以興尚書璇璣鈐曰述堯理世
平制禮樂放唐之文予末小子託于數終曷以纉興崇
𢎞祖宗仁濟元元帝命驗曰順堯考徳題期立象且三
五步驟優劣殊軌况予頑陋無以克堪雖欲從之末由
也已每見圖書中心恧焉褒知帝㫖欲有興作乃上疏
曰昔者聖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禮作樂以著功徳功成
[003-7a]
作樂化定制禮所以救世俗致休祥為萬姓獲福於皇
天者也今皇天降祉嘉瑞並臻制作之符甚於言語宜
定文制著成漢禮丕顯祖宗盛徳之美章下太常太常
巢堪以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許帝知羣僚拘攣
難與圖始朝廷禮憲宜時刋立明年復下詔曰朕以不
徳膺祖宗𢎞烈乃者鸞鳯仍集麟龍並臻甘露宵降嘉
穀滋生赤草之類紀于史官朕夙夜祇畏上無以彰于
先功下無以克稱靈物漢遭秦餘禮壊樂崩且因循故
[003-7b]
事未可觀省有知其説者各盡所能褒省詔歎息謂諸
生曰昔奚斯頌魯考甫詠殷夫人臣依義顯君竭忠彰
主行之美也當仁不讓吾何辭哉遂復上疏具陳禮樂
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中從駕南巡既還以事下三公
未及奏詔召𤣥武司馬班固問改定禮制之宜固曰京
師諸儒多能説禮宜廣招集共議得失帝曰諺言作舍
道邊三年不成㑹禮之家名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
下昔堯作大章一夔足矣章和元年正月乃詔褒詣嘉
[003-8a]
徳門令小黄門持班固所上叔孫通漢儀十二篇勅褒
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經今宜依禮條正使可施行於南
宫東觀盡心集作褒既受命乃次序禮事依準舊典雜
以五經䜟記之文撰次天子至於庶人冠婚吉凶終始
制度以為百五十篇寫以二尺四寸簡其年十二月奏
上帝以衆論難一故但納之不復令有司平奏㑹帝崩
和帝即位褒乃作為章句帝遂以新禮二篇冠擢褒監
羽林左騎後太尉張酺尚書張敏等奏褒擅制漢禮破
[003-8b]
亂聖術宜加刑誅帝雖寢其奏而漢禮遂不行褒傳禮
記四十九篇教授諸生千餘人慶氏學遂行于世曹褒/傳
安帝永初中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劉騊駼著作東觀
撰集漢記因定漢家禮儀張衡/傳
順帝即位尚書令劉光等奏言孝安皇帝聖徳明茂早
棄天下陛下正統當奉宗廟而姦臣交讒遂令陛下龍
潜藩國羣僚逺近莫不失望天命有常北鄉不永漢徳
盛明福祚孔章近臣建䇿左右扶翼内外同心稽合神
[003-9a]
明陛下踐阼奉遵鴻緒為郊廟主續祖宗無窮之烈上
當天心下厭民望而即位倉卒典章多缺請條案禮儀
别具奏制曰可紀/
獻帝建安二年時始遷都於許舊章堙没書記罕存應
劭慨然歎息乃綴集所聞著漢官禮儀故事凡朝廷制
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應劭/傳
班固曰世祖受命中興撥亂反正改定京師于土中即
位三十年四夷賔服百姓家給政教清明迺營立明堂
[003-9b]
辟雍顯宗即位躬行其禮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養三
老五更於辟雍威儀既盛美矣然徳化未流洽者禮樂
未具羣下無所誦説而庠序尚未設之故也孔子曰辟
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今叔孫通所撰禮儀與律
令同録藏於理官法家又復不傳漢典寢而不著民臣
莫有言者又通沒之後河間獻王采禮樂古事稍稍増
輯至五百餘篇今學者不能昭見但推士禮以及天子
説義又頗謬異故君臣長幼交接之道寖以不章前漢/禮樂
[003-10a]
志注云今/謂作志時
范曄論曰漢初天下創定朝制無文叔孫通頗探經禮
參酌秦法雖適物觀時有救崩敝然先王之容典蓋多
闕文是以賈誼仲舒王吉劉向之徒懐憤歎息所不能
已也資文宣之逺圖明懿美而終莫或用故知自燕而
觀有不盡矣孝章永言前王明發興作專命禮臣撰定
國憲洋洋乎盛徳之事焉而業絶天算議黜異端斯道
竟復墜矣夫三王不相襲禮五帝不相沿樂所以咸莖
[003-10b]
異調中都殊絶况物運遷回情數萬化制則不能隨其
流變品度未足定其滋章斯固世主所當損益也且樂
非䕫襄而新音代起律謝臯蘇而制令亟易修補舊文
獨何猜焉禮云禮云曷其然哉曹褒/傳論
  光武即位告天
建武元年光武即位于鄗為壇營於鄗之陽祭告天地
用元始中郊祭故事六宗羣神皆從未以祖配天地共
犢餘牲尚約其文曰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睠顧降命屬
[003-11a]
秀黎元為民父母秀不敢當羣下百僚不謀同辭咸曰
王莽簒弑竊位秀發憤興義兵破王邑百萬衆於昆陽
誅王郎銅馬赤眉青犢賊平定天下海内䝉恩上當天
心下為元元所歸䜟記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卯金修徳
為天子秀猶固辭至于再至于三羣下曰皇天大命不
可稽留敢不敬承志/
  郊祀
建武二年正月初制郊兆於雒陽城南七里依鄗采元
[003-11b]
始中故事為圓壇八陛中又為重壇天地位其上皆南
鄉西上其外壇上為五帝位青帝位在甲寅之地赤帝
位在丙巳之地黄帝位在丁未之地白帝位在庚申之
地黒帝位在壬亥之地其外為壝重營皆紫以像紫宫
有四通道以為門日月在中營内南道日在東月在西
北斗在北道之西皆别位不在羣神列中八陛陛五十
八醊合四百六十四醊五帝陛郭帝七十二醊合三百
六十醊中營四門門五十四神合二百一十六神外營
[003-12a]
四門門百八神合四百三十二神皆背營内鄉中營四
門門封神四外營四門門封神四合三十二神凡千五
百一十四神營即壝也封封土築也背中營神五星也
及中宫宿五官神及五嶽之屬也背外營神二十八宿
外宫星雷公先農風伯雨師四海四瀆名山大川之屬
也至七年五月詔三公曰漢當郊堯其與卿大夫博士
議時侍御史杜林上疏以為漢起不因縁堯與殷周異
宜而舊制以髙帝配方軍師在外且可如元年郊祀故
[003-12b]
事上從之語在林傳隴蜀平後乃増廣郊祀髙帝配食
位在中壇上西面北上天地髙帝黄帝各用犢一頭青
帝赤帝共用犢一頭白帝黒帝共用犢一頭凡用犢六
頭日月北斗共用牛一頭四營羣神共用牛四頭凡用
牛五頭凡樂奏青陽朱明西皓𤣥㝠及雲翹育命舞中
營四門門用席十八枚外營四門門用席三十六枚凡
用席二百一十六枚皆莞簟率一席三神日月北斗無
陛郭醊既送神燌俎實於壇南已地志/
[003-13a]
 臣天麟按三代祭祀之禮至秦泯絶無餘漢興之初
 君子固望其復古矣而考之於史有可憾者自髙祖
 因秦四畤立黒帝祠而雍五畤之祠始具至文帝十
 五年始行親郊之禮又用新垣平言立渭陽五帝廟
 亦親郊拜焉及平以詐誅乃不復親祠而使有司以
 時致禮其後武帝又立后土祠于汾隂立泰一祠于
 甘泉於是甘泉泰一汾隂后土與雍五畤之祠間歳
 迭舉而莫有議其非者成帝即位丞相匡衡御史大
[003-13b]
 夫張譚奏言周文武郊於豐鄗成王郊於雒邑天隨
 王者之居而嚮之甘泉泰畤河東后土之祠宜可徙
 置長安議者王商師丹翟方進等亦以為聖王祭天
 地必於國郊甘泉河東之祠非神靈所饗天子從之
 於是始定長安南北郊建始二年合祭天地而甘泉
 汾隂五畤陳寳諸祠皆罷焉其後惑於禍福或復或
 罷迄於元始而王莽復奏宜如建始時復南北郊如
 故莽又頗改其祭禮謂周禮祀天地之樂有别有合
[003-14a]
 故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親合祀天地于南郊而以
 冬夏日至使有司别祀天地于南北郊平帝雖可其
 奏而不及躬行其禮世祖中興制兆於洛陽城南頗
 采元始故事凡配食之位壇營之次神示之兆牲犢
 之數秩然有序其亦幾於古矣然中元之初又營北
 郊于雒城之北而别祀地祇焉則是天地之祠復析
 為二也且五嶽四海四瀆名山大川之神既已列叙
 于南郊矣今北郊又復奉祀禮煩則亂事神則難其
[003-14b]
 斯之謂歟班固作郊祀志而備載元始之制亦可見
 其不以人廢言也
  封禪
建武三十年張純等上言上即位三十年宜封禪曰自
古受命而帝治世之隆必有封禪以告成功焉樂動聲
儀曰以雅治人風成於頌有周之盛成康之間郊配封
禪皆可見也書曰嵗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柴則封禪
之義也臣伏見陛下受中興之命平海内之亂修復祖
[003-15a]
宗撫存萬姓天下曠然咸䝉更生恩徳雲行恵澤雨施
黎元安寧夷狄慕義詩云受天之祜四方來賀今攝提
之嵗蒼龍甲寅徳在東宫宜及嘉時遵唐帝之典繼孝
武之業以二月東巡狩封于岱宗明中興勒功勲復祖
統報天神禪梁父祀地祇傳祚子孫萬世之基也詔曰
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吾誰欺欺天乎曽謂太山
不如林放何事汙七十二代之編録桓公欲封管仲非
之若郡縣逺遣吏上壽盛稱虛美必髠兼令屯田從此
[003-15b]
羣臣不敢復言三月上幸魯過太山告太守以上過故
承詔祭泰山及梁父時虎賁中郎將梁松等議記曰齊
將有事泰山先有事配林蓋諸侯之禮也河嶽視公侯
王者祭焉宜無即事之漸不祭配林三十二年正月上
齋夜讀河圖㑹昌符曰赤劉之九㑹命岱宗不慎克用
何益於承誠善用之姦偽不萌感此文乃詔松等復案
索河雒䜟文言九世封禪事者松等列奏乃許焉初孝
武帝欲求神仙以扶方者言黄帝由封禪而後仙於是
[003-16a]
欲封禪封禪不常時人莫知元封元年上以方士言作
封禪器以示羣儒多言不合於古於是罷諸儒不用三
月上東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顛遂東巡海上求僊
人無所見而還四月封泰山恐所施用非是乃秘其事
語在漢書郊祀志上許梁松等奏乃求元封時封禪故
事議封禪所施用有司奏當用方石再累置壇中皆方
五尺厚一尺用玉牒書藏方石牒厚五寸長尺三寸廣
五寸有玉檢又用石檢十枚列於石傍東西各三南北
[003-16b]
各二皆長三尺廣一尺厚七寸檢中刻三處深四寸方
五寸有蓋檢用金縷五周以水銀和金以為泥玉璽一
方寸二分一枚方五寸石四角又有距石皆再累枚長
一丈厚一尺廣二尺皆在圓壇上其下用距石十八枚
皆髙三尺厚一尺廣二尺如小碑環壇立之去壇三步
距石下皆有石跗入地四尺又用石碑髙九尺廣三尺
五寸厚尺二寸立壇丙地去壇三丈以上以刻書上以
用石功難又欲及二月封故詔松欲因故封石空檢更
[003-17a]
加封而已松上疏争之以為登封之禮告功皇天垂後
無窮以為萬民也承天之敬尤宜章明奉圖書之瑞尤
宜顯著今因舊封竄寄玉牒故石下恐非重命之義受
命中興宜當特異以明天意遂使泰山郡及魯趣石工
宜取全青石無必五色時以印工不能刻玉牒欲用漆
書之㑹求得能刻玉者遂書書秘刻方石中命容玉牒
二月上至奉髙遣侍御史與蘭臺令史將工先上山刻
石文曰維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東巡狩至于岱
[003-17b]
宗柴望秩於山川班于羣神遂覲東后從臣太尉熹行
司徒事特進髙宻侯禹等漢賔二王之後在位孔子之
後褒成侯序在東后蕃王十二咸來助祭河圖赤伏符
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鬭野四七之際火為
主河圖㑹昌符曰赤帝九世巡省得中治平則封誠合
帝道孔矩則天文靈出地祇瑞興帝劉之九㑹命岱宗
誠善用之姦偽不萌赤漢徳興九世㑹昌巡岱皆當天
地扶九崇經之常漢大興之道在九世之王封于泰山
[003-18a]
刻石著紀禪于梁父退省考五河圖合古篇曰帝劉之
秀九名之世帝行徳封刻政河圖提劉子曰九世之帝
方明聖持衡拒九州平天下子雒書甄曜度曰赤三徳
昌九世㑹修符合帝際勉刻封孝經鉤命决曰予誰行
赤劉用帝三建孝九㑹修專兹竭行封岱青河雒命后
經䜟所傳昔在帝堯聰明宻㣲遜與舜庶後裔握機王
莽以舅后之家三司鼎足冢宰之權勢依託周公霍光
輔幼歸政之義遂以簒叛僣號自立宗廟隳壊社稷䘮
[003-18b]
亡不得血食十有八年揚徐青三州首亂兵革横行延
及荆州豪傑并兼百里屯聚徃徃僣號北夷作冦千里
無煙無雞鳴狗吠之聲皇天睠顧皇帝以匹庶受命中
興年二十八載興兵起是以中次誅討十有餘年罪人
則斯得黎庶得居爾田安爾宅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
舟輿所通人迹所至靡不貢職建明堂立辟雍起靈臺
設庠序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贄吏
各修職復于舊典在位三十有二年年六十二乾乾日
[003-19a]
昃不敢荒寧涉危歴險親巡黎元恭肅神祇恵恤耆老
理庶遵古聰允明恕皇帝唯慎河圖洛書正文是月辛
卯柴登封泰山甲午禪于梁隂以承靈瑞以為兆民永
兹一宇垂于後昆百僚從臣郡守師尹咸䝉祉福永永
無極秦相李斯燔詩書樂崩禮壊建武元年已前文書
散亡舊典不具不能明經文以章句細㣲相況八十一
卷明者為驗又其十卷皆不昭晳子貢欲去告朔之餼
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後有聖人正失誤刻
[003-19b]
石記二十二日辛卯晨燎祭天於泰山下南方羣神皆
從用樂如南郊諸王王者後二公孔子後褒成君皆助
祭位事也事畢將升封或曰泰山雖已從食於柴祭今
親升告功宜有禮祭於是使謁者以一特牲於常祠泰
山處告祠泰山如親耕貙劉先祠先農先虞故事至食
時御輦升山日中後到山更衣早晡時即位于壇北面
羣臣以次陳後西上畢位升壇尚書令奉玉牒檢皇帝
以寸二分璽親封之訖太常命人發壇上石尚書令藏
[003-20a]
玉牒已復石覆訖尚書令以五寸印封石檢事畢皇帝
再拜羣臣稱萬嵗命人立所刻石碑乃復道下二十五
日甲午禪祭地于梁隂以髙后配山川羣神從如元始
中北郊故事四月己卯大赦天下以建武三十二年為
建武中元元年復博奉髙嬴勿出元年租芻藁以吉日
刻玉牒書函藏金匱璽印封之乙酉使太尉行事以特
告至髙廟太尉奉匱以告髙廟藏于廟室西壁石室髙
主室之下張純傳及/祭祀志
[003-20b]
范曄論曰嘗聞儒言三皇無文結繩以治自五帝始有
書契至於三王俗化彫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姦
萌然而未有金玉銀銅之器也自上皇以來封泰山者
至周七十二代封者謂封土為壇柴祭告天代興成功
也禮記所謂因名山升中于天者也易姓則改封者著
一代之始明不相襲也繼世之王巡狩則修封以祭而
已自秦始皇孝武帝封泰山本由好僊信方士之言造
為石檢印封之事也所聞如此雖誠天道難可度知然
[003-21a]
其大較猶有本要天道質誠約而不費者也故牲有犢
器用陶匏殆將無事於檢封之間而樂難攻之石也且
唯封為改代故曰岱宗夏康周宣由廢復興不聞改封
世祖欲因孝武故封實繼祖宗之道也而梁松固争以
為必改乃當夫既封之後未有福而松卒被誅死雖罪
由身蓋亦誣神之咎也且帝王所以能大顯于後者實
在其徳加於民不聞其在封矣祭祀/志
 臣天麟按虞書載舜巡狩岱宗柴望告祭蓋所以尊
[003-21b]
 天而懐柔百神初未始有檢玉泥金之事也後世學
 禮者失其傳於是封禪之説興焉管仲答齊桓公以
 為古封禪者七十二家皆受命然後得封禪其説既
 已不經至秦皇漢武夸張治功為衒世耀俗之舉然
 卒無補於治道光武中興初以大義却羣臣之請似
 稍知義禮者然卒惑於䜟緯之文張純梁松又從而
 附㑹之固不逃於識者之譏矣然武帝始與羣臣議
 封禪皆以禮典曠絶莫知其儀體乃盡罷諸儒弗用
[003-22a]
 而率意行之不過如郊祠太一之禮及建武親升告
 功又特講求元封故事則知二君雖修舉曠典而威
 儀文物實出於私意之所裁定未嘗稽合於古聖之
 典是以言禮者無取焉
 
 
 
 
[003-22b]
 
 
 
 
 
 
 
 東漢㑹要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