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80 海塘錄-清-翟均廉 (master)


[020-1a]
欽定四庫全書
 海塘録巻二十
           内閣中書翟均廉撰
 藝文三
 議
  海塘議          明/黄光昇
予築海塘悉塘利病也最塘根浮淺病矣夫磊石高之
為塘恃下數樁撐承耳樁浮即宣露宣露敗易矣次病
[020-1b]
外疎中空舊塘石大者郛不必其合也小者腹不必其
實也海水射之聲汨汨四通侵所附之土潄以入滌以
出石如齒之疎豁終拔爾余修塘必内與外無異石先
去沙塗之浮者四尺許見實土乃入樁入之必與土平
仍傍築焉令實乃置石為層者二是二層者必縱横各
五令廣擁以土使沙塗出於上令深皆以奠塘址也層
之三若四則縱五之横四之層之五若六縱四之横五
之層之七若八縱横竝四之層九十縱三之横五之層
[020-2a]
十一層十二縱横又竝三之層十三層十四縱三之横
二之層十五縱二横三層十六縱横竝二層十七縱二
横一層十八是為塘靣以一縱二横終焉石之長以六
尺廣厚以二尺琢之方砥之平俾𦂳貼也層表裏必互
縱横作丁字形彌直□之水也層中横必稍低昂作幞
頭形彌横□之水也層相架必跨縫而置作品字形以
自相制使無解散也層必漸縮而上作階級形使順潮
勢無壁立之危也如是又堅築内土倍之若肉之附骨
[020-2b]
然可免潰壊矣
  海寧縣海塘議      眀/趙維寰
鹽東面距海塘自北而南潮則自東而西濤頭直衝塘
肋故塘易圮而為害劇若寧則南靣距海塘自東西兩
潮亦自東而西濤頭直衝龕赭海門寧特其經行處耳
當經過時未免隙竇之引潮以入此寧患之似小於鹽
而其為力易於鹽者也乃當事者重憂金錢不繼夫寧
自嚴尹寛建議後額設海塘夫一百五十名年儲役銀
[020-3a]
三百兩為修築費亦既著為令矣倘能以此三百金隨
時補葺小有潰決即圖堵塞亦何至一潰不可支乎乃
今一議工役非請給上司則加派編戶蓋塘不修而民
以海病塘修而民又以塘病此其故難言之矣
 國朝
  海寧縣海塘議        范 驤
  海邑海患每東北風漲怒濤乘之大槩與海鹽同
  而鹽塘止一靣受敵寧則三靣受衝其患與海鹽
[020-3b]
  異其潮患之在東南者潮水朝夕至怒若震雷瀉
  若建瓴木華所云天輪膠戾而激轉地軸挺拔而
  爭迴者也水患之在西南者江水出三天子都東
  北經建徳又北至新城又東北至富陽過錢塘反
  濤奔軼水勢折歸故云浙江也龕赭巖門而外江
  水與東南之水合寧邑獨受其衝枚乘所云似神
  而非者三疾雷聞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日夜
  不止是也故寧邑海塘受衝其害倍急於鹽不寧
[020-4a]
  惟是鹽塘隄岸去城根半里而近隨決隨築譬如
  衣敗壊一以相補寧故隄去城五六十里而逺當
  其無事亭竈熬沙漉白視為沃壤樵者茭芻彌望
  漁者鯊鱨蠃蛤人人得其所欲如燕巢幕如厝火
  坐積薪平時築塘工費積之五年十年者那為他
  費一旦颶風激射木石茫無所措不浹旬而五六
  十里浮沙潰決驚濤直薄城下浙西之田漸鹵而
  東吳之地幾壑乃始倉皇議采石蘇湖議發里夫
[020-4b]
  郡丁議徵嵗額議加派田賦議藩餉郵傳贏金議
  七郡贖穀議監築官議倣瓠子宣房下淇園竹楗
  倣王荆公鄞塘坡陀倣黄僉事幞頭品字勢如救
  焚議同築舍計已晚矣故鹽塘之患在眉睫寧塘
  之患在五年十年或二三十年所謂無形之痛一
  發不相補救當事者必未雨綢繆徵塘工嵗額於
  無事之時貯木石銀糧為緩急之用海口大決則
  用黄公縱横之法不可惜小費而妨大工小決則
[020-5a]
  用楊公陂陀之法下石櫃以隄水勢此全浙咽喉
  東南門戶無漫視為一方之利害金錢畚鍤徒苦
  我父老為也
  海寧縣築塘議        許三禮
  築塘之法有一世利之或十世利之百世利之如
  石囤木櫃隨坍修築取石有術用民不勤此利在
  一世者也其慎選幹吏如徐撫臣栻者塘式隨宜
  如楊副使瑄黄僉事光昇者治連平江嘉湖議先
[020-5b]
  修鹽塘淡塘袁花塘以防盤越北向如劉提舉垕
  者作副隄十里採石備用斂不及民如錢僉事山
  者此十世之利也夫先事之圖如額設捍海塘夫
  嵗編銀三百兩若嚴令寛者城南抽分竹木存留
  銀七分充工料者徴九郡力役三府工徒如保定
  侯孟瑛者豈非百世之利乎與驅一方之民為不
  終日之計以邀一時之功相去盖有間矣
  海寧縣海潮議一       陳 詵
[020-6a]
   詵少時見城南海沙數十里或十年一坍或十五
   六年一坍潮雖直至塘下然止一潮頭自東而西
   繼以急水一股如追奔逐北全海震動二三年即
   漲如是而已庚子七月䝉
恩歸里到家十餘日即輿疾至城西五里東望尖山有兩
   潮頭一在尖山之南一在尖山之北相距頗逺似
   乎諸山隔斷其間漸西一二十里則見北潮有白
   浪迤邐而南方及南潮則南潮頭趨而與北相合
[020-6b]
   仍為一潮頭奔騰過西至城尚未分為二也其長
   水則皆自南而北矣八月初於城外看潮則但見
   兩潮頭南潮已西北潮稍後竟分為二不能復合
   土人名為二潮頭竟不復見有所為急水者但北
   潮之勢甚於南潮意即急水之變而為潮者九月
   間又舁疾至尖山觀潮起處則南潮已去西南甚逺
   而尖山復微起白浪過西漸高約至二十里亭潮
   頭不復過西竟自南而北直薄塘根其後逺不能
[020-7a]
  復見十月初乃復至二十里亭則見南潮先行至
  城東數里忽又分一潮頭奔騰至北竟反而趨東
  而北潮頭方自東來至二十里亭兩潮相搏勢若
  奔雷樁木漂流竟為從未見聞之事矣夫尖山在
  城巽地迤北竝無斷缺七月中所見隔斷者則中
  有淤沙之故也然至城仍復為一則沙之東高西
  下可知八月初兩潮不復合而西沙亦高矣然南
  沙尚狹海身猶寛尚足以容南潮閲月餘而沙愈
[020-7b]
  濶海愈狹南潮之北邊行沙上者前不能去則又
  分為二而反逆行是潮之變遷皆沙為之而不知
  沙之變遷寔潮為之也蓋海沙性鬆以鹽/為質遇水即
  沖稍緩即漲聞尖山塔山之間向有一隄攩水故
  止一潮頭後去此一隄其中一百六十餘丈潮即
  捫入貼塘而行有百六十丈之潮即刷百六十丈
  之沙自城西至尖山沿塘三五丈外刷成深坎七/月間使人測之淺者二丈深者三丈或云尚
  是沿邊打探/中不可測北洗百六十丈之沙即南成百六十
[020-8a]
  丈之漲愈刷愈深南高北下潮頭不能復出於是
  始沖老鹽倉繼沖二十里亭東西横決反覆失常
  譬如賊入門中閉不能出害必及人矣施治之法
  必使潮頭合而為一而欲合為一非導之使出必
  攔之使不入導之之法莫如開中小亹而沙水變
  遷朝疏夕壅既不能效則惟有攔之一法耳夫攔
  之之法其言似迂其理實確治病必求其原彀弩
  必審其括提綱挈領用力少而成功多如兵扼險
[020-8b]
  過險即莫能禦矣今塘之潰北潮頭不能出為之
  也北之有潮頭小塔山之闕口為之也知小塔山
  之何以有闕口即知所以禦之之道矣謹陳其梗
  槩如此而更為之繼述焉
  海寧縣海潮議二       陳 詵
  或曰寧邑海塘延袤百里朝潮夕汐處處危險豈
  築一塔山隄可禦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
  要者流散無窮昔者黄河之未治也高寳州縣患
[020-9a]
   其陸沉釜底清河口子患其淤塞不通於是河臣
   開張福溝三引河以濟運旋通旋塞嵗嵗興工河
   身高墊黄水灌入運河河之高與淮城等
皇上於是大奮乾斷
命大臣十人督修高家堰横截淮流使淮刷黄而張福溝
   三引河滙為巨浸淮水直逼黄水東行重運無阻
   又淮流隔斷不入白馬寳應諸湖七州縣水底田
   廬盡為沃壤海口深通黄河大治故一築高堰而
[020-9b]
   功已成矣今海塘之患由於塔山隄去大潮攔入
   一股直衝塘身此潮既入外沙即漲南潮行速北
   潮行遲沙水漲之不能復出潰裂沖突終無去路
   直至潮落方始東瀉於是或分為二或分為三或
   北流或東流既沖老鹽倉復沖陳文港即二十/里亭
   覆潰亂失其常度如人聞穢氣不能透達霍亂嘔
   逆無所不至欲行施治豈可不究其源哉築塔山
   隄所以塞其源也既塞其源流自無不治矣或曰
[020-10a]
  今尖山築隄未及六十丈而水勢湍急盤旋迴薄
  俱在隄邊更為汹湧将若之何曰此尤不可不築
  隄之驗也潮之起由大尖山與馬鞍山相夾而成
  既巳起潮又有小尖山與塔山東之西行約二里
  許不使散漫故潮頭向南直衝赭山譬如鉛丸在
  鎗炮中火藥已發空行炮中數尺故能及逺折去
  塔山壩是火藥與炮口相齊出口即散安能前行
  今築尖山隄而隄邊之潮勢更甚則此隄之為要
[020-10b]
  害可見矣尖山隄既為要害則塔山隄更為要害
  益可見矣禦敵者必禦諸險要之外縱敵入險而
  欲禦諸險中所謂延敵入寇未見有能保境者也
  或又曰塔山隄固宜築矣而其底甚深恐非人所
  能為屢用人而屢不效今何施而可曰以治河之
  人治海是猶以山居之人操楫以水居之人馭馬
  其為不善何疑今浙閩濱海郡縣甚多寧波漳泉
  之間其地必有沿海石塘築隄成法良工自相傳襲
[020-11a]
  如鐵索橋五鳳樓非世所輕搆而欲造鐵索橋五
  鳳樓必有人焉應之詩曰維鵜在梁不濡其翼此
  用失其人之過非無人之謂也
  海寧縣海潮議三       陳 詵
  或曰塔山隄築老鹽倉可無患矣而中小亹不開
  将如之何曰古來治河唯疏濬塞三䇿而三䇿之
  中唯濬之説為難疏則分為引河塞則築為金隄
  至於濬或作木鵞或作木龍置爬其下乘潮往來
[020-11b]
  上下疏刷可僅通海口若夫坯宿以上開歸以下
  河身高填非人力所施則唯以水刷沙如梁有滎
  濟之水徐有睢湖諸水宿虹有泗沂淮汴諸水皆
  節節入河清水愈多則濁流愈迅故河身不濬自
  深今大尖山與赭山東西相對向時唯尖山一潮
  頭故直沖中小亹或南大亹今塔山内另一潮頭
  則勢分力弱故南沙漸淤遂移南趨北而中小亹
  塞中小亹塞則北大亹開而老鹽倉坍矣若塔山
[020-12a]
  閉則潮南潮南則尖山大潮正衝中小亹日衝日
  刷中小亹不挑自通而海底之沙亦徹底可去夫
  以潮頭衝淤沙較之人力不啻萬倍而潮頭所向
  其勢直而不斜衝中小亹必不又轉之北故中小
  亹開則南北俱係旁流旁流激雖泛濫而不深入
  海底故時南時北而無累嵗不漲之沙所謂塔山
  塞而海無餘事者也此以水治水之法有確然不
  易者也
[020-12b]
  海寧縣海潮議四       陳 詵
  或曰塔山之隄與城逺不相及如果築成能保城
  沙之必漲否曰沙之坍漲不常豈人力可保然塔
  山之東隔十餘里為新倉海中有沙曰無名鎮煎
  鹽刈草聚居千家其來已久近俱灘去夫聚居成
  鎮非一日之積千家非尺寸之地有此在城之東
  自可恃為藩蔽塔山去此不逺築隄以攩其前十
  里之間其沙必聚則此鎮似乎可復又城東二十
[020-13a]
  里亭其先舊塘凸出里許又為近城左臂曽於城西
  從老君堂東歸適大潮西落勢極奔湧東南大風
  相薄白浪滿海有伍公祠塘凸出數武與老君堂
  相隔二里二里之内則平波恬輭全無白浪何數
  武之間遂能作二里之障盖海靣寛廣稍有阻攩
  水便南行不似江河濶不過二十里湍流所至猝
  不能回以此度之有攩則水即遷水遷則沙即壅
  沙壅而此漲彼坍勢所必至故塔山塞則無名鎮
[020-13b]
  可復無名鎮復則廿里亭塘可拓廿里亭塘拓出
  則城不危城不危而中小亹可開老鹽倉可復矣
  曰小塔山亦常漲矣漲則應迤邐而西何以時漲
  時決乎曰黄河決口有一時不能塞者作挑水壩
  以攔之則埽可下口可閉今兩臺捐隄六十丈在
  決口之南此塔山之所以漲也其決則隄下於水
  潮滿越隄復沖漲處嫩沙未老是以又復決也若
  隄高於潮豈能又復進乎曰向尖山隄未築時塔
[020-14a]
  山口亦有漲者此何以故曰大尖山邑之天然大
  挑水壩也稍過西北又有小尖山又一小挑水壩
  也有此兩壩塔山口退居其北故其沙自凝前人
  因其沙凝而築之故新鹽倉至二十里亭皆在脅
  下而不復築石塘乃為高必因邱陵之法今小尖
  山又増築隄則更為重門之險豈可以昔之漲疑
  今之隄哉曰然則小尖山壩可久乎曰此壩東抵
  小尖山而西邊無著勢不可久但藉以障塔山則
[020-14b]
  塔山隄可築塔山隄築則由近及逺自北及南漲
  一條沙即去一條水去一條水則又漲一條沙此
  日積月累之法也若茫茫大海欲雜然興工前沙
  未漲後沙復坍誠不知從何著手處也
  海寧縣海潮議五       陳 詵
  或曰築隄之法向用木櫃近用排樁兼用艸壩乃
  排樁時築時傾而草壩經年不動豈石之堅反不
  如草之柔與曰治水之法河不同於湖海又不同
[020-15a]
  於河湖之水停蓄無風時不動有風時輭浪磅礴
  勢緩而弱故坦水石可禦河之水湍急挾沙而行
  沙淤則流必遷故時有潰決然不過頂沖之處而
  已餘皆平溜中行故用柴即可無虞若海則朝潮
  夕汐呼吸排蕩非僅湖之波瀾河之湍流巳也古
  人以木櫃治之固不得巳葢潮非隻木可枝亦非
  拳石可抵拳石之大不過萬斤萬斤之重百夫可
  舉隻木之長不過十丈十丈之深人力可搖若潮
[020-15b]
  之勢人力可能舉者潮無不舉人力所能搖者潮
  無不搖唯以木櫃鈎連使十里二十里連而為一
  則雖潮亦有不能移者矣今以十木置土中一人
  拔之以次可舉若中有横鎖使十木為一則非十
  人不能舉矣水之性不唯海不同於河抑且海不
  同於海海鹽之塘直當大海故須鉅石為塘以塘
  身當大海之潮海寧之潮自東而西潮初來時勢
  雖衝激然沙低於塘潮又低於沙搜剔之患在於
[020-16a]
  沙底及其既滿雖至塘身潮頭已去水勢已平自
  非春秋大汛終在塘根之下塘身不過闗攔而巳
  非如海鹽之全恃塘身也至於錢塘則其勢已殺
  有潮頭而無急水唯江海相遇時有衝齧故以石
  板側砌亦可經久石板之力殺於木櫃木櫃之力
  殺於海鹽石塘然而足以抵禦者以不恃一石一
  木之力也今老鹽倉草壩雖虞朽爛然糾結纒束
  合而為一鑲墊三層厚有丈餘大潮之來不能分
[020-16b]
  拆故經年不壊排樁雖入海底樁根一搜則壘石
  疊壓愈壓愈重樁身先摧樁不壊於潮而折於石
  樁折而石亦隨之然則石豈不能及草哉孟子所謂
  一鈎金與一輿羽之謂也曰然則木櫃亦有倒卸
  者何曰木櫃倒卸不過一櫃兩櫃孤而無輔是以不
  能獨完若五櫃一聨大木亘之則合五櫃為一櫃
  矣又以十櫃一聫大木亘之則以十櫃為一櫃矣
  由此而一里十里與夫數十里鈎連不斷豈尚有
[020-17a]
  潰摧之患哉且木櫃禦潮原非平列自近而逺自
  高而低故曰陂陀塘即湖堤之大坦水石也湖之
  水靜故坦水石順之使平潮之水動非木櫃層疊
  不能禦也且木櫃漸收下濶上狹則以櫃壓櫃勢
  如累碁即架空尚不能墜況又可横木為之底哉
  成法具在事非剏設擇其善者而從之可也
  海寧縣海潮議六       陳 詵
  或曰從來東邊之沙易坍易漲西邊之沙漲則不
[020-17b]
  坍故坍在潮來之時猶可坍在落潮之時更甚似
  乎險在西而不在東曰此拘墟之見非通人之論
  也盖鄉人各處一方居東者以東為險居西者以
  西為險東當潮起之初在尖山隘口塔山稍偏在
  内秋冬潮小水竟西行不復到北則沙即漲一遇
  潮大旁溢至北沙即復衝故衝漲不一老鹽倉迤
  西去東八九十里潮勢巳弱塔山衝時勢或逺及
  老鹽倉及其既漲則老鹽倉自不復坍老鹽倉人
[020-18a]
  但見漲不復坍以為西沙甚於東沙附㑹其説謂
  落潮併江水而下勢更洶涌不知西沙漲時東沙
  之漲已久西沙不知東沙之漲在先故詡西沙為
  可久東沙不知西沙之漲在後故疑東沙為難慿
  東西不相往來孰能馳騖於東西之間哉若斯言
  果然則五六年來聞東之漲有矣何未聞有西之
  漲也此即東西先後之大凡也
  海寧縣海潮議七       陳 詵
[020-18b]
  或曰潮之為患以一分為二又分為三且逆行也
  潮之變幻如是塞一塔山何能盡之曰此扼要之
  䇿也潮之變幻不常猶兵之變詐無定然而城有
  所不攻地有所不取何也得其要則敵自斃也九
  月初尖山之潮南者先去北者後起其時塔山口
  漲二潮頭在尖山貼南滚起前去約二三十里自
  南趨北其時塔山口尚無水後乃東回此即塔山
  塞而二十里無潮之眀驗矣其趨東者前沙日漲
[020-19a]
  之故非潮之必欲趨北也惜尖山之隄尚矮潮大
  漫入故塔山復沖耳使塔山永塞則二十里皆成
  實沙漸淤漸逺潮頭将併為一氣旺力盛何患前
  沙之不開哉夫靜専動直乾之性也潮乃天之動
  氣必無好曲惡直之理曲者不得已而然也知不
  得已而曲則知直之之道似亦無難既塞其源流
  自無不直矣唯工料甚鉅非他處可比必如海鹽
  石塘方可抵禦而效非手目可指故人莫敢任然
[020-19b]
  觀古之成大功者必有不易之䇿灼於幾先堅固
  守之迄於有成適如始之所言故必須先有成算
  然後乃可從事築舎道傍三年不成長計逺慮固
  非他人所能與謀者也燭微見逺於當道大人竊
  有厚望焉
  寧鹽二邑修塘議       陳 訏
  竊惟杭屬之海寧嘉屬之海鹽兩邑地俱瀕海縣
  治去海不及半里又當蘇松上流一有衝決患誠
[020-20a]
  非細然寧鹽兩邑雖均以海為患而潮有横衝直
  衝之異地有輭沙硬沙之别其横衝而沙輭者患
  在脚根搜空雖有極堅極固之塘不能存立法宜加
  意塘根之外堅固牢密使沙土不虛即塘身或少
  單薄可以無慮其直衝而沙硬者塘根之沙不患
  其坍止患直衝勢大非極堅極厚之塘不能抵禦
  法宜精講修砌塘身之法而塘根以外加功稍次
  則是潮患兩海雖同而所以捍潮之法不同也今
[020-20b]
  以海寧言之海寧之潮與杭城江干之潮無異俱
  起有潮頭俱横衝而過其實皆為浙江入海之尾
  閭然而海寧之海沙又與江干微别江干地皆近
  山其沙性硬故江塘之沙坦而不陡即有衝刷捍
  禦猶易為力海寧近城無山逺者江干之山相去
  百里近者袁化之山亦五六十里故沙土率皆性
  輭且海塘以外之沙從來此坍彼漲其所漲之沙
  又皆潮頭去逺急水已過而長水停蓄日漸淤積
[020-21a]
  性浮體輕衝刷甚易故當平常沙漲之時塘外不
  下三四十里之逺及至沙坍三數月即可到塘盖
  其積之也由於潮過之長水性平氣緩浮沙沉積
  故所漲之沙低於海塘者不過三四尺其坍之也
  由於潮頭與急水之横刷潮當初至之時水尚未
  長恒低舊沙丈許有餘灌潄衝激皆在沙底搜進
  故不但沙岸陡峻而沙靣反凌空盖出其外俄頃
  之間縫如毛髮轉瞬而坼裂傾頽蕩為濁流杳無
[020-21b]
  踪影矣漸至塘脚日搜日進雖使鞭石為塘豈能
  慿空稳立故海寧之塘必於塘脚之外沙土之中
  砌出十有餘丈以固其根舊法用木柵為櫃中積
  小石層層排置塘外盖用木櫃則化小石為大石
  而排置塘外土中則可預防衝刷立法誠善但其
  置櫃也宜深而不宜淺盖沙漲之後潮來之所衝
  刷必在舊沙根脚之下置櫃若淺則衝刷所及反
  在櫃下之沙而櫃之根脚亦虚豈能自固惟置櫃
[020-22a]
  必深或三櫃四櫃層疊而起則衝刷之勢櫃能抵
  之而沙無潰塌之患其排櫃也宜逺而不宜近盖
  水之潄灌無隙不入若自塘根排出有十餘丈之
  逺則水即善刷不能浸灌以至塘根而塘根之土
  常得乾堅牢固不至根脚虚鬆而塘身因之而傾
  至於櫃外則用長木樁密釘入地鉗束其櫃櫃外
  有樁樁外復有櫃層層密釘即使潮衝無一櫃隨
  流他櫃因以欹倒之患而櫃之自下疊上自近及
[020-22b]
  逺俱用品字排置兼如陂陀之坦近塘稍高漸逺
  漸深既禦潮來之所衝刷并䕶塘根可堅久矣塘
  外之沙既不坍及塘根則潮頭既過之後急水既
  緩之餘即有長水浸及塘身而勢緩力舒無慮衝
  齧不必如海鹽之鉅石鱗疊屹然如山而後無患
  故海寧之塘功力全在塘根以外人但知塘之裂
  缺而不知塘脚鬆而裂缺也至於海鹽之海則與
  海寧又異南有秦駐山北有乍浦山相去止三十
[020-23a]
  餘里南北山趾角張而海鹽邑治居中獨以東面
  受大海潮汐之對衝與海寧横過不同而海中之
  沙又近山多硬不坍不漲故從來洋舶不便泊塘
  亦由潮來則水溢而潮退則為沙擱故也故塘外不
  患坍沙惟是全海所衝勢雄力猛而潮汐之來一
  衝一吸其衝也固有排山之勢而其吸也亦有拔
  山之力故必極大極厚之石縱横鱗疊内復幫以
  土塘而後可以捍禦若使疊砌之石稍不極其厚
[020-23b]
  重則水力排擊輕如弄丸且古云石之附土如人
  骨之附肉海水之來不但畏衝實猶畏吸葢水既
  無隙不入其吸而拔之也塘土俱出若土塘空洞
  即石亦頑滑不固故古人於海鹽之塘講之甚精
  既須極大之厚石而其取材也不可頭大頭小其
  疊砌也不用石塊墊襯其程式也必方方相合面
  面相同白洋河向多棄石/皆昔之不合式者其驗工也不於已砌而
  於擡砌之時先置平地驗視其層疊也頭頭向外
[020-24a]
  以攖潮之衝吸而復制之以縱横之法聨之以品
  字之形務使潮水之來其入也由石縫而曲折以
  進其吸也亦由石縫而曲折以出則潮之呼吸其
  力漸殺而後石塘有盤石之安土塘罕搜空之患
  且頂石之樁必長必多必掘深生土二尺而後釘
  入而塘外亦排置木櫃以䕶其樁略如海寧之法
  不使樁根宣露易朽頂衝之地不遺餘力次衝之
  地工力少減然亦百倍海寧皆由海鹽之海直當
[020-24b]
  大洋之衝且沙又鐵板潮從沙上奔騰而至并無
  海寧之輭沙少為抵當惟恃塘身直抵潮之正衝
  非屹然如山必不能禦昔時用王荆公寧波陂陀
  塘法元末眀初猶衝決屢告至後有疊砌之法而
  後數百年無患良不得已也即今二十年前上憲
  因塘石碎&KR1575委員修理而承辦之員不能仰體徳
  意反取塘身完整之石加於塘面而以塘面碎&KR1575
  之石委之塘中如築牆之用墊堵一時雖飾美觀
[020-25a]
  其實速之圮矣若慮塘身延袤不能一式則原有
  頂衝次衝之别約共止十餘里況今之坍側傾卸
  止勅海廟數十丈之頂衝豈可惜一時之小費而
  遺不數年後之大患乎故海鹽之塘全在塘身
  捍禦異於海寧也至於兩海之塘雖極修砌得法
  而大潮大汛狂風駕浪不能保無扇溢淹沒横流
  則兩海又天生有近塘之河消納海水而不使淹
  入内地盖海水性鹹若淹及腹内之田則田秧浥
[020-25b]
  爛非兩三年雨水浸潤不能復其淡性以便耕種
  惟河身之水日夜流動數畨大雨即鹹性盡減故
  可使之消納以不波及於腹内之田在海寧則為
  六十里塘河在海鹽則為白洋河皆天造地設古
  之所謂備塘河是也寧邑之六十里塘河即杭城
  之上河發源於江干諸山與北闗下河之發源天
  目者雨水各自分消下河由苕溪入於太湖上河
  由海寧黄灣出閘達於嘉興松江今黄灣閘久廢
[020-26a]
  薛家壩久阻臨平市河久淺下流不通而上河之
  水俱從半山之金家堰離杭城/三十里入於下河不但天
  旱之年海寧沿海涓滴不來如火盆熱水澇之年
  上河諸水涓滴不去盡出金家堰而塘棲徳清上
  下河兩水齊到昏墊愈甚如水盆深即今海塘潰
  決潮水直入内地而六十里塘河毫無分洩之處
  至於鹽邑之白洋河起於秦駐山由藍田廟而逹
  於平潮河外近海之地𩔖多斥鹵河内皆禾稻之
[020-26b]
  鄉今雖不甚全淤然淺阻日久河身已高潮水屢
  溢河不能容便恐淹入田畆及今開此二河流通
  深廣則即海塘修築運輸木石無虞艱阻而日後
  大風駕浪泛溢之患藉以分洩但此二河勢居其
  僻非仕宦商旅之所經由地居其瘠無富貴膏腴
  之所置産膜視者多然於隄防海溢亦切要之務
  也
 辨
[020-27a]
  錢塘江潮辨證       眀/夏時正
洪武杭州府志按水經載浙江東經靈隠山又云山下
有錢塘故縣浙江經其南縣南江側有眀聖湖詳此則
江流至靈隠山下而秦王繫䌫石在今湖中亦無怪也
所謂眀聖湖者既在江側盖西湖之濫觴耳厥後江既
隔於平陸則武林諸水自四山而下者皆合於眀聖湖
遂為今之西湖亦無怪也故靈隠尚有武林截湖志刻
石云有寳達和尚㑹浙江大溢潮至湖山達持呪止之
[020-27b]
自是潮擊西興而錢塘沙漲成陸云又按世傳駱賓王
靈隠寺詩有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句楊巨源送
章孝標歸杭州詩云曽過靈隠江邊寺獨宿東樓看海
門潮色銀河鋪碧落日光金柱出紅盆諸如此𩔖則靈
隠山通江至唐尚然其證明矣
 國朝
  臨平湖通江辨        毛奇齡
  錢塘記云臨平湖上通浦陽江下注浙江而水經
[020-28a]
  注亦云浙江又東合臨平湖湖上通浦陽江下注
  浙江名曰東江行旅所從以出浙江者也夫臨平
  湖去錢塘東北五十餘里向使江水可合臨平則
  江之委輸将無所底不特錢塘無平土即海寧一
  縣亦俱在波濤中矣間嘗以其説思之浦陽在浙
  江之東臨平在浙江之北中隔一江而江傍相距
  地又不止百里浦陽與臨平真如天潢地派之不
  相及者且湖有上下即首尾也首北耶則尾可抵
[020-28b]
  江而首無所通首南耶則首亦裁可抵江而尾則
  竝無所注乃居然曰上通曰下注一似目睹之而
  指畫之何其鑿也乃讀越志然後知其又誤者盖
  浦陽江者禹貢三江之一也又名東江其源促於
  浙而與浙抗流至山隂三江之口然後入海乃其
  中有臨浦焉在蕭山南三十里横亘於浦浙之間
  東首接浦者曰磧堰有小水相通而不大達西尾
  接浙者曰漁浦則直注江水與錢塘岸山名定山
[020-29a]
  者東西相望稱要津焉是以宋書載㑹稽太守孔
  覬反時将軍吳喜進軍栁浦遣諸将先趣定山斬
  其大帥孫㑹之乃復由定山進向漁浦且使夀寂
  之從漁浦邪趣永興亦蕭/山名以為漁浦者正臨浦注
  江處也又南齊永眀年富陽人唐寓之反錢塘令
  劉彪拒之不敵寓之進栁浦登岸彪棄縣走㑹稽
  太守沈文季發官民丁救之賊犯浦陽江郡丞張
  思祖遣峽口戍主峽口臨/浦地湯休武拒戰大敗之正
[020-29b]
  以臨浦一水尾可從漁浦以出浙江首可經峽口
  以通浦陽者則是江水所東合者臨浦也上通浦
  陽江下注浙江者臨浦也名曰東江行旅所從以
  出浙江者謂浦陽名東江可取道以達浙江亦臨
  浦也不合漁浦上下多富陽跨江所轄之地而富
  陽有臨湖傍有臨湖村臨湖里與臨浦名相亂劉
  氏不察誤以臨浦為臨湖又誤以臨湖為臨平湖
  展轉訛錯致使東江一名全失所在而漁浦相望
[020-30a]
  之定山西陵相望之栁浦謂可以乘風舉帆直達
  之桐扣山邊臨平市畔将錢塘西岸幾無尺土而
  不知其誤也
  西湖不通江辨        毛先舒
  按昔郡志云西湖故與江通誤也田學使汝成嘗
  辨之然未能了了按水經云浙江水出三天子都
  北過餘杭東入於海原未嘗云與西湖通也注云
  浙江至錢塘縣又東逕靈隠山山下有錢塘故縣
[020-30b]
  浙江經其南縣南江側有眀聖湖亦未嘗云與湖
  通也今靈隠去江已逺然山川之名古今屢變或
  當時靈隠山直抵江干俱名靈隠猶古吳中亦稱
  㑹稽浙江亦稱廣陵耳又水經注謂秦始皇將遊㑹
  稽道餘杭之西津西津亦未必正是西湖至駱賓
  王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靈隠之山至絶頂何
  嘗不可觀日對潮豈必湖與江通哉且詩人寫景
  嘗在虚實間即此詩末云待入天台路看余渡石
[020-31a]
  橋豈可泥此而謂天台石梁亦在靈隠哉楊巨源
  詩曽過靈隠江邊寺獨宿東樓看海門義亦𩔖此
  今又相傳大佛頭為秦皇䌫船之石或好事之附
  㑹或始皇東來遊幸西湖亦未可知總與湖通江
  之説無與西湖南面稍近江而尚有慈雲萬松二
  嶺大山隔之他處去江更逺古必無湖通江之理
  也又舊傳西湖本通海通江即通海矣可無更辨
 説
[020-31b]
  浙江潮候圖説       元/褧伯宣
大江而東凡水之入於海者無不通潮而浙江之潮獨
為天下奇觀地勢然也浙江之口有兩山焉其南曰龕
山其北曰赭山並峙於江海之㑹謂之海門下有沙潬
跨江西東三百餘里若伏檻然潮之入於浙江也發乎
浩渺之區而頓就斂束逼礙沙潬回薄激射折而趨於
兩山之間抝怒不洩則奮而上躋如素蜺横空奔雷殷
地觀者膽掉涉者心悸故為東南之至險非他江之可
[020-32a]
同也原其消長之故者曰天河激湧曰地機翕張揆其
晨夕之候者曰依隂而附陽曰隨日而應月地志濤經
言殊㫖異胡可得而一哉盖圓則之運大氣舉之方儀
之靜大水承之氣有升降地有浮沉而潮汐生焉月有
盈虚潮有起伏故盈於朔望虚於兩弦息於朓朒消於
朏魄而大小凖焉月為隂精水之所生日為陽宗水之
所從故晝潮之期日常加子夜潮之候月必在午而晷
刻定焉夘酉之月隂陽之交故潮大於餘月大梁析木
[020-32b]
河漢之津也朔望之後天地之變故潮大於餘日寒暑
之大建丑未也一晦一眀再潮再汐一朔一望再虚再
盈天一地二之道也月經於上水緯於下進退消長相
為生成厯數可推毫釐不爽斯天地之至信幽賛於神
明而古今不易者也杭之為郡枕帶江海逺引甌閩近
控吳越商賈之所輻輳舟航之所駢集則浙江為要津
焉而其行止之淹速無不畢聴於潮汐者或違其大小
之信爽其緩急之宜則必至於傾墊底滯故不可以不
[020-33a]
之謹也某承乏茲郡屬兵革未弭之秋信使之往來師
旅之進退雖期㑹紛紜邊陲警急必告之日謹候潮汐
毋躁進以自危然而迹累肩摩晨馳夕騖有不能人喻
而戶説之者考之郡志得四時潮候圖簡眀可信故為
之説而刻石於浙江亭之壁間使凡行李之過是者皆
得而觀之以毋蹈夫觸險躁進之害亦庶乎思患而預
防之之意云
春秋同
[020-33b]
初一日 十六日 午末 夜子正 大
初二日 十七日 未初 夜子末 大
初三日 十八日 未正 夜丑初 大
初四日 十九日 未末 夜丑末 大
初五日 二十日 申正 夜寅初 下岸
初六日 廿一日 寅末 晚申末 漸小
初七日 廿二日 卯初 晚酉初 漸小
初八日 廿三日 夘末 晚酉正 漸小
[020-34a]
初九日 廿四日 辰初 晚酉末 小
初十日 廿五日 辰末 晚戌正 交澤
十一日 廿六日 已初 夜戌末 起水
十二日 廿七日 已正 夜亥初 漸大
十三日 廿八日 已末 夜亥正 漸大
十四日 廿九日 午初 夜亥末 漸大
十五日 三十日 午正 夜子初 極大

[020-34b]
初一日 十六日 午末 夜子正 大
初二日 十七日 未初 夜子末 大
初三日 十八日 未正 夜丑初 大
初四日 十九日 未末 夜丑正 大
初五日 二十日 申初 夜丑末 下岸
初六日 廿一日 寅初 晚申正 小
初七日 廿二日 寅末 晚申末 小
初八日 廿三日 夘初 晚酉初 小
[020-35a]
初九日 廿四日 夘末 晚酉正 小
初十日 廿五日 辰初 晚酉末 交澤
十一日 廿六日 辰末 夜戌初 起水
十二日 廿七日 已初 夜戌末 漸大
十三日 廿八日 已末 夜亥初 漸大
十四日 廿九日 午初 夜亥末 漸大
十五日 三十日 午末 夜子初 大

[020-35b]
初一日 十六日 午末 夜子初 大
初二日 十七日 未正 夜子末 大
初三日 十八日 未末 夜丑初 大
初四日 十九日 申初 夜丑末 大
初五日 二十日 申正 夜寅初 下岸
初六日 廿一日 寅末 晚申末 漸小
初七日 廿二日 夘初 晚酉初 小
初八日 廿三日 夘末 晚酉正 小
[020-36a]
初九日 廿四日 辰初 晚酉末 小
初十日 廿五日 辰末 夜戌初 交澤
十一日 廿六日 已初 夜戌正 起水
十二日 廿七日 已正 夜戌末 漸大
十三日 廿八日 已末 夜亥初 漸大
十四日 廿九日 午初 夜亥正 漸大
十五日 三十日 午正 夜亥末 漸大
 國朝
[020-36b]
  靈隠入海説          孫 治
  漢書注曰武靈山武林水所出行八百三十里東入
  海今由臨平湖天開河以至海門不過二百里而
  遙安有所謂八百三十里者與錢塘記曰防海大
  塘在縣東一里許夫海塘不若是之近而赴海不
  若是之逺豈古今異宜與要以錢塘所記者江塘
  而非海塘也武林之水滙為西湖東入於河由臨
  平湖以入於海其道有經由可約略而得也
[020-37a]
  靈隠通江説         孫 治
  酈道元水經注云又東逕靈隠山在四山之中有
  高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大三
  十圍其下開散狀似蓮花夫蓮花者蓮花峰也其
  為靈隠無疑也以今觀之山隔於湖湖隔數山而
  曰江東逕靈隠山吾不得其解也要以是時雖有
  眀聖湖而湖之與江尚未有分也唐人楊巨源詩
  曽過靈隠江邊寺獨宿東樓看海門則唐人尚有
[020-37b]
  此景久矣又無怪於賓王之門對浙江潮也一曰
  靈隠浦即今之進龍浦也進龍浦可以稱靈隠則
  靈隠之所表者逺矣則猶之乎武林之可通稱也
  歟
 
 
 
 海塘録巻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