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2 法華經三大部讀教記-宋-法照 (CBETA)




讀教記卷第四
天台沙門 法照


玅玄



十身舍那



「華嚴經廿八卷此菩薩知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
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虗空身此菩薩
知眾生心之所樂能於眾生身作自己身亦作國土
[004-0021b]
身乃至虗空身。


八地說一切佛現身觀莫捨忍門勸觀常住入
無功用心是菩薩現十種身云云以此驗知是別教
地相故至第八地始觀十種身 玄


玅記廿二云何七地等者古人所判云七地恐起二
乘心者此似通位是故難其不成別義難圓亦爾若
言七地始入無功用道此是別教教道明義故不成
圓 句十二


玅記廿五問華嚴十身此但二三身數既少攝義不
周是則此經身義不足答義有通別通義可爾別則
不然彼通云身故云十身盧舍那也別釋如來故不
應云業報國土佛等若欲通收彼經十身應開為四
則以化身收於業報智即報身虗空屬法餘皆應攝
 句十八


十諫若不現大便為尊特是則別圓之人見猿猴
鹿馬無非他受用報以皆中道感應故也。


解謗若中道感應名尊特者名多在佛云云若現
起九界差別之形未必顯立尊特之號雖不立名非
無其義如華嚴明十身舍那其業報身豈不收於猿
猴鹿馬耶既稱舍那即淨滿義既淨且滿寧非尊特
三身正義二十甞撿華嚴新舊二本皆說第八地菩
薩現十種身謂眾生身云云經中並無十身舍那之
稱又於如來身上自具十身謂菩提身云云觀師名
此十身為法性身是則如來自具者方名十身舍那
[004-0021c]
玅樂所指未詳其意。


光明記卅三。」


【此八地菩薩分證十界之體起十界之用故經曰
此菩薩能以眾生身作自己身籤曰是菩薩現十
種身記曰彼通云身故云十身盧舍那也然中道
感應者理具三千能感理滿三千能應故知感應
不出三千三千諸法法法即性豈猿猴鹿馬而不
即耶八地菩薩果雖未滿而能分起十身之應別
圓行人依業識修中者方感此應也或問國土身
既是依報且別教不譚無情佛性如何依報說法
耶曰此約菩薩神力變現現身利益隨機設化固
非無情說法也。】


支佛



「玅玄廿七大論稱獨覺因緣覺若出無佛世自然悟
道此即獨覺若出佛世聞十二因緣法稟此得道故
名因緣覺獨覺生無佛世有小有大若本在學人今
生佛後七生既滿不受八生自然成道不名為佛亦
非羅漢名小辟支迦羅論其道力不及舍利弗等大
羅漢二者大辟支迦羅二百劫中作功德身得三十
二相分或三十一三十二十九乃至一相福力增長
智慧利於總相別相能知能入久修集定常樂獨處
故名大辟支迦羅也若就因緣論小大者亦應如是
分別此人根利不須制果能斷正使又加侵習譬如
身壯直到所在不中止息故不制果。
[004-0022a]


文句問緣覺出無佛世云何三周得有緣覺答釋
論云緣覺獨覺獨覺出無佛世緣覺願生佛世華嚴
云菩薩下兜率放光照之覺即捨身不覺徙之大經
云彗星中論云支佛出世佛法已滅此是獨覺人也
願生佛世者先得初果十四生未滿值佛即成羅漢
不值佛即成獨覺其既值佛亦不捨壽亦不被移願
見佛故二果三果例然又有部行緣覺在無佛世師
徒訓化也此應有二種佛去世後無文字眾生根鈍
故支佛不說法此非部行也部行者能說法也又有
變化緣覺宜應見者現緣覺身今三周之座有緣覺
者其義可解。


玅樂廿九答中引經云徙之者問此佛亦有聞法緣
覺何不令其聞佛說法如方等般若中二乘之人耶
答未斷惑者可令聞法已斷惑者自謂獨覺以是應
知世無二佛問緣覺在小住亦何妨答元為法滅無
師獨悟既有佛興復不稟教去則不與稟教為妨是
故不同方等元是稟教之人問徙向何處答向無佛
興處縱在此界亦是佛教所不及處如有德王興豈
彗星不沒若爾其得神通豈不知耶答為護物機不
護緣覺知亦無爽。


別行疏十一支佛侵習為淺處通教正習盡為彼岸。


別行疏記十二支佛修行不立分果深觀緣起久種
三多福慧既隆預侵二習雖未發真四流動名得淺
處頓證極果名到彼岸通教正盡得淺習盡到岸。」
[004-0022b]


【三多謂供佛事善友佛所聞法也若同性經列支
佛十地者集解中引葢從因行其位淺深從果則頓證
支佛又仁王經列獨覺眾經又云五百獨覺從佛
聞法者便是緣覺也對聲聞信行邊說云獨覺耳
玅樂云支佛是法行人者一往且對聲聞稟教所
以支佛自思為法然支佛必自證廿八然四明記
文有二節初對消疏文二雖未下文外示義也。】


借別名通



「玅玄三十二用別名名者即是取別教之名準望通
教菩薩位也別名者即是十信三十心十地之名也
鐵輪位於通義即是乾慧地伏忍也三十心即望性
地柔順忍也八人地見地即是初懽喜地得無生法
忍也故大品云須陀洹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忍
也薄地向果向即是離垢地果即是明地也故大品
云斯陀含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也離欲地向果向
即燄地果即難勝地故大品云阿那含智斷是菩薩
無生法忍也已辦地向果向是現前地果是遠行地
大品云阿羅漢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辟支佛地即
是第八不動地侵習氣也大品云辟支佛地智斷是
菩薩無生法忍菩薩地即是善慧地十地當知如佛
地佛地如前說。


廿一次簡名別義通及為菩薩立忍名等具如止
觀第六說。
[004-0022c]



* 玅玄小樹位二

* 初明三乘共十地
* 二簡名別義通二

* 初就三乘共位中菩薩別立忍名而義通
* 二用別教名名別義通


止觀今言經借別義顯通耳別見義長論三地四
地通見義短不出入觀然名可借別義必依通若作
不出入觀釋者若言三地者據斷見初言四地者據
斷見後皆不出入觀例如第十六心或言是見道或
言是思道。


輔行六上今言下略示別見下略釋然名下判斷例
如下引例此十六心同是一位尚判兩道何妨斷見
二地不同問當通教中判斷見位自分二地何須破
他自立借別立斷見位還同通教答祇緣同通故得
名通通雖二地斷時仍促三乘共故雖促復長是故
須分三地四地或時借別別見更長仍有二意若約
理說通至佛地若約教道云三四地雖二意各別見
義並長以別長故故借教道用判兩地斷見無爽若
依通義云不出觀若依別義但云地地皆能破見以
此為異以別長故故後兩番通用四地皆斷見位人
多不見謂通義足何須借別此是大師通申經論有
此判者屬借別名名通位也何者若定屬通不應地
前而立伏位若定屬別不應行向屬四善根乃至四
地共斷見惑亦復如是故立此式示後學者使古今
異說泠然可見。
[004-0023a]



* 止觀破思假明位二

* 二初正釋四

* 初藏
* 二通
* 三別名名通家共位有三

* 初破立
* 二先借別教始終名通
* 次單借別十地名通十地
* 四借別名名通家菩薩位 此單約菩薩
* 二兼申別圓


止觀言借別名名通位者外凡三賢是乾慧地而
名為十信內凡四善根是性地而名為十住十行十
迴向八人見地是須陀洹而名為初歡喜地也薄地
是斯陀含斯陀含有向有果立向為離垢地立果為
明地離欲地是阿那含阿那含有向有果立向為炎
地立果為難勝地已辦地是阿羅漢阿羅漢有向有
果立向為現前地立果為遠行地辟支佛位立為不
動地菩薩地立為善慧地或以菩薩地後心為法雲
地或以佛地為法雲地大品云十地菩薩為如佛得
作此釋也。


輔行言借別下正明借位先借別教始終名通通
教地前無位可論故借別教內外凡位但名通教初
地二地通教地後亦無復位故但以別教法雲佛地
以名通教九地十地從容不定故有或言大品既云
十地如佛當如即是別名名通。


止觀若借此別名判三人通位者則初地斷見惑
二地斷欲界一兩品思三地斷六品思四地斷七八
品思五地斷九品思六地斷七十一品思七地斷七
十二品思八地已上侵習斷無知等例前可知云云
[004-0023b]
輔行六上若借下次單借別十地名通十地則彼此
地前通為伏惑通雖無位即未斷惑不入地故。


止觀四借別名名通家菩薩位者乾慧是外凡性
地是內凡八人為初地十五心為二地十六心為三
地此三地皆不出觀而斷見惑又四忍為初地四智
為二地四比忍為三地四比智為四地此四地皆不
出觀而斷見惑云云薄即五地斷六品思離欲即六
地斷九品思已辦即七地斷色無色思盡支佛即八
地乃至佛地斷習無知例前。


輔行四別名名通菩薩位者此單約菩薩故修觀
斷見不定云云薄即去菩薩斷思位。


四教義十二二簡名別義通者即為二意云云。」


【玅玄明通教位既自就當教別立忍名故又用別
教名準望通教菩薩位也止觀正為消通經論傍
為破斥古師故三借也故知二文義意各別有以
玄文用別教名同乎止觀第三借者葢未深長思
耳何者二文雖同為菩薩而止觀明菩薩斷惑玄
文立菩薩忍名故不可雷同也或問初別為菩薩
立忍名非借別者何故在揀名別義通科中說曰
既別為菩薩立忍不通二乘故云名別義通非別
教之別也。】


如佛



「玅玄三十菩薩位者九地十地是則十地菩薩當知
為如佛。
[004-0023c]


二十三是則下略釋十地猶受菩薩之名復名為
佛地者以佛地邊有菩薩地名故知始終皆有菩薩
位故云別為菩薩。


卅一十地當知如佛地。


廿五有菩薩初發心即坐道場為如佛。


二十若入圓教借使住前亦得通名坐道場也即
是相似觀行為如佛。


止觀廿四十地為如佛。


輔行三上二十言為如佛者此亦二義若別為菩薩立忍
位者則第十佛地邊有菩薩位故云如佛若被接者
至此既破一品無明亦能八相如彼八相故云如佛
止觀大品云十地菩薩為如佛。


轉行六上大品既云十地如佛當知即是別名名通。」


【如佛之文四焉一就通當教菩薩別立忍名如佛
玄云是則十地菩薩當知為如佛是也二用別教
名名別義通如佛玄云十地當知如佛地止觀云
大品十地菩薩為如佛是也三被接如佛輔行云
如彼佛地同得八相是也四發心如佛玄云菩薩
初發心即坐道場為如佛是也然別立忍名如佛
與別名名通如佛雖涉兩文義則一。】


六種性



「菩薩瓔珞本業經上賢聖學觀品第三念字函姚秦竺佛念譯佛子六種
性者所謂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聖種性等覺性玅
覺性云云
[004-0024a]


菩薩地持經初方便處種性品第一維字函北涼曇無讖譯云何為性略說
有二種一者性種性二者習種性是菩薩六入殊勝
展轉相續無始法爾是名性種性若從先來修善所
得是名習種性。


玅玄廿三一約瓔珞明位數者經有七位謂十信十
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玅覺地也初十信心即是
外凡亦是別教乾慧地亦名伏忍位也十住即是習
種性此去盡三十心皆解行位悉是別教內凡亦是
性地亦名柔順忍位約別教義推應如燸法也十行
即是性種性別教義推應如頂法十迴向道種性別
教義推應如忍法世第一法問今明別教何用四善
根名答別教十地既對四果今以方便擬四善根何
咎又通教通於通別真似兩解作此比決於義分明
也十地即是聖種性此皆入別教四果聖位悉斷無
明別見思惑等覺位即是等覺性若望菩薩名等覺
佛若望佛地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也妙
覺地即是玅覺性即是究竟佛菩提果大涅槃之果
果也。


廿五如瓔珞中明六種性兼於住前信位為七瓔
珞六位者十住習種性十行性種性十向道種性十
地聖種性等覺性玅覺性應往四教本中尋。


四念處若瓔珞明十信十住為習種性十行為道
種性十迴向為性種性十地聖種性等覺性玅覺性
略則七位廣說五十二位也。
[004-0024b]


戒疏性習二性若據位分習種在前性種在後若
據行論性習同時故前後不定依體起用先明性種
後明習種尋用取體先習後性與教證二道相似就
位以論教道在前證道在後據行論之教證同時前
後不定依體起用先證後教尋用取體先教後證也。




【玅玄四念處四教儀戒疏並同唯四教義以性對
住以習對行四念處以道對行以性對向四教儀
以地等玅俱名聖種為異耳或問戒疏標六而釋
二者何曰性習之名不可一槩今試言之標六則
依瓔珞以六位不出地前修習故釋二乃據地持
以登地證性故是知標六釋二一舉而兩得矣以
梵網結華嚴地持正宗之故宜用彼結攝瓔珞也
大師特會兩處之文而言位行體用前後者葢有
旨哉鑑堂曰六種約位二種約行性習即修性之
義故有同時也但別人了真如為惑所覆還用隨
染覺性別修緣了以明同時此乃異體同時非圓
教同體同時依體起用從性起修也尋用取體以
修顯性也教證約行亦爾北峰謂期心中道而修
[004-0024c]
次第三觀即從體起用前證後教義若修三觀顯
中道即尋用取體前教後證義既云同時非大異
也義例云部內唯有一文說之者指體相章得失
科也以圓對別相顯故。】


三種意生身



「大乘入楞伽經第四卷無常品唐實叉難陀譯七卷成文四字函佛言大慧
意成身有三種何者為三謂入三昧樂意成身覺法
自性意成身種類俱生無作行意成身諸修行者入
初地已漸次證得大慧云何入三昧樂意成身謂三
四五地入於三昧離種種心寂然不動心海不起轉
識波浪了境心現皆無所有是名入三昧樂意成身
云何覺法意成身謂八地中了法如幻皆無有相心
轉所依住如幻定及餘三昧能現無量自在神通如
華開敷速疾如意如幻如夢如影如像非造所造與
造相似一切色相具足莊嚴普入佛剎了諸法性是
名覺法自性意成身云何種類俱生無作行意成身
謂了達諸佛自證法相是名種類俱生無作行意成
身大慧三種身相當勤觀察。


楞伽阿䟦多寶經第三卷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羅譯四卷成文身字函佛告大
慧有三種意生身云何為三所謂三昧樂正受意生
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修
行者了知初地上增進相得三種身云云此下釋義與前
經同


勝鬘經宋求那䟦陀羅譯位字函有二種死何等為二謂分段死
[004-0025a]
不思議變易死分段死者謂虗偽眾生不思議變易
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也。


玅玄寶性論云二乘於無漏界生三種意陰。


廿四言三種意陰者二乘在彼中三之一今通言
之故云三種非謂二乘盡具三也言意陰者由意生
陰名為意陰又作意生陰名為意陰又意即是陰名
為意陰前之兩釋從因得名後之一釋從果得名又
雖名意陰亦可具五何者佛尚具足常色等五況復
因人但小教中不云界外更有生處然不了教尚云
滅心何況於色。


卅三九番變易益者此是方便有餘土人益也前
八番中凡有四處或九處謂聲聞緣覺通教菩薩別
教三十心圓教似解止破見思未除無明無明潤無
漏受方便生云云勝鬘云三人生變易土謂大力羅
漢辟支佛菩薩等楞伽云三種意生身者一安樂法
意生身此欲擬二乘人入涅槃安樂意也二三昧意
生身此擬通教出假化物用神通三昧意也三自性
意生身此擬別教修中道自性意也通言意者安樂
作空意三昧作假意自性作中意別圓似解猶未發
真皆名作意。


廿三前八番中四處或九處者四處謂四教中各
有斷通惑者生於彼界言九處者三藏二人通教三
人別教三人謂住行向圓教一人謂淨六根云云
鬘當知菩薩義兼三教楞伽三人義當四人俱生彼
[004-0025b]
土。


淨名疏一質一見謂羅漢支佛三種意生此五種
人界內結盡同生有餘所見無異云云二有餘土往
生者三藏二乘通教三乘別教十行圓信後心長別
三界皆實往生故勝鬘云變易生死者二乘及大力
菩薩三種意生身所不能斷故生有餘受法性身問
何等是三種意生身答一三昧正受意生身恐是通
教同入真空寂定之樂故涅槃云聲聞定力多故不
見佛性二覺法性意生身恐是別教菩薩雖證偏真
而覺知有中道法性三無作意生身此恐是圓教菩
薩觀於中道無作四諦圓伏無明皆言意者未發真
修猶是作意無明為緣無漏業為因即生彼土受法
性身問如楞伽明三種意生悉在十地應生報土那
云有餘答曰約別十地判三意生即生報土約通十
地判正與向解三教菩薩界內惑盡則同生有餘意
同。


埀裕廿一今文既上云羅漢支佛下云三種意生即
此三種並指通教菩薩也故知二乘收乎兩教菩薩
止在於通共為三乘三藏菩薩既同人天非今所論
云云別教十行等者荊溪云準理別教應云住向
今不云者住以同於藏通五人十向修中雖亦同生
有餘之土非為正意故取尅體但云十行而云圓信
復云後心者七信已上亦可得生但是略耳故勝
下引證云云荊溪云釋三意生皆云恐者尊重聖典
[004-0025c]
兼示無執三種階降經文義含為是何教三昧正受
若約通教七地已上或至九地言自性者別住同通
應取十行圓教既云伏於無明即知七信智文云云
意者楞伽意生既在十地合生實報何故向解勝鬘
但指通人及地住已前生方便土耶。


止觀廿一三種意生身亦是五種意生身。


輔行三下十五楞伽大慧問佛何名意生佛言譬如意去
速疾無礙名為意生此即從譬故彼生身譬如意去
彼經兩義而釋通名初云如十萬由旬外憶先所見
念念相續疾至於彼次云如幻三昧力憶本願故生
諸聖中初云憶處次云憶願二義並是意憶生故名
為意生今山門家作意生故名為意生經即云憶憶
即作意是故義同次第四卷釋三別名初無常品云
意生三種一入三昧被接類節今家玄文判楞伽意生之
位以劣而攝於勝故指二乘等以攝通別若對別位
未攝證道是故但從地前判位故知今判與經意同
經文未攝別位為異言五種者約開合耳名唯有三
義開成五於三昧正受開出三藏二乘於覺法中開
出別教十行若作七種兩教二乘名開為二別教十
住義仍同於通教入空故下文云凡有多種若論九
人生方便土則取圓教六根淨位攝入三種意生身
中亦應可解。


別行義疏十一五種意生利鈍之別赴此根性故示
二身但說次第不次第兩種大乘故不須餘身餘法
[004-0026a]
化也。


別行疏記十二方便兩應但說次第不次第二種大
乘五種意生其土稟教雖有利鈍既皆稟大學佛智
慧俱知佛身是大覺性能修中觀伏無明者見相則
勝若在二觀未伏無明見相則劣相雖勝劣祗一尊
特故非合身。」


【三種意生葢本楞伽大師所用者實宋譯荊溪以
唐譯會釋之其揆一也然只一三種意生而玅玄
對前三教淨名疏對後三教輔行對通十地及以
別接三文進否不同何耶曰輔行別約經文而釋
玅玄淨名疏通從文中意義而釋何者輔行判三
種約菩薩是通當教及別接人而斟酌經文若云
別圓何故在八地普入佛剎出假利生若云通教
何故有無作了佛別圓之名是故引經判為通教
及以別接後即自出意云既云八地是覺法自性
等乃至云故知今判與經意同經文未攝別位為
準此則種類俱生了佛證法是別接通七地
屬空八地屬假正是通教也玅玄以安樂法入空
是三藏二三昧意能現神通出假是通教三自性
意修中是別教此約名義通釋若安樂作空意三
昧作假意自性作中意是約觀義通釋故荊溪云
玄文並云在前三教者以通諸教釋義故也淨名
疏乃順勝鬘經大力菩薩彼既約菩薩斷惑生方
便且三藏菩薩不斷則不生一往看淨名疏似指
[004-0026b]
二乘及大力菩薩成三人是三種意生而下徵釋
文中明判第二是別菩薩第三是圓菩薩準知第
一亦別指通教菩薩同二乘入真空寂定也況玅
玄引勝鬘云三人生變易土謂大力羅漢辟支佛
菩薩等籤云當知菩薩義兼三教但勝鬘中只
有三種通名故大師用楞伽三種別名釋成之以
楞伽三種不的判是何教故用對後三也或疑據
何而明曰大師明引勝鬘三種後即問云何等是
三意生乃引楞伽三名對後釋之仍自問云如楞
伽明三種意生悉在十地等是知若非釋勝鬘意
生但用楞伽意生者何特提云如楞伽耶況又顯
云三教菩薩界內惑盡驗知揀去三藏明矣垂裕
既云向解勝鬘但指通人及地住豈非大師判勝
鬘後三菩薩耶名義師云玄文順教旨也以作意
名從偏立故淨名亦順教旨以界外土小未詮故
輔行葢順本經故也且二乘之人志存斷惑經何
得云意憶生耶曰憶生之言亦是譬喻況經正對
菩薩說之往收二乘其義無爽又三四五地通惑
未盡何得論生曰自二地來既是破惑入三昧樂
至六七地必得往生以後兼前故通言耳。】


三藏菩薩斷惑



「玅玄十一三藏菩薩全不斷惑云云若毗曇婆沙中
明菩薩義龍樹往往破之謂其失佛方便是故須破
申佛方便是故須立此是龍樹破立意。
[004-0026c]


四教義問曰聲聞經何意不得論斷結受生答曰
三藏之教正化小乘傍化菩薩若說菩薩結盡受生
二乘即疑若結盡而得受生者諸聲聞人得羅漢果
將不更受生耶是故不說菩薩斷結受生也云云
曰智論何意從始至終一一彈破答曰龍樹為欲申
摩訶衍明菩薩所行之道以大破小皆可破也若就
小乘明三藏宗途羅漢聖人之所撰集何容頓乖僻
也大論未撿復次聲聞人言菩薩不斷結使乃至坐道
場然後斷者是為大錯。


止觀十六三藏是方便之教但明二諦菩薩初心中
心緣真伏於四住令煩惱脂消三阿僧祇修六度行
使功德身肥百劫種相好獲五神通得法眼照俗諦
分別根性調熟眾生而作佛事後心坐道場三十四
心斷見思惑盡。


輔行三下初文是俗從後心下即是真也是故始終
但有二諦云云見無常空狼令結使脂消而功德身
肥。


別行玄但伏惑不斷如無脂肥羊取世智為般若
即此意也。


止觀廿四三藏菩薩雖復出假有漏神通非真起應
世智分別非法眼明雖利眾生而非成就雖作佛事
非淨佛土止是少分教化為益甚微。


輔行三下大論云下地諸惑因時未斷至樹下時乃
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故云三藏菩薩同凡夫
[004-0027a]
云云俱舍婆沙意云下八地惑初修禪時先已斷竟
唯非想地九品見思全在云云此與俱舍不同什公
翻譯及龍樹意俱不應誤不同意者今且以一意銷
通令二論理齊俱舍取修禪時已斷惑竟不復更斷
智論依餘部雖有漏斷未名為斷至菩提樹但斷非
想八地俱得名為無漏但是從部得名不同故使二
論用義不等。


文句廿七阿含說五種佛子四果及辟支佛名佛真
子菩薩不斷結子義未成。


十七阿含至子義未成者既阿含中亦明不斷結
惑菩薩而大論斥權非謂全無論云迦旃延造者從
所造論及所計者說豈以會二還歸阿含法華準舊
十二年前一何可笑。」


【北峰曰此文有三初既阿含下牒經判論二論云
下約義釋疑三豈以下因便斥謬初既阿含中佛
亦明菩薩不斷惑何獨迦旃延而大論以大斥小
非謂全無不斷惑菩薩也非全無者約實斥則無
約權立則有權實相對故曰非謂全無二既是佛
說大論何云迦旃延耶釋曰論云迦旃延造者從
所造論及所計者說耳兩箇所字俱語詞也三古
師見經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謂但開二乘成菩
薩不分大小之殊如此則阿含既有菩薩會二乘
為菩薩應還歸阿含耶是則法華依舊只在十二
年前不亦可笑乎。】
[004-0027b]


讀教記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