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2 法華經三大部讀教記-宋-法照 (CBETA)




讀教記卷第三
天台沙門 法照


玅玄



十二因緣



「涅槃經二十云無明有愛是二中間即是中道如是
中道能破一切生死。


玅玄十五十二因緣支二是過去則止常二是未來
則止斷現在則顯中道推現三因則說未來二果推
現在五果則說過去二因三世皆有十二支為推因
果故作如是說。


言中道者離斷常耳云云次推三世中云三世
皆有十二者推因知果等如今所說三世俱名因果
而支數多少不同者具如俱舍云略果及略因由中
可比二如止觀第三記現在既望過未成十二當知
過未亦自相望各有過未故各十二今且從現故但
十二。


輔行三下十四俱舍云三煩惱二業七事亦名果略果及
[003-0015a]
略因由中可比二從惑生惑業從業生於事從事事
惑生有支理唯此初四句是以略攝廣故論云應知
緣起雖有十二而二三為性三謂惑業事二謂因果
就中又二初兩句正明相攝下兩句釋妨妨曰何故
過未略而現在廣釋曰由中可以比知現在名中故
也次從惑生惑謂愛生取從惑生業謂取生有及無
明生行從業生事謂從行生識及有生生從事事惑
生者謂從事生事即識生名色乃至生受從事生惑
謂受生愛。


光句二十五二乘雖復同觀觀法有異聲聞觀諸果
總作一苦諦觀觀諸煩惱及業總作一集諦觀又苦
之與集總是現在所以名總相觀緣覺觀苦為七現
在五未來二觀集為五過去二現在三別觀三世別
開苦集故言緣覺別相觀也。


十六初明聲聞若望因緣乃以七支總為一苦仍
以五支總為一集又復苦集不分過未總是現在以
根鈍故法相總略二明支佛開聲聞總成別相現在
五者謂識名色六入觸受未來二者謂生老死別相
苦也過去二者謂無明行現在三者謂愛取有別相
集也又開三世不唯現在故云略果及略因由中可
比二是則三世皆有十二以福資智故能別觀。


光句三十三世者過去二因破神常之見現在五果
破神我之見現在三因未來二果破神斷之見常途
所用。
[003-0015b]


二十三初三世過去破神常者過去已滅故非常
也現在破神我者五果皆五陰和合故無我也未來
破神斷者未來有果故非斷滅皆言神者外執身神
有斷常等也此三世義世共傳之故云常途所用。」


【十二因緣不出三世各有因果雖輔行引俱舍文
有少不同於義已具故荊溪師云因緣之義佛法
根本背邪向正之始入道修觀之源故習佛法者
不可全迷。】


七種二諦



「玅玄二十四所言七種二諦者一者實有為俗實有
滅為真二者幻有為俗即幻有空為真三者幻有為
俗即幻有空不空共為真四者幻有為俗幻有即空
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五者幻有幻有即空皆
名為俗不有不空為真六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
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為真七者幻有幻
有即空皆名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為
真。


釋籤十七云云。


涅槃疏今明智者大師有七二諦名雖不同其義
可會一生滅二無生三襌俗複真四襌俗襌中五複
俗襌中六複俗複中七圓二諦若依法華玄文名相
稍別義意必同讀者應知。


指歸鈔十一二十別教中道在偏空外故受複真之名圓
教達邊即中故云襌也若法華玄通教二接並稱複
[003-0015c]
真乃是一往細分如今文也。
| 玅玄 |藏 | |生滅 |涅槃 |
| 通 | |無生 |
| 別接通 |籤即是含中真諦 |襌俗複真 |
| 圓接通 |籤亦是含中二諦 |襌俗襌中 |
| 別 |籤複俗單中 |複俗襌中 |
| 圓接別 |籤亦是複俗單中 |複俗複中 |
| 圓 |籤複俗複中 |圓二諦 |」


三法解源



「玅玄二十四幻有空不空二諦者俗不異前真則三
種不同一俗隨三真即成三種二諦其相云何如大
品明非漏非無漏初人謂非漏是非俗非無漏是遣
著何者行人緣無漏生著如緣滅生使破其著心還
入無漏此是一番二諦也次人聞非漏非無漏謂非
二邊別顯中理中理為真又是一番二諦又人聞非
有漏非無漏即知雙非正顯中道中道法界力用廣
大與虗空等一切法趣非有漏非無漏又是一番二
諦也大經云聲聞之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智者見
空及與不空即是此意二乘謂著此空破著空故故
言不空空著若破但是見空不見不空也利人謂不
空是玅有故言不空利利人聞不空謂是如來藏一
切法趣如來藏還約空不空即有三種二諦也復次
約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顯三種異者初人聞一切
法趣非漏非無漏者謂諸法不離空周行十方界還
[003-0016a]
是缾處如又人聞趣知此中理須一切行來趣發之
又人聞一切趣即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也是故說
此一俗隨三真轉或對單真或對複真或對不思議
真。


十九次釋接義者即含中入真也於中為三初以
一法標次俗不下略以三法示三其相下辨相通寄
三法以辨其相漏無漏本是通法為成接義故立雙
非空不空本是別法一切法趣本是圓法於一一法
各有三人取解不同者良由機發故所聞不同又通
教菩薩由根利鈍發習不同故鈍同二乘直至法華
方乃被會利者爾前接入中道故使同觀幻有之俗
而契真各異所以別圓機發對鈍住空致成三別是
以釋後二接須對通鈍共成三人同聞異聽故約漏
等以示解源若得此意於一切法無礙自在云云
文者三人俱作雙非之名而取解不等於中為三初
依教立次初人下明行相三何者下重釋非無漏是
遣著者無漏無著由行者著心緣之今破其著心故
名為非故云非無漏也如緣下引例釋成復宗真諦
離著云非還歸無漏此初人意也即通鈍根次人又
人即利根二人也圓人亦云雙非者帶通方便是故
爾耳次引大經空不空例漏無漏可以意知次言三
人聞趣者初人云諸法不離空義當一切法趣空故
引例云如缾如等如即空也如缾是空十方界空不
異缾空故十方空皆趣缾空即通人也次人聞趣知
[003-0016b]
此但中須修地前一切諸行來趣向後以發初地中
道之理即別人也第三人聞即具一切名之為趣次
結中言或對者三真是能對一俗是所對。」


【天台大師玄文三法解源分科示意云漏無漏本
是通法為成接義故立雙非又正釋科云初依教
立是知雙非乃大師立也。】


翻宗立識



「攝大乘論上曰字函陳譯諸佛世尊有十勝相所說無等
過於餘教十勝相者一應知依止勝相二應知勝相
三應知入勝相四入因果勝相五入因果修差別勝
相六於修差別依戒學勝相七此中依心學勝相八
此中依慧學勝相九學果寂滅勝相十智差別勝相
起信論疏梁朝真諦三藏就名翻為無沒識今時
奘法師就義翻為藏識藏是攝藏義無沒是不失義
義一名異也。




玅玄二十八攝大乘明十勝相義咸謂深極使地論
翻宗今試以十玅比之彼有所漏且用理玅比依止
勝相明不思議因緣四句破執豈留黎耶庵摩羅為
依止耶。
[003-0016c]


二十七言依止者謂所依也真諦所譯則依庵摩
羅後代諸譯竝依黎耶如其各計成自他性一論二
譯尚生二計況諸部耶論師以黎耶依持破於地論
故云翻宗翻者改也令地論宗破歸我攝宗次明今
家斥中為八云云初如文次文者且以迹中十玅之
初境玅少分比彼十勝相之初相全分於少分中尚
有所漏四句之中但得自他一句而已故上斥云有
所漏也況破則俱破立則俱立不同彼論唯計一句
故今文云不思議因緣豈同論文黎耶摩羅自他因
緣耶文雖雙舉計必偏執如新舊兩譯亦如地論南
北二道還成性過各計不同今不思議離四性計豈
同彼論各計不同耶。


二十八若地人明阿黎耶是真常淨識攝大乘人
云是無記無明隨眠之識亦云無沒識九識乃名淨
識互諍云云


四念處觀此無明為從無明生為從法性生瓔珞
及地論皆解云從法性生攝論云從無明生依阿黎
耶識起此識是無記如地有金土依染如土依淨如
金故言依他也黎耶識依業生故言依他也若他依
者六識所起善惡業六識謝滅種子依黎耶攝持得
生故名他依彼論偈云此識無始時一切所依止。


玅玄如地論有南北二道加復攝大乘興各自謂
真互相排斥。


十八如地論有南北二道者陳梁已前弘地論師
[003-0017a]
二處不同相州北道計阿黎以為依持相州南道計
於真如以為依持此二論師俱稟天親而所計各異
同於水火加復攝大乘興亦計黎耶以助北道又攝
大乘前後二譯亦如地論二計不同舊譯即立庵摩
羅識唐三藏譯但立第八。


文句三十玅樂二十北人者諸文所指多是相州北
道地論師也古弘地論相州自分南北二道所計不
同南計法性生一切法北計黎耶生一切法宗黨既
別釋義不同豈地論令爾耶。


輔行三上言三識者真諦三藏云阿陀那七識此云
執我識此即惑性體是緣因阿賴耶八識此名藏識
以能盛持種智不失體是無沒無明無明之性性是
了因庵摩羅九識名清淨識即是正因唐三藏不許
此識云第九乃是第八異名故新譯攝論不存第九
地論文中亦無第九但以第八對於正因第七對於
了因第六對於緣因今依真諦仍合六七共為緣因
以第六中是事善惡亦是惑性。


止觀十四地人云一切解惑真妄依持法性法性持
真妄真妄依法性也攝大乘云法性不為惑所染不
為真所淨故法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黎耶是也無
沒無明盛持一切種子。


輔行五中寄二論破者論隨教道順物機緣恐迷者
執權即成性過故寄破之令成圓極言無沒無明者
即阿黎耶識無始恒有故云無沒沒謂失沒恒不失
[003-0017b]
故不同俱生及現行等。


光明玄云何三識識名為覺了是智慧之異名爾
庵摩羅識是第九不動識若分別之即是佛識阿黎
耶識即是第八無沒識猶有隨眠煩惱與無明合別
而分之是菩薩識大論云在菩薩心名為般若即其
義也阿陀那識是第七分別識訶惡生死欣羨涅槃
別而分之是二乘識於佛即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
第六識。


捨遺二十四釋別名中存三梵語逐一釋義即是翻
名言第九等者出梁攝論真諦所譯故輔行云云云
若分別者為易解故以一念中所具之法教道權說
分對諸位且立遠近以第九識無染不動故當於佛
第八屬菩薩者以十地位六七二識以轉成智正以
賴耶三分為境雖是境界而即用此便為觀智如初
心人亦用現前第六王數而為境觀故引大論在菩
薩心名般若也第七名阿陀那者據真諦譯若新經
論皆云第七名為末那今依古譯言訶惡生死等者
以二乘人人執既亡見思所薰第六事識轉成無漏
既塵沙未破正住第七法執之中不了生死法空故
有訶惡不了涅槃法空故有忻羨此識若於果佛位
中却復用之而為權智以二乘法接引小根著弊垢
衣執除糞器故知諸識破後自在為機載用也波浪
等者第六識也楞嚴云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而
為波浪乃當凡夫心心數法也此約四人各對一識
[003-0017c]
若就漸斷分別四相麤必含細凡夫具四二乘具三
已破第六故菩薩具二六七已轉故佛唯有一第八
至果已轉故也。」


【六七八九識以真妄分之九識唯真八識通真妄
七六唯妄因果言之六七八屬因九識屬果三惑
對之六識見思七識塵沙八識無明九識是真如
事業二識分之六識是事七八屬業九非二識以
三觀對之七空八假九中以三因對之九正八了
六七為緣輔行云今依真諦仍合六七為緣梁攝
既立第八阿黎耶生一切法又立第九庵摩羅為
真識唐三藏譯但立第八不立第九乃云第九即
第八之異名若南北弘地論師但立八識南道計
真北道計妄真者謂真如生法妄者謂無明生法
問玄云使地論翻宗為南地耶北地耶曰南北俱
翻以由十勝相義深極故若爾何故籤文謂之助
北道耶曰此語其梁攝計八識生法與北地師同
問唐攝八識真耶妄耶真則籤云後代諸譯竝依
黎耶妄則輔行明庵摩羅後云唐三藏不許此識
但云第九是第八異名既云異名莫不八識亦是
真耶曰唐攝八識是妄籤云真諦所譯則依庵摩
羅又云唐三藏譯但立第八又云唐三藏不許此
識皆立識文也若爾何故籤三云如新舊兩譯亦
如地論南北二道還成性過各計不同籤九云前
後二譯亦如地論宗計不同莫不唐攝同於南地
[003-0018a]
論師計真耶曰此亦立識文也梁攝立第九識是
真唐攝既云第九是第八異名則知是妄如此各
計同彼地師非謂同彼各計八識為真妄生法也
問依持依止同異云何曰依止從所依說籤云依
止者所依也依持從能依能生說止觀依持者
黎耶是也無沒無明盛持一切種子云云。】


教證



「玅玄二十九地持明地相明義說相似法地實明義
說真實法又教門方便即教道明義說所證法即證
道明義今借用之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即地實
義道場所得法即證道明義是故玅也。


二十七初引文次正明今意初有兩番意者前文
約行次文約教初言地持明地相等者地相謂地前
迴向位中道觀雙流地相現前登地已去明真實法
稱為地實初地即是初住故也次文言又教門等者
依教道義以四悉檀說登地法名為教道故知初地
已上仍存教道若說十地已證之法即證道也凡釋
別義多用此意具如止觀第三記次今意者借於此
文證權實部法華已前如地相教道至法華經猶如
地實及以證道說佛自證名為地實約佛自行故云
證道。


釋籤二十今文別教為遊戲神通者以存教道讓證
屬圓故也。


輔行二十三前之兩教教證俱權圓教教證俱皆是
[003-0018b]
實此竝易明但別教中教權證實意稍難曉人多迷
之使此別教其義壅隔是故今家借用地論教證二
道以消別門於中應須先知二意一者約行則地前
為教登地為證何者地前仰信登地現前豈有親證
復存隔歷二者約說為地前說始終屬教何者如云
真如為惑所覆或將十度以對十地互不相收或云
須離二邊修真如觀或云等覺入重玄門或云五地
習學世法或云八地入無功用等覺一位或有或無
斷十二品稱為玅覺如是等例不可具述悉是權施
為引下凡為入地方便入地自證權門自開故云初
地即是初住入證道也又云初地不知二地菩薩舉
足下足若約理說名字觀行尚自知圓豈有初地不
知二地若云下位不測於上圓亦展轉迭不相知何
但別人教門方便今文非專判教優劣但存次第及
不次第迷之尚寬若讀玄文善須曉此教證二道則
別門可消若依教修行彌須善識是故今文時時略
用若不曉者初心明理兩說不同若不識之措心無
地如云初心知理即是或云理具萬德待行或云解
圓行須漸次或云理有不用諸法如此說者非別非
圓非通非藏教相不說指與何耶。


玅玄十一又別教四智三麤一玅圓教四智悉皆稱
玅何者地人云中道乃是果頭能顯初心學者仰信
此理如藕絲懸山故說信行皆非圓意也故十信智
為麤十住正修空傍修假中十行正修假傍修中十
[003-0018c]
迴向始正修中此中但理不具諸法是故皆麤登地
智破無明見中道證則為玅。


今依地人以存教道十地猶麤何況十信若且
從登地而為證道故二麤二玅玅覺果頭本是實人
是故為玅又亦可妙覺是權故為麤十地是實故為
玅故云中道乃是果頭能顯。


四教義二十四故十地論師作教道證道二道明義
或作地相地實二種明義正是為修別教方便事相
之文也。


義例如教證二道本在別教今則通用乃分兩意
約證約說。」


【按玄文教證二道蓋借地持以顯一實而記主用
是以消別門[奧-釆+米-大+ㄎ]有四種謂約行教道約行證道約
說教道約說證道對當地位一如復宗但兩證屬
實兩教屬權復宗未聞也輔行欲明教權證實則
初地已上仍存教道已是別教一教俱權約說證
道不須復說籤文指云如止觀第三記輔行指云
若讀玄文善須曉此教證二道蓋彼此相顯也若
別教四智三麤一玅之文則玅覺智十信智三十
心智俱為麤登地智破無明而為玅記主云今依
地人以存教道十地猶麤則初地已上是約說教
道故麤若約證道則從登地證道為玅又玅覺本
是實人亦得為玅乃成二麤二玅矣然十地之與
玅覺約教道說則為權約證道則為實北峰以約
[003-0019a]
說證道只是權說不通於實欲附會釋籤四種作
三種說恐亦未詳義例兩意非謂別教教證乃是
對藏通教證俱權圓教教證俱實說耳故云準例
用義如教證二道本在別教今則通用乃分兩意
約證約說三麤一玅文最難看。】


別教接俗



「釋籤類集引。」


【問別教接俗不接真何故籤云復以圓中接於但
中及諸文皆明接但中耶北峰曰諸文從別教教
道而說故云但中乃是如來為地前人約教道說
中在果頭若約位行言之地前空假皆名為俗故
云接俗不接真。】


減緣行



「玅玄忍法觀者是名上忍。


次釋法忍者即初果也。」


【或問中忍縮觀既有二十四周減行七周減緣四
教義何云中忍十番縮觀耶曰此緣行總說即
七周減緣并苦諦下三行共成十番也又問玅玄
二十八云三番縮觀進成上忍者何曰以上下合
為四諦而說既留苦諦但減集道滅三故云三番
也有云三界有云三忍者非是又問釋籤前文并
㭊玄皆云二行名中忍後文何云一行名中忍玅
玄但作二心觀於一行名中忍何耶曰二行言用
觀未減時一行言用觀已減時已減二十四行復
[003-0019b]
起剎那心修觀則入上忍位矣又問中忍二剎那
諸文有云三剎那者何曰望世第一剎那則上忍
二中忍三也如㭊玄明之。】


起修



「玅玄二十四此之玅行與前境智一而論三三而論一
十八如此三德在一心中境即理性三德智即三
德之解行即三德之觀始從觀行終至六根無非玅
云云一謂涅槃三謂三德境是法身智是般若行
是解脫當知只一涅槃而論此三又境即理性三智
即名字三行即觀行相似三當知九秖是三三秖是
一一尚無一豈有九三。


玅樂二十三修性一合無復分張即是理性三因開
發通名三性 句三十


玅樂故知諸文約修以說緣了各三或但論理性
始終具三如云三道三德三佛性等具如修性不二
門說。


十八一行一切行者須約六即以明三德今言行
者多在住前三法玅顯在於初住故也。


指要一一具三開合無礙功成歷位雖有淺深三
九圓融未始差別。


光記二十八若境智行對理性等住前三即此乃從
強約修別對若論法體真位無缺。


拾遺十九問法身如何更冥法性答此文既云果上
[003-0019c]
三身與法性冥此乃修三冥於性三云云修極三身
與性冥故故使三身各有三義斯由性三互具成九
致令修三亦成九義顯無別修故論二九二無二體
只是一九九只是三三非定三三只是一舉一不少
言九不多修性圓玅其義如是。


拾遺二十二此三涅槃約契理應機二種修義對於
本淨一性而說當知一性對修故合約性常開全修
在性故性具三若全性三起契理修乃成三智若全
性三起應機修乃成三脫云云


玅宗應知體宗用三別明三法乃從一性起於二
修體是法身所顯性也宗是般若能顯智也用是解
脫所起力也。」


【北峰曰圓論修性須約全修在性故性中具三全
性起修故修亦具三既全性起故修中緣了發性
德行為彰玅智玅行顯發本性但此三法一必具
三三即是一故須約離合圓融而說方異別修雖
約互具離明若克論法體只是以玅行助智顯發
本性也若玄籤雖亦有當位高深而文義多從十
玅生起而說則顯離合唯局住前是知淨覺孤山
失究也且四明記文自具二意蓋依荊溪籤文而
說既云須約六即又云多在住前與四明二意一
也輔贊曰今稟圓頓者識本體禮具一切法由解
此法解而行之名曰起修即是全體禮性起宗要
修也若指修即性宗要即宗本宗本即體底體底
[003-0020a]
即所窮所窮即體禮也若體禮性起自在用指修
即性名為本用本用即體達體達即所依所依即
體禮也故知自行因果之修化他能所之用皆依
迷中體禮全具而起以即性故名為宗本體底本
用體達此二貴極名為體禮也今評曰宗用即體
即受性名體即宗用亦受修名此則可爾若體三
宗三用三既從離說須互論相即若例於體宗用
即體既宗名體底義當宗本用名體達義當本用
若體即宗用應云體名宗本義當體底用名宗助
義當當用體名本用義當體達宗名當用義當宗
助如何直以體禮起宗要自在用耶若直以體禮
起宗要自在用則但說合義全非體三宗三用三
離義也若從離論從性起修應從修性三法本位
而說如何從所即而說若從所即則三中只一中
三空只一空三假只一假其三法離合從性起修
何在耶又復體禮是佛極證法身何須更用起修
且不知起修自是扶行別論生起之義也若然論
其失者有三一棄果從因失今禮底達三皆從果
釋而棄佛祖果上之義却從因中迷法起修耶二
棄離從合失體等各三既是離義如何棄離從合
起修耶三棄本從即失他既謂體中三法皆在迷
在性所以從性起修則應從性中三法本位而起
乃是性中法身起修中法身性中二修起修中二
修方合玅玄從性德之三法起名字之三法因名
[003-0020b]
字之三法修觀行之三法二十二如何乃從性中
二法即中即用中之一性起修此則棄二法本位
從即中而起故云體禮起宗要等今問修中般若
之體是了因否若是豈非從性般若起修般若是
全性起修耶若不是則修性體別別修緣了是知
廣智之說非也。】


遮照



「玅玄道滅即苦集苦集即道滅若爾則四非四四
既非四無量亦非無量無量既非無量則假非假假
非假故則空非空何但即空非空亦即假非假雙亡
正入即寂照雙流大品云一切種智即寂滅相種種
行類相貌皆知名一切種智寂滅相即是雙遮雙亡
行類相貌皆知即是雙流雙照無心亡照任運寂知
故名不可思議即無作四諦慧。


道滅下相即可知迷解在人體恒相即次釋四
者體既相即雖復名四體實非四故言四非四也圓
融四諦秖是一實於中二初正明四諦體即次四既
非四無量下融通地前初如文次文者又二先融次
結成三諦初文者收地前諸行無量亦非無量何但
無量亦非無量則住中空亦非空次何但下結成三
諦先結次引證初文者攬前二諦非二諦故成中道
雙亡雙照即結成三諦也雙非即亡空亡假故名為
寂正入秖是入中故云為照而亡而照故曰雙流不
同通教但空偏假立雙流名與而言之四教俱有雙
[003-0020c]
流之位而行相各別次引大品文者先引次寂滅下
釋經意初文者即是三智顯前亡照經文初總標一
切種智即寂滅相從種種下論文釋也名一切種智
者結次從寂滅相去今文釋經意也遮流約智用亡
照約智體從無心下轉釋智體智體成就不須作意
亡照而常任運而寂而知寂即是亡知即是照依次
第義即在初地不次第義應明六即。


十三前約智體說今約智用說得此一番則識智
體得名所從。


觀經疏此觀成時證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種智寂
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知也寂滅相者是雙亡之力
種種相貌皆知者雙照之力也。


玅宗二十八不明智果觀法無歸故示觀成惑滅理
顯豁然玅證三種智慧實在一心或具論三智或從
勝說只但名為一切種智寂滅等者論自解釋一切
種智雙寂二邊無明之相雙照二諦種種行類始自
初心圓修三觀玅觀中道念念雙亡而即二邊念念
雙照一心三觀法爾如然今入分真本智顯發全由
始行亡照之功。


不二門故須初心而遮而照照故三千恒具遮故
法爾空中終日雙亡終日雙照。


指要遮照者空中名遮一相不立假觀名照三千
宛然復令三觀俱亡三諦齊照乃亡前遮照照前遮
照故各名雙亡照同時故云終日此則同前即空假
[003-0021a]
中無空假中也。」


【按羅什譯摩訶般若經二十七卷九十品鹹字函
第二十三卷三慧品第七十須菩提言世尊云何
名為一切種智佛言一相故名一切種智所謂一
切法寂滅相復次諸法行類相貌名字顯示說佛
如實知以是故名一切種智大論八十四正字函
引無一字差今籤云種種下論文釋也者論字誤
蓋經自釋也此約聖行竪論初地一切種智大師
釋經意智體智用相融相即即用之體故曰亡照
即體之用故曰遮流非謂體外別有用也不可以
前寂照雙流及空假雙流遮照等語為妨籤四
智體智用亦可例之摩訶即大品三慧即三智。】
讀教記卷第三