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61 圓覺經疏鈔隨文要解-元-清遠 (CBETA)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六
沙門凊遠 述


「〔性自本有〕」

大鈔云揀因修生得報身故云性上本
有河沙功德此文初鈔引證稱體實德性自本有不
待修生今大鈔兼證揀因修生得報身略鈔不揀報
身文略也。】

〔不待機緣〕」

鈔云揀權教應化佛集解云
略鈔不揀報身者文脫也今謂影略在應化中耳以
佗受用身屬應身故問終實教佛豈非待緣如法華
涅槃亦生身說何不揀耶答終教已去二身三身相
即無礙即常即法何簡之有今此明言唯簡權教應
化佛不簡實教應化佛也。】

〔眾生性空教如筏喻〕」


宗以非乘非性而為了義一切境界唯是妄念外境
中本空唯是妄念妄念無自本無不但境界無色。】


「〔悟妄皆空空則不變〕」

大鈔云空不變易義無別也
空宗真如有云隨緣有云不變有云雙具然據今鈔
[006-0074b]
妄見變易空則不變者即非隨緣非不變也何者以
彼空宗依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縱說菩
提涅槃我亦說如幻又大品云若諸法不空則無道
無果一切法既空真如安得隨緣又空則不變者無
可變故故知空宗非隨緣非不變也問若爾何故玄
鏡引此中論大品之文釋云空義者即無性也由真
如隨緣故謂真如之理無性故隨緣也得非空宗亦
說隨緣耶答彼所引如上經論同真空觀即性之空
屬乎實教所對相宗真如不變故說隨緣耳空宗今
云非隨緣非不變者就彼宗計所執以性揀空故是
故性相二宗無出彼方相對科揀三論之宗自是性
宗但過歸後輩故別簡之以為空宗其諸部般若三
論之宗在今家圓頓祖師未甞不通也。】

〔照體無本〕」


【此單用一句通空性二宗前大疏云照惑無本即是
智體雙用二句唯是性宗對相宗說彼約能所斷二
而不二煩惱即菩提故故云照惑無本即是智體謂
菩提是智菩提斷是惑以所斷之惑無體故當體即
是能斷之菩提也故鈔引智論云菩提菩提斷俱名
為菩提演義亦同此云照體無本集解云體字謂當用惑字者非也即能
斷惑之智。】

〔空宗但無而已〕」

性宗照體即離念無相
之妙慧此慧以無住為本無住即真如也以真如即
能斷智之本體故云照體無本也。】

〔照體無自〕」

此亦
單用一句約能所照亦云能所證通二宗說若空宗能照
之智當體無自謂了一切法之智亦不可得故經云
[006-0074c]
無智亦無得也大鈔云空宗以五蘊等法為自恐誤
也應云以了五蘊等法之智為自或云五蘊中四蘊
是心故照體約五蘊言之然亦在人取舍若性宗本
覺心體自知不可將智還自知若以知自知非無緣
知也謂以體自照故無能照之自體故云照體無自
問行願疏云如珠發光光還自照今何云不可將照
還能自照如眼不自見眼等耶答此約性上本照乃
即性之照唯是本覺彼約始覺照本故云如珠發光
等然彼疏有五門第二能所無二第三能所俱泯第
二能所無二者以即體之智還照心體如珠發光等
即是此大鈔前文能證所證無二無如外智能證於
如等故云照體無自第三能所俱泯者復有二義一
互奪故雙泯謂智即理故智非智理即智故理非理
等二本心頓現故雙泯謂眼不見眼等即能所本絕
故云雙泯智無別體全是本心故云照體無自。】

〔亦
同智都無所得非無智也〕」

下智字誤也大鈔是知
字以大鈔為正今性宗唯是本心能所本絕故亦同
空宗智都無所得但以性宗非但空無而已非無本
覺自知之心體也如解拳論云如手自作拳非是不
拳手手若不作拳本手自然在然但無拳非謂無手
也若空宗拳空便休即此見顯體之別耳。】

〔且約以
五蘊云云〕」

此十七字多却不然則改云非約了五
蘊等法之智為自都無此自等或云通證二宗智都
無所得故在此用之亦得然亦在人取舍若大鈔云
[006-0075a]
且約繩上蛇等頗合智都無所得故在此用之得然
亦在人取舍若大鈔云且熟約繩上蛇等頗合智都
無所得等義等。】

〔無性本性但是一也〕」

約空宗執計言
之無性是諸法緣起之無性與性宗之義不同彼始
教空宗不說真心緣起無性義故今會之故無別耳。】


「〔疏教有始終漸頓之殊法非淺深之異〕」

上句明能
詮謂佛一味之法化生之儀有曲有直故云教有殊
也次句明所詮言非異者會始終二教所詮歸一此
一即頓教所詮真性以始教是終教之方便故為一
漸教其漸教終極所顯菩提涅槃即是頓教所顯寂
知故云法非淺深之異又以始會小以終會始結會
漸教終極所顯與後頓教所顯之法是同故云非異
也。】

〔或約頓開但悟至此便入圓教〕」

約能所詮外復
約機證入故云或約頓開者開即開悟也若頓教開
悟即此經觀成同佛若漸教開悟即法華開顯漸修
頓悟也但悟至此等者謂頓悟菩提涅槃及與寂知
即入圓教故鈔云以圓教具頓漸等義如海具百川
故。】

〔疏四頓教〕」

賢首云頓教者言說頓絕理性頓顯
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名為佛等故楞伽云頓者如
鏡中像頓現非漸以一切法本來自正不待言說不
待觀智言頓者速也有其四種一言說頓絕以一切
法本來自正不待言說教速也二理性頓顯如鏡中
像頓現非漸理速也三解行頓成不待觀智不依地
位漸次而修行速也四一念不生即名為佛果速也
[006-0075b]
楞伽經說四漸四頓菴摩漸熟喻即四漸之一也如次配信住行向今即四頓。】

〔疏但一念
不生〕」

此正明立教但者約絕之辭一念有二徧計
一念依佗一念徧計妄執依佗緣起此之一念未起
之時本如來藏故云即佛又次文云不生即佛佛謂
本覺故論云離念相者等虗空界即是如來平等法
身依此法身說若名本覺清涼云念想都寂方曰不
生寂照現前豈不名佛又真如無分別空一念即成
其佛又一念所謂無念。】

〔疏不依地位〕」

此正釋名大
鈔云不同二三之漸不同第五之圓故此立名則圓
頓義異不同天台約化儀而立圓即是頓也疏引二
經者正顯頓教不立地位以應上文不依地位漸次
而說也。】

〔疏注思益云〕」

彼經云若人聞是諸法正性
勤行精進如說修行不從一地至一地若不從一地
至一地是人不住生死涅槃。】

〔疏注楞伽云〕」

即分流
楞伽演義五云彼經七偈後二偈明不立地位此二
偈共八句前七句以義配同後一句據理都泯若釋
論云雜亂住即真如明往向住即生滅門雜亂住者
即雜亂位具引三經證之結云此真如門中唯有一
向雜亂地位初引大本楞伽云迴向即信心信心即
佛地佛地即十地十地即發心通贊云此明因果賢
聖雜亂住位次引分流楞伽即此二偈通贊云此約
真如理性一味平等無差別地位之相次引真修經
一歲母一時生五十歲兒等前後二經敘地前信心
即佛地者以信為因果之母舉信即同佛地由了論
[006-0075c]
真如頓門信亦成位故然釋論引大本楞伽分流楞
伽以證雜亂地位清涼云此二偈明不立地位蓋楞
伽雖寄前教地位而不次者意顯頓教不歷階降釋論
據前七句清涼取後一句是故楞伽地位亦得言有亦得言無清

涼與今疏引證不立地位思益亦然其餘寄言等義
進退取與具如前文三初。】

〔十地則為初云云〕」

十初同
證如故初地不為煩惱動故同八不動地九同七無
生忍故七地無想觀與八同故二三同信忍故四五
同忍順故三地行慧光六得勝般若義同故問此引
楞伽以證頓教無位若行願鈔引之云意顯圓融之
行圓融之說何異圓教耶答楞伽經三乘謂地上圓
融者但取初地則為八等不從一地至二地故清涼
亦云三乘地上圓融後以圓宗揀之。】


「〔疏唯辨真性〕」

頓教有二義一經中一向辨其性處
即屬頓教如諸部般若方等經等以對三乘機顯真
性故二別為一類云云已見前文。】

〔疏一切所有唯
是妄想〕」

一切所有即心所諸法大鈔云八識心王
尚無定差別況心所從心所變豈當有耶。】

〔唯依妄
念〕」

下現見諸法差別由遍計故猶如病眼妄見空
華。】

〔若離心念〕」

下云何得知依妄念有翳眼若差別
無空華諸聖所見性無生滅以離妄念故。】

〔是故一
切〕」

下結真如本離妄念畢竟平等雖通染淨性恆
無二無有變異在緣時無改變故。】

〔唯是一心〕」

下結
歸法體依此等義立名真如。】

〔以一切〕」

下明言教非
[006-0076a]
實不可如言取也。】

〔但隨〕」

下出無實所以。】

〔疏一切
法界〕」

下通四法界今文正約頓教理法界名言之
跡俱拂故云絕言言說之極不立餘名者以真如是
言說之極故立此極名遣名言故云因言遣言無有
可遣諸法悉真故無可遣亦無可立諸法悉如故無
可立。】

〔當知一切法〕」

下以離言絕慮故名真如。】

〔疏
五法三自性皆空〕」

演義十四云三性文顯不釋五法
相者約能迷云謂徧計無物故云名也妄計無相絕妄想
約所迷云緣起無相故云相也既不迷能所則悟真如
即圓成成正智又五云楞伽雖明五法五皆空寂謂
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言三自性者一徧計所執自性
二依佗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三皆無性故云皆空。】


「〔五皆空寂〕」

迷時有名想悟則本無唯如及智矣此
五雖該一切法而不同時以妄想正智不竝立故名
相不生境如矣妄想不生心如矣了心境如是為正
智智因如立則以如攝智智體亦空假智明則以智
攝如本來常寂故竝空也。】

〔竝空〕」

者互奪雙亡故何
者公羊傳注云將誤事類之辭也。】

〔為迷如〕」

為字大
鈔用謂字大鈔為正。】

〔故今皆離〕」

大鈔云故令然二
字皆通若據文云一令離教二令離法令字為正。】


「〔如不生之解〕」

如一切法不生而解雖如是解而無
解相多却之字非空解於不生非作空解於不生又
非止空解於不生滅而已又非作依空解而不見覺
性耳。】

〔難曰云云〕」

大鈔云刊定難藏和尚云上所引
[006-0076b]
經當知此竝亡詮顯理復何將此立為能詮若此是
教更何是理今為通此故云頓詮此理故名頓教謂
所詮是理今頓說理豈非能詮教耶又難云五教摸
搭天台故今釋云若全同彼何以別立有小異故所
以加之若天台四教皆有絕言之文四教具之故不
立頓賢首意云四教絕言竝令亡詮會旨今欲頓詮
絕言之理別為一類離念之機若無此門云云。】

〔鈔
若不指一言以直說即心是佛〕」

演義云一言直示
者即心是佛也若禪源詮都序云一言直示者即知
之一字也彼注云達磨之指一言直示後人不解尋
思何言是一言若云即心是佛為一言此是四言何
名一言耶據此似破演義及乎今鈔復依演義云耳
會解七和會云作鈔時未解一言是知字至禪源詮
方作是說依荷澤立知故又設問云今四字為一言
應非耶答有二意一如云子貢問一言可以終身行
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又五言等詩皆以一字為一言
二如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又如知為君
難不幾乎一言而興[邱-丘+看-目]乎皆以多字為一言故知四
字一字二皆有理評曰既二皆有理當知今鈔順演
義故禪源詮順荷澤以四禪門宗旨故非但鈔時未
解一言是知字也。】


「〔疏五圓教〕」

此與天台圓教但依華嚴經為善伏太
子所說名為圓滿修多羅故立此名然彼以四義釋
之謂圓明圓妙圓滿圓足真俗交徹理事無礙一即
[006-0076c]
一切一切即一三諦具足故名為圓今家則法界性
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無盡事
事無礙謂以一法稱性含性皆盡故一切法隨所依
理盡在一中餘一一事含性亦然能含所含之事各
隨其性涉入重重良由立教必約斷證階位等殊故。】


「〔疏十信滿心即攝五位〕」

鈔云即梵行品初發心時
得阿耨菩提等發心功德品疏二十八云初者有二義
一是三種發心之初二是十住之初發亦二義一發
起上求二三德開發能知三世佛智故云云又二十九
云纔發心即得此用言即得者有二意故一約諸法
圓融初心即能攝諸位故通說諸位互相收攝總有
三類初以行攝位如信中具一切位如賢首品說二
以位攝位十住滿即得成佛如十住品及法界品海
幢比丘處說其行向地皆爾各如自品說三初心攝
終如十住初心即攝諸位如此品說發心功德品竝就因
位滿說如普賢作用大分同佛猶未是佛此中亦爾
二約見性齊故說與佛等具諸佛法豎論位次優劣
非無若爾此與歷別何異請以喻顯若彼一燈光周
室內加二加三乃至百千雖同周遍不妨後後益明
初心等佛若彼一燈妙覺等初同第百千賢首品疏
二十四會云此初發心與下文十住初發心住及發心
功德品各何別耶此中十信發心該於初後取其成德
乃是信終取其為本乃在初發雖如輕毛功歸一簣
故十住發心即是此終成彼初發此終為能發彼初
[006-0077a]
是所發此是發起之發兼開發彼梵行品等是開發
之發義兼發起其發心品正顯十住初心功德以斯
甄別非無有異評曰今疏鈔梵行品初發心攝五位
者即第三類初心攝終寄同終教十信滿心勝進分
上初發心住即成正覺以攝五位雙約因果以分六
三賢十聖等妙二覺同玄文六位不亂以更收若華嚴自宗
即第一類以行攝位開前十信合後妙覺為六位之
因成五十二位此鈔上下云信成位者然約圓頓宗
此從是萬行萬德根本初心同佛方名信故華嚴特
開信作一會六品說之此經起信皆開為一位權漸
教中多不開者但信教便名為信未必悟解故如道
上輕毛隨風不定七千劫修方入初發心住問初發
心住成佛應言住位成佛何名信滿答由信成故是
行佛非位佛也由不妨十信勝進分上成佛故信亦
成位此約自宗說則知滿心之言雙通二意第三既
會合性相相對料簡大鈔云第二既會合空相相對
料簡然二三空性雖別大意頗同或云大疏三宗料
簡在於賢首判教之前敘彼二宗所立之後而伸料
簡空相二宗俱為始教故大鈔云第二空相其相對
料簡之言即指所列六句也略疏三宗料簡却在第
二終教文中故略鈔云第二既會合性相其相對料
簡之言即指三宗料簡處也故兩鈔各有所由但疑
略鈔只云性相料簡正欲成下六句豈可闕於空宗
應云空相議曰二疏皆以性簡彼空相二宗竝屬始
[006-0077b]
教豈以在判教之前後而云異乎何者若云會合空
相相對當云第二若云會合性相相對當云第三葢
二鈔互影略也若見六句中有空宗非相非性之一
句便謂鈔中合云空相相對者如小乘唯相一句又
是如何是知二鈔料簡二字皆性宗對彼二宗料簡
耳。】

〔疏已知五教〕」

賢首清涼與今大疏皆有總相會
通賢首就五教開合便會諸師多約三一前四竝作
三乘今即後三合為一實。】

〔疏彼此克體全相攝屬
即終頓也〕」

大鈔云經雖有小及圓教之義非其所
宗故但云此分攝彼今鈔云此經攝終教者勤修觀
行階位勝劣全是起信等宗故又此經五名第五名
如來藏自性差別然鈔中不云終教攝此經者文中
含具故此中義相正是終教是故能攝此經又云分
攝圓教者不明顯備說諸佛身相國土乃至重重融
攝等義但約直顯一真之體及觀行中一多無礙等
義故但分攝彼言分攝小始者雖說斷我除愛修二
空觀等不委明有漏因果等義故但分攝彼以經約
圓明覺心假設方便顯示修習故非彼所攝然則今
云克體者即體質謂義體也前云分攝彼者即支分
也今云全攝者全體攝之耳問既終頓二教克體全
相攝屬何故修證儀云五時都不關圓覺圓覺前三
不可窺真是頓門當第四分通第五義融之耶答此
唯攝屬彼唯判教彼意云義雖同終教皆是頓教門
中差別義相即上根凡夫頓悟漸修也如華嚴先以
[006-0077c]
差別因果同於前教後以平等因果融之今經亦爾
先說依位漸證後以忘心頓證該之皆屬頓教所以
云圓覺前三不可窺真是頓門當第四故知約義雖
同終教宗旨是頓門然茲克體其說有殊或云約法
體或云約教體或云約宗旨或云約體者喻也如人
四體隨一能攝然聖教多含隨別取一義耳有云既
終頓二教全相攝屬不妨此經是同教此恐非疏主
之意問判教與攝屬為同為異若云異者何以大經
云已知此教總屬圓攝別不判教心經疏云權實教
中實教所攝亦不別教又於今疏亦唯攝屬若云同
者何以起信疏先判教後雜攝屬耶答判不同華嚴
大疏不判教者前已備言故心經略疏不敘五教故
今疏累言是頓教故亦與修證儀互影故畏由攝屬
約義門判教約宗旨如此經義通終頓宗旨唯頓門
故問何故大疏云文唯二十八紙義具終教頓教注
云此二正是所宗之旨耶答既云義具終教頓教明
知二教之義是經所宗之旨正合攝屬約義耳。】

〔十
八空十二空等〕」

智論云不為內空行般若波羅蜜
不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
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諸法空自相空不可得
空無法空有法空有無法空故行般若波羅蜜或開
為二十或二十五或合為十一或七三二一等。】

〔疏
分齊幽深〕」

圓覺本無分齊就起信約染淨諸法生
起五重次第以顯諸宗分齊淺深耳。】
[006-0078a]


「〔疏初唯一心為本源〕」

論有五分一因緣分二立義
分三解釋分四修行信心分五勸修行利益分立義
分者論云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一法二義所言法
者謂眾生心出其法體即大總持如來發心謂法指一心是心則攝一切
世間出世間法染淨諸法同依此心隨流返流成二種世間法依於此心顯
示摩訶衍義依此一心顯示大乘三大之義大疏注云起信欲究妄
本故約凡標心謂一真心源此經意顯淨源故約佛標覺
華嚴稱性不逐機宜對待故直顯一真法界能起染
淨一切諸法則三義皆同三法體一也大鈔云三義
皆同者皆為染淨之本起信圓覺華嚴皆一心為染淨之本三法體一
者論中一心即是此經覺心華嚴一真法界俱是初重圓教
所詮法體大疏釋題云問華嚴亦云大方廣與此同異答

配屬三大則同釋義隨宗則異大經疏釋大云一切
相用皆同真性而常遍持則雙持性相具十玄門軌
則一切諸法一一皆能生解廣則能包能遍相即相
入重重無盡大鈔七云此中大唯克體方唯持性廣
闕事事相入及重重無盡圓覺從起妄與起信同然
會妄法無體無妄可翻起信起妄則染翻妄則淨翻
對妄染同異可知辨疑誤正體大是同相用有異然
不知何據往往以謂三法體一故謂之體大是同今
謂若爾則法義不分也然真如門顯示摩訶衍體不
言相用體上本具相用但離言故不說以真如門是
總相故生滅動門必賴真如故真如示在動門但以
動門具示三大理智相對以對始覺故名曰本覺不
[006-0078b]
名真如也釋依釋論則二門各有三大若真如門三
大舉一無雙謂隨舉一則餘相皆盡若生滅門三大
翻對妄染故論云從本以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
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乃至具有過恆沙妄染之
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恆沙等諸淨功德相
義示現即大鈔第七釋相大已於釋用大中所引仍
注云一一翻對故染淨皆過恒沙也又云此是釋相
大中文今於用大中引者以德相是起應用所依之
本故標本躡之以明妙用又文句相近便亦反證得
相大之文免兩度重舉甚為其宜便矣然前性起為
相鈔中明德相業用染淨融通之義即此經分圓之
義鈔中唯揀起信翻對妄染故得知也揀彼生滅門義若謂
不然應非分圓耶問何以大鈔七云此經大唯克體
乃至廣闕事事相入重重無盡之義耶答如上所引
大鈔約頓教義與華嚴對揀故若性起為相鈔乃約
分圓之義耳。】


「〔疏二依一心開二門〕」

解釋分又分三初顯示正義
二對治邪執三分別發趣道相初顯示正義者依一
心開真如生滅二門真如門則不變自性絕相義生
滅門則不守自性隨緣義彼疏云然此二門舉體通
融齊限不分體相莫二。】

〔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
法〕」

鈔注即彼疏通別各攝義又云通別雖殊齊廣
無所遺故云各攝若釋論皆各總分三義一二門皆
攝一切法真如門攝諸法無不皆如生滅門攝諸法
[006-0078c]
無非生滅二二門各攝一切法如門不能攝生滅門
隨緣生滅諸法生滅門不能攝真如門一切諸法三
二門總攝一切法隨門攝法無所遺故論云以是二
門不相離故疏云如金與具全體遍收以金收具具
無所遺以具收金金無不盡。】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
界大總相法門體〕」

無二真心故云一依生聖法故
云法界中邊論云法界者聖法因義故二門之中不
取別相但取總相然亦該收盡故云大也此一法界
舉體全作生滅門舉體全作真如門故云體也軌生
物解曰法聖智通游曰門。】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上法體隨妄不生修治不滅又修起不生處染不滅
若離心念何以得知諸法依妄念而生諸聖人離妄
故無此境驗知境從妄法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之體
鈔六以一心出真如體指前文第四門已釋辨疑誤
云大鈔曾釋略鈔不曾釋作此指者應釋之恐前人
削去評曰今鈔見有恐見別本故作是說。】

〔疏依如
來藏〕」

下如來藏者標體也如不動之水為風所吹
而作波浪動靜雖殊而水體是一謂自性清淨心名
如來藏因無明風動作生滅故云依如來藏心。】

〔疏
阿棃耶識不生不滅〕」

與生滅和合者不生滅是上如
來藏自性清淨心動作生滅不相離故故云和合非
謂別有生滅來與真如合謂不滅之心心之生滅無
二相故因此二義不二之心名阿棃耶識或云阿賴
耶識但梵語楚夏耳此中具能所熏義染法有力能
[006-0079a]
熏淨法成下轉淨法有力能熏染法成上轉棃耶此
云藏具能所藏我愛執藏三義即大攝主阿棃耶識
釋論有十種棃耶此是總餘九是別。】


「〔疏三依此識明覺不覺二義〕」

覺義中有本始二覺
本覺體即真如本覺與真如體同義別真如約體絕
相本覺約性功德說然此復分清淨隨染之別清淨
本覺即不變義謂性真如理即本有法身即清淨本
覺阿棃耶識隨染本覺即隨緣義自性清淨心受熏
流轉故為惡習所熏成染緣起復有能熏淨用與無
明作內熏故今起厭求成淨緣起即隨染本覺阿棃
耶識此隨染本覺為因無明為緣生三細等法。】

〔心
體離念〕」

下顯本覺體離於妄念本無不覺非但無
於不覺乃有大智慧光明義等虗空遍法界即本有
法身法身之覺理非雜成故云本也。】

〔乃至依本覺
故〕」

正明始覺論牒云始覺義者依本覺等故此亦
分清淨隨染之別清淨始覺即無明中自性清淨心
即清淨始覺阿棃耶識謂果位恆沙功德在因位應
得性時已能攝盡故隨染始覺謂諸染法為始覺智
所攝持故即隨染始覺阿棃耶識此約雜在果位一
切眾生悉在如來智內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不覺
義者謂不如實知即根本不覺亦名大力無明亦名
不思議熏當根本無明阿棃耶識亦名提王識等覺
已前眾生不了此故謂不了真如之理一味故云不
如實知真如法一以不知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
[006-0079b]
即三細等法前本覺真如有不變義隨緣起義此不覺
有無體即空義有有成事義由後義故黑品眷屬增
即枝末無明由前義故而可斷滅。】

〔念無自相不離本
覺〕」

依覺成迷三細六麤妄念之法無別體相不離
本覺。】

〔猶如迷人依方故迷〕」

喻中邪方無別體不離
正方大疏云自此之前正是此經宗旨始末所詮之
義分齊一一注配經文。】


「〔疏四依後義生三細〕」

論云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謂
本覺為因無明為緣生三細次以業識為因境界為
緣生六麤謂境界雖能熏心海但為緣也業識猶夢
現境自執為實故為因也本論云現識為因舉麤顯細舉著顯微故今云業識
為因是最初根本故若別約一義謂真心不變却是無明託之

而現染相無明却為因淨心却為緣如風託水成波風為因水為緣
次境界為因業識為緣生六麤謂境界及無始妄

想因熏分別事識起惑造業受報是則三細六麤各
有兩重因緣今取三細中無明現染之義故名無明
為因生三細也即三種棃耶業相業識阿棃耶識轉
相轉識阿棃耶識現相現識阿棃耶識合之為一棃
耶亦名了別識釋論於此義立性真如理阿棃耶識
成上十種本論無文故云義立即無分別智所證清淨真如理
非了別識也然自此寄四相顯返流四位以明始覺
分齊故此當生住二相息業相悟生相證究竟覺十地
離業相至妙覺位離根本無明始本不二息轉現智相相續悟住相證隨

分覺初地至十地息執取計名悟異相證相似覺三賢息業
[006-0079c]
苦悟滅相證於覺十信。】

〔疏業相〕」

或名業識未分相見
即能所作用之體第八自證分也或云業相或名業
識相約暗鈍義順無明流轉邊說識約神義順本覺
流轉邊說依真心故有無明無明熏習真如故有妄
心為二死之根本鈔依論云無明業相標也以依不覺
故心動釋論標中無明即根本無明說名為業釋標中業。】

〔疏轉相〕」


名能見相亦名轉識妄心熏無明故不覺前動轉成
能見分故名轉相亦名轉識謂依業相故轉作能緣
若無業相則無此了別見分即第八能見分體即第
七也鈔依論云能見相標也以依動故能見依前業識故轉成能
。】


〔疏現相〕」

亦名境界相亦名現識妄心熏習無明
不了真如法界故境界妄現故名現相即第八相分
謂六根六塵器界鈔依論云境界相標也以依能見故
境界妄現依轉相故能現境界已上三細竝屬賴耶即三種不
相應染心唯識宗唯齊此門以此為諸法生起之本
此三竝是棃耶體故以彼宗未顯此識與真如同以
一心為源故又不言依如來藏說為此識故所詮分
齊不到前之三重問彼說賴耶說不約如來藏與生
滅和合而有何得云是彼分齊耶答由此論後段亦
云依賴耶有無明則同彼故問前云無明熏真如則
依無明有賴耶後說妄心熏無明則依賴耶有無明
豈不相違耶答有三釋一由棃耶有二義謂依真心
有無明無明熏真如方有棃耶三相又即此棃耶還
却與無明為依故論云三相與不覺相應不離前義
[006-0080a]
依迷不覺起似梨耶即不覺真心成賴耶乃約習熏義後
義迷似為實即依賴耶有無明乃約資熏義二云棃
耶有二義謂覺不覺前別就本說故云依真心有無
明今就都位論故云依棃耶有無明三云此中正意
唯取真心隨緣之義此隨緣之義難名因故或就未
起說依真如有無明或約成就起已說依賴耶有無
明唯識於此三釋二義之中各唯約後義以說無明
今亦唯指後義為彼分齊以前義是性宗義故問中
間一釋云棃耶是都位具覺不生滅不覺生滅二義唯識
中賴耶但是生滅豈同此耶答約此所通不約彼執故。】


「〔疏五依最後生六麤〕」

即現識為因境界為緣生六
麤。】

〔依最後〕」

者論云以有境界緣故生六種相妄境
熏習妄心令心念著造業受苦念則前二著則中二
造業受苦則後二此六合為一意識亦名分別事識即前六識問何故不
立第七末那識耶答今依性宗以現識為因六麤為
緣故生起前六分別事識故不立末那也以第七微
細故合在前六中若相宗以末那是所依生起前六
故立末那識耳然性宗有二意一遮即前說是也二
許如本論立五種末那謂三細智相相續為五末那
後四麤方為分別事識。】

〔疏智相〕」

於前現識所現相
上不了自心所現故創起慧數分別境塵染淨之相
執有定性謂於境作實解故名為智相兼前轉現是
法執俱生。】

〔疏相續相〕」

亦名相續識依前分別依於智相
愛境起樂受覺生樂覺心不愛境起苦受覺生苦覺心起念相
[006-0080b]
續不斷故即自相續不斷故即自相續又能起惑潤
業引持生死令佗相續即法執分別兼前智相是分
別事識細分之位。】

〔疏執取相〕」

從能緣行解立名執
取即相即我執俱生小乘斷此及計名免分段生死
猶有變易生死。】

〔疏計名字相〕」

從所緣別異境界立
名即我執分別兼前執取是分別事識麤分之位兼
前相續執取即三種相應染心。】

〔上四皆惑〕」

以發潤
業苦故。】

〔疏五起業相〕」

造業即因前招業果。】

〔疏業
繫苦相〕」

依業受報即業因所招之果。】

〔疏所詮分
齊〕」

如上約法生起本末顯分齊即能量之法此則
約教詮法通局顯分齊即所量之教彼宗但以此識
為無始根本相宗唯以第八妄識為染淨諸法所依
之本但在六七識中性宗無明在棃耶前即迷自真
我為無明此經云依方故迷謂離覺無不覺也相宗
無明在棃耶後以第八識是淨識所以無明在六七
識中則以第七識中恆行無明為體則迷無我理又
約迷理事即第六識中根本六煩惱中癡為體謂獨
頭無明也已上即所迷之境不知迷自真我故闕迷
自及即空義。】

〔疏法相極於三細〕」

性宗棃耶即不生
不滅與生滅和合謂大攝主阿棃耶識彼宗生滅遷
變之賴耶即起染之識故不能詮本問既云諸宗分
齊何不配空宗耶答空宗進非三細退非所詮本末
故略而不言但合在真如門以密含頓旨故如起信
疏說。】

〔疏終頓通詮本末〕」

頓即第四頓教所以鈔云
[006-0080c]
文有隱顯終頓文顯餘教文隱耳問何故不配圓教
耶答合在頓中不別配也如鈔云頓教即華嚴等所
以長水開之云終頓圓通詮本末今謂此中正因如
來藏緣起宗不妨合圓教在其中開之則別為第五
圓明具德宗開合雖殊不害圓教也。】

〔疏方窮初一心
源〕」

者方正也謂三教正窮初一心源華嚴圓覺起
信三法體同俱至一心若不詮至一心法無從起也
又終頓皆詮一心一心通乎本末故真如生滅二門
皆貫以心字權如未能窮一心源終頓方窮以對始
教故云方窮圓教不要言方窮也長水之說甚有理
但不必加圓教耳或云頓教非本非末圓教全本全
末却破長水然則大鈔五初有此說文雖有據但彼
云全本全末與此通詮本末稍異應須審彼非本非
末全本全末對何以言之既頓教非本非末何故今
云通詮本末則知彼揀本末廣略此是通論所詮本
末意謂法華涅槃華嚴圓覺等經皆能通詮本末也
問此經既通詮本末何故唯配終頓耶答鈔云此正
明此經所詮分齊幽深雖詮五重唯終頓文顯故此
經但分含圓教故不配之問終頓通詮本末者末即
六麤中二障二執等此則小始之義與彼小乘法相
何別耶答深必該淺宗教常談然晉水立馬鳴為初
祖蓋推宗經造論之功或云起信疏云此唯攝五前
四既不攝圓教故不當立馬鳴為祖師世親造十地
論正釋華嚴十地品遂立為第二却以龍樹為初祖
[006-0081a]
頗為公當今謂不然起信一真心源即圓覺妙心華
嚴一真法界三義是一三法體同祖以約義門故判
為終頓降殺受稱也況馬鳴通宗百洛叉經別宗百
部了義大乘經以造起信論華嚴亦百部之數藏中
正有數十部餘經未傳此土圓覺法華涅槃大般若
等亦是所宗祖云影在通宗故不列之起信論通宗
不二摩訶衍法當第十圓明具德宗別宗一體摩訶
衍法當等九相想俱絕宗圭山依此判為正終兼頓
若約正判屬終教當第八真德不空宗馬鳴所造百部論起信即
其一也若爾則立馬鳴為初祖得非公當乎。】


〔種種幻
化〕」

今鈔取所生覺心義故配初重大疏取能生染
淨義故配生滅門。】

〔二空觀及法界觀成〕」

問法界觀
成便得無邊虗空覺所顯發唯配始覺者何故下文
科此為一真法界耶答今從分析身心根識塵境二
空等至於覺所顯發即始覺分齊故配之其中證得
諸幻至覺所顯發科為一真法界者約克體指覺絕
諸對待故不約分析四大等義耳問二空觀成法界
圓現時何用法界三觀耶答此約觀成者言之具如
下文。】

〔注後意識〕」

六七識體是一約相續不斷名
末那第七約分別六塵名意識第六今即次義正麤不配
末那也若相宗賴耶識起第八必與末那相應又意識
緣外境時必內依末那為染污根方得生起前六依
第七轉前五亦依眼識等唯第六依第七不共意根
獨名意識耳。】

〔疏三細二麤〕」

我人等四相經文若取
[006-0081b]
偏標我人等相義唯是我執今取不能入清淨覺通
我法二執故若大鈔不取四相經文唯用本起無明
為己主宰已前經文配三細而已。】

〔疏即後四麤〕」


以剛藏章先斷無始輪迴根本配智相以彌勒
章故有輪迴至愛為根本配相續相兼配智相即法執及
所知障欲因愛生已下配執取計名等今鈔通前經
文但配執取計名即我執及煩惱障然愛為根本經
文大鈔取潤業故屬法執今鈔取發業義故俱屬我
執以經文通含二義故如鈔指云同上通詮二執之
說也。】

〔欲因愛生〕」

等無愛欲則不生無欲身則不有
既有此身還生於愛由愛身故還為欲因復感未來
生死果報如是展轉相續無窮宿惑俱舍頌云宿惑
位無明宿諸業名行長行釋曰於宿生中諸煩惱位
至今生果熟總謂無明彼與無明俱行故於宿生中
福等業位至今生果熟總得行名大鈔十復生地獄
餓鬼即惡業苦報修善生人天即善業樂報經云知
欲行愛厭業道捨惡樂善現天人欲天。】

〔修捨便現有
為增上善果皆例此配〕」

即上二界不動業報經云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欲本便現有為
增上善果疏知其愛善俱未免苦棄彼愛心樂修捨
法即四禪八定而不知樂捨之心還同彼愛故云還
滋欲本鈔注云捨即禪定或者以次前人天樂報捨
惡樂善之義釋之而謂所注捨即禪定之非者失疏
意也。】

〔歸心真如故正當終頓二教〕」

謂以覺覺於不
[006-0081c]
覺令歸於心真如首末雖明覺不覺義而皆拂迹歸
心真如門故由是判為正當終頓二教若或唯取覺
不覺義翻對妄染故判為正終。】


「〔疏初謂樂著名相〕」

揀非器有五前二揀法相次二
揀空宗第五雙揀二宗此五總障信解若清涼揀非
器亦有五一無信非器以聞法生謗故二違真非器
依此經求名利故三乖實非器至理不入心故上三
即凡愚四狹劣非器即二乘五守權非器謂三乘共
教菩薩云云。】

〔乖實非器〕」

今鈔以取文為解配同乖
實非器但汎舉取著名相不照心者不局地位。】

〔不
正信〕」

等此文雖證乖實非器其義亦當無信非器
守權非器問清涼所揀守權非器謂三乘共教菩薩
等隨宗所修行布行位不信圓融具德之法出現品
云設有菩薩乃至不聞此經不得名為真實菩薩良
以有作之修多劫終成敗壞無心體極一念便契佛
家未審此唯揀權或通終頓若終頓俱揀圓覺亦屬
所揀今此引用何為豈終頓實行謂之多劫終成敗
壞又頓教非無心體極亦同行位耶若唯揀權始今
以圓融具德對彼不信應終頓稱圓融具德耶又不
聞此經之言應該圓覺耶至相賢首多通揀前四先
達雖各釋通或唯揀權始或唯頓或通揀前四對今
疏鈔竝有所違未知如何和會耶答或云若約以體
就詮終頓雖談一性如來藏圓覺等義竝是屈曲隨
機對病善巧俱非無心體極稱性極談詮旨圓融故
[006-0082a]
前四屬權竝為所揀無非多劫敗壞若以詮就體三
義皆同三法一終頓俱為能揀唯揀始小終頓二教
會泯見性不同體極之旨無別故大鈔云終頓二教
俱以為淨一心為究竟實理又約圓融不圓融終頓
不融屬所揀圓融具德唯是華嚴不該圓覺以觀成
圓融廢詮談旨同一覺故及結歸宗不同法爾如是
詮旨無礙如海一滴具百川味豈待觀成方見故大
疏云重重融攝等義此經不說但約直顯乃至觀中
一多無礙等義此經則同宗趣中又指圓覺唯攝如
來藏緣起宗內染相本寂故得覺性本圓融攝法身
緣起全是眾生之義故知圓覺華嚴或同或異約體
約教揀不同成師守權非器章評曰以體就詮則前四俱
權以詮就體則權唯始小者然則諸方所談會三歸
一或通會前四或唯會始小蓋亦常問未知與此繫
滯行位是同是異耶若云是異引用何若云是同今
此所揀或唯是始小或通揀前四乎又況圓融不圓
融乃分同別也不融為同是所揀之權教乎與今教
所被機所揀繫滯行位有何交涉耶今謂疏鈔之意
就教所被機中約滯行位不滯行位以對揀也以繫
滯行位者同華嚴所揀三乘共教菩薩守權非器以
圓覺□□□□頓經俱圓頓宗故所被之機上根凡
夫圓頓之器不歷地位非共教菩薩故若約證道唯揀
小始及終教地前繫滯行位漸進之流也以終教登地

亦是頓故法華已前諸部般若等修三乘行未登地
[006-0082b]
者皆屬所揀也故知共教三乘即諸部般若等終頓
耳問漸中登地亦是頓者屬何教耶答即法華開顯
之機如前文云但悟至此即入圓教即圓中同教亦
即華嚴中同教也問頓悟圓覺寂知即入圓教與法
華開顯者何別耶答二空觀成法界圓現即入華嚴
法界三觀證道歸圓與華嚴圓別初無異耳亦不違
清涼所謂唯圓教中因果俱有實事前四因中則有
至果皆無由修權因若入地後即入實故猶如百川
浩蕩千里亦無究竟歸處究竟歸處即海也然頓悟
菩提涅槃即悟寂智頓悟寂知即入圓教所悟雖殊
所入無非圓教良由機有漸頓教分同別若是漸機
設證普法無非同教頓機入圓無非別教若不承疏
主之意恐失此經宗旨耳。】

〔微滴入於天池〕」

大鈔云
微露滴入於天池義亦無別若準大疏二十八今鈔頗
優。】

〔破三家異論〕」

支敏度心無義支道林即色義竺
法本無義非有即彼所計有即無無却此有也。】

〔非
有非真有〕」

即肇論之意以緣生之有非實有緣滅
之無非實無也。】

〔何必〕」

下正破彼所立豈能順通中
道即物之情哉。】

〔欲求圓覺〕」

或云此一句照本疏乃
屬下文意云不當如此節而注之今謂如次前修捨
二字下注釋何害讀文節之於下文之上耶此例頗
多況今此斥彼任病欲求圓覺理宜如是節而注之
耳。】

〔注七賢豈是大道〕」

即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
少連柳下惠也又晉有竹林七賢嵆康阮籍劉伶阮
[006-0082c]
咸王戎向秀山濤今即初矣。】

〔注四皓〕」

即終南山四
皓避秦歸漢謂綺理夏黃祿生周角或云東園公角
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初二小異恐人同名異或所
據之別耳。】


「〔疏反上即皆是器〕」

前五非器障於信解類各有人
反上即能信解是此經所被約一人具此五德五非
器中隨有一病則非所被今言反上非便是前之五
類改心亦非後時釋行乃約當世即時不墮此五數
者矣雖尋文而本性離漸教登地證理方離今經上
根凡夫初機頓離故下疏云已悟者文字性離而持
法此之謂也。】

〔因該果海〕」

華嚴信位即具果海即此
經觀成同佛。】

〔中道了然〕」

非二諦中道。】

〔疏普收〕」


疑悞云大鈔次有揀修證一科初揀四相非器次離
四病是器復以五性三聚收機三病亦非器今疏刪
去不說又普收唯約闡提三病不揀二乘不收又不
收引為權為設普收中收二乘何不揀三病耶議曰
今疏揀非器即新熏則五約當世即時而說明普收
即本有無二就畢竟論一切無非所被不言二乘者
既曰普收通明皆益即一切皆成義亦具矣但影略
之耳四相四病唯障修證乃微細之障信解故不揀
之今疏從略唯揀麤淺備之於大疏者亦影在彼中
於中任病兼障信解故別揀之清涼五為。】

〔一正為〕」


【謂一乘圓機。】

〔二兼為〕」

即地獄天子。】

〔三引為〕」

寄同
三乘行布十地引權教菩薩。】

〔四權為〕」

即五百聾盲
[006-0083a]
彰小非器令發大心。】

〔五遠為〕」

即凡夫外道闡提悉
有佛性今云宿機深者悟入即正為淺者信解同彼
兼為熏成種性同彼遠為闕引為權為者經宗不同
無彼義故然彼揀之則前五非器收之則無非所被
權為則收狹劣非器謂二乘也引為則收守權非器
遠為則收前三謂無信違真乖實議曰清涼遠為既
不收二乘今亦不配但影略於通明皆益一切皆成
中若賢首第四名轉為以一乘能轉為二乘故展轉
無非所被意約五百六千示現引攝令彼二乘先入
共教後入一乘由是立轉為之名清涼意謂義雖無
爽似恐濫引為共教菩薩故直約權理而說耳是則
各主一意初不相違立名雖異所引無別問寄同三
乘引權教菩薩者所引三乘從三入一屬何教耶答
能引即別教所引即三乘從三入一圓中同教也如
教章云此經安立諸位有二善巧一約相就門分位
前後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是同教也二約體就法云
云問權必化實無實化誰彰小非器令發大心者必
有二乘入此普賢法界何故却云文無迴小之說答
探玄云無有二乘不入共教無彼共教菩薩不入此
普賢法界問與引為中所引權教菩薩何別答無非
從三入一圓中同教。】


「〔疏能詮體性略作四門〕」

能詮體性者望下所詮宗
趣亦望上分齊及所被言之體即性故云體字通體
性體相字然體即性為正如次釋大字云大是圓覺
[006-0083b]
體性方是圓覺德相然茲教體清涼開十門一聲二
名句文三通取四法四通攝所詮五諸法顯義等共
通五教今作四門亦通五教四門者一隨相收彼前
五彼第五云諸法顯義大疏改云第四通於六塵謂
諸法雖多不出六塵以於塵顯義故即隨相門今鈔
含通攝所詮中云一切所知境界二唯識門收彼第
六攝境唯心一半謂本影無礙三歸性門收彼第六
一半謂說聽全收彼第七會緣入實四無礙門收彼
第八理事無礙及第九事事無礙不攝第十海印炳
現然清涼十門前四通小後六唯大前七通三乘後
三唯一乘前八約同教後二唯別教而小乘教體止
到初四三乘教體止到前七同教止到前八圓覺到
前九華嚴具十圓融融前八故前七通三者會解八
云合云前六通三必疏之誤今謂第七約會相顯性
義屬一乘約以本收末義亦通三乘會相顯性者一
切教法從緣無性即是真如虗相本盡真性本現故
以本收末者相宗真如雖不隨緣由真如起無分別
智無分別智流出後得智後得智生大悲心於大悲
心說十二分教以法相宗但說如為教本不言如即
是教故如即教者一切法皆如也又清涼第六攝境唯
心通於五教於中分二一本影無礙今為唯識門自具五
教如鈔作四句即前四教總合四句即圓教二說聽
全收今為歸性門具同別二教一同教自在四句一唯說
無聽謂佛真心之外無別眾生以眾生真心即佛真
[006-0083c]
心故二唯聽無說眾生心外更無別佛以佛真心即
眾生真心故三說聽雙存佛真心現時不礙眾生真
心現故四說聽俱寂謂互奪雙亡佛即眾生故非佛
眾生即佛故非眾生二別教亦四句一果門攝法無
遺舉佛無眾生生尚全攝況所說教二因門攝法無
遺佛尚在眾生心中況所說教三因果交徹生佛互
在四兩相形奪無聽無說。】

〔言音者謂佛唱唱號言詞
評量論說語路注語所行處〕」

瑜伽云即有情增語
釋有二義一是名名能詮表增勝於語二意識是語
行處小乘不取於名。】

〔語業注語用〕」

業即用也惡言即惡業
用善言即善業用。】

〔語表注令他生解〕」

表亦是業有
有表無表別今但用表者婆沙論云但言語表者令
佗生正解故即用有表揀無表也。】


「〔經云如空中彩畫如空中風〕」

單取聲為教體或單
取名句文俱非盡善今雙取前二故云聲名句文體。】


「〔風喻言音畫喻文字〕」

乃證雙取喻中不單用風亦
不單用畫法中不單用聲亦不單用名句文此是正
又不單取風畫又亦不單取虗空為要生起歸生門故亦云雙取也。】

〔以無畫處空
不〕」

下說一風字。】

〔注兼顯實教〕」

等此顯兼意由經
含二義故以空中之風畫體性空故清涼兼證四皆
如空謂聲名句文皆無自性淨名云文字性離無有
文字是則解脫此明即言忘言通圓頓意十地論釋
空中風畫云風喻音聲畫喻名字以風畫合空皆不
可取是故今鈔云不單取虗空不單取風畫正取空
[006-0084a]
中風畫也然四法皆如空者而有二意一空為初門
即屬初教二頓寂諸相即屬頓教今正當頓也於是
今鈔云兼顯實教中聲等無自性等也然清涼玄文
云以余之意亦應雙取俱取聲名句文若就前二去取者
寧依名等淨覺法師破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但不取聲為教體却取名句文耶議曰若欲破人先
須善自他意清涼之意敘昔大小乘宗或取聲或取
名等於中略示似評量取捨名等頗優雖然不以十
門配釋然後攝融無礙則皆為未盡善也而輒加破
斥夫何太率愚耶其猶破無情作佛不審他意於理
可乎。】

〔唯本無影〕」

大鈔云小乘教既不知佛所說教
唯是自己心識所變影像謂自心外別有佛教故云
唯本。】

〔亦本亦影至妙觀察智等〕」

大鈔云因位說聽
由於意識故果位亦唯意識故云妙觀察智相應淨
識以果位中智強識劣故說此識與智相應此智所
依心王即是第六故云淨識之所顯現而言淨者純
無漏故然此智即第六所轉佛所說若文若義即此
智相應第六所現名本質教影像者雖託佛本質唯
自心變故有漏心變則名等有漏故唯影像。】

〔疏宗
趣通別〕」

五教之軌則諸祖不易十宗之規矩開合
不同或合作四宗或開為五宗或作空性相三宗又
於十宗或淺深不次或改易不同次當隨文和會。】


「〔注當部所崇曰宗宗之所歸曰趣〕」

者大鈔云約傳
習教者即當部所崇等若約人情見即心之所尚曰
[006-0084b]
宗若約敵對者論義云宗則語之所尚宗者崇重義
遵尚義然宗之與趣各有通別通宗則通論佛教以
因緣為宗仍有五宗之異別則唯就當經問何故通
中唯有宗無趣耶答宗有兩重通別趣唯一重即疏
云此經又有總別者是也。】

〔內謂十二因緣〕」

大鈔云
於十二中行有二業為因無明愛取三或為緣生識
等七支果即小乘二重因果令說也今開釋之無明
即惑緣行即業因望現在五支果俱為因過去二支因現在五
支果愛取即惑緣有即業因望未來二支果俱是因現在
三支因未來二支果。】


〔生死成壞〕」

生死指有情成壞指無情此
即小乘因緣不自他共生暗引中論偈云諸法不自
因無自性亦不從他生緣無自性不共無和合性不無因非自然性
故知無生結成空義。】

〔賢聖弟子〕」

大鈔云婆沙諸羅漢宗
計各殊即小乘聖也天親在小乘宗時未得聖果及
諸未證初果人皆小乘賢也馬鳴龍樹無著即大乘
聖也天親護法青目青辨等大乘賢也。】

〔一隨相法執
宗〕」

二十部宗計教章類束為六一我法俱有宗攝五全一
少分法上賢胄正量密林犢子經量一半二法有我無宗三全一少分薩婆多雪山住多聞化
一地半三法無去來宗七全一少分雞胤大眾制多西山住北山住法藏飲光化地一半

四現通假實宗一全一少分說假經量一半五俗妄真實宗一全說出
世部六諸法但名宗一全一說部大疏又束六宗為三一如

名二無我因緣宗收中間四宗三因緣但名宗即第六宗又束
為三一隨相法執宗二真空無相宗三唯識法相宗
空先相後者亦由三時之教空居於先今家五時於
[006-0084c]
后加二以深密經現今流行可憑據故順戒賢次第
也。】

〔中觀等論〕」

等於十二門論百論智度論大無異
論菩提資粮論等流類。】

〔龍樹等造〕」

者約多分言之
如門論疏云清辨造掌珍論般若燈論龍樹造中論
門論聖天菩薩造百論唯識等論無著天親造言等
者等於瑜伽雜集雜心攝大乘佛地莊嚴論等流類。】


「〔四如來藏緣起宗〕」

大疏云於中復有二義初眾生
相盡唯是法身乃至眾生寂滅即法身故經云非作故無等鈔
云與前空宗異者空宗以幻化空無即為真理無別理體後法身緣起全是眾生

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良由如來藏是法身在纏之稱故約
在纏及法身反覆互奪曲成此二此經宗於前門謂
唯攝如來藏緣起宗染相本寂故得覺性本圓兼攝
法身緣起全是眾生之義。】

〔起信等論〕」

馬鳴堅慧造
等於寶性論法界無分別論大甘蔗論等流類。】

〔五
圓融具德宗〕」

謂事事無礙主伴具足重重無盡即
華嚴經天親造論立六相圓融義辨疑誤云大疏起
信疏本無此文又前四皆宗論今約釋論乃後人添
入議曰曾撿古本無有此文有則為優但以立六相
等六字似覺未穩然亦無害豈以釋論為妨且如前
文等寶性論等豈非釋論乎大疏云五教五宗互有
寬狹謂一宗容有多教一教容有多宗非謂必然故云容有
宗寬教狹如唯識宗兼攝終教圓教彼判法華為第
三不空不有教故又說依華嚴造唯識論故且順彼宗故作
是配空宗則用佛密意攝頓教如來藏緣起宗則正攝

[006-0085a]
終頓二教二教俱以真淨一心為究竟實理故但佛
說時儀式不同故成多教為利根凡夫直說則名頓會權教人令入實則名終
唯小乘宗及圓宗各為一教圓宗者知前四教未圓
故次教寬宗狹如小乘教自有二十部宗計類束為
六等始教具空宗終教亦具性相兩義頓教以顯性
即為破相以纏染本空即法身則具第二宗及第四
宗一分法義圓教則總具五宗中所宗之法故又教
約佛意權實有殊宗約人心所尚差別故宗與教其
旨不同大鈔云又教約下體式異也此乃教則皆是
宗則或非也若約佛所宗則大同於教唯終頓一宗
意宗於真性然宗有約佛教得名者如云佛教以因
緣為宗有約乘為宗者如云一乘三乘小乘三宗等
又無差別論疏分三宗云如次是智光三時教又禪
源詮都序敘三宗云密意破相顯性教等又賢首隨
教辨宗大同於教故教章探玄十宗皆順五教次第
也言大同者約大分是同不妨宗教有異於是分教
之後別開十宗十宗者以五宗之初隨相法執宗開
為六宗七云一切法皆空宗收始教空相二宗八云
真德不空宗收終教九云相想俱絕宗收頓教十云
圓明具德宗即圓教清涼十宗就人心所尚故與小
教有不次前六同七云三性空有宗收相宗八云真
空絕相宗攝空宗及頓教九云空有無礙宗即終教
十同名又大乘法師開八宗前六同此七云勝義俱
空宗八云應理圓實宗彼以前淺後深為次清涼迴
[006-0085b]
彼七為八八為七者以符法性在法相之後為順三
宗次第以性揀相分淺深權實故又以真空絕相通
始終頓故兼收頓教又空有無礙徹於同教若空有
雙絕亦收頓教故辨疑悞云清涼謂有不安者頗為
改易今謂不然但取意別耳又起信古疏及無差別
論疏唯四宗不開第五圓融具德宗或云宗旨不到
第五故此亦不然如圭山移注起信還復加之與今
無別而賢首不開者以如來藏緣起宗通後三教故
則知開合不同隨作者意也。】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