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010 王忠文集-明-王禕 (WYG)


[020-1a]
欽定四庫全書
 王忠文集巻二十
             明 王禕 撰
  雜著
   九誦并序/
余癸夘之歲荐嬰禍患哀感并劇情有所不任撫事觸
物輒形於聲蓋彷彿乎離騷之作而其情猶巷伯蓼莪
之義焉爾先是庚寅之春去國而歸戊戌之冬避兵以
[020-1b]
走中間悲苦之詞往往而在合而次第之得九篇取九
章惜誦之語題之曰九誦
撫予年之方壯兮翩吾好夫逺遊匪騖外以矜名兮固
齷齪之為羞泛淛河以西渡兮憩錢唐之故都即太伯
之遺迹兮復宿留乎中吳淩大江以北上兮亦徘徊乎
梁楚望岱宗之巍巍兮道吾經乎鄒魯至燕雲且焉息
止兮曰帝京吾所企覩河山之宏壯兮望城闕之瑋麗
君門邃乎穆穆兮嚴虎豹以守關哀有懷將上訴兮爰
[020-2a]
瀝膽以披肝恐吾君之怠荒兮用紐娛以為玩盈成或
廢乎持守兮將噬臍而徒嘆何九重之阻隔兮乃壅遏
乎上聞謂登天猶有階兮曾此語之不可信抱予懷之
邑鬱兮潛涕淚之浪浪中情誠乎愛君兮豈予心之可
懲瞻魏闕以㣶徊兮心欲去仍夷猶犬馬猶戀主兮盍
少忍而遲留卞所獻豈非璞兮乃三獻而三刖嗟進忠
而離尤兮固曷訾乎往哲留三年亦既乆兮君終不察
予中情書有字且磨滅兮每病哭以拊膺進既不獲乎
[020-2b]
吾君兮惟退修吾初服不吾知其亦已兮敢怨懟而隕
穫出國門以南邁兮赤子忍離乎慈親涕淚墮而莫遏
兮長矯首乎蒼旻念吾君本聖明兮初不遺於小物惟
先容弗吾道兮固吾之所為訕亦初服之既返兮粤義
命之是安盻丘壑以長往兮時賡歌乎考槃庶黙名而
晦節兮期歲晏以無斁惟初心之耿耿兮恍夢寐以驚
惕處畎畮不忘君兮在古人以皆然詎獨善以自足兮
固求志之為賢
[020-3a]
   右逺遊
仰皇天之亭毒兮粤冒下以至仁紛含靈雖萬彚兮誕
賦予之實均惟夫人之有生兮獨衣冠乎厥身固天衷
之能全兮秉至善以粹純胡有之乃弗保兮衆違天以
自棄褫神靈為淫䙝兮窒虛明為蕪穢肆惡念之一興
兮若颷馳而焱熾錯枉直以逆施兮甘遘菑而遭盩撫
吾躬以自愛兮寧衆人之敢同飭禮均以自衞兮修義
矩以為容冀寡過而鮮尤兮惟聖賢之是從吾豈戾衆
[020-3b]
以自異兮庶將蹈夫大中嗟日月不吾與兮年冉冉以
如失雖此志之不昧兮寧羣行之無軼慮檢身以靡逮
兮跋前賢而莫及惟夙夜以戰兢兮動魄愴而魂怵善
非由外鑠我兮惡非本内錮孰為善而不成兮孰為惡
而不倍顔氏子之求仁兮盗跖恣睢而强暴較得失於
千載兮果孰好而孰惡顧予志之耿介兮孑孑焉不與
人同心曾敢蘄乎人知兮予惟天之是諶冀皇天之純
命兮俾予善之獲信保貞吉而無咎兮弗顛躋以沈淪
[020-4a]
茍予志之變常兮予行之或悖夸毗隳乎紊守兮貪婪
肆以為害致愆積以自稔兮固獲罪而何悔抑豈予所
弗敢兮亦神明之弗貸指皇天以為正兮望白日之晶
光洞昭昭其在上兮倘鑒予之衷誠誓夫善之必為兮
式克全於令名紛外物胡足䘏兮庶無忝乎所生
   右皇天
夫何世運之推移兮時理亂之靡常承平曾不百年兮
遽已失於小康砉干戈其並起兮鼎四海之沸騰哀民生
[020-4b]
之多艱兮寧性命之可慿氛祲障以四塞兮妖孽猖獗
而贔屭天吳罔象何慿陵兮魑魅伯強紛然而為戾太
白千載以晝煜兮熒惑又孛以怒芒搶攙旬始狀醜而
情悖兮况有旄頭與天狼乾象錯以埀變兮乖氣逆而
成沴豈夫時之偶然兮抑所致之有自何殺人以為嬉
兮又食人以為甘既剜腦以剔髓兮復刳腸而刺肝白
骨積而為山兮流血紅而成河家十室而九空兮曾殘
民之幾何人烟蕭條亘千里兮日夕起乎悲風良田鞠
[020-5a]
為蒿萊兮穴狐兔而横縱何羣黎之荼毒兮一乃至於
斯也非天其孰使然兮衆夢夢其莫知也尚天心之悔
禍兮愍斯人之遺類矧天道亦既周兮今喪亂且一紀
惟亂極則復治兮殆夫數之必然仰蒼蒼為長慟兮哽
咽嗚以何言亂曰登彼大墳以望逺兮哀世之否喪亂
展轉兮鳯麟長逝梟獍産兮長鎩大刀僇人如剗兮人
類幾何悉殲以殄兮城邑丘墟烟火鮮兮哀今之人其
孰能免兮瞻仰昊天涕泗泫兮曷保其軀尚力為善兮
[020-5b]
   右世運
哀吾不及古之人兮胡乃遘兹亂離亦宇宙之云廣兮
身皇皇其何之念離羣而索居兮心竊嗜此幽獨空山
閴乎無人兮所友狎乎麋鹿既築土以環堵兮復誅茆
而葺廬詠先王之遺風兮有左琴而右書庶將樂而忘
世兮雖三聘不為起何此志不終遂兮遽斯世之屯否
干戈蔽乎中野兮紛殺人如刈麻襍虎狼以哮呀兮肆
攫爪而搖牙嗟竄避之無所兮曾皇䘏乎厥居恒聲潛
[020-6a]
而形匿兮駭神喪而魄飛奉二親之埀白兮復提攜吾
妻子及中夜以遯奔兮悼行邁之靡靡欲巢林以恃險
兮既蛇虺之螫毒欲航淵而慿深兮又蛟鱷之逞酷康
莊返為畏途兮鄉邑變為異域臨岐路以慟哭兮阻千
里於只尺夜九起以橅榻兮晝三卜而命龜懼性命之
弗保兮心戰慄而危疑念吾身之七尺兮中天地以為
人承先祖之庥廕兮䝉造物之陶甄庶有立於功言兮
稍自見於身後雖千載不敢期兮吾寧儕草木以同朽
[020-6b]
苟溘先乎犬馬兮或横罹乎鋒鏑譬草間之枯螢兮雖
有生曾何益負此懼尤憂鬱兮況吾不知謀所從時仲
冬方凜洌兮號曠野之朔風氷皚皚而層生兮雪皓皓
以遐積御敝緼以為衣兮雖重襲猶絺綌夜迢迢而未
旦兮矯吾望乎北斗斗杓懸若可攬兮將余哀之欲叩
邈漫漫之不可量兮莽芒芒之不可知愁絓結愈難解
兮情&KR1941懯而不能支步㣶徊而蜷局兮行徬徨以蹉跎
亦生死之不可必兮知天命之謂何
[020-7a]
   右哀古人
皇綱忽其遂㢮兮今歴載猶莫振昔烟火以萬里兮今
𤓰剖而豆分何吾生之不淑兮乃亨屯而離蹇冀性命
之茍全兮庶沈晦以獲免將詭姓以遁身兮懼非義之
所安不直道以自見兮又曷濟乎艱難惟視年之益邁
兮急朝夕之甘㫖嗟儋石之無儲兮將曷具乎滫瀡古
固有不擇禄兮非徒仕以為急粤為貧與為養兮固聖
訓之可執竊升斗之區區兮繆見推于當今雖簿書之
[020-7b]
云猥兮吾猶懼夫力之不任居腆顔以忍恥兮揆初心
徒自悔況左牽而右掣兮覺氣沮而神憒足䝉羈而莫
騁兮翮被鎩而莫翔驅泛駕使服犂兮揮瓚槃以代觴
才猷不適乎所用兮衆咸以為不然擿忠直以為譎兮
指迂疏以為姦人心不同如其靣兮本夷險之叵測謂
人亦與吾心同兮非予之所為惑宜妬疾之交搆兮肆
謗讟之並興致萋斐成貝錦兮紛巧言其如簧無兄而
盗嫂兮娶孤女而撾婦翁世烏有是事兮皆人口之興
[020-8a]
戎不疑之盗金兮劉寛之隠牛惟疑似之不可明兮故
姤辱所由招何騰謗之孔易兮局致辨之獨難衆口可
以鑠金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驅吾車於九衢兮突太
行以硉矹鼓吾栧於平川兮翻灧澦以蕩潏菑有出於
無妄兮毁有生於求全在賢哲所不免兮吾亦焉敢以
為寃惟反躬而自責兮有順兮而無媿我命不其在天
兮固賴此以為恃
   右皇綱
[020-8b]
處維繁以累旬兮心鬱結以惶懼晝彷徨以候晦兮夜
展轉而逹曙豈不知戛戛之無益兮奈何乎憂來而莫
祛浩&KR1043淚而靡遏兮類山崩而海潴昔姬文囚羑里兮
宣尼削跡於陳域揭中天之日月兮浮雲孰為之掩匿
鐘離南冠卒反楚兮蒯通據鼎而客齊張蒼韓信且伏
斧鑕兮終將相之能躋賈生既斥復召宣室兮倪寛擯
死為大夫仲舒更生為儒宗兮俱嘗下獄以當誅嗟梁
獄之上書兮終骯髒以自活彼史遷雖宫刑兮亦竒禍
[020-9a]
之終脱何先哲之踵武兮負瓌瑋以豪雋非才智之絶
出兮曷超卓以自奮顧淟涊且&KR4252怯兮嗟力綿而技庸
徒慷慨以扼腕兮寧昔人之敢同為掾而受汚辱兮亦
為親之故也觀過乃知仁兮吾敢改乎此度也先民嘗
有言兮孰無施而有報吾亦安知其他兮惟撫躬而嗟
悼少歌曰目吾睹此戎葵兮受南薰而孕榮敷緑葉之
蕤蕤兮綴丹葩之盈盈葉障雨以衞足兮葩向陽而心
傾既智計能自保兮又表暴乎忠貞何卉物之甚微兮
[020-9b]
乃獨懷此粹靈近圓扉以託恨兮豈非所而茍生固造
化之偏鍾兮亦雨露之均承悼吾德之不類兮因觸物
而傷情倡曰被仁襲義服聖謨兮循規蹈矩道是趨兮
撫躬覈志本何尤兮致讒召謗抑豈無由兮蛇虺毒人
彼不自知兮唯不善避毒是用罹兮鬱結紆軫此情曷
伸兮匪天則高盍不聞兮亂曰已矣乎莫我知兮何我
生之不辰吾既不及乎古人兮夫又何怨乎今之人
   右戎葵
[020-10a]
賴神祗之嘉惠兮俯洞微而燭幽固正直之是與兮用
特孚此庇庥蹀虎尾亦險艱兮茍幸脱乎害菑庶志復
而氣完兮獲少遂乎吾私何罪逆之既深兮或沈迷而
弗悟不自㡳於隕滅兮禍顧延乎所怙念頃歲之奔走
兮阻膝下之愉怡食甘㫖之既缺兮居温凊之復違撫
崦嵫之迫景兮心遑遑以驚懼何終養之靡逮兮乃遽
罹兹大故承訃音之逺來兮五内割而分崩痛極吾不
知所為兮如醉夢之弗能醒病不及以嘗藥兮斂不得
[020-10b]
以柎棺不孝之罪上通天兮雖殛死復何言猶殘息之
支綴兮忍未及於即死恐徒死且無補兮非所望為人
子世豈有無父之國兮予獨何為而不天非天之獨我
讐兮由吾行之有愆哀昊天之罔極兮將曷圖以為報
立身揚名以顯親兮固聖哲之謂孝茍能比以自見兮
庶前罪之可贖吾猶懼後來之不可期兮終自棄於禽
犢仰皇天以呼號兮瀝哀衷以為誓豈涕淚之能竭兮
尚有血以相繼
[020-11a]
   右崦嵫
瞻望烏傷吾故鄉兮千里阻隔路茫茫兮若昔嬴秦禮
義亡兮彞倫攸斁瀆綱常兮有顔氏子烏其名兮詩書
靡習一黎甿兮獨孝之能盡至行昭彰兮呼號躃踴執
親之喪兮乃卜宅兆以埋以葬兮躬負厥土用反壤兮
一念之至格穹蒼兮畢逋者烏紛回翔兮銜土而助成
高岡兮厥吻流血集哀聲兮悲風滿林日色黄兮維行
之至名乃長兮邑以是名曰烏傷兮千載之下我生是
[020-11b]
邦兮耳目所及亦云詳兮胡行之悖不能彼同兮豈性
之蔽學弗充兮恭惟百行孝為宗兮曾是之弗致不愧
爾躬兮興言及此痛割肺膓兮陟彼岵矣日月以望兮
白雲天末渺飛揚兮蓼莪之思頃刻能忘兮維是哀衷
逺莫將兮已不得自由中心曷明兮靖言思之不如無
生兮
   右瞻烏傷
悵太息以攬涕兮邈吾觀乎大荒登高丘以躑躅兮復
[020-12a]
上陟乎高岡欲登天而無梯兮欲涉海而無航穆眇眇
以無垠兮杳漫漫而莫窮囿八極於指顧兮等千古於
斯須遡長風之振蕩兮睇隂雲之冥迷情遙遙以遐邁
兮神惘惘而不自持憂與憂其相接兮夫孰知予之孔
悲緬大化之茫茫兮中一身之甚細茍修名之不立兮
曷自配於天地曰惟忠與孝兮固大節所攸繫或於斯
弗自致兮比蟻螘以何異日與月其居諸兮歲忽忽以
云逝恐没齒以無聞兮故吾之所為懼念予志之耿耿
[020-12b]
兮夙有志於邦國雖業術之已迂兮夫豈不知蹇蹇之
為直進既被謗以逝穴兮退惟反躬而自責不絀已以
徇人兮寧枉尋而直尺死非所固可恥兮尚在我之弗
失何家禍之旋集兮乃重遘兹閔凶哀嚴訓之在耳兮
遽莫睹乎儀容恨奉養之乖違兮痛終天以何窮惟即
死乃其所兮孰從訴此哀恫顧憂患之相仍兮哉魄隕
而志銷投淚以掩涕兮心曾不知夫所操庶忍死圖有
就兮不遂終乎寥寥怨往昔之已矣兮諒來者之可冀
[020-13a]
每一念輒悐悐兮慮造物之不吾濟撫予躬以自悼兮
恒兢兢以騫騫或如阽於火竁兮或如墮於水淵不火
而情自熱兮不氷而膽自寒嗟任重而道逺兮固之死
而始安言有盡而意長兮獨嗟吁而永嘆
   文評
於乎以余觀乎有元一代之文其亦可謂盛矣當至元
大德之間時則抑城姚文公之文振其始及至正以後
時則廬陵歐陽文公之文殿其終即兩文公之文而觀
[020-13b]
之則一代文章之盛槩可見矣蓋嘗評之姚公之文如
泰山之雲觸石而起層出疊見蓊鬱靉靆而震雷掣電
助其威聲曾不崇朝雨及天下萬物被其潤澤者莫不
昭蘇而發育焉歐陽之文如滄溟之濤浩瀚無際長風
四至而洶湧山立天吳罔象蛟龍之屬因舞其間及乎
風止浪息百怪沈㝠則巨艘大舶一息千里矣嗟乎二
公之文若是豈非一代之雄於文者乎宜其節惠易名
皆特諡為文千載公議孰得而誣之是故唐三百年得
[020-14a]
諡為文者惟韓子為合理若李翺權德輿則不足言矣
宋三百年得諡為文者惟王荆公朱徽公為稱情若楊
億蘇洵則有可議者矣獨有元百年之間姚歐相望而
兩文之諡始終有作吾無間然矣謂之為盛豈非然哉
歐陽公之孫字公輔好學而有文裒集公之遺文為若
干巻將圖之不朽庶幾世其家業而不隕者矣公輔今
擢僉陜西按察司事將行徵予言為别予固有志於文
者也因舉所嘗評兩公之文者書諸簡以為贈世有知
[020-14b]
言者其必謂余言為有徵也哉
   文原
天地之間物之至著而至乆者其文乎蓋其著也與天
地同其化其乆也與天地同其運故文者天地焉相為
用者也是何也曰道之所由託也道與文不相離妙而
不可見之謂道形而可見者之謂文道非文道無自而
明文非道文不足以行也是故文與道非二物也道與
天地並文其有不同於天地者乎載籍以來六經之文
[020-15a]
至矣凡其為文皆所以載夫道也隂陽之變化載於易
帝王之政事載於書人之情性草木鳥獸之名物載於
詩君臣華夷之名分人事之善惡載於春秋尊卑貴賤
之等級以節文乎天理者則禮載焉聲容之美以建天
地之和者則樂載焉此其為道實至著至乆與天地同
化而同運者而皆託於文以見則其為文固亦至著而
至乆無或不同於天地矣嗚呼此固聖人之文也歟然
而經非聖人不能作而聖人不世作也後世作者豈遂
[020-15b]
不足以言文乎曰非然也道在天地間萬古一日無或
敝也世有作者舍聖人則無所為學其為文也茍以載
夫道雖未至於聖人之文其必不謬於聖人者矣三代
而下漢有董子其文曰三䇿焉唐有韓子其文曰原道
焉至宋則周子有太極圖説張子有西銘程子有易春
秋序歐陽子有本論蓋其立言皆幾於經矣等而上之
亦何愧於聖人之文乎故曰為文茍以載夫道雖未至
於聖人之文固可謂不謬於聖人者也由是論之文不
[020-16a]
載道不足以為文凡世之以雕章繪句為務競華藻而
逞妍巧者曾不翅淫聲冶色之悦人其不眩耳目而蠱
心志者幾希此則文之為敝而有志乎學聖人者之所
不屑道也旴江王君伯昭其志於為文而學聖人者乎
余嘗與之論文而有契遂定交焉君間屬予記其恒山
書舍未果而言别因書所嘗與伯昭論者作文原以為
贈用以志吾二人者其所論文非茍然而遂已也君之
伯氏𤣥翰甫博學尤工文嚮辱與予遊而九原已不作
[020-16b]
矣不得以今所論從質之抑亦可慨也夫
   述騷
承穹祇之嘉惠兮藉先祖之休澤幸投身於衿裾兮獲
衣被乎儒服念詩書之傳家兮緜十世之無斁逮予躬
而弗振兮將隕墜乎先德撫年歲之冉冉兮既强壯而
無立懼任重而力揚兮恒朝厲而夕惕朝吾蒐乎書林
兮夕藝苑吾芸菑希孔氏之絶迹兮效董生之下帷既
因訓以究義兮亦纂言以成辭慨載籍之茫茫兮自恣
[020-17a]
覽而遐思&KR1140六藝之淵源兮探百家之藩籬惟至道之
孔粤兮吾將皓首以為期
粤道不可名言兮矧有形之可索紛鳶魚之上下兮眇
川流之無息能目擊而心悟兮斯潛體而黙識嗟一貫
之微㫖兮舍曾子其孰得維亞聖之於卓爾兮猶嘆夫
前後之難測噫吾徒之冥愚兮孰無求而有獲茍朝聞
而無媿兮固夕死吾不惑
昔君子之自貴兮託幽蘭以為况謂昭質之弗虧兮又
[020-17b]
姱節之足尚何世厖而俗汚兮混薫蕕以同狀以蒿艾
為芬芳兮誣蕙蘭之凋喪亦人情之不古兮又奚怨而
惆悵
伊邃古之世兮俗泰和而雍熈秉玉燭以昭朗兮煦陽
和於四時豢四靈以為畜兮涵醴泉以為池羣耕食而
鑿飲兮何帝力之能知人生斯世兮樂融融而怡怡後
億載吾始生兮生不逄時世已丁乎叔季兮予心胡能
以不悲
[020-18a]
仰圓穹之蒼蒼兮亦所覆之甚廣何厄運之相仍兮遍
兵戎於土壤梟獍馳騖以縱横兮天狼亘空而煇焜骨
山積而血河流兮塞妖氛於蒼莽睠幅貟之溽濁兮吾
舉足其焉往
君門九重邃以逺兮虎豹恣以當關吾嘗呌閶闔以叩
閽兮將瀝素以披丹衆莫召為先容兮匪吾君之不吾
前攜所有而南邁兮返初服乎丘園鬱吾志之不伸兮
敢怨懟而忘愆
[020-18b]
吾壯既不有禄仕兮念親髮之種種愛日薄乎崦嵫兮
心能喜而猶恐嗟三釡之不可逮兮曷漏泉之光寵庶
承歡於滕下兮聊菽水以為奉
人孰不有親兮予獨無以養乎親人孰不有君兮予又
弗得乎君君進吾不敢以自售兮恨吾不能以自存形
憔悴而無聊兮情傺侘而氣鬱堙豈造物之不吾與兮
將受命之匪辰惟蹈道之弗頗兮固吾之所以為信
名璞産乎荆山兮質粹美而含輝雖三獻而弗售兮誠
[020-19a]
吾心之無疑天下之至寶兮為天下而重之彼世俗之
莫識兮夫於我其何悲
昔孔孟之自處兮冀已道之必行周流于列國兮何汲
汲而皇皇亦所就之弗茍兮寧老死而不為傷粤義命
之是安兮弗舍已而人從雖一身之終詘兮固百世之
耿光
吾觀時人之生世兮初何異於羣物夫將求異其間兮
貴修名之能立念千載之悠長兮哀百年之促急茍樹
[020-19b]
立之不早兮身與名而俱殁
惟聖賢所自立兮其致各不同太上立德兮其次有立
功德弗昭而功弗建兮乃立言以為宗悼予德之弗類
兮功又弗能以顯融歲月儵其惂邁兮懼式遏乎吾躬
昔孔孟之不遇兮託空言於無窮幸斯文之未喪兮舍
聖賢其誰從
   叢録
古人之讀書凡其有會於心者則筆而記之志有得示
[020-20a]
無忘也向予讀書青巖山中遇有所見輒鈔以為書謂
之叢録既乃删其膚近煩碎者為貪常嗜瑣之戒而有
關於經史百氏之大要者則存之聊以示諸子姓云
易自伏羲始畫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重卦王弼/以為伏羲
鄭𤣥以為神農孫盛以/為禹司馬遷以為文王當時蓋有圖而無書也後聖因
之作連山作歸藏作周易皆本於伏羲之圖而取用各
不同三易既亡其二惟周易獨存周易經上下二篇文
王周公作彖象係辭上下文言説卦序卦雜卦為傳十
[020-20b]
篇孔子作秦焚書易以卜筮故存漢志易十二篇經二
傳十也初商瞿受易於孔子五傳而為田何漢世易分
三家自田何始田氏易十二篇有章句其後楊何施酬
孟嘉梁丘賀之徒所學皆祖田氏楊何先出武帝時已
立博士施孟梁丘至宣帝時皆立博士而易有施孟梁
丘之學矣是時復有焦贛費直二家之易焦氏之易無
師授專述隂陽災異之術焦傳之京房元帝時京易亦
立學官費氏亦無所授又無章句其初惟傳民間厥後
[020-21a]
鄭康成等皆傳費氏易於是費氏興而田焦之學息矣
蓋自費氏始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而古十二篇之易
遂亡然猶止以彖象係于本卦之末未為淆亂正經至
魏王弼乃以彖象分附各爻之下而經始與傳雜是古
經始變於費氏而卒亂於王弼也弼注上下經高談理
致以莊老之意為解而晉韓康伯注繫辭説卦等篇其
説亦本於王弼疎略而無據唐孔頴逹為正義則又徒
事訓詁而不足以言道其他言易者雖衆鮮復有名家
[020-21b]
者至宋而邵子程子之易出焉夫自周秦以來伏羲之
圖鮮或傳授而淪落於方技家孔子於繫辭説卦固嘗
言之學者不察也邵子實始得而發揮之蓋邵子得之
李挺之挺之得之穆伯長伯長得之陳希夷所謂先天
之學也自先天之學明人知有伏羲之易而學易者不
斷自文王周公始矣成曰易有畫卦重卦其義不同隂/陽竒耦積成三畫而分為八卦故
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伏羲先天/之易也八卦之三畫既已成列復重以本卦之三畫而
有上下二體既又相錯相盪而互成六十四卦此文王/後天之易也重卦乃八卦之上加以八卦非三畫之上
[020-22a]
遞加一竒一耦以為六畫邵子先天圖以乾夬至剥坤/為六十四卦自然之序與易經所序不同故觀八卦生
而為六十四卦則先天圖之義為精觀八卦重而為六/十四卦則繋辭説卦之義為明邵子之極數知來其妙
在於加一倍法而畫卦重/卦之義固不得茍同也程子謂易道自秦而下無傳
者其為傳主於體用一源顯微無間而隨時變易以從
道蓋世之考象辭者既泥於術數談義理者又淪於空
寂其因時立教以承三聖不同於法而同於道者惟程
子之書而已先儒之論謂包羲之象文王之辭皆依於
卜筮而孔子之贊則一於義理為教為法不同而道無
[020-22b]
不同自秦漢以來皆不足以言易蓋惟邵子之易本於
數程子之易本於理為得先天後天之祕而理數二者
要未始相離也若朱子本義之作則專主於卜筮以謂
易之為書廣大悉備包涵萬理其實則古者卜筮之書
不必專説理與數亦未嘗滯於一端聖人復起不能易
其説也然由魏晉至今世所行者唯費氏王氏易及東
萊吕氏始用晁氏之説更考定之悉存古十二篇之舊
謂之古易而朱子因之是又可謂深有功於易者矣
[020-23a]
書有古文今文之異今文二十八篇漢伏生所口授者
也古文二十五篇晉梅賾所奏上者也秦焚書時伏生
為博士與孔子之後子襄孔騰或/作孔鮒皆壁藏之其後兵起
流亡漢定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八篇堯典臯
陶謨禹貢甘誓湯誓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
誓洪範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方多士
立政無逸君奭顧命吕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是也後
人偽加泰誓一篇故史云二十九篇孝文時求能治尚
[020-23b]
書者召生年已九十餘不能行詔太常遣掌故鼉錯往
受之生年老言不可曉使其女傳言而又方言不同錯
所不知者十二三略以意屬讀而已其書以隸寫之隸
者漢世通行之字故謂之今文也武帝時孔騰之書始
出孔壁百篇皆在而半已磨滅又皆科斗文字故謂之
古文惠孫安國以隸古定得五十八篇為四十六巻同/序
者同巻異序者異巻同序者如太甲盤庚説命泰誓皆/三篇共序凡十二篇為四巻又大禹臯陶謨益稷康誥
酒誥梓材亦各三篇共序凡六篇為二巻外四十篇/篇各有序為四十巻通共序六巻為四十六巻也
[020-24a]
之作傳會國有巫蠱事訖不以聞其傳遂泯而張霸偽
作舜典汨作九共九篇大禹謨益稷五子之歌允征湯
誥咸有一德典寶伊訓肆倫原命武成旅獒冏命二十
四篇除九共九篇共巻為十六巻蓋亦略見百篇之叙
故以伏生二十八篇者復出舜典益稷盤庚三篇康王
之誥及泰誓共為三十四篇而偽作此二十四篇十六
巻目為古文以求合孔氏五十八篇四十六巻之數然
漢儒所治不過伏氏書及偽泰誓共二十九篇張霸偽
[020-24b]
古文辭義蕪鄙無足取重於世而終漢世所傳皆霸偽
本劉向班固劉歆賈逵馬融鄭元以及王肅鄭服杜預
之流又皆不見真古文亦誤以此為古文之書也至晉
元帝時豫章太守梅頤始上古文尚書二十五篇稱為
孔氏壁中所藏者晉書云鄭沖授之蘇愉愉授之栁栁
之内兄皇甫湜從栁得之以授臧曹而曹以授之頤頤
遂奏上施行焉二十五篇者大禹謨五子之歌𦙍征仲
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三篇咸有一德説命三篇泰誓
[020-25a]
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
牙冏命也梅氏書既出復析伏生書二十八篇為二十
即復出舜典益稷盤/庚三篇康王之命雜之通為五十八篇并序一篇
凡五十九篇有孔安國傳及序世遂以為真孔壁所藏
也唐初諸儒為之疏義自是漢世大小夏侯氏歐陽氏
所傳二十九篇者廢不復行惟此孔傳五十八篇獨行
於世矣自今觀之今文多艱澁而古文反平易先儒嘗
深疑之今文雖間有闕誤顛倒然辭義古奥其為上古
[020-25b]
之書無疑古文平緩卑弱殊不類先漢以前文字而孔
傳特魏晉間人假託安國為名耳宋蔡沈氏集傳於每
篇各疏古文今文有無既為明白而近時吳澄氏又分
今文二十八篇古文二十五篇者各自為書不相淆雜
於是尤足以釋後世之疑矣又按唐藝文志有今文尚
書十二巻注云元宗詔集賢學士衞包改古文從今文
蓋漢之所謂古文者科斗文字今文者隸書也唐之所
謂古文者隸書而今文則唐世通行之楷書此又漢唐
[020-26a]
古文今文之異也
詩三百篇始定於周公再定於孔子二南及大小雅周
頌周公之所定也幽厲之後風雅俱變孔子於諸國之
風則删其淫邪者於公卿大夫之作則取其可為訓戒
者東遷之後王國列為國風既又得商頌魯頌等篇合
周公之所定者為三百篇秦火詩書同禍書最殘缺而
詩獨無一篇之失者亦以其託於諷詠不徒載於竹帛
故也然素絢唐棣貍首轡柔先正諸詩既皆缺逸而已
[020-26b]
放之鄭聲乃反獲存其將仲子蔓草諸篇不知用之祀
何鬼神享何賓客何事之可諷何禮義之可正劉歆言
詩始出時一人不能獨盡其義或為雅或為頌相合而
成不足則以世俗之流傳管絃之濫在者足之而不辨
其非故變雅之中或有類於正雅之音而成王之頌且
有康王以後之詩蓋今之國風雅頌非復孔子所删之
舊矣至於二南以關雎配鵲巢以葛覃配采繁以巻耳
配草蟲以樛木配江沱以螽斯配小星以桃夭配摽梅
[020-27a]
以兔罝配羔羊以芣苡配采蘋以漢廣配行露以汝墳
配殷雷以麟趾配騶虞各十一篇整然相合其為周公
所定無疑若甘棠後人思召伯也何彼穠矣王風也野
有死麕淫詩也此三詩乃皆列於二南然則雖二南亦
非復周公之所定者矣漢世言詩者四家魯詩起於申
公而盛於韋賢齊詩起於轅固而盛於匡衡韓詩起於
韓嬰而盛於王吉三家並立學官毛詩起於毛公最後
大毛公亨為訓誥河間獻王/獻之以小毛公萇為博士其後盛於徐敖而言毛
[020-27b]
詩者本之徐氏至平帝時始立學官四家之詩經同而
説異後漢又黜毛氏而立齊魯韓氏學至於馬融鄭衆
鄭康成賈逵之徒乃皆發明毛公馬融賈逵鄭衆作傳
鄭康成為箋又為譜圖於是毛氏學遂盛而三家浸微
魏晉之詩齊魯之詩廢絶韓詩雖存而益微今毛學與
鄭氏箋譜並行世之言詩者非毛鄭之學不學也初詩
序自為一編毛公始以分寘諸篇之首乃若詩人所命
之題而詩之因序以作者經之本㫖不復可考其序或
[020-28a]
以為出於孔子及弟子之知詩者作或曰子夏作或曰
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東漢儒林傳曰衞宏
作毛詩序王肅曰子夏所序今之毛詩是也隋經籍志
曰毛詩子夏所創毛公及衞宏又加潤益韓愈又以為
詩序非子夏所著王安石則以為詩人所自製或曰太
史采詩之時已序其美刺之意於篇端自美刺而下意
者講師之説或出於子夏或出於毛公與衞宏之徒非
出一人之手故其辭往往重復云唐以來儒者皆莫覺
[020-28b]
其為失儒顧有覺之者然莫能去也至朱子始深斥其
失而去之足以洗千載之謬矣朱子集傳其訓詁亦用
毛鄭而叶韻則本吳才老之説其釋諸經自謂於詩獨
無遺憾朱子之傳行而毛鄭之説廢矣當時東萊吕氏
有讀詩記最為精密朱子實兼取之而朱子門人輔氏
有童子問其説復多補朱傳之未備者焉
春秋正經漢藝文志雖有之而自漢以來經文皆雜於
左氏公羊穀梁三傳之中既明異同復有增損茍遂信
[020-29a]
其為聖人所修之文可不可也自今考之盟于蔑左氏
以為蔑而公羊穀梁以為昧築郿左氏以為郿而公羊
穀梁以為微會于厥憖左氏以為厥憖而公羊穀梁以
為屈銀又如尹氏之為君氏如雨之為而雨其異同有
如此公羊穀梁於襄公二十一年皆書孔子生而左氏
則不書左氏於獲麟之後復引經以至于六年仲尼卒
而公羊穀梁則無之其增損有如此由是言之則正經
之在三傳者皆不足信姑取其可信者則左氏為優何
[020-29b]
也公羊穀梁皆以其傳麗于正經納經於傳中無所分
别而左氏則經自為經傳自為傳至杜預乃分經之年
相附則正經之在左傳者猶為可信也然而聖人筆削
之本文後世亦不復見矣且漢世傳春秋者五家鄒氏
無師夾氏無書既先亡而初立博士惟公羊宣帝世復
立榖梁至平帝時乃立左氏三傳之有功於聖經固也
然而其得失亦相半左氏詳於事公羊明於例榖梁精
於義此其所為得也左氏之誣公羊之亂穀梁之鑿此
[020-30a]
其所為失也至其互相牴牾使聖人修經之㫖因以不
明則古今學者之通患也晉劉寔撰三傳條例劉兆取
三家之異合而通之取周官調人之義作春秋調人而
汜毓又合三傳撰春秋釋疑韋表微又著三傳總例以
通理經趣凡若此類不一而足至唐啖助趙匡陸淳始
考三傳短長信經以駁傳以聖人書法纂而為例得其
義者十七八自漢以來言春秋者未之能過也宋世言
春秋者亡慮數百家惟程子之傳有以明聖人經世之
[020-30b]
大法武夷胡氏之傳又於尊王賤霸内夏外夷恤患復
讎之大義深致意焉他若泰山孫氏闕/  氏專以書
法論襃貶襄陵許氏永嘉陳氏專以書法論世變而清
江劉氏傳權衡意林三書臨海葉以傳獻考三書尤為
精密皆卓然名家者也獨朱氏之論春秋有曰據事直
書而善惡自見於是為得聖人修經之本心而前儒賞
罰之説稍廢樸鄉吕氏或問實主其義今世學春秋者
咸宗之
[020-31a]
禮以儀禮為經禮記為傳儀禮者周公作三代聖人法
制之所存故孔子有學禮之言禮記有讀禮之文禮記
之作出自孔氏蓋孔子既没七十二子之徒共撰所聞
為記或録舊禮之文或録變禮所由或兼記體履或雜
序得失乃儀禮之傳疏也秦焚書禮廢最甚漢興高堂
生得儀禮十七篇以授瑕丘蕭奮奮授東海孟卿卿授
后蒼蒼授大戴徳小戴聖是為今文鄭康成為之注至
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古經五十六巻於壁中一/説
[020-31b]
出魯淹中/淹中里名河間獻王得而上之其字皆篆是為古文其
十七篇與儀禮正同二戴及劉氏别録所傳十七篇次/第各不同尊卑吉凶先後次序惟
别録為優故/鄭氏用之餘三十九篇藏在秘府謂之逸禮哀帝初
劉歆欲以逸禮列之學官而諸博士不肯置對竟不得
立唐初猶存而諸儒不以為意遂至於亡漢隋志皆稱/古經唐志乃
始稱/儀禮若禮記之見於漢者其初百三十一篇劉向校定
得二百餘篇號大戴禮戴聖又删為四十六篇號小戴
止四十三篇曲禮檀弓雜/記分上下故為四十六篇馬融增以月令明堂位樂
[020-32a]
記三篇總四十九篇鄭康成為之注今世所行者惟儀
禮十七篇小戴禮記四十九篇而大戴禮存者四十三
篇不大行初漢世言禮者盛於后蒼有曲臺記故嘗立
后蒼禮博士及二戴出而禮尤備大戴以授徐良小戴
以授橋仁楊榮於是大戴有徐氏之學小戴有橋楊之
學而宣帝時大小戴皆立之學官厥後諸儒如盧植王
肅孫炎馬融之流皆有功於禮而鄭氏為盛矣自晉宋
至周隋傳禮學者為多其為義疏者南有賀循庾蔚崔
[020-32b]
靈恩沈重宣皇甫侃北有&KR0008道明李業興李寶鼎侯聰
熊安至唐魏徴以小戴綜彚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開
元中詔元行沖與諸儒為疏將立之學官而張説沮之
當時疏儀禮者賈公彦等疏禮記者孔頴逹諸儒也及
宋朱子與東萊吕子商訂欲取禮記中有關於儀禮者
附之經其不繫儀禮者仍别為記不果晚乃作儀禮經
傳通解以儀禮為綱分王朝邦國等類而以禮記分𨽻
於其間蓋未成之書而喪祭二禮又其門人黄氏楊氏
[020-33a]
所續也近時吳氏澄獨疑其經傳混殽為朱子未定之
槁於是重加纂次以十七篇者並依鄭氏次第為正經
取戴記鄭注中有經篇者離之為逸經逸經八篇其二/取之小戴記投
壺奔喪也其三取之大戴記公冠者侯遷廟諸侯釁/廟也其三取之鄭氏注中&KR0034禘明堂王居明堂也
各有義則經之傳也以戴氏所存兼劉氏所補者合之
為傳傳十篇戴記中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乃周末漢初人作以釋經而戴氏抄以入記正
為儀禮之傳乃依經禮篇次萃為一編射義一篇迭陳/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之射釐為卿射義大射義二篇士
相見義公食大夫義則用清江劉原父所補惟覲義闕/取大戴記朝事一篇以備之共為十篇於是儀禮之經
[020-33b]
自一至十/各有傳矣正經居首逸經次之傳終焉其外仍以歸諸
戴氏之記小戴記存者三十六篇亦重加序次曰通禮/者九曲禮内則少儀玉藻通記大小儀文而
緇衣附焉月令王制專記國家制度而文王世子明堂/位附焉曰喪記十有一喪大記雜記喪服小記服問擅
弓曾子問六篇記喪而大傳閒傳問喪三年問喪服四/制五篇則喪之義也曰祭禮者四祭法一篇記祭而郊
特牲祭義祭統三篇則祭之義也曰通倫者十有二禮/運禮器經解一類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一類坊
記表記一類緇衣一類儒行自為一/類學記樂記其文雅馴則以終之朱子所輯及黄氏
喪禮楊氏祭禮亦去其重復名之曰朱氏記與二戴記
為三焉
[020-34a]
周禮周公作或謂之周官蓋即其設位言之則曰周官
即其制作言之則曰周禮也自周之衰諸侯將踰法度
惡其害已皆滅去其典籍而秦用商君其政與周官相
反始皇疾惡焚燒之獨悉漢興高堂生首言儀禮而周
禮之出最後武帝時河間獻王得而獻之入于祕府或/謂
有李氏上周官/五篇于武帝當世儒者莫得見焉成帝時劉歆校理
祕書見之以為周公致太平之迹始得列序著于録略
而五官皆有殘缺冬官又亡乃以考工記足之或曰司/空官屬
[020-34b]
錯散於五官之中實未嘗亡俞庭椿有復古編/於五官中摘其羡者以補冬官而削去考工記考工記
者前世能識古制者所作也王莽時歆取以足之厥後
杜子春賈徽及子逵鄭興及子衆與馬融等皆傳周禮
為之訓詁而鄭康成為之注然自周禮之出當世儒者
多疑之林孝存以為末世瀆亂不經之書何休以為六國
隂謀之書獨康成知為聖法作論難以排衆説故周禮
之出始於劉歆而成於康成也魏晉以來干寶王邵之
徒有為義疏者有為論評者以及禮帖禮鈔之類莫可
[020-35a]
勝數至唐賈公彦撰疏二十巻今惟鄭注賈疏行焉然
自周禮之出當世云云至文中子云云今即其書考之
其中誠亦有可疑者六鄉六遂共十五萬家官吏乃至
二萬三千人十五萬家之所入幾何而足以給二萬三
千之官吏乎以地官計之公卿大夫士通用三十萬人
而府史胥徒又所不預則其衆多又益甚焉至若太史
内史掌六典八法八則八柄之貳宜屬天官乃屬之春
官大小行人司儀掌客宜屬春官乃屬之秋官宰夫掌
[020-35b]
臣民之復逆矣則大僕小臣御僕之掌復逆宜屬天官
而乃屬夏官宰夫掌治朝之位矣則司士正朝儀之位
宜屬天官乃屬夏官地官掌邦畿之事造都邑建社稷
設封疆既悉掌之而掌固掌疆司險候人又見於夏官
天官掌財賦之事自太府至掌皮既悉領之而泉府廪
人倉人又見於地官若此等類未易悉數此其官職之
煩冗殽雜實為可疑學者詳之而已至文中子乃謂如
有用我執此以往而唐太宗謂為真聖作宋横渠張子
[020-36a]
又極尊信而王荆公且推行之獨五峰胡氏則深所擯
抑朱子蓋嘗折衷其説由周公立下規模未及用也趙
汝騰氏又謂惟王建國以為民極數語乃周公作洛後
所為然不可考矣若程子所謂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
可以行周官之法度則推本而論之者也
中庸古有二篇見漢藝文志而在禮記中者一篇而已
朱子為章句因其一篇者分為三十三章而古所謂二
篇者後世不可見矣今宜因朱子所定以第一章至第
[020-36b]
二十章為上篇以第二十一章至三十三章為下篇上
篇以中庸為綱領其下諸章推言智仁勇皆以明中庸
之義也下篇以誠明為綱領其後諸章詳言天道人道
皆以著誠明之道也如是則既不失古今之體又不悖
朱子之㫖魯齋王氏蓋主此説云
大學在禮記中通為一篇朱子始分為經傳以明徳新
民止善為三綱領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為八條目可謂規模宏大工夫詳密矣惟其
[020-37a]
間格物致知傳朱子以為亡而補之㫖意固已完矣然
亦孰知其未嘗亡也今即其書求之有曰所謂致知在
格物者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
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
近道矣此謂知本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
也此十七言者足為格物致知一傳蓋錯簡在他所則
為美語而取以為傳則極其精切朱子勇於補而不勇
[020-37b]
於移何耶且三綱領八條目之外安有所謂本末乃别
為之傳耶董丞相槐及車玉峰氏葉西澗氏皆著論以
辨其非是使朱子復生將必以其言為然也
緯書漢儒以為孔子所演七經之緯凡三十六篇易緯
稽覽圖乾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類謀辨終備書緯璇
璣鈐考靈曜刑徳放帝命驗運期授詩緯推度災紀歴
樞含神霧禮緯含文嘉稽命徴斗威儀樂緯動聲儀稽
耀嘉叶圖徴孝經緯援神契鈎命訣春秋緯演孔圖元
[020-38a]
命包文耀鈎運斗樞感精將合誠圖考異郵保乾圖漢
含孳佑助期握誠圖潜潭已説題辭此三十五篇又太/平御覽有論語摘
輔象撰孝䜟嘗帝後期禮稽命耀/春秋命歴序孝經左方契成始拒及河圖九篇洛書六
篇又别有三十篇與七緯各八十一篇而尚書中候論
語䜟又不與焉大抵緯書之説以謂孔子既叙六經以
明天人之道知後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緯䜟以遺
來世其書出於漢哀平之世蓋夏賀良之徒為之以為
有經則有緯故曰緯書其言誕謾詭譎不可致詰是時
[020-38b]
王莽好符命將以此濟其簒逆而公孫述效之至光武
亦以赤伏自累篤好而推崇焉當世儒者習為内學賈
逵以此論左氏學曹襃以此定漢禮樂大儒如鄭元軰
專以䜟言經而何休之徒又不足言矣然惟桓譚張衡
力非之而不能回也先是孔安國毛公以來皆相承以
祅妄亂中庸之典因魯恭王河間獻王所得古文參而
考之以成其義謂之古學而世儒惑於䜟緯反非毁之
至魏王肅推引古學王弼杜預從而明之自是古學稍
[020-39a]
立而䜟緯之學浸微逮宋大明中始禁䜟緯之書及隋
末遣使搜天下書籍與䜟緯相涉者悉焚之唐以來其
學遂熄矣然考之唐志猶存九部四十八巻而孔穎逹
作九經正義往往援引緯書之説宋歐陽公嘗欲删而
去之以絶偽妄使學者不為其所亂惑然後經義純一
其言不果行迨鶴山魏氏作九經要義始加黜削而其
言絶焉今易緯乾/鑿度猶存
佛氏之學其未入中國也世尊大弟子阿難陀多聞摠
[020-39b]
持有大智慧結集世尊所説為修多羅藏而諸尊者或
後或先各闡化源優波羅集為四部律謂之毗尼金剛
薩埵於毗盧遮那前親授瑜珈五部謂之祕密章句無
著天親頻升知足天宫咨參慈氏相與造論發明大乘
謂之唯識宗㫖西竺龍勝以所得毗羅之法𢎞其綱要
謂之中觀論燉煌杜法順深入華嚴不思議境大宣𤣥
㫖謂之華嚴法界觀此其大略也自漢永平二年佛法
始入中國厥後離為異宗曰教曰禪曰律凡三焉魏嘉
[020-40a]
平初曇柯羅始持僧祇戒本至洛陽曇無徳曇諦等繼
之立羯磨法唐南山澄照律師道宣作疏以明之四分
律遂大行是為南山之宗薩埵以瑜珈授龍猛猛授龍
智智授金剛智唐開元中智來中國大建曼荼羅法事
大智道氤大慧一行及不空三藏咸師尊之是為瑜珈
之宗唐貞觀三年三藏𤣥奘往西域諸國會戒賢於那
蘭陀寺因授唯識宗㫖以歸授慈恩基基乃網羅舊説
廣製疏論是為慈恩之宗梁陳之間北齊惠聞因讀中
[020-40b]
觀論悟㫖遂遙禮龍勝為師開空假中三觀止觀法門
以法華宗㫖授慧思思授天台國師智顗其説乃大備
顗授灌頂頂授智威智威授惠威惠威授元朗元朗授
湛然是為天台之宗隋末順以法界觀授智儼儼授賢
首法藏至清涼國統國師澄觀追宗其學著華嚴疏論
數百萬言圭峰宗密繼之而其化廣被是為賢首之宗
瑜珈乆亡南山亦僅存其行於今者唯慈恩天台賢首
而天台為尤盛此則世之所謂教也世尊大法自迦葉
[020-41a]
二十八傳至菩提逹摩乃𢎞教外别傳之㫖謂不立文
字可以見性而成佛逹摩傳慧可可傳僧璨璨傳道信
信傳宏忍忍傳曹溪大鑒禪師慧能而其法始盛能二
弟子懷讓行思皆深入其閫奥讓傳道一一之學江西
宗之其傳為懷海海傳希運運傳臨濟慧照大師義元
元立三𤣥門以策厲學徒是為臨濟之宗海之旁出為
溈山大圓禪師靈佑佑傳仰山智通大師慧寂父唱子
和微妙𤣥機不可湊泊是為溈仰之宗思傳希遷遷之
[020-41b]
學湖南宗之其傳為道悟悟傳崇信信傳宣鑑鑑傳義
存義存傳雲門匡真大師文偃偃之語言如青天震雷
聞者掩耳是為雲門之宗元沙師備實偃之同門友其
傳為桂琛琛傳法眼大師文益益雖依華嚴六相唱明
宗㫖而迥然獨立不涉凡情是為法眼之宗遷之旁出
為藥山惟儼儼以寶鏡三昧五位顯訣三種滲漏傳曇
晟晟傳洞山悟本大師良价价傳曹山元證大師本寂
而復大振是為曹洞之宗法眼再傳至延夀流入高勾
[020-42a]
驪仰山三傳至芭蕉徹石晉開運中亦亡弗繼雲門曹
洞雖僅存然不絶如綫惟臨濟一宗大用大機震蕩無
際乆盛於今此則世之所謂禪也律學均以南山為宗
真悟智圓律師允堪著會正記等文實出六十家釋義
之外是為會正之宗至大智律師元照復别以法華開
顯圓意作資持記乃與會正之説不能有同是為資持
之宗二宗今雖並存而學者多遵資持之教此則世之
所謂律也大扺佛之為道本無二門自去聖既邈源逺
[020-42b]
而流益分於是師異指殊各建户庭互相矛盾禪則譏
教為滯於名相教則譏禪為溺於空寂若律之為用雖
禪教所共持而取舍各不同至於為教禪之學者又各
立異以取勝一彼一此不相出入自教宗言之慈恩立
三教天台則分四教賢首則又為五教自禪宗言之慧
能與神秀同受法於𢎞忍能則為頓宗秀則為漸宗道
一神會同出於能道一則密契心印神會則復於知解
其不同如此至若天台教宗之一也而四明知禮孤山
[020-43a]
智圓性善性惡之説如氷炭之不相投臨濟禪宗之一
也而或以棒或以喝至横川拱則復以聲偈其示人之
要如枘鑿之不相合支𣲖乖錯論説紛紜殆不得而悉
數也
老子之道本於清靜無為以無為為體以無為而無不
為為用道徳經五千餘言其要㫖不越是矣先漢以來
文帝之為君曹參之為臣常用其道以為治而民以寧
一則其道固可措之國家天下者也自其學一變而為
[020-43b]
神仙方技之術再變而為米巫祭酒之教乃遂流為異
端矣然而神仙方技之術又有二焉曰鍊養也曰服食
也此二者今全真之教是矣米巫祭酒之教亦有二焉
曰符籙也曰科教也此二者今正一之教是矣鍊養之
事黄帝之書雖頗及之而皆後人依倣而託之者及赤
松子魏伯陽者出實始為之宗至於盧生李少君欒大
之徒則又變鍊養為服食其為術愈偏矣符籙之事黄
老之書所未嘗道張道陵冦謙之等實創為其法及杜
[020-44a]
光庭與林凌素輩則又變符籙為經典科教其為事益
陋矣然嘗論之鍊養之説歐陽子嘗删正黄庭經朱子
嘗改注參同契二公大儒皆不以其説為非山林獨善
之士用以養生全年固未為得罪於名教科教之説鄙
陋不經庸黄冠資是為逐食之具為世患蠧亦未甚鉅
也獨服食符籙二説本邪僻繆妄而凡惑之者鮮不罹
禍欒大李少君于吉張津之流以此殺身栁泌趙歸真
之徒以此禍人而卒自嬰其僇張角孫恩吕用之輩遂
[020-44b]
以此敗人天下國家而不顧矣今也鍊養服食其術具
傳而全真之教兼而用之全真之名昉於金世有南北
二宗之分南宗先性北宗先命近時又有真大道教有
七祖康禪之教其説又自相乖異至於符籙科教具有
其書正一之家實掌其業而今正一又有天師宗師分
掌南北教事而江南龍虎閣皂茅山三宗符籙又各不
同先儒有云道家之説雜而多端其信然矣又謂其書
皆昉於漢桓帝之時今其經典以為天師永夀年間受
[020-45a]
於老君是也世傳太平經最古且多今不復存然其所
言興國廣嗣之術殆不過房中鄙䙝之談若大同等經
大率六朝以來文士之所造雖文采可觀而往往淺陋
無甚高論朱子謂佛學偷得老子好處後來道家只偷
得佛家不好處執是説以求之道家之本末可論矣
堪輿家之説原於古隂陽家者流古人建都邑立家室
固未有不擇地者而擇地以葬其術則本於晉郭璞所
著葬書二十篇多後人增以謬妄之説蔡元定嘗去其
[020-45b]
十二而存其八後世言地理之術者此其祖矣自近世
大儒考亭朱子以及蔡氏莫不尊信其術以謂奪神功
回天命致力於人力之所不及莫此為驗是固有不可
廢者矣後世之為其術者分為二宗一曰宗廟之法始
於閩中其源甚逺至宋王伋乃大行其為説主於星卦
陽山陽向隂山隂向不相乖錯純取五星八卦以定生
尅之理其學浙間傳之而今用之者甚鮮一曰江西之
法肇於贑人楊筠松曾文迪及賴大有謝世南輩尤精
[020-46a]
其學其為説主於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
專指龍穴沙水之相配而他拘忌在所不論其學盛行
於今大江以南無不遵之者二宗之説雖不能相同然
皆本於郭氏者也業其術者叅其異而會其同斯得之

醫家之書自内經而下藏於有司者一百七十九家二
百九部一千二百五十九巻而後出雜著者不與焉内
經謂為黄帝之書雖先秦之士依倣而託之其言質奥
[020-46b]
而義𢎞深實醫家之宗㫖殆猶吾儒之六經乎秦越人
八十一難經繼作蓋舉黄帝岐伯之要㫖而推明之亞
於内經者也漢張仲景本内經難經之㫖著金匱玉函
經及傷寒諸論其論六氣之所傷最為詳備晉王叔和
纂岐伯華佗等書為脈經叙隂陽内外辨三部九候分
人迎氣口條陳十二經洎三焦五臟六腑之病尤為精
密二氏之書誠千古不刋之典也厥後巢元方著病源
候論王砅撰天元玉策要皆有所祖述然元方言風寒
[020-47a]
二濕而不著濕熱之説砅推五運六氣之變而患在滯
而不通此其失也至唐孫思邈出以絶人之識篤濟物
之仁其列千金方翼所以發前言啓後學有功於醫道
深矣當時王燾有外臺祕要所言方證符證灼灸甚詳
然謂鍼能殺生人而不能起死人則一偏之論也及宋
錢乙龎安時許叔微迭興龎則囿於凖繩尺寸之中許
則務在出竒而應變其術皆本於仲景惟錢深造仲景
之閫奥建為五藏之方各隨所宜用謂肝有相火則有
[020-47b]
㵼而無補腎為真水則有補而無㵼可謂啓内經之祕
惜其遺書散亡出於閻孝忠之所集者非乙之本真也
若大觀間陳師文裴元宗輩所製二百九十七方則欲
以一定之方而應無窮之病識者固知其昧於變通之
道矣金氏之有中原也張潔古劉守真張子和李明之
四人者作醫道於是乎中興潔古方新病不能相値治
疾一切不以方故其書不傳其學則明之深得之明之
推内外二傷尤先於治脾土其為法專於補其所著脾
[020-48a]
胃論誠根本之言也子和以吐汗下三發風寒暑濕火
燥六門為醫之關鍵其劑多峻厲其為法主於攻守真
論風火之病以内經病機氣宜十九條者為病原式曲
盡精微其治法則與子和相出入者也張氏一再傳其
後無聞李氏弟子多在中州獨劉氏傳之荆山浮圖師
師至江南傳之宋中人羅知悌而南方之醫皆宗之矣
及近時天下之言醫者非劉氏之學弗道也劉李之法
雖攻補不同會而通之隨証而用之不存其人乎
[020-48b]
 
 
 
 
 
 
 
 王忠文集巻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