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漢藝文志考證卷二
宋 王應麟 撰
詩
詩經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
儒林傳言詩於魯則申公培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
韓太傅齊魯以其國所傳皆衆人之說也毛韓以其
姓所傳乃專門之學也肅宗令賈逵撰齊魯韓詩與
[002-1b]
毛詩異同晁氏曰齊魯韓三家之詩早立博士以闗
雎葛覃卷耳鵲巢采蘩采蘋騶虞鹿鳴四牡皇皇者
華之類皆爲康王詩王風爲魯詩鼓鐘爲昭王詩異
同不可悉舉賈誼以騶虞爲天子之囿以木𤓰爲下
之報上劉向以衛宣夫人作𨚍柏舟黎莊公夫人作
式微陳婦道蔡人之妻作芣苢之類皆三家之說也
揚雄曰周康之時頌聲作乎下闗雎作乎上習治也
與毛詩大不類如此則其序必不同也今所畧見者
[002-2a]
韓詩之序曰芣苢傷夫也漢廣恱人也汝墳辭家也
蝃蝀刺奔女也其詳可勝言哉韓詩序又云黍離伯
封作也賔之初筵衛武公飲酒悔過也又謂商頌美
宋襄公歐陽氏曰韓詩遺說徃徃見於他書至經文
亦不同如逶迤郁夷之類又曰孔子言闗雎哀而不
傷太史公曰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闗雎作而三家
皆以爲康王政衰之時謂爲周衰之作者近是矣彭
俊民曰申公得詩之約也轅固得詩之直者也以約
[002-2b]
窮理而以直行已觀其言以察其所行信有異於毛
公韓嬰之所聞也隋志齊詩魏代已亡魯詩亡於西
晉韓詩雖存無傳之者唯毛詩鄭箋至今獨立詳見/詩考
魯故二十五卷
儒林傳申公事浮丘伯受詩獨以詩經爲訓故以教
亡傳疑者則闕弗傳晁氏曰詩有魯故韓故齊后氏
故孫氏故毛詩故訓傳書有大小夏侯解故前人惟
故之尚如此後漢輿服志/注引魯訓
[002-3a]
魯說十八卷
荀卿子劉向說苑新序列女傳間引詩以證其說與
毛義絶異葢魯詩出於浮丘伯乃荀卿門人荀卿之
學魯詩之原也劉向爲楚元王交之孫交亦受詩於
浮丘伯劉向之學魯詩之流也魯詩有章氏學後漢/執金吾丞武榮碑云
治魯詩經/韋君章句
元王詩不著/録
楚元王交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於浮丘伯伯
[002-3b]
者孫卿門人也申公始爲詩𫝊號魯詩元王亦次詩
傳號曰元王詩世或有之劉向列女傳稱詩芣苢柏
舟大車之類與今序詩者之說尤乖異汝墳謂周南
大夫妻作行露謂申女作式㣲一篇謂二人之作碩
人之詩謂莊姜始至操行衰惰傅母作之新序謂衛
宣公子伋方乘舟時伋傅母恐其死也閔而作詩二
子乘舟之詩是也壽閔其兄之且見害作憂思之詩
黍離之詩是也黍離爲王風之首/向之言殆未可信封事引飴我釐麰
[002-4a]
說苑引蔽芾甘棠傳曰舎于甘棠之下而聽斷焉尸
鳩在桑傳曰尸鳩之所以養七子者一心也君子之
所以理萬物者一儀也向乃元王之孫必本於魯詩
齊后氏故二十卷
后蒼事夏侯始昌授翼奉蕭望之匡衡奉言五際流
爲災異之說衡議論最爲近理伏黯以明齊詩改定/章句作解說九篇子
恭省减浮辭定/爲二十萬言
齊孫氏故二十七卷
[002-4b]
儒林傳齊詩有翼匡師伏之學孫氏未詳其名
韓内傳四卷
韓生推詩之意爲内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
殊然其歸一也白虎通引韓詩内傳隋志韓詩二十
二卷薛氏章句文選注多引之後漢薛漢父子以章/句著名杜撫受業於
漢定/章句
韓外傳六卷
隋志十卷太史公自序厥協六經異傳如子夏易傳
[002-5a]
毛公詩及韓嬰外傳伏生尚書大傳之流歐陽子曰/外傳非嬰
𫝊詩之詳者其遺說時見於他/書與毛之義絶異而人亦不信
毛詩二十九卷故訓傳三十卷
六藝論曰河間獻王好學其博士毛公善說詩獻王
號之曰毛詩正義云毛爲詁訓與經别/二十九卷不知併何卷經典序録河
間人大毛公爲詩故訓傳一云魯人不言其名初學
記荀卿授魯國毛亨作詁訓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
謂亨爲大毛公萇爲小毛公詩譜曰魯人大毛公爲
[002-5b]
故訓傳於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爲博
士後漢儒林傳趙人毛萇𫝊詩然則小毛公名萇正/義大毛公爲傳由小毛公而題毛也序録小毛公
一云/名長肅宗詔選髙才生受毛詩遂行於世鄭衆賈逵
傳毛詩後馬融作傳鄭𤣥作箋淇水李氏曰毛之說
簡而深此獻王所以髙其學也鄭氏之釋繁塞而其
失愈多鄭學長於禮以禮訓詩是按迹而議性情也
魏氏曰毛傳簡要平實無臆說無改字正義云故訓/者依故昔典
訓而爲/傳義曹氏曰許氏說文援據古文毛氏詩其文與
[002-6a]
今多異吕氏曰左氏所引詩多與毛詩合歐陽氏曰
毛詩序與孟子說詩多合隋志毛萇善詩自謂子夏
所傳先儒相承謂毛詩序子夏所創毛公及衛敬仲
又加潤益後漢儒林傳衛宏作毛詩序鄭氏以爲諸/序本自合爲一編毛公始分以寘諸篇之
首/
書曰詩言志
唐氏曰在心爲志詩序一言而盡作詩之本以意逆
志孟子一言而盡說詩之道
[002-6b]
古有采詩之官
食貨志孟春之月羣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
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葉氏曰列
子言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者堯之時所謂詩也尚書
大傳言日月光華𢎞余一人者舜之時所謂詩也古
者天子五載一廵狩則太師陳詩以觀風俗二帝之
世工以納言時而颺之其施之學校以教士與禮樂
書相參謂之四術至孔子始删取著以爲經
[002-7a]
凡二百五篇
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
施於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
始於袵席故曰闗雎之亂以爲風始鹿鳴爲小雅始
文王爲大雅始清廟爲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
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今按詩三百十一篇亡其
辭者六篇考之儀禮皆笙詩也曰笙曰樂曰奏而不
言歌則有聲而無辭明矣漢世毛學不行故云三百
[002-7b]
五篇王式以三百五篇諌龔遂曰誦/詩三百五篇人事浹王道備詩有先孔子而
亡者如新宫貍首之類
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
程子曰古之人㓜而聞歌誦之聲長而識刺美之意
故人之學由詩而興艾軒林氏曰古書皆以言傳唯
詩以聲𨽻之列國風詩皆隨時而變聞其聲審其邪
正而知其時俗自訓詁之學起誦詩者泥其辭而不
復求其聲聲之邪正既不可辯所得於詩者特在言
[002-8a]
句之間爾
魯最爲近之
林氏曰班固論三家之爲詩寧有取於魯而未始及
毛氏也杜欽謂佩玉晏鳴闗雎歎之鄭氏注坊記以/先君之思爲衛夫人定姜之詩皆魯詩也
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
序録徐整云子夏授髙行子髙行子授薛倉子薛倉
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間大毛公一云子夏傳曽
申申傳魏人李克克傳魯人孟仲子孟仲子傳根牟
[002-8b]
子根牟子傳趙人孫卿子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今
按詩序髙子曰靈星之尸也即髙/行子孟子公孫丑問曰
髙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怨曰固哉髙叟之爲詩也
維天之命傳孟仲子曰大哉天命之無極而美周之
禮也詩譜云子思論詩於穆不已仲子曰於穆不似
仲子子/思弟子
禮
禮古經五十六卷
[002-9a]
劉歆欲立逸禮移書曰魯㳟王得古文於壞壁逸禮
有三十九論衡謂宣帝時河内/女子壞老屋得佚禮儀禮疏曰髙堂生傳
十七篇是今文也孔子宅得古儀禮五十六篇其字
皆篆書是古文也古文十七篇與髙堂生所傳者同
而字多不同餘三十九篇絶無師說七録云餘/篇皆亡祕在
於館志云禮古經出於魯淹中及孔氏劉原父曰孔/氏安國所得壁中書也六藝論云孔壁得之
今其篇名頗見於他書若學禮賈誼/傳天子巡狩禮内/宰
注/朝貢禮聘禮/注朝事儀覲禮/注烝嘗禮射人/疏中霤禮月/令
[002-9b]
注疏詩/泉水疏王居明堂禮月令禮/器注古大明堂禮昭穆篇蔡/邕
論/本命篇通/典聘禮志荀/子又有奔䘮投壺遷廟釁廟
曲禮少儀内則弟子職諸篇見大小戴記及管子七/録
云古經周宗伯所/掌五禮威儀之事
經七十篇劉原父曰/當作十七
儒林傳魯髙堂生傳士禮十七篇史記正義謝承云/秦代有魯人髙堂
伯/人按今儀禮士禮有冠昏相見䘮夕虞特牲饋食七
篇他皆天子諸侯卿大夫禮䘮服傳子夏所爲白虎
[002-10a]
通謂之禮服傳鄭康成注以今古二字並之或從今
或從古或疊二文别釋餘義張淳曰漢初未有儀禮
之名疑後漢學者見十七篇中有儀有禮遂合而名
之也歐陽氏曰大射之篇獨曰儀葢射主於容升降
揖遜不可失七録云博士侍/其生得十七篇
記百三十一篇
隋志云河間獻王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
三十一篇獻之今逸篇之名可見者有三正記别名
[002-10b]
記親屬記明堂記曽子記禮運記五帝記白虎/通王度
記禮記注禮記周禮疏白/虎通後漢輿服志注王霸記夏官/注瑞命記文選/注論
衡/辨名記春秋/疏孔子三朝記史記漢/書注月令記大學志
蔡邕/論雜記正義云案别録王度記云似齊宣王時淳
于髠等所說也
明堂陰陽三十三篇
隋牛𢎞曰案劉向别録及馬宫蔡邕等所見當時有
古文明堂禮王居明堂禮明堂圖明堂大圖明堂陰
[002-11a]
陽㤗山通義魏文侯孝經傳等並說古明堂之事其
書皆亡唐㑹要引禮記明堂隂陽録牛𢎞亦引明堂
陰陽録今禮記月令於别録中屬明堂陰陽記故謂
之明堂月令說文引明堂月令
王史氏二十一篇
隋志河間獻王得記一百三十一篇劉向檢得一百
三十篇第而叙之又得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孔子
三朝記七篇王氏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
[002-11b]
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
曲臺后蒼九篇
本傳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授大小戴服
䖍曰在曲臺校書著記因以爲名七畧曰宣皇帝時
行射禮博士后倉爲之辭至今記之曰曲臺記顔氏/曰曲
臺殿在/未央宫初禮唯有后孝宣世復立大小戴禮按大戴/公符篇
載孝昭冠辭葢宣/帝時曲臺記也
大戴禮 小戴禮不著/録
[002-12a]
二戴皆傳儀禮十七篇次第自冠昏士相見已下大
小戴先後不同唯劉向别録大射以上七篇與小戴
同其下尊卑吉凶次第倫叙鄭氏用之禮記所以釋
儀禮之義也陳邵周禮論叙云戴徳删古禮二百四
篇爲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戴聖删大戴禮爲四十
九篇是爲小戴禮按劉向别録/有四十九篇後漢馬融盧植考諸
家同異附戴聖篇章去其繁重及所缺畧而行於世
即今禮記是也中庸子思作緇衣公孫尼子月/令吕不王制漢博士所爲今大
[002-12b]
戴禮十三卷總四十篇隋志夏小/正别爲卷始三十九終八十
一當爲四十三篇中間缺者四篇重出者一篇兩篇/七十
三/其上不見者猶三十八篇不能合八十五篇之數
豈但當爲八十一耶其缺者或既逸其不見者抑聖
所取者然哀公問投壺二篇與小戴書無甚異禮察
篇與經解亦同曽子大孝篇與祭義相似則聖已取
之篇豈其文無所删者也勸學禮三本見荀卿子取
舍之說及保傅見賈誼疏間與經子同者尚多有之
[002-13a]
隋志戴聖删大戴之書爲四十六篇馬融足月令一
篇明堂位一篇樂記一篇合四十九篇七錄云自後/漢諸儒多爲
小戴訓即/今之禮記
中庸說二篇
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中庸程氏曰中庸之書是孔門
傳授成於子思傳於孟子白虎通謂之禮中庸記孔
叢子云子思年十六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東萊吕
氏曰未冠既非著書之時而中庸之書亦不有四十
[002-13b]
九篇也此葢戰國流傳之妄
周官經六篇
河間獻王得周官有李氏得而上於獻王獨缺冬官
取考工記補之合成六篇禮記疏云孝文時求得此
書不見冬官一篇乃使博士作考工記補之謂孝文
時非也五峯胡氏曰司徒掌邦教司空掌邦土冬官
未嘗闕也乃劉歆妄以冬官事屬之地官俞庭椿取
其說爲周禮復古編謂司空之篇雜出於五官之屬
[002-14a]
且因司空之復而六官之譌誤亦遂可以類考程氏
曰冬官之屬才二十八而五官各有羡數考冢宰六
屬各六十今天官六十三地官七十八春官七十夏
官六十九秋官六十六葢斷簡失次名實散亡取羨
數凡百工之事歸之冬官其數乃周賈氏疏曰劉向
未校之前或在山巖石室有古文考校後爲今文古
今不同鄭氏據今文注朱文公以爲廣大精密周家
之法度在焉齊文惠太子鎮雍州有發楚王冢獲竹/簡書青絲編簡廣數分長二尺有得十
[002-14b]
餘簡以示王僧䖍僧䖍曰是科斗書考工記/然則考工記亦先秦書謂之漢博士作誤矣馬融云
成帝命劉歆考理祕書始得列序著于録略知其周
公致太平之迹永平初杜子春年且九十能通其讀
鄭衆賈逵徃受業焉鄭康成序云鄭少贛興/仲師衆/
衛次仲賈景伯馬季長皆作周禮解詁 說文引任
削地垗五帝於四郊廟門容大鼏七箇孤乘夏䡅赤
魃氏煣牙外不熑與今字異
周官傳四篇
[002-15a]
詩正義漢初爲傳訓者皆與經别行及馬融爲周禮
注乃云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然則後漢以來
始就經爲注
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
周官縣師將有軍旅㑹同田役之戒則受灋于司馬
以作其衆庻小司馬掌事如大司馬之灋司兵授兵
從司馬之灋以頒之此古者司馬灋即周之政典也
周禮疏云齊景公時大夫穰苴作司馬法至齊威王
[002-15b]
大夫等追論古法又作司馬法附於穰苴太史公曰
自古王者而有司馬法穰苴能申明之又曰司馬法
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王子王子/成甫能紹而明之穰苴
傳曰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
於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太史公曰余讀司馬/兵法閎廓深逺雖三
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亦少襃矣若夫穰/苴區區爲小國行師何暇及司馬兵法之揖讓乎漢
武帝詔引登車不式周禮注引鼓聲不過閶鼙聲不
過闒鐸聲不過琅土卜下謀是謂參之昏鼓四通爲
[002-16a]
大鼜弓失圍殳矛守戈㦸助䟽引十人之長執鉦百
人之師執鐸千人之師執鼙萬人之主執大鼓左傳
疏服䖍引謀帥篇曰大前驅啓乗卑大晨倅車屬焉
又引五十乘爲兩百二十乘爲伍八十一乘爲專二
十九乘爲參二十五乘爲偏說文引騛衛斯輿善者
忻民之善閉民之惡師多則人䜋杜佑引上謀下鬭
圍其三面開其一面之類然其文或不見今五篇中
百五十五篇今存五篇而已李靖曰周司馬法本太/史公者也按周禮注引軍禮曰無干車無自後射豈
[002-16b]
即此書所載歟大宗伯所掌軍禮/之别有五孔叢子有問軍禮之篇
古封禪羣祀二十二篇
梁許懋曰燧人之前世質民淳安得泥金檢玉結繩
而治安得鐫文告成胡氏曰攷舜典可以知後世封
禪之失稽懋言可以知史遷著書之謬文中子曰封
禪之費非古也徒以夸天下其秦漢之侈心乎孫氏
曰帝王巡守每至方嶽必燔柴以告至非謂自陳功
於天也
[002-17a]
議奏三十八篇石/渠
論石渠者戴聖韋𤣥成聞人通漢隋志石渠禮論四
卷戴聖撰後漢禮儀輿服志注王制疏詩疏並引石
渠論通典引石渠禮議甘露三年三月黄門侍郎臨
奏經曰鄉射合樂大射不何也戴聖曰鄉射合樂者
質也大射人君之禮儀多故不合樂也聞人通漢曰
鄉射合樂所以和百姓也大射不合樂者諸侯之禮
也韋𤣥成曰鄉人本無樂故合樂所以和百姓而同
[002-17b]
其意諸侯當有樂故不曰合樂時公卿以𤣥成議是
梁丘臨爲黄門郎奉/使問諸儒於石渠
王制不著/録
史記封禪書文帝使博士諸生刺六經中作王制索
隠劉向七録云文帝所造書有本制兵制服制篇白
虎通引禮王制曰天子棺槨九重今禮記王制篇葢
其畧也
漢儀不著/録
[002-18a]
肅宗章和元年正月召曹褒詣嘉徳門令小黄門持
班固所上叔孫通漢儀十二篇敕襃曰此制散畧多
不合經然十二篇不著于七畧葢與律令同録藏於
理官法家禮記正義云許氏謹案髙祖時皇太子納
妃叔孫通制禮以爲天子無親迎南史沈文阿云叔
孫定禮尤失前憲奠贄不珪致享無帛公王同璧鴻
臚奏賀若此數事未聞於古三禮注疏所引漢禮器
制度通所作也隋志已/亡此書儀禮鄉射疏引漢禮云五武
[002-18b]
成歩歩六尺周禮小祝注杜子春云漢儀毎街路輒
祭禮記祭法疏案漢儀髙帝廟主九寸前方後圓圍
一尺論衡髙祖詔叔孫通/制作儀品十六篇
凡禮十三家
六蓻論云傳禮者十三家唯髙堂生及五傳弟子戴
徳戴聖名在也熊氏曰髙堂生蕭奮孟卿后蒼及/戴徳戴聖爲五此所傳皆儀禮也文
選注七畧曰禮家先魯有桓生說經頗異
禮經三百威儀三千
[002-19a]
禮器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注經禮謂周禮也周禮
六篇其官有三百六十曲猶事也事禮謂今禮也禮
篇多亡本數未聞其中事儀三千中庸曰禮儀三百
威儀三千禮樂志與此志同朱文公曰臣瓉曰禮經
謂冠昏吉凶葢以儀禮爲經禮也葉夢得曰經禮制
之凡曲禮文之目先王之世二者葢皆有書藏於有
司祭祀朝覲㑹同則大史執之以涖事小史讀之以
喻衆而鄉大夫受之以教萬民保氏掌之以教國子
[002-19b]
者亦此書也禮篇之名禮器爲勝諸儒之說瓉葉爲
長禮記正義禮說云正經三百動儀三千/非謂篇有三千但事之殊别有三千條儒林王式
傳歌驪駒江翁曰經何以言之式曰在曲禮注逸詩
見大戴禮其辭云驪駒在門僕夫具存驪駒在路僕
夫整駕朱文公曰曲禮戴氏編禮時已亡逸故特因
其首章之幸存者而雜取諸書所引與他記相似者
以補續之
學七十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
[002-20a]
劉原父云學當作與七十當作十七五十六卷除十
七正多三十九朱文公曰䟽云古文十七篇與髙堂
生所傳相似是唐初時漢志猶未誤也
推士禮而致於天子之說
朱文公曰士禮特畧舉首篇以名之其曰推而致於
天子者葢專指冠昏䘮祭而言若燕射朝聘則士豈
有是禮而可推耶又曰儀禮乃本經而禮記郊特牲
冠義等篇乃其義疏
[002-20b]
漢藝文志考證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