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9-1a]
欽定四庫全書
新安文獻志巻九十三 明 程敏政 撰
行實寓公/
孔右司端木/傳 李以申
孔右司端木字子與舊名端朝先聖四十八世孫昭陵
朝為中執法名道輔其曾祖也未冠能屬文賔興賢關
藉藉有聲宣和四年徽廟幸學訪先聖後以行藝俱優
特賜上舍出身觧褐除太學正建炎南渡走行朝註黟
[099-1b]
令因卜築焉分教宣城除正字遷小著慨然以殺青為
己任建言唐以韓愈為史官當時各致所聞乞召中外
如唐故事厯都官司封郎雖在省曹猶兼著作建炎初
移禮部貢院於諸路命漕臣領其事姦弊百出公請復
祖宗舊制從之擢右司郎知袁州累奉祠起知臨江軍
一新校舍撥黄冠私田益學糧既去諸生祠之道感疾
卒公自幼以文知名至老益髙古有南渡集二十巻孔
氏子孫聚居闕里㡬二千年自中㪚傳及公五位随駕
[099-2a]
而南散居衢徽湖撫四州今四世矣子四徳興簿璅
監左藏庫瓅江都令石埭簿國朝尊禮先聖具有彛
章令監司保舉孔氏有行義人教諭本家子弟依學正
例供給此元祐元年也詔免孔氏税租此太平興國三
年也端平乙未三月教授李以申到學之初首訪右司
之後謂先聖以六經四書師表萬世而子孫欲肄業庠
序者乃拘以春秋二補之法甚非尊師之意江都令之
子悊徳齒俱尊鄉評推重所居乃學之舊址而歲輸養
[099-2b]
士錢遂援祖宗故事申言於郡以禮崇請處之學正俾
其子弟來游併與地錢除之劉侯炳悉從其請宣聖子/孫若谷
授官録黄尚書吏部前相州司户叅軍孔若谷年三十/六本貫兖州仙源縣長府鄉闕里至聖文宣王為户曾
祖自牧祖道輔父舜亮前任得用曾經試中後有合該/收使舉主二人以上免叅選入判司簿尉准令指入一
得路分㨿本人乞入近地及乞注澶州清豐縣尉係重/法縣分選闕准條依名次路分逺近不注曾犯贓罪私
罪情重人又條先注曾捕盜被賞不注年五十已上勘/㑹别無捕盜被賞人願就合該差注前任紹聖二年九
月内授申頭王協無出身前任三考合一任三考右壹/又擬澶州清豐縣尉兼管勾黄河埽岸填見闕令闕左
僕射臣惇右僕射闕左丞臣卞右丞臣履尚書臣祖治/侍郎臣鐸等言謹件鍾祖猷等十二人擬官如右謹以
[099-3a]
申聞謹奏元符二年七月二十七日郎中臣胡宗炎上/給事中臣趙挺之讀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臣惇省
審侍中闕聞閏九月十一日午時都事張真卿受右司/郎中徐彦孚付吏部吏部尚書祖洽侍郎鐸告澶州清
豐縣尉兼管勾黄河埽岸孔若谷計奏被如右符到奉/行主事楊仲通郎中宗炎元符二年閏九月十一日下
奉南宋録用孔端朝敕牒尚書吏部迪功郎孔端朝右/ 聖㫖宣差徽州黟縣令替萬直夫到任成資闕劄付
孔端朝准此建炎三年八月四日祀敕右迪功郎孔端/朝昔在漢祖以干戈之際過魯而 孔子崇儒之意後
世稱焉朕覽史書而太息頋瞻曲阜之廟越在境外於/兹累年矣惟時裔孫文學行義名在冕笏召而訪對克
告我猷俾更官秩以示予意嗚呼爾益勉之可特授左/丞事郎奉敕如右牒到奉行紹興二年十月二十七日
侍中闕令闕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頥浩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勝非叅知政事庾簽知
[099-3b]
摳宻院兼權叅知政事邦彦給事中安宅中書舍人與/義十月二十七日戌時都事胡洞受權右司員外郎周
聳付吏部令闕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頥浩/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勝非叅知政事庾簽
書樞宻院權叅知政事邦彦吏部尚書與求侍郎益告/左承事郎孔端朝奉敕如右符到奉行主事王渭員外
郎兼權異紹興二年十一月一日下軍尚書省牒右宣/教郎孔端朝奉敕宣差權發遣袁州 州兼管内勸農
營田事替樊賔到任成資闕仍借緋候逥日却依舊服/色牒至准敕故服紹興七年十月日牒叅知政事陳張
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文錄用孔敕牒敕文宣/王四十九代孫孔
傳曰子 無後何以勸善而况先
世之後乎故本朝自崇寧間取族長一人官之世世勿/絶所以褒崇先聖至矣今汝於次當官爰𢌿初秩尚克
好修以毋忝於爾祖可特授迪功郎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慶元二年七月十八日右丞相鏜叅知政事深甫澹
[099-4a]
給事中義端中書舍人七月二十一日午時任老申受/左司郎中鄭顯付吏部右丞相闕叅知政事深甫澹權
吏部尚書及之侍郎闕告迪功郎孔奉勅如右符到/奉行主事孫思明權員外郎議之 元給孔氏子孫逰
學文憑皇帝聖㫖裏嘉議大夫襲封衍聖公㨿族人孔/克煥狀呈係宣聖五十五代孫同弟孔克煒等欲行前
往迤南等處逰學尋師問道以廣見聞収買書藉誠恐/各處學院不行依例應付養膳錢糧告乞施行得此照
得元奉集賢院咨承奉中書省札付送㨿禮部呈照得/欽奉聖㫖節該孔子之道垂憲萬世有國家者所當崇
奉欽此除欽遵外孔氏子孫逰學去處理合優恤所在/學院毎名支給白米二石中統鈔二十兩及行供宿頓
應付脚力庶不負聖朝崇重宣聖優異後人之美意具/呈照詳得此咨請依例施行奉此又照得近奉江南諸
道行御史臺札付今後除孔顔孟三氏子孫遊學去處/仰所在學院依例應付施行承此今㨿見呈仰經過路
[099-4b]
府州縣廟學書院騐此文憑毎名依例支給錢糧應付/施行所有文憑須議出給者一行四名克煥克煒克新
克文右付孔克煥等収執准此至正某年月日安國初/優免孔氏子孫差役帖皇帝聖㫖吳王令㫖興 府歙
縣承奉興安府指揮為孔舜夫等差役事仰更為從實/照勘别無詐冐依上優免施行奉此照得先准本府儒
學關該㨿儒人孔舜夫明夫和夫連名狀呈係先聖五/十五代嫡孫寓居歙縣西南隅南門内建立先聖孔子
家廟住籍為因兵戈廢毁前項基地見蒙築砌城牆起/蓋城樓及墳山税産毎歲依例輸納税糧外㨿雜泛差
役有本隅里甲不行優免將各户一㮣排充小甲等項/呈乞施行得此關請優免施行准此照得孔舜夫等委
係先聖後裔貧窶孤寒家道消乏除各户毎歲依例輸/納官賦外雜泛差役理宜優免已經行下本隅依上優
免及申覆興安府照驗施行去後今奉前因合下仰照/驗依奉興安府指揮内事理依上優免施行須至指揮
[099-5a]
右下西南隅/里甲准此
趙刑部善璙/傳從曾孫必賛/從𤣥孫良金 朱 同
趙刑部善璙字德純祖士禬從南渡居歙叔父不俄登
乾道丙戌進士第積官正議大夫知郴州靖州終淮西
安撫司叅議涖官臨民有惠愛善璙以父武節澤授承
信郎少有大志刻苦問學魁南官登嘉定元年進士第
換修職郎主湖州德清簿嘗謂士大夫涖官臨民不明
九官無以斷疑於是精熟中法科除大理評事改宣教
[099-5b]
郎知隆興府武寧縣置貢莊造浮梁士民徳之通判廣
徳軍值大饑借倉司米解錢數千緡為糴本民頼以活
知興國軍有能名改知江州時水澇米價騰踴轉於諸
路糴米三萬餘斛分撥諸邑米價減半闔郡得更生上
嘉其績增秩因任控辭弗獲乞以中大夫澤囬贈父母
召為刑部郎上意嚮用尋以疾畀祠數月卒官至中奉
大夫有自警編行世 必贊髙祖不劌從南渡居休寧
必贊應右科累階忠訓郎登端平二年進士第換文授
[099-6a]
承奉郎調南陵丞丁母艱孝慕盡哀服滿除餘干丞兼
憲幕遷吉水令邑近蠻獠民頑悍難治令多不終任必
贊清明剛毅不畏强禦得士民心五年方滿授福建路
轉運司機宜漕使頼之畫諾而已縉紳交薦就任除通
判建寧府卒姪良倧良陋同年登進士第良倧終司户
良陋性孝友居官以廉平稱先尉石門兼憲司準遣遷
淮東路總分司改京官出宰浦城不願仕隱居墓側以
終 良金祖崇忠官提舉崇福宫載父喪從南渡至婺
[099-6b]
源太子橋卜𦵏北亭山下因居焉良金登寳祐四年進
士授無錫知縣文天祥陸秀夫皆稱其人嘗移書責賈
似道誤國不報遂隱居不出所著詩文號随隱集按世/系表
太宗長子漢恭憲王元佐生漢懿恭王允升允升第九/子平陽王宗彦生饒陽侯仲均仲均生朝奉郎士禬士
禬生不佊不俄不佊生善璙不俄生善瑁為石埭令海/允升第四子漢束侯宗楷生髙宻侯仲侔仲侔生北
侯士鱣士鱣次子武訓即不劌寧太宗第四子商/恭靖王元份生信安僖簡王允 崇忠七世孫也
趙司法希衢/傳子與㤩孫孟櫄/從孫孟燧朱 同
趙司法希衢祖伯固從南渡居婺源父師臤累遷至忠
[099-7a]
翊郎希衢以䕃補將仕郎銓試補迪功郎授福州侯官
主簿臨政多平憲司郡守交薦不就從常調轉真州司
法及𤓰而終自號可山有可山集子與㤩年十八暨弟
與懲同登嘉定十七年武舉授承信郎本郡酒官仕岳
鄂見知運使憲使監饒之浮梁景徳攝邑事有寃獄乆
未明與㤩受委不六日而決丞相嘉之超遷不就從常
調至秉義郎後五領文解遇覃恩廷對轉京官都護新
班承事郎而終子孟櫄咸淳元年暨從弟孟括孟頮同
[099-7b]
登進士第孟櫄授修職郎吉州安福主簿升承信郎致
仕自號古春有古春集按世系表太祖長子燕懿王徳/昭徳昭第二子舒國公惟忠生
二子長束萊侯從恪次博陵侯從質從恪四世孫伯總/從南渡居黟四世生孟燧舉進士從質生房國公世疆
伯固其/曾孫也
趙提幹時埅/傳 洪焱祖
趙提幹時埅字徳範祖彦翮從南渡居歙父煃夫䕃右
職入官兩請國子監解為襄陽尉入京湖制幕時埅早
孤母吳氏守志朂之學年十七請浙漕解繼請國子監
[099-8a]
解補宗學丁大全董宋臣用事與同舍生伏闕上書斥
言其姦景定三年由魁舍試免省登第授興國軍教授
秩滿辟浙東提刑司幹官改浙西卒其教興國修富川
志人稱其精博赴浙西道抗柄國者令所親來言當相
處以掌故力辭以是卒淹常調浙之獄訟猥劇時埅酌
情引法以平恕稱按世系表魏悼王廷美生髙宻/慈惠王徳恭彦翮六世孫也
呂待制廣問/傳 李以申
呂待制名廣問字仁甫丞相文穆公之裔尚書刑部員
[099-8b]
外郎行簡之曾孫也世家開封随髙宗南渡初居寧國
再寓新安公自幼雋㧞能文詞事親孝年二十貢太學
登宣和七年乙科調徽州婺源簿召試館職辭教授宣
學江西羣盜蠭起李侍郎㤗發帥豫章辟入幕多所禆
賛泰發入參大政上命從臣各薦二人公在薦中言者
指為黨罷知江州徳化縣招輯流亡建學舍息獄訟既
去邑人祠於學除禮部員外郎言者又詆為周葵黨罷
除江東提舉移浙西路入對上嘉納遷提刑兼權湖州
[099-9a]
除直秘閣兩浙運副因奏事上嘉其通曉除右司員外
郎充接伴金國賀生辰使得體拜起居郎一日上喜其
練達不沽激親擢御史以宰相陳康伯有連不就權禮
部侍郎凡内外典禮多所訂正且密定建儲之議孝宗
即位首疏二事以獻其言深切請外除集英殿修撰知
池州以病移徽州歲饑損常平米價以賑民而自任所
損之數時州郡多獻羡餘公不肯曰無以使上知民之
貧也歲餘召對内殿極論方今舉事當守一定之論以
[099-9b]
治内為先以收人心為急上屢稱善除敷文閣待制兼
侍講疆事甫定金再通好上問議成否因上章備論思
患豫防之意朝論偉之未㡬病五上祠請上對宰相問
病狀曰是老成有學問者進龍圖閣待制提舉江州太
平興國宫卒官至太中大夫年七十三子得中自中按/朱
子跋呂仁甫帖云靖康之亂汴京不守衣冠人物萃於/東南呂公廣問仁甫來主婺源簿而奉其兄和問節父
以俱觀此則文穆公子孫亦有居婺源者舊志廣問嘗/逰和静尹公之門婺源大畈汪存師之獲聞河洛之學
所謂四友/先生者也
[099-10a]
宋尚書貺/傳 李以申
宋尚書貺字益謙其祖自開封徙當塗建炎中父少師
奉使金國殁於王事補公將仕郎尉新安樂山水明秀
因家焉知上元縣監左藏庫除軍器監簿奏言慈寧既
還闕誠千載慶事願令有司舉行天申節上壽之禮錫
燕自此始遷司農丞金部郎進右司言陛下親灑宸翰
刋正孝經訓迪元元可謂至矣乞詔守令因勸農延見
父老告以聖孝之誠庶㡬人知愛親上嘉納之兼權給
[099-10b]
事中厯户部侍郎兼樞密院都承㫖後以權吏部尚書
知臨安府時有母訟子不孝者欲坐以徒母祈免甚哀
即與寛假或言其臨事無斷乃爾非京尹才公曰治一
不孝子何難所以優容之者欲全其母子之恩爾上聞
之以公言為是提舉台州崇道觀起鎮金陵兼總餉以
言者謫居梅州孝廟登極召赴行在因奏制敵便民理
財三事㡬萬言上頌可者數四除集英殿修撰知京口
未㡬奉祠復官職致仕轉光禄大夫卒贈開府儀同三
[099-11a]
司年七十九子宗説終霅川倅竹洲吳儆撰宋氏山居/三十詠序新安郡治南
其所屬邑皆憑山瞰江映帶林壑山皆秀抜竒偉多佳/木葱蒨蕃蔚貫四時而不變江流激烈紆餘澄清與山
相稱士大夫生於其間而立於朝者多自諫坡御史府/以進於卿相立功名著風節視通都大邑無媿或過之
然率多貧難或寓於他郡不能植生業飭逰觀為歸老勝/故鄉之計尚書宋公當塗人世宦於新安樂其山川之
而家焉郡治之北有山磐而南與西北山川相賔主/竒峯逺岫蒼顔秀色羅列於几席之上平沙漫流風檣
烟艇出没於履舄之下逺近隠見朝暮晦㝠雖巧繪妙/言語者莫能窮其狀盡其變也山之𪋤有石有泉有昻
霄聳壑千章之木萬竿之竹名花雜果綜錯其間公夷/荒斸險結屋於西崇堂傑閣呑吐風月紅軒碧甃照映
闤闠者足以稱江山之麗又倚石之竒壮而層出為巖/疏泉之餘委為池因茂林之可芘修竹之可徑華實纎
[099-11b]
妍之可玩髙下夷險之異趣者為堂為池為臺為榭為/齋房為射圃布置施設曲折窈窕雖窮足力不能遍也
某嘗從公舉太白於雲端歌金縷於木末公出其所賦/山居三十詠命某属和某不能為詩而為之序公自紹
興中入朝為省府其所建置規畫後之能者不能易退/居三十餘年今年七十餘康强如五十許人步上下山
如飛尊酒笑談窮畫夜不倦日從賔客按絲竹以與景/物相周旋雖承平盛時仕通顯享安樂者不能過南渡
士夫所/罕及也
休寧知縣周徳成/墓誌銘 劉如孫
洪武二十有七年徽之休寧邑丞甘以聲以其邑教官
所狀故令周徳成在官治績有係去後之思者勒諸石
[099-12a]
與議宜得翰林製文因請于予予以在官毋樹徳政碑
已著禁令辭不肯為乆之以聲謂非頌其徳也為其誌
銘爾學士宜毋辭按狀徳成姓周世廣東雷州宦族父
諱政前元欽州路判官德成隨侍家法嶄然不敢為子
弟豪放事日惟杜門讀書洪武庚申春用鄉邑薦授閩
之邵武㤗寧邑税務大使規畫有才月課增羡滿除山
東萊州逓運官恪勤所職供億無乏往來便之十有七
年有官未入流品者得以明經舉之令用知濰州張友
[099-12b]
直薦學通經術以年未及五十授前職下車值時艱袪
除民害邑乏員孤身喧囂倥偬之間裁剸如流晨興秉
燭視事嚴立信牌之禁發遣銷繳必於其前來者不得
一跡六房蹊關罅節吏無所容其弊薫良蕕奸題帖無
貸邑四履東歙西黟南遂安北太平籍民三萬餘户里
長二百四十有七每里一圖户口賦税悉疏其間徭役
三等九甲週而復始吏不敢欺民從其令無田者驗之
以丁丁一歲庸止五日在所樂業先是里甲勾軍無問
[099-13a]
虚實為費不訾則庭審之有無與決而請托不行和買
病民籍其時直對物支付人得實惠恒曰官無侈用則
民無妄費故一切儉以律下無藉游食鄉井曰野牢子
者得其渠魁二十七人痛䋲之餘屏跡各衛勾軍補役
餘丁更名異籍轉相為奸審得其實立發遣之十有九
年始設糧長察有害民者立除之餘悉震懾府毎帖下
勾稽無問事完與不惟貨黷否則毛舉細事為罪事至
立決有所拘閡詣府與辨竟柅不行千户所有卒丁蠻
[099-13b]
兒者强獷無頼人畏之若狼虎格殺小旗屢問不屈移
委㑹問至則俛首伏罪曰周相公來我尚何詞十七都
民有牛在山被割其舌者踪跡勿得則語之以曾有人
來買否曰有之酬價不及而去曰即其人矣第殺此牛
必有來買肉告私宰者已而果然推問得實其舌尚在
未食人神其事可方包孝肅云鄰邑歙民有訴殺人者
初檢誣勘平民當其覆檢察得其人一訊即伏而平之
寃衊獲伸邑民吳姓者任廣東知事贓盈巨萬徴之属
[099-14a]
邑不足濫及本縣所不巳宻緘上聞抵罪本府而誣
指之患遂息邑在萬山間不通舟楫往來使客必以轎
民病之思革其弊謂同寅官置一轎在㕔待彼不應索
而索者吾屬當自舁之聞者為之不敢啓齒五城黄瑾
妻吳氏在邑朱原輕妻李氏皆嫠居四十餘年撫子若
孫特表其志節得㫖旌其門閭俾闔邑之婦知所勸其
為政務崇大體敦尚風俗嘗於㕔事後堂扁曰正巳以
重端本在任七年屢以旁累赴逮法曹而耆民范續卿
[099-14b]
朱巽齋等不難重趼願以家産保其無他迄得賜宥還
署耆民受賞而歸二十二年秩滿之京例當調用邑之
耆民老稚遮道扳留耆民方徳茂等還舉再任後因本
府其亷能誣以他事令亦上其奸弊事府獲罪已仍
還職二十四年春以軍事錯迕再取至兵曹耆民朱良
弼等復詣闕舉留悉允所請不幸嬰病卒於客邸是年
三月二十日也邑民聞訃無不慟哭曰是父母乎我者
今已矣天故不壽若人使得終惠我民也邪街衖至為
[099-15a]
之罷市則相與擇地𦵏邑之城南邑民朱崐之所獻也
既𦵏更相率買田置宅為之代耕輸税終養其妻子嫓
蘓氏子一人益清女一人奴奴享年五十有一嗚呼何
地不生賢何賢不世用何郡邑無良民以雷陽海濵之
地而傑出徳成其人出宰休寧為時麟鳯以亷能結主
之知慈祥愷弟得民之心在邑㡬二考而秉心一致臨
事不惑字民如子是故民懐其徳一有所事赴逮即奮
力往捄如子弟之衛父兄至願没入田産以贖其罪蓋
[099-15b]
惟其心切乎民民亦心切乎官官民以心相感朝廷以
心相應且其在任未去猶諉曰有所覬望而為之者今
也身没奚以而尤惓惓其妻子必使生者得遂其生死
者得安其所而其民報徳之誠舉無所憾矣抑民心之
公不容泯固也恒情於其民之徳乎吾同官惼心狭量
者不能忘乎媢忌之私今以聲視徳成為同寅不惟聽
其民之為買田廬抑且代為請文銘之金石足以見其
能不拂民心之公而永為後來官此邑者之勸是皆可
[099-16a]
書也已為之銘曰
在官不求名去官而民懐思其休寧之何武也邪視民
如子没身而民益親愛其休寧之召杜也邪是豆是爼
既香火之妥靈有田有序復妻子之得所我銘其阡有
目咸睹其于激昻詎曰小補
中允趙先生文/傳 家 乘
先生諱文字煥然世為山東齊河舊族宋元時有官峽
州夷陵及淮東運司者代逺譜逸莫得而詳父處士欽
[099-16b]
母王氏生二子先生其仲也性極聰慧九歲充邑庠生
年十三食廩二十二以貢入太學季考率占上列洪武
癸亥詔選堪為人師者吏部得先生若干人太祖皇帝
面諭諸生若不恥下問三年來朝皆為老儒矣遂注四
川重慶府巴縣學教諭授符一勅一奉二親遵陸由漢
中以往抵任正身示教而於課試訓飭之條亦備且嚴
諸生化服三載考績復任仍奉二親泝荆江而上間關
萬里孝養愈篤厯九年所教士取科第甚衆乙亥陞徽
[099-17a]
州府學教授㑹處士君卒哀毁踰禮不用浮屠法賃地
安厝於歙東關服闋赴京上書自陳母老乞一資於鄰
郡以便養遂授江西饒州府鄱陽縣學教諭食教授禄
永樂元年以例赴京復除徽州府學教授母卒日夕悲
泣以親喪在淺土乃竭力定卜於星洲馬尾山祈雨
奉二親𦵏焉服闋還齊河祭掃祖墓至京師厯事刑科
叅駁一年授湖廣岳州府學教授先生凡厯三學恪守
教法蜀楚之士多所造就其在新安若都憲程公富輩
[099-17b]
皆弟子也辛夘詔吏部選老學之士能講説者尚書蹇
公義以先生名上太宗皇帝召至御前面諭授左春坊
左中允賜宴俾輔仁宗皇帝於東宫先生被知遇夙夜
惓惓惟懼弗稱進講經史敷繹明盡應制有作悉寓箴
規睿㫖嘉奨癸巳正月二十日卒於南京年五十有四
子孫奉喪還𦵏新安乆之遂占籍於歙先生娶馬氏四
子玉璧瑛琮玉六子仁義禮智信倫智為郴州興寧縣
學訓導智四子曰昶易冕昺昶中應天府鄉試先生在
[099-18a]
永樂間實與庶子黄公淮諭德楊公士竒金公幼孜賛
善王公汝玉同官宫僚其後諸公從龍悉登顯要皆膺
贈典而先生早世又乏裏言遂至淪落無復知者爰撮
其大畧如右以俟考摭云
明故徽州府儒學教授贈嘉議大夫刑部右侍
郎楊君昇/墓碑銘 楊士竒
杭有君子曰楊孟潜没三十年其子刑部右侍郎寧以
前翰林侍講匡南余鼎所誌墓文告予曰先君子受追
[099-18b]
贈恩至三品法得立碑於墓敢請刻辭予聞孟潜之行
於士君子矣又與寧同朝厚善為之序曰楊本沈氏世
家杭之錢塘業儒元杭州路儒學教授世隆生壽之壽
之生徳文生而父卒鞠於舅氏遂䝉舅姓孟潜之曾祖
祖考也母傅孟潜諱昇自幼凝重不凡天性孝友髫齔
已立志學問而旦暮侍養不去親側得親之歡一弟篤
愛之終身洪武丙子以春秋中鄉試明年㑹試中副榜
授教諭星子縣年甫二十餘惇持師道端威儀明講説
[099-19a]
自旦達夕躬勤弗懈舉動雖㣲不茍屹然類老成人學
者翕然服從前庶子廬陵鄒緝方正不茍許可時佐教
星子獨加禮孟潜道譽之不置口星子學賢科累歲不
薦士郡邑及學官惑於地理家言學地不利謀徙置孟
潛適至毅然曰學業至未有不薦者竟不徙其於學者
誘掖奨勸忠愛懇到乆而彌篤三年學薦二人又四年
薦四人皆登第自是科不乏升九載考績陞邵武府學
教授無㡬調徽州府學施教一如星子所至諸生皆從
[099-19b]
授春秋大比而升者比比善教之效有聞於時其為人
純實和易服用儉素非道之言未嘗出口與人交悃欵
言出而信其去也皆思之乆不忘平生以事親為切要
得禄必迎就養有欲以理民薦之者力謝却曰今幸在
散地旦夕獲侍親側而奈何欲奪之乃止永樂甲午留
北京以疾卒卒時老親及妻子皆在徽甚貧惟以不獲
終養為憾徽人聞之為築室學宫之側以處其家非積
行之誠有以致之乎卒於是年十一月晦享年四十有
[099-20a]
三𦵏錢塘之花家原以寧貴累贈至嘉議大夫刑部右
侍郎嗜為文章詩雅淡近古所著有拙齋藁春秋正義
藏於家配袁氏封太淑人子男二長即寧舉進士擢官
刑部主事陞郎中用佐武功陞刑部右侍郎次宜鄉貢
進士女二長嫁監察御史劉安定次嫁徽州府學訓導
張昊孫男四其昌其順其逢其祥銘曰
行莫先孝顓顓厥誠道貴善教羣才以成忠厚之存平
直之行天有報施身後洊榮有赫嗣興峩冠在廷振華
[099-20b]
履亨既崇以閎錢塘之原歸展先塋貽後樹碑太史之
銘尚書㤗和王公直撰楊先生祠堂記景㤗二年三月/徽州府新修前教授楊先生祠堂成其徒右副都御
史程君富等所為也先生諱昇字孟潛錢塘人其學於/書無不讀而尤邃於春秋其所以教必本於聖賢而不
惑於異説洪武丙子領鄉薦得星子教諭星子之士前/此無與薦書者衆皆言學地不利謀徙馬先生適來力
止之曰為士者不得與薦書此學未至耳非地之過也/乃與諸生日夜講學求所以治已治人者俾身體力行
之以其餘日肆力於文章諸生感先生之教己益自淬/礪既三年薦二人又四年薦四人皆登上第自是相繼
有顯者先生秩滿陞邵武教授無㡬調徽州徽州人士/聞先生善教皆樂從先生亦樂以聖經賢傳為之講説
三綱五典日用事物常行之道剖析精㣲於義利之間/曰如是而王如是而伯諸生曉然知天理人欲之辨而
[099-21a]
奮志於學十餘年門人弟子領薦而升者亦十數人時先/生有親在堂居貧守約而篤於孝養當路者知先生有
治理才将薦起之先生力辭曰奈何奪人父母之養而/茍欲榮貴其身乎諸公乃止歲辛夘先生以内艱去諸
生援范文正故事於學宫之傍别作一齋留先生居之/而受學焉永樂甲午先生捐館而老親妻子皆在徽遺
言痛不得終養徽之士思先生不忘充廣舊宅以居之/所以待之者亦如先生時先生之子寧宜亦以家學相
繼登第徽人愛厚之如累世親戚之家今復廣舊齋故/址作堂以奉先生像凡諸弟子與先生子孫得以歲時
修祀焉非先生之徳及於人者深惡能若是哉人之大/倫有五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而師不與焉然道之
所以明且行者師之教也不然則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别長幼之序朋友之信有不悖焉者鮮矣是故
師者道之所系也任道之重以厚人倫美教化奚可忘/報哉古所謂鄉先生没而可祭於社者蓋此之謂矣新
[099-21b]
安子朱子之闕里也子朱子之道天下後世之所仰頼/而師法者先生之教亦率是而已而居於斯㳺於斯門
人在是子孫亦在是聲音笑貌志意樂嗜皆可以想見/精神血氣之感通昭明焄蒿之發見當必有慨乎心者
循先生之教以上泝子朱子而篤不忘修己治人之道/皆馴至其極則可謂善學者矣此固先生之志而後人
之所當務也寧累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先生亦累贈至/禮部尚書君子謂先生之生雖力辭顯榮而卒享褒贈
以為有徳之應祠堂之作貲力多出程君其次則侍郎/吳寧郎中金宗善按察司副使荘觀僉事程志學叅議
方勉御史張昊許上達知府江浩訓導康懐今徽州府/學教授羅倫訓導鍾振皆仰慕先生亦相與助成之既
完刑部君告予曰先君子之教授徽州一時英才皆願/學因得以奨勵成就之今其心惓惓如此誠可謂厚矣
不可以不書故敢以記為請且将示寧之子孫俾知祠/堂之所以作而思洒掃於無窮予嘉其意乃為書之而
[099-22a]
使鑱/諸石
武畧于公聦/傳 夏時正
公諱聦字公達姓于氏其先徐州豐縣人曾大父而上
率有隱德大父海當髙廟龍興仗劍從戎入補羽林出
戍新安卒以戰没父興代之以功為什伍長文廟初從
下交趾授新安衛百户再往征交趾叛者没柳州公時
方九歲聞訃即哀慟不自勝觀者感嘆少長知自立讀
書史務通其大義而識度宏逺奉母吳氏孝養備至人
[099-22b]
預䇿其不凡永樂壬寅以父没王事進襲副千户洪熈
初領屯田百廢并舉啓築涇縣潘村賽公諸陂壩畜水
灌田萬頃人利之至今宣徳中督運京儲立法剗弊糧
不耗而軍無私逋上官取為漕規正統癸亥賜誥授武
畧将軍管軍千户公年益荗事益核尚書周文襄公及
諸巡撫者雅知公能有軍事必見委公亦悉心經畫舉
錯得宜時屯田雜民耕有不便者下公覈之公辨正疆
畎彼此適均衆大感説官僚間有孤弱者必扶持之沈
[099-23a]
鬱被搆䧟者力拯之得自申乃已聲稱然而公不自
為足居常語曰治家與治官一也家之不淑其如官何
乃節縮浮費以治生為事男女各職其職而責之成所
積遂以萬計置荘二十有二跨徽池寧國三郡斥其贏
以振貧窶貸而不能償者焚其劵遂作祠堂置祭田教
其子明入郡學遍遣從明師朂之成歙縣學聖賢像乆
敝紫陽朱子祠亦就圯公樂助而新之徽孔道新嶺箬
嶺號極險而三溪橋口當水之衝行者告病公或募工
[099-23b]
甃之或協力為橋雖重費不惜道宫佛舍有以敝告者
亦捐金助之部卒壮無室者為之娶凡數百人又買負
郭地為義阡瘞死而暴露者下至施槥以濟急製藥以
拯病者活凍餒之嬰而訪還其家蓋有願役其門而從
其姓者延接寓公過客無虛日於名士尤注意刑部李
主事泰左遷衛經厯客死公具棺殮還其家山東歙學
生江左與明友死而貧公許以孫女妻其子經紀周至
其篤於義類如此公年六十即言於朝以職授明端居
[099-24a]
自適不復問家事然官司有疑難必咨决動中事㡬鄉
人乆訟者必求質曉以利害或代出金償使兩罷去成
化甲辰九月十八日卒卒之前一日衣冠危坐悉召子
女前語以大事且諭明曰謹守法度積德以振家風吾
無憾矣復召親友與訣無疾而逝年八十有二逺近聞
訃弔送者㡬三千人
論曰此程内翰所誌公墓云爾予不及識公識公之子
明於吾少保于肅愍公家耳其言亮哉其有爼豆之習
[099-24b]
而非純於櫜鞬者也豈公之教然邪肅愍公社稷臣顧
其子京尹君乏嗣乃擇明之子元忠來繼士夫驩然以
為忠勲之有後宜也然則公之所積将復因肅愍公而
益顯於後世哉
新安文獻志巻九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