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67 三吳水利錄-明-歸有光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三吳水利錄卷三
            明 歸有光 撰
周文英書一篇  附金藻論
江浙錢糧數倍各省取辦之本多出農田蘇湖常秀四
路田土髙下不等田之得糧十分為率低田七分髙田
三分故謂天下之利莫大於水田水田之美無過於浙
右五代之末吳越錢王獨居東南專饗此利經營修治
[003-1b]
國家之資實基於此宋范文正公嘗論于朝曰江南圩
田每一圩方數十里中有河渠外有門牐旱則開牐引
江水之利潦則閉牐拒江水之害旱澇不及為農美利
浙西地卑常苦水沴雖有河渠可以通海惟時開導則
潮泥不得而湮之雖有隄塘可以禦患惟時修固則無
摧壊嘗訪髙年云曩時兩浙未納土時蘇州有營田軍
四都共七八千人又有撩清夫之名專為田事導河築
隄以減水患于時嵗熟民間錢五十文糴米一石自歸
[003-2a]
宋之後江南不稔則取之浙右浙右不稔則取之淮南
故慢於農政不復修舉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太半隳壊
失東南之大利今江浙之米石不下一貫文比之當時
其貴十倍而民不得不困國不得不虚矣此范公夙昔
之論也謹按三州太湖三萬六千頃西北有荆溪宣歙
蕪湖宜興溧陽溧水江東數郡之水西南有天目富陽
分水湖州杭州諸山諸溪分注之水宗會瀦聚於湖由
震澤吳江長橋東入松江青龍江而入海古制通泄水
[003-2b]
勢自有源委故溧陽之上有五堰以節宣歙金陵九陽
江之水宜興之下有百瀆以疏荆溪所受諸水皆源也
而久不治江陰而東置運河一十四瀆泄水以入江宜
興而西置夾苧干與塘口大吳等瀆泄西水以入運河
皆委也亦久不治震澤固吐納衆水者也源之不治既
無以殺其來之勢委之不治又無以導其去之方是吐
而不納也水如之何不為患也吳江長橋舊址斷續通
長四十里南北相亘竝以木橋立柱通徹湖水入江每
[003-3a]
有西風西北風湍決太湖水過橋下源源混混不舍晝
夜由江入海以此三江水源勢大日夜衝洗渾潮沙泥
隨水東流不能停積曩時非不能運石築隄若今之固
蓋自古沿革因地之險故作此數十里之橋以泄太湖
都㑹之水衝激三江之潮淤也今則以長橋舊址累石
成隄比之昔日雖為堅固便於徒行而橋門窄狹不能
通徹湖水前都水監又於石隄下作小洞門一百五處
出水然水勢既分又且淺澀不能通泄太湖奔衝之水
[003-3b]
塘岸之東又有占種菱荷陂塘障礙以致上流細緩難
以衝激每日隨潮沙泥日積月累淤塞三江致令水勢
支分派析轉於東北迤邐流入崑山塘等處由太倉劉
家港一二處港浦入海靖思以太湖蓄聚數郡山溪晝
夜奔注都㑹之水求泄於一二浦漵而入海則浙西數
郡之田每遇澇嵗惡得而不為水廢也考之禹貢三江
既入震澤底定故知泄具區之水亦由江而入海然而
猶慮潮沙淤塞江之南北為縱浦五十餘條以通於江
[003-4a]
浦之東西為横浦以分其勢棊布於江之左右每日潮
之入江得兩旁縱浦以分其來勢潮退入海得兩旁横
浦衝其淤泥不致停積水勢順流未嘗泛濫歸附之初
田無巨浸嵗有豐穰至正二十四年之後因太湖水源
有阻江水勢緩潮泥積漸淤淺又以江口河沙匯觜至
趙屯浦相連七十餘里地勢塗漲日漸髙平此所謂海
變桑田也即非人力可勝前都水監開挑所漲江面置
牐節水此欲以人力勝天終非經久利益良法何者古
[003-4b]
今之地勢不同天人之氣運莫勝豈可以今之地勢而
執行古之法豈可以區區人力而勝天也且如見置牐
三處本意潮來則拒入江之水潮退則放江水決潮殊
不知江水之源築塞水勢細緩内水外水髙低無㡬牐
之相去地勢不逺決放之水不長既澀且緩又烏能衝
激潮沙而不積於江也施之常年初無損益設遇澇嵗
覬其傾泄江湖巨浸則見其不能此所謂徐行拯溺緩
步救焚也而欲拯復古制建置沿海堽身堽門斗門旱
[003-5a]
嵗瀦水澇則放水再行開挑吳松江青龍江以泄水則
非惟事大體重動衆勞民抑且地勢不齊人力不能勝
天恐不集事文英嘗究思至元十四年間海舟巨艦每
自吳松江青龍江取道直抵平江城東葑門灣泊商販
海運船户黄千户等於葑門墅里涇置立修造海船場
塢往來無阻此時江水通流滔滔入海故太湖數郡之
水有所通泄雖遇天雨霖霪不致積潦害田海者百川
之宗水有所歸則不泛濫善觀水者必識其源流可也
[003-5b]
又嘗經行太倉劉家港吳松江之左右登髙眺逺隨流
尋源為今之計莫若因水勢之所趣順其性而疏導之
則易於成效劉家港南有一大港名曰南石橋港近年
天然濶深直通劉家港見有船户楊千户范千户等三
五千料海船於此灣泊正係太倉嘉定南北之間於中
正過堽身西南通横塘郭澤張涇以至夏駕浦奣子港
入吳松江水深處相去約三五十里中間通連小港即
目水淺間有迂迴窄狹若使疏浚深闊可行數百料海
[003-6a]
船直抵葑門則太湖泄水一大路也又有鹽鐵塘一帶
南北相貫跨涉崑山嘉定常熟三州從東北通連杜漕
横塘白茅浦塘茜涇入海西接芝塘直塘昆城湖華蕩
練塘所瀦常州界運河諸處之水及婁門官瀆楊城湖
所接太湖之水為芝塘橋門窄狹多有權豪僧寺田庄
强霸富户將自己田圩得便河港填塞鄣遏通流水路
及吳松江通連横塘諸處涇港淺淤盤折若龍開闊浚
深亦太湖泄水之一大路也自松江下口北遶崑山常
[003-6b]
熟抵江陰界約三百餘里有港浦六十餘條在崑山則
為八尺涇花浦涇在常熟則為福山東横塘有港四十
九條北及浦下田浦堀浦上夾浦練祈桃源顧涇六岳
採桃穿沙下張新漕茜涇楊林七丫郎港北浦尹公甘
草塘相陳涇淺涇湴涇吳泗鐺脚下六河黄浜沙營白
茅金涇髙浦許浦塢溝千步耿涇新涇崔浦水門鰻□
吳涇髙涇西陽新涇陳浦張涇胡涇奚浦黄泗諸港浦
皆係西南泄水入海之大路也文英今棄吳松江東南
[003-7a]
塗漲之地姑置勿論而專意於江之東北劉家港即古
婁江三江既入此其一也謂之入者入於海也近年潮
汛東朝水深港闊每嵗數百萬糧艘宗㑹於此三吳東
北泄水之尾閭斯所謂順天之時隨地之宜因民之所
利而利之者也更有東南松江不漲可通諸浦及東北
沿海一帶如所謂耿涇福山東西横塘吳泗許浦等處
可以通海港浦正古制泄水之要津農田之大本今則
淤淺亦須從宜開浚疏通以泄水勢入海有歸則浙間
[003-7b]
數郡可無積水遺患縱遇澇水亦不致巨浸惟開浚之
法付之有司例將有田之家差夫動擾猶為未便蓋浙
間富户年來消耗實不稱名乞從省府差委諳通地里
水利官員詣沿海各處追究相視舊通浦港江海合該
挑浚港浦具數計工深闊定式圖畫貼説擬議中聞或
都水監分官前來或選省府能官於浙間富户内不以
是何户計勸率百十家斟酌逺近功績巨細照捨糧賑
濟饑民例優以官祿擬定功績品級令其開浚迄其成
[003-8a]
功考其等第如工役輕省者酌量優敘工力浩繁功績
重大者優以一官激勸勉勵庶㡬勞而無怨擾不及衆
假如凶年勸令富户捐糧賑濟不過捄一處一嵗之災
尚優以官推此恩例成此東南之利則可弭浙西數郡
久逺之災寧不偉歟外有吳江石隄亦須相視逺近將
見有橋門添闊浚深反將一切富彊填塞水路照依舊
址開挑疏通決放水源由吳松江深處入夏駕浦及新
浚港浦入海似此經治之後更須都水監差官按行嚴
[003-8b]
督各州縣每嵗疏浚隄防則使水利經久不廢或委行
省官一員提調水政庶得專司守職敦篤事嚴免得有
司樂嵗則玩視以為常程設遇澇嵗則手足無措敗事
傷農詩所謂徹桑土於未雨者此也水利有成則樂嵗
相仍國家之海運無虧生民免罹昏墊國富民安誠非
小補 成化間上海金藻論治水六事曰探本源順形
勢正綱領循次第均財力勤省視其形勢綱領之説可
謂深識東南之水勢今之有司徒知開一浦一港規規
[003-9a]
尺寸之間而反為水之害者多矣因附著其略臣愚以
為七郡之有三江猶網之有綱裘之有領也昔者東江
既塞而澱湖之水無所泄故人以為千墩浦等處可泄
澱湖之水殊不知此處雖通但能利此一方之水道耳
而澱湖之水乃屬東江終不可逆入於松江松江既湮
而太湖之水無所泄故人以為劉家河可泄太湖之水
蓋不知此河雖通但能復此婁江之故道耳而太湖所
分淞江之水終不可合入于婁江或又以為浦者導諸
[003-9b]
處之水皆自趨江以入海殊不知山水下於太湖湖水
分於三江江水入於大海初無與於浦也然而浦不可
無者如古井田之有澮也水漫則泄溝水以入江水涸
則引江水以入溝此乃古人之水利非若後人反藉其
導湖水以趨江也此皆綱領之不正者也若其溝洫既
深浦瀆既通然後尋東江之舊跡以正東南之綱領而
澱湖所受急水港以來之水與夫陳湖所接白蜆江之
水皆得以達於東南以入海則黄浦之勢可分而千墩
[003-10a]
浦等水不横衝於淞江而淞江可通矣又開淞江之首
尾以正東西之綱領則黄浦之勢又可分而蹌口既通
吳江石竇增多而淞江可以不塞矣又開婁江之崑山
塘以至吳縣胥塘另接太湖之口添置石竇則新洋江
之潮勢可分而不使横衝淞江而東北之綱領又正矣
又有以為黄浦即是東江而黄浦通淞江通矣為此説
者蓋不知江浦之子毋縱横水勢之大小順逆也臣愚
以為淞江乃東西之水其勢大而横譬則母也黄浦乃
[003-10b]
南北之水其勢小而縱譬則子也太湖之定位在西大
海之定位在東必藉東西之江以泄之則為順而駛若
藉南北之浦以泄之則為逆而緩蓋淞江之塞西由吳
江石門之少中由千墩浦等與新洋江之横衝東由黄
浦竊權之盛而蹌口所以不通也又譬則淞江正嫡也
黄浦衆妾也今衆妾尊顯而正嫡幽微謂之家道順可
乎况黄浦不獨北為淞江之害而南又為東江之害蓋
其中段南北勢者乃是黄浦其至北而反引淞江迤邐
[003-11a]
東北達于范家浜以入海者又名上海浦也臣愚以為
江有入海之名浦無上海之理而今皆反之者此即江
變為浦之明驗也其至南而折于西以接潢潦涇者又
名華涇塘也臣以為此即東江之東段也但欠西與華
涇塘接續而東入于海耳大&KR0873西北有爛路港陳湖西
去有白蜆江此即東江之西段也但東南與朱涇斜塘
橋等處欠通順耳三江既通則太湖東之形勢順矣然
後尋海鹽縣入海之閘河以泄嘉興秀水塘以來湖杭
[003-11b]
之水而謂之南條者則太湖南之形勢順矣修溧陽之
五堰以節九陽江之水修宜興之百瀆以疏荆溪所受
之水則太湖西之形勢順矣浚蘇常以北之河道與夫
鎮江江陰之運河承接西北之水引而東北入于揚子
江梢而謂之北條者則太湖北之形勢順矣
 
 
 三吳水利錄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