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g0041 元儒考略-明-馮從吾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元儒考畧卷三
            明 馮從吾 撰
呉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自幼頴悟九歲從羣子弟試
 鄉校每中前列既長于經傳皆習通之知用力聖賢
 之學宋末舉進士不第入山著書元世祖時侍御史
 程鉅夫奉詔求賢江南起澄至京師未幾以母老辭
 歸鉅夫請置澄所著書于國子監以資學者朝廷命
[003-1b]
 有司即其家錄上元貞初游龍興按察經厯郝文迎
 至郡學日聽講論錄其問答凡數千言行省掾元明
 善以文學自負嘗問澄易詩書春秋奥義歎曰與呉
 先生言如探淵海遂執弟子禮事之左丞董士選延
 之家親執饋食曰呉先生天下士也既入朝薦澄有
 道擢應奉翰林文字有司敦勸久之乃赴而代者已
 至澄即日南歸未幾除江西儒學副提舉居三月以
 疾去至大初召為國子監丞皇慶初陞司業嘗為學
[003-2a]
 者言朱子于道問學之功居多而陸子靜以尊徳性
 為主問學不本于徳性則其敝必偏于言語訓釋故
 學以尊徳性為本議者遂以澄為陸氏之學澄一夕
 謝去諸生有不謁告從之南者俄拜集賢直學士俾
 乘驛至京師次真州疾作不果行家居四方從學者
 恒數百人英宗即位起翰林學士時勑寫金字藏經
 命澄為序澄持不奉詔泰定初為經筵講官進帝範
 資治通鑑大學衍義貞觀政要諸書尋謝病歸從學
[003-2b]
 者益衆再徴不起卒于家年八十有五追封臨川郡
 公諡文正澄身若不勝衣正坐拱手氣融神邁答問
 亹亹使人渙若氷釋所居僅草屋數椽程御史題曰
 草廬學者稱草廬先生所著有易春秋禮記尚書纂
 言私錄支言等書又著學基學統二篇使人知學之
 本與為學之序云元史有傳
陳徴字闕/ 其先閬州人宋陳堯叟十三世孫徙家南
 康受學臨川呉澂研精經史考覈百氏元時累薦弗
[003-3a]
 就遊呉遂家焉子惟寅惟允皆博學善詩文 一統
 志
武恪字伯威宣徳府人初以神童遊學江南師事呉澄
 澄竒之薦入國學肄業明宗在潛邸選恪為説書秀
 才及出鎮雲南恪在行明宗欲起兵陜西恪諫曰太
 子北行于國有君命于家有叔父命何可違也南何遽
 非福若向京師發一矢史官必書反不可悔矣左右
 惡恪言乃曰武秀才有母在京合遣歸恪遂還京師
[003-3b]
 居陋巷敎訓子弟文宗知其名除秘書監典簿秩滿
 丁内艱再除中瑞司典簿改汾西縣尹皆不起人或
 勸之仕恪曰向為親屈今親已終不復仕矣台哈布
 哈薦為沁水尹近臣又薦為授經郎皆不就好讀周
 易每日堅坐或問先生之學以何為本恪曰以敬為
 本所著有水雲集元史入隱逸傳
韓性字明善紹興人其先家安陽宋名相琦其八世祖
 也高祖左司郎中膺胄扈從南渡家于越性博綜羣
[003-4a]
 籍而于儒先性理之説尤深造其閫域為文自成一
 家四方學者受業其門户外之屨至無所容延祐初
 詔以科舉取士學者以文法為請性語之曰今之貢
 舉悉本朱子私議為貢舉之文不知朱氏之學可乎
 四書六經千載不傳之學自程氏至朱氏發明無餘
 藴矣顧行何如耳有徳者必有言施之塲屋直其末
 事豈有他法哉士有一善必為之延譽不已及辨析
 是非則毅然有不可犯之色性出無輿馬僕御所過
[003-4b]
 負者息肩行者讓道巷夫街叟至于童穉厮役咸稱
 之曰韓先生韓先生云憲府嘗舉為敎官謝曰幸有
 先人之敝廬可庇風雨薄田可具饘粥讀書砥行無
 愧古人足矣祿仕非所願也後薦章屢上竟隠居不
 仕以歿年七十有六賜諡莊節先生所著禮記説詩
 音釋書辨疑郡志文集行世元史入儒學傳
元明善字復初大名清河人資頴悟絶出讀書過目輒
 記諸經皆有師法而尤深于春秋弱冠游呉中浙東
[003-5a]
 使者薦為安豐建康兩學正厯行省掾仁宗在東宫
 首擢為太子交學及即位改翰林待制陞翰林直學
 士詔節尚書經文譯之以進毎奏一篇帝必稱善曰
 二帝三王之道非卿莫聞也為禮部尚書正孔氏宗
 法以宣聖五十四世孫思晦奏襲封衍聖公拜湖廣
 行省叅知政事復入為翰林學士眷遇之隆當時莫
 竝卒諡文敏明善早以文章自豪後從呉澄問經傳
 奥義嘆曰與呉先生言如探淵海遂執弟子禮師事
[003-5b]
 之翻然有志于學又與虞集相切劘故晚益精詣所
 著有文集行世元史有傳
蕭漢中字景元泰和人泰定中譔讀易攷原𤼵文王序
 卦之㫖為圖分上下經之義躍然
陳櫟字夀翁徽之休寜人櫟生三歲祖母呉氏口授孝
 經論語輒成誦五歲入小學即涉獵經史七歲通進
 士業十五鄉人皆師之宋亡科舉廢櫟慨然𤼵憤致
 力於聖人之學涵濡玩索貫穿古今嘗以謂有功於
[003-6a]
 聖門者莫若朱晦庵晦庵没未久而諸家之説往往亂
 其本真乃著四書𤼵明書𫝊纂疏禮記集義等書無
 慮數十萬言凡諸儒之説有畔於朱氏者刋而去之
 其微辭隱義則引而伸之而其所未備者復為説以
 補其闕於是朱子之説大明於世延祐初詔以科舉
 取士櫟不欲就試有司强之試鄉闈中選遂不復赴
 禮部敎授於家不出門户者數十年性孝友尤剛正
 日用之間動中禮法與人交不以勢合不以利遷善
[003-6b]
 誘學者諄諄不倦臨川呉澄嘗稱櫟有功於朱氏為
 多凡江東人來受業於澄者盡遣而歸櫟櫟所居堂
 曰定宇學者因以定宇先生稱之元統二年卒年八
 十三掲徯斯誌其墓乃與呉澄竝稱曰澄居通都大
 邑又數登用于朝天下學者四面而歸之故其道逺
 而章尊而明櫟居萬山間與木石俱而足跡未嘗出
 鄉里故其學必待其書之行天下乃能知之及其行
 也亦莫之禦是可謂豪傑之士矣世以為知言元史
[003-7a]
 入儒學傳
程端禮字敬叔鄞縣人幼頴悟純篤年十五能記誦六
 經曉析大義慶元自宋季皆尊尚陸九淵氏學而朱
 子之學不行于慶元端禮獨從史蒙卿游以傳朱氏
 明體適用之指學者及門甚衆所著有文集及讀書
 工程國子監以頒示郡邑校官為學者式仕為衢州
 路學敎授弟端學字時叔通春秋至治中進士仕為
 國子助敎動有師法剛嚴方正學者嚴憚之遷太常
[003-7b]
 博士所著有春秋本義三傳辨疑春秋或問元史入
 儒學傳
金履祥字吉甫蘭溪人幼而敏睿父兄授之書即能記
 誦比長益自䇿勵于書靡不畢究及壯知向濂洛之
 學事同郡王栢從登何基之門二人葢得朱子之傳
 者自是講貫益密造詣益䆳徳祐初以迪功郎史館
 編校召時宋之國事已不可為履祥辭弗就宋亡遂
 絶意進取屏居金華山中兵燹稍息則上下巖谷追
[003-8a]
 逐雲月寄情嘯咏視世故泊如也平居獨處終日儼
 然至與物接則盎然和懌訓迪後學諄切無倦而尤
 篤于分誼何基王栢之喪履祥率同門之士以義制
 服觀者始知師弟子之繫于倫常也有故人子坐事
 母子分配為隸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傾貲營購卒贖
 以完其子後貴履祥終不自言嘗以劉恕外紀記司
 馬氏通鑑以前事不本于經舛謬不可信乃斷自尚
 書旁采子史作通鑑前編又著尚書表注四書考證
[003-8b]
 表注論者謂多所自得視蔡𫝊加精考證門人許謙
 上之朝命刋行謙序之畧曰聖賢之心盡在四書而
 四書之義備于朱子顧其立言辭約意廣讀者咸得
 其粗而不能悉究其義或以一偏之致自異而初不
 知未離其範圍世之詆訾貿亂務為新竒者其弊正
 在此耳此金先生考證之所由作也初履祥既見王
 栢首問為學之方栢告以必先立志且舉先儒之言
 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于事物之表敬
[003-9a]
 行乎事物之内此為學之大方也及見何基基謂之
 曰㑹之屢言賢者之賢理欲之分便當自今始當時
 以為基之清介純實似尹和靖栢之高明剛正似謝
 上蔡履祥則親得之二氏而竝充于己者也居仁山
 之下學者稱仁山先生大徳中卒元統初門人呉師
 道為國子博士移書學官祠于鄉學至正中諡文安
 元史入儒學傳
呉師道字正傳蘭溪人自羈丱知學即善記覽工詞章
[003-9b]
 詩歌弱冠因讀宋儒真徳秀遺書乃幡然有志于為
 己之學師事金履祥刮摩淬礪日長月益復以持敬
 致和之説質于許謙謙復之以理一分殊之㫖由是
 心志益廣造詣益深大抵務在發揮義理而以闢異
 端為先務登至治初進士厯國子博士其為敎一本
 朱子之㫖而遵許衡之成法六館諸生人人自以為
 得師丁内艱歸以禮部郎中致仕所著有易詩書雜
 説春秋胡𫝊附辨戰國䇿校註敬鄉錄及文集二十
[003-10a]
 卷師道同郡又有王餘慶字叔善仕為江南行臺監
 察御史亦以儒學名重當世元史入儒學傳
許謙字益之金華人生數歲而孤稍長肆力于學雖疾
 恙不廢已聞仁山金履祥講道蘭江上委已而學焉
 履祥語之曰士之為學猶五味之在和醯醬既加則
 酸鹹頓異子來見我已三日而猶夫人也豈吾之學
 無以感𤼵子耶謙聞之惕然履祥嘗告之曰聖人之
 道中而已矣謙由是事事求夫中者而用之居數年
[003-10b]
 盡得其所𫝊之奥嘗自謂吾非有大過人惟為學之
 功無間斷耳延祐初屏居東陽八華山學者翕然從
 之尋開門講學逺而幽冀齊魯近及荆揚呉越皆不
 憚百舍求受業焉其教人以五性人倫為本以開明
 心術變化氣質為先以為己為立心之要以分辨義
 利為處事之制至誠諄悉内外殫盡嘗曰已或有知
 使人亦知之豈不快哉討論講貫終日不倦惰者作
 之銳者抑之拘者開之放者約之為學者師垂四十
[003-11a]
 年及門著錄者千餘人隨人材分咸有所得四方之
 士以不及門為恥搢紳先生至是邦必即其家存問
 焉歲大祲謙貌加瘠或問之謙曰今公私匱竭道殣
 相望吾豈能獨飽耶其處心如此中外名臣交章屢
 薦而郡復以遺逸應詔鄉闈大比請司其文衡皆莫
 能致至其晚節獨以身任正學之重逺近學者以其
 身之安否為斯道之隆替焉順帝至元三年卒年六
 十八門人以義制服者若干人常以白雲自號世稱
[003-11b]
 為白雲先生賜諡文懿所著四書叢説書𫝊叢説詩
 名物鈔觀史治忽幾微自省編等書謙不矜露所為
 詩文非扶翼經義張維世敎則未嘗輕筆之書呉澄
 謂其議論正大援據精博儼然新安尸祝黄溍謂程
 子之道得朱子而復明朱子之大至許公而益尊史
 稱何基王栢及金履祥歿其學猶未大顯至謙而其
 道益著故學者推原統緒以為朱子之世適云元史
 入儒學傳
[003-12a]
王麟字闕/ 東平人有志聖賢之學聞金華許白雲謙
 講道至順初麟徒步往從之謙作學箴遺之麟佩服
 之後舉于鄉為昌平敎授以所聞啟發學者及謙卒麟
 為發喪制服遇諱必齋戒設祭人皆稱為篤信好學
 君子也子延陵本朝永樂間為翰林檢討
虞集字伯生本蜀之仁夀人宋丞相允文五世孫曾祖
 剛簡為利州路提刑嘗與魏了翁范仲黻李心傳輩
 講學蜀東門外得程朱微㫖蜀人師尊之祖㠭知連
[003-12b]
 州以文學知名父汲黄岡尉宋亡僑居臨川與呉澄
 友善家貧敎授于諸生中得富珠哩翀歐陽𤣥而稱
 許之後以翰林編修致仕母楊氏祭酒文仲女集三
 歲即知讀書宋亡汲挈家避兵嶺外干戈中無書可
 攜楊氏口授語孟左傳歐蘇文比還就外傅始得刻
 本則已盡通諸經大義矣文仲素以春秋名家而族
 弟㕘知政事棟明于性理之學楊氏在室即盡通其
 説故集與弟槃皆受業家庭出則以契家子從呉澄
[003-13a]
 遊授受具有源委大徳初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敎授
 雖以訓迪為職而益自充廣不少暇佚為國子助敎
 即以師道自任諸生時其退毎挾䇿趨門下卒業他
 館生多相率請益焉累官翰林學士兼國子祭酒命
 修經世大典成謝病歸順帝至正八年卒追封仁夀
 郡公諡文靖集學雖博洽而究極本原研精探微心
 解神契其經綸之妙一寓諸文其文未嘗茍作性素
 孝友與弟槃同闢書舍為二室左室書淵明詩于壁
[003-13b]
 題曰陶庵右室書堯夫詩題曰邵庵故世稱邵庵先
 生所著有道園學古錄若干卷槃字仲常以進士尹
 嘉魚方正有學識呉澄亟稱之集嘗集方外士扣擊
 其説以為聖人之敎不明為學者無所底止茍於吾
 道異端疑似之間不能深知而欲竊究夫性命之原
 死生之故其不折而歸之者寡矣槃不然聞有僧在
 坐輒不入雖集亦嚴憚之不幸年不及艾先集卒所
 著有非非國語行世元史有傳
[003-14a]
陳旅字衆仲莆田人幼孤其外大父趙氏學有淵源撫
 而敎之旅得所依惟篤志于學于書無所不讀稍長
 負笈至于温陵從鄉先生傅古直游聲名日著以薦
 為閩海儒學官御史中丞馬祖常見而竒之因相勉
 游京師既至翰林侍讀學士虞集見其所為文嘆曰
 此所謂我老將休付子斯文者矣即延至館中朝夕
 以道義學問相講習自謂得旅之助為多又以薦除
 國子助敎居三年考滿諸生不忍其去請于朝再任
[003-14b]
 焉元統二年出為江淛儒學副提舉至元四年入為
 應奉翰林文字至正元年遷國子監丞又二年卒旅
 聞見該博為文峻潔高古生平尤篤于師友之義毎感
 虞集為知己其在江淛時冒暑訪集于臨川集感其
 來畱旬日而别惓惓以斯文相勉集毎與學者語必
 以旅為生平益友云有文集行世元史入儒學傳
劉霖字闕/ 安福人少從虞集學博通五經元季寇陷
 安成乃避地泰和學者師尊之性耿介所著有四書
[003-15a]
 纂釋太極圖解易本義童子説杜詩𩔖註
潘迪字闕/ 元城人博學能文厯官國子司業集賢學
 士所著易春秋庸學述解及格物𩔖編六經發明諸
 書傳於世
章仕堯字闕/ 温州平陽人元時科舉方尊程朱之學
 仕堯研精覃思𤼵明四書㫖意嘗曰時之治亂由人
 心之邪正人心之邪正由學術之醇疵識者以為名
 言同邑史伯璿字闕/ 亦精究四書得朱子之㫖所
[003-15b]
 著有四書管窺及外編行世 一統志
杜本字伯原臨江清江人博學善屬文嘗被召至京師
 未幾歸隱武夷山中文宗在建康時聞其名及即位
 以幣聘不起以丞相托克托薦賜上尊文幣召為翰林
 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使者趣之行至杭州稱疾固
 辭致書丞相曰公能以萬事合為一理以萬民合為
 一心以千載合為一日以四海合為一家則可言制
 禮作樂而躋五帝三王之盛矣竟不至本沈靜寡慾
[003-16a]
 無疾言遽色與人交篤於義有貧無以養貲力無以
 學者皆濟之學者稱為清碧先生卒年七十五所著
 有四經表義六書通編十原等書時有張樞字子長
 金華人亦屢徴不起所著有春秋三傳歸一義三十
 卷刋定三國志六十五卷林下竊議曲江張公年譜
 各一卷敝帚編若干卷元史入隱逸傳
熊朋來字與可豫章人宋咸淳進士授寶慶簽判未上
 而宋亡隱處州里間生徒受學者常百數十人取朱
[003-16b]
 子小學書提其要領以示之學者家傳其書幾遍天
 下豫章為江西㑹府與羣賢講論經義無虛日儒者
 咸依為重元初以薦為福建廬陵敎授所至考古篆
 籀文字調律吕協詩歌以興雅樂制器定辭必則古
 式學者化焉調建安主簿不赴晚以福寜州判官致
 仕四方學者因其所自號稱為天慵先生每燕居鼔
 瑟而歌以自樂門人歸之者日盛旁近舍皆滿至不
 能容朋來懇懇為說經㫖老益不倦延祐初詔以進
[003-17a]
 士科取士江淛湖廣皆卑詞致禮請為主文朋來屢
 往應之及對大廷其所選士居天下三之一朋來之
 學諸經中三禮尤深當世言禮學者咸宗之至治中
 英宗始鋭意于制禮作樂元明善以朋來為薦未及
 召而卒年七十八朋來動止有常喜怒不形于色接
 賓客人人各自以得其意有家集三十卷虞集誌其
 墓元史入儒學傳
何中字太虛撫之樂安人少頴拔以古學自任家有藏
[003-17b]
 書萬卷手自校讎其學𢎞深該博廣平程鉅夫清河
 元明善栁城姚燧東平王搆同郡呉澂掲徯斯皆推
 服之至順二年江西行省平章全岳柱聘為龍興郡
 學師明年六月以疾卒所著有易𩔖象二卷書傳補
 遺十卷通鑑綱目測海三卷知非堂藁十七卷同郡
 危復之字見心宋末為太學生師事湯漢博覽羣書
 好讀易尤工於詩至元初元帥郭昂屢薦為儒學官
 不就至元中朝廷屢遣奉御察罕及翰林應奉詹玉
[003-18a]
 以幣徴之皆弗起隱於紫霞山中士友私諡曰貞白
 先生元史入隱逸傳
宇文公諒字子貞其先成都人父挺祖徙呉興今為呉
 興人公諒通經史百氏言弱冠有操行嘉興富民延
 為子弟師夜將半聞有叩門者問之乃一婦人公諒
 厲聲叱去之翌日即以他事辭歸終不告以其故至
 順四年登進士第授婺源州同知丁内艱改餘姚州
 遷高郵府推官未幾除國子助敎日與諸生辯析諸
[003-18b]
 經六館之士資其陶甄者往往出為名臣調應奉翰
 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以病得告後召
 為國子監丞除江淛儒學提舉改僉嶺南㢘訪司事
 以疾請老公諒平居雖暗室必正衣冠端坐嘗挾手
 記一册識其編首曰晝有所為暮則書之其不可書
 即不敢為天地鬼神實聞斯言其檢飭之嚴如此所
 著述有折桂集觀光集辟水集以齋詩藁玉堂漫藁
 越中行藁凡若干卷門人私諡曰純節先生元史入
[003-19a]
 儒學傳
黄瑞節字闕/ 安福人元季不仕嘗輯濂洛闗閩諸儒
 格言為朱子成書行世
李孝光字季和温州樂清人少博學篤志復古隱居鴈
 蕩山五峯下四方之士逺來受學名譽日聞台哈布哈
 以師事之南行臺監察御史闔辭屢薦居館閣至正
 七年詔徴隱士以秘書監著作郎召與旺扎勒圖濟爾
 噶朗董立同應詔赴京師見帝于宣文閣進孝經圖
[003-19b]
 說帝大悦賜上尊明年陞文林郎秘書監丞卒于官
 年五十三孝光以文章負名當世其文一取法古人
 而不趨世尚非先秦兩漢語弗以措辭有文集二十
 卷元史入儒學傳
陸以衜字闕/ 無錫人明易經遡程朱之源得象外㫖
 趣至正中官至翰林待制所著有宋鑑提綱
王充耘字闕/ 吉水人舉進士同知永新州著書義矜
 式行世
[003-20a]
 
 
 
 
 
 
 
 
[003-20b]
 
 
 
 
 
 
 
 元儒考畧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