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b0023 大事記-宋-呂祖謙 (master)


[015-1a]
  欽定四庫全書


  大事記通釋巻三    宋 吕祖謙 撰


  程氏遺書漢大綱正唐萬目舉


  太史公自序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蜀漢還定三秦
誅籍業帝天下惟寧改制易俗作髙祖本紀諸侯畔項
王唯齊連子羽城陽漢得以間遂入彭城作田儋列𫝊
楚人圍我滎陽相守三年蕭何填撫山西推計踵兵給
粮食不絶使百姓愛漢不樂為楚作蕭相國世家與信
[015-1b]
定魏破趙拔齊遂弱楚人續何相國不變不革黎庶攸
寧嘉參不伐功矜能作曹相國世家運籌帷幄之中制
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智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
大於細作留侯世家填趙塞常山以廣河内弱楚權明
漢王之信於天下作張耳陳餘列𫝊收西河上黨之兵
從至彭城越之侵掠梁地以苦項羽作魏豹彭越列傳
以淮南叛楚歸漢漢用得大司馬殷卒破子羽于垓下
作黥布列𫝊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
[015-2a]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作淮隂侯列𫝊楚漢相距
鞏洛而韓信為填潁川盧綰絶籍粮餉作韓信盧綰列
𫝊漢既初定文理未明蒼為主計整齊度量序律歴作
張丞相列𫝊結言通使約懐諸侯諸侯咸親歸漢為藩
輔作酈生陸賈列𫝊徙彊族都關中和約匈奴明朝廷
禮次宗廟儀法作劉敬叔孫通列𫝊漢既譎謀禽信於
陳越荆剽輕乃封弟交為楚王爰都彭城以彊淮泗為
漢宗藩戊溺於邪禮復紹之嘉游輔祖作楚元王世家
[015-2b]
維祖師旅劉賈是與為布所襲喪其荆呉營陵激吕乃
王琅邪怵午信齊往而不歸遂西入關遭立孝文獲復
王燕天下未集賈澤以族為漢藩輔作荆燕世家天下
已平親屬既寡悼惠先壯實鎮東土哀王擅興發怒諸
吕駟鈞暴戾京師弗許厲之内淫禍成主父嘉肥股肱
作齊悼惠王世家維仲之省厥濞王吳遭漢初定以填
撫江淮之間作吳王濞列𫝊黥布叛逆子長國之以填
江淮之南安剽楚庶民作淮南衡山列𫝊惠之早霣諸
[015-3a]
吕不台崇强禄産諸侯謀之殺隱幽友大臣洞疑遂及
宗禍作吕太后本紀漢既初興繼嗣不明迎王踐阼天
下歸心蠲除肉刑開通關梁廣恩溥施厥稱太宗作孝
文本紀諸侯驕恣吳首為亂京師行誅七國伏辜天下
翕然大安殷富作孝景本紀六竒既用諸侯賓從於漢
吕氏之事平為本謀終安宗廟定社稷作陳丞相世家
諸吕為從謀弱京師而勃反經合於權呉楚之兵亞夫
駐於昌邑以戹齊趙而出委以梁作絳侯世家敢犯顔
[015-3b]
色以達主義不顧其身為國家樹長畫作袁盎晁錯列
𫝊七國叛逆藩屏京師唯梁為扞偩愛矜功幾獲于
禍嘉其能距呉楚作梁孝王世家呉楚為亂宗屬唯嬰賢
而喜士士鄉之率師向山東滎陽作魏其武安列𫝊五
宗既王親屬洽和諸侯大小為藩爰得其宜僣擬之事
稍衰貶矣作五宗世家漢興以來至於大初百年諸侯
廢立分削譜紀不明有司靡踵强弱之原云以世作漢
興以來諸侯年表維髙祖元功輔臣股肱剖符而爵澤
[015-4a]
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殺身隕國作髙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之間維申功臣宗屬爵邑作惠景間侯者年表敦
孝慈孝訥於言敏於行務在鞠躬君子長者作萬石張
叔列𫝊自孔子卒京師莫崇庠序唯建元元狩之間文
辭粲如也作儒林列𫝊維幣之行以通農商其極則玩
巧并兼兹殖爭於機利去本趨末作平準書以觀事變
民倍本多巧奸軌弄法善人不能化唯一切嚴削為能
齊之作酷吏列𫝊自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國患害欲
[015-4b]
知强弱之時設備征討作匈奴列𫝊直曲塞廣河南破
祁連通西國靡北胡作衞將軍驃騎列𫝊漢既通使大
夏而西極逺蠻引領内向欲觀中國作大宛列𫝊漢既
平中國而佗能集楊越以保南藩納貢職作南越列𫝊
呉之叛逆甌人斬濞葆守封禺為臣作東越列𫝊燕丹
散亂遼間滿收其亡民厥聚海東以集真藩葆塞為外
臣作朝鮮列𫝊唐䝉使畧通夜郎而卭笮之君請為内
臣受吏作西南夷列𫝊北討彊胡南誅勁越征伐夷蠻
[015-5a]
武功爰列作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諸侯既彊七國為從
子弟衆多無爵封邑推恩行義其勢銷弱德歸京師作
王子侯者年表


  五峯胡氏假陸賈對願陛下退叔孫通聘魯二子使張
良四皓及如臣者共論所以承三代之宜定一代大典
以幸天下以詔子孫以𫝊萬世上曰善然吾老矣不能
用也明年丙午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長樂宫寥寥千餘
嵗未有能明漢家承三代之宜者也又可論承漢家之
[015-5b]
宜乎大宋癸酉嵗有士嘆曰嗚呼天乎使陸生有是對
而漢祖用其言則必六宫有制適庶有辨教養子弟有
法后夫人嬪婦各得其所矣又安有戚夫人為人彘張
美人以恨死趙王如意以酖死趙王友以餓死梁王恢
以殺死燕王建絶嗣山朝武彊不疑幾於亂姓之事哉
又安有審食其入於死誅不赦之罪而吕氏至於族滅
後世世有外戚之禍哉則必制國有法荆王賈楚王交
代王喜齊王肥不封數十縣而伏羲神農黄帝堯舜夏
[015-6a]
禹湯文及臯陶伊傅周吕之裔得血食矣則必體貌大
臣韓信彭越之夷三族可悔蕭相國不繫獄黥布陳豨
盧綰韓王信不背叛矣則必不襲秦故尊君抑臣而朝
廷之上制禮以道謙尊而光乾剛不亢臣道上行致天
地於交泰而大臣可以託天下委六尺之孤矣則必封
建諸侯藩垣屏翰根深蒂固難於崩陷可以正中國四
夷之分不至畏匈奴與之和親而首足倒置矣則必復
井田之制不後世三十稅一近於貊道富者田連阡
[015-6b]
陌僣儗公侯而貧民寃苦失職矣則必用靈制五刑使
好生之德洽於黎民不下 赦以啓後世惠姦宄賊
良民之原矣則必侍御僕從罔匪正人有疾病不枕宦
者卧臨棄天下公卿大臣受顧命婦寺不得與而大正
其終矣則必兼用仲尼立適與賢之法嗣天子繼離之
明行乾之健不受制於母后遂日飲為淫樂不聽政矣
嗚呼天道往而必返三代之盛其有終不復者乎
董仲舒賢良策制曰朕獲承至尊休德𫝊之亡窮施之
[015-7a]
罔極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寧永惟萬事之統
猶懼有缺故廣延四方之豪雋郡國諸侯公選賢良修
絜博習之士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今子大夫襃然
為舉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聽而問焉
蓋聞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樂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
當虞氏之樂莫盛於韶於周莫盛於勺聖王已沒鐘鼓
管絃之聲未衰而大道微闕陵夷至乎桀紂之行王道
大壊矣夫五百年之間守文之君當塗之士欲則先王
[015-7b]
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衆然猶不能反日以仆滅至後
王而後止豈其所持操或悖謬而失其統與固天降命
不可復反必推之於大衰而後息與烏虖凡所為屑屑
夙興夜寐務法上古者又將無補與三代受命其符安
在灾異之變何縁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
習聞其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刑輕而姦改百
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飾而膏露降百穀登徳潤四
海澤臻&KR0708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靈徳
[015-8a]
澤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羣生子大夫明先聖之業習俗
化之變終始之序講聞髙誼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科
別其條勿猥勿并取之於術慎其所出迺其不正不直
不忠不極枉于執事書之不泄興于朕躬毋悼後害子
大夫其盡心靡有所隱朕將親覽焉仲舒對曰陛下發
德音下明詔求天命與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
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
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
[015-8b]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
迺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
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强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則德日起而
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而立有效者也詩曰夙夜匪懈
書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謂也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
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寜
數百嵗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樂之時迺用
[015-9a]
先王之樂宜於世者而以深入教化於民教化之情不
得雅頌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徳也樂者所
以變民風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聲發
於和而本於情浹於肌膚藏於骨髓故王道雖微缺而
管絃之聲未衰也夫虞氏之不為政久矣然而樂頌遺
風猶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齊而聞韶也夫人君莫不欲
安存而惡危亡然而政亂國危者甚衆所任者非其人
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也夫周道衰於幽
[015-9b]
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於宣王思昔先王之徳興
滯補弊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復興詩人美之而作
上天祐之為生賢佐後世稱誦至今不絶此夙夜不懈
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𢎞道非道𢎞人也故治亂
廢興在於已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謬失其
統也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
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
母故天瑞應誠而至書曰白魚入于王舟有火復于王
[015-10a]
屋流為烏此蓋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復哉復哉孔子曰
徳不孤必有鄰皆積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後世淫佚衰
微不能統理羣生諸侯背畔殘賊良民以爭壤土廢徳
教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於下怨惡畜
於上上下不和則隂陽謬盭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縁
而起也臣聞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
欲也或夭或夀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
亂之所生故不齊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徳草
[015-10b]
草上之風必偃故堯舜行徳則民仁壽桀紂行暴則民
鄙夭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所
為猶金之在鎔唯冶者之所鑄綏之斯倈動之斯和此
之謂也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於正正次
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
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然
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於天天道之大者在隂陽
陽為徳隂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
[015-11a]
以生育養長為事隂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
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陽出布施於上而主
嵗功使隂入伏於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隂之助亦不
能獨成嵗終陽以成嵗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
從事故任徳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隂之
不可任以成嵗也為政而任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
肯為也今廢先王徳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
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虐政用於下
[015-11b]
而欲徳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
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為
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
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
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而逺近莫敢不
一於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隂陽調而風雨時
羣生和而萬民殖五穀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間被潤澤
而大豐美四海之内聞盛徳而皆倈臣諸福之物可致
[015-12a]
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
圖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賤不得致也今陛
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勢又有
能致之資行髙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
誼主矣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致者何也凡以教化
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
以教化隄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姦邪皆止者
其隄防完也教化廢而姦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隄
[015-12b]
防壊也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
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
以仁摩民以義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
教化行而習俗美也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迹而悉
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
之行五六百嵗尚未敗也至周之末世大為亡道以失
天下秦繼其後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
書棄捐禮義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聖之道而顓為
[015-13a]
自恣茍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四嵗而國破亡矣自古
以來未嘗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遺
毒餘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嚚頑抵冒殊扞熟
爛如此之甚者也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糞土之
牆不可圬也今漢繼秦之後如朽木糞牆矣雖欲善治
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姦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
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
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
[015-13b]
理也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不能善調也當更化
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
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
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今臨政而願
治七十餘嵗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善治則
災害日去福禄日來詩云宜民宜人受禄於天為政而
宜於民者固當受禄于天夫仁義禮知信五常之道王
者所當修飾也五者修飾故受天之祜而享鬼神之靈
[015-14a]
德施于方外延及羣生也天子覽其對而異焉乃復策
之仲舒對曰秦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
以貪狼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天下也誅名而不察實
為善者不必免而犯惡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飾空
言虛詞而不顧實外有事君之禮内有背上之心造偽
飾詐趨利無恥又好用憯酷之吏賦斂無度竭民財力
百姓散亡不得從耕織之業羣盜並起是以刑者甚衆
死者相望而姦不息俗化使然也故孔子曰導之以政
[015-14b]
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此之謂也今陛下并有天下海
内莫不率服廣覽兼聽極羣下之知盡天下之美至德
昭然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萬里說德歸誼此太平
之致也然而功不加於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曽子曰
尊其所聞則髙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髙明光大不
在乎他在乎加之意而已願陛下因用所聞設誠於内
而致行之則三王何異哉於是天子復策之仲舒復對
曰人受命於天固超然異於羣生入有父子兄弟之親
[015-15a]
出有君臣上下之誼㑹聚相遇則有耆老長幼之施粲
然有文以相接驩然有恩以相愛此人之所以貴也生
五榖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養之服牛乗馬圏豹
檻虎是其得天之靈貴於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
為貴明於天性知自貴於物知自貴於物然後知仁誼
知仁誼然後重禮節重禮節然後安處善安處善然後
樂循理樂循理然後謂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無以
為君子此之謂也臣聞衆少成多積小致鉅故聖人莫
[015-15b]
不以晻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發於諸侯舜興乎深山
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之矣言出於已不可塞也
行發於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天
地也故盡小者大慎微者著詩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
故堯兢兢日行其道而舜業業日致其孝善積而名顯
德章而身尊此其寖明寖昌之道也積善在身猶長日
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銷膏而人不見也非
明乎情性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
[015-16a]
名而桀紂之可為悼懼者也夫善惡之相從如影響之
應形聲也故桀紂暴慢䜛賊並進賢知隱伏惡日顯國
日亂晏然自以如日在天終陵夷而大壊夫暴逆不仁
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漸至故桀紂雖無道然猶享國
十餘年此其寖微寖滅之道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
起之處故政有眊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弊而已矣
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將以救溢扶衰所遭之
變然也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
[015-16b]
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此言百
王之用以此三者矣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
文致用夏之忠者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
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
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絶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説
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大事記通釋巻三


[015-17a]
  謹案巻一第七頁前八行淇奥刋本奥訛粤據詩
小序改


  後四行閔宗周也刋本宗周訛周宗據詩小序改
八頁前二行褰裳刋本褰訛蹇據詩小序改


  前八行載驅刋本驅訛馳據詩小序改


  後七行駟驖刋本驖訛鐵據詩小序改


  九頁後五行南陔刋本陔訛侅據詩小序改


  十一頁後三行車舝刋本舝訛牽據詩小序改


[015-17b]
  十二頁前二行棫樸刋本棫訛掝樸訛撲並據詩
小序改


  巻二第二頁前三行晉烈公止刋本烈訛列據史
記年表改


  後三行魏惠王十四年刋本王字下訛衍前字據
史記年表刪


  後四行齊威王二十二年刋本齊訛周據史記年
表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