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58 松陽講義-清-陸隴其 (master)


[009-1a]
欽定四庫全書
 松陽講義卷八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論語
先進於禮樂章


這一章是聖人欲以周初文質得中之禮樂挽周末文
勝之禮樂禮樂只是一箇禮樂用之却不同文勝不指
變禮易樂者説當周之初文武周公制禮作樂斟酌盡
美而當時風俗淳厚用禮樂者莫不彬彬文質得中無
[009-1b]
一些浮偽之態這是先進於禮樂及至春秋之時風俗
日敝如三歸反玷八佾雍徹之類敢于奢僭者固不必
言即猶是禮樂而周旋裼襲之際聲音節奏之間頓覺
今昔不同這是後進於禮樂昔固未嘗朴也以今之日
習于華者較之覺昔之朴矣昔固未嘗拙也以今之日
習于巧者較之覺昔之拙矣由是羣然一辭指先進為
野人後進為君子其始不過一二浮薄之輩開此風氣
[009-2a]
漸而謹愿者亦復為之矣其始不過一二少年之士倡
此議論漸而老成之徒亦共和之矣苦此者非但立不
住抑且識不破立不住者見世俗都如此恐一人獨異
不無戾俗之虞只得勉强従之識不破者胷中先有俗
腸目中囿于俗態乍見而驚喜習乆而相忘遂且靡然
従之當此之時而無人焉維持挽囘日甚一日風俗之
弊可勝道哉故夫子既述時人之言而遂自言其志曰
彼世俗之滔滔者雖如此至如吾之用禮樂則不然逐
流循末者吾之所深耻損過就中者吾之所深服故寜
[009-2b]
見怪于後進而不敢自異于先進寜受野人之譏而不
敢自附于君子之列治身治世皆不可不持這箇念頭
雖知積重之勢非一人所能勝而存一綫于禮崩樂壞
之時俾天下猶知有文武周公之舊庶㡬中流底柱哉
不然聽風俗之變禮樂而不能以禮樂變風俗亦安賴
有儒者耶學者讀這章書要卓然自立做一箇轉移風
俗之人不要為風俗所轉移之人平日要將禮樂講究
[009-3a]
方看得世俗病痛出要將禮樂自任方不為世俗阻撓
當江河日下之時正賴有聖賢主張去得一分俗見便
存得一分古道即令儇巧浮薄之徒哄然笑為腐儒亦
何損于我哉
 按夫子従先進是欲損過就中與不得已而去彼取
 此者不同語類引禮與其奢及孟子鄉愿狂狷等説
 不是此章正解若張江陵專主反質説則又與語類
 不同
 此章與監二代答為邦皆有文質得中之意然却不
[009-3b]
 同監二代是表憲章之心答為邦是立萬世之準此
 章是挽文勝之弊


子貢問師與商也章


這一章言師商之未得中先要將箇中字看得明白則
過不及不待言矣中也者義理之當然也凡吾人一身
之語黙動静以至處天下國家之事皆有箇當然恰好
的道理減一毫不得增一毫不得這呌做中這箇中原
[009-4a]
是人人共有的但人人各有氣稟各有習染又各有私
意私欲之牽制或于中之上增了一毫便呌做過或于
中之上減了一毫便呌做不及這箇中便把捉不住了
是惟學問可以勝之而學問最難師與商皆聖門従事于
學問之人也然日求化氣禀而氣稟仍不能盡化日求變
習染而習染仍不能盡變牽于私意者不知不覺仍為
其所牽制于私欲者不知不覺仍為其所制過者依舊
是過不及者依舊是不及而已然亦到底是學問工夫
未至使其學問到時豈有化不得的故夫子因子貢之
[009-4b]
問指而示之欲二子盡力學問更加精進以求所謂中
也子貢平日是箇近于過的其所喜好者子張一邊人
聞夫子之言不覺進而質曰然則師愈與謂過乎中者
猶愈于不及中者也這一問其病痛不小充其愈之意
則天下不能中者皆將求過乎中以掩其短言必求其
驚世行必求其駭俗智不能明理則鑿之使竒氣不能
純粹則激之使張無復温厚和平之風而皆變為好竒
[009-5a]
苟難之士天下自此多事矣求乎中而失之過猶可言
也不求乎中而安于過不可言也此尤夫子所深懼也
故急正之曰過猶不及天下之理惟一中而已吾人所
當求惟一中而已中之外無可住足之地動静語黙之
間不可使不及也可使或過乎天下國家之事不可使
不及也可使或過乎以言乎氣稟習染不及者拘于氣
稟習染也過者獨非拘于氣稟習染乎以言乎私意私
欲不及者制于私意私欲也過者獨非制于私意私欲
乎其地位一様其病痛一様不可以分優劣也夫子之
[009-5b]
言所以造就二子造就子貢并造就天下後世者至矣
今日學者讀這章書要思吾輩學問偏不得一毫的當
日師商皆是聖門髙弟其所謂過不及不過比中道畧
差一針耳夫子尚思救正之如此必欲使之一毫不偏
然後己今日吾輩也有過的還不是子張之過也有不
及的還不是子夏之不及譬之往京師的子夏子張之
過不及不過離得京城二三里吾輩之過不及不知離
[009-6a]
京城㡬千百里可不猛省乎然又不可看得自己低了
只怕不肯學問誠能盡力學問不要説子張子夏就是
聖人地位豈是不可到的
 此章明季講家謂首節中字不宜説破不知不説破
 中字則過不及三字無着落了此最没理近日時文
 俱已明白


子張問善人章


這一章論善人之道而見人不可以不學大抵人能學
雖天資平常所造自不可限量不能學則天資雖好所
[009-6b]
造亦有限世間一種善人是最難得的只是質美而未
學所以夫子常契慕之而未嘗以此訓及門子張一日
以善人所以為善人者來問子張是箇才髙意廣的人
原與善人不相類其問也想只是見夫子惓惓于善人
而不若聖人君子舉以為學者之則又不若中行狂狷
望以為任道之器不知其可取者何在其不盡可取者
何在故欲問之以定其取舎非空問也夫子不欲子張
[009-7a]
輕薄善人亦不欲子張徑學善人故告之曰不踐迹亦
不入於室迹是古人已行之成法明德有明德之迹新
民有新民之迹致知有致知之迹力行有力行之迹皆
是古人所經厯過以告後人者也如度量權衡一般室
是道理精微處即升堂入室之室猶大學之至善但室
又是至善之深奥處夫子言善人是一箇質美的人凡
人行事湏要遵古人成法方能不差若善人則不湏如
此不必悉遵古人明德新民之法而修已治人自不逺
乎準繩不必盡依古人致知力行之法而所知所行自
[009-7b]
不背乎規矩一身常在正誼明道之中非従詩書涵泳
而得也一生常逺乎計功謀利之習非従禮樂甄陶而
成也天下有這様人亦可以振起人心亦可以維持世
道功利誇詐之氣自然漸漸消磨殘忍刻薄之風自然
漸漸變革只是他都従氣質上來不従學問上來只知
有正大光明一層而未能到精微一層未嘗不依于中
正而不能事事皆中正規模未能極其大而節目未能
[009-8a]
極其詳自家便畫住了尚未進于充實之境而大而化
之又無論矣大扺其天資純粹類中行然中行能進而
善人不能進其工夫未到似狂狷然狂狷病痛多而能
進善人病痛少而不能進所以其品僅能勝有恒而不
如聖人君子為邦則必至百年而後可勝殘去殺其髙
者僅至于有諸己其卑者則止于可欲而已向使因其
天資之美而加之以學問以其不踐迹之力量而尋跡
以求焉由小成而至于大成由下學而至于上達由希
賢而至于希聖其所造不可限量豈特止于善人而已
[009-8b]
哉可見人全在學聖人生知安行亦必湏學只是他的
學比人較易所以謂之生知安行不是不學若不學則
天資雖美亦止成一箇善人而已世間天資不好的人
亦只是不學若果能學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强聖人自
不難到何論善人哉夫子不踐迹二句便是教子張以
學欲引他做博文約禮工夫非空空議論善人也見得
以善人之資而不學尚且止于如此而况不如善人者
[009-9a]
乎學者讀這章書便當知自勵於學不可以質美而
自恃亦不可以資不美而自諉聖門只論學不學不
論質之美不美也古人之迹具在四書五經小學近
思録通鑑綱目上無論質美不美皆當由之以入講
求而力行之已精欲益求其精已宻欲益求其宻不
肯自截斷一定要做向上去又何聖人之室不可到

 大全雙峯饒氏曰上一句是善人之所以為善人
 下一句是善人所以止於善人所以不踐迹以其
[009-9b]
 天資之美也所以不入室以其無學問之功也此
 一條最明蓋此是一揚一抑語雖不入室亦由於
 不踐迹然上句不踐迹自是贊辭
 明季講家謂千古無踐迹之聖人不踐迹是已知
 血脈不拘形着迹此是看不踐迹如異端之以去
 迹為教以無善為宗矣最謬
 陳㡬亭以善人為中行譚梁生以善人為狂皆不是
[009-10a]
 善人只是謹厚之士如漢文帝一流朱子語類講得
 甚明
 語類問室是神化地位否曰非也室只是深奥處按
 神化地位亦是入室以後事但不必至此然後謂之
 入室蓋入室又自有淺深
 子路之未入室是踐迹而未透者也與善人之不踐
 迹而不入室又不同


子路問聞斯行章


這一章見聖人因材之教與師商孰愈章一例但此章
[009-10b]
則專就力行上論耳聖門之教莫貴乎力行而力行自
有中道有時宜乎勇往則以勇往為尚有時宜乎謙退
則以謙退為尚要視義理何如而不可使一毫氣質用
事以義理為主則或緩或急無非大道以氣質為主則
急固病躁緩復病懦無適而可然變化氣質最是難事
自大賢以下大抵皆囿于氣質而不自知所以聖門設
教必視其氣質之偏而裁成之如救圯屋然視其勢偏
[009-11a]
于西則挽而之東偏于東則挽而之西無一定之法也
一日子路問聞斯行諸而子告之曰有父兄在意謂行
固貴勇而父兄在則當禀命稟命者非但不敢自專亦
不敢自是也冉有問聞斯行諸而子告之曰聞斯行之
意謂行固貴謙而所當為者則不宜逡廵非但不可自
畫不進亦不可半塗而廢也公西華但見其問同答異
不勝其疑而不知夫子之于二子皆欲以學問化其氣
質而已非謂求之于行但當進不當退特退非求之所
難所難者進耳非謂由之于行但當退不當進特進非
[009-11b]
由之所難所難者退耳因其氣質之偏而以義理挽之
使歸于中聖門之教無處不然而力行其一端矣若不
善讀此徒知氣質之當變化至於矯枉過正或如子莫
之執中則亦非夫子之意也學者看這章書應各自省
其氣質偏在何處務以學問救之解其桎梏開其錮蔽
平日講求臨事省察必使其範圍于義理而勿使有一
毫之偏庶㡬不負聖人之教更有一說當日子路冉有
[009-12a]
皆是以實心行聖道特不免失之過不及今日學者尚
未肯在聖道上行何暇問過不及耶湏先具一必行之
心然後再論其過不及之病


顔淵問仁章


這一章是夫子與顔子論仁比對他弟子論仁不同他
弟子無顔子至明至徤之質湏先有涵養致知之功方
纔能為仁此對顔子説則直従力行説起只是約之以
禮一句内功夫仁者本心之全德純乎理而無私便是
仁但此處不曰私而曰己者凡私有三有氣質之偏有
[009-12b]
耳目口鼻之欲有人我忌克之類皆因己而有故謂之
己此己字與為仁由己之己汎以身言者不同不曰理而
曰禮者朱子謂這箇禮是那天理節文教人有準則處
所以謂之天理之節文者此理無形影故作此禮文畵
出一箇天理與人看此禮字與孟子四端章禮字在性
上說者不同故新安陳氏謂此是専言之禮恭敬辭讓
偏言之禮也這已與禮就是虞書所謂人心道心在孔
[009-13a]
門弟子孰不知己是不可縦的禮是不可棄的但下手
最難一則怕界限認不清一則怕力量制不住惟顔子
至明至徤不怕認不清不怕制不住只怕當下偶放過
了于己上偶放過一分己便日肆于禮上偶放過一分
禮便日踈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甚可畏也故
夫子教其當下便用力見為己即便克如對大敵一般
見為禮即便復如要到家一般這箇克己復禮若淺言
之則是兩件工夫世固有克己而未能復禮者若深言
之則只是一件未能復禮亦是己未克盡處亦如明德
[009-13b]
新民居敬行簡皆可分言合言也克復工夫誠到則自
一心而言念念皆仁而無一念之不仁自一身而言事
事皆仁而無一事之不仁豈不為仁乎此在仁者之心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固不必問之天下
也然感應之理自不可誣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我
之心既無間于人則偽者獻其誠慢者致其恭人之心
自無間于我天下歸仁固自然之效也為仁者必以此
[009-14a]
自考湏到此地位方是真能克真能復然其機亦在吾
而已我自肯放過則便放過矣我不肯放過則便不放
過矣内而念頭上己與禮交戰决斷之惟我外而事物
上己與禮相持操縦之惟我我為己則己勝我為禮則
禮勝雖或由師友之琢磨而受琢受磨者仍我或由事
勢之引奪而受引受奪者仍我非但我之仁不仁不由
于人即仁之歸不歸亦不由于人夫子諄諄言之蓋諒
顔子之識必能辨此諒顔子之力必能任此而直使之
當下便用力也使他弟子聞此尚未知何者為己而在
[009-14b]
所當克何者為禮而在所當復如何下手顔子此時則
于天理人欲之際己判然無疑但恐有所遺漏焉而克
之不盡復之不全故直請其條目夫子謂己之根潛伏
于内禮之源渾然于中者無目之可言也惟其萌于念
發于事始有目可指大抵皆附視聽言動而見惟制之
于視聽言動勿使有一念之雜一事之差則潛伏者可
消而渾然者可全無非禮即無非仁矣此程子所謂制
[009-15a]
外養中即孟子集義養氣之法也四箇勿字最要緊然
此節是論目只重在視聽言動上勿字意己包在上節
克字中了顔子請事斯語即欲罷不能之意亦可見夫
子時雨之化使其躐等而教安能使之自任如此學者
讀這章書湏知欲學顔子之克復必先有居敬博文工
夫能居敬博文則雖天資不若顔子而自明自健由是
而克復不難矣不然而驟欲克復吾恐其認禮為己認
己為禮顛倒錯謬弊不可言即認得是已是禮而因循
苟且不勝其牽制之患其能克復者亦鮮矣
[009-15b]
 大全許氏及䝉引謂制之于外是克己也以安其内
 是復禮也此説最鑿若以心與事對言則禮與己各
 有内外若以發與未發對看則禮與己皆發而在外
 故程子謂制乎外以養其中縁視聽言動都在動時
 説耳安得如䝉引之説大全又有以視聽為外言動為
 内視為外聽為内者此則又就視聽言動工細分之
 耳却不妨
[009-16a]
 程註由乎中而應乎外制乎外所以養其中二句論
 工夫則内外交相養固應並重然在此章則重在制
 外養中邊朱子謂發時固用克未發時也須致其精
 明此亦是本文言外意
 五事以思為終四勿不言思真氏謂勿者正指思而
 言徽菴程氏謂動兼思貌而言當依真氏


仲弓問仁章


這一章夫子以敬恕論仁亦是徹上徹下語然對仲弓
言則有天資已粹而益求其粹工夫已密而益求其密
[009-16b]
之意雖比之至明至健者用功較難而比之私欲横流
者用功尚較易大抵仁是心之德人所以不能全其心
之德只是為私欲牽引去為私欲錮蔽住惟敬則能收
斂此心使不得牽引惟恕則能推擴此心使不至錮蔽
在病痛多的人用這兩件去消磨他則難然怕不得難
在病痛少的人用這兩件去消磨他似易然也説不得
易聖門天資學力自顔子而下即推仲弓其於敬恕工
[009-17a]
夫蓋非全不知者然敬不是可偶有間斷的必無時而
不然無事而不然出門使民無異於見賔承祭之時如
所謂立則見其參于前在輿則見其倚于衡方纔是能
敬言出門使民而未出門使民之時可知矣恕不是可
偶有間隔的必刻刻體認天理事事不拂人情已不欲
便勿施人如所謂上下四旁均齊方正方纔是能恕言
不欲勿施而所欲之當推可知矣然或我自見為無間
斷無間隔而邦家猶有怨者是我于敬恕猶有未至也
必工夫做到透徹内外間無一人怨者不特受我之恩
[009-17b]
者無怨即受吾之刑者亦自以為當然而不怨這方是
真能敬恕敬恕如是則私意自然不能牽引我不能錮
蔽我本心之德豈不復全乎這箇工夫比之顔子較難
者朱子謂克復乾道是一服藥打叠了這病敬恕坤道
是服藥調䕶漸漸消磨這病比之司馬牛樊遲子張不
同者牛多言而躁一件病痛最重這箇病未除其他工
夫都難下手故教之從訒言做起所謂急則治其標也
[009-18a]
若告樊遲子張工夫與此章差不多但天資學力各
不同不免有難易之分同是這一箇方加減分兩却
不同要之夫子教仲弓用功雖似難于顔子然只管
從敬恕工用工夫私意自是著不得亦與克己復禮
一般雖似易于司馬牛樊遲子張然敬恕工夫無論
淺深生熟其不可須臾離亦是一般仲弓有見于此
而直受以為任曰請事斯語矣葢不敢以為難而自
阻不敢以為易而自怠惟知用積累工夫以漸造於
心徳之全而已學者讀這章書要思仲弓是何等天資
[009-18b]
何等學力尚且以敬恕工夫自責如此吾輩用力即與
他一様尚恐不能到他地位何况乍作乍輟敬怠互勝
好惡任己不知不覺汨于私欲何時能仁乎須將敬恕
二字書紳服膺做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方有箇出
頭日子
 按敬恕未即是仁是所以求仁敬恕到熟處盡處更
 無私間便是仁大全新安陳氏曰敬以持己則私意
[009-19a]
 無所容于内恕以及物則私意無所容于外于是天
 理流行而心徳全矣最合註意但以子張問仁章勉
 齋黄氏解心存理得觀之則敬恕二字似各兼内外
 二説不同彼以心徳事理分内外此是以持身接物
 分内外
 看圈外程註講敬字以心廣體胖言之又以謹獨言
 之見得敬不是勉强束縛之敬亦不是外貌裝飾之
 敬以程子之言推之恕亦不是外貎狥人從至誠惻
 怛中流出來所謂無忠做恕不出
[009-19b]


司馬牛問君子章


這一章見君子之無入而不自得夫子以向魋作
亂牛常憂懼故就不憂不懼言雖不專言處變而
處變之道在其中矣大抵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
其心常泰然世間可憂可懼之事最多而不能以
累君子之心處平常之時有得失之可憂懼也君
子則得失當前不憂不懼處變故之時有利害之
[009-20a]
可憂懼也君子則利害當前不憂不懼或以不憂
懼而聴天下之紛紜或更以不憂懼而消天下之
禍變故恒人終身擾擾于憂懼中者君子止見其
坦蕩蕩而已君子這箇地位豈是可容易到得的
但夫子未悉其所以然之故故司馬牛遂疑天下
當憂之事如何可以不憂當懼之事如何可以不
懼若但以憂懼為累而以不憂懼為髙斯亦無足
難矣故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這一疑亦
足破天下之無本領而遇事强為排遣者而不知
[009-20b]
夫子之言不憂不懼非强為排遣之謂也强為排
遣者當憂而不憂而可憂者將日生當懼而不懼
而可懼者將滋甚是一無忌憚者之所為也夫子
之言不憂不懼者皆由其平日所為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一旦臨事内省諸心無一毫疚病故
得失可任也利害可聴也非不憂也自無可憂非
不懼也自無可懼此即所謂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009-21a]
非可驟到誠能于此有得焉何事變之足累其心
哉此夫子知牛在憂患中而示以處憂患之道雖
未指其事而言之而其教之也至矣但内省不疚
一語意味深長朱子以平日所為無愧于心補夫
子言外之意可謂親切矣學者又當思平日所為
何以能無愧于心必也如顔子之克己孟子之集
義真積力久一私不存事事合義其庻㡬乎又須
知這箇不憂不懼全從憂懼中做出來戒慎乎其
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如臨深淵如履薄氷這
[009-21b]
箇景象君子無須臾敢懈也惟其有終身之憂故
能無一朝之患先儒有言君子對青天而懼聞震
雷而不驚至哉言乎想此時司馬牛事勢已危急
了然只是自反事事從天理上走尚可救得即不
然亦于心無愧若一為憂懼所擾不但累心勢必
立脚不住病痛不可言矣古人處事變只有這一
條路並無别法今日學者處平居暇日須汲汲去
[009-22a]
做克己集義工夫庶幾臨事有欛柄倘工夫未到
適遇事變亦只是守定天理不要空憂懼須知憂
懼徒亂人意不濟事也若因憂懼生出權術作用
病痛益不小


子張問明章


這一章夫子與子張論明謂只在人情物理上能精細
便是明便是明之逺不必逺求葢因其有務外自髙之
病而藥之也大抵好髙之人往往窮極于天地古今之
逺而失之于人情物理之近自以為明其暗已甚不知
[009-22b]
明者是非雅正不惑而已而是非邪正之淆于譖愬者
最多譖之術不一而莫難辨者浸潤之譖愬之術不一
而莫難辨者膚受之愬一則用緩而使聴者不覺其入
一則用急而使聽者不及致詳皆術之至巧者也二者
行而天下日以多事究竟非二者之過而使之行者之
過我胷中未嘗有主張故投之而易入激之而易動果
能養得定見得透是非邪正洞然于我心彼二者之術
[009-23a]
雖工自無間而可入無隙而可乘譬如狐狸鬼蜮能行
于風雨晦㝠之時不能行于白日青天之下此所謂不
逆詐不億不信而先覺者也這箇造詣不是一日可至
必平日居敬窮理之功至精至密方能有此定識定力
到此地位豈不是明豈不是明之逺若于此看不破立
不定任其顛倒縦使明乎天地之理達于古今之故非
徒無益而我之才識皆為彼之所用才愈髙識愈多為
病愈甚不可謂明何論逺乎今日吾輩處世譖愬二者
不能必其不來在家則行不行闗係一家盛衰在國則
[009-23b]
行不行闗係一國治亂即未論家國而彼之術一行吾
之身心為其顛倒學術之謂何而又不可因世上有此
等人一味猜疑自家反做成了一箇逆億景象况後世
人情益險譖愬益工我防其緩彼偏用急我防其急彼
偏用緩千態萬狀無論逆億不可用亦非用逆億之所
能窮也想到此種情形並無别法可以制他惟有居敬
窮理是本領工夫吾的居敬窮理密一分則彼之術窮
[009-24a]
一分譬諸鏡然磨得一分光便照得一分妍媸不憂妍
媸之難見只憂鏡之光不全耳


足食足兵章


這一章合常變以論政三者俱全處事之常二者可去
處事之變可見食重于兵而信尤重于食聖賢論政與
權謀術數不同首節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句便是一
部周禮的規模足食是制田里薄稅斂而使其倉廩實
足兵是比什伍時簡閱而使其武備修至于重禮教崇
信義以導民于兵食之前立學校明禮義以化民于兵
[009-24b]
食之後逮兵食既足則教化行而民皆以信事上無欺
詐離叛之心所謂民信之也因教化一事不可置兵食
之前又不可置兵食之後故另換一箇文法這三件完
備便是一箇太和景象許多禍患便可消弭了即猝遇
事變亦不怕立不定只是有一箇時候或被前人弄壞
輪到我手一時難整頓而又當水旱交作强敵在境人
心疑二之際要這三件完備勢有不能只得將要緊的
[009-25a]
先去料理此子貢所以有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之問也夫子曰去兵者蓋當此時勢只得且先去籌畫
糧餉固結人心苟食足而信孚則無兵而守固矣所謂
去兵亦不是全不要兵只是伍兩卒旅之缺未暇補也
戈矛車甲之弊未暇修也蒐苗獮狩之制未暇講也然
這還未是十分危急時候若事勢更急連食與信二者
又難完備欲顧食則不能全信欲顧信則勢必無食利
害在呼吸之間無兩全之䇿此子貢所以又有不得已
而去于斯二者何先之問也夫子曰去食者蓋如後世
[009-25b]
加派搜括之事失人心以圖苟全者斷不肯為只得因
見在之糧依着正道理做去或幸而得全亦不可知若
到事勢萬不可為則寜可就死恐人道是這箇話說得
迂了故又申言之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蓋死生
常理人所必不免若夫信者乃人之所以為人者也民
無信則相欺相詐無所不至形雖人而質不異于禽獸
身雖存而心則已死矣何以立于天地間不若死之為
[009-26a]
安故為政寜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寜死而不失信
于我不必說到無信亦同歸于死如此則仍在利害上
計較了學者讀這章書要知聖賢立身行政只是一箇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平居籌畫兵食原
都是道義作用到生死闗頭亦决不肯離道義而談兵
食程子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就是這箇意思今人
遇小利害輙思苟且看聖人此等議論豈不愧死
 這章與孟子桃應問曰章同是直窮到底
 兵食俱以周官兵食言原是不可去的言去者是就
[009-26b]
 不得已時說若後世召募之兵稅畝之食與夫一切
 冗兵冗食則不待不得已而始當去也時文多誤認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章


這一章見仁知相成是必然之理無可疑也第一節樊
遲問仁知是二者平說夫子亦平答之就仁論仁則曰
愛人就知論知則曰知人仁知兼體用而此獨以用言
者朱子謂體與用雖是二事本末未嘗相離用即體之
[009-27a]
所以流行者也樊遲疑愛人則無所不愛知人則當有
分别二者若相反仁則不能兼知知則不能兼仁這一
疑也疑得最是然不知二者之不相妨也夫子窺見其
意而復告之曰仁知二者雖各自一路其實是合一的
仁裏靣有知知裏靣有仁不是說愛人便不論直枉一
例去愛他直者固當舉枉者自不得不錯仁何嘗妨知
既舉直錯枉則枉者亦且化而為直是錯之適所以愛
之知何嘗妨仁夫子此言說得仁知相成而不相悖明
明白白了樊遲之未達者可以達矣其退見子夏而曰
[009-27b]
吾見于夫子而問知不是尚不曉仁知之合一蓋以仁
知初無二理謂知即仁也可謂仁即知也可故以夫子
之言專為知者之事此正其達處但前之未達者雖已
達至此則又有一未達者謂舉錯是我所得主枉者直
則非我所得主天下賢愚不齊剛柔不一舉直錯枉何
以便能使枉者直此蓋深憂人心之難動風俗之難變
而疑區區一舉錯未必遂能見效觀于後世因舉錯而
[009-28a]
紛紛多事者不可勝數漢之黨錮宋之元祐皆由小人
不肯俯首屈服于君子以至激成禍變樊遲此語亦切
問也然不知此要看舉錯何如耳舉錯而稍涉于意氣
則不惟不能化人而或至于生變舉錯而一出于大公
則不但不憂其不服而且可立見其革心故子夏聞樊
遲之言既歎其所包者廣不止言知遂引舜湯之事以
明能使枉者直之必然而無疑也舜湯之有天下非有
舉而無錯者也其所舉者特一臯陶一伊尹則所錯者
亦多矣而不仁者胥逺然則不憂枉者之不直也憂舉
[009-28b]
錯之不如舜湯耳能使枉直之言又何疑乎能使枉直
既無可疑則仁知之相成益無可疑矣學者讀這章書
要將愛人知人之事力任在身上愛人則由能近取譬
以至于欲立立人欲達達人知人則由視以觀由察安
以至于人焉廋哉果能愛人知人則二者之相成而不
相悖不待言也若愛人而不能盡其愛之量知人而不
能盡其知之量則舉足便礙非愛妨知則知便妨愛不
[009-29a]
自咎其量之不盡而徒歎二者之不能相兼亦過矣
 按何謂也三字最要看得好註謂是未達所以能使
 枉者直之理甚明明季講家乃云遲誤認舉直錯枉
 二句皆是言知故有何謂之問所以于第三節夫子
 口中亦要含糊不肯將仁知合一之意說明皆謬也
 又講家謂通章只是知以成仁不可説仁知相成亦
 太拘大全中初不如此
 松陽講義巻八
[009-2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