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561 圓覺經疏鈔隨文要解-元-清遠 (CBETA)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二
沙門清遠 述


「〔疏冲虗玅粹炳煥靈明〕」

大鈔引禪宗空寂知以配
之上句是空寂直顯自性之體下句是寂知是即體
之用。】

〔老子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注云道動出冲
和之氣而用生成有生成之功曾不盈滿。】


「〔疏無去無來冥通三際〕」

以此真心三際莫之能易
[002-0025a]
故曰無去無來以無去來今故不離於三際以入三
世無跡故三際求之而不有故曰冥通問經云皆依
圓照清淨覺相既云覺相寧曰無去無來答下經文
以約迷悟說故分能所之相非相貌之相也。】


「〔疏非中非外洞徹十方〕」

謂此覺之心體非內外中
間故洞然透徹無所不遍凡有所在即有所不在故
楞嚴經佛以神湯內寫徵破阿難執心在內又以針
治內障徵破阿難執心潛在根內又以靈膏反質徵
破阿難執心在外乃至七處徵而無心可得阿難被
徵介爾妄心無逃避處妄賊既除真王得顯故知無
在無不在故於是乎洞徹十方也。】

〔所謂非是中非
謂是非中〕」

簡非中道也非謂此心是非中。】

〔意顯決
穴舉體全徧〕」

穴字誤也應作定字。】

〔莽鹵〕」

上音姆
下音魯本出莊子或作蟒呼者非也。】


「〔疏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

以心體真常故萬行
修起而不生隨流處染而不滅以自體本有不待新
生故盡未來際究竟常住故四山喻四相然四相有
二初微細四相謂生住異滅在疏冥通三際中具之
果報四相謂生老病死今則果報四相也然約以麤
顯細亦是生住異滅四相不能害也。】

〔起信云所謂
心性不生不滅〕」

彼文具云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
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等現見諸法差別相者
乃遍計妄情所作而此真心未嘗生滅也。】

〔然不生
滅三性不同〕」

三性本出唯識論彼云依此三性說
[002-0025b]
彼三無性等然三性空性相三宗說之不同初相宗
說三性者初依他起性以阿賴耶識秉業等種辨體
而生根身器界等一切諸法相分有漏無漏皆依他
眾緣而得起故喻中如繩依他麻起然彼宗依他諸
所說不同今據祖師常所引者二徧計性能遍計是
六七二識所徧計正唯依他為親緣喻中如計繩為
蛇木杌為鬼三圓成實性即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
法實性然彼宗謂遍計是空以計木杌為鬼妄情所
計實非鬼故依他圓成決定是有空有不相即也二
空宗說三性則依他性如第二月本無其體依他本
月而有亦如空華依他翳眼而有執為實有即是遍
計達此依計皆空即是圓成然彼宗圓成但約依計
空理而說亦無其體但掃長天之雲未顯出月輪也
三法性宗所說三性依他如鏡中之影像遍計如鏡
中骨肉妍[媏-而+一/虫]等相此二無體但是圓明之鏡即是圓
成謂依計無性即是圓成也故知性宗所說圓成顯
出真體與彼二宗逈然有異謂遍計無體可生可滅
如繩上計蛇杌上計鬼生亦無體可生滅亦無體可
滅依他起性即生不生即滅不滅如鏡中像生而本
不生滅而本不生滅皆無自性故圓成實性自體本
有不待新生盡未來際究竟常住永不斷滅。】

〔自體
本有不待新生〕」

者如鏡本明不因磨得究竟常住
永不斷滅者如金在污壞雖經多劫金性不滅。】

〔今
即當此自性不生不滅不同前二〕」

大鈔云前二如
[002-0025c]
心經不生不滅也心經疏三約義釋不生不滅第三
義約觀行對三無性釋云謂前二不有而非滅觀智
照現而不增即依計上釋圓成也連珠指通空性二
宗彼意云依計上辨圓成約依計空處即是圓成即
空宗謂約彼依計空理而說也約依計無性即是圓
成顯出圓成實性即性宗今鈔判云今即當此自性
不生不滅不同前二意謂此經唯論真性不生不滅
於前二顯不生不滅故簡異心經是依計上顯圓成
真性其顯是同初無淺深以彼經教興為破法執故
約諸法上顯圓成此經為離相上根凡夫直顯真性
不破諸法故直於自性上說圓成與彼異也或謂心
經諸法上顯圓成故屬無相宗者不然也。】


「〔離相離性故名中道真性也〕」

問前文中道亦亡今
何存中道耶答前是對待而中屬於事故今遺之此
顯德之中屬於理故存之。】

〔道經云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耳聾〕」

若莊子外篇云夫失性者有五謂
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亂耳使耳不聽云云。】


「〔驪龍〕」

即黑龍如莊子注脚。】

〔照體獨立〕」

照體即本
覺照寂之體就般若則離念無相之妙慧獨耀而已。】


「〔疏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

上句法下句喻約
下凡迷妄說。】

〔疏踞涅槃岸桂輪孤朗於碧天〕」

上句
法下句喻約極果悟者說。】

〔非對待始覺之智〕」

本覺
智即如理智乃即體之智始覺智即如量智乃對待
之智。】

〔隨緣生起世間一切染淨諸法〕」

大鈔云世出
[002-0026a]
世間然既云生起一切染淨諸法大鈔為正生起一
切染淨諸法與起信華嚴是同。】

〔後方約次下疏文〕」


【古大鈔云後方約淨次下疏文顯此心離倒等依大
鈔義顯照著然依此義亦可通。】

〔性相無礙〕」

性即體
性之性非理性之性謂諸眾生雖本有此清淨心由
無始已來迷之不覺。】

〔注論中根本不覺也〕」

迷於本
覺成乎不覺本覺即此真心也而此不覺為三細六
麤之根本故名根本不覺。】

〔注即獨頭無明迷真之
義〕」

不覺即無明也無明者無彼始覺智明故言獨
頭無明者十二有支皆有所因唯有無明橫從空起
無有其因故名獨頭無明此即所知障也枝末無明
即起種種煩惱障也無明迷真者迷此真心皆由無
明故華嚴經云皆由無始忽起無明全迷法界即是
無明迷真之義約喻者如澄淨之水為風皷動成其
波浪即水為因風為緣也然起信疏有二義一以本
覺為因不覺為緣生於三細二真不起妄即妄託真
生以無明迷於真心而起三細六麤之妄則以無明
為因真心為緣如下文殊章中唯以無明為生死根
本。】

〔注論云謂不如實如真如法一故等〕」

彼文云不
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
念等即不了真如之理一味故迷之不覺此正出根
本不覺之相也如人不了正方故迷東作西。】

〔故妄
認四大緣慮為己身心〕」

以於本有清淨心迷之不
覺故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緣慮為自心相上即
[002-0026b]
迷自此即認他亦即迷真執妄。】

〔佛名經〕」

即馬頭羅
剎佛名經有十六卷說一萬五千三寶之名大科分
三初顯理云云大科有三初顯理從初至逈出思識
之表即顯此經所詮之理二明教自我佛證此至無
機不被明能詮教三序作疏因由自巴歌和眾至序
終其後二科易見唯顯理一科異說云云或云通序
眾典或云唯序當經今謂決非通序其祖師作疏自
有常規故蘭盆不序一真法界金剛首序本淨鏡心
宗旨分明寧容異說問一真法界圓覺妙心一真心
源能起染淨一切諸法則三義皆同三法體一若爾
經序圓覺妙心得非通序乎況次科云我佛證此再
嘆奇哉等此即分明通序時教後科既爾前豈不然
耶答華嚴先序一真法界今經唯序覺心乃云心寂
而知目之圓覺彌滿清淨中不容他等科云初示覺
之心體二示心之覺相結指所詮以歸當部宗旨分
明何嘗相濫苟曰不然何不同華嚴序結云法界歟
又況後科文雖似通意在今經故云頓之類歟也。】


「〔疏萬法資始〕」

乾能資始萬物而不能生萬物也真
心亦爾不生諸法即是妄託真生也然此論染法故
云資始若論淨法則可云資生故次下疏文顯此心
本具河沙功德妙用等又生滅門中用大能生世出
世間善因果等會妄顯真以標指會妄法無體唯覺
性而已以諸妄法本無體性元是無漏法故科云會
妄顯真以標指謂指覺心圓裹三世具恒沙性德等
[002-0026c]
問心之覺相即是本覺何故科云會妄顯真文相在
起信屬始覺之義即是終教今何用之答此云會妄
義通諸教若爾小乘則會人天之妄始教會妄歸識
不顯本有真心今此克就經宗則由前科明此心體
不守自性作諸妄法乃至染淨諸法皆依覺心生起
今會此妄法本無體性全是圓明覺性於圓照覺中
本來不見有一法可得故於是不同於起信以不說
六相十玄故不同華嚴也。】

〔厭下苦麤障乃至俱是
有漏染業也〕」

至解脫道時四禪八定因俱遣未至
此位時善業惡業不動業俱屬有漏何以故猶迷第
一義故。】


「〔緣有其四謂因緣云云〕」

一因緣隨所從生是法名
因緣以有親生義故得名因緣緣即因也二等無間
緣舊云次第緣如心識為能生緣前心法雖已謝滅
然有引導之力令後心法無間而生故與次第生起
諸法為緣故亦名次第緣三所緣緣以能緣之心緣
所緣諸法能緣之心為所緣之緣故四增上緣謂於
彼法有增上勝力能助成故此四前一屬因後三屬
緣約心識上說上據門論約大乘義若孔目章云淨
土之緣有四謂本識有其善種為因緣求生淨土之
心為次第緣心緣淨土之境為所緣緣眾善助成為
增上緣亦前一是因後三為緣然門論別有觀緣一
門正約此四緣之義又復有觀因緣一門約內外因
緣之義辨疑誤云此通局不分前四中因緣初一是
[002-0027a]
親因後三是疎緣其次內外因緣唯屬於緣雖合疏
中緣會而生既標釋不相類應削去前四緣評曰此
說不然斷不可削也且今鈔之意以疏云萬法虗偽
緣會而生故釋云緣會而生者緣有四種故標列四
緣且就因緣解者正約因親緣疎之義因能親生緣
但助之則知且就之言乃約截之辭也然據教章云
因有力待緣待何緣待因事之因之外增上等三緣
此通諸教今鈔云猶對小乘宗說者對疏之二句正
當小乘故釋相以過去已熟之業為因此世父母為
緣也次云若究本末者即指注之辭別通配釋約終
教之義次約業識為因境界為緣生六麤即始教之
義問何故次文便就終教性宗說邪答大小對論於
大乘中從本起末之義故先終教後方始教耳且約
小乘說者四俱是緣十二因緣却分親疎之別若大
乘則四緣十二因緣俱約親疎之義問若爾何故門
論四緣十二因緣各為一門說邪答約所破小乘說
故問何故彼論俱約親疎耶答彼約親疎者是大乘
故。】

〔肇論云一切諸法緣會而生〕」

即彼論宗本義文
凡聖依正皆藉緣起故。】

〔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


假緣會而生則知緣未會時諸法不有也。】

〔緣離則
滅〕」

緣之離散諸法則滅。】

〔如其真有有則無滅〕」


心本有不逐緣生既不逐緣生故無滅矣已上第五
重以從末至本故。】

〔以此而推雖今現有有而性常
自空〕」

生滅之法既從諸緣而起以此推度雖今現
[002-0027b]
有不待泯而其性自空矣此即第四重。】

〔乃至〕」

超間
之辭彼有五重超間第二第三也第三云以諸法性
空顯其法性第二云法性如是故曰實相實相自無
非推之使無故曰本無本無者在彼論即絕待靈心
也以本無對故彼論從本起末有五重一曰本無即
首標一心也二曰實相三曰法性四曰性空五曰緣
會五名即從本起末今此所引即攝末歸本之文却
從第五諸法緣會攝本無之一心。】

〔又解生法即二
執也〕」

又解者彼宗本義又別作一解前約諸法緣
生無性當體即空故云生法本無今謂我法二執本
空故云生法本無如何得知我法二執本無下應之
云以唯識故問既一切本無何以現見諸法答唯是
自己妄想心識所變現故問若離心無境者現有外
境何言無境耶答今約攝境歸心義故如次引二十
唯識云如人目有翳見毛月等事二十唯識即三十唯識也故云
一切唯識若約通說了別以解識八種俱名識若約
別說了別以解識唯前六名識前是分別次是差別
今約前通義此云唯識者唯是第八心識為諸法之
本此約始教相宗之義以彼宗不了此心即真心故
遂約妄想心識以說之。】


「〔注以意識想塵〕」

若約通說以等無間解意則八種
俱名為意若約別說以思量解意意唯第七今約通
義故能想塵之意識即第八妄想心識又此云意識
即六七識以六七識想境不定故簡之云。】

〔無定以
[002-0027c]
喻其五識緣五塵亦然〕」

於此一切唯識下所注者
意顯唯識者唯第八心識非前六七意識也。】

〔注或
時想無為有想有為無〕」

大抄云或時想無而境有
或想有而境無然二義皆通只依略抄善勝大抄。】


「〔故成唯識云彼我法相注我有種種相法有種種
相〕」

我相者即我執於中有即蘊計我離蘊計我非
即非離計我三種不同以不了五蘊即空故計之以
為主宰之義名為我執法相者即法執法執者雖於
色心之內不執主宰之義而未於五蘊之法達之即
空猶為法執能執即見分所執即相分我法二執之
相者即世間種種諸法故注云我有種種相法有種
種相若知諸法皆依內識之所生起則知諸法本自
無體名為法空。】

〔皆依內識所變見相而起假說注
二分〕」

二分者即相分見分也如翳眼見毛輪二月
翳眼即見分毛輪二月即相分約法而說見分即六
七二識相分即我法二執之相凡夫妄計名之為執
今此意顯唯第八識二分之名其實假立皆依自證
分所變故云皆依內識所變見相即第八之相分見
分俱無實耳又。】

〔而起假說〕」

者彼我法二執之相皆
依第八內識自證分上所變而起假說為相分隨假
說之相立我法二執之假名我法即二分中相分帶
能執言之不妨言二分然鈔中之意唯破我法之相
注。】

〔隨緣相而立假名也〕」

緣字之誤元本即假字義
亦當然謂隨假說之相立我法二執之假名也。】

〔非
[002-0028a]
依離識實有我法〕」

離第八內識別無我法注。】

〔此有
二釋云云〕」

一云即安慧唯立一自證分二云即難
陀立相見二分。】

〔起信論云一切諸法乃至則無一
切境界之相〕」

即心真如門文彼科云會妄顯真。】

〔又
云心生則種種法生〕」

即相續相中文問既曰顯真
與妄識不同此識妄識豈當引證答但證諸法從心
識生未分真妄耳。】

〔應一切時一切處乃至餘無色
時處則不見邪〕」

此即多所見一不齊問云云大抄
科云耳彼釋意云幻夢所見之物乃至意即不然十
門唯識不配空宗者以彼心境皆空故今云就無相
宗者雙證心境空耳。】


「〔疏識如幻夢抄云二喻之中且約夢說〕」

既云且約
夢說見得幻喻含釋在夢喻中故略而不釋如前云
且就因緣之義是同也仍就疏外別約患喻釋之故
云若約病患之喻說者也此若正釋疏應但牒云患
者云云故知疏鈔之意深遠幻患夢三義俱備矣辨
疑誤要改疏中幻字就患字然將恐失圭峰之意縱
大抄十二亦約患夢用病患者以彼先釋患次釋夢
今抄只先釋夢然後乃云若約病患之喻明知幻喻
與夢喻大分相似故含在夢喻中略而不釋耳。】

〔所
執蝶相分明似有豈便有耶〕」

若據大抄於似有之
下脫既非等十二字彼云所執蝶相分明似有既非
有能執之想亦分明似有豈便有邪或今抄從略義
亦可通若取意義備足宜依大抄。】

〔所執蝶相悟來
[002-0028b]
雖無未寤之時亦應是有〕」

悟字誤也理應俱用寤
字。】

〔成唯識亦云為遣執心心所乃至亦是法執〕」


唯識是境空心有今終教之義心境俱空何以引彼
為證邪答天親本意不得執識有全同空宗心境俱
空其后輩云文相雖令不得執識為實有意亦存識
是為境空心有今但引彼不得執識實有之深義以
破唯識即奪彼之矛還刺於彼以成終教之義。】


「〔既心境皆無誰是說無之者〕」

大鈔云誰是見無之
者然見字為正。】


「〔寂者是實體〕」

大鈔云是決定之體然義俱可通。】


「〔不變異之義〕」

大鈔於此下更有非空無之義一句
然依大抄文理具足。】

〔佛境界智佛境界知〕」

華嚴問
明品覺首等諸菩薩問云何佛境界智云何佛境界
知文殊師利菩薩答智云諸佛智自在三世無可礙
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虗空此即能知之智上二句即
權智下二句即實智此佛果權實之智不通於凡答
佛境界知云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
開示諸羣生此直語靈知之心通於凡聖染淨即體
之用故問之以知即用之體故答之以性淨以此心
體其性清淨豈了別識心之所能識眾生等有此本
性清淨之心良由無明惑翳不覺知故佛開示皆令
悟入也然前之真智正同寶性論離垢清淨今此真
知即彼自性清淨又前對所證之法明能證之智今
直語靈知之心通能所證如下第四抄云云然此真
[002-0028c]
心以空寂為體智為用用有二種一自性用即知與
覺乃即體之用故云自性用如珠之光明常自照耀
不容有色可對執有五色之對者是我法未除直於
珠體不見有法可對遍法界是圓明之珠法中亦爾
遍法界唯此圓明覺性而已不容一法也荷澤之宗
正明此即體之用同此頓教宗旨二隨緣應用即權
實之智如珠能現色像隨意出生諸物等然在今性
宗智與知其體是同但分因果之別若空宗謂智意
云智亦無得謂一切法皆無所有此能知之智亦無。】


「〔其珠之光明〕」

下即自性用縱影像有無明亦不增
不減如前云即體之智非對始覺之智者是也又如
次文云。】

〔明照喻心之智用〕」

者即本覺如理智所謂
即體之智耳。】

〔明照喻心之智用〕」

大鈔無此一句。】


「〔其中影像不妨或有或無種種變易〕」

影像者牒前
色像二字大抄云種種變易明亦不變然有此一句
義則頓全。】


「〔一切眾生不名為覺〕」

具云以從本以來念念相續
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

〔雖似覺相亦不名圓〕」


起信四相中文此即四中異相似覺也配三賢相似
覺者能覺前滅相故若據猶眠住相夢中亦云不覺
以不覺住相故次有隨分覺即住相配十地問此中
不配隨分覺者何邪答約地簡地前故。】

〔若有一人
發真歸源十方虗空一時消殞〕」

虗空離識亦非實
有若人返妄歸真始覺合本破和合識顯發真智故
[002-0029a]
所變空相殞滅矣。】

〔從萬法虗偽乃至識如幻夢五
句是空義兼此寂知正是荷澤所傳空寂是心知是
用之宗旨也〕」

大鈔云第二配禪宗者初五句是空
次但是一心是寂次一句即寂而知後一句都結然
當從大抄指配空寂等義却從略抄會於荷澤寂知
之義文相方顯著。】

〔萬法虗偽乃至識如幻夢五句
是空義〕」

者即空宗心境皆空之義但是一心既顯
體即性宗之義耳。】

〔以此經但分同華嚴故不配圓
教〕」

分同華嚴者即一室千燈等義但分同華嚴故
不配圓教者簡別之義以此經不分別顯說諸佛身
相國土自在無礙塵沙大用及諸法法爾互相即入
重重融攝等義下大鈔云故不的配然既云故不的
配故知亦可配之但疏中結云心寂而知目之圓覺
所以不配圓教次二句大乘法相教次識如幻夢一
句意顯心境全空即大乘破相教此二合之為始教
也大鈔云法相宗破相宗然禪源詮序雖將空相二
宗為二教在此正欲配五教應云兩宗合為一教宗
字為當宜依大抄。】

〔又此後三句中初句含終次句
正頓教後句含圓〕」

然分圓即約義含圓即約法前
科約義但分圓義不具故簡之不配圓教此約法體
故云含圓。】


「〔性空故故曰實相〕」

然親尋肇論乃云性空故故曰
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實相若依此抄闕法性一義共
八字應從本論文義方顯。】
[002-0029b]


「〔於真覺境中無別一塵有體之法何以故乃至空
色俱絕故云中不容他也〕」

有本云良由會色歸空
空中必無色在何以故之上然此別本及大抄皆云
正當泯絕無寄觀唯此新本云正當會色歸空觀辨
疑誤云思齊師校勘之本亦云泯絕無寄後人輙改
為會色歸空然辨疑誤之意同於次義空亦銷殞只
作一義今謂彼亦云良由會色等二句即引彼證成
水不容火故云中不容他此正當會色歸空觀若云
泯絕無寄良由會色歸空等二句何設乎當知疏主
作三義釋中不容他一真覺境中不容於色故云中
不容他同心經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等入鈔注云
會色歸空也二真覺境中不容空色故空色俱絕故
云中不容他正當泯絕無寄進顯圓覺空亦不存即
經無邊虗空覺所顯發行起解既云又此中亦無於
空明知別是一義也三同彼理事無礙觀中以理奪
事門事相皆盡唯一真理而已故云中不容他且三
義者初簡非虗妄念慮名為真簡非形礙之色故云
空此真空之理者即此圓明覺性中不容他物同彼
空中不容於色也只依別本以會色歸空二句置於
何以故之上頗合此新抄正當會色歸空之義也有
云會色歸空是真空觀中淺義泯絕無寄正拂此所
歸之空今抄舉彼所拂之空同此所拂抄唯二義然
此義與辨疑誤大同今謂下文正釋觀中雖雙簡真
空妙色在此則正取會色歸空空中無色之義以釋
[002-0029c]
中不容他耳。】


「〔疏故德用無邊皆同一性〕」

一切諸法之始起者皆
託真心而起故歎之曰萬法資始此則染緣起自萬
法虗偽已下展轉推逐悉無一法體存唯是圓明覺
性周遍法界清淨覺中所有色心境智一切諸法盡
是性之德相業用如金之器器器皆金如鏡之像像
像皆鏡故云皆同一性故經云無邊虗空覺所顯發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乃至平等不動謂根塵識等與
覺性無分毫之異故云平等沒體攝歸理中故云皆
同一性如上即淨緣起頓教之義一切諸法莫不盡
是性之德用乃至盡收色心境智諸法不同論中翻
對妄染本空但顯自性之德然此十對二十件事法
乃別教中所依體事今何用之況靜法苑公用時為
數清涼破之謂時乃法也又云縱之亦有理在若爾
何故圭山今亦用之答今此顯圓明覺心德用故用
之意顯色心等法皆同一性故如疏云德用無邊皆
同一性者是也既顯德用與所依體事義無相濫。】


「〔疏性起為相〕」

謂此覺性離過故具德具德故離過
離過具德故性相無礙也以性外無別一法為能起
起唯性起良以真如不守自性隨緣作於諸法真如
之外無別一法可得如金外無別一器為能起起唯
金起也下淨慧章云循諸性起疏云圓覺不守自性
隨緣遍諸差別之性諸性起時全覺性起經云法身
流轉五道名曰眾生云云。】

〔疏境智歷然〕」

既知色心
[002-0030a]
等法全是真性所起不妨諸相歷然達之是金不妨
器存也。】

〔疏相得性融身心廓爾〕」

以諸事相全性起
故不異於圓明覺性一一事法隨所依性遍滿法界
良由覺性遍滿故事法亦然下文云身心寂滅平等
本際又云覺性遍滿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
乃至六塵遍滿法界性起之義異說紛紜或云性起
唯是華嚴今經不說但以顯理一科未落教道故說
也今謂不然鈔中結指所詮歸當部矣或云終頓俱
說性起以鈔中但以法性為能簡通終頓故此亦不
然祖云性起唯別教也或云性起唯是華嚴此經不
說但顯覺性極處顯華嚴性起此亦不然若爾何故
疏鈔引當經證之邪或云直論性起與華嚴同但圓
覺約證所起唯論於淨不同華嚴染淨交徹此亦不
然疏中自云染淨俱融合法界性或云圓覺法體與
華嚴法體同故敘圓覺極處說於性起或云華嚴稱
性極談法爾常起今經離過然後說於性起儀式不
同性起無別或云此經不妨亦說性起但是依緣顯
性不同華嚴法爾常起此義與次前二義竝相近然
亦未合疏鈔之意耳或云此經逈顯真性故是性起
妄上立法故即是緣起與華嚴不同或云華嚴約法
法爾常起不妨約機以淨翻染起唯性起圓覺但得
約機一門華嚴二俱融即然上所說或全失旨或似
近宗既非的當指歸難從去取今謂疏抄明言炳燭
寧假傍求祖師既判此經兼含圓別說亦何乖大旨
[002-0030b]
然經云幻從諸覺性染緣起也幻滅覺圓滿淨緣起也疏云翻
染以為淨緣無自性染淨俱融合法界性迷真起妄悟真翻妄
離自真性無別染淨故染與淨即體同真故云合法界性起唯性起指華嚴說依

此方明幻盡覺滿普賢章又云悟修行相如普眼章抄
云幻盡覺滿有二義一諸法俱泯唯一覺心等虗空
界名滿此即頓教中意二此覺體中既無垢染即現
一切淨妙諸法與覺體非一非異融攝無礙如普眼
章根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故云滿也即圓教
中意然此二義初則頓教性起也謂緣起際即是性
起故孔目云一乘法界緣起之際本來究竟離於造
修等即此經身心寂滅平等本際也以諸法俱泯唯
一覺心凡聖皆同一際故云緣起際即性起義又本
際即遮那性海果分離言說相即性起耳今約普賢
證窮處平等於本來究竟離於造修同於性海果分
故云緣起際即性起也教章云廢智則不論緣起由
約智故說舊來如此舊來如此者法爾如是也二則
圓教性起也以此經兼含圓別故約含圓分圓以指
同華嚴性起然則在華嚴則法爾常起在此經則普
賢章幻盡覺滿合法界性故名性起因海果分法爾
如是也在普眼章則觀行成就根塵融攝亦同性海
果分法爾如是也遂成頌曰幻盡覺圓心法遍根塵
融攝類華嚴若謂此經非性起圭峰應是醉中言起
唯性起如華嚴說問既云此經談性起何故却指華
嚴說邪答華嚴有性起品具談性起是超師作關鍵
[002-0030c]
有性起門此經雖有性起之義文相隱故圭山指出
之乃指廣於彼此例頗多性起品者唐經名出現品
演義云出現通乎緣性攬緣出現即是緣起由眾生
感如來大悲而出現故八相成道從法性生即是性
起良以從緣無性緣起即名性起縱說諸緣互相資
發就此門中緣起亦成性起探玄云非小因緣成等
正覺此是緣起何言性起釋有四義一果性自體當
不可說不可說性赴感具緣名起起已違緣而順自
性廢緣從性名為性起二性體不可說說即名起就
緣說起起無餘起還以性為起故名性起三起雖攬
緣緣必無性無性之理顯於無處是故就顯但名性
起四若此所起四若此所起似彼緣相即屬緣起今
明所起唯是淨用順於真性故屬性起然法相宗說
真如一向凝然不變其緣起法自是有為色心問若
爾性起通終頓邪答此大同大威德法門以後三為
能簡故作是說於後簡之大威德法門唯是別教性
起亦然況始教乃有為緣起終頓乃無為緣起今雖
直以性起簡始教相宗意以性宗無為緣起對簡始
教有為緣起耳意在文外。】


「〔十種三昧門〕」

一圓明海印三昧門二華嚴妙行三
昧門三因陀羅網三昧門四手出廣供三昧門五現
諸法門三昧門六四攝攝生三昧門七俯同世間三
昧門云云然如來海印三昧即出現品乃如來所證
賢首品十種三昧中海印三昧是菩薩所入即十信
[002-0031a]
滿心菩薩與佛所得無異謂諸佛窮究菩薩相似也
若大集經云菩薩海印三昧者即三乘菩薩所入。】


「〔菩提海印三昧〕」

提字刀筆之誤本菩薩字。】

〔方之
海印越彼太虗〕」

二句總科為喻謂覺性喻同海印
然下句難見喻相以覺性喻同於海太虗喻同於一
漚或喻同牛迹牛迹即牛迹之水謂蹄涔也。】

〔言象〕」


【言生於象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像以言著故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
忘象。】


鈔二


已下抄第二。


「〔自然智〕」

即自覺聖智。】

〔無礙智〕」

即始本不二絕二
破礙之智。】

〔一塵含大千經卷之喻〕」

大經云有大經
卷量等三千界書三千界中事住在一塵中一切塵
亦然有一智慧人明達悉具足即以天眼見經在於
塵中於諸眾生無所利益以精進力破塵出經卷出
現品說佛十智以十喻喻之此即第十塵含經卷喻
喻性通平等智見五末。】

〔如來智慧亦復如是〕」

合大
經潛塵。】

〔爾時如來普觀一切眾生〕」

合出經益物。】


「〔注問若爾〕」

大抄云若以然以字爾字皆通。】

〔思惟
因行能說之智所化之機行故欲將所得妙法以逗物機故思惟行〕」

辨疑誤
云此論文論正云思惟行因緣行故清涼釋云因者
能說之智緣者所化之機欲將妙法以逗物機故云
思惟行據此合移行字在因字上但於行字下注云
能說之智緣字下注云所化之機正用清涼文也或
[002-0031b]
可但移所化之機四字注於緣行之下則因行緣行
也但注不著所在耳亦傳寫之誤評曰初義頗優其
次義若以所化之機四字於緣行下注之應以欲將
所得妙法之文注於故字之下是成何意耶疏主之
意以因緣行即因行緣行以一行通於因緣今將開
之有何不可然行字當安因字之上其欲將等文當
注於思惟行三字之下但以今抄於思惟下略去行
字由是以欲將等文注於上也且不失論意亦順清
涼釋義理亦可通。】


「〔波旬〕」

具云提婆魔羅播[示*卑]此云天障礙罪惡此天
性好勸人造惡退善見為善則以謂修行得道度脫
眾生必損減魔宮眷屬遂起妬心種種惱令退失。】


「〔四無量心〕」

各具三緣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喜謂慶
彼得樂捨怨親平等。】

〔三緣者注云一眾生緣緣
一切眾生相〕」

即凡夫。】

〔二法緣緣五蘊差別相〕」


二乘。】

〔三無緣不住上二相〕」

即菩薩不見眾生相我
空也不見五蘊法法空也。】

〔諸佛雖有十一部經不
說佛性〕」

十一部者聲聞藏唯方廣是菩薩藏顯
直進有方廣迴心無故起彼迴心增上信故不說佛
性簡小乘也要問五十。】

〔如來藏經九種喻〕」

一萎華
二巖密三糠糩四焦模五貧家寶藏六糞穢七菴羅
八弊衣九貧女。】

〔供養恒沙如來不如有人云云〕」


云者超簡文云不如有人樂喜菩提於如來藏經受
持讀誦書寫供養一譬喻者此諸佛所種諸善根福
[002-0031c]
雖無量比前功德百分不及其一千萬億分亦不及
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注凡夫身中佛難信
故信者功德倍多〕」

經文令信經欲令信身中佛性
寶藏所謂實信也。】


「〔復有二類〕」

大鈔云機有二種或者要改復字作機
字然不改亦無害二字皆通。】

〔富樓那〕」

即滿慈。】

〔餘
惑未盡〕」

雖知諸法皆妄未知妄有所因故云餘惑
未盡此下舉事令知其因。】

〔室羅城〕」

具云室羅筏悉
底又云拘薩羅舍婆提憍薩羅竝翻云無物不有舊
訛云舍衛此云豐物亦云聞物義淨譯云名稱大城
舍衛乃憍薩羅都城之號為簡南憍薩羅國故廢國
名而標城號。】

〔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

晨朝
者是機動時喻無明初動。】

〔演若達多〕」

此云祠授。】


「〔魑魅〕」

下音媚明祕切即山澤之精魅也。】

〔佛言妙覺
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

問起信論云
無明為因豈是無因邪答彼約生染法次第今約頓
中本性說謂唯一真心本無妄法妄必無因有因不
妄。】

〔自諸妄相展轉相因〕」

初人妄說展轉相承從妄
說妄及推其本初後俱妄。】

〔雖佛發明猶未能返〕」


悟釋相。】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

貼喻況顯。】

〔如彼城
中演若達多〕」

喻合顯。】

〔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頭無
得失妄有生滅真性何曾出沒。】

〔汝但不隨分別世
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

真無得以勸息妄緣。】

〔三緣
斷故三因不生〕」

煩惱是緣能潤業故殺等為因正
[002-0032a]
是業故能分別是識所分別是三種相續以分別之
能生煩惱分別此三故云三緣三即緣也又以煩惱
為殺盜婬三種之助緣故云三緣也分別既云業因
不作於三界中狂心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不從
人得分別不生前後際斷故云為歇勝淨明心本周
法界不由他悟而此淨圓覺心天真本有故云不從
人得。】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劬勞修證只為顯覺今
分別既亡覺性自顯故云何藉莊子內篇云庖丁得
解牛之妙對文慧君曰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
牛者未能見其理間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但見其理間也方今
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闇與理會技經肯綮之未嘗
而況大軱乎技之妙也常遊刃於空未嘗經槩於微礙肯著也綮音綮骨間肉也軌音孤大
骨也良庖歲更刀割也良善也歲一易刀猶堪割也族庖月更刀折

族誰也中骨而折刀故月更之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
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
厚以無厚入有間[懨-猒+火][懨-猒+火]乎其於遊刃心有餘地矣然
神遇者闇與理會喻於頓機不假修證謂歇即菩提
也族庖刀折肯綮之礙豈曰妙得牛理喻於漸機須
假劬勞。】

〔須菩提等四人〕」

等下三人也謂迦旃延迦
葉目連四尊者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佛授舍利弗記
於是白佛我等居僧之首自謂已得涅槃不復進求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說法我時在座但
解空無相無作於阿耨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今
聞授聲聞阿耨菩提之記心甚歡喜不謂於今聞希
[002-0032b]
有法。】

〔久住他國至五十歲〕」

他國者於十界中唯除
佛是本國也五十歲五道也此據台宗吾宗不然五
百授記即華嚴五百聲聞也五十餘年法合時會也
二十餘年猶在本處昔經雖妙猶帶三乘未付財寶
也。】

〔得至涅槃一日之價〕」

得小涅槃以為大得小乘
涅槃工作之直比之大乘止得一日之價心喜為足。】


「〔波羅奈國〕」

即中印土婆沙論云有河名波羅奈去
其不遠造立王城翻云江遶城。】

〔摩竭提國〕」

此云善
勝又云無惱即中印土也舊云摩伽陀此云不害劫
初已來無刑害阿闍世王截指為刑後自齧指因痛
遂息此刑佛生其地故吉兆預彰所以先置不害之
名亦名無刑害其城名為王舍。】

〔阿蘭若法〕」

亦云阿
蘭那今單稱蘭若此云無喧諍亦名寂靜處法者是
所證真理阿蘭若即事靜二障業苦喧雜斯盡事理
俱寂故頓教之首便是華嚴自後每遇上根即頓說
真性時處不同皆名頓教有數十部上迷頭捨父是
約所被機此約能被教所約頓漸竝是化儀化儀漸
事即前三教化儀頓即後二教也若約華嚴化法簡
之此經即逐機頓華嚴即化法頓最初稱性說故前
四教竝屬化法漸。】

〔三乘權實部類尤多〕」

然此頗多
異說今謂唯指漸教也。】

〔三乘〕」

者即一乘三乘小乘。】


「〔權實〕」

者或權唯始教實通後三或權通前四實唯後
一即漸教中有三乘有權實故云三乘權實以抄中
之意前云頓教有數十部即結頓中部類此但結漸
[002-0032c]
今但下雙指頓漸也南中劉虬五時一人天教二有相教三
無相教四同歸教五常住教南中道場慧觀五時初
有教二空教三抑揚教四同歸教五常住教如上二
種五時在漸中分之不濫頓經天台五時初華嚴時
即別圓二教乳二鹿苑時藏教酪三方等時亦藏教
生酥四般若時藏通圓教熟酥五法華時唯圓教醍
醐然此五時唯就漸中然時分異不能收二十餘部
頓經及南北兩宗禪門是故吾宗特立頓教故云不
有此門逗機不足今家五時初有教二空教三中道
教四同歸教五常住教由於戒賢三時之後加二時
故以般若為第二然此五時就前三教漸中分之初
不干涉華嚴圓覺等二十餘部圓頓之經是故五時
之外別立頓圓二教有以異於諸家立教耳原人論
云今家五時初不局定以般若隨執即破不定前後
在法相之前則破小乘屬始教唯破六識在法相之
後則破大乘屬終教兼破八識今取法相前義問智
光三時順性何不依之却就戒賢三時之後加之邪
答無差別論疏中四宗次第亦以般若為第二或云
祖師且順相宗故今謂智光三時依妙智經立此方
未見流通或疑即般若經既未見明文故難憑唯戒
賢三時依深密經立現以流傳誠可為據處是故依之。】


「〔空有迭彰〕」

十對空有約心境有二對約真俗有
五對約我法有三對是為十對且初約心境有二對
心境俱有心境俱一境境空心有一對境有心空缺此一義四句
[002-0033a]
不成故抄中不作四句二約真俗四句有五對俗有真空第二時一
俗空有真此句自有三對第四時一對第五時一對第三時四重二諦前後相望互為空
有一對真俗俱空第二時真俗俱有第三時與上第二時相望為一對

約我法四句有三對我法俱有人天乘我法俱空中間大乘
與人天乘為一對我空法有小乘一對我有法空涅槃時一對然異說

多端今皆不取。】

〔第三時教四重二諦前後相望互
為空有〕」

四重二諦者約唯識論四種勝義具如八中
伽論四種世俗謂世間世俗世間勝義道理世俗道
理勝義證得世俗證得勝義安立世俗即安立真如勝義
勝義即非安立真如第一重世間二諦謂世間世俗為世俗
諦世間勝義為真諦第二重道理二諦謂道理世俗
及世間勝義等為世諦道理勝義為真諦第三重證
得二諦謂證得世俗及道理勝義等竝為世俗諦證
得勝義為真諦第四重安立非安立二諦謂安立世
俗及證得勝義等竝為世俗諦勝義勝義為勝義諦
竝以世俗為空勝義為有展轉相望互為空有成空
一對即空淺有深以是法相空義故即真俗四句之
中第二句俗空真有也。】

〔注云同時遞互〕」

上注云上
二先後遞互此云同時遞互辨疑誤云此無遞互之
義必是後人妄如宜削去所注今謂次文云十對空
有皆約法約時遞互隱顯故云迭彰蓋由迭者遞互
也若先後同時不可去遞互者於十對中唯取異時
相望止有三對謂心境俱空俱有真俗俱空俱有我
法俱空俱有如是則空有迭彰十對不成圭山大有
[002-0033b]
失矣故知所辨之非。】

〔若說依他緣起云云〕」

即約法
論淺深次前如說下即約境論淺深。】

〔若說我者初
後相望初空後有空淺有深〕」

大抄云初三云空後
二云有空淺有深又云人天云有前三時教云空空
深有淺然大小二抄配屬文相似不乳合細評則義
非舛也今抄云初空者即初三也後有者即後二也
故知二抄無殊但以前文最後得涅槃我有法空或
云法華在中間我法俱空中然法華豈不說真我邪
如大抄云後二云有法華亦我有法空明矣餘之空
有淺深皆例此知謂心與真俗約心一二相望第一
時心有第二時心空即有淺空深約真俗二三相望
第二時真俗俱空第三時真俗俱有即空淺有深。】


「〔疏頓無二諦之殊幽靈絕待〕」

約頓以遣二諦之病
良以漸經五時施化於二諦之上顯中道第一義諦
謂之寂知若頓經以雙融雙泯顯第一義諦謂之絕
待靈心也但分漸頓之別所顯不異又前約時明漸
此約法以簡上之一句猶屬於漸幽靈絕待方屬於
頓問科云總序教起因緣華嚴亦在頓中否若在頓
中華嚴豈止絕待而已若曰不然何謂總序教起因
緣答或云地論云華嚴亦有一分逐機頓故不妨通
序之今謂次文明頓漸之相云頓者有二一化儀頓
謂華嚴初成稱性說故二逐機頓謂此經等四十餘
部直詮真性之經故知華嚴在其中矣唯言逐機幽
靈絕待不言化儀。】
[002-0033c]


「〔窮理盡性〕」

者意在生起下文敘今經之文勢也。】


「〔不同法華涅槃之類有三可破有權可會但顯一
真覺性即勝鬘密嚴金剛三昧如來藏普光明藏圓
覺等四十餘部文中皆少說事緣直詮真性理智良
由無三車除糞化城等由緣可會也〕」

既非漸次之
教故不屬三時五時法華涅槃對三顯一有三可破
有權可會此經直顯一真覺性頓教一乘尚超於彼
寧屬所會應知法華所會者三時五時權漸之教若
將此經槩屬所會不知其可也如下文云序及玄談
明言此是別教一乘非法華通教一乘即同別一對
又漸頓一對淨穢一對如是三對料揀優劣可知又
云此是頓教故不會之非三時五時之漸教又云是
四乘之一又云無二無三之一攝此經大抄云即會
三所歸一此等之文不一或云齊師續添或云別字
之錯者是何言誤若齊師之續添者如此抄云不同
法華涅槃之類有三可破有權可會但一真覺性無
三車除糞化城等由緣可會不屬三時五時及下諸
處明言指示是一乘之圓教等大抄亦然豈皆齊師
續添邪又明言此是別教一乘謂之錯改為頓者其
同別一對應改為同頓邪第恐無此理耳又以此經
屬乎五時謂屬破會者頓漸一對又是如何淨穢料
揀例皆無用耳華嚴即開漸之本法華即攝末之本
此經是所攝之末乎既非所會之三又非能會之一
不是別教一乘欲是何乘耶當知會三歸一歸乎一
[002-0034a]
真法界若法華自宗會歸佛慧吾祖或云法華同教
一乘或云華嚴中同教他宗豈信歸於華嚴今家以
佛慧是同故取之故云華嚴中同教然不出一圓中
同教左右稱之也所以清涼云莫謂二經化儀有異
而令佛慧有殊而漸圓佛慧得與華嚴同日而語況
頓之類歟故知弘法華則曰會歸佛慧弘圓覺則曰
會歸圓滿覺性弘華嚴則曰會歸一真法界也若曰
不然必欲歸能詮之經者八十一卷中安能著得許
多經邪又況大抄八云稱性互收者況出圓融也上
但理事無礙已是難思餘經容有此則事事無礙唯
華嚴及此經觀成中意又淨慧章疏云此經宗分同
華嚴因說果海果徹因源稱性互收無別前後彼云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
即同此安心之文又三聖觀云良由此經亦是稱性
真身說圓滿覺性故人法儀式懸符華嚴又修證儀
云起信信門還頓攝解行證時即次安圓經了論皆
如此圓覺宗同莫妄彈圓經即指華嚴也又普眼三
觀疏抄指云全同華嚴法界三觀又剛藏章疏云眾
生成佛諸典無文唯圓覺華嚴理越常情語驚凡聽
又云稱體圓觀又云圓頓宗教儀式皆然又序及幻
盡覺滿疏抄明言同華嚴性起又經云是經百千萬
億恒河沙諸佛所說疏云說此經佛既是真身無礙
塵沙同體故一說即是多說華嚴云無有國土不說
此經此等皆圓別義疏抄如雲謂屬法華破會於理
[002-0034b]
可乎又此等之文皆齊師續添乎問同別二教始於
智論共不共二種般若智論明指不共唯華嚴今家
諸祖得之以為明據由是獨尊華嚴卓絕獨立無所
對待逈異餘宗今云圓覺亦別教者何邪答此經有
三可破否有權可會否共三乘人說否十萬登真大
士是五時淘汰之漸機否有三車化城除糞等由緣
否屬三時五時否如此經云隨分思察疏云圓機菩
薩即便思察既曰圓機菩薩豈是三乘既非三乘誰
屬所會以此推之不共明矣智論唯指華嚴者頓之
類中言其一耳問至相賢首終頓竝作三乘此經即
頓也謂之三乘有何不可答若堅執此說誠難與言
也清涼既得至相賢首之命脉圭山承襲祖祖傳雖
變態之不同無適不可也如判法華為終教豈直是
三乘耶應知且漸頓一分大分言之耳又修證儀云
淨土所談為了義娑婆所說是權儀法華靈山所說
穢土也他宗諱之皆此之類也若謂斯言之不通者
法華豈是權乘邪故知教章終頓皆屬所簡法華圓
覺不是權乘是故至相以頓教一乘疏主特云一頓
教者有自來矣優劣可見問若爾應漸頓分權實邪
答否也自有五時施化般若部中所顯之頓屬於權
耳然此經既曰一乘非白牛車乎設云屬同教一乘
者法華有三可會謂之共教此經無三可會謂之共
教猶不可也諸祖專弘華嚴獨尊斯典云是根本法
輪圓別一乘餘經也於弘通邊當如此耳圭山既悟
[002-0034c]
圓覺力弘贊之經宗玄妙豈抑之者哉故知在圭山
謂之根本法輪一乘圓別不為過分如法真之記心
經以彼實教取合後三開同別之義謂之同教一乘
然般若正當共教心經既是諸部之樞要詮真實一
心判為同教一乘仍含圓別理當然矣過分者哉然
心經之於圓覺優劣頗異為例可知只如破會之說
或以終頓屬實謂此經不屬破會或以終頓權謂此
經亦屬破會然推此意蓋以圓覺與法華之前五時
權漸之教同別屬乎縱奪會不會耳既與圭山相違
難以聞命故清涼辨光宅順違云若唯說法華為實
則抑諸般若及諸大乘了義之經昔大亦有權實法
華但會昔權故說三皆虗指昔實不帶方便故不會
昔實說如來藏性涅槃法身真常之理故此則諸經奪光宅若依昔未
顯說一切具有如來知見根敗之種今竝說成則今
昔有異昔所未說而今說之一乘三乘昔權今實皆屬法華固其宜矣今法華三根聲聞皆與授
記故言今並說成此則縱光宅奪諸經此辨光宅立教之順違遂有縱奪實體足
不足之言乃約教設以辨也如探玄云釋有二位一約事破二乘實滅二約教亦會大乘權教所約不同也

然據清涼之意以法華已前諸部般若及諸大乘之
實謂之終教於事中頓說如來藏性謂之頓教此之
終頓有縱有奪取彼實體之不足屬三屬一會不會
耳豈將圓頓了義所詮白牛車之一所被之圓機屬
三屬一會不會邪問圓覺既稱圓別與華嚴有何優
劣邪答圓頓合論頓圓無別如上所舉理義昭然今
疏抄中比比皆爾若或揀之不妨有異如云性起之
[002-0035a]
義分同華嚴三觀亦云分具圓義又云此分攝圓教
者此經不明顯說諸佛身相國土自在無礙塵沙大
用及諸法法爾互相即入重重融攝等義不得全名
圓教所揀之義如雲何嘗相濫邪問根本法輪唯華
嚴也故云開漸之本圓覺亦屬別教應亦根本法輪
邪答根本枝末等三法輪乃吉藏所立清涼云此全
約化儀以立若將此定判一代時教收義不盡法華
之前般若等大豈皆枝末若然豈當專以之為定量
邪苟欲以為定量者如經云三世如來之所守護疏
云如華嚴云我等諸佛護持此經抄云諸部般若多
是天帝護持法華菩薩守護華嚴及此經諸佛自護
良由根本法是諸佛師故然如上所敘皆疏抄明言
如揭日月矣去情思之因輒頌曰後三為一開同別
終頓歸圓不會之於後一開同別教三乘始教屬權
儀漸中圓極為能會所會羣經屬五時五時都不關
圓覺蔡祖明言豈不知此經別一超通教宗同圓別
被圓機圓頓若同權漸會圭峰寧不暗攢眉般若法
華名共教菩薩天龍共守之圓覺華嚴根本法三世
如來親護持。】

〔勝鬘等四十餘部〕」

禪源詮云二十餘
部此抄或云數十部或云四十餘部文中皆少說事
緣直詮真性理智良由無三車除糞化城等由緣可
會也故指此經是頓之流類問諸部頓經與圓覺何
殊答顯體詮法儀式皆同是故皆不屬會若於頓中
科簡被三乘機者不妨屬會。】
[002-0035b]


「〔疏如來入寂光土凡聖一源〕」

疏釋神通大光明藏
云是諸佛眾生之本源神通光明之性體塵沙德用
竝蘊中故云藏亦名法性土亦名常寂光土然今云
入寂光土不云法性土者或云以相宗法性土理智
不即故不用之今謂不然既正釋經文疏中雙指二
土即知二土俱通今鈔却於凡聖一源之下用一切
如來光嚴住持別配法性土又云即自受用土又云
以此經理智不分故又引是諸眾生清淨覺地共釋
凡聖一源既用此以別配法性土故以神通大光明
藏三昧正受至不二隨順通配寂光土也不然不用
相宗法性土矣況相宗三土今家用之即今家三土
但祖師隨文義之便用之無他說也天台四土一凡
聖雜居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無障礙土四常寂
光土相宗三土一變化土二報土三法性土若於報
中開出自他受用亦四土然天台四土大師依智論
義立相宗三土依佛地論唯識論云既有明據其義
可憑由是今家多用三土配釋經文但今家開合自
在有異相宗亦攝天台前二也若開受用自他即成
四土該唯二種謂淨及穢或性及相大疏下文云淨
穢性相二土三土四土無不融攝即華嚴等及此經
意故云融而為一有異餘宗也方便一土法相所無
相宗不許迴心二乘故不立方便土以彼相宗聲聞
出三界為究竟故。】

〔抄先世因緣所受身〕」

者即分段
身出三界無煩惱者即變易身問方便有餘土下抄
[002-0035c]
云出三界外別有淨土二乘所居即法華餘國作佛
也能應之身不知是何身邪答能應之身即報身如
教章云或說釋迦報土在三界外西去三十二恒河
沙佛土無勝世界此是顯娑婆化土色頂之佛亦非
報身又大疏玄談云或說報身在餘土約引攝說竝
是釋迦上言報化耳竝約終教說然天台依智論所
引法華我於餘國作佛之文以立此土故今亦引祖
師所釋以答之。】

〔現受用身〕」

即他受用也自受用身
不容機見同法性身其他受用身應機說法容於機
見故下文云前凡聖一源即從自受用入法性土此
應諸菩薩即從法性土現他受用身。】


「〔疏本起者〕」

因所起最初之心也頓悟本有圓覺妙
心本無無明生死方名真正信解以此真正信解合
於如來本起之因謂佛昔根本所起以此圓覺妙心
為所依之本一切如來皆然故華嚴經云若不了心
自心云何知正道多劫修行非真菩薩。】

〔起信了二
覺發三心修五行〕」

然頓教因地總有三重初了悟
覺性次發菩提心後修菩薩行起信論中亦先開示
二覺次令發三心後方修五行。】

〔二覺〕」

者即本始二
覺。】

〔三心〕」

者直心深心悲心。】

〔修五行〕」

者六度合定
慧為一故問起信即終教豈具三重因邪答生滅門
亦具頓義亦被頓機大抄云亦通頓悟漸修贒首判
為正終兼頓圭山注論亦然是故論云信成就發心
有三種即上所列直心深心悲心也修證儀云起信
[002-0036a]
信門還頓攝故知彼論所說因地有此三重具如下
八中。】

〔及華嚴善財大集法行〕」

善財先陳已發方問
行門大集經云若比丘讀誦十二部經為眾敷揚思
惟其義不名法行若比丘能觀身心境界都息永離
煩惱其心寂靜我則說之名為法行。】

〔薄伽梵〕」

亦名
婆伽婆疏云能破煩惱名婆伽婆即當斷德以顯法
身淨土說經法報不分非應化矣然此六義初二法
身斷德中二報身智德後二化身恩德雖通三身三
德隨何經之不同在此經即當法身斷德在權漸經
中即當化身恩德等不妨餘經亦婆伽婆大鈔云華
嚴等圓頓宗教是理智不分之真身此經是淨土說
故化主是真身是以經云婆伽婆佛地經是即化顯
報報即化身故隨地前地上機見之別此經是法報
不分之真身與彼相即之義不同然疏中三義於中
正義是此經說主圓了義是佛地經說主以彼真應
雙通故。】

〔六義〕」

者義翻也若正翻云如來曉師正翻
云世尊又此釋云謂諸如來不繫屬諸煩惱故則知
婆伽婆正翻如來不妨通諸經也。】

〔如金剛別譯八關齊戒經等〕」


如佛字各隨經宗所釋有異抄約當經釋自覺覺他
覺滿之義異餘權漸之經。】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
門〕」

然此圓明覺性大位在果體通染淨即一切眾
生具有所謂塵中有經智海無外然則眾生本有既
迷背而不覺不知宛受貧苦佛則全得其用故此但
標法王有之於法自在更無有上故曰法王。】
[002-0036b]


「〔言法遍〕」

者經云善男子虗空如是至八萬四千此
一行半抄文大抄本無辨疑誤云即后人添入宜削
之今謂恐是圭山自添躡前起後文勢當然不應齊
師手自加之亦不可盡過於彼也或曰覺性平等不
動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不動含法遍義耳或云
不是正含文相乃是況顯深玄然亦在人取舍。】

〔注
法遍義即不含心通〕」

大鈔通字即遍字今以遍字
為正如鈔注釋云覺心無可遍者以覺心本遍不待
法遍而後遍故法遍中不具心遍義。】

〔注心通即含
法遍〕」

法遍宜改云法通如次前引經云覺圓心淨
故身界等清淨即是所含法通義耳。】

〔然眾生成佛
文是此門疏今乃取意云云〕」

大鈔云今疏中乃取
意取意然以大鈔為優今疏之言指心通法遍也所
引始知眾生本來成佛便當次科牒起問目耳。】


「〔疏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

剛藏生於三惑遂成
三難初真能生妄二說妄為真三牒而縱之責無窮
之過。】

〔佛答意云心本是佛云云〕」

謂真心之體本來
成佛以無始妄念之起而不覺知是以漂沈生死正
漂沈時心體何嘗流轉見有漂沈者由妄念故既處
妄中必認真作妄其猶在舟而不知舟動反認岸移
正認岸移岸何嘗動良由妄起而迷真不是真生於
妄也上二句約法佛答下二句約喻種種取舍未出
輪迴等即反覈起疑之本結指前疑未是正答其真
隨妄轉以四喻喻之空不生華方是正答。】

〔疏頓除
[002-0036c]
妄宰空不生華〕」

頓除者達之本無也一也妄境本
無其體眾生妄認頓悟妄念本空則無一切境界其
猶病眼妄見空華翳差別則方知空本無華何嘗起
滅譬如幻翳即空中華無起滅於中曲分為二初翳
差華亡喻如空華下二空不生華喻。】

〔疏漸竭愛源
金無重鑛〕」

謂理則頓悟惑障漸除故下經云依願
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證大圓覺上則空中華無
起滅喻喻於頓悟此則金中鑛不重生喻喻於漸修
成佛不復再生煩惱正答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
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佛言一成真金
不重為鑛如銷金鑛即金中鑛不重生喻金喻覺性
鑛喻煩惱然此偏通後難修證義云華喻總酬三種
難鑛喻偏通最後疑後疑過重故再喻之若唯華喻
但彰頓悟闕於修治若唯鑛喻本非清淨故須二喻
合云一切如來至後復結空果等大抄則無此一節
宜依大抄況此一段經文不合前金鑛之喻自是顯
淺難造深撿經科節可知亦恐別有深義不可得而
知也。】

〔然法合鍊鑛之文正彌勒章中〕」

等大抄云然
竭愛之文正是彌勒章中等宜以略抄為正以金鑛
本非喻於漸竭愛源今疏主以此正喻漸修除障却
用此喻而喻之故今抄中特指今舉此喻配屬疏文
正合金鑛之經文即彌勒章斷輪迴根本之文也若
如大抄所指則不見疏主之深意耳。】

〔其斷除之法
即是後文〕」

次牒云後文者此二後字大抄即彼字
[002-0037a]
宜以大抄為正今抄亦可通疏主前指合法之文是
彼彌勒章故此云後也。】

〔疏今撮略前後而敘之云
漸竭愛源也〕」

大抄云疏今影略前後而敘之無云
漸等六字意云喻則質在前章影在後章法則質在
後章影在前章故云影略前後敘之謂喻舉剛藏章
法舉彌勒章二章前後影略而敘之於疏其意則通
指二句疏文若爾則大抄為正然則撮略二字義亦
可通但敘之下唯指一句疏文不若大鈔兼通耳。】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