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38 欽定滿洲源流考-清-阿桂 (WYG)


[014-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滿洲源流考卷十
 疆域三/
  渤海國境
   新唐書渤海本粟末靺鞨保挹婁之東牟山
   按東牟山史志皆言在瀋陽城東二十里今/ 天柱山也舊唐書作桂婁與此異
   營州東二千里以泥河為境按元一統志引契/丹地理志云浿水
   即古泥河也自東逆流數百里至遼陽豬蓄不/流有蓒芋草生於泊中故名蓒芋泊明一統志
[014-1b]
   徙之又以朝鮮大通江為浿水考平盛京通志/泥河在海城縣西南六十五里葢 縣北五十
   五里源出聖水山流至米真山西散漫為遼/時之蓒芋泊與朝鮮界内之浿江不同也
   窮海西契丹築城郭以居萬嵗通天中度遼水
   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奥婁河樹壁自固按太白/即長白
   奥婁河當為阿魯河源出吉林諳班和託峯一/西南流入哈達河一流至開原城東南入清河
   是時契丹李盡忠殺營州都/督趙文翽故渤海退保於此後乃建國地方五
   千里户十餘萬盡得夫餘沃沮弁韓俱另條/見前
   鮮海北諸國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014-2a]
   通考渤海國王大武藝斥大土宇東北諸國畏
   臣之
   遼史渤海王大仁秀南定新羅另條/見前北略諸部
   開置郡邑
   遼史渤海大氏始保挹婁東牟山武后時為契
   丹盡忠所逼有乞乞仲象者度遼水自固傳子
   祚榮建都邑併吞海北地方五千里中宗賜所
   都為忽汗州封渤海郡王十有二世至彛震稱
[014-2b]
   號改元建宫闕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為遼
   東盛國按遼史所稱凡渤海拓地改元及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之建皆自國王大彛
   震始據唐書及通考國王大祚榮已謚髙王祚/榮子武藝已改元仁安武藝子欽茂已徙上京
   又徙東京自大祚榮以後無不稱/號改元者遼史所云未得其實
   元史遼陽路唐以前為渤海所有
  忽汗州 忽汗城
   新唐書睿宗先天中拜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以
   所統為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
[014-3a]
   唐賈耽道里紀渡遼水至安東都䕶府五百里
   府故漢襄平城也按安東都䕶府本在/平壤儀鳯初移此東南至
   平壤城八百里西南至都里海口六百里至建
   安城三百里故平郭縣也南至鴨渌江北泊汋
   城七百里故安平縣也自都䕶府東北經渤海
   長嶺府見/後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臨忽汗海
   其西南三十里有古肅慎城其北經徳理鎮按/此
   即唐㑹要所云徳理府也渤海/無徳理府之名此作鎮為是至南黒水靺鞨
[014-3b]
   千里按此為營州陸行至渤海之路渤海大祚/榮所都在長白山東北大欽幾又東徙三
   百里直忽汗河之東今寧古塔呼爾哈河也呼/爾哈河滙於寧古塔城西南一百里之畢爾騰
   湖湖廣五六里袤七十里許中有三山即所謂/忽汗海也又自發庫東繞寧古塔城旁古大城
   之南東北流與混同江合明一統志稱呼里改/江出建州衛東南山下東北滙為鏡泊又北入
   混同江呼里改即呼爾哈鏡泊即畢爾騰湖之/異名也徳林石在其北即徳里鎮所在也然則
   渤海上京及忽汗城實在寧古塔城旁其後國/王世襲忽汗州都督之號凡五京皆有忽汗州
   之稱/矣
   唐賈耽道里紀登州東北海行至鴨緑江口舟
[014-4a]
   行百餘里又小舫泝流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
   海之境又自顯州見/後正北如東六百里至渤海
   王城按此為登州海行/至渤海王城之路
   五代㑹要唐中宗命侍御史張行岌往渤海宣
   慰號其都為忽汗州
   遼史忽汗州故平壤城也號中京顯徳府太祖
   攻渤海拔忽汗城俘其王大諲譔以為東丹王
   國按通考平壤城即漢樂浪郡王險城自慕容/皝来伐後徙都此城亦曰長安城南臨浿水
[014-4b]
   平壤城東北有魯陽山西南二十里有葦山考/之圖志皆合實在今朝鮮境内髙麗圖經亦云
   平壤城在鴨緑水東南顯徳府在今遼陽以北/忽汗州非平壤城亦非顯徳府遼史俱誤渤海
   王於天寳末徙上京貞元時徙東京未幾仍還/上京天寳中又曽都顯州葢既設五京則隨時
   移駐史固不能詳而當中/京破時國王適在彼耳
   遼史天顯元年正月丙寅夜圍忽汗城庚午駐
   軍於忽汗城二月丙午改渤海為東丹忽汗城
   為天福册皇太子貝為人皇王以主之按遼史/所稱忽
   汗城皆渤海中京顯徳府城為/今遼陽非上京之忽汗城也
[014-5a]
  上京 龍泉府
   新唐書以肅慎故地為上京曰龍泉府領龍湖
   渤三州
   通考天寳末渤海王大欽茂徙上京直舊國三
   百里忽汗河之東按渤海舊國在長白山東北/今又東徙三百里在呼爾哈
   河之東實與今寧古塔城相近呼爾哈河源出/吉林界色齊窩集中諸河滙為一大河東注鏡
   泊又東出繞寧古塔城旁古大城及覺羅城之/南復東北折入混同江唐賈耽所云渤海王城
   臨忽汗海者葢即鏡泊上盛京通志寧/古塔城旁古大城或即 京舊址歟
[014-5b]
   遼史上京懐州夫餘縣本龍泉府太祖遷夫餘
   降户於此世宗置縣按遼史此條殊誤懐州奉/陵軍本唐歸誠州太宗行
   帳放牧於此天贊中從太祖破夫餘城下龍泉/府俘其人築寨居之太宗懐陵在焉故州軍以
   是為名歸誠州為唐契丹羈縻州本屬遼/地為太宗放牧之所非渤海上京明矣
  龍州
   遼史太祖破龍州盡徙富利縣人散居京南長
   霸縣本龍州長平縣民遷於此按龍州所屬縣/名僅見富利長
   平二縣餘無可考又按契丹與渤海攻戰次第/具載太祖本紀太祖天贊二年十二月出兵先
[014-6a]
   破夫餘府次至中京顯徳府是時渤海王適在/中京故為所獲太祖入城祭告天地復還軍中
   二月安邊鄭頡南海定理府降三月己巳安邊/鄭頡定理府復叛丁丑三府平乙酉班師五月
   南海定理二府復叛七月顯徳府之鐵州亦叛/大元帥平之是月太祖還次夫餘府又自三月
   遣將攻長嶺府八月始下並未嘗逺及龍州而/渤海仍自為國迄於遼末猶存龍州之破僅於
   此見之或率兵至此俘掠/人口而還不能有其地也
   髙麗載紀初契丹以鴨緑江北地予髙麗髙麗
   築六城有龍州城按遼史外紀云契丹取女真國/鴨緑江東數百里賜髙麗是鴨
   緑江東北地皆與髙麗故得於龍州築城後復/為女真所取今考自鏡泊至朝鮮界約五百里
[014-6b]
   則與渤海之龍州當不甚逺葢遼太祖/破龍州遷其人而空其地以于高麗也
  湖州
   遼史東京湖州興利軍渤海置
  渤州
   遼史渤州清化軍渤海置貢珍縣亦渤海置按/遼
   地志云遼以征伐俘户建州襟要之地多因&KR0199/居名之故渤海州縣遼移其名於他所者十之
   五六如建州在長白山而遼移之廣寧西北其/明證也遼志中稍為分别者如曰某州本渤海
   某州民户則為遼所移曰某州渤海置則似仍/渤海之舊然如遼史稱集州髙麗為霜巖縣渤
[014-7a]
   海置州今考霜巖縣屬盧州無/集州之名則史文固有疎略也
  中京 顯徳府
   新唐書上京之南為中京曰顯徳府領盧顯鐵
   湯榮興六州按顯徳府所屬西至醫巫/閭山當在上京之西南
   遼史渤海中京顯徳府天顯三年升為南京十
   三年改南京為東京府曰遼陽統縣九遼陽縣
   本渤海金徳縣地漢浿水縣髙麗為句麗縣渤
   海為常樂縣按浿水縣漢屬東樂浪郡渤海鴨/緑府所屬之浿水縣是也遼志誤
[014-7b]
   仙鄉縣本漢遼隊縣地渤海為永豐縣鶴野縣
   本漢居就縣地渤海為雞山縣興遼縣本漢平
   郭縣地渤海為長寧縣按顯徳府屬縣遼志沿/革具存今附録如上又
   有析木紫䝉二縣遼屬遼陽府而渤海分屬銅/州䝉州今各附本條又肅慎歸仁順化三縣則
   遼所自置非渤海之舊遼永州之長/寜縣又遷長寧民所置亦非舊地也
   鴨江行部誌廣寧本陽羅郡渤海為顯徳府按/廣
   寧東北界渤海屬東平府/其西南之境為顯徳府屬
   明一統志遼隊廢縣在海州衛西六十里渤海
[014-8a]
   曰永豐縣遼改仙鄉縣鶴野廢縣在遼東都司
   城西八十里渤海為雞山縣元省入遼陽按明/志顯
   徳屬縣僅載此二邑今考常樂故縣在遼陽城/內長寧縣在遼陽西南葢平之東永豐縣在海
   城縣西六十里遼水東岸明時有永/豐堡亦在海城縣西南六十里也
  盧州
   遼史東京盧州本渤海杉盧郡按杉盧郡即渤/海之盧州顯徳
   府之支/郡也故縣五山陽杉盧漢陽白巖霜巖皆廢
   户三百在京東一百三十里統縣一熊岳縣西
[014-8b]
   至海十五里傍海有熊岳山按遼盧州所治為/熊岳縣今熊岳城
   也金廢州以熊岳屬葢州渤海盧州所屬五縣/至遼止三百户故但治熊岳一縣已非渤海之
   &KR0199/矣
   遼史東京巖州白巖軍本渤海白巖城太宗撥
   屬瀋州白巖縣渤海置按唐太宗貞觀十九年/伐髙麗既得遼州進軍
   白巖城克之置巖州後屬渤海白巖縣當即其/地今考巖州古城在遼陽州城東北五十七里
   石城山上周圍四里一門又遼營衛志云敦睦/宫以渤海巖州户置是渤海亦有巖州之稱葢
   隨時移置而/史不能詳也
[014-9a]
  顯州
   唐賈耽道里紀自神州見/後陸行四百里至顯州
   天寳中王所都按顯州為王都當為顯徳府附/郭之州今次於盧州之後疑史
   有/誤
   遼史東京顯州本渤海顯徳府地世宗置以奉
   顯陵州在醫巫閭山東南按渤海顯州實今遼/陽州地遼之顯州不
   言渤海所置然亦/係顯徳府之地
   松漠紀聞廣州見/後百三十里至梁漁務又八十
[014-9b]
   五里至沙河五十里至顯州
  鐵州
   五代史自錦州行五六日過海北州又行十餘
   日渡遼水至渤海鐵州又行七八日過南海府
   按此為晉侯入契丹所行之途一/南一北故迂其程未足為憑也
   遼史鐵州本漢安市縣地髙麗為安市城唐太
   宗攻之不下薛仁貴白衣登城即此渤海置州
   故縣四位城河端蒼山龍珍皆廢户一千在京
[014-10a]
   西南六十里按明一統志安市城在葢州衛東/北七十里唐貞觀十九年征髙麗
   攻安市城不克引還咸亨三年髙侃撃敗髙麗/餘衆於安市城渤海置鐵州即此地志安市城
   外有駐蹕山考駐蹕山凡數處一為首山唐書/稱馬首山遼史稱手山在遼陽城西南十五里
   接海城縣界唐太宗初渡遼水攻遼州時駐營/之山也一在安市城外唐太宗既得遼州巖州
   進攻安市所駐之山唐書所載駐蹕山是也又/葢平東百十餘里分水嶺諸山亦傳唐太宗駐
   蹕處又駐蹕山本名六山則醫巫閭也又海城/縣西南十里有平頂山一名車駕山又名唐望
   山亦相傳唐太宗駐蹕處而首山與安市城/外之駐蹕山地志多混為一山附考於此
   縣一湯池按今葢平城東北六十里有/湯池堡當即湯池縣遺址也
[014-10b]
   遼史天顯元年七月鐵州刺史衛鈞反大元帥
   耀庫濟攻拔之
   鴨江行部誌湯池縣本遼時鐵州以其東有鐵
   嶺故名按明一統志載初置鐵嶺衛在今鐵嶺/城東南五百餘里故鐵嶺城與髙麗接
   界洪武二十六年方移其名於今治所則鐵/嶺之名實本於此金廢鐵州以湯池屬葢州
  湯州
   遼史東京湯州本漢襄平縣地故縣五靈峯常
   豐白石均谷嘉利皆廢户五百在京西北一百
[014-11a]
   里按遼史雖未言渤海所置然所屬故縣皆渤/海縣名其為即渤海之湯州無疑明志湯州
   故城在遼東/都司城北
   遼史東京乾州靈山縣本渤海靈峯縣地按乾/州為
   漢無慮縣地無慮本因醫巫/閭山得名則靈峯當亦相近
   金史北京懿州靈山縣本渤海靈峯縣地按遼/亦有
   懿州而靈山則屬乾州考明一統志乾州在廣/寧衛西南七里懿州在廣寧衛北二百二十里
   葢金時廢乾州而以/靈山縣移𨽻懿州也
  榮州
[014-11b]
   遼史東京所屬有榮州原文不載沿革葢作史/時已無可考然遼東京
   有崇州為渤海所置所統縣名亦係渤海之舊/而新唐書不載史云在東京東北一百五十里
   與鐵湯等州相近遼史本文亦與湯興二州相/次疑即榮州以字形相近而誤又複出也今詳
   於/後
  興州
   遼史興州本漢海宜縣地渤海置州故縣三盛
   吉蒜山鐵山皆廢户二百在京西南三百里按/明
   人地志有以興州為鐵嶺縣之懿路城者考金/志云瀋州挹婁縣遼舊興州常安縣懿路即挹
[014-12a]
   婁之訛也則遼之興州始實移於挹婁後乃復/渤海之舊又遼志云遼陽府東西南三面皆抱
   海南至海邊鐵山八百里今考鐵山在寧海西/南百五十里為濱海要地興州所統縣名或取
   此/歟
   松漠紀聞銀州南舖五十里至興州四十里至
   蒲河按遼銀州即渤海富州今鐵嶺/縣蒲河源出承徳西北四十里
  東京 龍原府
   新唐書濊故地為東京曰龍原府亦曰栅城府
   領慶鹽穆賀四州
[014-12b]
   新唐書龍原東南瀕海日本道也
   通考唐貞元時渤海王大欽茂東南徙東京
   遼史東京開州本濊地渤海為東京龍原府有
   宫殿都督慶鹽穆賀四州故縣六曰龍原永安
   烏山壁谷熊山白楊疊石為城周二十里唐薛
   仁貴征髙麗與其大將温沙門戰熊山擒善射
   者於石城即此太祖平渤海徙其民城遂廢聖
   宗伐新羅按聖宗曽伐髙/麗此言新羅誤還周覽城基復加完
[014-13a]
   葺領縣一開逺縣本柵城地髙麗為龍原縣渤
   海因之按一統志開州城在朝鮮咸興府西北/熊山城在開州西葢自鳯凰城邊外東
   南至朝鮮之江原道皆濊地又鳯凰城北六十/九里有沃赫和屯周二里餘或即渤海石城遺
   址/歟
  慶州
   遼史東京開州髙麗置慶州渤海為龍原府上
   京永安縣本龍原府慶州縣名太祖平渤海遷
   其人置寨於此按一統志開州遼末復入於髙/麗謂之蜀莫郡開逺廢縣故開
[014-13b]
   州治也渤海為龍原縣慶州治焉則慶州為龍/原府附郭之州而龍原縣為附郭之縣永安烏
   山壁谷熊山白楊五縣亦為慶州所屬明矣非/朝鮮慶尚道之慶州也又金有慶州係遼懐州
   祖州之地/亦與此異
  鹽州
   遼史東京鹽州本渤海龍河郡故縣四海陽接
   海格川舊訛格州今/據一統志改龍和皆廢𨽻開州相去一
   百四十里按一統志鹽州城在朝鮮開州/城西北本渤海置亦曰龍河郡
  穆州
[014-14a]
   遼史東京穆州本渤海㑹農郡故縣四㑹農水
   岐順化美縣皆廢𨽻開州東北至開州一百二
   十里統縣一曰㑹農按一統志穆州亦在/今朝鮮境開州西南
  賀州
   遼史東京賀州本渤海吉理郡故縣四洪賀送
   誠吉理石山皆廢户三百𨽻開州按一統志賀/州城遼末入
   於朝/鮮
  南京 南海府
[014-14b]
   新唐書沃沮故地為南京曰南海府領沃晴椒
   三州
   新唐書南海新羅道也
   遼史東京海州南海軍本沃沮國地渤海號南
   京南海府疊石為城幅員九里都督沃晴椒三
   州故縣六沃沮鷲巖龍山濱海昇平靈泉皆廢
   按沃州為南海府附郭則沃沮亦附郭邑也鷲/巖當即岫巖城在今葢平縣東二百五十里
   遼史天顯元年三月渤海南海府節度来朝五
[014-15a]
   月南海府復叛遣大元帥耀庫濟討之
   舊五代史自鐵州行七八日至南海府
   元一統志澄州本海州南海府沃沮地髙麗時
   卑沙城唐李世勣攻卑沙城即此渤海為南海
   府遼仍之金改曰海州天徳三年以山東有海
   州改為澄州治臨溟縣按金史不詳沿革/今從元一統志
   明一統志海州衛在遼東都司城南一百二十
   里本葢牟地髙麗為卑沙城渤海國為南海府
[014-15b]
   遼為海州治臨溟縣金為澄州按沙卑城亦曰/卑沙或訛為卑
   奢城隋大業十年来䕶兒出海道至卑奢城敗/髙麗兵將趨平壤髙麗降唐貞觀十八年伐髙
   麗張亮率舟師自東莱渡海襲卑沙城其城四/面懸絶惟西門可上唐兵攻拔之總章初李世
   勣復得其城後入渤海元時州縣俱廢明洪/武九年改築衛城周六里有竒今為海城縣
  沃州
   新唐書契丹州十七沃州載初中析昌州置萬
   嵗通天元年沒於契丹李盡忠縣一濱海又昌
   州貞觀二年以松漠部落置僑治營之靜蕃戍
[014-16a]
   縣一龍山按此為渤海沃州及濱海龍山二縣/得名之自其實唐沃州故地在今喀
   喇沁境内古大寧城北葢渤海移其州縣名於/沃沮故地也沃州為南海附郭之州則沃沮鷲
   岩龍山濱海昇平靈泉/等六縣皆沃州所屬
  晴州
   遼史嬪州本渤海晴州故縣五天晴神陽蓮池
   狼山仙巖皆廢户五百𨽻海州東南至海州一
   百二十里按海城西南有蓮花泊/或即蓮池故縣所屬
  椒州
[014-16b]
   遼史耀州本渤海椒州故縣五椒山貂嶺澌泉
   尖山巖淵皆廢户七百𨽻海州東北至海州二
   百里統縣一巖淵縣東界新羅故平壤城在縣
   西南東北至海州一百二十里按遼之耀州即/渤海椒州故縣
   五皆廢巖淵雖仍舊名似亦稍移其治矣據史/所稱耀州在海州西南二百里巖淵在海州西
   南一百二十里海州為今海城地耀州今有耀/州和屯按之輿圖皆合惟是遼史稱故平壤城
   又在巖淵西南實為舛誤據通考遼水東南四/百八十里至鴨緑水平壤又在鴨緑水東南四
   百八十里安得反在巖淵西南也原其致誤亦/自有由葢平壤南臨浿水而海城西南有淤泥
[014-17a]
   河亦有浿水之稱此遼史之誤所由来然遼史/既以顯徳府為忽汗州又以忽汗州為即平壤
   城而此又謂平壤在岩淵西南亦自相矛盾之/甚矣又今耀州城在海城縣西南僅六十里里
   數與遼史不符考明一統志臨溟廢縣在海州/衛東一百八十里為故海州所治元時州縣並
   廢則係明設衛時移近西南百八十里耳今海/城縣治實在明海州衛舊址 本朝天命八年
   復即舊城東/南隅建新城
   明一統志廢耀州在海州西南二百里渤海椒
   州地
  西京 鴨緑府
[014-17b]
   新唐書髙麗故地為西京曰鴨緑府領神桓豐
   正四州
   新唐書鴨緑朝鮮道也朝鮮舊訛朝貢/今據通考改
   遼史渌州鴨緑軍本髙麗故國渤海號西京鴨
   緑府城髙三丈廣輪二十里都督神桓豐正四
   州事故縣三神鹿神化劍門皆廢大延琳叛遷
   餘黨於上京置易俗縣居之在者户二千按渌/州城
   在平壤西境因鴨緑江為名也鴨緑/江之緑北史新唐書遼史俱作渌
[014-18a]
   遼史太祖破鴨緑府盡徙神化縣民居京之南
  神州
   唐賈耽道里紀自鴨緑江口舟行百餘里又小
   舫泝流東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
   泝流五百里至丸都縣見/後城故髙麗王都又東
   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按據此則神州在鴨緑/江口東北泝流八百里
   丸都縣東北二百里與遼史所言桓州在渌州/西南二百里者合則丸都為桓州附郭之邑而
   神州即鴨緑府/附郭之州也
[014-18b]
  桓州
   遼史桓州髙麗中都城故縣三桓都神鄉浿水
   原作淇水誤今/據一統志改皆廢髙麗王於此創立宫闕國
   人謂之新國五世孫釗晉康帝建元初為慕容
   皝所敗宫室焚蕩户七百𨽻渌州在西南二百
   里按通考漢末髙麗王伊夷模作新國於丸都/山下即所謂丸都城也魏正始五年毌丘儉
   將萬人出元菟懸車束馬登丸都山屠其所都/六年儉復伐之刻石紀功刋丸都銘不耐而還
   至晉建元初復為慕容皝乗勝追至丸都焚其/宫室自後移都平壤城則桓都即丸都也桓州
[014-19a]
   之名亦取諸此今考丸都故城在髙麗王京東/北賈耽紀言在神州西南二百里鴨緑江口東
   北六百餘里與此正合浿水今朝鮮大通/江漢樂浪郡有浿水縣此葢仍其舊名也
  豐州
   遼史豐州渤海置盤安郡故縣四安豐渤恪隰
   壤硤石皆廢户三百𨽻渌州在東北二百一十
   里
  正州
   遼史正州本沸流王故地國為公孫康所併渤
[014-19b]
   海置沸流郡有沸流水户五百𨽻渌州在西北
   三百八十里統縣一東那縣本漢東耐縣地在
   州西七十里按通考魏正始五年幽州刺史毌/丘儉出元菟討髙麗戰於沸流髙
   麗王位宫敗走儉追至赬峴登丸都山屠其所/都則沸流固應與桓都相近亦今朝鮮境内地
   又按漢時無東耐縣名惟樂浪郡有東暆不而/兩縣不而城在朝鮮咸興府而與耐古字相通
   魏志云漢武置樂浪郡自單大嶺以西屬樂浪/自嶺以東都尉主之皆以濊為民所謂不耐濊
   也毌丘儉銘不耐城即此/今遼史作漢東耐似誤
   謹按渤海為遼東盛國地方五千里有五京十
[014-20a]
   五府六十二州契丹兵爭舊址漸毁其州縣之
   名藉遼史地理志存其梗概而或地併於鄰州
   或名移於他所遼以征伐所得人户建城置戍
   即因其人舊居州縣之名名之遼志所載已十
   之五所未載者按其方位尚可討尋五京之地
   遼並𨽻東京其他或予髙麗或尚為渤海遺民
   所保而府州之名盡載遼籍有經遼時更置者
   自應屬遼有僅列其名而史不能稽其沿革者
[014-20b]
   當亦羈縻州之比未能實有其地也金興省併
   州邑因時制宜元亦多仍部族之舊州縣之設
   簡矣因流溯源參之他書亦可得其分合之故
   焉有因傳寫字訛者如丸都桓都浿水淇水之
   類有與髙麗同名者夫餘慶州之類至於元明
   沿革及我
  朝所𨽻並附注於下約其大概上京在寧古塔中
   京在遼陽東京在朝鮮開州南京在海城縣西
[014-21a]
   京濱鴨緑江五京五府而外長嶺夫餘等十府
   及郢銅等州並詳列於後云
  渤海 長嶺府
   新唐書長嶺府領瑕河二州按瑕州無考當為/附郭之州遼廢
   新唐書長嶺營州道也
   遼史東京長嶺府原文不詳沿革之由/當即仍渤海之舊
   遼史本紀太祖天顯元年遣康黙記韓延徽攻
   長嶺府八月下長嶺府按長嶺亦作長領古字/相通今吉林西南五百
[014-21b]
   里有長嶺子滿洲語稱郭勒敏珠敦南接納魯/窩集北接庫魯納窩集自長白山南一嶺環繞
   至此為衆水分流之地東北流為遼吉善輝發/等河入混同江西北流為英峩占尼哈達葉赫
   赫爾蘇等河長嶺府之名當取諸此錦州/復州雖亦有長嶺皆不如此之最著也
  河州
   遼史河州徳化軍置軍器坊按明人地志云廢/河州在黄龍府北
   遼置河州有軍器坊又引一統志開元東北五/百里有穏圖河源出坊州北山北流入松花江
   所謂坊州疑即河以州矣考遼金無坊州第因河/州有軍器坊而遂 坊州屬之亦恐未足為憑也
  夫餘府
[014-22a]
   新唐書夫餘故地為夫餘府常屯勁兵捍契丹
   領扶仙二州
   新唐書夫餘契丹道也
   遼史東京龍州黄龍府本渤海夫餘府太祖平
   渤海還至此有黄龍見更名保寧七年軍將燕
   頗叛府廢開泰九年遷城於東北所屬黄龍縣
   本渤海長平縣併富利佐慕肅慎置遷民縣本
   渤海永寧縣併豐水扶羅置永平縣渤海置
[014-22b]
   遼史東京通州安逺軍本夫餘國王城渤海號
   夫餘城太祖改龍州聖宗更今名保寧七年以
   黄龍府叛人燕頗餘黨置所屬通逺縣本渤海
   夫餘縣併布多縣置安逺縣本渤海顯義縣併
   鵲川縣置歸仁縣本渤海强師縣按金史渤海/强師縣北有
   細/河併新安縣置漁谷縣本渤海縣按夫餘府地/鄰契丹遼改
   黄龍府在今開原縣及開原邊外之境扶仙二/州遼時俱廢扶州即因夫餘得名當為附郭所
   屬縣名見於遼史屬龍州者八屬通州者六當/即扶仙二州所𨽻苐遼史既言改夫餘府為龍
[014-23a]
   州又言改龍州為通州而所置諸縣或沿或併/尚仍其舊史有訛誤疑遼之龍州其地本廣因
   燕頗之役舊治已廢開泰中移黄龍府於東北/又分置通州也黄龍府所屬長平等縣為扶州
   屬邑通州所屬夫餘等縣即為仙州屬縣也又/按渤海夫餘府與契丹為鄰未能過開原以北
   遼之黄龍府境又稍廣舊五代史言北至混同/江僅百里則又遼史遷府於東北之明證也
   遼史太祖天贊四年十二月丁巳夜圍夫餘府
   天顯元年正月拔之
   舊五代史後唐天成元年十一月登州狀申契
   丹攻逼渤海自契丹主卒雖已抽退尚留兵馬
[014-23b]
   在夫餘城今渤海王弟領兵攻圍夫餘城契丹
   新五代史後唐明宗時契丹攻渤海取夫餘一
   城以為東丹國
   宋史後唐天成初契丹攻夫餘城下之改夫餘
   為東丹府留其子託雲鎮之契丹主卒渤海王
   復攻夫餘不能克
   宋史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賜烏含城浮渝府渤
   海琰府王詔令助攻契丹按浮渝當即夫餘以/音近而訛宋興渤海
[014-24a]
   隔絶葢傳聞/舛誤之辭
   通考宋太平興國六年定安國王烏元明言臣
   本渤海遺黎保據方隅不降契丹夫餘府昨背
   契丹並歸本國按烏氏為渤海大姓夫/餘復歸事遼史未載
  鄚頡府
   新唐書鄚頡府領鄚髙二州鄚州諸書未見當/即附郭之栁河縣
   地/也
   遼史東京韓州本稾離國舊治栁河縣髙麗置
[014-24b]
   鄚頡府都督鄚頡二州渤海因之按渤海州名/係鄚髙此云
   鄚頡疑遼/史之誤今廢太宗置三河榆河二州聖宗併
   二州置栁河縣本渤海粤喜縣併萬安縣置栁/河
   詳見前靺鞨條榆河在科爾沁右翼前旗遼河/在左翼東南四百五十里經左翼後旗入邊又
   左翼東南四百七十里有阿拉瑪圖/城近開原邊外當即遼韓州故城也
   遼史天顯元年二月鄚頡府節度来朝三月鄚
   頡府叛遣阿敦討平之
   金史東京韓州本渤海鄚頡府
[014-25a]
  髙州
   遼史上京遂州本髙州地西北至上京一千里
   按遼中京别有髙州此遂州屬上京與鳯州相/鄰鳯州亦稾離國地在韓州北二百里西北至
   上京九百里遂州西北至上京千里則與韓州/相去止百里此髙州即渤海髙州之明證也若
   中京之髙州則唐時信州之地遼聖宗伐髙麗/以俘户置在今喀喇沁非渤海之髙州也元一
   統志所稱/髙州即此
  安寧郡
   遼史上京鳯州稾離國故地渤海之安寧郡境
[014-25b]
   在韓州北二百里西北至上京九百里按鳯州/與韓州
   相鄰皆槀離故地此安寧郡當/為鄚頡府之支郡今附於此
  定理府
   新唐書挹婁故地為定理府領定潘二州按潘/字遼
   史作瀋當/係此誤
   遼史東京定理府刺史故挹婁國地
   遼史瀋州挹婁縣遼嘗置定理府刺史於此本
   挹婁故地大定二十九年章宗更名有范河清
[014-26a]
   河按范河清河俱在今鐵嶺縣城南遼定理府/刺史之置及定州之廢史文闕略不詳以金
   史參考之今鐵嶺一縣近南者為金之挹婁縣/則定理府所統而渤海定州安定郡所治也近
   西者為雙城縣則遼雙州所統也遼始置定理/府於挹婁縣繼則省刺史廢定州為雙州與瀋
   州不復相屬金又廢雙州併雙城/入瀋州尚可考見渤海之舊耳
   遼史天顯元年二月定理府節度来朝三月定
   理府叛遣阿敦討平之五月定理府復叛大元
   帥耀庫濟討之
  定州
[014-26b]
   遼史東京雙州保安軍本挹婁故地渤海置安
   定郡統縣一雙城縣本渤海安夷縣地按渤海/屬州亦
   有支郡之稱如盧州為杉盧郡穆州為㑹農郡/是也此安定郡為挹婁故地當即定州地遼東
   京又别有定州不言渤海所置在今朝鮮之平/安道五代以前亦屬渤海後髙麗復取之至遼
   聖宗開泰三年伐髙麗取其保定二州保州在/平壤西北百餘里金初割還朝鮮今安州是也
   定州在平壤西北三百餘里遼末亦入朝鮮今/仍為定州與渤海瀋州隔西京鴨緑府名是而
   地非也雙城故縣在鐵嶺西六/十里金時州廢以縣屬瀋州
  瀋州
[014-27a]
   遼史瀋州本挹婁國地渤海建瀋州故縣九皆
   廢統州一縣二按州一為巖州白巖軍本渤海/盧州所屬之白巖縣遼太宗撥
   屬瀋州樂郊靈源二縣則遼太祖所置亦非/渤海舊名樂郊為瀋州治所即今承徳縣也
   遼史敦睦宫以渤海瀋州户置
   金史瀋州本遼定理府地縣五樂郊按原注云/遼置有渾
   河當為/附郭章義遼廣州渤海/屬鐵利府遼濱遼舊/遼州挹婁遼嘗/置定
   理府詳/見前雙城遼雙州/詳見前
   遼東行部志瀋州在唐時嘗為髙麗侵據髙宗
[014-27b]
   命李世勣東征置安東都䕶府於平壤城實今
   之瀋州也唐季為大氏所有
   元一統志瀋陽路本挹婁故地渤海建定理府
   都督瀋定二州領定理平邱巖城慕美安夷瀋
   水安定保山能利九縣此為瀋州地後罹兵火
   其定州與縣並廢即瀋州為興遼軍節度金末
   瀋州復燬於兵火
   元史瀋陽路本挹婁故地渤海建定理府都督
[014-28a]
   瀋定二州此為瀋州地
   明一統志瀋陽中衛在遼東都司北百二十里
   漢遼東郡地渤海置瀋州
  安邊府
   新唐書安邊府領安瓊二州按瓊州遼/廢無可考
   遼史天顯元年二月安邊府節度来朝三月安
   邊府叛遣阿敦討平之
  安州
[014-28b]
   遼史安州刺史兵事𨽻北女真兵馬司
   元一統志歸仁縣故城在咸平府北舊安州金
   皇統三年改為縣後廢城址猶存按渤海瓊州/諸書皆缺安
   州可見者亦止此歸仁縣金𨽻咸平府遼舊𨽻/通州并渤海强師新安二縣地强師屬夫餘府
   新安或當屬安州其地應在開原邊外又朝/鮮平安道有安州則為遼之保州非一地也
   松漠紀聞自信州二百九十里至安州南鋪按/此
   為遼上京至燕之程葢/自東北而西南行也
  率賓府
[014-29a]
   新唐書率賓故地為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按/華
   州無可考當/為附郭地
   遼史東京率賓府刺史故率賓國地按遼率賓/府在洓州
   定理府之間當/即渤海舊治
   遼史東京康州率賓縣本渤海率賓府地按康/州屬
   顯州在渤海為顯徳府地當係/遷率賓民户所置非故地也
   金史上京率賓舊訛恤品/今改正路遼時為率賓府置
   刺史本率賓故地西北至上京一千五百七十
[014-29b]
   里東北至呼爾哈舊作胡里/改今改一千一百里西南
   至海蘭舊作曷/懶今改一千二百里北至邊界威伊克
   阿林舊作斡可/阿憐今改二千里按恤品即率賓之訛金/史亦作速頻音實相同
   也以金史道里計之則率賓故府當在今鄂多/理城之南威伊克阿林今 盛京極東北大山
   也上無樹木惟生青苔與俄羅斯邊界又明/志建州衛東南有率賓河率賓路之名以此
  益州
   遼史東京益州觀察屬黄龍府
   契丹國志宋政和五年金太祖攻遼取賓祥威
[014-30a]
   三州進薄益州按鴨緑江一名益州江則益州/實與鴨緑江近當在長白山西
   南遼改屬黄龍府遼史不言仍渤海/之舊或因其名而不必即其故地也
  建州
   元一統志金上京之南曰建州
   明實録永樂二年置建州衛按我之朝即渤海/肇興 地
   建州之故壤也遼金元皆有建州並在今喀喇/沁及土黙特境為遼時所移非渤海之舊詳見
   前部/族門
  東平府
[014-30b]
   新唐書拂湼故地為東平府領伊䝉沱黒比五
   州按五州可考者惟/䝉州餘俱遼時廢
   遼史東京遼州本拂湼國城渤海為東平府唐
   太宗親征髙麗李世勣拔遼城髙宗詔程名振
   蘇定方討髙麗至新城大破之皆此地也太祖
   伐渤海先破東平府遷民實之故東平府都督
   伊䝉陀按陀字與/唐書異黒比五州共領縣十八皆廢
   按志云遼州有遼河羊腸河錐子河蛇山狼山/黒山巾子山今考羊腸河在廣寧縣城東四十
[014-31a]
   五里錐子河在廣寧城東北四十里即珠子河/也遼河亦經廣寧縣東北二百三十里蛇山一
   在廣寧城東三十里一在東北九十五里狼山/在廣寧城東北二十里今名狼虎山黒山在廣
   寧城東北八十里又有西黒山在城東北七十/五里大黒山在城東七十里小黒山在城東六
   十里則渤海之東平府實在今廣寧東北也/遼東平府治遼濱縣故城在今承徳西北
  䝉州
   遼史祺州舊訛棋今/據金史改祐聖軍本渤海䝉州地按/遼
   祺州統慶雲縣以所俘檀州宻雲民建為州治/所金廢州以慶雲縣𨽻咸平府元又廢縣為慶
   雲驛在今鐵嶺/西北五十里
[014-31b]
   遼史東京紫䝉縣拂湼國置東平府領䝉州原/本
   脱䝉州明志引遼/史有之今據增入紫䝉縣尋徙遼城并入黄嶺
   縣渤海復置紫蒙縣遼因之屬遼陽府
  沱州
   遼史貴徳州本漢襄平縣地有沱河按沱州無/可考或因
   沱河得名今附見新唐書亦言湄/沱湖之鯽為渤海物産之珍也
  東平寨
   遼史尚州本漢襄平縣地渤海置東平寨
[014-32a]
   金史咸平府銅山縣遼同州本漢襄平縣遼以
   東平寨置南有柴河北有清河西有遼河遼史/作尚
   州與此異考遼志别有尚州此東平/寨之地當為同州以字相近而誤也
  懐逺府
   新唐書越喜故地為懐逺府領達越懐紀富美
   福邪芝九州按九州可考者惟富美/福三州餘俱遼時廢
   遼史東京信州本越喜故城渤海置懐逺府武
   昌縣本渤海懐福縣地定武縣本渤海豹山縣
[014-32b]
   地併乳水縣人户置
   金史上京信州本渤海懐逺軍遼開泰七年建
   縣一武昌本渤海懐福縣地按懐逺府當在渤/海邊界其所統州
   為最多可考者惟富美福三州餘盡為遼所廢/考信州故城在今科爾沁左翼東南三百八十
   里開原邊外金遼志稱自開原東北至信州三/百十里是也今有古城周一里門八土人猶呼
   信州/城
  富州
   遼史東京銀州富國軍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銀
[014-33a]
   冶更名統縣三延津縣本渤海富夀縣境有延
   津故城更名新興縣本越喜國地渤海置銀冶
   嘗置銀州永平縣本渤海優富縣地
   金史咸平府新興縣遼銀州富國軍本渤海富
   州熙宗皇統三年廢州更名来屬有范河柴河
   遼河詳前靺鞨疆域條按渤海富州治富夀縣/遼更富夀為延津更優富為新興金改延
   津為新興以𨽻咸平今鐵嶺縣則渤海之富夀/遼之延津金之新興也又有故新興城在鐵嶺
   治東則渤海之優富遼所置新興/縣也又永平廢縣在鐵嶺東北
[014-33b]
  美州
   遼史東京遂州本渤海美州地統縣一山河縣
   本渤海縣併黒川麓川二縣置
  福州
   遼史上京福州國舅蕭寧建南征俘漢民居北
   安平故地在原州北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
   八十里按原州在顯州東北三百里史雖不言/福州仍渤海之舊然以他州道里計之
   實屬相近其稱/名當有自耳
[014-34a]
   胡嶠北行記嶠為蕭翰掌書記自翰得罪被鎻
   嶠與部曲東之福州翰所治也嶠等東行過一
   山名十三山云此西南去幽州二千里又東行
   數日過衛州至福州按十三山在今錦縣城東/七十五里去 京師不及
   二千里嶠葢約畧之詞衛州當係渭/州之訛在顯州東北二百五十里
  鐵利府
   新唐書鐵利故地為鐵利府領廣汾蒲海義歸
   六州按汾海二州無考遼之海州渤海為南/海府另列前條非此州也葢俱係遼廢
[014-34b]
   遼史東京鐵利府故鐵利國地
  廣州
   遼史廣州漢屬襄平髙麗為當山縣渤海為鐵
   利郡太祖遷渤海人居之建鐵利州統和八年
   省開泰七年以漢户置
   金史瀋州章義縣遼舊廣州皇統三年降為縣
   来屬有遼河東梁河遼河大口按東梁河即太/子河亦名大梁
   河明志章義故城在瀋陽中/衛西南六十里有章義站
[014-35a]
   松漠紀聞瀋州六十里至廣州七十里至大口
  蒲州
   松漠紀聞興州見/前四十里至蒲河四十里至瀋
   州
   元一統志蒲河在瀋陽路源出鐵利國蒲谷流
   經蒲水田過故名按蒲州遼初已廢本鐵利國/地自應以蒲河得名以洪皓
   所記考之距瀋州四十里今承徳縣城西北四/十里香爐山蒲河源在焉蒲州之設亦應在此
  義州
[014-35b]
   遼史上京慶州富義縣本義州太宗遷渤海義
   州民於此重熙元年降義豐縣後更名
   遼史上京永州義豐縣本鐵利府義州遼兵破
   之遷其民於南樓之西北仍名義州重熙元年
   廢州改今縣在州西北一百里又嘗改富義縣
   屬慶州原誤泰州/今改正始末不可具考今兩存之按/富
   義義豐當係渤海義州縣名遼徙/其民分屬慶永二州非渤海故地
   金史義州崇義軍遼宜州天徳三年更名按遼/史宜
[014-36a]
   州崇義軍屬中京東丹王每秋畋於此興宗以/定州俘户置與錦州相次實今義州地前所載
   富義義豐兩縣既云遷義州民於此雖仍舊名/明非故地乃又云本渤海義州此自相矛盾也
   合遼金兩史考之似渤海義州之民分徙兩縣/故地已空興宗時方以定州俘户實之以義為
   宜金時始/更正耳
   元史大寧路有義州
   明一統志義州衛遼宜州金改為義州治宏政
   縣元省縣州屬大寧路洪武二十二年置衛按/金
   元明之義州即今義州地在遼為宜州俱未言/渤海之舊然考遼史實係東丹王分地為毎嵗
[014-36b]
   秋畋之所則實係渤海故壤宜與義或因音同/而字異金朝改宜為義正非漫然耳又今義州
   城西南五十里有古饒慶縣城遼金並無此縣/名金義州所屬但有饒慶鎮或即渤海舊縣而
   金廢為/鎮歟
  歸州
   遼史東京歸州太祖平渤海以降户置後廢統
   和二十九年伐髙麗以所俘渤海户復置縣一
   歸勝
  安逺府
[014-37a]
   新唐書安逺府領寧郿慕常四州按寧州慕州/俱近朝鮮常
   州屬朝鮮平安道之定逺府郿州疑即平安道/之買州考元史東寧路本髙麗平壤城所屬有
   定逺府至元六年来歸或即/安逺府之地而稍易其名也
  寧州
   遼史東京寧州觀察統和二十九年伐髙麗以
   渤海降户置兵事𨽻東京統軍司統縣一新安
  慕州
   遼史東京慕州本渤海安逺府地故縣二慕化
[014-37b]
   崇平久廢户二百𨽻渌州在西北二百里按遼/慕州
   移屬渌州鴨緑軍則安逺一府固與今髙麗相/近又考一統志朝鮮平安道有定逺府有常州
   當即仍渤海之舊又有買州/字義無取疑即郿音之訛也
  郢銅洓三州
   新唐書郢銅洓三州為獨奏州按通考文與此/同獨奏之義當
   猶今直𨽻州不轄於/府而事得專達也
   遼史東京郢州渤海置
   遼史銅州廣利軍渤海置統縣一析木縣渤海
[014-38a]
   為花山縣初𨽻東京後来屬按金史金廢銅州/以析木縣𨽻澄州
   遼史咸州安東軍本髙麗銅山縣地渤海置銅
   山郡地在漢侯城縣北渤海龍泉府南開泰八
   年置州統縣一咸平縣唐安東都䕶治營平二
   州間即此按渤海諸州間有支郡之稱如盧州/之稱杉盧郡定州之稱安定郡是也
   此銅山郡亦當為銅州所分治遼析為二州所/云在營平間者為得其實至云在龍泉府南則
   約畧之詞耳至金之銅山縣雖屬咸平府在/遼為同州鎮安軍名同而地異亦相附近也
   金史咸平府本髙麗銅山縣地遼為咸州
[014-38b]
   遼東行部志咸平本渤海地契丹改為咸州金
   為咸平府
   元一統志銅山郡故城在咸平府南
   元史咸平府古朝鮮地箕子所封漢屬樂浪郡
   後髙麗有其地唐置安東都䕶以統之繼為渤
   海大氏所據遼平渤海以其地多險隘建城以
   居流民號咸州金升咸平府元初因之𨽻開元
   路後復割出𨽻遼東宣慰司
[014-39a]
   通考洓州以其近洓沫江葢所謂粟末水也
   遼史東京洓州渤海置
  葢州
   遼史辰州本髙麗葢牟城唐太宗㑹李世勣攻
   破葢牟城即此渤海改為葢州又改辰州以辰
   韓另條/見前得名統縣一建安按以下四州皆在唐/書通考所載六十州
   之外今並附於此葢牟亦稱葢曷牟金仍改葢/州統縣四湯池即遼鐵州秀巖即今岫巖熊岳
   即遼盧州熊岳縣並金時廢州来屬惟建安尚/仍遼舊至元時併湯池熊岳入建安又省建安
[014-39b]
   入葢州初為葢州路後併入遼陽路即今葢平/縣也又熊岳城在葢州南六十里有熊岳山熊
   岳/河
  崇州
   遼史崇州本漢長岑縣地渤海置州故縣三崇
   山溈水緑城皆廢户五百在京東北一百五十
   里按渤海州名有榮州無崇州榮為中京所屬/與湯興二州相次今遼史以崇州次於湯興
   之後而東京所屬别有榮州又不載其沿/革疑崇字即榮字之訛而榮州又復出也
   遼史貴徳州貴徳縣本漢襄平縣渤海為崇山
[014-40a]
   縣奉徳縣本渤海縁按此又作/縁與前異城縣地按金史/貴徳縣
   有范河見前/定理府注
  集州
   遼史集州古陴離郡地漢屬險瀆縣髙麗為霜
   巖縣渤海置州統縣一奉集縣渤海置按奉集/廢縣在
   今撫順城/南八十里
   金史貴徳州奉集縣遼集州奉集縣本渤海舊
   縣有渾河
[014-40b]
  麓州
   遼史麓州渤海置按唐書通考渤海無此州名/遼史載其名而不詳其地又
   遼乾州所屬之司農縣本渤海麓郡縣併麓波/雲川二縣入焉亦未詳渤海所𨽻之州今附於
   此乾州為漢無慮縣地因醫巫閭得名/或麓州麓郡亦因附北鎮之麓而名歟
   謹按渤海五京五府之外為長嶺等十府長嶺
   在吉林西南夫餘府在開原鄚頡在開原邊外
   科爾沁界定理府在鐵嶺以南承徳界安邊府
   亦在開原邊外率賓府與
[014-41a]
  本朝
發祥之鄂多理城相近東平府在廣寧東北懐逺府在
   鐵嶺鐵利府濱太子河安逺府在髙麗界其後
   所屬之州半為遼時廢併而因革可溯者尚多
   又有郢銅洓三州不𨽻於府合之十五府所屬
   共為州六十與所稱六十二州之數不符考之
   遼史則又别出葢崇集麓四州唐書通考皆未
   之載與六十二州之數亦不合今以地理考之
[014-41b]
   葢集二州與顯徳府屬之鐵州盧州相近當時
   或間有省併而史不能詳崇州疑即榮州以字
   形相近而訛麓州則史文殊畧今附列於諸州
   之後而支郡之可考者亦各附於本條至若古
   今沿革及山川道里有足證據臚注於下凡史
   文舛誤及名同而地異者並加訂正用資參考
   云
[014-42a]
 
 
 
 
 
 
 
 
[014-42b]
 
 
 
 
 
 
 
欽定滿洲源流考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