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61 圓覺經疏鈔隨文要解-元-清遠 (CBETA)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十疏二中鈔七末
沙門凊遠 述


疏二中 鈔七末


「〔經幻滅亦滅〕」

能推破身心之觀慧即心所中慧數
亦即是無對待之法俱滅無智無得是為法空玄文
云因起幻智以除諸幻幻盡智泯覺心圓明今即幻
盡智泯之謂也。】

〔疏法空〕」

前於身心之中推求無我
故名我空但於身心中無我未空身心我有兩重總別上約
我為總身心為別若約身為總色心為別初一是色後四蘊是
[010-0119b]
但於五蘊中不執主宰為無我未空於五蘊但床

上無人猶執心外諸法自有性故謂心外諸法雖是
心造果報不無故權教我空其次法空云今以觀慧推破身心
與境俱空床等亦空故名法空床上無人床亦空也
然法空義有多宗所說謂唯識故空情有理無故空
㭊色以明空體色以明空空中無色故空因緣無性
故空如次辨之。】

〔情有理無故空〕」

謂一切凡夫皆謂
離心有定實法是為情有理無情有者論云一切諸
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唯識云唯識無境界以無塵
妄見如人目有翳見毛月等事由是名為情有理無
者有三義一折色以明空大鈔云以假想慧折至極
微則色等空不待刀斧破除也即細末不念二種方
便破麤色唯不念方便破細色無著云三千大千世
界所有微塵細末方便諸微塵即非微塵不念方便上二竝破麤色即色
世界即非世界唯不念方便破細色即名身然細末不念二方

便破色身名身圭山云在此通情器在金剛唯通有
情刊定別記等以色身破器界名身方破有情者違
圭山意也言折至極微者初折一身為兩段段各為
二乃至大如一指節又折為七麥一麥折為七虱一
虱折為七蟣乃至七微一微為七極微極微隣虗不
可折不名為色故說極微是色邊際諸有對色現有
色相以理推究離色尚無況無對耶況破無對色是定心
中了見細色非肉眼能見即雜集論五種無表色中
極略色謂無見無對色也二。】

〔體色以明空〕」

謂緣生
[010-0119c]
無性故自他共及無因皆無生理故體之即無不待
分折故三。】

〔空中無色故〕」

空謂虗空具三義故必無
色無邊義無壞義無雜義法界觀云會色歸空空中
必無色心經云是故空中無色等現見有色者是情
有矣道理的無情盡則色空如鏡像無礙問無邊虗
空豈得便是真空耶答欲破所執之色故立無物之
空今以破色之理成就義勢連環便至真空耳具如
大鈔十三。】

〔因緣無性故空〕」

大疏無此句者含在體色
明空中。】

〔外道小乘等〕」

一破邪小二破儒道西域十
三家外道小乘二十部宗計。】

〔所執非實故空〕」

外道
不出自然邪因無因等計此方儒道亦不出邪因無
因大鈔廣明竝如大鈔等大疏引唯識云諸心心所
依佗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為遣執心心所實有
外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
是法執鈔云二明心空也恐計心等實有故復破之
全取破相宗心境俱空之義正約大乘初門所破執
情既盡心境皆空故名為法空。】

〔注不執我法一毫
之相方堪修法界觀等〕」

修字恐悞有本大鈔入字
為正何者二空觀成覺性圓明無妄可斷寧必修法
界觀乎若云入則與二空觀成法界圓觀理不相返
耳然依下文觀行無前後則修字理亦可通注權教
不說法界觀故無實果問今唯揀權教終教說法界
觀否又二空觀是始教法界觀是圓教頓教應不說
耶答權實言之法界觀通三教漸頓言之唯後二教
[010-0120a]
圓頓言之唯後一教有此三勢法界觀唯圓教者是
華嚴法界故今唯揀權教無實果者權實對論故。】


「〔疏真心本覺是明〕」

今疏是合釋據法言之真心是
本覺明是始覺鏡體有明是修成。】

〔經當知身心等〕」


【四句標印前顯後上二句標印前二空觀下二句標
顯后法界觀前經云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等即開解
二空觀今此正修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即
開解法界觀今正修也。】

〔經垢相永滅〕」

相即身心幻
相垢即六塵又塵污身心即是垢相。】

〔疏此由身心〕」


【大疏此字悞也。】

〔經諸愚癡者〕」

通凡夫外道權小并
實教地前。】

〔經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摩尼釋有三義
已見前文二中大鈔引起信四鏡有四義摩尼亦然若
釋論四鏡即是四珠一如實空鏡無法可照摩奢趺
娑珠鏡此云種受此珠前安種種物不現像唯安同
類珠則現像性淨本覺亦爾遠離諸過患現清淨功
德同此摩尼光明照耀不容有色可對執有五色之
對者是我法未除直於珠體不見有法可對遍法界
是圓明珠法中亦爾遍法界唯此圓頓覺性不容一
法也云何是中更容佗物二因熏習鏡能現萬像非
但不污明鏡反顯鏡明輪多梨華珠鏡此云明耀能
現同類異類物像悉皆明淨性淨本覺亦爾一切法
悉於中現無別體性故不能污染反顯具德為內熏
因同此摩尼現色隨方各異法中雖現身心無別體
性即前種種幻化生於覺心三法出離鏡去垢而明
[010-0120b]
出於二礙離和合相智淳淨故玻璃珠鏡有三德出
泥駈濁辟穢性淨本覺亦爾離上三過圓滿三德同
此摩尼體性清淨等法中觀成而顯四緣熏習鏡置
於高臺隨現萬緣碧中玻[王*梨]珠鏡對異色珠隨應現
色性淨本覺亦爾遍照眾生之心令修菩提隨念應
現故同此摩尼映於五色隨方各現法中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諸愚癡者以為實有前二自性淨后二離
垢淨。】

〔疏五色喻五道〕」

問法中身心喻中何故喻五
道耶答身心通五道故一直依本配之依此文勢直
以五色配五道不言修羅者人天中各有修羅故攝
屬於人天經論多云五道正法念經約別義配六道。】


「〔心如畫師手出五色〕」

大疏三十一依正法念經手字
之下有畫字有則為優。】

〔餘黃配修羅〕」

餘字通於后
三大鈔云餘則黃配修羅大鈔為優。】

〔疏若遠即前
身心〕」

大疏云若遠取即前身心大疏為優。】

〔疏但無
計執之人〕」

問今云無計執之人何故至相云前教
解行之病邪答今約病盡處說問既云病盡后觀無
執何故真空觀云猶有未融通之執邪答彼彰觀行
淺深故與此無妨。】

〔疏前之鏡喻但一面明因磨而
現〕」

問若依釋論鏡即是珠今何揀二喻引耶答今
依賢首本疏以義揀之故鏡珠之別以配屬經文問
摩尼亦有磨義如彼四珠鏡后二離垢淨豈非磨邪
答今經二喻義相別故各以一義揀之在彼約通相
而說無不可也。】

〔經圓覺淨性現於身心〕」

若約自體
[010-0120c]
本淨淨性所現非無淨法鏡中所現非實有故非但
不污明鏡抑亦顯圓明德用今約愚癡執情而說故
彼愚癡者說彼摩尼實有五色故。】

〔經由此不能遠
於幻化〕」

去聲者離也由此即躡前說有身心自相
由此執有身心自相故不能離於幻化即眾生妄執
之病也。】

〔經是故我說身心幻垢等〕」

是故者躡前妄
執幻化由是之故我今所說身心幻垢又由此妄執
身心為實有故我說身心以為幻垢對所離幻垢之
迹說名菩薩問此菩薩是何地位答即上根凡夫當
彼終教地上菩薩問對離之智是何智邪答約二空
觀言之即地上平等妙觀二智若約唯破我執言之
即成所作智。】

〔疏對機之佛亦不可得方見法身法
身說經義在斯矣〕」

今經能應即佗受用身所對是
登地機妄執既無何有對離之智既無對離之智何
有對垢之菩薩既無對垢之菩薩何有對機說法之
者故云對機之佛亦不可得方見法身問前云是佗
受用身說今何故云法身說邪答前約從真起應對
登地機即他受用身今約拂迹顯理故云法身雖云
法身即法報不分之真身不同權教三身歷別之理
法身也具如前說。】


疏二 鈔八 大鈔十三



「〔疏一真法界〕」

問經有一真法界如何不立一真觀
邪答法界但是克體指覺未明理事絕諸對待故開
而言之但為一真之外別無三重三重不出此一真
[010-0121a]
故。】

〔強以三諦配者〕」

上聲勉也如云強詺曰道謂強
立名矣皆此之類也謂一真法界逈異餘宗絕諸對
待非二諦三諦八諦等與此相對勉強配之而已矣。】


「〔注問天台說一境三諦等〕」

此問從非二三八諦能
配屬而來疑彼一境三諦融攝無礙寧與此別答云
不同也以彼不例此第三重故謂事無礙逈異諸宗
耳。】


「〔經此菩薩及末世眾生〕」

此菩薩者指法會修證觀
行之人也及末世者指未來修觀行之當根也以圓
彰法界有異前故躡前功用起後文勢功用者即證
得諸幻等諸幻者即前身心客塵及諸幻智證得者
即觀行成就究竟證得諸幻影像俱滅不但遍計不
存依佗亦泯依計俱泯圓成實性現前由是空消覺
顯故云便得。】

〔無方〕」

者由無我故無有方所。】

〔清淨〕」


【者謂破二執顯空理清淨即空故問前文云此經於
真性上顯圓成不同般若心經於依計上辨圓成何
故今云遍計不存依佗亦泯莫是破依計顯圓成邪
答般若教興為破依計未必不顯圓成此經教興為
顯圓成未必不破依計具如前說二初。】

〔經無邊虗空
覺所顯發〕」

上句破空下句顯覺然最先破虗空者
以虗空是成劫之始故問虗空如何可破答由識變
故識破則殞疏唯答意第八識相分有二一識所變境是
本質二識所緣境是影像六七識執之為實今顯離
識無體是故疏云虗空離識亦非實有。】

〔隨分別者
[010-0121b]
有虗空相〕」

者字多却大鈔於相字上有一等字准
上文說虗空等名答有等字又注中隨字之下闕名
起二字謂隨名起分別心等大鈔為正。】

〔注聞佛菩
薩說名〕」

此是名言習氣即因也分別心是緣有虗
空相是果。】

〔依法性假施設有謂空無我所顯真如〕」


【唯識論說虗空有二初義如鈔可見次義法性是所
依是法真理故名法性真如是能依離諸障礙故名
虗空然相宗所說真如離礙故為空即帶相之空由
在六無為之數故然彼六種無為小乘三種俱是虗
空皆屬所破若性宗直指真如即是本覺。】

〔破和合
識相〕」

問破和合識顯現法身即果位觀智此是登
地觀智何得是同邪答與今經觀成同佛理無別也
又但引首楞識破空亡證此空銷覺顯鈔引起信合
釋首楞取與別耳問前鈔四云二空觀至覺所顯發
及三觀終是始覺分齊下文修習此心等是本覺分
齊此中何故便指同起信始覺合本及發真歸源邪
答今但用彼破空識現義若配經文則今云覺顯但
同彼發真義也却以歸源配釋始覺合本耳。】

〔疏迷
情所覆〕」

是六七識中我癡計執以為實有即遍計
也。】

〔疏塵影既銷〕」

即緣塵之影是前能緣六塵之虗
妄心也。】

〔上句慧解脫等〕」

慧是所知之理慧解脫者
覺現也。】

〔心解脫〕」

者謂妄盡真心顯現也唯識云煩
惱障障心心不解脫彼是妄心又云所知障障慧慧
不解脫彼是慧數屬百法收教章云於所知障心得
[010-0121c]
解脫者彼是定心謂二乘障八解脫定言心得解脫
者所知障既遣八解現前故含依佗相空前科破識
變之空即遍計情執之空正屬經文空銷覺顯今科
正破識變之空兼破能變之識故云含色問無邊虗
空覺所顯發空銷覺顯唯破識變之空何故鈔中兼
破依佗邪答依佗亦泯之義影在滅影像中疏中已
明鈔中亦指經。】

〔注旋聞普脫〕」

若據經文耳根云聲
脫當用聲字今取六根成解脫義故云普脫或云悞
者非也。】

〔疏空身雙絕〕」

大疏真空妙色亦泯謂外道
斷空凡夫實色今入觀智斷空成真空實色成妙色
此真空妙色亦泯是依佗法故大鈔云然上破空之
疏唯識文然今意與彼殊彼破小乘諸部計身外實
有三種無為空今即俱對凡愚空相不融色相不泯
也問大疏理空俱遣今疏何故唯泯事空邪答今破
事空即是理空何者如次前含破依佗相空。】

〔鈔云
心境皆空方顯真實圓明覺性非空非有絕待中
也〕」

疏於今科克體指覺結上絕待云是知空有雙
絕但是覺心此即空有雙非以顯中道空病亦遣豈
非理空邪但文言簡略耳問大鈔云前破二執顯空
理今又超空理至於覺也若爾二空理亦破也何故
前云二空觀成法界圓現二空理即本覺真如邪答
前據觀行成就者說今據觀行未成者說由觀行未
成故為真空觀前方便也又觀行未成義同權教二
空耳以彼破執顯理俱未明根源故科三重法界等
[010-0122a]
辨疑悞云此科悞也應合於牒經釋中分真空理事
周徧二科於真空觀分二初略示觀門二對釋經義
於中又分二初會義二釋文於中又分二初色相空
淨等議曰此說頗有理應傳寫之悞耳。】


「〔疏一真空絕相觀〕」

真空之絕相真空即絕相真空
絕相之觀真空絕相即觀此觀即理法界何不直名
理法界觀者直觀於理不成觀智故今約破斷空實
色故特名真空觀又真空者即靈妙心源約不虗妄
故言真非色相故言空也絕相者能觀之智亦不可
得故。】

〔疏三周遍含容觀〕」

前理事無礙法界觀如名
者理事融即成觀智故此觀何不直名事事無礙觀
者直觀事事亦不成觀智故如十門中前三門理如
事事如理事含理事正是觀智之境故又由前觀顯
理有周遍含容故今觀事隨理亦周遍含容方顯事
事無礙故。】

〔疏全同華嚴法界觀門三重行相〕」

問三
觀全同華嚴有何優劣耶答但指三觀經文同彼故
曰全同若指一經但是分同又觀行儀式全同約義
則此經三觀但分圓若一真法界則含圓經依此等
說三重義理名三法界也問經說四種法界何故觀
唯三重邪答今本注云不言事觀者事不獨立法界
宗中無孤單法故若獨觀之即是情計之境問何以
玄鏡云一一事法皆可成觀略故不言邪答言似相
違而意同也由纔作事觀攝歸真實即是真空觀等
故。】
[010-0122b]


「〔注定皆清淨絕相是宗法等〕」

言等者等於定皆理
事融通定皆事事無礙是宗法然今性宗雖說宗因
不同因明論三事合集成於比量今但唯舉宗因而
已具如前說三初。】

〔注止觀熏習造詣〕」

或云初止次觀
三雙具今謂玄義章云觀觀中具止觀義熏習玄鏡
云熏修學習今直注於修字之下今經奢摩佗即止
也宴坐靜室等觀也又下文奢摩佗等三俱名觀爾
則止觀相須也又前文先依奢摩佗行等然後宴坐
靜室即斯意耳。】

〔注所依經〕」

止云華嚴法界觀門清
涼云略無經字圭山饒舌乃云意不出文有謂不必
加此句者今謂清涼在文外圭山表而出之斯觀之
作不下經字以從略故從略之意在所修觀行不在
能詮經文。】

〔注非餘經所說之法界〕」

非餘經所說者
以是華嚴所說之法界故非是前教羣經所說故然
就前教唯此經分說餘經雖有說者唯上一真法界
而已。】


「〔疏彼觀門中有四句謂會色歸空觀等〕」

后二觀但
各直開十門此觀先作四句就四句方開十門諸記
各出所以不同今謂正順般若之四謗故。】

〔疏上二
皆簡情〕」

謂會色歸空明空即色此二句各四門皆
初三簡情後一顯解初三簡情者觀注云初句揀斷
空次句揀實色第三句雙揀斷空實色今第三揀影
像者已知斷空實色是真空幻色然猶帶幻色之想
故此簡之謂斷空實色兩亡即此假想亦不可得故
[010-0122c]
云簡影像大鈔引經云滅影像故今依圭山雙揀據觀影像
據經若玄鏡云古有多解都約三種揀之一約簡即離

初句簡離色次句簡太即第三句雙簡即離前三以
法簡情第四句正顯理釋云顯其正理二簡空亂意
即寶性論地前空亂意菩薩有三種一疑空異色取
色外空今明色不異空以斷之二疑空滅色取斷滅
空今明色即是空以斷之三疑空是物取空為有今
明空即是色以斷之三簡形顯斥云但簡前二足顯
真空也然心經疏先簡二乘疑次簡空亂意圭山唯
用玄鏡初義又緣即離通藥病故改為簡斷空實色
以斷空實色唯是病故不簡空亂意者恐煩觀智故
但取切當直注之耳大鈔不妨亦簡空亂意而不用
心經疏簡二乘疑者連珠亦云此未是經宗并疏主
意下第三科便顯正義方是也有謂圭山悖師無禮
者何孟浪之太甚乎。】

〔疏顯解〕」

觀云顯理諸記皆云
顯真空之理或云顯二空之理唯大鈔十三末云道理
之理具云言顯解者顯真實道理令生解也問此簡
情顯解正同二空觀何故三觀不先入二空觀耶答
直入觀智故問何故此經先作二空觀耶答初心菩
薩曾未斷我故。】

〔疏三空色無礙觀解終起行〕」

同今
經證得諸幻滅影像故解絕彼觀雙簡斷空實色今
雙簡真空妙色同前第三句簡影像問前八門同今
經二空觀簡情顯解何故玄鏡釋彼第四句顯理云
依佗無性真理即是圓成故此真空該徹性相二如
[010-0123a]
邪答文有前後義無前後也。】

〔疏四泯絕無寄觀行
起解絕〕」

同今經虗空覺所顯發行起也前八門簡
情顯解第三四句解終起行此正成行體行由解成
行起解絕解是聞思二慧行是修慧正是定境然大
鈔配一心三觀觀注不用者恐生義解有妨觀智故
今釋經故不妨配之心經疏用之同此意也。】

〔言真
空者即靈妙心源〕」

此即一真法界亦是圓覺妙心
於此作真空絕相等三觀今於一真法界上約真空
絕相一義耳。】

〔空中無色有理有文等〕」

有理者言水
中無火其理可知有文者經中俱云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等色中無空文理俱絕者不言是故色中無
空理亦不然玄鏡觀注亦與此同問何故心經疏約
三義一相違義準此應云色中無空以色違空故若
以互存必互亡等邪答此約依持義彼約相違義又
此約真空義彼約理事無礙義又此約泯情說彼約
開解說因同宗異是所依故不即色是所依故即是
色皆云是所依故因同也不即色即是色示異也。】


「〔注蕩蕩無邊非心色境〕」

色字悞也大鈔是識字。】


「〔非言所及非解所到〕」

展轉拂迹無遣故云非言所
及上句不可以識識下句不可以智知是為行境者
定心之境也。】

〔何以故〕」

者徵釋以真如自體有真實
識知義等別更生心起解悉卒本體。】


「〔疏清淨與空皆絕相義〕」

會清淨即是空大般若八
十餘科皆云清淨大品即直云空科云色相空淨則
[010-0123b]
雙收彼二皆言清淨等大鈔問若此段經文虗空覺所顯發
但同觀門泯絕無寄中行起之言其前三句簡情顯
解解絕自同前段二空觀垢盡明現至滅影像故若爾真空觀已足何得以
觀門配此段顯心清淨等邪答經與觀門拂迹泯絕行起
等觀行皆無前後但文不頓彰故約相由之意似有
前後耳若大鈔次前云顯心清淨等文已是觀成之
相顯示此成相令未成者倣而修之故又修二空觀
何得證真空觀者文有前後修之同時故其不體信
二空觀成法界圓現者可詳味此義。】

〔能破一切法
中戲論等〕」

般若離四句謂是損減謗亦有亦無是
相違謗非有非無是戲論謗但例義通不例體別義
通者心以覺圓明故清淨下根識等法例此皆由覺
圓明故清淨體別者唯此云清淨如明鏡之體清淨
餘根識等法如青黃等色以空無體故名清淨良由
清淨二字義通體別唯例義通不例體別同引般若
八十餘科皆談清淨證此根識等無體故清淨應般
若無體邪答般若之心萬法之體如前已說今且取
清淨一義同此色相空淨又色相空淨非不顯體亦
且就空淨一義說之。】


「〔疏心者總相明其我心〕」

此即大總相阿梨耶識言
總者染淨和合故又有漏名賴耶無漏名無垢識通
名為心故云總我者是第七執第八為內自我。】

〔總
即本心〕」

大鈔云疏心者二字即以通名牒起經文
偏約第八指其體詳其經文含總別故總即我心別
[010-0123c]
即賴耶然今鈔云本心理亦可通今以我心為正既
云以通名牒起即真妄和合之心非本淨耳。】

〔立種
種名〕」

第八識有多名通三位已如前說一末。】

〔注於有
情有成就不成就此名〕」

孔目八識章第六門約賴
耶云成就此名謂住有心位者即異生及有學不成
就此名謂羅漢獨覺不退菩薩及與如來。】

〔注梵云
質多此名心也〕」

此即正翻依攝論義翻為集起謂
集諸種子起現行故。】

〔積集義是心〕」

下此依大鈔脫
七字彼云集義是心義起義是心義以能集生多種
子故。】

〔能集生多種子〕」

者集即積集義生即生起義
以彼為優今鈔義亦可通。】

〔或能熏習〕」

習字悞也大
鈔用集字謂外境積集於其中餘如前說一末。】

〔注心
體第三〕」

本識第一意第二心第三云心意識者從
末至本故。】

〔注凡夫一染義〕」

當云一分染義鈔脫分
字。】

〔亦能持根依〕」

根即上諸色根謂浮塵根此識能
持諸色根亦能為諸根所依。】

〔注此所知阿賴耶之
別名也〕」

知字下脫一依字。】

〔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
雜染等〕」

或云不字之上當有及字以無學即二乘
無學不退菩薩即大乘八地二宗既別當以及字簡
別之然無及字義理極當良由大乘以八地為無學
故云無學位不退菩薩今不取前義。】

〔雜染法〕」

者善
惡有漏法也雖具三藏唯取執藏為名餘二是別相
此是總相故。】

〔或名異熟識〕」

因通善惡果招無記有
漏善惡可記別之法為因能感第八無記之果因果
[010-0124a]
種別故名為異任運酬因故名為熟果異因熟故云
異熟謂過去六識中善惡熏習第八識成種招此識
果酬引業故亦名總報業所感之身即第八識中相
分謂三能變之初也此是善惡業果位即一切凡夫
二乘十地菩薩到佛地方捨此名具如要問餘如前
五半。】

〔是無記故〕」

有謂當改故字為法字今謂同次
前執藏義故竝是出沒此名之所以豈當改邪此若
可改前豈不然。】

〔與雜染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
我〕」

正釋三藏義互為緣者釋能所藏義識為能藏
雜染法為所藏又為雜染法之所覆藏即雜染法為
能藏識為所藏謂能藏是因所藏是緣。】

〔注有情等
者釋執藏義〕」

為第七染污根所執之以為自內我
故此是雜染執藏位即一切凡夫二乘有學及七地
菩薩此約相宗八地方捨此名。】

〔注能持染種〕」

種字
之下脫一種字大鈔有之。】

〔注為染第七等〕」

染字上
脫一雜字多却等字。】

〔注諸有漏法皆名雜染法〕」


染下脫非唯染三字大鈔有之謂有漏善法皆名雜
染非法。】

〔注不爾二乘無學八地菩薩應有此名〕」


鈔脫無學二字謂小乘至無學捨此名以彼無學唯
有所知障無煩惱障故大乘以八地為無學捨此名。】


「〔注三闕即不得此名〕」

正出唯以執藏為名所以意
云雖具三藏之義唯取執藏名為賴耶餘二是別別
不離總故反顯云若云不然者八地菩薩應有此賴耶
名耶若不許執藏為總者如云八地無執藏應不捨賴耶名耶順顯云大小乘無學
[010-0124b]
不得賴耶名者由無三藏故言三闕者顯無執藏闕
則三藏闕然謂三藏俱無故不得賴耶名闕者門觀
也廣邪釋名曰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若云
三中欠一應用欠缺之缺大鈔云三藏闕一恐后人
改之或取大鈔者所見別耳。】

〔注因果之外豈更別
有乃至故答云〕」

有謂宜改云豈更無別又餘故答
云三字今謂正難能所藏外豈別有執藏之體故答
攝能所藏為執藏自體相故答云三字生起次文麤
書義勢斷不可除也。】

〔注問前說此識有三位何故
於三能變中舉異熟等〕」

三位者即相續執持等三
竝屬初能變如要問引唯識三能變云初即異熟次
即末那三即前六識然此問意何故唯識三能變中
初能變即舉異熟此中初能變却舉賴耶邪故次云
三字指示答意云此中不舉異熟而舉賴耶者對觀
成同佛顯漏無漏迷悟之別故謂以觀中不執賴耶
正是答意此宗觀成覺性圓明沒賴耶之名轉名心
故所以科云釋轉名所以良由迷真心而為賴耶但
約觀成而顯不同相宗八地方捨此名。】

〔若據相宗〕」


【已下竝是對此宗觀成同佛料簡諸宗之別疏文甚
明有謂舉字上脫一不字熟字下脫等字意云等所
知依等四也辨疑悞云大鈔無此注今既加此問者
應更加執藏之過云此識自相分位雖多藏識過重
是故偏說注中失記引論今為足之然聖教多含亦各
言其志也。】

〔捨賴耶名〕」

問此云相宗八地方捨此名
[010-0124c]
何故孔目一末云初教十地終心捨阿賴耶邪答或
云既云方捨即知未盡也地盡方窮今謂八地捨此
名者約麤重盡邊說十地終心者約佛地方究竟清
淨故約終教初發心住即捨問何故孔目云終教初
地即捨賴耶之名邪答彼約三乘通相而說故。】

〔此
識中煩惱盡〕」

此識即第八謂第七識執第八為自
內我至八地時此識中煩惱麤重究竟盡故不復執
藏阿賴耶識為自內我故云捨非捨識體此宗不立
地位故但觀行成就沒此名非沒體。】


「〔疏覺性圓明故但云心沒賴耶名〕」

但取在觀不執
云沒不云捨由出觀同凡故問無垢識是佛果位既
出觀同凡何故配同耶答由觀成同佛故問佛果位
中應云智何故名心耶答由出觀同凡故。】

〔無垢識〕」


【演義二十八云唐三藏云第九阿摩羅識此翻無垢是
第八異熟識至成佛時轉成無垢識無別第九今云。】


「〔慈恩〕」

者非基師也門論疏中稱唐奘為慈恩。】

〔今更會之〕」

下方
是圭山之言所釋意同演義。】

〔含第七以釋見塵〕」


鈔云據見塵之體含我我所通以八含七以六含七
二義若據立名意唯約我所即唯以六含七一義若
大疏又合本出體即以七合八謂轉相是所執七是
能執合為此見不帶我所然非釋名又合末出體以
七合六為此見塵見塵意識緣境時必內依末那為
染污而得生起故然起信說梨耶三細已便云以有
境界緣故生六種相即意識前六無別別取六塵故一
[010-0125a]
體成多用也亦名分別事識能分別過現未來種種
事相故楞伽亦爾彼經有三種識一真識即自性清
淨心二現識即第八現相三分別事識即前六彼經
自釋云攀外境界名為事識即知事識不是末那清
涼釋云現即第八餘七皆名分別事識今疏依賢首
起信疏然賢首謂無體故不克局第七但云分別事
識清涼約別義含於七故雖取八識備足而說亦無
別第七之體二釋亦不相違或合轉相為見塵謂以
七合八合本出體也或以七合六為見塵謂合末出
體也正緣義勢含隱故今但約能攀能起義以釋見
同清涼但約所攀所起事識非末那也同賢首良由六
七非即非離故前後相望少差然彼經起信今經皆
不別出末那體者賢首說有二意故一如前說六八
必俱八起必與末那相應六起必內依七二無明動真心成賴耶現識
為因六塵為緣起執染淨第七俱無此義故不別說
亦可計我則合轉相計內為我屬梨耶即以七合八計我所則合於
事識計外為我所屬六塵即以七合六第七但是第六細分無別體
故不別立末那唯七種識也。】

〔第七一向內緣〕」

成唯
識但排頭各各分折八箇心識行相故別出第七各
別出體六七體六七有異起信前七但第八差別功
能然性宗有二意一遮即前說是也二許如本論亦
立五末那即三細二麤是也謂業識末那云云后四
麤方為分別事識依此不妨還立八種識但別七是
第八差別功能無別體也以皆依第八轉故八是本
[010-0125b]
識前七是轉識雖有七八竝是一真心體約分離義
約六識各別依根取境故有見聞等名故云約八離
義然但是釋見聞等名非是釋見塵等義。】

〔我心計
執〕」

能執本是第七計內為自我今取即是第八見
分故云帶八以釋見塵即第八是見塵之體非第七
也。】

〔見一切色相〕」

亦是第七計外為我所今取計外
即屬六塵是第六細分故云帶六以釋見塵依此則
第六見塵之體亦非第七也即見等是塵非別有見
塵之體此見等塵之體即是我執之心。】


「〔疏不離根境識三而有別體〕」

科云收別為總大鈔
云根字七為第六根也境字我我所也識字帶六七
也謂見塵等體不離此三。】

〔疏但牒見字〕」

科云正釋
六根有謂當以下餘二字牒科此悞也今謂若爾有
二不可一前收別為總科中者不得比文二次科既
以根清淨故屬正釋六識今何不以見清淨故屬正
釋六根耶前後經文皆以躡前起后竝為正科故。】


「〔疏四大所造淨色為體〕」

經眼根至身清淨即清淨
四大五色根也此即勝義根以四大所造有對不可
見淨色為體謂色香味觸合四大總八微為體揀異
浮塵根也浮塵根者如蒲萄朵者是色聲香味觸染
色為體浮根四塵即見聞覺知今清淨四大所造之
四塵即色香味觸問今云眼根等清淨勝義根清淨
邪浮塵根邪答即勝義根以勝義根清淨故浮塵根
必清淨然浮塵根但是門戶見聞覺知即勝義根如
[010-0125c]
人已死浮塵根離在勝義根不在故不能見聞等雖
有勝義根亦假浮塵根為緣故方能見聞等如此根
損則不能見聞耳。】

〔疏意根即第七識等〕」

六七同體
故取緣內為第七識意即識持業釋攀外境時名第六識意之
識依主釋雖前六皆依第七轉前五各有所依根故唯第

六獨依第七名為意識能依之識依所依根得名問
能依依所依名意識即依主釋者眼等何不然邪答
意之識言雖依主釋是帶持業之依主亦名帶體依
主如金之環等眼等是異類依主如父之子等又所
依別故前五起時依眼等根第六起時內依第七染
汙根故演義云前五依色根第六依染汙根七八互
依即此義。】

〔眼如蒲萄朵至未詳是否〕」

蒲萄朵卷樺
皮等狀浮塵根有人將此為勝義根者應同時之輩
意不許之不欲指名。】

〔準前楞伽起信等意〕」

大疏鈔
在前所引故云準前今當用後字辨疑悞云合云準
後或謂次文就本科中唯引起信不引楞伽亦不可
云準後今謂在後通妨釋中。】

〔初云隨六〕」

或云多却
初云二字今謂不多由初科總標隨根隨境次科釋
義唯約隨根得名故曰初云然釋顯心清淨云有八
識今唯七者同楞伽起信本識事識之外無別末那
故。】

〔乃至名青等〕」

脫一識字大鈔云名青等識注基
師彼依瑜伽約未自在位說隨根隨境之別青等者
色識乃至法識色中又分青黃等應云青識黃識等
然大鈔只說色識乃至法識也。】

〔注此第七轉〕」

即八
[010-0126a]
轉聲中第七補盧鎩所戒切是所依聲如客依主謂依
根方有識等。】

〔注此第三轉〕」

三補盧崽所皆反拏是能
作具聲如由斧破故云具也眼根是眼識之具度故
演義三十四。】

〔迦末羅病〕」

亦云迦摩羅即今之大風惡病
由眼黃故境亦隨根所轉故知境無定色。】

〔此謂生
依非染汙依及根本依引發依也〕」

此即第三屬根
之識隨逐於根而得生故名為生依次文如次揀異
七八及前第二根所發識。】

〔此如何等〕」

問答或曰只
消釋義而已不必加諸問答今謂此何等者六種子
隨七種子生非隨色種子生如何齊等邪次以識託
根生例難色依識變答以內外不同不可為例然識
是所生故隨能生起得名意識色是所變屬於塵境
如何為例難依此則似不當設難但以辨明義理故
當然矣。】

〔由根含識有所領納令根損益〕」

損漏故名
損成無漏故名益。】

〔如第六識俱無漏故第七損有
漏成無漏故〕」

七無漏時必由第六無漏故。】


「〔疏非彼色法定是有情〕」

根識唯內攝是有情也簡
色法屬外非是有情定者決定謂決定非是有情大
疏云非彼色法定是無情者悞也若云色法非是無
情應是有情邪又若云非定是無情應亦通有情與
根識如何科簡邪或取大疏而非此者不知其可也。】


「〔疏依心意意識轉故〕」

雖帶七八而釋本意唯釋前
六也心即第八意即五意餘如疏釋若約次第說者
前七依第八轉前六依第七轉前五依第六轉。】

〔疏
[010-0126b]
分別六塵名為意識〕」

依未自在位六根別別緣境
故若自在位佛地論有二義一至初地六根互用自
在以初地無漏五識現前故二佛地方至作佛時成
所作智方起故又有一義八地已去互用自在以八
地已上煩惱不作行純無漏故此五前三合八後二
合六。】

〔疏云意即五意〕」

謂依論中標五末那也鈔合
五意歸前後依彼牒釋末那無體故具在次前含第
七釋見塵處各例於餘四經既牒覺塵猶云餘四者
鈔牒聞塵為例故即聞塵耳根耳識各例於餘四也
其見等唯四謂見聞覺知已由覺塵攝嗅甞觸三故
續次應云覺清淨故鼻根清淨根清淨故鼻識清淨
識清淨故覺塵清淨覺清淨故舌根清淨根清淨故
舌識清淨乃至知塵清淨知清淨故意根清淨等前
科見塵疏云聞覺等例此鈔云以見塵例指餘五今
云聞塵例餘四謂三覺一知也或云覺塵清淨是第
七識故牒也又云舌云甞身云觸意云知既云聞塵
亦例於餘四明知具於六也却不出鼻根不云嗅塵
之意又指覺塵為第七識者餘豈不然邪亦非多著
覺塵。】

〔疏故論及此經等〕」

今以前科出經不立末那
之意此科引例義頗隱晦若大疏云此經所例心法
無別末那即出經意次云起信楞伽即引例文義顯
然。】

〔以依心意意識轉故等注云相是六塵也〕」

然此
五字或云多却今謂此句屬意在前復生六種相簡
非末那也六種相即是六塵正是前六識所分別之
[010-0126c]
境合於此注如次前疏云意意識轉故鈔云雖帶七
八而釋本意唯釋前六即是此義也辨疑悞云當於
次前非末那之行相下注之今謂彼是行相恐不敢
當此經也。】

〔注舉麤顯細〕」

不舉業識而舉現識者釋
論云率上達下舉麤顯細也。】

〔注不克體局第七〕」


却體字以第七無體故不配之故云不克體局第七。】


「〔注前云〕」

辨疑悞云合轉相之說大鈔不說不當曰
前云應曰次云今謂前云者雙通前文二義以七合
八合本出體以七合六合末出體前字斷不可改也。】


「〔注攀外境界名為事識〕」

或曰當依大鈔云起前事
識今謂若釋名為事識若釋生起之義云起前事識
每常多見通用恐是校勘之悞今既釋第六之名揀
異第七當以今鈔為正何者如清涼云起前事識第
七亦在其中故。】

〔注以釋見聞等塵〕」

或曰前唯說見
塵多却聞等二字今謂前釋見塵義含具故疏云下
聞覺等例此也又指聞塵耳根等云上皆釋竟故知
聞等二字不多也。】

〔又說六麤〕」

或曰當依大鈔云六
塵今謂大鈔悞也前云由第六緣外正是六塵此正
約起信說合云六麤若曰不然文相重繁也六麤六
塵義雖俱通今以文相簡之當云六麤何者今鈔初
義出不別立末那之意有三一相應第八故二第六
緣六塵依第七故三六麤所起亦依第七故若云第
三意亦是六塵既已說意何必重言耶。】

〔今此經論
等本不是欲解釋〕」

釋字下脫諸識二字當依大鈔
[010-0127a]
辨疑悞云大鈔通釋此經楞伽起信順流返流故云
今此經論等此鈔唯約當經只合標云今此經本不
等多却論等二字謂疏中已具正不多也又疏中相
躡生起等八字疏意正約今經楞伽起信相躡生起
無第七義故不立末那對簡唯識分折八識行相故
立末那也但以今鈔唯就當經觀行躡起而說其楞
伽等義影略之耳雖今經約觀行返流說楞伽起信
約順流說其生起論經不說第七皆不別故。】


「〔經根清淨〕」

應云識清淨故今云根者必具識也。】


「〔疏亦云六境此通凡聖〕」

塵坌污義坌污心識約凡
說今云通凡聖者既云色塵清淨等故通聖境。】

〔注
聲香味觸〕」

辨疑悞云合云色香味觸此四微故聲
非報分又不恒有故今鈔悞也今謂此即外境六塵
合云聲香味觸是無見有對色非色香味觸也良由
色法有十一疏中釋眼所取有見有對色已鈔中唯
釋無見有對色九種五根四塵及法處無見無對色有志
詳諸。】

〔注因賴耶執受等〕」

以賴耶中根身器界分因
執受因不執受之別謂內外四大種之異此即根身
種子內四大有情之聲也。】

〔唯意所取乃至法處等〕」


【大疏云百法中唯除五塵餘皆是法也依此取九十五法
鈔云百法論以餘法各有名位故但舉法處所攝唯
八十二以十七界十八界中除法界已攝十八故五根五境及八識此
之十八各有名位故唯八十二今唯以六塵所攝故但除五塵餘皆

總取即九十五也若直就第六心境能緣所緣而言
[010-0127b]
之即九十九法皆是意之所緣法上皆大鈔然大鈔三意
於中第三意正釋大疏今疏云唯意所取法塵一境
通於一切謂攝九十五同大鈔第三義以疏中前已
配五塵故若詳今鈔牒疏釋義應疏中傳寫脫文今
試於疏一切之下補云百法中九十五法皆名法處
所攝色然鈔中又順百法論所釋於百法中除十八
各有名位唯八十二於中又除八十一有表色法其
法處唯攝無表色一法而已良由經說六塵清淨故
大小疏唯除五塵皆以意所取法通九十五法以順
經文六塵清淨之義辨疑悞云今鈔與大小疏歒體
相違應後人將鈔改之也議曰今鈔於大鈔三義中
取次義釋疏已又取初義以順百法論復於八十二
中唯取無表色也若非疏主自意後人焉敢若此邪。】


「〔經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

上明根識境已今明能
造內外四大從麤至細從重至輕以為次第。】

〔經十
二處〕」

古云十二入以根境相入故六根亦稱六入
唐三藏恐濫境實能入根故改云十二處即識所入
之處今疏云十二處謂此十二是生識處故亦云十
二門是心識出入之門故疏云處具生義門義。】

〔疏意識常昏〕」


【約凡夫位說由根塵相入故。】


「〔經十八界〕」

根與識為界非眼與耳界也問根識境
三前已清淨何故重說十二處十八界邪答約所樂
所迷等別故如疏前為六二解十二處。】

〔疏此是六三
觀之治我執兼之五蘊即具三科云中外合成等〕」
[010-0127c]


【經文即五蘊義故此中略之若諸經別列三科重說
者大鈔十四末云有二意故一三根所樂不同故二三
根所迷不同故初所樂不同者為上根樂略唯說五
蘊不假分折頭數即解界處為中根唯說十二處即
解蘊界為下根具說十八界方解諸法又上根能廣
領解為說十八界中根十二處下根稍鈍不能領解
且說五蘊二所迷不同者上根上迷心所五蘊中三不迷
色心故五蘊初後唯說一色一識故說五蘊中根不迷心
及心所上迷色法故唯斷將色開作十一說心所一
向不說於心唯說一意故說十二處下根不迷心所
俱迷色心故開色為十種半五根五境及法界半分受想行蘊即法界半分
含在七心中開心為七六識及意故說十八界。】


〔疏種族義故〕」


【如色有多種六根六識六塵各為一類等族即類也。】


「〔第四禪中第四天分為二路〕」

此上脫淨居唯聖者
一句此句牒疏大鈔有之第三天分一岐路今云第
四者即以無想天為第四然不若云第三亦通云第二如楞嚴經
云於第二福愛天分二岐路一直法路即至第三廣
果天不入第四無想天直入五那含天謂無煩天至
色究竟天二迂僻路於第二福愛天即入第四無想
天不入廣果五那含便入無色天或入廣果天而不
入五那含皆凡夫外道便無色還受流轉又於五那
含第五色究竟天分二岐路一出三界路即迴心人
履二入無色路即定性人履彼疏九之一。】

〔一凡二
聖〕」

此下脫凡即無想天一句大鈔有之。】

〔若要廣解
[010-0128a]
即檢大鈔〕」

辨疑悞云大鈔不和會又指在補闕卷
中今謂鈔中但云若要廣解即撿大鈔豈當連上文
讀之而曰不然邪況大鈔亦釋名辨相具釋其義豈
所指不當乎如彼具云諸經論皆先舉所知之境然
始以能知智力連之立名或便云智或便云力或具
云智力列名者一智諸法是處非處智力二知三世
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
智力五知種種欲樂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
切智處道智力八知宿命無礙智力九知天眼無礙
智力十智永斷習氣智力然彼釋甚廣已見廣解之
相。】


「〔疏無因惡因〕」

無因是自然惡因即雞狗戒等。】

〔疏
三昧垢淨〕」

謂愛見等是世間禪即有漏淨謂不雜
愛見等是出世間禪即無漏。】

〔疏知一切道至處〕」


惡漏無漏行所至處名之為道道即善道惡道聖道
隨念所趣佛悉知之。】

〔處是建立義是依義然建立
果等〕」

依義下脫起義二字又然字即能字故大鈔
云言處者建立義依義起義能建立果與果為依能
起果法故知處者具建立依起三義也以大鈔為正。】


「〔故云處也〕」

大鈔云故立處名義俱可通。】

〔有漏學
無漏學〕」

大鈔云有漏無漏學無學今鈔以二學字
屬在漏無漏言之隨漏無漏之別若大鈔別作學無
學言之學無學竝屬無漏出世間禪其義頗優又若
以大鈔學無學屬在漏無漏言之與今鈔無別。】

〔八
[010-0128b]
解脫〕」

即小乘定謂空無邊解脫識無邊解脫等。】

〔如
禪中分別相說禪攝一切色界定諸解脫攝一切禪
定等〕」

或云諸字即說字與上文說字義同然若據
立名云諸禪解脫三昧智力以疏中諸字貫通禪與
解脫竝用諸字亦得不妨又亦宛順若大鈔竝是說
字不妨通立名之義亦通銷釋文相不若今鈔為優
禪即四禪解脫即一切無漏禪或曰如釋中分別相
說者即智論指出處今謂只就禪中別分相說也。】


「〔而離愛見等〕」

大疏鈔云不雜此云而義雖俱通不
雜為優。】

〔分別名諸定中〕」

多一名字辨疑悞點對甚
當然此所引直至名於轉治大鈔云竝是佛所知修
禪之病亦具引彼論明行者於定應分行是行非行
等。】

〔轉治不轉治〕」

此大鈔此下脫轉治二字若據結
云若不爾者名不轉治反顯此即是轉治不須牒轉
治二字亦得然若取名義俱備有則為優直銷文者
婬欲人慈心觀名轉治婬欲人不淨觀名不轉治等。】


「〔散心中欲攝一心〕」

大鈔云沉沒心中欲攝心然沉
沒心中欲攝心即轉治今鈔散字悞也又多一字若
云散亂心中欲攝心不名轉治以大鈔為正也辨疑
悞亦點對。】

〔及知生色界無色界及三乘果〕」

注云云
大鈔問曰前明善惡不動業報初門不動即諸禪此何
重說答前雖說定唯論業報今雖知垢淨唯明淨之
體用謂初門處對非處第二捨非處之邪見唯論是
處善惡定散業報之正見第三捨散唯說禪定禪定
[010-0128c]
垢淨唯明淨之體用現神通等。】

〔入見諦道中知集
因緣第八無漏心得斷見故〕」

初果人斷三界見惑
十六心至第十五道類忍時名初果向至第十六道
類智即入修道得第二果四諦各有四心苦諦四心
者苦法忍智類忍類智此是欲界之二合上二界亦二是為四心集滅道
各四心例之然今云第八無漏心者即當集諦第四
心也說苦諦四心故名八也然至第十五心斷見道方盡今第
八心只合云得斷道今云得斷見悞也大鈔十七云或十六心俱
是見道或已屬修道今取後義。】


「〔注此後說者多是小乘外道等〕」

如實言者是佛沙
門等作是言謂佛但知一路涅槃餘不知故指現事
與因緣以問佛疑佛不知現事即山斤水滴等疑佛
不知。】

〔注種種因緣〕」

謂種種差別因緣此後疑多是
小乘外道之疑者指後乃至之文又此後者對前文
正指所疑佛不知現事及差別因緣於中指差別因
緣為此後以一路涅槃為佛所知。】

〔注諸天外道有
此疑者〕」

前文是舉疑難乃至已下竝是答難故云
佛不見是微畏相豈當此注邪諸天等八字決是傳
寫之悞又文云乃至定應超簡其義耳若大鈔云至
誠言安立等辨疑悞云當依大鈔。】

〔注二句各如本
文〕」

第二云我是盡諸漏及習言我漏盡等如疏云
云。】

〔名是標舉〕」

大鈔云法是標舉然二俱可通。】

〔法
先義後〕」

禪源詮云先法後義即性宗先義後法即
空宗云云然疏中法先義後亦指智論者指教義也
[010-0129a]
若鈔中云智論先義後法以對華嚴等法先義後若
爾鈔所釋與禪源詮符契。】

〔注此下不具引經文等〕」


【大鈔於諸法自性注云諸法以法無我性為自性於
諸法生滅注云諸有為法同以生滅為相謂同無性
同生滅故然今鈔所注辨疑悞云古本無後人妄加
大鈔甚當況後三段所引皆是經文與前無別今謂
此說頗優或曰當云上下皆不具引簡異大鈔具引
經文故今謂此說不然二鈔所引經文無別。】

〔又一
法下三行相〕」

大經疏先標云此約時辨法三世遷
流故云行相辨疑悞云疏中既曰法智此智正當彼
第五智相經文今鈔不當云第三行相行字悞也今
謂彼疏標第三約三世遷流今鈔中所行經文正是
第三行相次經亦云第三豈竝錯邪然若依彼疏只
云是則當世而知名法智即法無礙能知過未法差
別即義無礙今疏鈔竝云法智此智者蓋轉顯法比
二智耳正約三世分法義文中既帶能知故復顯能
知之智非錯也或云今鈔法字下多却智字次文多
比智二字少一義字者今謂不然豈疏與經皆鈔乎。】


「〔注一二三六七〕」

辨疑悞云三字當作五字謂正當
三字其義以見次前彼疏十相每一相經文具四知
一自相約總別分法義二同相約性相分法義三行
相約三世分法義現在是法過未是義四說相約本釋分法義
五智相約法類分法義六無我慢相約真俗分法義
七大小乘相今云一乘諸乘約權實分法義八菩薩地相約
[010-0129b]
十地體相分法義九如來地相約真應分法義十作
住持相約能所說分法義又前三約所詮第四約能
詮又前四約所知第五亦能知九十約果九約果體
十約果用疏六十五鈔四十八大鈔具引十相今鈔從略故唯
引五相以第三兼攝第五無礙智。】

〔莊嚴四無畏等〕」


【十力是降伏魔軍四無畏是制諸外道四無礙智通
而言之。】


「〔疏力等二乘有分此無分故〕」

大經疏云法比等智
通大小乘故涅槃說唯菩薩有聲聞設有少故名無
若就二智所觀竝通大小乘約能觀智唯局大乘鈔
云涅槃第十六云聲聞無四無礙迦葉難佛若聲聞
無者何以如來說舍利弗等有四無礙佛言如四河
入海皆有無量水而言等海者無有是處即少故乃
至得一得二得三不得四名無疏鈔同前然此不共因果
分異唯佛有之因位俱不共也力等二乘有分等且
約敵對二乘說故具如孔目不共法章。】

〔疏無不知
已捨〕」

捨即捨受謂不苦不樂即是捨若云於種種
因緣無不知已然後捨即是行蘊中行捨謂善十一
之一也亦是七覺支中捨亦是四無量心中捨。】

〔注
舍利弗等〕」

舍利弗演法分有無礙阿那律天眼分
有十力弟子有能師子吼者分有無畏。】

〔不退失故〕」


【大鈔失字下有是名無不定心一句却無故字今有
故字由是略之或云文脫不然也。】

〔欲界有定入定
可說法故〕」

大鈔云論云復次欲界中有定入是定
[010-0129c]
中可說云云故云無不定心今鈔從略例前可知然
所疑有二謂佛既在定云何遊行云何說法是故答
亦有二一佛於諸法實相中定不退失故不妨遊行
二如來入定神通自在故不妨說法。】

〔或捨眾入禪〕」


【大鈔引智論云佛或時捨眾生入甚深禪定一月二
月有人疑佛為度眾生故出世何故常入定佛言我
種種因緣知故捨非是無知已捨云云。】

〔疏無見頂
相等亦無與共如何不說〕」

約小乘不共而問小乘
一百四十種不共法無見頂相等亦在其中故大乘
不然俱以智慧功德為不共非論自然果。】


「〔經三十七助道品〕」

道品因義此三十七當體是因
義即助道也又助止觀是因義即正道因品即類也
是正道因之流類又道是果義三十七助果故品者
因為果類則菩提之流類故次云菩提分分亦因義
通是三乘因法故問前云初修曰止觀修成曰定慧
三十七中亦有定慧何故云助止觀深豈助淺邪答
前是總門乃是正修三十七中雖有定慧是初方便
故不同也或云若以義分有正有助約修不分能所
三十七便為正道也然三十七總有七類前三資糧
次二加行六是見道修道又大經疏約三宗說又地
經謂是聲聞所修約寄位故今約通修也必三十七
數者對治之法有所表故慈恩彌陀疏云耳。】

〔四念
處〕」

注慧為體取類近名念不直名慧者以念寬通
故謂通於染淨又是約修方便故未名慧也。】

〔根等
[010-0130a]
各一〕」

謂根力覺道之四也戒三者正語正業正命
即八聖道中三也疏四念處觀身受心法配五蘊則
一是色二是受三是識四是想五行五蘊不次者依
所治從淺至深故由我最深故在後也念處次第具
如前文。】

〔疏觀身不淨等〕」

此約相觀世俗通大小乘
修等。】

〔疏觀身畢究空至對治二乘四倒〕」

此約大乘
觀性空等通後四教上三段竝如一味。】

〔疏觀謂慧
也〕」

四神足是定何故云慧此是定中之意。】

〔疏勤過
散亂〕」

四勤散亂大過故須定制正敘此科來意耳。】


「〔已識別名〕」

有云識字悞當云已釋然當用釋字。】


「〔疏七覺支〕」

覺謂覺了七種皆是自體而差別者覺
為自體餘六皆覺支分覺即擇法一支數有七謂念
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捨即行捨是善十一之一非
捨受也若瑜伽云已證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如實
覺慧用此為支故名覺支即見道位具如大鈔。】

〔疏八正道〕」


即聖也亦名八聖道為斷修道諸煩惱故。】

〔疏正止
舉相〕」

止治掉故不容於掉舉舉治沉故不容於惛
沉八正道者離於八邪謂邪見邪思惟語業命精進
念定是為八也成正見正思惟等開通涅槃是解脫
分善在修道位。】

〔疏上之七類〕」

辨疑悞云科云總明
次第悞也合於上文大科中作第四科總明次第庶
得文理宛順不當附在第七釋正道中然此所辨不
亦有理也今謂附在釋正道科中上下文多有此例。】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十
[010-013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