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67 三吳水利錄-明-歸有光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三吳水利錄卷一
            明 歸有光 撰
夏書曰淮海惟揚州彭蠡既瀦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
澤底定周禮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㑹稽其澤藪曰具
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世言震澤具區今太湖也五湖
在太湖之間而吳淞江為三江之一其説如此然不可
攷也漢司馬遷作河渠書班固志溝洫於東南之水略
[001-1b]
矣自唐而後漕輓仰給天下經費所出宜有經營疏鑿
利害之論前史軼之宋元以來始有言水事者然多命
官遣吏茍且集事奏復之文㩜引塗説非較然之見今
取其顓學二三家著于篇
郟亶書二篇
天下之利莫大於水田水田之美無過於蘇州然自唐
末以來經營至今未見其利者其失有六一曰蘇州東
枕海北接江東開崑山之張浦茜涇七鴉三塘而導諸
[001-2a]
海北開常熟之許浦白茅二浦而導諸江不知此五處
去水皆百餘里近三四十里地形頗髙髙者七八尺水
盛時決之或入江海水稍退則向之欲東導於海者反
西流欲北導於江者反南下故自景祐以來屢開之而
卒無効也二曰蘇之厭水以其無隄防也故崑山常熟
吳江皆峻其堤設官置兵以巡治之是不知塘雖設而
水行於堤之兩旁何益乎治田故徒有通往來禦風濤
之小功而無衞民田去水害之大効三曰書云三江既
[001-2b]
入震澤底定今淞江在其南可決水而同歸於海崑山
之下駕新洋小虞大虞朱塘新瀆平樂戴墟等十餘浦
是也夫諸浦雖有決水之道未能使水之必泄於江也
何則水方汗漫與江俱平雖大決之隄防不立適足以
通潮勢之衝急增風波之洶怒耳四曰蘇州之水自常
州來古者設望亭堰所以禦常之水使入太湖不為蘇
害謂望亭堰不當廢也蘇聚數郡之水而常居其一常
之數路望亭居其一豈一望亭之水能為蘇之患耶望
[001-3a]
亭堰廢則常被其利蘇未必有害存之則蘇未必利常
先被害矣故治蘇州之水不在望亭堰之廢否也五曰
蘇水所以不泄者以松江盤曲而決水遲也古之曲其
江所以激之使深也激之既久其曲愈甚故漕使葉内
翰開盤龍匯沈諫議開顧浦謂松江之曲若今槎浦及
金竈子諸浦皆可決也是説僅為得之但蘇之水與江
齊平決江之曲足以使江之水疾趨於海未能使田之
水必趨於江也六曰蘇本江海陂湖之地謂之澤國自
[001-3b]
當漫然容納數州之水不當盡為田也國初之税纔十
七八萬石今乃至三十四五萬石此障陂湖為田之過
也是説最為疎闊國初逃民未復今盡為編户税所以
昔少而今多也借使變湖為田增十七八萬為三十四
五萬乃國之利何過之有且今蘇州除太湖外有常熟
昆承二湖崑山陽城湖長洲沙湖是四湖自有定名而
其闊各不過十餘里其餘若崑山之邪塘大泗黄瀆夷
亭髙墟巴城雉城武城䕫家江家栢家鰻□諸瀼及常
[001-4a]
熟之市宅碧宅五衢練塘諸村長洲之長蕩黄天蕩之
類皆積水不耕之田也水深不過五尺淺者可二三尺
其間尚有古岸隠見水中俗謂之老岸或有古之民家
堦甃之遺址在焉其地或以城或以家或以宅為名嘗
求其契劵以驗皆全税之田也是古之良田而今廢之
耳已上六説者皆執一偏之論而未能通其理也必欲
治之當去六失行六得曰辨地形髙下之殊求古人蓄
泄之跡治田有先後之宜興役順貧富之便取浩博之
[001-4b]
大利舍姑息之小恩一何謂地形髙下之殊曰蘇州五
縣號為水田其實崑山之東接于海之岡隴東西僅百
里南北僅二百里其地東髙而西下向所謂東導於海
而水反西流者是也常熟之北接于江之漲沙南北七
八十里東西僅二百里其地皆北髙而南下向所謂欲
北導於江而水反南下者是也是二處皆謂之髙田而
崑山岡身之西抵于常州之境僅一百五十里常熟之
南抵于湖秀之境僅二百里其地低下皆謂之水田髙
[001-5a]
田者常欲水今水乃流而不蓄故常患旱也唯若景祐
嘉祐中則一大熟爾水田者常患水今西南既有太湖
數州之水而東北又有崑山常熟二縣岡身之流故常
患水也唯若康定至和中則一大熟爾但水田多而髙
田少水田近於城郭人所見而税復重髙田逺於城郭
人所不見而税復輕故議者唯知治水而不知治旱也
二何謂古人蓄泄之跡曰今崑山之東地名太倉俗號
岡身岡身之東有塘西徹松江北過常熟謂之横&KR0377
[001-5b]
有小塘或二里三里貫横&KR0377而東西流者多謂之門若
所謂錢門張岡門沙堰門吳岡顧廟岡丁岡李岡門及
斗門之類是也夫南北其塘則謂之横&KR0377東西其塘則
謂之岡門堰門斗門是古者堰水於岡身之東灌溉髙
田而又為岡門者恐水之或壅則決之而横瀝所以分
其流也故岡身之東其田尚有丘畝經界溝洫之跡焉
是皆古之良田因岡門壊不能蓄水而為旱田耳岡門
之壊豈非五代之季民各從其行舟之便而廢之耶此
[001-6a]
治髙田之遺跡也若夫水田之遺跡即今崑山之南向
所謂下駕小虞等浦者皆決水於松江之道也其浦之
舊跡闊者二十餘丈狹者十餘丈又有横塘以貫其中
而棊布之是古者既為縱浦以通於江又為横塘以分
其勢使水行於外田成於内有圩田之象焉故水雖大
而不能為田之害必歸於江海而後已以是推之則一
州之田可知矣故蘇州五門舊皆有堰今俗呼城下為
堰下而齊門猶有舊堰之稱是則隄防既完則水無所
[001-6b]
瀦容設堰者恐其㬥而流入於城也至和二年前知蘇
州呂侍郎開崑山塘得古閘於夷亭之側是古者水不
亂行之明驗也及夫隄防既壞水亂行於田間而有所
瀦容故蘇州得以廢其堰而夷亭亦無所用其閘也為
民者因利其浦之闊攘其旁以為田又利其行舟安舟
之便決其堤以為涇今崑山諸浦之間有半里或一里
二里而為小涇命之為某家浜者皆破古堤為之也浦
日以壞故水道陻而流遲涇日以多故田隄壊而不固
[001-7a]
日隳月壊遂蕩然而為陂湖矣此古人之跡也今秀州
濵海之地皆有堰以蓄水而海鹽一縣有堰近百餘所
湖州皆築隄於水中以固田而西塘之岸至髙一丈有
餘此其遺法也獨蘇州壊之耳三何謂治田有先後之
宜曰地勢之髙下既如彼古人之遺跡又如此今欲先
取崑山之東常熟之北凡所謂髙田者一切設堰瀦水
以灌溉之又浚其所謂經界溝洫使水周流於其間以
浸潤之立岡門以防其壅則髙田常無枯旱之患而水
[001-7b]
田亦減數百里流注之勢然後取今之凡謂水田者除
四湖外一切罷去其某家涇某家浜之類循古今遺跡
或五里七里而為一縱浦又七里或十里而為一横塘
因塘浦之土以為堤岸使塘浦闊深而堤岸髙厚塘浦
闊深則水通流而不能為田之害也堤岸髙厚則田自
固而水可擁而必趨於江也然後擇江之曲者若所謂
槎浦金竈子浦而決之使水必趨於海又究五堰之遺
址而復之使水不入於城是雖有大水不能為蘇州之
[001-8a]
患也如此則髙低皆利而無水旱之憂然後倣錢氏遺
法收圖囘之利養撩清之卒更休迭役以浚其髙田之
溝洫與水田之塘浦則百世之利也四何謂興役順貧
富之便曰蘇州五縣之民自五等已上至一等不下十
五萬户可約古制而户借七日則嵗約百萬夫矣又自
三等已上至一等不下五千户可量其財而取之則足
以供萬夫之食與其費矣夫借七日之力故不勞量取
財於富者故不虚以不勞不虚之役五年而治之何田
[001-8b]
之不可興也五何謂取浩博之大利蘇州之地四至餘
三百里若以開方之法約之尚可方二百餘里為田六
同有畸三分去一以為溝池城郭陂湖山林其餘不下
四同之地為三十六萬夫之田又以上中下一易不易再
易而去其半當有十八萬夫之田常出租税也國朝之法
一夫之田為四十畝出米四石則十八萬夫之田可出
米七十二萬石矣今蘇州止有三十四五萬石借使全
熟常失三四十萬石之租又况水旱蠲除者嵗常不下
[001-9a]
十餘萬石甚者或蠲除三十餘萬石是遺利不少矣今
或得髙低皆利而水旱無憂則三四十萬之税可增也
六何謂舍姑息之小惠曰是議之興或者必曰向者蘇
州或治一浦或調一縣而役一月則民勞且怨矣今欲
盡一州之境役五縣之民五年而治之其工力蓋百倍
於向時是役未興而數千百萬之民已呶呶矣非養民
之道也曰向者之興役也多興於大水方盛之際是時
公私匱乏疾厲間作故民勞且怨也今於平嵗無事之
[001-9b]
時借力以成利何勞怨之有𫝊曰使民以時又曰以佚
道使民雖勞不怨又曰悦以使民民忘其勞雖至治之
世未嘗不役民以使之也唯近世不求所以養之之道
使躋於富庶但務其姑息之末使至於饑餓而不能相
生然後從而賙之故上乏而下益困有可以除數百年
未去之患興數百里無窮之利使公私皆獲其利豈可
區區計國家五嵗之勞惜百姓七日之力耶
一論古人治低田之法昔禹之時震澤為患東有堽阜
[001-10a]
以隔截其流禹乃鑿斷堽阜流為三江東入于海而震
澤始定震澤雖定環湖之地尚有二百餘里可以為田
而地皆卑下猶在江水之下與江湖相連民既不能耕
植而水面又復平闊足以容受震澤下流使水勢散漫
而三江不能疾趨於海其㳂海之地亦有數百里可以
為田而地皆髙仰反在江水之上與江湖相逺民既不
能取水以灌溉而地勢又多西流不得蓄聚春夏之雨
澤以浸潤其地是環湖之地常有水患而㳂海之地常
[001-10b]
有旱災也古人遂因其地勢之髙下井之而為田環湖
卑下之地則於江之南北為縱浦以通于江又於浦之
東西為横塘以分其勢而棊布之有圩田之象焉其塘
浦闊者三十餘丈狹者不下二十餘丈深者二三丈淺
者不下一丈且蘇州除太湖之外江之南北別無水源
而古人使塘浦深闊若此者蓋欲取土以為堤岸髙厚
足以禦其湍悍之流故塘浦因而闊深水亦因之而流
耳非專為闊其塘浦以決積水也故古者堤岸髙者須
[001-11a]
及二丈低者亦不下一丈借令大水之年江湖之水髙
於田五七尺而堤岸尚出於塘浦之外三五尺至一丈
故雖大水不能入於民田也民田既不容水則塘浦之
水自髙於江而江之水亦髙於海不須決泄而水自湍
流矣故三江常浚而水田常熟其堽阜之地亦因江水
稍髙得以畎引以灌溉此古人浚三江治低田之法也
至於㳂海髙仰之地近江者既因江流稍髙可以畎引
近海者又有早晚兩潮可以灌溉故亦於㳂海之地及
[001-11b]
江之南北或五里七里而為一縱浦又五里七里而為
一横塘港之闊狹與低田同而其深往往過之且堽身
之地髙於積水之處四五尺至七八尺逺於積水之處
四五十里至百餘里固非決水之道也然古人為塘浦
闊深若此蓋欲畎引江海之水周流於堽阜之地雖大
旱之嵗亦可車畎以溉田而大水之嵗積水或從此而
流泄耳非專為闊深其塘浦以決低田之積水也至於
地勢西流之處又設堽門斗門以瀦蓄之是雖大旱之
[001-12a]
嵗堽阜之地皆可耕以為田此古人治髙田蓄雨澤之
法也故低田常無水患髙田常無旱災而數百里之内
常獲豐熟此古人治低田髙田之法也  二論後世
廢低田髙田之法者古人治田髙下既皆有方是時也
田各成圩圩必有長每一年或二年率逐圩之人修築
隄防浚治浦港故低田之隄防常固旱田之浦港常通
古之田雖各成圩然所名不同或謂之段或謂之團/今崑山低田皆沈在水中而俗呼之名猶有野鴨段
大泗段湛段及和/尚團盛熟團之類至錢氏有國而尚有撩清指揮之名
[001-12b]
此其遺法也洎乎年祀綿逺古法隳壊其水田之隄防
或因田户行舟及安舟之便而破其圩古者人户各有/田舍在田圩之
中浸人為家欲其行舟之便乃鑿其圩岸以為小涇小/浜即臣昨來所陳某家涇某家浜之類是也説者謂浜
者安船溝也涇浜既小堤岸不髙遂至壊田圩都為白/水也今崑山栢家灢水底之下尚有民家堦甃之遺址
此古者民居圩中之舊跡也今崑山富户如陳顧辛晏/陶沈等田舍皆在田圍之中每至大水之年亦是外水
髙於田舍數尺此今人在/田圩中作田舍之驗也或因人户請射下腳而廢其
堤或因官中開淘而減少丈尺臣小時見小虞浦及至/和塘竝闊三二十丈累
經開淘之後今小虞浦闊十餘丈/至和塘闊六七丈此目所覩也或因田主但收租課
[001-13a]
而不修堤岸或因租户利於易田而故致渰沒吳人以/一易再
易之田謂之白塗田所收倍於常稔之田而所/納租米亦依舊數故租户樂於間年渰沒也或因決
破古堤張捕魚蝦而漸致破損或因邊圩之人不肯出
田與衆築岸或因一圩雖完傍圩無力而連延隳壊或
因貧富同圩而出力不齊或因公私相吝而因循不治
故隄防盡壊而低田漫然復在江水之下也每春夏之
交天雨未盈尺湖水未漲二三尺而蘇州低田一抹盡
為白水其間雖有堤岸亦皆狹小沈在水底不能固田
[001-13b]
唯大旱之嵗常潤杭秀之田及蘇州堽阜之地竝皆枯
旱其堤岸方始露見而蘇州水田幸一熟耳蓋由無隄
防為禦水之先具也低田既容水故水與江平江與海
平而海潮直至蘇州之東一二十里之地反與江湖民
田之水相接故水不能湍流而三江不浚臣伏覩昨來/議狹汴河者
詔汴河闊處水面散漫不至深快故汴河淤澱今蘇州/水面動連三百里而太湖之水又不及黄河之湍迅而
欲三江不淤/不可得也今二江已塞而一江又淺儻不完復堤岸
驅低田之水盡入於松江而使江流湍急但恐數十年
[001-14a]
之後松江愈塞震澤之患不止於蘇州而已也此低田
不治之由也髙田之廢始由田法隳壊民不相率以治
港浦既淺地勢既髙㳂於海者則海潮不應㳂於江者
又因水田隄防隳壊水得瀦聚於民田之間而江水漸
低故髙田復在江水之上至於西流之處又因人户利
於行舟之便壊其堽門而不能蓄水故髙田一望盡為
旱地每至四五月間春水未退低田尚未能施工而堽
阜之田已乾枯矣唯大水之嵗湖秀二州與蘇州之低
[001-14b]
田渰没淨盡則堽阜之田幸一熟耳此蓋不浚浦港以
畎引江海之水不復堽門以蓄聚春夏之雨澤也此髙
田廢之之由也  三論自來議者但知決水不知治
田蓋治田者本也本當在先決水者末也末當在後今
乃不治其本而決其末故自景祐以來上至朝廷之搢
紳下至農田之匹夫謀議擘畫三四十年而蘇州之田
百未治一二此治水之失也惟嘉祐中兩浙轉運使王
純臣建議謂蘇州民間一概白水至深處不過二尺以
[001-15a]
上當復修作田位使位位相接以禦風濤則自無水患
若不修作塍岸縱使決盡河水亦無所濟此説最為切
當又緣當時建議之時正值兩浙連年治水無効不知
大段擘畫令官中逐年調發夫力更互修治及不曾立
定逐縣治田年額以辦不辦為賞罰之格而止令逐縣
令佐槩例勸導逐位植利人户一二十家自作塍岸各
髙五尺緣民間所鳩工力不多蓋不能齊整借令多出
工力則各家所收之利不償其所費之本兼當時都水
[001-15b]
監所立官員賞典不重故上下因循未曾併聚公私之
力大段修治臣今欲乞檢會王安石所陳利害將臣下
項擘畫修築堤岸以固民田則蘇州水災可計日而取
効也議者或謂曩年吳及知華亭縣常率逐段人户各
自治田亦不曾煩費官司而人獲其利今可舉用其法
以治蘇州水田不須重煩官司也曰蘇州水田與華亭
不同華亭之田地連堽阜無㬥怒之流浚河不過一二
尺修岸不過三五尺而田已大稔矣然不踰三五年間
[001-16a]
尚又堙塞今蘇州逺接江湖水常㬥怒故崑山常熟吳
江三縣堤岸髙者七八尺低者不下五六尺或用石甃
或用樁蓧或二年一治或年年修葺而風濤洗蕩動有
隳壊今若以華亭之法治之或水退之後一二年間暫
獲豐稔不可知求其久逺之効則不可得也夫以華亭
之法治蘇州之髙田則可矣若治蘇州水田譬之以一
家之法治一國也其規摹法度則近之至於措置施設
之方則小大不可同也貼黄自來人所議欲開通諸天
[001-16b]
浦盧瀝浦松江諸匯并決水入江陰軍等亦皆治水之
一説但隄防未立行之無功候隄防既成之後前項諸
説又不可不行蓋水勢湍急却要諸處分減水勢故也
臣今究窮得古人治田之本委可施行若令臣先往兩
浙相度不過訂之於諸縣官吏考之於諸鄉父老而已
諸縣官吏乍來倐去固不若臣之生長鄉里世為農人
而備知利害也父老之智未必過於范仲淹葉清臣范
仲淹葉清臣尚不能窺見古人治田之跡父老安得而
[001-17a]
知望令臣略到司農寺陳白委不至有誤朝廷候敕㫖
  四論今來乞以治田為先決水為後田既先成水
亦從而可決不過五年而蘇州之水患息矣然治田之
法總而論之則瀚漫而難行析而論之則簡約而易治
何也今蘇州水田之最合行修治處如前項所陳南北
不過一百二十餘里東西不過一百里今若於上項水
田之内循古人之跡五里為一縱浦七里為一横塘不
過為縱浦二十餘條每條長一百二十餘里横塘十七
[001-17b]
條每條長一百餘里共計四千餘里用夫五千人約用
二千餘萬夫至和中開崑山塘每里夫二千五百人塘/面闊六丈底闊四丈深四尺每里積土計
三十萬尺分為兩岸底闊一丈四五尺面闊四/五尺髙不及六七尺故不踰三年又至隳壊故曰總
而言之則瀚漫而難行也今且以二千萬夫開河四千
里而言之分為五年每年用夫四百萬開河八百里蘇
秀常湖四州之民不下四十萬三分去一以為髙田之
民自治髙田外尚有二十七萬夫每夫一年借顧半月
計得四百餘萬夫可開河八百里却以上項四百餘萬
[001-18a]
分為十縣逐縣每年當夫四十萬開河八十里以四十
萬夫分為六箇月計役六萬六千餘夫開河十三里有
零以六萬六千夫分為三十日則逐縣每日役夫二千
二百人開河一百三十二步將二千二百人又為兩頭
項止役一千一百人開河六十六步雖縣有大小田有
廣狹民有衆寡及逐日所開河溝所役夫數多少不同
大率治田多者頭項多治田少者頭項少雖千百項可
以一頭項盡也臣故曰析而論之則簡約而易治也如
[001-18b]
此而治之五年之内蘇州與鄰州之水田殆亦盡矣塘
浦既浚隄防既成則田之水必髙於江江之水亦髙於
海然後擇江之曲者而決之及開盧瀝浦皆有功也何
則江水湍流故也江流既髙然後又究五堰之遺址而
復之使水不入於城是雖有大水不能為蘇州之患也
此治水田之大略也昔有七堰今復五堰者今止為五/門故也蘇州設堰固亦舊矣劉著
作嘗引唐白居易九日蘇州登髙詩云酒酣憑檻起四/顧七塘八門六十坊是唐之世已有堰矣至端拱二年
轉運使喬惟岳方使廢之蓋隄防既壊水得/瀦容於民田之間水勢稍低故可廢其堰也其旱田則
[001-19a]
乞用上項一分之夫浚治港浦以畎引江海之水及設
堽門以瀦春夏之雨澤則髙低皆治而水旱無虞矣
 五論乞循古人之遺跡治田者臣昨來所乞蘇州水
田一節罷去其某家浜之類五里七里而為一縱浦七
里十里而為一横塘今具蘇州秀州及松江㳂海水田
旱田見存塘浦港瀝堽門之數凡臣所能記者總七項
共二百六十五條并臣擘畫將來治田大約各附逐項
之下謹具下項一具水田塘浦之跡凡四項共一百三
[001-19b]
十二條一吳松江南岸自北平浦北岸自徐公浦西至
吳江口皆是水田約一百二十餘里南岸有大浦二十
七條北岸有大浦二十八條是古者五里而為一縱浦
之跡也其横浦在松江之南者臣不能記其名在松江
之北六七里間曰浪市横塘又下北六七里而為至和
塘是七里而為一横塘之跡也松江南大浦二十七條
北平浦破江浦艾祈浦愧浦顧匯浦養蠶浦大盈浦南
解浦梁紇浦石臼浦直浦分桑浦内薰浦趙屯浦石浦
[001-20a]
道褐浦千墩浦錐浦張潭浦陸直浦甫里浦浮髙浦塗
頭浦順徳浦大姚浦破墩浦盞頭浦松江北大浦二十
八條徐公浦北解浦瓦浦沈浦蔣浦三林浦周浦顧墓
浦金城浦木瓜浦蔡浦下駕浦浜浦洛舍浦楊梨浦新
洋浦淘仁浦小虞浦大虞浦馬仁浦浪市浦尤涇浦下
里浦戴墟浦上顧浦青丘浦奉里浦任浦松江北横塘
二條浪布横塘至和塘已上松江塘浦五十七條竝當
松江之上流皆是闊其塘浦髙其堤岸以固田也久不
[001-20b]
修治遂至隳壊每遇大水上項塘浦之岸竝沈在水底
不能固田議者不知此塘浦元有大岸以固田乃謂古
人浚此大浦只欲泄水此不知治田之本也臣今擘畫
竝當浚治其浦修成堤岸以禦水災不須逺治他處塘
浦求決積水而田自成矣一至和塘自崑山西至蘇州
計六十餘里今其南北兩岸各有大浦十二條是五里
而為一縱浦之跡也其横浦南六七里而有浪市塘是
也其北皆為風濤洗刷不見其跡臣前所謂至和塘徒
[001-21a]
有通往來禦風濤之小功而無衞民田去水患之大利
者謂至和塘南北縱浦横塘皆廢故也謹具下項至和
塘南大浦十二條小虞浦大虞浦尤涇浦新瀆浦平樂
浦戴墟浦真義浦朱塘浦界浦鳳凰涇任浦蠡塘至和
塘北大浦十二條小虞浦大虞浦尤涇浦髙墟浦雍里
浦諸昌涇界浦任浦上雉瀆下雉瀆蠡塘官瀆横塘在
南者曰浪市塘已具松江項内更不再出在北者皆廢
已上至和塘兩岸塘浦二十四條在塘北者今猶有其
[001-21b]
名而或無其跡在塘南者雖存其跡而竝皆狹小斷續
不能固田其間南岸又有朱涇王村涇北岸又有司馬
涇季涇周涇小蕭涇歸涇吳涇清涇譚涇禇涇楊涇之
類皆是民間自開私浜即臣向所謂某家涇某家浜之
類是也今竝乞廢罷止擇其浦之大者闊開其塘髙築
其岸南修起浪市横塘北則或五里十里為一横塘以
固田自近以及逺則良田漸多白水漸狹風濤漸小矣
一常熟塘自蘇州齊門北至常熟縣一百餘里東岸有
[001-22a]
涇二十一條西岸有涇十二條是亦七里十里而為一
横塘之跡也但自今竝皆狹小非大段塘浦蓋古人之
横塘隳壊而百姓侵占及擅開私浜相雜於其間即臣
所謂某家浜之類是也謹具目今兩岸涇浜之名下項
常熟塘東横涇二十一條闕墓涇楊涇米涇樊涇蠡涇
南湖涇湖涇朱涇永昌涇茅涇薛涇界涇吳塔涇尚涇
川涇黄土涇圃涇廟涇卞莊涇新橋涇黄母涇常熟塘
西横涇十二條石師涇王婆涇髙涇姚涇蘇宅涇蠡涇皮
[001-22b]
涇廟涇永昌涇野長涇潭涇墓門涇已上常熟塘兩岸
横涇三十三條蓋記其略耳今但乞廢其小者擇其大
者深開其塘髙修其岸除西岸自擘畫為圩外其東岸
合與至和塘北及常熟縣南新修縱浦交加棊布以為
圩自近以及逺則良田漸狹風濤漸小矣一崑山之東
至太倉堽身凡三十五里兩岸各有塘七八條是五里
而為一縱浦之跡也其横塘在塘之南六七里而為朱
瀝塘張湖塘郭石塘黄姑塘在塘之北為風濤洗刷與
[001-23a]
諸湖相連不見其跡謹具下項崑山塘南塘浦七條次
里浦新洋江任里浦下駕浦下吳浦上吳浦太倉横瀝
崑山塘北有塘浦七條婁縣上塘婁縣下塘新洋江低
里浦黄剪涇上吳塘下吳塘横塘四條朱瀝塘張湖塘
郭石塘黄姑塘已上塘瀝十八條除新洋江下駕浦曾經
開浚餘竝未嘗開浚今河底之土反髙於田中每遇天
雨稍闕則更不通舟船天雨未盈尺而田盡渰没今竝
乞開浚以固田謹具下項一具旱田塘浦之跡凡三項
[001-23b]
一百二十三條一松江南岸自小來浦北岸自北陳浦
東至海口竝是旱田約長一百餘里南有大浦一十八
條北有大浦二十條是五里而為一縱浦之跡也其横
浦之在江南者臣不記其名在江北者七八里而為鷄
鳴塘練祈塘是七里而為一横塘之跡也謹具下項松
江南岸有大浦一十八條小來浦盤龍浦朱市浦松子
浦野奴浦張整浦許浦魚浦上燠浦丁灣浦蘆子浦滬
瀆浦釘鈎浦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苧浦爛泥浦松
[001-24a]
江北岸有大浦二十條北陳浦顧浦桑浦大黄肚浦小
黄肚浦章浦樊浦楊林浦上河浦下河浦仙天浦鎮浦
新華浦槎浦秦公浦雙浦大場浦唐章浦貴州浦商量
灣横塘二條雞鳴浦練祈浦已上塘浦四十條各是畎
引江水以灌溉髙田因久不浚治浦底既髙而江水又
低故逐年常患旱也議者乃謂於此諸浦決泄蘇州崑
山長洲及秀州之積水是未知古人設浦之意也今當
令髙田之民治之以備旱災則髙田獲其利也一太倉
[001-24b]
堽身之東至茜涇約四五十里凡有南北塘八條其横
塘南自練祈塘北至許浦共一百二十餘里有堽門及
塘浜約五十餘條臣能記其二十五條旱田而横塘多
欲水之周流於其間灌溉之也今皆淺淤不能引水以
灌於田謹具下項南北之塘八條太倉東横瀝半涇塘
青堽横瀝五家堽横瀝鴨頭塘支涇楊墓子涇茜涇東
西之塘及堽門等二十五條方秦塘錢門塘劉塘張堽
門薛市門黄姑塘吉涇塘沙堰門太倉塘包涇古塘吳
[001-25a]
堽門顧堽門廟堽門岳瀝李堽門丁堽門湖川門黄涇
杜漕塘雙鳳塘㪷門直塘支塘李墓塘以上堽身已東
塘浜門瀝共三十三條南北者各長一百餘里接連大
浦竝當治以灌溉髙田東西者横貫三重堽身之田而
西通諸湖若深浚之大者則置閘㪷門或置堰而下為
水函遇大旱則可以車畎諸湖之水以灌田大水則可
以通放湖水以灌田而分減低田之水勢於平時則瀦
聚春夏之雨澤使堽身之水常髙於低田不須車畎而
[001-25b]
民田足用一㳂海之地自松江下口南連秀州界約一
百餘里有大浦二十條臣今能記其七條自松江下口
北繞崑山常熟之境接江陰界約三百餘里有港浦六
十餘條臣能記其四十九條是五里為一縱浦之跡也
其横塘在崑山則為八尺涇花莆涇在常熟則為福山
東横塘福山西横塘謹具下項松江口下南連秀州界
有大浦七條三林浦杜浦周浦大臼浦卹瀝浦戚崇浦
羅公浦松下口下北繞蘇州崑山常熟縣界至江陰軍
[001-26a]
界有港浦四十九條北及浦下田浦堀浦上夾浦下練
祈浦桃源浦練祈浦顧涇浦六岳浦採桃浦川沙浦下
張浦新漕浦茜涇浦楊林浦七丫浦□港浦北浦尹公
浦甘草浦唐相浦陳涇浦錢涇浦湴湖浦吳泗浦鐺腳
浦下六河浦黄浜浦沙營浦白茅浦金涇浦髙浦許浦
塢溝浦千步涇耿涇浦新涇浦崔浦水門浦鰻□浦吳
涇髙涇西陽浦新涇陳浦張涇湖涇奚浦黄泗浦横塘
四條八尺涇花浦涇福山東横塘福山西横塘以上㳂
[001-26b]
海港浦共六十條各是古人東取海潮北取揚子江水
灌田各開入堽阜之地七里十里或十五里間作横塘
一條通灌諸浦使水周流於髙阜之地以浸潤髙田非
專欲決積水也其間雖有大浦五七條自積水之處直
可通海然各逺三五十里至一百餘里地髙四五尺至
七八尺積水既被低田堤岸隳壊一時漫流瀦聚於低
下平闊之地雖開得上項大浦其積水終不肯逺從髙
處而流入於海唯大水之年決之則暫或東流爾今不
[001-27a]
拘大浦小浦竝皆淺淤自當開浚東引海潮北引江水
以灌田臣所擘畫治蘇州田至易曉也水田則做岸防
水以固田髙田則浚塘引水以灌田此衆人所共知也
但自來治水者舍常而求異忽近而求逺而反謂做岸
固田浚塘引水之説為淺近而不肯留意遂因循至此
今欲知蘇州水田旱田不治之由觀此篇可見其大略
以上水田旱田塘浦之跡共七項總二百六十四條皆
是古人因地之髙下而治田之法也其低田則開其塘
[001-27b]
浦髙其堤岸以固田其髙田則深浚港浦畎引江海以
灌田後之人不知古人固田灌田之意乃謂低田髙田
之所以闊深其塘浦者皆欲決泄積水也更不計量其
逺近相視其髙下一例擇其塘浦之尤大者十數條以
決水其餘差小者更不浚治及興工役動費國家三五
十萬貫石而大塘大浦終不能泄水其塘浦之差小者
更不曾開浚也而議者猶謂此小塘小浦亦可泄水以
致朝廷愈不見信而大小塘浦一例更不浚治積嵗累
[001-28a]
年而水田之隄防盡壊使二三百里肥腴之地槩為白
水髙田之港浦皆塞而使數百里沃衍潮田盡為荒蕪
不毛之地深可痛惜臣竊思之上項塘浦既非天生亦
非地出又非神化是皆人力所為也然自國朝統御以
來百餘年間除數十條大者間或浚治外其餘塘浦官
中則不曾浚治今當不問髙低不拘小大亦不問可以
決水與不可以決水但係古人遺跡而非私浜者一切
併合公私之力更休迭役旋次修治低田則髙作隄岸
[001-28b]
以防水髙田則深浚溝浦以灌田其堽身西流之處又
設斗門或堽門或堰閘以瀦水如此則髙低皆治而水
旱無憂矣
郟喬書一篇
浙西昔有營田司自唐至錢氏時有隄防堰閘之制旁
分其支脈之流不使溢聚以為腹内畎畝之患是以錢
氏百年間嵗多豐稔唯長興中一遭水耳暨納土之後
至于今日其患始劇蓋由端拱中轉運使喬維岳不究
[001-29a]
堤岸堰閘之制與夫溝洫畎澮之利姑務便於轉漕舟
楫一切毁之初則故道猶存尚可尋繹今則去古既久
莫知其利營田之局又謂閒司冗職既已罷廢則隄防
之法流決之理無以考據水害無已至乾興天禧之
間朝廷專遣使者興修水利逺來之人不識三吳地勢
髙下與夫水原來厯及前人營田之利皆失舊聞受命
而來恥於空還不過遽採愚農道路之言以目前之見
為長久之策指常熟崑山枕江之地為可導諸港而決
[001-29b]
之江開福山茜涇等十餘浦殊不知古人建立堤堰所
以防太湖泛溢渰沒腹内良田今若就東北諸瀦決水
入江是導湖水經由腹内之田瀰漫盈溢然後入海所
以浩渺之勢常逆行而瀦於蘇之長洲常熟崑山常之
宜興武進湖之烏程歸安秀之華亭嘉禾民田悉已被
害然後方及北江東海之港浦又以水勢之方出於港
浦復為潮勢抑回所以皆聚於太湖四郡之境當潦嵗
積水而上源不絶瀰漫不可治也此足以驗開東北諸
[001-30a]
瀦為謬論矣又况太湖蓋積十縣之水一自江南諸郡
而下嶺阪重復間當其霖潦積貯溪澗奔湍迤邐而至
長塘湖又潤州之金壇延陵丹徒諸邑皆有山源併㑹
於宜興以入太湖一自杭睦宣歙山源與天目等山衆
流而下杭之臨安餘杭及湖之安吉武康長興以入太
湖即古所謂震澤也昔禹治水凡以三江決此一湖之
水今則二江已絶唯吳松一江存焉疏洩之道既隘於
昔又為權豪請占植以菰蒲蘆葦又於吳江之南築為
[001-30b]
石塘以障太湖東流之勢又於江之中流多置罾斷以
遏水勢致吳江不能吞來源之瀚漫日淤月澱下流淺
狹迨元符初遽漲潮沙半為平地積雨滋久十縣山源
併溢太湖當蘇湖常秀之間陂淹浦港悉皆瀰漫四郡
之民惴然有為魚之患凝望廣野千里一白少有風勢
駕浪動輒數尺雖有中髙不易之地種已成實頃刻蕩
盡此吳民畏風甚於畏雨也吳松古江故道深廣可敵
千浦向之積潦尚或壅滯議者但以開數十浦為策而
[001-31a]
不知臨江濵海地勢髙仰徒勞無益臣今者所究治水
之利必先於江寧治九陽江與銀林江等五堰體勢故
迹決于西江潤州治丹陽練湖相視大綱尋䆒函管水
道決于北海常州治宜興隔湖沙子淹及江陰港浦入
北海以望亭堰分屬蘇州絶常州輕廢之患如此則西
北之水不入太湖為害矣又於蘇州治諸邑限水之制
闢吳江之南石塘多置橋梁以決太湖㑹于青龍華亭
而入海仍開浚吳松江官司以鄰郡上户熟田例敷錢
[001-31b]
粮於農事之隙和雇工役以漸闢之其諸江湖風濤為
害之處竝築為石塘及於彭匯與諸湖瀼等處尋究昔
有江港自南經北以漸築為岸隄所在陂淹築為水堰
秀州治華亭海鹽港浦仍體究枯湖澱山湖等處向因
民户有田髙壤障遏水勢而疏決不行者竝與開通達
諸港浦杭州遷長河堰以宣歙杭睦等山源決于浙江
如此則東南之水不入太湖為害矣此前所謂旁分其
支脈之流不為腹内畎畝之患者此也水為東南患其
[001-32a]
來久矣治之者大抵二説一則以導青龍江開三十浦
為説一則以使植利户浚涇浜作圩垾為説是二者各
得其一偏未容俱是何以言之若止於導江開浦則必
無近効若止於浚涇作垾則難以禦㬥流要當合二者
之説相為首尾乃盡其善但施行先後自有次第耳必
不得已欲兩者兼行以規近効亦有其説若欲決蘇州
湖州之水莫若先開崑山之茜涇浦使水東入於大海
開崑山之新安浦使水南入於松江開常熟之許浦梅
[001-32b]
里浦使水北入於揚子江復浚常州無錫界之望亭堰
俾蘇州管轄謹其開閉以遏常潤之水則蘇州等水患
可漸息而民田可治矣若欲決常州潤州之水則莫若
決無錫之五缷堰使水趨於揚子江則常州等水患可
漸息而民田可治矣世之言水利者非不知此然開浦
未久而淤泥尋塞決堰未多而良田被患何也蓋雖知
置堰閘以防江潮而不知浚流以泄沙漲故有堙塞之
患雖知決五缷堰水而不知築堤以障民田故有飄溺
[001-33a]
之虞且復一於開浦決堰而不知勸民作圩垾浚涇浜
以治田是以不問有水無水之年蘇湖常秀之田不治
十常五六臣故曰要當合二者之説相為首尾則可盡
其善臣所乞開崑山常熟縣之茜涇等浦必置堰閘者
且以茜涇浦在蘇州之東南去海止二十里泄水甚徑
其地浸髙比之蘇州及崑山地形不啻丈餘而往年開
此浦者但為文具所開不過三四尺一二尺而已又止
於以地面為丈尺而不知以水面為丈尺不問髙下而
[001-33b]
勻其淺深欲水之東注不可得也水既不東注兼又浦
口不置堰閘賺入潮沙無上流水勢可衝遂致浦塞臣
故乞開茜涇等浦須置堰閘所以外防潮之漲沙也聞
范參政仲淹葉内翰清臣昔年開茜涇等浦亦皆有閘
但無官司管轄而豪强耆保利於所得不時啓閉遂致
廢壊鄉人往往能道其事若推究而行之則所開之浦
可久而無弊臣所乞復常州無錫縣界望亭堰閘俾蘇
州管轄者蓋以常潤之地比蘇州為差髙而蘇州之東
[001-34a]
勢接海岸其地亦髙蘇州介於兩髙之間故每遇大水
西則為常潤之水所注東則為大海岸道所障其水瀦
蓄無緣通泄若不令蘇州管轄望亭堰閘則無復有防
遏之理故臣先乞開茜涇等浦以決水有東流之便次
乞謹守望亭閘俾水無西衝之憂既望亭之西自有五
卸堰可以決水徑入於北江若使常潤之水決下此堰
則不唯少舒蘇州之水勢而常潤之水亦自可以就近
順流而入於江矣臣所乞決常州無錫縣界之五卸堰
[001-34b]
使水北入於揚子江者此堰決水其勢甚徑往者官吏
非不施行然決堰未多而民田已沒何也止知決堰而
不知預築堰下民田之堤岸以防水勢故也五卸地形
與民田相去㡬及丈餘平居微雨水即溢堰而過已有
浸溺之憂今直欲決去其堰使諸路之水舉自此而出
又不增髙其民田圩岸以為隄防則決堰未多而民田
已沒臣嘗論天下之水以十分率之自淮而北五分由
九河入海書所謂同為逆河入于海是也自淮而南五
[001-35a]
分由三江入海書所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是也而三
江所決之水其源甚大由宣歙而來至于浙界合常潤
諸州之水鍾於震澤震澤之大㡬四萬頃導其水而入
海止三江爾二江已不得見今止松江又復淺淤不能
通泄且百姓便於己私於松江古河之傍多開溝港故
上流日出之水不能徑入于海支分派別自三十餘浦
北入吳郡界内即先臣比部水利奏中所謂向欲導諸
江者復南而北矣雖於崑山常熟兩縣開導河浦修築
[001-35b]
圩垾然上流不息諸水輻輳或風濤間作或洪雨繼至
所開浦河必皆壅滯所築圩垾必有衝蕩蓋㳂江北岸
三十餘浦唯鹽鐵一塘可直瀉水北入揚子江外其餘
皆連接下江湖瀼合而為一非徒無益為害大矣今乞
措置一面開導河浦即便相度松江諸浦除鹽鐵塘及
大浦開導置閘外其餘小河一切竝為大堰或設水竇
以防江水即吳松江水徑入東海而吳之河浦不為賊
水所壅諸縣圩垾亦免風波所破臣聞錢氏循漢唐法
[001-36a]
自吳江㳂江而東至于海又㳂海而北至于揚子江又
㳂江而西至于常州江陰界一河一浦皆有堰閘所以
賊水不入久無患害嘗考漢晉隋唐以來地理志今之
平江乃古吳郡至隋平陳始置蘇州漢時封境甚闊隋
開皇中始移於横山下唐貞觀中復徙於闔閭舊城而
又湖州乃隋時仁夀中於蘇之烏程縣分置秀州乃五
代晉時吳越王以蘇之嘉興縣分置所謂錢塘毗陵在
古皆吳之屬縣以地勢卑下㳂江邊海有為堤岸以防
[001-36b]
遏水勢如唐志所載秀州海鹽令李諤開古涇三百有
一而又稱去縣西北六十里有漢塘大和中再開疑即
臣今所謂開鹽鐵塘以泄吳松江水者也又載杭州之
餘杭令歸珧築再道髙廣徑直百餘里以禦水患又載
杭州鹽官縣亦有捍海塘堤二百十四里即知古人治
平江之水不專於河而築堤以遏水亦兼行之矣故為
今之策莫若先究上源水勢而築吳松兩岸塘堤不唯
水不北入於蘇而南亦不入於秀兩州之田乃可墾治
[001-37a]
今之言治水者不知根源始謂欲去水患須開吳松江
殊不知開吳松江而不築兩岸堤塘則所道上源之水
輻輳而來適為兩州之患蓋江水溢入南北溝浦而不
能徑趨於海故也儻效漢唐以來堤塘之法修築吳松
江岸則去水之患已十九矣震澤之大纔三萬六千餘
頃而平江五縣積水㡬四萬頃然非若太湖之深廣瀰
漫一區也分在五縣逺接民田亦有髙下之異淺深之
殊非皆積水不可治也但與田相通極目無際所以風
[001-37b]
濤一作囘環四合無非全積之水亦有可治之田瀦瀉
之餘其淺淤者皆可修治永為良田况五縣積水中所
謂湖瀼陂淹若湖則有澱山湖練湖陽城湖巴湖昆湖
承湖尚湖石湖沙湖瀼則有大泗瀼斜塘瀼江家瀼百
家瀼鰻□瀼蕩則有龍墩蕩任周蕩傀儡蕩白坊蕩黄
天蕩鴈長蕩淹則有光福淹尹山淹施墟淹赭墩淹金
涇淹明杜淹三十餘所雖水勢相接略無限隔然其間
深者不過三四尺淺者一二尺而已今乞措置深者如
[001-38a]
練湖大作隄防以匱其水復於隄防四傍設為斗門水
瀨即大水之年足以瀦蓄湖瀼之水使不與外水相通
而水田之圩垾無衝激之患大旱之年可以決斗門水
瀨以浸灌民田而旱田之溝洫有車畎之利其餘若斜
塘瀼大泗瀼百家瀼之類深不過三四尺淺止一二尺
而已本是民田皆可相視分勒人户借貸錢糧修築圩
垾開導涇浜即前所謂湖瀼三十餘處者往往可治者
過半矣臣聞江南有萬春圩吳有陳滿塘皆積水之地
[001-38b]
今悉治為良田坐收苗賦以助國用此治湖為田之驗

 
 
 
 
 
 三吳水利錄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