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010 王忠文集-明-王禕 (WYG)


[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王忠文集巻十三
             明 王禕 撰
  擬
   孔子春秋文辭七首并序/
春秋之世王室之告諭列國之往來專尚乎修辭故閔
馬父謂文辭以行禮而仲尼謂非文辭不為功觀乎左
氏内外傳所載凡其為辭皆從容委曲而意已獨至葢
[013-1b]
是時聖人餘澤未逺涵養之久故辭氣不迫非後世専
學言語者比也禕之少也喜攻言語之學間嘗擬為當
時之辭若干首顧其辭氣卑薄豈能庶㡬乎古人徒以
志學古之意焉耳
   齊桓公請成于魯
齊桓公將圖伯諸侯與之既為㑹于北杏魯獨後從乃
使請成于魯曰昔文武之造周也時則有若周公及我
先君太公任居股肱有大勲勞於天下是以周公封魯
[013-2a]
太公封齊以藩屛周及成王嗣位使召康公錫命太公
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載在盟府世世子
孫其曷為敢忘平王之東遷周有衰徳我先君僖公屬
東諸侯將修其先職惟魯克念周公之故隠公實與同
好而僖公無祿業用弗就爰及今兹王綱日弛内而兄
弟之國隳廢侯制外則四方多壘侵敗王略寡君圖惟
率先王之命承先君之志而侯伯之職是修以尊王室
外撫邊郵而綏和我諸夏非賴我一二兄弟同心僇力
[013-2b]
其曷有濟大國周公之𦙍祚世秉周禮諸侯之望於是
乎在譬諸衣焉君猶領也網焉君猶綱也大國若惠徼
周公之靈率先諸侯與我同好諸侯其孰有不從於以
崇信明義𢎞濟大業寡君之願而非所敢望也敢布以
請唯大國實重圖之於是莊公及齊平而盟于柯
   濟桓公告諸侯盟首止
惠王將廢世子鄭而立王子帶齊桓公定其位既合諸
侯㑹世子于首止且使管仲言於諸侯曰諸侯之國藩
[013-3a]
翰王室猶手足之衛元首王室之寧諸侯之福也昔在
文武父作子述用建王業成康繼之持盈守成日靖四
方至于厲王躬秉虐徳流居于彘而宣王在幼則有召
公虎長而輔之克祗厥紹以中興周則以名之素定故
也天不靖周幽王昏庸溺愛少子伯服將授之位而太
子宜臼是害宜臼奔申申伯與西戎伐周幽王戰死諸
侯乃舍伯服而立宜臼是為平王平王東遷王室用微
是則王室之不寧由王嗣之建乖其適孽有以致之抑
[013-3b]
非我兄弟之能致力於王室亂其曷有敉寜今世子名
則適嗣其猶平王之當立而叔帶效尤伯服將反易天
倫自作不靖以貽王室憂且先王之命曰王后無適則
擇立長貴適賤孽名之正也今我兄弟奉先王之命㑹
世子而定其位以正名也名者義之經也義者禮之宗
也禮者政之本也名以正義義以生禮禮以出政政以
立國治之道也王室之治而亂靡有生我一二兄弟其
何福如之我兄弟其或名之弗共而棄禮畔義崇慝黨
[013-4a]
諐以奸先王之命而啓亂原文武成康之靈如天在上
其誰敢弗䖍而猶敢弗䖍是棄文武成康之命而以幽
厲待我天子也我兄弟盍終圖之諸侯乃尋盟
   晉欒枝對楚
城濮之役楚子玉使鬬勃請戰晉文公使欒貞子對且
數楚曰天禍中國而楚焉是肆惟爾楚蓽路藍縷以啓
山林翦焉陋荒僻在外服而恃其險阻僣竊名號以抗衡
于中夏干戈相尋靡有寧嵗王貢之不供王度之不守
[013-4b]
齊桓公是以糾合諸夏南向問罪召陵尋盟亦既悔罪
屈服中國庶其有寧而天未悔禍齊桓即世及兹一紀
夷德無厭復肆為封豕長蛇以荐食上國漢陽諸姬夷
滅殆盡惡積慝稔皇天后土同所憤疾我寡君夏盟是
主以徼福于中國是用悉索敝賦以與楚相周旋惟是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故退避三舍圖以為報楚大夫必
將狃於一戰以決勝負則曲非在我也寡君亦惟小惠
是徇而大恥未雪非所以明天常而共王命敢煩二三
[013-5a]
子戒爾車乗敬爾君事詰朝相見晉國表裏山河使幸
而捷楚其猶敢北向楚而敗也雖方城為城漢水為池
吾恐其亦何恃惟大夫圖之
   晉文公請王狩
晉文公㑹諸侯于溫將以諸侯見乃召王狩使請于王
曰臣聞之天子五載一巡狩方岳而諸侯㑹同咸述所
職昭王制謹侯度也肇自唐虞於禮為古故我周之制
因而仍之昔有宣王承厲王之亂爰巡狩東都諸侯畢
[013-5b]
㑹故業用中興功昭復古自是以來兹禮不講王室之
不競豈職此之故惟平王之東遷時則先臣仇實資依
輔勲在王室今臣重耳率諸侯信大義共先臣之業以
同奬王室惟是巡狩之典不宜久曠故願親舉玉趾照
臨下土式遵先王之舊則豈惟我諸夏列國各脩朝覲
以行述職之禮將威靈所被四夷荒服莫不震疉來享
來王其誰敢或後臣重耳敢用稽首再拜以請天王遂
狩於河陽
[013-6a]
   周襄王錫命魯文公
魯文公元年周襄王使毛伯來錫命王若曰嗚呼維昔
周公相我成王成文武之志崇禮興樂弼成至治厥勲
茂焉爰祚大國受封于魯周公即世成王追念其勛庸
祀之以天子之禮樂是故諸侯之於王室魯最親且尊
而王室之視魯猶大厦之有柱石實嘉賴之在禮諸侯
嗣位䘮畢則來朝以士服見於是乎有衮冕圭璧之賜
始受命焉今叔父承周公之統撫有魯國余不佞恐以
[013-6b]
彞典勤叔父是用使毛伯衞往錫余命昔成王初政周
公戒之有曰繼自今我其立政立事今余亦以命爾嗚
呼叔父其尚懋敬之哉
   周告齊請城王城
周靈王一十三年榖洛鬬毁王城周將復城之使告于
齊曰昔我太王王季肇基王迹實在西土至于文王誕
膺天命天下歸周爰邑于豐武王克商既有天下復京
于鎬然當武王之克商也九鼎實遷之洛其言曰我南
[013-7a]
望三途北望嶽鄙顧瞻有河粤瞻洛伊毋逺天室將營
周居于洛而未遂成王踐祚周公召公相之首洛邑之
是營故書曰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
水東亦帷洛食洛邑既成用建成周稱東都焉成王實
來禋于文武乃歸宗周而周公留洛篤前人成烈則是
武王成王雖未嘗都洛固以是為宅中有望於嗣王也
迨至平王乃始東遷成周克紹先志將二百年于兹矣
王室之既卑非復先王之盛抑徼福假靈於武王成王
[013-7b]
故罔致廢隕今天降災于周榖洛水鬭王城毁焉以宗
廟社稷之重弗獲奠安而財用匱乏土功之不易余一
人憂懼不遑寧處伯舅東表之大國職在夾輔世有勲
勞於王室今若復肆大惠修成周之城俾王室奠安余
一人用寧則周公召公之為也其何功如之厥功所施
豈惟余一人是賴武王成王之靈實寵嘉焉齊人乃城
王城
   魯季孫行父對晉遭䘮
[013-8a]
魯文公六年使季文子聘于晉至晉襄公卒晉人辭焉
文子對曰晉主夏盟於今再世大邦小國畏威懼罪嵗
時脩好孰敢有闕雖然敝邑之徼好於大國則非徒霸
力之是懼也周公唐叔親則兄弟後世子孫繼好脩睦
而敢有失墜寡君之嗣位六年之間君臣會盟于晉者
五朝聘于晉者二凡以敦先志昭舊好也夫物以行禮
禮以合好是故行父之來寡君親授之玉俾奉于下執
事庶㡬成禮以踐前好今天不弔晉不幸晉君棄羣臣
[013-8b]
而大夫以喪故辭使寡君之願不得以遂是因一國之
故而廢二國之好也無乃不可乎行父聞之禮有常有
變變而得宜固為正也執事若徼惠敝邑俾行父得奉
玉帛以薦諸几筵因變而成禮將寡君之心晉君之靈
實鑒臨之二國之好其何有厭斁晉人許之成禮乃還
   高帝封功臣鐵劵辭史惟載帶厲而下四句今/補其辭末二句從漢楚春
   秋/
惟六年冬十二月甲申皇帝若曰自昔有天下者功成
[013-9a]
治定皆列爵分土以廣封建示天下為公也朕平秦亂
海内為一不五年遂成漢業此雖天之所命抑諸臣之
功也裦有徳賞有功古今通誼朕不敢私謹命有司次
第功狀封爾徹侯用建爾國邑使黄河如帶泰山若礪
漢有宗廟爾無絶世烏虖敬之哉
   張良辭高帝史載良語簡/今衍其辭
張良佐高帝定天下既以功封畱侯即謝事引去辭高
帝曰臣聞四時之運功成者去天之道也老子之敎貴
[013-9b]
乎知足孔子之道在乎時行時止易曰知進退存亡而
不失其正其唯聖人乎臣愚無識然竊明此久矣以家
世相韓不忍韓滅誓為韓報仇故不愛萬金之資艱難
從事獲事陛下今仇韓者已滅而天授陛下不五年一
海内然臣未嘗攻城野戰効寸尺之功徒以三寸舌與
謀帷幄耳陛下幸過聴故時時言輒中此陛下之明天
之所命非人力也今漢業已成諸功臣皆剖地受封而
臣亦封萬戸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知足不辱
[013-10a]
滿盈者天道之所忌也昔者范蠡佐越亡吳魯仲連為
趙絶秦張孟談相趙敗智氏皆功成不居即引去此三
子者當戰國時士無定君君無常臣猶得進退各遂其
願況今天下為一萬姓臣妾人必各獲其所乃可陛下
誠愛臣願縱臣臣得棄人間事從赤松子遊志願誠足

   文帝賜吳王璽書
朕念髙皇帝艱難定天下衆建親支用作漢藩輔所以
[013-10b]
隆本厚基也王王南土秉徳奉職以衛社稷于兹有年
今春秋高多疾病數欲入朝不果朕惟親親之故毎惻
焉疚懐如聞外之議云王頗有慊不欲朝故託於疾耳
朕竊怪之朕縱不能脩徳飭行以信天下王骨肉至親
敵吾一體謂宜有以賛導之豈肎疏其所親忘先帝之
念乎朕所不信故明以諭王遣使賜王几杖各一王其
親醫藥自厚毋遺朕憂詩不云乎靖恭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聴之介爾景福惟王其念之
[013-11a]
   武帝置五經博士詔
昔孔子賛易刪詩定書作春秋修禮樂厥為六藝然樂
以與詩表裏無成書也帝王之道五經備矣秦為無道
燔滅典籍以愚黔首因民亂亡漢興我高皇帝馬上得
天下詩書之事未遑暇也孝惠皇帝始除挾書之律孝
文皇帝復廣游學之路經籍自是稍興矣今易以卜筮
故幸亾恙詩亦次第以具春秋有公羊氏糓梁氏傳故
傳書有伏生所傳禮有高堂生所傳五經葢粗完矣然
[013-11b]
去聖日逺章句遺辭乖疑離析先聖之道鬱而不章朕
甚閔之今建立五經為寘博士使各專其業用以扶微
學尊道藝庶㡬異端屛息聖真顯著稱朕意焉
   賢良對武帝策武帝本紀元光元年五月詔賢/良曰云云於是董仲舒公孫𢎞
   等出焉今按仲舒所對在建元元年𢎞所對在/元光五年而此年所策史闕其對故補為之
詔曰朕聞昔在唐虞畫象而民不犯日月所燭莫不率
俾周之成康刑措不用徳及鳥獸敎通四海海内肅慎
北發渠搜氐羌來服星辰不孛日月不食山陵不崩川
[013-12a]
谷不塞麟鳳在郊藪河洛出圖書烏虖何施而臻此歟
今朕獲奉宗廟夙興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淵水未知所
濟猗歟偉歟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業休德上參堯
舜下配三王朕之不徳不能逺徳此子大夫所睹聞也
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咸書以對著之于
篇朕親覽焉
對曰臣聞帝王之治有本有文仁義道徳本之謂也禮
樂刑政文之謂也本以立之文以輔之此至治所為成
[013-12b]
也夫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元即仁也仁即其所以生物者也
天地不惟自生物也又以是理賦於人而人秉之以具
諸心故曰仁人心也天地之生物也細而草木鳥獸大
而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人之處之必各得其宜也得其
宜者義也義雖在外而制之者心也故義者心之制也
道也者天之所以示人而人由之之路也風雨霜露日
星山川無非至教之示人人由之而能察則日用事物各
[013-13a]
得其所當行也德者行道而有得之謂也天之運也健
而不息天之德也地之載也厚而不崩地之徳也人能
體天地之徳以為徳行而有得焉故為徳也天地之間
萬物區别各有序也聖人因其有自然之序也制度品
節之而禮興焉吉凶軍賓嘉三百三千之目是也天地
之氣流通感召本至和也聖人因其有自然之和也鼔
舞動盪之而樂作焉咸池雲門英莖韶濩之類是也夫
人心不能以皆善也故有流而為邪僻聖人慮夫禮樂
[013-13b]
之教民或不能盡化也於是刑政制焉五刑之屬至於
三千而法令之布大綱小紀具有科條凡以防民使去
惡而逺罪也是故仁義根乎人心之固有者也道徳體
乎天地之本然者也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孔子
曰在明明徳又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居仁由義道
徳全備則五典以秩九疇以叙故此四者治天下之本
也禮樂以興起人之善心防於未然者也刑政以懲戒
人之邪心禁於己然者也記曰禮樂流行天地官矣孔
[013-14a]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禮樂刑政兼舉
而並行則九經以正六府三事咸得其宜故此四者治
天下之文也夫本所以立治也不可不同故二帝三王
為治之意無不同也文所以輔治也不必盡同故二帝
三王為治之法未嘗同也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
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葢其因者本也所
損益者文也立之以本輔之以文帝王之治亡不繇此
至治之成而教化之美固有不期而然也是故唐虞之
[013-14b]
時畫衣冠異章服而不犯成康之世刑錯而不用日月
所燭莫不率俾海内肅慎北發渠搜南撫交趾氐羌徠
服葢内而民人外而夷狄皆繇於教化也是以日月不
蝕星辰順軌而天道得其寧山林不崩川谷不塞而地
道得其平麟鳳在郊藪龜龍游於沼河出圖洛出書而
禎祥諸福之物畢至焉斯皆至治之成其效然也中庸
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正謂是也漢室之興除
秦之暴高帝躬創大業功配堯舜孝文孝景善於持盈
[013-15a]
守成比迹成康𢎞業休徳蔑以加矣陛下承先帝之統
居帝王之位奉帝王之職固宜推古帝王所以為治者
而施之然而至治之效未臻於古者意者為治之意有
未至為治之法有未周也夫茍仁義道徳為立治之本
者既至矣禮樂刑政為輔治之文者既周矣敎之既明
化之既成而至治之效猶弗古若者未之有也臣聞帝
王之治非可以速成也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又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此言必積累
[013-15b]
乃至也漢興迨今且維其時而厥效未覩冝陛下之以
為歉也臣惟高帝之撥亂反正文帝之恭儉謙讓仁義
道徳之意葢已至矣獨其稽古禮文之事乃未遑暇此
固有待於陛下也陛下遵其意脩其法已至者加之意
焉其未至者勉强而力行焉推而致之二帝不足三三
王不足四也子思曰㦯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㦯勉强
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此之謂也臣愚識見淺薄不足
以奉大對冊曰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此非愚臣所
[013-16a]
敢知也謹昧死上愚對唯陛下裁擇
   張湯議肉刑
臣聞帝王之制刑輕重貴在適中中則事允而情稱故
死人不為怨生人以為恩也且死不可以復生也故罪
有重抵死而情輕者聖人不忍即處之死於是肉刑制
焉所以減其死而全之生使適輕重之中雖曰傷殘支
體固愈於即死矣夫唐虞之時象刑而民不犯其治不
可及矣禹承堯舜之後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湯武因而
[013-16b]
用之未之有改誠以俗薄於唐虞也漢初懲秦之暴蠲
煩解苛以就簡便約法三章然大辟尚有三族之誅髙
后元年始除三族罪及孝文皇帝遂詔除肉刑三著為
令甚盛徳也是時丞相蒼御史大夫敬奏請當黥者髠
鉗為城旦春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趾者笞五百當斬
右趾者皆棄市且肉刑本以减死設令當劓者笞至三
百斬左趾者五百率多死而斬右趾者又當死是外有
輕刑之名内實殺人也孝景皇帝謂加笞與重罪無異
[013-17a]
宜更定律笞五百曰三百三百曰二百猶尚不得全後
復減三百曰二百二百曰一百自是笞者輕得全矣夫
笞而獲全固已輕矣然去笞一等即入於大辟無已輕
重懸絶乎故令笞罪太輕不足以當減死之律以故奸
宄不息而犯法者滋益衆臣等議以為復肉刑便夫肉
刑適輕重之中重不抵死輕不使人得茍免三代所常
行者也今俗薄於三代奈何用唐虞之刑失時中之誼
乎且去笞輒當死是以死罔民也降死即從笞是末減
[013-17b]
太甚也輕重失中莫此為甚周書曰士制百姓于刑之
中以教祗徳又曰屬于五極咸中有慶故中聖王制刑
之本指也臣竊聞之孔子曰古之知法者能省刑本也
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末矣又曰今之聴獄者求所以
殺之古之聴獄者求所以生之臣愚以為肉刑之制近
古而便民省刑之本求生之道也故欲使民逺罪而復
三代之治莫如復肉刑便
   司馬相如解客難
[013-18a]
客有難司馬相如曰葢聞六藝之文尚已庖犧氏之作
易有畫無書迨文王周公卦爻乃有辭孔子傳之其言
豈嘗支而造化之蘊隂陽之賾情性之原事物之故鬼
神之情狀吉凶之兆朕莫不該焉唐虞之政二典以全
雅頌十三國之風僅三百篇至於春秋辭益謹嚴二百
四十二年之事約以萬六千五百言昭法戒定賞罰一
字之襃華衮之榮片辭之貶斧鉞之戡從斯而談五三
六經之文不亦既簡而不繁乎先生固蔚然一代之辭
[013-18b]
宗也謂宜攟摭帝王之要採掇古今之類探道奥抽聖
祕總攬三才揆括萬彚作漢一經襲舊六以為七庶㡬
繼孔氏之志以作憲於萬世然乃競其瑋麗夸誕之言
肆其淫泆侈靡之指虚談詭語無補於彞倫濫説溢辨
不遵乎政治曾何崇論𢎞議之匡國曷有眇意幽思之
燭理荒曶變眩徒馳騁於有無之際借曰多識博物賦
頌所託勸百而風一譬猶鼔鄭衞之音曲終而奏雅不
已戯乎且夫立言不經雖好不式措意不古雖廣不極
[013-19a]
先生之於文雖落筆萬言揮霍充斥簡累牘聯車輦庋
積意者其殆無益乎相如喟然嘆焉乃應客曰嗟乎陋
哉子之言文也子以為章句之間言辭之末為足以盡
夫文乎文之時義大矣哉經緯天地黼黻造化者固文
之至也易曰文明剛健語曰逺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
之三王之政曰救質莫若文堯之德曰煥乎其有文章
舜則曰濬哲文明禹則曰文命敷於四海周則曰郁郁
乎文哉此皆文之謂也是故兩儀文之體也三綱文之
[013-19b]
象也五常文之質也九疇文之數也道德文之本也禮
樂文之飾也孝弟文之美也功業文之容也敎化文之
明也刑政文之綱也號令文之聲也聖人職乎文者也
君子章之庶人由之者也由斯觀之文之為道可謂閎
矣六經之所著其無以易此矣方今大漢道躋燧庭德
儕羲軒肩堯舜而踵湯武友周孔而臣曾顔然且開陽
闔隂旋乾轉坤櫜籥元氣陶冶至仁上之則日月星辰
風雨雷霆各順其序下之則山川草木蟲魚禽獸咸遂
[013-20a]
其倫龎恩汪濊大化奫淪磅礴輪囷葳蕤紛紜於是位
兩儀之體布三綱之象全五常之質叙九疇之數本之
以道徳飭之以禮樂美之以孝弟容之以功業明之以
敎化綱之以刑政聲之以號令昭然乎宇宙之聲靈也
粲然乎官府之儀章也秩然乎朝廷之等威也尊卑有
法上下有紀貴賤不紊内外不瀆人倫既正風俗既淳
而王道成矣此固今世之文儷媺嫓盛於五帝三皇然
也僕誠不佞西蜀之鄙人習業儒術服膺先王之教之
[013-20b]
日久矣生逢休明竊仕王朝雖職非該輔不能燮天縡
調化鈞任彌綸裁成之責固嘗望清光奉末議得以揚
大道陳古誼斯文之事略効其一二仲尼有云天之未
䘮斯文也此僕以為己任而不辭譬如大化回春吹管
亦以助其氣大明當天引爝將以宣其煇力則甚緜功
則甚微而志之所見庶㡬暢六經之道續孔子之緒而
不墜語不云乎當仁不讓於師而僕亦奚敢以遜為且
孔子之脩經繇道否於用迺託之空言耳是以其言約
[013-21a]
其義周其辭近其㫖深夫茍推而致之功用所施豈不
既衍且博哉今大漢之文衍矣博矣蔑以加矣又曷以
議為哉若夫風雲以為體花木以為象辭華以為質屬
句以為數音律以為本雕鏤以為飾組繡以為美浮淺
以為容華丹以為明偶對以為綱鄭衞以為聲瑋麗以
夸誕淫泆而侈靡風流忘返誇詡於章句言辭云云者
此特文之一節也僕固亦從事於斯豈嘗弊精靡神畱
連而沈溺哉亶時資以為㳺戱翰墨宣暢性情之具耳
[013-21b]
客遽以是欲盡僕之文耶茍以是為盡僕之文是猶航
斷溝絶港而指以為河海聆筝笛之嘈哳而擬鈞天廣
樂之奏豈不謬哉
   宣帝賜趙充國書充國破羌帝凡五賜書最後/羌既破召還宜有書而史闕
   故補/其辭
皇帝問後將軍日者煩將軍以邊事朕以師出國重費
虜宜即滅兼將軍年老加疾萬一不可諱誰為朕理邊
者故詔趣將軍急撃羌將軍計圖萬全持重不暴謂虜
[013-22a]
當以計破宜且留兵屯田内無有亡費之利外有守禦
之備此必禽之其計為便朕奪於羣議頗疑將軍怯丞
相相言將軍數畫軍册言常是任其計可必用故朕遂
決意聴將軍今來奏已破羌羌本可五萬人軍凡斬首
七千六百級降者三萬一千二百人溺河飢餓死者五
千六百人定計遺脫與前鞏黄羝俱亾者不過四千人
羌靡㤀自詭必得請罷屯兵前後舉不外將軍計微將
軍持議堅切豈致如是耶自今以來朕無復西顧憂矣
[013-22b]
將軍其班師振旅以還道路彊餐食自愛
   太常博士答劉歆書劉歆欲建左氏春秋逸禮/古文尚書皆列於學官哀
   帝令與博士議博士或不肯置對歆私書責之/當時博士必有答歆書而史不載故補其辭
辱書欲建左氏春秋逸禮古文尚書三者皆列於學官
此誠閔經籍之錯亂憂聖道之廢失甚盛心也然其事
顧有不可行者故願以復于執事昔者竊聞之孔子大
修六經之文易為十二篇詩取三百十一篇書定為百
篇春秋亦十二篇而禮之目葢儀禮三百曲禮三千或
[013-23a]
曰孔子之於禮常欲裁以為書而未成故其言曰吾欲
觀夏禮是故之杞而不足徴也吾欲觀殷禮是故之宋
而不足徴也文獻不足故也自戰國之亂習經者既鮮
及秦亾道燔燒三代之書於是經籍滅矣然唯易得以
卜筮故存漢興久之詩乃興而一人不能獨盡其經或
為雅或為頌相合乃成其或全者亦以託於諷誦不獨
在於竹帛故也若禮之為書缺壞最甚漢初髙堂生所
傳惟士禮十七篇及魯恭王壞孔子堂乃得古禮經五
[013-23b]
十六篇河間獻王以上之而其十七篇與髙堂生所傳
者正同餘二十九篇藏之祕府因謂為逸禮然正禮殘
缺久矣故范武子不識殽烝趙鞅及魯君謂儀為禮自
孔子沒七十子之徒共撰所聞為記而其後月令吕不
韋作緇衣公孫尼子作則未知今之逸禮其盡出於孔
氏歟否歟百篇之書當秦燔書時孔子末孫惠與濟南
伏勝各藏其本於家楚漢之際失其所藏文帝時勝口
授鼂錯勝既耄昏乃謬合三十四篇為二十八篇歐陽
[013-24a]
夏侯之徒皆學之冩以漢世文字號今文尚書至武帝
時孔惠之書始出屋壁百篇皆在而半已磨滅又皆科
斗文字惠孫安國以隷古定得五十八篇為之作傳是
為古文尚書既畢㑹國有巫蠱事訖用不聞而其傳遂
絶近時好事者乃頗偽作舜典汨作九共九篇大禹謨
益稷五子之歌𦙍征湯誥咸有一德典寶伊訓肆命武
成旅獒冏命等二十四篇彼徒略見百篇之叙故以伏
生二十八篇復出舜典益稷盤庚三篇康王之誥及泰
[013-24b]
誓共三十四篇而偽作此二十四篇求與孔氏五十八
篇之數合則是今之所謂古文尚書者又未知其果出
於孔氏否也春秋之作自當時髙第弟子如游夏尚不
能賛一辭繇其辭謹約而義隠微也夫子既筆削成書
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左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
失其真故取史記備著其事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
則謂左氏為不傳春秋者固非然其去取是非頗謬於
聖人謂左氏為得聖人修經之㫖亦非也今執事欲以
[013-25a]
此三事置博士列於學官豈誠以逸禮古文尚書為出
孔氏左氏為有合於聖人歟此固有司之所不敢知也
且當漢初承秦燔燒之餘挾書之律方解天下文學稍
稍始出如萌芽然國家亟於興儒學崇道藝故諸子傳
説廣列於學官為寘博士以扶植而統理之今儒術之
興既久典籍粗完則凡非聖之書固所宜斥絶而傳説
之無補於經者亦在所宜擇也執事拳拳於此為聖道
計誠可尚矣然衆言殽亂異説紛紜適以為聖經之累
[013-25b]
亦盍深察力辨之顧乃牽於世俗之恒見昧於聖人之
大道是非真偽無所釐正猥以見罪於有司意者執事
之於載籍未始博極歟何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遂直為
此悻悻也夫明月之珠夜光之璧天下之寶也設有殘
闕焉亾害其為至寶也今乃因其殘缺它求魚目燕石
以擬之是使至寶無别也執事誠以聖經為寶也則宜
聴其殘缺以信其所為寶不必奬異説殽衆言謬以非
寶為寶也夫聖經雖有殘缺而聖人之道萬古一日如
[013-26a]
日月之麗天或時剥蝕終即必復執事又奚必過以為
憂乎執事過憂之是信日月之蝕而不復無是理也承
書辭責備過當故不得不辨
   麒麟閣蘇武頌宣帝甘露三年單于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形象麒麟閣
   霍光以下趙充國蘇武等十一人成帝時西羌/有警上追念充國召黄門郎揚雄即充國圖畫
   而頌之意武嘗著名匃奴/宜亦有頌故擬為之辭
巍巍漢徳與天亾極孰居方外阻限絶域帝謂廷臣是
宜羈縻我示我信以填以綏乃遣信使諭以威徳使孰
[013-26b]
為首惟典屬國仗節而邁位于北鄰矯矯風槩氣奪三
軍如何蠢蠢大義弗循反常逆順抗我明命惟武曰嘻
君命可辱我執我節羝我能牧羝則弗乳節亦靡隳越
十有九年乃復來歸昔者之往其顔如脂今之還矣皓
髮白䰅表裏純忠終始全節震名殊邦功顯帝室彼陵
彼律其罪天通彼之視武野鼠神龍國孰無臣臣孰無
仕凡百有位鑒此真軌
  文章惟三代為古春秋次之戰國次之西漢又次
[013-27a]
  之然三代之文若易書詩可法而不可擬擬之則
  猶荆楚之稱王矣可法而可擬者其惟左傳司馬
  史記乎華川王先生悼斯文之彫弊閔士習之卑
  冗以振起為己任於是推其得於經術者託之著
  述自西漢上至春秋凡擬其文總若干首其義𢎞
  其辭雅寘諸左丘明劉向司馬遷諸人篇籍中葢
  無愧焉昔子朱子讀曾文定公所擬制誥稱其軼
  漢唐而逼典謨世復有朱子未有不以稱文定者
[013-27b]
  而稱先生也友生眉山蘇伯衡謹書
  作文要有依據原諸六經以為之本博之百氏以
  達其趣考之史傳以挈其歸夫然後融會貫通得
  之于心應之于手如郢匠揮斤庖丁游刃有不知
  其所以然之妙往往出語逼真古人未嘗規規然
  體帖蹈襲如唐人之於書鉤臨摸搨以致其㸃畫
  之似昔揚子雲之擬易王仲淹之擬經皆未免為
  識者所議葢聖人之作本於無心而後儒之術出
[013-28a]
  於有意也吾友華川先生蚤從文獻黄公游以能
  文名近年所造益臻邃密固已超軼漢唐而浸淫
  三代矣集中擬秦漢諸文尤為卓絶初未嘗有意
  於古而自不能不古也惜余衰暮之秋志氣凋落
  乃辱咸池大濩鏗鏘交奏於窮愁寂寞之鄉一洗
  夫山林陳腐之陋何其幸歟詩曰惟其有之是以
  似之子充之謂矣趙良恭識
 
[013-28b]
 
 
 
 
 
 
 
 王忠文集巻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