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CBETA)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二十三觀眾生品之一



觀眾生品第七



【此下有四品經文次不思議品來者略用三義通
釋第一明此品及下來意第二略釋此品名第三
帖釋入文第一釋此品來意者若是上不思議一
品成上果義近而為語即成問疾品室內除諸所
有表十方佛土皆空唯置一牀以疾而臥正表法
身大悲應用不思議品為成此義廣明住不思議
解脫有種種莫測之用為成上明權疾非疾現疾
不思議因緣利物之疾也遠而為語成上佛國品
明淨土身子及眾生罪故不見淨土螺髻無罪即
見莊嚴此不思議無方大用唯應度者乃能見之
故前不思議一品成上果用義也今次從觀眾生
品去有四品近為語正為成問疾品三教慰喻三
[023-0644b]
觀調伏三種有疾菩薩此中廣說故得釋成上也
遠而為論亦得兼成室外四品也分段四品對上
問疾品三教慰喻三觀調伏實疾菩薩者觀眾生
品即成前問疾品從假入空觀調伏也上云我疾
者從前世妄想生乃至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得此
法者無餘疾唯有空病空病亦空也上文直約入
空未辯約空起四無量心此品具辯故小異也又
上但明入空此品文殊有窮源之問淨名答至無
住源本方止又天女身子往復問答分明故廣上
也次第二佛道品釋成問疾品從空入假觀調伏
上云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不應滅受而
取證即從空入假觀今佛道品云行於非道通達
佛道即決上問疾品明入假分明第三入不二法
門品香積品此兩品釋成前問疾品明中道正觀
調伏上問疾品云如我疾者非真非有眾生病者
亦非真非有又說非垢行非淨行道觀雙流入不
二法門品明諸菩薩悉入不二法門成上問疾品
明非真非有也香積品垢淨雙遊成問疾品明道
觀雙流義也若遠論兼得成上室外四品觀眾生
品成上為國王長者說身無常夢幻等令求法身
也方便品文但明世諦有為緣集通教體假入空
未辨染真諦涅槃空病亦空今此具辨故得是廣
上也次佛道品成上弟子品明別教義者彈呵弟
子為取真諦涅槃無有入假方便今明行於非道
[023-0644c]
通達佛道廣辯入假名非道破恒沙無知善於知
見得無罣礙也次入不二法門品香積品成上菩
薩品明圓教義者若別教菩薩歷別修行在因雖
能入假不能雙遊真俗今入不二法門品入則生
滅俱泯香積品出則有無淨穢同遊顯圓教法門
除自體法界緣集也今得符成佛國品者成佛國
因義也所以然者緣縛若斷即得往生若成佛時
所化眾生得來生其國也此四品即為三段一觀
眾生品正明從假空觀二佛道品正明從空入假
觀三入不二法門品香積品此兩品明中道正觀
雙流也今此一品是明初通相從假入空觀也第
二略釋此品名所言觀眾生品者前問疾品所明
從假入空但觀自身疾今觀眾生品明從假入空
即是觀佗自之與佗一如無二如前所引華嚴經
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自之與佗互舉一邊
也若不達佗上明達自自調今此達佗慈悲接物
故云觀眾生品也觀以觀達為義亦是觀穿為義
所言觀達者達眾生本源清淨如從假入空觀之
所照達雖復凡聖有殊同歸空寂一如無二如故
華嚴云如心諸佛然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
三無差別上文云彌勒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此
即是了達眾生畢竟清淨俗諦生空真諦法空中
道第一義諦平等空達此三理深義者眾生三諦
煩惱惑障不同所謂取相無知無明之別雖有三
[023-0645a]
種惑障三諦理諦菩薩照了通達無礙故大涅槃
云即用利钁斵之磐石沙礫直過無礙徹至金剛
即是觀達義也亦是觀穿義菩薩從假入空觀時
貫穿俗諦見思之磐石滯真無知之沙無明覆蔽
一實諦之礫徹洞無礙即是窮至心性本際金剛
也故法華云譬如有人渴乏須水穿鑿高源猶見
乾土知水尚遠施工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
心決定知水必近見乾土者觀眾生假見真諦也
見濕土者觀真不住見假無礙也遂漸至泥者此
明中道與無明合如水與泥合故言至泥若得清
水之時即是中道理顯離無明泥澄停清淨即真
解脫也故入此品文明觀眾生有三種意即擬此
三諦觀也即是觀達義又文云窮源撿覈至無住
本即是觀穿五住至心本際金剛也所言眾生者
即是五陰入界等法攬此實法以為身眾生也若
是毗曇明義所成眾生畢竟無能成實法是有若
犢子所明我在第五不可說藏若成實論所明非
但所成眾生是假能成之法亦是假故以三假為
世諦有假眾生若三假空入真諦即無眾生非但
無所成之眾生亦無能成之實法此析假明能成
以空若方廣道人眾生實法皆如夢幻不生不滅
畢竟空智度論破失摩訶衍意也此經明體所成
眾生能成實法皆如幻水月鏡像電等即是體假
入空也問曰若如幻即空與方廣道人所說何異
[023-0645b]
答曰彼明如幻等即空取空相戲論破慧眼尚不
得空入真豈得真空入中道也此經明觀三諦窮
源盡性義推即有三種眾生一者俗諦眾生二者
真諦眾生三者中道眾生若俗諦眾生攬分段五
陰以成假名眾生皆如幻夢若見真諦亦攬變易
五陰以成眾生若見中道即是法性五陰以成眾
生故大涅槃明眾生佛性不離六法也智度論云
眾生無上佛是法無上者涅槃是今中道既是法
性五陰何意不得稱為觀眾生也盡眾生源窮三
諦眾生即是菩薩觀眾生義問曰此經明觀眾生
入真諦如第五大等不說有變易五陰今何得用
此解也答曰觀真諦不見俗諦眾生如第五大等
依真不無無為緣集變易五陰眾生也復次菩薩
觀空與二乘有異二乘觀眾生空不觀涅槃空尚
不觀涅槃真諦空豈能觀中道空也今明從假入
空則三諦皆空故問疾品文云我及涅槃是二皆
空我即生死俗諦眾生空涅槃即真諦之法空又
云空病亦空當知此語明妄取中道此病亦空所
以有時用空說中道者以空生死涅槃二邊故若
計有中道是則於中道有病此病亦空故說中道
亦空也一往入空觀時三諦皆空雖復皆空亦不
斷滅以見真中道者即一心萬行豈得是空斷也
故此品說至中道究竟如無色界等譬也當知菩
薩從假入空之時雖同入空一切智據名即見三
[023-0645c]
諦具三智也故釋論云三智實一時得為人說令
易解作次第分別若能如是入空一時具三觀者
雖用入空當初觀之名而實具三觀即有慈悲喜
捨如此品之所明也若入空具三觀見三諦者即
是觀達觀穿之義也故名觀眾生品也問曰若言
中道空者前以真破俗次以中道破真得說空今
以何破中道答曰不生不生不可說故性自是空
也復次破未證中道妄計取戲論故說破空中道
復次今為破法愛故故說空無別更有諦理破中
道也若別更有諦理破正道者此諦理復應更有
諦理來破是則有無窮之諦理也。】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眾生。」


【此是第三入文帖釋即如前分四品為三段此之
一品正明從假入空觀眾生決前問疾品從假入
空調伏也就此一品文即為四第一正明觀眾生
從假入空第二明起無量心利物第三研覈窮眾
生源第四明天女散華就第一正明觀眾生文即
有二一文殊問二淨名答一文殊所以問者上問
疾品明實疾菩薩從假入空正是辯自調伏義未
明此觀利物今文殊問菩薩若用前從假入空觀
利物者菩薩云何觀生故有問也。】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此是二淨名答文即有三一約如幻等十譬觀眾
生世諦二約如第五大等五譬觀眾生真諦三約
[023-0646a]
如無色界等譬觀眾生中道第一義諦就前觀眾
生約幻等譬破世諦自有體性明性空但除妄計
定性不妨猶有假名眾生若論體假即實皆是幻
有即是隨理三假之有名為性空非不猶有隨理
如幻三假世諦之陰界入眾生也就此十喻顯觀
眾生世諦有二意前五譬隨理假後五譬顯隨情
假為成隨理也文即有二一先約如幻譬二約九
譬初約如幻師觀所幻人者如幻師幻術物為人
自識幻術知幻所幻法非實而前人不知幻者謂
是實人菩薩觀世諦陰入界眾生為若此猶菩薩
有無明幻法則有自眾生亦有佗眾生若如前問
疾品觀自眾生妄有則外眾生皆如幻有也但以
外惑者不了謂為實有亦得有隨情三假眾生今
明菩薩觀眾生雖如幻相空不妨猶有顛倒隨理
三假世諦眾生故言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也。】


「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炎如呼
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
久住。」


【此九譬四屬隨理假五屬隨情假如水月譬者水
月因天月而有知水月不可得不妨有月菩薩自
知有無明月即於其法性水有眾生月也如鏡中
見其面像者菩薩知有無明面於真法性鏡見世
諦眾生如熱時炎者無明如熱時依法性起世諦
眾生之炎也如呼聲響者若有無明之呼聲即於
[023-0646b]
法性空谷有眾生響也若如攝大乘八譬依阿棃
耶有各有所主此是別教意今通用譬眾生者即
是通教圓教意如空中雲下此五譬是三藏教譬
是隨情三假世諦譬助成隨理三假世諦之譬如
方便品明如空中雲者五陰中無人以無明身見
力故則有眾生雲也如水中聚沫四譬皆方便品
已釋也。】


「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
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自此五譬即是二明觀眾生真諦空也所以然者
上來諸譬觀眾生無定性不妨有顛倒所見假名
幻響之眾生今此五譬明眾生如龜毛兔角畢竟
不可得非但無眾生亦無實法故言語道斷心行
處滅如第五大十九界等畢竟無此道理故知此
五句即是觀眾生入真諦畢竟不見眾生也。】


「如無色界色如焦穀牙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
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
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
女兒如化人起結如來生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
度者受身如無因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此下十六譬即是三明觀眾生中道也所以然者
中道之法非有非空非如幻等譬之有非如五大
等譬之無經言如無色界色者若方便不了義教
明無色界一向無色了義教明無色界有色故大
[023-0646c]
涅槃經云如無色界色云何得有來去住止如是
之義非諸聲聞緣覺境界乃是諸佛菩薩之所知
見解脫亦爾亦色非色非色者聲聞緣覺色者諸
佛如來此色不同世間質礙乃是玅色湛然恒安
住不為生老病死之所遷若論無色之色案小乘
教則是無色案大乘教則是有色有人言舍利弗
毗曇明無色界有色也此譬中道不同世諦之有
名之為空不同真諦之無故有玅色故知自此以
下諸譬皆是約智者見空及與不空以說中道故
大品經云諸法無所有如是有是事不知名為無
明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斷今無
色界色是佛境界當知自知以去皆是辯觀眾生
入中道空義也且又上文明如十九界竟即結云
菩薩觀眾生為若此方復創章明無色界色豈同
第五大十九界畢竟無也此悉釋成上問疾品從
假入空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得此法時無有餘病
唯有空病空病亦空與此文觀眾生三諦相成故
言觀眾生品意在此次釋諸句焦穀生牙者上文
迦葉自惟如敗種若永敗至法華經不應受記作
佛若得作佛種則不焦涅槃經云若人方便蘇油
溉灌令焦種生牙故知焦種亦有生牙義豈同第
五大十九界也須陀洹身見者此人斷見諦煩惱
入初果身見永除故無身見若是分段三界言無
身見若望別教別惑未除見諦尚在則是有身見
[023-0647a]
義豈如第五大十九界也那含入胎斷欲界九品
煩惱盡乃不還欲界下地受胎別惑未斷若發心
修大乘方入聖胎故言安住世諦初出胎時名不
生生豈如第五大十九界等譬如羅漢三毒者斷
色無色十八品三界惑盡雖無界內三毒而有界
外三毒非畢竟無如第五大十九界也得忍菩薩
貪恚毀禁者菩薩得無生忍乃當畢竟無界內貪
恚毀禁豈得畢竟無界外貪恚見愛之毀禁也故
有經言唯佛一人住淨戒餘人皆名汙戒者當知
得忍菩薩亦有毀禁義豈如十九界等也如佛煩
惱習者佛乃斷正習永除種智圓滿若眾生應已
習氣得度亦得有現起如呵調達譏貴舍利此雖
已斷亦有應同之義不如十九界等畢竟不可應
有也問曰若爾亦起正使何但習也答曰正使已
屬羅漢得忍菩薩盡而未斷習自非示現不得言
有也如盲者見色雖不現見亦復內心思想色貌
罔像欲見此猶有心生動念之事不如第十九界
也又方有得見之義第五大十九界等始終畢竟
不有也如入滅定出入息者入滅定乃當無復有
息以定力持故息不得入出不妨猶有息法宛然
在身如氷持魚雖不動氷釋即動又攝大乘明滅
定識滅更得起者以依阿棃耶息得出入者亦當
如是十九界則不得然也如空中鳥跡者若約肉
眼不見說言無跡鴦掘經云天眼之人能見空中
[023-0647b]
鳥跡豈同十九界等畢竟不可見如石女兒者石
女之法終不生兒女報亦復何定罪障若轉即非
石女果轉邊可得生兒也如身子為女女為身子
一切女身皆無定相亦應例此豈同十九界等畢
竟不可轉也如化人煩惱化人乃無煩惱有時見
行住坐臥現有三毒之相豈同十九界等畢竟無
有相貌也如夢所見已寤寤雖無夢夢不可得不
妨有追憶識所夢事亦有更夢之理豈同十九界
等畢竟不可憶識也如滅度者受身者一往言羅
漢入滅度永無處而於變易土受生豈得同十九
界畢竟無生也如無因之火者若作四句破火之
因緣不自不佗此亦是無因火又如流離光放光
非青見青等諸光此是無因而放光光即火之照
也十九界等永無此義齊此十五句是辨觀眾生
入中道第一義雖空不同真諦如第五大十九界
也雖有不類世諦假有非空非有而能空有宛然
如無色之色不有而有諸佛境界不可思議故知
菩薩觀眾生從假入空徹見三諦成前問疾品也
問曰問疾品觀至中道而破空病此文觀中道而
不破豈同前也答曰前為取著故須破也今明住
理自非病不須破也。】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此是第二明菩薩從假入空觀眾生起四無量心
所以須起四無量心者四無量心是利眾生之本
[023-0647c]
若無此心即墮二乘地也就此文即有四番問答
一文殊問慈無量心二問悲無量心三問喜無量
心四問捨無量心第一問入空明慈無量心文即
有二一文殊問二淨名答一文殊所以問者菩薩
觀眾生從假入三諦空若入俗空則無如幻有為
緣集之眾生若入真空則無無為緣集之眾生若
入正道空即無自體法界緣集之眾生慈心因何
而起復有何所化之眾生也但菩薩之道本以化
物為先今一切皆空慈何所被若觀空失慈此與
二乘何異故有此問也。】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
法是則真實慈也。」


【此是二淨名答答意只為眾生說此三諦空理令
眾生悟此三諦空入第一義祕密藏中得常樂我
淨即三十二真實之慈也就此答文有四一正約
為說此法即是智德慈義二約斷德明慈三約聖
德明慈四約眾行明慈第一約智德明慈者欲知
智在說今言為眾生說如是真實慈者菩薩修道
今證大涅槃知不生不生不可說用四體赴緣說
此法即是智德令眾生見佛性得大涅槃樂即是
慈能與樂也涅槃經言慈即如來慈即解脫解脫
者見中道即是見佛性即住大涅槃成百句解脫
此即上來明觀空徹至中道中道即法身無緣大
慈如慈石吸鐵即是真實慈離此慈何處更覓真
[023-0648a]
慈也二乘不見正道故入空無慈心也若作歷別
為語上來觀世諦即是眾生緣慈真諦即是法緣
慈見中道即是無緣慈當知觀三諦即是三德也
若觀眾生入空菩薩以有如是慈者此但以空為
主用一切智當名而其實具三觀亦得論三慈也
若是有疾菩薩觀自身能修此觀則自行調心能
修此慈為眾生說則是化佗與樂義也故言為眾
生說如此法即是真慈也所以法華明雖未得無
漏以得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今有疾菩
薩未得法性身即是著如來衣即是行如來無緣
慈又大涅槃經明初依菩薩具煩惱性能知如來
祕密之藏是人有所說法亦可信受此是相似之
位尚已得爾況分入真慈為眾生說法豈非即是
真大慈也。】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
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
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
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虗空故。」


【此下九句是二約真斷明慈也經言行寂滅慈無
所生者若觀眾生入空至中道即見諸法從本已
來常自寂滅相以本來無二邊生死紛動之相中
道寂滅之法即是慈即是不生不生之理若見此
理二邊生死皆斷故言無所生也問曰若二邊生
死斷名無所生者何得初住猶有四十一品生也
[023-0648b]
答曰一品變易生斷即是無所生雖有四十一品
所生皆不見有定性即是無所生也故大智論云
雖未脫死地即為已得脫也經言行無熱慈者若
見正道即得入大涅槃清涼之池無二邊煩惱熱
也行等之慈者生死涅槃等若觀眾生入空見正
道三世平等是真法身慈石也經言行無諍慈者
生死與涅槃異故有諍諍故起諸煩惱老死若觀
眾生入空見正道即無二邊諍起是真慈石也經
言行不二慈者觀眾生入空見正道即是一道清
淨之慈名不二慈不與界內外煩惱生死合故言
內外不合也經言行不壞慈者若觀眾生入空見
正道一實諦一實即是無緣真慈不可破壞以二
邊煩惱生死果也經言行牢固慈者若觀眾生入
空至正道則心如金剛成真慈心不為界內外八
風所毀損也經言行清淨慈若觀眾生入空見正
道得真諦慈即知諸法清淨無所染著也經言行
無邊慈者若觀眾生入空見一實諦即是無邊真
慈以善入法性不滯諸邊大慈普覆亦是見空佛
性故言如虗空也。】


「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
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
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此下六句是三明約聖德辯真慈也經言行阿羅
漢慈者阿羅漢此翻為煞賊羅漢見空但煞界內
[023-0648c]
煩惱菩薩觀眾生入空見但空亦見不可得空即
是正道一實諦煞界內煩惱賊亦煞界外煩惱大
賊菩薩以利物為先非但自煞賊亦煞一切眾生
內外煩惱賊故言破結賊也經言行菩薩慈者得
道種智即能利物名為菩薩若觀眾生入空見一
實諦一實諦理能利菩薩亦能利一切眾生即是
真慈利益安樂眾生也前行羅漢慈明得正道治
眾病今說菩薩明得中道能長養眾生善根令未
安者安也經言行如來慈者若觀眾生入空見正
道正道即是真如一實諦是則乘如實道之慈名
如來慈也得如相者無二邊之異相也行佛之慈
者若觀眾生入空見正道即是中道第一義智名
為佛寶此即行佛之慈自覺覺佗名覺眾生也經
言行自然慈者若觀眾生入空見正道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即是自然慈被一切也無因
得者正道非因緣生是以大涅槃經云第一義諦
不從因緣生也經言行菩提慈者若觀眾生入空
見中道中道即是無上菩提得一味者如法華經
明一相一味也此四種並約佛法者大品經明有
四法謂佛法如來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也。】


「行無比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
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
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
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
[023-0649a]
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
行故行無誑慈不虗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
薩之慈為若此。」


【此下有十四句是四約眾行明慈也經言行無比
慈者觀眾生入空見一實諦即諸愛恚斷也經言
行大悲慈者若觀眾生入空見一實諦即能拔二
邊生死苦故名大悲慈能導二邊眾生入一實諦
得大乘樂也經言行無厭慈者若觀眾生入實空
見一實諦即知二邊生死畢竟不可得無有難心
若心故無厭也以觀二邊生死不可得即是畢竟
空無我也經言行法施慈者有師云從此去比對
十地行慈今不用此解若用正觀觀眾生入空見
正道即具一切善法不慳不捨名法施慈以常捨
行故外化則於一切眾生無遺惜也經言行持戒
慈觀眾生入空見一實諦者即非持非犯名持戒
慈能化二邊毀禁也經言行忍辱慈若觀眾生入
空見一實諦即不恚不忍名忍辱慈不惱二邊眾
生即是護彼我也經言行精進慈者若觀眾生入
空見正道即不進不怠名精進慈能荷負眾生也
經言行禪定慈不受二邊真俗禪定味也經言行
智慧者若觀眾生入空見正道即不智不愚名智
慧慈而能逗機赴緣不失無不知時也經言行方
便慈者若觀眾生入空見一實諦即善於知見得
無罣礙名方便慈故能不起滅定現諸威儀作十
[023-0649b]
法界三輪不思議化也經言行無隱慈者觀眾生
入空見一實諦者即是為法身是真無隱慈無作
八直心不為界內外煩惱染故得清淨也經言行
深心慈者若觀眾生入空見一實諦者即是深入
緣起之慈不雜二邊方便行也經言行無誑慈者
若觀眾生入空見一實諦即是無二邊煩惱誑慈
不行二邊虗假法經言行安樂慈者若觀眾生入
空見一實諦即住一切法安樂慈即能令眾生得
佛涅槃也經言菩薩之慈為若此者菩薩觀眾生
入空見中道成如此之慈何得問云何行慈也。】


「文殊師利又問云何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
一切眾生共之。」


【此是第二文殊次問行悲也就此文即有二一文
殊問二淨名答一文殊問者已聞行慈次問觀眾
生入空見中道行悲心也二淨名答者若慈是與
樂悲是拔苦只以此無緣之慈與眾生共令得中
道第一常樂名之為慈拔其二邊之執離於二邊
煩惱二種生死之苦名之為悲也。】


「問曰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此是第三文殊問觀眾生入空見中道云何得生
喜無量心也就此文即有二一文殊問二淨名答
文殊問意如前可知二淨名答者慶此眾生得離
二邊生死之苦見中道得緣之樂名之為喜若與
有餘無餘喜慶後則有悔既與究竟之樂喜慶則
[023-0649c]
無悔。】


「何謂為捨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


【此是第四文殊問觀眾法入空見一實諦云何成
捨無量心就此文即有二一文殊問二淨名答一
文殊問類前可知二淨名答者若觀眾生入空見
一實諦性如虗空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一切皆有
安樂性者雖復能與樂拔苦實無樂可與無苦可
拔何所喜慶捨此三心無所希望故名捨也。】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維摩詰言
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此是第三文殊研覆窮眾生源也就此文有十二
番問答即為二意初六番約四弘成四無量心次
有六番問答窮眾生源正成前觀眾生入空至中
道也今就初六番問答約四弘誓成前四無量者
若但起無量心無弘誓如畫無膠色必脫落也今
就六番問答即為四初兩番成慈次一番成喜次
二番成捨就兩番為二前問答正明修慈有畏須
依如來功德之力次問答正出如來功德第一問
答文即有二一文殊問二淨名答一文殊問意正
為成上慈無量心所以然者問生死有畏若新學
菩薩觀眾生即空即觀中道若未發真修慈無量
心即不捨眾生既處生死生死之苦難忍方復經
劫或為惡緣阻壞因致退沒有此之慮故言有畏
當何所依也二淨名答言當依如來功德者或如
[023-0650a]
六念初明念佛功德能除恐怖也今下文自云若
依如來功德當依度脫一切眾生慈悲喜捨是度
眾生法只指上來無緣之慈具一切法如大涅槃
經明慈能具足十力無畏等一切功德是如來慈
即是如來功德也此無緣慈尚不見二邊生死豈
於生死而有畏也上文所辯但明觀眾生空入正
道即是修慈未明有疾今言有畏者當知是有疾
菩薩若未斷通別惑未盡發真明見真中道故言
有畏今欲安立眾生難心苦心若脫有此畏者勸
令依如來功德如來功德即是用初弘誓修慈心
當何所畏也此如慈童女因緣適發心代地獄受
苦火輪即落生忉利天即其義也。】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依何住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


【此是第二番問答正決依如來功德之力也文殊
問意若生死有畏勸令依如來功德何等是如來
功德也次淨名答當住度脫一切眾生即是如來
功德力也所以然者慈能與樂即是度眾生是則
初弘誓願願度眾生眾生無邊則功德亦無邊此
即是如來功德故大涅槃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
如是二心前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人是故敬禮初
發心。】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此是第三問答正成前二明悲無量心也就此問
[023-0650b]
答初文殊問當何所除為顯成悲意也淨名答令
其除煩惱即是悲能拔苦義也此是令發第二弘
誓未解集諦令解集諦成悲無量心亦名煩惱無
數誓願斷斷其二邊緣集即是成悲拔苦也。】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


【此是第四問答成前三明喜無量心初文殊問欲
除煩惱當何所行者為成喜無量心故有此問也
次淨名答勸令當行正念念即是四念處也四念
處正破八倒八倒滅即癡滅癡滅則界內界外煩
惱皆滅除也若令眾生行四念處即離煩惱道諦
樂從苦得樂故生慶喜是為第三弘誓願未安道
諦令安道諦亦名法門無盡誓願知也。】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答曰行不生不滅。」


【此是第五問答即此及下一問答皆為成捨無量
心此二問答初問答總出正念次分別正念相不
同也初文殊又問云何行於正念者此問云何修
行正念生善斷惡成第四弘誓願誓持捨無量心
令不退也次淨名答當行不生不滅此即是四念
處中四種精進名曰正勤若得四正勤成就即能
遮二種不善法集二種善法若二種不善滅即是
滅諦緣此滅諦發第四誓願故云未得涅槃令得
涅槃涅槃者即滅諦也此成捨無量心捨愛憎三
心即一切煩惱滅是無上佛道誓願成也。】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法不生善法不
[023-0650c]
滅。」


【此是第六問答猶屬第四誓願成捨無量心也即
分別正念初文殊問何法不生不滅正請分別不
生滅相不同也次淨名答不善法不生即是二正
勤遮二邊惡法不生也善法不滅即是二正勤集
二種善法不滅也惡法不生是斷德成善法不滅
是智德成二乘人斷惡法不生[厂@火]身滅智即是善
法滅此是思議解脫今大乘不思議解脫有異是
依如來功德也但不生不滅有二種一世諦不生
不滅二真諦不生不滅此是世諦不生不滅義也
此六問答義推意主四弘誓願皆成上慈悲喜捨
也。】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答曰身為本。」


【此下有六番問答是第二窮眾生源即是成上觀
眾生入空至中道之源眾生有此不生之惡不滅
之善為四正勤之所遮持者以何為本為此有六
問答即是研五住之本煩惱雖多不出五住五住
之惑無明為本推求窮覈既不見初惑所依之處
即是達其本源也故文殊問善不善孰為本也次
淨名答以身為本者即是從末尋本也今現見因
有身有惡有善身即身見依此身見具起六十二
見等諸煩惱起諸善惡惡即十惡生四惡道善即
十善生人天也三界二十五有一切若善若惡皆
附我見而生是以三界眾生為我起惡還為我行
[023-0651a]
善言我遠惡行善乃至三乘初心亦言為我修道
當知身見之我能為一切善惡之本即是見一處
住地也雖復起善惡無量計我是一故言見一處
即是以身為善不善本也。】


「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


【此是第二問答初文殊問身見為善不善本者身
見即以何為本若身見無本而有見者善惡亦應
無本而自有也次淨名答身見以欲貪為本若無
欲貪則無身無身何得起善惡善惡既以身為本
此身即因欲貪得生故貪欲為身作本故大涅槃
經云煩惱在先是亦不可眾生在前是亦不可雖
然要因煩惱方有眾生者即是身也是故貪欲即
是身本身即身見欲貪即是欲愛住地也所以然
者斷身見猶有欲界煩惱在也。】


「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虗妄分別為本。」


【此是第三問答初文殊問若以貪欲為身本故斷
身見猶有欲在者欲貪以誰為本也淨名答以虗
妄分別為本也所以然者虗妄之心種種推獲或
言離心出色或離色出心實無色心之實但以虗
妄分別言有色異心是故則起欲貪斷欲貪盡猶
有色心虗妄分別即是色愛住地也。】


「又問虗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


【此是第四問答初文殊問虗妄分別是欲貪之本
者斷盡猶有色愛住地虗妄分別復誰為虗妄分
[023-0651b]
別色愛住地之本也次淨名答顛倒想為本顛倒
想者實無有心顛倒計有心能生虗妄分別色心
異故有色愛若斷色愛則不分別有色異心但有
顛倒想計有此心若但有心即是有愛住地。】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


【此是第五問答初文殊問虗妄分別以顛倒想有
愛為本斷虗妄分別愛盡猶有顛倒想有愛在者
復誰為顛倒想有愛無色界之本也次淨名答以
無住為本無住即是無始無明為顛倒有愛無色
界之本也所以然者若斷顛倒想有愛無色界盡
猶有無明住地惑在二乘通教菩薩所不能斷攝
大乘論說阿棃耶識是一切眾生生死煩惱世間
之根本故彼論云是識無始時一切之所依也此
無明更無所依故言無本即是無始無明其力最
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斷也。】


「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
住本立一切法。」


【此是第六問答初文殊問若顛倒想以無住為本
者斷顛倒想有愛無色界惑盡餘有無始無明在
此無住無明以何為本也若無本而有上來諸惑
皆應無本而有也次淨名答無住則無本者正言
無明依法性法性即是無明無明法性無二無別
豈得性還依性當知無明無本故十住菩薩見終
不見其始諸佛如來方乃見終見始若觀眾生入
[023-0651c]
空至無住此則徹底窮源至中道極理既言無住
無本即是眾生如虗空之佛性也上來明三諦皆
空又淨名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者即是若世間
一切法出世間一切法有為一切法無為一切法
皆從無住本而立所以然者若迷無住是則三界
六道紛然而有是為立世間一切法若解此無住
即是無始無明則返本還源發真成聖故有四種
出世間聖法也故知因無住本立一切法也今用
此六番問答窮覈眾生之本源遂徹至無住成上
觀眾生三諦也所以然者初問答明善不善即是
世諦眾生如幻皆從身見生未見真也次三番問
答見真斷三界眾生生死即是觀眾生見真諦如
第五大等譬也次兩番問答正是觀眾生無明覆
中道名無住本若見中道即如無色界也中道無
明是眾生源解惑之本故言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也問無住即是無始無明者何故名無始答曰前
身見欲貪等皆有所依而起起則有始此無所依
既無依起亦名無始處故言無始無明即是無住
也此有二解亦言無住亦言有住亦言無本亦言
有本何故爾若撿覓五住煩惱之本前來身見等
皆約煩惱為本故有始有住今既無明之外無復
煩惱無煩惱可為無明之本故言無本故無始無
住故經言無住則無本無復煩惱為無明本也問
曰無明依法性而起即是從法性始何得言無始
[023-0652a]
答曰若無明依法性而起亦是有始者法性非煩
惱不可得指法性為煩惱本故言無住則無本也
若依法性立一切法者無明不出法性法性即為
無明本此則以法性為本今經撿覓煩惱本法性
非煩惱故言無住無本既無本不得自住依佗住
若說自住望法性為佗亦應得說是依佗住也說
自住即別教意依佗住即圓教意問曰若將別教
接通明五住義云何答曰若言四住是界內見思
兩輪無明是界外由界外流來入界內今反出先
斷身見次除貪欲等後斷無明以歸無住本此是
將別接通意問曰若作別教義云何答曰別教意
不如此也界內見思不名見一處何以故此四住
是枝葉非根本惑如樹枝葉依樹不依地故界內
身見有種種不同不同故不名一處亦非住地今
斷見思枝葉惑盡計有涅槃此是迷法身而起若
見真諦涅槃是一法名見一處也此見因無明起
故名住地亦是身義此從法身起見也若於變易
依正五塵生欲貪即欲愛住地也若變易色心即
是虗妄分別即色愛住地忘色觀心猶見有心即
是顛倒想此即有愛住地此四依無住起即無明
住地無明之外更無煩惱可依故言無住也問曰
無住有住有開合義不答合無明只是法性法性
無住無明那得住故言無住若開法性出無明無
明依法性亦得言有住有住者依法性住法性非
[023-0652b]
煩惱即是無住而約無明修無量四聖諦論斷伏
者此是別教就界外明五住義也問曰若圓教復
云何分別五住耶答曰圓教明五住義則不如此
只界內身見等四住有為緣集亦是迷無住而起
斷見入涅槃所生身見等四住亦是迷無住而起
無為緣集今觀界內四住亦徹至無住之本界外
亦徹至無住之本故窮三諦眾生之源以成上來
觀眾生幻化不可得第五大不可得無色界色不
可得觀窮眾生入三諦也譬如烟塵雲霧起雖有
重有輕不離虗空重如界內惑輕如界外惑即譬
依法性有界內外一切世間火光星光日月光光
照若烟塵雲霧闇滅虗空萬像現而譬依法性有
界內外一切世間法故言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也
問曰如此以虗空譬豈得有但空不可得空之殊
答曰空尚不一何有二殊若約緣盡相顯非不有
殊又如諸大乘經論有破虗空義即譬可以譬但
空不可得空也復次白象滿月等譬豈可備取也
問曰烟等五譬重輕譬界內外兩種五住義況云
何答曰此無經論的文以意消釋也問曰火等四
光其意何主答曰一往出法界性論今借此意表
四教明智照不同也以義消釋之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二十三
[023-065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