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CBETA)






14《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五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根蘊第六中等心納息第四之五


欲界歿生欲界時。幾根滅。乃至廣說。此中
顯示多門差別。謂界差別。補特伽羅差別。根
差別。死有差別。中有差別。生有差別。漸命終
差別。頓命終差別。欲界歿生欲界時。幾根
滅。答或四。或九。或八。或十三。或九。或十四。
或十。或十五。漸命終者。無記心四。謂身命意
捨。善心九。謂前四加信等五。頓命終者。若
無形無記心八。謂眼耳鼻舌身命意捨根。善
心十三。謂前八加信等五。若一形無記心九。
謂前八加一形。善心十四。謂前九加信等
五。若二形者無記心十。謂前九復加一形。善
心十五。謂前十加信等五。何繫心心所滅。答
欲界繫。幾根現前。答或八。或九。或十。無形
八。謂眼耳鼻舌身命意捨根。一形九。謂前八
加一形。二形十。謂前九復加一形。何繫心
心所現前。答欲界繫。欲界歿生色界時。幾
根滅。答或四或九。或九。或十四。漸命終者
[155-0787a]
無記心四。謂身命意捨。善心九謂前四加信
等五。頓命終者無記心九。謂眼耳鼻舌身命
意捨。及女男根隨一。善心十四。謂前九加信
等五。何繫心心所滅。答欲界繫。幾根現前。答
八。謂眼耳鼻舌身命意捨根。何繫心心所現
前答色界繫。欲界歿生無色界時。幾根滅。
答或四。或九。或九。或十四。如前說。何繫心
心所滅。答欲界繫。幾根現前。答三。謂命意
捨根。何繫心心所現前。答無色界繫。色界沒
生色界時。幾根滅。答或八。或十三。無記心
八。謂眼耳鼻舌身命意捨。善心十三。謂前八
加信等五。何繫心心所滅。答色界繫。幾根現
前。答八如前說。何繫心心所現前。答色界
繫。色界沒生欲界時幾根滅。答或八。或十
三。如前說何繫心心所滅。答色界繫。幾根
現前。答或八。或九。或十。如前說。何繫心心
所現前。答欲界繫。色界歿生無色界時。幾
根滅。答或八。或十三。如前說。何繫心心所
滅答色界繫。幾根現前。答三如前說。何繫
心心所現前。答無色界繫。無色界歿生無色
界時。幾根滅。答或三。或八。無記心三。謂命
意捨。善心八。謂前三加信等五。何繫心心所
滅答無色界繫。幾根現前。答三如前說。何
繫心心所現前。答無色界繫。無色界歿生欲
界時。幾根滅。答或三。或八。如前說。何繫心
心所滅。答無色界繫。幾根現前。答或八。或
九。或十。如前說。何繫心心所現前。答欲界
繫。無色界歿生色界時。幾根滅。答或三。或
八如前說。何繫心心所滅。答無色界繫。幾根
[155-0787b]
現前答八如前說。何繫心心所現前。答色界
繫。


阿羅漢般涅槃時。幾根最後滅。答或四。或九。
或八。或三。欲界漸般涅槃者四。謂身命意捨。
頓般涅槃者九。謂眼耳鼻舌身命意捨。及女
男根隨一。色界八。謂眼耳鼻舌身命意捨。無
色界三。謂命意捨。問何因緣故一切有情命
終結生必住捨受。答於五受中無有行相
昧劣如捨受者。於十時中無有昧劣。如
死及生時者。故住捨受命終結生。




諸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彼法與心相應耶。
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當廣分別。
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說相應非實者意。
乃至廣說。故作斯論。諸法與心一起一住一
滅。彼法與心相應耶。答若法與心相應。彼
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謂一切心所法。有法
與心一起一住一滅。彼法非心相應。謂隨心
轉色。心不相應行。此中起者。謂生。住者謂
老。滅者謂無常。諸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彼
法與心一所緣耶。答若法與心一所緣。彼法
與心一起一住一滅。謂一切心所法。有法與
心一起一住一滅。彼法非心一所緣。謂隨心
轉色。心不相應行。問何故復作此論。答欲
止說所緣非實者意。乃至廣說。故作斯論。
隨心轉義有十種。謂一起一住一滅一果一
等流一異熟。善則善。不善則不善。無記則無
記。墮一世中。一果者。謂離繫果。一等流者。
謂等流果。一異熟者。謂異熟果。墮一世中
[155-0787c]
者。謂同一世攝。此總相說。若別說者有漏斷
結道中有八隨轉義。謂一起一住一滅。一果
一等流一異熟。是善墮一世。有漏加行解脫
勝進道中。及餘有漏善心品。有七隨轉義。謂
一起一住一滅。一等流一異熟是善墮一世。
無漏斷結道中亦有七隨轉義。謂一起一住
一滅。一果一等流。是善墮一世。無漏加行解
脫勝進道中有六隨轉義。謂一起一住一滅
一等流。是善墮一世。不善心品有七隨轉
義。謂一起一住一滅一等流一異熟。是不善
墮一世。無記心品有六隨轉義。謂一起一住
一滅一等流。是無記墮一世。又心心所法展
轉相望。由五因緣說名隨轉。謂所依故。所
緣故。行相故。果故。異熟故。心與隨心轉色。
心不相應行展轉相望。由二因緣說名隨
轉。謂果故。異熟故。隨轉義廣說如雜蘊。
諸法與心俱起。不離心。彼法與心俱住俱
滅。不離心耶。乃至廣說。問何故復作此論。
答前納息中。雖明心心所法等剎那滅。未
辯色等。今欲辯之故作斯論又為遮止
三剎那論沙門執故。謂有沙門說諸色法
三剎那住。說心心所剎那則滅。彼復二種。
一雜生論。二次第論。雜生論者作如是言。
依初眼根生初眼識。彼俱生已眼根住眼識
滅。依第二眼根生第二眼識。彼俱生已眼
根住眼識滅。依第三眼根生第三眼識。彼
俱生已眼根住眼識滅。當知則與初眼俱
滅。問彼有何過。答彼初眼識有所依生。無
所依滅。第二眼識亦爾。第三眼識有所依生。
[155-0788a]
雖有所依滅而是他所依。是謂彼過。識隨
所依有生滅故。次第論者作如是言。依初
眼根生初眼識。彼俱生已。眼根住眼識滅。
次復依彼生第二眼識。眼根住眼識滅。後復
依彼生第三眼識。此識與眼俱時而滅。問
彼有何過。答彼初眼識有所依生。無所依
滅。第二眼識無所依生。無所依滅。第三眼
識無所依生。有所依滅。是謂彼過。識隨所
依有生滅故。又彼二論有餘共過。謂人趣
沒生地獄時。人趣未捨已得地獄。如是則
趣雜亂。身雜亂。趣雜亂者。謂彼有情是地獄
趣。亦是人趣。身雜亂者。謂彼有情有地獄
身亦有人身。便為大過。依彼論意若入無
想滅盡定時。諸根大種與心俱起不離心。
然彼離心而住離心而滅。為遮彼執故作
斯論。諸法與心俱起不離心。彼法與心俱
住俱滅不離心耶。答欲色界有情。不住無
想滅盡定者。諸根大種與心俱起不離心。
與心俱住俱滅不離心。若住無想滅盡定
者彼便離心。問云何離心。答彼離心而起。
離心而住。離心而滅。心心所斷彼相續故。
如說。不修眼根乃至意根。云何不修眼根。
乃至廣說。修有四種。謂得修。習修。對治修。
除遣修。具辯如智蘊。今依後二修而作論。
問眼等根云何不修。復云何修。答乃至眼等
諸根對治道未生名不修根。此依對治修
說。又乃至緣眼等所有煩惱。未斷未知名
不修根。此依除遣修說。若眼等諸根對治道
已生名為修根。此依對治修說。又緣眼等
[155-0788b]
所有煩惱。已斷已知名為修根。此依除遣
修說。是謂此處略毘婆沙。云何不修眼根
乃至身根。答若於眼根未離貪。未離欲潤
憙渴。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
未安。如不修眼根不修耳鼻舌身根亦
爾。若於眼根未離貪者。謂於眼未離愛。
未離欲者。謂於愛欲未斷未知。未離潤
者。謂於愛潤未斷未知。未離憙者。謂於愛
憙未斷未知。未離渴者。謂於愛渴未斷未
知。又無間道能盡色貪者。謂無間道能盡
色界愛。彼於此道未修未安者。謂未修習。
及未安息修。謂習修安謂得修。又起名修滅
名安。又已生名修。已滅名安。應知此中若
於眼根未離貪等者。依對治修說。或依
除遣修說。又無間道能盡色貪等者。依除
遣修說。或依對治修說。有說。若於眼根
未離貪等者。謂緣眼根愛未斷未知。又無
間道能盡色貪等者。謂緣眼根餘煩惱未
斷未知。有說。若於眼根未離貪等者。謂未
斷繫得。又無間道能盡色貪等者。謂未證
離繫得。如未斷繫得。未證離繫得如是。未
損減過失。未修習功德。未棄下劣。未證
勝妙。未捨無義。未得有義。未除有愛熱
惱。未受無愛快樂。應知亦爾。有說。若於
眼根未離貪等者。謂無間道未起作用。又
無間道能盡色貪等者。謂解脫道未起作
用。有說。若於眼根未離貪等者。謂未能
離欲界。乃至第三靜慮染。又無間道能盡
色貪等者。謂未能離第四靜慮染。如不
[155-0788c]
修眼根。不修餘四根亦爾。云何不修意
根。答若於意根未離貪。未離欲潤憙渴。
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未修未
安。若於意根未離貪者。謂於意未離愛。
餘句如前。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者。謂無
間道能盡無色界愛。未修未安如前說。應
知此中若於意根未離貪等者。依對治
修說。或依除遣修說。又無間道能盡無色
貪等者。依除遣修說。或依對治修說。次
有三說如前應知。第五有說。若於意根
未離貪等者。謂未能離欲界乃至無所有
處染。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等者。謂未能
離非想非非想處染。


如說。修眼根乃至意根。云何修眼根乃至
身根。答若於眼根已離貪。已離欲潤憙渴。
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安。
如修眼根。修耳鼻舌身根亦爾。云何修
意根。答若於意根已離貪。已離欲潤憙渴。
又無間道能盡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
安。此諸文句應與前不修相違。廣說。


諸不成就學根得學根。乃至廣說。問何故
作此論。答愚於退者執退非有。為遮彼
意顯退實有故作斯論。諸不成就學根
得學根。彼一切入正性離生耶。答若入正
性離生。彼一切不成就學根得學根。有不
成就學根得學根。彼非入正性離生。謂退
阿羅漢果時。彼諸學根先捨今得。諸不成
就學根。得學根。彼一切世第一法等無間耶。
答若世第一法等無間。彼一切不成就學根
[155-0789a]
得學根。有不成就學根得學根。彼非世
第一法等無間。謂退阿羅漢果時。彼諸學根
先捨今得。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雖顯示
入正性離生自體。而未顯示入彼等無間
緣。今欲顯之故作斯論。


諸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一切從果至果
耶。答若從果至果。彼一切捨無漏根。得無
漏根謂預流者證一來果時。捨預流果攝
及勝果道無漏諸根得一來果。攝無漏諸
根。從果至果者。從預流果至一來果。一來
者證不還果時。不還者證阿羅漢果時。應
知亦爾。如證果時退果時亦爾。有捨無漏
根得無漏根。彼非從果至果。謂現觀邊道
類智起時。若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
時。問道類智起時可爾。時解脫阿羅漢練根
作不動時云何可爾。答此文但應說現觀
邊道類智起時。不應說餘。而說餘者。欲
顯此中但說從異類果至異類果。時解脫
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時。性類雖別果類不別
故。不名從果至果。諸捨無漏根得無漏根。
彼一切無漏根滅。無漏根起耶。答應作四
句。有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非無漏根滅
無漏根起。謂退阿羅漢不還一來果時。及
以世俗道得一來不還果時。爾時無漏不
現前故。有無漏根滅無漏根起。彼非捨無
漏根得無漏根。謂已得無漏根現前。滅起
則先已得一切果向無漏諸根相續起滅彼
非得起曾得道現在前故。亦非捨聖道
唯三時捨。彼非此時故。一退時。二得果
[155-0789b]
時。三練根時。有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亦
無漏根滅無漏根起。謂現觀邊道類智起時。
及以無漏道得一來不還果時。得阿羅漢
果時。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時。現觀
邊道類智起時。捨無漏根者。謂見道所攝。
得無漏根者。謂修道所攝。無漏根滅者。謂
道類忍俱生品。無漏根起者。謂道類智俱生
品。以無漏道得一來果時。捨無漏根者。
謂預流果攝。及勝果道。得無漏根者。謂一
來果攝。無漏根滅者。謂第六無間道攝。無漏
根起者。謂第六解脫道攝。以無漏道得不
還果隨應亦爾。得阿羅漢果時捨無漏根
者。謂不還果攝。及勝果道。得無漏根者。謂
阿羅漢果攝。無漏根滅者。謂金剛喻定俱生
品。無漏根起者。謂初盡智俱生品時解脫阿
羅漢練根作不動時。捨無漏根者。謂時解
脫道攝。得無漏根者。謂不時解脫道攝。無
漏根滅者。謂第九無間道攝。無漏根起者。謂
第九解脫道攝。餘位練根略故不說。有非
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亦非無漏根滅無
漏根起。謂除前相。此中相聲依所名轉。則
前三句所不攝法為第四句。此復云何。謂
諸異生位。乃至增上忍位。於無漏根非捨
非得。非滅非起。住世第一法時。於無漏
根非捨而得。非滅而起。若諸聖者住苦法
智忍。乃至道法智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
亦滅亦起。住道類智忍時。於無漏根亦捨
亦得。亦滅亦起。從預流果證一來果時。以
世俗道者。若無漏道為加行。住加行道時。
[155-0789c]
於無漏根非捨而得。滅而非起。若世俗道
為加行。住加行道五無間道五解脫道時。
於無漏根非捨而得。非滅非起。住第六
無間道時。於無漏根亦捨亦得。非滅非起
以無漏道者。若世俗道為加行。住加行道
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非滅而起。若無漏
道為加行。住加行道五無間道五解脫道
時。非捨而得。亦滅亦起。住第六無間道時。
於無漏根亦捨亦得。亦滅亦起。從一來果
證不還果隨應亦爾。從不還果證阿羅漢
果。離初靜慮染時。以世俗道者。若無漏道
為加行。住加行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
得。滅而非起。若世俗道為加行。住加行道
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
得。非滅非起。以無漏道者。若世俗道為
加行。住加行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非
滅而起。若無漏道為加行。住加行道九無
間道九解脫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亦
滅亦起。如離初靜慮染。乃至離無所有處
染亦爾。離非想非非想處染時。若世俗道
為加行。住加行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
得。非滅而起。若無漏道為加行。住加行道
八無間道八解脫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
得。亦滅亦起。住第九無間道時。於無漏根
亦捨亦得。亦滅亦起。信解練根作見至時。
若世俗道為加行。住加行道時。於無漏根
非捨而得。非滅而起。若無漏道為加行。住
加行道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亦滅亦起。
住無間道時。於無漏根亦捨亦得。亦滅亦
[155-0790a]
起。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時。如離非
想非非想處染。說雜修靜慮初剎那時。於
無漏根非捨而得。滅而非起。第二剎那時。
於無漏根非捨而得。非滅而起。第三剎那
時。如初剎那說。若引發五通五無間道三解
脫道時。若起無量。世俗解脫。勝處。遍處。不
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世俗無礙解。無諍願
智。邊際定。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入滅定
想微細等時。於無漏根非捨而得。非滅非
起。若起無漏他心通時。若起無漏念住。無
漏解脫。無漏無礙解等時。於無漏根非捨
而得亦滅亦起。若起微微心時。若起聞思
慧等時。於無漏根非捨非得。非滅非起。
於如是等差別位中隨其所應為第四句。
是故略說。除前相言。


諸未知當知根。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
為令疑者得決定故。如品類足說。云何未
知當知根。答未已見諦。未已現觀者。諸學
慧慧根。若諸根隨信隨法行。於未現觀四聖
諦能現觀。是名未知當知根。彼文但說現
在和合。能荷擔有作用。未知當知根。非過
去未來。勿有生疑。唯現在和合。能荷擔有
作用。是未知當知根。非過去未來。為令彼
疑得決定故。顯在三世皆是此根故作斯
論。諸未知當知根。彼一切於未現觀四聖諦
能現觀耶。答應作四句。有未知當知根。彼
非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謂未知當知
根。在過去或未來。彼有未知當知根相故。
亦名未知當知根。然非於未現觀四聖諦
[155-0790b]
能現觀。過去作用已息。未來作用未起故。
有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彼非未知當
知根。謂諸非根法於未現觀四聖諦能現觀
此復云何。謂想思觸作意。欲勝解慚愧。無貪
無瞋輕安。捨不放逸不害。尋伺隨心轉色
心不相應行。如是諸法於未現觀四聖諦。
雖能現觀而非未知當知根。以合九根為
此根故。有未知當知根。彼亦於未現觀四聖
諦能現觀。謂未知當知根於未現觀四聖諦
能現觀。則現在和合能荷擔有作用未知
當知根。有非未知當知根。彼亦非於未現
觀四聖諦能現觀。謂除前相。則前三句所
不攝法為第四句。此復云何。謂除三世未
知當知根自性。及現在此根相應俱有非根
法。諸餘過去未來此根相應俱有非根法。及
已知根具知根俱生品。一切有漏心心所法。
餘色心不相應行。及無為皆是第四句。故言
除前相。如未知當知根。已知具知根隨其
所應廣說亦爾。


盡智當言盡智乃至道智耶。乃至廣說。問
何故此中分別三智。答是本論師意欲爾故。
乃至廣說。答盡智當言盡智。謂自了知我已
遍知苦。我已永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
或法智。謂自了知我已遍知欲界繫苦。我已
永斷欲界繫集。我已證欲界繫諸行滅。我已
修斷欲界繫諸行道。或類智謂自了知我已
遍知色無色界繫苦。我已永斷色無色界繫
集。我已證色無色界繫諸行滅。我已修斷色
無色界繫諸行道。或苦智謂自了知我已遍
[155-0790c]
知三界繫苦。或集智謂自了知我已永斷三
界繫集。或滅智謂自了知我已證三界繫諸
行滅。或道智謂自了知我已修斷三界繫諸
行道。問何故盡智非他心智。答盡智非見
自性。他心智是見自性故。何故非世俗智。答
盡智是無漏。世俗智是有漏故。顯自性已當
顯地。或有尋有伺。謂依未至初靜慮。或無
尋唯伺。謂依靜慮中間。或無尋無伺。謂依
上三靜慮下三無色。顯地已當顯相應。或
樂根相應。謂依第三靜慮。或喜根相應。謂
依初二靜慮。或捨根相應。謂依未至靜慮中
間。第四靜慮。下三無色。顯相應已當顯行
相。或無願相應。謂十行相。或無相相應。謂四
行相。問何故盡智非空相應。答空是勝義涉
勝義。盡智是勝義涉世俗故。如說了知我
生已盡。涉我解故非空相應。顯行相已當
顯所緣。或緣欲界繫。或緣色無色界繫。此
謂緣苦集。或緣不繫。此謂緣滅道。如盡智。
無生智亦爾。然有差別。謂無生智當言無生
智。謂自了知我不復遍知苦。不復永斷集
不復證滅。不復修道。無學正見當言無學
正見。謂以四行相知五取蘊。以四行相知
五取蘊因。以四行相知五取蘊滅。以四行
相知斷五取蘊道。或法智。謂知欲界四諦。
或類智。謂知色無色界四諦。或他心智。謂
知他無漏心心所法。或苦集滅道智。謂別知
三界四諦。問何故無學正見非世俗智。答此
無漏彼有漏故。顯自性已地等四問如前說。
差別者。此亦與空相應。亦作空非我行相
[155-0791a]
轉故。諸最初盡智。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
論。答前明三智。未辯等無間緣及所緣差
別。今欲辯之故作斯論。諸最初盡智。彼一
切無間道等無間耶。答如是。以初盡智必
從金剛喻定等無間起故。設無間道等無間
彼一切盡智耶。答如是。以金剛喻定等無
間必起盡智故。諸最初無生智。彼一切盡
智等無間耶。答如是。最初無生智必從盡智
等無間起故。設盡智等無間彼一切無生智
耶。答或盡智。謂時解脫。或無生智。謂不時解
脫。或無學正見。謂時解脫諸緣彼無間道起
則緣彼初盡智起耶。答若緣生無間道起
則緣彼初盡智起。若不緣生無間道起則
不緣彼初盡智起。謂金剛喻定六智相應則
滅道法智。及四類智。最初盡智二智所攝
則苦集類智。若金剛喻定苦集類智相應者
則與初盡智所緣境共。以俱緣非想非非
想處四蘊生故。彼四蘊名生生死攝故。若
金剛喻定滅道法類智相應者則與初盡智
所緣境異。彼緣三界滅道。此緣有頂苦集
故諸緣彼盡智起則緣彼無生智起耶。答
如是。設緣彼無生智起則緣彼盡智起
耶。答如是。此二智俱以十四行相緣四諦
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
十五
[155-079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