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61 圓覺經疏鈔隨文要解-元-清遠 (CBETA)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九疏一末鈔六末
沙門凊遠 述


疏一末 鈔六末


「〔經淨覺隨順〕」

此經雖說三重因地無別發心之文
但與覺性隨順便是發心餘如前八中。】

〔無心於合合
者合焉〕」

二合字不可節斷只作一句義方見耳謂
有心於合合不能於道合也。】

〔疏聚沙畫地至皆成
佛道〕」

此經了悟覺性故所修無非正因謂小行皆
成佛道法華會權歸實故小行皆成正因謂攝三乘
之行無非一實之行彼初明過去佛所作已成佛道
注引昔例也次云未來諸佛亦然不言已成彼約三
世說現在即今佛也。】

〔畢竟皆合成佛〕」

大鈔云皆令
成佛然以令字為正。】


「〔經如來藏中〕」

問何不直云圓覺性中無起滅故答
表含攝眾德故圓覺但顯淨源此通因果染淨故問
覺性本無內外何故言中耶答約迷背故為外悟此
為內故云中也。】

〔疏論指一心云如來藏〕」

此即大總
持如來藏與一真心源圓覺妙心一真法界皆同體
也若取是頓宗即遠轉遠縛如來藏及真如真如如
來藏若取是終教即與行與相如來藏及生滅真如
如來藏此亦帶如來藏為名者二門不離一心故然
降殺受稱全總作別雖帶本名名通義局故唯屬終
頓耳釋論開十種如來藏一大總持如來藏謂總攝一切如
來藏故二遠轉遠縛如來藏如如絕待離諸相故即一一心也以無雜故

與行與相如來藏為善不善因即生滅一心四真如真如如來藏
[009-0108b]
顯示真如門中性真如理五生滅真如如來藏顯示生滅門中性真如理體本常住
為妄法熏染說名生滅六空如來藏生滅門中諸染法悉名為空覆藏如來復名藏空即
藏能隱覆故如來之空藏藏彼本覺故七不空如來藏生滅門中本覺具恒沙淨法總
名不空被恒沙染法所覆名如來藏不空即藏所覆藏故藏之不空被染法覆故如來即不空藏未出現故

八能攝如來藏無明藏中自性清淨心即是本覺為能攝藏九所攝如來
謂諸染法為始覺智所攝持故名之為藏十隱覆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為諸染法隱
覆沉沒不令顯現故說為藏。】


〔皆約有情〕」

問前云此覺非離凡局
聖非離境局心何故今云但約有情說耶答此約有
情修證邊說揀異法界性故。】


「〔疏次二句空藏後三句不空藏〕」

二句三句即指配
次後經文問空不空如來藏與空不空真如何別耶
答約體是同約義則別空不空真如者即依言以顯
約體絕相義雖與離言絕待有乎淺深竝屬真如門
即是頓教空不空如來藏直就生滅門語其法身未
顯現之義即是終教問始教亦說空如來藏與終教
何別答約一分空義不顯體性故又空如來藏不通
始教却是空真如通始教以相宗收真如在百法中
故。】

〔疏隱覆義引三經〕」

初二經但約體後一約具德。】


「〔旃檀重閣〕」

如來藏經雖是頓宗在此穢土說也。】


「〔德相備足〕」

問彼如來藏經亦云德相備足與華嚴
寧異乎答彼經說法身在煩惱纏中雖未顯現如生
滅門中本覺本具恒沙性德但是約因性說也華嚴
則德用無邊因果無礙耳。】

〔自此已下〕」

或云當下字
之下添偈云二字以元是本偈故今謂不然雖元是
[009-0108c]
偈今鈔但義引之非全文也曾親撿論來。】

〔注如疏
所配〕」

大疏注配今鈔不然不當如是指也却是下
文注配疏字即下字刀筆之悞耳辨疑悞云鈔一一
牒疏全牒大疏於略疏亦合注配今謂注經之疏不
堪注配故注在鈔中其實一也。】

〔見道修道所斷〕」


性論云又有二種學人一者凡夫二者聖人初凡夫
身中所攝煩惱初出世間心見世出世間法智能斷
名為見道所斷二聖人身中所攝煩惱初地見出世
間修道智能斷名為修道所斷問此二云斷何故前
五云攝耶答前四是凡夫第五是無學皆未能斷煩
惱故但云攝此是登地已去故云斷也問終教直進
菩薩第六識煩惱障自在能斷留故不斷地前伏現
行初地斷種子不復留其所知障初地斷一分麤者
不分見修之別今何故約見修耶答今此約位不妨
有見修不約惑分見修也然次注云上所注配皆是
能攝問若爾見道之下合注云凡夫修道之下合注
云聖人照論正是凡夫等所攝煩惱至初地及地滿
所斷今注云初地何耶答此約所斷以注能斷之人
不取能攝也經云皆是能攝者聖人通諸地但凡夫
不通初地乃大分言之耳問何故後二亦云所攝耶
答第七既云修道所斷後二不約地云所攝則無所
名也。】

〔論中合佛身等九喻〕」

初三所喻真法界身體
相用三種第四喻真如不變第五喻法身佛性第六
喻報化身佛性後三如次喻法報化三身今且配列
[009-0109a]
而已義隨文釋問所配佛身何故如是次第耶答約
斷證輕重次第耳如七地是不淨地者出觀同凡故
八地是淨地者純無漏故。】

〔除華即現〕」

大鈔云華萎
除去便得顯現本經云除去萎華便得顯現今鈔從
簡義亦不闕。】

〔注初三喻喻佛法界身〕」

問此中相用
乃報化也何故俱名法身耶答是體中之相用故如
法身章說然初之三喻是能藏如次喻三毒種子即
不動地業配上二界以彼三毒伏故不起現行故名
種子佛身淳蜜粳米喻三種法身通名真如法界身
即所藏也就染位說以眾生位中本有真法界身本
來常遍說稱性之德故鈔注云即華嚴眾生本來八
相等。】

〔所謂諸菩薩〕」

本論大鈔皆云所為今鈔悞也。】


「〔注常說稱性之德〕」

大鈔云常說遍說稱性法門之
德廣如華嚴經說乃至故經云滅除煩惱開佛知見
佛知見即一乘妙法無二亦無三故然彼經是頓宗
故多同圓教以彼文略故指廣如華嚴說耳問彼經
是頓教約義多是終教又約始教行位何耶答一經
容有多教言約行位者通相而說非定始教也亦猶
此經不妨具前教行位等深必該淺故若克就頓教
即無位之位。】

〔注即華嚴眾生本來八相成道之意〕」


【演義二十四云起信信成就發心菩薩發是心故則得
少分見於法身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
從兜率天退入胎等八相同於華嚴信滿作佛八相
成道等問如來藏經起信論皆說八相成道與華嚴
[009-0109b]
何別耶答彼起信初住亦示現八相成道但是當位
暫起化故不同圓教信中起此用時於後諸位并同
時起故差別因果雖同終教不妨六位該收也。】

〔增
上貪瞋癡〕」

即三毒現行發身口意造一切業為福
業罪業行緣成就欲界果報是凡夫現行麤重故云
增上不淨觀智能斷此觀是羅漢所修謂觀身不淨
等。】

〔注離欲人亦爾〕」

或云脫一未字謂未離欲人或
云離字即雜字之悞也然親檢本論亦無未字正以
離欲人合潔淨金寶反顯本離欲為三毒煩惱所染
如淨金為糞所塗故云亦爾法身本淨為上心惑所
覆故。】

〔注佛性中引地論云云〕」

此當貧家寶藏文中
有珍寶藏下注之應傳寫之悞也辨疑悞云不合注
破文句今謂糞穢中有真金如眾生中有清淨身轉
喻如宅中有種種寶於此注者理亦可通但不若貧
家寶藏下注之切當注破文句者不然也。】


「〔根本無明至阿羅漢身中所攝煩惱乃至無垢意
生身果報〕」

小乘以[厂@火]身滅智為無餘而餘有三一
無煩惱餘二無業餘三無果報餘其所無者即三毒
現行及種子三界苦果者當知但離事識中我執麤
分初地方離細中一分二地至七地全離麤細若分
段生死但約麤除即離若變易生死三細盡方盡是
故三乘猶受變易然梨耶三細九類同有今猶說三
乘受者約離麤苦細苦方現處說故知大乘四住地
煩惱盡亦曰有餘雖我執煩惱麤細俱盡尚有根本
[009-0109c]
無明住地煩惱至等覺位盡方名無餘涅槃如玄文
二末引無上依經佛性寶性論說演義五末具明二
乘及未自在位菩薩有四種障及四種變易生死三
種意生身會解六末備釋。】

〔注無住地無明〕」

或云無
此煩惱故云無住地煩惱今謂寶性論云阿羅漢身
中所攝煩惱菩提智能斷名為無明住地煩惱然煩
惱即是無明今云住地無明不當用無字也又論明
妄心熏無明云業識根本熏習能令阿羅漢緣覺菩
薩受生滅苦疏云以此業識能資熏住地無明迷於
無相能起轉相現相令二乘人雖出三界離事識分
段麤苦猶有黎耶變易行苦然住地無明者即黎耶
三細根本無明三乘未斷此故有變易生死不可謂
無此煩惱也又前三毒現行種子是四住地無明即
第七識中恒行無明此根本無明三細之惑是第八
中惑故云無覆無記即五住地煩惱應云五住地無
明亦可云無始住無明今注脫却始字也如疏四初
本起無明處云耳鈔十一云無始等者勝鬘說五住
地也。】


「〔內實喻二身佛性者已如上說餘亦皆爾〕」

或云大抄
第五喻後預釋後五喻之義勢故指已如上說今鈔
既在第九喻後都釋不當如是指也乃傳寫之悞應
云具如下說餘亦皆爾或云鈔中前已注配此十六
字無用宜削之今謂前所注配者例如大疏之注也
緣略疏是注經不堪注配故却就鈔中注之鈔中前
[009-0110a]
四一一牒釋法合如云蜜喻說一味法者云云米喻
說種種法者云云真金喻真如者云云後五喻已法
合能喻其所喻寶藏內實等竝未法合在第九喻後
一道合釋是故當云內實喻二身佛性者已如上說
故下文云此後五喻上來但以法合貧家等未合寶
藏等今當合之云云若爾非無用也焉可削之。】

〔注
即此第五喻〕」

或云此注不當若在第五喻下總合
法當如是注今謂正合第五。】

〔注如下說〕」

此亦悞也
大鈔在第五喻後法合寶藏等故指如下說今鈔在
最後法合當云如上說也。】

〔疏法身含攝身相國土
等〕」

如來藏具三義一隱覆義如上九喻釋二含攝義三
出生義含攝義有三一體含相用二聖含凡三因含
果今即體含相用謂法身含報化功德也。】

〔大圓鏡
智相應心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等〕」

此是法身兼
自受用能現能生報化身土智影即前體含相用如
金含萬器鏡含萬像等。】

〔復有一義謂因含果〕」

疏中
無此一義佛性論云藏者果地恒沙功德住如來應
得性地前時攝之已盡然此若在華嚴即因門攝法無
遺今約含攝義說故云因含果演義二十四云三種佛性者應得中具三
性一住自性性謂道前凡夫位二引出性從發心已去窮有學位三至得果性無學聖位。】


〔諸教
皆約登地證契法身方能修成種種報化功德妙
用〕」

如前九喻第七通是諸地法身八是七地報身
九是後三地化身。】


「〔疏此三義者〕」

隱覆含攝出生初約迷時次克體後
[009-0110b]
約悟時鈔云克體者謂法身本無煩惱無能隱覆本
具德用不待出生故云克體然今經正當克體含攝
義兼餘二義。】

〔疏如來藏自性差別〕」

自性即本覺謂頓教差別即不
覺謂終教論云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黎耶

識即生滅門中本覺即真如即真也具不變隨緣二義不變即清淨本覺名清淨本
覺阿黎耶識隨緣即隨染本覺名隨染本覺阿黎耶識亦名空不空如來藏不覺即生滅即妄也
具體空成事二義即根本無明阿黎耶識今疏云真中不變妄中體空即

真如自性真中隨緣妄中成事即生滅差別真如自性
中有二種相勝鬘云有二種如來藏謂空不空也同
起信如實空不空問空不空如來藏生滅門義如實
空不空即真如門中依言真如如何指同耶答生滅
門本覺便是真如門真如波中便有濕今疏指同者
蓋約體同故若約義別則空不空真如即頓教空不
空如來藏即終教故釋論如實空不空在真如門二
種如來藏在生滅門若勝鬘二種藏與生滅門二種
藏約義全同又二藏開說者空藏惑染空故全是真
如同真如門故釋論約如來之空藏由隱覆義故在
生滅門不空藏亦爾具恒沙淨法總名不空同真如
門被染法所覆未出現故在生滅門又空如來藏配
經無起滅故即是自性屬頓教不空如來藏配經如
法界性即是差別屬終教即空深不空淺亦可空藏
是終教之始不空藏是終教之終即空淺不空深。】


「〔疏二種如來藏空智〕」

不言不空者因空顯不空故。】


「〔疏空不空如來藏〕」

已在次前十種如來藏中釋名。】
[009-0110c]


「〔阿毗達摩〕」

摩依大鈔宜用磨字。】

〔如無眼目者〕」


性論說偈已長行云有四種眾生不識如來藏如生
盲人一凡夫二聲聞三辟支四初發菩提心菩薩如
勝鬘經說一身見眾生謂諸凡夫實無色等五陰諸
法而取以為有我我所虗妄執著我我所慢於離身
見等二三即二乘取四倒故不識如來藏四散亂心
失空眾生謂初發心菩薩失空如來藏修行等具如
大鈔。】

〔疏知真達妄發心修行證三乘果〕」

問此豈非
三重因耶答此說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各有二種業
用成染淨緣起非三重因也且生滅二業用者一能
起惑造業即染緣起二能知真達妄等即淨緣起故
引楞伽云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也。】

〔疏無始世來
性〕」

阿毗達磨經具云無始世來性作諸法依止法
性有諸道及證涅槃果即寶性論引證如來藏性為
善不善因大鈔引唯識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又云彼宗以賴耶為諸法
之因故譯云界界是因義此以如來藏為諸法之本
故譯云性即如來藏自性也又大疏出體云一心者
名如來藏此經云圓覺妙心涅槃云佛性唯識但就
染相名為藏平聲識故密嚴云佛說如來藏名為阿賴
耶等鈔云彼論名義俱異約此違彼其體非二故引
密嚴證也議曰引性宗經證彼唯識宗妄識即真揀
之則真妄別耳。】

〔注本覺理量等佛〕」

理字悞也大經
疏是現字演義十六釋云本覺理量者本覺即是所
[009-0111a]
證本性唯真現量方能證故等佛者起信云所言覺
義者謂心體離念等故以等佛而釋大也議曰若是
理字即是如理智量字是如量智是始覺智是修生
智故不可也餘如辨疑悞。】

〔注此下明體相用有其
六對〕」

疏有三義一能所觀毗盧遮那此云光明遍
照即是能觀大智如注云云二修成唯諸佛有謂廣
大生息云云三本性如注云云六對者次經云普入
一切平等性能於法界示現眾像疏云一體用對無
分別智證平等性以為定體影現法界為勝用二深
廣三出納四境智五內外含容六成人持法後五對
各有經文如第三對經云出生一切諸三昧法普能
包納十方法界疏云一切三昧皆從此生此為諸定
本故云云。】

〔注二法難可了知〕」

一自性清淨心二彼
心為煩惱所染彼經云染而不染難可了知云云。】


「〔經無知見故〕」

此是智見非眼見也。】

〔照者即此知
見〕」

此是牒釋疏文應云遍照者等正釋遍字也如
鈔次云無邊際無處所故遍也。】

〔經如法界性等〕」


不空如來藏亦具交徹融攝之義是開解下文令依
此起行觀成同佛證此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也。】


「〔疏智論明佛性法性之異〕」

智論云白石有銀性黃
石有金性水是濕性火是熱性一切眾生有涅槃性
賢首釋云在非情數中名為法性在有情數中名為
佛性金錍云夢一野客容儀麤獷進退不恒逼前平
立曰故智論云在無情數中但名法性在有情數中
[009-0111b]
方名佛性仁何立佛性之名余曰親曾委讀細撿論
文都無此說乃至廣施難問至有不曉大小教門名
體同異之片今謂有文有義常人用之有義無文智
者用之何者白石有銀性等豈非法性乎一切眾生
有涅槃性豈非佛性乎文義顯然矣試以聖言量示
之馬鳴大乘起信論云以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
滅法身顯現凡是有心定當作佛故涅槃經云若說
草木有佛性者是外道說評曰此依漸教約相而說
故云在有情數中名為佛性佛者覺也草木瓦礫既
稱無情復言有覺則情無情不辨耳又涅槃經云佛
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此二不二名
為佛性清涼釋云然第一義空是佛性性名為智慧
即佛性相第一義空不在智慧但名法性由在智慧
故名佛性然以二門取會一以性從相二以相從性
以性從相則唯眾生得有佛性以有智慧故牆壁瓦
礫無有智慧故無佛性此約漸教以性從相說以相從性則第
一義空無所不在謂以有情之性融一切法牆壁瓦
礫皆是第一義空于何非性故大經云知一切法即
心自性此約圓別一乘教以相從性說然賢首且作權漸一門而會
智論而天親以六相圓融之義釋大經正是賢首所
宗豈可不善他宗斷文取義而破斥乎往往未嘗聞
命華嚴圓別一乘之宗旨通依及正事事圓融性海
雲臺同演妙音毛孔光明皆能說法香華雲樹即法
界之法門剎土眾生本十身之正體融通無礙涉入
[009-0111c]
重重而具德之宗法爾如是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
礙圓融良由圓融不礙行布故萬法歷然有情無情
差別非一行布不礙圓融故法性與佛性融通諸佛
眾生情器交徹苟執圓融而失行布顢頇佛性儱侗
真如執行布而失圓融著事乖宗迷謬真理不達六
相圓融之旨而謂華嚴地上行布圓兼一別病在膏
肓亦猶是矣。】


「〔經於大乘中發清淨心偈云菩薩於此中能發菩
提心〕」

結牒問辭但云清淨心偈中直云菩提心而
正答中無發心之文者已見前文八中。】

〔疏或為後來
之徒〕」

大疏鈔無此一句乃云一少字攝多義故二
諸讚嘆者多以偈頌故三為鈍根重說故四為後來
之徒故五隨意樂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說故八
長行未說故正唯三七義兼一五六全非二四八大
鈔云非四者淨土法眾同住如來平等法會無後來
之徒今疏有此句者通諸經故問何以大經疏三十五末
云雜集論云不了義經應更重頌耶答彼亦大槩言
之耳。】


疏二 鈔七



「〔引之令得出〕」

彼是三車引諸子愚法二乘竝在所
引中令得界外三乘益今所引是上根凡夫令三根
俱得圓頓一乘益。】

〔信解行證〕」

兩勢科經已見前文
八初。】

〔師子嚬申三昧〕」

苑公云梵語訛略應云毗實廩
多此云自在無畏清涼不許晉經云師子奮迅今經
[009-0112a]
云嚬申涅槃云嚬申欠呿俱是華言毗實廩多但敵
對翻為自在無畏從義而譯以為嚬申曾何訛略故
依古德賢首用此方言就釋之嚬申奮迅俱是師子展
舒四體通暢之狀總相釋者表緣起無盡即用之體
即體之用體用無礙體用者疏云師子嚬申者以定
業用從喻為名若別解者案涅般經師子吼品明師
子王自知身力牙齒鋒鋩乃至晨朝出穴而吼又離
世間品顯菩薩師子王白淨法為身等首足等一一
合法為十一事云云疏九十四。】

〔妙軌攸同〕」

華嚴亦
以信解行證科經今經與彼文雖廣略不同綸緒始
終二經無別。】


「〔疏隨性隨緣〕」

性即覺性緣即機緣。】

〔疏普賢是行
中之體〕」

普賢表法界依法界起行故云是行中之
體行即下文總別觀門皆不離此普賢行體也。】


「〔經修大乘者〕」

問於當機信解圓覺者云何修行又
揀不修大乘者固然非器設依權教修行大乘未聞
此法亦非器也。】

〔疏雖達天真未明緣起〕」

前說覺性
天然本淨但是正因故云雖達天真未有緣因故名
未明緣起。】

〔疏幻術五重法喻〕」

鈔有二義初義者一
喻真性二幻師喻真心三術法喻六七識四馬有即無喻我法即
五迷執實馬傍人迷故執為實喻迷執我法即六七心所非本淨心及

黎耶三細之執次義者一巾亦喻真性二幻師術法喻第八妄
三所幻馬喻依他法四馬有即無喻我法即空五迷執實馬

喻迷執我法即第八真心本淨迷為業識妄執我法如幻師後
[009-0112b]
心迷故亦認馬為實有亦猶夢心自現境界還自執
為實有議曰前義即起信真心為因生三細第八無
覆無記是六七心所執我法次義即彼境界為緣生
六麤即業識親執我法鈔云若欲取真妄同一心等
正釋後義正配今經正合疏中五重法喻然次經云
種種幻化生於覺心疏云蘊處界等依覺心生如馬
依巾有鈔云覺心即巾無明業識即幻師術法種種
幻化是馬等然幻化喻有二義一喻我法即空顯出
真心如馬即無元是巾也二喻我法即空顯是唯識
如馬即無由幻師術法也唯心之義通性相二宗真
妄之別具如次文然辨疑悞云疏鈔前後自語相違
者傷不子細。】

〔疏迷執我法〕」

二乘我執三乘方清淨
法執一乘方清淨。】

〔不妨有幻師作法〕」

大鈔云不妨
巾元是有幻師作法然略鈔先舉喻本云術法有種
種幻師是一次云但馬是無不妨有幻師術法是故
不用巾元是三字次文合法不用真性唯用真心故
若大鈔有此三字者不妨順馬即無元是巾之義次
文合法只用真心攝初二重理亦可通也。】

〔真心為
識分別種種〕」

大鈔云真心為有但識分別種種然
對上能合應云不妨有真心為識分別種種以今鈔
為正大鈔理亦可通。】

〔唯識之說〕」

大鈔云亦說大鈔
為正。】


「〔疏今初〕」

分字悞也鈔中是今字。】

〔智淨相〕」

本覺有
二一清淨本覺即不變義二隨染本覺即隨緣義自
[009-0112c]
性清淨受熏流轉故於中有智淨相不思議業相智
淨相本覺隨染還淨之相有二種方便力初法力熏
習滿足方便力二如實修行滿足方便力此依釋論
若依本疏第二分三位謂法力熏習內外熏故修習資糧加行即地前
如實修行登地行契真如滿足方便故因位之極已上約因從破
和合識已下約果鈔及此經竝是彼疏然配地位從淺至深者
約始覺分齊故治惑次第從本至末者約直截根源
治之故。】

〔注此根本無明盡故心無所合〕」

以未至此
位之前根本無明與真淨心常相和合成此識相今
至此位無明既盡唯一心在照體獨立與誰為合即
顯不生滅法身本覺破和合識相故顯法身滅相續
心相智淳淨故顯報身。】

〔注不滅相續心體〕」

六染心
皆依無明與真和合而得相續今無明既盡和合不
成染心依何而得相續故竝隨滅然諸染心相妄而
體真故相滅而體不滅故云不滅心體。】

〔注成於應
身〕」

應平聲呼相續心相既滅隨染本覺還源成淳
淨智成應身始覺謂始覺智與本覺智相應即報身
也。】

〔注此始覺云云〕」

始同本也以始是本之用由有
染故本覺用起以為對治染緣既息用還歸體故轉
其名為淳淨智。】

〔注問意云〕」

前云依如來藏有生滅
心真妄和合不相捨離今生滅既滅靜心合滅如何
云顯法身本覺耶謂約相即門以相難性答意云生
之與滅皆約心相不約心體故得說言滅相續心顯
法身等約非一門性相不即而答。】

〔注轉難云〕」

既若
[009-0113a]
起滅不干心體真妄條然如何前云靜心成起滅耶
約性相相離以轉難次約性相不離以答。】

〔注得菩
提燈〕」

大鈔云得菩提證或云今鈔悞然本疏亦云
燈取明暗義耳。】

〔如大海水因風波動〕」

此文曲分四喻此真隨妄
轉喻水相風相不相捨離真妄相依喻而水非動性真體不變喻

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息妄顯真喻如是眾生自
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合水隨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
不相捨離合風水相依而心非動性合水性不動若無明滅合風
相續則滅合動相滅智性不壞合水性不壞疏二。】


〔藏和尚
般若心經疏作所詮義釋心字云云〕」

淨覺雜編云
近代孤山有唐賢首唯約喻以解心此二老皆失經
意今唯約所詮以解之辨疑悞云鈔引藏和尚心經
疏作所詮釋心字又作能詮釋對校心經疏於所詮
義中唯有約喻釋心字又無能詮釋心大疏云中實
名心鈔云堅實義猶樹心中實注云勝鬘等初不引
心經疏為據以解中實此是後人不審心經疏文妄
意如此實非圭山本解云云議曰辨疑悞正破所詮
又破能詮意云賢首唯約喻也然彼疏有三義初約
教義般若心三字是所詮之義經之一字是能詮之
教二就所詮中約法喻般若等是所詮之法心之一
字是所引之喻三就法中約體用般若是體波羅蜜
是用詳疏明約兩重能所詮釋之初義以心字為所
詮之法體取萬法之體為心即堅實心次義約肉團
心喻此能詮之經是大部之心藏也約能所詮解心
[009-0113b]
明若揭日月矣今從疏主連珠亦云賢首若不約能
所詮釋心者圭山乃淨覺之先且非救弊何以亦約
能所詮以解之又演義三云心及般若等言皆屬所
詮之法不空譯云菩薩有般若波羅蜜多心名普遍
智藏等然有謂約堅實心以解心不順般若宗旨大
疏既無此義應齊師之妄加者與乎前人異術而同
喪耳。】


「〔汎論心者有四種〕」

已具前文一末。】

〔如諸業雖因云
云〕」

前文正配三細兩重因緣此下即舉例以釋次
義非兩重之正義也。】

〔三細六麤各有兩重因緣〕」


細兩重一心體為因無明為緣二無明為因心體為
緣六麤兩重一業識為因境界為緣業識如海現識所現境界如風
前七分別事識如波二境界為因業識為緣鈔闕此義。】


〔注通上緣〕」


【通字悞也當用是字以無明即是前義之緣前以不
覺為緣。】

〔取種種塵〕」

此即現識所現境界是前七分
別事識緣無始妄想熏即業識是事識因。】

〔注六麤
三細〕」

三字悞也大鈔二字為正。】

〔但云從覺生不釋
生起行相處〕」

處字上脫釋生起行相五字辨疑悞
亦曰今鈔脫文。】

〔復禮問注云即妄根本〕」

妄字下脫
一無字大鈔有之為正。】

〔注擬將難法相宗又云正
述法相宗所說〕」

辨疑悞云法集別行此正難法性
宗此中二處注語刪去為妙議曰剛藏難云眾生本
來成佛何故復有無明疏云疑真生妄此即復禮云
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又云一切如來何時復生
[009-0113c]
一切煩惱即復禮云妄從真法生此妄安可止然復
禮之問與剛藏無殊皆約權教難法性宗也佛告言
如斯計度分別即此是輪迴之見云云清涼約性宗
不一不異以答之然彼本意難天下學子乃通而難
之也無初即無末下正難相宗之分別清涼亦以性
宗義答之蓋稱所宗而答也若云刪去二處之注者
不然矣。】

〔乃云祈之出生死〕」

大鈔云乃云祈生死以
大鈔為正。】


「〔疏愚法聲聞教假說一心〕」

疏依清涼所立謂實有
外境但由心造諸業之所感招故曰唯心推徵實理
一心之義不成故云假說不言外境便即是心故即
有部執心境俱有也賢首不立此一門者以彼心境
俱有故唯識論正破有部執外境如識非無故。】

〔異
熟賴耶〕」

已見前文一末。】

〔一相見俱存〕」

謂相見之別
但皆是心揀無外境此有三師難陀二分通八識及
心所貪等與能見竝為見分識所變境為相分相有二
種一識所變境即本質二識所緣境即影像謂心所
緣之境無質唯影故云影像陳那三分心及心所為
自證分及見分相分為三護法四分識體為證自證
分心所為自證分及見分相分演義二十二云彼論即
以四分為正義諸經論及彼論文多說於二。】

〔二攝
相歸見〕」

即安慧一分謂心王心所能見及翳竝為
見分相分如毛輪二月竝無體故能見及翳即體之
用故又翳是心所即非虗故。】

〔三攝所歸王〕」

唯立證
[009-0114a]
自證一分心王有八此外心所亦無自體以是心變
故。】

〔能取及所取〕」

能貪能信即能取謂心所法也此
二能取即心王之光影無別體相故云此二唯心光
貪光信光即所取謂所貪所信之境無二法者與上
心所無別然此即是攝所歸王義唯識論護法亦破
云謂執內心無別心所是迷唯識者上即權教唯心
彼宗但名唯識縱說於心含在第八識中即是妄心
不同實教直名唯心即是真心故前云唯心真妄別
也大疏唯識破云復有迷謬唯識理者或執外境如
識非無心境俱有或執內識如境非有空宗心境俱空或執諸識
用別體同性宗識體一如或執內心無別心所攝所歸王於中一
四名迷二三名謬若以唯識對諸宗應有四句一有
境無心順世外道二有心無境唯識所宗三心境俱無空宗四心
境俱有小乘有部。】


「〔疏大乘實教說如來藏以為一心〕」

大疏分二門一
攝前七識歸藏識謂七轉識皆是本識差別功能無別體故二總攝染淨
歸如來藏謂舉體隨緣成辨諸事而其性本不生滅問此云攝七歸八與
彼攝所歸王何別答彼是權宗所即心所諸法王即
八識心王以彼八識不知從真起故今歸第八藏識
達從如來藏真心而起故與彼文相似同義不同也
問攝所歸王既是權宗何故護法亦破耶答與諸師
同以異熟賴耶為一心故既不達從真而起故同相
宗列為權教既不同彼存心所及能見故亦非彼唯
識正義故護法破之據願鈔第二不唯破攝所歸王
[009-0114b]
亦破攝七歸八問攝七歸八即用別體同之義護法
既破何故今家復用耶答彼破此立性相經論異故
問既依經論彼何故破耶答彼但破一類菩薩不破
經論彼判此如來藏識之經為密意教故今依經論
正意豈遵枝末而背本耶是故列為其次轉深也。】


「〔不壞相有八識無相亦無相〕」

不壞八識之相然後
無相即八識之相當體無相亦如即色即空非色滅
空也亦無相者即此無相亦不可得謂有妄執識相
故說無相相既本空無相何立絕於對待方是一心
是為頓教然探玄就實有四門謂以末歸本門今云攝七
歸八攝相歸性門今云頓教轉真成事門今除去理事圓融門

今云總攝染淨歸如來藏門今疏依清涼除去轉真成事門加小
乘假說一心但彼開彼三義為一門立名與探玄無
別疏六十一。】


「〔五一乘圓教總該萬有即是一心〕」

此有三義同華
嚴十玄門中三門一融事相入義即一多相融不同
門二融事相即義即諸法相即自在門三重重無盡
義即因陀羅網境界門此上五教總有八門始教有
三終教有二餘三教各一圓教雖有三義但是一門
問探玄有十門後三是別教前七是三乘總合十門
是同教大經疏亦作十門下同諸乘通十無礙等今
疏何故唯約五教耶答行願鈔二指後三門為別教
乃云以此望前七則十門全統若克論疏意但是一
真心體未開收攝之門故云即是一心議曰全統者
[009-0114c]
總以後三統於前七即全收諸教也然全收諸教宗
祖師或作別教或為同教若云一切三乘本來悉是
一乘法則前七無體莫不皆空即別教若云是方便
故且取非即圓通自在義即同教賢首清涼就前十
門全統取非即圓通義故為同教今約克論疏意未
開收攝之門故疏唯約五教鈔直銷文。】

〔疏幻盡覺
滿淨緣起也〕」

染淨緣起起唯性起已具前文二中。】

〔注
一識含二義故更相熏徧〕」

如來藏含覺不覺二義
更互相熏徧生染淨故有染淨緣起也謂無明熏真
如有染相真如熏無明有淨用鈔前後注釋皆是彼
第三。】

〔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

或云多一即字然全
是論文不多也。】

〔注妄境妄心無明等三種云云〕」


境界熏妄心有二種一增長念熏習謂智相相續相法執分別
增長取熏習執取計名我執煩惱二妄心熏無明有二種一業
識根本熏習能令二乘菩薩受生滅苦故業識資熏住地無明
能起轉相現相今彼三乘雖出三界薩事識分段麤苦猶有黎耶變易行苦故二增長分別

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繫苦事識資熏枝末無明起我執麤惑造業受報
三無明熏真如有二種一根本熏習成就業識無明熏真
如生三細二所起見愛熏習成就分別事識枝末不覺熏習心體成分
別事識見愛即我見謂我執也。】


〔真如熏無明〕」

前明染緣起此明淨
緣起無明雖是染法被真如所熏便能反順真如起
茲欣厭知昔愛者是苦故厭之所背者有樂故欣之
如惡人被善者勉諭後行君子之行。】

〔注淨用反熏
真如等〕」

妄心本是隨流之法今却反有益真之力
[009-0115a]
也又是資熏反從外擊故增其勢力者真如本自有
力能熏妄心本熏今被淨用資助更增其力成始覺智
即新熏如惡人被勉諭為善故反能諫諍由是善者愈
為德業本即習熏新即資熏。】

〔注尋伺等觀〕」

前明熏
習從自信下辨功能初句知真次句達妄謂知真本
有達妄元空實教行人初心合爾即信解真正也修
遠離法即依解修行也尋伺等觀者通明十句及四
加行謂煖頂二位以四尋伺觀觀所取名義自性差
別四法假有實無即所取空是遠離境也等者等如
實觀如實觀者忍世第一以四如實智印所取空觀
能取空是遠離心也即加行位具如下文十一末。】

〔注
異前比觀故云如實〕」

即見道位初照理故亦名通
達位離不斷相應染證一分真如名淨心地行施波
羅蜜斷異生性障及二種愚證遍行真如住歡喜地
證真起行親見現量故云如實亦名證觀揀異地前
尋伺等比觀比觀如隔墻見角知是有牛證觀親見
現量如觀掌果現量分明。】


「〔無明則滅等〕」

無明滅者根本無明滅也即等覺位
妄心盡者即業轉二識盡也妄境滅者即現識滅也
上即展轉滅惑翻染義翻三種者即無明妄境染心
也又無明滅故業轉現三染心盡妄心盡故智相等
三染心盡因緣俱滅者因滅故不相應染心滅即三
細也緣滅故相應心滅即六麤也。】

〔注心體轉依〕」


體在纏依九相等名為生死今九相既滅已盡心體
[009-0115b]
空寂名為涅槃轉滅轉得等具如下文十一末。】

〔注次
云於心佛亦爾〕」

於字悞也當依本經及大鈔如字
為正。】

〔言該釋者〕」

或云當於正釋中先明該釋次明
法合今便釋法合者應鈔悞也今謂科分中已明該
釋義故正釋中不重釋矣。】

〔注從茫然下皆是見非
見俱非之義〕」

辨疑悞云經正云於是大眾非無學
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始終一時惶悚失其所
守如來知其魂慮變慴心生憐愍安慰阿難乃至無
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汝所說不誑不妄等既云不知
是義始終故驚慴今注云是見非見俱非等然引此
文者意在引證縱不契證亦知其義今考楞嚴文意
與此相返智者詳之上皆彼文議曰從茫然下乃至云因
佛推徵諸物大眾茫然等者即義引彼經前段文也
彼文大意云於諸物中無是見者無非見者謂見非
見俱非非無學者茫然失守等茫者瞑也謂瞑然無
守既見非見俱非是義始終難明守歸何所正同今
文若說有覺說無覺者有無之迹俱拂上智便契覺
心中下之流縱不契合亦無迹可執茫然失守之謂
也故引彼見非見俱非證此覺無覺俱拂彼此文義
正相屬于何相返故知有失契勘彼疏一之二。】

〔疏此下
問悲云〕」

約能說主之悲非所為人也。】


「〔經普令開悟〕」

疏同法華開示悟入引嘉祥疏以開
攝示以悟攝入開示約能化悟入約所化辨疑悞云
大疏不配能化所化大鈔云不取能所化者以此經
[009-0115c]
云普令開悟法華云開示悟入皆通所化不必定配
唯示字唯似能化故知普令開悟唯約所化當以大
疏為正議曰鈔云開示悟入四字之義具如大疏今
此但略配屬嘉祥疏意又云若約法華論云云正約所化
釋開示悟入既云若約法華論明知不用前義後又結云大鈔備依性相二

宗廣釋故知今疏但用彼疏初二句配攝此經開悟
二字用消經文後二句但配能所繳釋前文已而不
用彼疏釋四字義與大疏故不相違也然鈔指大鈔
亦指懸談第一門中已約南北禪門所釋彼中又不
大鈔三却指在補闕卷中若演義二十五具釋。】

〔嘉祥
疏〕」

即會稽嘉祥寺吉藏法師彼法華疏立三輪教
一始見我身等即根本法輪二除先修習等即枝末
法輪三我今亦令得聞是經等即攝末歸本法輪辨
順違云此全依化儀若據化法但有大小法華為於
一類開顯本末若將定判一代時教收義不盡法華
已前般若等大豈皆枝末以彼但云除先修習學小
乘者故。】

〔以四句雖殊〕」

或云即疏中以開攝示等四
句今謂即開佛知見示佛知見等四句也故此二字
便攝彼四者即開悟二字攝彼開示悟入四句如大
疏云開者無上義示者同義等鈔云疏但出開等四
句云云。】

〔正因性等〕」

清涼曰涅槃經云因有二種一
者生因二者了因能生法者是名生因如闇中有物
因燈照了名為了因又煩惱諸結是名生因眾生父
母名為了因又云眾生佛性有二種因一者正因二
[009-0116a]
者緣因正因者如乳中酪緣因者如酵暖等又云緣
因者即是了因如闇中物等然大經云譬如闇中寶
無燈不可見等疏云顯無緣了不見正因也雖慧莫
能了含二意一闇中寶無燈不見法中正因性無緣
因不顯現此唯二法謂寶與燈燈雙喻緣了緣因即
是了因故此約第一義空為佛性佛性唯是正因而
非了因二闇寶若無燈有眼不可見佛性無緣因雖
慧不能了此具三法謂寶眼燈眼喻慧寶雙喻正了
是則雖因燈而見有親疎故眼是親因燈是疎緣法
中亦爾慧是親因師友是疎緣此約智慧性為佛性
佛性即是了因然則上之二義初義師友為緣因必
是了因燈即是見故次義佛性為了因未必是緣因
了因即闇寶故若金剛經云無我人眾生等修一切
善法得阿耨菩提科云正助修正覺疏云無我等是
了因即正道也修一切善法是緣因即助道也刊定
釋云了有二義一了斷義以般若能了煩惱空故二
顯了義能顯法身故今無我等即是此義亦名正因
正由此慧除妄得法身故今云正道道即因義緣因
者即施戒等五與彼般若為資緣故別記破云了因
對生因緣因對正因緣因即是了因也今將了因為
正因者非也議曰圭山用清涼闇寶雙喻正了之義
刊定正得疏意耳大疏二十六演義二十四。】


「〔開者無上義謂除一切智智更無餘事〕」

釋所開也
一切智是根本智重言智是後得智根本名知後得
[009-0116b]
名見除此二事更無有餘勝過於此故名無上。】

〔即
雙開菩提涅槃〕」

釋所開一切智智也言雙開者菩
提是知見相涅槃是知見性。】

〔眾生本有障翳不見
佛為開除即本智顯現故〕」

釋開字義也知見性相
并皆本有本有大智光明遍照法界義故涅槃云佛
性者名第一義空知見性第一義空名為智慧知見相
因為性相在果為菩提涅槃故云眾生本有障翳不
見耳智障障菩提惑障障涅槃二障俱無菩提涅槃
一時俱顯故云佛為開除即本智顯現。】

〔入者令證
不退轉地故即是因義〕」

示者別示知見性法身智
德悟者別示知見相報身斷德所開一切智智即果
中之智開示悟皆果入字是因義者謂是彼因也登
地證如為涅槃因能證之地智為菩提因大鈔引清
涼判疏論釋四字云嘉祥疏前淺後深入字約果法華論
前深後淺入字約因大鈔又約性相二宗釋開示悟入已
云餘則更為一釋若約能所悟修境界則初深後淺
若約悟解修證之人則初淺後深據此即入字通於
因果故入法界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品入字皆通
因果彼入字既爾此何不然問何故法華論唯約因
釋入字耶答如十地經云地智有二分一因分二果
分果分不可說故但說因分耳。】

〔注施有六十段等〕」


【十迴向品云一施食二施飲三施味四施車乘五施
衣至二十七皆施外財乃至五十六皆施內財五十
七八九十施舍宅園林施會資具而一一施中具於
[009-0116c]
諸度一一度亦然皆具三輪清淨空等至相為純雜
無礙門如一施門一切萬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純而
此施門即具諸度等行名為雜如是純之與雜不相
障礙故名具德疏四十二。】


「〔疏定有法深〕」

法字悞即淺字。】

〔草繫鵝珠〕」

即比丘
忍苦戒事出大莊嚴論演義四十。】

〔梵網經等〕」

疏云
三十六不起十三願誓戒合而言之願誓是一止觀
云願者誓也若從別說三十五多分是願今多分是
誓經云若佛子發十大願已持佛禁戒疏云總標願
意作是願言寧以此身下二別顯大願有十三種前
十二願自護戒後一願願他成佛前中於婬戒立十
二大誓餘戒準知初立火坑刀山誓謂火坑刀山但
害一身女色害多生身等下十一望破前婬戒受信
施等立大誓願初六信施四事等謂衣服飲食牀座
醫藥田宅禮敬後五上妙五塵等謂視他色聽音聲
貪齅香食百味貪著觸。】

〔進業攝徒〕」

出禮記在此則
進業即攝善法戒謂六度齊修具足萬行攝徒即饒
益有情戒謂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十無盡者菩薩
十重也〕」

十重無貪癡戒疏云盜婬慳即貪也妄沽
酒謗即癡也瞋兼殺讚其說過通三毒又癡通十重
謂癡故殺盜等若細辨者十重一一皆通三毒若配
十惡者前四及瞋名同綺語惡口兩舌續屬妄語貪
癡如前配。】

〔然此十戒亦兼攝善攝生〕」

於此十中一
一不犯即律儀戒攝修彼十戒對治十罪之行即攝
[009-0117a]
善法戒收謂一慈悲行文云是菩薩應起慈悲心救
護眾生等十行一一倣此二少欲行三淨梵行四諦
語行五施明慧行六護法行七忍惡推善行八財法
俱施行九忍辱行十讚三寶行以此二聚教化眾生
令如自所作即攝眾生戒故十戒一一皆具三聚。】


「〔四重者盜殺婬妄也〕」

十無盡戒取要言之即唯四
重此四清淨則枝葉不生也然大乘戒依梵網經十
重戒雖皆是業道就障聖道此四偏增故出家戒偏
制之也又善戒經云出家菩薩有八重即此中初四
及後四是也以出家菩薩先受聲聞戒具前四重後
受菩薩戒更加後四即大乘出家四棄八棄若小乘
唯四棄若依善生經在家菩薩有六重即此中初六
是若依瑜伽地持大乘出家有四重即此後四是又
小乘四重即前四是梵網疏云若就業道則十戒通
制道俗若大乘以殺為首小乘以婬為先問楞伽經
是大乘何故四重以婬為先答彼經以婬為發起故
扶律談常故問何故大乘以殺為首小乘以婬為先
耶答婬愛惑業招潤生死二乘厭離故制在先十善
十惡十重皆殺在初者殺罪過重善惡皆初菩薩大
慈居十重首演義四十。】

〔餘四篇六聚〕」

并前波羅夷
共五篇七聚五篇者一波羅夷此云他勝處有三釋
一約法持戒為自毀戒為他不犯則自勝於他犯則
他勝於自以戒為學處持戒所依故二約業持戒善
業為自破戒魔業為他三約報生如意處為自墮不
[009-0117b]
如意處為他又云棄罪犯此重戒則非菩薩非佛種
子屬佛法所棄故大海不宿死屍之謂也是五篇遮
戒之最重故云極重若配五刑即極刑也二僧伽婆
尸沙婆尸沙此云殘即僧殘也如咽喉將斷微可救
故配之五刑即流罪三尼薩耆波逸提此云捨墮四
波羅提提舍尼此云向彼悔亦云悔過法五突吉羅
此云輕垢五篇如次配五刑此當笞罪簡異前之重
故是以名輕簡異無犯故亦名垢又污淨行故名垢
非重過故名輕亦名應當學謂眾學戒也又瑜伽論
翻為惡作謂作非順理故又作具過惡故即身過亦
名惡說即語過約身口分為二篇謂惡作惡說故云
六聚又加偷蘭遮為七聚偷蘭遮此云大罪不別立
為大篇者以餘聚中皆含此故又即前六聚之大者
故然四分律列二百五十戒不出此之五篇波羅夷
僧殘十三不定法尼薩耆波逸提三十波逸提九十
羅提提舍尼應當學一百滅法。】


「〔疏或多惛沉掉舉〕」

此約上根修證豈有惛沉等由
末世凡夫雖了悟覺性習氣難除故。】

〔疏至由二障〕」


【至字悞大疏良字為正。】

〔疏由於二執〕」

我執我謂王
宰主是我體宰是我用此是所執能執是我見謂即
蘊計我等即遍計性法執法謂軌持即凡小所執離
心有定實法染淨心境一一皆然即依他性護法云
二執即第八自證分所變相分凡夫以六七識橫計
執為我法名之為執諸師不同且舉此也。】

〔疏二空觀智〕」

二空
[009-0117c]
即智所遊之門能顯即二空智所顯即二空理二空
理有二一二空之理此通空性二宗空宗二空即理
心境空處謂之空理依計空處即是圓成無雲便名
為月性宗二空理體即是真如雲散月出非但無雲
便為月也二二空所顯之理通性相二宗相宗破空
宗第二時亦云二空所顯之理是真如但彼真如在
百法之數又為凡小執有實法依他執鏡像為實故作二空
破六七識中惑但顯凝然不變之真如即空深理淺
性宗如今經所破直至根本無明所顯即是覺心論中
即本覺但以對前妄盡立名真如妄即二執即空淺理深。】


〔疏
執亡障盡即聖性現前應用塵沙名之為佛〕」

鈔釋
有二義一同諸宗歷位二約此宗觀成初歷位者因
圓果滿障盡證如聖性現前即論中始覺合本始本
不二之覺故云應用塵沙名之為佛二約此宗者二
空觀成法界圓現故云應用塵沙名之為佛如次前
疏云此後佛答全用先所顯示如來淨圓覺心為本
以觀人法二空等又鈔云二空觀成證菩提涅槃二
勝果也問二空觀即始教分齊如何觀成便得法界
圓現答雖配始教約彼權宗行人二空觀成不顯真
理若約此宗二空觀成即法界觀成故云法界圓現
問若爾後觀何用答約觀成者後觀實無用也觀未
成者須入後觀後後必由於前前前前不假後後當
知二空觀成即真空觀成真空觀成即後觀成故云
非初法界外別有第二第三觀有三重不云三段正
[009-0118a]
由此矣有謂非初法界即事法界也今謂若爾何不
云第四耶故知初法界即真空觀明矣。】

〔二障體義
下八識章中當釋〕」

當第八鈔彼中不釋今鈔悞矣
大鈔指彌勒章鈔九大鈔為正。】

〔有情者等〕」

大疏依智
論有十二種有情者為總十一為別謂即蘊計我之
有情也今鈔云我是總有情等是別無養育者只十
一種具如前文八末。】

〔計法云我〕」

云字悞也大鈔之字
為正。】

〔瞬若多〕」

此云空性性即二空所顯之實性謂
真理也言空者從勝能說問今云瞬若多此云空性
則覺性也何故首楞云瞬若多性可銷亡耶答彼即
虗空之性亦可銷亡也唯識中說虗空有二義一事
空即目所覩之太虗空以虗空皆識變故識心既破
虗空何有哉可銷亡者是也故彼經云若有一人發
真歸源十方虗空一時銷殞二理空即空無我所顯
之真如離諸障礙故名虗空相宗真如在六無為之數俱屬所破性宗真如
即是真性非所破也。】


〔注無常苦空無我四觀〕」

淨名經約大乘
通觀於身諸經論約相別觀通大小乘修具如前文
一末。】

〔身如四大無主〕」

亦淨名經六界觀無我也文云
是身無主如地外地土木山河強者先空故無主內
地亦爾四肢百體聚而為生散而為死經散則離何
有主宰是身無我如火縱任自在謂之我外火之起
滅由薪火不自在火無我也內火類知是身無壽如
風常存不變謂之壽外風積氣飄皷動止無常風無
壽也內風類知是身無人如水善利萬形謂之人外
[009-0118b]
水方圓隨器降注異適而體無定故水無人也內水
類知是身本空離我我所外空橐籥出聲中空故內
空亦爾聲動因空空無我所何異外空即第五空界觀以外空喻
內空此義鈔中超問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六識界觀也情識

虗妄四大頑礙故皆無知如草木瓦礫。】

〔此可患厭
當樂佛身〕」

文云是身不淨穢惡充滿如毒蛇怨賊
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五陰十八界十二入三法假合成身猶若空聚無一
可寄故勸令患厭樂於佛身。】


〔涅槃文廣待撿敘之〕」


疏云涅槃云寧丸大地如葶藶子不能具說此身過
患然次所引即三十二卷證背恩今所引喻四蛇未
見卷軸故云未撿。】

〔疏外道坐禪入地觀時見地即
是我水火風空亦如是〕」

四大非我中計我也問首
楞月光童子入水觀時人見滿室皆水何異外道於
他物中計我耶答初成水觀猶執水相全是於身後
得亡身與香水海性合真空無水可得皆如來藏即
證法空無計水為我者豈與外道同日而語哉問只
應自見豈容他見耶彼疏云初作假想雖自見水非
通他見今定力轉勝果色亦勝乃通他見即實定果
也不可同十遍處想成自見耳。】

〔疏夜見一鬼〕」

二鬼
爭屍本出智論珠林等處所載文似差異大略云離
婆多尊者夜宿神祠梁上見一小鬼擎一屍來有一
大鬼遂來奪之小鬼云屍我持來梁上人見之當為
我斷尊者思惟實與不實皆不免死不若實證云是
小鬼持來大鬼怒取尊者兩腿兩臂等食之而去小
[009-0118c]
鬼憐愍取屍兩腿等附之一身如故尊者思惟我父
母所生之身眼見其鬼食之而去今我此身為無為
有耶前行到佛所白佛言世尊生死路別彼我體殊
何得合為一體世尊曰從本已來無自無我但以四
大和合計為我身如汝本身與本無異尊者悟解我
空證無學果。】


「〔經六根四大〕」

不云六塵者根與心親塵與心疎故。】


「〔經假名為心〕」

是即第六識心以一意識隨六根故
能破我執之觀慧正是第六識心所中慧故然亦通
七八七是能執八是根本又此心即八識心如疏云
緣相者緣慮之相以八識俱能緣慮自分境故約次
第修心即我執若約二空雙修心即法執。】

〔金剛三
昧經云皆離心我〕」

曉法師論云心是法執我是我
執今約通說故心我俱是我執。】

〔經此虗妄心等〕」


句經文或作二句者應多四大分解等二句何者此
中正意乃是破心不是破塵心因塵有不是塵因心
有今云四大分解故無塵無塵故無心本是覺心為
有六塵故成虗妄心若無六塵此心何有約喻則本
是澄渟之水為有境風故成波浪此之波浪若無於
風則不能有若作二句應云此波浪若無風則不能
有不應理故然起信論云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
之相謂離心則無六塵境界反驗塵境唯心此彼不
同不可混濫。】

〔經於中緣塵〕」

塵即六塵不云六根者
前後影略故。】

〔經彼之眾生〕」

即前恒作是念能觀身
[009-0119a]
心無我之人。】

〔經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
塵亦滅〕」

此法空觀躡前而起者上根凡夫便雙修
二空觀但以文不頓彰約相由之意似有前後故四
大各離無和合者即身空緣塵散滅無心可得即心
空身心空則名為我空於中身心塵境既空即是法
空故疏云身心中推求無我身心及境一一自空故
名法空又次垢盡明現疏云二執是垢尋伺如實是
磨法空經文別無觀智正科文勢指配相由而已故
知文則似有前後修則雙修又前我空觀即法空觀
之前方便故攝之併為法空深必該淺故是法空中
所具故是故直修法空者不必前觀也。】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