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61 圓覺經疏鈔隨文要解-元-清遠 (CBETA)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五
沙門凊遠 述


「〔四一乘頓教〕」

泛論五教唯第五圓教得名一乘是
故教章探玄等槩將中間三教竝作三乘但云頓教
[005-0062a]
今加一乘者或云疏主欲彰經勝故然則其義可得
而聞乎乃云取合後三之義故云一乘頓教爾則終
教亦然欲彰經勝斯言何設乎今謂約頓漸以分故
頓教為一疏主云由終教有在纏出纏之異頓教淨
覺心體無出入之殊一向稱真同於真界特加一乘
之名又天台頓教約佛化儀及時分說非約所詮之
理亦不約上根凡夫始終離相直造一乘故不能收
南北宗禪門及二十餘部頓經斯為關事不有此門
逗機不足於是今家特立頓教然有二義一經中一
向辨於真性說離相之義既屬頓教如諸部般若等
所談二別為一類離念上根凡夫頓顯絕言之理性
成佛即諸佛頓經佛自判也經云是經名為頓教大
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正收禪門見性成佛之宗初
義則對三乘機顯於真性奪之縱之或三或一次義
則獨菩薩法是以祖云頓教一乘又云真如門唯有
清淨解脫者生滅門備有三類眾生爾則圭峰所判
得非當乎問諸祖何不如是明言判邪答既不兼弘
致於頓教則通相而說圭峯力弘斯典詳究竟真如
理之所歸當然矣而大疏亦云大乘頓教者蓋常談
亦二疏互彰耳。】

〔一一教中所詮法義〕」

教章云就法
分教教類有五若就法義如下別辨言就法分教者
約一代能詮教法分之為五廣引教證故別作一門
其一一教下所詮義別義相別作一門故云如下別
辨約能所詮異分為二門也言所詮義者清涼云法
[005-0062b]
約自體義約差別如云色法分十一色為義此約相
望互為法義說今云法義如下別辨者即能詮教法
之義耳若探玄玄文則云以義分教教類有五只作
一門即就一一教下以所詮之義辨之以所詮之義
顯能詮之淺深故云以義分教也今廣略疏亦作一
門。】

〔邪正不分真妄混濫〕」

大鈔云邪正不分對外道
真妄混濫對凡夫。】

〔色法有十一注云五根五境及
無表色〕」

別而言之唯眼根所取者為色通而言之
六根所取者皆名為色今就通言分三種之別一有
見有對色即眼處之色於中復分三種一顯色即青
黃赤白於中差別之色又有八種謂雲煙塵霧影光
明暗二形色八種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又有餘師
說空一顯色謂以青等形顯二色析至極少亦名極
逈色已上共二十一三有表色謂行住坐臥屈伸取
捨二無見有對色即耳鼻舌身四處之色謂聲香味
觸聲有八種一有執受大種為因內四大有情所發之聲二無
執受大種為因即風林河所發之聲三因執受不執受執大種
擊皷吹角等聲可意不可意俱相違邪教正教又雜集有
三一共成聲令在可意等三也二聖言量謂見言見等含在
正教中非聖言量謂見言不見等含在邪教中香有
四種謂好香惡香等香差別香味有六種謂甘酸醎
辛苦淡觸有十二謂四大種為四滑性澁性重性輕
性煖泠飢飽三無見無對色即法處之色謂無表色
無表色者演義五十六云雜集論第一云法界處所
[005-0062c]
攝略有五種十八界中法處之色故云法界謂極略色大鈔十三云是定心了見
細色謂以觀慧假想析至隣虗名為極微亦云極略極逈色離餘礙觸之色則光影等折至極微
又即空一所顯也受所引色因教因師領受在意等遍計所起色三性中意
識遍計境從此生名所記之境為所起也定自在所生色解脫靜慮所行之境色從彼起
評曰大乘法處之色具此五種小乘唯得五中三

與五也如天親五蘊論云云何無表色有謂有表業
即前受所引色及三摩地即前定自在所生色頌曰亂心無心等隨流
淨不淨大種所造性此說無表釋曰此無表雖以色
業為法如有表唯業而非表業令他了知故名無表
此釋總名言亂心者謂此餘心無心者謂入無想及滅盡
定等言隨流者顯示不亂有心相似相續說名隨流
善與不善名淨不淨為簡諸得相似相續是故復言
大種所造言此說無表者略說無表業及定自在所
生善不善色名為無表上即釋相然有多類具如大鈔十九。】


「〔心法唯有一意識也〕」

下文云雖云六識但是一意
識於根中應用故名六也俱舍云心意識體一釋云
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識乃至三名所詮
義雖有異而體是一。】

〔比於大乘欠二十五〕」

於大乘
百法中闕二十五謂心法唯一闕七心所法唯四十六
闕五不相應行中唯十四闕十無為唯三闕三故成七十五
今家所據俱舍台宗不止七十五法以彼約婆沙論
故藏教亦通大故今即薩婆多部彼即經部也。】


「〔疏但說人空不明法空〕」

舊云人執亦名生執過由
不及新云我執今應云我空疏從其舊稱故名人空
[005-0063a]
天台義師補注引阿含經無是老死法空無誰老死人空
證小乘雙有二空云他宗明小乘只有生空者請讀
此文然今家云不明法空者謂意不分明顯了說法
空故又就多分說之故云但說人空不明法空如智
論云小乘弟子鈍根為說生空又起信論云計我見
者依二乘鈍根但說人無我亦就多分義說耳。】

〔疏
唯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

應云六識三毒善
法建立染淨根本今不言善法者異說有四或云七
十五法中三毒屬不定法通善惡故華嚴第九地中
三毒通善不善故不善三毒即凡夫所起善三毒謂
愛樂善法為貪憎厭世間為瞋分別有無為癡或云
三毒不起即是善法此為淨根本或云鈔云若以善
法熏心修道即得解脫故名染淨根本疏中順起染
故不善法鈔中補之既加若以二字二字明知義令
有之或云鈔云小乘計現在在色心為所熏三毒為
能熏故造業受報生死不絕演義約三藏義大鈔承
用初小乘經部師計依順正理論以現在色心為染
淨因意云如大乘以第八為所熏故二三毒為因義
如大乘以三毒為能熏故如阿含經云以三毒因緣
故出三毒三合取二義有能所熏方流淨故今此疏
中略於色字但用所熏六識能熏三毒以成流轉色
法非本故非生死根本就多分說彼論既以色心為
染淨因故言染淨根本今但取三毒能熏起染以順
小乘之所計故略不善法耳問彼論何故加色字耶
[005-0063b]
答彼論通以根境識十八界為染淨因故根境即色評曰
七十五法中貪瞋雖屬不定癡屬大煩惱九地中約
大乘貶之今就當教故初義不成若以持犯言之三
毒不起但是止惡善法熏心乃是作善止作二持通
大小乘故如七地經說云求佛之心為貪厭世為瞋
取空著有為癡此善三毒正起八地盡習起十地盡
使性佛地方盡然彼以非小乘之義耳又大乘善十
一中但無貪瞋癡即是善若小乘善十中唯無貪瞋
是善癡則不然故次義不成第三可取第四近宗。】

〔疏未
盡法源故多諍論〕」

或云十八及本二皆從大乘未
盡大乘法源故多諍論或云於七十法決擇未明故
云未盡法源或云未得法空故云未盡法源今謂前
科云辨所詮今科云結不了鈔釋云只由所詮事理
未盡故事即七十五事相法決擇未明故未盡理即法空之理不依賴耶唯依六識即理未盡此正釋
未盡法源謂事理未盡者是也於彼當宗自有二十部諍論此正釋故多諍
二十部諍論宗計不同南山戒集時選云五百人

即窟內迦葉上座部餘不在數名為大眾即窟外部
謂上座大眾創分結集之初故文殊問經云根本二
部是也又宗輪論云於第二百年大眾部中流出三
部謂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次第二百年從大眾
部復出一部謂多聞部次第二百年從大眾部復出
一部謂說假部次二百年滿從大眾部復出三部謂
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本末共九部二上座部從
三百年初迦多衍尼子出家盛弘一味法少說經律
[005-0063c]
說既乖部旨遂分為兩部謂雪山部本即上座部后移於雪山
婆多即一切有部造阿毗曇等論即俱舍論之本宗上座部之諍論蜂起至於分宗自衍尼子之始耳
次三百年從一切有部復出一部謂犢子部次三百年
從犢子部復出四部謂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山部
次三百年從一切有部復出一部謂化地部三百年
從化地部復出一部謂法藏部次二百年從一切有
部復出一部謂飲光部次四百年從一切部有復出
一部謂經量部本末成十一部并前大眾九部共二十部。】


「〔就佛意即通就言教即隱〕」

大鈔云釋疑疑云教是
佛說何以不了故此釋云就佛說有之時無是即空
之幻有即真理之隨緣故云通然以隨機故名言之
中即含隱而說也。】

〔故宗習之者隨言執理隨相執
體〕」

理即義理大鈔云十地論遮云隨聲取義有五
過失謂不正信退勇猛誑他謗佛輕法。】

〔隨相執體〕」


【如注。】

〔注乾城〕」

初日出時見城門樓閣宮殿行人出
入日轉時則滅但可眼見而無實事。】


「〔疏始教者亦名分教以深密第二第三時教同許
定性無性俱不成佛故今合之總為一教〕」

以深密
下正出合彼二三時為一教之義相二三時既同許
定性無性俱不成佛皆未盡大乘法理即大乘之初
門合為始教既同許定性無性俱不成佛亦名分教
上依疏釋若演義云言未盡理者第二時但明於空空即
初門第三時定有三乘隱於一極故初教名竝從深
密二三時以得故法皷經以空為始以不空為終若
[005-0064a]
兩第三時既不明空何得名初以未顯一極故特由
此義加分教名故云有不成佛故名為分問若依演
義分教分唯就第三時得今疏何云分教亦雙從二
三時而得耶答演義為賢首通伏難故作是說也當
知此處義有通有別若約通義二三時俱名始教亦
俱名分教如上所出疏文之意是也若約別義第二
時空義即始教第三時五性三乘即分教如演義說
若對智光三時亦可深密二三時竝是分教如圭峯
起信疏以智光三時但說諸法皆空未盡大乘法理
為始教以深密二三時但說一切法相有不成佛為
分教問彼第二時說有一向成相宗以謂大過唯菩
薩機言教闕故攝生狹故若爾今家何謂同許定性
無性俱不成佛耶答相宗意許俱不成以第三破第
二約遍計密說第三依圓成實說以此推之故知同
許又況說一向成者是相宗意非深密本文彼經判
第二時說空也大鈔四問彼第二時說但說空者何故
今疏云二三時同許定性無性俱不成佛耶答鈔云
深密判二三時教皆說五性其中定性無性以無佛
性故畢竟不成佛果又探玄始同終別三始終俱別
三雙指深密二三時以彼第二時但破遍計不破依
他故知即是五性三乘無差別論疏第二時亦作三
乘以彼第二時即是般若不妨說諸法空不妨說三
乘五性會解引探玄證第二時三乘五性義然彼文
云深密第二者即深密經第二卷此是第三時經文
[005-0064b]
非第二時也此義不成問何以教章分教等中以第
二時為始教第三時為終教耶答彼第三時教以有
照空以顯中道雙持空有名持法輪三時次第總攝
一代漸經三輪義寬收經亦廣故當漸門三教若克
所宗但是境空心有五性三乘有不成佛究其所歸
本非終教經含多義用有不同問戒賢第二時與智
光第三時同耶答俱說諸法皆空祖師皆指般若但
戒賢第二時但空遍計集破六識若智光第三時心
境俱空亦破八識若兩則不無淺深之異問今疏始
教能詮唯舉深密二三時所詮唯說有百法鈔云以
說相多性少故言法相宗若兩不收智光三時之義
耶答若能詮則影在深密第二時以說諸法皆空皆
未盡大乘法理竝屬始教故若所詮則疏鈔既唯說
百法止論相宗不收空宗之義以空宗諸法皆空故
唯說就相宗通相說耳問何不正名分教亦名始教
耶答始教對終教以立若正名分教應對下滿教有
妨後二教故問何以演義五云名為分教亦名始教
耶答彼釋終教中成佛對前教不成佛故先言分也
非正釋始教義相耳。】

〔法門〕」

肇公云言為世則謂之
法眾聖所遊謂之門。】

〔本事分中略錄名數〕」

慈恩云
即瑜伽本事分良以彼論文廣義豐尋波計源輙難
曉悟乃甄集宗要成斯邪論廣文委囑他部略論抑
不繁詞故云略錄表詮呼召稱之曰名有所度量稱
之為數。】

〔少說法性〕」

相宗相多性少性宗性多相少
[005-0064c]
空宗非性非相此止三句或謂亦可作四句小乘教
多性少後三教說法性即法相數是也然莊嚴聖教
無適不可但小乘性少之句恐難作耳。】

〔色有十一〕」


【五根五境可知法處所攝色如前所釋。】

〔心法有八〕」


【八識各別出體故。】

〔心所有五十一不相應行有二
十四〕」

前色心即五蘊之初後此二即五蘊之中三
謂色心分位也心分五蘊攝九十四法唯不攝六無
為慈恩頌云色攝十一全受想各當一七十三行攝
八王識蘊收無為非積聚故非蘊門攝華嚴盤節具
釋。】

〔疏故少諍論〕」

明二空之理決釋分明故少諍論
雖明二空唯約八識未極一心猶有十明師之異。】


「〔成立唯識之論但十師之殊〕」

天親菩薩說唯識三
十本頌而有之十解釋一護法二德慧即宗慧之師
三安慧四親勝天親同時五難陀六淨月七火辨亦
天親同時八勝友九勝子十智月後三論師竝護法
門人然上十師各造論十卷後奘三藏翻譯之次慈
恩法師恐後人取舍諍競殷勤啟請合諸師義譯成
十卷名成唯識論而護法理長處多故但云護法造。】


「〔疏終教者亦名實教〕」

演義五云亦對第二教二義
由前定性二乘及一闡提皆不成佛故名為分亦名
為始今既盡理所以名終立實教名雙對前二非唯
說空復有中道妙有故稱實理既非分成亦名稱實
問實教應對於權還可始教亦名權教否答權教之
名通中間三教故不可以始教猶稱問實教亦通後
[005-0065a]
三何得第三猶受實教之稱耶答對前教定性無性
皆不成佛未盡大乘法理此教既非分成以稱實理
故名實教又對前教唯說於空未說中道此教既說
中道妙有故稱實理實名之為實後之二教雖不立
是名不妨是實例如初地名為見道初照理故猶受
此名非為後地不見道也以始教中無實果故問應
終教有實果耶答約稱實理與前始教對論故究竟
言之實果唯在圓教所謂前四因中則有至果皆無。】


「〔大小乘法相所詮義於源則略枝派則廣〕」

源宗非
一真心源乃是根源派字大鈔是流字雖二字皆通
然諸處多曰枝流。】

〔學者遍尋三類本末俱通方解
教理〕」

三類二字節在上句本末之言即起信五重
本末謂尋究三類旨趣約法生起五重本末俱能通
曉方解教理又文義有平亦三本之與末俱通方解
教理有將三類二字節在下句謂三類本末者悞也
然起信五重本末者一一心為本源二依一心開真
如生滅二門三依生滅門明覺不覺二義四依不覺
生三細三細者一業相即賴耶自體分二轉相即見分三現相即相分五依現生六
一智相二相續相三執取四計名五起業相六業繫苦相人天唯齊業報小乘齊後四麤法相極於三細
問大乘本末俱略中間廣何故前云大小乘法相於
源則略枝流則廣耶答前乃通相而說若克的指歸
本末俱略而中間廣又中間望於本亦屬末故大鈔
作四句云大乘法相末廣本略終教本廣末略頓教
非本非末圓教全本全末小乘末廣而本略末廣謂
[005-0065b]
起業業繫本略謂執取計名即我執法相宗本末俱
略而中間廣本略謂第八識三細乃至所依根本則
略末略謂起業受報中間廣謂六識中我法二執煩
惱所知二障甚廣即智相等四麤三細乃至所依根
本法相極於三細未談一真心源故云乃至所依根
本。】

〔真如門乃至一真心源〕」

凡云乃至是超簡之辭
今云乃至無可超簡乃是超簡其義法性所說本廣
而末略本廣謂起信則於始本二覺三大及真如門
一真心源開章廣辨末略謂於六麤障執之義唯略
說其起業報但列之而已都之解釋。】

〔五蘊即空空
即法性又云三世五蘊法云云〕」

又字大鈔作文字
以此四句證五蘊空義以文字為正。】

〔起信智度寶
性等三論〕」

大鈔無三字然若有三字著等字等字
寬含大鈔為正。】

〔且略結始終束之為漸以對第四
頓教之殊〕」

約歷位無位以分漸頓之殊如疏結云
上二教竝依地位漸次修成總名為漸然頓漸總有
二義初就諸經所詮行位差別等相為漸就諸經不
立地位一向辨真性處為頓如教章探玄大疏此疏
等說二以三時五時始自阿含終于法華涅槃通名
為漸以圓覺等二十餘部別為一類離念之機不屬
三時五時說者為頓如禪源詮及今疏多明此義雖
有二義皆合始終二教為漸以對頓教之殊。】


「〔疏謂法相破相法性〕」

鈔復開始終兩教自有三宗
以攝盡一期漸教法相宗即慈恩所宗破相宗或曰
[005-0065c]
無相宗或云空宗即竺汰等宗二皆漸中始教法性
通於頓漸漸即終教正為能揀頓如後說。】

〔疏注而
傳習者皆認法性之經成立自宗之義〕」

正敘此方
末計傳習若敘西域唯性相二宗清涼圭山竝科智
光為性宗即能揀非妄認也若就此方料揀則三宗
不同智光方屬所揀性為能揀揀彼二宗但是前二
若相宗所宗即深密等經瑜伽等論空宗所宗即般
若等經中觀等論。】

〔而傳習者皆妄認法性之經成
立自宗之義〕」

問何故玄文辨順違中不揀智光圭
山却揀耶答清涼為法相繁興唯揀法相圭山兼為
此方末計二宗雙揀問既二宗俱揀何故亦科智光
為性宗耶答先以性揀相智光亦能揀雖在此方料
揀帶彼源流故亦是縱之若奪之亦屬所揀。】

〔疏法
性注云通於頓漸〕」

在禪源詮唯通第四頓教在此
疏直通圓教能揀中指經華嚴俱在其中問法性既
通後三教何故唯將終教以揀二宗耶答終教從前
始教中來有所濫故特為能揀以顯優劣頓教不從
三來無所濫故又漸中之終以為能揀足顯圓頓之
深玄耳。】

〔謂若不許容有二宗之外有法性宗者〕」


字誤也有本云空有二宗既上有許字不當用容字
耳問性相二宗既出彼方蓋言西土也此方料揀則
性宗之外別有空相二宗彼空宗者從何而出耶答
從性宗分出問前立教中深密第二時即是般若此
彼相宗還便是前第二時否答破相宗所宗之經便
[005-0066a]
是前第二時經非別有經也故今鈔云其破相宗所
依經自是第二時空教般若等。】

〔密意方便破相不
了之教〕」

禪源詮云意在顯性語乃破相意不形於
言故言密意也。】

〔除圓頓稱性教外自有三宗〕」

於如
來藏緣起宗中自有漸頓二教祇將漸對揀權始故
云除圓頓稱性教外自有三宗乃除後圓教頓教也
是以引賢首五宗以證真空無相宗唯識法相宗外
自有如來藏緣起宗居於二乘之後塵外金剛疏亦
有三乘如來藏緣起宗具終頓且以終教為能揀此
問只約三乘對揀不論五宗不必唯推頓教於圓融
具德宗中也如引法相繁興作章十義揀權三乘之
外別有一乘但取一居三後此問亦爾但取性居空
相之後以顯二宗之外自有法性宗耳問或云合頓
歸圓故但除一教還可得否答大鈔六云然圓與頓
若約究竟真實性德出體則同未圓不名為頓故若
約名義及教門施設則別謂頓則約時竪說圓則約
法橫說不妨有頓而非圓如不妨初地頓斷二障分
別種子未斷俱生故又不妨圓而非頓如信華嚴宗
中所顯一切眾生全同佛德一向發心學之更不習
權教小教此名聞圓法起圓信然性遲鈍習之多時
漸漸方解故非是頓由是判頓圓不同也評曰若約
前義頓即圓故名為圓頓唯除一教若約後義頓圓
不同除於二教然則除二隨說皆得不礙漸中自有
三宗鈔云復開始終兩教自有三宗此之謂也問能
[005-0066b]
揀即終教還是一乘否答清涼云能揀十義即此經
中同教圭峯云即華嚴中同教豈非一乘耶蓋取合
後三教以揀於權後三皆實名一乘宗開二成同別
若賢首探玄於中間三教共教三乘約存三泯二開
成兩教始教存三為三乘終頓泯三屬一為同教一
乘故分四中同教有此兩勢如同教答問云四中同
教一乘或從生出或從一出又清涼同頓同實亦分
四耳佛法中宗計有其五一隨相法執宗二真空無
相宗三唯識法相宗四如來藏緣起宗五圓融具德
宗塵外法師金剛疏亦立大乘三宗今流行疏無之
應有廣疏。】


「〔疏三乘一乘〕」

今疏先三後一乘者約敵對破上故
大疏及玄文先一乘後三乘者以一乘為勝故彼初
二相對釋後八相躡釋其釋義竝以相先性後與此
不別。】

〔疏三乘注性五故也〕」

問三乘者既性有五如
何乘唯有三答闡提唯人天善根而成熟之無運載
義故不立乘不定性由性不定故亦不立乘。】

〔疏初
小次一不了〕」

問前云深密二三時俱是三乘今何
以云第二時是一乘耶答前據深密經今據戒贒指
為性宗故。】

〔疏一乘注性一故也〕」

性一故乘一若有
二性容有兩乘也。】

〔疏初小次三不了後唯一乘為
了〕」

此約智光三時此方料揀是始教何以故云是
一乘答難在此方料揀帶彼源流故約妙智經等一
乘義說不約空宗也如引法華為證理亦可知矣亦
[005-0066c]
是三宗對法相三時之說耳。】

〔法華云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演義釋云
上三句正立第四句釋疑言無二亦無三者古有多
說大乘法師云二即第二三即第三菩薩乘勝故為
第一此即生公意未盡其旨生公云二者第二乘三
者第三乘亦應無第一第一不乖所以大故不無之
既無二三一亦去矣意云今日一乘深有玄致所以
稱所以大所以大者義理深也昔三乘中大據未融
餘二則立為權若約悲智萬行不乖今日之一故云
不乖所以大故不無之言既無二三一亦去者二三
既不立大豈獨存以臨門牛車亦同羊鹿俱不得故
並無體故諸子皆索故是知三皆空指以為方便若
天台慧公謂無二者無有聲聞緣覺二乘無三者總
無昔三乘以皆非實故宗說不同任情去取若望經
宗但云一實故云唯有一乘而大乘法師以謂唯有
菩薩乘耳。】

〔注云有三乘但是方便之言〕」

正釋下問
疑云若唯有一昔何況三又華嚴經云或有國中說
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無量乘故今釋云
若以如來方便則多少皆得十方國土及昔說三乃
是方便非是實也。】

〔其實為一乘〕」

清涼釋云此偈明
佛開權終歸一乘故云其實為一乘。】

〔入楞伽說二
乘無實涅槃〕」

流支所譯十卷者楞伽此云不可往
入楞伽王城故云入也共引彼二四七三卷經文皆
說二乘無實涅槃明知定無趣寂望其當分謂是無
[005-0067a]
餘涅槃以大乘望之但是深入三昧沈空多時假言
涅槃以引劣器。】

〔但是三昧力故〕」

者經云味著三昧
樂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趣亦復不退還乃至譬如
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即性宗說彼後必迴心故起信
七種迴心中要是人無餘涅槃然後迴心相宗謂入
無餘涅槃永不迴心也。】

〔涅槃經云佛性者名為一
乘〕」

第二十七經云佛性者名為一乘以是義故一
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實有一乘以無明覆故
不能自見師子吼者名決定說決定說言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當作佛即二十七經師子吼
品。】

〔涅槃皆為一性也〕」

為字誤也若疏中用唯字以
疏為正。】

〔結喻世尊所化弟子〕」

喻字誤應作會字此
即化城喻品云十六王子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
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
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今釋迦即第十六王子故云
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眾生等指現在諸比丘未來
聲聞及餘國所度者即第十六王與所化之眾自於
所得功德生滅度想乃至餘國作佛唯以佛乘而得
得度此破趣寂既無趣寂則無定性二乘二乘既無
一乘義亦已顯矣引彼經四文破之此即初一餘國
大鈔四云有云隨舉娑婆之外一國即是若天台云
方便有餘土也彼依智論所立四種國土一凡聖雜
居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無障礙土四常寂光土
外救曰相宗學人餘國信入者是變化權聲聞非趣寂者
[005-0067b]
得引之破趣之義耶答今破之曰此有二失一權必
化實無實化誰則汝有化無別用無別用之失也若
有不定性聲聞故菩薩化為聲聞誘令迴心此則化
而有益今汝宗中定性決不迴心何用化為既無所
化之機能化無用二者豈不談於一類怯弱眾生耶
彼聞佛道長遠心生怯弱且趣寂滅若知一滅永沈
則不敢趣滅今見從滅得起此怯弱人便即趣寂却
後得起汝宗一滅不起便成談彼已具足佛道修六
度行。】

〔菩薩與記〕」

即不輕品說過去世佛令不輕與
記。】

〔汝等皆當作佛〕」

者示諸眾生皆有佛性故利涉
法師不許此義云何昔時菩薩預記今日會上聲聞
即諸弘法菩薩謂藥王等當與記也演義之安國法師今釋
曰論主昔為例例於今後今古道同故今有人語諸
眾生言汝心即是佛性悟心修心定當作佛即同彼
事非謂往昔常不輕與如今人授記良由執己所宗
致令不曉論意而乃拒而不信故知五性宗人天親
化亦不得況餘人乎。】

〔增上慢聲聞〕」

慢有七種謂慢
我慢過慢慢過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稱量自他比
校同德名之為慢恃我凌他名我慢與他齊等謂己
勝他名過慢他勝謂己勝名慢過慢未得謂得名增
上慢雖知下劣反顧自矜名卑劣慢下毀經像名為
邪慢大鈔云聲聞有四一決定聲聞二增上慢聲聞
三退菩提心聲聞四應化聲聞應化聲聞退菩提心
聲聞如來與記決定增上慢二種聲聞根未熟故菩
[005-0067c]
薩與記此中通破定性無性也身子二萬億佛所已
曾教化又四大聲聞自陳舍父迯逝明己先化第三
周中引大通智勝佛所曾已廣化皆是退已再發心
者名退菩提心聲聞富樓那內祕菩薩行外現聲聞
身阿難方便為侍者羅睺羅密行皆應化聲聞根未
熟故既云根未熟則知他日必熟決定迴心非定性
也大乘法師云合言不熟譯者誤大鈔彈云不可以
未字不順己宗便判論文之錯。】

〔菩薩與授菩薩記
者〕」

或云宜改云與授菩提記今謂此脫字也宜依
演義彼五末云菩薩與授記菩薩授記者楞伽經何
以說五性前引涅槃第九無定五性故有此疑若相
宗引大莊嚴論及瑜伽論說有二種一時邊二畢竟
言時邊者梵語迦羅按多此云暫時無圓寂法此又
有二一者闡迦此云樂欲謂樂欲住生死故雖有大
乘種性而增上邪見焚燒一切善根二者阿闡提迦
此云無欲謂不樂欲入涅槃故即悲增菩薩常願度
生生界若盡方入涅槃二畢竟者梵語阿顛底迦此
云畢竟謂畢竟無解脫因故即無種性人評曰前二
即時邊約時以言謂暫時無圓寂法者正同楞伽二
種演義云彼之所引證無性義今釋其所引還成有
性非無性也何者以彼經言非焚燒一切善根者常
不入涅槃則有入義也此意則明楞伽焚燒善根者
後必入大悲菩薩常不入非實不入也。】

〔謗菩薩藏〕」


【即此所引莊嚴瑜伽謂雖有大乘種性之人也然則
[005-0068a]
既云雖有大乘種性故知二論同楞伽非畢竟無也
故云彼宗所引不曉經意。】

〔攝論〕」

正名攝大乘論即
無著菩薩造釋此論有多家一無性菩薩釋論即名
無性攝論二世親釋論有十卷唐三藏譯名世親釋
論三梁朝真諦譯亦世親釋論十五卷名梁攝論今
云攝論即本論釋論即梁論若大鈔即云梁論第八
云然彼論成立正法以一乘居三乘之後以一破三
故知三乘不了也。】

〔已說當說〕」

已說注般若深密之
類問他宗將華嚴亦在已說之數莫不及法華耶答
大鈔通伏難云設將已說該著華嚴若彼法華亦為
易信始成正覺便說一極上根所受不對昔權故。】


「〔祕要之藏〕」

正注云云乃至云云乃至似覺重繁今
謂云云言祕要之藏有如雲之義也乃至即超簡文
云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

〔注昔
經雖妙猶滯三乘〕」

滯字之誤大鈔即帶字昔經即
法華已前諸部般若等經帶權說實曾未明言說唯
一實今既破三唯明一極故多嫉怨涅槃雖明一極
法華已破三故便易信受良以破三顯三顯一法華
如刈穫涅槃如拾穟故涅槃經三十六云昔於靈山
說法華經八千聲聞得授記別如秋收冬藏更無所
為即其義耳。】

〔注今果有保執五性三乘不信唯一
經文驗矣〕」

問今見人間講讚諷誦書寫之處聞者
莫不敬信佛言難信莫是錯耶答大鈔云見聞讚誦
生毀謗者千中無一二敢如此者佛言難信者定是
[005-0068b]
不信一切眾生及三乘賢聖皆同一味如來知見為
疑謗矣若保執三乘五性不信一者深為不可也。】


「〔疏唯心妄〕」

妄之一字性宗貶之若彼自宗不言是
妄若約緣慮此通八識心若約集起唯第八心注八
識亦約通說鈔注現行第八名異熟識等唯約第八
義說。】

〔謂此心識從惑業生〕」

業是有支習氣惑是我
執習氣識種識即生滅識當體是也種即名言習氣
有為法各別親種作有為法各別因。】

〔鈔注以現在
第八名異熟識〕」

在字誤大鈔行字為正。】

〔異熟識〕」


【者約現行果為名以因通善惡十善十惡果招無記所感
總報之身即第八識中相分謂一切有漏可記別之
法為因能感第八無記之果因果種別故名為異任
運酬因故名為熟果異因熟故云異熟有漏有記善惡為因有漏
無記為果無漏善非此名也。】


〔注熏習成種招此識果酬引業故〕」


【以過去煩惱及業熏習於識成種故招此果。】

〔引業〕」


【亦名總業如持五戒招得人身約喻如繢像圖形其
第六識酬滿業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
斷故滿業亦名別報業如人之妍[媏-而+一/虫]長短約喻如頓
眾彩俱舍云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繢像先圖形
然後填眾彩然其引業能造之惡要是第六意識所
第六識心是能造業是所造而其滿業能造之思從五識起。】


「〔注唯識偈云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已
盡復生餘異熟〕」

唯識論云既唯是識何有有情生
死相續彼頌答云由諸業等由諸業者福非福不動
[005-0068c]
即有滿善不善思業此雖纔起無間即滅無義能招
當異熟果而熏本識起自功能也習氣者即此功能
說為習氣是業氣分熏習所成如是習氣展轉相續
至成就時招異熟果此即有支習氣。】

〔二取〕」

者即相
分見分或名色為二或心王心所為二或本末為二
習氣者彼所熏發親能生彼本識上功能名二習氣
即是我執名言二種習氣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
習故俱者謂業種二取種俱是疎親互相助義業招
生顯故偈先說也前異熟已盡者前前生業異熟果
復生餘異熟者後後生業異熟果受用盡時復別能
生餘異熟果也上依大鈔所注釋之若略鈔七云能
取所取為二取彼釋云能取者即心所法謂能貪妄
心所取者即所貪財色等能信善心等例之。】

〔依生
滅識種建立生死及涅槃因〕」

與前小乘依六識三
毒建立染淨義同但此是法相大乘依第八生滅識
耳故注云依識生死即是染義轉識成智即是淨義
故攝論第一云無始時來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
及涅槃證得見演義二十一。】

〔八識之心通如來藏〕」


宗雖云八識前七但是第八差別功能無別體即故
是本覺真心。】


「〔疏真如凝然注八識生滅故非隨緣〕」

既業惑辨生
明知真如不變故唯識論釋真如云真謂真實顯非
虗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性宗則真者體無偽妄如
者性無改異然相宗云真實者但是不虗妄未能指
[005-0069a]
出真如心體心體是有法真實是宗法若不指真如
為心體即闕前陳也彼宗以有法為前陳是故相宗真如唯凝
然不變無隨緣義性宗則具不變隨緣二義若大疏
二十二云唯識論等亦說真如是識體性但後釋者定
言不變失於隨緣過歸後輩耳鈔二十一云唯識論云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釋曰既用真如為識體性明知天親亦用如來藏而
成識體但釋論云人唯立不變故云過歸後輩然空
宗亦說隨緣義以對相宗故若以性宗對揀則非隨
緣非不變。】

〔如來藏〕」

藏中有如來故名如來藏有財
釋也非謂藏是如來如櫃中有金非櫃即是金自性
清淨心因無明風動成其染心等起信云無明為因
生三細境界為緣生六麤此中取無明為因生三細
三細既屬賴耶已成就識藏問次前云淨心為因不
覺為緣生三細今何云無明為因耶答彼論三細六
麤各有兩重因緣義者如水為因風為緣生於波浪
次義者真不起妄乃是妄託真生謂無明託真心而
起妄其三細以無明為因淨心為緣如水性不動風
託水而現波浪是風之相非水之相是故風是親因
水為疎緣前即約識此即約相所約異故分心相之
別今取次義業識為因境界為緣生於六麤又境界
為因業識為緣亦然即夢識夢境互為因緣耳。】

〔注
此與破相宗中無性即圓成義意稍異如下料簡〕」


【如鈔四初已具前文。】

〔疏真俗條然〕」

大疏鈔云迢然
[005-0069b]
彼傳寫之誤也。】


「〔疏第一義空該通真妄〕」

俗諦當體即空真諦離一
切諸法之相故空以是即妙有之真空故該通於真
妄。】

〔注四重二諦〕」

依唯識有四勝義依瑜伽有四世
俗以四世俗對四勝義則有四重二諦已見前文二半
仁王經於諦常自二於解常自一彼經波斯匿王言第
一義諦中有世諦不若言無者智不應二若言有者
智不應一佛言汝今無聽我亦無說無聽無說即為
一二應又偈云無相第一義無有無他作乃至照解
見無二三諦常不即如鈔云云謂雖有二諦智無二
二智即體照即用。】

〔涅槃經世諦即第一義諦〕」

文殊
云世尊第一義諦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義
諦不如其有者即應一諦如其無者將非如來虗妄
說耶佛言世諦者即第一義諦世尊若爾則無二諦
佛言方便隨機說有二諦謂本唯一諦解或分二則
二而不二仁王經不二而二涅槃經一二自在為真二諦
大疏云涅槃唯一仁王無二即斯義也。】

〔性宗二諦
不即不離以敵對相宗條然故但云即也〕」

相宗務
在分折空有故二諦條然性宗務在融通不二故二
諦相即性宗具有二諦真諦俗諦第一義諦疏云第
一義空該通真妄即第三諦也。】


「〔疏四相前後〕」

釋論有四種四相一麤重過患四相
亦名長時四相二微細過患四相亦名剎那代謝四
相三無常功德四相四常住功德四相四種竝是治
[005-0069c]
惑約逆流說又前二亦通順流今即剎那四相也謂
初有名生生已住世名住住別前後名異表此現在
法後還滅無故立滅相現且未滅故云前後只於現
在法中說四相義故大疏云同時四相也大鈔引唯
識論云此依剎那假立四相此證同時之言大疏但云滅表
後無者唯此一句異於法性不許同時故若集解云
此是一期四相應即四中長時四相然演義六云此依剎那假
立此相今從祖師問滅表後無應是未來何云過去
耶答非約長時今是剎那假立四相滅是無故即現
在之落謝故云過去大鈔注云簡異小乘生在未來
住異滅是現在故。】

〔疏四相同時〕」

大鈔亦云以性滅
為滅故得同時前是假立四相故滅不同時又云此
教以所相法體隨法性融通故能相之相亦生滅而
無礙。】

〔故楞伽云一切法不生我說剎那義〕」

梵語剎
那此云極少謂時之極少俱舍云壯士一彈指頃有
六十剎那一百二十剎那為一咀剎那六十咀剎那
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五十牟呼栗多
為一時十二時為晝夜言一切法不生者起信疏解
云以剎那流轉必無自性無自性故即是無生若非
無生則不流轉是故契無生者方見剎那也又攝論
云時雖無量攝在一剎那此中一剎那者即謂無念。】


「〔三世皆空故體即滅〕」

大鈔云體性即滅今鈔脫一
性字淨名自有二義同楞伽生滅同時故體性即滅
次約三世皆空故體性即滅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
[005-0070a]
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上文云一切眾生不名為覺
未離無始無明之念故若得無念下彼疏云若至心
源得於無念徧知一切眾生一心動轉四相差別以
無念等者彼疏云即釋成上義疑云佛得無念眾生
有念何能知邪釋云眾生有念本來無念佛既得彼
無念無念與念本來平等故云以無念等故是故得
知也又四相念中各即無念故云無念等也是故得
無念者徧知四相諸念也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云云
彼疏云雖始得無念之覺然其所覺四相本來無起
待何不覺而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下本論云俱
時此云同時大鈔亦然蓋同字合此疏故特用之彼疏云釋成所標而實無

有等義也以彼四相一心所成無有前後離淨心無
別自體無自體故本來平等同一本覺是故無始覺
之異問四相既其俱時何故上文覺有前後答唯一
夢心處夢之士謂為前後大覺之者知夢四相唯一
淨心無有體性可辨前後故云俱時無有自立等也。】


「〔疏根後緣境斷惑〕」

此約見道已去說演義云根本
亦名正體智依真如而有後得智依根本智而有緣境
者因明斷證復說緣境根本緣真後得緣俗以彼宗
中二智不融二境不即故但義說雙觀而常別照斷
惑者此二智或如次斷迷理迷事二種隨眠今根本
雙斷二種隨眠後得唯斷迷事者非約一人先雙斷
又更別斷也故唯識論橫論斷惑力用云根本有證
如了俗之義故雙斷二種隨眠後得不親證真如故
[005-0070b]
不斷迷理斷迷理時即觀理境斷迷事時即觀事境
故不相即既言根本有雙斷義則義說雙觀後得既
不斷於迷理還成別照不同法性一斷一切斷也故
大疏云義說雙觀決定別照大鈔云疏影略而說約斷惑應言義說雙斷而
實別斷。】


〔疏以有為智證無為理〕」

大鈔云此即唯約根
本智說上明斷惑此辨證理前但就所觀論不即能觀
能斷智體不二故今就能所證心境明不即有為無為別故隨眠成

唯識論云隨逐有情眠伏藏識隨增過增患故名隨
眠即煩惱所知二障種二障有現行種子習氣三種不同。】

〔智是有
為注以轉識而得有始無終故屬有為〕」

問轉識成
四智與根本後得二智何別答相宗根後二智亦即
轉八妄識而成大圓鏡智大同根本智餘三大同後
得智寬局小異又相宗以無分別智為根本智性宗
以本覺為根本智演義十八。】

〔理是無為注但是顯得不
是修生〕」

清涼云菩提為能證智唯是修生涅槃是
所證理唯約脩顯無煩惱故或智及理皆相即也明
性宗能所證相即大鈔云初明無斷即斷惑之義謂
不二而二有能所斷二而不二煩惱即菩提故故大
疏云照惑無本即是智體今鈔引智論云菩提菩提
斷俱名為菩提故云惑即菩提後別明內證之相即
緣境之義謂不二而二有能所照二而不二即智即
如謂智有二能一能斷惑二能證理上說斷惑今明
證理即此智體本唯無念不能自立因惑說智智無
自性即是如體故大疏云照體無自即是證如今鈔
[005-0070c]
引華嚴云無有智外如等俱名為菩提鈔六云相宗
多約二智空宗多約二斷攝論云二知根後二斷為菩
提體智論云菩提菩提斷俱名為菩提大鈔九云二
論文異義同若作小異解者攝論雙取空相二宗智
論合取次云性空如理如量智為菩提體若爾智論
之文通空性二宗用今取性宗耳。】

〔無有智外如云
云〕」

演義十九有三意一約如體性空故智外無如智
體性空故如二故如外無智二約如智一味同一真
體安得智外更有如如外更有智三約事事無礙舉
一全收等。】

〔注見即是見道之智也〕」

相宗見道之智
即無分別智親證二空所顯真如之理以智是轉識
而得故屬有為所證真如之理屬無為故不相即若
性宗則見道之智即真如故相即問能證之智即轉
識而得豈與無分別智是同邪答無分別智即根本
智亦名正體智若約斷惑名能斷道二障為所斷道與大圓
鏡智其體則一也但隨其所對立名小異在彼相宗
能所不即耳。】

〔注轉第八識云云〕」

大鈔十四云六七因
位轉五八果位轉因位轉者地前皆是有漏至初地
見道能斷分別二障顯得二空真如六七二識齊轉
成妙觀察智平等性智皆是無漏若出觀時還是有
漏第六識至八地二執永伏得無漏七識我執亦永
伏滅捨賴耶名名異熟識五八果位轉者八是總報
主能轉三界有漏三性種子及有漏根身故十地滿
心最後解脫道中方永棄捨齊證般若解脫法身純
[005-0071a]
無漏界大圓鏡智盡未來際前五者由根是第八相
分第八因中有漏有漏根不發無漏五識故至果位
與第八一時轉成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前五既是第
八相分故第八未轉時前五亦未轉耳若四智攝於
三身大圓鏡智成自受用身故說報身有為無漏平
等性智成他受用身成所作智成變化身妙觀察智
是自他報身之總故不別配之若法身章配自他受用身上相宗
依唯識論云耳章約始教鏡智攝自性身平等妙觀
二智攝受用身自也成所作智攝變化身然亦大同小
異次約終教鏡智攝法身平等性智攝報身餘二智
攝化身。】

〔此智既依生滅識種四相所遷〕」

大鈔云此
二句出有為所以以從種生生則有為況能生識體
是生滅所生之智安非有為既是修生有為必有有
為之相謂生住異滅故云四相所遷。】


「〔疏智依如來藏故佛化身云云〕」

此正顯無為其化
身最劣尚是常住報身更勝安得無常。】

〔既上明世
出世智依如來藏〕」

躡次前科見道之智即真如如
來藏故云既上明智依如來藏若相宗從生滅識生
則是有為今依如來藏所依常故能依亦常始覺同
本始謂始覺本謂本覺本覺理有眾許是常始覺修
生義同無常今以始覺同本無復始本之異豈無常
邪若是無常何得而言無有始本之異今言不異明
即是常則非有為非一非異大疏云則有為無為非
一非異有本略鈔亦然今難義亦可通今從大疏故
[005-0071b]
大鈔釋云以約生滅義同有為全同藏性故即無為
本覺義同無為始覺即是有為今說始本明其不一
妨本不二明其非異。】

〔恐人謂言但是不斷常非凝
然常〕」

莊嚴論云常有三種一本性常即凝然常謂自性
身此身本來常住故二不斷常謂受用身恒受法樂
無間斷故二相續常謂變化身沒已復現化無盡故
問吾今此身即常即法教章證頓教演義證終教今
證性宗何者是邪答終頓竝是性宗其義一揆隨引
皆得佛身無為云云淨名經云阿難晨朝持鉢而居
士問之答以世尊身有小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時
維摩詰言止止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當有
何疾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
福會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身無漏諸漏
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

〔疏
就機則三約法則一〕」

就機三草不同約法一雨所
潤三權一實此是性宗和會若彼相宗與此相返然
法華已前說三乘不云是權說一乘不云是實所說
一實含在三乘中法華會中方說三乘是權一乘是
實破三顯一會三歸一今以法性會彼三乘即斯意
也知其所以二教權實不同則無違諍耳。】

〔疏新熏
則五本有無二〕」

鈔性相對論謂相宗新熏有五本
有亦說有五若性宗則新熏有五本有無二新熏有
五者約熏習或五種性依真長時故說各別本有無
二者約本有佛性理不容差故說有心定當作佛。】
[005-0071c]


「〔鈔云今但會經文五性之意不約彼執〕」

大鈔云今
借其言不依其義評曰性相二宗說五性是同但性
宗約新熏說有五性後以本有無二而會之耳鈔又
曰習近聲聞習近緣覺習近菩薩成三乘種性若但
習近三乘成不定性不定偏執故若都不習近三乘
成無性與演義同教章云修六度串習行已位到堪
任成菩薩種性若習近小行到忍位成聲聞性獨覺
準知三行隨修一行未至本位成不定性三行全未
修成無性折薪云無性二祖皆同餘四小異清涼但
以偏習為定性俱習為不定性賢首以三乘各至本
位為定性未至為不定性故云小異以教章據瑜伽
種性必具性習故要至位不至位說清涼約二宗不
克位出瑜伽意也評曰章中五性在明種性中說故
以始教直進菩薩三賢之前十信滿心堪任位成種
性迴心二乘至四加行中忍位成種性故清涼約性
相對論故略言大槩圭山亦然問約終教若竝有性
如何建立五種性中無性邪答論自有釋故寶性論
云一向說闡提無涅槃性不入涅槃者此義云何為
欲顯示謗大乘因故此明何義為欲迴轉誹謗大乘
心依無量時故作是說已彼實有淨佛性故言無量時者即
上文云依其長時故說各別問始教決定說有無性眾生終教竝

皆有性云何會通答佛性論云何故復有經說闡提
眾生決定無有般涅槃性若爾二經便自相違如何
會通二說一了一不了故不相違也上依教章。】
[005-0072a]


鈔四



「〔疏二對破相宗〕」

性相二宗無出彼方若就西域文
殊龍樹辨之即是性宗清涼云圓器受法不圓得之
由人皆為了義若就此方末計辨之遂有空宗之別
如羅什門人唐朗竺汰是也禪源詮都序云性相相
對條然易見破相與顯性相對禪講通迷乃至故今
廣辨空性二宗有其十異等今疏五別仍例相宗十
別之八除三性二諦空有離即共十有三別問若爾何故清涼
唯簡法相邪答為貞觀以來法相繁興且破強敵圭
山約此方末計故亦簡之。】

〔疏無性本性〕」

破相宗以
諸法無性即名真理但掃長天之雲便名月也曾未
顯體法性宗以自心本性為真理亦約諸法無性而
說所顯性淨明體有以異於彼相宗諸法皆空故前
鈔云法性與彼相宗中無性即圓成義意稍異如下
料簡之然則異斯見耳。】

〔假名及中道但約空說注
如前不分教五義中所辨〕」

前但舉中論偈而不釋
却指大鈔大鈔又却指在補闕卷中若演義引天台
四教所解通教義云或云因緣所生法不須破滅體
即是空而不得即假即中皆順入空何者諸法皆即
空無主我故假亦即空假施設故中亦即空離斷常
二邊故此三番語異俱順入空然假名及中道但約
空說義斯見矣。】

〔肇云般若無知〕」

即四絕論中第三
論云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妄心有知以聖心無知故無
所不知聖心靈明本無妄知肇公即性宗謂般若之為絕乎有
[005-0072b]
無泯諸生滅照絕妄知故無所不知然性宗真智與
真知但約因果之異體不別也空宗以分別為知無
分別為智知淺而智深南宗有云荷澤所宗知見故名之曰知見宗此之見識與
智光空宗無以異也何者錯認為見聞覺知之知故寧知荷澤寂知指體無念為宗惜乎門戶無人是亦不幸
雖云真智意云亦不可得冥然無所知耳謂了一

切法空之智亦不存是為真智以空宗不得無所不
知之理故鈔止引肇公般若無知一句而已金剛新
記亦引之別記以謂新記胸臆故破云不合止引一
句故知破人之難也。】

〔又云惑智知無真智無知〕」


智常寂本無生滅故曰無知惑智無體隨塵生滅故
曰知無。】

〔云何佛境界智〕」

清涼科云能知之智約性
宗義故今鈔云能證之智約空宗義故以今釋鈔於
二中之下注云能證故得知也又彼是十信故云證
大鈔云能知之智者順清涼所科故。】

〔注如空者無
若干也〕」

新記云若干者虗位也如言某甲別記破
之乃云顏師古云設數之解也天台輔行云若如也
干數也謂如其數華嚴音義云漢書胡廣云若順也
干求也當順所求而與之評曰設數如數二說頗優
今鈔云無若干者遣前權智所之三世也謂實智慧
境平等如空無有三世即權實無礙為佛境智。】

〔云
何佛境界知〕」

清涼科云明知體相今鈔云明心體
相者以彼疏云知即心體故以真如即是心之體故
取彼疏義易之也謂性宗以通凡聖該理智之真性
謂之真知以有異於空宗真知唯佛果唯能證而已
[005-0072c]
矣。】

〔非識所能識云云〕」

此一偈即法華一部所詮之
總要故清涼云法華佛之知見一偈開示而無遺即
此是也然華嚴開示約自性清淨法華開示約離垢
清淨故不同也。】

〔注又前唯佛果云云〕」

辨疑誤云此
非演義文從然上兩重下方是圭山評語應演義元
脫文既注中一半不是演義何云注書是彼鈔邪后
人殊不對看評曰此即圭自意取演義文外之意足
為兩重若謂彼鈔脫文豈古今諸本皆脫乎。】

〔注佛
智自在此等通凡聖〕」

大鈔等字在上此字在下然
大鈔為正。】

〔瞥起亦非真知〕」

辨疑誤云對彼疏此句
下大小鈔皆脫故亦非心境界一句此四句皆結就
經文何獨此句不結入經乃傳寫脫也評曰如其所
議則意義連貫又恐疏主別有深意不可得而知已。】


「〔注忘心遺照〕」

大鈔云遣照演義八亦然今鈔悞也。】


「〔注勝天王云云〕」

勝天王白佛言世尊云何如如佛
言非言能說離相無相遠離思量過覺觀境心體離
念無念非有念可離可無故云性本清淨彼疏云心
體離念即非有念可無知故云性本清淨演義云以
起信心體離念雙會二宗以北宗宗於離念南宗宗
於無念而南宗破北宗云離念則有念可離無念則
本自無之離念如拂塵無念如本淨故今會之馬鳴
起信既云心體離念亦本自離非有念可離亦無念
可無即性淨也體離念無念俱離二義也以演義文
影略故今鈔以義潤其文得其妙矣大疏鈔皆二十三。】

〔注
[005-0073a]
十信圓觀〕」

大鈔云十信觀圓雖二鈔俱通大鈔為
上。】

〔肇公云知有有壞知無無敗〕」

知有有壞有相無
空知無無敗亦不立。】


「〔疏二諦三諦〕」

空宗以鏡中影像為有是俗諦達之
本空為真諦便休不顯第一義諦故引影公中論序
云俗諦故有真諦故無故無著金剛論以布施福約
世俗諦故有約勝義諦故空亦唯二諦耳若性宗色
即是空為真諦謂影像即空空即是色為俗諦謂不
壞影像以鏡明即第一義諦約法則一真心性非空
非色能空能色是也然真俗二諦三宗無別但性宗
於二諦之後加第一義諦耳又相宗二諦不即空宗
二諦俱空性空二諦無礙。】

〔疏三性空宗依計〕」

空處
即圓成但約空理而說亦無其體故說三皆無性問
空宗三性皆空何故注云有謂依計答約執情說故
性宗圓成亦約依計無體性而說顯出真體與彼迴
心有異然三宗三性具如前文二。】

〔疏佛德空〕」

空唯
說二身演義云般若論說有二佛一真佛二非真佛
初即法身後即報化合自受用歸法身當體是空合
他受用歸化身名為報化亦名應化。】

〔五求不得〕」


諸法性空便為實相無可相即縱有報惡亦皆即空
故云佛德空宗。】

〔疏五求不得〕」

一即陰二離陰三如
來中有五陰四五陰中有如來五如來有五陰如是
五求皆不可得何故約五蘊說五蘊是法報今正破
法執故。】

〔由計我我所〕」

大鈔及演義十一云由外計我
[005-0073b]
我然應脫所字如來是我五蘊是我所五蘊是我如
來是我所計雖有五不出於此若爾此鈔為優。】

〔相
離未必相有〕」

大鈔云相離如馬離牛非牛有馬相
有如人有馬馬必離人。】

〔般若心經說無蘊處〕」

等問
心經疏教興中云顯佛勝德連珠云非佛德空空之
存果即是性宗今鈔諸部般若始教但約始教佛德
空等何邪答圓頓祖師何施不可其心經在性宗言
之三諦具足佛德不空今鈔且就空宗執計言之耳
如連珠云彼成智光此順疏主連珠爾說甚為允當。】


「〔中百門論〕」

宗致曰三論及智論羅什與生肇融叡
同譯謂龍樹菩薩造門論中論智論聖天菩薩造百
論百論廣彼破外道門論廣破小乘中論具彼內外
智論解釋大部中論具云中觀論以中道所顯故百
論以論有百偈故十二門論約所遣所託為目十二
者總文之數也門者開通無礙之稱也有本云觀十
二門論觀者鑒照義一照俗謂觀此十二類法二真
謂即於此十二法上破相開示照達真空令心無寄
故云觀也又云通辨三論總以二諦中道為宗趣廣
約三性說中道清涼曰意明此中空有皆是中道連
珠云然幻有真空雖通三性諸祖釋義多就依他以
敘諸宗立義不同幻有真空各約三宗以釋故知三
論宗不可遽謂止屬空宗今鈔止於空宗引用者葢
成智光耳集解謂三論止屬空宗者不知其可也。】


「〔疏常樂我淨〕」

性宗佛德具有也諸佛皆俱此稱體
[005-0073c]
實德摩訶般若解脫法身皆具此四謂凡夫諸佛本
有之德不待修生即真如體相性德圓備本來常樂
我淨也具如前說一。】

〔疏身知通光云云〕」

身智通光
稱性無盡有異空宗有相即妄辨疑誤云此是圓別
教中義今原此文似失校勘大疏及禪源詮合後三
教於第三顯示真心即性教亦攝一切了義經竝得
通用今略疏是始終對辨科云復開始終二教自有
三宗又鈔云除圓頓稱性教外自有三宗今於終教
不可引用評曰大疏禪源詮亦是終教為能揀何甞
不同略疏鈔從前通引一乘了義經以證之何止於
此而生疣贅廣略疏鈔皆圭峰之作何止大疏合後
三而此不然邪如教章以後一為實十義揀三乘引
攝論證一居三後攝論是別教一乘乎故知但通引
一乘一性之經以證成建立一乘之義彼既若爾此
何不然或者曰良由佛德分三分十權實對說今以
實義揀權就究竟而說也今謂辨疑悞難意云既終
教為能揀只合用三身何故用圓別十身無盡之義
耶所答分三分十之說即是彼難意若爾則不用三
身而用十身之難猶在或云對相對空雖是終教今
約佛德故不局教然聖教多含在人去取。】

〔十身〕」


華嚴融三世間十身一眾生身二國土身三業報身
四聲聞身五緣覺身六菩薩身七如來身八法身九
智身十虗空身。】

〔十智〕」

出現品以十喻說佛智一無
依成事智以虗空無依為喻二體無增減智法界湛然喻三體均
[005-0074a]
益生智大海潛益喻四用興體密智大寶出生喻五滅惑生德
珠銷海水喻六依持無礙智虗空含受喻七窮劫利樂智藥王
生長喻八知無不盡智劫火燒盡喻九巧令留惑智劫風持壞喻

十性通平等智塵含經卷喻十通具如下文七中。】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