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58 松陽講義-清-陸隴其 (master)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松陽講義巻五
          贈内閣學士陸隴其撰
 論語
子曰道之以政章


這一章分别政刑徳禮之效與人看蓋為當時専尚政
刑者發欲其知所重也人君為治未有不欲民之善惡
民之不善者故無不有以道之亦無不有以齊之但操
術不同功效各異路頭一差而風俗由之而殊氣運由
[006-1b]
之而變不可不辨也有一種重在政刑的方其初頭率
先道民者専在法制禁令上着力懸於象魏布於始和
極其精明極其嚴密這個政未嘗不好及民未能盡善
則又有刑以一之小則鞭朴大則刀鋸當輕而輕當重
而重這個刑亦未嘗不好但民迫於政刑自然勉强為
善而不敢為惡只是求免於法已耳未嘗知孝弟忠信
之可樂也未嘗知貪滛詐偽之可恥也即使政常如是
[006-2a]
刑常如是風俗亦日薄氣運亦日衰况政刑必有時而
弛則免者未必其終免也有一種重在徳禮的方其初
頭率先道民者務在躬行心得上着力敬以直内義以
方外言則有物行則有恒這個徳已足興起人心了及
民未能盡善則又有禮以一之吉凶軍賔嘉各有其制
宫室飲食衣服各有其度煩簡得宜文質得中這個禮
又足範圍人心彼民化於徳禮莫不知善之當為而不
善之不可為非特皇然知恥己也而且有規矩準繩之
可據有蕩平正直之可由即使繼之者未必皆有徳未
[006-2b]
必皆有禮而風俗之已厚者猶不可驟變氣運之已隆
者猶不可驟衰况常以徳禮撫之恥且格者豈有艾耶
這兩種效驗如霄壤之不侔而天下之論治者猶以政
刑為重徳禮為輕政刑為急徳禮為迂豈不可怪也哉
雖務徳禮者未嘗廢政刑然徳禮本也政刑末也所謂
有關雎麟趾之精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是豈可
徒恃也哉更有一説夫子所謂政刑尚是三代時之政
[006-3a]
刑然且不可恃若春秋時管子作内政子産鑄刑書則
其所謂政刑者先非矣不待與徳禮較而後知其不足
恃也又况春秋而後如申不害商鞅韓非之所謂政刑
使夫子見之當如何慨歎哉自漢而後顯棄申商之名
而隂用其術者多矣人但見其一時天下懾服莫敢犯
法以為識治體而不知其遺禍於後者不可勝言皆未
嘗深㑹夫子之意也孟子云善政不如善教斯得孔門
家法矣學者平日讀書須將聖賢此等言語從容玩味
使涇渭之辨了然胸中一旦達而在上然後能審取舍
[006-3b]
而殘忍刻薄之説不得而入之不然自謂聰明才力過
人適足貽禍於世道而已可不懼哉
 按此政字與為政以徳之政不同為政政字虛此政
 字實玩注中自明
 按禮字在制度品節上説不在君身上説
 大全朱子謂専用政刑是伯者之為此是朱子淺一
 層講愚意更須看是何等政刑有王者之政刑有伯
[006-4a]
 者之政刑此章似不止是王伯之辨
 新安陳氏謂民恥於不善此觀感於徳之功又至於
 善乃齊一於禮之效


子曰吾十有五章


這一章夫子自敘一生之學以為學者法要看總注不
躐等而進不半塗而廢二意程子謂聖人未必然但為
學者立法朱子謂必有獨覺其進非心實自聖而姑為
是退托是補程子之意蓋聖人之學雖本天縱然亦由
積累而成但比他人積累得快便謂之生知安行便謂
[006-4b]
之有始有卒不是全不費力特虛設此境界以引誘人
也亦不是另有直捷工夫故意隠之而以遲鈍者示人
也通章先要認這個學字是學個恁麽講家有以心字
貫者有以天字貫者有以矩字貫者然這三字先難認
若認得時隨拈一字皆是實理若認不真時隨拈一字
皆是外道注云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説得極分明
故欲識這個學字須先熟玩大學章句或問方不認錯
[006-5a]
認得這學字了方可去看志字朱子謂志字最有力要
如饑渴之於飲食纔有悠悠便是志不立葢此志即是
憤㤀食樂㤀憂的起頭處自此以後十年一進只是就
中提出個大節候耳其實息有存瞬有養便息有進瞬
有益不是直到十年忽進一境也立是於道理大綱上
守得定便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氣象不惑是於事物幾㣲處皆信得真如漆雕開云吾
斯之未能信正是未到不惑地位也知天命又是於這
道理上見其所以當然之故朱子語類謂譬之於水人
[006-5b]
皆知其為水聖人則知其發源處是也這天命耑指理
言不兼理氣耳順有二様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
河此是聲之善者一入便通詖淫邪遁知其蔽陷離窮
此是聲之惡者一入便通只是天理爛熟耳從心所欲
不踰矩便是無意必固我境界常人隨心所發皆是意
必固我聖人隨心所發皆是天理亦只是一個熟耳通
章依朱子志學是知之始不惑知命耳順是知之至立
[006-6a]
是行之始從心是行之至總是愈久愈熟若更加數十
嵗境界必又不同不是至七十便畫住了或疑知行不
應畫開然論工夫則知行並進必無十年一知十年一
行之理論得手則知行有辨有得力於知之時有得力
於行之時朱子之説不可易也學者看這章書要曉得
學無别法只是循序而不息耳能循序而不息則雖聖
人地位亦可漸到人所以不能如聖人不是天資不如
只是學不如耳學須先立志有了這志自然欲罷不能
顔曾所以亞於聖人皆是從這志做起的若没有必為
[006-6b]
聖人之志縱日講學亦不濟事
 按仁山金氏謂不惑是小徳川流知天命是大徳敦
 化愚意不惑是知其當然知天命是知其所以然不
 是小徳大徳之分小徳大徳總在知天命内一本貫
 萬殊便是小徳川流萬殊原一本便是大徳敦化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章


這一章是抑揚其詞以見顔子之能明道是聞一知十
[006-7a]
的真面目所謂語之不惰所謂於吾言無所不悦皆在
其中時文看作始疑終信又看作始終測量他不出者
皆謬注中深潛純粹是形容顔子的氣象氣象是由資
稟亦由學力深潛是知上氣象純粹是行上氣象而總
是所以能黙識心融能足發之本領也未要看其不違
足發且須看他這個氣象有了這個氣象方纔能聞聖
人之言而心解力行所以終日間淺言深言精言粗言
顯言微言邇言逺言不知説了許多話只見他有聴受
而無問難像個愚的一般及退省其私動静語黙間無
[006-7b]
非是夫子之道凡夫子所言淺深精粗顯㣲逺近一一
皆能發明若非終日言之時黙識心融觸處洞然安能
如此世間那有這様一個愚人此夫子深贊顔子以為
及門之法今日學者讀這章書要有益於自己方好顔
子之黙識心融是一時勉強不得的須先學他深潛純
粹的氣象深潛純粹由天資者亦是勉强不得的其由
學力者則人人可幾及也學者誠能學顔子之學則不
[006-8a]
深潛者可深潛不純粹者可純粹何難直造顔子之域
初時不必如他不違有疑必問有問必審反覆論辨不
厭其詳雖未能觸處洞然就其所知必見之行不可只
在口頭説過只管竭力去做博文約禮工夫積累久後
日熟一日聰明自然日開氣質自然日變人欲自然日
退以此去看聖人之言自然如雪解冰釋無異顔子之
不違足發矣要知顔子雖是天資髙亦決不如初見夫
子時便能不違足發亦必是以漸而進學者切勿謂顔
子全由天資非吾所能及
[006-8b]
 退省其私一句最多葛藤注云是燕居獨處非進見
 請問之時恐是以燕居獨處説不盡私字故又益以
 下句謂不但燕居獨處凡非進見請問之時皆是存
 疑疑燕居獨處是静時發不得聖人許多道理此未
 會朱注意也至大全朱子云私不專在無人獨處之
 地謂如人相對坐心思默所趨向亦是私此一條又
 是將私字與中庸獨字同看此是謂私字内有此一
[006-9a]
 意非謂私字專指此也若以私字專指此則當終日
 言之時便當省矣何必既退然後省乎此私字之葛
 藤當辨也髙新鄭云聖人於顔子必待省而後知歟
 非也其喜之也深故稱之也婉此因省字近於窺伺
 故如此斡旋然師於弟子㣲察其受教與否亦何害
 但不若世俗之窺伺耳堯之于舜何嘗不試此省字
 葛藤之當辨者也


子曰視其所以章


這一章聖人論知人之法不厭詳細盖看人之善惡分
[006-9b]
明然後可定取舍是道理合當如此無傷於長厚吕東
萊謂待人欲寛論人欲盡是也知人原不是易事其實
非人之難知只是不細心去看耳既欲知人若但求之
毁譽索之語言文字又或為論心不論迹之説探之於
踐履之外其不為人所欺者鮮矣故視其所以是落手
第一欛柄臯陶所謂載采采是也然或有所以雖善却
不能無所為而為之正誼明道之事都從計功謀利之
[006-10a]
念發出来我不能審或隂受其籠絡而不知故觀其所
由是第二層細看法乃為己為人之辨也然又有所由
雖善却不是其心之所樂勉强於一時不能不作輟於
後日吾不能辨或因其始而信其終終必悔之故察其
所安又是第三層細㸔法乃誠不誠之辨也勉齋黄氏
曰視其所以兼君子小人視之觀其所由則先之為小
人者不復觀之矣所觀者君子也察其所安則君子所
由之未善者亦不復察之矣察其所由之善而欲知其
安不安也這一條説得最明然須知這三句亦不止是
[006-10b]
三項人如同一所由之善而善之淺深分數却有許多
不同須一一辨他出來然這等様精詳却又不是用億
逆只是一個先覺不是操術止是據理講家謂不以己
意觀之只因物付物是也人焉廋哉二句要看得好不
是誇張其效言人雖善匿至此却無處躱避猶之權度
設而人不可欺以輕重長短然則謂情偽之難測而世
路之險巇者此知責人而不知責己者也謂知人之明
[006-11a]
不可學者此知責天而不知責己者也又須知此是論
人如此若待人之道則不然一善可取不忍棄也豈以
其所由所安之未善而盡舉而廢之也哉又須看程注
知言窮理四字此是知人之本所以補本文之意若不
是知言窮理而徒欲視觀察則人之善廋者安知不反
借我之視觀察以愚我用心愈苦人品愈淆矣更有一
説子貢方人而夫子曰夫我則不暇葢自脩之功更急
於知人也若自家滿身病痛却汲汲要知人無論未嘗
窮理知人無本者不足言即於理上窺見得一二分於
[006-11b]
人亦知得一二分然却掩不得自家病痛今日學者讀
這章書須將聖人觀人之法先去自觀所為果有善無
惡乎所為善矣意之所從來者果盡善乎果心安意有
而非勉强乎苟有纎毫未善須痛自滌濯使徹内徹外
無一毫不可令聖人見方是切已學問
 察其所安之安與中庸安而行之之安不同這箇安
 在勉之前能安方能勉非由勉以至安
[006-12a]
 此章是就善中看出他不善來觀過章是就不善中
 看出他善來此章是細宻看法眸子章是直捷看法


子曰學而不思罔章


這學字與學而時習之學不同學而時習之學兼學問
思辨行在内這學字與思字對説則除出思了這學字
與中庸博學之學又不同中庸博學之學只是讀書此
學字則除出思字包得問辨篤行在内圈外程子注是
將學字泛説不是正講此章學字大抵此章正意只是
説學思二者不可偏廢然其實不思也呌不得學不學
[006-12b]
也呌不得思故又引程子之言置於圈外所以推廣此
章之義也如此講這一章書儘明白了只是要想學是
學個恁麽思是思個恁麽今日學者讀㡬篇濫時文就
算得學麽做㡬篇濫時文就算得思麽這㡬篇時文朝
廷以此取士許多賢士大夫都從此出身如何算不得
學算不得思只是要有本領本領工夫一在多讀書五
經性理通鑑皆是要熟讀精思的一在身體力行聖賢
[006-13a]
説話句句要在身上體認要在身上發揮不可只在口
裏説過有此本領遇着題目做出文字来自然與人不
同故時文者所以考諸生之學思不是教諸生就以此
當學思也若無這本領終日只在時文裏做工夫遇着
題目盜襲幾句套語勉强敷衍成文縱然敷衍得好亦
只是塗飾耳目之具要他何用故這章書先要認明所
學所思然後再去看不學不思之弊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章


這一章集注謂其無自欺之蔽這個自欺與大學自欺
[006-13b]
有别大學自欺是指能知而不能行說是誠意内事此
自欺是指强不知以為知説是致知内事須要分别子
路為人忠信果決誠意章自欺他却能不犯而致知格
物工夫未至往往於不明白處乃錯認以為知這不是
有意掩䕶只是用自家意見去穿鑿亦是自欺此自欺
他却易犯夫子欲其做致知格物工夫然這個自欺病
痛未去却難下手故致知格物莫非知之之道而在子
[006-14a]
路身上尚緩一層只是去自欺之蔽是一個要緊方法
是以急呼而告之使其虛心體認必真知者方纔自認
為知苟不知者即自認為不知不要一味主張自家意
見這個清楚就是知了以此心去做致知格物工夫便
不難了夫子悦開之未信而許賜之不如皆是這個意
思切不可謂是知也此外更無工夫朱子注中云由此
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此二句最説得明白自明季王
陽明一脈學問興都謂真知之外更别無知此自夫子
欲掃去聞見話頭而反以朱注為支離此等邪説今日
[006-14b]
學者不可染一毫在胸中更有一説當日子路是箇好
勇的人其病在主張自家意見太過故有强不知為知
之患今日學者病痛又不是如此自家也沒有意見只
是看得幾句傳注畧見他的皮膚不曽細去玩味不曽
在自家身上體貼只要做得文字便罷了此則未嘗要
求知不但强不知為知也如此用工雖終身讀聖賢書
不免為俗漢即僥倖竊取富貴亦必為君子所鄙薄大
[006-15a]
家須要努力


子張學干祿章


這一章教學者不以干祿為念可見聖門之真學蓋學
莫先於為己為人之辨苟一心以為學又一心以干祿
是學皆為人不是為己千古聖賢學脈必從正其誼不
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始一渉於為人便是俗學不
是正學縱然僥倖得祿而根本已壊所得不足償所失
矣聖人教人必先使打破這一關未有這關打不破而
可稱學者也然這關最是難破聖門高弟雖莫不知為
[006-15b]
己之貴而不能不微有夾雜如子張才高意廣而於此
却不能不差一針其病痛伏於隠微之間必有發露於
詞色者夫子窺見其微急欲掃去他這干字故舉正學
告之而祿之不當干自見多聞見闕疑殆慎言行皆學
之當然者也聞見二字朱子有二説一云聞是聞人之
言見是見人之行一云聞是聞前言往行見是見目今
所為皆可通聞見寡陋不足以為學故夫子自言好古
[006-16a]
敏以求之而教顔子亦必先博文便是真箇工夫然聞
見既博而疑殆不闕則或失之龎雜故必須精以擇之
而闕其未信未安者如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是也然疑殆雖闕而其餘之不疑不殆者亦未可遂自
恃也如唐房琯宋王安石之徒未嘗不原本經術渉歴
世務而議論頗僻措置乖方皆是自信其學貽禍蒼生
故又須認這三件工夫是缺一不可的能就這三件上
着實用力做得到時雖為聖賢無難即未能到亦不失
為寡過言焉無鄙倍而尤焉者寡矣行焉無愧怍而悔
[006-16b]
焉者寡矣是其為學只是潛修於内並無一念及於祿
所謂為己而非為人者也正誼而不謀利明道而不計
功者也然祿者原朝廷所以待天下之學者也學而至
於寡尤寡悔則在我已有得祿之理幸而遭時顯達祿
固在其中也即不幸而終身不遇祿亦在其中也遇不
遇聴之天與人而已何以干為哉此不是以祿歆動顓
孫正見干之不可耳夫子張之干祿特畧有其心耳非
[006-17a]
如陳代之流思枉道以求合也亦特因學而念及於祿
耳非如後世之士全為干祿而學也然夫子病之以如
此可見學不可一念渉於干禄古之聖賢身居富貴皆
是不求而自至其胸中未嘗有一毫希覬之念也自聖
學不明士束髪受書便從利祿起見終身汲汲都為這
一個祿字差遣一部五經四書幾同商賈之貨只要售
得去便罷了未嘗思有益於身心有用於天下真是可
歎今日學者須先痛除此等念頭將根脚撥正了然後
去用工纔是真學不然即讀盡天下之書譬如患病之
[006-17b]
人日啖飲食皆助了這病毫無益於我
 聞見分配言行亦是互文非聞必屬言見必屬行也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章


這一章見人君以知人之明為急民之服不服其機全
在乎此不是威嚴權術可以服得謝氏注云好直而惡
枉者天下之至情也順之則服逆之則去必然之理也
説此章本文之意最明又曰或無道以照之則以直為
[006-18a]
枉以枉為直者多矣是以君子大居敬而貴窮理推此
章言外之意尤明大全朱子曰當時哀公舉錯之權不
在己問了只恁休了他若㑹問時夫子尚須有説此又
就哀公時勢推論得尤妙先儒所以發明此章之義備
矣但要曉得直不是一様直枉不是一様枉其力量各
有大小之不等其性情各有剛柔之不同須要一一辨
得分明舉不是一様舉錯不是一様錯看如何様直便
應如何様舉如何様枉便應如何様錯須要一一行得
恰當若髙下淺深稍不分明輕重寛嚴稍不恰當雖未
[006-18b]
嘗不舉直未嘗不錯枉民如何便服不必説到以直為
枉以枉為直然後人不服也然這箇病痛亦只是居敬
窮理工夫未到蓋居敬窮理缺却一分便有一分病痛
若工夫到時自然分寸毫釐不爽中庸言知人本之知
天正與此章意思相表裏至就哀公時勢論之當時舉
錯之權既不在哀公而夫子告以舉直錯枉其深意妙
用固未易窺測然意當時必確有直可舉有枉可錯非
[006-19a]
三家所能阻者未至如周赧漢獻之不可復為也
然則魯之不振非三家之咎特哀公無知人之明
無居敬窮理之功耳故知人者萬世治道之綱居
敬窮理者萬世治道之本也學者讀這章書須先
將居敬窮理四字細細體認人君非此無以治天
下儒者非此無以成徳業不居敬則心不一不窮
理則心不明以不一不明之心一旦出而任天下
之事賢奸雜至於前其不顛倒而錯謬者幾希蘇
子瞻不知此乃曰知人之明不可學知人之明豈真不
[006-19b]
可學哉
 時解謂民之服不服只就舉錯合人心不合人心處
 説未便説到蒙其利被其害上此亦是


季康子問使民敬章


這一章見移風易俗之本在上不在下康子之問胸中
便有道之以政齊之以形的意思夫子之答便是道之
以徳齊之以禮的規模臨之以莊三句即所謂子帥以
[006-20a]
正孰敢不正也先要曉得敬忠以勸不是可以强得民
的以勢驅之勢有時而阻以術誘之術有時而窮即能
强其外面敬忠勸不能必其心之敬忠勸也即能暫時
敬忠勸不能得其常敬常忠常勸也欲民之敬必上先
臨之以莊這箇莊字是為人上者所最難完全的位髙
則易驕驕則肆祿厚則易侈侈則蕩嚴恭寅畏之説既
以為迂而不屑為衣冠容貌之間又以為細而不知檢
民安能不傲上也故上之所當務者莊耳若夫敬與不
敬是民之事上之人不必慮也欲民之忠必上先孝慈
[006-20b]
這箇孝慈是上之人所最難兼備的志在功名則定省
温凊之節不能無缺躬居廊廟則閭閻疾苦之情不能
周知况祖父之所為常不便於己則悖之而不恤百姓
之所苦或反甚便於我則虐之而不顧民安能無二志
也故上之所當務者孝慈耳若夫忠與不忠是民之事
上之人不必慮也欲民之勸必上先舉善而教不能這
箇舉與教是上之人所最難周到的善者都不工於逢
[006-21a]
迎故往往為上所厭不能者都失於遲鈍又往往為上
所棄况我之意氣與善者不相投則善者亦不樂為我
舉我之心思不曲體不能則不能者或反苦我之教民
安能皆奮興也故上之人所當務者舉與教耳若夫勸
與不勸亦民之事上之人不必慮也天下未有不感而
應者亦未有感而不應者果能盡乎上之所當為則雖
在我無計功謀利之心而三者之效自有不期然而然
者蓋敬忠以勸原是人之良心人人所固有的只因向
來無以感之則這一㸃心便錮蔽了今見上之莊便撥
[006-21b]
動他的敬心見上之孝慈便撥動他的忠心見上之舉
與教便撥動他的勸心撥動得一分便有一分發出来
所以撥動之者愈至則其發也愈盛就如泉源之在山
石間一般去其壅塞則汨汨滔滔有不可禦者矣此雖
夫子一時告康子之言緊切康子病痛而萬世治民之
道皆如是矣孟子謂其身正而天下歸之亦是這個道
理學者讀這章書要知凡事皆當責己不當責人日用
[006-22a]
常行之間皆如是又不但治民為然至於莊孝慈舉教
這幾箇字都要求其根本節目若只空講過也不中用
根本則在一個誠字夫子所謂主忠信也莊字節目則
須將曲禮玉藻諸篇細玩古人容貌顔色辭氣之妙孝
字則要將孝經反覆玩味慈也舉也教也則須把周禮
一書熟考其教養之方與夫用人取士之制方纔這幾
箇字都見實際有下手處


子曰君子無所爭章


爭有兩樣有用力爭是一種粗暴的人有用智爭是一
[006-22b]
種機詐的人所爭亦有兩樣有趨勢競利之爭有矜己
傲物之爭大抵世間多事都從這爭字生這爭字不是
到爭時始有平日勢利之念矜傲之氣隠然伏於胸中
外邊雖不見有影響一遇着可爭之㑹便發出来不可
禁遏或恣睢暴戾或使乖弄巧此等人在朝廷則壊一
世之風氣在鄉黨則壊一方之風氣其身為小人又不
待言矣真可歎息若夫君子平日讀書養氣一毫勢利
[006-23a]
之念矜傲之氣不留在胸中自内及外只是一個恭遜
也不恃氣力也不使乖巧遇着事来順理而行依然是
這個恭遜即當利害得失關頭只是進以禮退以義得
之不得曰有命何爭之有即有種時候關係民生利病
學術異同衆議紛紜是非可否混然無别不得不為之
分辨不得不為之救正如孟子之闢楊墨司馬温公之
論新法看来却像個爭了然慷慨正直之際而恭遜氣
象未嘗不存如射之揖讓一般此等君子真是維持世
道之人在朝廷則為唐虞之都俞吁咈在鄉黨則為洙
[006-23b]
泗之誾誾侃侃吾輩今日講這章書須要自省胸中有
一毫勢利否有一毫矜傲否這一毫不要看小了他這
便是敗壊世道之根這便是君子小人之分須猛力㧞
去斬盡根株一味恭遜臨事方能不爭方不愧這個君
子然不是讀書養氣則這樣病痛一時也難盡拔須要
猛省於一時講究涵養於平日兩路用功纔能到得努
力努力至若世間有一等人惟知隠黙自守不與人爭
[006-24a]
而是非可否亦置不論此朱子所謂謹厚之士非君子
也有一等人惟知閹然媚世將是非可否故意含糊自
謂無爭此夫子所謂鄉愿非君子也又有一等人激為
髙論托於萬物一體謂在己在人初無有異無所容爭
此是老莊之論亦非君子也是皆不可不辨


子曰里仁為美章


這一章論擇居之道而見為仁之不可無輔大抵為仁
由己而薰陶漸染之益必資乎人故夫子謂子賤則曰
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與子貢論仁則曰事其大夫之
[006-24b]
賢者友其士之仁者教弟子則欲其親仁論擇居則曰
里仁為美蓋前後左右皆非仁人雖有仁焉者寡矣前
後左右皆仁人雖有不仁焉者寡矣今有擇居者於此
將以助吾徳者為美乎抑以損吾徳者為美乎將以長
我私者為美乎抑以克吾私者為美乎此易辨也故里
有仁厚之俗者此仁人君子所深喜而樂就者也仁則
必朴實然愈朴實愈美仁則必平淡然愈平淡愈美無
[006-25a]
功利誇詐之習則我之氣質不覺其日變無新竒可喜
之行則我之耳目不患其或移以其迹觀之或未見其
美也以其實考之美何如乎然而難言之矣聞仁之名
而尊之者比比皆是也覩仁之實而樂之者十無一二
焉拘於氣質者以類其氣質為美溺於習俗者以類其
習俗為美所喜者浮華則覩仁之朴實而厭矣所趨者
熱閙則覩仁之平淡而厭矣道義之味不若功利之味
中正之行不若新竒之行故有一仁俗於此有一不仁
之俗於彼其不處此而處彼也必矣或明知其為仁而
[006-25b]
不樂處之或并不知其為仁而不肯處之雖强之使居
亦且疾首蹙額若不可以終日然其人皆自謂擇之不
爽自負其聰明過人者也夫子為指而示之曰擇不處
仁焉得知蓋所以動其是非之本心使之審取舍而收
薫陶漸染之益與論子賤告子貢者同一喫緊為人之
意也學者讀這章書須知一居處一交友皆關係我之
徳凡擇居取友必視其仁不仁勿以其便於己而取之
[006-26a]
勿以其不便於己而棄之取舍不爽則成徳有資而造
於仁不難矣為仁之事雖非一端而此其首務也
 大全勉齋黄氏曰居必擇鄉居之道也薰陶染習以
 成其徳賙恤保愛以全其生豈細故哉按賙恤是里
 仁中所必有亦是一美處然此章却不重在此
 明季講家多將此章作寓言與孟子所引一例看然
 注却不作寓言蓋孟子是斷章取義難以例此
 雲峰胡氏曰集注仁厚之俗四字有斟酌一里之中
 安得人皆仁者但有仁厚之俗則美矣按此仁字本
[006-26b]
 淺但欲取以為輔仁之資所關却大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章


這一章見人當全其本心之徳本心之徳全則外境自
不能奪大抵天下之人多被境移境能移得我只是自
家脚根不曽着實脚根不實只是不知有本心之徳何
謂本心之徳仁是也仁也者是天所賦於人的全理稟
之為性發之為情言其為萬物所不能並則曰尊爵言
[006-27a]
其為萬物所不能摇則曰安宅言其具四端備萬善則
曰廣居言其為人心所固有則統謂之本心這箇本心
原是箇大行不加窮居不損的但人雖共有此心不能
不為氣稟物欲所拘蔽由是這天所賦之理封錮於内
遂成一不仁之人既為不仁之人則胸中毫無自得便
覺物重而我輕物大而我小物能制我我不能制物故
一處夫約其心便不勝其屈何况久處一處夫樂其心
便不勝其侈何况長處必濫必淫固其所矣此等人以
一身言則敗名喪節之事将無所不為千態萬状皆從
[006-27b]
此不仁做出来以一世言則傷風敗俗之事将無所不
為千竒百怪皆從此不仁做出来人但見其一心稍差
未有大害不知其可危如此然則人可須㬰離仁哉仁
上虧一分則物累便重一分仁上得一分則物累亦便
輕一分誠於仁的工夫做熟了心與仁一不待思勉而
所為皆義理是謂仁者仁者則隨所往而皆安於仁固
非約樂所能移也即未能到仁者地位心猶與仁二而
[006-28a]
於仁的道理看明白了知有是非求其是而去其非是
謂知者知者則隨所往而皆利於仁亦非約樂所能移
也如舜之飯糗茹草若将終身被袗衣鼓琴若固有之
便是安仁内事如原憲環堵晏平仲一狐裘三十年便
是利仁内事安仁利仁而處約即所謂貧而樂安仁利
仁而處樂即所謂富而好禮説個仁者知者似乎迂濶
然不如此便不可處約樂便不成人品所以聖門之學
以求仁為急子思所謂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亦即是安仁利仁之謂學者讀這章書要急将此心放
[006-28b]
在天理上未能安仁且須利仁見得這一邊重那一邊
自輕這一邊大那一邊自小約樂之境雖能牽制人却
牽制我不得若不在這條路上走便風吹草動到墮落
地位却咎境之累人是豈境之過哉
 按丘月林先生講此節云注安其仁而無適不然利
 於仁而不易所守乃先㸃字面后發本㫖非兩截意
 或把安仁利仁泛説以處約處樂添在言外則夫子
[006-29a]
 之言為歇後矣此説極是若存疑云處約不濫處樂
 不淫這便是仁仁者處約自然不濫處樂自然不淫
 故曰安仁知者處約則固守而不至於濫處樂則固
 守而不至於淫故曰利仁覺稍差蓋為安仁利仁内
 包得不濫不淫意則可謂不濫不淫便是仁則不可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章


這一章集注将上二節作取舍之分明下一節作存養
之功密西山真氏又就下一節内将終食不違作存養
細密工夫造次顛沛必於是作存養至細密工夫皆説
[006-29b]
得十分明白但将先儒之言反覆玩味一章之間架了
然矣只是要細想審富貴是如何樣審安貧賤是如何
樣安終食無違是如何樣無違造次顛沛必於是是如
何樣必於是不義之富貴誰不知是不可處者亦有本
分所當得之位而加一分干求加一分躁急便是不以
其道本分所應得之利而加一分較量加一分急迫便
是不以其道故道字之借徑最多道字之界限最嚴必
[006-30a]
一一辨得明白方纔是能審非分之貧賤亦有知其當
安者然非分二字難輕説如吾之文章好不應貧賤然
文章能如韓柳歐蘇乎未能如韓柳歐蘇則貧賤猶是
吾分也吾之學問好不應貧賤然學問能如周程張朱
乎未能如周程張朱則貧賤猶是吾分也故自人視之
謂不以其道自吾視之皆是以其道必一一看破方纔
能安至於終日無違仁不是教人在杳冥昏黙處求只
在動静語黙間舉一念必在天理上行一事必在天理
上便是不違仁了平常之時如此造次顛沛之時亦如
[006-30b]
此時有常變心無常變此不是另有一法可以駕馭得
只是平常時做得熟了卒然處變此心自然不動無所
疑惑無所恐懼所以能必於是上二節言取舍之分猶
大學切琢工夫末一節言存養之功猶大學磋磨工夫
學者誠能将此章反覆玩味身體力行資質渾厚者便
可成一好仁之人資質剛毅者便可成一惡不仁之人
初時深知篤好便是利仁的人久而無適不然便是安
[006-31a]
仁的人仁豈逺乎哉
 先儒之言有當善㑹者此章取舍存養皆是合内外
 工夫大全慶源輔氏曰取舍之分在外存養之功在
 内此只是因取舍在外邊着力多存養在内邊着力
 多故偶如此分其實皆是内外合一的不可泥看若
 説取舍全在外則取舍豈不本正心誠意乎若説存
 養全在内則存養豈離却處事接物乎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章


這一章是夫子要人用力於好仁惡不仁的話朱子曰
[006-31b]
好仁惡不仁只是利仁事却有此二等好仁者是資性
渾厚的惻隠之心較多惡不仁者是資性剛毅的羞惡
之心較多又蔡氏曰論資質則惡不仁者不如好仁者
之渾然論工夫則好仁者不如惡不仁者之有力先儒
於此説得極明明季講章欲作一人看是謬説此二等
人注云是成徳之事蓋不限定是由天資亦不限定是
由學力總之這樣人其性情雖不同多是做成一箇人
[006-32a]
品了所以夫子要見他然曰好則必是無以尚曰惡則
必是不使加皆必自慊而不自欺皆有一叚至明的識
見至健的力量方纔是真好方纔是真惡這樣人最是
難得非真難得也仁者吾心之徳好之惡之亦在我而
已只是我不肯用力耳果能用力未有力不足者用力
如何一要立得志定胸中分别天理人欲不使絲毫糊
塗一要養得氣盛身上實能存理遏欲不使絲毫夹雜
這二件工夫志尤要緊故注云志之所至氣亦至焉夫
子説至此所以開示學者至矣又恐天下有自諉於用
[006-32b]
力而力不足者或垂成而止或半塗而廢謂是限於力
而不知只是自暴自棄天下豈有用力而力不足者故
復申之曰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此是臨了再下一鞭
無非欲其猛去用力而已學者切不可負了聖人這一
叚意思看後邊説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
人矣注云顔曽冉閔之徒蓋能之朱子又嘗云顔子明
道是好仁孟子伊川是惡不仁可見夫子初時未見到
[006-33a]
後来及門之内便有這一種人了是夫子造就人才之
功而用力而力無不足亦愈可知矣今日吾輩誠能先
定了一個志我必要做到這樣人将天理人欲細細分
别明白了是天理自然捨不得是人欲自然来不得起
初或不無勉强工夫愈久愈熟不知不覺到成徳地位
聖人之言豈欺我哉
 再看大全慶源輔氏曰此章三言未見而意實相承
 初言成徳之未見次言用力之未見末又言用力而
 力不足者之未見無非欲學者因是自警而用力於
[006-33b]
 仁耳此又是一樣講若欲依此則講末節當云天下
 亦實有用力而力不足之人此項人雖或垂成而止
 或半塗而廢然猶愈於自畫而不進者也雖同一自
 暴自棄而自暴棄於垂成半塗之時與初頭便自暴
 棄者有間矣然此等人今亦難得真可歎息大抵世
 上人看得仁是箇迂逺不急之物莫肯走到這一條
 路上去肯上這條路就是好的了故夫子并用力而
[006-34a]
 力不足者亦思之也如此講亦於理無礙存之以備
 一説可也


子曰人之過也章


這一章言不可以過棄人所以開人自新之路也蓋人
不能無過如迫於時勢不得已而冒天下之不韙若湯
武之放伐伊尹之廢立周公之為管叔受過孔子之為
昭公受過不知者或指為過然是皆出於無可如何便
是理之當然算不得過這固不必論了所謂過者是實
於理上有差或一時見不到或一時不及檢揆之於理
[006-34b]
實是過了然豈可因此遂盡舉而棄之哉其中又各有
類之不同程子所謂君子常失於厚小人常失於薄君
子過於愛小人過於忍是也蓋由其平日心之所存身
之所習常在厚與愛一邊不知不覺偏在那一邊去了
其平日心之所存身之所習常在薄與忍一邊不知不
覺偏在那一邊去了同一過而相去懸絶是不可不分
别觀之其偏在薄與忍者其人固不足取矣若偏在厚
[006-35a]
與愛者其人原是仁厚的人只是學問有淺深生熟未
能到中正地位所以有這樣過雖是過了其一叚慈祥
愷惻之意却不可沒了他裁而正之使其見識日擴工
夫日密歸於中正則此等人皆是扶持世道之人豈可
因其一時之過而遂棄之哉此是聖人一叚好善的念
於有過中看出人的好處来不是説過不妨亦不是説
必俟其有過而後賢否可知只是恐人以過棄人故如
此分别言之然只就仁上説何也豈蘇子瞻所謂仁可
過義不可過乎是又不然仁義皆是不可過的其過也
[006-35b]
亦皆是不可槩棄的特此章夫子偶就仁言之耳故朱
子語類曰此叚只是論仁若論義則當云君子過於公
於廉於嚴小人過於私於貪於縱此是因人而發説得
最明學者讀這章書要知修己與觀人不同若論修己
則過是不可一毫有的若有一毫過當處雖出於慈祥
愷惻然非中正之道亦是吾見識未到處是吾檢㸃未
到處皆是學問病痛必須如芒刺在背負罪引慝省察
[006-36a]
克治必去之而後已所以夫子平日説過則勿憚改説
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内自訟而於欲寡其過之伯玉不
貳過之顔子則歎賞不已何嘗肯教人自恕若論觀人
則不如此瑕瑜自不相掩雖視以觀由察安考之之法
極嚴而待之之心甚恕其黨未分之前可以過決之其
黨既分之後可以過諒之若只論其過不過不論其仁
不仁使君子與小人同棄此非聖賢觀人之道也
 按過有偶不及檢者有勢不得已者此章之過只是
 偶不及檢者大全劉氏雙峰饒氏皆以周公孔子之
[006-36b]
 過言之看作勢不得已了此原非正意明季講家多
 主之誤矣
 大全雲峰胡氏謂人之過兼君子小人而言觀過獨
 指君子而言此説極是如此説方是為以過棄人者
 發程註尹註雖俱平説然意原重君子邊但明季講
 家遂有謂此不是觀仁不仁是觀仁之不同處則穿
 鑿甚矣是非雲峰重君子邊意也
[006-37a]
 朱子語類謂觀過知仁之仁只是就仁愛上説故程
 先生尹先生皆只將厚薄愛忍字説此仁字較淺按
 朱子此條大全不載然却甚要緊今人講此章多混
 者只是將此仁字看深了
 禮記云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與仁同過然後其仁
 可知勉齋黄氏謂如此是必欲得其人之過而觀之
 恐非聖人意然則禮記之言非乎曰禮記之言本不
 如此孔疏云過謂利之與害若遭遇利害之事其行
 仁之情則可知也自陳氏集説以論語之言解禮記
[006-37b]
 遂兩失之明季講家便謂仁者纔有過可見不仁者
 直是無過可見與其為無瑕石寧為有瑕玉多講到
 惡鄉愿去與此章差以千里矣不知鄉愿之無非無
 刺亦豈是真無過只是人看他過不出耳安得謂仁
 者纔有過
 過兼心迹作畧迹原心看者非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章


[006-38a]
這一章見君子處事之妙自古天下之事經君子處置
便可久可大不經君子處置便偏僻固滯這不是君子
之才髙只是於適莫與義之間架認得明白耳大抵天
下之事不是可便是不可皆有一定之理若不問其理
之可不可一味要做這呌做適一味不肯做這呌做莫
這適莫不是兩種人適在此便莫在彼如剛柔緩急寛
嚴動静之類主意在這一邊便不肯在那一邊要走東
便不肯往西總是個一偏之見若理之所當然這呌做
義義與適莫大不相同存疑謂義是物之權衡適莫是
[006-38b]
人之意見最明人於平日未嘗有精義之學辨得不真
又未嘗有集義之功行得不熟一旦臨事欲立主意不
知不覺走到適莫一途去了或牽制於利害則適莫生
或拘囿於氣稟則適莫生或膠固於學術則適莫又生
適莫於事前則事之成者可壊適莫於事後則事之壊
者不可復成如王安石必欲行新法而不肯守常是適
莫也如漢文帝必欲用黄老而不肯從賈生改正朔易
[006-39a]
服色亦適莫也從古来天下被這適莫兩字壊了許多
事若夫君子則不然君子於天下事無有適而必為之
念也無有莫而不肯為之念也只看義之所在何如而
惟義是從耳義當為則為雖舉世非之而不顧然非適
也義不當為則不為亦舉世非之而不顧然非莫也毅
然確然認定一義不敢絲毫走作這比義不要看做是
圓融模樣君子雖不專守經亦有達權通變之時然當
守經而守經固是毅然確然當通變而通變亦是毅然
確然無處不有一定之理此是贊其有定見定力不是
[006-39b]
贊其無成心是惡偏執者之不合理而欲以義正之不
是惡偏執之有成心而欲以義融之明季講家謂適莫
不是是非上差錯只為添着意思依此説則不論理而
只論心無適莫便是義了此正謝註所謂佛老之學自
謂心無所住者也其説甚謬又這比義工夫全在平日
居敬窮理然臨事亦不可不省察明季講家謂比是從
心流出自然合符此是良知家話頭皆謬説也學者讀
[006-40a]
這章書既明了適莫與義之辨須思如何能去得這適
莫如何能合得這義此不是一日可到的精義集義工
夫深了方纔有這箇境界若不曽做得工夫臨事思量
合義這便是告子之義襲自以為義却仍落在適莫内
去學術一錯遺禍天下不可不慎


子曰君子懐徳章


這一章分别君子小人趨向之不同欲人知省察也雲
峰胡氏曰論語以君子小人對言者甚多他章都指其
所為者言此章則指其所思者言所為者行事之著所
[006-40b]
思者心術之微也新安陳氏曰懐徳者安於善懐刑者
畏法而不敢為不善懐土者自戀其所有懐惠者貪得
人之所有又此所謂懐土與易所謂安土不同易與樂
天敦仁連言有安分不外求之意此則集注曰溺其所
處之安又曰苟安其相去逺矣此二條發此章大㫖已
極明但要想聖人所以將這君子小人分别示人者其
意何在蓋這君子小人不過任其心之所好所惡時時
[006-41a]
注念在此不知不覺一個已在君子路上一個已在小
人路上使有人從旁提醒之曰由這路走纔是君子自
然不敢不走這路又有人從旁提醒之曰從那路上走
便是小人自然不肯走那路惟其沒人提醒故有所走
的路本不差却不能堅定復走到差路上去有所走的
路已差了却不肯回頭到底撇却正路蓋他若在外靣
差了人猶可指摘在心上差了人不能指摘到得他發
見出来病已成了故聖人將這兩路分别以示之曰如
此則君子如此則小人使人各自去省察看我之所時
[006-41b]
時注念者果懐徳乎懐土乎十分懐徳中有一分懐土
之念不可不去也果懐刑乎懐惠乎十分懐刑中有一
分懐惠之念不可不去也懐徳不是空空想這個徳便
思如何樣講求此徳如何樣涵養此徳此徳最易雜於
氣質如何可以變化氣質此徳最易蔽於物欲如何可
以克去物欲懐刑不是空空怕這刑便思刑多由言之
不慎當如何樣慎言刑多由行之不謹當如何樣謹行
[006-42a]
刑非可以苟免當如何守正刑不可不見機當如何
觀變懷土不必説到十分係戀只是道義之念不能
勝其身家之念名節之思不能勝其爵位之思當言
者弗敢言惟恐奪其所樂當行者弗敢行惟恐失其
所有懐惠不必説到十分狼籍只是正誼中不能不
叅一分謀利之念明道中不能不叅一分計功之心
君臣父子不免懷利以相交視聴言動不免為利所
驅遣這四種人懷徳之君子髙於懷刑之君子懷恵
之小人又不如懷土之小人固自有深淺然天下只
[006-42b]
有義利兩途既在這一條路上走了自然由淺入深
所謂君子上逹小人下逹某終亦歸於一而已這四
箇懷字與喻義喻利喻字要有分别盖懷有在喻前
者有在喻後者喻前之懷象山所謂所喻由於所習
所習由於所志也喻後之懷程子所謂惟其深喻是以
篤好也學者讀這章書要知我一箇懷便是君子小人
分途處今人説了君子誰不艶慕説了小人誰不羞愧
[006-43a]
然試内自省能信得過是君子不是小人麽即就舉業
論之今日大家讀書還是要講求聖賢義理身體力行
上之繼往開来次之免於刑戮乎抑只要苟且悦人求
保門户求取功名富貴乎若只從保門户起見便是懐
土若只從取功名富貴起見便是懐惠是終日讀書終
日只做得小人工夫這箇念頭熟了一旦功名富貴到
手不是將書本盡情抛却徹内徹外做個小人便是將
聖賢道理外面粉飾欺世罔人敗壊世道病根都是從
習舉業時做起的豈不可歎須將這箇念頭撥轉猛力
[006-43b]
向君子路上走雖不必廢舉業只是要將得失之念置
之度外一心只要講求此理身體力行不使墮落庶不
負天地生我這箇人
 松陽講義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