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8 欽定滿洲源流考-清-阿桂 (WYG)


[016-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滿洲源流考卷十二
  疆域五/
   金上京
    金史上京路海古勒觧見/前之地金舊土也按此/下金
    史原文云國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於/此故名金源建國之號蓋取諸此考滿洲語金
    曰愛新金史舊觧以金為按春滿洲語耳墜也/耳墜以金為之因誤為金并按出虎亦誤為金
    吉林境内無愛新水亦並無按春水以音與地/考之當為今阿勒楚喀河河源在吉林城東北
[016-1b]
    據松漠記聞北盟會編大金國志等所載金上/京行程過拉林河一程即至上京驛館拉林河
    東去阿勒楚喀不過百餘里阿勒楚喀河源在/吉林城東北三百里拉林河源在吉林城東北
    二百二十五里核之諸書所載上京宫闕在混/同江東二百六十里去拉林河一百七十五里
    者俱約畧相合此按出虎即阿勒椘喀之明證/也至金太祖建國號之詔見於本紀及北盟㑹
    編所引太祖實録云契丹以鑌鐵為國號鑌鐵/雖堅終有銷壤惟金一色最為真寶自今本國
    可號大金兩處所載詔㫖皆同並未云有金水/源而金源縣名遼時已有之遼屬中京金屬北
    京以地有金甸而名在今喀喇沁右翼界與金/初起之地無渉史誤以阿勒椘喀為按出虎又
    誤以按出虎為金舛/錯附㑹殊不足據也國初稱為内地天眷元年
[016-2a]
    號上京海陵遷都於燕削上京之號止稱會寧
    府大定十三年復為上京其山有長白青嶺瑪
    竒滿洲語纛纓也舊/作馬紀今改正嶺温都爾蒙古語髙也舊/作完都魯今改
    正/水有阿勒楚喀混同拉林松阿哩鴨子河按/此
    則金上京正我山朝創/業之地並詳後 川門府一領節鎮四防禦一
    縣六鎮一舊有㑹平州天㑹二年築契丹之珠
    敦滿洲語山梁也舊/作周特今改正城也後廢其宫室有乾元
    殿天會三年建天眷/元年更名皇極慶元宫天㑹十三年建殿/曰辰居門曰景暉
[016-2b]
    天眷元年安太祖/以下御容為原廟朝殿天眷元年建殿曰敷徳/門曰延光寢殿曰宵衣
    書殿曰稽古又有明德宫明徳/殿熙宗嘗享太宗御容於此涼殿皇統二年/建門曰延
    福樓曰五雲殿曰重明東廡南殿曰東華次曰/廣仁西廡南殿曰西清次曰明義重明後東殿
    曰龍夀西殿曰奎文時令殿及其門/曰奉元有泰和殿武徳殿薰風殿行宫有天
    開殿約羅䝉古語皂鵰也舊/作爻剌今改正春水之地有混同
    江行宫興聖宫徳宗所居也天徳元年/名為興徳宫後改名永祚宫
    睿宗所/居也光興宫世宗所居也正隆二年命吏部/郎中蕭彦良盡毁舊址大定二
    十一年復修建二/十二年以甓束城有皇武殿擊毬校射/之所也有雲
[016-3a]
    錦亭有臨漪亭為籠鷹之所在/阿勒楚喀水側
    金史金之先居肅慎另條/見前地有混同江長白山
    混同江亦號黒龍江按混同江為松阿哩烏拉/黒龍江為薩哈連烏拉原
    係二水而史合言之蓋/因二水下流㑹合故也所稱白山黒水是也始
    祖居完顔部布爾噶水之涯弟博和哩居扎蘭
    滿洲語隊伍也/舊作耶懶今改至獻祖徙居海古勒水始有棟
    宇之制遂定居於阿勒楚喀之側昭祖耀武至
    於青嶺白山順者撫之不從者討之按白山為/肅慎舊壤
[016-3b]
    苐部族散居昭/祖始統屬之耳景祖稍役屬諸部自白山葉赫
    舊作耶悔今改正按與國初有葉赫國因居葉/赫河邊遂為國名此 白山圖們並言蓋亦部
    族之居近/是河者圖們舊作統門今改正按圖們江在/寧古塔城南六百里源出長白
    山東北流繞朝鮮北/界復東南折入海扎蘭以至五國見前遼五/國部條
    之長皆聴命時遼邊民有逃而歸者鐵驪見前/靺鞨
    條/烏舍之民亦來歸前後願附者衆鄂敏滿洲/語飲
    也舊作斡/冺今改水富察&KR1512作蒲察今從八/旗姓氏通譜改部特克紳
    特布滿洲語特克紳整齊也特布/裝載也舊作泰神忒保今改水完顔部圖
[016-4a]
    們水温特赫舊作温廸痕今從/八旗姓氏通譜改部舍音水完顔
    部皆來附
    金史太祖進軍次寥晦城諸路兵皆㑹於拉林
    水遇遼軍敗之進軍寧江州諸軍填塹攻城十
    月朔克其城鐵驪部來送欵次拉林城拜格䝉/古
    語今其停止也舊/作龞古今改正之長和索哩滿洲語麩皮也/舊作胡蘇魯今
    改/正以城降按松漠紀聞上京至拉林一百五十/里拉林至混同江一百十里太祖㑹
    兵拉林河克寧江州進次拉林/城則寧江城正與拉林河相近
[016-4b]
    金史太宗天㑹二年四月以實古納蒙古語審/問也舊作
    實古廼/今改正所築上京新城名㑹平州
    金史熈宗天眷元年八月以京師為上京府曰
    㑹寧舊上京為北京十一月以康宗以上畫像
    工畢奠獻於乾元殿十二月新宫成二年九月
    初居新宫立太祖原廟於慶元宫皇統三年初
    立太廟社稷按史所云舊上京據大/金國志盖遼之上京也
    松漠紀聞自上京至燕二千七百五十里按自/ 京
[016-5a]
    師至餘盛京一千五百餘里吉盛京城至吉林/八百 里阿勒楚喀河源在 林東北三百里
    綜計之與此/約畧相合三十里至㑹寧頭舖四十五里至
    第二舖三十五里至阿薩爾䝉古語閣也舊/作阿薩今改正
    四十里至拉林河四十里至巴達滿洲語張大/也舊作報打
    今改/正舗七十里至賔州渡混同江按此輿北盟/㑹編行程録
    所載里數俱同可見金之上京實在今寧古塔/之西混同江之東其去混同江二百六十里以
    今道里按之當在色齊窩集嶺上有故城址相/傳為金時闗門蓋自船厰東十里過混同江至
    尼什哈站三十里至交蜜峯四十里至額赫穆/站十里至納穆&KR0810集三十里至山神廟五十里
[016-5b]
    至拉發站七十里至推屯站三里至色齊窩集/又東三百九十里至寧古塔色齊窩集在吉林
    城外混同江東二百四十餘里而拉林河源之/拉林山在城東北二百四十五里阿勒楚喀河
    源之嘉松阿山在城東北三百里俱屬相近量/本朝康熈十六年寧古塔章京薩布素以繩
    道里兩度為丈百八十丈為里自寧古塔西闗/門量至吉林東闗門凡九萬八千丈為五百五
    十里後分八站作六百三十里雖古/今里數未必盡同然正約畧可見耳
    北盟㑹編出榆闗以東第三十八程至拉林河
    不皇輿全圖拉林河在阿勒楚喀河之西相去/ 過百餘里據此自拉林一程至上京與松漠
    紀聞言相去一百五十里者合/則按出虎之為阿勒楚喀無疑終日之内山無
[016-6a]
    寸木地不産泉又行五里至矩古唐古特語矩/十數也古身
    也舊作句/孤今改貝勒寨第三十九程至館去上京尚
    十里餘翌日馬行可五七里一望平原曠野又
    一二里云近闕去繖盖復北百餘歩有阜宿圍
    繞髙丈餘皇城也至門就龍臺下馬行入宿圍
    朝見即捧國書自山棚東入山棚左曰桃源洞
    右曰紫極洞中作大牌題曰翠微宫髙五七尺
    以五綵間結山石及仙佛龍象之形殿七間甚
[016-6b]
    壯額曰乾元殿階髙四尺許階前作壇方數丈
    名龍墀
    北盟會編自拉林河國主所居東行約五百里
    皆平原草莽絶少民居每三五里之間有一二
    族帳每族帳三五十家
   許亢宗奉使行程錄雄州啓行第三十三程自黄
    龍府東行二百十里至古烏舍寨寨枕混同江
    湄寨前髙岸有栁樹沿路設行人幕次於下金
[016-7a]
    國太師李靖所居靖累使宋朝此排中頓飲食
    精細時當仲夏藉樹䕃俯長江槃薄少頃殊忘
    鞍馬之勞過江四十里宿呼勒希見前/卷寨三十
    六程自呼勒希寨東行五里契丹與女眞舊界
    也八十里至拉林河行終日無寸木地不産泉
    人携水以行渡河五里至矩古貝勒寨第三十
    七程自矩古寨七十里至達河寨第三十八程
    自達河寨四十里至布達見語佛也舊作/蒲撻今改正寨三
[016-7b]
    十九程自布達寨二十里至烏舎觧見前此訛/兀室今併改
    郎君宅又三十里至館此去北庭尚十里按此/與北
    盟㑹編所載里数皆同自雄州起至金都會寧/府共二千七百五十里上京宫闕在拉林河東
    一百七十五里正與阿/勒楚喀河源相近也
   大金國志女眞世居長白山之東南隣髙麗北接室
   韋西界渤海東瀕海國初城郭散居呼曰皇帝寨國
   相寨太子莊後升曰㑹寧府建為上京其遼之上京
   改作北京城邑宫室無異中原州縣廨宇制度草創
[016-8a]
    大金國志皇統六年春三月上以上京㑹寧舊
    内太狭役五路工匠撤而新之規模倣汴京
    大金國志天徳四年自㑹寧遷都於燕以舊上
    京為北京
    元一統志混同江自長白山北流經建州另條/見前
    西五十里㑹諸水東北流經故上京下達五國
    城北又東北注於海
   㑹寧府
[016-8b]
    金史㑹寧府初為㑹寧州太宗以建都升為府
    天眷六年置上京留守司以留守帶本府尹兼
    本路兵馬都總管後置上京海蘭寧古塔河名/舊作曷懶今
    改/等路提刑司户三萬一千二百七十東至呼
    爾哈寧古塔河名舊/作胡里改今改路六百三十里按今自吉/林烏拉至
    寧古塔城七站六百/五里亦約畧相同也北至夫餘另條見前舊作/蒲與今改正
    路七百里東南至率賔舊作恤品/今改詳後路一千六百
    里按渤海以率賔故地為率賔府領華益建三/州明統志率賔河在建州東南路名當取諸
[016-9a]
    此上京廣輪千里有餘白山黑水/皆在焉即我 朝肇興之地也南至海蘭路
    一千八百里按元史云海蘭路南近髙麗考海/蘭河凡數處今取其近髙麗者又
    原文脱南字/今據元史増縣三㑹寧縣倚/與府同時置有長
    白山青嶺瑪竒嶺巴延滿洲語富也舊/作勃海今改淀緑野
    淀阿勒楚喀河混同江有得勝陀國言額特赫
    噶珊舊作忽土皚葛蠻今改正滿洲語額/特赫勝也噶珊村也原觧是而譯訛太祖
    誓師之地也曲江縣初名鎮東按今寧古塔城/西南八十里有
    蓮花池相傳為/金時之曲江大定七年置十三年更今名宜
[016-9b]
    春縣大定七年置有鴨子河
    元一統志長白山在舊㑹寧縣南六十里按長/白山
    横亘千里而望祭之温徳亨山實在吉林/城西南九里則㑹寧即吉林之地明矣
    元一統志上京故城古肅慎氏地渤海另條/見前
    氏改為上京金既滅遼即上京建邦設都後改
    㑹寧府京之南曰建州京之西曰賔州舊作濵/州盖傳
    寫之誤/今改正又西曰黄龍府原文此下云即勃海之/忽汗郡後為龍泉府即
    渤海之上京忽汗州也忽汗為寧古塔之/呼爾哈河此殊舛誤今刪去附訂於此
[016-10a]
    元史開元路古肅慎之地隋唐曰黒水靺鞨另/條
    見/前東瀕海南界髙麗西北與契丹接壤即金祖
    之部落也據此則元初開元一路所轄至廣凡/吉林寧古塔等地皆在其中矣
    金太祖既滅遼即上京設都海陵遷都於燕改
    為會寧府
   肇州
    金史肇州防禦使舊珠赫舊作出河/觧見前店也天會
    八年以太祖兵勝遼肇基王迹於此遂建為州
[016-10b]
    天眷元年置防禦使𨽻會寧府海陵時嘗為濟
    州支郡承安二年復以太祖神武龍興之地升
    為節鎮軍名武興五年置漕運司以提舉兼州
    事後廢軍貞祐二年復陞為武興軍節鎮置招
    討司以使兼州事户五千三百七十五縣一始
    興按/與州同時置有鴨子河黒龍江按此所云/黒龍江實
    指混同江而言盖州下流會合𦤺/誤詳見前混同江一名黒龍江注
    金史遼蕭嘉哩滿洲語廵察也/舊作糺里今改托卜嘉滿洲語/膝也舊
[016-11a]
    作撻不/野今改等將歩騎十萬會於鴨子河北太祖自
    將擊之黎明及河遼兵方壊陵道選壯士十輩
    擊之大軍繼進遂登岸與敵遇於珠赫店會大
    風起塵埃蔽天乘風擊之遼兵潰逐至沃楞滿/洲
    語水紋也舊/作幹論今改濼殺獲無算遼人嘗言女真兵若
    滿萬則不可敵至是始滿萬云
    北盟會編遼天慶四年金太祖會集諸部全裝
    軍二千餘騎首破混同江之寧江州大敗渤海
[016-11b]
    之衆獲甲馬三千又敗蕭嗣先於珠赫店及拉
    林河黄龍府咸州好草峪四路都統誅斬不可
    勝計據此則肇州在拉林/河之東吉林之北
    元一統志上京之北曰肇州治始興縣金皇統
    三年置按置州年號與金史異史言黒龍江在/州境與所言上京之北正合又金史帝
    紀即稱混同一名黒龍江故/史名以混同江為黒龍江
   隆州
    金史隆州利渉軍節度古夫餘之地遼太祖時
[016-12a]
    有黄龍見遂名黄龍府另條/詳前天眷三年改為濟
    州以太祖來攻城時太軍徑渉不假舟楫之祥
    也置利渉軍天徳二年置上京路都轉運司四
    年改為濟州路轉運司大定二十九年更今名
    貞祐初升為隆安府户一萬一百八十縣一利
    渉倚/與州同時置有混同江拉林河鎮一原本/不載
    鎮/名與縣同時置有混同館
    金史收國元年正月上率兵趨達嚕噶觧見/前
[016-12b]
    次寧江州西逐北至阿嚕䝉古語山隂也/舊作阿婁今改岡三
    月辛未朔獵於寥晦城七月九百奚營來降八
    月親征黄龍府次混同江無舟上使一人前導
    乘赭白馬徑渉曰視吾鞭所指而行諸軍隨之
    後使舟人測其渡處深不得其㡳熈宗天眷二
    年以黄龍府為濟州軍曰利渉盖以太祖渉濟
    故也九月克黄龍府班師至江徑渡如前丁丑
    至自黄龍府己夘黄龍見空中
[016-13a]
    金史天輔二年以羅索言黄龍府地僻且逺宜
    重戍守乃合諸穆昆以羅索為萬户鎮之
    金完顔羅索碑天會八年葬於濟州之東南昻
    吉里按羅索墓在今吉林城西北二百餘里博/屯山北無名小山此濟州之東南界也濟
    州即遼之黄龍府據許亢宗奉使行程錄黄龍/府在拉林河西三百三十五里餘詳前黄龍府
    條/
    松漠紀聞自上京百五十里至拉林河一百十
    里至賔州渡混同江七十里至北易州按易州/當即益
[016-13b]
    州音相/同而誤五十里至濟州東舗二十里至濟州一
    百八十里至信州北
   信州
    金史信州彰信軍刺史本渤海懐逺軍另條/見前
    開泰七年置户七千三百五十九縣一武昌本
    渤海懐福縣地鎮一八千户
    元一統志信州在黄龍府西治武昌縣金皇統
    三年置
[016-14a]
    全遼志開原東北至信州三百十里按信州故/城在今科
    爾沁左翼東南三百八十里周/一里門八土人猶呼信州城
   夫餘路
    金史夫餘路國初置萬户海陵例罷萬户改置
    節度使承安三年設節度副使南至上京六百
    七十里東南至呼爾哈路一千四百里北至和
    羅和屯滿洲語和羅谷也和屯城/也舊作火魯火疃今改三千里按開/原東
    北千餘里皆古夫餘國之境此路/之所由名也餘並詳前夫餘條
[016-14b]
    金史金之封疆東極濟喇敏滿洲語厚也舊/作兀里迷今改
    達噶䝉古語次數也舊/作兀的改今改之境北自夫餘路之北
    三千餘里和羅和屯穆昆地為邊
    元史夫餘舊訛浦峪/今併改路屯田萬户府世祖至元
    二十九年十月以蠻軍三百户女真一百九十
    户於咸平府屯種三十年命本府萬户領其事
    仍於楚勒罕滿洲語閲兵也舊/作茶剌罕今改拉林舊訛剌憐/以音與地
    考之當即今拉/林河今併改等處立屯仁宗大徳二年撥蠻
[016-15a]
    軍三百户屬肇州䝉古萬户府止存女真一百
    九十户依舊立屯為田四百頃按元之浦峪即/金之蒲與音近
    而字異也元時無/此路名盖仍金舊
   海蘭路
    金史海蘭路置總管府貞元元年改總管為尹
    仍兼本路兵馬都總管承安三年設副總管有
    伊勒呼滿洲語一順也舊/作移鹿古今改水西北至上京千八
    百里東南至髙麗界五百里按吉林寧古塔界/内 國初猶有海
[016-15b]
    蘭路之名又巴皇輿全圖海蘭河不一其與高/麗相近有安 海蘭必喇阿濟格海蘭必喇在
    寧古塔南四百一十里合流入布爾哈圖河以/達噶哈哩河又寧古塔城西北二百里有海蘭
    窩集綿亘数百里别有海蘭河出焉東流入呼/爾哈河則元時海蘭府碩達勒達路明時海蘭
    衛所在與金時海蘭路之南近髙麗者似非一/處然今寧古塔城南至圖們江朝鮮界六百里
    而南北皆有是河則自海蘭窩集延袤至大/小海蘭河其皆金時海蘭路一𢃄舊境歟
    金史景祖時海蘭舊作孩懶音之/轉也今併改烏凌阿舊作/烏林
    荅今從八旗/姓氏通譜改部錫馨滿洲語房簷也舊作/石顯又作星𩔰今改拒阻
    不服攻之
[016-16a]
   金史景祖為人寛恕海蘭水有率衆降者録其
   歲月姓名即遣去俾復其故
   金史自景祖以來兩世四主志業相因卒定離
   析一切治以本部法令東南至於伊勒呼海蘭
   扎蘭扎卜古倫東北至於五國矩威唐古特語/矩十數也
   威中也舊作/主威今改圖塔滿洲語存留也/舊作秃荅今改金盖盛於此
   金史穆宗末年徳濟滿洲語上分也舊/作達紀今改正誘扇邊
   民海蘭甸人執之康宗遣使撫納
[016-16b]
   金史康宗四年髙麗築九城於海蘭甸以兵數
   萬來攻斡色滿洲語瓦也舊/作斡賽今改敗之亦築九城與
   髙麗九城相對髙麗復來攻斡色復敗之髙麗
   約以還逋逃之人退九城之軍復所侵故地乃
   罷兵按鮮皇輿全圖鳯凰城東南有九連城與/朝 之義州愛州相近當即其遺址也
   金史收國三年海蘭甸長城髙麗増築三尺詔
   慎固營壘
   金史天會二年海蘭路軍帥呼嚕古蒙古語手/指也舊作
[016-17a]
    忽剌古/今改等言徃者嵗捕海狗海東青鴉鶻於髙
    麗之境近以二舟徃彼乃以戰艦十四要而擊
    之盡殺二舟之人上曰以小故起戰争甚非所
    宜今後非奉命毋輒往
    金史天會九年正月命以圖們水以西和屯錫
    馨並見/前珊沁滿洲語山寨也/舊作僝蠢今改三水以北閒田給
    海蘭路諸穆昆
    元一統志海蘭河經渤海建州東南一千里入
[016-17b]
    於海
   率賔路
    金史率賔路節度使遼時為率賔府置刺史本
    率賔故地詳前渤海/率賔府條太宗天會二年以扎蘭路
    都貝勒所居地瘠遂遷於此以海陵例罷萬户
    置節度因名率賔路節度使世宗大定十一年
    以扎蘭率賔相去千里既居率賔不可忘本遂
    命名親管明安曰扎蘭明安承安三年設節度
[016-18a]
    副使西北至上京一千五百七十里東北至呼
    爾哈一千一百里西南至海蘭一千二百里北
    至邊界二千里
    金史昭祖耀武至率賔扎蘭之地所至克㨗
    金史穆宗時圖們琿春舊作渾蠢今改正按琿/春河在寧古塔東南圖
    們江/之東水之交烏庫哩舊作烏古論今從/八旗姓氏通譜改部埒克
    滿洲語礪石也/舊作留可今改卓多滿洲語織也舊/作詐都今改與率賔水
    烏庫哩達薩塔滿洲語整理也舊/作敵庫徳今改起兵於穆嚕
[016-18b]
    密斯罕滿洲語穆嚕形像也宻斯罕墨/線也舊作米里迷石罕今改城太祖
    徃攻破之撫寧諸路如舊因致穆宗教圖們琿
    春葉赫錫馨四路及嶺東諸部自今勿復稱都
    部長
    金史康宗使碩碩歡滿洲語總也舊/作石適歡今改撫定邊民
    率賔水民不聴命使威泰䝉古語有記性之謂/舊作斡帯今改
    等至和囉噶䝉古語墻圏也舊/作活羅海今改川召諸官僚告
    諭之率賔水居沃赫滿洲語石也舊/作斡豁今改貝勒不至
[016-19a]
   烏塔滿洲語奶糕也/舊作塢塔今改伐沃赫克之
   金史太宗天會二年二月命徙扎蘭路都貝勒
   完顔忠於率賔水
  哈斯罕路
   金史哈斯罕解見/前卷路置節度使天會七年徙治
    寧州嘗置都統司明昌四年廢有化成闗
   通考遼遷女真大姓於遼陽之南而著籍焉使
   不得與本國徃來謂之哈斯罕按金史哈斯罕/在遼陽府之長
[016-19b]
   宜鎮及葢州等處又河西亦/有之葢又别經逺徙者耳
   金史呼實黙滿洲語包褁也舊/作胡十門今改以哈斯罕歸太
   祖自言始祖兄阿庫納滿洲語普遍也舊/作阿古廼今改
   金史天輔三年五月詔咸州路都統司曰兵興
   以前哈斯罕輝發舊作回怕里又作回霸今/改正詳下咸平府條内
   係遼籍不係遼籍女真户民有流竄邊境或亡
   入於遼者當行理索可明諭諸路千戸穆昆徧
   與詢訪其官稱名氏地里具録以上
[016-20a]
    金史天會二年命南路軍帥以甲士千人益哈
    斯罕路以備髙麗
    金史天會七年十一月徙哈斯罕都統司治寧
    州
    元史至元二十六年分京師應役新附軍一千
    人屯田哈斯罕闗東荒地
   呼爾哈路
    金史呼爾哈路國初置萬户海陵例罷萬户乃
[016-20b]
    改置節度使承安三年置節度副使西至上京
    六百三十里北至邊界哈喇巴圖䝉古語哈喇/黒色也巴圖
    結實也舊作合/里賔忒今改千户一千五百里按呼爾哈路/為渤海上京
    詳見前/渤海條
    金史天會六年徙昏徳公重昏侯於韓州八年
    徙呼爾哈路
   烏爾古徳哷勒統軍司
    金史烏爾古徳哷勒統軍司後升為招討司與
[016-21a]
    夫餘路近按烏爾古徳哷勒為遼國外十部之/二烏爾古一部徳哷勒八部不能成
    國附庸於遼時叛時服各有職貢猶羈縻州也/見於遼營衛志部族表史言與夫餘路近當俱
    在吉林/之北
   咸平路 咸平府
    金史咸平路府一領刺郡一縣十
    金史咸平府總管府安東軍節度使本髙麗銅
   山縣地遼為咸州國初為咸州路置都統司天徳
    二年八月陞為府後為總管府置遼東路轉運
[016-21b]
    司東京咸平路提刑司户五萬六千四百四縣
    八平郭縣倚/舊名咸平大定七年更銅山縣遼
    同州本漢襄平縣遼太祖時以東平寨置南有
    柴河北有清河西有遼河按柴河在今鐵嶺縣/城北二里清河在今
    開原縣城南二里俱西入遼河則銅/山一縣正在開原之南鐵嶺之北也新興縣遼
    銀州本渤海富州另條/見前熈宗皇統三年廢州更
    名來屬南刻本脱南字/今據通志増有范河北有柴河西有
    遼河按范河在今鐵嶺縣城南三十里清河在/開原縣城南二里則新興固北與銅山接
[016-22a]
    界在鐵嶺地為多又鐵嶺縣東有故新興城則/遼時所置金仍其名而稍移其地詳見前靺鞨
    及渤海富/州條内慶雲縣遼祺州本以所俘密雲民建
    州名密雲後更名有遼河按今有慶雲堡在開/原縣城西亮子河由
    此入開/原境清安縣遼肅州熈宗皇統三年降為縣
    按清安本遼肅州縣/名見前遼東京條榮安縣東有遼河歸仁縣
    遼舊𨽻通州本渤海强師縣另條/見前遼更名金因
    之北有細河玉山縣章宗承安三年以穆蘇集
    平郭林河之間相去六百餘里之地置貞祐二
[016-22b]
    年四月升為節度軍曰鎮安
    金史烏楞古舊作斡魯/古觧見前敗遼軍於咸州西斬遼
    統軍於陣完顔羅索克咸州
    通考契丹時自咸州東北分界入山谷至粟末
    江中間所居之女真𨽻咸州兵馬司與其國往
    來無禁謂之輝發舊作回霸今改正按扈國初/輝發國於輝發河邊 爾竒
    山築城以居因號輝/發國其名當本於此
    金王寂遼東行部志慶雲縣本遼祺州歸仁縣
[016-23a]
    遼安州栁河縣舊韓州也先徙州於奚營後改
    為縣以地近栁河故名之乙亥次韓州州故城
    在遼水側常苦風沙移於白塔寨又為遼水所
    侵移於今栁河縣又以地非衝途徙於舊九百
    奚營即今所治是也丁巳次哈達舊作胡㡳/今改正
    户寨哈達漢言山也按哈達滿洲語峯也/此觧近是而實誤以寨
    居山下故名戊午次達巴罕舊作南謀/懶今改正千户寨
    達巴罕漢言嶺也以其近分水嶺故名己未次
[016-23b]
    桑阿舊作松瓦/今改正千户寨桑阿者城也按滿洲語/桑阿扎也
    此觧為/城誤寨近髙麗舊城故名辛酉次布拉克舊/作
    關羅今/改正寨布拉克漢語煖泉也按䝉古語布拉/克泉也此解近
    似/以山間流水一股經冬不冰故名壬戌次奎千
    户寨奎漢言清河也按䝉古語奎村莊也/與清河無渉此觧誤宿雅
    嗒喇庫舊作耶塔剌/虎今改正寨漢言火䥥火石按滿洲/語雅塔
    喇庫火䥥也/此觧近似癸亥次和勒敦舊作和魯奪/徒今改正千户
    寨和勒敦漢言松山也按滿洲語和勒敦/果松也此觧近似宿茂
[016-24a]
    摩囉舊作䝉古/魯今改正寨漢語木盂子也按滿洲語茂/摩囉木碗也
    庚子次博囉和屯舊作鼻里合/土今改正千户寨博囉和
    屯漢言范河也按博囉䝉古語青也和屯/滿洲語城也此觧殊誤辛丑
    次咸平府宿府治之安忠堂遼為咸州本朝初
    置咸州詳衮司後升咸平府己酉宿清安縣治
    之生明堂世傳遼時為肅州本朝為縣甲寅宿
    銅山縣遼之同州也本朝為東平縣焉
    松漠紀聞自信州之北西行三百七十里至咸
[016-24b]
    州南舖四十里至同州南舖四十里至銀州南
    舖五十里至興州四十里至蒲河四十里至瀋州
    按自咸州至瀋州二百十里咸州應在今開原/站威逺堡之間以今道里計之奉天府四十里
    至蒲河三十里至懿路站六十里至鐵嶺縣六/十里至開原縣即遼同興等州所轄之地又十
    五里至開原站十五里至威逺堡門許亢宗奉銀州/使行程録瀋州七十里至興州興州五十里至
    銀州四十里至咸州咸州北行九十里至同州/同州四十里至信州與洪皓所記異盖地本犬
    牙相錯而取道之南/北亦時有不同也
    元一統志咸平府秦築障塞以限要荒漢唐嘗
[016-25a]
    置都督府負山阻河控制東土
    元一統志遼河從咸平府界流經瀋陽西北達
    廣寧路境按遼河出吉林西北窩集為赫爾蘓/河合諸水北流自赫爾蘇邊門至科
    爾沁界又西北繞鄧子村又西南折與潢河會/遂西南流至開原明安貝勒屯東十里入邊以
    達於鐵嶺承德自威逺堡門東行九十里至葉/赫站八十里至赫爾蘇站此咸平府東北之界
    也其北境出開原邊外與韓/州為鄰韓州金𨽻咸平府
    元一統志清安縣故城在咸平府西北舊肅州
    金皇統三年改為縣後廢城址猶存歸仁縣故
[016-25b]
    城在咸平府北舊安州見前遼/東京條皇統三年改為
    縣後廢城址猶存
    元一統志銅山郡故城在咸平府南後廢按此/即金
    之銅/山縣
   韓州
    金史韓州刺史遼置東平軍本渤海鄚頡府另/條
    見/前户一萬五千四百一十二縣二臨津倚/未詳
    何年置栁河本渤海粤喜縣另條/見前遼以河為名
[016-26a]
    枸河栁河按元一統志第言地近栁河河盛京/通志有栁河而無枸河惟遼 一名
    巨流一名句驪又名枸栁河相傳謂是枸河栁/河合流之處今考栁河源出遼陽州城東北西
    北流入十里河十里河舊名稠栁河源出遼陽城北/西北流至楊家灣合沙河入渾河渾河入遼河
    則枸河或即十里河但十里河與栁河合流之/處去巨流河尚逺而遼河之大豈因二小水得
    名舊志未足為據句驪巨流枸栁音相同而字/異實即遼河而金史誤分枸栁為二河耳考遼
    河自吉林西四百餘里庫勒納窩集發源西北/流至科爾沁左翼東南四百五十里經額爾金
    山又西北流入左翼後旗界又西南流合潢河/入開原邊韓州故城當與今科爾沁左翼東南
    四百七十里之阿里瑪圖城相近科爾沁隋唐/屬粤喜靺鞨其地有遼河並無栁河也餘詳靺
[016-26b]
    鞨及渤海鄚頡府條又土黙特右翼有栁河東/南流入大凌河地雖近於韓州然與遼河枸栁
    之稱又/不相渉
    元一統志臨津縣廢城在咸平府遺址猶存栁
    河縣以近栁河故名今城址猶存
   金東京 遼陽府
    金史東京路府一領節鎮一刺郡四縣十七鎮
    五皇統四年立東京新宫
    金史遼陽府東京留守司本渤海遼陽故城詳/前
[016-27a]
    渤海/條遼名東京詳前遼/東京條太宗天會十年改南京
    路平州軍帥司為東南路都統司之時嘗治於
    此以鎮髙麗後更置留守司縣四遼陽縣倚/
    東梁河國名烏勒呼滿洲語蘆葦也舊/作兀魯忽今改必喇俗
    名太子河鶴野縣宜豐縣遼舊衍州詳前遼/東京條
    統三年廢為縣有東梁河石城縣興定三年九
    月以縣之靈巖寺為巖州名其倚郭縣曰東安
    置行省鎮一長宜哈斯罕在其地
[016-27b]
    元史遼陽路唐以前為髙麗及渤海所有梁貞
    明中契丹太祖以遼陽故城為東平郡後唐升
    為南京石晉改為東京按後唐石晉不應置京/邑于遼陽史殊舛錯
    盖並係遼事當五/代為唐晉時耳金置遼陽府
   澄州
    金史澄州南海軍刺史本遼海州詳前渤海及/遼東京條海
    州原文訛海/軍今改正天徳三年改州名縣二臨溟析木
    遼銅原本訛同/據遼史改州附郭析木縣也皇統三年廢
[016-28a]
    州來屬有沙河鎮一新昌
   瀋州
    金史瀋州昭徳軍刺史本遼定理府詳前渤海/及遼東京
    條/地明昌四年與通貴徳澄三州皆𨽻東京縣
    五樂郊有渾河章義遼舊廣州皇統三年來屬
    有遼河東梁河遼河大口遼濵遼舊遼州皇統
    三年廢為縣挹婁遼興州常安縣本挹婁故地
    另條/見前大定二十九年更名有范河清河國名奎
[016-28b]
    必喇舊作叩隈必/剌解見前雙城遼雙州皇統三年降為
    縣章宗時廢
   貴徳州
    金史貴徳州刺史遼置詳前渤海及/遼東京條縣二貴徳
    倚/有范河奉集遼集州奉集縣本渤海舊縣有
    渾河
   蓋州
    金史蓋州奉國軍節度本髙麗盖葛牟城遼辰
[016-29a]
    州詳前渤海及/遼東京條明昌四年罷哈斯罕建辰州六
    年以與陳同音更名縣四湯池遼鐵州湯池縣
    建安遼縣秀巖本大寧鎮明昌四年陞泰和
    四年廢貞祐四年復置按秀巖即/今岫巖城熊岳遼盧州
    熊岳縣鎮二神鄉大寧即秀/巖
   復州
    金史復州刺史遼懐逺軍節度明昌四年降為
    刺史縣二永康倚/化成遼蘇州皇統三年降為
[016-29b]
    縣來屬貞祐四年陞為金州鎮一歸勝
   來逺州
    金史來逺州舊來逺城見前遼/東京條本遼熟女真地
    大定二十二年升為軍後為州
   博索府
    金史博索滿洲語山隂也/舊作婆娑今改府初置統軍司天徳
    二年置總管府貞元元年與海蘭路總管並為
    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此路皆明安户
[016-30a]
   元史元初以博索府廣寧府等作四路至元十
   七年以博索府屬遼陽行省後廢博索府為巡
   檢司
   元史東寧路本髙句驪平壤城髙麗王建以為
   西京元至元六年李延齡等以府州縣鎮六十
   城來歸八年改西京為東寧路割静州義州麟
   州威逺鎮𨽻博索府按此為髙麗之平安道義/州在鴨緑江入海之處平
   壤西北四/百二十里
[016-30b]
   唐賈躭道里紀登州東北海行入鴨綠江口舟
   行百餘里又小舫泝流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
   海之境按此自登州/海行之路渡遼水五百里至安東都
   䕶府府故襄平城也按襄平漢縣名在遼陽/北七十里漢遼東郡治
   南至平壤城八百里西南至建安城三百里故
   平郭縣也南至鴨緑江北泊汋城七百里故安
   平縣也按此為自營州陸行之路安平係西安/平泊汋口泊汋城當即博索二字之轉
   音也唐貝觀二十二年薛萬徹伐髙麗圍泊汋/城而還即此據賈躭所紀城在鴨緑江北西南
[016-31a]
   去鴨緑江入海處僅百三十餘里元時所以割/髙麗之義州来屬也漢志稱馬訾水由西安平
   入海馬訾即鴨緑江元一統志亦稱鴨緑江由/博索府東南入海則博索之本於泊汋明矣
   元一統志大蟲江在遼陽路發源縣東南之龍
   鳳山分水嶺下東南流經廢博索府南流合於
   鴨緑江
   元一統志斜江在遼陽縣東按圖冊源自長白
   山南流經廢博索府東十里流入於海
   元一統志鴨緑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流經廢博
[016-31b]
   索府東南入於海
   明一統志博索府在遼東都司東四百七十里
   金置總管府元省按自遼陽城守東南至鳳凰/城守界一百九十里鳳凰城
   東南至義州江一百二十里為朝鮮界凡三百十/里明志稱凰凰城在遼東都司東南三百五十
   里博索府應在鳯/凰城東一百餘里
   謹案金祖肇興白山黒水疆域袤延即我
  朝創業之地金獻祖徙居與阿勒楚喀河源相近
   其地在寧古塔之西混同江之東太宗建為上
[016-32a]
   京府曰會寧以金史所記里至及洪皓松漠紀
   聞徐夢莘北盟會編所載行程考之上京城去
   混同江二百六十里去拉林河一百五十里寧
   古塔西六百三十里吉林城東北二百餘里當
   在今色齊窩集左右今色齊窩集嶺上有故城
   遺址相傳為金時闗門其明證也上京路所轄
   京之北曰肇州金太祖首破遼兵於此京之西
   曰濟州太祖乗馬渉混同江之所又西則信州
[016-32b]
   在今科爾沁界夫餘路在肇州之北率賔路在
   上京之南海蘭路又在率賔東南呼爾哈則寧
   古塔之境哈斯罕在遼陽之南咸平府在開原
   鐵嶺間而會寧一府實居其中若朝鮮北境之
   會寧府則剽襲其名初不相渉東京之置雖承
   遼舊省併實多博索府路則金所創置尤與髙
   麗毗連以地與音考之即唐賈耽所紀之泊汋
   口泊汋城去鴨緑江海口不逺也史述契丹人
[016-33a]
   言金人滿萬則不可敵金祖始以一成一旅仗
   義興師遼人望風奔潰又何待滿萬始不可敵
   哉良由山川靈異騎射精嫻上下恊心人皆勁
   旅故能滅遼臣宋號令寰區億年之
王氣所鍾前代之幅員可溯按其方域詳臚如右云
 
 
 
[016-33b]
 
 
 
 
 
 
 
欽定滿洲源流考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