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a0035 金史-元-托克托 (WYG)


[117-1a]
欽定四庫全書
 金史卷一百十七
  元中書右丞相總裁托克托等修
 列傳第五十五
  圖克坦伊都 鈕祜祿經實劉均/附 王賔王進等/附
  國用安 時青
圖克坦伊都不詳其始嘗累官為延安總管正大九年
正月行省事於徐州時慶善努撤東方之備入援未至
[117-1b]
睢州徐邳義勝軍總領侯進杜政張興率本軍䧏大兵
於永州辛丑大兵守徐張盆渡伊都到官才三日懼兵
少不能守即令伊喇長夀率甲士千人迎大兵長夀軍
無紀律大兵掩之一軍皆覆徐危甚伊都籍州人及運
糧埽兵得萬人乙巳大兵傅城燒南關而去侯進既降
北即以為京東行省進遂請千人來襲二月庚申未明
大兵坎南城而上守者皆散走城中大呼曰大兵入南
門矣伊都聞之不及甲率州署夜直兵三百由黄樓而
[117-2a]
南力戰禦敵亂定遷賞有差由是軍勢稍振復奪張盆
渡敗蕭縣破白塔戰於土山救被俘老幼五千還徐既
而侯進亡命駐靈壁杜政張興亦慮為北所害窮窘自
歸伊都撫而納之興留徐杜政還邳州伊都資稟仁厚
持大體二子兩姪為軍將頗侵漁軍民青州人王祐為
埽兵總領將兵千七百人伊都常倚之雖有過亦不責
以故祐亦横恣與河間張祚下邑令李閏義勝都統豐
紳遙授永州刺史成進忠輩乘軍政廢弛城中空虚以
[117-2b]
六月丁巳夜燒草塲作亂時張興臥病祐恐事不成起
興與同行伊都疑左右皆叛挈妻子縋城而出就從宜
重僧努及東面總領劉安國軍張興推祐為都元帥復
懼祐圖已遂誅祐并張祚殺之因大掠城中壬戌國用
安以行山東路尚書省事率兵至徐張興率甲士迎之
用安輕騎而入執興與其黨十餘人斬之于市遂以豐
紳為元帥兼節度使主徐州伊都窘無所歸乃奔宿州
節度使赫舍哩阿古以伊都為人所逐不納乃與諸將
[117-3a]
駐于城南時宿之鎮防軍有逃還者阿古以為叛歸亦
不納城中鎮防千户髙拉格結小吏郭仲安謀就徐州
將士内外相應以取宿因歸楊妙真甲戌夜半開門納
徐州總領王徳全及妻弟髙元格軍劉安國尋亦入城
縳阿古父子殺之州中請伊都主帥府事伊都不從曰
吾國家舊人為將帥亦乆以資性疎迂不能周防遂失
重鎮今大事已去方逃罪不暇豈有改易髻髪奪人城
池以降外方乎即日率官吏而行至穀熟東遇大兵不
[117-3b]
屈而死徐州既歸海州邳帥烏凌阿某亦讓印於杜政
遂送款於用安已而州州王徳全劉安國亦送款海州
惟伊都不改髻髪以至於死云
鈕古祿經實不知其始正大中累官毫州節度使開興
元年正月己丑游騎自鄧至毫鈔鹿邑營於衛真西北
五十里鹿邑令高昻霄知太康已降即夜趨毫道出衛
真呼縣令楚珩同行珩知勢不支即明諭縣人避遷之
意遂同走亳丁未二邑皆降是日軍至亳州城下州止
[117-4a]
有單州兵四百人號鎮安軍提控楊春邢某都統戴興
屯已六年經實悉籍城中丁壯為軍修守具而大兵亦
不暇攻四月擁降民而北城門閉不之知也五月縱遷
民収麥老幼得出丁壯悉留之民往往不肯留而遁數
日城為之空經實遣將領各詣所屬招之并將領亦不
返鎮安者皆紅襖餘黨力盡來歸變詐反覆朝廷終以
盜賊待之經實以遷民為軍蓋防之也及召外兵不至
乃請於歸徳得甲騎百餘兩總領統之既至鎮安疑其
[117-4b]
謀已乃乘將士新到不設備至夜掩殺殆盡經實出走
衛真楚珩與之馬而去州中豪貴悉被剽略劉堅者初
為大兵守城父亳州復擒之囚之於獄楊春謀欲北降
乃出之使為宣差乙巳大兵石總管入州改州為順天
府春為總管戴興為同知劉順治中留党項軍千人戍
之屬縣皆下惟城父令李用宜不降其妻子在亳春以
為質竟不屈而死春既據州與劉堅坐樓上召副提控
刑某刑剛直循理將士嚴憚之時臥病聞春亂流涕不
[117-5a]
自禁春遣人舁致之邢指春大罵春慚恧無言春欲殺
經實家邢力勸止之且令給道路費逸之出城邢尋病
卒二年夏四月北省特黙岱攻歸徳春以戴興提精卒
以徃獨與疲弱者守城州人王賔遂反正春渡河北遁
既而崔齊錦為亂殺王賔朝廷不得已以齊錦為節度
使就其兵杖入蔡八月劉順攻亳州破之齊錦為城父
令所殺未幾單州軍以州人殺其家屬召大兵來攻不
能拔殺屬縣民而去既渡河知亳人不疑復來攻州竟
[117-5b]
為春所破是年六月宋人來攻春出降劉堅北走劉均
者林慮人時為亳州觀察判官春既遂經實納欵大兵
脅均同降均佯應之歸其家取朝服服之顧謂妻子曰
我起身刀筆仰荷上知始列朝著又佐大藩死亦足矣
今頭顱已如此假使有十年夀何以見先帝於地下乎
即仰藥而死
王賔字徳卿亳州人貞祐二年進士外若曠達而深有
謀畫初調蘭陵主薄辟虹縣令尋入為尚書省令史坐
[117-6a]
事罷歸鄉里天興元年正月亳州軍變節度使鈕祜祿
經實出走楊春以州出降既而自以羸兵守之賔與前
譙縣尉王進魏節亨吕鈞約城中軍民復其州楊春遂
遁遣節亨詣歸徳以聞哀宗嘉之授進節度使賔同知
節度使節亨節度副使鈞觀察判官楊春復以兵來攻
月餘不能拔即渡河而北六月哀宗遷蔡賔奉迎於州
北之高安上與語大悦恨用之晩擢為行部尚書世襲
穆昆上初至亳賔等適徴民丁負鐵甲入蔡及㑹計忠
[117-6b]
孝軍家屬口糧故留參知政事張天綱董之就遷有功
將士時亳之糧儲不廣賔等常吝惜軍士以此歸怨及
運甲之役復不欲行㑹天綱與賔等於一樓上銓次立
功等第鎮防軍崔富格王六十之徒擐甲譁譟登樓天
綱問曰即欲見殺容我望闕拜辭賊曰無預相公即拽
賔及吕鈞往市中鈞且行且跪涕泣俱下賔岸然不懼
大呌曰不過殺我但殺但殺乃並害之節度副使魏節
亨節度判官孫良觀察副使孫玖珠皆被害又數日殺
[117-7a]
節度使王進進嘗應經實之募由間道入汴京納奏賞
以物不受又散家所有濟貧民以死自勵至汴以勞遷
本州判度判官賜以白金亦不受一時甚稱之有李喜
珠者本宿州重僧努下宣差天興二年四月進糧入歸
徳將還聞亳州王進反正制旨以喜珠為振武都尉將
兵三千&KR0063援是時大兵圍亳步騎十萬喜珠以衆寡不
敵獨與三人間道入城王進方議遷左軍林喜珠不可
進即以兵付喜珠大兵攻八日不能下五月壬子兵退
[117-7b]
已未官努與阿里哈提忠孝軍百人至亳與諸將議遷
可否以為不可當留輜重於蔡選軍扈從入聖朶就武
仙軍遂入關中關中地利可恃又有郭哈瑪爾等軍在
西可恃甲子詔召官努還歸徳不赴再召留其軍半於
亳乃赴六月壬辰車駕舟行至亳王進奏臣本軍伍不
知治體如李喜珠扈從入蔡則亳不守矣乞留治此州
詔以喜珠為集慶軍節度使便宜從事進領帥職七月
進死喜珠先往城父督糧餫聞亂遂不敢入亳後投宋
[117-8a]
論曰金季之亂軍士欲代其偏裨偏裨欲代其主將即
羣起而僨之無復忌憚伊都經實皆忠亮之士賔進才
略尤足取焉而並不免於難惜哉
國用安先名安用本名咬兒淄州人紅襖賊楊安兒李
全餘黨也嘗歸順大元為都元帥行山東路尚書省事
天興元年六月徐州埽兵總領王祐義勝軍都統豐紳
總領張興等夜燒草塲作亂逐元帥圖克坦伊都安用
率兵入徐州斬張興及其黨十餘人以豐紳為元帥兼
[117-8b]
節度使主徐州宿州鎮防軍千户高拉格與面面總帥
劉安國搆徐州總帥王徳全殺宿帥赫舍哩阿古以其
州歸海州邳州從宜烏凌阿某亦讓州於杜政送欵海
州既而皆歸安用北大將阿勒楚爾聞安用據徐宿邳
大怒曰三州我當攻取安用何人輒受降遣信安張進
等率兵入徐欲圖安用奪其軍安用懼謀於徳全劫殺
張進及海州元帥田福等數百人與楊妙真絶乃還邳
州會山東諸將及徐宿邳主帥刑馬結盟誓歸金朝既
[117-9a]
盟諸將皆散去安用無所歸遂同徳全安國託從宜重
僧努自通於朝廷重僧努遣人上奏安用以數州反正
功甚大且其兵力强盛材略可稱國家果欲倚用非極
品重權不足以堅其許國之心未報安用率兵萬人攻
海州未至衆稍散去安國因勸安用當赤心歸國安用
亦自知反復失計事已無可奈何於是復金朝衣冠妙
真怒其叛已又懼為所圖悉屠安用家走益都安用遂
選兵分將期必得妙真自此淮海之上無寧歲矣未幾
[117-9b]
朝廷遣近侍局直長因世英都事高天祐持手詔至邳
以安用為開府儀同三司平章政事兼都元帥京東山
東等路行尚書省事特封兖王賜號英烈戡難保節忠
臣錫姓完顔附屬籍改名用安賜金鍍銀印駞紐金印
金虎符世襲千户宣命勅様牌樣御畫體宣空頭河朔
山東赦文便宜從事且以彭王妃誥委用安招妙真用
安始聞使者至猶豫未決以總領楊懋迎使者入堅于
州廨問所以來世英對以封建事意頗順諸帥王杜輩
[117-10a]
皆不欲宣言欲殺使者明日用安乃出見使者跪揖如
等夷坐定語世英曰予向隨大兵攻汴嘗於開陽門下
與侯摯議内外夾擊此時大兵病死者衆十七頭項皆
在京城若從吾計出軍中興乆矣朝廷乃無一人敢決
者今日悔將何及言竟而起既而選人取朝廷賜物遍
觀之喜見顔色復與使者私議欲不以朝禮受之世英
等不可即設宴拜受如議以主事常謹等隨使者奉表
入謝上復遣世英天祐賜以鐵劵一虎符六龍文衣一
[117-10b]
玉魚帶一弓矢二封贈其父母妻誥命及郡王宣世襲
宣大信牌玉兎鶻帶各十聼同盟可賜者賜之使者至
邳用安迎受如禮始有入援意及聞上將遷蔡州乃遣
人以蠟書言遷蔡有六不可大率以為歸徳還城皆水
卒難攻擊蔡無此險一也歸徳雖乏糧儲而魚芡可以
取足蔡若受圍廩食有限二也大兵所以去歸徳者非
畏我也縱之出而躡其後舍其難而就其易者攻焉三
也蔡去宋境不百里萬一資敵兵糧禍不可解四也歸
[117-11a]
徳不保水道東行猶可以去蔡若不守去將安之五也
時方暑雨千里泥淖聖體豐澤不便鞍馬倉卒遇敵非
臣子所敢言六也雖然陛下必欲去歸徳莫若權幸山
東山東富庶甲天下臣略有其地東連沂海西接徐邳
南扼旰楚北控淄齊若鑾輿少停臣仰頼威靈河朔之
地可傳檄而定惟陛下審察上以其言示宰臣宰臣奏
用安反復本無匡輔志此必參議張介等議之業已遷
蔡議遂寢初世英等過徐王徳全劉安國説之曰朝廷
[117-11b]
恩命豈宜出自用安郡王宣吾二人最當得者乞就留
之世英乃留郡王宣世襲宣玉帶各二由是與用安有
隙又懼為所圖皆不聼其節制十郡王者李明徳豐紳
張瑀張友卓翼康琮杜政吳歪頭王徳全劉安國也用
安必欲取山東累徵徐宿兵止以勤王為辭二帥不應
用安怒令杜政等率兵三千以取糧為名襲徐宿既入
城徳全覺之就留杜政豐紳不遣用安愈怒謂徳全安
國必有謀乃執桃園帥吳某等八九人下獄鞫問二帥
[117-12a]
遣溫特赫張格以杜政豐紳欲襲取徐州白用安不聼
驅吳帥張格輩九人併斬之張格將死大呼曰國咬兒
汝無尺寸功受國家大封爵何負於汝而從杜政等變
亂又殺無罪之人今雖死當與汝辨於地下矣㑹上遣
臧國昌以密詔徵兵東方故用安假朝命聲言入援檄
劉國安為前鋒親率兵三千駐徐州城下招徳全徳全
終疑見圖不出繫豐紳於獄殺之遣杜政出城安國既
至宿州用安復召安國還安國不從獨與重僧努赴援
[117-12b]
行及臨渙龍山寺用安使人劫殺之遂攻徐州踰三月
不能下退歸漣水於是因世英以用安終不赴援乃還
朝至宿州西遇大兵不屈而死事聞贈汝州防禦使既
而用安軍食不給乞糧於宋宋陽許之即改從宋衣而
私與朝使相親尋益之食軍民多亡去乃命蕭均以嚴
刑禁亡者血流滿道大元東平萬戸扎拉將兵至漣水
遂降焉扎拉既渡河趨蔡州用安以詭計還漣水復叛
歸於宋受浙東總管忠州團練使隸淮閫甲午正月聞
[117-13a]
大兵圍沛用安往救之敗走徐州㑹移兵攻徐用安投
水死求得其尸㓟面繫馬尾為怨家田福一軍臠食而
盡用安刑狀短小無須喜與輕薄子游日擊鞠衢市間
顧盼自矜無將帥大體介字介甫平州人正大元年經
義進士第一時為用安參議初天祐等出汴微服間行
經北軍營幕至通許崔橋始有義軍招撫司官府去京
師二百里矣至陳州防禦使鈕祜祿納紳始立州事留
二日至項城縣令朱珍立縣事有士卒千二百人至泰
[117-13b]
和縣縣令王義立縣已五月矣八月至宿州重僧努得
報且知朝廷授以權宿州節度使兼元帥左都堅之命
真彩輿儀衛出城五里奉迎時東方不知朝廷音問已
八月矣官民見使者至且拜且哭有張顯者任俠尚氣
知義理即謂天祐曰東方不知朝廷音問已數月今見
使者百姓皆感動若不以聖旨撫慰之恐失東民之心
我欲矯稱制者宣諭如何天祐書生守規矩不敢從但
以宰相旨集州民慰撫之州民復大哭明日往徐州
[117-14a]
時青滕陽人初與叔父全俱為紅襖賊及楊安兒劉二
祖敗承赦來降隸軍中興定初青為濟州義軍萬戸是
時叔父全為行樞密院經歴官興定二年冬全馳驛過
東平青來見因告全將叛入宋全秘之頃之青率其衆
入于宋宋人置之淮南屯龜山有衆數萬興定四年泗
州行元帥府赫舍哩約赫徳遣人招之青以書來書曰
青本滕陽良民遭時亂離扶老攜幼避地草莽官吏不
明此心目以叛逆無所逃死竄匿淮海離親舊去鄉邑
[117-14b]
豈人情之所樂哉僕雖偷生寄食他國首丘之念未甞
一日忘之如朝廷赦青之罪乞假邳州以屯老幼當襲
取盱眙盡定淮南以贖往昔之過約赫徳復書曰公等
初亦無罪誠能為國違功全軍來歸即吾人也邳州吾
城以吾人居之亦何不可易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
日公其亟圖之生還父母之邦富貴終身傳芳後世與
其覊縻異域目以兵虜孰愈哉約赫徳奏其事十月詔
加青銀青榮祿大夫封滕陽公仍為本處兵馬總領元
[117-15a]
帥兼宣撫使青潛表陳謝復以邳州為請樞密院奏恐
青意止欲得邳州可諭約赫徳若青誠實來歸即當授
之如審其詐可使人入宋境宣布往來之言及所授官
爵亦行間之術也青既不得邳州復為宋守興定五年
正月二十五日夜青襲破泗州西城提控王祿遇害是
時時全為同簽樞密院事朝廷不知青襲破西城止稱
宋人而已詔全往督泗州兵取西城全至泗州獲紅襖
賊一人詰問之乃知青為宋京東鈐轄襲破西城全頗
[117-15b]
喜乃殺其人以滅口約赫徳晝夜力戰募死士以梯衝
逼城青縋兵出拒不得前約赫徳遣提控王應孫穴城
東北隅青夜出兵來襲擊却之越二日復出又却之攻
城益急青以舟兵二千合城中兵來犯約赫徳營提控
鄂爾多先知設伏掩撃青兵大敗溺淮水死者千人自
是不復出矣王應孫穴城將及城中青隧地然薪逼出
之青乘城指麾流矢中目餘衆往往被創樓堞相繼摧
壞城中恟懼遂無固志二月二十六日夜青拔衆走遂
[117-16a]
復西城元光元年二月全與元帥左監軍額爾克節制
三路軍馬伐宋詔曰卿等重任毋致不和以貽喪敗其
資糧可取規取失宜不能得之罪在額爾克既已得之
不能運致以為我用罪在全全與額爾克由頴夀進渡
淮敗宋人于高塘市攻固始縣破宋廬州將焦思忠兵
無何獲生口言宋詔時青來拒全兵全匿其事五月兵
還距淮二十里諸軍將渡全矯稱密詔諸軍且留収淮
南麥遂下令人獲麥三石以給軍衆惑之額爾克及將
[117-16b]
佐勸之不聼軍留三日額爾克謂全曰淮水淺狹可以
速濟時方暑雨若値暴漲宋乘其後不得完歸矣全力
拒之從宜達哈伊實布色埒黙李辛稍稍不平全怒曰
額爾克一帥耳汝曹黨之汝曹致身至此皆吾之力吾
院官也於汝無不可者衆乃不敢言是夜大雨明日淮
水暴漲乃為橋渡軍宋兵襲之軍遂敗續橋壊全以輕
舟先濟士卒皆覆沒宣宗下詔誅之遣官招集潰軍詔
曰大軍渡淮每立功効諸將謬誤部曲散亡流離憂苦
[117-17a]
朕甚閔焉各歸舊營勉圖自効又詔曰陣亡把軍品官
子孫十五以上者依品官子孫例隨局承應十五以下
十歲以上者依品從隨局給俸至成人本局差使無子
孫官依例給俸應贈官賻錢軍人家口當養贍者並如
舊制
贊曰金自章宗季年宋韓侂胄搆難招誘隣境亡命以
撓中原事竟無成而青徐淮海之郊民心一搖歲遇饑
饉盜賊蠭起相為長雄又自屠滅害及無辜十餘年麋
[117-17b]
沸未息宣宗不思靖難復為伐宋之舉迄金之亡其禍
尤甚簡書所載國用安時青等遺事至今仁人君子讀
之猶蹙額終日當時烝黎如魚在釡其何以自存乎兵
凶器也金以兵得國亦以兵失國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金史卷一百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