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66 河防一覽-明-潘季馴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河防一覽卷五
            明 潘季馴 撰
  河源考
夏書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隂東至于底
 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洚水至
 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蔡傅曰河
 自積石三千里而後至龍門經但一書積石不言方
[005-1b]
 向荒逺在所畧也龍門而下因其所經記其自北而
 南則曰南至華隂記其自南而東則曰東至底柱又
 詳記其東向所經之地則曰孟津曰洛汭曰大伾又
 記其自東而北則曰北過洚水又詳記其北向所經
 之地則曰大陸曰九河又記其入海之處則曰逆河
 自洛汭而上河行于山其地皆可考自大伾而下垠
 岸高于平地故決齧流移水陸變遷而洚水大陸九
 河逆河皆難指實然上求大伾下得碣石因其方向
[005-2a]
 辨其蹤迹則猶可考也
西漢書西域傳西域中央有河其河有兩源一出葱嶺
 山下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葱嶺河
 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去玉門陽關
 三百餘里廣袤三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増減皆以
 為濳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為中國河云
山海經崑崙山縱横萬里高萬一千里去嵩山五萬里
 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其白水出其東北陬
[005-2b]
 屈向東南流為中國河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大曲
 發源及中國大率常然東流濳行地下至規期山北
 流分為兩源一出葱嶺一出于闐其河復合東注蒲
 昌海復濳行地下南出積石山西南流又東迴入塞
 過燉煌酒泉張掖郡南與洮河合過安定北地郡地
 流過朔方郡西又南流過五原郡南又東流過雲中
 西河郡東又南流過上都河東郡西而出龍門汾水
 從東於北入河東即龍門所在龍門未開河出孟門
[005-3a]
 東大溢是謂洪水禹鑿龍門始南流至華隂潼關與
 渭水合又東迴砥柱砥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過
 山見水中若柱然今陜州東河北陜縣三縣界及洛
 陽孟津所在至鞏縣與洛水合成臯與濟水合濟水
 出河北至王屋山而南截河渡正對成臯又東北流
 過武徳與沁水合至黎陽信都信都今冀州絳水所
 在絳水亦曰潰水一曰漳水鉅鹿之北遂分為九河
 鉅鹿今邢州大陸所在大陸澤名九河一曰徒駭二
[005-3b]
 太史三馬頰四覆釜五湖蘇六簡七絜八鉤盤九鬲
 津又合為一河而入海齊桓公塞九河以廣田居故
 舘陶具丘廣川信都東光河間以東城池九河舊跡
 猶存漢代河決金隄南北多罹其害議者常欲求九
 河故迹而穿之未知其所是以班固云自兹距漢已
 亡其八枝河之故瀆自沙丘堰南分而出焉故尚書
 稱導河積石至于龍門今絳州龍門縣界南至于華
 隂北至于砥柱東至于孟津在洛北都道所奏古今
[005-4a]
 以為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洛汭今鞏縣在河洛合
 流之所也大伾山今汜水縣即故成臯也山爯成曰
 伾北過水至於大陸其絳水今冀州信都大陸澤名
 今邢州鉅鹿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海是也同
 合出九河又合為一名為逆河逆行也言海口有潮
 夕潮以迎河水
元史河源記河源古無所見禹貢導河止自積石漢使
 張騫持節道西域度玉門見二水交流發䓤嶺趨于
[005-4b]
 闐匯鹽澤伏流千里至積石而再出唐薛元鼎使吐
 蕃訪河源得之於悶磨黎山然皆歴嵗月渉艱難而
 其所得不過如此世之論河源者又皆推本二家其
 說恠誕總其實皆非本真意者漢唐之時外夷未盡
 臣服而道未盡通故其所徃不無迂廻難阻不能直
 抵其處而究其極也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
 皆置驛傳使驛徃來如行國中至元十七年命都爾蘓
 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徃求河源都爾蘓既受命是歳至
[005-5a]
 河州州之東六十里有寜河驛驛西南六十里有山
 曰殺馬關林麓窮隘舉足浸高行一日至巔西去愈
 高四閱月始抵河源是冬還報并圖其城傳位置以
 聞其後翰林學士潘昻霄從都爾蘓之弟庫庫出得其
 說撰為河源志臨川朱思本又從巴爾濟蘓家得帝
 師所藏梵字圖書而以華文譯之與昻霄所志互有
 詳畧今取二家之書考定其說有不同者附注于下
 按河源在吐蕃朶甘思西鄙有泉百餘泓沮洳渙散
[005-5b]
 弗可逼視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以
 故名鄂端諾爾鄂端譯言星宿也思本曰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馬
 湖蠻部之正西三千餘里雲南麗江宣撫司之西北/一千五百餘里帝師薩斯嘉地之西南二千餘里水
 從地涌出入井其井百餘東北流/百餘里匯為大澤曰鄂㙐諾爾羣流奔輳近五七
 里匯二巨澤名阿拉克諾爾自西而東連屬吞噬行一日
 迤邐東騖成川號赤賔河又二三日水西南來名亦
 里出與赤賔河合又三四日水來南名呼喇又水東
 南來名雅爾楚合流入赤賔其流浸大始名黄河然
[005-6a]
 水猶清人可渉思本曰呼喇河源出自南山其地大/山峻嶺綿亘千里水流五百餘里注
 雅爾齊河雅爾齊河源亦出自南/山西北流五百餘里始與黄河合又一二日岐為八
 九股名伊遜鄂羅木譯言九渡通廣五七里可度馬又
 四五日水渾濁土人抱革囊騎過之聚若糾木斡象
 舟傳髦革以濟僅容両人自是両山峽束廣可一里
 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測朶甘思東北有大雪山名伊
 拉瑪博囉其山最髙譯言謄格哩哈達即崑崙也山
 腹至頂皆雪冬夏不消土人言逺年成氷時六月見
[005-6b]
 之自八九股水至崑崙行二十日思本曰自渾水東/北流二百餘里與
 和囉海圖河合和囉海圖河源自南山西北偏西流爾/八百餘里與黄河合又東北流一百餘里過即哈瑪
 地又正北流一百餘里乃折而西北流二百餘里又/折而東北流一百餘里又折西而東流過崑崙山下
 畨名伊拉瑪博囉其山高峻非常山麓綿亘五百餘崙/里河隨山足東流過薩斯嘉即庫濟庫徳地河行崑
 南半/日又四五日至地名而庫濟庫徳二地相屬又三
 日地名哈喇博勒齊爾四逹之衝也多㓂盗有官兵
 鎮之近北二日河水過之思本曰河過庫徳與伊/實巴沁河合伊實巴沁
 河源自鐡豹嶺之北正北流/凡五百餘里而與黄河合崑崙以西人簡少多處
[005-7a]
 山南山皆不穹峻水益散漫獸有髦牛野馬狼狍□
 羊之類其東山益高地亦漸下岸狹隘有狐可一躍
 而越之處行五六日有水西南來名納琳哈喇譯言
 細黄河也思本曰哈喇河自白狗嶺之北/水西北流五百餘里與黄河合又両日水
 南來名恰爾瑪出二水合流入河思本曰自哈喇河/與黄河合正北流
 二百餘里過□伯站折而西北流經崑崙之北二州/百餘里名竒爾穆蘓河合竒爾穆蘓河源自威茂
 之西北岷山之北水北流即古當州境正北流/四百餘里折而西北流又五百餘里與黄河合河水
 北行轉西流過崑崙北一向東北流約行半月至貴
[005-7b]
 徳州地名博勒齊爾始有州治官府州𨽻吐蕃等處宣
 慰司司治河州又四五日至積石州即禹貢積石五
 日至河州安鄉關一日至打羅坑東北行一日洮河
 水南來入河思本曰自竒爾穆蘓河與黄河合又西/北流與鵬拶河合鵬拶河源自鵬拶山
 之西北水正西流七百餘里過禮塞塔失地與黄河/合折而西北流三百餘里又折而東北流過西寜州
 貴徳州馬嶺凡八百餘里與邈水合邈水源自青唐/宿軍谷正東流五百餘里過三巴站與黄河合又東
 北流過土橋站古積石州來羌城廓州搆米站界都/城凡五百餘里過河州與野龎河合野龎河源自西
 傾山之北水東北流凡五百餘里湟水浩亹河合北/流一百餘里過 城銀川站與 湟
[005-8a]
 水源自祁連山下正東流一千餘里注浩亹河浩亹/河源自刪丹州之南刪丹山下水東南流七百餘里
 注湟水然後與黄河合又東北流一百餘里與洮河合洮/河之源自羊撒嶺北東北流過臨洮府凡八百餘里與黄
 河/合又一日至蘭州過北卜渡至鳴沙河過應吉里州
 正東行至寜夏府南東行即東勝州𨽻大同路自發
 源至漢地南北澗溪細流旁貫莫知紀極山皆草石
 至積石方林木暢茂世言河九折彼地有二折蓋恰
 爾瑪出及貴徳博勒齊爾也思本曰自洮水與河合北/流過逹地凡八百餘里過
 豐州西受降城折而正東流過逹勒達古天徳軍中/受降城東受降城凡七百餘里折而正南流過大同
[005-8b]
 路雲内州東勝州與黑河合黒河源自漁陽嶺之南/水正西流凡五百餘里與黄河合又正南流過保徳
 州葭州及興州境又過臨州凡一千餘里與吃那河/合吃那河源自 州東南流過陜西省綏徳州凡
 七百餘里與黄河合又南流三百餘里與延安河合/延安河源自陜西蘆子關亂山中南流三百餘里過
 延安府折而正東流三百里與黄河合又南流三百/里與汾河合汾河源自河東朔武州之南亂山中西
 南流過管州冀寜路汾州霍州晉寜路絳州又西流/至龍門凡一千二百餘里始與黄河合又南流二百
 里過河中府過潼關與太華太山綿亘水勢不可復/南乃折而東流大槩河源東北流所歴皆西蕃地至
 蘭州凡四千五百餘里始入中國又東北流過逹逹/地凡二千五百餘里始入河東境内又南流至河中
 一千八百餘里/通計九千餘里
[005-9a]
歴代河決考
  周
定王五年河徙砱礫晉景公十五年穀梁傳曰梁山崩
 壅河三日不流晉君召伯尊伯尊遇輦者問焉輦者
 曰國君素縞帥羣臣哭之既而祠焉斯流矣伯尊至
 君問之伯尊如其言而河流左傳曰/伯宗
  漢
文帝十二年冬十二月河決酸棗東潰金隄武帝建元
[005-9b]
 三年河水溢於平原元光三年春河水徙從頓丘東南
 流夏復決濮陽瓠子注鉅野通淮泗汎郡十六元帝永
 光五年冬十二月河決初武帝既塞宣房後河復北決
 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入海廣深與大河等故因其自
 然不堤塞也是嵗河決清河靈鳴犢口而屯氏河絶成
 帝建始四年夏四月河決東郡金堤灌四郡三十二縣
 居地十五萬頃壊官亭廬舍且四萬所河平三年秋八
 月河復決平原流入濟南千乗所壊敗半建始時復遣
[005-10a]
 王延世作治六月乃成鴻嘉四年秋渤海清河信都
 河水湓溢灌縣邑三十一敗官亭民舍四萬餘所新
 莽三年河決魏郡泛清河以東數郡先是莽恐河決
 為元城塜墓害及決東去元城不憂水故遂不堤塞
  唐
𤣥宗開元十年博州河决十四年魏州河溢十五年冀
 州河溢昭宗乾寜三年夏四月河漲將毀滑州朱全
 忠决為二河夾城而東為害滋甚
[005-10b]
  後唐
同光二年秋七月唐發兵塞决河先是梁攻楊劉决河
 水以限晉兵梁所決河連年為曹濮患命將軍婁繼
 英督汴滑兵塞之未幾復壊
  晉
天福二年河決鄆州四年河決愽州六年河決滑州開
 運三年秋七月河決楊劉西入莘縣廣四十里自朝
 城北流
[005-11a]
  漢
乾祐元年五月河決魚池三年六月河決鄭州
  周
廣順二年十二月河決鄭州滑州周遣使脩塞周主以
 決河為憂王浚請自行視許之周塞决河三月澶州
 害天福十一年黄河自觀城縣界楚里村隄决東北
 經臨黄觀城兩縣
  宋
[005-11b]
太祖乾徳二年赤河决東平之竹村三年秋大雨開封
 河決陽武又孟州水漲壊中潬橋梁澶鄆亦言河决
 四年八月滑州河決壊靈河縣大隄開寳四年十一
 月河決澶淵泛數州太宗太平興國二年秋七月河
 決孟州之温縣鄭州之滎澤澶州之頓丘七年河大
 漲蹙清河凌鄆州城將陷塞其門急奏以聞詔殿前
 承㫖劉吉馳徃固之八年五月河大決滑州韓村泛
 澶濮曹濟東南流至彭城界入于淮九年春滑州復
[005-12a]
 言房村河決淳化四年十月河決澶州陷北城壊廬
 舍七千餘區真宗咸平三年五月河決鄆州王陵埽
 浮鉅野入淮泗水勢悍激浸迫州城景徳元年九月
 澶州言河決横壠埽四年又壊王公埽並許詔發兵
 夫完治之大中祥符三年十月判河中府陳堯叟言
 白浮圖村河水決溢明年九月棣州河決聶家口五
 年正月本州請徙城居民重遷命使完塞既成又決
 于州東南李氏灣環城數十里民舍多壊又請徙商
[005-12b]
 河役興踰年雖扞䕶完築裁免決溢而湍流益暴壖
 地益削河勢高民屋殆踰丈矣民苦乆役而終憂水
 患六年乃詔徙州于陽信之八方寺七年八月河決
 澶州大吳埽天禧三年六月乙未夜滑州河溢城西
 北天臺山旁俄復潰于城西南岸漫溢州城歴澶濮
 曹鄆注梁山泊又合清水古汴渠東入于淮州邑罹
 患者三十二仁宗天聖六年六月河決澶州之王楚
 埽明道二年徙大名之朝城縣于社婆村廢鄆州之
[005-13a]
 王橋渡淄州之臨河鎮以避水景祐元年七月河決
 澶州横壠埽慶厯八年六月癸酉河決商胡埽皇祐
 元年三月河合永濟渠注乾寜軍二年七月辛酉河
 復決大名府舘陶縣之郭固四年正月乙亥塞郭固
 而河勢猶壅議者請開六塔以披其勢嘉祐元年夏
 四月壬子朔塞商胡北流入決此河不能容是夕復
 決令三司鹽鉄判官沈立徃行視神宗熈寜元年六
 月河溢恩州烏攔提又決冀州棗強埽北注瀛七月
[005-13b]
 又溢瀛州樂夀埽四年七月辛卯北京新堤第四第
 五埽決漂溺舘陶永濟清陽以北八月河溢澶州曹
 村十月溢衛州王供時新堤凡六埽而決者二下屬
 恩冀貫御河奔衝為一十年五月滎澤河決急詔判
 都水監俞光徃治之是嵗七月河復溢衛州王供及
 汲縣上下埽懐州黄沁滑州韓村乙丑遂大決于澶
 州曹村澶淵北流㫁絶河道南徙東滙于梁山張澤
 濼分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
[005-14a]
 海丘濬大學衍義補曰此黄河入淮之始本年八月
 又決鄭州滎澤元豐元年四月丙寅決口塞詔改曹
 村埽曰靈平五月甲戍新堤成閉口㫁流河復歸北
 三年七月澶州孫村陳埽及大吳小吳埽決四年四
 月小吳埽復大決自澶注入御河五年六月河溢北
 京内黄埽七月決大吳埽堤以紓靈平下埽危急八
 月河決鄭州原武埽溢入利津陽武溝刀馬河歸納
 梁山濼七年七月河溢元城埽決横堤破八月河流
[005-14b]
 雖北而孫村低下夏秋霖雨漲水徃徃東出小吳之
 決十月又決大名之小張口元符三年四月河決蘇
 村徽宗大觀元年丙申邢州言河決陷鉅鹿縣庚寅
 冀州河溢壊信都南宫兩縣三年六月河溢冀州信
 都十一月河決清河埽是嵗水壊天成聖功橋
  元
世祖至元九年七月衞輝路新鄉縣廣盈倉南河北岸
 決二十三年河決衝突河南郡縣凡十五處役民二
[005-15a]
 十餘萬塞之二十五年汴梁路陽武縣諸處河決二
 十二所漂蕩麥禾房舍委宣慰司督本路差夫修治
 成宗大徳元年秋七月河決杞縣蒲口塞之明年蒲
 口復決塞河之役無歳無之是後水北入復河故道
 二年秋七月大雨河決漂歸徳屬縣田廬禾稼三年
 五月河南省言河決蒲口兒等處侵歸徳府數郡百
 姓被災武宗至大二年秋七月河決歸徳又決封丘
 仁宗延祐七年七月汴城路言滎澤縣六月十一日
[005-15b]
 河決塔海莊東隄横隄兩重又決數處二十三日夜
 開封縣蘇村及七里寺復決二處泰定帝泰定二年
 五月河溢汴梁三年河決陽武漂民居萬六千五百
 餘家尋復壊汴梁樂利隄發丁夫六萬四千人築之
 文宗至順元年六月曹州濟隂縣河防官言初五日
 魏家道口黄河舊堤將決不可修築募民修䕶水月
 隄復扵近北築月堤未竟至二十一日水忽泛溢新
 舊三堤一時咸決明日外堤復壊有蛇時出沒於中
[005-16a]
 所下樁土一掃無遺順帝至正四年五月大雨二十
 餘日黄河暴溢平地水深二丈許北決白茅堤六月
 又北決金隄並河郡邑濟寜軍州虞城碭山金鄉魚
 臺豐沛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東明鉅野鄆城嘉
 祥汶上任城等處皆罹水患北侵安山沿入會通運
 河延袤濟南河間將壊而漕司䀋塲五年河決濟隂
 漂官民廬舍殆盡六年河決二十六年春二月黄河
 北徙先是河決小疏口逹於清河壊民居傷禾稼至
[005-16b]
 是復北徙自東明曹濮下及濟寜民皆被害
  國朝
洪武元年河決曹州從雙河口入魚臺大將軍徐逹開
 塌塲口入于泗以通運時戴村末壩汶由坎河注海
 運阻故引河入塌塲以濟之二十四年河決原武之
 黑陽山東經開封城北五里又南行至項城經潁州
 潁上東至夀州正陽鎭全入于淮而故道遂淤永樂
 九年以濟寜州同知潘叔正言命尚書宋禮役丁夫
[005-17a]
 一十六萬五千濬㑹通河乃開新河自汶上縣袁家
 口左徙二十里至夀張之沙灣接舊河九閱月而成
 績侍郎金純從卞城金龍口下逹塌塲口築隄導河
 經二洪南入淮漕事定為罷海運至今頼之正綂十
 三年河決滎陽衝張秋尚書石璞侍郎王永和都御
 史王文相相繼督夫十餘萬塞之弗績天順六年河
 溢決開封府北門渰毁官民軍舍𢎞治二年河決原
 武支流為三一決封丘金龍口漫祥符下曹濮衝張
[005-17b]
 秋長堤一出中牟下尉氏一泛濫儀封考城歸徳入
 于宿以布政使徐恪言命侍郎白昻役丁夫二十五
 萬塞之五年復決金龍口潰黄陵岡再犯張秋侍郎
 陳政督夫九萬治之弗績六年乃命都御史劉大夏
 平江伯陳銳役丁夫十二萬有竒一濬孫家渡口開
 新河導水南行由中牟至潁川東入于淮一濬四府
 營淤河由陳留至歸徳分為二派一由宿遷小河口
 入淮一由亳州渦河入淮分土命工始塞張秋二年
[005-18a]
 告成自是河南歳計河夫矣正徳四年九月河決曹
 縣楊家口奔流曹單二縣逹古蹟王子河直抵豐沛
 舟楫通行遂成大河五年二月起工修治至五月中
 雨漲埽臺衝蕩不克完合八年七月河決曹縣以西
 娘娘廟口孫家口二處從曹縣城北東行而曹單居
 民被害益甚是年驟雨漲娘娘廟口以北五里焦家
 口衝決曹單以北城武以南居民田廬盡被漂没嘉
 靖六年河決曹單城武楊家口梁靖口吳士舉莊衝
[005-18b]
 鷄鳴臺七年河決淤廟道口三十餘里河道都御史
 盛應期奏開趙皮寨白河一帶分殺水勢八年飛雲
 橋之水北徙魚臺谷亭舟行閘面九年河決塌塲口
 衝谷亭水經三年不去十三年又淤廟道口都御史
 劉天和役夫一十四萬濬之是年河決趙皮寨入淮
 本年忽自河南夏邑縣大丘回村等集衝數口轉向
 東北流經蕭縣出徐州小浮橋下濟二洪趙皮寨尋
 亦塞十九年河決野鷄岡由渦河經亳州入淮二洪
[005-19a]
 大涸兵部侍郎王以旂開李景高支河一道引水出
 徐濟洪役丁夫七萬有竒八月而成尋淤三十六年
 決曹縣衝谷亭運河不淤三十二年決房村約淤三
 十里都御史曽鈞役丁夫五萬六千有竒濬之三十
 七年新集淤七月忽向東北衝成大河而新集河由
 曹縣循夏邑丁家道司家道出蕭縣薊門由小浮橋
 入洪七月淤凡二百五十餘里趨東北叚家口析為
 六股曰大溜溝小溜溝秦溝濁河胭脂溝飛雲橋俱
[005-19b]
 由運河至徐洪又分一股由碭山堅城集下郭貫樓
 又析五小股為龍溝母河梁樓溝楊氏溝胡店溝亦
 由小浮橋會徐洪河分為十一流遂淤然分多則勢
 弱勢弱則併淤之機也四十四年七月河果大淤全
 河南遶沛縣戚山入秦溝北遶豐縣華山漫入秦溝
 接大小溜溝泛濫入運河至胡陵城口漫散湖坡從
 沙河至二洪八月工部尚書朱衡乃請開都御史盛
 應期原議新河自南陽至留城僉都御史臣潘季馴
[005-20a]
 請接濬留城舊河併力挑濬八閱月而成隆慶四年
 七月黄河決睢寜縣曲頭集王家口馬家淺等處運
 道沙墊一百餘里俱為平陸淤重儲船九百餘隻臣
 季馴築塞諸決河水仍歸正道儲船盡出隆慶年間
 高家堰大潰淮水東趨決黄浦八淺而興鹽高寳諸
 邑匯為巨浸淮城水困民不聊生黄河亦決崔鎭等
 處而桃清河塞運道梗阻者數年萬厯六年臣季馴
 拜命總督河漕築高家堰六十餘里歸仁集隄四十
[005-20b]
 餘里栁浦灣隄東三十餘里西四十餘里塞崔鎭等
 決一百三十餘處徐睢邳宿桃清兩岸築遥隄共長
 五萬六千四百三十餘丈馬厰坡隄七百四十餘丈
 使兩河不得外決築碭山大壩豐縣卲家大壩各一
 道約水不得北徙築徐沛豐碭縷隄一百四十餘里
 砌八淺寳應湖石隄共長一千五百七十餘丈建崔
 鎮徐昇等四減水壩修復淮安新舊閘遷通濟閘于
 淮安甘羅城南以納淮水故道盡復
[005-21a]
 
 
 
 
 
 
 
 
[005-21b]
 
 
 
 
 
 
 
 河防一覽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