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CBETA)




維摩羅結經文疏卷第二十五佛道品第八


佛道品第八



【今明此品略用三意通釋文義也第一正明此品
來意第二釋此品名第三入文解釋第一明此品
次觀眾生品而來者前觀眾生品正明通相從假
入空正成問疾品通教從假入空調伏界內疾菩
薩兼成室外為國王長者說法以如前說今此佛
道品次明通相從空入假觀故此品明非道之道
非種之種非眷屬此即從空入假不有而有義也
正成問疾品明別教通相從空入假觀調伏恒沙
實疾菩薩上文云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
不應滅受而取證亦兼為室外呵諸弟子不能於
諸見不動而修三十七品善於知見得無罣礙不
捨八邪而入八正以五逆相而得解脫等故有此
品而來也第二次釋此品名此品所以稱佛道品
者佛以覺為義自覺覺佗名為佛道以通達為義
[025-0662b]
所覺之理能通觀智從因達果名之為道此以智
理標名故云佛道品也正如此品明義因非道之
理即是佛道是以淨名菩薩答文殊師利云菩薩
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名為佛道也所言道者大智
論云十二因緣有三種道一者煩惱道二者業道
三者苦道一煩惱道即是無明愛取三支二業道
者即是行有二支三苦道者即是識名色六入受
生老死七支此之三道皆非佛道故言非道此三
種非道之理即是諸佛實相智慧功德之理理即
是道故說非道即是佛道也問曰此品中不約十
二因緣明義何得約十二因緣三道為非道也答
曰一切非道不出此之三道所以然者十法界道
攝一切道九法界道皆非佛道唯有佛法界道名
為佛道此經明不思議佛道義故約九法界非道
皆是佛道也是九法界道六道是有為緣集十二
因緣三乘道是無為緣集十二因緣即是世間二
邊之道各有煩惱業苦三道又復不能通相從空
入假利物無滯順入不思議解脫之大道是故皆
非佛道也但依此不別明菩薩是非道者以四教
明菩薩道不定別圓兩教菩薩道皆得順入中道
即是佛道也復次方便教所明菩薩道皆有慈悲
願行有符順佛道義故不簡出覈實非正是佛道
義正是佛道淨名前何故彈呵四大菩薩及八千
之徒復次此品明雖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豈
[025-0662c]
不入方便教菩薩斷其有為緣集無為緣集也問
曰若佛是能覺智道是所覺之理者此非道之理
即是佛性之理不答曰此非道之理即是佛性也
問曰若是佛性之理者佛性有三種所謂正因佛
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此之非道之理亦得是三
種佛性不答曰此十二因緣三種非道即是三種
佛性前於玄義以略說今當更明所以然者若苦
道七支即是正因佛性煩惱道三支即了因佛性
業道二支即是緣因佛性故大涅槃經云十二因
緣名為佛性佛性不出三種因名佛性果名三德
涅槃所以然者七支苦道即是法性五陰屬正因
佛性故大涅槃經云無明有愛是二中間則有生
死名為中道中道者即是正因佛性也若轉無明
以為明是則猶惑故解此即了因佛性義若轉惡
行為善行是則猶惡故有善則是緣因佛性義故
知三種非道之理即是三種佛性之理是故淨名
說言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也問曰諸師多云此經
未明佛性何得引涅槃經明十二因緣是佛性義
以釋此經佛道品也答曰大涅槃經云若言十一
部經不明佛性非謗佛法僧若說十二部經不明
佛性即是謗佛法僧今此大乘方等具有十二部
經何得疑言不明佛性也問曰此經從始至終無
有說佛性之言何得言明佛性也答曰此佛道品
淨名說非道為佛道文殊說非種為如來種種性
[025-0663a]
即是眼目之異名如天帝釋豈異憍尸迦也若謂
不作佛性名說不關佛性義者有經不作二諦名
說亦應不關二諦義也若爾何得言諸佛常依二
諦說法也問曰若佛性有三如來種亦有三不答
曰種亦有三此品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六入為
種即是苦道正因如來種正因佛性之異名也又
言無明貪恚為種六十二見為種即是煩惱道了
因如來種了因佛性之異名也又言十不善為種
即是業道即是緣因如來種緣因佛性之異名也
種之與性義實相符故法華經云唯有如來知此
眾生種相體性即是其義問曰種以能生為義義
符無常性以不改為義義符於常此二義別何得
言符答曰緣了兩因符種義不足致疑但正因符
種義似有乖深求其致亦相符也真如不生非因
非果說為正因佛性是則非因性說為正因性何
以不得非因種說為正因種乎問曰若此經明如
來種義與涅槃佛性同者何故言見無為入正位
者不能復發菩提心也猶如根敗之士種義可斷
佛性之義則不可斷何得同也答曰此經帶方便
明如來種性義於利根菩薩即是究竟二乘不了
故須呵折呵折聲聞即密有發心之理故法華經
云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
大乘教化即其義也問曰十二因緣法性皆是正
因觀因緣智通是了因助修之善竝是緣因今何
[025-0663b]
故偏判各有所屬也答曰義有通別若如所問乃
是通義別對分明則不得不爾法性五陰有無明
不善業即成生死五陰如陰氣起水結成氷無明
轉為明不善成善即顯五陰法性成五種涅槃如
陽氣起則氷融還成水也問曰無明煩惱何得是
智慧性耶答曰此經云不入煩惱大海不得無上
智寶十地論師說七識是智識攝大乘說七識但
是執見識諍論云云皆由不達了因種性義也六
識不達起諍類如七識其義可尋問曰若爾般若
法華亦明佛性不答曰此經是方等教尚有此義
般若豈不明佛性義耶故大涅槃經云言佛性者
有五種名亦名佛性亦名般若亦名首楞嚴亦名
金剛三昧亦名師子吼三昧又大涅槃經明成大
菓實見如來性引說法華經八千聲聞得受記莂
成大菓實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即其義也觀心
明義若知一念十二因緣具十法界三道之理即
是三種如來種三種佛性是則三道生死非道不
障三德涅槃道如世伊字一切法亦如是是為不
思議之智理即是行於非道通達佛道故名佛道
品也。】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此是第三入文即有三別初明佛道二明如來種
三明眷屬此之三段辭異意同皆是明通相從空
入假觀也若就覺知非道之理通達無壅名為佛
[025-0663c]
道非道之理即有顯現能生如來義名如來種所
生福慧若是自行二慧能生法身及諸功德即以
此為眷屬也若是化他皆是假名權智方便利物
故得有此分別耳是則三段經文乃殊同是通相
從空入假義也故大品經云菩薩能以一切道起
一切種名道種智即是從空入假之智也就第一
文即有四一文殊略問二淨名略答三文殊重問
四淨名歷別廣答此是第一文殊略問文殊所以
問菩薩云何通達佛道者假名分別佛道無量蘊
在非道之內初心菩薩未了前問疾品明不思議
通相從空入假觀者莫之能知故問菩薩云何通
達佛道也。】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此是第二淨名略答行於非道通達佛道者菩薩
以無所受而受於非道諸受即是行於世間出世
間二邊之非道也通達佛道者即於此世間出世
間二邊非道通達佛道也復次世間非道即是愛
見屬愛非道即諸魔道屬見非道即諸外道也二
者出世間諸受非道者即是二乘四門種種諸法
門具如上釋從空入假明諸受義也此世間出世
間二種諸受皆名非道若菩薩以無所受為欲通
達非道之受而受諸受自行化他入假分別藥病
未具佛法終不滅受取證即能通達一切佛道也
故上問疾品云諸魔外道皆吾侍也。】
[025-0664a]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此是第三文殊重問所以重問者以淨名略答意
懸時眾未解故重請淨名廣說也。】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
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鬼而具足
功德。」


【此是第四淨名歷別廣答非道通達佛道也就此
文有八段一約無間因果明非道二色無色界明
非道三約三毒明非道四約十蔽明非道五約二
乘明非道六約人間諸惡果明非道七約入無餘
涅槃明非道八總結非道今此是初正約五無間
因果明非道菩薩方便入假為利眾生示行五逆
之因示受三塗之果雖為此事而無惱恚即是行
於非道通達佛道也所以然者菩薩觀此五逆因
緣所生之心從假入空不見逆心之相尚不見逆
心者何況有逆果以無所受而為眾生受逆心果
者此五逆之心即是無生即是阿字門謂諸法初
不生故亦是無垢三昧若知諸法不生即具一切
佛法如一微塵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經卷若不現
人人無知者此五逆之心亦復如是具足一切佛
法若世間受不受法若出世間受不受法頓漸三
十七道品一切諸法十心數十弟子起十法門莊
嚴娑羅雙樹四枯之教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
具足一切大乘常樂我淨四榮之教具在一念五
[025-0664b]
逆不生心中故言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就此即有
因有果五逆之因即是煩惱道業道之非道三塗
之果即是苦道之非道也今取惡之因即是五逆
最惡之果即是三塗最惡非道更無出此此之最
惡非道因果尚得通達佛道其餘非道因果理然
皆得通達佛道也今言菩薩行五無間即是行於
非道而無惱恚即是通達佛道也若本無五無間
之業而行無間者即是以無所受而受諸受通達
佛道即是未具佛法自行化他未滿不應滅受而
取證也菩薩於五無間能如是通達具一切佛法
即是自行示行此事令眾生入道即是化他也示
行無間有二種一作逆而懺如闍王示作逆未受
惡果而求懺法令無數人發菩薩心二者作逆不
懺如調達乃至入大地獄阿難隨目連往看當出
地獄阿難勸令懺悔調達答言我受阿鼻地獄苦
如受第三禪樂也是為行於非道為利一切又非
惡無以顯善是故調達無數劫來共釋迦行菩薩
道常得相值一行佛道一行非道更相啟發故如
法華經之所明也至于地獄而無罪垢即約非道
之果也此是無垢三昧破地獄有入此三昧一切
三昧悉入其中也如調達在地獄語目連言若汝
更為凡夫我當出此地獄也又如婆藪雖在地獄
教無數人得出地獄聽方等經若自有罪何能化
他良由雖處地獄之果無有罪垢而能化他至于
[025-0664c]
地獄即是行於非道而無罪垢即是入無垢三昧
通達佛道也本無地獄之業而至地獄者即是以
無所受而受地獄苦自行化他佛法未滿終不滅
受而取證也自此以去皆須取問疾品以無所受
而受諸受文來對行於非道之語歷別一一句皆
類明此義也經言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此如大象獼猴鵽啄鳥相敬因以化人即是入不
退三昧通達一切佛道也經言至于餓鬼而具足
功德者如請觀音經言現身作餓鬼手出香色乳
即是入心樂三昧通達一切佛道也。】


「至色無色界不以為勝。」


【此是二明行上界非道通達佛道也所以約上界
明非道不著此二界皆是禪定是世間善道若因
中生著即是菩薩縛若受果報即是長壽天難故
非佛道也菩薩從假入空以無所受而受世間禪
定因果不以為勝以非出世觀練薰修之勝法也
而於此色無色非道諸禪修白色三昧乃至我三
昧等十二三昧未具自行化他一切佛法終不滅
受取證即能通達佛道也。】


「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
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


【此是三明示行三毒非佛道即是煩惱道非佛道
而通達佛道也以無所受而示行貪欲是非道離
諸染著即是無漏禪定之佛道示行瞋恚是非道
[025-0665a]
無有恚礙即是修法緣無緣慈之佛道示行愚癡
是非道而以智慧調伏即是三智之佛道若未具
佛法即不得滅三毒受而取證是為通達佛道故
諸法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
法中具足一切諸佛道也。】


「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
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
行懈怠而懃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
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
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
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此是四明約十蔽非道通達佛道也此十多有是
煩惱非道亦有是業非道義推可知若以無所受
而受十蔽入假修十波羅蜜未具佛法不滅十蔽
受而取證即能通達一切佛道也問曰八蔽非道
八度是佛道如文可解憍慢非道對願諸煩惱非
道對力是義難見答曰憍慢輕他豈能發願為作
橋梁令他履踐若不轉諸煩惱定心神力豈能和
光不染常清淨也。】


「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
大悲教化眾生。」


【此是五明行二乘非道通達佛道也二乘從假入
空沈空故有無為緣集十二因緣三道非佛道也
菩薩從空入假以無所受受二乘沈空之受而能
[025-0665b]
從空入假作聲聞為眾生說未聞法如身子善吉
滿願若作辟支佛大悲教化眾生如大迦葉也未
具佛法終不滅二乘受即通達佛道也故法華經
云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
緣覺小欲厭生死實自淨佛道也。】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諸相
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示
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
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
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綵女而常樂離五欲淤泥現
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
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


【此是六明示受人間諸道果報之非道而通達佛
道也此是約苦道非道通達佛道也明此略有八
句初七句示受人間報後一句總明現入諸道受
報前七句即是以無所受而受四天下諸受此諸
受果報皆是非道而從空入假修如幻三昧日光
三昧月光三昧熱炎三昧未具三昧一切佛法終
不滅四天下果報受而取證也即是行於非道通
達佛道也初約七句可知後一句言現遍入諸道
而斷其因緣者世間諸道不出六道餘道已略釋
竟經未明脩羅道六欲天道若以無所受而受脩
羅道六欲天道此即是苦道之非道而修歡喜三
昧不動三昧難伏三昧悅意三昧青色三昧黃色
[025-0665c]
三昧赤色三昧若未得三昧王三昧具一切佛法
終不滅此果報受而取證即能通達佛道也而言
斷其因緣者得二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即是
能斷其因緣也復次現遍入諸道即是遍入十法
界道此即義兼菩薩道斷其因緣者四教菩薩十
二因緣之三昧道也。】


「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


【此是七明現二種涅槃之非道通達佛道上明二
乘有為功德是非道今明二乘無為功德亦是非
道也又上但說二乘今兼三乘三乘入二涅槃皆
非佛道除圓教玅覺佛示現其餘皆有無為緣集
三道之非道若應以三乘滅度而得度者即現三
乘滅度而不斷生死者菩薩久處生死利物豈得
永斷也故法華經明數數唱涅槃而實不滅也諸
佛尚爾菩薩豈得永入涅槃斷生死也。】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此是八結成佛道義也菩薩若能如前七種明於
非道行此非道之理具一切佛法者即是通達佛
道也。】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


【此是品之第二明如來種義所以淨名問文殊者
上文殊問淨名答非道為佛道今淨名問文殊答
非種為如來種也此二大士互相問答此是賓生
之宜為欲顯上來所明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其理
[025-0666a]
幽玄諸有未悟之者多生疑怪今淨名次問文殊
如來種義欲顯非道是佛道分明也若知煩惱業
苦三道是如來種者即能通達非道是佛道也就
此文有五意一淨名問二文殊答三淨名重問四
文殊解釋答五大迦葉稱歎領解述成今第一淨
名問何等為如來種者正為成非道為佛道致有
此問也。】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


【此是二文殊答如來種義即是以非種明如來種
也所以然者上淨名以非道為佛道是義不思議
恐昧眾生解故問文殊種義今文殊答以非種為
如來種義趣符同重以顯成淨名所說非道為佛
道之玄旨也所言如來種者大智論云如法相解
如法相說故名如來若如十二因緣三道法相解
者三道法相即是如來種所以然者離三道之外
更無有三種如來種也三種如來者一正因如來
種即是苦道二了因如來種即是煩惱道三緣因
如來種即是業道是義以如品前具明所言如來
者如此十二因緣三道法相而解而說故名如來
今文殊答還依如來所說而說故說三種非種為
如來種以成淨名所問三種非道為佛道義也所
言如來種者如來有三種亦有三如來有三者一
法佛如來二報佛如來三應佛如來種亦有三即
是正因了因緣因三種種也如法華經明皆是一
[025-0666b]
相一種即是正因種如智度論明諸智慧門為種
即是了因種又法華經明彈指散華佛種從緣起
即是緣因種種以能生為義亦是種類為義亦是
種性為義種以能生為義者若不能生不名為種
以此三種能生佛法身從微至著終于大果即是
能生義亦是種類義若此三種非佛種類此外何
處更有同類之法又種性義者性名無改此之三
法從初至後不斷不滅性無改變必致三佛三德
之果故名不改為種性義也今約眾生明種眾生
受身不出三種一煩惱二業三苦由煩惱潤業故
受身有苦此三無前後亦非一時即不縱不橫義
若就附情明義以真性為正因種智慧為了因種
萬善為緣因種此多約斷惑明種斷惑得解離生
死得涅槃除惡有善此約思議明義非今經正意
若除惑得解則無了因種也如火從薪起薪盡火
滅故二乘斷結結盡便無佛慧之因不能成一切
種智失了因種也若除惡有善惡盡則不能生一
切善豈有緣因種故二乘無惡失緣因佛種也若
離生死入無餘滅身不受生者豈有正因種故大
涅槃經云或有佛性闡提有善根人無闡提具有
煩惱諸惡受生死報身也即是惡為緣因性善根
人無此惡故云無也善根人有者已有善法緣因
也闡提無此善故云無也二人俱有者正因性也
二人俱無者無了因性也若約識為義六識是緣
[025-0666c]
因種善惡竝是六識所起離六識則無惡無善豈
有緣因種七識是了因種惑之與解皆是七識離
七識則無惑無解也八識是正因種無八識則無
生死涅槃也真諦三藏云更有第九識是真識八
識猶是虗妄生死種子所依若地論師解用七識
斷六識智障滅八識真修方顯者此須取中論自
他四句撿破今此經明八不思議種者以非種為
種故此經以身諸煩惱不善皆是如來種離此三
道則無別三佛如來種如蜂作蜜雖採眾花若不
置以大小便汙終不成蜜非但眾花香味是蜜種
只此大小汙汁亦是蜜種今明不思議亦如是非
但法性智慧善法是三佛如來種只此生死陰身
煩惱惡業即是三佛如來種此身陰即法性陰界
入即法佛如來蜜種諸煩惱有能生智慧理即報
佛如來蜜種一切不善有善理即是應佛如來蜜
種若菩薩初研修此三種道理分得相應名習種
性以修此相應理性心增長名性種性虗通無滯
名道種性深見分明名聖種性三種等修名等覺
性修三至妙極名玅覺性此三種性非前非後亦
非一時不縱不橫如世伊字首羅三目解釋如來
種義竟就文殊此答文有六意一略約苦道明如
來種二廣約煩惱道明如來種三重廣約苦道明
如來種四重略約煩惱道明如來種五約業道明
如來種六約煩惱總結非道皆是如來種今就此
[025-0667a]
段約三義分別若就苦門明義初有身第六入七
識處此三是正因如來種第二無明有愛三毒四
倒五蓋八邪九惱此六是了因如來種後十不善
道是惡業緣因如來種也若就通相明義一一皆
得是三佛如來種也然眾生受身雖以業為因若
無煩惱則不得生今三種如來亦然雖有正緣若
無了因導緣因助顯正性三佛亦不顯現生長由
慧達煩惱導緣因故三因成就顯法身故文殊云
煩惱泥中有佛法耳有身為種者身即五陰身陰
身即法性色受想行識即是正因種也又身為種
者以能生福智慧故說以身為種若斷此五陰即
斷佛種此即非種為如來種菩薩以無所受而受
此身若未成就自行化他一切佛法終不滅身而
取證即是從空入假明不思議義所以然者迷身
則有六道生死塵勞種解此身則有四種聖人種
故有十法界種也若滅身則無一切種菩薩如是
觀身見一切種即是如來種也如人眼翳苦痛失
明若詣拙師針灸或用藥塗雖得痛止而眼毀壞
永不見色無如來種也又如有人患眼今雖痛苦
眼睛未壞後若遇師禁呪瞖消痛愈童子無損眼
根清淨見色明了此喻凡夫雖具足煩惱猶有反
復以其種義不壞是故身為如來種也。】


「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


【此科是二廣約煩惱為如來種也前明身為種即
[025-0667b]
是現在五果正因如來種今取過去煩惱為無明
現在煩惱名為愛觀此二世煩惱如虗空不可盡
即是了因如來種義亦是三佛如來種也貪恚癡
為種者三毒猶是過去無明現在愛取二世各分
出三毒若離取我即具等分出生八萬四千塵勞
如實知貪等四分出生八萬四千法門故名為種
四倒者別門明義迷色起淨倒迷受起樂倒迷心
起常倒迷想行起我倒能生四念處觀正懃如意
根力覺道故為種也五蓋者貪欲蓋瞋恚蓋睡眠
蓋掉悔蓋疑蓋能生根本觀練薰修諸禪三昧故
為種義也此於別義如妨於通義無滯也。】


「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


【此兩科是三重約苦道廣明正因種義也六入即
是六根約報身苦道明種義也如鴦掘經云此六
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見亦如法
華經明父母所生清淨常眼等得六根清淨即是
六根相現若離六根華嚴經明處處辨菩薩十種
六根因是得入如來六根故知即是如來種義也
七識處者什師云欲界人天為一識處三禪為三
識三空為三識住合有七識住所以然者三惡苦
識不樂住第四禪識不住者色微故又以有無想
天識不樂住第四無色以有非想非非想法微故
識不樂住也隨識樂住即是法性此是約苦道明
如來種義也。】
[025-0667c]


「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


【此兩科是四重約煩惱道為種也八邪如前迦葉
章明不捨八邪而入八正即是種義也九惱者約
三世違情明九惱九惱是生瞋之緣謂此人現世
惱我惱我親歎我怨過去未來亦如是是為九惱
若有方便即是生善之緣故得是如來種也。】


「十不善道為種。」


【此一科是五約業道明如來種義十不善則攝得
五逆無間也因惡生善即有十善若能生十善即
是生三不護三密示現三業智慧行等如來功德
故即種義也。】


「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此是六明總結成如來種義煩惱不善不出見愛
二法以此往收故一切不善皆攝在其中皆是如
來種義也。】


「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是四文殊解釋答也就此即有二意一正解釋
答二譬顯初正答言若見無為入正位者即是斷
如來種不能行於非道以滅受取證故不能發三
菩提心也所言若見無為入正位者苦忍初心即
是見諦名之為見見諦所斷惑盡不更起即是一
分數緣無為十六諦證果即是正位也若見惑斷
即無六十二見煩惱如來種斷是人遠至七生畢
[025-0668a]
竟不受後身則界內十二因緣三道非種之種究
竟永斷故不能發三菩提心入假行菩薩道自利
利人學一切法行於非道通達佛道成三佛如來
以其無屬見煩惱見如來種也。】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
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
有眾生起佛法耳。」


【此是第二譬說文有四譬亦可通譬上明種義亦
可分別為二譬初三譬別譬三種後一譬總譬就
三譬即為三一者汙泥出蓮譬譬煩惱道為了因
種次糞壤生牙譬不善業道為緣因種次起身見
譬苦道為正因種達五陰即正因性也後入海譬
總煩惱等三種能生三種法身如下巨海得智寶
也略出如此言譬如高原者此是初譬高源本含
水有泥以決去水故無泥華不得生明二乘人本
有煩惱種以斷惑故如高原無泥不得生華此約
入正位無煩惱不得發菩提心也。】


「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
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


【此是二譬入正位者得道共戒斷三惡道不善業
無惡業種不生佛法也問曰此中言於糞壤之地
乃能滋茂以明入假大品云空中種樹以明入假
二意云何答曰此雖一往似異大意是同此明菩
薩能體達不善理能生佛法不善惡法為種資成
[025-0668b]
法身故約糞壤以明入假若是大品中即是不斷
而斷斷諸煩惱不善法入空以慈悲方便能從空
入假學一切佛法化度眾生如世間呪術之力能
於空中種樹故約空明入假若作此解二乘之人
已有入假之義但其未悟不能改觀至法華中方
得會入大品中止會其法不會其人也。】


「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生佛法矣。」


【此是三譬入正位者無身見則身因滅無三惡身
種不得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
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生一切智
寶。」


【此是第四譬若作總譬即是三明總譬二乘無煩
惱道等三道可入即無一切智等佛法寶也。】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
如所言塵勞之疇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
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


【此是第五明大迦葉稱歎領解文有三意一正稱
歎領解二譬顯三自鄙愧所以迦葉稱歎文殊以
文殊善說非種顯不思議如來種幽玄也領解即
有二意一正領解塵勞之疇為如來種二領解見
無為入正位者不任發菩提心也。】
[025-0668c]


「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
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


【此是二明譬顯此譬但顯領解入正位不任發菩
提心就此有開譬合譬如文可見也。】


「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反復而聲聞無也所
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
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此是三明迦葉自鄙也就此為二一正為自鄙二
所以者何釋自鄙意如文可解也。】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
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
馬車乘皆何所在。」


【此是品之大段第三明法門眷屬也還是成前非
道通達佛道及如來種義所以然者諸道法門無
量隨其義便則有親善相成義即是諸眷屬也此
皆是無名相中假名分別故有此義以成假名佛
道如來種義也復次前觀眾生品明觀眾生入空
徹源而有無緣慈悲喜捨為顯成此義故天女忽
現對身子闡揚不思議真空解脫之妙理今佛道
品明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入假自行化他雖受諸
受而無所受能於塵勞達如來種是故普現色身
菩薩因而發問眷屬是何顯成入假通達佛道種
種法門皆是眷屬義也就此為二一普現色身菩
薩問二淨名答一普現色身問者釋普現色身即
[025-0669a]
有三義一普現內色二普現外色三普現內外色
一普現內色者如法華經明身根清淨一切十法
界依正色皆於身中現猶如淨明鏡悉現諸色像
菩薩於淨身皆見世所有也二外現者亦如法華
經明普門觀音示現隨機不同普現十法界色也
三內外現者如大集經明觀己身見眾生身佛身
一切悉現己身亦見己身眾生身悉現佛身中現
眾生身中亦如是一切皆如影現即是色入法海
也菩薩住此欲明此普現之名表成上明入假之
義無所不現也前後相成令義易了故因普現色
身致問也今問眷屬者大士若是生身應有生身
眷屬資生若是法身即有諸法為眷屬何故室空
不見生身眷屬亦未聞說法身眷屬法門致有斯
問眷屬資生為在何所就問有二意一問眷屬二
問資產如文可知也。】


「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


【此是二明淨名答就答中有四十二行偈為四第
一有十二行偈正答明法身眷屬資生即是自行
第二從雖知無起滅去有二十七行偈正明菩薩
入假權智化物無方大用成前行於非道通達佛
道煩惱之疇是如來種竝為化他入假之權用也
三次有兩行偈結歎自行化他也次有一行偈斥
破二乘也。】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025-0669b]
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四攝眾伎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


【此是初有十二偈正答明眷屬資生開即為三初
四行偈明眷屬次七行偈明資生具三次一行結
自行功德滿今就正答明有眷屬者若是法身實
相則無分別何有親疎者哉正為入假分別故約
法門明於眷屬也若關河舊解外國無父母宗親
眷屬非為貴人今約此解仍為理釋言無眷屬是
賤人者即是二乘見偏真[厂@火]斷無智度母善權父
萬行功德眷屬也故法華經以窮子譬也若是大
乘法身眷屬臣佐吏民倉庫眾多為譬也淨名具
此即是佛法貴人故以偈答言有眷屬也智度即
是實智實智有能顯出法身之力如母有能生之
義也方便是權智權智外用能有成辦如父能營
業求長成若就此經文辨父母者如觀眾生品徹
照三諦契當真如名為實智即是母義佛道品明
行於非道通達佛道遍入塵勞成就佛法即是權
智父義也故金剛般若經云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即實智母也善付囑諸菩薩即是權智父也菩薩
從初心修此二觀是權義得入中道見於佛性是
實義雙照二諦即是權義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是
實義將此權實以無所受而受具足出生一切佛
法若不證妙覺後心終不滅受息此權實而取證
[025-0669c]
也又行於非道是權通達佛道是實因此二智遍
入塵勞為如來種譬如初生常為母將護至年長
大父付家業菩薩亦從安住世諦初出胎時用權
實二智從空入假乃至妙覺未曾捨離權實父母
也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者如世之天地陰陽
交合萬物得生又如父母交會則有託胎受生借
此況權實權實二智若不合者則菩薩法身智慧
不能得生權實若融能契法性顯出法身故言眾
導師無不由此生也若約觀心明義只觀心即空
為實智即假是權智知心非空非假即入聖胎觀
道分明豁爾相應見於中道即是出胎如是乃至
未入妙覺已還皆名佛子故云普賢真佛子若登
妙覺即沒子名但稱為佛也大智論云稽首智度
無子佛也經云法喜為妻妻者齊正能稱悅夫主
情抱也若菩薩巧入非道達理境智相稱即是齊
正能生法喜是悅情義故說法喜以為妻也慈悲
心為女者取上三十種慈為女也慈與悲相符故
同女也善心誠實男取上明觀三諦順理直入實
相一心具萬善為男實相正觀能辦眾善與男有
幹事義相符故為男也畢竟空寂舍者舍有遮蔽
安身之能畢竟空理能遮通別愛見法身之所栖
處故以為舍弟子眾塵勞者即是上來明三毒等
分八萬四千塵勞轉為八萬四千三昧陀羅尼波
羅蜜若似若真為一切佛事如轉弟子成賢聖也
[025-0670a]
道品善知識者若修三十七品即知中道之正識
二邊等之邪故得成正覺也諸度法等侶者六度
八萬四千波羅蜜是福德智度是慧二種莊嚴兩
輪等故是名等侶也四攝為妓女者妓女本娛情
悅慮引眾有四攝能順物情攝引受學者來故為
妓女也歌詠誦法言者音樂自樂樂他誦經說法
自得法樂亦令他得法樂也。】


「總持為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
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
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回向為大利
四禪為床座從於淨命坐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
甘露法之食解解味為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為塗香。」


【此是二明資生之具總持之園苑者園苑持華果
遮佗盜採令不零失陀羅尼亦爾持善法因果遮
諸惡法也林樹是覆蔭清涼諸無漏善法無煩惱
生死熱即是清涼義也覺意即七覺調停得生真
智之因華故大智度論云無學實覺此七能到故
以為華也解脫果即是不思議解脫妙覺果滿也
八解浴池者八背捨八解已如前分別若入九定
證真成八解脫八背捨修成在九定定滿如水滿
八解如池也七淨華者一戒淨二心淨三見淨四
斷疑淨五分別淨六行淨七涅槃戒淨是正語正
[025-0670b]
業正命心淨是正精進正念正定見淨正見正思
惟斷疑淨是見道分別淨行淨是修道涅槃淨是
無學道如是約別教圓教見思例皆得稱淨華也
菩薩既在因地皆名為華浴此無垢人者若約別
教圓教明義三藏教通教斷界內事惑垢已盡名
為無垢人猶有恒沙界外理惑垢是故洗浴也若
約界內解者慧解脫羅漢已斷分段之垢亦是無
垢人而更修八解者為除無知垢故須浴也象馬
五通馳者菩薩習未盡不得稱漏盡通又云斷界
外正使未盡猶名五通如意通荷負眾生力大如
象餘通如馬周遍十方一念即到故言馳也大乘
以為車者圓教所明大乘最勝無過上也調御一
心者法界一相常在一行三昧也遊八正路者無
作八直道也具相嚴容眾好飾其姿者不如三藏
教所明相好法身自有實報大相小相光顯法身
為嚴飾也慚愧為上服者佛性中道是第一義天
菩薩見佛性未了了故慚第一義天諸佛是無上
行人愧此勝人名為愧人也懷此慚愧即能致勝
善之服也深心為華鬘者深心進得勝因勝因即
是上因如華鬘嚴首也七財者一聞二信三戒四
定五進六捨七慚聞者如十地聽法如雲持雨十
方佛說法一時能持故名聞也信者深信堅固猶
如金剛也戒者十地所得真戒經言唯佛一人具
淨戒餘人皆名汙戒者定者即首楞嚴等定也進
[025-0670c]
者念念深入薩婆若海也捨者常捨行也慚愧者
如前說如所說行言行相應也教授滋息者說法
前人得益化功歸己即是滋息也迴向大利者即
是迴因善向果與眾生共作佛如聲入角則大也
四禪床座者如床離下濕避諸蟲螫世間四禪離
欲界之愛濕覺觀毒蟲從淨命心修之則有支林
功德邪命心修則墮鬼道菩薩出世四禪一切皆
攝功德藂林無不悉備休息諸行能離分段變易
愛見濕法煩惱毒蟲若邪命修則墮二地淨命修
之則契中道寂滅安樂故言四禪為床座也多聞
增智慧為覺音者外國用音樂覺悟於王今用多
聞智慧覺悟心王自覺覺他也甘露法食者用大
乘涅槃真理為甘露法食大涅槃云汝諸比丘未
得大乘法食也解脫味是定名為水水是漿義也
淨心澡浴者懺悔即是慧明水洗除罪垢煩惱也
戒品為塗香者作無作善資熏法身也。】


「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踰降伏四種魔勝幢建道場。」


【此是三結自行因成也摧滅煩惱賊見真界內煩
惱賊滅見中道界外煩惱賊滅也勇健無能踰者
住首楞嚴三昧即是健相三昧降伏四魔具如前
釋歎菩薩義已明也勝幡建道場者若眾生翻邪
歸正道機純熟菩薩即坐道場即是因圓果滿也
若觀心明義故言舉足下足無非道場來具足一
切佛法也。】
[025-0671a]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
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


【此下有二十七行偈正明通相從空入假權智無
方化他大用亦是住平等法界緣起利物也文為
三意初兩行偈明入假供養諸佛二有一行偈明
入假淨佛國土三有二十四行偈明入假成就眾
生今此兩行偈明入假供養諸佛雖知無起滅者
入但空無生不可得空無生而能權巧出假普示
界內外生死眾生供養諸佛也。】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淨佛土教化於群生。」


【此一行偈是二明通相入假淨佛國土是義如前
佛國品已具釋也。】


「諸有眾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
覺知眾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
或示老病死成就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達無有礙
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眾人有常想照令知無常
無數億眾生俱來請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此下二十四行偈明通相入假權智成就眾生此
文有五意一明入假覺悟眾生二明教眾生世法
三明入假拔眾生灾難四明入假濟地獄畜生苦
五明入假同事利物此五行偈正明成就眾生入
假權巧覺悟群生如文可解也。】


「經書禁呪術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事饒益諸群生
世間眾道法悉於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
[025-0671b]


【此二行偈是二明入假以世智教示眾生而不墮
邪見也。】


「或現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
劫中有疾疫現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眾毒
劫中有飢饉現身作飲食先救彼飢渴却以法語人
劫中有刀兵為之起慈悲化彼諸眾生令住無諍地
若有大戰陣立之以等力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


【此五行偈是三明入假拔眾生灾難或現諸天及
作地水者以能權變作勝正報及依報自在故能
救眾生三灾之難拔三灾如文可見也。】


「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輙往到于彼免濟其苦惱
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噉皆現生於彼為之作利益。」


【此二行偈是四明入假拔地獄畜生苦亦應拔餓
鬼苦文略義兼可知也。】


「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婬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或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祐利眾生
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因以勸導之令發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為現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佛上道
其有恐懼者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後令發道心
或現離婬欲為五通仙人開導諸群生令住戒忍慈
見須供事者現為作僮僕既悅可其意乃發以道心
隨彼之所須得入於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
[025-0671c]


【此十行偈是五明入假同事利物皆為引入佛道
善權方便稱機無爽也。】


「如是道無量所好無有崖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
假令一切佛於無數億劫讚歎其功德猶尚不能盡。」


【此二行偈是第三結歎入假權巧緣起之用自行
利物無量非可具說也。】


「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


【此一行偈是第四結斥二乘凡夫也肖字訓似訓
類訓善也菩薩根性是佛子似佛是佛種類能順
佛心若聞此說故能即發無上道心二乘無大乘
根性則不似佛非佛種類不順佛心故聞此不思
議解脫入假權巧利物不能發無上道心故云除
不肖人癡冥無智是底下凡夫無智無大乘善根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