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CBETA)



No.338-A廣本淨名經疏序



淨名經文疏二十八卷曩時比睿大眾惠順等有欲
梓行之志請言於余余比歲善病故許而未果嗚呼
維摩大士因疾起教余則病而損志何相左之如是
耶乃慚愧自責三拜秉毫云顧夫 智者大師弘法
三十年樂說縱辯率賴門人結集得以傳于後代獨
此書也為晉王親著章句其申釋四教深切著明無
復餘蘊後人尊信莫過焉但恨毗陵刪裁後原文寥
寥若存若亡宋時台教入藏不幸見遺人間罕傳逮
胡元終爾亡失靈峰旭師復張中柱書有言維摩疏
久錮海東儻仗鼎力復照此地乃千古奇事日夜祝
之吁以中華之文獻也逸而不傳覓而不獲豈大法
之東漸彼涸此溢理有不可奈何者耶然寧樂古藏
僅存一部若非梓而廣之雖存而與亡同也況彼文
獻之[邱-丘+看-目]為宗匠者百方求覓珠不復還而幸存乎我
乃韞櫃掩光彼其謂我何今惠順等勇於為義其志
可不嘉乎余雖無似務在扶宗亦將植德本而行饒
益此書一出人滋尊信依教以修則庶幾乎不二之
門大啟而眾生之病有愈矣遂書與之。


皇和寶曆十一年辛巳正月
准三宮一品公遵親王謹撰
[001-0462b]

No.338-B新刻維摩經文疏序



葢聞淨佛國土之教者摩訶衍之通衢學佛者之要
津也然玄蹤沖䆳必仰四依之指揮法海宏曠會藉
再來之舟梁往昔彌天造論於晉世淨影述章於隋
代雖復文富義博而未聞統說四種淨[邱-丘+看-目]該括五科
依因爰吾 高祖聖師在台嶠甞講毗耶大典感碧
眼降堂席之瑞為晉王親撰一家疏章致七寶瀉殿
閣之兆乃懸譚三義雙暢教觀玄文二疏具釋經旨
古所未發今皆發之諸所壅滯我而通之於是乎行
人投足有地下手不忒所謂淨土法門至天台究竟
無餘蘊者信不誣也自隋帝始令開談於東都南山
編之顯錄殷稱雅典荊溪述之記釋復製刪本盛行
海內運洎五代數種寢亡當慈雲入藏已失觀悉二
義復遺廣本別行藏外下迄元明略疏亦湮僅存四
教一本嗟乎真寶之易沈教迹之難傳有如是耶幸
哉本[邱-丘+看-目]弘通接軫唐朝運輾未熄菴園全籍[鬱-山+止]乎可
觀矣但憾文疏一部本山失傳其僅存數卷亦惟殘
簡不足采覽往歲雞頭慈瑗揬得寧樂古藏併荊溪
[001-0462c]
記齎來珍祕既而以覺常惠順等苦奬乃許弘通因
共奉 東睿大王命旨得以入定心藏中尋又謀梓
行俾余校閱或曰略疏既行布寰中又何用此浩繁
為余謂不然初 祖師之製合玄文為三十有四卷
玄疏六卷既淹流行宜接以文疏二十八卷使完書
竝行於世荊溪刪繁意在廣略偕行說見梁翰林之
序則偏貴略本非尊者意三卷記述釋其廣疏近既
梓行而人或暗起盡況斯本招提之所始傳來山家
之所甞引用由此等意那沮鏤梓至於彼饜長章嫌
多文者非吾所敢強也寶曆庚辰沙門某甲等勇進
捨資遂得上木焉幸蒙 大王賜序文安鎮卷軸夫
大法之將行也要賴明喆致崇護真詮使遺文陳篇
曠世而逾新紹隆之任豈復有過之者乎因粗錄其
緣由以冠卷首云爾。

寶曆辛巳秋八月此睿山北谿前住龍珠沙門本純
守篤謹識
[001-0463a]


凡例




* 前二十五卷牒經釋義元取式於大智度論以望末代會經疏者優足以為摸楷但經疏連書初機易惑今皆概高低一字以便覽者。
* 後三卷乃章安續補元本不會經文今倣前卷合以宋刻經本所以與舊來會本其體不同也。
* 每卷文字異同脫剩更無全本可盡對較大率照看略疏以從其正可也。
[001-0463b]


維摩羅詰經文疏目錄





* 卷第一 序 釋佛國品初
* 卷第二 從如是訖菴羅樹園
* 卷第三 從與大比丘訖無礙解脫
* 卷第四 從念定訖三萬二千人俱
* 卷第五 從復有萬梵訖目不蹔捨
* 卷第六 從長者子訖稽首如空無所依
* 卷第七 從爾時長者子寶積訖來生其國
* 卷第八 從布施訖品
* 卷第九 釋方便品第二初
* 卷第十 方便品之二
* 卷第十一 弟子品第三初
* 卷第十二 弟子品之二
* 卷第十三 弟子品之三
* 卷第十四 弟子品之四
* 卷第十五 弟子品之五
* 卷第十六 菩薩品第四初
* 卷第十七 菩薩品之二
* 卷第十八 菩薩品之三
* 卷第十九 問疾品第五初
[001-0463c]
* 卷第二十 問疾品之二
* 卷第二十一 問疾品之三
* 卷第二十二 不思議品第六
* 卷第二十三 觀眾生品第七初
* 卷第二十四 觀眾生品之二
* 卷第二十五 佛道品第八
* 卷第二十六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 卷第二十七 香積品第十 菩薩行品第十一
* 卷第二十八 阿閦品第十二 法供養品第十三 囑累品第十四



維摩羅詰經文疏目錄
[001-0464a] No.338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一



釋佛國品初



【次明入此經文大為五意第一明經度不盡第二
略分文第三辨佛國義第四釋品第五正入經文
第一明經度不盡者此五前後翻譯經文雖復不
同今古兩本正各三卷竊尋此經來意不盡在於
西土文義巨多何以知之如命十弟子問疾各有
辭對稱述不堪著在經文近於十紙如是命五百
聲聞又辭不任不任之辭皆悉不度次命四大菩
薩亦各固辭述昔呵彈復有數紙次命諸大菩薩
又辭不堪不堪之言竝不來度推此論往經卷不
少又文殊入室問疾傳如來旨慇懃無量兼八千
菩薩各說不二法門此諸言談恐何止半卷爰至
出室詣菴羅園對揚如來辨佛國義當時敷演商
論往復豈容止有數紙經文意謂振旦生民神根
狹劣不堪具足讀誦受持彼富文採其綱格傳流
茲土略存義焉問此經在於西土文言浩大將不
[001-0464b]
即是大智度論明佛所說不思議經有十萬偈耶
答有師解云即是今謂不爾大智論所明不思議
經是華嚴之別名耳故論云般若有二種一共二
乘說二不共二乘說不共二乘說者如不可思議
經故華嚴云此經不入二乘人手共二乘說者即
是摩訶般若諸方等及此經也問華嚴之名豈得
不思議耶此經一名不思議解脫何故翻謂非耶
答此經親有兩號一名維摩詰所說亦名不思議
解脫法門豈獨華嚴更無異稱然細尋大智論前
後所引不思議經悉是華嚴經文如說謳舍那優
婆夷為須達那菩薩說度眾生數量乃是華嚴經
明善財入法界所聞事若引此經即云毗摩羅詰
所說經不稱不思議也第二分經文者即為兩意
一明先出古今諸法師開經不同二明一家判釋
一明諸法師不同者此經有十四品若什生二師
及古舊諸師悉不開科段直帖文解釋而肇師云
始乎淨土終法供養其間所明雖殊不思議一也
是則寶積發問以前用為序說囑累一品以為流
通其間竝是正說也次有靈味法師判云此經題
既云淨名所說從方便品皆是正說開善法師約
此經文分為四段一序說訖菩薩品二正說即室
內六品三證成即菩薩行阿閦佛兩品四流通即
法供養囑累兩品若莊嚴光宅同用初四品為序
說入室六品為正說後四品為流通晚三論法師
[001-0464c]
亦同此釋若北方地論師用佛國一品為序說方
便品訖見阿閦佛十一品為正說後兩品為流通
但古今不同互有分別承習之者各有宗門是以
諸禪師見此分別多延紛諍解此經文不開科節
但約觀門直明入道意耳二明今家判釋者若不
開科段則不識經文起盡佛教承躡若不開科段
執諍紛然於解脫法橫生繫累今正述一家尋經
意趣傍經開科而非固執夫如來說法雖復殊源
初中後善文必備矣今約此三善用對序正流通
仍為三意一正開此經二約觀心三簡異眾家一
正分此經科段者經無大小例有三意一序二正
說三者流通序者大聖將說法必現瑞表發以為
由藉如欲說大品經放支節雜色之光表欲說般
若出一切諸行欲說法華放眉間白豪相光表說
中道實相今此經合蓋現土表欲說佛國既現相
由藉不同表教門赴機有異發起物情使咸信慕
歸宗有在故為序也二正說者四眾覩瑞悉皆欣
仰堪聞聖旨大聖知時赴機說教時眾聞經咸沾
法利故名正說也三流通者流譬水之下霔通則
無滯無壅如來大慈平等說法非止但為現在亦
欲遠被正像末代有緣使沾法潤是則法水流霑
無窮未來弟子竝沾斯澤故名流通也今開此經
文為三分者一始從如是我聞訖寶積說七言偈
文具通別兩序此於正說由藉義足名為序分也
[001-0465a]
二從寶積請問佛國因果已去訖見阿閦佛品有
十一品半經文皆明不思議解脫佛國因果皆是
赴機之教現在沾益竝為正說也從法供養品訖
囑累品明天帝發誓弘經如來印可勸發囑累宣
通未來使流傳不絕此竝屬流通也問曰此經題
稱維摩詰所說今何得從佛國品為正說耶答淨
名承佛威神助國揚化化導有功故從其受稱耳
譬如國王敕臣布政有功而臣受賞政令之主歸
於國王受功之名而臣取稱不可謂臣受賞而臣
為正教君垂政令而翻為傍說也淨名得佛印定
方乃為正故名維摩詰所說經也二約觀心辨序
正流通者即約三分前二觀為方便即是序義得
入中道即是正義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
薩婆若海即流通義也三簡異眾家者問何不依
什法師及諸禪師不分科段耶答若論行道觀行
實不繁開今欲令學者知經文起盡識聖人赴緣
善巧言不孤致必有承躡若於文句無壅帖釋觀
行轉覺分明也問何不全用肇師註意答法供養
屬於正說義不應然也問何故不依靈味答用佛
國為序說義不應爾所以然者佛為法王道王三
千有所宣說豈非正也但寶積所請佛所酬答赴
此機緣明佛國因果時眾聞經悟道獲大小乘豈
可折以為序又且淨名助佛闡揚正是㢡成佛教
豈可弟子助說為正大師所說翻為序乎問何不
[001-0465b]
同開善分文為四段耶答經無大小例有三意何
得此經獨開四也問何意不同莊嚴光宅及三論
師答佛國為序其妨同前又用菩薩行品見阿閦
佛品以屬流通恐此不然所以者何淨名掌擎大
眾菴羅對佛印定室內所說始得成經又佛還對
淨名辨佛國因果撮經終始宗旨分明大眾蒙益
過乎室內此是正說豈謂流通問何不依北地大
乘師答用佛國為序今家為妨義同前也。】


佛國品第一



【第三釋佛國品者此品明長者子寶積請問佛國
因果世尊答佛國因果身子生疑佛以神力現淨
土相時諸大眾得大乘益還復穢土求聲聞眾得
小乘道約此標名故云佛國品也此經既以佛國
為宗必須識佛國義今略為八重第一總明佛國
第二別明佛國第三明修佛國因第四明見佛國
不同第五明往生第六明說教第七約觀心第八
用佛國義通釋此經第一總明佛國者大聖前說
普集經及諸方等多明法身正報今因寶積獻蓋
如來合蓋現土即表欲說依報也所以者何正報
既顯故須廣明依報譬如若說王及臣民必須知
國土治政事業所言佛國者所居域故名佛國譬
如王國雖與臣民共住而從王稱國名某王國也
今佛雖與有緣眾生共居而從佛受名某佛國也
亦名佛土佛身所依處故名佛土亦名佛世界佛
[001-0465c]
所住處之分界故名佛剎佛所居止萬境相現不
同故名為剎佛國有事有理事即應身所居之域
理則約極智所照之境而至理虗寂本無境智之
殊豈有能居界域之別但以隨機化物說其真應
兩身故明事理二土也然非本無以垂迹故有應
形應土非迹無以顯本故引物同歸法身真國也
是以此經云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
清淨佛國土則應同凡聖現有封壃凡聖果報高
下殊別現淨穢亦非也故瓔珞經云起一切眾生
應一切國土應或有釋言應或國者是眾生集業
所感故此經云眾生之類是菩薩淨土聖人慈悲
之力此現生故法華經云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為
度眾生生老病死或有釋言諸佛法身猶如明鏡
一切色像悉現其內是則一切國土皆從法身本
國應出國由佛有故名佛國故法華經云今此三
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今詳覈斯語若
云應國從法身出即是自生若謂從眾生業有即
是佗生若眾生對法身故得有即是共生若離業
離法身而有即是無因緣生而有國土也此皆墮
四種性性義須破類前可知當知國土若淨若穢
皆不可說有因緣故而可說者悉檀機四句皆得
說也第二別明佛國者諸佛隨緣利物差別之相
無量無邊今略作四種分別一者染淨國即凡聖
共居也二者有餘國即方便行人所住也三者果
[001-0466a]
報國純法身大士所居即因陀羅網無障礙土也
四者常寂光土即究竟妙覺所居處也此四國者
前二國竝是應應佛之所居也第三土亦應亦報
佛所居最後一土但是真淨非應非報是法身佛
之所居也所言染淨國者即是九道眾生雜共栖
止所以者何六道皆具見思凡鄙穢法故名為染
三乘同見真諦斷三界結無見思染故名為淨六
道三乘共居故云染淨亦名凡聖同居國也就染
淨國者即有二種一穢二淨一穢者善惡凡居凡
居即有二種聖居亦有二種凡居二種者一惡眾
生居即四惡趣也二者善眾生居即人天也聖同
居二種者一實聖居二權聖居實聖者三果及後
身羅漢辟支佛通教六地別教十住圓教十信後
心界內煩惱雖斷報身猶在三界二權聖同居者
方便國羅漢辟支菩薩受偏真法性身為利有緣
眾生願應生同居土實報無障礙國及常寂光國
圓真法性身菩薩妙覺佛為利有緣眾生應現來
生同居之土皆是權居也是等聖人與凡共住故
云凡聖同居之穢土也所言穢者穢惡也以此土
四惡趣眾生共住故云穢土二明凡聖同居淨土
者西方無量壽國雖復果報勝此難可比喻然亦
是染淨凡聖同居國也所以者何彼土雖無四惡
趣而有天人兩道何以知之然生彼土者未必悉
是得道之人故經云犯重罪者臨終懺悔念佛業
[001-0466b]
相便轉即得往生若但得道人生彼土者凡夫行
人何得願生彼佛土也故知雖具惑染亦得居彼
土也聖生有權有實類可知是名染淨凡聖同居
淨國也但以無四惡趣故故名為淨舉此往類同
居之國優劣非一雖復穢淨多種如法華經為諸
弟子授記所住國土束而明之竝屬凡聖同居土
也問染淨國名出何經耶答思益論釋日月光明
佛命梵天來此土汝當用十法遊彼世界論云娑
婆國土名為染淨世界染即是凡淨即是耶問穢
土十惡所感四趣正依兩報皆穢可然但十善果
聖人有淨土因同何得正依兩報頓殊則耶答二
處修因善名雖同淨土修善精微勝故彼凡聖所
得正依兩報殊妙不同穢土也二明有餘土者二
乘三種菩薩證方便道之所居也所以者何若修
二觀方便斷界內通惑盡及斷恒沙餘別無明見
思未斷捨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變易
生死其受報所居之域名有餘土也法華經云我
於餘國作佛今傍此立名有餘國也亦名方便行
人之所居也故攝大乘明有七種生死此即是第
四方便生死之所居土也問有餘國出何經論答
法華經云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自於所
得功德生滅度想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
雖生滅度之想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
以佛乘而得滅度又云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
[001-0466c]
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遶說法如此亦是明有餘
國之文也大智論云阿羅漢辟支佛入涅槃雖不
生三界界外有淨土於彼受法性身也三明果報
國者即是因陀羅網蓮華藏世界純諸法身菩薩
所居也以其觀一實諦能破無明顯法性得真實
果報而無明未盡猶為無明潤無漏業受法性報
身報身所居依報淨域即是國也以觀實相之理
發真無漏所得果報故名為實修因無定報得色
心果所居依報無礙自在故名果報亦得言實報
無障礙土也言無障土者一世界攝一切世界一
切世界亦如是此名世界海亦名世界無盡藏別
教依初地入此世界有七種淨義一同體淨如一
佛土一切佛土一切佛土一佛土二自在淨一切
國土平等清淨也三莊嚴淨一切佛土神通莊嚴
光相具足也四受用淨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
也五住處淨無量智慧眾生悉滿其處也六因淨
入佛上玅平等境界也七果淨隨諸眾生心之所
樂而為示現也前五是體滿有體有相有用也第
六明因圓第七是果滿也若圓教義初住已上生
實報土出何經說答仁王般若經云三賢十聖住
果報當知以果報為土也法華經云又此娑婆世
界坦然平正其諸菩薩咸處其中大智論云法性
身佛為法身菩薩說法其國無聲聞辟支佛之名
華嚴經明因陀羅網世界攝大乘論明華王世界
[001-0467a]
如此經論皆明果報土無障礙相也四明常寂光
土者玅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為國但
大乘法性即是真寂之智性不同二乘斷空偏真
之理故涅槃經云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此經云若
知無明性即是明如此皆是明常寂光土義不思
義玅覺極智之所居故云常寂光土也法身所居
亦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說身說土
離土無身而說土者一法二義也金剛般若論云
智集唯識通如是取淨土非形第一體非莊嚴莊
嚴問常寂光國出何經論答仁王般若經云三賢
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此經云如其心淨
即佛土淨心淨之極極於佛也普賢觀經云釋迦
牟尼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
是其義也問諸經論散明四土可如向說那不見
經論有四土之名一處出也答經論度此本自不
多尋讀之者又不備悉四土共出何必無文正如
此經云答長者子以四義辨佛國何必不即是其
意也經云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國隨所調伏眾生
而取佛國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隨諸眾
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此之四義若對四土宛然
相似但名目既異佛意難量在下文入文別當解
釋問此經未明開權顯實何得明二乘生有餘土
也答此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何妨二乘通教菩薩竝作同居橫解別圓兩教菩
[001-0467b]
薩橫豎之解無礙也問曰華嚴經明有十種佛土
此四種土攝盡不答何但皆攝十土乃至有人言
經明二十七品佛土無量壽佛土止是第六品淨
土若見文對四土攝無不盡也問若爾何不依華
嚴十土教乃至二十七種佛土明義也答一往有
經文雖便欲對四教明義事數則多對當廣略義
難安厝取意難見也第三明修佛國因者此經非
但約正報之果明依報之國亦約正因明於依因
依因者即佛國之因也故佛答寶積橫約十七正
因以明依因豎約十三正因以明依因國既有四
即須明四種之因也一往明四教菩薩所有願行
之因能感四種佛果依因感四土也細而窮覈非
無小妨今還約四教分別一者菩薩修權三教願
行修實一教願行之因成就眾生若四種眾生若
未斷界內緣集若斷緣集未盡菩薩於界內成佛
時四種修行眾生來往同居之土修四種解行之
因也二者菩薩修權實四行成就四種眾生四種
眾生方便觀行成斷界內結盡菩薩於有餘土成
佛時四種眾生同來生其國修別圓兩教之因也
三者若菩薩修別圓兩願行之因成就二種眾生
界內見思既盡能斷界外無明菩薩於果報國成
佛時別圓兩教眾生成實相無漏之因來生其國
同修圓教之因也四者修圓教願行之因因極果
滿道成玅覺居常寂光國所稟圓教圓教眾生若
[001-0467c]
修圓因願行圓極栖常寂光國也如此十方諸佛
湛若虗空無增無減為成就眾生常起四土之因
引四種眾生同栖佛國修願行之因成菩提之果
同居常寂國盡未來際如法華壽量品之所明也
第四明見佛國不同者此經云譬如諸天共寶器
食隨其果報飯色有異至論諸佛國土皆如虗空
尚不言其所有豈有不同之可見耶若不見相而
可見者佛國不同具有十番下入文釋飯色有異
當分別也問經言諸天同寶器食隨其果報飯色
有異此定是一質異見異質一見耶答此應四句
分別一異質異見如此娑婆是穢彌陀是淨土見
穢彼土見淨也二異質一見如娑婆彌陀垢淨質
別圓兩教菩薩用天眼見但依一有餘土耳三一
質異見如身子見此土穢螺髻見此土淨皆於一
有餘土見同居淨穢異也四一質一見謂羅漢辟
支佛三種意生身菩薩此五種人斷界內結盡同
生有餘國所見國土無異也問何意約有餘國明
一質答三乘之人同以第一義諦無言說道發真
無漏五陰於彼所感國土一往相同故言實也問
此經譬諸天同寶器食而見飯色有異為當是無
障礙色有障礙見有障礙色有障礙見有異也答
此應四句分別一有障礙色有障礙見即是染淨
有餘兩土所見不同也二有障礙色無障礙見法
身菩薩依無礙天眼染淨有餘兩土悉是無障礙
[001-0468a]
色也三無障礙色有障礙見即是因陀羅網世界
染淨有餘二種眾生見有障礙國也四無障礙色
無障礙見即是三賢十聖住果報土所見國土無
障礙也問此經言諸天同寶器食見飯色有異為
當有質見異無質見異耶答此應四句分別一若
染淨土有餘土實報土悉是有質見異二有質礙
異見無質礙即是菩薩依佛慧見三土皆是常寂
光土也三無障礙色見有質礙土異即是三土眾
生於常寂光土見有三土之異質也四無質礙還
見無質礙土即是十方諸佛心淨佛土淨見法性
如如平等法界常寂光土無形無質也如此略出
十二番見佛國土不同若委曲推尋感土之相即
有無量雖有無量皆畢竟無所有猶如虗空故淨
名居士空其室內表一切十方諸佛國悉空也第
五明往生者即為二釋一總約四土明往生二別
約四土明往生一總約四土明往生者亦云往生
亦云來生此具如大品經所明若從此國至彼國
受生名為往生若從彼土來此土受生名為來生
次二土亦然但橫豎相望之殊耳常寂光土絕於
生名不可言往來生也但有應來三土無應往也
二別約四土明往生即為四一明染淨土往生者
有穢淨兩土若穢土受生以見思惑潤惑潤惡業
生四惡趣惑潤善業則生人天若明三乘聖人往
生者須陀洹雖斷見惑未斷欲界思惟九品思惟
[001-0468b]
潤生人天七反斯陀含三品惑潤欲界猶一往來
阿那含色無色思惟惑潤故往生二界通教菩薩
六地以來斷界內惑不盡者來生類三果可知別
教十住斷通惑未盡來生亦類三果可知圓教五
品弟子乃至初入十信斷通惑未盡來生亦類三
果可知皆是實來生同居土也若權來生者三乘
聖人斷界內惑盡或從方便土願來生或從果報
無障礙土常寂光土同用應來生同居穢土也次
明若淨土凡夫實來生者無四惡趣但以見思煩
惱潤善業來生人天聖實來生權來生類前可知
二明有餘土往生者三乘同見第一義斷四住盡
皆得往生受法性身若三藏教羅漢緣覺通教三
乘斷見思盡者皆往受生別教十行菩薩及圓教
十信後心長別三界苦輪海皆往生有餘土此皆
論其實生故勝鬘經云變易生死者二乘及大力
菩薩三種意生身所不能斷故但得往生有餘土
受法性身問何等是三種意生身答一者三昧正
受意生身此恐是通教菩薩同入真空寂定之乘
故涅槃經云聲聞定力多故不見佛性二覺法性
意生身此恐是別教菩薩雖證偏空法性而覺知
有中道法性也三無作意生身此恐是圓教菩薩
觀中道無作四諦圓伏無明也此三皆言意者未
發真修緣修猶是作意無明為緣無漏業為因即
得生受法身也問如楞伽經明三種意生身悉在
[001-0468c]
十地應生果報土何得生有餘土答約別教十地
判三種意生身即生果報土若約通教十地判三
種意生身正與向解三教菩薩斷界內惑盡者齊
則同生有餘土也權來生者實報常寂光土破無
明顯法身應來生有餘土也三明果報無障礙土
來生者若於同居土有餘土斷通惑盡侵除無明
別教初地圓教初住皆得往生乃至十地也四明
常寂光土若究竟常寂即是不生不生豈得有往
生來生也若分明常寂光土下寂滅忍十地有二
生在中寂滅忍等覺地有一生在也或云圓教初
住分破無明見佛性理亦得分生乃至等覺皆有
分生之義但有無明變易生死果報所拘故云住
果報也玅覺永盡故言一人居淨土也前四十一
地若果報土名為生果報土若分見真寂之理名
為生常寂光土也問分段同居要斷見思盡捨報
身方生有餘土有餘土亦應斷別見思盡捨變易
報身方得生於果報土也答未然也分段果報質
礙煩惱雖盡必捨報若有餘土隨破別惑因移果
易即實果報也問報受生常寂光亦受生不答既
云常寂豈得受生生即流動何名常寂問上何得
云生常寂光土答果報土有邊論生發慧見真真
即不生即是不生生義也問若不生生亦應云不
常常答亦如是竝所以者何究竟常寂即是不生
不生四十一地分居常寂即是不生生不常常也
[001-0469a]
第六明四土說教不同即為四意一明染淨土說
教不同二明有餘土說教不同三明果報無障礙
土說不同四明常寂光國說不同一明染淨土說
教不同者凡聖同居土既有二種一穢二淨一穢
土者五濁鄣重而根有利鈍利根感頓教大乘譬
如日出前照高山若鈍根五濁鄣重即開三藏方
等大品方便調伏於法華涅槃始聞圓教見佛性
開祕密藏也二淨土者若如華光淨土雖非惡世
以本願故說三乘法此亦得有頓漸之教也問淨
亦得開漸者香積菩薩何故驚恠也似欠答二明有
餘土說教不同者三乘行人斷結盡皆得往生就
此不無利鈍若三藏教義二乘通教二乘皆鈍故
大智論明阿羅漢受法性身鈍以其於佛道紆迴
也通教菩薩利於二乘別教菩薩入假利於通教
菩薩圓教菩薩利於別教菩薩如來於彼但說一
乘雖無復開三乘方便而於一乘不無權別教大
乘實圓教大乘赴兩緣也若明開權顯實雖無開
三藏通教之權而有開別教之權顯圓教之實也
故法華經明羅漢生彼國求佛智慧得聞此經唯
以佛乘而得滅度三明果報無障礙國說教不同
者既皆破無明其往生者同一根性大直道無復
紆迴佛於彼土但說一圓教也四明常寂光國說
教不同者若究竟常寂光土無說無示過荼無字
可說也而言說法者法身即法界常普冥資一切
[001-0469b]
眾生即是法身說法也若約果報常寂光分別二
種說法不同者說無作四諦即是果報無障礙土
所說法也說一實諦即是常寂光所說法也下兩
土類此分別可知第七約觀心明四種者心性本
來畢竟空寂而眾生多顛倒少不顛倒無明因緣
而起善惡即因緣所生法也即空即假即中道道
是因緣善惡之境即是凡聖同居之土所以者何
觀此善惡所觀惡心即是穢土所觀善心即是淨
土若了因緣之法虗假或析法入空體法入空觀
第一義第一義境即是有餘土也知空非空不以
空為證亦知中道非因非果而因而果皆無定性
若了因果無障者即是果報無障礙土也雖復空
假方便入出之殊而無明心之源即佛性若無明
性即是明是為常寂光土也故此經云隨其心淨
即佛土淨大集經云欲淨佛國當淨汝心也華嚴
經云無量諸世界悉從心緣起一切諸法皆入一
毛道第八用佛國義釋此經者即為三意一通序
分二通正說三釋流通一通序分者如來合蓋現
土此瑞正是表說佛國故寶積述歎云今奉世尊
此微蓋於中現我三千界寶積深知合蓋欲說淨
土故稱歎竟即請問佛國因果敘述現瑞正意表
欲說佛國也二明通正說者即有三分經文一室
外二室內三出室一通室外者三品半文寶積請
說佛國因果如來答佛國因果故佛足指案地現
[001-0469c]
於淨土令諸眾生得大乘益復土如故求聲聞人
得小乘益也若不解佛國依報之義豈識此一品
經文之玄旨也次通方便品者為國王長者說析
體兩種觀門勸求佛果正因若成依因則具諸國
王長者界內結業未斷得生同居淨國界內結業
若斷則生有餘土若成佛時則二種眾生來生其
國次通弟子品呵十大弟子五百羅漢意在斷界
外緣集若至法華斷別惑即生果報國後成佛時
三種眾生來生其國次通菩薩品呵四大菩薩及
八千菩薩若斷無明法界煩惱即生常寂光土後
成究竟玅覺佛時一種眾生生其國也二通室內
六品經文者文殊問病入毗耶離城淨名即現室
空云以十方諸佛國土空故現室空也此豈非正
表顯佛國義符成如來說佛國也次通不思議品
現須彌入芥等不思議事皆是佛國依報自在無
礙也次通觀眾生品天女住室十有二年即是同
淨名在常寂國正是助顯佛國故云十方諸佛淨
土常現此室次通佛道品者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即是於不淨國顯現一切諸淨國也故淨名說偈
云雖知諸佛國及以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
群生次通入不二法門品諸菩薩各說入不二法
門者欲破前二土無明入果報土住常寂土也次
香積品此室現眾香之淨國對娑婆穢土即是證
成室內五品符成佛說菩薩淨穢兩國三通出室
[001-0470a]
兩品經文者菩薩行品淨名掌擎大眾還菴羅園
佛對阿難廣說種種佛土復宗明義若不精解此
品經文何由可別次通阿閦佛品即是室外現土
證成如來說種種土其義分明聞經得道倍於前
也三明用佛國釋流通兩品者法供養品天帝發
誓傳經如來印可正為流通不思議解脫之體佛
國因果之宗也囑累品即是如來付囑彌勒及阿
難等流通不思議解脫法門及上來所明佛國因
果令使不絕也品第四釋品者此即卷之首總章第四重品以
品類為義經文義類同者晚人聚為一段標稱品
但此品題應云序品而言佛國品者從正說以當
名也問此品既有序正何得但用佛國正說以標
品目也答此非問也若用序當品復應問何不用
正當品今解餘經不無其例如摩訶般若初半品
是序從告舍利弗後半品是正說而用序標品復
應何妨若不許此經序分受正說名者今亦不許
大品初半品是序次半品是正而用序標品也問
若爾定應用序標題也答金光明經由藉序與正
說同品亦應為妨此既晚人安品厝意不同非佛
所製亦非阿難不足定執也此經雖不標序品為
初而序義宛然事須懸釋也序義眾多今略用三
意通釋一略釋序義二明通別三約觀心一略釋
序義者略用三義解釋也一序以次序為義二序
以由藉為義三序以序述為義一序以次序為義
[001-0470b]
者夫著文初次名之為序今如是六義是佛經教
之首故名為序也二序以由藉為義者大聖說教
必須由藉是以現瑞表發生物喜心故云道從歡
喜生也以此為由故得說教也三序以序述為義
者物情既生欣慕而聖意難量時眾歸心靡知所
趣所以須假高位弟子或化佛菩薩預先稱述眾
疑既息歸宗有在方可致教故云序述也今明此
經經初六義即是次序合蓋現土即是由藉之序
寶積七言述歎即是序述之序問諸經悉具三序
不答此義不定有具不具或但二義或但一義皆
為序分也問諸序所訓字各不同何得俱用此次
序之序通會眾義答若依書字有此分別經之意
竝會此三義在既備共用次序之字亦應無妨經
明四依依義不依語也二明通別者還束前三序
以為通別兩序初如是六義是通序現瑞序述二
序合為別序所言通者眾經之初通以六義為首
名通序次別序者眾之初現瑞不同序述各異有
所表發異故故云別序也問何故有此通別兩序
不同答具如前解一切眾經名題必具通別今因
別名則有序有別言教也因通名則有通序通皆
是佛之所說也乃至約前行明通別理通別因此
故得有通別兩序義問若以通別兩序從別通兩
名出者立名則前別後通為序何得前通後別耶
答立名之便應前別後通為序之便應前通後別
[001-0470c]
復次一途明義亦前別後通所以者何如現瑞由
藉是昔說經之前如是等六義乃是如來將入涅
槃方說此語故知在後經前序正為發起現在弟
子信心經後序為令未來弟子生信問若爾佛在
世經前未有序不名經也答別序前雖未說六義
佛說法時以自具有得名經也三明約觀心對通
別兩序者心即是通觀即是別因此心觀成就一
切佛法故觀心即入道之初門由藉也問若爾以
觀心是入道筌為通別兩序義者豈不顛倒耶答
立名之便故言觀心修行之便即是心觀此類前
事義理釋然問前者玄義處處明觀心已恐不可
入文復爾將不壞亂經教耶答說經教者本為教
人入道懷道之賢觸處觀行豈有尋求聖典而不
觀行者乎但巧說得宜非止無損文義兼得觀慧
分別豈致壞亂之咎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