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67 三吳水利錄-明-歸有光 (master)


[005-1a]
 三吳水利錄續增
奉熊分司水利集并論今年水災事宜書
某生長東南祖父皆以讀書力田為業然未嘗窺究水
利之學聞永樂初夏忠靖公治水于吳朝廷賜以水利
書夏公之書出於中秘求之不可得見獨於故家野老
搜訪得書數種因盡閱之間採其議尤髙者彚為一集
嘗見漢世國家有一事必令公卿大臣與博士議郎雜
議始元中諸儒相論難鹽鐵及宣帝時桓寬推衍之至
[005-1b]
數萬言而盛稱中山劉子九江祝生之徒欲以究成治
亂定一家之法某所取水利論僅止一二然以為世所
傳書皆無逾於此者郟大夫考古治田之跡蓋濬畎澮
距川瀦防溝遂列澮之制數千百年其遺法猶可尋見
如此昔吳中嘗苦水獨近年少雨多旱故人不復知其
為害而隄防一切廢壊不修今年雨水吳中之田淹沒
㡬盡不限城郭鄉村之民皆有為魚之患若如郟氏所
謂塘浦闊深而堤岸髙厚水猶有大於此者亦何足慮
[005-2a]
哉當元豐變法擾亂天下而郟氏父子荆舒所用之人
世因以廢其書至其規畫之精自謂范文正公所不能
逮非虚言也單君鍔本毗陵人故多論荆溪運河古跡
地勢蓄泄之法其一溝一港皆躬自相視非茍然者獨
不明禹貢三江未識松江之體勢欲截西水入揚子江
上流工緒支離未得要領揚州藪澤曰具區其川三江
蓋澤不患其瀦而川患其不流也今不專力於松江而
欲涸其源是猶惡腹之脹不求其通利徒閉其口而奪
[005-2b]
之食豈理也哉近世華亭金生綱領之論寔為卓越然
尋東江古道於嫡庶之辨終猶未明誠以一江泄太湖
之水力全則勢壯故水駛而常流力分則勢弱故水緩
而易淤此禹時之江所以能使震澤底定而後世之江
所以屢開而屢塞也松江源本洪大故别出而為婁江
東江今江既細微則東江之跡滅沒不見無足怪者故
當復松江之形勢而不必求東江之古道也周生勝國
時以書干行省及都水營田使司皆不能行其後偽吳
[005-3a]
得其書開浚諸水境内豐熟迄張氏之世略見功効至
論松江不必開其乖謬之甚有不足辨者尋周生之論
要亦可謂之詭時達變得其下策者矣某迂末之議獨
謂大開松江復禹之跡以為少異於前説然方今時勢
財力誠未可以及於此伏惟執事秉節海上非特保鄣
疆圉且以生養吾東南之赤子生民依怙之者切矣邇
者風汛稍息開疏瓦浦五十餘年湮沒之河一旦通流
連月水勢泛濫凡瓦浦之南相近二十餘里水皆向北
[005-3b]
而流百姓皆臨流嘆誦明公之功徳蓋下流多壅水欲
尋道而出其勢如此不得其道則瀰漫横㬥而不制以
此見松江不可不開也松江開則自嘉定上海三百里
内之水皆東南向而流矣頃二十年以來松江日就枯
涸惟獨崑山之東常熟之北江海髙仰之田嵗苦旱災
腹内之民宴然不知遂謂江之通塞無闗利害今則既
見之矣吳中久乏雨水今雨水初至若以運數言之恐
二三年不止則仍嵗不退之水何以處之當此之時朝
[005-4a]
廷亦不得不開江也天下之事因循則無一事可為奮
然為之亦未必難明公於瓦浦實親試之矣且以倭寇
未作之前當時建議水利動以工費無所於出為解然
今十數年遣將募兵築城列戍屯百萬之師於海上事
窮勢迫有不得不然者若使倭寇不作當時有肯捐此
數百萬以興水利者乎若使三吳之民盡為魚鼈三吳
之田盡化為湖則事窮勢迫朝廷亦不得不開江矣𢎞
治四年五年大水至六年百姓饑疫死者不可勝數正
[005-4b]
徳四年亦如此今年之水不減於正徳四年尚未及秋
民已嗷嗷矣救荒之策決不可緩欲望蚤為措置米穀
設法賑濟或用前人之法召募饑民浚導松江姑且略
循近世之跡開去兩岸茭蘆自崑山慢水江迤東至嘉
定上海使江水復由蹌口入海放今年渟瀦之流備來
年洊至之水亦捄時之策也某蹇拙非有計慮足以裨
當世獨荷執事知愛盡其區區之見或有可備末議者
伏惟裁擇之幸甚
[005-5a]
寄王太守書
某昨承明府論及水利匆遽辭别不及盡言某非能知
水學者然少嘗有意考求見盧公武郡志止抄錄事跡
略無綱要今新志因之而近來言水利者不過祖述此
耳嘗訪求故家野老得書數種獨取郟氏二三家斷以
為專門之學遂彚錄成書非能特有所見也唯以三吳
之水瀦於太湖太湖之水泄於松江古今之論無易此
者故著論以暢前人之㫖嘗又讀禹貢注三江者訖無
[005-5b]
定論惟郭景純及後來邊實之論為是故定以為三江
之圖明府見諭謂吳淞江與常熟縣無預某所論三吳
之水非為常熟一縣之水也江水自吳江經由長洲崑
山華亭嘉定上海之境旁近之田固藉其灌溉要之吳
淞江之所以為利者蓋不止此獨以其直承太湖之水
以出之海耳今常熟東北江海之邊固皆髙仰中間與
無錫長洲崑山接壤之田皆低窪多積水此皆太湖東
流不快之故若吳淞江開濬則常熟自無積水然則吳
[005-6a]
淞江豈當與許浦白茅竝論耶明府又謂揚子江錢塘
江何與於吳中水利某之意特欲推明三江之説蓋自
來論吳中之水必本禹貢三江既入之文自孔安國以
下以中江北江為據既失之泥班固韋昭桑欽近似而
不詳故當從郭景純唯三江之説明然後吳中之水可
得而治也經曰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先儒亦言三江自
入震澤自定文不相䝉然吳淞一江之入震澤底定實
係於此經文簡略不詳耳某誠恐論者不知此江之大
[005-6b]
漫與諸浦無别不辨原委或泥張守節顧夷之論止求
太湖下之三江用力雖勞反有支離湮汨之患也但欲
復禹之跡誠駭物聽即如宋郟亶時之丈尺時力亦恐
未及而水勢積壅為害欲求明府先令所在略據今日
河影開挑茭蘆使自崑山夏駕口至嘉定柵橋尋入海
之口則江水有通流之漸矣今春量撥賑饑之穀召募
饑民或可即工又旁江之民積占茭蘆指以告佃為名
所納斗升之税所占即百頃之江兼之漲灘之税亦多
[005-7a]
吏胥隠沒官司少獲其利昔宋時圍田皆有禁約今姦
民豪右占江以遏水道更經二三年無吳淞江矣若責
所占之人免追花利止令隨在開挑以復舊跡則官不
費而姦有所懲矣某二十年屏居江上未嘗敢獻書當
事者異日呂公有意水利然以平日非相知不敢有所
陳前以分司舊識因開瓦浦問及之而明府親屈二千
石之重敦行古誼虚懐下接且惓惓以吾民之魚鼈為
憂故特有言耳然區區所望於明府有大於此者昔魏
[005-7b]
王召史起問漳水可以灌鄴田子何不為寡人為之史
起曰臣恐王之不能為也王曰子誠能為寡人為之寡
人盡聽子矣史起敬諾言之於王曰臣為之民必大怨
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臣雖死藉願王之使他人遂之
也王曰諾使之為鄴令史起因往為之鄴民大怨欲藉
史起史起不敢出而避之王乃使他人遂為之水已行
民大得其利由此言之興一世之功不當恤流俗之議
也區區之見要以吳淞江必不可不開即日渡江違離
[005-8a]
節下豈勝瞻戀因還船附此不宣
 
 
 
 
 
 
 
[005-8b]
 
 
 
 
 
 
 
 三吳水利錄續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