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CBETA)





29《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八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一行納息第五之三


若修空彼無願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
論。答為止撥無去來二世。及說無未來修
者意。欲顯有去來世亦有未來修故作斯
論。修有四種。一得修。二習修。三對治修。四
除遣修。此中依二修作論。謂得修習修。
若修空彼無願耶。設修無願彼空耶。答應
作四句。有修空非無願。謂已得空現在
前。此是佛或獨覺聲聞為現法樂住等故。
起已得空三摩地現在前。爾時彼勢力尚不
及自類無間剎那。況能修餘未來功德。然
現前位即是修習。有修無願非空。謂已得
無願現在前。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不修空。
已得無願現在前者。如前釋。未得無願現
在前不修空者。謂見道中集現觀四心頃。
道現觀三心頃。以見道中對治決定及是不
共對治故。不異諦修有俱修。謂未得空現
在前。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空。若未得無
相及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空。無願未得
空現在前者。謂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
苦現觀四心頃。若依空三摩地離欲界乃至
無所有處染。或以空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
間解脫道。及離非想非非想處染。除最後解
[185-0926a]
脫道。若依空三摩地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或以空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及時解
脫練根作不動。除最後解脫道。若依空三
摩地雜修靜慮初後心頃。若依空三摩地
起念住無色解脫義辯二無礙解。有說。唯
義無礙解於如是時未得空現在前。亦修
無願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空者謂依無願
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道類智
時。若依無願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染。或無願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
若依無願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
作不動。或無願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
脫道。若依無願雜修靜慮初後心頃。若起
無漏他心智通。若依無願起念住無色解脫
義辯二無礙解。於如是時未得無願現在
前亦修空未得無相現在前。修空無願者
見道中無於修道無學道中。若依無相離
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或無相為加行彼一
切加行無間解脫道。及離非想非非想處染。
除最後解脫道。若依無相信勝解練根作
見至。或無相為加行彼一切加行無間解脫
道及時解脫練根作不動。除最後解脫道。
若依無相雜修靜慮初後心頃。若依無相
起念住無色解脫義無礙解。於如是時未
得無相現在前。修空無願。未得世俗智現
在前修空無願者。謂聖者以世俗道離欲
界乃至無所有處染。或世俗道為加行彼一
切加行無間解脫道。及離非想非非想處染。
及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脫練根作不動。
[185-0926b]
以世俗為加行彼加行道雜修靜慮中間心
頃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脫道。
及有漏他心智通解脫道。起無量世俗解脫
勝處遍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七處善
三義觀世俗無礙解無諍願智邊際智。空空
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入滅定想微細心。於如
是時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空及無願有
俱不修。謂已得無相現在前。若未得無相
現在前不修空無願。若已得世俗智現在
前。若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空無願。一
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盡定。生
無想天已得無相現在前者如前釋。未得
無相現在前不修空無願者。謂見道中滅
現觀四心頃。不修空無願如前釋。已得世
俗智現在前者如前釋。未得世俗智現在
前不修空無願者。謂聖者聞思所成慧入
滅定微微心。一切異生者謂此中所說三三
摩地唯無漏故。異生皆無故無修義。染污心
者謂染污心是順退分性。沈重懈怠相應。要
順勝進性輕舉精進相應心方能修故。無記
心者謂無記心不堅不住不實羸劣如朽敗
種。要堅住實強盛心。方能修故。在無想定滅
盡定者。謂彼無心。要有心位方能修故。生
無想天者。有說。生彼於一切時不起善
心。有說。生彼雖起善心而非修所依。雖
前已遮一切異生。而復遮無想定。無想天者
以彼是世俗所尚。或疑有修故於如是時
不修空及無願。


若修空彼無相耶。設修無相彼空耶。答應
[185-0926c]
作四句。有修空非無相。謂已得空現在
前。若未得空現在前不修無相。若未得
無願現在前修空非無相。已得空現在前
者如前釋。未得空現在前不修無相者。
謂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
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空非無相者。謂依無
願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有修無相
非空。謂已得無相現在前。若未得無相現
在前不修空。已得無相現在前者如前釋。
未得無相現在前不修空者。謂見道中滅
現觀四心頃。有俱修謂未得空現在前修
無相。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修空。若未得無
願及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空無相。未得
空現在前修無相者。謂依空三摩地離欲
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廣如前兼修無願說。未
得無相現在前修空者。謂依無相三摩地
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或無相為加行彼
一切加行無間解脫道。及離非想非非想處
染。除最後解脫道。若依無相練根作見至。
以無相為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脫道。及時
解脫練根作不動。除最後解脫道。若依無
相雜修靜慮初後心頃。若依無相起念住
無色解脫義無礙解。於如是時未得無相
現在前亦修空。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空無
相者。謂道類智時。若依無願三摩地離欲
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廣如前兼修空說。
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修空無相者。謂聖者
以世俗道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廣如
前兼修空無願說。有俱不修。謂已得無願現
[185-0927a]
在前。若未得無願現在前不修空無相。若
已得世俗智現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現在前
不修空無相。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在無
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已得無願現在前
者如前釋。未得無願現在前不修空無相
者。謂見道中集現觀四心頃。道現觀三心頃。
已得世俗智現在前者如前釋。未得世俗
智現在前不修空無相者。謂聖者聞思所
成慧入滅定微微心。一切異生乃至生無
想天者如前釋。


若修無願彼無相耶。設修無相彼無願耶。
答應作四句。有修無願非無相。謂已得
無願現在前。若未得無願及未得空現在
前不修無相。已得無願現在前者如前釋。
未得無願現在前不修無相者。謂依無
願入正性離生苦現觀四心頃。集現觀四心
頃。道現觀三心頃。未得空現在前不修無
相者。謂依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苦現觀
四心頃。有修無相非無願。謂已得無相現
在前。若未得無相現在前不修無願。已得
無相現在前者如前釋。未得無相現在前
不修無願者。謂見道中滅現觀四心頃。有
俱修謂未得無願現在前修無相。若未得
無相現在前修無願。若未得空及未得世
俗智現在前修無願無相。此隨所應如前
廣釋。有俱不修。謂已得空及已得世俗智
現在前。若未得世俗智現在前不修無願
無相。一切異生染污心無記心。在無想定滅
盡定生無想天。此亦隨應如前廣釋。
[185-0927b]


頗有結空所斷非無願無相耶。乃至廣說。
有二種決定。一對治決定。二作用決定。此中
依對治決定而作論非作用決定。所以者
何。無有道理。二三摩地俱時作用。何況有
三。頗有結空所斷非無願無相耶。答無。以
無如是類結唯是空所對治故。頗有結無
願所斷非空無相耶。答有。謂見集見道所斷
結無願斷。以彼唯是無願所對治故。頗有
結無相所斷非空無願耶。答有。謂見滅所斷
結無相斷。以彼唯是無相所對治故。頗有
結空無願所斷非無相耶。答有謂見苦所斷
結空無願斷。以彼唯是空無願所對治故頗
有結空無相所斷非無願耶。答無以無如
是類結唯是空無相所對治非無願故。頗有
結無願無相所斷非空耶。答無。以無如是
類結唯是無願無相所對治非空故。頗有結
空無願無相所斷耶。答有。謂學見迹修所斷
結。空無願無相斷即是聖者三界修所斷
結。以彼是三三摩地所對治故。頗有結非
空無願無相所斷。而是所斷耶。答有。謂異生
所斷結。即諸異生欲界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
斷結。是世俗道所對治故。問彼結豈非空無
願無相所對治耶。答是所對治。然在聖者
非異生。彼在異生故說非空等斷。有說。前
依對治決定而作論。今依作用決定作論。
異生相續中三三摩地定無作用故。說彼結
非空等斷。問若爾者。聖相續中欲界乃至無
所有處。修所斷結亦世俗道斷。何故但說空
等斷耶。答前文應說彼結亦是世俗道斷。
[185-0927c]
而不說者有何意耶。應知聖者無漏道所
顯故不說世俗道。異生無無漏道故依世
俗道說。是以前說無過。


云何作意入正性離生。乃至廣說。問何故
作此論。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
說。三三摩地隨一皆能入正性離生。今遮彼
意顯唯二三摩地隨一能入。而非無相
故作斯論。或復有說。唯無相三摩地能入
正性離生。如達摩毱多部說。彼說以無相三
摩地於涅槃起寂靜作意入正性離生。為
遮彼執顯唯無相三摩地不能入正性離
生故作斯論。云何作意入正性離生。答或
無常或苦或空或無我。由此則止三三摩地
及唯無相。能入正性離生者意。此中無常苦
作意與無願三摩地相應。空無我作意與空
三摩地相應。問何故唯此行相入正性離生
非餘耶。答入正性離生者有二種。一愛行。
二見行。愛行者依無願入見行者依空入。
菩薩雖是愛行而能依空入正性離生。愛
行者復有二種。謂我慢增。懈怠增。我慢增者
以無常行相入。懈怠增者以苦行相入。見
行者亦有二種。謂我見增。我所見增。我見增
者以無我行相入。我所見增者以空行相
入。是故唯作此四行相。問此四行相與何位
法相應。有說。與世第一法相應。以說入
正性離生故。有說。與苦法智忍相應。問若
爾。何故言入。答此說已入名入。於近說遠
聲。如言大王從何處來。彼於已來名來。
此亦如是。問爾時亦有餘心所法。何故但
[185-0928a]
說作意耶。答以唯作意能引發心心所故。
有說。作意於入正性離生最隨順故。


思惟何繫行入正性離生。乃至廣說。問何
故作此論。答欲止尊者達磨怛邏多說頓
思惟三界行入正性離生。又為止說思惟
涅槃入正性離生者意故作斯論。問思惟
何繫行入正性離生。答欲界繫。由此則止
如前二執。問何故但思惟欲界繫行入正性
離生耶。答欲界苦麁顯現見易觀察故。有
說。欲界苦是彼相續現成就故。有說。欲界
繫行具三苦故。是以阿毘達磨者。說觀三
苦諸行入正性離生。非如譬喻者唯說觀
行苦諸行入正性離生。此中不可意諸行
名苦苦。可意諸行名壞苦。順捨諸行名行
苦。有說。欲界苦於修行者現為逼惱極所
厭背故。先觀彼入正性離生。問涅槃亦是
極所欣樂。何不觀彼入正性離生耶。答諸
有情類厭苦心勝非欣涅槃。所以者何。現逼
惱故。不現見故。如諸有情無不畏苦有
不貪樂。問緣何諦忍後能入正性離生。有
說。緣道諦。如是說者。緣苦諦。廣說如雜
蘊初納息。


盡智當言於身循身觀念住耶。乃至當言於
法循法觀念住耶。答盡智應言或於身循身
觀念住。或於受或於心或於法循法觀念
住。如盡智無生智亦爾。問何故作此論。答
為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有生如是疑。盡
無生智非見性故。亦應非念住性。今欲決
定明此二智。雖非見性。而是念住故作斯
[185-0928b]
論。復次見蘊中分別見自性念住。今定蘊中
分別非見自性念住。故作斯論。復次加行地
中說修念住有因此故。謂無學地無有念
住。今欲明無學地中有念住故而作此論。
復次經說盡無生智。緣生及後有為境。有
因此故。謂彼但緣生及後有。今欲顯彼緣
一切法。唯除虛空及非擇滅。故作斯論。復
次有執。盡無生智唯總緣五蘊。今遮彼意
顯盡無生智。或總緣五蘊或復別緣。故為
此論。盡智應言或於身循身觀念住者謂緣
色蘊。或於受循受觀念住者謂緣受蘊。或於
心循心觀念住者謂緣識蘊。或於法循法觀
念住者謂緣想蘊行蘊及擇滅。此說不雜緣
法念住。若雜緣法念住則於五蘊。或二二緣。
或三三緣。或四四緣。或五總緣。二二緣者謂
色受緣。色想緣色行緣。色識緣。受想緣。受行
緣。受識緣。想行緣。想識緣。行識緣。三三緣
者。謂色受想緣。色受行緣。色受識緣。色想識
緣。色行識緣。受想行緣。受想識緣。受行識
緣。想行識緣。四四緣者。謂色受想行緣。色
受想識緣。色受行識緣。色想行識緣。受想
行識緣。或五總緣者。謂色受想行識一切總
緣。其擇滅無為若有漏法念住。亦與色等
餘法合緣。此中所說是無漏故唯不雜緣。
諸無漏初靜慮樂諸輕安等覺支樂。此何差
別。答無差別。諸無漏第二靜慮樂。諸輕安
等覺支樂。此何差別答無差別。問何故作此
論。答為止說初二靜慮有無漏樂根者意。
顯彼二地無無漏樂根故作斯論。若有者
[185-0928c]
不應答言此無差別。所以者何。輕安等覺
支樂。大善地法中輕安為自性。無漏樂根大
地法中受為自性故。又輕安等覺支樂行蘊
攝。無漏樂根受蘊攝。如是二樂便有差別。
而說無差別。故知彼二地無漏樂者即輕安
樂。是故無漏樂根非彼地所有。若從等持
出彼所緣耶。乃至廣說出有五種。一地二行
相三所緣四異類心五剎那。此中但依二出
作論。謂地所緣。若從等持出彼所緣耶。設
從所緣出彼等持耶。答應作四句。有從等
持出非所緣。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
慮。彼復思惟此相入第二靜慮。此中所緣
以相聲說。如緣色蘊初靜慮等無間緣色
蘊。第二靜慮現在前。緣餘蘊亦爾。是名從
等持出非所緣。問第二靜慮亦是等持。何故
言出。答以地別故。是故前說依二出作
論。謂地所緣。有從所緣出非等持。謂如
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彼不出初靜
慮。復思惟餘相如緣色蘊。初靜慮等無間
緣受蘊初靜慮現在前。緣餘蘊亦爾。是名
從所緣出非等持。有從等持出亦所緣。謂
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彼思惟餘相
入第二靜慮。如緣色蘊。初靜慮等無間緣
受蘊。第二靜慮現在前。緣餘蘊亦爾。是名
從等持出亦所緣。有非從等持出亦非
所緣。謂如有一思惟此相入初靜慮。住經
多時如緣色蘊。初靜慮流注相續多時現
前。緣餘蘊亦爾。如蘊非蘊亦爾。如初靜慮
乃至無所有處亦爾。復有別義。若從等持
[185-0929a]
出彼行相耶。答應作四句。有從等持出非
行相。謂如有一以此行相入初靜慮。彼復
以此行相入第二靜慮。如無常行相。初靜
慮等無間無常行相第二靜慮現在前。餘行
相亦爾。有從行相出非等持。謂如有一
以此行相入初靜慮。彼不出初靜慮復作
餘行相。如無常行相初靜慮等無間苦行相
初靜慮現在前。餘行相亦爾。有從等持出
亦行相。謂如有一以此行相入初靜慮。以
餘行相入第二靜慮。如無常行相初靜慮
等無間苦行相第二靜慮現在前餘行相亦
爾。有非從等持出亦非行相。謂如有一
以此行相入初靜慮住經多時。如無常行
相初靜慮流注相續多時現前。餘行相亦爾。
如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亦爾。復有別義。
若從行相出彼所緣耶。答應作四句。有從
行相出非所緣。謂如有一以此行相思惟
此相。彼不捨此相復作餘行相。如緣色
蘊無常行相等無間緣色蘊苦行相現在前。
緣餘蘊餘行相亦爾。有從所緣出非行相。
謂如有一以此行相思惟此相。即以此行
相復思惟餘相。如緣色蘊無常行相等無
間緣受蘊無常行相。現在前。緣餘蘊餘行
相亦爾。有從行相出亦所緣。謂如有一
以此行相思惟此相。復以餘行相思惟餘
相。如緣色蘊無常行相等無間緣受蘊苦
行相現在前。緣餘蘊餘行相亦爾。有非從
行相出亦非所緣。謂如有一以此行相
思惟此相住經多時。如緣色蘊無常行相
[185-0929b]
流注相續多時現前。緣餘蘊餘行相亦爾。如
蘊非蘊亦爾。


如說苾芻乃至想定能達聖旨。世尊弟子生
非想非非想處。彼依何定得阿羅漢果。答
無所有處。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
決定故。如契經說。有七依定。我說依彼能
盡諸漏。謂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又契經說。
苾芻乃至想定能達聖旨。想定者。謂四靜慮
三無色。能達聖旨者。謂能起智斷煩惱修
道盡漏。或有生如是疑。非想非非想處既
無聖道。若世尊弟子生彼處者。依何能盡
諸漏。將無彼類不由聖道得阿羅漢耶。
為令此疑得決定故。說彼依無所有處
得阿羅漢果。復次為止分別論者說齊有
頂阿羅漢故。彼說世尊弟子生非想非非想
處。於命終時煩惱業命三事俱盡。不由聖
道得阿羅漢果。為止彼意顯盡非俱必
由聖道。故作斯論。問何故但說依無所有
處。非餘地耶。答此於有頂最隣近故。問生
下諸地亦有隣近。下地無漏何故不說依
之盡漏。而但說生有頂者耶。答下諸地中
有自地惑上地聖道易可現前非於下
地。所以者何。下地繫善皆已捨故聖道難起。
由此無有起現前者。生有頂不爾。自地
無聖道。又無上地可依不可不由聖道
而能盡漏。是故下地雖難而起。然彼聖道由
因力強非加行力。暫起現前斷餘煩惱。得
阿羅漢果已。設更住壽經八萬劫。終不重
起以無用故。如說尊者大目揵連言。具壽
[185-0929c]
我自憶住無所有處定。聞曼陀抧尼池邊
有眾多龍象哮吼等聲。彼尊者為在定聞。
為起定耶。答起定聞。非在定。問何故作此
論。答為令疑者得決定故。如毘柰耶說。尊
者大目揵連告諸苾芻言。具壽我自憶在鷲
峯山住無所有處定。聞曼陀抧尼池邊有
眾多龍象哮吼等聲。時諸苾芻共相謂言。今
此大目揵連自稱得過人法必無是事。應
共壞之。所以者何。住初靜慮者尚不聞聲。
何況住無所有處定。便以此事白佛。佛時
告曰。汝等不應壞大目揵連。所以者何。大
目揵連如想而說。故毘柰耶雖作是說而
不分別。由此或有疑。彼尊者在定聞聲。欲
令此疑得決定故。顯彼尊者起定聞聲。故
作斯論。問諸餘聲聞亦知在定不聞聲故
尚無此說。況大目揵連是最勝聲聞。何故乃
於苾芻眾中說不應說。有說。此不必須通。
所以者何。此是偽毘柰耶故。謂佛滅後有於
素怛纜中置偽素怛纜。毘柰耶中置偽毘
柰耶。阿毘達磨中置偽阿毘達磨。諸偽文
句不應通釋。有說。定海甚深。聲聞如兔不
得其底。唯佛能盡故。彼尊者雖作是說亦
無有過。問彼尊者豈不知在定不聞聲
耶。何故作如是說。答彼尊者於定自在入
出迅疾。雖起定聞作住定想。謂彼先從欲
界善心入初靜慮。從初靜慮入第二靜慮。
如是乃至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起還
入識處。如是乃至入初靜慮。從此欲界善
心現前聞龍象等聲不起分別。復還從欲
[185-0930a]
界善心入初靜慮。從初靜慮入第二靜慮。
如是乃至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起還
入識處。如是乃至入初靜慮。從此欲界善
心現前。不審分別便作是語。我自憶在無
所有處定聞曼陀抧尼池。邊龍象等聲。彼
但於二心起分別知。謂初入定心及後出
定心。於其中間諸心相續。不審分別故作
是說。亦無有過。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八
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